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玉溪先生續集
卷之三
作者:盧禛
1873年
卷四

奉敎諭京畿道觀察使愼希復書

編輯

王若曰。惟天惟祖宗。付畀我東國民越厥疆土於予一人。予一人。聰明有所未廣。智慮有所未周。不有承流宣化之臣。咨訪民隱。布揚德惠。則其能有所濟哉。虞咨四岳而有風動四方之治。周分二南而致化被南國之盛。在古若是。今何爲而獨不然哉。緬惟畿甸一道。京師之根本。四方之樞轄。徭賦之煩。供億之辦。視他路倍蘇。而水旱饑饉之薦仍。民之憔悴困頓。未有甚於此時。況乎迫近海門。鯨波無阻。防戍備禦之策。亦有所當急者哉。咨詢之任。苟不得其人。則上澤何由而究。民生何由而遂乎。惟卿文學之老。甘盤之舊。材美發於久積。器業得乎天成。予心之所眷注。縉紳之所推重。肆授卿爲本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卿其往欽哉。予惟。古先正之言曰。生民之休戚。係守令之賢否。守令之任。不其重乎。又曰。監司者。守令之本。考察守令之善否而黜陟之者。在於監司。則監司之責。不其尤重矣乎。予聞今之爲守令者。不以民視民。而率皆寇讐之。割剝啖咀。罔有紀極。媚於權貴。餙其廚傳。以求聲譽者皆是。此固不足道也。亦有衒其才能。唯務集事。簿書期會。靡有不及。剖決裁割。無有不能。察其外則若可觀。驗其實則反有害。毒於蒸庶。蹶其邦本。使國家無所藉以爲安。卿其念哉。又有惠於民人。拙於催科。奉公以爲主。約已以爲心。闊於事情。短於應務。無赫赫之名。有悃愊之實。大有利於民而裨於國。卿其念哉。至於敦風化之原。課衣食之本。弭盜息訟之方。訓兵禦暴之榮。亦當知所先務而次第條行之。此奚待於予言哉。況今將有事於新陵。知民力之重困。事非得已役不可緩。卿宜知予至意。使無病於民而廢於事哉。於戲。注盡乃心。無替予命。官非通政。在卿自處。辜必大辟。稟予以斷。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奉敎答諭領議政沈連源書

編輯

王若曰。嗚呼。大臣之於國家。其義重矣。國耳忘家。公耳忘私。不以進退而易其操。不以用捨而忘其忠。勤勤懇懇。死而後已。此伊尹所以有告老之誡。韓琦所以有陜西乏疏也。惟卿。性稟忠純。器識弘遠。昻然特達之資。淵乎有容之量。自在先朝。奬用殊甚。歷陽中外。聲績蔚然。矧乎予小子。幼沖嗣位。有疑必稽。有難必咨。其眷顧倚毗之重。豈特如濟川之舟楫。大旱之霖雨哉。厥今年齡未至於致仕。志慮無改乎常度。忽有經時之疴。屢上告老之章。在卿雖切於解煩頤養。而無卿一日。何以爲國哉。又念。大臣之任。要有嘉謨嘉猷。裨補於宵旰。非有職務責守。鞅掌乎朝夕。屢賜告暇。庶幾調治而就職。綿歷時月。久無勿藥之有喜。卿今求解益力。至於三。四。予之缺然於中。若失左右手者。豈有量哉。且於求退之日。不忘規警之義。條六事以陳疏。罄平昔之儲蘊。久曠經席之侍講。常恐奄忽而莫吐。惓惓懇懇。忠愛藹然。雖古之大臣。何以加諸。至於勤學從諫。無非帝主正己之要道。親賢遠侫。亦皆古今國治之先務。恤民欲其固本。愼賞欲其防濫。考質乎聖賢。出入乎經傳。義理明白。詞氣忠厚。以此爲治。寧有不濟哉。卿之愛予至矣。卿之爲國篤矣。予雖不敏。曷不念哉懋哉。於戲。聽卿求解。豈予所安。要以遂平心攝身之願。抑以重論道經邦之任。卿亦益篤忠誠。益思自重。用康乃身。以圖後效。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與金晦叔書

編輯

景賢堂祭儀。聞其一依文廟之禮。但用次丁雲。剛而文丈定此儀。必有所據。似難輕議。然亦覺有所未安者。來示得之矣。竊觀。朱子滄洲精舍釋采之儀。比之文廟之禮。多所降殺。蓋朝家命祀。自有禮秩。若群居義起之制。則理當降殺故也。雖然。滄洲之祀。上自先聖。以及於七先生。其事體與文廟無異。但以非朝家命祀。故如此降殺之。右景賢則與先聖之祀。固不可同。而亦無朝家之命。則豈可一依文廟而無降殺乎。剛而丈雖或有所據。亦恐一時未及博考之失。謂當往復商議。以歸至當。可也。又豈可以其亦安。而拘於避嫌遷就之私而不之正乎。想剛而丈已過襄奉。可用書尺通議。須以此意詳稟更定。何如。滄洲釋采儀。寫在別紙。倂惟炤諒。鄙意欲依滄洲儀以定之。而時日則仍用次丁。似爲允當也。伏幸明裁。且景賢堂立位板否。滄洲則疑是立虛殿。旋設立行事耳。然未有的考。爲恨。餘不究。竢通稟剛而丈後更議之。何如。旣作此書後適考之。則滄洲釋采。就講堂行禮。自先聖以下。幷用紙板字設於地矣。

與鄕校諸生書乙丑年爲晉州牧時

編輯

宋朝四賢。我朝四賢。曾已從享。似不當書。但位次東西亦變。幷列書似無妨。於僉意何如。兩廡增祀。各位初欲致告。而更思之則五禮儀內。州縣自配位以下無祝詞。又此從享。本於釋奠時。只設一酌。不備祭儀。且雖在別廡。猶爲大成殿之中也。似有壓尊之意。別爲致告。恐或未安於聖殿。旣告以今日從享之意。只行奠儀於各位。意或此爲猶告也。於僉意何如。但今始起墜。從入享而不別致告。亦似未安。須以尊卑之義。交神之道。參酌折衷之。非僕所能獨斷。僉須勿嫌。深思其義。各出所見。以待參定。何如。

雜著

編輯

記夢

編輯

壬寅首夏。余在安國菴。二十日夜夢。友人某過我於家。仍往今吏部判相李公門下。似公在慶州村墅也。余送別於門外。初不意幷行。而遂與之俱如。道於大綏兄第。大綏兄方與所謂趙參議士秀者。在外大軒。酒樂備至。望見余行。遂呼請入曰。吾對嘉賓。以無人侑歡爲歉。爾須亟來侍酌。余不顧經去。未幾而秪所謂慶州者。遂及相公門下。介某而謁見焉。余嘗因某屢飫相公徽範。以爲神采端肅。若不可犯。而及得瞻拜。則容色如申靈川。衣常服出對。雖語默動止。自不出蹈履。而矜嚴恭愼之容。匪愜於所聞者。且以平日言之。余之拜相公也。必小心盡禮。托以弟子之名。而其投刺之儀。進止之節。不致曲異。如見尋常長者焉。侍坐之頃。某則已不知所在。余進而請敎曰。日間讀書。昏睡輙至。雖着緊收斂強終不得。是雖自家用力處。不干別人事。無奈驅去之有術乎。公曰。此是君不嚌其胾耳。又公之坐傍。有癸酉榜目。公乃是年司焉也。黃衣小帙。粧纊甚精。但記列不於帙中。而自黃衣上。達於帙中。略干人名姓。依俙可了。而人各具父祖逮曾名位。又皆有標署。如靈川名下。記其曾祖故相申叔舟位署。署以金字。余竊意其位崇而然也。靈川於相公榜。魁也。且余仍跪陳不入趙席之意。以爲趙必嗛我。請致箚子趙。爲余解之。則公卽無難。書一幅箚以寄。字書甚不楷。余竊審其辭。則無解余之意。而後如爲余之爲人請丐者。且余似挾瀛奎律髓一帙。置於坐前。及余辭退。則命假甚勤。余敬唯而退。又見公手攜靑蒭飼馬。遂倐然而覺。余在荒遐。每欽相公。學問之精明。操履之純篤。卓然以古聖賢爲師。思欲摳衣於凾丈。矻矻於朝夕。而地禁路絶。企渴而不可得。今而精神感通。得接於夢寐恍惚之境。豈非幸也。但余旣拜公。必不以瀛奎詩爲挾。公雖無責耳。必不肯命汝留之也。且餘一瞻公顔。將畏愼端飭之不暇。必不以請解於趙。爲累於公。公雖萬一之諾。何字畫胡亂若此哉。又如飼馬等事。亦非公之所宜爲。公雖淸儉自持。豈至見客而親事於皁櫪。以隳儀則乎。其他所夢。顚倒錯繆。有不足記。唯其不嚌其胾一言。是可警余者。將自此開卷誦說之際。昏惰或乘之。則恍若相公親臨凾丈。爲面承耳授者而自省。則庶幾其萬一。故幷書顚末而時覽焉。且以竢夫後日。果得拜相公皐皮之下。獲卒所業雲。獨惜乎余今不得親拜相公。而偶接於冥窅之際。則似有天誘而神相之。而所謂未嚌其胾者。亦以只發余之意而已。不得承喫緊一語。爲平日持循之地。所歷所見。徒爲迷繆糾紛而已。是則余之思慮不定。操存不固。於求道進德之方。無孶孶必得之誠。故其見精神相感之間者。如程夫子曰。入於夢寐。可以卜自家所學之淺深。豈不信歟。余於是。旣幸之。又歉焉。旣明書。

張橫渠養蕉說

編輯

天之化生萬物。林林不躬。雖一艸一木之微。莫不有至理存乎其間。自常人觀之。則不過爲一物。而自君子視之。則凡其生育於兩間者。孰非近取進德之資哉。夫庭草也梧桐也。皆物也。而濂溪之意思一般。邵翁之氣像自得。其必有所取之。今張子之養蕉。其殆在是乎。夫蕉者。實植物之易生者也。其雨露之滋。朝夕之養。新枝漸展。新心暗抽。萌茁鬯茂。蔥蒨濃翠。蕉之自得其生意。爲如何哉。張子於是。日夕於斯。澹然相對。觀蕉之新心而養吾之德性。因蕉之新兼而起吾之新知。生意無窮。義理無盡。其有得於蕉者。如此。安得不使近於軒牕幾席之間。以自進益哉。嗚呼。天下之物。無非可以起余進德者。而世之人皆以物視物。冥然茫然。邈乎其無與於己孰知理之在物而能自取以進善哉。然則後之讀張子芭蕉之詩者。其不詠嘆三後而有所感發也夫。

四皓有無辨

編輯

愚按。漢書張良傳曰。漢高帝旣平夫下。欲易太子而立趙王如意。大臣多爭。未能得。呂后恐。不知所爲。使呂澤固要留侯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領上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爲漢臣。今使四人者爲太子客。時從入朝。則一助也。呂后用其計。及太子侍宴。四人者從。帝怪問之。四人前對。因陳其來之意。帝曰。羽翼已成。難動矣。卒不易太子者。四人之力也。余以爲當時固無有四人之來。而此特良之謀也。何以明之。當秦之亡漢之興也。天下之變。極矣。生民之禍。慘矣。於斯時也而有君如高帝者興焉。士之懷道抱德。志於經世者。則思有以輔佐拯濟之者。其心固不可遏也。雖其次焉者。亦豈不欲乘風雲之會。依日月之光。建功名以自奮哉。如此而玆四人者。知雜覇雄略之不足進於道。知嫚罵不恭之不可以浼吾節。高蹈物表。甘心煙壑。終其身而不悔。則其識量固有大過人者。而志氣之高。爲如何哉。及其天下旣定。帝以愛欲易太子。則將來之憂。雖或至於不可測。其視秦時生民之禍。則固不啻於萬萬矣。而苟從婦人之謀。匍匐於太子之禮。屈志俛首。騁奇強辭。必欲其計之遂而後已。是果不辱其身者之所爲乎。嗚呼。知高祖之不可與有爲。則是君子知幾察時。特立不顧之操也。而觀其後日所成就。則有近乎權謀游俠之士急病解紛之爲也。是何一人之身而前後之相反若是哉。大抵善觀人者。因其一節而定其平生。察其始之所立而信其終之不然。余以是。知四皓之未必有是人。又無羽翼太子之事。而特出於替侯之謀也。余觀留侯學太公兵法。素多奇計。猷謀籌畫。動中帝意。屈伸開闔。無不如其志。及其天下已定。高祖之用留侯者盡矣。而一朝欲易太子。則雖留侯百人。何益哉。意者。當是時。必有如魯兩生者。帝之常不能致。而欲一見不可得者。故留侯。爲若斯人之來從太子。而使高,祖不之知異。其必從而不能動。非眞有其人之事也。況其本傳。又言黥布之反也。帝有疾。欲使太子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太子將兵則事危矣。請於呂后。要上強疾而行。則是果出正人君子之心。高蹈遐擧。不辱其身者。忍爲之乎。以此知其事之必無而皆留侯之爲也。難者曰。古之人亦有隱居自樂。出者。若太公之歸周是已。安知四皓之固有終身不悔之志。而國本一搖。天下將亂。故不得已而出。亦如太公之意者乎。曰太公之來。以有周文之聖也。以其後車之騁也。而且其出也。固在於牧野擧義之前。而不在於捨伯邑考立武王之日也。非惟太公爲然也。伊尹之幡然。以成湯三聘之勤也。諸葛亮之從漢。以先主三顧之誠也。古人之隱而出者。必其致敬盡禮。故不得已而應之。未聞無其君之招而其太子區區禮淸。欲其助已而爲之起也。況君子之隱也。未嘗不憂天下也。其義不可出。則枉尺直尋。古之聖賢。猶不肯爲焉。安有被禍之人。見天下之事而爲己憂。雖不至於屈其身。而有不暇者乎。君子之出處。不如是輕且易也。然則其事之雜出於史傳而無有異辭者。何也。曰。史有出於史氏之傳聞者。固不可盡信。況當是時也。內有呂氏之鷙忍。而帝有易樹之擧。則宮車安駕之後。其禍變之慘。當如何哉。留侯於是。不得已而爲此謀。以其必如是而後。帝意可回而太子得安也。當時之人。奇良之功而欲右之者。恐後世不知良心。而以良爲此詐謀。脅君以取必故。乃以眞有其事。記之於冊。後人從而和之遂以傳信於百歲也。無疑。曰。然則子之前所論者。庶幾乎元稹之遺意。而盛宋諸賢未有以此爲非者。子何尙論之是務。而不取正於大賢君子乎。曰。朱子亦因前史而不敢斷其有無。故只曰。四皓。不是儒者。只是智謀之士雲肅。則亦以其事之非正而有所未發也。余故因之而有是論雲。

渝金櫃盟論

編輯

論曰。大臣之道。一於信義而已。孔子曰。人無信。不立。詩曰。人而無義。不死何爲。雖匹夫匹婦。其於行己之際。要不可不以信義爲之主也。況大臣乎。故必能以信守其身。以義養其節。然後其於死生是非之際。能挺然鶚立。有特行之操。無諛侫之容。屹然爲國家柱石者矣。苟不能以信守其身。以義養其節。志慮有所未堅。計意有所未固。則其於處事謀義之間。雖或知其不可。而富貴之念。交鑠於中。死生之慮。有累於內。不暇計其信義之所在。而或有自成之而自渝之。自贊之而自毀之。終至於無所不至者矣。若趙普者。佐太祖以定天下。佐太宗以致太平。可謂君子之臣矣。而其於信義之道。不知其所以自守而養之者。故終不免有渝盟之事焉。嗟夫。杜後臨崩之詔。其已明矣。太祖受而行之矣。趙普記其盟而藏之矣。其言洋洋乎在耳矣。而懷其諂諛之私。甘於自欺。遽渝之而不知感焉。始之成此盟者。趙普也。而後之渝此盟者。亦趙普也。一趙普也而有成之渝之之二事焉。是果事君不二之君子乎。且自三代以天下爲家。必傳之子。苟非有堯舜之盛德。則不輕以相授禪者。非聖人苟私其子也葢世變多僞。不容不已。而將以絶窺覦之心。固國家之脈也。今杜後之詔。雖有見於長君之福。於社稷而不能爲長久永安之計。則普當伏閤抗爭。諫以事之不可之端。爲長治永鎭之道。而未聞有一言於其間。終至燭影之變好爲之言。是果扶顚持危。以忠義自任者乎。若以普爲不知也。則普之言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其知之也。豈不灼灼明矣乎。探杜後愛子之心。逢迎依阿。以成其盟。探太宗傳子之心。諂諛苟合。以渝其盟。上以賦。其君。下以失其身之信。自以爲天下後世之譏。可免以逃也。天下後世之譏。雖可以逃。而其臣普記之之辭。將置之於何地耶。若使普知其不可於杜後之詔。則當如竇嬰之諫景帝。使德昭之位不移於前。太祖之意不動於後。使普知其謬於前而不可悔於今。則當如荀息之死奚齊。強爭廷諫。雖被身首之誅而不爲動焉。則普豈不早然社稷之臣哉。嗚呼。廷美之貶黜夭折。德昭之不得其死。莫非趙普之口爲之。而以太祖創業垂統之勤。其子孫不能長有其國。享安富尊榮之位。普之爲太宗之計至矣。而爲太宗慮。一何甚耶。爲一己計得矣。而於大臣之道。一何謬且舛耶。夫普。君子人也。其處事是非之間。豈不知其所以自擇者。而類皆如是者。特以其不能以信自守以義自養。而私慾之心害之也。後之爲人臣者。能以信自守其身。能以義自養其節。其於死生榮辱之際。不爲所梏。恃然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家。知有其社稷而不知有其身。無自成自渝之事。無始贊終毀之異。則大臣之事能畢矣。

觀過知仁論

編輯

有君子之過。有小人之過。君子之過。生於偏。小人之過。生於私。君子之過。成於過。小人之過。成於不及。觀人者。先審其黨之所在。而究其用心之極。則知君子之過。皆出於天理之發。而非若小人之過矣。蓋中者。天下之正道而不易之定理也。不偏不倚者。此中也。無過不及者。亦此中也。有錙銖之加。毫釐之益。則皆非中。而非中者。卽所以爲過也。大抵君子之生。稟二五之精。參三才之列。獨得其淸明剛果之氣而爲之質。獨受其忠厚仁愛之德而爲之性。故資稟賦命之間。喜怒哀樂之發。或未免有偏一不中之疵。淸明剛果之過也。則有硜硜捐介之病。忠厚仁愛之過也。則有柔巽優游之失。以至施爲之際。酬酢之間。亦或有詿繆舛錯之患。苟不能戒懼於不睹。恐懼於不聞。宅其心於至正不易之理。揆其事於不偏不倚之用。則鮮不免爲發邇見遠之歸。故唯明誠之聖人。然後爲無過。在君子則恆未免有此等過也。然究極其方寸之微。而默審其發見之本。則其所以有硜硜狷介之偏者。卽淸明剛果之過也。有柔巽優游之失者。卽忠厚仁愛之過也。應事之詿繆。施爲之舛錯者。特其學問之未純。操履之未精耳。淸之過。必至於隘。見隘之爲病而可以知其淸。和之過。必至於不恭。見不恭之爲病而可以知其和。厚之過。必至於所薄者厚。愛之過。必至於及其所不愛者愛。見所薄者厚之爲過。而可以知其中之厚。見及其所不愛者之爲過。而可以知其心之愛。然則君子之隘。隘於淸者也。君子之不恭。不恭於和者也。君子之所薄者厚及其所不愛者愛。過於厚愛者也。所以爲善者。卽所以爲病者也。所以爲仁者。卽所以爲過者也。故周公使管叔監殷。是周公之過。過於仁智者也。昭公娶於吳。而孔子以爲知禮。則是孔子之過。過於愛君者也。屈原之過。過於忠者也。孫緣之過。過於孝者也。鄧攸之過。過於愛弟者也。卽此而聖賢君子之用心者。可知矣。人徒見其過之爲過。而不知其過之生本於天理眞性之中。則非善觀人者矣。大凡君子之過。生於偏而成於不知。生於過而成於無心。跡可過而心不可過也。烏可以學問之未精。踐履之小疵。遂比之於小人殘忍之行。而遽以爲過哉。過行過言。或彰於施爲應事之際。而天理之眞。並行於差繆舛錯之中。可不審其端哉。奈何忠厚之風旣遠。觀人之法無黨。混君子小人而一視。比厚薄愛忍而同之。使君子不知爲君子。小人不知爲小人。豈不重可惜哉。聖人之所以眷眷而發此論者。其旨深矣。後之觀人者。苟能審其君子小人之分。而察其所以。則可以知其用心之極。而觀人之法。不失矣。後之學者。必要思辨之愼明。操履之純篤。而宅心於不偏不倚之理。則不必觀過然後知仁。而學者之責。不負矣。

策題

編輯

問。歷代爲治之制㳂革損益。代各不同。試擧大明高皇帝之制言之。則任相。從古之通規。革三公之官。而責六部之務。考績。前世之墜典。刱三年述職之法。而明庶官黜之務。科區文武銓敍之途。調贊悉委於儒臣。柄要不歸於武弁。多科道之員。恢諫諍之路。重庶吉之選。儲養文學之士。設道籙僧綱之司。優其廩祿。齒諸朝行。立監生吏目之課。書其久次。以通仕籍。凡此科條。今刱自聖筭歟。抑亦倣於古制歟我國家立定製。實遵中華。罷政府署事。委務六曹。果合華制歟。一年兩度殿最之法。其亦考績之意歟。文官有弓馬機略之才。多補閫外之寄。武官積任練事。久則或授通顯之地。此果合於區別銓敍之法歟。諫院雖極淸望之選。設五員。比六科給事之官。多寡之相懸。何歟。賜暇讀書。輪番隸業。所以責文章之用。而或爲職務所撓。不淹旬月。比諸庶吉士遴入翰院。積以數十年之久涵養成熟之效。其果同歟。兩宗雖廢。而昭格署齋醮之事。道流之員。至今猶在。何歟。若謂異敎以當革。則雖華制。固不宜循襲。而今者。一廢一存。抑何意歟。成均館肄籍儒生。簡其學行。或敍仕路。而然無定製。制比諸歷久待次之法。其果合歟。各衙門屬吏之類。去官則遷敍驛丞。所以酬其勞。今者。盡革遷敍之路。代以士人。比諸待次。必敍倉庫,館驛,大使,副使之官。其於酬勞之意。果何如歟。天下未有法久而無獘者。如無變而通之。果何所先後歟。

對。恭惟我國家。設科取士。執事先生。典文衡人物之權。特擧中朝與我國制度之不同。以試諸生明體涵用之學。其思革小邦之卑陋。務遵中華之徽懿。欲其治出乎一者。意甚盛也。愚雖庸沒其敢無一說以贅。竊謂爲治之道。未嘗有獘。而爲治之制。本無一定之規。或隨時而改焉。或因事而變焉。或隨國而異焉。夫政有繁簡多寡之不同。俗有醇漓厚薄之不齊。便於彼者不便於此。合於內者不合於外。不可執一而常持矣。唯在㳂之革之。與時而宜之。損之益之。與事而通之。同其可同者而同之。異其可異者而異之。或師其意。不必從其制也。或從其制。不必祖其意也。然天下無不獘之法。法久而獘必生。如無變而通之。神而化之。則亦豈無本之當先。末之當後者乎。愚請因明問淳渙焉。欽惟。我太祖高皇帝。以聰明神武之德。應天順人。滌胡元之腥穢。開萬世之太平。立。經陳紀。定爲後式。至於革三公之官。而事無大小。專責於六部者。欲權柄之常在乎上也。刱三年述職之法。而庶官之藏否。因此而黜陟者。亦古昔天子巡所守而諸侯述所職之義也。區文武於二途。調贊悉委於儒臣。柄要不歸於武弁。其識治體慮患難者。至矣。科道之員。寔繁有徒。所以廣諫諍之路也。庶吉之選。是精是愼。所以養文學之士也。道籙僧綱有其司。監生吏目有其課。或優其餼廩。而因以齒諸朝列焉。或出其日月久近。而遂以通於仕籍焉。是皆高皇帝。以高世之見刱物之智。躬履艱難之運。備嘗天下之變。運之以睿筭。參之以古制。其立法也。至詳至密。其定製也。至精至要。規模極其宏大。節目盡其精微。至於後世。雖有危亡之勢。而亦足以維持而不失。嗚呼盛哉。雖然。考之於三王。質之於聖人。則豈無一二容喙者。而一介書生。學未至於爲邦。足未躡於中朝。安敢以淺末之見。妄議大聖人行事之跡哉。姑以我朝之事。言之可乎。惟我國家。受天明命。尹玆東夏。世修職貢。恪勤不怠。一制度之微。非華制則不由也。一政令之施。惟中朝是式焉。至於罷政府署事而委務於六曹者。是庶於皇朝專責於六部者矣。然爲國之道。莫大於任相任相之職重則治。任相之職輕則亂。世宗大王重相臣之任。立署事之法。使一國庶務。無不關由於宰相者。誠得爲治之先務矣。此不可拘於華制而必同者也。棕校內外之務。嚴立殿最之法。進其能者而升之。退其不能者而黜之。一歲而至再焉。是亦一世之良法。而所患者。考之不明。行之不公耳。亦不可非華制而必反之也。有文武兼人之才。則不擇於出將入相之命。有績任練事之能。則雖瓜牙之士。而或躋於通顯之秩。是未嘗不可也。而亦何必同於區別銓敍之法乎。官不必備惟其人。諫諍之職惟在於得人而盡其言耳。如或不得其人。則官雖衆。亦奚以爲。然則五員之設。亦足矣。亦何歉於多寡之相懸乎。設休閒之所。賜儒臣之暇。輪其番而次代之。肄其業而溫熟之。所以責文章之有成。期潤色乎太平者也。然而職事之鞅掌。除拜之遷易。居無旬月之久學無三冬之功。比諸皇朝遴選吉士。置諸翰院。期之以久而收效於無窮。則不亦遠乎。此則當師其制而亦不必師其意者也。廢兩宗之設。斥夷敎之害。誠國家重道闢邪之美意。而昭格之署。猶未盡廢。齋醮之事。道流之員。至今猶在。尙干至治。此乃我朝之一大欠事。而有道君子所深恥者也。豈可謂中朝之制。而必無效尤乎。此則當與其制其意而幷不足師者也。成均館屬養儒士。時拔學行之優者。而升於禮部吏部。以通其陳列。此固國家育材任賢之盛制。而患在於有其名而無其實耳。彼中朝。以歷久待次而必見收用者。雖若可取。不擇其人之賢否。徒視歲月之久近。有若酬吏胥之勞者。亦何足必求其同哉。此亦師其制而不當師其意者也。諸司屬吏。奔走服役。其勤之不可不報。而其使之不可不償也。遷敍驛官。古有其制。而今也。幷廢其途。專任士人。嗟彼胥徒。其能勞而不怨乎。雖然。我國驛吏館卒之憔悴。未有甚於此時。而又付之闒茸卑賤之人以治之。則雖不負於胥徒。而驛卒之被害。極矣。但在厚其胥吏之俸。使不失其生而已。豈可與皇朝之待次迭敍倉庫,驛館,大使,副使之駢列者乎。此則當師其意而不必從其制者也。大抵隨時而㳂革者。治制也。因俗而損益者。亦治制也。三代之相承。猶有損益之異。況我國之於中華。安可一一循襲。反其異而合其同哉。惟在與事推移。使之無獘而已。愚也孱居草野。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經於心。竊以明問所策八事籌之。則無一不獘。而皆足以害治而病國。任相不專。而使大臣有疑慮顧望之念。公道不行。而司殿最者惟察奉承之恪勤。相臣之任。不可謂重也。黜陟之法。不可謂嚴也。文武全材。固可以兼使。而以今日武士之能者。其可參以國家之務乎。諫官備位而無謇諤之忠。不患其員之不多。暇讀有法而慟不念爲何事。不患於時日之近。祈天永命。惟在於敬德。而齋醮禱祀之勤。果可以延御歷而壽國脈乎。獘賢用才。當求實行。而徒承訓誥之能。亦未聞十年而一擧。則果可以譽髦斯士。而成濟濟之美乎。胥徒之供役。不見其酬賞。至於老而破産亡家者。有之。驛官雖任以士人。而刻剝督責之無厭。使吏卒不勝其茶毒者。皆是。然則我朝之制。無患其不合於中朝。而患在於此制之失其道也。嗟乎。人君之職。莫先於任相。故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皐陶爲己憂。誠以旣得其人而任之。則其庶官百司之務。皆不勞而集。無爲而成矣。爲今之計。莫若得一賢相。信之篤而任之專。任之專而責之重。使內外百司之務。無不關涉而摠制之。如祖宗朝署事乏法。體統尊嚴。有標準乎下。使之自盡其心而挺然以國事爲己任。則凡紀綱政令之施。禮樂法度之具。無不次第條擧。而黜陟不患其不明。諍臣何憂乎唯諾。文武幷用。內外交修。而吉甫,方召之儔。接蹤於朝矣。賜暇講讀者。皆體敎育之意。不暇於豫怠。崇禮義而斥浮華。不但如皇朝之所成就者矣。成均選士之法。豈有不行。昭格齋醮之事。從此永革。而彼胥吏微勞之償。特措置中之一細事爾。然則所謂變通之所當先者。其不在於任相乎。其所當後者。亦不在於七事乎。愚於篇終。又有感焉。子張子曰。爲治而不法三代。則皆苟已。而夫道不本於三代。則皆苟道也。制不本於三代。則皆苟制也。今皇朝之制度。雖出於聖籌神謀之所畫。而亦出於一時救獘之宜。則苟有志於經斯世而澤斯民。則尙後爲當時言之哉。我國雖偏小。俗化雖日降。而苟能以漸而行之。與時損益之。則古聖人之制。獨不可見於後世歟。愚嘗讀周禮一書。而見聖人裁成輔相之道無不曲盡。未嘗不喟然發歎。而願安得於吾身親見之哉。執事以爲如何。

殿策

編輯

王若曰。自古人君莫不欲治安。而恆至於危亡云云。臣對。臣聞。帝王之道。莫先於講學。講學之要。莫切於窮理。苟能講學而極其明。窮理而盡其性。以盡君子小人之辨。則於爲治乎何有。恭惟。主上殿下以聰明睿哲之資。承祖宗艱大之業。夙夜憂勤。不敢逸豫。乃進臣等於彤墀之下。特以治亂安危之故。君子小人難辨。發爲問目。殿下之言及此。此吾東方一國臣民之福也。臣雖愚昧。敢不祗承休命。臣伏讀聖策曰。目古人君止窮理不至於盡性歟。臣竊念。時君世主。孰不願治安而惡亂亡哉。亦豈不欲君子之必用小人之必去哉。然而政事之間。用舍之際。邪正混殽。是非顚倒。君子非特不能用也。而必見擯辱焉。小人非特不去也。而必爲其惑誤焉。所願者恆不必得。而所惡者常至焉。可勝歎哉。然求其所以致此之由。則在於學之不講。理之未窮耳。大抵君子小人之分。至難辨也。君子固未常不以小人爲小人。而小人亦必以君子焉小人。至於眩難是非。雜糅白黑。千岐萬轍。必得其勝而後已也。況儼恪之容難親。諂諛之態易悅。藥石之言難合。而巽順之辭易入。苟不辨之必審。察之必精。則孰不以君子爲不可用。而終於小人之所陷乎。故爲人君者。必先隆師親友。尊德樂道。博學而稽古今之得失。窮理而盡事物之變。使吾一心。暸然明白。如鑑之空。而姸蚩不爽於毫釐。如衡之平。而輕重不差於錙銖。然後人之賢否邪正。事乏是非可否。擧不逃於吾目中。而所用者皆君子。所去者皆小人。而終必有治安之效矣。苟或講學而徒善於口耳。窮理而徒務於該洽。則其功雖倍。其勤雖至。而智日益昏。志日益荒。私邪偏繫之累。卒無以少變其前習。而必以小人爲君子。君子爲小人。其能免於危亡之禍乎。古之能辨賢邪之分而臻治安之盛者。以講學窮理之得其道也。不能辨之而致小人之接跡者。亦講學窮理之失其道也。伏願殿下潛心焉。臣伏讀聖策曰。予以幼沖止不惑於小人而又豈無術耶。臣聞。學問之道。莫先於窮理。爲政之方。莫先於辨君子小人。未有不先窮理而能得用舍之正者也。亦未有能盡窮理之實而失於辨別賢邪者也。然則爲治之道。捨是二者。無所當先者焉。今殿下以幼沖之年。承二聖賓天之後。入纂大統。撫臨一國。凡朝廷綱紀之施。內外軍民之務。雖不可不經於聖鑑。而亦必一一總制之也。方今之所當先務者。莫急於講學苟不於此時別爲條。以圖進學之益。則日月逾邁。如川之流而不復返。安得有以涵養氣質而薰陶德性。焉異日太平之基乎。況人主聲色之衆。玩好之多。志意之廣。易於流染而變遷。敢不圖於早養之以豫哉。輔導幼主之目。宋臣程頤。言之詳矣。有以古今異宜而不可行爲言者。臣亦不敢以爲必行也。然苟能斟酌而通變之。擇其可行於今者而從之。則比之於講讀數行。時盡而罷者。不亦遠乎。爲今日謀者。內自宮禁之密。淸閒之讌。凡僕隸宦寺之微。莫不以純重沈實之人。爲之使令焉。外而經筵之上。擇名儒宿德學術精明者。爲師傳之職。以勤啓迪之實焉。博求端良忠信之士。置諸左右前後。以參諷議之益。而又必以大學格物致知之實爲本。或察治亂安危之故。或辨是非得失之宜。有以達之於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說。朝夕親近。或至夜分。如是而責效不怠。則數年之間。殿下之春秋漸盛。而學問之功。與之幷進。政事之得失。人才之吉凶。莫不洞照傍燭。而君子樂得其用。孰有不盡之歎。小人屛跡而遠遁。何惑亂之足慮乎。此臣眷眷以學問之要。歸之於窮理。而能講學明理。則足以辨人臣之邪正者也。伏願殿下潛心焉。臣伏讀聖策曰。窮理致用止予將覽焉。臣跧伏草澤之中。思欲一借玉階方寸地。以貢愚忠者。久矣。況今殿下始初淸明。期興至治。生民之休戚。政事之得失。豈無一二可進於冕旒者。而亦不敢毛擧以溷聖聽。但以聖策所及者。粗得推演論進。而眷眷之餘意。則惟在於愼始。夫新服厥命。惟新厥德者。伊尹之誥太甲也。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者。召公之戒成王也。自貽哲命者在此。命吉凶者在此。命曆年者在此。豈非治亂安危之一大機乎。愼厥終惟其始。伏願殿下講學而致其明。窮理而盡其性。辨群臣之邪正。審安危之所係。日愼一日。愼終如始。無有毫疵微累之或干於光明純粹之治。則國家幸甚。生民幸甚。謹昧死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