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五

卷四 玉溪先生文集
卷之五
作者:盧禛
1632年
世系

雜著

編輯

重刊養正編跋

編輯

三代旣遠。敎豫之道無聞焉。人之在幼蒙也。爲父兄者。愛踰於禮。養無其正。始之以戱嬉欺誑。終之以句讀文義。喪其良心。壞其德性。貿貿胥溺。人才職此汚下。無惑乎風俗之日偸而善治之不復也。嗚呼。雖無其敎之行。豈無其書可以維持此心。使之感發而興起者乎。顧人無有以是爲念者。可勝歎哉。余讀養正編。竊有感於心者久矣。夫人之生也。孰不知愛其親而敬其兄哉。然其劬勞之狀。倫敍之篤。則雖至長大。而能眞切念省者。蓋無幾焉。今讀孝悌孝順之歌。而有不惕然警動者乎。至於吳陳之詩箴。文公之規訓。則無非進德之工夫。爲學之大端。孫氏所編之意。厥惟旨哉。第以列邑無板本。雖有志於是者。或不知有此書。故乃命工壽之。因頒於鄕之子弟。使知自勉焉。但余於身無所有。不得如孫氏設敎之爲者。是可愧已。時嘉靖紀元之三十四年乙卯夏四月下浣。西河盧禛。謹跋。

高靈世稿續編跋

編輯

靈川先生藉文獻之世。挺絶特之資。少與名公前輩遊。務自砥礪。充之以學識。發之爲文章。蔚然爲當世偉人。推其緖餘。足以鳴於大雅。而黼黻國家之治矣。不幸方當盛壯之年。卽被錮謫。晩雖暫試州縣。其於公之志業。何有哉。觀其爲詩。得之天分甚高。格律秀爽。音節和暢。趣味幽遠。不爲險絶奇詭之語。而能蟬蛻汙濁。洗滌葷血。殆不頹東震氣習。豈吟弄雲月。學爲偶對者所可覬其藩籬耶。惜乎。公之事業。旣不顯於時。又無嗣胤以世其家。況望其稿之可傳也哉。余晩獲從公遊。辱知最深。今幸待罪於秋城。諶所以壽梓。則適方伯李公文馨。聞而助其力。旁邑若宋相公純,李錦城俊民,梁玉川應鼎等。亦皆資其費。於是。募工始事。閱數月而告訖。遂移藏於泰山。附於世稿之後。其以續編稱者。所以別於元集也。但公早有見於實地。不肯用力於詩文。又性不喜著述。故其可見者止此。而獨冠山之作爲最夥焉。蓋離親久謫。羈窮抑鬱。乃人之情。故不免形諸詩詠。而或多愁歎憾慨之辭。後之讀是篇者。寧有不想慕其爲人。而悲時命之不偶者也夫。時嘉靖昭陽大淵獻仲秋上浣盧禛。謹跋。

書盧氏族譜後

編輯

盧氏之先。出自黃之西河。吾鼻祖國子進士諱裕。避賊戈。始刈宅於昌原之東村。歷七八世。吾曾祖參判公。授室於咸。遂宇焉。咸之有盧。自此始。厥後。昌與咸。隔百里相夐。未嘗往還。不知孰是同根於一人之身。而又無系譜之可考。故又莫知其盧之有姓幾歷其姓也。禛托生百載之下。未及承顔於先祖。不能親稟其世系。嘗自歎曰。在中國之人。雖陋商賤隸。尙有系譜。俾後我生者。得有所考。而況忝於卿士之裔。不能詳識其所自出。可乎。時或拭淚。獨慨不自己。一日。往從父參奉公舍。因請閱所藏書籍。偶得一秩。乃譜盧氏之系者。而參奉公在世時所自錄成之者也。其所錄。雖不能歷數其世系。而於族派之分。根支之蔓。則記之頗詳。異日某親與某親相遇於百里之外者。因此可以知其初實分於一人之體。而其終乃若是也。其必相親相愛之篤。而孝感之心。足可長也。於是。遂請假手。旋遍見諸兄。因謄錄如右。而又繼之以金與鄭之系。以示後之生者。俾無余今日之慨焉。其幷我爲兄弟者。後我爲子孫者。庶因此而有所考。其曰某屬之親。某宗之裔雲爾者。則必相篤愛之。毋或疏且忘哉。時嘉靖丙申初春。後孫禛。謹書。

書尊堯集後月課。以下七首同。

編輯

右尊堯集者。陳忠肅公瓘之所著也。始金陵之得志也。變更祖宗制度。流毒天下。而性又偃蹇驕恣。私撰日錄。以記當時之事。大率慢君右已。肆爲誣妄。其罪固已大矣。及夫紹聖以來。群姦幷興。憤疾元祐正人。協謀報復。不遺餘力。倡父子之說。以逞私忿。藉紹述之名。以濟邪志。惡司馬之力廢新法。則欲毀通鑑之板。至以神考製序。爲少年之文。怨宣仁之崇正抑邪。則倡以保佑不謹。自作廢黜之詔。或比之呂武。猶以爲未也。又復改修裕陵本史。專以安石日錄爲主。變亂是非。眩惑眞僞。搆揑增益。橫加詆枉。至有臣子所不忍言者。甚矣。小人之恣行不道。無所忌憚。一至是哉。於時。公以愛君憂時之志。曠世絶物之學。愪群邪之得意。憫國史之失實。其在諫省也。進日錄辨。請速修正。其被竄合浦也。又復作爲此集。深闢誣妄。搜摘憸小之情僞。表正君臣之大義。紕繆者復眞。幽蔽者得伸。使天下後世。曉然知善惡邪正之實而不復疑。然則是集之作。其爲世道扶持之助。爲如何哉。大抵是非之在人心。雖百世不可誣也。而道學不明。習俗靡靡。一有當國之士鼓邪說而倡之。則始怵於威福。終溺於見聞。歲月旣久。流傳浸廣。終至於是非顚倒。賢邪逆置。貿貿焉莫知所之。況國史之傳信方來乎。宜公之拳拳作書。必爲之昭雪辨明也。惜乎。以公蓍龜之識。廊廟之材。不得少見於世。又罹讒謗。竄徙嶺海之遠。此集之作。又爲身祟。窘辱困苦。至不復忍言。讀史而見石悈迫䝱之狀。猶使人扼腕抆淚而不能已。何其遭時之不幸。至此其極耶。雖然。公之所以勤懇於斥逐艱難之域。必爲此書而不自悔。則固非以此動其心。而使當時善惡是非之實。因此有定焉。公之志則爲無憾矣。嗚呼。良史之不作。久矣。傳記之失實者。多矣。倘有如斯人者。時出而正之。則庶幾謬誤之不行於後世乎。於是。題其篇後而爲之說雲。

書昭烈永安遺詔後

編輯

嘗觀昭烈之崩也。遺詔敕太子。其言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嗚呼。帝之此言。某見者誠高矣。夫人之情。於其惡之小也。則以爲無傷而爲之。終至於喪身僨國。於其善之小也。則以爲無益而不勉。終爲小人積惡之歸者皆是。觀夫水火之爲物。始雖涓涓。而其終也滔天焉。發於炎炎。而其末也燎原焉。況山嶽之高大者。以其土壤之聚也。河海之深廣者。以其細流之會也。凡天下之物。孰非由積而盛。自溦而著者乎。況人心之操舍不常。而聖狂之分。隨其所嚮。則爲人君者。可不審其幾微而知所用力哉。故伊尹之告太甲曰。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斯言也。唯伊尹能道之。唯聖人能明之。而帝起於干戈擾攘之際。其見識之高明。至於如此。則非特聰明才略足以興復漢室而已。必其天資粹美。暗與道合者歟。其以壽夭爲言者。特以慰太子之心也。不復諄諄以大事者。以後帝非撥亂之才。而唯孔明爲能任之也。況國家之興亡。由於一念之善惡。則大事之寄。未嘗不在於是。而於事丞相如父之言。亦已盡之矣。且其遺命諸葛之言曰。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帝之於亮。雖曰君臣一體。無所嫌疑。而自非其心矌然大公。無一毫係戀之私者。不能也。後世之君有稱其賢。而其立六子也。至於泫然下淚。則若是者。何足以與於此哉。倘使天假之年。而復能輔之以學問。則非但光復舊物。克纉令緖而已。其必爲太平盛德之主。而不可槪諸三代以後矣。惜乎。後帝不能戒惡之微而崇信姦回。不能勉善之小而甘於庸闇。卒亡其國而不祀忽諸。可勝惜哉。

范仲淹答歐陽脩論不諫書

編輯

辱書。責僕以不能亟諫。曉譬明白。論議慷慨。欲其不負所職。而使得自立於賢人君子之域。足下之愛我誠多矣。足下之責我誠是矣。僕雖無似。豈不知所感徼哉。雖然。僕聞忠臣之諫於其君也。不唯以一時之沽直爲安。而必欲君擧之無過不但以天下之譏責爲懼。而必欲國政之無疵。故古之人。非不欲盡言而不諱也。然其諫之也。或以諷焉。或以譎焉。或以戇焉。其爲道也。固已多端矣。況天下之事。不可易而爲之。道有先後。時有可否。政有大小。體有緩急。君子之任其職也。必揣摩審度。思始慮終。察其遲速之宜。推其輕重之分。其言之必以漸。其處之必有道。豈可見一闕事而嘵嘵不已。聞一疵政而強聒不舍。徒受盡言之名而不能成吾君之美。圖免百世之譏議而無救於國家之患哉。僕之意則誠有見乎此也。大臣之譏。烏可得兔乎。有待之責。亦所甘心焉耳。當今之時。天下之事。可言者多矣。僕雖非直節之士。其自處則固未嘗不在於古人。自除此職。風夜憂懼。思有所匡救。以盡吾心。而其未發者。特機未至也。慮未周也。足下若知僕之用心。則吾恐足下之不暇責我而憫我也。雖然。僕雖不能朝拜官而夕奏疏。何至爲七年之陽城耶。徐觀僕之所爲。少安毋躁。仲淹頓首。

均田議

編輯

夫井田。古矣。固難行於後世也。子張子曰。貧富不均。敎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已。今欲使之一貧富。而使吾民無兼幷侵削之患。則唯漢,隋所議均田之制。爲稍可行焉。然則田可使之均。而貧富亦可使之一歟。田固不可不均。而不可猝均也。貧富可使之一。而亦不可易一也。大抵人情安於已然。流俗狃於故習。今有上之人。將興一事革一法。雖明知其利之什倍。而欲爲之則民莫不駭然以怪。譁然不悅。或至於生亂。今民之各私其田。幾何特也。執其券而爲高曾之世守焉。資其業而爲一家之靑氈焉。一朝取而與之他人。以連阡陌之富。而使同於昔日無卓錐之貧。則民其安之乎。其不至於怨且亂乎。然則以今日之人情習俗。而知均田之決不可行也。雖然。法之古者。皆歸於時之已下而不可復。事之便者。一諉於勢之難行而不能爲。則天下之務。將至於廢弛不擧。而法度之美。卒不可復見於後世取。孔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苟上之人。先行仁政。使吾民無憾於仰事俯育之願。行之以百年。期之以一世。則人心其有不淑乎。風俗其有不變乎。然後審其利害可否之宜。不爲群言浮議所搖奪。毋急近效。毋欲速成。處之有道。行之以漸。而又必以誠意而將之。使吾民知上之所以出號施令者。皆在於利民便民。而非以厲民病民之爲。則雖井田之制。可復而行之。何均田之不可爲哉。大抵上之所欲。下必趨之。從欲變移之機。捷於影響。安有爲君上者處置得宜。而終於難行者乎。故始之以爲不可行者非不可行也。而行之之機。則誠在君上焉。盍亦深思熟慮。觸其類而長之哉。

調停辨

編輯

有宋元祐中。宣仁臨朝。群賢幷進。而熙豐舊臣。久處散地。爭起邪說。以撼在位之人。呂大防,劉摰等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宿怨。於是。有調停之說焉。嗚呼。天下之理。安有賢邪之幷進而能致其治者哉。夫君子小人之不相與。久矣。猶氷炭之不同器。薰蕕之不同臭。迭其消長。相爲盛衰。君子進。則衆小人皆退。一小人進。則衆君子皆退。其不可與幷立而有成。明矣。況小人之性。必邀結朋比。以援其數。夤緣和附。以固其勢。如鬼如蜮。千歧萬轍。必至於勝君子而去之然後已。君子則挺身孤立。直道而行。難進而易退。難親而易疏。一有不合。則輒奉身而退。納履而去。今以孤立直道之行。而處夫朋比盤結之間。以務勝必去之心。而沮難進易退之人。則其勢必至於君子日遠而小人類進矣。孔子曰。遠佞人。大學傳曰。見不善而不能退則慢也。聖人之斥遠邪佞。其嚴如此。故如知其人之不善則必雲之。非徒去之。而必至於流放竄殛。不與之同中國而後已。夫豈爲已甚矣。誠以一近其人。則其國必殆。不可不深惡而痛絶之也。自古及今。何嘗有招而納之。與之共事。賢邪混處。忠佞雜糅。和調均停。能有以成天下之務哉。況當是時也。彼憸人者方在散地。猶且爭起邪說。以傾在位。則一與之地。能保其帖然無後患耶。以蓄憤積憾之極。而一朝起而用事。則其報復仇怨。戕害正士之禍。將何所不至哉。夫放虎而出柙。引盜而納門。欲其無摶噬之患。剽奪之禍。寧有是理也。劉呂二公等。暗於學術。而短於智慮。巧爲自全之計。而曾不悟異日之患。實基於此。其計不亦疏乎。然則調停之說。其是非得失之歸。不待智者而後知矣。雖然。二公智術之淺則然矣。其情則亦可悲矣。當是時。幸而太后賢明。能聽蘇轍之說而用之耳。以哲宗之爲君而能保其明。於邪正不爲所感乎。姦憸之人。退居散地。蓄憤旣深。積怨已極。狺然欲噬。侗影欲射者。非一二日矣。以後日紹聖之禍。而當時小人之情狀。可想見矣。二公之爲此論者。旣不能明於學術。而默慮君心之未定。目擊時事之難處。亦出於不得已焉耳。不然則揚於王庭。以正小人之罪。固君子之至願也。二公之賢。何至爲此無據不可行之論哉。故臣平日讀史至此。未嘗不爲二公恨。而亦未嘗不悲其事之出於不得已。嗚呼。爲人上者。盍亦因是而有所省哉。

奏廣寧都御史某。請遼東兵馬。勿調赴蘇州等處。專力防備。以禦㺚賊之患。

編輯

廣寧都御史臣某。謹奏爲備禦㺚賊事。該本年某月日。欽奉勅旨。節該廣寧地方。旣係山東衝要樞轄之處。兼且密爾寇虜。累肆猖獗。其患不細。你其承命前去。撫綏有衆。兼督軍兵。觀其形勢。量其機宜。凡所規畫。任你自處。欽此欽遵。臣於某月日。前到接管外。近據遼東都指揮使司呈。有不記㺚賊搶掠金州衛等處。焚燒廬舍。殺掠人口回還等因。得此。續據巡按御史呈。准都司呈。據海州衛等處守堡官飛報內。前項虜兵。迤向本處。作耗殺傷人畜。不可勝計。漢兵單寡。奔竄敗北等因。得此。除行各處營堡。別加設備守禦外。臣竊照。蠢玆醜虜。委因邊圉失固。敢肆猾夏之暴。屠燒郡邑。殆無虛歲。攻劫城堡。不止一方。婦女被其搶攎。頭畜在其奪攘。里閈蕭條。煙火一空。跳梁之患。無有紀極。兇逆之鋒。誠所難當。兼且近年以來。遼陽地西。旱澇不時。以致夏秋無收。家乏缺食。老幼顚仆。少壯流移。民之生理。最為寒心。一有寇虜聲息。輒懷奔避之計。皆無守死之心。兵力單弱。營堡頹塌。以守以戰。皆難爲力。備禦之方。誠不可以尋常籌也。臣又照自來薊州地方。迫近皇畿。根本不可以不固。腹心不可以不衛。每將遼東等處軍馬。調發入赴。委是祖宗重內之深意。竊念目今虜惡不悛。䲭張日甚。遼陽歲饉。危迫已極。雖專一方之備。尙難支吾。分其徵發之煩。勢無兩利。大坁事有更張。理難循蹈。豈可以全盛一時之規。而守株於後日艱危之際哉。如蒙乞勅兵部。看落遼東等處軍馬。免赴薊州地方。使之得專兵力。心爲一方之守備。則庶幾寇虜之禍可弭。而邊維之患或息。緣係備禦賊虜。事理未敢擅便。謹具奏聞。

死病無良醫論

編輯

論曰。天下之患。不在於勢難救。而患在於無其人以救之。不患夫無其人而患在於不能聽其言而用之。苟能得其人而用其言。用其言而盡其術。則勢之難易。非所問也。患之大小。非所憂也。烏有難救之禍。不可爲之事乎。今有人。疾在臟腑而藥不可施。氣已薾然。而飮食亦不得下。則其勢可謂殆矣。然特患其無醫而不善救。諱其疾而忌醫之來耳。苟能迎天下之善醫而使診之。聽用其言而盡其術妙。則必能知其受病之源而施其方補其元氣。滌其腸胃。開其痞塞。次第而治之。安有死亡不可救之理乎。臣嘗考諸史。死病無良醫。魏孔斌有是言也。當是時也。斌聘於魏。陳大計不用而去。出而視山東之國。皆獘而不振。三晉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皆屈己服事之不暇。而魏之君。又藐然於吾之陳計。則天下之勢。岌岌如垂死之病。已不可爲。而斌之言。誠可信矣。然斌之當初就聘也。豈不知天下之勢將幷於秦。而猶且進焉。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而又至於屢陳大計。則斌之意豈誠曰事勢之難救而無可爲之方乎。及其不用而去。然後有是言。則斌之意可知矣。伊摰在夏。而夏國不治。呂望在商。而商業日衰。孔斌在魏。而魏國見幷。則豈其無其人乎也哉。唯其不能用其人而聽其言耳。然則病之將死而謂良醫不能施其術。國之將亡而謂良臣無所效其力者。臣不信也。故爲人君者。當衰季之世。勿以其勢之難爲而廢其自強之實。勿以其事之不可救而怠其政事之修。迎天下之賢臣而盡禮之。信之篤而任之專。諫行言聽。使得展布四體。盡其智術。則四境之不治者可以治之。外侮之方張者可以弭之。民心之離者可以合之。國勢之殆者可以固之。夫焉有危而不能持。弱而不可扶者哉。論天下之事者若以時勢之難易而爲用力之怠勉。謂病之將死而無良醫。國之將亡而無良臣。則是沮人君用賢之誠。而廢忠臣憂國之心也。將何以爲勸哉。昔虢太子死。用扁鵲之言而蘇。齊桓侯病。不用而死。夫病不信醫。則雖良醫。無所施其術。國不任賢。則雖賢者。亦將如之何哉。如此而謂死病無良醫。亡國無良臣。其可乎哉。雖然。天下之事。貴乎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苟至於勢不可爲而無下乎之地。則雖有智者。無以善其後矣。夫疾在膏肓而不可救。則雖良醫。亦或望而走之。爲國家者恃其有可救之道。必待夫頃殆杌隉而後爲之用力。則亦或無及於禍矣。故善養身老。必審微而預防。能於病之不深而治之。使不至於危。善治國者。必察近而慮遠。能於國之不殆而圖之。使不至於亂。爲人君者。何不以是爲戒哉。大抵父母有疾。雖甚不可爲。而不忍不爲之下藥。孝子之至情也。豈可謂病之將死而廢其救之之方乎。迨天之未陰雨。綢繆牖戶。前聖之所戒而錄之於詩。則豈必待患生而後救。亂極而後圖之乎。故臣於此爲之言曰。人君之治天下也。能先事而戒。能弭患於未然則可也。忠臣之事君也。不曰末如之何而廢其扶持之力則可也。臣謹論。

遊長水寺記

編輯

嶺之南山水之勝。甲於東方。其巍然高而秀者。頭流爲之最。氣積而聚。屹爲巨嶽。故靈區神境。亦多有之。列郡之苟近於其側者。皆以幽勝著。山之北咸之郡。專據焉。咸之與林。境相屬也。故林之爲縣。亦有勝聞焉。縣治之西。遠有東西兩峯相峙。自德裕迤邐而至。蜿蜒十許里間。環屈而窮焉。爲一洞府。其峯之稍拔而峻者。智雨山也。山之下。有水源源逶迤。蛇屈至一處。絶壁千仞。飛流奔瀉。宛然如千尺脩練自天而垂者。瀑布也。瀑布之下。雪浪飜蹴。噴煙泄霧。白氣射天𢥠不可窺者。龍湫也。由龍湫抵谷口。巖石平鋪。溪流曲折。琮錚然作響。在在皆是。龍湫之上。有一巨剎。曰長水。梵宮禪寮。金碧眩耀。觀遊者咸投此而盡賞焉。其南偏搆樓三楹。下俯巖湫。老樹數十株。扶疏絶崖。登而窺其外。則恍乎其天漢之下垂也。異乎其白虹之映空也。深潭泓黑。巖竇怪奇。可驚可愕。殆不可狀。故旁郡之稱山水之美者。必歸之智雨。而評諸剎之勝。必以長水爲首。然地仄而宅幽。文人儒士。多不識其勝。自遠而遊者罕至。故名亦不甚着焉。余家灆水之東。灆之流。卽龍湫其源也。自遊學於是山。無歲而不往。嶺猿山禽。往往多有識面者。厥後塵埃汩沒。足跡之不入於巖洞者積五六年餘。煑鮮之遊。觀燈之會。常往來於懷也。伯氏曾遊洛下。去壬辰。始家於此。余每詑智雨林泉之勝。則兄亦願爲之遊。介介不已者久矣。今年春。余自湖南來。伯氏已謀諸從兄。景應氏遂有決焉之計。一日引余而諗之曰。物華方殷。薰風新至。探勝林泉。此其時也。況山花未謝。新綠正肥。今不趁節而一遊。則溪山宿願。獲賞無期矣。爾其盍爲我前導。余拱而對曰。是吾志也。邀二從兄。大綏,景應氏。亦偕焉。因策馬而行。遂憩行五六里。至所謂沈菜甕巖石裡。由巖罅而流。噴放有聲。舊有石凹。呀然周曲。深可一丈。所謂沈菜甕者也。諺傳有僧覺然。嘗住是山。積菜於其中。淹以爲葅。以自供故云。然今則沙石塡塞。水纔儲數斗。乃傍近村氓。備孺子之匍匐也。俯流而息。飛雪濺面。徘徊采勝。久而乃行。日已脯。始抵寺前小丘。自沈菜甕巖至此。路皆鋪石。狀若齒牙。往往谷水津溜。磴磵崎嶇。歷阻極勞憊。有新徑一線。細分林莾間。截龍湫下流。以連於寺。問之。雲。去歲之旱。太守親祀於龍湫。令寺僧剪刜而通之。以便其往來者也。遂由之而行。以及溪口。距龍湫纔十餘步。溪心巨石唅呀。水亦洄滀。其中稍深可厲。余所乘款段羸甚。跌足石罅。幾至顚墜。賴蒼頭抱持。僅而獲濟。然自靴帶以下猶濕。遂登岸去其濕。訪諸兄所之。則已至龍湫下矣。披榛翳俛伏以入。各占小石以坐。蒼崖怒浪。震蕩依舊。但潭旁四面。硬石塡積。矢黝黑矣。問之則雲。乙未之。崩崖折岸。勢至於此故然。俄而。僧法崇來迎。從者先至而道行也。伯氏樂之甚。顧謂余曰。昔日居閑。爾每稱龍湫之奇奧。余雖心知其勝。視之亦不過鋪張詑談。豈科笑須塔當庭。頹圮若將墜。舊矣。居僧六七輩來合掌。皆素住識面。或亡或徒。太半不存矣。僧堂之東。有記釘於壁。季氏所撰。昔有尙書朴公習者。錦還是鄕。邀遊山水間。卜建精舍於此。目願堂。寺之有搆。始於時。厥後鬱攸爲災。狐兔所家者積有年紀。有浮屠學了偶尋遺址。首其事而劒焉。法崇道琳等。纉其功而續之。不閱歲而斷手。爲請而敍其顚末。但恨空門不好事。爲後人者力弱。不能鋟印永壽。使蒼色淵先之文。秪爲湮沒。良可歎也。覽遍。因就律堂前廊。倚檻而息少選。由北墻而出。稍西迤抵屑玉潭。怒流廻繞巖間。碎瓊濺雪。落而爲潭。方石鋪底。中稍呀然而受水。有如造物者巧刻而成之者。潭舊無名。尹上舍寧。嘗遊於是。遂摽以今號。其稱屑玉者。豈非取其流之象歟。潭之兩崖。巨岩鬥起。舊有大木橫其顚。爲略約以往來於玄水浮屠諸剎。而今無之。雨淫蟲嚙。寺僧不更修復也。自是潭一皆巖石鋪之。平潤廣衍。聯綿一里間半。巖有斜泐。水汩汩而由之。跳珠振露。流而爲瀑布。僧言龍湫之上。舊無魚。蓋巖崖懸絶。魚不能上下也。鄭先正汝昌爲倅於縣。往來是山。取紅鱗數隊。舍於此。厥後。畜息以蕃。游魚濈濈潭底。至今爲遊人好事者之愛玩焉。余嘗遊學於此。與二三年少。日餌取之。以爲山盤之供也。噫。吾其盡之矣。先生以博施濟物之仁。屈爲小縣。能使一境之民。獲蒙煦濡之惠。而又繼而及物。置諸咸若之地。其一段方寸底意思。誠可尙者矣。余亦天地間一圓方也。而懵識之與群忍殘仁澤之所遺者耶。山川有知。必怒余而不赦矣。有頃。小沙彌來報廚具。遂盥洗漱齒以入。仍就東編廣堂安焉。歲久漫漶。塵籠窓壁間。蒲團床枕。亦皆壞漏。不可處。時適雲陰。山月鞱彩。餘六人枕藉暗室。齁齁而睡。壬戌。黎明而起。促晨餔。又由北墻而行絶屑玉潭上。遂渡及岸。岸口有草廠。倚流而搆。蔭茅半落風雨中。有巨砧伏其下。引流而注其尾乃供佛時舂秔者也今而廢久杵臼半壞。糠籺已成土矣。行百許武。至浮屠庵。碧草盈砌。凝塵蔽室。只有金泥一軀。埋沒榻上。東壁有覺然畫幀。爲風雨所撤。跟肘已脫去矣。垣外有巨塔數層。然師頭骨藏於是。庵之得稱。取此雲。余嘗遊息於玄水寺。往來於是庵。當此之時。畫閣新峙。碧棟雕甍。輝映林木間。緇流牧豎之歷矚者莫不駭異歎賞。而自癸巳迄今。纔閱五寒暑矣。破窓壞壁。豈料重尋於荒涼蕪穢之鄕矣。此雖吾家所欲廬者。細思物理。顧眄咨嗟。殊有慘然意思。坐久移籌。日已卓午。遂出寺西。轉訪玄水寺。外牖深閉。下鑰甚牢。令從者由東郭邪戶而入啓之。香油甁錫。俱在椙案間。若有人居。而周顧寂然。無跫音矣。疑訝方久。有艸童自長水而至。問之。雲。有一髡留居。而採山不還矣。嗟夫。癸巳之歲。緇徒雲集是剎。唄音梵語。響振林谷。而不出五六歲。遽見殘毀破缺之。皆是殊可愕已。不特此也。其餘普濟機朴諸剎。亦皆空廢無僧。噫。此山獨何其落莫耶。抑爲邑者將人其人廬其居。使變於夷者。盡化爲耕鑿之氓耶。其必有之者矣。東丘有老槐翼然垂蔭。可坐而息。柱杖憩其下久之。抵羅漢堂。堂凡三間。亦無僧。有羅漢數十軀。環坐榻上。皆塑像也。眉目鬟髻。宛然可識。而奇形異狀。不可忍視。遂出卽行。遵前路歷屑玉潭。抵龍湫上流。缺巖隆然而止於此。水激而下。匯爲小湫。狀窪樽極深黝。不可近。巖裡鋪連而入。周亘四面。流之下者必勢湧而行。僧雲。龍湫巖底有潛竇。空闊直通於此。神物所蟠處。乃剔苔題名於巖腹。遂書崔學士狂賁疊石吼重巒之句於其尾。有龍臺在瀑布東崖。値歲旱。祀於此。別累小石塡沙土以爲高。太守親祀時所修者也。因趺坐巖間。命取酒而來。寮主雲。今日雲氣霏微。天將有雨徵。興半投遷。恐未能盡此閑賞也。盍亦早爲之圖乎。余等曰。碧石晴磯。復添晩雨煙景。是天做吾儕十分淸興也。今以沾濡之苦而拋此奇賞。則得無燒琴煑鶴之歸半。遂坐不起。僧亦不能強。卽出盤飣。以供山肴野簌。亦皆可啖。有頃。小奚取纖鱗一貫而來。揚鰓吐沫。殊其可喜。命炙之以進。蒼巖峻峯。峭崿前峙。霜濤雪浪。交墜半空。振搖地軸。隱隱然入耳。益爲奇也。相與衎衎而笑。一以劇飮爲量。無復有屈伏退讓之態焉。酒半。伯氏稱酌而言曰。安得君輩卜宅山趾。遨遊巖谷。這裡勝像。獨取爲已有。使造物者怨歟。已而。酒壺將傾。靑山黯然。醉眼矇矓。細雨𩆌𩆷入面。甚可樂也。遂扶攜而入。初昏畢會。住僧命作梵音。香煙裊裊。鍾磬鏗轟。緇衣迴旋佛榻前。余輩相環而視之。醉裡狂興。殊爲可笑。癸亥。曉日閟光。山雨成泥。諸兄皆默慮焉。余曰。三日觀遊。未謂愜賞。今而忽雨。是山靈不汚吾儕而故留之也。又何躁焉。俄而。雲翳消散。崖谷明朗。遂步穿苔磴。渡石矼抵岸。蓋懲往時顚躓也。旣及谷口。追想昨日淸遊。徘徊眷顧。如別佳人而有不能釋者焉。至柏吐溪畔網鮮。坐石間酌數杯而返。嗚呼。地必因人而勝。故山陰之蘭亭。使無右軍。不過茂林脩竹而已。黃州之赤壁使無東坡。亦不過高山大江而已。不特中國爲然也。其在東區則陜川之伽倻。使無學士。亦不過丹崖蒼壁而已。曷足以名後世耶。今智雨之勝。其靑嶂之聳秀。瓊林之列植。雖有讓於倻。而白石淸泉宜於遊衍則雖倻。亦退縮之不暇矣。苟有如孤雲者。倘佯棲息於其中。則蒼溪翠壁。騰播文字。爲騷人墨客膾炙之資。而寥寥千百載間。仙曹逸士之眺賞者蓋寡。又聞其勝而心想神遊者爲尤少。使淸幽奧邃之境。泯沒於宇宙間。夫豈山之不幸歟。況余輩旣不足以增重是山。而偶偸時閑。縱得勇往一賞。未幾復梏於塵龕間。塊然昔時一形骸也。良可歎已。但余髮未種種。遊歷於此。纔閱五稔。而所及於目者有變移。所感於懷者亦隨以不一。未知他日雲林石泉。蠟屐重尋。則所及於目者幾何其變移。而所感於懷者又幾何其不一恥。足不可以不識也。旣遊之五日。迂齋書。先生自號之一

司馬齋題名錄序

編輯

吾鄕。素稱文獻之區。凡自鄕而升於國學者。立司馬齋之號。蓄貨帑以資其費。隸徒夫以供其役。講信於春秋。而相保於吉凶。其一鄕斯文之美意。何其尙哉。第恨會游無其所。常僑於他宇。記名又闕。其案在後而無可徵。余每與同志者歉焉。旣而。自思曰。營度在吾儕力微。誠無所容。其謀錄案則顧前輩未遑耳。苟一日有志。則可不煩而就焉。今之中外庶司。皆有題名記。所以徵於前而傳諸後也。今此司馬之齋。雖非百司之比。亦吾鄕斯文之一好事。而今之參於是者。皆一鄕之先輩也。後之跡於是者。亦一鄕之後輩也。其間。又有後裔而踵其祖先者焉。如是而可無題名之案。使之沒焉無傳哉。世逖人遐。不能盡記。始於宣德丙午之榜。以迄於今。凡若干人。繼此來者雖千百人。亦當續書。傳之不朽也。若夫備繕館宇。大張其規模。則又竢夫後之有力者勉焉。時嘉靖庚子夏抄下澣。西河盧禛。序。

策題

編輯

問。學術之醇疵。係乎師門傳授之如何耳。遊於聖賢之門而親炙之者。宜其所學必正。不畔於道矣。而多不免有疵。何歟。泆泗設敎。不可尙已。然而孔子旣沒。弟子分處列國。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至於子夏之學。再傳而爲莊周。何歟。其在孟氏之門則無一有推明其道者。其敎有所不足而然歟。兩漢,隋,唐之間。非無師弟子之講授。而其於道。略無毫髮彷彿者。何歟。至於趙,宋。運開文明。周元公不由師傳。默契道體。卒得二程先生而授之。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緖。可謂盛矣。河南之敎。一以居敬窮理爲主。宜若可以無獘也。而當時及門諸君子率皆淫於禪學。至於親承嫡統者。亦不免有是病何歟考亭夫子憂其若是。其敎必使先明義理。辨析毫釐。使不迷於入德之方。宜亦可以無獘矣。而其門人又復繳繞於文義講說之間。至有朱門末學之獘之譏者。亦何歟。將學術之獘。如忠敬文之相承。自不能無失而然歟。抑師門指授承捄之方。猶不能無偏而然歟。其後有論學者曰。朱子主道問學。象山主尊德性。其說一行。其流波至於今日而愈盛。中朝之以道學自名者。多主象山而詆謗朱子。朱子之敎。果專於道問學。而遺其尊德性者耶。其亦以當時學者。支離於言語文字之故。而乃至於是耶。惟我東區積德百年。文敎休明。然而學者果無曰師曰弟於雲者。則其流獘之有無。不足論矣。雖然。聖賢之道。具在方策。求之則自有餘師。何以則能不失聖人之旨。而又無流於異學之獘歟。諸君子潛心道學。久矣。其各以平日所講明遵守者。著之於篇。將以觀其所得之淺深而爲之進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