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第十三卷

目錄 營造法式
◀上一卷 第十三卷 瓦作制度 泥作制度 下一卷▶


第十三卷·瓦作製度·泥作製度

編輯

瓦作製度

結瓦 用瓦 畾屋脊 用鴟尾 用獸頭等

泥作製度

畾牆 用泥 畫壁 立灶(轉煙。直拔。) 釜鑊灶 茶爐 畾射垛

瓦作製度

編輯

結瓦

編輯

結瓦屋宇之製有二等:

一曰㼧瓦:施之於殿閣廳堂亭榭等。其結<廠瓦>之法,先將㼧瓦齊口斫去下棱,令上齊直;次斫去㼧瓦身內裹棱,令四角平穩,(角內或有不穩,須斫令平正。)謂之解橋。於平版上安一半圈,(高廣與㼧瓦同。)將㼧瓦斫造畢,於圈內試過,謂之攛窠。下鋪仰瓪瓦。(上壓四分,下留六分。散瓪仰、合瓦並準此。)兩㼧瓦相去隨所用㼧瓦之廣,勻分隴行,自下而上。(其㼧瓦須先就屋上拽勘隴行,修斫口縫令密,再揭起,方用灰結<廠瓦>。)瓦畢,先用大當溝,次用線道瓦,然後磊脊。

二曰瓪瓦:施之於廳堂及常行屋舍等。其結瓦之法,兩合瓦相去隨所用合瓦廣之半。先用當溝等磊脊畢,乃自上而至下勻拽隴行。(其仰瓦並小頭向下,合瓦小頭在上。)

凡結<廠瓦>,至出簷仰瓦之下小連簷之上用燕頷版,華廢之下用狼牙版。(若殿宇七間以上,燕頷版廣三寸,厚八分。餘屋並廣二寸,厚五分為率。每長二尺,用釘枚。狼牙版同。其轉角合版處用鐵葉裹釘。)其當簷所出華頭㼧瓦,身內用蔥台釘。(下入小連簷,勿令透。)若六椽以上屋勢緊峻者,於正脊下第四㼧瓦及第八㼧瓦背當中用著蓋腰釘。(先於棧笆或箔上約度腰釘遠近,橫安版兩道,以透釘腳。)

用瓦

編輯

用瓦之製:

殿閣廳堂等:五間以上用㼧瓦長一尺四寸,廣六寸五分。(仰瓪瓦長一尺六寸,廣一尺。)三間以下用㼧瓦長一尺二寸,廣五寸。(仰瓪瓦長一尺四寸,廣八寸。)

散屋:用㼧瓦長九寸,廣三寸五分。(仰瓪瓦長一尺二寸,廣六寸五分。)

小亭榭之類:柱心相去方一丈以上者,用㼧瓦長八寸,廣三寸五分。(仰瓪瓦長一尺,廣六寸。)若方一丈者,用㼧瓦長六寸,廣二寸五分。(仰瓪瓦長八寸五分,廣五寸五分。)如方九尺以下者,用㼧瓦長四寸,廣二寸三分。(仰瓪瓦長六寸,廣四寸五分。)

廳堂等用散瓪瓦者:五間以上用瓪瓦長一尺四寸,廣八寸。

廳堂三間以下(門樓同。)及廊屋六椽以上:用瓪瓦長一尺三寸,廣七寸。或廊屋四椽及散屋:用瓪瓦長一尺二寸,廣六寸五分。(以上仰瓦、合瓦並同。至簷頭並用重唇㼧瓦。其散瓪瓦結<廠瓦>者,合瓦仍用垂尖華頭瓪瓦。

凡瓦下補櫬,柴棧為上,版棧次之。如用竹笆、葦箔,若殿閣七間以上用竹笆一重,葦箔五重;五間以下用竹笆一重,葦箔四重;廳堂等五間以上用竹笆一重,葦箔三重;如三間以下至廓屋,並用竹笆一重,葦箔二重。(以上如不用竹笆,更加葦箔兩重。若用荻箔,則兩重代葦箔三重。)散屋用葦箔三重或兩重。其棧柴之上先以膠泥遍泥,次以純石灰施<廠瓦>。(若版及笆箔上用純灰結<廠瓦>者,不用泥扶,並用右灰隨抹施<廠瓦>。其祗用泥結<廠瓦>者,亦用泥先抹版及笆箔,然後結瓦。)所用之瓦須水浸過,然後用之。(其用泥以灰點節縫者同。若隻用泥或破灰泥及澆灰下瓦者,其瓦更不用水浸。磊脊亦同。)

畾屋脊

編輯

畾屋脊之製:

殿閣:若三間八椽或五間六椽,正脊高三十一層,垂脊低正脊兩層。(並線道瓦在內。下同。)堂屋:若三間八椽或五間六椽,正脊高二十一層。廳屋:若間椽與堂等者,正脊減堂脊兩層。(餘同堂法。)

門樓屋:一間四椽,正脊高一十一層或一十三層;若三間六椽,正脊高一十七層。(其高不得過廳。如殿門者,依殿製。)廊屋:若四椽,正脊高九層。

常行散屋:若六椽用大當溝瓦者,正脊高七層;用小當溝瓦者,高五層。營房屋:若兩椽,脊高三層。

凡磊屋脊,每增兩間或兩椽,則正脊加兩層。(殿閣加至三十七層止,廳堂二十五層止,門樓一十九層止,廊屋一十一層止,常行散屋大當溝者九層止,小當溝者七層止,營屋五層止。)

正脊:於線道瓦上厚一尺至八寸,垂脊減正脊二寸。(正脊十分中上收二分,垂脊上收一分。)線道瓦在當溝瓦之上,脊之下。殿閣等露三寸五分,堂屋等三寸,廊屋以下並二寸五分。其磊脊瓦並用本等,(其本等用長一尺六寸至一尺四寸瓪瓦者,磊脊瓦隻用長一尺三寸瓦。)合脊㼧瓦亦用本等,(其本等用八寸六寸㼧瓦者,合脊用長九寸㼧瓦。)令合、垂脊㼧瓦在正脊㼧瓦之下。(其線道上及合脊㼧瓦下並用白石灰各泥一道,謂之白道。)若㼧瓪瓦結<廠瓦>,其當溝瓦所壓㼧瓦頭並勘縫刻項子,深三分,令與當溝瓦相銜。其殿閣於合脊㼧瓦上施走獸者,(其走獸有九品:一曰行龍,二曰飛鳳,三曰行師,四曰天馬,五曰海馬,六曰飛魚,七曰牙魚,八曰狻猊,九曰獬豸。相間用之。)每隔三瓦或五瓦安獸一枚。(其獸之長隨所用㼧瓦。謂如用一尺六寸㼧瓦,即獸長一尺六寸之類。)正脊當溝瓦之下垂鐵索,兩頭各長五尺。(以備修整綰係棚架之用。五間者十條,七間者十二條,九間者十四條,並勻分布用之。若五間以下九間以上,並約此加減。)垂脊之外,橫施華頭㼧瓦及重唇瓪瓦者,謂之華廢。常行屋垂脊之外順施瓪瓦相磊者,謂之剪邊。

用鴟尾

編輯

用鴟尾之製:

殿屋:八椽九間以上,其下有副階者,鴟尾高九尺至一丈。(若無副階高八尺。)五間至七間(不計椽數。)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間高五尺至五尺五寸。

樓閣:三層簷者與殿五間同,兩層簷者與殿三間同。殿挾層:高四尺至四尺五寸。

廊屋之類:並高三尺至三尺五寸。(若廊屋轉角,即用合角鴟尾。)小亭殿等:高二尺五寸至三尺。

凡用鴟尾,若高三尺以上者,於鴟尾上用鐵腳子及鐵束子,安搶鐵。其搶鐵之上施五義拒鵲子,(三尺以下不用。)身兩麵用鐵鞠,身內用柏木樁。或龍尾,唯不用搶鐵拒鵲,加襻脊鐵索。

用獸頭等

編輯

用獸頭等之製:殿閣:垂脊獸並以正脊層數為祖。

正脊三十七層者,獸高四尺。三十五層者,獸高三尺五寸。三十三層者,獸高三尺。三十一層者,獸高二尺五寸。

堂屋等:正脊獸亦以正脊層數為祖。其垂脊並降正脊獸一等用之。(謂正脊獸高一尺四寸者,垂脊獸高一尺二寸之類。)

正脊二十五層者,獸高三尺五寸。二十三層者,獸高三尺。二十一層者,獸高二尺五寸。一十九層者,獸高二尺。廊屋等:正脊及垂脊獸祖並同上。(散屋亦同。)

正脊:九層者,獸高二尺。七層者,獸高一尺八寸。散屋等:

正脊七層者,獸高一尺六寸。五層者,獸高一尺四寸。殿閣至廳堂亭榭轉角上下用套獸、嬪伽、蹲獸、滴當火珠等。

四阿殿九間以上,或九脊殿十一間以上者:套獸徑一尺二寸,嬪伽高一尺六寸,蹲獸八枚,各高一尺,滴當火珠高八寸。(套獸施之於子角梁首,嬪伽施(於角上,蹲獸在嬪伽之後。其滴當火珠在簷頭華頭㼧瓦之上。下同。)

四阿殿七間或九脊殿九間:套獸徑一尺,嬪伽高一尺四寸,蹲獸六枚,各高九寸,滴當火珠高七寸。

四阿殿五間,九脊殿五間至七間:套獸徑八寸,嬪伽高一尺二寸,蹲獸四枚,各高八寸,滴當火珠高六寸。(廳堂三間至五間以上,如五鋪作造廈兩頭者,亦用此製,唯不用滴當火珠。下同。)

九脊殿三間或廳堂五間至三間枓口跳及四鋪作造廈兩頭者:套獸徑六寸,嬪伽高一尺,蹲獸兩枚,各高六寸,滴當火珠高五寸。

亭榭廈兩頭者:(四角或八角撮尖亭子同。)如用八寸㼧瓦,套獸徑六寸,嬪伽高八寸,蹲獸四枚,各高六寸,滴當火珠高四寸。若用六寸㼧瓦,套獸徑四寸,嬪伽高六寸,蹲獸四枚,各高四寸,(如枓口跳或四鋪作,蹲獸隻用兩枚。)滴當火珠高三寸。

廳堂之類不廈兩頭者:每角用嬪伽一枚,高一尺。或隻用蹲獸一枚,高六寸。佛道寺觀等殿閣正脊當中用火珠等數:

殿閣三間,火珠徑一尺五寸。五間,徑二尺。七間以上,並徑二尺五寸。(火珠並兩焰。其夾脊兩麵造盤龍或獸麵。每火珠一枚,內用柏木竿一條。亭榭所用同。)

亭榭鬥尖用火珠等數:

四角亭子:方一丈至一丈二尺者,火珠徑一尺五寸。方一丈五尺至二丈者,徑二尺。(火珠四焰或八焰。其下用圓坐。)

八角亭子:方一丈五尺至二丈者,火珠徑二尺五寸。方三丈以上者,徑三尺五寸。

凡獸頭皆順脊用鐵鉤一條,套獸上以釘安之。嬪伽用蔥台釘,滴當火珠坐於華頭㼧瓦滴當釘之上。

泥作製度

編輯

磊牆

編輯

磊牆之製:高廣隨間。每牆高四尺,則厚一尺。每高一尺,其上斜收六分。(每麵斜收向上各三分。)每用坯攀三重,鋪襻竹一重。若高增一尺,則厚加二尺五寸。減亦如之。

用泥

編輯

(其名有四:一曰垷,二曰墐,三曰塗,四曰泥。)

用石灰等泥壁之製:先用粗泥搭絡不平處,候稍幹;次用中泥趁平,又候稍乾;次用細泥為襯,上施石灰。泥畢候水脈定,收壓五遍,令泥麵光澤。(乾厚一分三厘。其破灰泥不用中泥。)

合紅灰:每石灰一十五斤,用土朱五斤,(非殿閣者,用石灰一十七斤,土朱三斤。)赤土一十一斤八兩。

合青灰:用石灰及軟石炭各一半。如無軟石炭,每石灰一十斤用粗墨一斤,或墨煤一十一兩,膠七錢。合黃灰:每石灰三斤,用黃土一斤。

合破灰:每石灰一斤,用白蔑土四斤八兩。每用石灰十斤,用麥䴬九斤。收壓兩遍,令泥麵光澤。細泥一重:(作灰襯同。)方一丈,用麥<麥>一十五斤。(城壁增一倍。粗泥同。)

粗泥一重:方一丈,用麥<麥>八斤。(搭絡及中泥作襯減半。)

粗細泥:施之城壁及散屋內外,先用粗泥,次用細泥,收壓兩遍。

凡和石灰泥,每石灰三十斤,用麻擣二斤。(其和紅黃青灰等,即通計所用土朱、赤土、黃土、石灰等斤數,在石灰之內。如青灰內若用墨煤或粗墨者,不計數。)若礦石灰,每八斤可以充十斤之用。(每礦石灰三十斤,加麻擣一斤。)

畫壁

編輯

造畫壁之製: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幹,再用泥橫被竹篾一重,以泥蓋平。又候稍幹,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勻,又用泥蓋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栱眼壁隻用粗、細泥各一重,上施少泥,收壓三遍。)方用中泥細襯。泥上施沙泥。候水脈定,收壓十遍,令泥麵光澤。

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用膠土一斤,麻擣洗擇淨者七兩。○立灶轉煙直拔

造立灶之製:並台共高二尺五寸。其門、突之類皆以鍋口徑一尺為祖加減之。(鍋徑一尺者一斗。每增一斗,口徑加五分,加至一石止。轉煙連二灶:門與突並隔煙後。

門:高七寸,廣五寸。(每增一斗,高、廣各加二分五厘。)身:方出鍋口徑四周各三寸。(為定法。)

台:長同上,廣亦隨身,高一尺五寸至一尺二寸。(一鬥者高一尺五寸,每加一鬥者,減二分五厘,減至一尺二寸五分止。)

腔內後項子:高同門。其廣二寸,高廣五分。(項子內斜高向上入突,謂之搶煙。增減亦同門。)隔煙:長同台,厚二寸,高視身出一尺。(為定法。)

隔鍋項子:廣一尺,心內虛隔作兩外,令分煙入突。直拔立灶:門及台在前,突在煙匱之上。(自一鍋至連數鍋。)門、身、台等並同前製。(唯不用隔煙。)

煙匱子:長隨身,高出灶身一尺五寸,廣六寸。(為定法。)

山華子:斜高一尺五寸至二尺,長隨煙匱子。在煙突兩旁匱子之上。

凡灶突高視屋身,出屋外三尺。(如時暫用不在屋下者,高三尺,突上作鞾頭出煙。)其方六寸。或鍋增大者,量宜加之,加至方一尺二寸止。並以石灰泥飾。

釜鑊灶

編輯

造釜鑊灶之製:釜灶如蒸作用者,高六寸。(餘並入地內。)其非蒸作用安鐵甑或瓦甑者,量宜加高,加至三尺止。鑊灶高一尺五寸,其門、項之類皆以釜口徑以每增一寸、鑊口徑以每增一尺為祖加減之。(釜口徑一尺六寸者一石。每增一石,口徑加一寸,加至一十石止。鑊口徑三尺,增至八尺止。)

釜灶:釜口徑一尺六寸。

門:高六寸,(於灶身內高三寸,餘入地。)廣五寸。(每徑增一寸,高廣各加五分。如用鐵甑者,灶門用鐵鑄造及門前後各用生鐵版。)

腔內後項子:高、廣搶煙及增加並後突並同立灶之製。(如連二或連三造者,並磊向後。其向後者,每一釜加高五寸。)鑊灶:鑊口徑三尺。(用磚磊造。)

門:高一尺二寸,廣九寸。(每徑增一尺,高、廣各加三寸,用鐵灶門。其門前後各用鐵版。)

腔內後項子:高視身。(搶煙同上。)若鑊口徑五尺以上者,底下當心用鐵柱子。

後駝項突:方一尺五寸,(並二坯磊。)斜高二尺五寸,曲長一丈七尺。(令出牆外四尺。)

凡釜鑊、灶麵,並取圜泥造。其釜、鑊口徑四周各出六寸外,泥飾與立灶同。

茶爐

編輯

造茶爐之製:高一尺五寸。其方、廣等皆以高一尺為祖加減之。

麵:方七寸五分。口圜徑三寸五分,深四寸。吵眼:高六寸,廣三寸。(內搶風斜高向上八寸。)

凡茶爐底方六寸,內用鐵燎杖八條。其泥飾同立灶之製。

畾射垛

編輯

畾射垛之製:先築牆,以長五丈高二丈為率。(牆心內長二丈,兩邊牆各長一丈五尺,兩頭斜收向裏各三尺。)上磊作五峰,其峰之高下皆以牆每一丈之長積而為法。

中峰:每牆長一丈,高二尺。次中兩峰:各高一尺二寸。(其心至中峰心各一丈。)兩外峰:各高一尺六寸。(其心至次中兩峰各一丈五尺。)子垛:高同中峰:(廣減高一尺,厚減高之半。)

兩邊踏道:斜高視子垛,長隨垛身。(厚減高之半。分作一十二踏,每踏高八寸三分,廣一尺二寸五分。)

子垛上當心踏台:長一尺二寸,高六寸,麵廣四寸。(厚減麵之半,分作三踏,每一尺為一踏。)

凡射垛五峰,每中峰高一尺,則其下各厚三寸,上收,令方減下厚之半。(上收至方一尺五寸止。其兩峰之間,並先約度上收之廣,相封垂繩,令縱至牆上為兩峰。䫜內圓勢。)其峰上各安蓮華坐瓦火珠各一枚,當麵以青石灰,白石灰,上以青灰為緣,泥飾之。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