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05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編輯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問諸蘊分位有幾種。答有多種。謂得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說如前。
問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復幾種。答依因自在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天。此三各有幾種。答依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異生相續。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無想此亦三種。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者唯異生性。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問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復幾種。答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種。謂定不定故。愛非愛故。歲劫數等所安立故。問依何分位建立眾同分。此復幾種。答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眾同分。此復三種。所謂種類同分。自性同分。工巧業處養命同分。
問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答依現在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剎那生。相續生。分位生。問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復幾種。答依前後分位建立老。此復三種。謂異性老。轉變老。受用老。問依何分位建立住。此復幾種。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復三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立制住。問依何分位建立無常。此復幾種。答依生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此復三種。謂壞滅無常。轉變無常。別離無常。
問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復幾種。答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身。此復三種。謂假設名身。實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標句釋句。音所攝字所攝。
問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三種。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
問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此復三種。謂剎那展轉流轉。生展轉流轉。染污清淨展轉流轉。問依何分位建立定異。此復幾種。答依法別相分位建立定異。此復三種。謂相定異。因定異。果定異。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問依何分位建立勢速。此復幾種。答依迅疾流轉分位建立勢速。此復三種。謂諸行勢速。士用勢速。神通勢速。問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復幾種。答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此復三種。謂剎那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問依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來今。問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下傍。問依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答依法齊量表了分位建立數。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多數。問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答依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三種。謂集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問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答與和合相違。應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答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色。問何義幾蘊是有見。答眼所行義一蘊一分是有見。問何義幾蘊是有對。答展轉相觸據處所義。及麁大義。是有對義。麁大義者。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一蘊一分是有對。問何義幾蘊是有漏。答麁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有漏。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何等名為四種過失。一不寂靜過失。二內外變異過失。三發起惡行過失。四攝受因過失。當知初過失纏現行所作。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第三過失煩惱因緣所作。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作。問何義幾蘊是有為。答從因已生及應生義。一切是有為。問何義幾蘊是有諍。答多隨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問何義幾蘊是有愛味。答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愛味。問何義幾蘊是依耽嗜。答多隨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問何義幾蘊是世間。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問何義幾蘊是墮界。答三界所攝世間義。一切一分是墮界。問何義幾蘊是過去。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問何義幾蘊是未來。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問何義幾蘊是現在。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是現在。問何義幾蘊是內。答六處並屬彼義。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內。問何義幾蘊是外。答內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問何義幾蘊是麁。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分是麁。問何義幾蘊是細。答麁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問何義幾蘊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污義。一切一分是劣。問何義幾蘊是妙。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問何義幾蘊是遠。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問何義幾蘊是近。答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
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繫。答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界繫。問何義幾蘊是色界繫。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繫。答已得無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繫。復有差別。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並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善。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問何義幾蘊是不善。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問何義幾蘊是無記。答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蘊是學。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是學。問何義幾蘊是無學。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問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學。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污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問何義幾蘊是見所斷。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問何義幾蘊是修所斷。答從現觀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問何義幾蘊是無斷。答一切染污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等。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問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為積聚義耶。答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緣色蘊說名為色。答於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為色。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
問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答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為名。
問諸蘊誰所攝。為何義故建立攝耶。答自性所攝非他性。為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所。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等異。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違何等教。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問此中何所相違。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貪等應不依識。若汝復謂以識為先亦不應理。無差別過前已說故。又復經言與觸俱生受想思等。又餘經說如是諸法恆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而可分析令別殊異。又佛世尊為欲成立此和合義說燈明喻。是故不可離彼俱生而說和合。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說名士夫。然密意說故無過失。問此中有何密意。答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經密意。復有違彼聖教。可得何等聖教。謂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喻故。或有處所麁四大種以之為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心。唯有想耶。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意。故名所攝四無色蘊心與心所。更互相應道理成就。中嗢拕南曰。
- 五種性不成 分位差過失
- 因緣無別故 與聖教相違
如是已決擇蘊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擇。問何等是眼界。答若眼未斷。或復斷已命根攝受。如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當知亦爾。問何等是色界。答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於此為增上。是名色界。如色界乃至觸界當知亦爾。
問此十八界幾是實有幾是假有。答實有者或十七或十二。六為一故一為六故。此約世俗安立道理。
問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答應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是名初句。或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滅。若諸異生生無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亦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或有無眼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槃。是第四句。如眼界。一切內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身界應分別。謂無先來不生身者。餘隨所應當具宣說。於四外界隨其所應亦當具說。若聲聲界正宣擊時當言俱有。若不宣擊當言隨逐餘界唯界非聲。
問此十八界幾是同分幾彼同分。答有識眼界名為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如眼界乃至身界亦爾。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諸界中。當知法界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說。
問幾界合而能取。幾界不合能取。答六合能取。四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問幾唯所取非能取。幾亦所取亦能取耶。答一切皆所取。謂五及一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問幾由助伴故能取。幾獨能取耶。答十及一少分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獨能取。問幾唯欲界繫。答四。問幾唯色界繫。答無。問幾唯無色界繫。答亦無。問幾唯欲色界繫。答十一。問幾唯色無色界繫。答無。問幾通三界繫。答三。
問幾執受幾非執受。答五執受。五執受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何以故。以離於彼餘能執受。執受於彼不可得故。
云何種種界。謂即十八界展轉異相性。云何非一界。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別所依住性。云何無量界。謂總彼二名無量界。如佛世尊於惡叉聚喻中說。我於諸界終不宣說界有邊際中。嗢拕南曰。
- 何等實有性 四句與同分
- 取界執受非 種種等非一
問何等是界義。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種性義。微細義。任持義。是界義。問以何義故涅槃虛空亦說名界。答由彼能持苦不生義。持身眼等運動用義。
問為顯何義建立界耶。答為顯因緣義。及顯根境受用義。
問此十八界由誰分別。答若略說當知由六種。一法界。謂眼等法有眼等界。二淨界。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界。三本性界。謂即如所說十八界無始時來於後後生其性成就。及住種性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始時來涅槃非涅槃法其性成就。四熏習界。謂即此諸界淨不淨法先所熏習。於生死中得勝劣生涅槃因性。五已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感果已滅。六未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未感得果或滅未滅。如是略說諸界有六種若廣說者其數無量。
問此十八界幾有色幾無色。乃至幾無斷耶。答如前所說相應隨順建立。問如說眼見諸色乃至意了諸法。此為眼等是見者乃至是了者耶。為彼識耶。答約勝義道理。非是眼等亦非彼識。何以故。諸法自性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約世俗道理。眼等最勝故可於彼立見者等。何以故。若有眼等諸根。識決定生無所缺減。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若缺不缺俱可得故。此中實義唯於見等說見者等。
問此十八界幾種次第宣說因緣。此復何等。答略有二種。一三種次第宣說因緣。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云何三種次第宣說因緣。謂所依境界俱依差別故。所以者何。由識與根同一處義故說名依境界。是所緣義故亦名依。云何六種次第宣說因緣。謂彼所行眾多差別數數行故先說眼等。是初因緣。又隨世間俗事轉故說彼次第。由諸世間先互相見。次相慰問次設飲食。次過晝分夜分現前。敷設種種軟妙臥具氈褥被枕。觸習侍女。是第二因緣。又喜樂差別為依止故次第宣說。是第三因緣。又嚴飾差別所攝受故次第宣說。諸受欲者必以安繕那等先莊眉眼。次以耳璫耳輪等莊嚴其耳。非於餘根如是嚴飾。是第四因緣。又依作業飲食習欲等事次第宣說。由諸眾生皆先依止身語二業若淨不淨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飽醉已習近諸欲。是第五因緣。又由作業差別攝受故次第宣說。所以者何。由眼能見種種諸色。往還無失威儀不亂。記識他身曾見不見及怨親中。了悟方所宣示於他起想言說。覩眾舞樂角力戲等。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有無量種眼界作業。由耳能聞種種音聲。因此了悟善說惡說種種義理起諸言論。因聞種種微妙樂音。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耳界作業。比前狹劣。鼻界能嗅種種諸香。尋香而往。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鼻界作業。方前狹劣。舌界能甞種種諸味。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舌界作業。方前狹劣。身界能觸種種所觸受諸喜樂。雖能長養依身。然彼樂具或於一時復為損害。如是等類身界作業。最為狹劣。是名第六次第宣說因緣。於此眼等六種因緣差別中。意遍行故最後宣說。為攝如是次第因緣中。嗢拕南曰。
- 眾多順世俗 喜樂與莊嚴
- 隨二種作業 故次第宣說
復次此十八界。當知能攝一切經中所說餘界。
問生色界者已於境界而得離欲。何緣復生鼻舌兩界。答為令所依身端嚴故。又色界中於此二種未離欲故。問生第二靜慮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於彼有色諸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復為無尋無伺三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無尋無伺。由彼有情於諸尋伺以性離欲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復現行亦無過失。問何緣眼界耳界鼻界。各生二分非餘。答為令依止得端嚴故。問眼耳與鼻。諸識生時為依二分。當言一耶當言二耶。答當言唯一。何以故。若彼一分無障不壞。識明了生。若彼有障或復失壞。識不明了生故。又識非色故。無有如色由方所別成二分義。
問眼與眼識若是因果云何俱有。若俱有者云何得成因果兩性。答識依眼生。非如種芽因果道理。何以故。眼與眼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時而有因果性成。猶如燈焰光明道理。如眼與眼識。耳鼻舌身與彼諸識當知亦爾。若異此者。雖有自種無所依故。眼等諸識應不得生。
問若於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耶。答此非一向。如眼界。耳鼻舌界及彼識界當知亦爾。身界決定轉。如是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色聲香味觸界亦爾。
問若於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耶。答決定轉。如眼界如是。耳鼻舌身界眼耳身識界亦爾。除香味界及彼識界。餘一切界亦決定轉。於無色界或生或長。除意界法界意識界。餘定不轉。唯除自在所獲諸色。當知三界於彼定轉。
界事善巧。如蘊善巧亦應宣說嗢拕南頌。如界善巧。處事善巧嗢拕南頌當知亦爾。
云何眼處。謂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當知亦爾。
問處觸處何差別。答處如前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
問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答有眼非處。謂若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非眼。謂所餘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謂若眼已得不捨。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捨。及餘耳等不住處相。
問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答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舌。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知必定非處。
問處名何義。為顯何義建立處耶。答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為欲顯示等無間所緣增上三種緣義故。建立處。廣分別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又世尊言有八勝處。廣說如經。如是十遍處又有四處。謂空無邊處等。又有二處。謂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等法處名說者。如所說相隨其所應當知皆在十二處攝。又處依止如界應知。
復次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相名緣生法。
當知此中因名緣起果名緣生。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纏有。此無明纏生故。彼諸行轉。如是諸行種子不斷故。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如是所餘諸緣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餘有支是實有法。
復由五相建立緣起差別。何等為五。一眾苦引因依處。二眾苦生因依處。三眾苦引因。四眾苦生因。五眾苦生起。眾苦引因依處者。謂於現法中名色為緣六處生起不斷不知。此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緣故次後諸行。乃至後時有觸緣受。此中六處名無明等。引因依處。眾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為緣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為依處。於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為緣次後有取。取為緣故次後有有。如是愛等三種生因。用觸緣受為所依處眾苦引因者。謂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現法中識為福非福及不動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說此為彼引因。眾苦生因者。謂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名當來眾苦生因。即先所作業為煩惱攝受。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眾苦生起者。謂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名為眾苦生起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先種子性隨所依時。曾得眾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老死。復得苦名。
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所覆蔽為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由無性法都無軟中上品異故。又不可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隨轉不可建立。又異生心善染無記。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
又無性法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既非有為無為所攝。不能為染亦不為淨。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無有無法而可滅故。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為除慧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為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為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理。若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相。是名為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諸見不離愚癡。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為無明。不應道理。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又佛世尊曾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為自性。無二智體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非癡增上。癡為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惱。又應可說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故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性。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所。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應。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與意業俱名意行。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
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三煩惱攝。謂無明愛取。當知所餘皆事所攝。又二業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生業。謂愛取。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所攝。謂生老死。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中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又即五支亦是現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攝。謂識名色六處觸受。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是因所攝緣起。
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生增上慢。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又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故。於魯達羅天。毘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所有邪見。又若於因無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如是無明能生五種雜染。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染。見雜染。增上慢雜染。由疑雜染所雜染故。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路。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由愛雜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苦。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為正因。撥無一切士用而住。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由增上慢雜染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
復此緣起善巧如本地分已廣分別。所餘緣起善巧決擇文不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