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174

卷一百七十三 玉海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七十四
  宋 王應麟 撰
  宮室
  城下 邊城附
  唐京城
  地理志上都關內道古雍州之域京城前直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左臨㶚岸右抵灃水其長六千六百六十有五歩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歩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歩其崇丈有八尺 高祖紀大業十三年十一月丙辰克京師命宋公弼收圖籍約法十二條八月庚午進屯長安故城十一月攻大興城下之武徳元年五月改隋大興殿為太極殿昭陽門為順天門 紀髙宗永徽五年十月癸卯築京師羅郭起觀於九門㑹要十一月十一日和雇四萬一千人修京羅城郭三十日畢九門各施觀明徳觀五門工部尚書閻立徳為使𤣥宗開元十八年四月乙卯㑹要一日築京師外郭九十日罷徳宗貞元四年冬築夾城 長安志兩京記同京城隋文帝開皇二年自故都徙其地呂氏圖雲南直石鱉谷在漢故城之東南屬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南值終南山子午谷北據渭水東臨㶚西枕龍首原外郭城隋曰大興城文帝初封大興公及即位以名城縣門殿園池及寺焉唐曰長安城亦曰京師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七十里隋志同 隋開皇二年六月築正殿曰大興殿宮曰曰大興宮宮北苑曰大興苑唐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稅一錢更築之 韋述曰宮之太極殿本大興材故因用其名 髙宗於大興城北別建大明宮而大興城遂名西內南面三門正中曰明徳門北當皇城朱雀門南出抵終南山八十里東曰啟夏門門外西南二里有圓丘先農藉田三壇西曰安化門東面三門北曰通化門裴度討蔡州憲宗送於此中曰春明門南曰延興門西面三門北曰開逺門中曰金光門西趣金明池南曰延平門北面一門曰光化門隋志同里一百六市二皇城俗號子城東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南面三門正南曰朱雀門東曰安上門西曰含光門東南二門南曰景風門北曰延喜門西南二門南曰順義門北曰安福門城中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六典曰一百十一坊宋務曰今霖雨閉坊門 六典工部京城左河華右隴阺前終南後九㚇南三門中明徳左啟夏右安化東面三門中春明北通化南延興西面三門中金明北開逺南延平皇城在京城之中南面三門中朱雀左安上右含光東面二門北延喜南景風西面二門北安福南順義其中左宗廟左安上門內之東右社稷在含光門之西百寮廨宇列乎其門凡省六寺九臺一監四衞十有八左右衞左右金吾衞左右驍衞左右武衛左右威衞左右領衞軍左右監門衞左右千牛衞左右羽林軍衞東宮官屬凡府一坊二左右春坊內坊寺三家令率更僕率府十左右衞左右靑道左右司禦左右內左右監門內 劉𢎞基傳次長安故城所以別大興城振隊金光門許敬宗傳顯慶三年髙宗於古長安城遊覽
  令敬宗與𢎞文學士檢秦漢以來歴代宮室處所奏其年代㑹要雲顯慶二年十月十七日上因於古長安城遊覽問侍臣曰朕觀故城舊址自秦漢以來幾代都此許敬宗曰秦都咸陽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漢惠始築此城 唐都城三重京城皇城宮城有皇城使 三都上都東都北都
  唐太微城 東都皇城
  地理志東都隋置河南道古豫州之域 隋紀大業元年三月丁未營建東京二年正月辛酉東京城 隋志里一百三市三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崇三丈七尺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 通典開元元年改洛州為河南府 宋會要京城周回五十二里城內一百二十坊
  唐東都紫微城
  地理志東都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九十一步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衞名曰紫微城武后號曰太初宮 皇朝開寳八年十月丁巳修西京宮室將議幸洛也宮室周回九里三百步舊名曰紫微城
  唐東都金城
  地理志東都都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武后號曰金城凡一百三坊二市 會要天寳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築神都羅城號曰金城 通典洛陽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築
  唐北都都城 大明城又見晉陽宮
  地理志北都河南道古冀州之域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其中長四千三百一十一步廣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兩城之間有中城武后時築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宮城東有起義堂倉中有受瑞壇崔神慶傳武后擢井州長史親為按行圖遣之初州
  隔汾為東西二城神慶跨水聨堞合而一之省防禦兵數千 東魏武定三年正月丁未於并州置晉陽宮
  唐宮城
  見宮類
  唐碎葉城
  地理志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北庭都護府渡伊麗河至碎葉界又西行千里至碎葉城水皆北流入磧安西都護府有保大軍屯碎葉城碎葉川口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 會要調露元年九月安西都護王方翼築碎葉城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隠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又雲瀚海軍大軍並在碎葉城 裴行儉傳儀鳳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誘蕃落以動安西調露元年裴行儉因策送波斯奏王方翼為副兼檢校安西都護權以制事至西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言大熱未可進徐召四鎮酋長偽約畋隂勒部伍倍道而進去都支帳二十餘里使人召之都支倉卒不知所為詣營謁遂禽之是日𫝊契箭召諸部酋長悉來請命並執送碎葉城襲遮匐遮匐降悉俘至京師將吏為刻石碎葉城紀功 王方翼傳裴行儉奏為安都護築碎葉城面三門紆還多趣以詭出入五旬而畢西域胡縱觀莫測其方畧悉獻珍貨 波斯傳調露元年詔裴行儉將兵護還以道逺至安西碎葉 焉耆傳開元七年十姓可汗請居碎葉 西域傳有碎葉者出安西西北千里繇勃逹嶺北行贏千里得細葉川東曰熱海地寒不凍西有碎葉城天寳七載北庭節度使王正見伐安西毀之 通鑑開元二年三月己亥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克碎葉等鎮斬都檐
  唐伊吾城
  西域傳伊吾城者漢宜禾都尉所治商胡雜居勝兵千附鐵勒人驍悍土良沃隋末內屬置伊吾郡貞觀四年城酋來朝頡利滅舉七城降列其地為西伊州通鑑九月戊辰入朝
  唐永定壘
  地理志邠州新平有永定壘二太宗討薛舉置
  唐長安城
  許敬宗傳帝嘗幸故長安城按蹕裴回視古區處問侍臣秦漢以來幾君都此敬宗曰秦居咸陽漢惠帝始城之其後苻堅姚萇宇文周居之帝復問漢武開昆明池實何年對曰元狩三年將伐昆明實為此池以肄戰帝乃詔與𢎞文學士討古宮室故區具條以聞高宗顯慶三年十月十七日
  唐和戎城
  郭元振傳武后時突厥吐蕃連兵冦涼州長安元年十一月拜元振為涼州都督初州境廣輪纔四百里虜來必傅城下元振始於南硤口置和戎城北磧置白亭軍制束要路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無虜憂又遣甘州刺史李漢通闢屯田盡水陸之利稻收豐衍 地理志涼州西北五百里有白亭軍本守捉天寳十四載為軍
  唐河北三受降城
  中宗紀景龍元年五月戊戌張仁亶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通鑑十月丁丑擊突厥大破之 景龍元年景雲二年紀中不見築城事當攷張仁願傳仁願本名仁亶以音類睿宗諱改焉神龍三年朔方軍總管
  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詔仁願攝御史大夫以代之始朔方軍朔方即豐州也 靈州有朔方軍豐州𨽻焉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厓岸也有拂雲祠突厥毎犯邊必先謁祠禱解然後料兵度而南時黙啜悉兵西擊突騎施㑹要作娑葛仁願請乗虛取漠南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絶虜南冦路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所有仁願固請中宗從之表留歳滿兵以助功時咸陽兵二百人逃歸仁願盡擒之斬於城下軍中股慄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論弓仁𫝊神龍三年為朔方軍前鋒遊奕使時張仁願築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諾真水草心山為邏衛 㑹要景雲二年三月一日張仁亶請築三受降城睿宗從之三城皆據津濟遙相應接 通鑑景龍二年戊申二月丙申朔仁願築三受降城於河上七月癸巳以仁願同中書門下三品 元和志神龍三年仁願置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勝州三壘相距各四百餘里其北皆大磧斥地三百里而逺又於牛頭朝那山元和志作牛頭牟那山北置烽候千三百所㑹要一百八十所通典同 舊史一千八百所元和志同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無冦歳損費億計減鎮兵數萬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門曲敵戰格或曰邊城無守備可乎仁願曰兵貴攻取賤退守冦至當併力出拒敢囘望城者斬何事守備退忸其心哉後常元楷代為總管始築壅門議者益重仁願而輕元楷 地理志豐州九原郡東受降城景雲三年朔方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寳厯元年五月振武節度張惟清以東城濵河徙置綏逺烽南㑹要雲賜錢一百萬城之至十月功畢中受降城有拂雲堆祠接靈州境高霞寓𫝊元和十三年拜振武節度吐蕃攻鹽豐霞寓以兵五千屯拂雲堆虜引去有關元和九年五月置又有橫塞軍天寳八載三月置十二載廢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徳軍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皆天寳十二載置天徳軍乾元後徙屯永濟柵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脩復舊城北有安樂戌志又雲安北大都護府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二年徙治天徳軍 通鑑開元二年閠二月王睃兼安北大都護令豐安定逺三受降城皆受節度徙大都護府於中受降城置兵屯田西受降城開元初為河所圯十年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鸊鵜泉天寳元年王忠嗣併受降振武為一城 呂溫三受降城銘曰韓侯受命平在朔易北方之強制以全策亘漢橫塞掲茲雄壁如三鬬龍躍出大澤並入襟帶各閉風雷俯視隂山仰㸔昭囘一夫登陴萬里洞開日晏秋盡纎塵不來我聖耀徳罷扄北門優而柔之用息元元曷若全守推亡固存於襄於夷永𥙿後昆序曰斥候迭望幾二千所損費億計減兵萬人東極於海西窮於天納隂山於寸眸拳大漠於一掌 仁願封韓公制曰橫卻月於天街劃長雲於地脈 李華韓公廟碑銘曰公忠貫神明慮幾造化鎮以長策潰其奸謀奪壍拂雲維而城之並河之阿列築三鎮將精志銳談笑就役匈奴不敢南視號哭而遁憑墉而望匹馬單兵不匿形影虜中是械手足而刳腹心天下減征役之半三城既就刋木標櫓記之種落刻其降年後皆如之銘曰沉泉雷動機發㝠㝠功奮三城人謡億齡北狄頓顙山戎來庭萬里寢柝縁河罷扄後人思仁願為立祠受降城出師輒享焉
  按𫝊志㑹要通典等書築三城嵗月不同㑹要作景雲二年三月一日誌作景雲三年𫝊作神龍三年元和志同通典景龍中呂溫紀景龍二年通鑑同今考之紀神龍三年五月戊戌仁願為摠管㑹要同其年九月改景龍當以𫝊為定𫝊雲神龍三年請中宗從之會要乃雲景雲二年三月一日築睿宗從之通典同恐志㑹要年月非而呂溫記與𫝊通鑑是
  實録兼紀𫝊通鑑元和七年正月癸酉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八年七月辛酉李光進請修東受降城通鑑止雲受降城 盧坦𫝊以為西城兼理河防李吉甫請移其兵於天徳故城李絳盧坦以為城當磧口據虜要衝得制匈奴上策豐水美草邊防所利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捨萬代久安之䇿為一時省費之謀況天徳故城僻處确瘠去河絶逺烽候不接虜忽唐突是蹙國二百里也城使周懐義奏利害與綘坦同上卒用吉甫䇿以受降城騎士𨽻天徳軍通鑑在八年七月當從之㑹要在十二年九月是誤 實録雲以中受降城及所管騎士一千一百四十人𨽻天徳軍或是三城都數李司空論事雲中城舊屬振武有鎮兵四百人會要元和九年五月豐州奏中受降城與靈州城接界請置關從之 列傳王睃為朔方大總管𨁂跌部及僕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潛引突厥內擾睃誘誅之開元八年 張齊丘為朔方節度天寳八載三月於中域西北五百餘里築橫塞軍郭子儀為使渾瑊大厯十四年兼振武東受降城鎮北大都護 李景畧貞元中為天徳軍西受降城都防禦使 李吉甫元和八年請起夏州至天徳復驛候十一區以通緩急發夏州精騎五百屯經畧故城以護党項 張惟清為振武節度請戶部錢十四萬修東受降城 韓重華為十五屯就髙為堡東起振武西過雲州界極於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際六百餘里通鑑㑹昌二年二月李徳𥙿請修東中二受降城以
  壯天徳形勢從之 地理志中受降城正北八十里呼延谷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囘鶻使所經幽州城內有經略軍有約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軍赫連城李光顔𫝊裴度伐蔡築赫連城於沲口
  唐三受降城見上段
  元和志天徳軍本安北都護貞觀二十一年於今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天寳八年張齊丘置橫塞軍十二年安思順奏廢軍請於大同川西築城置軍賜名天安軍十四年築城功畢乾元後改為天徳軍西南移三里權居永清柵又移西受降城後頻為河水所侵元和八年春河溢城南面多毀壞防禦使周懷義上表請修築約錢二十一萬李吉甫密陳便宜請修天徳舊城以安軍鎮曰西城是開元十年張說所築今河水毀其半不堪重修其子城猶堅量留千人足得居住案天徳舊城在西城正東微南一百八十里其處見有兩城本永清柵即隋大同城去本城約三里城甚牢小今隨事宜置仍存天徳軍額北城周廻十二丈髙四丈下濶二丈七尺天寳十二載安思順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當北戎大路屬䘵山有事為賊將破焚遂移永清柵別置理所於西城力所不足實非逺圖臣計料修此城不過二萬貫錢今若於天徳舊城隨事增飭因有移換仍取城𨽻天徳軍別置使名自為雄鎮可讋殊鄰詔從之於是復移天徳軍理所於舊城焉東受降城本漢雲中郡地在榆林郡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度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漢元朔二年更名五原開元十年又於此城置安北大都護府後又移徙事具天徳軍敬本古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鄭䖍軍錄曰時人以張仁願河外築三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萬八百七十二歩壕塹深峻亦古之堅守也賈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蓋漢朔方郡地臨河縣故理處開元初為河水所壞十年總管張說於故城東別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為河水所壞舊天徳軍理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徳軍城東受降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漢定襄郡之盛樂縣也武徳四年置雲州貞觀二十年改都督府麟徳三年改單于大都護府垂拱二年改鎮守使聖厯元年改置安北都護開元七年𨽻屬東受降城八年復置單于大都護府今為振武理所 通鑑開元二年閏二月以王睃兼安北大都護朔方大總管令豐安定逺三受降城皆受節度徙大都護府於中受降城置兵屯田 唐休璟雲豐州控河遏冦號為襟帶
  唐豐安定逺城又見下 羊馬城
  郭元振傳先天元年為朔方大總管二年正月築豐安定逺城關內道兵得保頓 地理志靈州黃河外有豐安定逺新昌等軍豐寧保寧等城武徳四年析迴樂置豐安縣 豐安軍在靈州黃河西去州一百八十里 威州鳴沙神龍元年為黙啜所冦移治故豐安城警州本定逺城在靈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置後為上縣𨽻靈州景福元年靈威節度使韓遵表為州杜鴻漸𫝊太子按軍平涼議出蕭關趣豐安曰靈州我之關中 王海賔豐安軍使 王晙為朔方副大摠管豐安定逺等城並受節度白元光為靈武留後定逺城使渾瑊兼定逺西城天徳軍節度羊馬城幅員十四里
  信安王禕所築 元和志定逺城在靈州東北一里即漢北地郡方渠縣之地以豐安勢孤置此有兵五千五百鎮之見後 六典朔方節度使其統有豐安軍定逺城
  唐長城
  地理志媯州懷戎縣北九十里有長城開元中張說築東南五十里有居庸塞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常山實天下之險有鐵門關通典古居庸關在幽州昌平縣西 淮南子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也
  元魏以柔然冦邊自赤城西至五原築長城二千餘里隋開皇五年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距河西止綏州綿歴七百里以遏胡冦太宗貞觀二年九月己未突厥冦邊或請修古長城上曰朕方掃清沙漠安用勞民志過河經後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至綏俱麟川
  唐威戎城
  地理志安西撥換城一曰威戎城
  唐營州城
  宋慶禮傳為河北營田使初營州都督府治桞城扼制奚契丹武后時趙文翽失兩蕃情攻殘其府更治東漁陽城志聖厯元年𤣥宗以奚契丹欵附欲復治故城宋璟爭不可慶禮執處其利詔與姜師度邵宏等為使築裁三旬畢開元五年還治柳城兼營州都督張九齡曰慶禮城營州士纔數千無甲兵強衞指期而徃不失所慮遂罷海運邊亭晏然
  唐鹽泉城 石堡城
  唐厯開元二十六年三月隴右節度留後杜希望攻吐蕃新城㧞之以為威武軍志在茂州七月希望發鄯州兵奪虜河橋並河築鹽泉城號鎮西軍破吐蕃兵三萬人志河州西百八十里有鎮西軍二十六年置會要開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甲寅朔方節度信安王禕攻吐蕃石堡城本名鐵仞城拔之四月改為振武軍二十九年十二月六日陷天寳八載六月哥舒翰又拔之閠六月三日乙丑以為神武軍 哥舒翰傳下石堡城以赤嶺為西塞 渾瑊傳從拔石堡城龍駒島勇常冠軍 地理志鄯州鄯城定戎城又南隔澗七里有天威軍軍故石堡城天寳八載克之更名
  唐平戎城 安戎城
  唐厯開元二十七年十二月章仇兼瓊節度劒南二十八年三月兼瓊諜誘吐蕃安戎城主為應導官軍入盡殺虜戌以監察御使許逺守之吐蕃圍城絶水五月十八日㑹石裂泉涌引去二十一日十月詔改安戎為平戎雲 高適傳始上皇分劒南為兩節度而西山三城列戍適上䟽曰東西川實一道自卭關黎雅抵南蠻由茂而西經羌中平戎等城界吐蕃瀕邊諸城皆仰給劒南平戎以西數城皆窮山之顛蹊隧險絶運糧束馬之路坐甲無人之鄉 南蠻傳茂州西南築安戎城絶吐蕃通蠻之道儀鳯二年益州長史李逸築之以壓吐蕃吐蕃得生羌為鄉導陷而據之時吐蕃幅貟萬餘里西戎未有此盛志茂州有威戎軍恭州西南有平戎軍 曲環傳徳宗初虜冦劒南以邠
  隴兵五千馳救收七盤城威武軍維茂等州虜破走韋皋傳貞元中建安夷軍於資州維制諸蠻城龍谿於西山保納降羌 五行志開元二十八年六月吐蕃圍安戎城斷水路城東山鳴石坼湧泉
  唐大同靜邊城 平戎十八策 天徳城又見上
  王忠嗣傳節度朔方天寳元年上平戎十八策三載斬米施築大同靜邊二城徙清塞橫野軍實之併受降振武為一城虜不敢盜塞徙河東節度自朔方至雲中袤數千里據要險築城堡斥地甚逺自張仁願後四十餘年忠嗣繼其功 㑹要貞觀十三年吐谷渾叛置靜邊鎮儀鳳三年置積石軍 地理志闗內豐州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軍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皆天寳十二載置天德軍乾元後徙屯永濟柵故大同城也河東代州北有大同軍本大武軍調露二年曰神武天授二年曰平狄大足元年更名其西有天安軍天寳十二載置㑹要大同軍在朔方州本大武軍開元十一年三月四日改大同朔州馬邑縣開元五年於大同軍城置蔚州東北有橫野軍開元十二年安邊縣治乾元元年徙天成軍合之而廢橫野軍西有清塞軍本清塞守捉城貞元十五年四月置安樂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柵也 郭子儀傳天寳十四載祿山反子儀為朔方節度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遂收雲中馬邑開東陘 渾瑊傳天寳中破阿布思與諸軍城永清及天安軍 㑹要天寳八載三月於木刺山置橫塞軍城改為天徳軍郭子儀為使子儀傳地偏不可耕徙築永清號天徳軍以使兼九原太守 李景畧任廸簡石雄皆為使 回鶻傳元和末可汗以三千騎至鸊鵜泉振武以兵屯黑山治天徳城備虜㑹昌中烏介攻大徳城劉沔屯雲伽關拒之嗢沒斯降即天徳為歸義軍拜軍使 六典河東節度使其統有大同橫野岢嵐三軍
  唐應龍城
  哥舒翰傳天寳七載十二月為隴右節度副大使築神威軍青海上吐蕃攻破之更築城於龍駒島有白龍見因號應龍城翰相其川原宜畜牧謫罪人二千戍之吐蕃不敢近青海十三載兼河西節度三月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莫門軍儀鳳二年收黃龍九曲置洮陽郡築神策宛秀二軍 王難得傳復收五橋進白水軍使收九曲曲環傳天寳中從翰㧞石堡取黃河九曲洪濟等城地理志洮州西八十里磨環川有神策軍天寳十三
  載置寧塞郡西有寧邊軍西八十里宛秀城有威勝軍西南百四十里洪濟橋有金天軍東南八十里百穀城有武寧軍南二百里黑峽川有曜武軍皆十三載置鄯州有安人威戎軍綏和合川二守捉城肅州有酒泉威逺二守捉城 李嗣業傳天寳中為䟽勒鎮使城一隅阤屢築輙壞嗣業祝之有白龍見因其處蕝祠以祭城遂不壞 漢志鴈門郡馬邑注晉太康地記雲秦時建此城不成有馬周旋馳走因依以築城遂名馬邑
  唐㑹昌城
  會要天寳六載十二月二十一日壬戌築㑹昌城於湯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 地理志京兆府昭應天寳元年更驪山曰㑹昌山三載析新豐萬年置㑹昌縣六載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
  唐長武城
  地理志邠州宜祿有長武城 列傳李懷光為邠寧節度頻嵗率師城長武以處軍士城據原首臨涇水俯瞰通道為要防 渾瑊以朔方兵馬使屯宜祿大厯七年擊吐蕃破之自是嵗防長武城盛秋 戴休顔城邠州功最 韓全義為長武城使貞元三年吐蕃犯長武城全義拒之 髙崇文從韓全義鎮長武城治軍有聲崇文以長武城使討劉闢練卒五千常若冦至 髙霞寓元和初代髙崇文為長武城使
  唐綏逺城 綏戎城 都護府四壘
  地理志古雲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逺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安西西撥換城一曰威戎城鄯州鄯城有河源軍西六十里有臨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軍綏逺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 李元諒傳貞元三年更節度隴右治良原涇州縣良原隍堞湮圮元諒培髙浚淵又築連弩臺逺烽候為守備進據勢勝列新壁涇隴以安 劉沔傳徙振武節度開成三年突厥刼營田沔發吐渾契苾沙陀部萬人擊之賊一轡無返者築都護府西北四壘
  唐朔方五城
  郭子儀傳上書曰朔方國北門西禦犬戎北虞獫狁五城相去三千里開元天寳中戰士十萬馬三萬匹僅支一隅自靈武從征討比天寳中止十之一今吐蕃兼吞河隴雜羌渾之衆勢踰十倍與之角勝豈易得邪家𫝊雲大厯九年上表今以朔方減十倍之軍當吐蕃加十倍之騎欲求制勝豈易為力願於諸道料精卒滿五萬列屯北邊則制勝可必通鑑九年二月癸巳 地理志夏州朔方縣長慶四年㑹要三月節度使李祐築烏延宥州臨塞隂河陶子等五城於蘆子關北以護塞外宥州城寳應後廢元和九年於經畧軍復置延思縣有經畧軍在榆多勒城天寳中王忠嗣奏置十五年徙治長澤元和十年五月修宥州城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李祐復奏置
  唐晉陽城
  馬燧傳念晉陽王業所基宜固險以示敵乃引晉水架汾而屬之城瀦為東隍省守陴萬人又釃汾環城樹以固隄 㑹要建中四年河東節度馬燧西引晉水架汾而城之東瀦以為池
  唐平涼城 連雲堡 彰信堡
  通鑑貞元四年劉昌復築連雲堡七年二月戊戌詔涇原節度劉昌築平涼故城平涼在原州西一百五十里詔曰平涼當四㑹之衝居北地之要扼彈箏峽口浹辰而畢昌又築朝谷堡甲子名堡曰彰信在平涼西三十五里 實録三月築 劉昌傳貞元七年城平涼開地二百里扼彈箏峽又西築保定扞青石嶺凡七城二堡旬日就以功檢校右僕射 地理志涇州潘原縣後省為彰信堡貞元十一年復置 舊紀貞元七年二月己巳涇原帥劉昌復築平涼城城去故原州一百五十里本原之屬縣地當禦戎之衝要浹辰而功畢分兵戍之邊患稍弭三月甲子劉昌築胡谷堡實錄作朝谷改名彰義堡實錄作彰信堡在平涼西三十五里亦禦戎要地
  唐鹽州城
  地理志鹽州五原郡本鹽川貞觀二年梁師都平復置州秦漢北地郡 以北近鹽池因名州有堡塞軍貞元十九年置 吐蕃傳貞元二年十一月吐蕃攻鹽夏刺史杜彥光拓跋乾暉不能守虜遂有其地志三年沒自虜得鹽州塞防無以障遏靈武單露鄜坊侵廹冦數入為邊患八年壬申嵗帝復詔城之使涇原劒南山南深入窮討分其兵毋令專嚮東方詔渾瑊副元帥杜希全都統張獻甫邠寧邢君牙神䇿行營韓潭夏綏銀王棲曜鄜坊范希朝振武合兵三萬以左右神策將軍胡堅張昌為鹽州行營節度使板築之役者六千人餘皆陣城下九年二月辛酉始栽閱二旬訖功而虜兵不出以兼御史大夫紇干遂中丞杜彥光戍之舊紀月日同列傳張獻甫節度邠寧斷山浚塹選巖要地築烽堡
  請復鹽州及洪門洛原鎮屯兵詔可獻甫遣兵馬使魏茪逐吐蕃築鹽夏二城邠志曰八年議築鹽夏二城三月師赴五原去城百里而軍杜希全兼夏綏銀節度都統建言鹽州據要㑹為塞
  保障請復城之詔希全及朔方邠寧銀夏鄜坊振武及神策行營合選士三萬五千屯鹽州又敕涇原劒南山南牽撓其力使不得犯塞 楊朝晟為寧州刺史以副邠寧節度張獻甫貞元九年城鹽州召兵護外境朝晟分統士馬屯水波堡 韋臯貞元九年朝廷城鹽州詔臯出師牽維之 李晟薨貞元九年後城鹽州復故池上惻然思晟 李光顔元和末鎮邠寧時虜毀鹽州城使光顔復城之以忠武軍從 會要貞元九年二月詔復築鹽州城先是三年城為吐蕃所壞自後塞外無保障犬戎入冦既城之後邊患頓息 白居易有城鹽州詩
  唐方渠三城 馬嶺城 應聖泉
  楊朝晟傳貞元九年為邠寧節度使十三年請城方渠合道木波以遏吐蕃路詔問湏兵幾何報曰部兵可辦帝曰前日城五原興師七萬今何易邪對曰鹽州之役虜先知之今薄戎而城虜料王師不十萬勢難輕入若發部兵三日至塞下未三旬可畢積芻聚糧留卒戍之冦至不可㧞若大發兵閱月乃至虜亦來來必戰戰則不暇城矣帝納其策師次方渠水乏有青蛇降險下走視其跡水從而流朝晟使築防環之遂為停淵士飲仰足圖其事以聞有詔置祠命泉曰應聖已城吐蕃悉衆至度不能害乃引去復城馬嶺而歸開地三百里 通鑑貞元十三年三月方渠三城成邠志十三年二月十一日朝晟除使十八日發軍二十六日軍次石臺谷三月二十八日功就 地理志方渠馬嶺皆慶州屬縣節度張獻甫置選險要為烽堡
  唐保定城又見上
  會要涇州臨涇縣貞元十一年正月節度使劉昌奏請於臨涇界保定城置隂盤縣敕改為潘原十一年以彰信堡復置志潘原本隂盤天寳元年更名後省為彰信堡
  唐永信城 臨涇城 良原城 潘原城 臨汧城
  地理志隴州汧源貞元十三年築永信城於平戎川汧陽有臨汧城太和元年築原州平涼郡廣徳元年沒吐蕃節度馬璘表置行原州於靈臺之百里城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舊紀四月乙未劉昌奏元和三年又徙治臨涇 列傳邢君牙節度鳳翔吐蕃犯邊君牙勵耕戰為備又城隴州平戎號永信城 郝玼貞元中為臨涇鎮將嘗從數百騎出野還說節度使馬璘曰臨涇扼洛口其川饒衍利畜牧其西走戎道曠數百里皆流沙無水草願城之為休養便地璘不聽及段祐代節度玼復說曰天寳中天下以兵為防獨西戎耳而塞至京師且萬里自祿山反西陲盡亡寰內為邊郡若築臨涇以折虜勢便甚佑唯諾請於朝卒詔城臨涇通鑑元和三年正月庚子為行原州十二月庚子置以玼為刺史戍之自是虜不敢過臨涇玼在邊積三十年虜大畏舊紀元和三年正月庚子涇原節度段祐請修臨涇城在涇州北九十里扼西戎之衝要詔從之十二月庚戌以臨涇縣為行原州命鎮將郝玼為刺史自玼鎮臨涇西戎不敢犯塞李元諒為隴右節度貞元四年初築良原城距城築臺上張連弩又進築新城據便地虜深憚之 朱忠亮憲宗時為涇原四鎮節度築潘原城貞元三年七月庚辰遣決勝軍使唐良臣以六百人曰咸陽戍潘原堡 王濳拜涇原節度使憲宗與對大恱濳至鎮繕壁壘積粟偫兵遂引師自原州踰峽石取虜將一人斥烽候築歸化潘原二壘請復城原州度支沮議 王承元穆宗時為鳳翔節度鳳翔右袤涇原地平少巖險吐蕃數入承元據勝地為鄣置守兵千詔號臨汧城以勞封岐國公 舊紀太和元年四月甲午鳳翔築臨汧城於汧陽縣西北八十里
  唐清塞城
  會要清塞軍貞元十五年四月以清塞城為軍
  唐鄂城
  牛僧孺傳寳厯元年正月於鄂州置武昌軍授僧孺節度使鄂城土惡亟圯歲增築僧孺陶甓以城五年畢鄂無嵗費志鄂州有武昌軍元和元年置 吳志孫權黃初二年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八月城武昌唐杖義城 禦侮城 柔逺城 卭崍關
  李德裕傳兼舊史月日太和四年十月戊申徙劍南西川節度使建籌邊樓率戶二百取一人使習戰緩則農急則戰謂之雄邊子弟其精兵曰南燕保義保惠兩河慕義左右運弩騎士曰飛星鷙擊竒鋒流電霆聲突騎總十一軍築杖義城以制大度青谿關之阻作禦侮城以控榮經雅州縣名犄角之勢作柔逺城以扼西山吐蕃六年五月甲辰奏復卭崍關徙巂州治臺登地理志六年徙治以奪蠻險於是二邊浸懼南詔請還所俘掠吐蕃維州將悉怛謀以城降後路巖置定逺軍於卭州扼大度治故關由是山南八國來朝 地理志黎州有武侯廣清肅寧大定要衝杖義等十一城巂州有清溪關維州武徳七年以羌戶於姜維故城置廣徳元年沒吐蕃太和五年收復徳𥙿遣將虞藏儉據之州南抵江陽岷山西北望隴山一面崖三涯江虜號無憂城為西南要扞尋棄之大中三年首領以州內附雅州有伐謀制勝等八城榮經縣有卭崍山有關
  唐三原城 經畧城
  史憲忠傳㑹昌中築三原城吐蕃因之數犯邊拜憲忠涇原節度使以怖其侵䟽涇於隍積緡錢十萬粟百萬斛戌人宜之 李吉甫傳元和八年請發夏州精騎五百屯經畧故城以護党項奏復宥州乃治經略軍以𨽻綏銀道 元和志豐安軍靈武郡西黃河外一百八十餘里萬嵗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馬一千三百匹定逺東城靈武郡東北二百里黃河外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馬三千西城九原郡北黃河外八千里景龍中仁願置管兵七千馬一千七百西南去理所一千餘里安北都護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龍中仁願於黃河北岸置管兵六千馬二千西南去里所千三百里東城榆林郡東北二百里景龍中仁願置管兵七千馬一千七百西南去理所一十六百餘里振武軍單于都護府城內天寳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馬一千六百西南至理所千七百里靈州舊置六胡州在靈州界內開元中廢六州置宥州以領降戶天寳末寄理經畧軍元和八年李吉甫上言九年五月復於經畧軍城置宥州自新宥州北至天徳置新館十一所從天徳取夏州乗𫝊奏事四日餘至京師 吉甫𫝊雲起夏州至天徳復驛侯十一區以通緩急
  唐新安城 奮戎城 峨和城
  會要咸通六年四月西川節度牛藂於蠻界築新安城以遏戎州 地理志巂州西有寧逺軍有新安三阜沙野保塞西瀘遏戎等九城自清溪關南經大定城百一十里戎州有奮戎城乾符二年置翼州有峨和白岸都護祚鼎四城 文苑英華陳諷新築峩和城賦數萬落於屈指睇連營於寸目
  唐安南城
  高駢傳咸通七年十一月為靜海軍節度築安南城周三千歩又鑿道五所通使者其徑青石者或𫝊馬援不能治有震碎其石乃得通因名道曰天威道駢鎮成都築城名曰大元城 寳厯元年安南都護李元喜請移城於江北岸圖形勢上之 王晙桂州築城 康承訓城邕州合容管𨽻之
  建隆修都城 太平興國京城門名 元豐修都城
  東京舊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汴州城唐建中初節度使李勉築皇朝曰闕城裏城南三門朱雀保康崇明東二門麗景望春西二門宜秋閶闔北三門景龍安逺天波大內據關城西北宮城周回五里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廣而新之顯徳二年四月展外城王朴主營度薛可高史儉蓋萬康彥環之徒司工築舉宋渭曹鄭之民十餘萬城之農隙興板築東作則罷陶榖為之頌三年彰信節度使韓通築 王朴𫝊雲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濶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皇朝曰國城外城南五門南薰普濟宣化廣利安土東五門上善通津朝陽含輝善利西六門順天大通開逺宣澤金耀咸豐北五門通天景陽永泰安肅永順建隆三年正月甲戌發浚儀民數千廣皇城之東北隅五月命有司案西京宮殿圖修宮城韓重贇董役四年五月十四日詔李懷義護役二十四日明徳門成命陶榖撰碑乾徳三年四月十三日導五丈河通皇城為池四年二月七日帝親視皇城版築之役六年即開寳元年正月甲午發近甸丁夫增修京城興國四年九月戊子改京城門名至道元年十一月丁卯二十五日詔張洎改撰京城內外坊名八十餘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或雲坊一百三十有二 雍熈二年欲廣皇城九月十七日命劉延翰等經度畫圖來上帝恐動民居而止僅遷出在內三數司而已祥符元年正月丙子十四日脩東京外城九年七月丁未增築新城天禧二年三月畢工天聖元年正月辛卯發卒增築京城七月二十四日増築皇祐元年八月十二日葺舊城嘉祐四年正月十一日修築新舊城治平元年十月十六日増築熈寧八年九月癸酉重脩都城㑹要八月二十一日詔內臣宋用臣董之元豐元年十月丁未六日告畢詔知制誥李清臣記之曰以三歳之績易數百年因循之陋崇墉屹然周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橫度之基五丈九尺髙度之四丈而埤堄七尺堅若埏埴直若引䋲惟我汴京氣象宏偉平廣四逹岡阜繚轉隠磷地中若龍盤虎伏睨而四據濁河限其北漕渠貫其內氣得中和土號沃衍霏煙屯雲映帶門闕望之者知其為天子之宅周世宗廣而新之逮此百二十有五年聖主營於無為圖於弗用取羨卒共其力兵不踰一萬分部者六板幹逓遷畚鍤貫序創機輪以登土為鐵䟽以固溝肇於丙方環於四浹度功五百七十九萬有竒所省者十之三其作怡然其成𥙿然人不及計士不及議而城以全新奏矣又有材易八門崇端顯嚴遂與城稱其外趾跨隍百一十有五歩聖授其筭士薦其能云云二年進記紹聖元年九月六日刻石於南薰門蔡卞書篆初命直學士院孫洙撰記後改命清臣 元祐三年十月庚子命將作監丞李士京修京城紹聖元年正月八日增築功畢復以外門正門為方城偏門為甕城 舊城內左一廂二十坊二廂十六坊右一廂八坊二廂二坊新城內城東廂九坊西廂二十六坊南廂二十坊北廂二十坊太宗以名多俚俗至道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易以美名唯寳積安業樂臺利仁四坊仍舊名祥符二年三月九日增置廂九京東一廂一坊二廂一坊三廂一坊京南廂二坊京西一廂二坊二廂二坊三廂二坊京北一廂二坊二廂一坊祥符六年五月七日改夷門坊曰寧逺元英坊曰瑞慶 重城之內畫坊一百三十二太祖建都無山川之險所恃者在修徳在用人在得民心雍熈築河北城壘 祥符山川城寨圖
  雍熈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河北諸郡發鎮兵增築城壘遣翟守素田仁明等四人分路按行端拱二年二月令沿邊作方田列置寨柵至道三年九月楊允素上地圖帝御滋福殿歴指山川堡壁曰朕已令屯兵內地而省冗費咸平四年十二月壬戌陜西漕臣劉綜言鎮戎軍本古原州請於軍前後置堡寨且耕且戰祥符二年始置橫陽神堂銀城三寨皆在屈野河東置寨將祥符三年四月己未內出曹韋張宗貴所上涇原環慶兩路山川城寨圖示宰臣曰虜置藩部俱當儲備亦詳宜別畫二圖一付本路一留密院康定元年陜西漕龐籍請諸寨互相應援慶厯元年曹綜於三都谷靜邊堡置寨二年三月環慶於柔逺寨東擇利益建城寨又於細腰城建寨四年宣撫韓琦請令涇原修葺堡寨五年十月甲子以延州城馬蹄川為安定堡嘉祐四年二月十一日詔留麟州鎮州府州中候百勝清寨四堡寨餘皆廢之治平四年三月環慶蔡挺築荔原堡閠三月涇原修堡寨賜名治平寨又有雞川寨熈寧十年延州建四堡 咸平六年六月己卯賜環州大名乾川新寨名肅逺九月辛亥府州西寒嶺置寨賜名寧逺慶厯三年正月乙未詔河北轉運提刑安撫司提舉修城壘
  咸平彭陽城
  鎮戎軍咸平六年築 九域志軍東八十三里
  景徳肅寧城
  瀛州雍熈中置平虜寨淳化元年改平虜城景徳元年十二月甲辰改肅寧城
  天禧清水城
  秦州天禧元年十一月曹瑋築熈寧元年秦州置甘谷城九域志甘谷在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
  明道懷逺城
  明道元年十月甲寅鎮戎軍新修赤藁城名為懷逺城 慶厯元年十月三日戶部副使李宗詠等往河東修寧逺寨 渭州牧隆城天禧元年
  祥符七年築籠竿城 咸平四年閏十月築綏州城
  康定青澗城
  元年九月庚午以種世衡知延州青澗城 種世衡𫝊建請營故寛州州西南直延安二百里當冦衝右捍延安左可致河東粟北可圖銀夏詔即廢壘興築壘近虜屢出爭且戰且城之初苦無水鑿地百五十尺至石屑石得泉城成賜名青澗城遷知城事開營田二千頃九域志青澗城在延州東北一百十五里
  慶厯韓公城
  秦州初建隆三年築伏羌城祥符九年二月城南市慶厯初守臣韓琦以東西城外有民居軍營恐資冦元年十月己卯詔増築外城乃廣外城十一里與內城聯合為一城秦民德之號韓公城興功於元年十月三日己卯成於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廣四千一百步髙三丈五尺計工三百萬一雲東西闗城
  慶厯水洛城
  徳順軍慶厯三年以渭州隴竿城置軍靖邊砦西南去略陽二百里有城曰水洛川地平土沃曹瑋甞經營之劉滬密使城主鐸斯那內附因城之慶厯三年十月甲子鄭戩奏遣劉滬董士廉築城涇原帥尹洙令罷役不從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奏城成䚰役以滬任城事城中有碑紀滬事 九域志城在軍西南一百里
  至和元年八月廣西余靖作桂州新城二年六月成王安石為記
  慶厯大順城
  慶厯二年范仲淹於慶州柔逺寨東北四十里大順川建城四月辛巳詔城名大順張載為之記五年閠五月甲申仲淹宣撫請建細腰城在三川間命種世衡蔣偕城之自環州𨽻原州 范仲淹傳慶之西北馬鋪寨當後橋川口深在賊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賊必爭密遣子純佑與蕃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其後諸將初不知所向行至柔逺始號令之版築畢具旬日城成今大順城是也賊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順既成白豹金湯皆截然不敢動環慶自此冦益少 張亢傳為並代都鈐轄管麟府軍馬以州東焦山有石炭穴為築東勝堡下城旁有蔬畦為築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為築安定堡置兵守之戰於兎毛川賊大潰不踰月築清塞百勝中侯建寧鎮川五堡麟州之路始通
  熈寧綏徳城
  延州熈寧二年元豐七年正月十九日陜西漕臣范純粹言綏徳城當冦衝請立軍以七城砦𨽻焉在州東北二百三十里 建隆二年秦州置伏羌寨熈寧三年以寨為城在州西九十里 熈寧六年河州置定羌城九域志七年置在州東七十里 元豐四年通逺軍北一百二十里置定西城
  元祐定逺城
  七年五月甲申熙河蘭岷路進築凡二十四日畢功經畧使范育等賜詔奬諭
  金湯城延州元符二年以舊寨改  銀川城崇寧五年以銀川改
  定西城蘭州元豊六年増 築閏六月𨽻通逺軍平夏城鎮戎軍紹聖四年以石門城改徳威城舊清水河政和六年  安西城紹聖二年章栥築
  定邊城元符二年三月十四日韓昇築 安邊城環州崇寧五年
  興平城元符元年三月十七日環慶築
  元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曾鞏奏秦鳯鄜延涇原環慶並代五路嘉祐城堡一百十二熈寧二百十二元豐二百七十四熈寧較嘉祐一倍元豐再倍而熈河城堡又三十有一夫將於兵猶奕於棋善奕者置棋雖踈取數必多得其要而已敵雖萬變塗雖百出而形勢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必其地所應合其變用力少而得筭多
  紹興築皇城
  今大內舊杭州州治也紹興十八年三月十四日名皇城南北門曰麗正和寧二十八年七月己未增築皇城東南之外城修築五百四十一丈計工三十餘萬九月二十二日新城増置便門詔新南門名嘉㑹乾道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修禁城
  紹興山水寨
  建炎二年命揚州增修城壁紹興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昭王㬇兼通泰制置使措置水寨鄉兵 建炎四年六月臣僚言江北諸郡之民徃徃自為寨柵羣聚以守和州則有雙山鷄籠二三寨麻胡阿育二水寨廬州則有浮槎方山等寨滁州則有獨山等寨毎寨多至二萬餘家宜諭以恩意有功者命鎮撫使保奏推恩從之十一月遣使兩浙㸃檢寨柵乾道五年九月遣淮西參議許子中措置淮西山水寨民兵 漢鼂錯言邉事曰選常居者家室田作為髙城深塹其藺石布渠答復為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步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先為室屋具田器幕人居之 文王城朔方以南仲宣王城東方以仲山甫慮以悄悄之勞發以赫赫之名承以翼翼之勤續以明明之功其君臣如此而守衛有其具也古者哲夫以為城衆心以為城禮義廉恥以為城易曰天險不可升也是險也無象無形不兵而不可犯不城而不可踰所以持山川丘陵者也昔之人以大師為垣得道為助在德者險茍得民心雖畫地而守效死者莫肯去不然崇城到天嚴扉重閉金鋪銅環鐵扇石樞無以結民心至於攜叛不若折柳之樊圃也 禦外之道莫若設險制勝之方莫若因形重門擊柝設險也髙屋建瓴因形也雅有營謝美召伯也𫝊稱城沂賢蒍敖也 城朔方而玁狁之難除禦戎狄之道守備為本不以攻戰為先 陵崢岸峭 豐牆峭阯 以行義為阻道德為塞賢人為兵則邊境無鹿駭狼顧之憂 春秋之法大事書之於策其於土功尤致其謹始於隠之城中丘卒於哀之城邾瑕其事幾三十條莒城惡而弗備巫臣以為譏由於城麇不知髙厚子西以為誚子囊之城郢蒍艾獵之城沂深嘉屢歎以為善相一國 崪若斷岸矗似長雲 扼敵國之襟喉據邊障之樞㑹屈伸指臂開闔風雷啟闗而敵不敢入下兵而敵不敢當堞雉崢嶸岳立雲連鼔鼙晝鳴刁斗夜嚴渠答藺石凡備畢具隠以金椎䝉以石壁巋乎峭巘斷岸之不可攀 峙芻糧糓甲兵具藺石杜擭穽察相翔謹號戒 王公設險以守國孔子書於習坎之彖城郭溝池以為固孔子所以答言偃之問 體天之險等威以敘因地之宜溝封以固猶慮有欲不相保聚弧矢取暌門柝取豫俾居無甈而害有禦 迺量𢎞閷迺審薄厚 先壞而防先變而懼毋生戒心棄成恃陋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故城成周而君子小之雖然清風至而城郭不修入其國者有以觀政矣 石城湯池著於神農之教固圉重閉載乎春秋之訓 敵無脆有備者勝國無小善守者全樂毅能下齊而不能拔莒即墨之二城佛貍能飲江而不能克旴𣅿之孤壘以習安為懼以恃陋為戒墨翟之智子囊之忠也 正其疆場脩其土田險其走集親其民人明其伍侯 萬雉鬱起矗如長雲 植表作旗萬鍤競奮 實墉實壑深與髙稱 城有制役有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邑無百雉之城制也凡土功龍見而戒事火見而致用水昬正而栽日至而畢時也 周之以水樵校聨布之以藺石渠答










  玉海卷一百七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