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作者:湖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月29日
2021年1月29日湖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2021-2025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省戰略意圖,明確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是政府履職的重要依據,是全省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開啟現代化新湖南建設新征程

編輯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必須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確保現代化新湖南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第一章  歷史跨越

編輯

「十三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沉着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集中力量解決了許多難題,辦成了許多大事,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結構性轉變,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8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08.7億元,稅收占比接近70%。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形成了3個萬億、14個千億產業,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四大板塊協調共進,長沙進入「萬億俱樂部」。

2.創新開放形成新局面。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推進,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集聚引領作用強勁,成功獲批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超級計算機、超高產雜交稻、超高速列車、中低速磁浮等標誌性創新成果領跑世界。實施「五大開放行動」,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國際航線實現五大洲全覆蓋,國際經貿「朋友圈」拓展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湘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新增28家,對外經濟合作國別(地區)發展到94個,國際友好城市達100對。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獲批,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計算機大會永久落戶湖南。

3.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就。存量債務有序化解,平台公司大幅壓減,政府舉債全面規範,P2P業務全面取締,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全省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69.4萬人實現易地扶貧搬遷,477.6萬農村貧困人口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脫貧,十八洞村成為全國精準脫貧樣板。開展長江保護修復、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等專項行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省水質優良率達到93.3%,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1.7%,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9%以上。

4.基礎設施構建新支撐。交通網主骨架成型,微循環暢通。建成運行懷邵衡、黔張常等鐵路,高鐵通車里程近2000公里;長沙至益陽複線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6950公里,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組組通硬化路。能源網持續鞏固,電力裝機新增102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57%,省外能源入湘通道不斷拓寬。水利網持續完善,莽山水庫、毛俊水庫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基本實現全覆蓋。信息網擴容升級,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布局,電子政務外網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物流網優化布局,形成了「一核三區多園六通道」的空間格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環保與民生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取得重大成效。

5.深化改革增添新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一件事一次辦」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全面實施「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財政「四本」預算實現統籌統編統批統管。價格改革做到目錄之外無定價。國資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國有金融資本實行統一管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試點取得成效。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持續深化,社會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6.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85.2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380元。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育總規模居全國前列。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醫療服務實現二甲公立醫院縣域全覆蓋,全面消除村衛生室空白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38%。126.7萬戶城鎮棚戶區、75.8萬戶農村危房得到改造。

回顧「十三五」發展歷程,我省實現了歷史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推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二是始終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實施產業項目建設年、「五個100」等系列重大行動,推動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積累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三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構建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四是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形成建設美麗湖南的行動自覺。五是始終堅持弘揚優秀文化和湖湘文化精髓,凝神聚氣、敢打敢拼,錘鍊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精神法寶。

專欄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類別 序號 指 標 名 稱 2015年 規劃目標 實現情況
2020年 年均增速[累計] 2020年 年均增速[累計]
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28539 43680 8.5%左右 41781 7%
2 規模工業增加值(億元) 10679.9 15690 8% - 6.9%
3 財政總收入(億元) 4008.1 5890 8% - 4.5%
4 固定資產投資(萬億元) [9.2] [20] 15% - 10.9%
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11241 21190 12% 16258 7.7%
6 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293.7 600 15% 706.5 19.2%
7 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 7.1 10.7 - 11.4 -
8 城鎮化率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50.89 58 - 58.5 -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28.1 40左右 - 36.24 -
9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46 48 - 51.7 -
創新驅動 10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 1.43 2.5 - 2.08 -
11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2.8 6 - 8.14 -
12 科技進步貢獻率(%) 53.2 60 - 60 -
13 互聯網

普及率

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 45.7 70 - 95.7 -
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 45.7 85 - 101.4 -
民生福祉 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317 29050 - 29380 -
15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4 10.8 - 10.8 -
16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萬人) [385] - [300] - [385.2]
17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萬人) - - [454] - [477.6]
18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90 - 91 -
19 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萬套) - - [135] - [126.7]
20 人均預期壽命(歲) 76 77 [1] 77.4 -
資源環境 21 耕地保有量(萬畝) 6230 5956 - >5956 -
22 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萬畝) - [165] - <[165] -
23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 - - [25] - [30]
24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 [16] - [19.4]
2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12.5 15.6 - 21 -
26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18] - [19.8]
27 森林

增長

森林覆蓋率(%) 59.57 >59 - >59 -
森林蓄積量(億立方米) 4.8 5.8 - 5.88 -
28 空氣

質量

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 - - [18] - [31.4]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77.9 >80 - 91.7 -
29 地表水

質量

好於Ⅲ類水體比例(%) 87.2 ≥93.3 - 93.3 -
劣Ⅴ類水體比例(%) - 0 - 0 -
30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化學需氧量 - - [10.1] - [11.6]
氨氮 - - [10.1] - [17.1]
二氧化硫 - - [21] - [28.7]
氮氧化物 - - [15] - [18.8]
註:1.[ ]表示五年累計數。2.全員勞動生產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互聯網普及率、人均預期壽命、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指標2020年數據為預計數。3.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明顯高於正常年份。4. 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為3G+4G+5G用戶總數與全省常住人口的比值。

第二章  時代背景

編輯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起步期,我省發展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安全形勢更加複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潛力足、韌性好、活力強、迴旋空間大,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從省內看,我省區位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堅實、人力資源豐厚,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提供區域發展新機遇,新技術革命帶來產業升級新動力,共建「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引領開放新格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創造經濟增長新空間,強大內需市場成為高質量發展新支撐,我省發展面臨巨大機遇、蘊涵巨大潛能。同時,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結構質量不優、農業農村發展不足、科技創新支撐不強、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生態環保、財政收支、民生保障、風險防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壓力,高質量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綜合判斷,「十四五」期間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把握髮展大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凝聚共識,奮發作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第三章  指導方針

編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編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着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第二節 發展原則

編輯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更好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堅持目標引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聚焦「三個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系統設計、統籌推進、精準施策、務求實效,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

第四章  主要目標

編輯

1.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經濟強省、科教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開放強省、健康湖南,基本實現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美好願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三個高地」,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進入創新型省份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湖南、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影響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湖南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十四五」發展目標。按照現代化新湖南建設的目標要求,今後五年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成效更好。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增速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創新能力更強。研發投入大幅增加,創新制度不斷健全,創新平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加快聚集,創新生態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創新成果加速轉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更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文明程度更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優秀湖湘文化傳承弘揚,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生態環境更美。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重點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整治,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生活品質更優。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治理效能更佳。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專欄2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 標 名 稱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計]

屬  性
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3.8 - >6 預期性
2 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 - - 6 預期性
3 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26.6 30 - 預期性
4 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59.2 61.5 - 預期性
5 最終消費支出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 - 60 - 預期性
6 對外貿易依存度(%) 11.7 15 - 預期性
7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7.2 8 - 預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58.5 63 - 預期性
創新驅動 9 研發經費投入增長(%) - - >12 預期性
10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2.55 4 - 預期性
11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8 11 - 預期性
民生福祉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6.1 - 6.5 預期性
13 城鎮調查失業率(%) 5.8 <5.5 預期性
14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2 - 約束性
15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2.71 2.95 - 預期性
16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91 95 - 預期性
17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1.06 4.5 - 預期性
18 人均預期壽命(歲) 77.4 78.5 - 預期性
綠色生態 19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約束性
20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約束性
21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88 - 約束性
22 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 93.3 ≥90.4 - 約束性
23 森林覆蓋率(%) >59 ≥59 - 約束性
安全保障 24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 3200 >3250 - 約束性
25 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萬噸標準煤) 3100 3200 - 約束性
26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億元) - - [-33%] 約束性
註: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2020年數據為預計數。2.[ ]為5年累計數。3.地表水因國家調整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考核斷面發生明顯變化(新增96個監測斷面),2025年預期目標低於2020年。

第二篇  着力建設「三個高地」支撐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把聚力打造「三個高地」作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首要任務,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打造「三個高地」集聚。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壯大實體經濟,不斷增強我省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形成加快發展新優勢。

第五章  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

編輯

以先進製造業為主攻方向,着力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施先進裝備製造業倍增等「八大工程」,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完善產業生態,建設具有全國競爭優勢的先進製造業示範引領區。到2025年,製造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製造業質量效益、創新能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第一節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編輯

打造三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三大產業,不斷推動技術和產品迭代創新,提高全球競爭力,努力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工程機械,加快智能化發展,強化關鍵零部件配套,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積極發展特種工程機械,推動主導優勢產品邁入世界一流行列。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一代軌道交通整車及控制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新型動車組、電力機車、磁懸浮列車等規模化發展。航空動力,擴大中小型發動機和地面燃氣輪機生產能力,加快民用飛機起降系統和通用飛機製造產業化,壯大無人機產業,建設航空發動機和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

壯大形成一批國內一流的優勢產業。着重發展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生物輕紡、智能裝備等產業,建設國內一流的重要生產基地,形成全國產業競爭新優勢。圍繞5G等信息新技術,加快核心芯片、自主可控操作系統、高端服務器等研發應用,推動PK體系和鯤鵬體系技術迭代升級,推進5G射頻器件、通信模塊、IPv6網絡設備等特色技術產品產業化,加快發展高清顯示器件和中高端智能終端產品,建設國內先進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新一代網絡裝備生產基地。發展先進鋼鐵材料、先進有色材料、先進化工材料、先進非金屬和複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建設全國一流的化工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國內先進的碳基材料生產研發和成果轉化基地、全國先進陶瓷材料基地和電子玻璃、藥玻為主的全國特種玻璃發展高地。以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為引領,推進傳統燃油產能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加強高性能動力電池、車載操作系統等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爭取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整車製造,加快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商用進程,打造國內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地。以「綠色、智造、品牌」為核心,大力發展食品、醫藥、輕紡等領域先進製造,努力打造全國綠色安全食品示範基地、國內重要的創新藥品和特色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全國一流的特色輕紡名品規模生產聚集地。壯大人工智能、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先進工控設備、先進傳感器、增材製造、智能電網等產業,努力打造全國先進的智能製造裝備基地。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鞏固提升現有產業優勢。

大力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積極推動新一代半導體、生物技術、綠色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等產業發展,構建一批產業發展新引擎。推進半導體關鍵核心成套設備研發和產業化,加快6英寸碳化硅材料及芯片、中低壓功率半導體等產業化發展,建成全國最大碳化硅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創建國家級半導體裝備製造區域中心。積極推進基因工程技術應用創新,加快發展生物育種、生物醫學工程等產業。發展節能技術裝備、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與產品、無害化修復技術與裝備等節能環保產業。順應分布式發展、清潔化利用、多能互補的發展方向,優化風能、太陽能布局,壯大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產業規模,有序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綠色供應鏈。培育壯大能源裝備、海洋裝備、智慧農機等具有技術或產品特色優勢的高端裝備產業。把握產業變革和技術革命趨勢,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積極推進量子信息、6G技術、類腦智能、氫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維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領域創新發展,搶占戰略制高點。

第二節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編輯

鍛造產業鏈長板。着眼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編制產業鏈全景圖和現狀圖,加大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力度,努力培育新興產業鏈長板。支持龍頭企業併購延鏈,強化話語權和供應鏈地位,促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向高端攀升,形成若干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領軍企業。引導省內企業循鏈聯動集聚發展,擴大優勢產業鏈影響力。加強與央企合作,健全常態化的協調對接機制,積極參與構建以央企為龍頭的國內外產業鏈長板。

彌補產業鏈短板。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聚焦全省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重要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力度,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整體升級。在國際先進領域,大力推進關鍵生產設備、零部件和材料就近國產化替代;在國內領先領域,瞄準國際一流水平奮力實現產品攻關,不斷突破一批「大國重器」。促進重點產業橫向聯合,加強頂層設計、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突破一批共性技術和通用零部件短板。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提高工業「四基」能力。到2025年,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產業實現全面自主可控;其他重點優勢產業自主可控水平和生產裝備、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顯著提高。

推進零部件配套發展。引導省內企業加強供需對接,促進形成穩定的上下游合作。積極引進國內外重要供應商在湖南布局生產基地,鼓勵有條件企業自主研發替代。圍繞重點產業在省內建設一批配套產業園,推動產業鏈主配協同發展,提高本地配套率。到2025年,工程機械零部件省內配套率提高到60%以上。

促進供應鏈多元化。加強國際、國內產業安全合作,推動上下游供應鏈多元化布局,完善裝備、零部件供應多元化採購制度,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供應鏈,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靈活性。建立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的替代來源,完善供應鏈備鏈和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加強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儲備,全面提升重點產業供應鏈穩定性可靠性。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積極爭取布局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建設。加快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或出口標準並軌,積極設立企業標準、地方標準,申報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實施品牌提升工程,加強品牌建設,發展品牌文化,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區域、產業、企業、產品品牌。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預警、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售後服務等制度。加強湖南知名品牌培育宣介和湘品出湘協調服務,依託中國品牌日、國家級會展等公共平台,打造湘品湘造質量形象。

第三節  培育產業生態

編輯

培育企業主體。鼓勵企業創新組織模式、重構創新模式、變革生產模式、優化商業模式,推行先進管理,強化創新驅動,實現內涵發展,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做強大企業,培育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民營500強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創新發展,形成一批擁有獨門絕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或單項冠軍企業。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每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推進供應鏈協同、創新能力共享和數據驅動,促進國企民企、大中小企業協調互促、共同發展。

推動融合發展。以新型基礎設施為依託,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提高國產省產機器人等智造裝備應用水平,不斷完善智能製造生態系統。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大力推進自主智能製造與5G、物聯網結合,發展協同製造、共享製造、柔性製造,打造一批國內外一流標杆企業、示範工廠。加快建設長株潭東部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帶。到2025年,全省重點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實現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強化園區發展質量效益導向,完善省級以上園區以「畝均論英雄」評價激勵機制,實施分檔激勵和重要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突出園區主導產業特色,統一發布各園區產業鏈招商目錄,實行精準招商。鼓勵園區開展跨區域合作,建設「飛地園區」,強化園區間的協同配套發展。不斷提高產業園區集聚能力,到2025年,製造業企業入園率提高到85%以上,園區製造業營收和稅收占規模製造業90%以上,園區製造業畝均投入強度、產出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完善先進製造業政策體系。加快促進實體經濟、先進製造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全面落實國家產業政策,提高省內配套政策的普惠性和功能性。加快建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鏈現代化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精準開展產業和產業鏈服務,完善以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價值鏈良性循環的有效機制,形成產業發展高效協同推進體系。加強先進製造業要素支持,優化政府引導投入,發揮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機製作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產品支持力度,完善政產學研用聯動機制。

專欄3  企業主體培育工程
領航型大企業培育工程。通過聯合、兼併、重組、上市等方式,鼓勵企業實現梯次發展和集團化發展,提升企業規模和競爭能力,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前景佳、成長性好的行業龍頭企業,力爭培育一批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10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力爭培育2-3家世界500強、10家左右中國500強和一批民營500強。新增「中國服務500強企業」5家。

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加強關鍵環節的重點支持,鼓勵企業專注細分市場、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專業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培育1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或單項冠軍企業,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

「四上」企業培育工程。支持小微企業擴大經營和服務,引導社會融資規模持續向小微企業傾斜,圍繞上下游配套產業,推動小微企業規模擴大、品質增強,每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積極支持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宿餐飲企業、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加快發展,實現「四上」企業大幅增加。

營商環境優化工程。從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入手,落實各項惠企政策,提升服務效能,打通關鍵環節,全力破除影響和阻礙市場主體發展的各種因素,真正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輕負擔。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第四節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編輯

推動數字產業化。充分發揮數據新要素的重要作用,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5G應用、大數據、雲計算、軟件服務及互聯網產業發展,建設全國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區、產業聚集區和應用先導區。加快推進大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培育一批第三方數據資源提供商和數據應用服務商,發展數據服務、數據分析、大數據交易治理等新業態。加快區塊鏈產業布局發展,培育一批區塊鏈龍頭企業,積極拓展區塊鏈應用場景,推動區塊鏈技術在社會治理、產業供應鏈、民生保障等領域的應用。做強數字創意產業,推動數字創意在各領域的融合應用發展,構建「製造+內容+傳輸+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

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引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組建企業智能創新聯盟,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塊狀經濟、製造業企業的深度應用,促進企業生產管理關鍵環節數字化、網絡化升級,深入推進「中小企業上雲」行動,建設一批自動工位、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企業。拓展服務新業態,推動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數字金融等領域發展,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推進體驗式消費、個性需求定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加快發展。發展數字農業,聚焦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環節數字化改造,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打造數字田園,提升質量追溯信息化水平。

建設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加快數字政府建設,統籌各系統各部門各市州的信息化建設和數據資源共享,推進重點領域數據資源歸集,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經濟社會管理體系,構建數據驅動的政府治理新機制。加快「天心數谷」和湖南大數據交易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數據中心建設。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動政府數據共享,促進社會數據融合,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發掘和釋放數據資源的潛在價值。加快數字社會建設,統籌規劃建設一批行業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立重點領域的智慧化融合應用系統,提高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數據安全,完善適用於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加強對政務數據、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

專欄4  先進製造業高地八大工程
先進裝備製造業倍增工程。加快壯大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電子信息裝備等先進裝備製造業規模,提高機械裝備電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快電氣信息裝備提質增效、軟硬件融合發展,強化關鍵零部件自主配套。實施先進裝備製造業領航企業、鏈主企業和緊密配套倍增計劃。到2025年,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值比2020年翻一番。

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食品醫藥創優工程。食品,不斷提升農副產品加工的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培育一批全國一流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樹立綠色安全優質的「湘食」品牌形象。醫藥,推進創新藥、首位藥、兒童藥、短缺藥開發及產業化,研發中藥新品種。發展具有自主技術的醫療器械。

國防現代化工程。深入推進國防建設重點區域和創新示範基地建設,加快國防建設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建設等領域的深度發展。實施重點相關企業培育計劃。聚焦航空航天、軍用電子、關鍵材料、海洋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推進新型動力、電磁能、北斗衛星導航、中小航空發動機等項目建設。

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堅持鍛長板與補短板相結合,持續抓好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加強重要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構建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評估和風險預警機制,加快製造業供應鏈安全體系建設,實施斷鏈斷供替代行動,促進龍頭企業建立同準備份、降準備份,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加快產業鏈核心環節本地化,提升主導產業本地配套率。推進產業鏈就近配套,引導企業和項目向專業化特色化園區集聚,形成緊密配套區域品牌。

智能製造賦能工程。持續開展智能製造工程,強化智能製造供給能力。引導製造業企業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全面提高工業企業智能化水平。實施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行動,加強「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深化5G與製造業各垂直行業領域的融合創新發展,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應用水平。實施綠色工業發展行動計劃,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支持開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產品,打造高效低耗的綠色供應鏈,大力發展再製造產業。大力發展工業軟件,加快工業APP培育,推動中國軟件名園創建,支持長沙創建中國軟件名城。

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實施工業強基2.0版,編制重點產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清單,建設項目儲備庫。落實國家軟件重大工程,推廣運用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產品技術。深入開展「四基」攻關突破行動和新產品應用示範項目,形成基礎產品和技術長效攻關機制。探索建立重大製造業技術成果轉化激勵制度。到2025年,基本形成國內先進、安全可控的產業基礎。

品牌提升工程。培育優質產品品牌,加大核心技術投入,打造「湘品」特色優勢品牌,提升「湘貨」中高端消費品牌有效供給。打造知名企業品牌,聚焦我省製造業和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做優做強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塑造極具影響力的區域品牌,集聚高端要素資源,着力塑造以世界級品牌園區、特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的園區品牌、產業集群品牌。各市州以「地名+特產」構建一個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區域品牌形象,形成區域母品牌與企業子品牌的疊加效應。

第六章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編輯

把創新擺在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着力推進「七大計劃」,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增強創新驅動力,建設創新型省份。

第一節  瞄準產業制高點攻克關鍵技術

編輯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可控和高性能計算機、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為重點,滾動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和進口替代清單,部署實施一批重大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奮力擔當國家重大專項,在雜交水稻、新一代軌道交通、超級計算等領域推進一批國家重大專項工程。構建新型攻關機制,大力推進協同攻關。推動先進技術產品轉化應用,大力加強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動能裝備、海洋裝備等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增強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湖南製造」向「湖南創造」轉變。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着力推進優勢新興和未來產業及社會治理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推動科技普惠民生。實施應用場景示範行動,搭建實驗空間和場景條件,加強新技術新成果集中應用示範。加強產權交易服務平台、轉移轉化信息平台、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平台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國際國內權威公認的重大製造業技術成果在湘轉化激勵制度,吸引掌握重大核心技術科研團隊在湘轉化成果、開辦企業。探索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的湖南模式,帶動金融資本和民間投資向科技成果轉化集聚。打通成果轉化的「堵點」和「難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優化升級的引領作用,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

第二節 瞄準技術制高點搶占先發優勢

編輯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統籌省內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科研力量,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培育。突出「從0到1」的原創導向,主動對接國家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布局,加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承接力度,在國家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建設中貢獻湖南力量。選擇一批研究基礎好、對我省創新能力帶動作用強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重點在材料、信息、生物、大氣、光學、航空航天等方向超前部署一批長期性基礎性研究,培育形成若干高水平原創成果。聚焦量子科學、系統基因科學等前沿關鍵問題研究領域,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爭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引領者。

第三節 瞄準人才制高點打造人才高地

編輯

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引育。實施更加開放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引進政策,搭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綜合平台,建立健全我省技術移民制度。實施院士引領創新產業計劃,籌建湘籍院士產學研園區,支持聯合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靶向引才、專家薦才機制,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推動科技領軍人才引育與科研項目實施、創新平台建設有機結合。強化對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科技領軍人才的激勵,完善年薪制度、學術假期制度和競爭性人才使用機制。深入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和引才、聚才、鑄才、育才、扶才、優才六項人才工程。

加大產業領軍人才和企業家的引育。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行業人才評價和引進機制,推動產業發展與人才招引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實施產業領軍人才聚集行動,圍繞我省新興優勢產業鏈建立人才特區,確定目錄清單,完善政策配套,通過「企業定人選、政府給支持」實現精準引才。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為技術型和管理型領軍人才提供技術創新和管理實踐平台。完善科研機構和企業科技人員流動機制,健全雙向兼職的科技人才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家強化國際化管理創新和跨文化經營能力,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現代企業家,培養創業創新型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大力培育支撐湖南製造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夯實企業智能化升級的技術人才支撐。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構建湖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技術技能培訓產業,加強公共實訓基地、技工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建設,促進企業和職業院校成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雙主體」。研究制定技術技能人才激勵辦法,健全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進行業領域職稱評審。暢通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互認通道,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

第四節 瞄準平台制高點培育創新引擎

打造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兩區兩山三中心」建設。高水平建設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國內先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株潭科技創新中心。高標準推進湘江新區發展,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爭取布局國家大科學裝置,打造湘江西岸科技創新走廊。推進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建設,爭取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進入「雙一流」行列,促進產教研深度融合,打造全國一流的大學城、科技城、創業城。推進馬欄山5G+超高清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V谷」。支持建設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嶽麓山(工業)創新中心,不斷提升優勢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三市創新政策體系、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科技金融機制、科技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協同,推進長株潭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形成全域創新體系。

健全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創新平台網絡,圍繞重點領域及重大戰略需求,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數字創意和科技服務等7大產業領域,布局建設30個左右國家級標誌性創新平台。推進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探索形成可持續發展有效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空間、創新工場、虛擬創新社區等新型孵化平台。加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打造創新平台集聚地。

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創新型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發揮大企業創新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策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爭取達到13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數量翻一番。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實行優惠政策,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全覆蓋。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研發機構與專利平台,引導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促進創新主體向園區加速集聚。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培育一批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開發院、行業技術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骨幹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創辦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進入高新區設立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技術研發、企業孵化等活動。支持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到2025年,力爭全省建成各類新型研發機構400家以上。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創新平台的引領示範作用,形成科技創新高地的支撐點。

第五節 瞄準一流創新環境優化創新生態

編輯

加大研發投入。加大科研資源的財政投入和統籌,創新科研資源配置模式,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強化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加大科研條件投資,支持社會資本依規設立科技創新獎項、參與興辦新型研發機構。完善科技創新獎補機制。優先重大科研基地設施、省級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及科技創新項目的要素保障。

完善創新政策體系。推進創新生態優化計劃,健全科技規劃和計劃執行機制。落實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和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科學工程,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湖南模式。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建立健全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實施重大科技攻關的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技倫理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完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計劃。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有序推進具備條件的市縣建設科技普及設施,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依託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成覆蓋全省、輻射周邊、連通國內市場的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推進知識產權侵權違法檔案與徵信系統的有效銜接,優化知識產權執法管理機制。健全多元化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和涉外知識產權爭端應對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和服務體系。鼓勵企業進行海外知識產權布局。

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壯大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支持湖南股權交易所建設科技創新專板,加大科技企業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科技企業直接融資。推動建立政府投資基金投向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容錯機制。促進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創新發展,支持金融機構發行新型融資工具、創新科技保險產品。

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加強科研設施開放共享,逐步推動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強化跨省創新資源協作,助力國家創新鏈整體效能提升。支持建立若干區域重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共同體。支持設立一批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和海外研發基地,建立若干產學研國際聯盟。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國際合作。

專欄5  科技創新七大行動計劃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圍繞「四個面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工程機械領域,突破挖掘機械、起重機械等主機產品,以及高端液壓件、軸承等零部件關鍵技術。軌道交通領域,推進牽引和控制系統、中高速磁懸浮、軌道交通監測試驗認證、動力分散型雙層動車組等製造技術與裝備應用技術攻關。航空航天領域,在大飛機起落架、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等領域深化突破。電子信息領域,加快操作系統、IGBT、量子計算機、5G、工業軟件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新材料領域,提升碳基材料、先進儲能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研製水平。生物醫藥領域,推進生物種業、基因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發。

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集中圍繞數學、材料、化學、生物、冶金、礦產等優勢學科,推進高等院校強基計劃,打造10個左右世界一流、壯大40個左右國內一流的理工農醫學科。選擇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與農業、人口與健康等研究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領域,超前布局一批長期性基礎性研究。聚焦量子科學、合成生物、大數據等可能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布局核心技術研發。

創新主體增量提質計劃。支持領軍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打造若干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領軍企業。圍繞產業鏈薄弱環節和細分領域,大力發展能生產關鍵設備、基礎材料和零部件的「專精特新」企業。依託眾創空間、雙創基地等創新創業載體,構建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孵化培育一批成長能力強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

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實施「智匯瀟湘」人才引聚工程,到2025年,在重點領域引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團隊50個、創新創業人才500名。在本土選拔培養500名研究方向處於科技前沿領域、在本學科領域有重大發現、具有領軍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實施企業經營管理素質提升計劃,重點培育100名適應國際發展環境的現代企業家。實施芙蓉工匠培育工程,推動校企合作和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深化技能人才評定和激勵改革,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萬人。培育充實鄉村產業領軍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基層幹部等,推動鄉村振興。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創建國家高端智庫。

創新平台建設計劃。實施兩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湘江新區)兩山(嶽麓山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三中心(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嶽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工程,打造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布局一批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支持搭建中試生產、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台,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創新生態優化計劃。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放寬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自主決策權,完善適應顛覆性創新的研發組織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對優勢創新領域的重大創新工程,按照「一事一策」的原則予以支持。加大科技創新項目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推進跨省和國際合作,建立一批區域重大科技創新合作共同體,推進產業鏈聯合創新,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科技成果轉化計劃。推動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分市場向全省覆蓋,培育30家專業化技術轉移示範機構。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完善技術成果轉化交易監管體系,創新轉化利益分配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暢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和共享渠道,大力開展精準對接服務,促進更多成果在湘落地轉化。支持科技銀行、保險、擔保、資產評估與交易等機構發展,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金融支撐。

第七章  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編輯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開放崛起,充分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高質量推動自貿試驗區建設,瞄準做強產業實體、着眼暢通經濟循環、聚焦優化營商環境抓開放,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格局,加快建設開放強省。

第一節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編輯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深入實施國企改革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全省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實施戰略重組、專業化整合,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勢傳統產業、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產業集聚,清理退出不具備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別於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加強國有資產會計統計制度建設,構建有效降低國有企業槓桿率的長效機制。推動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立法工作,分類推進不同類型經營性國有資產授權體制改革。

支持非公經濟改革發展。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市場、政策、法治和社會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推動民營資本更大範圍更深層次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和領域。出台支持發展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增加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建立規範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建設長沙民營經濟示範城市。

持續完善產權制度。堅持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的基本導向,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國有資產、民營經濟產權、農村集體產權、居民財產權益和知識產權等產權制度,補齊產權制度短板。創新產權激勵制度與方式,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依法打擊侵犯產權犯罪。

第二節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編輯

建設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改革科技創新資源市場配置方式,積極培育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要素融合發展,探索新型要素對傳統要素提升路徑。

完善要素價格決定機制。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要素價格機制,着力破除限制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價格機制障礙。構建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推動政府定價機制由制定具體價格水平向制定定價規則轉變。完善市場價格調控體系,加強和創新市場價格監管。進一步深化壟斷行業價格市場化改革。深化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健全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創新完善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制定完善綠色消費價格政策。穩步推進農產品價格改革。

健全要素交易機制。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化改革,打造規範統一的共享共用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交易等公共服務平台,逐步打造覆蓋全省、分層分級的區域性科技要素市場體系。打造中國V鏈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建立完善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提升要素交易監管水平,增強要素應急配置能力,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的良性循環。

第三節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編輯

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集中財力辦大事,實施「三高四新」財源建設工程,增強國省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推進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深化財政轉移支付改革,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對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推進全口徑預算管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完善標準科學、規範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依法構建管理規範、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非稅收入管理,加快地方稅體系建設,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建立現代金融體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促進產融融合,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大上市後備資源培育力度,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拓展多元化、互補型股權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擴大信貸規模,優化資金期限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推進保險改革創新,積極發揮保險在社會治理中的補充作用。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地方金融企業,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經營穩健、充滿活力的金融服務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系統改革,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股權市場、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地方類金融組織持續健康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工作。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重視和規範互聯網金融,提高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備案管理流程,區分政府投資、企業投資重大限制類和一般類,實施分類管理。深化投資項目在線監管平台應用,推行並聯審批、容缺受理和承諾制改革,實行區域評估和「多規合一」。加快構建開放性投融資體制,建立投融資在線對接平台,暢通項目主體和融資機構對接渠道。加快融資平台公司市場化轉型,依法依規進行公益性項目融資。依法創新項目融資方式,探索採取定向股權投資基金、國有資本市場化融資等方式,加大重大項目融資支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擴大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信託基金(REITs)試點,擴大開發性金融、保險等對項目建設的投資,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引進外資、央企合作、激活民資工作機制,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

專欄6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程
產融對接工程。促進各項銀政、銀企、銀擔戰略合作,加強項目對接,爭取更大信貸規模,建立製造業企業「白名單」制度,滿足企業個性化融資需求。加大對「兩新一重」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提高中長期貸款比重。逐步擴大「瀟湘財銀貸」試點範圍,健全財政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力爭全省貸款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先進製造業等行業和領域貸款所占比重明顯提高。

「兩類基金」發展工程。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基金,支持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項目建設,到2025年底,力爭全省私募股權投資規模實現翻番。壯大我省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其與專業投資機構和產業龍頭企業組建子基金,參與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企業上市「破零倍增」工程。以註冊制改革為契機,加大上市後備資源培育,建立企業上市工作事項辦理綠色通道,推動企業境內外上市。支持區域股權市場發展,爭取將湖南股權交易所納入全國區域性股權市場試點範圍,加快制度和業務創新,到2025年,力爭所有市州實現至少1家上市公司,全省上市公司數量和湖南股權交易所掛牌企業數量實現翻番。

「兩個平台」建設工程。打造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台,加快建設金融機構信息和產品數據庫、中小企業數據庫、信用信息數據庫、項目信息數據庫,整合政府信息、企業信息和金融機構資源,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加快建設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台,探索建立覆蓋全省的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提高風險識別率,推動風險處置關口前移。

「兩個體系」建設工程。健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小微企業「首貸戶」信貸投放,大力推動「信易貸」融資,建立「信易貸」風險補償和白名單制度。加快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落實「4321」新型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探索開展鄉村金融信用試點,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支持。

第四節  完善經濟治理體系

編輯

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放管服」改革行動,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審批服務。全面深化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招投標體制改革。持續推進「一件事一次辦」和商事制度改革,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建設,深化政務公開。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數字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完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推進企業園區市場化改革,進一步下放管理權限,完善管理運營機制,提高園區質量和效益。完善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制度。強化公平競爭審查的剛性約束,穩妥有序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持續深入開展不正當競爭行為治理。探索建立公平競爭審查考核機制,加大問責處罰力度。健全破產制度。落實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統一的清單代碼體系,完善與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緊密銜接的行政審批體制和事中事後監管體系,清理擅自違規設立或保留的市場准入隱性門檻。探索以服務業為重點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限制。深化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

構建新型監管機制。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落實監管責任,健全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方式。加強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行信用告知承諾制,健全公共信用綜合評價體系,實施信用分類分級監管,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完善信用修復機制,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

專欄7  四大改革行動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行動。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引導增量國有資本向重點優勢產業集聚,持續優化存量國有資產,分層分類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慎開展混合所有制企業骨幹員工持股,規範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落實董事會職權,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動態調整優化國資監管機構權責清單,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改進國有企業考核評價體系。

投融資體制改革行動。投資,全面落實政府投資條例,嚴格投資概算、建設標準、建設工期,提高投資績效。推行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容缺受理和承諾制改革,全面推行區域評估和「多規合一」,推廣應用「標準地」數字地圖。融資,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龍頭骨幹企業上市融資,規範採用PPP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加快省內平台公司實體化、市場化轉型。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土地,推廣瀏陽「三塊地」改革經驗,探索建立園區「標準地+承諾制」機制,盤活存量用地,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勞動力,試行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進長株潭都市圈戶籍制度一體化,暢通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渠道,健全技術技能評價制度。資本,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推動科技創新專板掛牌企業持續穩定增加,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着力提升金融服務市場主體能力。加強銀保融合服務鄉村,推動基礎金融服務擴面提質。技術,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建設,積極申報設立中國(湖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平台。數據,積極申報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合理布局數據中心和大數據交易中心,組織實施一批大數據應用示範工程,推動落實《湖南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

「放管服」改革行動。持續拓寬「一件事一次辦」改革範圍,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建設,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到1個工作日內,持續精簡行政許可事項,推進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標準化建設,加強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智慧監管為支撐的新型監管機制。

第五節  加快建設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

編輯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以加快融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為主要導向,推進自貿試驗區長沙、岳陽、郴州三大片區發展。圍繞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打造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探索中非經貿合作新路徑新機制、支持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實施121項改革試點任務,力爭形成更多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創新成果,努力建成貿易投資便利、產業布局優化、金融服務完善、監管安全高效、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

專欄8  自貿試驗區建設工程
一產業。圍繞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申建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組建集群發展促進機構,創建工業跨境電商服務平台,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提升,探索高端裝備融資租賃服務,創新柔性引才機制,開展再製造產業發展及市場化應用,打造「飛地經濟」示範區,探索以貨易貨拉動國家產能合作新模式。

一園區。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持續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拓展湘非互聯互通新通道,打造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範園,建設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建設中非跨境人民幣服務中心,支持對非合作特色產業和專業園區發展,建設中非經貿合作研究促進會,搭建境外綜合服務體系,打造中非經貿人才智庫體系。

一走廊。打造國際投資貿易走廊。通過實施產業協同發展、招大引強補鏈、開放平台搭建、創新能力提升、基礎設施聯通等五大重點工程,着力把國際投資貿易走廊建設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產業升級的動力源。

三片區。長沙片區重點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突出臨空經濟,打造全球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內陸地區高端現代服務業中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三年新增市場主體10000家。岳陽片區重點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長江中游綜合性航運物流中心、內陸臨港經濟示範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三年新增市場主體6000家。郴州片區重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突出湘港澳直通,打造內陸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重要平台以及湘粵港澳合作示範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三年新增市場主體2000家。

第六節  構建開放支撐體系

編輯

夯實開放平台通道。持續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高水平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打造國際化投資貿易平台。提高園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打造重點國別深耕平台和基地。拓展綜合保稅區功能,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推進國際陸路通道建設,發揮樞紐集結作用,推進中歐班列(長沙)運輸服務覆蓋全省。加快長沙黃花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等航空口岸建設,推進岳陽城陵磯港、長沙霞凝港建設,大力發展江海聯運,開通岳陽至香港、日韓、東盟等國家(地區)的直航和接力航線,完善口岸集疏運體系,提升口岸通關及國際運輸保障能力。積極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等大型展會,推動中國(湖南)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市場化轉型。

完善開放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降費提速,動態更新口岸收費目錄清單,不斷降低通關整體費用。支持金融機構創新外貿融資服務產品和模式,完善外貿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放寬外資市場准入,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外資保護,開展投資環境綜合評價,完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依法穩妥處理外資企業投訴,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開拓對外開放格局。積極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參與打造沿線區域合作的貿易流、產業帶、聯通網和人文圈,建設輻射帶動力強的重要開放門戶。推動國際市場多元化,做深日韓、東南亞、西歐、北美以及港澳台等傳統市場,拓展南美、中亞、西亞、中東歐等新興市場,深耕非洲等重點市場,帶動產能、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實現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的突破。加強與歐美發達國家合作,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突出東盟、非洲兩大區域,持續深化傳統產業的投資開發。

第七節  加快外貿提質升級

編輯

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強智慧口岸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廣「提前申報」「岸邊直提」「抵港直裝」等模式。提升口岸應對疫情等風險防控能力,確保進口安全,加強跨關區運輸、通關、監管等方面合作,提升通關、轉關業務便捷度,提高「一站式」機檢查驗比例。加快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完善報關及融資、退稅、物流等一站式服務。

提升對外貿易優勢。做強外貿主體,突出我省優勢產業,幫助行業龍頭企業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引導企業開拓一批重點市場,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國際化道路,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創新國際市場開拓手段,引導和支持外貿企業線上線下結合開拓國際市場。優化外貿結構,鼓勵擴大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產品出口規模,增加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重要資源性產品和一般消費品進口。加快貿易新業態發展,推進市場採購貿易試點、汽車平行進口試點,大力培育保稅維修和再製造、現貨交易、易貨貿易、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等。全面推進長沙、岳陽、湘潭、郴州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範圍,推動跨境電商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打造中西部跨境電商集散中心。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數字、文化、技術等領域服務貿易,增加技術、設備、中間品和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進口,擴大高品質消費品和生活性服務進口。加快服務外包轉型升級,促進離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協調發展,引導發達地區服務外包產業向我省流動。加快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標準服務貿易平台,培育壯大服務貿易示範基地,積極開展保稅服務貿易試點,促進服務貿易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推動傳統貿易形態數字化轉型,鼓勵離岸數據中心、軟件服務外包、雲計算等數字服務業態發展。

第八節  推動高質量引進來

編輯

提升利用外資水平。着力招大引強,重點引進「三類500強」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外貿實體企業、總部經濟和研發中心、結算中心等。堅持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繼續加大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力度。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湘開展研發創新,支持外資參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外資大項目服務保障,大力推動外資項目落地。開展外商直接投資「破零倍增」行動。「十四五」期間,實現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等主要指標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着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圍繞新興優勢產業鏈項目,瞄準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加快吸引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關鍵核心企業。組織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頭部企業針對配套本地化編制完善強鏈補鏈招商企業名錄,採取政企聯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精準招商。

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積極探索市場化專業招商。深入實施對接湘商會、建設新家鄉行動,着力引進一批湘商企業總部、項目回歸湖南,吸引省內重點高校校友回湘興業。務實辦好「滬洽周」「港洽周」、全球湘商大會、湘台經貿合作會等重大招商活動,提高精準度和實效性。

第九節  推動高水平走出去

編輯

推動湘企出海。建立「走出去」企業聯盟,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一帶一路」產業促進基金作用,引導中小企業抱團出海。建立央企與湘企合作機制,推動企業由單打獨鬥向借船出海轉變,推動單一企業「走出去」向產業鏈「走出去」轉變。培育一批大型本土跨國企業,加快全球生產布局,引導建立境外營銷網絡和銷售中心、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龍頭企業開展高質量跨國併購,利用海外要素資源。完善「湘企出海+」綜合服務平台,提升對「走出去」企業的公共服務能力。

推動產能出海。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落實國家貿易投資融合工程,重點推動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鋼鐵、礦產有色、建築建材、電力設備、農業等優勢產能「走出去」。以對外承包工程帶動成套裝備、關鍵零部件和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市場。推動我省優勢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增強湖南標準國際影響力。務實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以發達國家為重點合作夥伴,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提高產能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加強風險防控。引導企業遵守東道國法律法規,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注重投資前風險評估、投資中風險防範、投資後風險管理。建立境外投資總體風險、國別風險和項目風險評估監測預警體系,實時發布預警信息。鼓勵企業、金融機構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防範出口收匯風險、海外投資風險以及還貸風險,及時化解和轉移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

專欄9  五大開放行動
對接500強、提升產業鏈。精準鎖定「三類500強」企業,對招商項目進行差異化精準包裝,搭建多樣化招商平台,繼續辦好「滬洽周」「港洽周」等招商活動,大力引進外向型龍頭企業和知名創新創業團隊來湘發展。力爭每年引進「三類500強」企業來湘投資項目100個以上。

對接新絲路、推動走出去。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動融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主攻東盟市場,開拓非洲市場,拓展中亞、西亞、中東歐等新興市場,推動農業、工程機械、承包工程、軌道交通等「走出去」。

對接大戰略、提升大平台。深入對接制度開放,突出抓好RCEP框架下與東非、東盟的深度合作。探索推進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湖南自貿試驗區,加快推進《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立法。推進中非經貿合作創新示範園等七大平台建設,統籌推進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保稅物流中心等協同發展,推動各類園區開放平台建設。

對接湘商會、建設新家鄉。積極引導廣大湘商回湘創新創業,推動湘商產業回歸、總部回歸、資本回歸、人才回歸,着力強化湘商回歸服務。創新招商方式,聚焦「兩新一重」、先進製造業、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實施產業鏈招商提質行動。

對接北上廣、優化大環境。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京滬兩地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着眼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以國家營商環境評價內容為重點,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手段,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全面實行再對標、再優化、再提升,推進實施16項重點任務,加快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第八章  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引領區

編輯

順應產業發展新業態和居民生活多樣化,大力促進服務業升級發展、創新發展和融合發展,提升服務業供給能力,構建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化服務業新體系。

第一節  促進服務業升級發展

編輯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促進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快遞物流等發展,提升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網絡化水平。壯大現代金融業,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加快湘江新區金融中心和湘江基金小鎮建設,打造湖南區域金融中心。拓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數據信息服務、信息技術諮詢、設計和運維信息安全等。完善科技服務業,發展研發設計、基礎檢測、知識產權服務等,加快科技要素市場、科學設備和儀器共享平台、知識產權保護綜合服務平台、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逐步構建省市縣互聯互通的科技服務體系。提升商務服務業,發展廣告、會議會展、人力資源、會計審計、諮詢評估、法律服務等。

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做大健康服務業,發展健康管理、中醫養生、醫療康復、體育健身等,規範發展社會辦醫,培育藥品流通、醫療器械、中藥材和化妝品市場,加快湖南健康產業園建設。做優教育培訓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教育,發展職業教育、老年教育、校外教育等,推進教育服務外包和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健全居民家庭服務體系,提升家政、育幼、物業等服務,開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促進居民家庭服務市場多層次、多樣式發展。促進湘菜產業發展,挖掘湘菜文化特色,塑造湘菜知名品牌,推動湘菜出湘出境。

第二節  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

編輯

加快服務業精細發展。提升專業化程度,引導生產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打造一批細分領域技術領先的服務業中小企業,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的大型專業服務集團。提升標準化水平,完善商貿旅遊、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家政服務等傳統服務領域標準,加快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檢測認證等新興服務領域標準修訂,推動政府主導和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協調發展。提升品牌化效應,開展「湖湘服務」品牌培育行動,健全品牌運營管理體系,樹立行業標杆和服務典範,支持具有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服務品牌建設,創建一批湖南服務品牌。

深化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製造企業向研發設計、設備製造、工程總包和系統控制、維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總集成總承包商轉變,支持服務企業利用信息、營銷渠道等優勢,向製造環節拓展。推動服務業和農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強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電商下鄉、冷鏈物流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面向大宗產品及區域特色農業的專業化服務,加快發展農業綜合服務商。推動服務業內部融合發展,支持服務企業拓展經營領域,大力實施「互聯網+」「旅遊+」「文化+」行動,加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以信息服務、物流、貿易、設計為主的生產型服務業和以消費體驗、文化、健康為主的消費型服務業融合發展。

拓展服務新業態。發展平台經濟,在信息資訊、商貿物流等領域,支持平台性企業跨地區、跨行業整合資源,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發展共享經濟,圍繞交通出行、旅遊住宿、生活服務等領域打造一批共享經濟平台,引導企業提供柔性化、分布式服務,建立網絡化共享體系。發展創意經濟,加快數字創意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推進創客空間、創新工場、文創基地等創意空間載體建設,培育一批創客群體。發展總部經濟,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著名服務業企業來湘設立區域總部或功能總部,促進知識、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發展。

專欄10  服務業提質增效工程
生產性服務業補短板工程。以我省新興優勢產業鏈為重點,圍繞先進製造企業共性需求,建設一批檢驗檢測、技術推廣、數據處理、人才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平台。到2025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5%左右。

融合示範工程。圍繞培育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製造、工業文化旅遊、智能生產服務、工業互聯網、柔性化服務、共享生產服務等新業態模式,開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培育100家左右試點企業,15個左右試點區域。

平台載體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強服務業示範集聚區建設,健全集聚區服務功能,增強資源要素集聚能力,優化調整現有48個省級服務業示範集聚區,推進省級服務業示範集聚區特色化、規模化發展,實現集聚區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湖湘服務」品牌培育工程。建立服務業品牌庫,支持服務業企業爭創國際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培育100個左右影響力和知名度位居全國前列的服務業品牌。着力提升服務標準,新增國家服務業標準化試點20個,新增服務業地方標準300個。

服務業態創新工程。實施平台經濟壯大工程,圍繞產業、城市、生活三大領域,積極構建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智能平台,推進協同製造、個性定製、智聯物流、智能家庭等加快發展。實施共享經濟發展工程,加快技術平台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推進柔性生產、準時供給的生產方式,推動共享內容由虛擬資源向消費實體拓展。實施創意經濟培育工程,加快數字創意發展,促進區塊鏈技術應用和分布式服務模式創新,加快文化創意發展,培育一批創意空間和創客群體。

第三篇  着力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立足「一帶一部」,主動對接融入國家區域戰略布局,整體優化區域格局,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

第九章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編輯

把促進自身發展與服務全國大局有機統一起來,立足國家戰略謀劃區域發展,加強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提高湖南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第一節  建設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編輯

充分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省份的戰略協同,在區域經濟格局上打造「三個高地」,在交通區位上構建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將長株潭建成最具增長潛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在長江經濟帶上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打造暢通高效的重要節點,全面提高湖南區域發展競爭力,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率先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成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接續區。

第二節  建設長江上中下游密切合作的高效經濟帶

編輯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長江南岸高鐵,積極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進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科技信息等方面深入合作,加強聯接上游區域經濟中心。發展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密切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都市圈、昌九都市圈的深入連接,強化交通互聯互通、能源協同互濟、產業協作互補、環境協調共治、科技協同互助、市場一體開放,共同打造「中三角」、形成「第四極」。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大力承接長三角地區資金、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上游轉移,建設跨區產業聯盟和合作園區,密切與長三角的經濟聯繫,促進協同聯動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構建和諧共生人水關係,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構築統一開放有序的綜合交通運輸和江海聯運的物流體系,打造重要支點,共同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堅定不移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專欄11  共建長江經濟帶行動計劃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加強長江幹流和跨省河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聯合打擊危廢固廢非法轉移、非法釆砂等違法行為。建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修訂完善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出台《洞庭湖保護條例》。

產業轉型協同發展工程。推動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建立企業家聯盟,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岳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通平修」次區域合作示範區、武陵山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範區建設。推動革命老區、天岳幕阜山全域旅遊示範新區項目開發,推出長江中游森林步道等旅遊精品線路。

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工程。實施開放崛起專項行動。優化營商環境,暢通對外貿易通道,吸引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落戶湖南。推進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長沙陸港型、岳陽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長江宜昌至安慶段航道、松滋河等省際水運通道建設工程,城陵磯港、長沙港等重點港口集疏運通道和鐵路專用線建設工程,呼南高鐵(襄陽至常德)、渝長廈高鐵(長沙至贛州)、長九、常岳九高鐵建設工程,桑植至龍山(來鳳)等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工程,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昌九都市圈在能源、水利等方面深入融合建設工程。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和水鐵公空多式聯運,建立省會城市國際和境外航空聯盟。

長三角產業鏈共建工程。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紡織服裝、精細化工等領域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加大新能源汽車、精細化工、智能製造等領域對接合作力度,吸引成套裝備製造商、整機製造商等大型企業落戶。

長三角科技轉移轉化工程。聯合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面向產業創新發展需求開放儀器設備、共享車間、大型軟件等資源,發展面向大眾、服務企業的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服務平台。大力發展技術評估、產權交易等中介機構,構建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合作建設若干人力資源培訓基地、國家級引智基地。

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長江流域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做足「紅色、綠色、古色」三篇文章,開闢精品文化旅遊線路。推進長江中游智慧旅遊工程建設,發行長江旅遊年卡。

第三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協作區

編輯

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往來與合作,增強湖南區域發展的牽引力和競爭力。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對接粵港澳的鐵路建設和鐵海聯運發展,建設湖南至大灣區3-5小時便捷通達圈。推進現代產業協同發展,積極發展「飛地經濟」,着力建設配套和服務基地,全產業鏈對接先進製造業,大力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打造京廣線戰略性新興產業承接帶。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組建離岸創新聯盟,共建技術創新研發平台,強化科技創新人才交流合作。對接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優質農產品直供基地。促進旅遊休閒康養聯動,共同開發精品旅遊線路,定期舉辦旅遊合作交流活動。共同推進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共築南嶺生態安全屏障。深入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參與建設聯通長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投資貿易走廊,建立和完善與大灣區高層對接對話和部門協商合作長效機制。

專欄12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行動計劃
交通通達行動。規劃建設永清廣高鐵,構建對接粵港澳的第二大通道;推進鐵海聯運發展,拓展建設無水港;推進G4京港澳高速湖南段提質擴容、臨武至連州高速公路建設,提高縱向主通道的通達能力;加開直達粵港澳主要城市的高速列車和航班航線;全面打通省際斷頭路。

產業協同發展行動。建設京廣線戰略性新興產業承接帶,引進發展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特色材料等產業,共建特色產業發展聯盟,打造以先進製造業為主的高端產業走廊。建設粵港澳農產品保障的後花園,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和精深加工產業,打造「湘江源」蔬菜等一批特色品牌,成為粵港澳優質農產品直供基地。

區域協同創新行動。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離岸科創平台,組建離岸創新聯盟,發展「科創飛地」,建設科技創新共同體。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推進湖南粵港澳科創園、大數據產業園等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搭建國際科技創新平台。構建協調聯動的創新機制,加強科技創新人才交流合作。

區域旅遊休閒康養聯動行動。建設生態文化旅遊康養帶,聯合推出歐洲-長沙-香港等航空高鐵旅遊,張家界、崀山-丹霞山世界遺產旅遊,湘西自治州、懷化、永州、清遠、韶關等湘粵民俗文化旅遊,梅州、韶關-郴州、長株潭等紅色旅遊,珠海-韶關-郴州-長沙-張家界等溫泉康養休閒旅遊等精品線路。

平台對接行動。建設電子商務國際金融結算中心,做強做實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計算機大會、中國(湖南)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湖南(香港)投資貿易洽談周、全球湘商大會、中國(湖南)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等多種國際招商活動平台,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第四節  建設西部陸海經濟往來的雙向大通道

編輯

依託構建西部陸海雙向大通道,全面挖掘激發武陵山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動能,打造暢通陸海經濟循環新樞紐。依託渝長廈、渝湘高鐵,聯動湘西州、張家界、常德、懷化,加強與成渝地區總部經濟、消費市場的銜接,突出發揮懷化門戶樞紐作用,連通大西南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湘渝黔邊城協同發展合作區,推進湘渝黔文化旅遊、醫療康養、生物醫藥等領域合作,協同發展跨區域精品旅遊線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湘渝黔合作新增長點。擴大湘桂瓊合作,加強骨幹通道銜接,深化與北部灣地區在東盟國家物流產業園、多式聯運、國際中轉運輸等方面合作,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北部灣經濟區,依託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打造懷化、邵陽、永州經廣西、海南至東盟向海經濟走廊,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

圖1  湖南省對接外部重要經濟區通道示意圖


第十章  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布局

編輯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為核心的動力系統,優化形成「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充分發揮樞紐、通道、縣域和特殊類型地區比較優勢,實現聯動協調發展。

第一節  加快推進長株潭一體化

編輯

壯大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大力實施長株潭一體化工程,全面加快長株潭一體化步伐,在打造「三個高地」上率先突破,在增強承載帶動功能上聚焦發力,將長株潭建成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核心增長極、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主陣地、現代化湖南建設的主力軍、新一輪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優化長株潭一體化格局,重點建設湘江發展軸,嚴格保護長株潭生態綠心,依託京廣、滬昆、渝長廈等重大交通通道,打造寧鄉、瀏陽、韶山-湘鄉、醴陵-攸縣等城鎮組團,形成「一軸一心、三帶多組團」空間格局。

創建長沙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對外提高集聚力和影響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國際文化創意中心、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國家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積極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臨空經濟示範區等開放平台,擦亮長沙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等開放名片。對內增強輻射力和引領力,做大中心城市規模,增強城市活力和吸引力,輻射帶動環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建成宜居樂業安全的特大都市。推進湘江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湘陰、九華新片區規劃建設,提升新區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品質。

建設長株潭現代化都市圈。以長株潭三市主城區為核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提升長株潭整體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打造長江經濟帶最具增長潛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建設軌道上的長株潭,加快外環網和連線工程建設,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內外循環,形成一小時通勤圈。推動產業合理布局和協同發展,促進各類要素資源聚集和共享,擴大對周邊區域的經濟吸引力和輻射力。推進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建設金融、技術、土地、人力資源等一體化市場。構築都市圈生態安全體系,建設長株潭生態綠色融合發展示範區。

增強長株潭輻射帶動能力。加快「3+5」環長株潭城市群聯動發展,推動形成長岳、長益常、長韶婁等經濟走廊,高標準建設長株潭衡「中國製造2025」示範城市群,將益陽、婁底建設成為長株潭都市圈的拓展區和輻射區,形成經濟上緊密聯繫、功能上分工合作的城市聚合體。發揮長株潭高質量發展示範效應,加強與洞庭湖、湘南、湘西地區深層次合作,促進四大板塊發揮比較優勢協調發展。

專欄13  長株潭一體化工程
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軌道上的長株潭,構建「一小時通勤圈」「一小時經濟圈」和長沙為中心的「四小時國際航空經濟圈」。以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加快實施渝長廈通道常益長、長贛高鐵,推動呼南高鐵順暢連接長沙。研究建設長九高鐵、長沙至岳陽、長沙至衡陽(包含長沙西至湘潭北至株洲西)城際鐵路。推進既有長株潭城際鐵路「高密度、地鐵化」運營。加快建設長株潭軌道交通西環線工程(山塘至湘潭北),規劃建設長沙地鐵6號線人民路站至株洲西、湘潭北至湘潭站至株洲西、長沙至寧鄉、黃花機場至瀏陽、長沙西-山塘站等市域軌道交通。建設長株潭環線高速公路,推動實施湘江長江下游段Ⅰ級航道工程。加快建設「四連線」項目,進一步完善「三干」項目附屬配套設施及配套路網建設。全面建成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共建長株潭國家物流樞紐。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工程。加強長株潭一體化水資源配置。

產業發展一體化。共建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產業集群,以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顯示功能新材料、先進硬質材料、先進儲能材料為主的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集群,以現代傳媒、設計諮詢、高端會展、特色旅遊為主的全國一流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着力推動長株潭三地產業園區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區域產業轉移、園區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機制。加強長株潭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布局,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銜接和配套能力。

科技創新一體化。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區兩山三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形成湘江西岸科技創新走廊,加快電力牽引軌道機車車輛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能源機動車檢測中心株洲分中心、湘潭院士創新產業園、油茶科創谷、港澳科創園等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科研平台設施共建共享,聯合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改革開放一體化。加快金融、技術、土地、人力資源等要素市場一體化,建立區域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和技術交易市場聯盟,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探索高端人才、緊缺型技術人才戶籍互認,加快形成統一開放大市場。加快更高水平協同開放,高水平建設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輻射帶動長株潭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動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展會對外開放品牌,引進一批國內外企業生產基地、運營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支持優勢企業「抱團出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醫療、社保、養老、就業、戶籍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公交、健康、社保、圖書館等「一卡通」。推動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養老保險信息互通,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合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和智慧教育示範區,共建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規劃建設湖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湖南圖書館新館等文體場館設施。實行長株潭旅遊「一票通」,共建高品質旅遊走廊。

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長株潭「綠心」國家生態公園,推進長株潭綠色融合發展示範。加快推進清水塘改造、竹埠港生態修復和水府廟、瀏陽河、撈刀河綜合整治,加強湘江岸線管控及洲島、沿岸濕地保護。建立區域PM2.5、湘江水質、集中式飲用水水質、水土保持等一體化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嚴格落實長株潭生態綠心法治化保護。

第二節  建設兩大省域副中心城市

編輯

岳陽市。用好用足通江達海優勢,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依託港口功能,上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下聯長三角、內聯一湖四水流域,建成港口型國際物流樞紐。依託鐵路大通道,推動北聯武漢、南聯長沙、東聯江西,密切跨省份城市之間的經濟聯動與創新協作,增強城市綜合服務能級,打造「中三角」要素聚集流動的中心城市。構建現代化立體口岸開放體系,依託自貿試驗區岳陽片區等開放平台,促進對接「一帶一路」,擴大對外開放新空間和拓展力,打造內陸臨港經濟示範區和通江達海的開放引領區。依託現有產業基礎,以石油化工、先進裝備、電子信息為主導,加強產業鏈建設,提升產業層級,構建長江百里綠色經濟發展走廊,加快建設全省第二經濟強市。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突破6000億元。

衡陽市。發揮老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優勢,當好承接產業轉移領頭雁,加快形成工業品「大灣區研發、衡陽生產分撥」和農產品「衡陽加工集散、大灣區消費」的產業協同格局,做大做強先進裝備、特色材料、輕工消費品、數字經濟等主導產業,推進傳統產業鏈和新興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建設現代產業強市。全面提升衡陽在湘南、粵北、贛西、桂東北等區域的集聚承載能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建設區域性基礎設施節點,完善綜合物流、生產組織、現代商貿等區域性樞紐功能,成為湖南省連通長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投資貿易走廊的重要支點,打造區域性經濟中心和現代消費中心。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5500億元左右。

第三節  打造三條高鐵經濟帶

編輯

打造京廣高鐵經濟帶。以南北深入對接、整體融通互動為方向,對外加強與京津冀、中原城市群、武漢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縱深聯繫,對內帶動「一核兩副」及郴州等城市間的串聯協同,加快發展高鐵客貨運和空鐵港聯運,推動沿線城市的人員流動、產業集聚、要素共享、功能整合和市場融通,打造以先進製造業為主的高端產業走廊、聯通長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以人流物流消費流為特點的現代服務業示範帶,增強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和帶動力。

打造滬昆高鐵經濟帶。以橫貫東西節點、提升帶動功能為重點,建設促進東中西部經濟循環暢通的大通道,密切與長三角的經濟聯繫和往來,增強西聯貴州、雲南的重要旅遊通道功能,大幅提升沿線城市的經濟關聯度和活躍度。有力增強懷化、邵陽、婁底等城市的承載集聚和開放交流能力,建設成為滬昆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形成現代製造、文旅康養、生物醫藥、商貿物流等產業特色鮮明的經濟帶,更好帶動湘中和大湘西地區開放發展,打造東西向高效經濟走廊。

打造渝長廈高鐵經濟帶。以打通通道、集聚優勢為目標,建設東接海上絲綢之路、西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通粵港澳大灣區的新高鐵經濟帶。深入挖掘和整合沿線文化、旅遊、農業、生物、生態等資源,全面激發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等沿線市縣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打造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生態文化旅遊帶、優質農產品供應帶、中部消費經濟帶,將常德建設成為湘西北連接長株潭都市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

第四節  推動四大板塊協調發展

編輯

推進長株潭地區一體化發展。強化長沙龍頭帶動作用,發揮株洲、湘潭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一體化步伐,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環成網,產業互補互助、成鏈成群,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先進半導體和智能終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技術製造業,積極布局前沿和未來產業,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長沙以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為主導,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株洲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為主導,建設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以智能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精品鋼材及深加工為主導,建設智造谷。婁底以鋼鐵新材、工程機械、現代物流為主導,建設先進製造配套區和長株潭現代物流服務區。

促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綠色發展。發揮臨江臨湖區位優勢,建立湖區特有的生態產業和合理的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綠色品牌農業、濱水產業、港口經濟,積極發展與長株潭相銜接的電子信息和機械裝備製造。加快恢復良好的洞庭湖生態環境,以岳陽副中心為龍頭建設環湖城鎮群,實現津澧融城,建成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支持常德打造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化物流樞紐,布局發展工程機械、生物醫藥、大健康等主導產業,建設全省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全國生態農產品基地。支持益陽打造全國大湖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食品輕紡、特色裝備、碳基材料等主導產業,建設數字產業集聚區。

加快湘南地區開放發展。充分發揮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平台功能,以衡陽副中心建設為引領,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東盟等區域合作,着力引進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特色材料、特色生物輕紡、特色機械和電子消費品及零部件,打造新興產業承接帶和科技產業配套基地,建成中西部地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支持郴州以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為主導,建設區域綠色產業示範基地,打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支持永州布局發展食品輕工、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打造湘粵桂省際區域樞紐城市。

提升大湘西地區開發水平。落實湘西地區開發各項優惠政策,以生態產業為導向,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特色材料、文化旅遊、商貿物流、食品醫藥等產業,將大湘西地區建成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承接產業轉移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集聚區、生態安全保障區。支持湘西自治州建設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面向西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布局發展文化旅遊、特色材料、生物科技、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打造文旅融合綠色發展先行區。張家界重點發展生態旅遊、生物醫藥、特色食品等綠色生態產業,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世界綠谷。懷化加快建設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突出發展食品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商貿物流產業,打造五省邊區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邵陽着力建設湖南對接東盟地區的產業集聚區,重點布局顯示功能材料、特色輕工、工程裝備產業,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特種玻璃谷」。

圖2  「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格局示意圖

第五節  加快特殊類型地區振興

編輯

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以湘贛邊、湘鄂渝黔等為重點,加強紅色傳承和綠色發展,完善特色產業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促進基礎設施聯通、產業發展協同,打造「湘贛紅」區域特色農業品牌,建成紅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支持湘贛邊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區域協同發展。支持湘鄂渝黔革命老區跨省區域合作,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特色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增強交流與合作,促進綠色創新發展。支持湘鄂渝黔革命老區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

推動民族地區聚力向心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落實民族政策法規和幫扶舉措,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保護傳承特色民族文化,支持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做好對口援藏、援疆工作。

促進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資源型地區發展方式,構建多元支撐、多點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一批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和集聚區,提高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質量。深入推進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引導獨立工礦區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改造路徑。

加快老工業地區轉型發展。推進老工業城市製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做精做強支柱產業,加快「工業老城」向「產業名城」轉變。加大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力度,推進重點保護展示。

支持生態退化地區保護修復。進一步加大武陵山片區、南嶺山地、湘中盆地、羅霄-幕阜山片區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科學合理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統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

專欄14  特殊類型地區振興工程
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十大工程。實施交通基礎設施聯通、紅色文化旅遊提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示範、產業轉型升級振興、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村人居環境示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等工程。

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做好革命遺址遺蹟保護修復,制定重點紅色文物資源名錄,實施革命文物保護修復工程,建設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圍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一批紅色文藝作品,將紅色經典、革命故事納入中小學教材和幹部培訓教材。

民族地區凝心工程。加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創建工程建設,組織開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支持民族地區開展逢十周年慶典活動。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程。支持常寧市、耒陽市、資興市、冷水江市、漣源市等資源枯竭城市加快產業轉型,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創建可持續發展示範市。

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支持永興縣、邵東市、寧鄉市、漣源市、攸縣、澧縣、武岡市、邵陽縣、資興市、辰谿縣等重點採煤沉陷區加快綜合治理,實施重大安全隱患區居民避險搬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接續替代產業平台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有效改善礦區生產生活條件。

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支持臨湘市、冷水江市、蘇仙區、衡東縣等縣市獨立工礦區,大力推進居民避險安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接續替代產業平台,分類探索改造提升的有效模式,走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產業轉型升級工程。積極支持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岳陽市、邵陽市、婁底市等深入開展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和創新鏈整合,支持株洲市、湘潭市、婁底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探索產業協同融合發展新路徑。

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重點工程。主要包括醴陵窯(株洲)、醴陵群力瓷廠舊址、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建築群、湘江電廠下攝司廠舊址、中核二七二廠鈾水冶純化生產線及配套設施、衡陽建湘柴油機廠早期建築群、桃林鉛鋅礦工業遺產、際華三五一七橡膠製品有限公司老廠房、邵陽合金件廠、世界銻都-錫礦山礦冶遺址、裕湘紗廠舊址等遺址遺蹟的開發利用。

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根據生態區位、石漠化程度和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在全省23個岩溶地區石漠化縣(市、區),以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復以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因地制宜安排治理模式和技術措施,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以及人工促進植被恢復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積,改善林分結構,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功能。

第六節  增強縣域發展動能

編輯

實施新一輪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開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行動,建設50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扶持一批有實力的縣(市)成為全國百強縣。推進縣城城鎮化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帶動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建成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地方撤縣設市或撤縣(市)設區,加快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支持有條件的城郊鄉鎮納入縣城規劃區。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發展一批精品特色小鎮。

專欄15  縣域經濟強縣工程
縣域特色產業壯大工程。支持引導各縣域集中資源重點發展1-2個特色主導產業,支持縣域開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傳統產業升級和承接產業轉移。支持一批產業項目在縣域布局,加強縣域產業對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的就近配套功能。提升縣域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和特色產業小鎮發展質量,促進產業集聚。

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加強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推進4大類17個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健全和完善醫療衛生、教育、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設施。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健全和完善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污水集中處理、公共廁所等設施。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優化市政交通、市政管網、配送投遞設施,推進智慧化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推進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完善產業平台配套、健全冷鏈物流設施、提升農貿市場水平。

縣城發展品質提升工程。推動縣域精明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科學編制縣級空間規劃,合理布局縣城空間格局。加強環境治理、文化塑造和生態美化,加強縣城智慧化、網格化管理,建設宜居平安縣城。加快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工業園區等建設,提高縣城產業承載力和人口集聚力。

縣級財力保障工程。拓寬縣域財源,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強收入征管,規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優化財稅分配製度,進一步完善省以下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對脫貧地區傾斜力度。對政府債務風險管控有力和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縣,加大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的傾斜力度。

第十一章  建設新型城鎮體系

編輯

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更高質量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建設中部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第一節  構建大中小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

編輯

以中心城市引領都市圈、以都市圈帶動城市群、以城市群輻射全省,優化形成「一圈一群多點」新型城鎮格局。做強長株潭現代化都市圈,擴大長株潭整體能級效應,到「十四五」末建成都市圈人口達到1500萬左右、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的特大都市圈。做大「3+5」環長株潭城市群,優化城市之間的功能布局、協同合作、經濟互補、市場融通,實現聯動發展。推進地級城市及30萬人口以上縣城等多點優化布局,支持岳陽、衡陽向II型大城市發展,把湘潭、常德建成城區人口百萬以上大城市,壯大發展一批區域性城鎮群,支持一批經濟強縣(市)率先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培育若干城區人口20萬以上新生中小城市。立足特色發展衛星城、專業特色鎮和綜合強鎮,將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形成全省人口、產業合理集聚、科學布局的新型城鎮體系。

第二節  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編輯

建設宜居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建設完整社區,完善供水、燃氣、公共交通、社區服務等市政設施,切實提高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建設人文城市,保護傳承城市文化,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蹟和歷史街區,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塑造獨特城市風貌。建設韌性城市,實施城市建設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增強應急避難「彈性設計」,提升城市抵禦衝擊、應急保障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綠色城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整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廣綠色建築和綠色建造,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建設海綿城市,推廣透水地面、雨水回用等技術,提升城市蓄洪排澇、自我淨化功能。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動信息技術在社區治理、公共安全、環境監管等領域廣泛應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節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編輯

以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積極推動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大幅提高落戶便利性,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完善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落實人地、人錢掛鉤政策,推進資金和建設用地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城鎮傾斜。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增加人口流入較多城市教育衛生投入,提高社保跨區轉移接續效率,擴大保障性住房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覆蓋範圍,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

第四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編輯

推進城鄉公共資源普惠共享。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以市縣域為整體,根據人口密度統籌推動道路、通訊、水電、環境治理等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與管護。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普惠共享,加快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到「十四五」末,基本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鄉鎮燃氣普及率達到35%。

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全面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推進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服務城鄉發展。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重點支持鄉村教師隊伍、醫療衛生隊伍和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面向農業需求開展科技創新,抓好農村科技培訓、農村科普和實用先進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強化鄉村發展資金保障,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促進工商資本入鄉,健全鄉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中長期信貸支持。

專欄16  新型城鎮化提質升級工程
城市更新工程。統籌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加強居住社區市政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保護,到2025年,各市州60%以上社區達到完整社區建設標準。實施供水提質、垃圾治理、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整治、智慧建設增效5大工程,提升城鄉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打造智慧出行平台,建設智慧社區。

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完成109個未閉合城市防洪保護圈的閉合。推進全省城市和縣城排水管渠、排澇除險設施、數字化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設,系統提升排水防澇能力。

產城融合發展工程。推進園區和城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市場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保一體化建設,鼓勵園區集中建設生活配套設施,建成一批服務精準化、產城融合度高的現代化智慧園區。推進縣城城鎮化建設示範,完善縣城產業平台配套設施,引導縣域特色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在縣城集聚發展,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

區域性城鎮群發展工程。加快建設益陽益沅桃、郴州「大十字」、邵陽東部、衡陽西南雲大、懷化鶴中洪芷、婁底婁漣雙冷新城鎮帶、永州冷祁零城鎮帶、常德津澧新城等區域性城鎮群,提升區域協同發展能力。

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工程。創建工業、農業、文旅三類特色產業小鎮,壯大特色產業規模,推進產鎮融合發展,培育特色產業品牌,提升經濟發展效益和就業帶動能力,建成創業興業就業新平台。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鎮。


第十二章  建立差異發展的空間格局

編輯

加強全域全類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的空間治理體系,建設格局清晰、集約高效、發展協調、治理有序的高質量國土新空間。

第一節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

編輯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合理劃定縣域主體功能定位。將全省極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劃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將農業生產條件好、對全國或全省農產品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的區域劃為農產品主產區。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好、區位條件優的區域劃為城市化發展區。制定重要文化與景觀功能區、特別振興區、自然保護地、其他重點開發的鄉鎮等名錄,按名錄實施管控。明確分區引導和管控要求,實施空間資源的差異化配置,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在市縣精準落地。

明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以長江為紐帶,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湘資沅澧為脈絡,以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為自然屏障,構建「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態空間格局。以長株潭都市農業圈、環洞庭湖生態農業區、大湘南丘陵農業區、大湘西山地農業區為主體,構建「一圈三區」農業生產格局。以長株潭現代化都市圈為核心,「3+5」環長株潭城市群聯動發展,重要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節點,構建「一圈一群多點」城鎮空間格局。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按照互不交叉重疊的原則,統籌優化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形成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以生態修復為主,對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實行特殊保護制度。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切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

構建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由省、市(州)、縣(市)、鄉鎮「四級」以及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三類」共同構成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編制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各縣市區結合實際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推進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有序推進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編制,實現全覆蓋。根據村莊分類與布局,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

第二節  加強空間約束管控

編輯

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機制。構建用地全程一體化管理體系,進一步打通審批、供應、登記全流程,實現省市縣統一平台,逐宗對土地進行管理,將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要求貫穿全過程、各環節。構建自然資源監測保護體系,健全影像統籌機制,完善衛星監測體系,及時掌握自然資源變化情況。加強自然資源執法保障,完善月度衛片執法機制,強化協同執法,完善自然資源督察工作機制。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

建立監督實施體系。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動態監測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行為,加強各類管控邊界、約束性指標監督。建立預警機制,嚴防違反開發保護邊界及保護要求或突破約束性指標的行為。建立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監督全程留痕制度,確保規劃管理行為全過程可回溯、可查詢。

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全面評價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及時開展城市體檢評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完善。將國土空間規劃執行情況納入自然資源督察執法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內容,依法依規嚴肅追究違反國土空間規劃的各類行為。


圖3  湖南省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示意圖

第四篇  着力建設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堅持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暢通高效的市場體系、流通體系,夯實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打造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

第十三章  暢通經濟循環

編輯

融入國內強大市場,推動形成要素、產業、供需、交通、物流、市場等全面暢通循環,增強經濟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提升全省經濟整體效能,發揮湖南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重要節點作用。

第一節  全面融入國內大循環

編輯

推進供需適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質量體系建設,增加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提升「湖南供給」對全國需求的適配性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順應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現有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以需求側管理引導供給優化,充分依託數字技術,不斷挖掘和拓寬消費渠道,充分挖掘市場消費潛力,科學開展市場需求引導與經濟調控,提高對市場預期準確度,釋放需求空間,擴大本地消費,提高電子商務上行比例。

推進要素高效配置。加快產權、要素交易和價格制度改革,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建立反映供求關係和稀缺程度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實現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管理等各類要素高效配置和發揮效應。加大教育和人力資本投入,抓好教育培訓,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推動資源要素集中到先進產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推進產業銜接協調。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導向,優化完善金融體系,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發揮房地產的合理作用,協同實體經濟發展。推動產業上下游均衡發展,促進產供銷有效銜接,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和產業分工協作。推動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均衡發展,加強能源、土地、人才、科技等各類資源要素均衡高效配置。

推進統一開放市場建設。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暢順循環。在生產環節,大力提高生產與消費的適配性,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全省生產能力和供給水平。在分配環節,構建基於國內統一市場的資源要素配置和商品分配體系,提高市場配置效率。在流通環節,依託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暢通產品流通渠道和網絡,促進直供直銷,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在消費環節,清除市場壁壘,加強市場營銷,改進消費服務,實現生產有效貫通到消費末端。

第二節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編輯

提高對外市場開放水平。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深化國內外市場一體化建設。提高全省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和跨境合作,提升湘企湘品在兩個市場的占有率。加強與省外溝通銜接,深化國內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內市場建設,主動服務國家開放戰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力推動出口轉內銷,推進同線同標同質,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調控。

集聚優質資源要素。立足人口大省和科教大省優勢,發揮區域樞紐地位,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集聚。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人才培育和引進體系,建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技術管理和分享機制,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增加引進資金、資源和優質產品,集聚國內外高端要素資源。

第十四章  促進消費升級

編輯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積極培育重點領域消費,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激發消費潛力,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第一節  提升消費品質

編輯

提升傳統消費。促進吃穿用住行等傳統實物消費提檔升級,促進消費向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推動吃穿用消費品質升級,帶動生活必需品消費提質擴容。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推動居住類產品消費質量提升,持續改善居住品質。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挖掘汽車、家居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潛力,促進汽車消費「更新換代」,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動家電更新消費。促進餐飲住宿消費,擴大托育托幼消費,提質文化體育旅遊休閒消費,升級家政服務消費,完善健康養老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准入。

發展新型消費。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建立健全「互聯網+社會服務」消費模式,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覆蓋面。支持互聯網平台企業向線下延伸拓展,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支持實體企業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創新無接觸、少接觸消費模式,探索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支持生鮮、醫藥品及其他零售品融合電商發展。

擴大農村消費。暢通城鄉消費聯通渠道,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持續做好農批、農貿(集貿市場)提質升級,加快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村市場拓展,引導農村消費梯次升級。推動汽車下鄉,鼓勵整車企業開展多品牌聯合經營,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網絡。推動農村地區家電更新換代,鼓勵家電生產企業依託銷售網點開展家電下鄉。

第二節  完善城鄉消費網絡

編輯

結合區域發展布局打造多層級消費中心。持續提升都市圈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推動都市圈消費升級。培育建設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着力建設輻射帶動能力強、資源整合有優勢的若干區域消費中心和文化旅遊消費試點、示範城市,同步加強中小型消費城市梯隊建設,支持創建新型消費示範城市,支持做強「首店經濟」「首發經濟」。

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節點。加快推進成熟商圈提檔提質和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積極發展智慧街區、智慧商圈,鼓勵有條件的街區加快數字化改造,提供全方位數字生活新服務。優化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完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鼓勵特色農產品的網上消費、體驗消費和定製消費,拓寬農產品進城消費渠道。完善社區便民消費設施,加快建設便民生活服務圈、城市社區鄰里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性服務網點,規劃建設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鄉融合消費網絡節點,暢通城鄉消費循環。

第三節  激發消費潛力

編輯

完善消費政策。穩定和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有利於提升居民消費的政策措施,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增強節日消費便利程度,豐富節日消費市場商品和服務供給。規範發展消費金融,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

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召回制度,暢通消費維權渠道,創新健全消費者維權保障體系。加強價格監管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探索建立消費環境測評體系。充分運用政府信息平台,推動家政服務等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和消費後評價。強化市場秩序監管,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專欄17  消費升級促進工程
傳統消費鞏固提升行動。開展「汽車下鄉」和汽車「更新換代」促銷活動,出台省級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調整升級政策,建立健全報廢汽車回收利用體系。鼓勵發展「互聯網+廢舊物資回收」新模式,促進家電家具等以舊換新。持續推動零售行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省內重點零售企業,引進境內外知名零售品牌,培育在全國業內有較強影響力的本土零售品牌,創建綠色商場。擴大「中華老字號」和「湖南老字號」品牌隊伍。鼓勵湘菜企業特色化規模化發展。推動拍賣行業規範有序發展。

培育商貿流通主體行動。持續推進商貿流通限上企業「破零倍增」和結構優化,大力引進境內外知名流通企業和服務領域品牌,不斷壯大商貿流通主體,推進流通企業主體標準化信息化國際化發展。

服務消費融合創新行動。加大健康、文化、醫療、教育等新型消費產業的投入力度,積極培育網絡消費、定製消費、體驗消費、信用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等新熱點,促進各消費行業之間的集聚融合。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文娛、智慧旅遊、智能體育等新業態。

城鄉消費提質擴容行動。支持長沙建設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一批區域性消費中心。開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開展「湖南省示範步行街」創建。加快建設養老、托育、家政、便利店、菜市場等配套設施,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

農貿市場(產品)提質增效行動。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依託紅星、馬王堆、大河西、佳惠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動數字化轉型,形成輻射中西部鄰近區域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推動集貿市場提質升級,建設群眾滿意的農產品購銷場所。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運行高效、管理規範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農村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建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經驗可複製推廣的示範縣,暢通農產品出村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渠道。

數字新消費行動。加快生活服務業數字化,培育一批示範平台和項目。鼓勵實體商業通過直播電子商務、社交營銷開啟「雲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廣農產品「生鮮電子商務+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服務新模式。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構建「互聯網+家庭式」共享養老模式,鼓勵發展家政、養老、社區照料服務等家庭服務消費。積極開展消費服務領域人工智能應用試點,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帶動5G智能終端、AI智能服務新消費。

夜經濟點亮行動。制定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對傳統商業街區、百貨商場、閒置廠房、街道內巷、高校和創業創新集中商圈區域等進行改造提升,推進智慧夜市建設,打造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元化夜間消費市場,重點打造「長沙夜星城」全國品牌。

第十五章  擴大有效投資

編輯

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完善投資要素保障,優化投資結構,促進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第一節  保持投資合理增長

編輯

圍繞「三高四新」戰略,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動向,着力實施「擴投資四大行動」,穩定有效投資增長。加強穩投資項目儲備和政策儲備,堅持「資金跟着項目走」,精準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按照近期、中期、長期三類,精準儲備開發一批強基礎、增動能、利長遠重大項目。密切跟蹤和分析研判投資形勢,完善投資評價機制,發揮好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各類財政性資金帶動作用,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拓寬投資來源。完善重大項目落地協調機制,建立項目全過程跟蹤機制。提升項目質量和前期深度,建立常態化前期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全力提速項目前期。完善重大項目服務保障機制,推進項目建設全要素保障。

第二節  優化投資結構

編輯

加快補齊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等領域短板,實施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長株潭一體化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大產業投資力度,擴大高水平、高質量產業投資,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加快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提高先進製造業投資比重、技改投入在工業投資中的比重。圍繞培育新動能,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重點引導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和提升、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和應用、集群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等領域投資。突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公用試驗設施、重大科研平台等建設投入。拓展數字經濟產業投資。加大教育醫療、養老育幼、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基本公共服務投入。

第三節  提高投資效益

編輯

確立高質量投資導向,建立投資績效評估機制,優化投資指標體系、工作體系和評價體系。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全面落實政府投資條例,推進政府投資科學決策,防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增加政府債務風險,避免無效投資和重複投資;強化政府項目代建制管理,嚴格落實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和概算管理規定,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超概審計核查。發揮產業投資政策導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合理布局,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投資領域流動,集約高效投資。堅持項目跟着規劃走,強化項目的評估諮詢論證,防控項目選址、生態環境、社會穩定等風險。創新投資管理手段,利用大數據強化重點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管,建立財政資金分配與項目儲備、實物工作量「雙掛鉤」機制,獎優懲劣。

第四節  擴大民間投資

編輯

完善和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建設運營。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招商引資各項政策,促進「引資補鏈」「引資強鏈」「引資擴鏈」。深入開展招投標專項整治,保障民營企業平等參與投資項目建設運營。在市場不能完全有效配置資源、具有一定回報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加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力度(PPP),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撬動作用。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產業園區等領域,選擇一批有合理回報的存量資產項目,規範有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釋放社會投資空間。建立民間資本重點領域項目庫,定期向社會資本推介重大項目,大力開展政銀企擔合作,建立完善投融資在線對接平台,暢通項目主體和融資機構對接渠道,助力社會資本融資。

專欄18  擴投資四大行動
項目儲備開發深化行動。加強重大項目開發儲備,優化人員配置,加大前期經費支持,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多途徑開發項目。圍繞國家與省重大戰略、重大規劃和重大政策落實、當地發展重點,精準開發儲備項目,完善省市縣三級重大項目庫體系,突出謀劃以「五個100」為代表的產業項目,以「五張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項目,以補短板惠民生為目標的社會事業項目,建立「現代產業+四大工程(市政、生態環境、社會事業、應急能力)+五張網」的「145」重大項目體系。

項目前期工作提速行動。進一步完善發改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常態化前期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加大重大項目前期難點堵點協調調度力度。區分政府投資、企業投資重大限制類和一般類項目,分類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實現「資金等項目」向「項目等資金」轉變。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大力推進容缺受理、並聯審批和承諾制,推行區域評估和「多規合一」,簡化整合項目報建手續。深化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應用,加快全程網辦和「一網通辦」,實現「最多跑一次」。

建設要素保障強化行動。推行領導聯繫重點項目、分片協調調度、重大項目工作專班等措施,分層分級負責,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服務保障機制。強化項目建設全要素保障,統籌做好資金、土地、水電、燃氣、環保等要素配置,實現重大項目「物流通、資金通、人員通、政策通」。

民間投資擴量提質行動。開展市場准入限制性條件清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領域,實現國有、民營平等參與、公平競爭。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合資合作。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速龍頭骨幹企業股權融資,落實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支持政策,穩步拓寬貸款抵押質押範圍。健全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落實「4321」新型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規範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穩妥開展基礎設施領域與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

第十六章  打造現代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編輯

適應產業人口布局和新一代技術發展趨勢,統籌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能源、水安全、物流、信息五張網,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支撐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構建綜合交通網

編輯

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統籌開發利用幹線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等資源,打造「三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構建京港澳、呼南、焦柳三大縱向通道:依託京廣高鐵、京廣鐵路、浩吉鐵路、京港澳高速、湘江航道等,進一步擴能京港澳通道。依託呼南高鐵、洛湛鐵路、二廣高速等,加快提升呼南通道。依託張吉懷高鐵、焦柳鐵路、包茂高速、呼北高速等,加快完善焦柳通道,融入西部陸海大通道。構建滬昆、渝長廈、杭瑞、湘桂、廈蓉五大橫向通道:依託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昆高速等,穩步擴容滬昆通道;依託渝長廈高鐵、長張高速等,加快打通渝長廈通道;依託杭瑞高速、澧水航道等,形成杭瑞通道;依託衡柳鐵路、湘桂鐵路、吉衡鐵路、泉南高速等,逐步擴容湘桂通道;依託廈蓉高速、桂新高速等,加快構建廈蓉通道。

專欄19  綜合交通大通道布局
(一)三縱

京港澳通道。對接京津冀、中原、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由北自岳陽經長株潭、衡陽至郴州往南。利用京廣高鐵、京廣鐵路、浩吉鐵路、京港澳高速、湘江航道等,重點推進京港澳擴容,適時啟動許廣高速擁堵路段擴能,建成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擴建岳陽三荷機場。研究建設長岳、長衡城際、京廣鐵路岳陽城區段外繞。

呼南通道。對接關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等城市群和海南自貿港。由北自常德經益陽、婁底、邵陽至永州往南。利用洛湛鐵路、二廣高速等,加快建成常益長鐵路,儘早啟動呼南高鐵襄陽-常德、益陽-婁底、邵陽-永州線路建設,推動洛湛鐵路擴能改造,規劃建設永清廣鐵路;建設零陵至道縣高速;提升常德港能力;謀劃永州機場遷建,擴建邵陽武岡機場。

焦柳通道。對接關中、北部灣等城市群。由北自張家界經吉首至懷化往南。利用焦柳鐵路、包茂高速等,推動張吉懷高鐵「北上南下」形成系統能力,融入西部陸海大通道。謀劃建設張吉懷高鐵與呼南高鐵聯絡線、懷化至桂林鐵路,做好安康至張家界鐵路規劃研究;全線貫通呼北高速,建設安化至漵浦至洞口高速;建設沅水上游航道;建成湘西機場,加快張家界、懷化機場改擴建。

(二)五橫

滬昆通道。對接長三角,滇中、黔中等城市群。由東自長株潭經婁底、邵陽至懷化往西。利用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昆高速等,謀劃建設長九高鐵,利用既有鐵路儘快開通韶山至井岡山紅色旅遊鐵路專線;實施滬昆高速擁堵路段擴容、江干高速東延等線路建設;建設婁底機場。

渝長廈通道。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由西自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常德、益陽經長株潭向東。利用黔張常鐵路、長張高速、長益高速擴容等,加快建成常益長、長贛鐵路,謀劃建設渝湘高鐵黔江至吉首段;建成桑龍、益常高速擴容,謀劃建設張家界至桃源高速等。

杭瑞通道。對接長三角,滇中、黔中等城市群,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由東自岳陽、常德至吉首往西。利用杭瑞高速、澧水航道等,建設銅吉鐵路,謀劃建設常岳九、荊岳鐵路;加快建設平益、安慈等高速,力爭啟動辰溪至鳳凰、沅陵至酉陽高速建設;建設澧水、沅水、資水中下游高等級航道。

湘桂通道。對接北部灣城市群,延伸對接東盟,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由東自衡陽經永州往西。利用衡柳鐵路、湘桂鐵路、吉衡鐵路、泉南高速等,建成湘桂鐵路永州段擴能,實施衡柳鐵路提速改造,謀劃衡陽鐵路樞紐改造;建設衡陽至永州、永州至零陵、茶陵至常寧等高速。

廈蓉通道。對接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由東自郴州經永州往西。利用廈蓉高速等,研究建設興永郴贛鐵路;建設桂東至新田高速。

圖4  湖南省「三縱五橫」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示意圖

完善綜合交通大網絡。依託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快推動交通設施多層次網絡化布局,實現各經濟板塊的互聯互通。構建「五縱五橫」幹線鐵路網,重點建設融入粵港澳、對接長三角、銜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鐵路項目,加快推進張吉懷、常益長等鐵路建設,實現所有市州通高鐵,形成省內2小時高鐵經濟圈,長沙至周邊省會及深圳2-3小時,至北京、上海、成都4-5小時的高鐵出行圈。以專用線建設和既有線能力提升為重點,推動普速鐵路提質增效。建成「七縱七橫」高速公路網,加速推進新增國高網、繁忙路段擴容、出省通道、路網優化等項目建設,加速形成長株潭1小時、「3+5」城市群2小時、全省4小時高速圈,提質改造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約6900公里,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一江一湖四水」水運網,基本貫通湘江、沅水高等級航道,有序推進資水、澧水等級航道建設和漣水復航,打通洞庭湖入長江第二黃金水道(松虎),建設連通工業集中地的重要支線航道,促進岳陽、長株潭、常德、益陽等港口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建設湘陰虞公港。構築「一樞紐一干九支多點」航空網,建成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發展湖南航空,構建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建設婁底機場、謀劃遷建永州機場,統籌推進張家界、岳陽、衡陽、邵陽等機場改擴建;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建設「1+13+N」通用機場體系,大力發展通用航空。促進城市內外交通高效銜接,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打造軌道上的長株潭都市圈和環長株潭一體化交通網。

圖5  湖南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規劃示意圖

圖6  湖南省「十四五」機場布局示意圖

圖7  湖南省「十四五」水運規劃示意圖

建設綜合交通大樞紐。強化交通協同服務能力,將長沙(株洲、湘潭)建設成為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和面向全球的國際交通門戶,將岳陽、衡陽、懷化、永州、常德建設成為全國性區域綜合交通樞紐,提升跨省運輸和便捷集散服務水平;推動其他市州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強化樞紐銜接運轉能力,促進不同層次樞紐城市分工協作。加強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在樞紐節點的高效銜接,提高旅客換乘和貨物接駁轉運效率。發展智慧交通,完善交通物流、運輸調度、應急指揮等信息平台,提高交通設施信息化水平。

第二節 夯實能源保障網

編輯

切實加大能源供應能力。堅持省外優質引入和省內加快建設相結合,多渠道全面提升能源供應能力,構建保障有力、清潔低碳、適度超前的能源供應體系。大力引入區外優質能源,提升祁韶直流、雅江直流利用率,加快「寧電入湘」特高壓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實現鯉魚江電廠送電湖南;加大天然氣、煤炭引入力度。充分發揮煤電兜底作用,實現永州、平江、華容和懷化石煤等4個電廠建成投產;鼓勵煤電機組延壽改造和煤電聯營,加快推進株洲電廠退城進郊、益陽電廠三期、石門電廠三期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湘南地區新建一個煤電項目。加強煤炭產運需協調銜接,推進與陝西、山西、內蒙古等重點產煤地區合作,多渠道保障煤炭供應。淘汰煤礦落後產能,優化煤炭生產結構,推進煤炭綠色發展。深度挖潛水電,建成五強溪電站擴機工程;重點依託一體化基地規模化布局風電,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並重發展光伏發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和地熱能,穩步推進氫能等發展。加強應急儲備調峰設施建設。增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大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建成平江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安化抽水蓄能電站,爭取安化二期、東江、汨羅、攸縣和湘南地區等抽水蓄能電站納入選址規劃,鼓勵風電、光伏發電與儲能融合發展;加快煤炭儲備體系建設,依託浩吉鐵路運力和臨港碼頭建設岳陽、華容煤炭鐵水聯運儲備基地,在湘北、長株潭、湘中、湘南等地區布局區域性煤炭儲備基地,鼓勵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煤炭應急儲備項目建設;推進長沙、常德、衡陽等地應急儲氣調峰設施建設,新建長沙等一批天然氣調峰電廠;加快岳陽國家原油商業儲備基地、黃花機場航煤油庫等建設。

着力構建堅強能源網絡。優化布局能源輸配通道,構建「十縱八橫六通道」的綜合能源大受端。建成荊門-長沙-南昌交流和祁韶、雅江直流相結合的強交強直特高壓網;優化完善電網主網架,基本建成湘東「立體雙環」網、湘南「日」字型環網、湘西北和湘北環網,實現500千伏電網市州全覆蓋和220千伏電網縣級全覆蓋;加強配電網升級改造,全面提高城網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將長沙打造為一流城市配電網,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着力加強縣城電網建設,全面提升農村供電能力,基本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氣化湖南工程」,依託新粵浙幹線、忠武線潛湘支線、西二線樟湘支線、新粵浙廣西支線等「一干三支」國家天然氣管道,構建長株潭「日」字形環網,促進湘西、湘中、湘南地區聯環成網,省內輸氣管道突破50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逐步推進天然氣「進鎮入鄉」,建設產業特色小鎮等重點鄉鎮氣化工程。打造長郴、蘭鄭長、長煉-黃花機場、邵懷、婁邵永「四縱一橫」成品油管網。完善鐵路和「海進江」等煤炭入湘通道的儲備和轉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湘資沅澧流域煤炭碼頭建設,建成從煤源富集地到終端用戶「門對門」的煤炭集疏運系統。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充電樁40萬個,形成「車樁相隨、開放通用、標準統一、智能高效」的充電網。

圖8  湖南省「十四五」500千伏及以上電力系統規劃接線圖


深入推進能源體制改革。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中長期交易為基礎、現貨交易為補充的交易機制,推動電力交易機構獨立規範運行和增量配電業務試點。完善電力輔助服務,研究增加綠電交易品種,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完善兩部制電價政策,提升調峰電源建設積極性。有序推進油氣體制改革,促進省級油氣管網同網同價,完善油氣管網公平接入機制,開展大用戶直供試點。優化需求側管理,推進需求響應機制建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簡化能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

專欄20  「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
能源拓源工程。火電:建成永州、平江、華容、懷化石煤電廠,推進株洲電廠退城進郊、益陽電廠三期、石門電廠三期和湘南電廠開工建設。水電:建成五強溪擴機工程。新能源:推進環洞庭湖和湘南「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基地建設,推進建設岳陽氫能示範城市。區外能源:推進「寧電入湘」特高壓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實現鯉魚江電廠供電湖南,加大天然氣、煤炭引入力度,提升原油和成品油調入能力。應急儲備調峰設施:爭取平江抽水蓄能電站投產,開工建設安化抽水蓄能電站。加快岳陽、華容煤炭鐵水聯運儲備基地和長沙、常德、衡陽等天然氣應急調峰設施建設。新建長沙等一批天然氣調峰電廠。推進岳陽國家原油商業儲備基地、黃花機場航煤油庫、衡陽鹽穴油氣儲庫等建設。建成電化學儲能200萬千瓦。

能源強網工程。電網:建成雅中-江西特高壓直流線路工程湖南段、荊門-長沙-南昌特高壓交流線路工程和長沙特高壓交流站。新建寧鄉、婁底西、自治州、張家界和郴州東等500千伏變電站,改擴建羅城、瀏陽、星城和牌樓等500千伏變電站,新建自治州-婁底西、雁城-郴州東和宗元-紫霞第二回等500千伏線路,加強配電網升級改造。天然氣網:建設新粵浙廣西支幹線湖南段、玉屏-新晃、銅仁-鳳凰等入湘氣源管道,推進「氣化湖南工程」,新建3000公里省內輸氣管道。油網:建成長嶺-黃花機場航煤油等成品油管道。煤炭物流網:搭建省級煤炭交易中心。充電網:建成充電樁40萬個。

第三節  築牢水安全網

編輯

蓄泄兼籌保障防洪安全。圍繞洞庭湖水系防洪安瀾,以四水流域為重點單元、縣級以上城市為重點對象,完善防洪格局。提升洞庭湖防洪能力,持續推進長江岸線崩岸滑坡治理,加固洞庭湖重要堤防,降低防洪保護區潰垸風險;推進國家級重要蓄滯洪區分洪閘、安全區等建設,分步實施蓄滯洪區居民遷建,逐步實現設防標準下安全分蓄超額洪量;全面完成洞庭湖區18個重點澇片排澇能力建設,有效降低內澇風險。加強四水防洪保障,加快四水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河道整治與堤防等建設,提高四水流域蓄洪、泄洪和除澇能力。加強百城防洪保障,依託流域及區域防洪體系,加快完成89個縣級城市防洪閉合圈建設,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強城市和縣城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更新改造老城區排水設施,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城區排澇設施。建設智慧水利,構建安全可控的水利監測感知網絡,提升洪水科學調度能力。到2025年,長江幹流、洞庭湖區、四水幹流及重要支流重點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洞庭湖區等重點低洼易澇地區和糧食主產區排澇能力明顯改善,全省縣級以上城市排澇能力明顯提升。

量質並重保障供水安全。大中小微並舉,蓄引提調結合,構建豐枯互補飲水保障體系。完善飲水格局,加快現有水庫功能調整,啟動實施一批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推進城市第二水源及備用水源建設,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強農村供水規模化、標準化建設,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完善用水格局,以衡邵乾旱走廊、洞庭湖北部地區為重點,加快大中型骨幹水源點建設和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論證,新建一批大型灌區,推進現有大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增強農業抗旱能力。到2025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

專欄21  「十四五」重大水安全工程
調蓄工程。推進錢糧湖等3個國家級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工程、洞庭湖洪道航道疏浚工程,研究論證並適時建設大興寨水庫、金塘沖水庫、宜沖橋水庫等防洪控制性工程。

堤防工程。繼續開展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治理,啟動實施洞庭湖區重點垸、重要一般垸以及長江中下遊河勢控制和河道整治工程、長江幹流湖南段堤防提升工程等建設。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王家廠等17座大中型病險水庫和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犬木塘水庫、椒花水庫等骨幹水源點和引資濟漣、湘江沿線水資源配置、四口水系綜合整治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建設,研究論證並適時建設何仙觀、㵲水、梅山等大型灌區,繼續實施韶山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

五小水利工程。開展小塘壩、小泵站、小渠道、小水池、小水窖等清淤、疏浚及修復。

第四節  優化物流運輸網

編輯

構建「通道+樞紐+網絡+平台」物流網。依託「三縱五橫」骨幹交通網絡,構建八大物流通道;以長沙、岳陽、衡陽、郴州、懷化等國家物流樞紐或承載城市為依託,加快融入國家物流樞紐聯盟;依託港口、鐵路貨場、公路樞紐及幹線機場,健全和完善物流設施網、冷鏈物流網、城鄉配送網、信息平台網等四張網絡;以長沙金霞、郴州湘南等國家、省級示範物流園和若干綜合性物流園為基礎,打造互聯互通的物流平台。

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聯運方式發展,加強不同運輸方式轉運場站和「不落地」裝卸設施建設,提升一體化轉運銜接能力和貨物快速換裝便捷性。推動鐵路專用線進園區、進碼頭,打通公鐵水聯運銜接「最後一公里」。發揮骨幹物流企業作用,推動多式聯運服務和設施設備等標準銜接,實現公路、航空、港口、鐵路等企業之間的業務單證「一單制」和電子化。

補齊冷鏈物流和末端配送短板。構建「一核三區多基地」冷鏈物流格局,建設省級冷鏈物流平台,以肉禽水產、中藥材、果蔬等為重點,突出洞庭湖河鮮水產運輸、省際邊界山區「山貨出山」和肉類冷鏈需求,構建以長株潭為核心,洞庭湖、湘南、大湘西為片區,骨幹冷鏈基地、農產品特色冷鏈基地和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組成的冷鏈物流格局。暢通城鄉物流循環,促進農村客運和物流業融合發展,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提升快遞配送網點覆蓋率,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和「郵政在鄉」「快遞下鄉」等工程,構建城鄉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絡。

提升物流服務質量。豐富物流業態,推進物流智能裝備產業化,創新發展共享物流、無人配送、高鐵物流等新型物流模式,促進現代供應鏈、大件運輸等專業化物流發展。加強信息化管理,加快數字化終端設備普及應用,推進物流信息資源交互共享,促進大數據在市場監測、優化配送線路、倉儲儲位等方面應用。提高標準化水平,加快完善物流標準體系,引導物流企業進行設備設施標準化改造,降低物流成本。到2025年,全省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

專欄22  「十四五」重大物流工程
物流網絡布局工程。八通道:京港澳、洛湛、焦柳、滬昆、渝長廈、杭瑞、湘桂、夏蓉物流大通道;八樞紐:以長沙、岳陽、衡陽、郴州、懷化為依託,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推動長株潭合建國家物流樞紐,爭取常德、婁底、永州納入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名單。四網絡:物流設施網、冷鏈物流網、城鄉配送網、信息平台網。多平台:長沙金霞、郴州湘南等國家物流園,30家省級示範物流園和若干綜合、專業物流園區。

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工程。圍繞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製造業,推進專業化物流創新發展,推動製造業與物流業深度融合。打造若干高端製造業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示範性項目,培育一批「兩業」聯動示範性物流企業。

快遞(農村物流)優化工程。整合交通、郵政、電商、快遞、供銷等資源,進一步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絡,降低物流成本。推進農村快遞網絡建設,打造農村三級物流配送升級版,有效促進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農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依託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及大型物流園區,配套建設先進電商快遞設施,促進電商快遞物流降本增效。

冷鏈物流提升工程。加快懷化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着力打造五省邊區冷鏈物流區域中心。以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等為載體,建設長株潭冷鏈物流核心區。以湘南地區、環洞庭湖區、武陵山片區特色農產品、水產品等為基礎,建設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以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為依託,布局建設冷鏈物流特色基地。

物流智慧化工程。建設長沙現代物流技術裝備產業園,培育和引進優勢物流技術裝備企業,支持發展一批智能物流裝備製造企業,打造智能物流技術裝備產業集聚區。完善物流標準體系,推進物流龍頭企業參與物流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制定,引導郵政、供銷社、快遞企業和商貿流通龍頭企業率先開展物流標準化試點應用。建設物流大數據中心和物流與供應鏈總部基地,提升物流行業信息化水平。

國際物流暢通工程。實施岳陽市城陵磯新港、長沙傳化智聯、懷化武陵山片區四省聯動等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完善長沙至非洲的貨運航線網絡,打造中歐班列南方區域核心樞紐,暢通對接北部灣和東盟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中部地區對非國際物流集散分撥中心。支持岳陽發展江海聯運,開通岳陽至香港、日韓、東盟國家(地區)的直航和接力航線。

空港物流提質工程。以長沙、張家界、衡陽、岳陽、常德等航空口岸為依託,發揮支線機場支撐作用和通用機場補充作用,進一步拓展貨運航線網絡,擴大全貨機服務覆蓋範圍。支持建設長沙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着力提升長沙黃花機場在國家航空規劃戰略中的地位。

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工程。依託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重點物流園區,通過強化專用倉儲、隔離區、快速中轉換裝等功能,打造一批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應急物流基地。加強應急物流能力儲備,研究建立應急物流保障重點物流企業名單制度。

第五節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編輯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建設5G和固網「雙千兆」寬帶網絡,擴大5G建站規模,實現全省各市州城區5G連續覆蓋,重點城區、產業園區、部分工礦區深度覆蓋,用戶體驗和垂直應用場景形成規模效應。深入實施IPv6規模化部署,建設域名根鏡像服務器、國家頂級域名解析節點。統籌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站建設與應用,提升衛星導航定位服務能力,推動北斗二號向北斗三號穩步過渡,強化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創建航空航天遙感應用示範省。加快部署千萬級智慧感知網絡,推進各地「城市超級大腦」對接互聯,建成全域智慧感知網絡綜合服務平台。打造一流人工智能算力設施,提升算力使用效率和算法原始創新能力,升級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

完善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各級「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台功能水平和互聯互通能力,推進一體化平台AI中台升級改造,實現審批、服務、監管等政務服務場景的智能化應用。建設完善覆蓋全省四級醫療機構的大數據資源中心,改造完善省市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動5G+AR/VR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加快互聯網醫院和智慧教育標杆學校建設。建設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內網和工業企業外網建設,鼓勵龍頭企業搭建工業互聯網平台,推進無人工廠、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的建設。加快完善數字貨幣、電子認證等數字應用基礎設施。對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

推動集群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依託嶽麓山大學科技城高校院所,布局大型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建設世界頂級國際科學城。以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為依託,建設4K+AI實驗室,打造具有全國標杆意義的視頻文創高地。依託E級原型機系統,研製天河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加強量子計算實驗室建設,謀劃建設同步輻射光源、P3實驗室,打造一流科學基礎設施群。構建工程化基地、中間試驗線、檢測評價中心、數據共用庫等基礎設施,推動創建長沙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源頭創新設施集群。構建具有自主技術的區塊鏈網絡,加快區塊鏈安全監測與風險監測體系建設,為全省區塊鏈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專欄23   「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5G應用創新工程。實施5G傳輸擴容工程,完成15萬個5G基站建設、6萬個5G站址改造和新建工程。以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湘江新區等5G試驗網為標杆,推動5G高新視頻多場景應用重點實驗室和5G智慧電台建設,打造示範應用場景,推動婁底萬寶新區互聯網5G應用創新及區塊鏈應用示範。建設5G融合應用技術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中心)。

網絡基礎升級工程。積極推進千兆固網改造和接入網絡建設,實現用戶體驗過百兆、家庭接入過千兆、企業商用達萬兆的網絡能力。打造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新一代通信網絡。統籌優化全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算力設施等支撐平台布局,探索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和模式,形成布局合理、連接暢通的一體化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大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發展應用承載、數據存儲交易、容災備份等數據服務。

網絡安全保障工程。提升省、市兩級黨政機關以及金融、能源、通信、水利、交通、物流等行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應急處置能力。創新技術產品研發,推動技術應用創新,支持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商用密碼等技術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應用。持續推進信息化創新產品服務和國產密碼在信息系統中的應用。加快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長沙)建設,推進網絡安全測試驗證、產品檢測、實訓演練等公共平台建設。加快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建設網絡安全重點實驗室。

物聯網產業強基工程。培育基於傳感器技術、NB-IoT/5G通信模組、邊緣計算技術等能源物聯網。面向交通、醫療、能源等重點領域推廣物聯網技術應用。發展導航及定位系統、車載物聯網終端等。推進診斷裝備、治療裝備的醫療物聯網。全省範圍內建成1-2個國內先進的物聯網應用示範區。到2025年,物聯網基礎設施在全省範圍內形成有效覆蓋。

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工程。改造升級工業互聯網內外網絡,打造若干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升級標杆企業、外網優秀服務案例,推動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改造升級。建設湖南省工業互聯網分中心,提升數據資源管理能力。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深入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

新型智慧「交通網」「能源網」「水利網」建設工程。構建全省綜合交通運輸調度和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全省「城市超級大腦」互聯互通、信息資源高度集成和綜合挖掘利用,推動交通運輸管理服務智能化。加快建設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運行的高可靠、低延時專用網絡,打造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雲平台。推進「發輸變配用」全鏈條5G融合應用,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布局,新建住宅小區充電車位占比不低於10%,加快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改造。加快水文、水資源、河湖管理等各類水利監測站點智慧化改造,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遙感等技術,構建覆蓋全省「立體、聯動、可見」的水利安全態勢感知網絡平台。

第五篇  着力建設鄉村振興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十七章  推進農業現代化

編輯

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升農業規模化、科技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大力發展精細農業,加快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第一節  構建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編輯

確保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大力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打造環洞庭湖現代農業作業區,自覺擔當糧食主產區責任,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3850萬畝底線不突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優質糧油工程,推進糧食、生豬、油菜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穩定雙季稻面積,大力發展高檔優質稻,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專用旱糧。強化糧食調控,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制,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平穩。到2025年,全省糧食麵積穩定在7100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穩定在3000萬噸左右。

發展優勢特色農業。重點發展食用油、茶葉、水產、水果、中藥材、竹木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加快推進「一縣一特」向「一特一片」集聚。積極發展特色優質健康水產養殖,擴大牛羊等節糧型草食牧業和生態畜禽養殖業發展。建立永久煙田保護制度。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優化林業生產布局和林產品品種結構,打造優質林產品供應基地,統籌推動林下經濟及林業特色產業發展。

專欄24  糧食和種業安全工程
糧食安全保障工程。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田、土、水、路、電、林、技、管等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到2025年,全省建成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面積4300萬畝左右。

「湖南好糧油」提升行動。加快構建糧油標準化體系,倡導推行糧油適度加工,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完善提升糧油產品銷售網絡。到2025年,全省糧油加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

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推進現有糧食倉儲設施實施綠色化、智能化提升改造,提高綠色儲糧技術應用比例,推動糧食倉儲管理向保質保鮮、「常儲常新」邁進。到2025年,全省省級儲備糧承儲企業完成350萬噸倉儲設施綠色儲糧技術設施改造任務。

耕地保護專項行動。強化用地審批、供應、登記一體化管理,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加快實施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工程,統籌優化耕地布局與結構;全流程強化新增耕地監管;構建完善衛星監測體系,推動落實動態監測和用地報批「兩個耕地占補平衡」;加快構建自然資源執法保障體系,嚴厲打擊違法占用和破壞耕地行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

種業安全工程。推進農業、林業種質資源長期有效保護利用,進一步完善農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林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布局。依託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現代農業控股集團等,加強種業自主創新,組織開展核心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強科研育制種基地、南繁基地等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培育和發展一批大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到2025年,完成全省農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分類新建綜合庫資源繁殖與更新復壯中心5個,建立50個以上實行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的種業企業農業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中心。

提升農業品質安全。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以縣為單元創建一批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制定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升級農業技術規程與地方標準,創建一批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農業品牌和農業全程、全產業鏈綠色標準化綜合體、示範縣、示範基地。大力開展「兩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和登記保護。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制度。以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地理標誌產品產地及屠宰場為重點,加大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農業投入品追溯體系。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縣。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統籌產地、銷區和園區布局,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區域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特色小鎮、「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建設,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技術集成應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精深加工,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發展農業新業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電商資源、快遞服務下沉到村,鼓勵發展線上服務、線下體驗,拓展農產品出村進城渠道。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構建長株潭都市圈近郊鄉村旅遊圈、大湘西大湘南農業旅遊帶,打造一批休閒農業集聚發展示範村和示範農莊,創建一批國家和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專欄25  「六大強農」行動
品牌強農。繼續支持安化黑茶、湖南紅茶、湖南茶油、湖南菜籽油、寧鄉花豬、湘江源蔬菜、湖南辣椒、湘贛紅、洞庭香米等區域公用品牌,每年評選獎勵一批「一縣一特」公用品牌、認定一批湖南知名企業品牌,構建有影響力的「湘」字號知名品牌體系,建立品牌目錄。支持創建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示範縣、示範鄉鎮、示範基地,推進縣市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標準化建設。

特色強農。推進「一縣一特」 農業主導產業向「一特一片」聚集,創建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繼續支持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發展。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和特色農業小鎮。

融合強農。重點扶持2000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000個農民合作社省級示範社,認定1000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一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打造100家省級標杆龍頭企業。創建15個國家級和15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科技強農。建設2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展100項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廣100項先進適用技術。打造智慧智能農機產業鏈發展新高地。

人才強農。實施高端農業人才引進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選聘萬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服務「三農」,推動科技下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強、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致富帶頭人。加強現代青年家庭農(林)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人培養,培育萬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頭人、萬名集體經濟帶頭人。促進萬名鄉賢返鄉興業。

開放強農。打造國家(湖南)優質農產品交易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創建一批境外農業產業園、認定一批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

第二節  強化科技支撐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編輯

推行綠色高效生產方式。完善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制度,建立農業產業准入負面清單,明確各地種養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實行合理承載。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高效施用。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對土壤污染嚴重、區域生態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資源匱乏等不宜連續耕作農田實行輪作休耕。提高農業設施用地管理和利用水平。在重點灌區全面開展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加快智能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補齊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農田建設與機械化作業相適應,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結合大中型灌區布局,實施丘陵山區機耕道等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大力開展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扶持農產品加工裝備製造業發展,持續提升農業全鏈條裝備設施水平。積極開展農機技術服務和人才技能培訓,推動農業裝備進村入戶。

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增產等技術攻關,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加強科研育制種基地建設,推廣高產優質適宜機械化品種和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推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建設農業科技服務雲平台,健全和激活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網絡,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加快科技進村入戶,讓農民掌握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以「互聯網+農業」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等全鏈條全過程深度融合,加速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利用農業感知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農業種植、氣候、土壤墒情、資源環境、疫病防控等信息的採集、分析,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科學決策、服務共享、智慧生產。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加快建設省級農業大數據平台,提升現代氣象為農服務水平。建設一批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智能化農業示範基地。

第三節  健全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編輯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通過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進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實施「百企千社萬戶」農業升級工程。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支持龍頭企業通過併購重組、交叉持股等方式對區域內同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整合,強化品牌實力。鼓勵農村能人、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牽頭發展合作社,加快示範合作社、示範性家庭農場建設,打造多形式聯動模式,引導農民參與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以及農產品品牌創建,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選擇地培養一批集體經濟試點村。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促進農商聯盟等新型經營模式發展。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重點建設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培育跨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支持供銷合作社、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各類專業化服務。積極推廣合作式、託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開展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綜合服務。支持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區域性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平台,強化農業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供給,探索和推廣一批有效服務模式。

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素質。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訓力度,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等分類培育計劃,大力開展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骨幹、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培訓。支持涉農職業院校等教育培訓機構和相關社會組織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建設實訓基地。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加快構建滿足農民群眾接受教育、「三農」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

第十八章 加快鄉村建設

編輯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基層黨的建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書寫好新時代湖南「三農」發展新篇章。

第一節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編輯

落實脫貧地區5年過渡期「四個不摘」,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整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以湘西地區和湘贛邊區域為重點,支持建設武陵山和羅霄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先行示範區,進一步改善發展基礎,增強脫貧群眾發展能力。建立健全省市縣互通、多部門參與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和幫扶責任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建立健全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堅持就業優先,提供技能培訓和用工信息,建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幫扶機制,幫助脫貧家庭主要勞動力就近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加強易地扶貧搬遷的就業產業扶持和後續配套設施建設,確保搬遷群眾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探索建立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和完善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

第二節  建設美麗鄉村

編輯

提質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擴面。加大農村水利設施更新改造建設力度,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全面提升農村安全供水能力。優化農村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建設數字鄉村,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全面融合。提質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和村衛生室改造,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強化農村基礎設施維護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期限。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強化鄉村規劃設計引領和村莊特色風貌引導,推進村民適度集中居住,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探索「湘派建築」特色風貌。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持續推進「百城千鎮萬村」城鄉融合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全域美麗鄉村縣,創建一批全域美麗鄉村鄉鎮,打造一批示範村、特色精品村,建設一批美麗鄉村秀美屋場、五美庭院。修復與保護鄉村生態,統籌鄉村生產與土地綜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保護性開發利用農村生態資源,促進農村生態優勢向綠色發展優勢轉化。

專欄26 鄉村建設行動
「百城千鎮萬村」城鄉融合提升工程。推進城鄉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百城」一體化工程,塑造1000個湖湘風貌特色小城鎮,10000個左右村莊達到美麗宜居標準。到2025年,50%左右的建制村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

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戶用無害化廁所建設和改造。到2025年,一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全面普及,廁所糞污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二類縣、三類縣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

農房品質提升行動。因地制宜推進空心房整治,支持新建一批宜居型示範農房,推進農村住房建設規範提質示範,打造鄉村特色民居風貌示範點。

農村道路通行能力提升行動。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加快農村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推動鄉鎮通達三級以上公路,因地制宜推進村內道路改造。到2025年,新改建農村公路2萬公里,基本實現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顯著提升鄉村旅遊景區景點、特色產業園區的交通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第三節  深化農村改革

編輯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長久不變,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加快農村土地承包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台。完成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賦予農民宅基地財產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退出、有償轉讓。探索城鎮居民下鄉租用農村閒置房用於返鄉養老或開展經營性活動。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積極探索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辦法。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經營農業產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利用各類集體資產、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相關產業。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民變股民,實施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提升五年行動計劃,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開展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益試點,積極探索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受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的辦法。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健全「三農」投入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投入農業農村比例,確保「十四五」末達到50%以上。加快建立多層次保險體系和融資擔保體系,穩步擴大水稻、生豬等主要農產品保險覆蓋面,爭取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範圍,推進稻穀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支持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全面推廣農村承包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加快推進林權抵押貸款、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開展訂單、應收賬款質押和大型農機具、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繼續推進益陽現代農業發展與改革試驗。

第六篇  着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湖南,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第十九章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編輯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一江一湖四水」,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

第一節  推進長江經濟帶突出環境問題整治

編輯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進各類關聯性、衍生性生態環境問題系統整治。堅決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問題整改,系統推進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水產養殖抗生素濫用、船舶污染、尾礦庫污染、城鎮污水垃圾偷排直排、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執行偏差等突出問題整改落實。統籌推進長江干支流沿線治污治岸治漁,打好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接續實施長江岸線綠化工程。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行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第二節  推進水污染治理

編輯

推進「一江一湖四水」聯防聯治,深化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強化河湖長制。實施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控制總磷污染。深入推進湘江保護和治理,着力解決重金屬超標問題,持續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突出解決資江流域銻污染、沅水流域錳污染、澧水流域大鯢自然保護區水環境風險等問題。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專項整治,加快城鄉飲用水水源規範化和達標建設,開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污染防控,加快推進城鄉黑臭水體整治。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提高污水收集率、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城市第二水源地建設,加強水質優良湖庫、河流保護,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到2025年,洞庭湖入湖河流控制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Ⅲ類。

專欄27  洞庭湖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
洞庭湖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實施洞庭湖四口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推進洞庭湖北部地區分片補水工程,有效解決洞庭湖北部重點區域水資源問題。實施內湖、撇洪河、塘壩清淤等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洞庭湖區溝渠塘壩清淤疏浚專項行動。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完善城市供水設施體系,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

洞庭湖水污染防治工程。實施洞庭湖生活污染治理工程,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0%,鄉村垃圾收集處理覆蓋率達100%。實施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工程,實現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25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在2020年基礎上保持零增長。

洞庭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生態水網建設,實施洞庭湖四口水系地區、東洞庭湖城區連通片、湘資尾閭片、沅江市城區五湖連通片、沅澧地區和松澧地區等6大片區水網連通工程。強化河湖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加快實施國家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三峽後續項目、退耕還濕、洞庭湖GEF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對區域內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內湖進行生態修復。

洞庭湖綠色發展工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湘米產業工程、優質糧油工程、綠色有機食品示範基地建設等工程,推動洞庭湖區成為「兩品一標」農產品主產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吸引先進製造業整鏈轉移,培育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依託城陵磯等口岸平台,加快發展港口經濟,加快建成對接長三角、珠三角,面向海內外的現代物流集散區。大力發展特色文旅,實施高等級旅遊景區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等工程,構建環湖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天下洞庭」旅遊品牌,打造環洞庭湖區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業帶。

第三節  推進土壤污染治理

編輯

推進重點區域治理修復。保護農用地土壤環境,建立涉重金屬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制度,強化農用地分類管理,精準開展污染耕地源頭管控和安全利用。嚴格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污染地塊准入,加強受污染地塊監督管理,合理確定地塊用途。實施土壤污染修復工程,持續推進重點區域土壤治理修復,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推進礦業轉型發展和綠色礦山建設,加強廢棄礦山和尾礦庫污染防治,推動郴州市、花垣縣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

防治一般固體廢物污染。健全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城鄉生活垃圾分類配套體系,加快建立保本微利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推動建立全民參與共治體系。到2025年,全省地級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嚴格塑料製品禁限管理,推進可降解塑料原料、製品及替代品的研發生產,推動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安全環保處置。重視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

防治危險固體廢物污染。做好重金屬、電子垃圾、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強化放射源安全管理。推動市州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促進醫療廢物收轉運集中處置體系向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延伸。推行廢棄電池、快遞包裝等新型污染源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設一批集中焚燒填埋為主、水泥窯協同為輔的危險廢物處理設施,鼓勵園區、企業開展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嚴厲打擊超期貯存、非法轉移、處置危險廢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到2025年,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第四節 推進大氣污染治理

編輯

強化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持續推進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開展鍋爐與工業爐窯深度治理,重點推進磚瓦行業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排、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打好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老舊柴油車淘汰,加快推廣清潔油品和新能源汽車,加大黑加油站點和劣質柴油打擊力度,加強船舶大氣污染控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老舊汽油車輛及80%老舊柴油車輛淘汰。強化揚塵污染治理精細化管控。實施縣級以上城市餐飲油煙治理全覆蓋。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禁止露天焚燒秸稈。

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加強長株潭及傳輸通道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健全大氣特護期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實施應急減排清單化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第五節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

編輯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逐步構建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保護濕地和河湖生態系統,維持河湖生態流量(水位),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建設。嚴格河湖水域岸線保護,建立涉水空間管控制度,優化攔河水利工程管控和整治,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拓展退耕還林還濕成果。持續推進礦業秩序整治,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推進礦業轉型綠色發展。到2025年,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2%以上,歷史遺留礦山土地復墾率達60%以上。

保護生物多樣性。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特有瀕危物種、極小種群、重要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保護與修復,加強珍貴物種遺傳資源保護和培育,嚴格外來物種引入管理。嚴禁非法捕殺、交易、食用野生動物。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強化生態功能區建設。推進長株潭都市圈生態綠心保護,實施生態修復、林相改造、環境整治等工程,健全分區管控、項目准入和監測監管等機制。實施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增強湖體保護區、控制開發區、生態涵養帶、集約開發區等四大區域功能。推進南嶺生態功能區建設,重點實施退耕還林、濕地保護與恢復、礦山植被恢復、水源涵養等生態工程,維繫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推進武陵山生態功能區建設,構建武陵山、雪峰山「兩山」生態涵養帶,沅江、資江、澧水「三江」生態保護帶,強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增強區域水土保持能力。

專欄28  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行動
湘資沅澧四水總磷污染防控與生態修復工程。繼續強化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補齊治理短板。實施養殖污染整治工程,落實化肥、農藥負增長行動,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強化水產養殖尾水污染防治。實施湘資沅澧四水幹流及重要支流綠環建設工程,提升環境自淨能力。強化水質較好湖庫和水系源頭區域環境保護,積極創建美麗河湖。強化地下水環境質量管控,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推進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削減四水流域總磷入洞庭湖總量,建設水清、河暢、岸綠的生態水網。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工程,推進長株潭受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示範。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工程,對歷史遺留土壤污染源進行整治和風險管控,對受污染的再開發利用建設用地進行修復治理。推動工礦區歷史遺留廢渣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開展化工園區周邊等重點污染區域風險排查及管控修復。

生活垃圾分類行動。根據生活垃圾不同處置方式要求,實施源頭減量行動,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推進分類投放,確保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單獨分類、獨立處理。完善配套分類運輸體系,加快末端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塑料污染治理工程。圍繞塑料製品的產銷用收各環節,推進源頭管控,禁止生產、銷售不合規塑料製品,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農用地膜基本實現全回收。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推動可降解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研發生產,實施傳統塑料企業轉型升級及綠色化改造,推行綠色供應鏈。強化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構建綠色包裝及廢棄物物流,建設專業化回收利用處置設施,實施一批示範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實施自然保護地、濕地、國家儲備林、重點防護林、天然林(公益林)、古樹名木等保護修復工程,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與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長江幹流(湖南段)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長株潭生態綠心、武陵山片區、南嶺多金屬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與監測工程。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實施生物多樣性就地、遷地保護工程,全面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開展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加強原生動植物保護,穩定和擴大棲息地。加強國際關注物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湖南省特有稀有物種和關鍵物種保護。實施外來物種入侵防範與應對工程,建設外來入侵物種生物防控基地和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在線預警監控系統,消除入侵物種威脅。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與教育工程。

第二十章  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編輯

發展循環低碳經濟,推行綠色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一節 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

編輯

健全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全面建立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強化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理,合理彈性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強節能監察,加大節能標準法規等落實情況監察力度,優化節能監管考核機制,深化節能審查制度改革,完善區域能評制度,強化能耗源頭管控。加強行業、領域節能管理,推廣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推動重點行業能效對標、趕超,實施能效提升計劃。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階梯電價政策。積極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節約利用水資源,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科學制定用水定額並動態調整,完善水量分配和生態流量管控體系,推進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取用水全過程管理,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和重點地區節水開源,探索開展水資源資產化改革,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建設計量設施,健全節水激勵機制。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實施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支持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開展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節約利用礦產資源,推進礦業生產基地化,建設一批礦業經濟綜合區、礦業產業園區和綠色產業發展示範區。

第二節 推動循環低碳發展

編輯

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打造多元化、多層次循環產業鏈,推動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發展再生產業。實施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建設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級城市低值廢棄物資源化示範基地,促進產業和園區綠色化、節能低碳化改造。支持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改革示範區、湘西州國家綠色發展典範城市、張家界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服務,推動垃圾分類處理與再生資源利用「兩網融合」,鼓勵以市場方式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探索循環經濟評價和考核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培育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建設綠色技術創新基地平台,積極創建長株潭綠色技術創新綜合示範區。發展綠色建築和綠色低碳交通工具。降低碳排放強度,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馬欄山近零碳示範區建設,積極創建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第三節 全面倡導綠色生活

編輯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創新推廣綠色低碳生活行為準則,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創建行動,引導青少年參與生態、環保實踐活動,完善全民參與機制。健全綠色消費長效機制,推廣綠色產品,分類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產品,擴大綠色消費市場,引導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節約、綠色、文明、健康方向轉變。

第二十一章  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

編輯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第一節 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編輯

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完善領導責任體系,嚴格落實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失職追責,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健全企業責任體系,提高企業治污能力和水平,實現所有排污單位許可證全覆蓋。

健全環境治理管理體系。加強「三線一單」管控。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產配置儲備制度,完善用途管制,創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實現形式及收益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完善長江經濟帶等多元化區域協調機構和區域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強化跨區域突發事件聯合應急機制;完善省內協調、地方協商合作機制,推進非政府間區域合作。推進生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環境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生態環境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等制度。

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天地空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補強縣級監測基本能力,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創新監管體制,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環境監管模式。加強統一規範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加強社會監督,擴大公眾參與監督渠道,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落實落地。

第二節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編輯

探索多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示範,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形成生態資產確權、第三方核算、交易市場、轉移登記與監管制度等完整的交易體系。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制定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核算標準、核算評估機制和核算結果應用機制,建立生態產品數據庫。

第三節  健全生態文明市場機制

編輯

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轉移支付力度,引導生態受益區和保護區、流域上下游間創新補償方式,建立健全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深入開展環境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完善生態環保多元投入機制,推廣實施政府綠色採購制度,推動生態環保領域公共產品服務投資主體多元化,構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鏈。完善資源市場交易機制,構建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推進園區污染第三方治理全覆蓋,探索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

第七篇  着力建設民生福祉全面增進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辦好民生事業,着力解決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十二章  加強就業創業

編輯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

第一節  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

編輯

促進高校畢業生與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完善支持創業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擴大與高校畢業生知識技能、就業意願相適應的崗位供給,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鼓勵大學生應徵入伍。支持退役軍人創新創業,深化「雙帶雙促」活動。合理加大政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招錄(招聘)退役軍人力度,鼓勵退役軍人到黨的基層組織、城鄉社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工作。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深入開展勞務協作,健全崗位歸集發布和勞務對接機制,完善轉移就業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農民工服務保障與監測預警平台。積極開發縣域內就業崗位,擴大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規模。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入鄉創業。推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紮實做好易地搬遷人口就業幫扶。統籌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

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持續實施就業援助制度,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就業,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暢通失業人員求助渠道,健全失業登記、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指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促進失業人員儘快實現就業。加大就業補貼援助力度,落實失業保險待遇,保障就業困難人員和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發展個體經營,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清理取消限制靈活就業的不合理規定。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推動零工經濟、地攤經濟、夜間經濟健康發展。加強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和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節  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

編輯

強化創業載體建設。積極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實施「雙創」支撐平台項目,引導「雙創」示範基地、眾創空間等優質平台承擔創業服務事項。增強創新型企業引領創新創業作用,鼓勵大中型企業和國有企業搭建創新創業平台。發展壯大返鄉入鄉創業平台。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拓展職業院校、園區、企業等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主體。建立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職業培訓提質增量行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建設,全面推進「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打造「湖南數字就業地圖」。提升勞動關係公共服務能力,完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預警機制,加快建立多元就業失業監測統計體系,持續關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群體就業,及時防範化解突發性、規模性失業風險。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培育和監督。

專欄29  就業創業提升行動計劃
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促進計劃。實施能力提升、創業引領、校園精準服務、就業幫扶、權益保護五大行動,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職業培訓提質增量行動。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每年力爭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5萬人次,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不斷壯大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

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工程。推進市州和部分縣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力爭實現全省公共實訓基地市級覆蓋100%、縣級覆蓋50%以上。

就業幫扶行動。開展脫貧人口就業意願、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精準對接行動,推進脫貧人口崗位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加大就業幫扶基地建設力度,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脫貧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推進實施「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

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行動。打造500名「湖南省金牌勞動關係協調員」、100家「湖南省金牌協調勞動關係社會組織」、500家「湖南省金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培育1000戶「湖南省勞動關係和諧企業」,服務10000戶新企業用工。

第二十三章  促進教育現代化

編輯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促進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增強教育適應性,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省。

第一節  均衡提升基礎教育

編輯

發展學前教育。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實現幼有所育。優化學前教育布局,合理規劃建設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增加城鎮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加強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完善學前教育管理體系、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推進民辦幼兒園分類管理改革。到2025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

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布局,增加城鎮義務教育資源供給,健全義務教育大班額防控長效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全面建成芙蓉學校,加強和改進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辦好特殊教育、專門教育。到2025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穩定在98%以上。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不斷擴大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優化高中階段教育學校布局和規模結構,統籌高中階段教育招生工作,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每個縣市區均辦好1所以上公辦中等職業學校。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在基礎薄弱地區的普及程度,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優化校舍功能,提高裝備水平。到2025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3.5%。

第二節 擴大優質高等教育

編輯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高等教育特色辦學、內涵式發展。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提高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優化高校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積極推進「高峰」學科、「高原」學科建設,加快培養理工農醫等專業緊缺人才。加強高校教學管理,創新教學模式,規範高校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完善研究生教育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結構,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加強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到2025年,爭取3所高校在若干學科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6所左右高校在同類型高校中達到國內一流水平,50個左右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第三節  創新發展職業教育

編輯

推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遴選優質中等職業學校開展五年制高職試點,確保公辦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辦學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發展工程,紮實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強化特色發展、優質發展。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探索開展高職學校與本科院校「3+2」貫通培養。探索優質高職教育資源合併轉設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施湖湘特色職業教育標準開發工程,建立一批省級優質職業教育標準。   

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精準對接,推進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群和高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建設,支持校企共建一批高水平專業群。同步規劃產業布局與職業教育布局,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和企業。全面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和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探索推進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建立行業市場人才需要發布機制,建設一批公共實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第四節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編輯

建立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建設學習型社會。暢通終身學習轉換渠道,建立健全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強化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積極發展遠程在線教育。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發展社區教育,深入推進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重視老年教育,提高老年教育服務能力。提升終身教育質量,遴選建設一批示範性繼續教育基地、社區教育示範基地和老年大學示範校。推進湖南開放大學綜合改革。

第五節 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編輯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拓寬教育人才引進、流動渠道,鼓勵大學生到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夯實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健全教師職稱、崗位和考評制度。完善教師培養、配備、培訓制度,加強師範院校、師範專業建設和師範生培養,探索有基礎的高水平綜合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實施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加強師德養成和監督管理,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完善教師待遇保障制度,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收入隨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的長效聯動機制,着力提高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待遇。

第六節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編輯

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創新。以教育評價改革為龍頭,全面引領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教育督導作用。完善高考改革配套措施,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和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推進教育資源配置改革,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建立健全中小學生減輕負擔長效機制。創新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教育公共服務制度。深入推廣瀘溪教育改革經驗。

完善教育發展保障體系。健全完善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落實教育投入法定增長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經費使用機制。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加快網絡聯校、數字校園、智能課堂建設,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運用,推進網絡立德樹人。深入開展高水平平安校園創建活動,加強學校學生安全工作,加快學校安防建設。提高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專欄30  教育發展行動計劃
基礎教育發展工程。實施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擴大普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動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按照基礎設施標準化要求建設鄉鎮寄宿制學校、教師周轉房、學生食堂和功能室等。推進薄弱高中學校提質改造,支持薄弱高中校舍改擴建、配置圖書和教學儀器設備以及體育運動場等附屬設施建設,完善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和社團活動室等高中功能室的建設。

高等教育強基工程。推進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標,完善高校內部校舍設施配套,推動湘潭大學興湘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等14所獨立學院完成轉設。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立項資助一批一流本科專業、一流本科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嚴格落實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基本制度,加強骨幹教師培訓,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遴選省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創新團隊400個、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群)帶頭人300名,建設一批教學團隊,遴選一批示範教研室。

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和職業教育「楚怡」行動計劃。到2025年,全省建成「楚怡」品牌高等職業學校30所、品牌中等職業學校60所,建成「楚怡」品牌高職高水平專業(群)150個、中職高水平專業(群)200個,建成一批省級職業教育教學團隊、優質標準、優秀教材、精品課程和專業教學資源庫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培育發展一批特色明顯的職教城。

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城市群試點,在先進製造業和社會民生等領域重點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依託行業骨幹企業建設一批省級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校企合作公共實訓基地,建成一批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依託試點城市建成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台。

第二十四章 建設健康湖南

編輯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病有所醫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湖南行動,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第一節  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編輯

建設區域醫療中心。依託湘雅系醫院和省屬醫院,整合相關醫療資源,爭取布局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專科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成國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一批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發展省域醫聯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區域均衡布局,建成省域內具有較強輻射作用的優質醫療服務、醫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推進市州高水平綜合醫院建設,加強精神、婦幼兒童、老年康復護理、傳染等專科醫院和高水平腫瘤醫院建設,分層分級打造一批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提升薄弱專科領域診療能力。推進組建專科聯盟,深入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制度。加快實施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工程和救治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建設一批專病中心,支持縣域三級醫院創建。加快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構建快速響應機制和協同救治網絡。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選擇部分中心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成為達到二級醫院水平的縣域醫療衛生副中心和社區醫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房屋建設、設施設備配備、人才培養培訓、特色專病專科建設。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全農村三級醫療服務網,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到2025年,縣域內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率分別達到95%和70%以上,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目標。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創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健全完善中西醫高效協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機制,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一批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一批區域中藥製劑中心和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基地。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推進重大疾病中西醫協同攻關。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技術和新藥研發,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和臨床研究基地。推進中醫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統籌推進縣域綜合醫改,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及公共衛生等改革集成創新。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優化各級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備使用管理,推進全省藥品和耗材集中採購改革。完善疾病控制預防體系,加強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促進健康產業發展。強化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努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第二節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編輯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適應城鄉居民健康需求,加快構建基本衛生健康服務全面覆蓋、醫療衛生服務優質高效、疾病預防控制精準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有力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機制,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拓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基層指導,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開展基層慢性病醫防融合,探索建立「縣治、鄉管、村訪」分級診療模式。積極開展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健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加強癌症和精神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完善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大職業病防治保障力度,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發生。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廣泛開展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加強婦女兒童常見病篩查與早診早治,推進實施適齡婦女「兩癌」免費檢查、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兒童營養改善、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推進「互聯網+」婦幼健康服務工作新模式,提高婦幼健康水平。推進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積極發展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推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探索開展機構和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加大對低收入殘疾人醫療救助力度,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

第三節  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編輯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體育強省建設,構建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15分鐘健身圈。加大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推動居民住宅小區配建健身設施,統籌建設一批社區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確保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施全民健身戰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深入開展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體育賽事活動,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賽事。促進重點人群開展體育活動,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職業群體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

推動體育融合發展。深化體醫融合,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將運動健身指導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體教融合,實施青少年體育促進計劃,保障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體育課,促進學生至少掌握一種體育運動技能。深化文體融合,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促進體育文化旅遊融合,實施體育文化旅遊精品示範工程,打造有影響力的體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示範基地,加快體育產業發展。

專欄31  健康湖南建設工程
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以部省級大型醫院為主體、市級綜合醫院為支點、5G智慧醫療為依託,創建綜合性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一批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省級專科醫療中心建設。

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基地建設。依託省疾控中心建設區域性疫情防控物資儲備基地。建設若干省級、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基地。配建智能化的倉儲、調配、物流等系統,建立實物儲備、合同儲備、生產能力儲備及應急物資質量快速檢驗檢測等機制。

現代化疾病防控網建設。建設高水平的省級疾控中心,配建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等基礎設施。建設湖南省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實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標準化建設工程,補齊市州、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檢驗檢測設備短板,市縣兩級疾控中心檢驗檢測項目達到國家標準。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推進縣域三級醫院創建,到2025年,力爭全省50%的縣(市)擁有一家三級綜合醫院。統籌建設縣域醫療衛生副中心、社區醫院。推進建制鄉鎮衛生院、非建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行政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到2025年,建制鄉鎮衛生院、全省行政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到國家規定要求。

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省、市、縣分別建設1所公益性、標準化婦幼保健機構。到2025年,市級婦幼保健機構均達到三級標準,80%以上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二級標準。

中醫醫療機構建設。依託省內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一批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中醫特色醫院,提升中醫醫院急救能力,建設中醫公共衛生防治基地。

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建設一批縣級公共體育標準田徑跑道、足球場、體育公園、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縣域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社區體育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和智慧健身房(館)等,推進全民體育健身工程。

第二十五章  完善社會保障

編輯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節  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編輯

推進社會保障全民覆蓋。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深入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實現應保盡保。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促進有意願、有經濟能力的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等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城鄉銜接和區域轉接機制。建立省級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社會保障經辦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服務下沉。

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完善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加快發展企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推進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大病保險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和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醫療需求保障水平。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按照國家部署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健全支付統籌機制,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推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標準化規範化,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加強醫療保險基金監管。

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機制,落實失業保險支持參保企業穩崗、參保職工提升技能政策。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到2025年,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45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20萬人。

第二節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編輯

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建立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照料服務,完善臨時救助政策,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開展低收入家庭救助幫扶,加強特殊困難群體救助,提升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水平。統籌社會救助資源,創新社會救助方式,建立全省一體的大救助信息平台,引導社會組織、慈善力量、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救助。

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統籌推進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福利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城市困難職工幫扶制度。推進慈善事業發展,創建公益慈善品牌,鼓勵發展慈善信託。完善福利彩票發行銷售管理體系,健全公益金分配使用管理制度。完善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關愛幫扶機制。

第三節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編輯

促進房地產市場有序發展。堅持「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堅持「一城一策」,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着力提升住房品質,提高住宅成品裝修和綠色建造水平,推進物業管理服務標準化。

統籌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擴大對新就業無房職工、城鎮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住房保障覆蓋範圍。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應保盡保。優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穩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緩解供需結構性失衡。推進公租房保障體系建設和住房租賃試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第二十六章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編輯

完善人口政策,強化人口服務管理,切實保障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第一節  強化人口工作

編輯

保持適度生育水平。落實國家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推進婚檢普及,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加強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設,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兒童健康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加強家庭建設,完善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健全生育支持、幼兒養育、老人贍養等家庭發展政策,減輕生養子女家庭負擔,促進家庭教育,培育文明家風,支持家庭發展。

加強人口服務管理。建立人口基礎信息共享機制,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和共享。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健全退役軍人服務體系,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規範婚姻登記管理,提高婚姻登記管理服務水平。深化殯葬事業改革,積極推進火化,加強殯儀館、縣級公益性骨灰樓、農村公益性公墓、鄉鎮集中治喪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關愛重點人群

編輯

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平等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利。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全方位優化婦女發展環境。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完善促進兒童優先發展、全面發展制度體系,構建覆蓋全省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完善兒童監護和收養制度,統籌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保障兒童安全,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暴力侵害婦女、虐待兒童等違法行為。

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成長環境,維護青少年發展權益,激發青少年活力和創造力。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改善青少年體育場地設施,大力普及青少年體育活動,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加強青少年健康引導,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化解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動員青少年廣泛參與志願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統籌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建立未成年人保護響應機制,加強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有效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嚴厲打擊各種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為。

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增強殘疾人制度化保障服務能力,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健全殘疾人托養照護和康復服務體系,托底幫扶殘疾人就業增收,完善殘疾人教育體系。加強殘疾人友好環境建設,制定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行動計劃,完善城鄉無障礙設施,加快困難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推進信息無障礙發布。廣泛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殘疾人慈善事業和服務產業,培育發展殘疾人社會服務組織,健全志願助殘工作機制。

第三節  發展養老服務

編輯

建立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家庭養老支持政策,大力發展「家庭養老床位」,推進城區、居住(小)區按標準建設配套養老服務設施,構建城市養老服務「十五分鐘」服務圈,提升居家社區養老品質。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加快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支持公立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鼓勵具有教育培訓或療養休養功能的各類機構轉型發展養老服務設施,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全面推進以鄉鎮綜合性養老機構為中心,以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為網點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優化城鄉養老機構床位結構,確保到2025年,全省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於55%。開展困難家庭的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居家和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養老機構。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加大老年護理專業人員培養力度,加強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合作,促進醫養融合,選擇一批條件適合的區域發展醫養產業。發展老年用品產業,繁榮老年用品市場,發展銀髮經濟。開展智慧助老行動,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專欄32  社會服務提質行動計劃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深化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推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到2025年,實現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全覆蓋。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一所失能照護服務機構,全面完成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提質改造任務,實現生活不能自理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率超過60%。

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等利用現有資源,新建或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社區(鄉鎮)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醫養服務。

出生人口素質提升計劃。強化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推進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產前篩查、高危孕產婦干預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控制先心病、唐氏綜合徵、耳聾、神經管缺陷、重型地中海貧血等出生缺陷。

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引導社會力量增加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鼓勵通過自建自營、合作或委託經營、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舉辦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完善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每千人口擁有托位數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殯葬事業提升工程。新建、改擴建殯儀館,建設縣級公益性骨灰樓,開展火化爐環保改造,推進殯儀館縣級全覆蓋,實現農村公益性墓地鄉鎮全覆蓋,火化率和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第二十七章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編輯

推動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一節  增加居民收入

編輯

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落實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合理確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完善鄉鎮工作補貼政策。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合理確定企業工資水平。着力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推動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健全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各項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豐富和規範居民投資理財產品,穩定增加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鼓勵城市居民家庭通過動產、不動產營運增加增值收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完善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製度、創新受益模式,增加農民土地流轉收益、租賃收益、投資收益等,賦予農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財產性收入。完善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和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造條件促進農民共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穩定與提升經營性收益。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

第二節  優化收入分配

編輯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深化企業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國有企業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完善現代支付和收入監測體系,建立健全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推動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優化,城鄉、區域、行業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第八篇  着力建設文化守正創新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堅定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促進文旅融合,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第二十八章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編輯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思想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推動誠信建設,構築誠信社會。

第一節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編輯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領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深化拓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積極打造全域文明。完善志願服務體系,推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持續打造「四季同行·雷鋒家鄉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品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倡導文明節儉生活方式。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加大「湖南好人」等先進典型選樹宣傳。

第二節  創造崇德向善道德環境

編輯

強化主流輿論引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社會輿情應急管理。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推進全媒體傳播工程和智慧廣電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構建省市縣三級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持續提高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

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推進網絡綜合治理,落實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責任,倡導文明上網、綠色上網。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豐富網絡道德實踐,加強網絡公益宣傳,壯大網絡公益隊伍。淨化網絡道德環境,大力推進「清朗工程」,持續開展「淨網」「劍網」「清源」等專項行動,整治網上突出問題,維護網絡道德秩序,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營造誠實守信社會氛圍。積極選樹誠信先進典型,大力宣傳守信踐諾事跡,加快建設誠信文化主題場所。弘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理念、誠信文化、契約精神,全面推廣信用承諾制、告知承諾制,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制定誠信公約。

第二十九章  繁榮文化事業

編輯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和優秀湖湘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第一節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編輯

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速現有公共文化設施提升改造,提高設施設備現代化水平。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文化室)和區縣兩館建設,持續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網絡布局,有效整合和統籌利用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提高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能力,基本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覆蓋、互聯互通。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建立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資源供給能力和現代傳播能力。大力推動文化共享工程,加快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檔案館、數字非遺場館等建設,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分布式數字資源庫,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從「傳統型」向「數字型」「科技型」轉變。整合製作優秀特色文化資源庫。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和省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建設。發揮檔案文化功能,推進檔案事業發展。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推動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深入拓展「雅韻三湘」「歡樂瀟湘」「書香湖南」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大力實施文化惠民項目,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第二節  弘揚紅色文化

編輯

挖掘紅色資源。以沙洲初心源建設等為重點,精選建設一批黨性教育基地,把湖南紅色文化、紅色故事作為加強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推出《湖湘紅色基因文庫》《憂樂天下—湖湘共產黨人與中國革命建設》等一批紅色精品力作,提升紅色故事的傳播影響。全面推進紅色文化與廉政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

擦亮紅色名片。塑造「偉人故里」世界一流品牌,實施湘潭(韶山)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等重大工程。加強湘贛邊和湘鄂渝黔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支持建設以紅色革命為主題的大型影視基地,積極舉辦中國紅色文化藝術節。打造中俄(法、越)紅色旅遊城市(景區)國際合作交流等系列平台。建設一批紀念館、博物館、重要遺址遺蹟、特色公園等重點紅色標誌性工程。

加強紅色教育。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將紅色教育融入中小學課堂,引導青少年兒童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將紅色教育納入幹部職工教育培訓範圍,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培訓計劃,常態化開展「走進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等主題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

第三節  傳承創新湖湘優秀傳統文化

編輯

傳承歷史文化基因。弘揚嶽麓書院等優秀歷史文化、炎帝農耕文化、舜帝德孝文化,深入挖掘湖湘文化內涵,突出湖湘歷史傑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傳承,注重其事跡、格言、專輯等傳播與應用。弘揚愛國情懷,傳承湖湘文化,築牢責任擔當,踐行務實作風。

加強湖湘文化保護力度。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加快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傳播,積極推進文物資料數字化建設。創建文化傳承創新區,加快實施文化遺產傳承工程,建好國家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湖南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旅遊發展相結合。

加強文化品牌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升文藝原創能力,推出一批體現時代高度、反映湖南發展成就、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文藝精品力作。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湖湘優秀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促進湖湘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和現代社會融合。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開展湖南省德藝雙馨文藝家等評選活動。鞏固湖南藝術節、湖湘大學堂、雷鋒精神論壇等系列活動品牌,做大做強「錦繡瀟湘」「湖湘文化走世界」等品牌。

第四節  擴大湖湘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

編輯

提升湖湘文化價值引領力。加強與省外的文化交流,重點培育富有地域特色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打造一批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積極參與「感知中國」「文化中國」等國家重點項目和中華文化海外推廣工程、中華文化走出去精品工程。創新交流方式,拓展交流領域,制定政府交流、商業展演、專業交流與民間對外文化交流計劃。推動國有大型文化企業參與「海外傳播計劃」。加強與國外創意產業機構的聯絡工作,形成一系列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

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立足湘繡、湘茶、湘瓷、煙花等本土文化元素,建設一批獨具魅力的特色文化交流展示區。開拓境外商業演出市場,構建對外文化以及華僑華人文化交流中心。加強與境外主流媒體以及國際組織、外國智庫、國際公關公司等合作。

構建湖湘文化傳播矩陣。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藝術家團體和個人、藝術經紀人等參與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加強與國際會展組織的合作,積極推動長株潭與國際會展名城交流,促進文化的相互借鑑,實現城市、文化、會展、產業的共同發展。

第五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編輯

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理順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關係。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推動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加快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文化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專欄33  繁榮文化事業行動計劃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工程。着力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建設我省長徵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展示館,保護重要遺址遺蹟,建設特色公園,建設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工程以及必要的配套設施,修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街區以及示範段內景區(點)的文化旅遊複合廊道。

文化研究展示基地建設工程。建設七大文化研究展示基地,即湘學研究展示基地、楚文化研究展示基地、漢文化研究展示基地、梅山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紅色文化保護展示基地、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展示基地、湖湘特色文化產品原創基地。

湖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實施傳統文化經典研究闡釋出版工程、湖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優秀傳統文化「五進工程」、優秀傳統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交流平台建設工程、湖湘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湖湘文化走出去工程。

文物保護工程。重點開展長徵文物和國家級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展示。推進侗族村寨、萬里茶道和長沙銅官窯遺址申遺;加強石刻文物保護利用,持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公布建設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組織開展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統籌革命文物保護展示和紅色旅遊開發,探索支持省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建立分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程。鼓勵社會大眾廣泛參與非遺事業,探索拓展社會各界支持非遺保護的渠道、平台和方式。完善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四級保護名錄體系。建設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加大非遺資源的挖掘、研究、整理和利用力度。

第三十章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編輯

依託優勢文化產業資源,做優做強文化市場主體,加快發展文化新興業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第一節  構建文化產業平台

編輯

建設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以數字視頻內容為核心、數字視頻創意為龍頭、高新科技為支撐,加快雲視頻、雲遊戲、智慧影業等重點建設,培育壯大本土文創企業,引進大型視頻企業,營造良好文創產業生態,建成全國一流的視頻文創內容生產基地、數字製作基地、版權交易基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V谷」。

打造優勢文化產業平台。做大做強影視傳媒、新聞出版、演藝娛樂、動漫遊戲等優勢產業。大力推進長沙媒體藝術之都、國際新型影視創意中心、動漫遊戲創新基地、全球創意煙花設計基地和現代創意設計集聚區建設。推進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創新提升和轉型升級,整合省內外資源,建設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創空間。

搭建文化創新發展平台。引導新興文化業態集聚,建立新興文化業態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傳播中心,加快新興文化業態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支持建設5G高新視頻、文化創意產業和智能製造、數字媒體金融創新創業共同體。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媒體網絡、主題博物館、線上線下等,搭建信息資源整合和公共服務載體。打造綜合性、專項性、區域性文化產品服務交易平台和區塊鏈數字版權平台。

第二節  做強文化市場主體

編輯

提高文化企業競爭力。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優化國有上市文化企業股權結構,着力壯大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湖南體育產業集團、湖南省演藝集團等。推動文化資源和要素向優質文化企業集聚,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支持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發展。鞏固提升「廣電湘軍」「出版湘軍」等優勢行業影響力。

發展文化中介機構。發展演藝經紀、版權代理、評估鑑定、推介諮詢、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支持發展影視金融、網絡票務、數據分析、市場營銷等專業服務機構。

培育優秀文化人才。研究實施個性化人才政策,加大文化創意人才引進力度。完善文化人才分類評價制度,建立文化領軍人才儲備庫,吸引文化名家、創意大師在湘創辦工作室。實施青年文創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青年高端創意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設立特色文化創意學科,鼓勵社會資本發展文化領域非學歷教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複合型文化人才。

第三節  創新文化產業業態

編輯

促進數字化賦能。推動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湖南)體系,加快傳統線下文化業態數字化改造,促進文化產業上線上雲,推動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在線新經濟結合。建設一批文化產業數字化應用場景,培育壯大雲旅遊、雲娛樂、雲演藝、雲展覽等新型消費形態,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

加快發展新興業態。推進文化產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4K/8K超高清等與傳統文化產業結合,加快發展創意設計、數字出版、網絡文化、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加快發展網絡視聽、文博會展、數字演藝、遊戲電競等新模式。

推進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文化+」行動,推動文化產業與科技、信息、旅遊、農業、金融、製造、教育、體育等深度融合,打造湖南創意、湖南創造品牌。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培育一批示範企業。

專欄34  文化產業建設工程
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推進工程。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啟動5G基站管網、實驗室等共性技術平台建設,加快芒果大廈、綠地V谷、人才公寓、馬欄山信息港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運營。到2025年,園區實現產值突破1000億,入駐企業突破10000家。

文化產品製造。加快向內容研發、創意設計、衍生產品開發升級,提升文化用品、文化裝備、體育休閒用品等品牌價值,鼓勵研發和生產新型舞台裝備、數字多媒體娛樂設備、遊戲遊藝設備等新產品。

動漫遊戲創新。依託湖湘動漫月等平台,加強動漫關鍵技術研發,推動動漫融合創新,打造湖南動漫遊戲品牌。

文化演藝創新。鼓勵體現地方特色的原創文化演藝作品、傳統優秀戲曲劇目的創作開發,促進文化演藝與科技、旅遊的深度融合,做強湖南省話劇團、湖南花鼓戲劇院等一批專業劇團。

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工程。推進昭山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加快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湖南遊戲產業園、湖南演藝集團總部基地、湖南(沙洲)紅色文旅特色產業園、銅官窯湘江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懷化市文化科技融合創意產業園、常德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園區建設,推進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創建。

重點文化產業企業培育工程。支持文化產業企業上市融資,扶持一批重點文化企業發展。到2025年,力爭培育1-2家年營業收入過1000億、3家以上營業收入過100億的龍頭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人才引進培育工程。建立湖南文化創意人才引進培育目錄,引進獲得文創領域國際、國家級獎項和具有特殊才能的國內外傑出文化產業人才。實施青年文創人才培養計劃,選拔一批省內青年高端創意人才予以重點培養。

第三十一章  建設全域旅遊基地

編輯

實施旅遊精品帶動工程,大力發展旅遊新產品新業態,豐富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全面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平,以「旅遊+」為重點激活旅遊資源,確保文化和旅遊產業增加值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第一節  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編輯

建設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和度假區。圍繞打造「錦繡瀟湘」品牌,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建設張家界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韶山世界知名紅色旅遊目的地、衡山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提升炎帝陵、舜帝陵等國家始祖文化目的地品質品牌,聯合打造三亞-桂林-崀山-張家界-西安跨省黃金旅遊帶。加強5A級景區創建,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推進灰湯、柳葉湖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雪峰山、紫鵲界等山地度假區建設,培育創建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

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充分挖掘整合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建立旅遊資源庫。持續打造「5+2」精品旅遊線路,着力建設大湘西12條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和大湘東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全面提升旅遊景區、旅遊鄉村、特色文旅小鎮、旅遊街區、旅遊綜合體和旅遊城市的休閒度假功能和核心吸引力。

打響「錦繡瀟湘」旅遊品牌。優化提升長株潭、環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和雪峰山旅遊板塊的產品特色和品質。發揮張家界全域旅遊基地建設的龍頭作用,繼續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創建、旅遊產業融合創新,大力發展大眾旅遊,培育旅遊專業人才,壯大旅遊市場主體,優化拓展旅遊消費鏈條,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加快發展智慧旅遊,提升旅遊公共服務。

第二節  打造紅色旅遊基地

編輯

構建紅色旅遊新格局。統籌湖湘紅色旅遊資源,加強革命勝跡、革命舊址等建設,推出一批享譽全國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省重點紅色旅遊區(點),推動紅色旅遊內涵式發展。整合優化紅色旅遊空間布局,壯大以韶山為中心,涵蓋花明樓、烏石寨的「紅三角」紅色發展核,打造大湘東、大湘南、大湘西三條紅色發展帶,建設韶山-井岡山等跨省紅色旅遊重點線路和偉人故里、重走長征路、紅色根據地、歷史轉折、紅色聖地、偉人故里國際友城之旅等六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搭建紅色旅遊發展載體。加快紅色培訓、紅色演藝、紅色度假、紅色民宿、紅色文創、紅色研學等產品的創意開發,培育一批紅色旅遊文創基地和企業。整合紅色資源周邊自然生態、傳統文化、特色鄉村等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紅色旅遊示範鎮、示範村。促進紅色文旅與新科技的融合發展,增強紅色場景體驗,激發紅色旅遊發展活力。推進湘贛邊紅色旅遊融合創新發展區建設,共創湘贛邊紅色文旅經濟圈。依託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等載體,策劃舉辦一系列紅色旅遊活動。

第三節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開放發展

編輯

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實施「十、百、千」文旅融合示範區工程,建設一批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夜經濟聚集示範區,打造一批網紅城市、自駕車營地和民宿龍頭企業,壯大假日經濟和會展經濟。大力開發特色旅遊商品和文創產品,推動文化藝術植入吃住行游購娛各領域,推動旅遊功能嵌入各文化空間,構築文旅消費新場景。

促進文旅與相關產業融合。加強文旅與體育、工業、科技、教育、農業、衛生等領域合作,共同推出體育旅遊、工業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生態旅遊、會展旅遊、購物旅遊、餐飲旅遊、動漫旅遊等業態,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條。

促進文化和旅遊開放發展。創新舉辦品牌文化旅遊節會,深入開展「錦繡瀟湘」走進「一帶一路」文化旅遊合作交流系列活動。以高鐵、航線為紐帶,加強對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重點客源市場的營銷。精準開展入境旅遊市場營銷,探索依託境外知名專業機構在直航城市開展湖南文化旅遊營銷活動。

第四節  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編輯

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依託交通大通道,優化完善旅遊幹線、支線交通,推進重點景區與機場、高鐵等快速交通網絡無縫銜接。加快旅遊集散中心、交通旅遊信息平台建設,完善旅遊交通引導系統。改善重點旅遊景區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礎條件,完善各類旅遊服務設施。加大城市綠道、交通風景道、森林步道、騎行專線等旅遊休閒設施建設。建設「一部手機游瀟湘」公共服務平台,推進智慧旅遊應用,加快建設一批智慧旅遊示範城市、智慧旅遊小鎮和智慧旅遊景區。

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着力提升旅遊服務機構服務功能,加強旅遊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培育一批旅遊龍頭企業,全力提升導遊綜合素質和服務技能。加強旅遊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廣實施旅遊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完善旅遊市場聯合執法機制和旅遊投訴舉報統一受理機制,深入開展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文明旅遊創建,建立文明旅遊志願者隊伍。

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旅遊執法機構,加強旅遊市場綜合執法力度。積極推進景區管理體制改革,鼓勵旅遊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分離。強化旅遊安全制度,組織開展旅遊風險評估,提高景區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加強景點景區最大承載量警示、重點時段遊客量調控和應急管理工作。

第九篇  着力建設社會平安的現代化新湖南

編輯

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安全發展貫穿全省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效能。

第三十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理

編輯

加快建設法治湖南,推進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為湖南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第一節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編輯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多層次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點加強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積極開展人大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逐步探索社會組織協商。實施「凝心聚力新時代」行動,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努力做好民族、宗教、非公經濟、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港澳台僑、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等工作,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

第二節  深化推進依法治省

編輯

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政府權責清單,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實現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進行政程序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嚴格落實公眾參與、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法定程序,推動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確保權力規範透明運行,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加強審計監督和行政複議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加強行政規範性文件制定監督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推動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強社會誠信教育,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整合優化各類法律服務資源,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法治鄉村。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健全依法維權和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推進科學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主導,立改廢釋並舉,健全立法立項、協調、審議、評估等機制,建立有湖南特色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法體系。鼓勵各方有序參與,建立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機制,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作用,積極開展立法協商,創新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推動重點領域立法,加強經濟、安全、社會治理、綠色發展等領域立法,強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法治保障,推動建立區域協同立法機制。

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執法重心下移,探索實行跨領域跨部門綜合行政執法。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提高行政執法質量和效率。

促進司法公平正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機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法官檢察官權責清單,健全審判機關案件分配辦理、評價監督機制和檢察機關案件管理監督機制,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落實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推進規範司法,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健全新型司法權運行監督管理機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和人民監督員制度,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

專欄35  依法治省建設工程
全面推進依法治省規劃工程。科學制定我省貫徹落實《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的實施方案,引領指導依法治省各項工作。

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工程。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活動,出台鄉鎮(街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法治政府建設示範指標體系。開展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活動。優化行政複議資源配置,整合各部門行政複議職責並實現重心下移。全面推進規範性文件和政府合同合法性審查工作。

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健全並全面推廣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制度。修訂《湖南省行政執法條例》。

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工程。以縣為基本單位,落實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實施標準。落實公共法律服務政府購買制度。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台、實體平台、熱線平台融合發展,完善「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加強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推進律師行業黨建工作,培養200名律師領軍人才,其中包括100名通曉國際規則的涉外律師領軍人才。

普法宣傳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持續推進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推動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制度化。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實行普法責任清單制度,建立完善履責評議報告制度,探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第三方評估。全面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深化基層法治創建活動。

第三十三章  全面加強社會治理

編輯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全面推動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機制科學化和治理手段智慧化,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第一節  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

編輯

加強分類指導,統籌推進農村、城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加強村(社區)「兩委」班子建設,抓好新一輪村(社區)「兩委」班子換屆,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實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加大對基層後備力量的培養力度。提升基層黨組織執行力,持續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實施黨支部「五化」建設提質工程,開展「千支示範、萬支提升」行動,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鞏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第二節  加強和完善基層治理

編輯

增強基層治理能力。完善基層公共服務,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持續完善鄉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加快推進基層公共服務全覆蓋,加強和規範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扶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機構和經濟實體,向社會組織、市場主體、民辦社工機構購買服務,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關心關愛基層工作者,推進基層減負賦能,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實施城鄉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引導優秀人才向基層流動。構建智能化治理格局,推動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加強縣域風險防控和縣域警務工作。

提升基層自治水平。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全面實施村(社區)依法自治事項清單、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和減負工作事項清單,建立健全村(社區)工作事項准入制度,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抓好縣鄉村三級社會治理創新。規範引導基層自治,完善城鄉社區居民基層民主制度,拓寬基層民主渠道,健全小微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建立群眾自治公約指導規範,推動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和村(居)民自治單程全覆蓋,不斷提高基層自治的效率和質量。加快基層文明建設,開展文明家庭、文明鄰里、文明村組建設,發揮家庭家教家風作用,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第三節  多元化預防調處社會矛盾

編輯

保障群眾合理合法訴求,完善信訪制度,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從源頭減少矛盾糾紛。加強調解工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專業人民調解員和基層網格員隊伍建設,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第四節  加強社會協同參與

編輯

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和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培育發展基層生活服務類、慈善互助類、專業調處類社會組織,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發揮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引導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參與社區共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第三十四章  全面保障安全穩定

編輯

統籌發展和安全,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全力維護社會安定、切實保障人民安寧,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持續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第一節 堅決捍衛國家安全

編輯

確保國家政權安全。防範政治風險,抵禦「顏色革命」,統籌抓好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制止非法宗教活動等系列鬥爭,堅決捍衛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加強意識形態引導和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和防範化解機制,加強國家安全執法。

強化網絡空間治理。構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實施護網工程和網絡社會治理能力建設工程,從源頭堵塞網絡監管漏洞,嚴密防範打擊網絡攻擊滲透行為,堅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加強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健全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通報機制和預警體系。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構建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生態環境。加強網絡輿論引導體系建設,建立網上重大輿情線上線下一體化快速處置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立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及網絡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加大源頭淨網、依法治網、技術護網力度,提升網絡治理效能。

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等後備力量建設,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提升國防動員能力。支持駐湘部隊提高現代化質量效益,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貫徹國防要求。普及全民國防教育,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弘揚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光榮傳統,推動雙擁共建工作全面發展。

第二節 全面保障經濟安全

編輯

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加強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及時開展補鏈修鏈和風險排除工作,建立多元化採購和國內供應鏈銜接備份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抗衝擊能力。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和調節,建立預警和應急機制,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建立穩定生產、多元供應、應急儲備等機制,切實保障糧食、能源、礦產等戰略物資安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

第三節 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

編輯

築牢治安防控圈。織密基層治安防控網,完善治安防控運行機制,加強基層治安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開展社區、學區、園區警務,強化重點領域、重點物品監管和重點人員管理服務,加強新業態新領域安全監管,建設平安城市、平安鄉村,提升社會治安防控整體效能。健全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高度關注社會民生領域敏感、熱點、負面輿情,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集中排查化解,建立重大風險問題清單制度和防範化解責任分擔機制,健全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強化大型活動及群眾性節慶聚集活動風險管理。

嚴厲精準打擊犯罪。深化掃黑除惡、緝槍治爆鬥爭,嚴厲打擊暴力恐怖、個人極端暴力犯罪、黑拐槍、盜搶騙、黃賭毒、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強化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涉眾型經濟犯罪等新型犯罪防範打擊,嚴控地域犯罪、職業犯罪、外流犯罪和治安亂點。深入開展新一輪禁毒人民戰爭,創建禁毒示範城市(單位)。健全打擊突出違法犯罪機制,補齊公安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警用裝備現代化智能化建設,全面提升保障支撐能力。

第四節  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編輯

提升綜合防範能力,落實安全生產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完善重大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加強風險監測預警,統一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數據標準,完善礦山、尾礦庫、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預警系統,建立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城市常態化風險排查機制。加強重點領域治理,在危險化學品、工業園區、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10大領域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實施本質安全提升行動,推進沿江化工企業按規劃有序搬遷,支持高危企業標準化生產、安全生產智能化改造等安全工程建設,培育專業化安全服務機構,加大安全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力度。

第五節 切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編輯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實行食品安全風險分級管理,加強生產經營過程控制,完善抽檢監測機制,嚴格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建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強化食品安全標準實施,建立食品安全監管平台和追溯體系,嚴把產地環境、農業源頭、糧食收儲、加工流通、餐飲服務、進口出口等環節質量安全關,提高全過程全鏈條監管能力,守住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底線。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深入開展對學校食堂、農村食品市場、旅遊景區等重點場所專項整治,加強網絡訂餐監管,嚴厲打擊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保障用藥安全。健全多部門協同的藥品安全治理機制,落實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完善藥品安全標準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強化藥品全生命周期監管,加強對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點領域的檢查核查,加強藥品安全執法。規範藥品市場秩序,建設藥品安全誠信體系,嚴厲打擊藥品領域制假售假、虛假廣告、非法經營、商業賄賂等違法犯罪行為,建立健全藥品行刑銜接工作機制。提升藥品監管專業化水平,強化藥品執法、檢驗檢測技術支撐。建設藥物警戒體系,完善藥品召回管理機制。

專欄36  平安湖南建設行動計劃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工程。分期分批組織市州參與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依據我省實際細化試點內容,形成全省「特色工作指引」,鼓勵市州差別化探索形成「市州特色工作」。選擇一批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試點。

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工程。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服務標準,規範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建設公共服務中心、體育健身中心、文化活動室。健全社區服務設施維護運行機制。將「互聯網+政務服務」延伸到社區。加強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培訓和繼續教育,組織5萬人次社工和志願者人才培訓,支持全省1940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運營。

社會治安防控提質工程。有序推進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政法單位的法庭、辦案用房、專業技術用房、監管和關押場所、訓練基地等政法基礎設施建設。實施「1518」公安大數據戰略,建成省、市公安大數據中心。建設以「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電子及網絡圍欄、警用航空、無人機反制等為重點的空中防線,以巡特警專業巡防、社會聯動巡防、智慧街面巡防相結合的地面防線,以水上巡邏檢查和水域安全監控為支點的水上防線。規範化發展農村輔警、城市快警、巡特警隊伍。

風險防控型縣域警務工程。按照「省統籌、市為主、縣落實」的原則,強化以大數據、公安派出所、城市快警、農村輔警、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安全生產頑瘴痼疾集中整治為重點的綜合保障。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針對危險化學品、煤礦和非煤礦山、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和消防、交通運輸(公路、鐵路、民航、郵政、水上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工業園區等領域開展安全整治。

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組織實施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淨化「護源」、食品生產和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提升、校園食品安全「護苗」、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餐飲業質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護老」、優質糧油工程、進口食品「國門守護」、網絡食品安全「清網」、「三小」食品整治、「雙安雙創」示範引領等十二大攻堅行動。

藥品風險防控整治行動。重點針對國家基本藥物製劑、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製劑實行生產環節全覆蓋抽檢,加強對醫保目錄和集中採購的中標產品的抽檢。針對中藥飲片、特殊藥品、高風險醫療器械、臨床試驗、疫苗購銷、網絡銷售藥品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開展藥品領域制假售假、虛假廣告、非法經營等違法犯罪行為打擊行動。

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省市縣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配齊檢驗設備,加強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加強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能力建設。建設區域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基地,滿足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需要。

第三十五章  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編輯

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能力提升為重點,建設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

第一節  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

編輯

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國內一流的區域性疾控中心,加強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實施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增強省級檢測決定能力和突發傳染病防控快速響應能力,增強市級檢驗檢測和綜合服務能力,增強縣級傳染病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立平戰結合的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健全應急醫療救援、傳染病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干預、核輻射和中毒處置等四類應急隊伍,完善輿情應對處置機制。建設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體系,建立分層、分級、分流的傳染病診療網絡,加快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移動救援救治中心和空中救援中心,完善救治力量應急備份,推進公共設施平戰兩用改造。建設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加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出入境檢驗檢疫、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監測,建立健全評估預警、風險預防、審查監管、應急處置等機制。到2025年,可有效應對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醫療救治需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第二節  增強識災防災減災能力

編輯

夯實災害風險治理基礎,實施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點工程,加強防汛抗旱、防震減災、地災防治、森林防火、危房改造、應急避難、公共消防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水平。提高風險早期識別能力,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感知網絡,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加快水文、地質、地震等災害監測網絡建設,提高氣象精準監測、精準預報、精準服務能力,加強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地下空間、危化企業、住宿與生產儲存經營合用場所等重點領域消防安全治理。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開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提升救災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在農業農村領域推行保險試點,提高農業農村抗災能力。加強自然災害統籌救助,健全受災困難群眾緊急生活救助、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和因災生活困難群眾補助機制,最大限度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完善災後恢復重建機制。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將防災減災宣傳納入國民教育計劃,提高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節  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編輯

提升應急指揮協調能力,建立突發災害和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指揮協調機制,布局區域應急救援「一部三中心」,就近調派救援資源,形成快速反應能力。提高應急隊伍救援能力和現場救護能力,加強綜合性救援力量建設,加快紅十字事業發展,建立適應多災種應急需要的省級應急救援機動隊伍,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積極發展航空和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提升應急救援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加強災害事故易發多發地區物資裝備儲備,增加公共場合急救設備投放,建立多層級一體化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物流網絡。

專欄37  應急能力建設工程
自然災害防治八大工程。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等八大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

防災減災氣象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氣象精密觀測與大數據工程,實現氣象觀測全覆蓋和發展「+氣象」服務模式;實施智能氣象精準預報工程,提升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建設自然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發揮好氣象防治自然災害第一道防線作用;實施生態氣象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工程,提升氣象支撐服務能力;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人工增雨抗旱和重污染天氣防治效果;實施氣象台站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提高基層台站氣象預警服務現代化水平。

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基層風險防控和監測預警、快速響應等機制。編制應急總體預案、專項預案等。組建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完善信息員隊伍。建立健全應急裝備物資保障制度。加強消防隊伍和單位消防站建設。常態化開展應急培訓演練。

第十篇  強化現代化新湖南建設實施保障

編輯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凝聚發展合力,強化項目支撐,加強評估考核,保障規劃有效實施。

第三十六章  凝聚實施合力

編輯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更好履行政府職責,動員引導各方力量推動規劃實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編輯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決策部署。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第二節  推進建設清廉湖南

編輯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營造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朗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發展環境。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加強作風建設,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想幹事、能幹事、依法依規幹事的政治生態。

第三節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

編輯

明確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創新管理理念和方式,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和治理水平,增強執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加強經濟社會運行的監測調控和政策的統籌協調,切實履行政府在規劃執行、經濟調節、市場引導、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職責,大力增強科學發展、改革創新、駕馭風險、保障安全、依法行政和群眾工作能力,推動規劃落實落地。

第四節  充分發揮各方力量

編輯

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切實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協作,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智慧和力量,充分調動各行各業及全省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五節  強化人才支撐

編輯

合理開發配置人才資源,優化人才在城鄉、區域、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分布。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和引進機制,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型企業家、高技能產業工人、農村基層人才等隊伍建設。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全方位支持,優化人才職稱評審、居留落戶、子女就學等方麵條件,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激勵容錯的工作環境、待遇適當的生活環境、公開平等的制度環境,支持引導各類人才充分施展才能。

第三十七章  加強規劃統領

編輯

統一規劃體系,強化規劃管理,促進政策協同,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第一節  建立統一規劃體系

編輯

建立以省級發展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省、市、縣各級規劃共同組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加強各級各類規劃與省級規劃綱要的銜接協調,增強規劃綱要的引導和約束功能。

第二節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編輯

各地區、各部門要大力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切實落實省級規劃綱要涉及各地區、各領域的目標任務。要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加強資金、土地、能源、科技、數據、人才等資源要素對規劃實施的保障作用。完善年度計劃落實規劃綱要的機制。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強化公共財政對規劃實施的保障作用。

第三十八章  加強項目支撐

編輯

堅持項目跟着規劃走、資金跟着項目走,明確重大規劃項目布局,推動規劃任務落地。

第一節  謀劃儲備重大項目

編輯

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謀劃儲備一批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庫,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支撐。加強年度重點建設項目與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庫的有效銜接,每年篩選一批項目重點推進,形成「投產一批、續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第二節  推進重大項目前期

編輯

建立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機制。項目牽頭部門要制定詳細的項目前期推進工作方案,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對納入本規劃綱要的重大工程項目,要簡化審批核准程序,預留空間接口,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安排等。

第三節  推動重大項目實施

編輯

建立重大工程項目責任制,落實項目建設條件,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加強項目實施過程監管,確保重大工程項目有序實施。完善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重大工程項目協調服務機制,支持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優化項目建設環境。

第三十九章  加強評估考核

編輯

分解落實本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建立規劃實施的評估和考核機制。

第一節  明確規劃實施責任

編輯

各級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將規劃綱要確定的相關任務納入本地區本部門年度工作計劃,明確責任人和進度要求,並及時將相關進展情況向省政府報告。本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市州,確保如期完成。預期性指標重在發揮引導作用。

第二節  強化實施監督評估

編輯

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強化對規劃有關目標指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建立分類指導、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績效評價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完善政府與企業、民眾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機制,健全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制度,推動規劃落實。


全省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銳意進取、真抓實幹,努力完成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不斷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征程上取得新成就,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名詞解釋

編輯

1、「一核三區多園六通道」物流發展布局:一核,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中心,打造長江經濟帶物流業核心增長極。三區,環洞庭湖地區建設長江中游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湘南地區建設泛珠三角物流集群、大湘西地區建設五省邊區物流中心。多園,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示範物流園。六通道,構建京廣、滬昆、環洞庭湖區、張吉懷、水運、航空六大物流通道。

2、財政四本預算: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3、三高四新:着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4、「五個100」:實施100個重大產業項目、10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100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引進100個500強企業、100個科技創新人才。

5、飛地園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通過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成等合作機制,以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在異地通過共建或託管等方式建設工業項目,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園區。

6、獨角獸企業:一般指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創業公司。

7、專精特新企業: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工業中小企業。

8、瞪羚企業: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

9、中小企業上云:中小企業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信息化基礎設施、管理、業務等方面應用,並通過互聯網與雲計算手段連接社會化資源、共享服務及能力的過程。

10、四個面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11、「4321」新型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融資擔保業務代償風險,原則上由省級及以上財政和再擔保機構、融資擔保公司、銀行、市州和縣市人民政府分別按照40%(其中: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承擔20%、省財政承擔10%、再擔保機構承擔10%)、30%、20%、10%的比例進行風險分擔。

12、一件事一次辦:將企業、群眾需辦理的「一件事情」或多件相關「一攬子事」整合成窗口統一辦理的「一件事」,一次告知、一次表單、一次聯辦、一次辦好,線上「一次登錄、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

13、三類500強: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500強和民營企業500強。

14、一核兩副三帶四區:打造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建設岳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沿京廣、滬昆、渝長廈通道的三大經濟發展帶;推動長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區域板塊協調聯動發展。

15、中三角: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長江中游城市群。

16、湘贛紅:綜合湘贛兩省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文化內涵以及地域特性、產業發展特色等因素打造的一個區域公用品牌。

17、農村三塊地改革: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18、首店經濟:指利用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品牌在區域首次開設門店,使品牌價值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經濟形態。

19、首發經濟:國內外品牌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

20、風光水火儲一體化:主要指側重電源基地開發,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和能源特點,因地制宜採取風能、太陽能、水能、煤炭等多能源品種發電互相補充,並適度增加一定比例儲能,統籌各類電源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

21、源網荷儲一體化:主要指圍繞負荷需求,通過優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要素,以儲能等先進技術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以安全、綠色、高效為目標,創新電力生產和消費模式,為構建源網荷高度融合的新一代電力系統探索發展路徑,實現源、網、荷、儲深度協同。

22、兩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

23、「百企千社萬戶」農業升級工程:發展100家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1000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支持10000個以水稻種植為主體、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

24、四個不摘: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25、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

26、雙帶雙促:退役軍人帶頭建設家鄉、促進經濟發展,帶頭維護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27、「高峰」學科: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在國際上具有卓越影響力,能夠發揮引領作用的品牌學科。

28、「高原」學科:具有比較優勢和實力、具有良好發展性和成長性的學科集群。

29、數字文化:數字化文化資源或對文化資源數字化。依託各公共、組織與個體文化資源,利用VR、AR、3D等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大數據等平台實現文化傳播的時空普及與內容升級,具備創新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與共享模式。

30、「5+2」精品旅遊線路:張崀桂旅遊走廊世界遺產旅遊線、「偉人故里」紅色旅遊線、長江黃金水道和環洞庭江湖度假旅遊線、桃花江·桃花源美麗鄉村旅遊線、「心願之旅」祈福尋根旅遊線、「神韻雪峰」山地度假旅遊線和「快樂之都」長株潭都市旅遊線。

31、「十、百、千」文旅融合示範工程:打造十大文旅融合示範區、百個文旅融合示範點,開展千項文旅融合活動,構建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兼備、本地居民文化消費與中外遊客旅遊消費並存的城市文化空間。

32、黨支部「五化」建設:支部設置標準化、組織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務精細化、工作制度體系化、陣地建設規範化。

33、楓橋經驗: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楓橋鎮幹部群眾創造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經驗。2020年10月,中央《建議》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34、顏色革命:泛指美歐國家支持旨在推翻某國傳統政權,以西方價值觀為旗幟建立親美歐政權的「政權更迭」。

35、「1518」公安大數據戰略:建設智慧公安大腦,建成1個大數據中心;推動實施泛在感知、數據治理、支撐服務、業務融合、眾智眾籌5項工程;構建風險管控智能化應用體系,搭建1個社會風險管理平台;統籌推進指揮決策、政保維穩、治安防控、偵查實戰、道安監管、為民服務、監督管理、警隊建設8大智能化應用。

36、應急救援「一部三中心」:指省級應急總指揮部,衡陽、益陽、懷化三個區域應急救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