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玄品錄
◀上一卷 玄品錄卷之五 全書終

玄品錄卷之五

句曲外史吳郡海昌張天雨集

道華

編輯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白有知鑒客并州,識汾陽王郭子儀於行伍問,稱為人傑。而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李陽冰所謂三代以來,風騷之後,驅馳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少與魯中儒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祖徠山,酣歌縱飲,時號六逸。天寶中客遊會稽,與道士昊筠隱於刻中。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師,筠薦之於上,遣使召白入見,與語以七寶床,賜食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玄宗欲製新樂,府亟召白,已醉外酒肆。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成清平調詞三章,帝嘉之。嘗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韓,由是被讒放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金陵,與白詩酒倡和。嘗月夜乘舟自釆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嘯傲,傍若無人。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天台司馬子微亦謂: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後因從祖陳留採訪大使彥允,請北海高天師授道錄於齊州紫極宮,製青綺冠被一副,將東歸蓬萊,仍羽人駕丹丘耳。世以為太白之精,一號上清鑒逸真人。

道術

編輯

孟談,汝州梁人也。舉進士,垂拱初,累遷鳳閣舍人。說好方術。睿宗在藩召,充侍讀長安中,為同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初歸伊陽之山第,以藥餌為事。談年雖晚,莫志力加壯,嘗謂所親曰: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辭口,良藥莫離手。睿宗即位召赴京師,將加大用,固辭衰老。景雲中優詔賜物百段,動令每春秋二時給羊酒糜粥。開元初河南尹畢構以談有古人之風,改其所居為子平里。卒年九十三,撰《家》、《祭》、《禮》各一卷,《補養方》三卷。

張果,不知何許人也。嘗著《陰符經玄解》,盡其玄理。後授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

道默

編輯

朱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絕俗被裘,人莫能測其所為。長史竇軌見之,遺以衣服鹿積麂韓,逼署鄉正委之地,不肯服,更結廬山中,緝木葉自蔽,贈遺一無所受。嘗織芒屨置道上,見者曰:此朱居士層也。為齋求茗易之置其處,輒取去,終不與人接。其為屨草柔細,環促結密,人爭躡之。高士廉為長史,脩禮迎致之,降階與之語,不答瞪視而出。士廉再拜,曰:祭酒其使臣以無事治蜀耶。乃簡條目,薄賦斂,州大治。屢遣人存問,見輒走林草自匿雲。

道術

編輯

王希夷,徐州滕縣人也。孤貧好道。父母終,為人牧羊收傭以供葬。葬畢,隱於嵩山。師道士黃頤向四十年,盡傅其閉氣導養之術。頤卒,更居兗州祖徠山中,與道士劉玄博為棲遁之友。好《易》及《老子》,嘗餌松柏葉及雜花散。景龍中七十餘歲,氣力益壯。刺史盧齊卿就謁致禮,因訪以治人之術,希夷曰:孔子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終身行之矣。及玄宗束巡,勃州縣以禮徵至駕前,年已九十六。上令中書令張說訪以道義,宦官扶入宮中,與語甚悅。開元十四年下制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學棄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朕為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克應嘉召。雖迂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於尚齒。可朝散大夫,守國子博士。聽致仕還山,州縣春秋致束帛酒肉,仍賜衣一副絹百疋。

道默

編輯

武攸緒,則天后兄惟良子也。恬澹寡慾,好《易》、《莊周》書。少變姓名,賣卜長安市,得錢輒委去。後革命封安平郡王,固辭,願隱居。後疑其詐許之,以觀所為。攸緒廬巖下,如素遁者。後遣其兄攸宜敦喻,卒不起,後乃異之。盤桓龍門少室問,冬蔽茅椒,夏居石室。所賜金銀鐺高野服,王公所遺鹿裘素幛瘦梧諸物,塵皆流積不御也。暮年肌肉消告,瞳有紫光,晝能見星。開元十一年無疾卒。攸緒當諸武赫焰,未嘗輒出,卒不蹈其禍雲。

道隱

編輯

秦系,字公緒,越州會稽人。天寶避亂刻中,後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餘章,相傳束晉時所植。系結廬其下穴石,為研注《老子》,彌年不出。刺史薛播數往見之,歲時致羊酒,而系未嘗至城門。其後束度秣陵,隱於茅山。年八十餘卒。南安人思之,為立亭,號其山為高士峰雲。

道品

編輯

張蘊,字藏真,晉陽人。所居洪州山中,因號洪崖子。身長七尺五寸,鬚眉秀異。工琴書,善長嘯。開元中明皇召見於湛露殿,授太常卿,累加至司徒,辭曰:陛下何惜一丘一壑,不令臣追跡巢由。還山服氣絕粒,好畜古物。嘗乘雪精騾,侍者五人。橘栗葛拙木常所服者,垂雲笠、六角扇、方木鏡、葛木如意、魏惠壺諸物,朱衣席帽出入人問,望之真神人焉。所著書有《老子》、《周易》、全二禮》、《穀梁註》,《河東記》三十卷,《大周昌言》十卷。《豫章記》曰:隋開皇問改豫章為洪州先生,蓋上古有道之士復見於隋唐問雲。按《真誥》洪崖先生今為青城真人,墓在武威姑臧縣。

五代

編輯

道言

編輯

張薦明,少以儒學遊河朔,後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晉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者妙,萬物以為言,得其極者,屍居衽席之問,可以治天地也。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薦明聞宮中奏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祖益善之,賜號通玄先生。

道華

編輯

鄭遨,字雲叟,滑州人。敏於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拂衣遠去,乃入少室山為道士。聞華山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屍`,因徙居華陰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衛,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世自為三高士。節度使劉凝以寶貨遺之,一無所受。唐明宗召以左拾遺,晉高祖召以諫議大夫,皆不應。賜號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好飲酒奕棋,為詩章,寫縑素。人問傳為寶玩,或圖其形於屋壁,瞻禮之。跡雖遠而名愈彰,與夫石門荷孫之徒異矣。

道質

編輯

問丘方遠,字大方,舒州宿松人。幼慧辯,學《易》於盧山陳玄悟,問大旨於香林左玄澤,澤奇之。後居仙都山隱真巖,從劉處靖修出世之術,而子史群書不忘披覽,嘗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詮《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唐景福二年錢繆謁於餘杭大滌洞,築室以安之,表上其行業,昭宗累徵之。方遠以天文推尋秦地將欲荊棘,唐祚當革伴之,園綺無出,山林竟不起。乃降詔褒異就頒命服,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由是真靈事跡顯聞昊楚,門下弟子二百餘人。廣平程紫霄應召於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於昊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皆得其奧者。天復二年二月十四日,沐浴端坐而化。葬於大滌之白鹿洞,錢武肅王夢騎鶴訪別。

道質

編輯

聶師道,字宗微,新安歙人也。性穎悟真淳,言行謙謹,養親以孝聞。師聞丘大方,即郡之東山建問政山房。嘗覽《內傳》,見服松脂法,入百丈山採松脂,遇蔡真人父子及彭真人。一入山遽逢三仙人一日夜,人問月餘矣。其皇精習之命也,師道深自嘆異。每林中拾薪勵藥,虎豹彌尾從之,或以薪藥負其背上,送歸而去。歙之近山獸不傷人,皆師道有以感之也。母問師道遊學所益,具陳其事,喜而曰:汝以孝養我,以道資我,何幸為汝母矣,此蓋宿慶所及。出遊南嶽九疑,擬尋梅真人、蕭侍郎於玉筍,梅即南昌尉福,蕭即子雲,字景喬,梁之公子。自東陽太守避侯景亂,全家入山,二君俱得道此山。一日遊郁木坑,乃遇謝通脩,自言本居南嶽,與彭蔡同隱。攜至所居,授以《素書》一通。復還問政三十餘年,每焚修,即以彭、蔡、謝真形瞻禮。昊太帝霸江淮,聞其名,徵至廣陵,建玄元宮為所居,賜號逍遙大師問政先生。居廣陵又三十年,弟子五百餘人。後乃隱化而往,絕世思望,而問政山屢有雲鶴見。歙之鄉里親族以為師道之還故鄉,若令威之歸華表也。有詔褒贈曰:詢諸贈典,繫乃彞章,啟有厥由,子何不舉。故淮浙宣歙管內,道門威儀。逍遙大師,問政先生,為國焚修,大德賜紫。聶師道早通玄理,夙契真風,野鶴不群,孤雲自在。昔太祖創基之際,已命焚修,及元勳匡國之初,早曾瞻敬眷言,素業實冠玄關。雖昇遐屢歷於光陰,而遺懿益隆於寰宇。況教門上請,台輔奏陳,且將啟玄墟,即回故里,是用加之峻秩,錫以崇階式表,休恩庶昭往行,可贈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問政先生。

道品

編輯

陳搏,字圖南,譙郡人。小時戲渦水,上有青衣嫗抱乳之曰:令汝永無嗜欲,聰明過人。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去隱武當山,辟穀鍊氣。作詩八十一章,號《指玄篇》。後唐明宗封為清虛處士,俄徙華山雲臺觀,常閉門外,累月不起。周世宗召至禁中,驗之信然。顯德末乘白騾將入東都,聞宋太祖即位,大笑曰:天下定矣。太宗時召之,圖南疏辭曰:臣性同猿烏,心若死灰,不曉仁義之淺深,安識禮儀之去就。敗荷作服,脫摔為冠。體有青毛,足無草履。苟臨軒陛,貽笑聖明。太宗再遣中謁者,必起之,且賜詩曰:

曾向前朝出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

如今若肯隨徵召,盡把·三峰乞與君。

圖南不得已詣闕,冠華陽巾,躡草履,羽服垂紳,以賓禮見,賜號希夷先生。遣詣中書堂,使謂宰相宋琪等曰:搏獨善其身,不干勢利,入華山已四十年,計近百歲,以天下治安,故來朝覲,亦可念也。琪等遂問修養之道,答曰:聖上有天日之表正君臣,合德圖治之時勤行修鍊,何以加此。士大夫日往乞善言,皆答曰:優遊之所,勿久戀。得志之處,勿再往。識者題之。圖南淹通群經,而尤精《易》學。蓋以授弟子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康節先生邵雍。又以太極圖授種放,放傳穆脩,穆脩傳濂溪先生周茂叔。圖南以故數發機,先語後所以然者,世傳其有人倫風鑒。始太祖居潛曰:與趙忠獻公遊長安市,圖南遇諸途,曰:可飲乎。太祖曰:願與趙學究俱。圖南睥睨之曰:亦可也。既至酒家,忠獻苦足痺亟就右坐,圖南詬曰:紫微垣一小星,敢上次乎。引而下之其召也。太宗令見壽王,圖南及門而還曰:王門廝役,皆將相具,何必見王。由是太宗屬意真宗矣。端拱二年,豫知其終,以表來上曰:大數有終,聖時難戀。命弟子賈德昇於張超谷鑿石室,室成而逝,彌月五色雲蔽山谷不散。

道儒

編輯

王昭素,酸棗人也。早學道,尤邃於易,嘗曰:坤為十月卦,十月純陰,用事猶有陽氣在內。故薺麥先生直至坤卦之末,尚有龍戰之象,龍亦陽也,則知陽無剝盡之理。蓋陰陽者,剛柔迭用,變化日新,生生所資,而無盡者也。其於道深矣。鄉人尊其行,有訟不之官府,而獨詣央焉。開寶二年,召至講《易》,瑜月求歸。特授國子博士,以禮餞之,時已耄矣。至九十餘乃卒,其首縮入腹中,世言其能龜息雲。

道言

編輯

澄隱,字棲真,常山人。通內外學,太祖征太原還,幸其居,棲真時年八十,容色甚少。太祖問其養生者,對曰:臣養生則精思鍊氣耳,帝王則異於是。《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清靜而民自正,無為無欲,凝神太和。黃帝陶唐享國永年,得此道也。帝大悅。其亦孫思邈之流乎。

道言

編輯

張無夢,字靈隱,鳳翔整屋人也。與種放劉海蟾為方外交。遊天台赤城,廬於瓊臺。嘗曰:一者道之用也,其要則無方、無體、無用、無為、無為無不為矣。飛蠕蠢類皆含道性,得其道者,無所不變。小則糞蟲變蜩,大則人可變仙矣。於是觀天地變化,草木盛衰,風雲捲舒,日月還轉,水火相激,陰陽相摩之理,著《還元》百篇。真宗召見,問以長生久視之旨,對曰:臣居山中,但誦《易經》、《老子》書而已,不知其他。因命講《易》,即說謙卦。上曰:獨說謙,何也。對曰:方當大有之時,宜守之以謙。上深然之,復命講《還元》篇,曰:國猶心耳,心無為則氣和,氣和則萬寶結矣。心有為則氣亂,氣亂則英華散矣。此還源之大綱也。真宗嗟異之,賜秩著作郎,辭不受,力丐還山。後卒於金陵,年九十九。碧虛子陳景元,其弟子也。

道言

編輯

劉烈,九江人。幼好道,遇異人,建隆中得道者。因結廬廬山,密修其道,自號虛穀子。往有譚景昇者作《化書》,烈提其要曰:太虛茫茫而有涯,太上浩浩而有家。得擷氣之門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若蚌內守而石內藏,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大率以柱下漆園黃庭為宗。嘗謂學道者,萬物不能遷其性,一心湛然而無思。時導其氣,則百骸皆適。抱純白養太玄,然後不入其機,則知神之所守,氣之所生,精之所復,何行而不至哉。

道言

編輯

張乾曜,漢天師二十四代孫也。天聖八年召至闕下,仁宗問以白日沖舉事,對曰:此非所以輔政教也,陛下苟能返古之朴,行以簡易,志盧清明,神氣完和矣,奚事沖舉。上嘉之,賜號澄素先生。

道質

編輯

傅霖,青州人。少與張忠定公詠同學,忠定既貴,求之三十年不可得。嘗慨思其人,作詩以志其意。晚年守宛丘,有被褐跨驢叩戟門大呼曰:語尚書青州傳霖來。閤吏走白其言,忠定怒曰:傅先生天下名士,汝何人敢斥名氏乎。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童心,是豈知世問有我哉。忠定問曰:何昔隱今出耶。曰:子將去矣,來報子耳。忠定曰:詠亦自知之。曰:知復何言。遂別去,不告所往。瑜月忠定卒。

道默

編輯

率子廉,衡山農夫也。愚朴不遜,眾謂之率牛。晚入南嶽觀為道士。觀西南七里有紫虛閣,故魏夫人壇也。道士以其荒寂莫肯居者,唯子廉樂居之,端默而已。人莫見其所為,然頗嗜酒,往往醉外山林問,雖大風雨不知,虎狼過其前不害也。故禮部侍郎王公枯出守長沙,奉詔檮南嶽謁魏夫人壇。子廉方醉外不能起,直視公曰:村道士愛酒不能常得,得輒徑醉,官人怒之。王公察其異,載與歸,月餘落莫無所言。復送還山,曰:尊師韜光內映,老夫所不測也。當以詩奉贈,既而忘之。一日晝寢,夢子廉來索詩,乃作二絕句,書版置閣上,眾道士驚曰:率牛何以得此。太平興國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忽謂觀中人曰:吾將有所適,閣不可無人,當速遣繼我者。眾益驚曰:天暑如此,率牛安往。狼狽視之,則死矣,始大異之曰:率牛乃知死日耶。即葬嶽下,未幾南臺寺僧守澄自束都還,遇子廉南薰門外,神氣清舉,守澄問何故出山,笑曰:閑遊耳,寄書與山中人。澄歸乃知其死,驗其書則死日也。發其塚,杖屨而已。

道術

編輯

趙吉,代州人。既得道,行丐高安城中,故為不潔清者。元豐三年蘇轍子由謫高安,忽過子由曰:吾知君好道,而未識其要,陽不降陰不昇。肉多而浮,面赤而瘍。教君挽水溉百骸浹日,諸疾除矣。苟不息,度世可也。子由用其言驗,他日問及養性,告曰:亦嘗夢乎,方其夢也,亦有存歿憂樂之知乎。曰:是,不可常也。吉笑曰:有夢覺之異,則性不全矣。子由雙然異焉,知其誠有道者。吉自言往在廣陵,為同學蔣生毒,其兩目遂翳,然時能脫翳見童子碧子炯炯。其臍以上骨如龜,心以下如鋒,兩骨相值,其問不合如指。時蓋百二十七歲矣。後至興國軍太守楊繪元素留之,居無幾,俄為所畜騾跟而死,元素為葬之。元祐元年,蜀沙門法震來見大蘇公束都曰:法震至雲安酒家,見丐者雲吾姓趙,頃識蘇公,黃州幸為我多問。子由聞之,驚問其狀,知為吉也。興國軍太守朱彥博子時在坐,歸告其父,發其藏,唯一杖兩經在耳。道書稱屍解之下者,留足一骨,豈謂是耶。

道言

編輯

李昊,劍州人。善符禁,陳述古知陳州官舍多鬼,因空所舍堂,致昊鬼即止。蘇轍子由請曰:何能爾耶。昊曰:彼多欲,故鬼侮之。吾斷欲久,非有他也。問從問所以養生者,答曰:人稟天地五行以生,與天地均五行之運。於天地無窮,而人壽不過百年者,自戕之耳。夫生而知物我之辯,內而在我,外而在物。物我之情,不忘於心。我與物為二,則所受五行之氣判然。與五行大分不通,因其所受厚薄各盡所有而止。故或壽,或夭。今誠忘物我之異,使是身與天地相通如一,則五行之氣中外流注而不竭,安有不長生者哉。

道華

編輯

朱自英,字隱芝,句曲朱陽里人。生於太平興國元年。八九歲從牧兒郭干村,能吹笛致鶴,父母以為不祥,棄之。乃從茅山朱元吉著道士服,時年十二,端拱之初也。繼與明真張鍊師居積金山頂,試辟穀術。人稍趨之,遂思遠遊。至襄陽,遇異人陳鐵腳,挾往青城山。復過瀨鄉校偉太清宮古藏經,遇水星童子武仙,童名抱一挾往河中府,謂此行已抵太陰鍊形,一度行止神變。景德元年,嗣茅山經錄二十三代。真宗遣使,祈胤山中,明年生仁宗。事具《宋史》。奉旨住持玉清昭應宮,勁建乾元天聖兩觀,賜號國師。明肅太后傳大洞畢法,加號觀妙先生。還山因得抱一蜀中所寄書,意警責姓名顯耀,暴露天機。先生對之,泣數行下,弟子莫測也。天聖七年十一月坐蛻於乾元,手執祥符所賜玉如意,汗流浹體,額有凝珠,屍解之上者。

道品

編輯

劉混康,字混康,晉陵人。嘉祐五年試經為道士,一夕夢神人告曰:汝欲學道,當擇名山。嘗患世無良師,每散髮登壇,以天為宗。已而聞茅山毛宗師有道,一見授以經錄。庵居積金峰,一日三羽士造其廬,指庵之東隅曰:汝即此以居,抱神守中,德惠及人,當無愧古人也。又顧其額間曰:此無作之地,道之所尚,不可以有疵。手為捫之,明日瘢滅。元祐元年哲宗聞其名,以高道召,勃住上清儲祥宮。紹聖四年,動江寧府即所居潛神庵為元符觀,別勁三茅山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閤皂山為經錄三山雲。徽宗益大其觀,加號元符萬寧宮,賜九老仙都君玉印玉榻,具景震劍御書畫寶,賜不一先生。累表災變,上雖加嘆而不能用其言。大觀二年再召出山,群鹿遮道,一鹿觸車而斃,命座之道左。先是所蓄鶴聞召飛去,先生曰:鶴去鹿斃,吾無還期。四月至京,館於新作元符之別觀,夜夢天帝召詁,朝駕幸,進上所誦《大洞經》。十七日丁酉倏然解化,年七十二。動建藏真觀於葬所,累加至葆真觀妙沖和先生,贈太中大夫,鎰靜一。

道言

編輯

查掙之,字清遠,金陵人。父攜入茅山,劉先生見而奇之,曰:此子他日人天師也。師喜躍,誓不復歸,遂為入室弟子。元祐問從劉先生入朝,先生被旨住儲祥宮,以師歸主元符宮事。政和三年七月三日召門弟子曰:吾今年四十六歲,昔先師授記以為過叨朝廷厚恩,壽當不逾於此。遂命脩遺表,捉筆親題表後云:陛下天縱聖哲,尊道崇德。自古帝王,未有過者。然念帝王奉道與臣庶不同,一言一動,上合天心,則萬方蒙恩。《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儉為先,乃陛下之師寶,致道之津梁也。伏願陛下清心寡欲,以保聖躬,節財儉用以固邦本,聽納忠良以廣言路,天下幸甚。如臣下愚固,不當冒死陳詞,實念先師付託之重,嘗令臣以盡忠報國為先。當今之際,不進一言以裨聖德,則臣違天負師,抱恨泉壤矣。操筆陳情,伏增感愴,臣淨之再言。押書畢而逝。表聞徽宗,嗟悼不已。以其表降付藏真觀,刻石山中。

道化

編輯

徐守信,海陵人。為天慶觀傭役,服弊布衣曳繩屨,或跌行。終日無所為,惟執篇掃除,且誦《度人經》不絕口。有道士徐元吉他方來,病癩甚。眾厭惡,弗肯與處,斥居觀後茅廬中。守信獨事之謹,元吉已而死,丐錢為斂葬。既巳歸茅廬哭三日,出而佯狂。稍稍有異事,人皆神之,稱為神翁,始知得道於癩道士也。自是四方多來問災祥。哲宗不豫,遣香至神翕所,翕書吉人以進。未幾,徽宗嗣位。崇寧初召之,不肯起,強輿至東都,復不可留。乃禮歸之,即海陵為建仙源萬壽宮使居焉。大觀二年,召赴闕。四月十七日聞茅山劉先生化於儲祥之別觀,乃曰:劉先生去,我亦去矣。即二十日庚子解去。故降詔語有云:誠意感通,異人杳至。瞭然委化,不約而同。贈太中大夫,與劉先生誥無異詞也。

道品

編輯

張繼先,漢天師三十代孫。先生九歲得其法,淵默寡言,清瘦白哲眉目,真天人也。徽宗遣使召之,既至,秩以碧虛大夫。先生方十三歲,辭不受。崇寧四年再召,命彌解州鹽池怪事,甚神異,賜號虛靖先生。政和中大內災,命醮禳之,因奏紅羊赤馬之厄,其語祕。靖康初虜引去出塞,朝廷再遣使與郡太守詣先生廬,致召必起之。先生行至餘杭,而色憂不怡,人莫之測。已而乃聞虜復入寇,急召入朝,至泗州天慶觀端坐化去,年三十六,實丁未歲也。後薩道人守堅復遇先生青城山,高宗命設像於內中觀堂,所著《大道歌》、《心說》傳於世。

道言

編輯

劉高尚,濱州安定人。家世為農,九歲不茹葷,後稍稍不語,問以事則書而對。其語初若不可曉,已而輒驗。家人為築別室以居,久之言皆響應,遠近以為神。徽宗三使往聘之,辭疾不奉詔,賜號高尚處士,建觀以居,其徒因以其號名之。靖康之亂虜人見高尚,皆下馬羅拜,不敢入其里。高尚嘗有言曰:世之人以嗜欲殺身,以貨財殺子孫,以政事殺人,以學衛殺天下。後世識者,以為名言。周少隱既為之傳,又推廣其言,而為之說。以為此古博大真人,所以救溺、起死、還真之論,豈世俗工言語文章者所能至哉。先生農家子,未嘗讀書事師而有是言,豈神仙中之深知道者乎。蓋又與夫熊經烏伸,吐故納新,區區積歲月之功而欲著名於仙籍者,固有間矣。

道言

編輯

王道堅,龍虎山道士。政和問徵赴闕,館於太一宮。徽宗問以修鍊延年之衛,奏曰:清靜無為,軒黃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未修鍊,非天子事也。時方校定《道藏》經,制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同校定道經。徽宗豫知國當有厄,命道堅禳之,奏曰:修德可以回天,檜禳之事,不敢誤國。力請還山。紹興初高宗復遣使召,先一日道堅嗚鼓集大眾舉頌,有為報長安,使休尋海上山,比使至,已化去矣。

道術

編輯

留用光,信州貴溪人。貌奇古而黔,既壯無所聞。往遊南嶽,至撫州臨川縣,路逢一道人,自言是張輔元,與用光偕行。用光行為張負,止為張炊。次長沙,張謂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觀子之變,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篇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啟視乃《五雷書》。慶元問衢州旱,郡守沈作礪夜夢黑龍蟠於城隍廟門,日一視之,乃用光醉外也。即延命檮雨而雨,郡上其事,復檮雨於朝亦雨。用光年幾四十,未得度為道士,至是即御前賜冠服,賜號沖靖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撒上清官新而大之。理宗立復召,用光謂使者曰:歸奏天子治天下者,道德五千言足矣,山林野人來將奚益。竟解化龍虎山中。向之所遇張輔元,或謂為漢天師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