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溪堂先生文集
卷十
作者:柳疇睦
1928年
卷十一

題跋

編輯

敬書千裡面目帖後

編輯

疇睦聞蒼石先生手糚千裡面目一帖在酉上。一欲奉翫者雅矣。從先生後孫友培稺益甫借見之。卽先生幷時諸賢書若詩。而所嘗與先生往復酬和者也。粲然眞蹟。萃在一帖中。稺益要疇睦識諸卷端。疇睦何人敢犯不韙之罪。顧淵源家後承忝外裔末。義終不可已。於乎。先生道學之盛風節之高。固已震耀當世。垂範後學。至今赫赫在人耳目。蓋其得之經術之深者。靡不於筵對講問而發之。爲匡君捄時之猷。故能獨立勳貴殷咆之世。隨處障瀾。百磨不磷。至於緖餘之出而輪情於遞筒。寫意於耑簡。所以相與相成於同聲地者。莫不有酬斯和。有往必復。有如梧里,寒岡,漢陰,白沙,五峯,一松,芝峯,用拙,少陵,月沙諸先輩。從可見先生之道不得行於當朝之勳貴。而獨得行於千里外朋儕名碩之間也。末學顓蒙。獲與寓目。生平大幸爲何如哉。抑疇睦因是而尙論其世。先生入而晤言於一室。出而遊從乎同門。贈遺之韻語。訊問之札翰。想不爲不多。而今以是帖觀之。凡載於帖中者。寒岡以外率是漢北之賢。噫此其特爲千裡面目之義也歟。此義尤不可不知也。余語稺益。吾先祖西厓,修巖兩世及愚伏先生。先生之師友也。師友間手蹟。先生亦當先輯之矣。或有見輯而奉守者否。稺益愀然說家屢火。卽無論師友帖。先世遺墨幷蕩盡。而此帖其毫芒而幸漏者。余謂先生家而厓愚帖不在。是不獨來雲之憾。已非先生當日意。遂出家藏三先生手筆。敬編於帖首。但非抵先生者。是可欠耳。亦不幷編於篇題之內者。重違先生命名之意故也。覽者詳之。帖已舊多破綻。謹輯之略書之如右。

敬書金學老家藏先賢帖後

編輯

金斯文學老。差餘一飯後。等行不至甚截然。眞老成宜不待人爲知見。於余尤不宜。猶不以不肯下問處之。顧相與於聲氣志意之中者不淺淺也。向余過潭上。學老出示先賢書帖八冊。勸余爲之題。辭不暇。敬上手展之。舊五冊以圃退爲首。而退陶以下諸賢曁吾家先蹟學老家先蹟附焉。此世守者也。木葛諸賢所載新褙冊三。卽學老拔舊紙續成之也。起而歎曰多乎哉。則余百處無一誠。獨於此用意。賢徽所得。頗亦不數少矣。所思在妙墨絶藝。畢竟做不得見賢思齊。弱冠至於今殫精不已者。其非爲喪志役歟。然憂宂之時寂寞之次。一展之幾閣。不覺煩惱昏滯頓去。況子之所爲帖也。卽其心畫所形。使人加敬也乎。其視字好雅翫。奚趐爲得失也。噫吾東理學。圃老爲之祖。至退陶而集大成焉。則此帖之得此以之爲終始者。其偶然已乎。可見子於晴囪讀罷。閒居物來。手一帖開一面。便肅然以應之也。盡帖而以次謁。其不有感會尤別者耶。子之言備矣。何待夫人而必於無似也。是亦下問之意也。旣奉翫吾先祖三世手蹟。感慕之餘。樂其意。謹書之如此。

書族姪汝木道鐸先賢筆帖後

編輯

右帖首退陶老先生筆。以下次退門先賢淵源諸老手蹟。此皆汝木所求得而手自褙糚者也。昔范至能題溫公帖曰開卷儼然。使人加敬。此謂書心畫也。心畫所形。足想其人故耳。余於汝木所爲帖。開卷加敬雲者。以汝木能知其所當敬而敬之者。爲亦可敬也。嗚呼。世之收藏古紙者。其不歸之翫物凡幾人乎哉。今觀汝木言貌動靜。是實實心做者。誠能以其實心。日對先賢心畫。庶有以知先賢用心處。汝木勖哉。汝木謂余好古。其所得墨蹟。分其半以公之。此亦仁者之心。

謹書梅墩活溪遺稿後

編輯

一善金友時澤。奉其先祖梅墩,活溪,翫睡齋三世遺稿。訪余竆谷之中。託以丁乙之役。疇睦其人歟。何敢當。伏而讀之。文雖不多。世雖遠。亦可以槩其所蘊矣。蓋梅老陳情辭。活翁辨誣疏。言辭質直。意氣激切。使人竦然於百世之下。苟非其天人圖說之發揮。師友淵源之資益本源如此。其所論粹然一出於義理之正。顧何能如彼也。貞白自守。空老嵌巖。梅活睡所以自得者然耳。是豈後來聲貌溯嘅不已處耶。不有睡翁子四友公斤斤收葺於兵燹家燼散失之餘。而後孫相發氏更勤搜訪於知契家。時澤氏彌綸成就之。其何能繡之梓而公諸世。以不替於家聲耶。此小學之所以取李相昉家法而美宗諤之能有述也。旣辭不獲。略加刪正之餘。數語題其後以歸之。

書柳村朴公稿後

編輯

日。月城朴君瀚祺奉其門父老命。來余溪谷之中。示其十二代祖舞溪公稿本二卷。已又示二卷。請書其末曰。此吾先祖柳村公遺文。而柳村舞翁之孫也。余受而讀之。足以徵公之蹟也。公當壬辰之難。甫投筆進。不有守土將兵之任。而能仗義赴郭忠翼於火王。乘陴矢死。保障江淮。厥功茂矣。功成之日。角巾鄕里。惓惓於爲己之學。而論敬議禮之書。亦多有精硏而契悟焉。其忠義拔出。造次學業。往往使人有竦動處。殆愈久而愈切。是皆本源之所發也。有非修飾枝葉者所同也。宜呼舞溪公之所成就施及後世者。如彼其盛。而郤縠詩書中來者。尤豈不爲見重於當世之賢也耶。不然訒老梧翁之誄。何以有此。有欲驗公之實。於此可矣。又何待百世之子雲哉。三復感嘆之餘。題其後如此雲。

書淸𤃡文公行狀後

編輯

我東方被兵。自羅麗至國朝數千年來。未嘗無也。顧何嘗有如壬亂之棘也。於時八年之間。大小鏖賊之功。死國之烈。有未可以數計也。議者必功稱閒山,幸州。烈首東萊,晉陽。蓋未必非確論也。然權,李兩元帥身制閫外。手握重兵。則其氣力形勢。亦足與有爲也。宋,金諸大夫。官守有責。城邑見陷。則其分義處置。自不得不爾也。至若淸𤃡文公。官不有微末之責。手不提尺寸之兵。徒以大義奮起草野。幾危者無不至焉。而卒能左右楓翁。保障湖嶺之功之烈。詎多讓於閒,幸,萊,晉之下哉。江淮大功。乃出於白面一書生。而如使權李諸公見之。劉錡之所以發嘆於虞允文者。豈非今日道哉。余嘗得讀湖南義烈士事蹟。至文公事。尤欽慕者雅矣。近文公從裔孫基德,基萬。遠訪竆谷之中。出示狀行之文。請一言置其後。余非其人辭不獲。則謹書其所感於心者如此以歸之。

題北亭柳公行錄後

編輯

北亭一武弁也。仕不顯。無所知名。今見其行錄。深嘆夫人而不自衒。則植志篤行之士。埋沒類多如此。噫公稅服而伸幼孤之哀。供米而盡取死之義。登崇禮則傷和議。憶睢陽則約不食。應對計數而見知於南藥泉。摩挲手畫而感泣於朴定齋。之其大節。蓋有學問人之所難能者。是何遽遜於敦詩說禮之郤縠耶。聞其祖以布衣抗疏。斥偉卿廢論。公之事固有所從來。而坤極復位。勤問供米人。公在禁中絶不道。亦未嘗於家間有是言。其深自鞱晦猶恐或知。可知已。噫公惟知自盡分而已。又何可埋沒之足道哉。噫。

書片總節實記後

編輯

比論龍蛇兵事。惟曰有四大戰。平壤,素沙,閒山,幸州耳。平壤,素沙出於天將。閒山,幸州出於我將。而丁酉之猘。靡素沙。王京幾不免再不守矣。然則是素沙豈不爲四之一哉。若又擧其素沙所以全勝之故。其不在於猿軍歟。噫對陣交兵。出奇制勝何限也。如猿軍事此𨓏牒所未覯。語到未嘗不擊節嗟歎。然顧未知其爲天將誰所作爲。爲深恨已。頃於前後東征天將錄。始見有所謂漁陽總節片公碣頌者。從李麻諸提督來。日。片生大彥來示總節實記一卷。請余丁乙而一言識其後。余得覽過一通。然後迺知素沙猿軍事。出自總節。嗚呼。之一事其功詎下於當日諸公下哉。朝家於平壤建宣武祠。閒幸則極於崇報。而來雲方且顯榮於國矣。獨於素沙。不徒酬著表出之典闕如也。至其子孫落在遐土。不得幷於冠帶門族何歟。豈朝家徒知素沙之事。而於總節則照管不到耶。嗚呼。我東方宗國無疆。河山如故。而明社之屋已數百有餘年矣。凡看文字。卽無論事之大小。有語屬皇明者。只增匪風下泉之感。爲之掩卷太息者良久。遂書此以歸之。

書風峯朴將軍事實後

編輯

嗚呼。南漢錦州之事。尙復忍言哉。當丙子上之幸南漢也。風峯朴公以都總都事。背負上入城。當癸未虜徵我兵犯天朝也。公領兵至錦州。紿虜卒不戰而還。說者謂負上於危難之地固難矣。然曷若死上者之爲難也。錦役幸而虜聽從耳。如不得聽。直驅而南。公將如何。之言也是大不然。漢山扈蹕。時當隆沍。日已曛黑。風雪轉甚。冰崖絶壁。極於天塹。固無柰乎蒼黃攀躋。而賊鋒幾及。侍衛皆飢凍顚仆。旣不能輦。又無以騎。上下遑遑。罔知所措。殆哉岌岌。迫於呼吸。於斯時也。適有一郞奮力直前。背負上躳。涉險履艱。卒以全安。噫自非勇力絶人。詎能爲己。縱勇力絶人。自非忠義過人。其何以辦得來耶。只知有君上。不知有其身。玉體尊嚴。冰阪峻滑。一心奉持。一步致愼。臨深履薄。未足以諭其敬。透金貫日。未足以諭其誠。安得不天相斯人。以衛我社稷也。當其爲也。直身不死耳。其心等死耳。烏可以死不死。語其難易也。且生固有甚於死者。公之生也。眞所謂有甚於死。而此尤死上者之所難能也。天王南狩。莫保朝夕。以虜崩山絶海之勢。豈其力不足而索賦於我哉。是猶用其手以抉其目。使其子以敺其父也。時則北好已密。域內稍安。上雖不忘在莒之心。而縉紳韋布之徒。恬嬉渝墮。惟知虜爲大國。不復知有昨日之肉骨我之天朝。不唯不能出一氣以相抗。乃反汲汲焉船粟往資之。濟師以助之。於斯時也。顧以領兵之任。請屯錦州之阨。詭虜遂志。全節而返。則噫公之此計。蓋有素定於心。而此心卽去鏃去丸者之心耳。虜之聽否。奚所計耶。如其聽無他焉。如不得聽而驅而南之。果如說者之言。公其爲役於犬羊之讎於我者。而忍與皇明遺師對陣交兵。以相鏖殺者哉。所處殊塗。縱不能如三學士之抗疏蹈烈。若當其地。豈不得爲金將軍之柳下裹屍耶。執其形勢而論其難易。此乃世人之私心也。豈是眞有得於理義之所發也。日公之六代孫震英。奉公實記一冊來示疇睦。請敍其後。余豈其人耶。辭不獲謹受而閱之。冊所載者。漢錦日錄。而公之文與事實。皆在於此。嗚呼。今去公二百有餘年矣。生於其時者。日遠而月忘。殆不知有當日事。況今之世。儻微此等編之存。其不至甘心左袵。而不識世間更有尊周之義者幾希矣。於是特就日錄中錦漢兩大節而立論如此。至如先倡擊胡。代冰求魚。刮簇登堞。衝賊墮城。灌水冰城等種種勞勩。語具在序跋狀碣中。玆不贅。

書虎溪申公丁卯倡義事實後

編輯

長陵丁卯之訌。虎溪申公爲聞韶倡義將。距其丁卯四回甲二百四十年之今上四年丁卯。始以公學行及丙子節義。贈吏曹參議。銓啓提及丁卯義將事。於是同鄕權自樂堂後孫。謂義將自樂也。非虎溪也。極詆之。申氏亦辨之不置。彼此通書。各有援證。有言於余者曰申權之事。申非而權是。余曰何以知其然也。曰自樂已以倡義事贈同知敦寧矣。愚伏先生復啓以自樂當義將。則當日朝家之典宗師之言如此。申氏之證。不過洪晩退之虎溪墓表也。蔡樊相之按廉。碑子孫錄也。是皆自家之文獻也。聞韶邑誌文攷錄三忠實記。丁卯倡義錄等書。亦不過本鄕之遺事也。是惡足以比同於贈帖若復啓耶。余曰子之言然矣。然子其不惟夫深究乎先朝聞見之世。同敦贈帖之直。以都有司所募木七十六同餘疋太二千餘石。以補軍餉事。承傳啓下。則可知其仰請之在此而不在彼也。至其愚爺所啓則以我百世大宗師。而身親號召者也。凡爲後人。孰不尊信。況於余不佞乎。第其丁卯義兵。未及踰嶺而罷。則倡義諸公縱有忠志之足尙。初無勞績之可紀。而愚爺之特擧自樂而稱之爲義將者。爲其補餉一款。獨爲先事之效矣。大賢之薦人入啓。豈無稱量處乎。愚故曰愚爺之啓。爲其補餉。而朝家之贈。在於補餉也。倡義事則均是義耳。管兵事則同是將耳。愚爺之謂之義將。不亦宜乎。平山講和。中路撤還。則虎溪之治疏詣闕。此豈非身倡大義。未伸己志之餘恨耶。當日郵官之命。在虎溪雖不足言。賞典之所以首先施及者。其不在於義將耶。先賢一言。最所徵信。而自家文獻本鄕遺事。謂皆不足信者。子之言亦過矣。自古秉筆君子。孰有外家狀而爲碑狀者乎。雖然虎溪之淵源學問。昏朝直道。丙子節義。有非一時義將可議也。申氏之爭些閒是非者。是不厭人意處。余亦不以爲是也。遂次其問答而書之。歲戊辰白露節。老柴居士書。

書衛道錄後

編輯

嗚呼。此乃豐山金氏先世世世爲吾西厓先祖尊衛事實也。自吾先祖慍於羣北而被攷弘之慘誣也。草辨疏而未果上。且其力辭陶山全書序文之請也。書告晦庵不以紘嚞輩之事而掇其講論之義者。悠然堂也。辛亥之疏庚申之配。屛山之復豐嶽之仍。而衛吾道之正。盡事一之分。上告旁諭。死而後已者。鶴湖也。慨然以明是非辨邪正開世俗之惑爲己任。而出辨誣之錄者。鶴沙也。豐嶽之論。悠悠不熄。而書面論諭。終始保護者。美村,東菴,竹峯也。歸正南溪潛配之事者美谷也。袒胷廬江潛遷之變者獨山也。敬守廟奉不易之位。以折廡請換次之論者畏厓也。又其湖南誣書之刊而迂路入辨。力破緊犯。書示宗門。俾有辨斥之擧者。石泉子爲尤難也。今其湖爺竹老之孫。美谷公之子前寢郞鶴嵒公。懼其久而泯也。散而不一也。遂搜出合幷。以次編輯。而附以吾家修拙之所嘗於鶴湖,忘窩,廣麓,鶴沙,一慵齋,鶴溪諸先生挽誄文跋而終之。名之曰衛道錄。間以示不肖。命書其卷端。疇睦作而拜曰兩家儘一家。疇雖不肖。豈敢不知。今對此錄。益不禁油然之感。爲之淚落。嗚呼。豐山氏此錄。此其家先故之懿也。此豈但爲師門地哉。實欲爲國家闢邪詖之說。救朋誣之禍。以正人心而扶國脈也。其盛矣夫。鶴嵒公之收拾寓慕至於此勤。此可謂能述事繼志也。鶴嵒公及其從子承宣令公。與家大人。自少至老。情義同骨肉。視疇睦如子姪。於其命敢不敬諾。未幾寢郞公謝世。往哭之。承宣公授冊子申以平日之命。疇奉而歸。遽遭母艱。不得屬筆。其仲季胤守欽宇欽送其姪洛樞。以書來索文。竊惟事係祖先。亦不必以草土爲嫌。故玆綴數語以復之。嗚呼。世道滔滔。迄無所終極。若使錄中諸先輩見此爻象。未知復以爲如何也。噫。

敬書丁酉文科榜目冊後

編輯

嗚呼。此我叔曾祖考府君登科榜目冊也。府君家貧親老。所處極艱苦。供養之暇。兼治製講。大爲儕流所服。正廟御極之翌年丁酉釋褐。文忠公後孫始府君登第。人皆以遠大期之。上聞知爲文忠公之後孫。唱臚日命引見。下詢文忠公畫像有無。天語亹亹。玉色甚康。都承旨洪樂純白某是故相孫。朝家當各別收用。上因嘿然。疑府君雅於洪也。由是內外官首擬多斬點。府君晉道遂跲。蓋樂純嘗爲公洪監司時。吾宗大父豐昌公以黃澗監務考下。樂純堂族以慕堂西厓誼分如何。不無自中非議。樂純甚愧。及是因端薦誦。欲以講世而塞其責。乃反爲閼進之祟。豈不異哉。府君通籍十餘年。未經臺望。李公文源以長銓大言於政座曰柳某通淸至此遷就。亦足以觀世道也。首擬持平蒙恩。上始廉得公與樂純素昧狀頗悔之。己酉春瀛錄時。議及舘論。皆屬望於府君。樊閤以右揆監堂錄。謂會圈人曰誠莫先柳某。如權坪。過此無望矣。吾輩參錄先優而後劣。劣者終無可得之日。而成人門戶不廣耳。權果見錄。辛亥秋府君卒。當是時上眷嚮嶺南。嶺人稍稍登用。府君卒之四年甲寅。豐安,鶴棲諸公幷登甲科。上喜甚。親製文致侑於文忠公祠。乙卯王考以遺逸被宣召。恩數偏在吾家。以府君有學有守。可以精神舘閣之上。儀刑士林之中。如在其時。年未洽六旬。與之彙征。業與年大。位與德稱。光輝充發。詎可量也。而匪類空言。寔由外膜。同已異辭。不害吾仁。畢竟左枝右梧。不免齎志於家運一回之際。嗚呼眞命也夫。府君有四子。伯公種學。有聲望於儕流。仲季公咸能績文成就。宜其受食於後人。謂天道不誣。又皆竆老無命而逝。天意人事。其果如是而止也耶。不肖閱家藏。得府君紅牌科作官敎。合爲一軸。俾爲世守之圖。又於再從叔守祚氏處。得丁酉榜目冊。卽府君手草草本。而尾附榮問錄者也。才閱卷不覺感淚交零。謹書府君釋褐後始末大略於冊末。並藏之。後世子孫誰復有識此意者。嗚呼悕矣。

三山圖誌後

編輯

宜庵處士安公諱德文字章仲。所著三山圖誌。向來吾南賢達之爲序跋詩說者不少。頃公之孫欽奉是冊。索題一言於疇睦。就伏見冊中有吾王考小敍酬公之文。其舊可見。敬諾而淟涊多年之間矣。曁再來申之。蹙然而操管。夫三山者。玉山陶山德山也。之三山者。我東方道德文獻正脈高風之所在處。苟眞心敬慕者。旣無以及於其世。躳親函丈。則薰襲其容儀。承聞其音旨。不可得矣。卽不過入其宅里。謁其祠院。讀其遺書。以寓其高山景行。而羹牆見堯。河洛思禹之心。其必有惕然而感油然而發。其有益於身心。而畢竟爲實處事行者。豈淺之爲哉。然殊方以生。限地以遊。而尙能有不遠之者。況其居一方而地宿春者。固多有終老而莫一遂。間或有一二遂而終未見有盡其三而遂之。其遂其三者又無可以圖誌之摹狀者乎。今瞷公之盡其三而爲圖誌也。非惟遊賞而已。詠歌而已。庶其眞心實得處。不然賢達之推詡。豈若是至耶。後之覽者其毋褻此書也。姑識此卷端而歸之。

題徐孺子稿

編輯

徐孺子名應潤。星山人也。余所居邑隣。聞孺子英妙名甚熟。欲一見遽聞其死。嗟惜者久之。歿後六年。其弟應淳持孺子詩稿二卷性理說五卷來示。請餘一語置之端。其所錄性理。自太極陰陽五行心性情理氣。以至鬼神之辨異端之斥。靡不記之。惟其掇拾湊合。雖有所未的暢處。其誠心爲學不放過之實。蓋見於此。詩亦非藻繪之所發也。弱冠之年。見得已如此。孺子可謂有過人之才性矣。嗚呼。以其氣質之美。識解之早。若假之年。必有所成就。而乃得年止於二十七。不幸之甚也。應淳又示其行錄一卷。而星士列名呈狀之文。川檜晴玉諸院之通在其中。又可見其孝行有過人者。不待其徵於龜雉冥夢等異事而爲可貴。尤可哀也。其弟之求文闡發。圖所以不朽者。亦可謂其兄之弟矣。旣無以答其懇。遂略書所感者如右。

題萍湖金公學契案

編輯

余重表從大父金公。鄕之老德也。暮年移寓湖南之朱溪。嘗自號曰萍湖居士。返於鄕且十年。行年七十八。養德劬書如一日。而精力不衰。學力之不可誣如此。蓋有所承受於吾王考雲。今其挾笈之士相與謀。及公之世。各出如乾物。編名載案。俾鳩長應後。圖所以爲不泯之計。公之胤富河囑余書其事。不佞懿有所自別於人。況其所受眷。尤非佗可比。敢不興於爲善樂與之言乎。噫斯契也誠耳。非誠無物。苟使同契之人。能一於誠而始卒無替。則敎學之道。庶乎其兩得而有辭矣。

題李稺章手書文苑黼黻後

編輯

完山李友鍾夔稺章大人庶尹公。余大人執也。大人嘗以李公爲當世宿德儒者。余亦夤緣承拜。望其儀度粹然。聽其言論灑然。於是知宿德儒者如此。退而私自嘆慕。而因此兩家子孫世分固不淺。余與稺章相熲注。余使伯兒道奭借見稺章手寫文苑黼黻二十八卷。則無一字非其手筆。而筆亦終始謹拙。一在其中。卽此而其不負家庭之學。而誠心爲己不放過之實可見。古人所謂其心炯炯。猶若可識者。爲可敬也。顧傳謄荏䒣。還鴟太晩。愧余鹵莽不能見孚於人也。且君居洛中。余蟄山南。僅識面而已。恨不得一同處而從容盡君之所有也。遂書此於篇末以歸之。以俟佗日觀。

書朱太史之蕃帖後

編輯

朱蘭嵎以制科第一。蜚名於神皇帝盛際。而筆法亦高妙。與祝枝指,文衡山相上下。然蓋能兼三絶者蘭嵎一人而已。其薄蹄隻字。輒爲兩京書畫家巾笥之珍。而嘗宣詔於我東。專對之暇。筆落章成。大驚東人。至今稱皇華之美。必曰朱蘭嵎。而得其餘唾賸墨。不啻若拱璧。逮丙丁之變。諸家所莊。殆盡於建虜一炬。而矧經涒灘。中華文物。已矣無徵。余竊悲之。晩乃得見其東軺時車踰嶺詩一帖於李子厚所。而出自康竹磵舊藏。余始而疑終而信。久而益篤。繼之以咨嗟愛翫不忍釋手也。其字畫遒婉。不拘拘於繩墨。詩亦瑰奇。

書廁傍竹詩後

編輯

庚戌余覲在湖衙。一日如廁。廁傍有嫰竹一巨竿。守廁者方去之。余喝而止。時當流夏。溷穢騰臭。人不能觸鼻。而是竹婷婷嫋嫋。挺然有昂霄之像。介然無塵累之意。余因賦古體一首。以寓感傷之思。後四年先齋石竹書堂成。日偃息其中。而階庭草創。未事花木。殊無以助發幽興。屋右不數武有民舍。適見舍之溷廁邊數竿疏竹。翳在林木間。徑造其下。旣無以久留。則心竊爲之悄然不樂。噫餘四十年無竹而居。何能如王子猷之於此君萬一。而謂無素契於其淸姿孤節則未也。見其不接於芳隣則如何不嗟惜之。見其不接於芳隣而絶不受一點穢惡之氣則如何不愛敬之尤不已耶。余雖闒茸。粗有見得於秋冬不萎之實。前修特賞之蹟。如樵牧渠何以知可敬可惜。而廁傍之立。適足以爲賤去之資矣。使之婆娑於明囪棐幾之前。得以合同於梅兄石友之間。其爲仁人君子之所取之者。奚但如子猷之就其淸而已哉。顧乃誤落於糞土之中。聽命於庸奴之手。其不自拔。惟其所爲。反不若蔓草棘木之䕺靡樛轕。是重可哀也。擬以來春付課兒移來淨階上。恨不余手執周易耳。竹雖植物之一。非凡木可比。再見所遇之一相似。甚是異事。遂錄前日廁竹詩貼之壁上。附以所感於心者如此。癸丑榴月旣朢。澗谷居士。書於石竹精舍。

題李夏卿日錄

編輯

易乾之文言曰修辭立其誠。君子之修文辭。正爲立已之誠。故聖人說誠。以乾道當之。君子之體天而行健者。豈不是終日乾乾爲之本也歟。夏卿老先生之後也。余西厓之孫。兩家先事。固國人聞見。以如之世。爲此過從之問於余不佞者。其義則甚大。而顧其事奚啻過情而已。昨冬爲余修禮書來相之。與之守歲於江上。周旋三四朔。深得其心術之間。只是一團誠意。心中竊喜晩境得此友爲益。爲問新歲事。余以日記所事告之。夏卿便欣然領會。始自元日請余題一言。余又告夏卿。念君資地有餘。辭理未達。自居家事行。出外經歷。靡不記載。尤用力於經義講論上。有得有不得處。以備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不能。張子所謂勿使有俄頃間度。逐日似此。三年庶幾有進者。其亦非此意乎。非不息之功。縱一事小處。其能終始者誰哉。余每年每有此計。計終不成。以此知不立誠處。無內外大小。無所成就一也。凡事莫不積小而成大。所望於君。唯深體乾乾行健之訓也。夏卿乎其勉之矣。

書族孫載榮墨竹障子

編輯

族孫載榮嘗從余遊。請書畫之爲障簇者。余以吳葛隱雪竹一墨本副之。謂曰吾與君歲寒相期之意。惟此君庶幾似之。冷風栗烈。明月扶疏。目其色玉如也。耳其聲琴瑟如也。君其揭此而晨夕臨之。其必灑然矣。歲將殘臘。冰雪塞戶。擁爐悄坐。漫書及之。

語錄解後小識

編輯

右語錄解一書。退陶老先生曁眉巖柳先生就宋儒往復文字語錄。以爲前代之註說不一。外國之方言亦異。如非明於語義。難以通曉。爲之眞諺解釋。而其門人註錄以成書。卽書中溪訓眉訓是也。其後至登顯廟睿覽。命下儒臣攷校。刪煩就簡。梓印行於世。是書也比諸佗性理大述作。縱似微小。宿儒之所究觀。蒙學之所講說。莫不取衷於此。而大有所裨益。誠吾東方不可少之書也。余少觀朱書。至語錄嘗患其瞢於語義。而幷文義失之。恨未得是錄而發蒙也。癸丑夏。於河上族兄進經氏案上見是書。袖來手謄。才寫目錄凡例跋文。適妨奪甚懶仍之輟。五閱歲丁巳流夏。始得了一通。素不解諺。姑闕其字。以待能諺者。今年偶閱巾箱得是本。遂委諸老荊及孫女韓氏婦。兩日而畢。自始寫至了役。通計爲十七年之久。一小冊之難成。有如是哉。卽此而一生之悠汎可知已。然後之子孫以其先人手筆而不棄之。爲其讀書補聰而謹守之。其亦爲敎也歟。聊錄始末。以爲謄書者之戒焉。

題畫帖

編輯

此豹畫煙評也。余亦有豹所爲書煙所爲畫三兩紙。蓋於詩畫書三事不知法。雖莫敢此尤奇此差不如以爲賞。然每巖居川觀。晴樾苔磯。不以此隨。不足以肖乎所樂也。得見高斯文彥鉉。此爲帖世弆者以次閱。及到明月半窺紅日方昇。又爽然自失矣。於是益嘆夫豹煙之爲深入造化之跡雲。老柴居士書於溪堂雪中。

書答申方伯書後

編輯

去年申公錫愚按山南。右文爲治。博禮文學之士。且得樂育齋舊規。書要所嘗禮者。欲講學以復之。其意實非偶然。其下士近世宰相所不見。人或疑其過情也。余亦在要。義固不當卻之不恭。竊思之。旣無實也。又若冒行。是尤何狀人。連三書辭謝之。有李明九者自營下歸。訪余於溪棲。語及申伯下士事。因言吾抵伯書句語。第一簡輕身以先匹夫。第三簡閤下貴人當此風聲氣習山移海變之日。或證引不擇。或鋒穎太峻。故以是質諸伯。伯言文嫌衰末事。曾見盛世君子有以文句爲嫌者乎。只取言好義當而已。余聞而心深歎之。於是前日意時輩一例。無一分公字者。脫然而消釋矣。始覺申伯下士。蓋有識之所爲雲爾。

若軒說

編輯

若軒廣陵李公。讀書養靜之室也。公今年七十有餘。余嘗屢禮公於朴氏第。知待頗腆。公書示若軒詩若記。命不佞詩而記之。辭之不獲。作而曰若之爲言。若所不若之義也。若公之所自記則敬聞命矣。若其所願乎古人而求其所以若之者。必有事焉。敢請。公曰吾之所以求若於古人者。先自吾身而究其所以爲吾身之實。以求若乎古人之所事也。非爲是古人思其所以若之而幾之耳。人之所以爲人者。賦於身而爲手足動靜耳目視聽坐立之節。此其近者小者也。見諸行而爲君臣父子夫婦之倫。此其遠者大者也。然則道在吾身上人倫日用之間。初非窅冥高遠難行之事也。是故學者之求道。須從事物上磨鍊出來。且如君臣有義。君臣是物。義是君臣當然之道。父子有親。父子是物。親是父子當然之道。夫婦有別。夫婦是物。別是夫婦當然之道。手容恭。手是物。恭是手當然之道。足容重。足是物。重是足當然之道。視思明。聽思聰。視聽是物。明與聰是視聽當然之道。坐如屍立如齊。坐立是物。如屍如齊是坐立當然之道。人孰不有君臣父子夫婦之倫。手足耳目坐立之節乎。以類而推。莫不皆然。卽其物致其事。敬守而篤行之。是不遠人以爲道之事。豈非所謂充理踐形而不負爲人之名也歟。而此之不若。但爲氣稟所拘。或爲人慾所使。駸駸然入於畔道離德之域。不知所以善反之。向所謂手足耳目坐立。直偶塑樣。而君臣父子夫婦之倫。貯在一空器而已。惡乎若人之形與道之實哉。旣不能致其若乎在我之形與道。而輒欲嘐嘐乎古之人。其於知所先後者遠矣。故曰吾自吾身以求若乎古人也。古人所以爲聖爲賢也。用功曷嘗在佗。用是道耳則爲吾身之實者。或庶幾具焉。古人之用功用者固不待乎勉強思索。而在其中而毋不若矣。吾今老矣。無能若也。讀得朝聞道夕死可矣之義。而乃所志所學則若是。不佞聞其言而蹙然若自失。再拜復曰。公之言。眞可謂眞知爲己之眞切功用者矣。周子不言乎。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希之也故有勉而若之義。希聖希天之極功。雖未可易而語人。然古人實有行而至之者。苟於古人用功用處。志其所志。學其所學。而量力有漸。隨其差等。過於若則聖。及於若則賢。不及於若。自不失爲令名。吾黨小子。觀於公扁題。盍相與勉之。公潭翁之後覺老之胤。身上自治。彝倫日用。得於過庭。以之續聞。其所謂求若之古人。有不待佗求而得之矣。公旣記之。不佞何敢贅。次其問答而爲之說可乎。公曰諾。謹書其大槩。爲若軒說。

孝處說贈郭舜九

編輯

孝可處乎。曰處。處有道乎。曰有。惡乎有。曰在盡分。朱子曰分者天理當然之則。又曰惟能全其天理而無私心者則處之當其分。余謂人倫日用之間。雖各有多少分處。然蓋父母生之。人有此身。卽父母之身也。是故人之行。莫大乎孝。孝之爲道也。人心之所同得。天下之所共由。行於今古。達於上下。德非此不立。道非此不行。孝之爲分也。須是知所以侍奉當如何。溫凊當如何。自灑掃應對。便上達天德在此。古之人之以孝至者。雖由性至。其必以誠心致之。惟誠心致之。方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乃可以盡分也。此與居仁宅由義路者。其說同也。郭君基成以其五代祖孝子贈考工郞公所處稱孝處里者。名其室曰孝處。求余言。是蓋追於孝而處者也。遂樂爲之說。以勉之如此雲。

酒民山居說

編輯

吾季行氏自商山石谷僑居。西入靑山之酒城舊縣廢址。搆小屋。扁之以酒民山居。問記於不佞。余曰不敢也。無以記。抑有說焉。子之山居也。詩書禮樂日讀焉。溪霞山木富有焉。無非有萬可取之義。而是酒也狂藥非佳味。能移謹厚性。化爲凶險類。古今傾敗者。歷歷皆可記。子乃樂是。揭之楣間。而用爲之日夕觀省之資。何取義歟。季行氏曰噫嘻。君其不之思矣。夫人之心。操舍無常。操則存舍則亡。處平地則易以泰。置險境則易以慄。泰故肆。肆則亡。慄故儆。儆則存。吾寧蹈險而思存。不欲自泰而就荒。是酒也。先王以其生禍也而惡之。以其合懽也而終不能去之。吾之於酒也。雖其醇醨淸濁。隨所遇而無所辭。苟或過節。其氣必𨠮。故吾心守其量。手持其盞。參酌停當。以不失吾酒之常。雖狂藥之移性。詎能撩吾心之獨寧者乎。且夫人心一險也。人世亦一險也。若使吾人處之不以其道。操之不以其節。危駴之機。隨處流動。奚待是酒而後至也哉。是故佗山之石。非其險則不可以攻玉。雖以禮樂之美。不中節則亦一空器而已。吾於酒以鑑而不以甘。子其知之否。自吾入酒。無論都鄙山野。膏粱菽粟。無不盡入於醉夢之中。彼以不酒。吾將以酒。無乃不可乎。遂屬罇而歌之曰滔滔乎一世。餔啜兮攸同。我何爲而獨醒。抱山月而長終。歌竟謝余。不復與言。

贈珠上人說

編輯

余氣鬱愆攝。夏秋交尤甚。上白蓮庵十日任慵散。卽看書作文字。意思不續。反惱太無聊。有一僧名海珠年甚少。頗端妙。方聚徒說法。其宗敎所歸可知也。日與殊語。珠語及一空有。余排之力。珠輩哄然謂余不審於空寂之妙。而見得知者只空字。持是說以掎。欲窘余意。其意譏余昧於佛祖說。吾語珠汝書我不事。曷其解。然聞之昔有耽禪見性者。將入定而誦念偈曰萬像歸一。一歸何處。念不已。一日忽省悟曰一復歸有。何嘗終無。奮然棄其學而返於儒。今也汝亦曰一復歸有。何嘗終無。無上有有上無。信爾前人之耽念者何說。省悟者何義。耽念也玄旨必無不博究。省悟也歸正。非出自自得歟。初若佛說信到。彼此何嘗省悟之雲也耶。惡汝所謂有者。吾不知其何有也。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聖人之敎。不爲空言。汝其不知吾儒之有乎。五倫得於天常。而父子也君臣也夫婦也長幼也朋友也。秩然有序。四禮出於人事。而冠也昏也喪也祭也。燦然有儀。以至事事物物。莫不各有當行之理。此所謂吾儒之有也。是道也俱在人倫日用之間。初非窅冥高遠難行之事也。故學者之求道。須從事物上磨鍊出來。卽其物竆其理。敬守而篤行之。是不遠人以爲道之事。此豈非本分之所當爲者。而則此之不爲。顧彼之久行。不亦惑之甚乎。然則汝所謂有。尋逐於何處。掛撘於何處。如使天下盡從爾佛之所謂有。由前則人之倫無矣。由後則人之類無矣。吾於是益知其所謂有眞是大黨說無之上乘宗旨也。汝今欲以佛氏性命彌近之說。足以眩夫未嘗學問之人。振以矜之者。吁可慽也。爾誠不樂聞也。吾說如此。吾於彼何哉。如爾未足以語此箇道理。吾亦何苦而呶呶說前人已盡之說耶。吾於涔寂中得若上下論辨。此亦靜處生一動。是則若之力。吾歸溪棲後。望見白雲起滅於華山。以爲爾消息也。

贈朴生聖可說

編輯

師弟子之道。其義重矣。不宜輕以相處。必其人不失吾儒家謹拙法門。然後不論其所成就如何。庶可得無弊矣。謝矣生乎。生於余非素知。近始來見餘一再。止宿又不過一再。彼此何以知其心與事。生之書於余前後爲五六。而經疑之質可謂博矣。余縱無以隨扣輒應。心未嘗不以爲奇也。亦有不能無惑於心中者。生雖困於村閙。作此遷徙之計。然四隣百里之內。豈或無擇處安身之所。而爲此荒溪竆山絶遠之僑者。何所取而爲之歟。其或從族歟取端歟謀生歟療病歟。無一於此則其於聲氣之外。恐未知其是當耳。古人曰不見其形。願察其影。不知其心。顧見其跡。形與心雖莫得以見知。影跡如此。誰能保其形心乎。異色之人不宜接。非法之言不敢道。竊爲生戒之。謝矣生乎。生今歸而求之。當自有餘師矣。何可以無實之名。加之於無實之人。而徒爲此無實不相同之事哉。聊以是寄贈。爲之謝逋客。

靜潭銘幷序

編輯

太極有動靜而陰陽生焉。是固對待不移之理也。故聖人作易。以乾坤序首。以示其生始之義不可偏廢。則中間萬殊。雖不無善惡之稟吉凶之象。然其有體有用。能成就之眞正一脈。未嘗不主乎靜而資於動也。靜無欲而智明也。動以天爲無妄也。故叔程子曰非動明無所用。非明動無所之。又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斯所謂合內外無間斷底極致也。苟或一乎動一乎靜而無相資相生之道。則惡與凶終成大祟。而一善一吉。亦不免偏枯之病矣。是豈無欲無妄之理。而仁人君子眞知實踐之功哉。高友彥柱子邦。霽峯晴沙之後也。晴翁爲花伯時。與我修巖先祖契雅甚篤。往復詩在集中可攷也。今家大人宰懷州。余得與子邦遊款款。其事豈偶然耶。子邦自以名家裔。又能讀書而究義。嘗渦其宅前爲小塘。導溪水儲之。因號曰靜潭。徵余銘。余惟塘水止也。非如晝夜不舍之源泉。則子邦之靜以名。有似乎偏乎靜。而方其風來水面。一點微動。魚出於淵。萬理昭著。倚杖而臨之。對案而觀之。欣然有契發而措之日用。於是乎子邦之靜。非枯木死灰。而前塘之水。從活活地流出來矣。請明著眼。子邦其勉之。古人說靜之義已至矣。如余自外於主靜之工者。固何敢有所發明。而特其契懿之深。有不能以文拙終辭。謹綴而爲銘。銘曰。

皇矣太極。厥理燦然。動而主靜。惟聖惟賢。相彼塘水。有魚潛淵。樂哉子邦。善幾是硏。

恆居齋銘幷小序

編輯

柳晉士稺孝氏扁其所居屋曰恆居齋。徵余銘。余喜其取義之有自。忘僭書呈。稺孝氏名宇睦。與余同祖我文忠公先生。

有屛嶐然。先生之至道以凝。有淵澄然。先生之大源相仍。屛之下淵之上。先生之居有恆。後先生百世。子孫繼繼繩繩。繩繩而不已。惟其基業之不騫不崩。我謂其恆於基者淺。恆於業者弘。苟所業之作輟。恐不德而或承。浴乎淵而風乎屛。於是而稺孝氏扁齋之義足微。

上梁文

編輯

玉山張氏宗家正堂重建上梁文

編輯

名門爲一嶺之望。舊遠孰過於是堂。肖孫有百世之思。繼述宜先於肯構。允矣流澤之愈久。猗歟昔宇之維新。維玆玉山。桑梓之基。則又張氏。本籍之邑。天山北鎭。中開曠奧之區。洛水南流。前挹淸淑之氣。家風自復爾雅。大匡種德而開基。地氣於焉炳靈。忠貞樹聲而嗣序。洪惟聖朝之休明。蔚有是家之賢哲。旁支而文康夫子者作爲百代之宗師。正胄而明悔祖孫之承幷三世而親炙。雖龍蛇劫火之暫燼。幸室堂物色之旋輝。惟斯文之在玆。覺此屋之增重。終始保守如一。此其所以尤難。本支祚胤近千。盍念當盡者道。人事別無興廢衰盛。形勝如前控抱峙流。第其近日之正堂。蓋因積年而欹桷。秉彝罔墜。孰不欲感舊而圖新。此堂不修。顧無以體先而敦族。玆用大警於衆。遂謀重建之規。旅楹有閒。視前制而增展。羣工畢集。當不日而告成。以幾以筵。遵先人之弘制。不侈不陋。施君子之中庸。然後方可有辭。斯其所謂無忝。中流砥柱。前對千尺蒼碑。東洛淵源。中含萬古秋月。是則地以人勝。孰雲古與今殊。聊相工師之勤。助成兒郞之唱。兒郞偉拋梁東。朝暾上巘漲霞紅。此心看取如丹者。願與天生障烈風。兒郞偉拋梁西。金烏晴出萬山低。浮雲一帶中間起。依舊高撐碧落齊。兒郞偉拋梁南。洛水長流泗水涵。萬斛眞元誰得泝。前人要在此中參。兒郞偉拋梁北。平地危峯擎斗極。一點黃昏火照明。高枝驚墮捿鴉墨。兒郞偉拋梁上。堂高慕遠人皆仰。先生德宇猶想像。芬苾年年降歆饗。兒郞偉拋梁下。官道如弦界平野。安所取佗鼓角聲。農謳漁唱與相和。伏願上梁之後。神呵不祥。天錫之福。山擁水抱。毓奇秀於無竆。父傳子承。引歲年而勿替。奉先有所。祝嘏之辭無愆。聚族於斯。雍穆之風可式。豈徒一二人是勉。厥惟千萬世無疆。

溪堂上梁文

編輯

溪堂在商之東柴桑村。左去居士居愚谷爲數帿地。居士先人舊基也。處三山二水際。稱山水佳處。二水洛江渭水。西流東流至村南。合流爲白鷺洲。三山螺山。西臨洛免峯東臨渭鳳山。中盤爲柴愚上下兩村。柴之內谷。先世墳墓在焉。谷中一派溪。淙淙瀉出嵌竇間。泉瀑崖壑略具。林木蔥鬱。甚幽邃間曠。居士愛之。以甲子二月結構溪上。五月二十四日癸亥申時上梁。揚觶而祝曰。棲息於斯。康樂於斯。讀書講道。庶幾寡過於斯。仍書梁上。

字辭

編輯

鄭孟齊字辭

編輯

鄭君宜默冠。余旣赴其王大人寢郞公之戒。字之以孟齊。其叔曾祖箕山翁命作字辭。遂詞以祝之。

人有是身。是不徒有。父母生之。兄弟左右。亦爾妻子。所以家之。倫自天敍。孝首民彝。人於其身。所貴自修。所修於身。宜家之由。孰無是身。孰無是家。胡今之人。行鮮其嘉。罔念親遺。私有厥身。身旣喪矣。遑恤其倫。爾名以宜。字而以齊。治國必先。望子不迷。巍巍愚爺。百代宗師。陶山再嫡。紫陽遺規。無忝仍之。立老復起。自治治人。其道一是。顯矣先公。學未充資。報在不食。爾承其遺。嗟爾孟齊。先誠其意。惟心與身。一致其至。表端影正。源潔流淸。晦翁有雲。此理甚明。子其勉旃。顧名與字。任重道遠。勿負斯義。今者吾子。何所從事。曾聖之傳。開卷以視。爲學次第。體立用宏。洛閩建的。猶此作程。矧爾初學。曷不百功。子質雖美。必篤以竆。學之旣久。卓然有立。彼何人也。或冀而及。我愛孟齊。冠首以撫。尙克似之。母負乃祖。

鄭孝子傳

編輯

鄭孝子名岳。尙之丹密縣人也。孝子父全暹有至性。事母孝。人稱之曰當如鄭全暹。可謂盡子道。全暹蚤死。臨死謂岳曰汝其善事老母。以卒吾事。孝子俯伏聽。涕下如雨。卽斷其指垂血嚥其父。父穌。擧手指母及子欲語。少頃逝。孝子執喪事式禮。事祖母一遵父遺言。共盤侍食。俟祖母食就食。家貧祖母所嗜。極力備預。隨索進魚肉。乾必自嚼哺。陳嬰兒戲供歡。日暖晴佳。祖母指門外。其意欲鬯鬱。背負問所之以適。孝子出遇食物。必袖進。以此孝子自外至。祖母探袖中。村隣感之。凡有物可老人口。咸敬致之。祖母將百歲。目不視耳不聽。一室男女不省誰某。獨於孝子。出入而知。語言而聽。孝子如在側也。有喜色。又或呻痛。孝子扶抱。呻痛便止。常失便溲衣裳穢。手澣不使家人代。始鄕之士林聯狀於州。州伯爲之擊節嘆賞。孝子嘗上番。除其役俾專意奉養。甲申春。祖母以天年終。初終葬祭。盡誠無憾。孝子居倚廬。枕苫蔬食。葬前哭不絶。見者莫不流涕。隣里爭相助。官優賜葬具。卒哭往墓所不還。村人遂廬之。孝子設卓。朝夕上食。終三年一不到家。有虎夜來護。孝子子十二歲九歲兩兒。自父居廬。日日往廬次侍宿。不以風雨有間。孝子旣禫而歸。又日往省者一年。李矦敏輔蒞州。甲午因鳳城書堂儒稟。卽擧報營。營不上聞。櫟泉宋祭酒題鳳塾呈文冊曰鄭孝子事實雲。

余居比丹密。詳丹密事。丹蓋孝子鄕也。自申按廉公後。以至孝稱者四人焉。四人皆近世而起於閭井。林孝子最著。今觀鄭孝子事。眞林孝子流也。其聞風而起歟。抑地之靈使然歟。夫以竆簷匹伍。非有經史聞見之開卓。父兄師友之指誨。自能脫然於民彝牿喪之日。全得天賦之性。苟非生稟之純明絶出於等夷。惡能臻是哉。近見人以旌不旌爲孝烈輕重。此私心拘論而甚見其見甚下耳。自世弊俗渝。有能容人力於其間者出。而至行反有掩焉。世敎之激勸已矣。秪在其人自行之而已。孝子之三世至行。豈外慕爲而世所常有者耶。虎護之異。自古誠孝之感。往往類此。然孝子之行。不必待徵於異事而爲可貴也。嗚呼。今世那得復有此孝耶。大抵丹之地界。疆土濶遠。山水向陽。閭閻櫛錯。禾稼茂宜。國朝五百年非無士族之立門戶遺子孫。而儒學簪纓寥寥無聞。殆不免天荒。竊嘗按輿圖而不能無疑於理數之偏嗇矣。及攷孝子之出若是之盛。然後昔之所以疑其嗇者。反有所深嘆於最得其厚處耳。孝子之後零替。今其數少孱仍。不能自拔。而玄孫春能闡揚是心。遍謁當世秉筆家乞文。且將欲龥天。眞孝子之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