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
說明:繁體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灸法秘傳

簡體版:https://www.zysj.com.cn/so.html#灸法秘傳

炙法秘傳
作者:雷豐 

凡例

正面圖

https://library.ctext.org/02093094.cn/02093094.cn_0013.png

背面圖

https://library.ctext.org/02093094.cn/02093094.cn_0014.png

指節圖

量穴道取寸法,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爲一寸。取稻草心或薄篾片量之。若用繩線,則有伸縮不準。

https://library.ctext.org/02093094.cn/02093094.cn_0015.png

炙盞圖

https://library.ctext.org/02093094.cn/02093094.cn_0016.png古聖用九鍼,失傳久矣。今人偶用者,不但不諳鍼法,亦且不熟明堂。至於炙法亦然也。今用銀盞隔姜炙法,萬無一失。凡欲用此法者,須仿此樣爲式,四圍銀片稍濃,底宜薄,須穿數孔,下用四足,計高一分許。將盞足釘在生薑片 上,姜上亦穿數孔,與盞孔相通,俾藥氣可以透入經絡臟腑也。

炙藥神方

艾葉(一錢五分)硫黃乳香沒藥麝香皂角枳殼川芎桂枝杜仲全蠍白芷細辛松香雄黃 獨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上藥秤準分兩,各爲末,和丸,固藏弗泄氣。 方解:艾葉,揉搗如綿,謂之熟艾。熟艾性熱,能通十二經,走三陰,以之炙火,能除百病。硫黃之性純陽,能援 陽氣暴脫、命欲垂危。沒藥、乳香通行十二經絡。麝香、皂角宣開上下竅關。枳殼破一切氣滯,川芎行一切血凝。桂枝 調衛和營,杜仲舒筋壯骨。定厥陰之風,全蠍有力。化癰瘍之毒,白芷多功。細辛通竅散寒,松香祛風止痛,雄黃殺百 毒,獨活搜伏風。更以穿山甲通行經絡,直達病所。方中諸品無處不行,所以主治諸,效如桴鼓。

人神在曰不宜炙單

初一(在足大指)初二(在外踝)初三(在股內)初四(在腰)初五(在口)初六(在手)初七(在 內踝)初八(在腕)初九(在尻)初十(在腰背)十一(在鼻梁)十二(在髮際)十三(在牙齒)十四 (在胃脘)十五(在遍身)十六(在胸)十七(在氣沖)十八(在股內)十九(在足)二十(在內踝)二 十一(在手小指)二十二(在外踝)二十三(在肝及足)二十四(在手陽明)二十五(在足陽明) 二十六(在胸)二十七(在膝)二十八(在陰)二十九(在膝脛)三十(在足趺)


十二時人神所在不宜鍼炙歌

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頭巳三屬,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頭亥股續。


十二支曰人神所在不宜鍼炙歌

子不治頭君須認,丑日腰耳寅胸應。卯日鼻脾辰膝腰,巳手午心真快捷方式。未頭手足申頭背,酉行膝背同其類。戌日 在陰頭面間,亥日遊行頭頸位。十二支神禁炙歌,男除女破應該會。


十干曰人神所在不宜鍼炙歌

甲不治頭乙耳喉,丙肩丁背與心求。戊己腹脾庚腰肺,辛膝壬當腎脛收。癸日不宜鍼手足,十干不犯則無憂。


尻神圖

\r尻神圖\p06-d27a5.bmp\r 此神農所置。一歲起坤,二歲震,逐年順飛九宮,周而復始。行年到處則所主敗,切忌鍼炙,慎勿犯之,否則變生 他病。慎之!


九宮尻神歌

尻神所在有根由,坤內外踝聖人留。震宮牙口宜記,巽位還居乳口頭,中宮肩骨連尻骨,背面目從幹上游。手膊 兌宮難砭炙,艮宮腰頂也須休。離膝肋脅鍼難下,坎肘還連肚腳求。爲醫精曉尻神訣,萬病無干禁忌憂。 以上避忌,以逐日人神所在爲主。如遇急病,其餘不必避也。


應炙七十症

中風

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斜是也。方書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醫之乏效者,必須用炙。或 未經療治者,急炙無妨。當其國中之時,先炙百會,或炙尺澤。如口噤者,炙風池。左癱右瘓者,炙風市。如兩額暴痛, 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炙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炙環跳穴可也。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處。《醫宗金鑒》云: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 尺澤穴(肘中動脈處,即肘彎內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鑒》云:屈肘橫紋筋骨罅中。) 風市穴(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 客主人(兩耳前骨工宛中間,開口即穴處。)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 樞,當環跳穴處。) 風池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


應炙七十症

屍厥

《金鑒》云:屍厥者,類中風之稱也。謂其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也。延醫不及,急宜炙 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炙內庭,又炙行間,不可誤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許毛中《金鑒》云:外側聚毛中。) 內庭穴(足大指內,次指本節前歧骨外間陷中。) 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


應炙七十症

偏風

偏風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爲癱,血虛也。右者爲瘓,氣虛也。左癱右瘓者,氣血兩虛也。總宜先 炙百會,次炙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攣難伸,炙手之里,兼炙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炙肩。兩手攣痛, 臂細無力,炙曲池。半身不遂,炙環跳。按穴炙之,自然卻病。 百會穴(見中風。)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銳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肩(肩端兩骨間。) 曲池(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 環跳(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眩暈

眩,目花也。暈,頭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無痰不眩,一曰無火不暈,一曰木動生風,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 虛木搖是也。醫者莫分,藥多罔效,炙神庭穴,自獲安全。若未中機,再炙肝俞必驗。 神庭(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節下,各開二寸。)


應炙七十症

痿症

經曰:肺熱葉焦發爲痿,痿者,足軟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蓋痿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 肉 痿屬脾,骨痿屬腎也。總當先炙足三里,甚則炙三陰。炙法得宜,較湯散爲勝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股外旁也。膝蓋骨下三寸,在骨外廉兩筋肉分宛宛中,平 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鑒》作大筋肉。) 三陰(足內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應炙七十症

痹症

痹者,即俗稱爲風氣也,症由風寒濕之氣雜合爲病。益風勝爲行痹,寒勝爲痛痹,濕勝爲著痹,往往蔓延不愈。倘 三氣痹痛,炙環跳,兼炙脾俞、腎俞。足痹不仁,炙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舉,炙尺澤。兩腿麻木,不能步履,炙 風市。按圖而炙,庶乎肢體自若耳。 環跳(見中風。) 脾俞(十脊骨下,各開二寸。) 腎俞(十三脊下,各開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鑒》云:與臍平。) 腰俞(尾尻骨節上間。) 尺澤、風市(皆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勞傷

五勞者,煩冗勞心,謀慮勞肝,過思勞脾,過憂勞肺,色慾勞損。七傷者,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臥 傷氣,久立傷骨,房勞思慮傷心腎也。至於骨蒸勞熱,藥石乏效者,先炙大椎,並炙膽俞。久嗽勞熱者,炙肺俞。久虛 不食者,炙上脘。真氣虛弱者,炙氣海。男子血損者,炙天樞。女子陰虛,炙足三里。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 憊,惟炙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 大椎(三節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 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金鑒》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從寸半之說。) 肺俞(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金鑒》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 上脘(臍上五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天樞(臍兩旁,各開二寸許陷中。) 足三里(見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金鑒》云: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 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


應炙七十症

咳嗽

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爲咳,有痰爲嗽,有聲有痰爲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虛損。若咳甚欲吐,炙身 柱。因痰而嗽,炙足三里。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炙肝俞。咳嗽見血者,炙肺俞,或炙行間。吐膿者,炙 期門。日久成勞者,炙膏肓弗誤。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中。) 足三里(見痿症。) 肝俞(見眩暈。) 肺俞(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 炙天突,次炙中脘,甚則兼炙肺俞。所有哮喘不得臥者,須炙靈台。行動遂喘急者,須炙氣海。得能按穴炙之,去沉 猶拔刺耳。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肺俞(見勞傷。) 靈台(六節骨下中。) 氣海(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炙膽俞。 血痰炙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炙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炙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 血症,實火爲多,不宜輒炙;炙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炙無妨,切須辨之。 膽俞、上脘(並見勞傷。) 天突(見喘症。) 膏肓(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汗症

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爲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爲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炙其尺澤, 可以奏勛。設未效者,膈俞炙之,必然全愈。 尺澤(見中風。)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應炙七十症

肺痿

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血絲,形容枯槁。斯症屬虛者多, 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炙其肺俞,兼炙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爲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臟而 成。法當炙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天突(見喘症。)


應炙七十症

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 醫家雖有辨別,總炙上脘穴爲宜。 上脘(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健忘

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 因雖異,皆當炙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強矣。 百會(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爲真火衰憊,法當炙其氣海。 氣海(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爲陰症也。法宜先炙氣海,再炙大椎。 氣海(見勞傷。) 大椎(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臌脹

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 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臌脹在上,炙於上脘,在中;炙於中脘;在下,炙於下脘,或炙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炙於 期門。脹及背腰者,炙於胃俞。脹至兩腿者,炙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炙行間可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臍上二寸。) 氣海(見勞傷。) 期門(見喘症。)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足三里(見痿症。) 行間(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谷,虛而失運,水谷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爲四:一曰水腫,皮薄 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濃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 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炙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炙之。 內庭、行間、大敦(三穴皆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症有七,蚊、蛇、鱉、虱、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征也,有塊 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炙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炙天樞可耳。 氣海、天樞(並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炙下脘,或炙足 三里。 下脘(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應炙七十症

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是也。時俗統稱爲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 之症,先宜炙氣海,繼宜炙中極,或炙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炙大敦有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臍下四寸。) 三陰(見痿症。) 大敦(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炙上脘,或炙中脘可安。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應炙七十症

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炙氣海,兼炙中極爲是。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應炙七十症

腳氣

腳氣者,兩腳浮腫而重,濕腳氣也。不紅不腫而痛,干腳氣也。不拘乾濕,皆宜炙風市炙。倘或紅腫,行步艱難, 炙大敦穴可愈。 風市(見中風。) 大敦(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炙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炙胃俞穴,或炙足三里。 上脘(見勞傷。)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應炙七十症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 上宜炙天突,中宜炙中脘,下炙足三里爲要。 天突、中脘(見喘症。) 足三里(見痿症。)


應炙七十症

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營運失職,不能熟腐水谷,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即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炙中脘、下脘,兼炙膈俞。若未效者,再炙脾俞、胃俞,甚則炙足三里。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症。) 脾俞(見痹症。)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應炙七十症

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炙期門可愈。 期門(見臌脹。)


應炙七十症

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爲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炙百會,並炙神庭,合 谷、膽俞皆可炙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炙命門自痊。 百會(見中風。) 神庭(見眩暈。)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骨縫中。) 膽俞(見勞傷。) 命門(十四節骨下中。)


應炙七十症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雲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炙上脘,痛而不已炙行間,並炙膈俞。臍下冷痛,炙 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炙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炙天樞。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膈俞(見汗症。)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天樞(見勞傷。) 關元(臍下三寸。)


應炙七十症

背痛

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炙身柱則瘳。 身柱(見咳嗽。)


應炙七十症

脅痛

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炙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


應炙七十症

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炙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炙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炙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炙 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炙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炙命門穴則安。 腎俞(見痹症。) 氣海(見勞傷。) 環跳(見中風。) 腰俞(見痹症。) 命門(見頭痛。)


應炙七十症

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爲腎竅,腎虛耳聾宜 炙腎俞,耳鳴宜炙風池。初患者先炙百會爲是。 腎俞(見痹症。) 風池、百會(並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 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炙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炙臨注。目 KTKT而不了者,必須炙腎俞也。 百會(見中風。)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見頭痛。) 臨泣(見脅痛。) 腎俞(見痹症。)


應炙七十症

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炙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炙天 突爲亟。 內庭(見屍厥。) 天突(見喘症。)


應炙七十症

齒痛

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 炙。倘頰腫牙痛炙風池,紅腫牙痛炙手三里,齒齲須炙內庭也。 風池(見中風。) 手三里(見偏風。) 內庭(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炙合谷穴一壯。 合谷穴(見偏風。)


應炙七十症

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炙上星穴可也。 上星(見目病。)


應炙七十症

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炙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爲夢遺,無夢自遺爲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炙 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炙腎俞可耳。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三陰交(見痿症。) 腎俞(見痹症。)


應炙七十症

濁症

丹溪曰:濁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總之腎虛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於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 炙關元,兼炙行間自痊。 關元(見心腹痛。) 行間(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淋痛

滴瀝澀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別,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 澀,炙其下脘。小便痛瀝,炙其關元。五淋之症,皆宜炙其中極。 下脘(見臌脹。)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應炙七十症

溺血

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是症未有不本於熱者。當炙關元數忙。 關元(見心腹痛。)


應炙七十症

遺溺

遺溺者,由於中氣虛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炙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炙大 敦,小兒遺尿者炙氣海。 三陰(見痿症。) 大敦(見屍厥。) 氣海(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便血

便血之症,有腸風,有臟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臟毒。臟毒者炙腎俞, 腸風者炙會陽。 腎俞(見痹症。) 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


應炙七十症

脫肛

肺與大腸相爲表里,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或因腸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 啼傷氣。總須上炙百會,下炙會陽。 百會(見中風。) 會陽(見便血。)


應炙七十症

痔瘡

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炙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會陽(見便血。)


應炙七十症

泄瀉

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 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炙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天樞(見勞傷。) 會陽(見便血。)


應炙七十症

痢疾

古人以赤痢爲濕熱,傷於血分;白痢爲濕寒,傷於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炙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 愈,脾腎兩傷者,當炙脾俞,兼之會陽也。 天樞(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脾俞(見痹症。) 會陽(見便血。)


應炙七十症

傷寒

傷寒者,由冬令傷於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爲結胸,宜炙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於血室,晝則明 了,夜則譫語,亦炙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炙其中脘。余熱解不盡者,當炙曲池可也。 期門(見咳嗽。) 中脘(見喘症。) 曲池(見偏風。)


應炙七十症

熱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爲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炙上脘。若煩悶 者,須炙行間。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瘧疾

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爲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者則淺,隔日 發者則深,隔兩日發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炙大椎。痰盛之體,炙其尺澤。日久不已,炙其內庭。按穴炙之, 則瘧自遁。 大椎(見勞傷。) 尺澤(見中風。) 內庭(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黃膽

黃膽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谷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炙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 俞是也。 上脘(見勞傷。) 肝俞(見眩暈。) 膽俞(見勞傷。) 脾俞(見痹症。)


應炙七十症

癲病

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炙身柱一穴。 身柱(見咳嗽。)


應炙七十症

癇症

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爲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 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炙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炙百會,兼炙上脘。每發每炙,日漸自瘥。 百會(見中風。) 上脘(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爲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 宜炙曲池可愈。 曲池(見偏風。)


應炙七十症

疹病

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爲熱疹,細粒透顯者爲風疹,不透出者爲隱疹。隱疹宜炙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跳。 曲池(見偏風。) 合谷(見偏風。) 環跳(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爲津,行則爲液,聚則爲痰,上則爲涎。其實百病兼痰爲多也,炙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營運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炙其上脘。飲食少減,炙 其中脘。飲食不化,炙其下脘,或炙天樞。食不下、欲乾嘔者,宜炙膽俞穴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天樞(見勞傷。) 膽俞(見勞傷。)


應炙七十症

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謂雲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炙氣海,兼炙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炙腰俞 可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腰俞(見痹症。)


應炙七十症

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炙氣海、大敦二穴。 氣海(見勞傷。) 大敦(見屍厥。)


應炙七十症

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於腰間, 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炙關元數壯。 關元(見心腹痛。)


應炙七十症

種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 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炙中極爲要。 中極(見疝氣。)


應炙七十症

胎漏

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炙關元自 止。 關元(見心腹痛。)


應炙七十症

產後

產後之,莫能盡述,應炙之症,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炙中極。惡露不止,宜炙氣海,或炙關元。關元、中極 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並至矣。 中極(見疝氣。) 氣海(見勞傷。) 關元(見心腹痛。)


應炙七十症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罔效者,當炙中極立下。 中極(見疝氣。)


應炙七十症

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炙身柱、曲池。 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炙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 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身柱(見咳嗽。) 曲池(見偏風。)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尺澤(見中風。)


應炙七十症

疳勞

小兒疳勞之症,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 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炙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並見臌脹。) 以上七十症,按穴炙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炙之,使痛者炙至 不痛,不痛者炙至痛,即愈。


太乙神鍼

藥方

艾絨(三兩)硫黃麝香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芎獨活雄黃炮 甲(以上各一錢) 上藥各秤足爲末,與艾絨揉和,用綿夾絨一張,約長五寸、寬方尺,將絨藥鋪摻於紙上,用力實卷,如大指粗,即 爲一條。如絨藥尚多,即多作幾條,外再加紙三四層裹之,以雞子清通刷外層三次,陰乾收藏,勿使泄氣。


太乙神鍼

用鍼法

一用鍼先審病證,取何穴道,用墨塗記其上,以紅布七層蓋穴上,候鍼。 一將鍼向燈燭上燒透,對準穴道放於紅布上,若覺大熱,將鍼略提起,俟熱定再鍼。以七記數,小則一七,多則七 七亦可。 一用過藥鍼,以極干竹筒封藏,猶可後用。


太乙神鍼

穴道取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第二節,相去爲一寸(圖見前。)


太乙神鍼

正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處。督脈)。凡中風、頭風,風癲、角弓反張、忘前失後、氣絕、 脫肛、目淚、耳聾,鍼此穴。 上星穴(從髮際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處。督脈)。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鍼此穴。 神庭穴(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督脈)。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鍼此穴。 天突穴(結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脈)。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鍼此穴。 上脘穴(臍上五寸,任脈。)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癇等征,鍼此穴。 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鍼此穴。 下脘穴(臍上二寸。任脈)。凡腹脹堅硬、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鍼此穴。 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任脈)。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鍼此穴。 關元穴(臍下三寸。任脈)。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鍼此穴。 中極穴(臍下四寸。任脈)。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鍼此 穴。 臨泣穴(從目中上入髮際五分陷中,即臨泣穴)。足少陽。凡目痛內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鍼兩穴。 客主人(一名上關)穴(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空處。足少陽)。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 鍼兩穴。 期門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陰)。凡傷寒結脅、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產後飲食不調, 鍼兩穴。 天樞穴(臍兩旁,各開二寸。足陽明)。凡夾臍痛沖少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鍼兩 穴。 肩穴(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臂取之)。手陽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鍼兩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手陽明)。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內寒冷而痛,鍼兩穴。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銳肉端。手陽明)。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鍼兩穴。 風市穴(膝上七寸。外廉兩筋間,端立垂手於股,中指尖到處。足少陽)。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一切腳氣,鍼兩 穴。 內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陽明)。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鍼兩穴。 行間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逆、吐血、煩悶、短氣、手 足浮腫、四肢厥冷,鍼兩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三毛中。足厥陰)。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入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 屍厥如死、腳氣紅腫、婦人血崩,鍼兩穴。


太乙神鍼

背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大椎穴(第三節頸骨下第一節上間。督脈)。凡勞疾遍身發熱、諸瘧、鍼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督脈)。凡脊膂強痛、咳吐、螈、發熱,鍼此穴。 命門穴(十四節骨下間。督脈)。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里急、螈,鍼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傳屍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氣喘,鍼兩穴。 風池穴(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足少陽)。凡耳聾虛鳴、脫頷、口噤、頰痛、牙疼並腫,鍼兩穴。 膏肓穴(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足太陽)。凡勞傷虛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鍼兩穴。 脾俞穴(十一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諸般黃膽、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積聚、疾瘧, 鍼兩穴。 腎俞穴(十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KT、膝攣、 足寒,鍼兩穴。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 當環跳穴處也)。楗,健,上聲。足少陽。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股痛引肋、不得轉身,鍼兩穴。 會陽穴(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痔瘡、腸、兩腎尖痛、久瀉、久痢、陰汗濕癢、脫肛,鍼兩穴。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尖到處,股外旁也。足陽明)。凡翻胃、氣膈、腸鳴膨脹、癖、 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鍼兩穴。


太乙神鍼

太乙神鍼正面背面穴道詩

看穴先準鼻當中,上入髮際三穴,神庭(入發)五分上星(入發)倍,(一寸)百會(入發)五寸旋毛宮(三穴俱 督脈)。天突(在)結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臍上量(平聲)以通,上脘五寸中漸減,中四下 二勿朦朧。氣海臍下寸餘五,關元(即丹田)兩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稱中極當中窮(七穴俱任脈)。 左右兩旁共臨泣,(足少陽從)目中直上入發五十厘,兩客主人(足少陽)耳前骨,開口即空而便知。期門(足厥陰在) 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試揣之。天樞(足陽明)以臍爲則子,兩旁二寸各開馳。肩肩端兩骨縫,肘彎有穴視茫微,肘 彎橫紋尖盡處。(必須)屈手按胸(乃)見(紋尖之)曲池。曲池之下手三里(三穴俱手陽明,曲池相去)二寸銳肉端頭 視(次平聲)。正坐垂手兩股間,中指尖處風市(上聲,足少陽)歸。內庭(足陽明)乃在兩足指,次三歧骨陷中耳。大 指次指動中間,謂之行間須載記。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葉許),從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陰)是。大椎以上(有 二骨爲)項二骨,大椎(自項骨算起,大椎當第三)以下(爲)脊(骨)第一,第三節下體柱名,十四節下命門(三穴 具督脈)地。風池(足少陽)耳後(寸半)陷中存,按之(則)引耳(內)知的實。肺俞(在兩飯匙骨縫中)脾俞腎俞 (三穴俱足太陽)場,脊骨各開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爲肺十一脾,十四又將腎俞列。四椎節下號膏肓 (足太陽,)各開三寸五分疆。環跳(音條,足少陽)正在髀樞處,務要側身眠在床,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 識其鄉。尻骨兩邊各(開)二寸,問訊穴名曰會陽(陰,足太陽)。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里(足陽明)與手殊方,掌 按膝頭中指(尖)盡(處),誨人認法劇精詳。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節,相距即寸於此逢。 按穴治病,鍼無不愈。方自范毓HT而後,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諸人皆用之,實予人以易從,切勿以其淺近而 忽 之也。此法及詩,自古今醫詩集中錄出。劉國光識。


附雷火鍼法

治一切閃挫、諸骨節痛及寒濕諸氣而畏刺者。方用 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以上各 三錢)麝(少許)祁艾(二兩) 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於上,次將各藥末摻上,卷極緊,收用。 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用燈燭燒燃亦可),按穴上,良 久取起,剪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 炙一次,念咒一遍。先燃火在手,念咒曰: 雷霆官將,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鍼藏烈焰,煉成於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 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畢,即以雷火鍼按穴炙之。 此乃孫真人所制,流傳至今,頗爲靈驗。制藥時,毋令婦女、雞、犬見。其方載《鍼炙大全》。 又按《御纂醫家金鑒》,有雷火神鍼方,藥只三味。歌曰: 雷火神鍼攻寒濕,附骨疽痛鍼之宜,丁麝二香共祁艾,燃鍼痛處功效奇。 景岳新方因陣內亦有二方,註明治風寒濕毒之氣留滯經絡,而爲痛爲腫,不能散者。其一於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 玄皮,長一二寸,兩頭削如雞子尖,向燈上燃著,隨子患處隔紙數層,以鍼按炙。一則方法藥味與太乙神鍼相同,惟多 白芷一味。蓋命名雖異,而治病則有同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