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貧下中農選拔中學生

由貧下中農選拔中學生
河南省溫縣革委會、人武部通訊組
1969年4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趙堡公社貧下中農創辦的五·七農業高級中學,廢除了舊的招生考試制度,實行由貧下中農選拔學生的制度,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大開方便之門。

河南省溫縣趙堡公社五·七農業高級中學,是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五·七」指示,由全社貧下中農親手創辦起來的,目的是培養農業生產的「土專家」。學生學習二年後,回本隊參加勞動。

這所學校一創辦,就在招生制度上為貧下中農子女大開方便之門。他們廢除了大叛徒劉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考試制度,入學的學生由貧下中農直接評選。廣大貧下中農說:「評選學生的制度,突出了無產階級政治,貫徹了黨的階級路線,只有實行這種評選辦法,學校才能真正為貧下中農子女開門。」他們從五百多個報名的青年中,評選出了一百二十二名,其中成份好、思想好、勞動好的貧下中農子女占百分之八十二,大部分是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積極分子,或參加過五、六年農業生產的勞動能手。這些貧下中農的好後代,懷着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無限熱愛的心情,邁進了五·七農業高級中學的大門,逢人就說:「貧下中農文化翻身的願望實現了,這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趙堡公社五·七農業高級中學,在改革招生制度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場尖銳的鬥爭。貧下中農要廢除舊的招生考試制度,實行評選辦法,一小撮階級敵人眼看着他們妄圖通過子女念書,將來「好出頭」的指望破滅了,於是煽陰風,點鬼火,說什麼「誰家孩子有本事就上學,孩子不伶俐,莫怪制度錯!」有的知識分子,也抱懷疑態度,說:「貧下中農選拔的辦法好是好,就怕選出來的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還是來個小測驗,到學校好編班,不然教師怎麼教?」針對階級敵人的破壞和保守思想的阻撓,公社教育革命委員會和貧下中農反覆學習了毛主席關於「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的光輝指示,並把「舊學校怎麼利用招生考試制度,排斥貧下中農子女」,「貧下中農怎麼樣掌握招生大權」等問題,帶到大隊革委會和社員家庭舉辦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裡去討論。

在學習班裡,貧下中農大揭狠批大叛徒劉少奇及其在教育界的代理人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趙堡大隊有個老貧農說:「我家孩子,在生產隊裡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又是勞動能手,但考了三次中學都被舊學校的招生考試制度關在學校大門以外,那樣的考試制度不廢除,就沒咱貧下中農上學的份。」南平皋大隊老貧農閻培章氣憤地說:「我們隊有個罪大惡極的富農分子,在舊社會我們貧下中農受盡了他的剝削和壓迫。解放後,他家竟有了兩個大學生,一個中專畢業生。相反,全村二百八十戶貧下中農沒有一個大學生,高中畢業生也很少。我們不掌招生大權怎麼得了啊!」在學習班裡,貧下中農給舊學校的招生考試制度總結了四大罪狀:一、不認階級不認人,單憑分數進校門。二、使學生滋長「讀書做官」的思想,整天眼看書本,心懷分數,把參加三大革命鬥爭丟到九霄雲外。三、考上了滿心喜歡,自以為「有才華」,尾巴翹到天上去;考不上垂頭喪氣,自以為「沒出息」,情緒低落。四、學生入學情況不平衡,有的村考上一大批,有的村一個也沒有。經過大揭發、大批判,廣大貧下中農一致認為:舊的招生考試制度必須廢除。

怎樣選拔學生?公社教育革命委員會根據貧下中農建議,首先召開全社二十二個大隊教育革命委員會負責人會議,進行認真討論,經過民主協商,把學校招生名額分配到大隊。大隊革委會組織初中畢業的、經過一定時期勞動鍛煉的青年報名,列榜公布,然後召開全村貧下中農大會(吸收一定數量的中農參加),認真評選。評選的標準是:忠於偉大領袖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成份好,思想好,勞動好,學習好。評選出的學生,交大隊革委會和教育革委會共同審查,最後由公社革委會審定批准。大隊成立評選小組,由革委會、教育革委會、貧農代表、學生家長代表、革命教師代表幾方面組成,這個小組負責召開評選會議,組織好評選工作。

六十多歲的貧農代表、土改時期的幹部王井信和郭水土、馬留等,都積極參加了評選大會。他們說:「評選學生是毛主席給咱的權,咱要把這個家當好,要多選咱貧下中農稱心如意的好後生入學,培養咱貧下中農可靠的接班人!」評選中,各隊都認真貫徹了黨的階級路線,對地富子女,認真執行了毛主席關於「既反對忽視成份、又反對唯成份論」的政策。對沒有被選上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也作了思想工作,使大家都感到滿意。

用這種辦法選拔學生的好處是:一、貧下中農真正掌握了教育大權。二、突出了無產階級政治,貫徹了黨的階級路線,為貧下中農子女大開方便之門;村里青年誰個好、誰個差,貧下中農最摸底,能夠推選貧下中農合意的青年入學,確實保證了學生的政治質量。三、推薦學生以政治標準第一,大破「分數第一」;學生不再為升學考試去死讀書,而是促使學生積極參加三大革命鬥爭。四、評上了的學生,「入學證」是貧下中農發的,學習二年後回村為貧下中農服務,保證隊來隊去。五、學生分布平衡,各村都有,保證村村都有「土專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