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異辭錄
卷二
卷三 

議立光緒

編輯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四日,穆宗龍馭上賓,年僅十九歲。前十日已屢瀕危殆,宮中議立皇嗣,而文宗無他裔,宣宗諸王孫皆少,無生兒者。貝勒載治,宣宗長男隱志郡王之繼嗣也,有二子,幼者曰溥侃,生甫八月。召入,未及立儲而上已晏駕,乃止。宮庭隔絕,莫能詳也。次日,兩宮召見內廷行走、御前軍機、內務府王公大臣,弘德殿行走、南書房行走諸臣與焉。慈禧皇太后問曰:「皇帝賓天,天下不可無君,孰為宜?」皆伏泣,不知所對。慈禧皇太后目視恭邸而言曰:「奕訢其為之。」恭邸悲痛絕於地。慈禧皇太后復徐言曰:「汝不欲任天下之重耶?其令奕之子入嗣。」醇邸亦昏絕於地。惇邸進言曰:「然則今上不為立後耶?」兩宮如弗聞焉而入內。二王仍昏踣不興,內監扶置板上,舁以出。其後榮文忠語人曰:「醇邸誠長者,聞其子立為帝,中途輒欲自起,余掣其衣方已。」恭王罷政,醇邸隱執朝綱,果以榮文忠事己不如事其兄,心滋不悅,外放為陝西西安將軍,久而始歸。旗人居京者專事修飾,衣冠齊楚,視為重要之務。迨出都門,無可講習,放弛日久,歸時行裝不免減色矣。文忠服飾脩短合度,容儀之美冠乎等輩。西征之役,雖留滯數載,及返都門,仍還舊觀,在當時頗以為一絕。

惇親王斬祀

編輯

惇王如生於乾嘉承平之日,亦賢王也。文宗勤於政事,萬幾之暇,頗耽逸樂,王心弗善焉。及洪秀全之亂,蔓延不可收拾,朝野咸懼,王悅曰:「非此一震,選色徵歌,未知伊於胡底。殷憂啟聖,正斯時矣。」文宗崩於熱河,恭邸獻計兩宮,謀誅三奸,皆重臣也,王斥其非。及恭邸得罪,王力為調護。穆宗無祿,謀繼統者,兩宮諭立醇邸之子,王獨陳正義,時論尤以此多之。王性戇直,而治事不若恭醇兩邸之敏,故同一懿親重臣,未獲參預密勿。子端王弗克負荷,助匪釀亂,王遂斬祀,惜哉!

輓某伶聯

編輯

同治末,有某伶者,相傳曾為上所幸。伶生於二月初旬,而死於三月中。或輓之云:「生在百花先,萬紫千紅齊俯首;春歸三月暮,人間天上總消魂。」

刺王慶祺聯

編輯

同治賓天,有一聯云:「弘德殿,廣德樓,德行何居?慣唱曲兒鈔曲本;獻春方,進春冊,春光能幾?可憐天子出天花。」指王慶祺也。慶祺召入弘德殿,傳言在廣德樓飯莊唱曲,遇穆宗微行,識之,因之與從行內監交結,遂得供奉。常以恭楷寫「西皮」、「二簧」劇本,朝夕進御。至春方、春冊,事本無考,吾國人喜以曖昧之事誣人名節。其後張樵野侍郎、康長素主政得罪,當時亦有是說,未足為憑也。穆宗不豫,人無不歸咎慶祺,此對盛傳一時。言路聞之,至入彈章,亦足見人言之可畏矣。

曾李作風不同

編輯

左文襄暮年老態,人盡知之。曾文正剿捻時,亦露衰象,乃人所未及察者。文正飯後有棋一局,謂之養心棋。時錢子密侍郎在幕中,謂先文莊曰:「人皆讓路,是終日與不如己者處也,焉得不愈趨愈下。或偶一截之,則沉思稍頃,必得佳著,於是可見其精氣。」時捻氛甚惡,有言及者,輒拱而正色曰:「且看他國運何如。」相傳龔定庵應試,人預賀其得第,曾以此言為答。文正在京,習知其事,故效其所為,以博一笑。閱小河溪戰報,問文莊曰:「聞賊騎不過三四萬耳。」文莊曰:「不止於此。」曰:「何以知之?」文莊曰:「以田中所踐禾稼行數遠近,精密計算,殆不下六萬。」文正回江督任,文莊亦乞病歸,同治十一年,薨於任所。先一月,致書文莊,約至金陵,且云:「願送東山之雲,出沛敷天之雨。」及見,言及李文忠,出巨擘曰:「奈何與此公相背,今上甚從其言也。」文莊退而告梅小巖方伯,方伯笑曰:「公真衰矣,乃以巨擘指門生。」翌日,方伯又謂文莊曰:「聞衛士言,公輿中口誦《論語‧吾日三省》一章,殆指公乎。」文莊曰:「吾始從公剿捻,馳驅數省,頗形困頓,告公,公曰:『何不默誦書?』既而學為古文辭,以就正於公,曰:『此默誦書之所得也。』公曰:『要默誦經書。』公事事引人入勝,此殆默識之功與。」適李文忠亦有書勸出仕。是時恭王當國,頗受饋遺。文莊至津,寓北洋大臣行轅中,偶談言之,文忠不顧而言他。次日,天津府知府馬松浦太守來見,曰:「奉傅相命,隨公乘船,觀大沽炮臺。」文莊於舟中,以昨日之語告之。太守慨然引為己任,其實不過千金之數而已。文莊將出京,向王辭行。王送將至門,僕屬耳有所言。王謂文莊曰:「馬松浦還費心。」當日受賂甚微,猶不苟如此。於斯益見文正之守經,文忠之從權。然其雄才大略,信足以長駕遠馭,後之人不可企及也已。


文輝開缺

編輯

先文莊贛藩前任為文友石方伯,與恭王有姻,性愚闇,不明政務,幕友門丁為政,頗有簠簋不飭之名。劉忠誠偶有諮詢,輒對云:「俟歸,問王師爺。」忠誠忿之甚,輒謂人云:「他日吾命戈什,以繩繫王師爺來。」方伯亦云:「彼如命戈什繩繫王師爺,吾將使轎班鏈鎖高師爺。」忠誠竟無術處之。忠誠每歲年終密考,加以貶辭,而無如之何。時江督為曾文正,又於密考中貶之,而仍無如之何。文正詫曰:「文友石誠大有力,吾兩考之而不動。」其後三年大計,以「疲軟不謹」四字注之,乃得開缺。

江西京官與本省撫藩互訐

編輯

先文莊簡贛藩,未出京之先,時江西京官正以地方州縣浮收漕糧為詞,與本省撫藩互相辨論,因公宴文莊,且請紓民困,文莊諾焉。過津,見李文忠而告之。文忠曰:「公失詞。夫款項至於十餘萬,絕無乾沒之理,意者外銷必有須於此者乎。」及履任,查出用途,以學政棚費為大宗,其他零星外銷雜費不可勝計,乃知文忠言果不謬,據情詳請覆奏。未幾,江西京官由胡小蘧總憲領銜,再上一疏,愈唱愈高。謂提學使者有養廉,何可濫取之民,且責問江西豈無一廉吏耶。忠誠雖以生員出身行伍,然彼時生員非末流之比,文筆正自不弱。方擬稿,言總憲任貴州學政途中,有受賄情事,此時在查辦中,豈有不取棚規之理!君上之前,不可欺飾也。語意頗憤憤。幕客高杏村云:「似此措辭,近於互訐,無益也。不知胡公之田賦納也未?」問之新建縣。知縣對曰:「十七年矣,只納一年。」於是由杏村主稿參奏。其中警句云:「以五百畝之多,豈無一隅膏壤;以十七年之久,豈無一歲豐穰。」前輩口述如此,今觀《忠誠奏議》,字句稍有不同,似後人增飾之。當時忠誠曾云:「彼曾納一年,不慮其自訴耶?」杏村曰:「彼惡敢然!」奏入,總憲受處分降三級。同時以黔案處分降四級,至正五品。旋補卿缺,久不升遷,遂致仕。

李士棻罷官

編輯

李芋仙大令為曾文正公弟子,嗣需次江右,文正為說項於劉忠誠者屢矣,甚或為之解曰:「聞公買書,欲有諮詢之處,芋仙,其人也。」忠誠不重文人,卒不遂所請。及先文莊任贛藩,大令來見。談及文正,亟出布包於懷,側身尋檢良久,出文正所與批牘,中有獎勵之詞,若不勝榮幸者。文莊曰:「已矣,勿復言,須後命。」既而以告忠誠,俾署臨川縣事。忠誠有難色。文莊曰:「彼一愚騃書生,姑令得貲以去耳。」忠誠乃許之。往甫及一年,虧空近兩萬。當時因文莊定新例,知縣交代不清,不允到省。大令及門,門者弗與通。大令力撲之,僨於地上,而自登客堂。僕人曰:「主人歸臥室。」大令大言曰:「吾從入臥室,如何?」文莊聞之,命呼首縣。未幾,首縣進見,引之客堂中。文莊出,厲色嚴詞責李大令,申斥備至,曰:「汝欠官款違省例,而強橫若此,豈反叛乎!汝在撫州府知府幕客室中吸鴉片煙,行為已極不法,反漫罵知府為龜豎,天下焉有無賴龜豎之知縣如爾者乎!」叱出。大令長跪乞宥,不許。命首縣先行看管,當治以應得之罪:革職、查抄、監追。既而或為之緩頰,文莊曰:「吾責其交代而已,豈有他哉!」大令聞案情稍弛,復作態曰:「是曾罵我。」文莊笑且怒曰:「國法:長官罵屬下,必面見耳聞,證據確鑿者,得降級留任以下處分。我視官如敝屣,惟區區者欲與我相角,不值一角耳。」未幾詔下,曰:「可會河南省,有應監追而逃走者,吏部定例以後,首縣親視入監。」李大令捧書不語,俯首飲泣。既而事經年餘矣,文莊已權撫篆,屢得李文忠函,為之關說。文莊命緩之,遂逸至滬。嗣文忠書中又言及之,曰:「芋仙在申,他日《申報》對公譏刺之詞必不已矣。」文莊復書曰:「夜行於鄉野,遇犬吠,明知其有嗾之使然者,然不至毀衣傷膚,任之而已。大庭廣眾,忽逢優伶扮小旦,來前頌揚功德,辱斯為甚。流俗毀譽,何足為憑。」然終大令之世,《申報》中不載詆毀文莊之文。《天瘦閣詩》半在此時期,並無怨語,自前至後,均未言及罷官事。且全書中,絕未見疑似之間,有譏刺之處。於此可見,舊日文人尚知自治。大令故後多年,此一段公案,屢見報章後幅瑣記。於大令當日之事諸多掩蓋,而將實情露出一二,並非全出偽託,使人不能不信以為真。料想大令在滬,不敢著之於書。文人狡獪,口舌之間,喜佔便宜,不免粉飾,以與人言。輾轉相傳,承訛襲謬,時或不免。茲紀其大略如此。

劉秉璋右盛宣懷

編輯

招商局創辦之始,攬各省海運。武進盛杏蓀觀察至南昌,以李相書為介。新寧劉忠誠公開府江右,先文莊任布政使,為之上詳。忠誠命司道會議,多以為難行。文莊以李相故右觀察,輒言其利便,反復申述。同官中,候補道廖芷汀哂曰:「中丞所不許者也。」文莊曰:「既中丞之意,曷不早告,奚用多言為!」乃已。及至文莊撫浙,觀察來見。已得所請,復以海運例有保案,乞以獎勵商局職員,而令照籌餉例,納其貲之半數。文莊曰:「是二折賣捐耳。」笑謝之。然終愛其才,不之惡也。觀察以南皮薦授京堂,修鐵路,名滿天下。常云:「苟有見我者,吾能令之賞識。」徐蔭軒相國永拒不見,無如之何矣。

彭玉麟直道而行

編輯

李文忠在曾軍時,頗受湘人排擠,畢生心中,不免有芥蒂。致先文莊書,於左文襄則曰「湘人胸有鱗甲」,於彭剛直則曰「老彭有許多把戲」。「把戲」二字,即歐美政客手段。猶惜剛直生於彼時,且生平未辦外交,不曾精研而一試之。論其本指,直道而行,尚是湘軍初起講學宗風。查復劉忠誠被參多妾吸鴉片煙一摺,言多妾因無子,吸鴉片煙因治病。忠誠見之,慍曰:「是代我認罪矣。」剛直與忠誠,鄉誼友誼兼而有之,而猶如此,何況其他乎!

勞崇光在粵

編輯

《庸庵筆記》盛稱勞文毅在粵鎮定之功。《越縵堂日記》於咸豐甲寅文毅移督雲貴詔下注云:「聞從英人之請。署黔撫韓超罷任,以張亮基兼署,不見明諭,亦出英人意也。」二書記載不同。新寧劉忠誠由贛撫移節兩粵,先文莊以贛藩繼任,於其行也,餞之於百花洲。酒酣,同官各有頌詞。忠誠起謝,已而曰:「聞前任在羊城每日作烏龜一次,此真難乎為繼耳。」時文毅諸公子中,有需次江西者,且適在座,同官為之大窘。

沈葆楨抵制外人入境之術

編輯

劉忠誠簡粵督,先文莊繼為贛撫,臨行時,問以舊令尹之政。忠誠密告曰:「吾聞諸沈文肅:南昌本無教堂,教士偶然一至。每出,則有某把總潛率所屬,衣便服,隨其所往而蹤跡之。行不多程,土人未知所以,往觀者眾,必露擾亂之狀。內地居民少見多怪,乍遇碧眼虯髯之客,譏笑詈罵,不一其態。因之無識兒童拋擲瓦石,所不能免;市井無賴乘間竊發,有群起而攻之勢。外人不通言語,初不之覺,既而微知情節,則已身入重地,必形驚懼。把總及其下便衣兵卒,暗加保護,而導之以至縣署,乃正告之,令其速離。自文肅至此,撫臣兩任,皆以是術抵制外人入境雲。」觀此可見六十五年前之外交政策。把總受秘密任務,頗著能名,長官垂青,常優差調劑,益覺志得神暢。惟小人慾壑,終無滿足之理。一日,忽往見文莊求退職。文莊召入便室一見,問曰:「久不見汝,而竟衰敝,不復能任事耶?」把總以為未解其意,許其解職,惶遽不知所對詞。文莊徐言及他,有頃,曰:「吾以汝為老邁不堪矣。今與語,精神如故,材力猶可用也。往矣,勉盡爾職。寧謂此戔戔者,不足於汝求進之路乎?」把總既退,文莊嘗曰:「吾不善用權術,對於此輩,則不能不稍改常度矣。」

中英煙臺之約

編輯

英人馬嘉理由滇往緬甸,道經騰越,執有護照,沿途所在,照約應為護送。比其反也,被害於途。地方諉為未經知會,而其從人得官兵號衣作證,以為官民合計謀殺。英使威妥瑪與譯署議不協,下旗歸國。道出天津,見李文忠。督撫衙署體制:由門役達號房,由號房達門房,由門房達簽押房。非有貴客,各處未必一見即行,常有阻滯,於是門外之客不免久候。時值夏令,威妥瑪曰:「不能殺我,殆將暍死我耶!」怒而行,遂往滬。使其參贊某稍留,復約會晤,談及滇案,諉罪於官,雖岑襄勤亦遭波及。李文忠意輕參贊,詞意不甚恭敬。謂其情節未必確實,而合肥土音,此老一生不變,曰「汝謊」。譯者以辭害意,遽責其欺。西俗以謊語應墮地獄,參贊怒曰:「公奈何厥口詛祝!」亦負氣去。未幾,譯署使赫德尾追而至,跟蹤至滬。威妥瑪不欲回津,李相不允赴滬,乃折中而有煙臺之約。賓主一堂相聚,前嫌頓釋。威妥瑪約文忠登英兵輪觀操。其時吾人於外情尚未深悉,且先有葉名琛登輪一去不返之鑑深入人心,從者咸請辭謝。文忠毅然而往,不稍游移。臨別,威妥瑪執其手曰:「吾今服矣。」文忠此舉固有定識,而隨員中有丹徒馬眉叔,通達中外情勢,頗有翊贊之功雲。

李鴻章能知大勢

編輯

李文忠生平以洋務受謗,固由於吾國人之昧於大勢,抑亦西人不知內情,過於崇奉之故也。伊犁之役,戈登遠至,文忠欣逢舊雨,欲舉閫外以相屬,戈登許諾。俄人抗議,戈登願脫英軍籍,而外交政策無如之何。出觀隊伍,喜盛軍,曰:「率此以往,足以禦敵矣。」戈登者,客將也,先引至譯署,將加重用。當時王大臣十餘人,莫有所主,惟視恭王言動為進止。王一啟口,則群聲相應,無一語得其要領。戈登怒,歸謂文忠曰:「速予兵五千,先入京清君側,再議西征。」於是不歡而去。穆宗賓天,以無嗣子聞於外。法使熱福理曰:「不如李某為帝。」雖屬空談,不免流露。其後八國聯軍至京,深恨吾國攻擊使館之不道,有言立曲阜衍聖公為主者,有言立明後者,究以不當事情而旋止。瓦德西至,見吾國無釁可乘,使德璀琳謂文忠曰:「各國軍艦百餘艘,擁公為帝,可乎?」文忠笑謝之而罷。以此言之,匪特吾人不知敵形也,敵人慾知吾國虛實,殆亦不易。惟文忠為能知之,故任何笑罵,不失英雄本色。不然,使人耳而目之,曰此欲為帝者也,其將何以自容哉!

彭玉麟談葛畢氏案

編輯

葛畢氏案發,先文莊時為贛撫,居南昌。前撫劉忠誠在任,彭剛直出巡,每至湖口,必繞道之省一行。及是復至,曰:「南昌非吾汛地也,往日因訪峴莊來。今當公任,過而不入,公其以吾為簡矣乎。」文莊留之飲。剛直居杭久,築室西子湖,與俞曲園為姻,知時事甚悉。談及葛畢氏,曰:「葛畢氏人盡夫也,非楊乃武一人。葛品蓮任其所為,本無取死之道。然乃武雖不殺品蓮,品蓮實因乃武而死,蓋有由焉。先是,乃武狎葛畢氏,往來甚頻。杭人多樓居而臨衢,一日,乃武與葛畢氏坐樓上,適錢塘縣夫人出,輿從甚都。乃武戲謂葛畢氏曰:『是奚足奇。待我得鄉舉,揀選知縣,汝殺而夫,從我履任,汝即肩輿中人也。』未幾,乃武果中式。榜後填親供,見師門,酬賀客,打抽豐,終日碌碌,尚未與情婦相見。葛畢氏惟記前言而樂之極,竟不及待而致品蓮於死地。杭人以品蓮死為有異,且無不知葛畢氏通於乃武之事,以乃武為主謀。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問官以此定案。不幸品蓮受酖之日,正當乃武會課之時,獄詞稍有罅漏。一經部駁,無從掩飾,全案皆翻。都中士夫言事多偏於理,而未審天下事出於理外者正自不少。適丁文誠入覲,頗持正論,終不能解鑠金之眾口。此則自宋以來之通病,而毋容諱言之也。」

酖死而使無跡之法

編輯

彭剛直談葛畢氏案,任筱沅中丞時為江西提刑按察使,適同在座。先文莊曰:「葛品蓮覆驗無毒。苟酖死而使無跡之法,有諸?」中丞曰:「有之。吾為縣令時,遇一謀害親夫案,查無實據。既判無罪,行將釋之矣,夫弟上訴不已,省署發縣復鞫。吾百思無術,乃呼犯婦入內室,屏人,令夫人密語之,曰:『茲縣令與汝為同舟之人矣,果得其情,汝判罪,縣令隨之落職,汝曷以實告,俾共圖之。汝夫為汝與姦夫毒死,確乎?』犯婦良久乃曰:『確也。姦夫市砒八兩,令每日於食物中下一分,不及半年而毒發。』藥性由漸而入,故驗之不得雲。」中丞又曰:「至此,吾亦無如之何,不得不為之秘密矣。」文莊曰:「然則夫弟不將反坐乎?」中丞曰:「定例:死罪反坐減輕。」坐客皆嗟嘆不已。

謀死親夫案竟難更正

編輯

同時江西有謀死親夫之案,與此相類。有與婦通而酖其夫者,其致死之處,在死者之家。劉忠誠公任內,姦婦判不與聞定案。先文莊覆審,謂殺人於其家,使婦人不同謀,何從著手?疑姦夫自知將死,為情婦開一生路,早有預定之計。問官不加細察,據以錄供。質諸發審局,一再推敲,果然。時文莊欲為更正,局員云:「如此,則前任有應得處分。」以忠誠方履粵督新任,同官固不肯為此也。文莊問局員曰:「然則奈何?」對曰:「如犯婦本不知情,而夫死之後仍與續姦者,亦得死罪。」已而婦人自認知情,不認續姦,竟無如之何。未幾,大赦釋出。此則誤解經書「罪疑惟輕」四字之弊也。

鞫獄處分

編輯

鞫獄處分:失出五案以上,臬司降一級調用,督撫降一級留任,准抵;失入一案,臬司降二級調用,督撫降二級留任,均不准抵;故有救生不救死之說。然盜案則特重,僅下於逆案一等。十人為盜,劫一人家,十人皆死罪。欲減輕其一,必先為之開脫,言僅把風而未入門,亦不免煙瘴充軍。州縣親民之職,苟境內出盜案,限中未能緝獲,則展期半年為再限,三限,至四限為止。過此四限,則開缺候緝,謂之四參案。地方官不幸而罹此咎,較之貪贓革職為尤甚。革職能另案開復,此惟有捕務之一途,舍是則萬劫不復矣。故官聞盜則窮治,役聞盜則急追。人家匿盜,則立往自首,恐為窩家所牽累。途中遇盜,則群起而攻,否則望鄰見證,亦難免禍也。以中國幅員至廣之域,人民良莠不齊之眾,承平之際,時無論日夕,地無論遠近,一人獨行而不憂其不至,一人獨居而不慮其有他,非治盜之重典,曷克臻此!末流之弊,州縣四參之例不及四屆,皆輾轉請託,力求調任,而視朝章如具文,一也。鄰近州縣偶破一案,則事無論若干起,賊無論若干人,期無論若干久,悉令自承而不問情真罪當,二也。南京三牌樓殺人案,業將曲學如、僧紹宗認為兇手,誣服論抵處決;而真殺人之周五、沈鮑洪在他處就擒,供出前節,遂興大獄。斯由於承審官洪琴西都轉非刑案老手,輕易起稿,未曾豫為之地。先死之曲學如、僧紹宗本屬無賴,不問斬決、杖斃、瘐死,均非冤獄,宜定為主要罪人;而以餘犯待查,為虛下之筆。則他日縱有正犯,另造口供,認為幫兇,俾無罅漏。則可以自圓前說,不致矛看,為人受過矣。都轉以能吏為時所稱,陳臬開藩,皆指顧間事,不幸因此落職,一蹶不能復起。光緒癸未,先文莊簡浙撫,過津,將航海往。李文忠專船送行,時招商局方製新艦曰海晏,乘至上海。與都轉同舟,途中頗羨西湖之勝景。文莊因其案情之重,畏清議,未敢延納也。都轉往粵,未幾病故。張文襄為請開復,甚費躊躇,見於晦若侍郎手書李文忠函稿,於此猶足徵盛時恤刑之意雲。

代杖頂兇

編輯

薄罪代杖,重犯頂兇,極平常事也。明中山王故宅抄沒歸公,當鼎革之時,謂屬賜第,取諸國帑,無人能為之辨。既而宅改提刑署,一犯因加杖而呼。問之,則宅裔徐青,代人受刑,言定杖數錢數,不虞承審官之增重也。王孫末路,無足深論,類此者遍處皆是,無可諱言已。頂兇每出於械鬥,本有死罪,以一死免眾人之死,而許贍其妻子。或同罪而因其貧,或非貧而抱惡疾,案件雖多,案情大率如此。河南斬犯胡體安臨刑呼冤一事,殆兼茲二者而有之。王樹汶,劫案要犯,本應處決。差役得胡體安賄,縱之去,而令樹汶兼承兩罪;不意當場舉發,反得減等,可謂狡已。光緒初年三大案,誤也,非冤也。主持平反者,後皆失意,歷歷可數雲。

刑幕功用

編輯

紹興刑幕,師弟相傳為業,初學必自大幕始。年滿之後,隨事勤習,師以為可,則薦往州縣。由道府過司,至督撫署。年事既到,則資望隨升;格式盡通,則操縱在握,無他長也。夏嗛甫大令以知縣需次豫章,值先文莊開藩江右,嚴定州縣追欠章程,欲清軍興以後積習。大令來乞見,文莊責其交代。大令曰:「能交代與不能交代之故無他,缺有肥瘠之殊而已。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奈之何!」文莊曰:「啟口引書,知子為學人矣。天下書汗牛充棟,有教人賴債者耶,何況庫款!」時視學使者,許恭慎也,為大令緩頰,求補過失。文莊曰:「今將有缺出,彼欠交代,弗能與也。公告其速繳。」恭慎以語大令。大令思稍頃,曰:「缺耶,其玉山乎,妙之至矣!非此,固不能令我食而肥也。」旋還前欠,往玉山任。更虧巨萬,倍舊數,未及受代而逝世。沈文肅是時督兩江,函勸勿登白簡,將以入先賢祠廟。文莊命將大令所著《明通鑑》板歸江西書局,折其欠數。其家不可,乃復文肅書曰:「我彈劾而公開復,各行其是焉耳矣。」大令在官,有一事為流俗所稱許者,為杖斃教民十八名一案。大令呈文,洋洋數千言,以為絀邪崇正,除暴安良之計,莫便於是者。文莊曰:「奏入,教士譟於朝,汝落職,朝廷旰食矣。」大令懼而退,謀諸撫幕高杏村,改為械鬥致死,並造口供以實之。由縣而司,會詳以上,幸而免咎,則刑幕依法成讞之功也。後十有餘年,文莊移督四川,未及到任而有重慶教案。教紳羅元義以亂民將攻教堂,僱眾拒鬥,殺傷踏斃十餘命。欲加以重罪而毋詞,謀諸督幕臧吟樵、胡山農曰:「吾欲梟羅元義,以徇於眾,俾知所戒,其可乎?」對曰:「案有由,其可哉。」乃共定讞詞曰:「死由於踏,踏由於追。罪坐所由,比以械鬥為首之例,尚覺情浮於法,應擬斬梟。」疏入,報可。會電線方展之渝,立電就地正法。法使為之請,固已無及。刑幕功用較之律師,似無不及。

李世忠之死

編輯

《湘軍志》言李世忠落職閒居後,朝中尚疑其有異志,曾文正在江督任中,密使偵察,至其家,則已竹籬茅舍,種花蒔竹,不復與聞外事矣。湘綺老人此章紀載,不知何據。世忠居安慶省城,揮霍如故,久之難以自給。開設鴉片煙館,以為生計,窩藏匪類,自不能免。會有斯文敗類,因欠煙資,為其所辱,糾眾復仇。世忠野性,豈堪受此強制,亦號召徒黨械鬥,兩方頗有傷夷。時裕祿為皖撫,裕庚在幕中,聞之,召至撫署,言將有所戒飭。世忠敝衣破履,從容而來,殊不經意。入門,遂禁勿出。疏請處之重典,制曰「可」。詔書至皖,裕祿先勒兵,嚴為之備。中夜,取世忠出行刑。世忠見燈火滿前,兵刃夾道,知不能免,夷然曰:「我昔居巍位,若有詔賜死,當先謝恩。」令人取冠服來。裕祿不許,遂誅之。世忠本劇盜,綜其所行所為,一死不足蔽辜,然臨刑數語,猶有磊落之象。裕祿用法,以事論事,則失之過甚。湘綺老人《湘軍志》一書,評者多訾其不實,吾於此亦云。庚子拳亂,裕祿任直督,不之問,反與匪魁張德成、曹福田分庭亢禮,致釀大禍。若以輪迴報應之說定之,張、曹定為世忠後身。裕庚夤緣至出使大臣,歸而沾染洋風,至譯署,置冠於地。袁爽秋太常入而訝曰:「冠胡能近履?」裕庚曰:「西俗如此。」太常云:「俗自西而人自東,雖學之貌似,無益也。」女德菱供奉內庭,著英文《清宮二年記》,於禁中事言之頗詳。

獄卒故態

編輯

雲南報銷案,周瑞清等入刑部獄,費至三千金;龍繼棟等羈關帝廟,費至二千金。瑞清得小室三間,繼棟止一間,可自攜僕作食,且通家人、賓客往來。否則僅一小土坑,以兩獄卒敝衣穢垢者夾持之,飲食皆草具,不許一物納入矣。望溪《獄中雜記》,有老監、現監、板屋之分。貧者繫手足入老監,有資得脫械居板屋,費數十金。至光緒初,至百倍以上,可畏也。望溪言韓城張公廷樞、靜海勵公廷儀悉革其弊。又合肥李氏述其先德相傳,文忠尊人愚荃侍御為提牢廳時,加惠於獄內雲。然世縱有三公復生,僅片時之蘇息。獄卒窟穴其中,一或疏忽,則故態復萌,根株不能盡絕也。

左宗棠媲美諸葛亮

編輯

左文襄幼年自負,幾不可以一世,人稱之為「小諸葛」,公有時游戲筆墨致友人書,自稱「老亮頓首」。其後豐功偉業,媲美武鄉,可稱佳話。常謂後人思想薄弱,不敢以今擬古。武侯所當曹操、司馬懿,對手較為勁敵。然文襄勳績,南平閩越,西定河湟,過於六出祁山遠矣。

左宗棠才智衰竭

編輯

左文襄西征之後才智已竭,所謂鞠躬盡瘁者,是也。入贊綸扉,參預密勿,乃醇邸用南城輿論,以為左勝於李。及見其衰憊,不免爽然若失。舊例:軍機大臣惟領班一人上奏,其餘則不問不敢對。文襄越次而為王德榜求缺,蒙恩許諾。及下值,議令德榜謝恩。恭邸徐諷之曰:「且俟詔下。」乃已。李文忠奏報永定河隄防一摺,樞臣以文襄為外任,熟於其事,引與計議。文襄曰:「宜先往觀。」欲即行。恭邸訝曰:「不待奏准而遽出京,若上問及,將何辭以答?」文襄曰:「然則舉動必待奏准耶?」恭邸曰:「內廷中,是則然矣。」

張樹聲奏調張佩綸幫辦水師

編輯

以下僭上,惟君臣之禮宜嚴,師弟則稍殺矣。聖門之中,有尊卑之別,不可稍踰。曾子責子夏曰:「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隱然有天澤之分焉。劉焉、劉璋父子,相繼為益州牧,劉表譏其有西河之似,可謂罕譬而喻。庚子議和之役,李文忠居賢良寺別宅。建德周玉山制府,時以直隸布政使為隨員,寓寺東院,有時乘肩輿而出,京朝官自侍郎以下所未有也。於晦若侍郎譏之曰:「如劉璋之在蜀。」此制府一時任意,侍郎亦一時戲言耳。實有其事者,惟文忠丁憂之時,張靖達護理直督,庶乎近之。其奏調豐潤張幼橋學士幫辦水師,有參四道八鎮之說。斯時學士直聲振中外,挾以自隨,實為示威屬下之意。詔責其冒昧,弗許。相傳公子靄卿部郎,清流黨人也,與之為友,先得其同意,而後奏入。學士語人曰:「事誠有之,而未之允,疏已遽上,誠為憾事。是日考差,余適有小功之服,未之前往。不知者以為避考待旨,尤為誤會。」未幾,靖達至京,遇學士,謂之曰:「吾嘗讀《四書》文矣,冒昧足以僨事,冒昧亦足以濟事。」學士一笑置之。然靖達遂以是得罪南城輿論,直至移督兩粵,開缺從軍,信口雌黃,猶未已也。

朝鮮之內憂外患

編輯

朝鮮之役,以國王本生父大院君與閔妃爭權,王外迫於所生,內逼於所愛,處置不善,致啟內憂而興外患,人人知之,不待言矣。大院君,朝鮮守舊黨也,心嚮吾國,為息事寧人之本。朝鮮國家大計,固莫便於此。閔妃喜新法,少年急進之徒,誘以自強之說,而不自度德量力,實為亂階。變作,朝廷遣將出師。吳武壯率兵以往,即先文莊部下之親慶軍,於捻平之後,留駐北省,拱衛京畿者也。武壯軍人,不諳外交。時張靖達署直督,使丹徒馬眉叔同行。入其國,知其情,欲去禍源,有投鼠忌器之勢。當時之上策,縱亂卒戕害閔妃,誠一勞而永逸。其後日本定朝鮮之亂,即行此計。武壯見未及此,知弗能治閔妃之罪,更無詞可使出境,必不得已,攜大院君還。譬如二人互鬥,其過在甲,因有他故,不能使甲離其地,而強乙以去,亦不失為中策。使吾國於大院君之來,優加禮貌,使之樂而忘返,未始非息爭之一道。乃視若俘虜,待如囚犯,安置於保定府。屬國忠誠之士,反在禁之中,人心不平,藩邦觖望,莫甚於此。醇王以皇帝本生父當國,視大院君為同類,本乎一人之私,不顧國家大患,又無故而縱之。反使大院君一黨服事我者既已灰心,閔妃一黨謀叛我者更生異志。不及十年,東學黨再起,而世事不可問矣。

恭親王當國

編輯

母弟輔政,周公猶有疑焉,況下者乎!一誤再誤,雖宋太宗,未免於僭,餘可知已。惇、恭、醇三王,猶有皇王氣概,非宣統間親貴之比也。咸豐朝咸不見用,天子之弟,不必有以自見,頗得養晦之道。文宗用人,惟賢是尚,不分滿漢,皆肅順匡輔之功。秋獮熱河,以軍符予曾文正,實開中興之業。不幸帝乃殂落,三奸夷滅,恭邸當國,陰行肅順政策,親用漢臣,李文忠尤其倚賴,凡所措置,足奠邦基。直至宣統末年,宮禁並無失德,頗足彰明一朝盛治。

李鴻章遙執朝政

編輯

德宗嗣位初年,醇邸欲以左易李,既知不可,任之益專。文忠坐鎮津門,朝廷大事,悉咨而後行。北洋章奏所請,無不予也。淮軍將校果有能者,無不用也。臣下彈章,如黃涑蘭侍郎、朱蓉生侍御,皆立予譴責,不能動也。較之他日疆吏賄買當國者,殆有異焉。文忠安內攘外,聲望極一時之盛,當賢王倚畀之日,正外邦傾服之時。然地位愈高,益自隱晦,威福之柄,殊不自居。張文襄督粵,使王雪澄觀察觀政於北洋,往見文忠。文忠知其習滇事,諮諏甚備,而無暇及於新政。觀察歸至滬,見諭旨擢用岑襄勤,一切設施,悉如所言,乃知文忠之才大心細,而當局之言聽計從也。曾惠敏歸自歐洲,文忠以文正之嗣,親近異乎尋常。惠敏年富氣盛,略示欲得兩江之意。文忠曰:「以子之才地勳勞,且承先德,何不可者!江南地大不易治,先試諸陝甘,何如?」惠敏怒曰:「雖死,固不願往。」既而醇邸屢以惠敏位置為問,文忠曰:「徐之以老其才。」惠敏困於譯署,鬱鬱而卒,病中頗懟文忠負義,時人方知文忠遙執朝政雲。又有一事,足以與此互相印證者。張靄青觀察,南城謂之「清流靴子」,譏其比之於腿,猶隔一層也。又謂為「捐班清流」,而乃翁靖達為「誥封清流」,以善與諸名士交,而有是稱。觀察才識,文忠固所夙知。先文莊以姻婭故,益加青睞,需次入蜀,立予鹽差,旋補建昌道缺。致書文忠,薦為按察使。文忠復書曰:「朝廷黜陟,從不與聞。」再請,則曰:「道員陞臬,鯉魚躍龍門,談何容易!」其諱言權勢而慎重名器如此。

時人目李鴻章為賈似道嚴嵩

編輯

李文忠坐鎮北洋,遙執朝政,凡內政外交,樞府常倚為主,在漢臣中,權勢為最鉅。生平持盈保泰,從不敢擅作威福,雖參預密勿,惟恐人知。素與先文莊交善。今觀所遺書牘,一再表明其志,可見時人誤為宋之賈似道、明之嚴嵩。然宋人劾似道,明人劾嵩者,俱有奇禍。今人劾文忠者,充其極,至御史回原衙門而已;猶可藉此得美名,博取人間富若貴,亦何憚而不為哉!推原其故,文忠雖無不滿於人意之處,然李氏族大人眾,良莠不齊,與民爭利,倚勢凌人,恐不能免。其致怨也,或以此之故與!

山東巡撫陳去張繼

編輯

先文莊丁憂起復,入京過天津,寓文忠行轅,與趙子方觀察居一院。子方密告傅相疏薦,旋見而言謝。文忠笑曰:「子方洩我幾事矣。內意將簡東撫,以法越生釁,浙省海疆事急,陳攜丞求調,因移攜丞於東,而以浙江借重使君雲。」其後醇邸閱海,攜丞中丞不諳諸王儀制,為備行館於煙臺,用黃緞繡龍鋪墊。醇邸行時,唯恐太后見疑,特請李蓮英自隨。名為優禮親藩,以內廷宮監齎送往來,出於體恤之誠,隱寓監察之意。聞地方供給越出禮外,託詞不復登岸。張勤果從辦海軍,勳勞甚著,隨節出巡,遇事輔相,頗為邸所激賞。未幾黃河決口,攜丞中丞去官,勤果即繼其任。《清史稿》採取斷爛朝報,似未貫串。

胡光墉宜列貨殖傳之首

編輯

《清史》而立《貨殖傳》,則莫胡光墉若。光墉字雪巖,杭之仁和人。江南大營圍寇於金陵,江浙遍處不安,道路阻滯。光墉於其間操奇贏,使銀價旦夕輕重,遂以致富。

胡光墉辦餉特旨封賞

編輯

王壯愍自蘇藩至浙撫,皆倚之辦餉,接濟大營毋匱。左文襄至浙,初聞謗言,欲加以罪。一見大加賞識,軍需之事,一以任之。西征之役偶乏,則借外債,尤非光墉弗克舉。迭經保案,賞頭品銜翎,三代封典,儼然顯宦。特旨賞布政司銜,賞黃馬褂,尤為異數矣。

胡光墉廣設錢肆壟斷絲繭

編輯

光墉藉官款周轉,開設阜康錢肆,其子店遍於南北,富名震乎內外,僉以為陶朱、猗頓之流。官商寄頓貲財,動輒鉅萬,尤足壯其聲勢。江浙絲繭,向為出口大宗,夷商把持,無能與競。光墉以一人之力,壟斷居奇,市值漲落,國外不能操縱,農民咸利賴之。國庫支黜有時,常通有無,頗恃以為緩急之計。

胡光墉破產

編輯

先文莊撫浙之初,藩庫欠光墉資二十萬,尚不知其為何如人也。光墉見,稱述中堂不置,而莫明其為誰。問之,乃湘陰也,笑而遣之。未久,光墉以破產聞。先是,關外軍需,咸經光墉之肆。頻年外洋絲市不振,光墉雖多智,在同光時代,世界交通未若今便,不通譯者,每昧外情;且海陸運輸利權久失,彼能來,我不能往,財貨山積,一有朽腐,盡喪其貲。於是不得已而賤售,西語謂之「拍賣」,遂露窘狀。上海道邵小村觀察本有應繳西餉,靳不之予,光墉迫不可耐。風聲四播,取存款者雲集潮湧,支持不經日而肆閉。

胡光墉遣去姬妾

編輯

光墉有銀號一、典二十有九、田地萬畝,其他財貨稱是。上海、杭州各營大宅,其杭宅尤為富麗,皆規禁篽,仿西法,屢毀屢造,中蓄姬妾輩十餘人。先一日,光墉由滬而杭,盡呼之集一堂。自私室出,立即下鍵,各予以五百金遣去,不得歸取物,有懷挾者任之。光墉選豔,惟愛幼孀,以為淫佚恣意之便。本無一人崇尚名節,故一鬨而散,毋稍留戀。

劉秉璋清理胡光墉業產

編輯

次日,光墉將其業產簿據獻於文莊,不稍隱匿。在落魄之中,氣概光明,曾未少貶抑。文莊為設局清理,令候補州縣二十九人接收各典,皆踧踖莫知所對語。文莊謂此二十九人者曰:「諸君學古入官,獨不思他日積貲致富,設典肆以謀生乎?收典猶開典也,不外驗貲查帳而已。」

追債情狀

編輯

文協揆存款三十五萬,疏請捐出十萬,報效公帑,其餘求追,以胡慶餘堂藥肆之半予之。孫子授侍郎乃文莊庚申同年也,有萬金在其銀肆內。張幼樵學士來書云:「子授得失尚覺坦然,而家人皇遽,慮無以為生計,乞為援手。」亦諾焉。其外,京朝外省追債之書,積之可以丈尺計。則一時闤闠中擾亂情形,可想見已。

有僧索存款

編輯

前一歲,有僧以貲五百元存於杭城典肆,肆夥以為方外書名不便,拒而不納。僧以木魚敲於門外三日三夜,光墉偶過其處,問故,許之。及是,僧至取款,不與,則敲木魚不止。肆夥笑謂之曰:「和尚,汝昔以三日三夜之力而敲入,今欲以三日三夜之力敲出,不可得也。」不得已,而以婦人衣褲折價相抵。僧持泣曰:「僧攜此他往,誠不知死所矣。」揮淚而去。其流毒類如是。

商賈出售胡氏物

編輯

是時賈商販豎挾胡氏物出售者,其類不可勝數,罔不顯其奢麗。其屋上雕鏤、室中几案、園內樹石,每易一主,輒遷移以去,至於清亡而未已。

胡光墉母子相隨踵沒

編輯

光墉未幾即死,其母旋亡,距七十壽筵,不足一歲。杭人謔之曰:使母早三月逝,當備極榮哀之禮,此老婦人真以壽為戚矣。

海上花列傳寫胡光墉

編輯

《海上花列傳》中黎篆鴻,即光墉也,語焉未詳。傳中有女婿朱淑人,今亦無考。然光墉有後嗣,慶餘堂之半仍為彼有,營業至今不衰雲。

劉秉璋招降黃金滿

編輯

台匪黃金滿,逸盜也。盜既逸出,天涯地角、海澨山陬,無不可以容身,雖欲緝獲,無剋期必得之理。當時大亂初平,人心未靜,不逞之徒,輒假之為標幟。江浙兩省,每遇盜賊之案,均用影射。甚至蘇州文廟,以金滿名易入神位,尤為駭人聽聞。先文莊任浙撫,詔旨督捕甚嚴,復使彭剛直往浙,專治其事,而渺不可得。會舊部文員中徐春榮,杭人也,與天台縣廩生謝夢蘭習,令夢蘭入其穴,招之來降。問以近日江浙兩省事,均茫然不知所以。春榮引之入見,乃一委瑣不堪之賊也。文莊謂曰:「為盜而梟首於吾轅下者不知凡幾,爾犯罪纍纍而許以不死,何其幸也。」金滿作向前勢曰:「撫臺命我前進幾步,即上前幾步。」又作向後勢曰:「撫臺命我退後幾步,即退後幾步。」文莊曰:「如此良佳。」及剛直入粵督師,攜金滿往,且為之娶。至粵來書曰:「金滿又納妾,從此不思為賊矣。」同時清議,頗不以招降為然。文莊於始早為之計,令台紳請於剛直,剛直許可,乃會閩督何小宋制府銜入奏,而言路彈章仍復不免。一日,文莊至幕客文芸閣孝廉室,見一簡,為盛伯羲祭酒書。論及金滿案,言一劾不許必再,再劾不已必三雲。及時過境遷,皆知金滿無貳。甲午之役,將用以拒敵,皆曰:「彭剛直招降之功也。」吾國士大夫毀譽,大率類此。

以弱遇強之言和

編輯

東晉焚石勒幣,壯哉!自此以後,莫能幾矣。然宋以歲幣奉敵,猶能言和,延祚百餘年而後亡。推原其故,國家尚有斷制之力,不為士夫所劫持。至明末,欲和而不敢和,可和而無以和,則莊烈之朝綱,不如真、仁、高、孝遠甚。而南宋道學方盛之時,尚有正氣,又非東林諸人比也。道光朝,海禁大開,夷務為第一要政。於是挾一罅之見者哆口張目,發為快論,以隆虛譽而謀私利,置國家安危、生民禍福於不問。甚謂寧可覆國亡家,不可言和。郭筠仙侍郎《使西紀程》云:「不意宋明諸儒議論,流傳為害之烈,一至於斯。」足為流俗箴砭,而遠大計畫,未之及也。以弱遇強,必如周太王事之以皮幣,事之以犬馬,事之以珠玉;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乃足成霸王之業。滔滔者何足語此!

清流洋務各為一端

編輯

天下事皆有兩端。一端以款為罪,則自命清流之列者也。當時諸名士,為首者稱四大金剛,負敢諫之名,為朝廷所重。一疏上聞,四方傳誦。平時諫草,輒於嵩雲草堂,為文酒之讌,商榷字句。有張某為之奔走,傳觀者呼為「清流腿」。其依草附木者,則以「清流靴子」呼之,意謂較之於腿,猶有間也。因而有貲者為「捐班清流」,有佳子弟者為「誥封清流」。由是互相標榜,以躋顯貴。既有捷徑,則人莫不趨,徒黨之眾,固其宜矣。於是一端以款為主,恃洋務二字為妙用而致速化。越南事起,言事者多敗,惟(客心)齋依北洋,獲以保全。己酉之歲,日本游士竹添靜一者,移書通商衙門,欲見吳江殷譜經侍郎及南皮張香濤太史。主者以聞,上知其人,屢加不次之擢。南皮遂由編修得司業,躋閣學,授晉撫。先以外力致貴,得志後不忘其本,用人行政,惟以洋務為重。於李文忠,則亦步亦趨,尤極其揣摹之工,非餘子所能望其肩背。及(客心)齋敗於遼西,清流之中,惟餘南皮一人,如碩果僅存,銳意新政,實得文忠心傳。再傳而武進、項城,南海、新會同時並出,遂屋清社。

周盛傳病故

編輯

周武壯於軍務平後,駐防小站,以西法練兵,每日往校場親自督率。當時北洋淮軍平日不忘武備者,以盛軍為冠。髮捻兩役舊將存者,亦惟武壯一人。甲申之歲,丁憂回籍,旋即病故。淮軍命運,於以終焉。

曾國荃善處功名

編輯

法越事起,政府以曾忠襄督兩江,特召入覲。人人心目中,以為忠襄久於行間,嫻習營務,應變之才,或非所長也。及見張幼橋副憲論兵事,曰:「吾兄文正公盈滿是懼,吾亦成功而不居。不然,金陵既克,我師七八萬,皆百勝之卒,先打捻子,後打回子,再打鬼子,寧待今日!」見周小棠通政,有舊,稍作深談,曰:「我師今與西師戰,有十六字秘訣,曰:先去先敗,後去後敗,同去同敗,不去不敗。」值邊情日急,副憲、通憲常相見,述及,訝曰:「奈何於彼此之不同也?」翌日,會於譯署。恭邸問曰:「事將奈何?」時副憲、通憲及諸大臣皆在側,頗覺答語措詞之難。忠襄曰:「吾猶炮耳,諸公猶炮手,全權在握。諸公命勿動,之為物,靜物也,待命則已。諸公一撥機括,則彈丸立出。」當時聞者,四面均有照應。及去,僉服其應答之妙。忠襄既履任,先將南洋兵輪大者五艘遣出援臺。法艦追逐至鎮海,攻擊月餘弗克,而吳淞反不被兵。江南防務,詔使閩縣陳伯潛學士為之佐。閩縣素好言事,忠襄輒不列銜,使獨具名。會軍務不利,各省多受嚴旨詰問,閩縣去而忠襄身名俱泰。同時將帥,善處功名之際,毋若此翁者也。

劉秉璋在浙不助甘餉

編輯

先文莊初至浙,籌畫防務,查問庫款。時糧道庫尚存銀二十萬兩,藩庫欠阜康銀號銀二十萬兩,相抵無餘,空如洗矣。推求其故,則日供西餉之不給。時德曉峰中丞為布政使,召問之曰:「前任楊石泉中丞,何以舍己而芸人?」方伯曰:「聞諸幕中:雖竭所有以與之,左公責言猶無已時,問楊中丞之官祿,何自而來,區區者,反靳而不與。」文莊曰:「此言私也,非公也。其自今日止,勿解西餉,為海防計。」此浙省海疆兵事之始。未幾,甘督譚文勤公果有書,趣方伯協款。方伯以自備無力辭。文勤來書,詰問浙省何備之足雲。方伯以告,文莊令以法釁將起婉復之。先是,左文襄西征事急,文莊時撫江西,承平無事,常盡力以給其用。及告終養歸,西征軍罷,文襄疏請嘉獎各省接濟者,文莊曾膺上賞頭品頂戴。至是,甘、浙以協款而有違言,文襄因舊誼馳書致文勤,言浙之助財,非定例所有,毋執成見,過於爭競,其事遂解。文莊與岑襄勤之交,亦以江西協餉之故,襄勤謝書今猶在篋。獨在浙撫任內不與甘餉者,時地之不同也。

劉秉璋所部軍將

編輯

先文莊於東捻平後乞病歸,知軍力單薄,不足當捻眾也。請以所部一軍予潘琴仙方伯,俾合眾擊賊。時李文忠代曾文正為帥,不允,使本軍中資望稍深者吳武壯領之,且曰:「吾終當留此軍與子。」及浙防漸急,吳武壯率師在朝鮮,文莊函致文忠索之,文忠游移其詞。未幾,豐潤張幼樵副憲來書云:「筱軒久駐朝鮮,其雅歌投壺之概,尚足愚朝鮮人耳目。若移而之浙,文人無行者,必將趨之若鶩,截曠之餉,不足以供其揮霍雲。」文莊得書,笑曰:「傅相示意也,此軍終不予我矣。」其後軍分為二:留江南者,曹德慶、班廣勝領之,駐吳淞;在冀北者,黃仕林、張光前領之,駐旅順。將領四散,獨樹一幟,位至直隸提督者,葉志超;久從文莊在浙,授福建水師提督者,楊岐珍;終守鎮海者,吳傑;從至四川,授重慶鎮者,錢玉興;授川北鎮,調直隸宣化鎮者,何乘鰲;官廣東提督者,蔡壽亭;隨張文襄,領軍曰凱字營者,吳元凱。皆久於征戰,官位較崇。其餘無實職者,未及顯貴而戰死者,雖屬部下而非親隨者,不在此列。

劉秉璋最重吳長慶

編輯

先文莊部下,以吳武壯為讀書種子,視之最重。東捻平後,求解兵柄,即以眾授之。李文忠殊不謂然,文莊曰:「筱軒不我棄也。」當時追寇,常距糧臺數十里外,所得寇食,常輦以從,遇餉銀前後不屬之時,用以贍軍。瀕行,悉與武壯,有「領」字收據,久存吾家。至彼若何支銷,亦不之問也。同治壬申,文莊由陸道入覲,武壯時駐軍揚州,送至清江浦始返,骨肉之親,殆不啻焉。武壯故後,為請建祠於嘉興。未幾,長君子恆往謁祠,遂至杭州,館於撫署,文莊以故人之子畜之。子恆性豪邁,不守矩度,文莊弗善也。一日,謂子恆曰:「尊公入祠之日,吾恨未往默祝一言以詢之。」子恆曰:「死者已矣,何詢為?」文莊曰:「吾問何術以止其乃郎之誕也。」子恆無愧色,亦終不悛。及文莊督蜀,請假回無為州宅,吳王夫人率其次子彥復來見,寓於余家。文莊視彼事如家事,責善難免過甚。偶問彥復經句,聲色俱厲。彥復時年十六,急自辨曰:「《五經》素未熟讀。」文莊謂吳王夫人曰:「嘻!筱軒日與文士游,其子未習《五經》,辱莫大焉。」又勗彥復曰:「勉之,速求學,未為晚。」後生小子,每不知先代之事,遂愈遠而愈疏。非惟在公為然也,雖在私亦有之。

張佩綸借艦

編輯

法艦至閩,豐潤以浙為閩督轄境,電調浙江超武、建威兩艦。艦長未奉巡撫之命,不敢駛往。豐潤惡其違命,奏請逮治。先文莊怒,擬疏彈劾豐潤玩寇之咎。已將驛遞,幕客汪小彭曰:「公勿爾。不日行見豐潤敗矣,公何所圖而取怨於友?」事遂中止。未幾,豐潤書來借艦,云:「浙僅兩艦,無能對法。如移而之閩,閩足以禦法而閩日固,閩足以衛浙而浙不孤。於以見蘇季合從之計,足破孟明鄙遠之師。」郵至,馬江已敗,船械俱燼矣。及文莊移督四川,超武拖船送至漢口乃還。

吳傑守鎮海以終

編輯

法攻鎮海之役,先文莊為戰備,命吳吉人副將傑守海口招寶山炮臺。舊部中,楊西園提軍岐珍、錢榮山提軍玉興、馬聘三總鎮朝選均守要隘。未幾,法師船果至,攻招寶山弗克,傑功居多。提督歐陽利見,湘人,曾文正之妻黨遠族也。剿捻軍中曾獻策,令軍士各持竹筒一,敵至擲之,以羈絆馬足,傳為笑柄。因文莊素輕其人,弗予增兵,亦弗重用。及文莊移督四川,利見謂副將居心險詐,函請閩浙總督奏參革職。時寧紹台道薛福成新簡英使,抗疏力爭。朝廷以諮文莊,副將得昭雪,留川防邊。及日本師起,浙撫廖穀似中丞疊電調用,皆辭不往。中丞取朝旨,促之而後行,守鎮海。歷任巡撫仍之,至死乃易人。諺曰:「國亂思良將。」惜乎承平之時,凡事未之豫也。

劉秉璋昭雪吳傑原奏

編輯

中法之戰,湘淮舊將猶有人焉,馮勇毅、王孝祺鏖戰於越南,劉壯肅、孫壯武搘拄於臺北,皆有令名。鎮海之役,李文忠電稿載上海電報捷音,薛叔耘副都《浙東籌防紀略》,詡為中外交涉後初次增光之事。先文莊身親其役,當時繪有戰圖,進呈御覽,其副本尚存余家。戰最烈者為吳傑,守威遠、靖遠、鎮遠三臺,當炮火之衝,奮擊甚力。功最鉅者為錢玉興,潛伏清泉嶺下,置過山炮,擊毀法船,自是法艦不敢近寧波海口。總其成者為楊西園尚書。皆文莊親慶軍舊部也。《清史稿》求其案卷不得,乃以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當之。茲將光緒十五年六月文莊昭雪吳傑原奏摺片錄下:

吳傑係儘先參將,實任鎮海營守備,管理鎮口招寶山炮臺,已歷多年。臣前在浙江巡撫任內,因籌辦海防,親往查看,見其隊伍整齊,炮具精潔,演放靈便,頗諳西法。訪諸輿論,平日撫馭炮兵,威惠兼施,能得其死力,心竊器之。光緒十一年正月,法艦將犯鎮口,所有南洋援閩之三輪避入鎮口,人心惶懼。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恇怯無謀,倉皇失措,倡為徙炮拆臺退守之議,將欲徙招寶後堂大炮。經吳傑極言不可,流涕力爭。歐陽利見志在必行,謂違則即行正法。臣聞此信,嚴電飭止,乃定守口之計。及法船多隻,來攻招寶炮臺,數百磅長彈紛落如雨。鎮海、寧波一帶,人民遷徙一空。前鎮海營參將鄭鴻章所部兵丁,竟有翻穿號衣潛逃者。吳傑手開鉅炮,與南洋退回之輪船,彼此齊發,各中兩炮,洞穿法船兩隻,敵始敗退。越日又來猛攻,復擊退之。法船尚於我炮不及之處,攻打旬餘,實賴吳傑穩守招寶一臺,扼其咽喉,使不得逞。上海洋人登諸畫報,中外傳為美談。事平之後,法提督李士卑士固求登臺履看,訝其布守之堅固。歐陽利見因羞成怒,實陰仇之。臣會同調任閩浙督臣楊昌濬,將鄭鴻章奏參降補,即委吳傑署理鎮海營參將。查鄭鴻章貪庸恇怯,歐陽利見所與沆瀣一氣者也。劾其所愛,用其所憎,歐陽利見益痛恨之。大抵義烈之士,敢於赴湯蹈火,不慣營私獻媚,聲望愈美,怨毒愈深。加以標營將弁,侵餉是其故智,欲去吳傑而奪其炮臺差使,自便私圖,亦以浸潤之見,迎合歐陽利見之意。於是乘閩浙總督卞寶第到任未久,不知底蘊,朦請參革。浙東官紳士庶,多抱不平。臣閱邸鈔,正深詫歎。頃奉諭旨,欽感交併,乃知公道尚在人心,是非難逃聖鑒。竊思海防為目前第一要務,似此忠勇有功之良將,遭貪庸提督之進讒,誤被參劾,深恐內寒將士之心,外為敵人所笑。夫以專閫提督,吹毛求疵於一守備,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以遠隔二千里到任未久之總督,據提督來函,參一守備,亦祗是循例辦理,臣何能越俎為之昭雪!惟欽奉諭旨,垂詢三端。臣在浙有年,聞見較確。吳傑才具,實足備干城之選,平日辦事,實屬可靠,至擊退法船之功,尤赫赫在人耳目者。[再]臣與卞寶第係兒女姻親,此次誤參,自未悉吳傑立功之底蘊。查海防獲勝,係臣在浙江巡撫任內之事,見聞最真。吳傑之才,衛榮光必知其可用,而吳傑鎮口之功,或不如臣親見之詳。事關海防,現奉特旨,著即據實覆奏。臣具有天良,何敢引嫌避怨,姑負天恩。理應披瀝直陳,固無庸為卞寶第迴護,尤不敢為歐陽利見曲徇也。

薛福成描寫捍海奇勳

編輯

鎮海擊沈法艦,薛副都時任寧紹台道,謂先文莊奏報,全憑諸將領告捷文書,不善描寫,未免將捍海奇勳,湮沒不彰。乃援乾嘉年間新疆回疆之例,繪成戰圖附說。茲摘鈔如下:

浙省至寧波郡城向有電報,由寧波至鎮海四十里,乘潮往返,文報稽延。法越事起,撫臣擬親蒞寧郡,就近調度。薛福成以巡撫出省,則調兵籌餉轉多隔閡,因請由寧至鎮,添設電線,一切機宜,電飭營務處薛福成、杜冠英傳諭各營。雖相距數百里,而號令迅捷,如在一室。十年冬,法船遊弋浙洋,迨十一年春接仗後,與法船相持數月,電報往來,日十數起,軍機無誤,則設立電線之效也。

鎮海海口散漫,南岸育王嶺、布陣嶺、孔峙嶺、清泉嶺、沙蟹嶺,北岸蟹浦、灣塘、沙頭堰等處,均登岸要區。招山至梅墟,關繫尤重。撫臣飭楊岐珍、錢玉興將南北營壘布置後,各率所部,修築隄卡。故聲勢聯接,脈絡貫通焉。

鎮海口自小金雞山至招寶山,寬約二百丈。馬江告警後,撫臣以南北兩岸雖有炮臺,僅二百磅子大炮一尊,若不於海口設立攔阻船路之物,恐敵以一二兵船羈絆炮臺,餘船直駛入口,兩岸營勇力無所施。檄飭營務處薛福成,督同杜冠英與寧波府宗源瀚,購買樁木,用機器排釘海口。或七八十枝為一叢,或四五十枝為一叢,或二三十枝為一叢。自南至北,橫立二十二叢,自內至外,直列十叢,經營數月始告竣。海口定議釘樁,撫臣慮樁密則水道壅滯,樁疏則罅漏較多。復飭薛福成督率杜冠英、宗源瀚,買海船三四十艘,飭令兩岸防勇滿裝石塊排沈樁縫之內,中間仍留口門二十丈,以便商船出入。另購大船五艘,三槓綱三重,並借寧商寶順輪船一艘,以備有事時封塞口門。厥後五船雖沈,寶順尚留未用,商旅仍通,餉源不匱,而寧鎮居民安堵如故,蓋恃樁船之力也。

海口設防,撫臣咨請北洋大臣,飭派水電匠目四名到杭州,設局製造並購置水旱電線。飭楊岐珍於營勇炮兵中,選擇精細伶俐者,令其習沈埋演放之法。岐珍與杜冠英督率吳傑,於海口沈船排樁之外,沈放水雷六排。每排八雷,縱橫相距十丈許,共沈四十八雷。又於小港瀕海嚴要之處,埋伏地雷六十枚。其他如布陣嶺、孔峙嶺、清泉嶺、沙蟹嶺、蚶子嶺等處,長牆卡門之外,各埋地雷三四十枚。敵知有備,始不敢登岸。

法船在馬江開戰,寧波紳民指目教堂,皆言法人藏匿大炮,將為內變。薛福成照會英國領事官固威林,俾轉告法國主教趙保祿,速遷往江北岸居住。趙保祿請飭查教堂,果有大炮與否。薛福成謂此說本非確實,但眾怒難犯,如不速遷,日後斷難保護。郡城團練夜過教堂,或以矛撞其門,爭詈法人。法教士不自安,乃率男女,徙居江北岸。薛福成允撥兵代守教堂,亦隱以稽察奸宄。俄而定海訛言又起。定海民入教者二千人,教堂內日糾二百人操演,槍聲與定海鎮操兵聲相溷也。薛福成謂徙其教士,則教民無所附麗。適奉撫臣嚴檄督促,致書定海守將,密商機要,而明告法教士以不能保護。往返駁辯甚堅,趙保祿語多恫喝,薛福成嚴折之。一日,教堂中闃然,則教士已盡室遷回寧波江北岸矣。薛福成乃稟調衢軍右哨,及派衛安勇五十人,駐紮江北岸,名為保護教士,實拘守之,教士亦悚服聽命。又令新關稽查洋船,凡法國商民、教士,但准出口,不准進口,以清間諜。故海口鏖戰,而內地晏然。

法事日棘,撫臣函飭薛福成,遵照北洋大臣電傳密諭,設法暗阻敵船引水。寧波尚有引水洋人必得生、師密士二人,領新關執照,駕小船,在鎮海口外,受僱領港。薛福成與約,月給厚費,俾歛船入口,交杜冠英差用。是時師密士適接法兵船密信,僱為引水,薛福成使拒絕法人,且另給重資以酬之。既又函會稅務司葛顯理,派洋人隨同杜冠英,撤去新關向設之七里嶼、虎蹲山等處塔燈、標桿、浮筒,以迷敵輪之路。迨開戰後,薛福成偵知孤拔在上海募英人赫爾、德人貝倫為入浙嚮導,各許萬金,如傷亡,則十倍給其家屬。因亟電商江海關道邵友濂,派員禁阻。聲言將撤銷其執照,永不許在中國引水,乃議定各酬以千金。福成復告各國領事,如有洋人為法船引水,寧郡民情強悍,必相率而攻燬洋房。此以一無業之莠民,累及合埠安分之富商也。且難保非法人詭計,欲故壞各國聲名。諸領事以為然,密緻書駐滬領事,禁約洋人。後聞孤拔欲募引水,以攻鎮海,懸價六萬金而莫之應雲。

法船四艘駛入蛟門,撫臣得報,飛飭各營,要約賞罰,並嚴飭南洋三輪,合力協助,電飭杜冠英,傳諭各炮臺,鎮靜以待。正月十五日未刻,法將孤拔乘一小輪,親入虎蹲山北,測量水道。我臺開炮,擊之幾中,乃遁去。旋一大黑船名紐回利,撲攻招寶山炮臺。杜冠英飭炮目周茂訓,開炮迎擊,一發中其船頭。敵勢惶迫,掉頭用排炮轟擊,又被我炮臺彈折頭桅。我炮臺亦被敵擊中數十彈,彈重二三百磅,陷入三合土內。後一彈著我炮洞門楣,鐵炸入洞,擊傷周茂訓右脛。杜冠英令吳傑親自開炮,楊岐珍亦至炮臺,仝勵弁兵,又彈中敵船尾。南洋兵輪,亦兩炮擊中敵船。隨後三法船群開排炮,我兩岸亦開排炮禦之。自未至申,轟聲不絕。法船連受五炮,傷亡頗多。我炮兵勇丁,祗陣亡三人耳。

正月十五日之戰,法輪敗退,泊金塘山下。十七日黎明,又添兩船,巳刻,復以一大黑船駛入虎嶟山之北,攻我招寶山炮臺。楊岐珍、杜冠英督率吳傑開炮。敵船甫近,即被我彈中其炮筒,再中船桅。橫木下墜,壓傷兵頭及護從多人。南洋兵船,復從旁擊中二炮。法船創甚,收旗轉輪,僅獲出險遁去。厥後,閩浙總督楊昌濬接探員電報,有法船運到一兵頭之柩,葬於馬祖澳,送葬者數百人,據傳即將軍迷祿,正月十七日在鎮海傷亡者也。

法船再敗之後,不敢再近招寶山口門。十八日夜,乘風雨晦冥,將用小船潛登南岸,圖襲我港口之炮臺。我師水陸弁勇,每夜輪流放哨。副將費金組瞥見小船,戒營勇屏息以待。及其漸近,突發槍炮,盡力截擊。沈其兩舸,餘悉驚遁。

小港炮臺,舊置炮位五尊。內光膛生鐵炮三尊,未能及遠,鋼炮擊遠兩尊,彈僅重四十磅,早經移置沙蟹嶺、烏龍崗,但留空臺,為疑敵之計。正月二十七日,法船遙對小港,開六七十炮,著炮臺十數彈,陷入三合土內。二十八日,又來轟擊,連開數十炮,未中。復將炮車弔桅頂,意在憑高易中。乃甫扯登桅,繩忽中斷,炮墜艙面,壓斃多人。自此遂不來攻,其為計窮力竭,已可概見。

法船屢挫之後,退泊金塘;唯以一船向前拋泊,倚游山為屏障。錢玉興以乘夜襲擊,可以得志。適當薛福成在鎮海勞軍,相與密商定計。二月初四夜,錢玉興親督副將王立堂,選敢死士,潛運後膛車輪炮八尊,伏南岸清泉嶺下,四更後突擊之。敵船連受五炮,傷人頗多,傳聞孤拔亦受傷雲。法船開炮回擊,彈落水田。我軍一無所損,旋即收隊。

都人譏詞臣任軍役聯語

編輯

法越戰役中,張文襄授山西巡撫,閩縣會辦江防,豐潤會辦福建船政,以詞臣而任軍役,皆異數也。文襄受命,上書謝恩,有「身為疆吏,猶是依戀九重之心;職限方隅,敢忘經營八表之略。」文襄既去,其兄文達相國偶取視時辰表,笑謂客曰:「余只一耳,其七在舍弟所。」及越事急,移督兩廣,力主潘仕釗之說,弛闈姓之禁,頗為時論所訾。時各省軍務多不利,閩縣單銜條陳時務,觸上怒,鐫級去。侯官與閩縣同城,實為一地。豐潤敗於馬江,船械盡失。疏請卹馬江死事諸人疏有云:「李長庚死事於閩洋,而其部將邱良功等卒平海盜。曾國潘初覆師於湖口,而其後遂為中興第一功臣。此固人事之平陂往復,抑亦天心之草昧艱貞。」措詞之妙,不可言喻。都人為之聯云:「八表經營,也不過山西禁菸,廣東開賭;三邊會辦,請先看侯官降級,豐潤論功。」

張之洞坐收成功

編輯

醇邸隱握朝綱,禮遇文士,以要時譽,開當時詞臣言事、清流結黨之風。洎法越兵興,軺車四出,率一試而敗,惟南皮聲名俱泰。粵督張靖達制府、桂撫潘琴軒中丞,以軍事失利相繼罷。南皮繼任,適我軍先敗後勝,克復失地。當時戰將馮子材、蘇元春,悉前任疏薦至軍。王孝祺本樹軍舊部,以靖達弟勇烈倒樹灣與捻戰敗死,坐失主將貶職,至是起用。南皮以文人為帥,激勵將士,坐收成功,虞允文採石之捷,不能專美於前矣。

闈姓

編輯

闈姓者,廣東賭局之最大者也。頭家為富商大賈,主其事。開科之年,設局賣票,令人入錢。豫擬榜中每姓幾人,以千萬為一決。俟揭曉,按中否以定輸贏。其始僅行之童子試,繼行之鄉試,後漸行之會試。其大力者,至為所擬之姓廣通關節,以冀必勝。於是姓愈僻者,愈為奇貨可居。房官及提調、監試各官,皆陰行賄賂,轉相販鬻,督撫收其稅以為利,名曰罰款,故行者益縱。士之應試者,多託贄商賈,自稱門生,大為風俗之累。

左宗棠彭玉麟耄昏

編輯

法越之役,左文襄視師福建,將率師以帆船渡臺。屬下知其耄昏,日送之登舟行,夜回舟載之返,數日不得達。託言風逆,舟不得近,乃復登岸。彭剛直視師粵東,出示諭眾,有「食肉寢皮」之語。為西人所見,詫為野番黑蠻所為。朝廷亟詔止之,乃止。英雄末路,誠不免露出暮氣,然何至如是之甚?誠以二公少壯至老,身在行間,無日休息,心力交瘁久矣。剛直疏中又云:「古來臣子,往往初年頗有建樹,而晚節末路,隕越錯繆,由其才庸,亦其精氣竭也。」讀之能無慨然。

政府用人近於惡作劇

編輯

倭文端惡洋文,則命管理同文館;李文正惡洋務,則派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二公終身不往,朝旨亦不催促。在政府諸公之意,但使知難而退可矣,不必強之上道,反為外交之梗也。鄧鐵香侍御以強項名,派至譯署以折之。侍御非文端、文正二公比,不敢不往。雖疏請改武官,軍營效力,以為嘗試,不獲所請,而仍就任。繼又以談邊務,而使往勘越南邊界,大窘而返。類此之舉,近於惡作劇,取快一時,有礙大體。若在康熙、乾隆之時,固必有以處之,不若是之狹也。豐潤之閩,侯官往蘇,吳縣至津,不問軍旅之事曾學與否,凡主戰者,即使往戰地,尤近滑稽。

閻敬銘可謂大臣

編輯

[本朝]英主迭出,無取乎貴彊之相,從未見有大臣匡君之過者。御史章奏不避忌諱,容或有之,均置之無足重輕之(別)[列],不足深論。光緒初,惟閻文介可謂大臣。直樞廷,兼綰度支,承髮、捻亂後,制國之用,量入為出,深合理財之法。時醇邸阿太后旨,修復頤和園,須用鉅款,輒為公所靳,醇邸憾焉。會議錢法,以微過革職留任。未幾復職,遂乞休,越五年薨。邸怒猶不息,擬不予謚。查本朝大學士卹典無此例,內閣擬字,圈出「文介」。在上意,為非佳名,故予之。然公之耿直,雖百年,猶一日也。

甲申都中對語

編輯

甲申之役,都中對語最盛之時也。譏張豐潤、何子峨云:「堂堂乎張也,倀倀乎何之。」譏閻文介、張文達、烏少雲、孫萊山云:「丹青不知老將至,雲山況是客中過。」又譏閻文介云:「辭小官,受大官,自畫供招王介甫;全戰局,附和局,毫無把握秦會之。」「辭小官」二語,乃文介疏中語也。又譏張豐潤云:「三錢鴉片,死有餘辜;半個豚蹄,別來無恙。」謂未戰之先,聞彼常時言三錢鴉片殉難。及敗,攜豚蹄途中食之。

譏張佩綸三聯

編輯

豐潤赦歸,娶李文忠之女公子,時人又有三聯。一云:「養老女,嫁幼樵,李鴻章未分老幼;辭西席,就東床,張佩綸不是東西。」以豐潤賜環,先就蓮花書院館席,既而入贅也。二云:「後先判若兩人,南海何驕,北洋何諂;督撫平分半子,朱家無婿,張氏無兒。」言豐潤先娶仁和朱修伯京卿女,次娶邊寶泉中丞女,後娶文忠女。三云:「中堂愛婿張豐潤,外國忠臣李合肥。」當時浮議,更遷怒於文忠。然觀文忠尺牘,蓋於豐潤再斷絃後,與有婚約,而不虞其戰敗受譴之至於斯也。豐潤敗後,自稱「賤子」,乃用杜甫「賤子因陣敗」句也。梁星海有句雲「簣齋學書未學戰,戰敗逍遙走洞房」,抑何可笑。

楊玉科

編輯

邊帥圖利,愈遠而愈無忌憚。楊玉科在岑襄勤部下為健將,全滇底定,功列一等。法越之役,慷慨捐生,尤足令懦夫失色。惟生性過於豪放,是其一短。曾游滬瀆,涉足花叢,任情揮霍,殊不自檢。遂令東南人士,致疑於滇池之地,為珍寶蓄聚之所,可望而不可即。古人所云債帥者,非耶?

年終密考

編輯

各省司道及學政,向由本省督撫於年終出具密考,以備朝廷酌量黜陟。其有治績平常,或人地不宜,則內調候簡。每年二三月,大批人員更動,且有令督撫另具切實考語者,皆密考作用。而措詞偶涉含糊,即令更擬,其重之如此。浙江德曉峰方伯,在先文莊巡撫任內,欲予某甲署缺,未得許可而先受賄。某甲人財兩空,執刀立撫署官廳側,言俟其出,與之併命。首縣某,戇人也,遽入告曰:「某甲將行刺。」遂交首縣看管。羈之客室,後有井,溺焉。文莊惡之,以其女為禮邸側福晉,知有繫援,且懲於文友石之屢擊不中也,欲使去浙,年終密考括以四字,曰「堪任封疆。」未幾,方伯簡贛撫。四川松錫侯方伯,在文莊總督任內,頗具幹略。文莊愛其才而疑其心,年終密考,予以十六字美詞。次年召入陛見,送之曰:「吾以『堪任封疆』四字,而曉峰得任方面。今以十六字頌子,行矣勉之。」未幾,方伯簡滇撫。閻文介出樞府,其門人江西布政使李嘉樂、署陝西布政使李用清兩方伯,同時以密考左遷。文介上疏辨論,謂為贛撫德馨、陝撫葉伯英私見,奉旨詰責。然二李雖狷介一流,不免君子之過,究勝德馨,後之讀史者自能明辨。德馨即曉峰名。

寶廷典試狎妓

編輯

寶竹坡侍郎,癸酉典浙試歸,買一船妓,吳人所謂「花蒲鞋頭船娘」也。入都時,別行水程,由運河至通州。及侍郎由京以車親迓之,則人船俱杳,傳為笑談。壬午典閩試,由錢塘江往,與江山船妓狎。妓面有痘瘢,侍郎短視,不之覺也。歸途娶為妾。鑒於前失,同行而北,道路指目。至袁浦,縣令詰其偽,欲留質之,侍郎大懼。以平時風骨,頗結怨於人,恐疆吏發其覆,遂於道中上疏請罪。部議褫職,報可。侍郎曾以蒲圻賀雲甫尚書認市儈李春山妻為義女,劾之去。京人為詩嘲之曰:「昔年浙水載空花,又見閩孃上使槎。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曾因義女彈烏柏,慣逐京娼吃白茶。為報朝廷除屬籍,侍郎今已婿漁家。」

于式枚等狎遊

編輯

於晦若侍郎、文芸閣學士、梁星海京卿,少時至京,居同寓,臥同一土炕。人心與其面皆不相同,雖圓顱方趾,而大小各別。三人冠履,可以互易而無不合,人情無不妒。三人中,惟學士如常,侍郎、京卿皆有暗疾,俗稱天閹,不能御女。然三人狎游,盡以恣學士一人之淫樂而無悔。及得交志伯愚將軍,益稱莫逆。將軍非惟嗜好與三人同,其暗疾亦同,可謂奇事。聞學士曾得一房中藥方,治暗疾有奇驗,以與將軍,一試而獲同等之效,再試則不驗矣。侍郎夫人早死,京卿夫人終身居學士家。蓋三人者,皆文學侍從之臣,禮教非為吾輩設也。

蕭占先退侵藏英師

編輯

先文莊督川第三年,實為光緒十四年,英人滅哲孟雄部,耀兵藏界。西藏葛布倫公爵伊喜洛布汪曲,率兵一萬五千禦之。戰於捻都納山下,藏兵敗而奔。英人追擊至咱利亞,又敗。三敗至東朗熱,藏兵大奔。適江孜守備蕭占先奉文莊命,往止藏番無妄動,聞敗,立江孜汛幟於道。英兵見之,乃止不攻。占先與英將薩海會於仁進岡。占先曰:「奈何涉吾境?」薩海曰:「藏番來攻,追之及此。」占先曰:「藏番,吾屬也。亂番可誅,良番何罪,受此屠戮?君獨不念中英兩國之誼乎?」薩海曰:「惟然,故入境無所犯。天氣漸寒,今歸耳。」乃退師。知府嵇志文從駐藏大臣升泰入藏,歸述如此。川人鬨傳,蕭守備與英戰大捷,若得江浙文人點綴,是又一黑旗軍臺南獨立矣。

英據哲孟雄

編輯

英據哲孟雄之歲,先囚其部長西金王於葛倫繃。王母及子暨親族、頭目,避入藏屬春丕山。英將薩海追藏兵至春丕山坌,尋其母子不獲。戰事既畢,王母率親族訴於駐藏大臣升泰,且求救。升泰懼於英,弗許。王送衣物至邊,且言伺釁將逃歸。升泰不納,英人益無忌。

旗籍大臣

編輯

咸同之際,旗籍大臣中,倭文端以理學著稱,一時風化,頗為之轉移。吾鄉吳竹如侍郎與之志同道合,蔚然為一代名臣。費莫氏文文忠公字博川,為先文莊朝殿之師,每見,敬禮有加,稱譽不容於口。同治初政,欣欣然有太平之象,雖恭王當國,皆公贊襄之功。及卒,李文忠歎曰:「旗人中麟鳳也。」傾服如此。宗室岐子惠將軍出鎮成都,與文莊曾通蘭譜,而見解不合。文莊不以加旗餉為然,主張以歷年八旗欠餉,准其移獎實官,俾克轉售得資,以濟窮困。將軍曰:「轉售必有折扣,是虧在旗民。宜待國家財政寬裕,仍取之官。」成都旗營兵有為盜者,照章應先銷旗檔旗籍,而後加刑。華陽縣知縣張濟,於報案公文不載其旗籍,而錄於口供。文莊閱案已畢,未覽供詞,遽批「就地正法」。將軍問知其故,即請將張濟解職參辦。文莊曰:「治盜嚴而加之罪,民其謂我何?願公寬之。」將軍固執不允,因之大鬨,既而交好如初。其堅忍之性,真旗人之健者也。

宗室

編輯

舊制,景祖以上宗支稱覺羅,景祖以下子孫為宗室,而格格、額駙則無限制。乾隆三十六年,宗人議准:世祖章皇帝位下子孫所生女,照例視爵,封授格格、額駙,給與俸祿;其餘王公之女給虛銜,推恩至四世以下。同治二年詔:自高宗純皇帝以下各王公所生女均為近支,照例封授格格、額駙,給與封祿;其餘均為遠派,僅封授格格、額駙虛銜。雖以次遞降,仍推恩至五世以下。凡一朝崛起,封建親戚,屏藩帝室,當時人數無多,未始非榮幸之事。傳之既久,至光宣之際,愈演愈眾。甚至四品宗室,及格格、額駙名位,求其一飽而不可得。成都將軍岐元子惠,自言幼時貧困,夜出挈籃賣蘿蔔,行至某處,近於其姻家,聞聲延入與語,慚而逃去。余家在舊京時,車夫用一重儓,即有額駙職銜。問之,則云:「非此,將坐以待斃。」遜位以後,艱苦之狀,不忍言矣。

屠仁守奏摺關係非小

編輯

屠梅君《請歸政之後外省密摺廷臣封奏仍書皇太后聖鑒懇恩披覽然後施行》一摺,在醇賢親王疏請繼續訓政數年之後而上者也。醇賢親王之於德宗,義雖君臣,恩實父子。王既有此請,則是時德宗年少,聖德未宏,將以有待,自可默喻。屠侍御更陳所見,何致遽膺譴怒,其故不得而知。果如侍御之言者,可免甲午中日之戰,可免戊戌維新之局,可免慈聖三次垂簾之命,可免大阿哥入嗣之舉,可免拳匪作亂,以致八國聯軍入都之慘,可免四十五年九百萬萬賠款本息之費。侍御此奏,關係豈小也哉!

劉秉璋奏請緩加旗餉增練海軍

編輯

歸政、大婚,兩次大典,三代覃恩,賚及赫德。其餘軍功,督撫提政,無論存沒,皆叨異數。所遺者,惟先文莊及沈文肅二人。文肅歿已久,或一時遺漏。文莊以浙撫任內,奏請緩加旗餉,增練海軍,與醇親王設施大政全然相反,致忤邸意,故不及。李文忠函,則謂邸於此事,並無意見雲。附錄緩加旗餉疏如下: ==疊准部咨籌辦海軍經費、旗兵加餉二事,此皆國家根本之計,遠大規模,臣雖至愚極陋,何敢稍有異詞。惟兩事並重,當先重其尤重者;兩事並急,當先急其尤急者。方今外洋環伺,迭起釁端,我所以隱忍議款者,以海軍未立也;彼所以肆意要挾者,亦以我之海軍未立也。聖謨宏遠,創立海軍衙門,籌備船械,操練兵輪,此至重至急之務,萬不可再事遷延稍緩須臾者也。至於八旗兵丁,皆我朝開創之初,從龍舊旅。自減餉以來,不免拮据,議復原餉,固理所當然,臣檮昧亦所欽仰。惟兩大政同時並舉,需餉太鉅。天地生財,只有此數,府庫進款,歲有常經。自咸豐初年用兵以後,外備強敵,內防伏莽,各省防勇,萬難全撤,雖益以釐金洋稅,仍若不足。臣忝撫浙江,已疊將支絀情形一再陳奏。各省情事,雖不盡知,然屢准戶部咨催協餉,開列清單。即如江蘇、廣東,素稱豐裕,亦復欠數甚鉅,其餘各省,大略相仿。今驟需鉅款,勢必紛紛欠解。部議處分雖嚴,然只能竭其所有,勢不能強其所無。兩事兼營,萬難兼顧,不如略分先後,期於必成。可否飭下戶部,將各省協解餉款通盤籌計,不以歷年派撥之數為定,而以各省實解之數為額,究竟每年能添解若干。如不能兩事並舉,只可先竭一二十年之功,歲提三四百萬,專意海軍。待海軍就緒,庫有儲餘,再議旗兵加餉。庶循序漸進,事有歸宿。溯查旗兵減餉三十年,固屬異常困苦,亦已支持到今。臣非敢謂加餉之不重不急也,而以海軍關係較之,則尤為至重至急。故為此萬不得已之說,或亦一舉兩全之計。至國家億萬年丕基,當籌億萬年久長之策。八旗丁口眾盛,數十百年後,蕃衍生息,其數更倍於今。即兵餉復額,萬無給足之理,朝廷亦更無養育之法。其應如何安插疏通,擬請旨密飭親信王大臣從長計議,徐圖補救,是非臣之譾陋,所能擬議毫末者也

光緒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到硃批:創立海軍,自係當務之急;而旗兵日久困苦,何以資操練而固根本?至欲另籌安插疏通,輕議更張,尤屬非是。原摺著即擲還。

翁同龢張之萬書畫助賑

編輯

順直水災,常熟翁文恭、南皮張文達各作書畫便面十,售貲助賑,每件二金。都人未之前聞,賑局司帳,亦不知二公筆墨之身價也。忽為一不知姓名人所見,盡數買出。賑局以為利市,往二公家,再三請益,二公不允。都中以為奇談,日往局問訊者數十起,而卒不可得矣。

四庫全書無暇續修

編輯

《四庫全書》於[本朝]著作,抉擇綦嚴,集部尤甚,名望稍次,皆在屏除之列。雍乾學者,時代太近,或其人生存,格於定例,不及著錄。嘉道以後,更無論矣。光緒中葉,論者多主續修《四庫》,朝旨允於《會典》告成舉行。未幾即有日本之敗,《會典》成後,新說繁興,百政待舉,無暇及之矣。

阮元一詩之功

編輯

阮文達公大考,《眼鏡詩》首二句云:「四目何須爾,重瞳不用他。」時高宗年近八旬,目力不減,頗以老健自喜,閱詩大喜,拔置第一。文達因是驟躋顯貴,出膺(彊)[疆]寄,入贊綸扉,躬際太平之盛。晚歲優游林下,壽臻耄耋,每逢慶典,屢沐恩施。儒臣之福,莫與比倫,皆一詩之功也。《蕉窗隨筆》謂其諂事和珅,授以意旨,固屬誹謗之詞。然公以詞臣在朝,焉知宮禁細節,縱非有意刺探,其聞諸內廷行走親近之臣,固屬當然之理。和相既有師生之誼,聖躬康泰,平時自宜談及。適逢其會,形諸歌詠,遽邀上賞,乃事實之不可諱而不必諱者也。光緒壬辰,潘文勤公為總裁,相傳有鐘鼎關節,亦是類而已。

部曹洊升定例

編輯

舊制,六部中戶部、刑部以省分司。戶部以廣東司為首領司,刑部以貴州司為首領司,皆以所管之省地僻事簡,令兼其事。凡部員到部,分司平時點派例差,如陪祀、當月之類,均由首領司呈單,自新進中選取之。陪祀者,春秋時享,隨駕前往。當月者,輪班值宿本署。匪惟無功之可言,稍不自慎,尚有過失,部員皆以為苦。刑部專差,有監斬一事,尤為畏途。新進部曹咸不能避,稍有門路,往往輾轉求免。觀李蓴客《日記》作書致各方請託之狀,亦可憐矣。每司旗人正掌印一人,漢人正主稿一人,以旗人掌印為重。近年旗籍顢頇者多,漢官稍露頭角,亦有以正主稿執政者,俗謂之「當家」。司員初至,謂之「散走」。既而隨印稿到堂畫稿,謂之「吃麵」,「吃麵」者,見堂官面也。見面已頻,隨事訊問,應對合宜,堂上既知其人,遇有差委,謂之「烏部」。印稿開單,堂官點派,不在單內者不點,不列首選者不點。散走得差,旗人以幫印行走始,漢人以幫稿行走始。旗人洊升幫印,而掌印行走,而掌印,而正掌印。漢人洊升幫稿,而主稿行走,而主稿,而正主稿。循序漸進,亦不越次。郎中、員外、主事補缺章程掌於吏部,不出定例之外。補缺之後,或得候補京堂保案,而內躋卿貳。或得京察一等,外簡道府。雖無成法,惟資勞才望四者,必居其一。當時職官倖進者未嘗無之,然而鮮矣。

科考題文有忌諱

編輯

光緒中葉,帝初親政,各省鄉試,考官命題,頗有忌諱。甲午科四川省鄉試,正考官朱琛,副考官徐仁鑄,第一題《必也正名乎》。適朱琛請假回籍,徐仁鑄先回京。上召見,問曰:「何名之可正?」蓋上以宗支入嗣,鑒於宋明尊崇所生之弊,諱言之也。仁鑄對曰:「向例正考官出第一題、第三題,副考官出第二題及詩題。」未幾,朱琛以大計免。文字忌諱,微特對上也,同官亦有之。辛卯科四川省鄉試,正考官李端棻,副考官陳同禮,字潤甫,吾鄉懷寧人也,其後與余家聯為婚姻。每三題《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先文莊擬墨中有句雲「伊呂老匹夫」。闈墨刊時,潤甫請於文莊,以「一」字易「老」字,言張子青相國畏言老,文莊笑而許之。

姦案判詞

編輯

姦案格殺勿論,按律應在姦所登時捉獲。苟非然者,不能引此條為例。光緒間,粵中有本夫與婦隨人逃後兩年,蹤跡得之於數百里外,因並殺之者,援例釋罪,部員挑剔勿允。時李勤恪為粵督,楊蓮府制府為入幕之賓,改判詞云:「竊負而逃,到處皆為姦所;久覓不獲,乍見即係登時。」薛雲階尚書在部,見而大賞之,立允其請。舊案中,女子在樓上,見牆外有小遺者,指其陽示之,羞忿自盡死。欲構其罪,既無言語調戲,又非手足勾引。一老吏為批曰:「調戲雖無言語,勾引甚於手足。」乃定獄。薛尚書謂此二句,尚不如新案讞語之警策雲。

黃婆祠

編輯

黃婆以元至正間,自崖州附海舶至上海烏泥涇,始教人紡織木棉為布。創為絞車以去核,為推弓以彈茸,為紡車以成絲。由是遍傳海內,而松江、太倉棉布之利,尤甲天下,上海又為松太之最。黃婆歿後,鄉里醵金葬而祀之。道光六年,以河道梗,創舉海運,用上海沙船集事。於是士民謂沙艦之多,由於織布市,議建黃婆專祠,以報其功。上官格不入奏而祠已成,包慎伯為之碑文,以先棉之祀,比之於先農先蠶,文載《齊民四術》。今上海租界繁盛,幾無隙地,黃婆祠所在,則人無有知之者。蓋當時既不列祀典,年淹代遠,久已傾圮無餘。地址以價日昂貴,亦侵佔皆盡,殆滅跡矣。念西洋商務,果其專心銷貨,弗借兵力,無意侵佔土地,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須商人列肆,更不用使者駐京;則其奇巧之器,創始之人,吾國方且馨香頂禮之不暇,何至戰爭哉!佛教東來,賢士大夫多愛其玄理。即明末耶教航海而至,以私人性質,無國際交涉,學者猶樂與之游,不似末造民教相仇,其理則一也。合肥李文忠、武進盛愚齋尚書,通商惠工,功德在民,有不可磨滅者。文忠始購紗機,愚齋身親其事,二公之澤,較黃婆為多而且遍。惜今之人思想薄弱,並世之人,無敢儔之前賢往哲,比於先農先蠶。斯乃世風遞降所致,非人力所能為矣。

緩加旗餉傳聞種種

編輯

先文莊乞歸田裡,凡八上章,皆蒙溫旨。李文忠公書曰:「近年以來,未之有也。」其後文忠與余偶言及此,曰:「此許恭慎之力也,事後乃知耳。人告尊翁,言醇賢王以緩加旗餉事,盛怒之下,得閻文介一言而解。文介終年不得見王,尊公惡乎知之雲。」文忠之言自必有據。然壽州、嘉定兩相國致文莊書,至今猶在,皆云「朝邑之力」。壽州書云:「加餉為邸意,是劾邸也。」嘉定書云:「大疏既上,丹初譽不容口。」同一當道,而見聞不同如此。章京中有同年友傳語相告,則云:「醇邸見疏大怒,曰:『漢人太無良心,做旗人官,而於區區之餉,猶吝之耶?』朝邑曰:『王毋然。使疆臣人人如浙,則國家不患貧矣。』」章京之言未必全虛,而又有同異。可知朝政之不易知,人言之難盡信。

徐致祥指使彈劾劉秉璋

編輯

又有一事類此者。文莊與徐季和京卿,為庚申會榜同年。嗣以女字嘉定相國之子惕祥,過從甚密。相國為京卿叔父,相形之下,不免稍疏,然親友之誼,未見因此生隙也。其後京卿章奏,附見《鄧鐵香集》行世,曾密保人才,以鍾德祥為第一。未久,德祥兩上封事,彈劾文莊。其中內幕,與京卿不無關係,文莊始終茫然。次歲,德祥以贓罪遣戍,兩請捐費邀免,均奉嚴旨申斥。京卿雖舉主,而封事留中,人不之知,政府亦不能盡記,故未獲咎。及京卿視學皖中,請修學宮,責命紳民出資,波及寒族。文莊見奏,乃歎其年誼之薄也。

清史稿劉秉璋傳失實

編輯

德祥彈章兩上,一由湖北巡撫譚繼洵查復。上以措施失當,任用非人,致招物議,諭令吏部議處分。及部議落職,上以宣力有年,平日辦事尚屬認真,特從寬典,明見諭旨。國史立傳,定興為總裁,改雲「部議留任,上諭加重」,可謂奇談。壽州孫文正同在史館,館員錄諭旨以請命。文正曰:「國史三十年復修,屆時憾者早死,不復能舞文矣。」然不十年而國以亡。今商務印書館國史列傳所載,猶是定興主筆之文,未之改也。一由尚書裕德、侍郎廖壽豐查復。四川官運局,群以為利藪,自丁文誠時已然矣。文莊履任,夏菽軒中丞時為鹽局總辦,輒以舊令尹之政相告。名目甚多,無非公款取息,作為公費而已。文莊曰:「以往之事,可置勿問,嗣後勿任再取。我非奏定之款,不敢取諸公中。」其時並不知後有參案也。及兩使既至,中丞請秘勿宣。然冊籍俱在,豈能盡掩。兩使據有案者入奏。上以寶楨於款項出入,未經整飭,札提公費等,多不嚴明,惟鹽務補救之功不可沒,免其置議。兩使又以官運濟楚,公私交病為言。上以唐炯、夏時相率徇隱,均議革職,薄責後任川督,未加更正。文誠擒斬太監安得海,頗負重名,縱有小疵,微論其舊日局員之不欲洩也,即文莊與兩使之意,推之朝廷免議微旨,莫不如是。《清史稿》列文莊傳於丁文誠之後,以吳武壯傳與諸淮將合為二卷,並不知武壯為文莊舊部,繼為統軍,故後文莊曾為請建祠,有案可稽者。《清史稿》又曰:繼丁寶楨弊絕風清之後。不特敘事兼議,有背國史體裁,似秉筆諸公,於當時朝報,未曾寓目。作史之難如此,不可不知也。附錄請建吳提督專祠疏如下:

臣查已故廣東提督吳長慶,原帶慶字營,於同治元年,隨今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自皖至滬。及臣以編修奉旨赴滬,經李鴻章在江蘇巡撫任內,照會募勇剿賊,並將吳長慶慶字兩營撥歸臣部,由松江進兵,規取浙西。該故員身先士卒,所至有功,而克復嘉興府城,厥功尤偉。李鴻章請卹原摺言之甚詳,已蒙洞鑒。今該紳等具呈前來,出於至誠。懇恩准將已故廣東提督吳長慶,在浙江嘉興府立功地方,建立專祠,列入祀典,春秋官為致祭,以抒輿悃而彰崇報。

吳傑奉調至川

編輯

吳吉人副戎生性伉直,在浙被議,奉調至川,先文莊用為管帶,駐峨邊防夷。副戎曰:「傑在浙統兵,多於此矣。」文莊曰:「領軍不在多寡,盡職而已。汝不記為卒時事耶?」副戎曰:「唯公用之,敢不從命。」副戎時來省,每至督署,輒談夷狀。副戎曰:「吾初至邊,輒有夷人殺人越貨,追之則逃。吏云:『向例俟其叛也而誅之,免興大役。』吾意彼能來,我豈不能往。其後逐一逃人,窮追至彼寨,攻克之,令獻罪人,斬以徇。自此一勞永逸,連歲無劫案。」其後副戎守鎮海炮臺終身,光緒末年猶及見之。時浙紳為文莊建祠於省城,副戎持異議,謂宜在鎮海,將自募貲為之。副戎旋逝世,未幾國變,其事遂寢。

之七也,請從眾。」東捻平後,文莊乞解兵柄,求其餉於文忠,爭持累日,乃得三關半。時欠餉經年累月,文莊無已,悉移交於繼統是軍之吳武壯,歸潔其身而已矣。當時風俗醇厚,軍士罷役回籍,待餉不得,即去而之他。值軍務未平,儘有去處,尚不生事。粵捻兩役肅清,潘中丞頓軍徐州,猶染舊習,遷延不予,軍中將擁營弁鮑某為亂。地距親慶軍不遠,吳武壯馳騎曉諭。大率同府縣城之人,非親即故,薄給以貲,悉散去。其後鮑某潦倒已甚,遇武壯,尤之曰:「非汝,則我黃袍加身久矣。」

魯白陽之異聞

編輯

魯白陽久不得志,知左文襄與文忠意見不協,乃悉以淮軍糧臺帳簿輦送於彼。文襄曰:「吾屬皆軍人,奚肯以此中傷同類。」時人皆服文襄之度。白陽後需次於直隸,文忠銜之甚深,屏弗接納。白陽朝夕站班,使文忠均見之。如是者年餘,文忠怒罵曰:「趣行,毋溷乃公。」給以省外一差而遣之,時人更欽文忠之量。後十餘年,白陽賄得上海道。未幾,事發解職,落拓不能自活,雙足攣腫,復不能行。又如是者數年,適值文忠至京議和,上書,不答。翌日,白陽以兩役掖之行,至文忠所。文忠怒罵,兩役驚懼走,遺白陽於地,號咷乞恩。此亦官場之異聞也。

郭寶昌遇救

編輯

郭善臣軍門,出身於陳國瑞部下卒伍,以事觸其怒,縛而懸之於門外。時金學亭軍門亦在其軍,令立而守之。自飲酒,畢,倚胡床而臥。郭體肥,不勝其苦,歎曰:「俟彼醒而釋我,吾死久矣。」金憐之曰:「縱汝去,則我應代死,曷若偕行?我無家,途中呼汝為父,汝呼我為子,免人疑問,何如?」郭欣然允諾。逃至鳳陽,見郭母。郭母曰:「恩人也。汝輩年相若,何得稱為父子?曷結為兄弟,皆為我子。」於是改姓郭,名運昌,從兄復入伍。積功至提督,乃復姓金氏。

李世忠等橫行不法

編輯

李世忠、陳國瑞、詹啟綸落職後,橫行不法,無復顧忌,中興之世,良為罕見。世忠故為匪類,國瑞從僧王久,啟綸用兵在淮徐一帶,多與旗兵相處,放恣之性,不知法紀為何物,抑習染使然。其後世忠、啟綸皆得罪以死,國瑞遠戍不返,乃其宜也。

曾李鎮壓捻軍為帥受代交惡

編輯

曾文正為欽差大臣剿捻匪,先文莊為襄辦,獻守運河之策:作長牆於岸,限止馬足,使不得度,圈之於一隅。李文忠署江督,力爭不可,手致文莊書云:「古有萬里長城,今有萬里長牆,不意秦始皇於千餘年後,遇公等為知音。」文莊將萬人渡河,得文忠牘,言餉缺不得增兵。事事干涉,諸如此類,且時上章,條陳軍務,文正弗善也。及師久無功,文忠繼為帥。文正愧弗忍去,自請留營效力。文忠至軍,亟取欽差關防於文正所。文正曰:「關防,重物也。將帥受代,大事也。彼弗自重,亟索以去,無如之何,然吾弗去也。」文忠遣客百端說之回任,弗許。或為調停曾、李計,言乾隆時,西征之師,以大學士管糧臺,位與欽差大臣相埒。文正故作不解曰:「何謂也耶?」文莊曰:「今回兩江之任,即大學士筦糧臺之職也。」文忠又私告曰:「以公之望,雖違旨勿行可也。九帥之師屢失利,不懼朝廷譴責歟?」文正遂東歸,自是絕口不談剿捻軍事。文忠代為帥,亦無以改文正扼河而守之策。大功告成,文忠疏請加恩從前領兵大臣,文正得加一世襲輕車都尉。聞之大怒,謂江寧府塗朗軒太守曰:「異日李宮保至,吾當為之下,今非昔比矣。」

郭松林曾陷俘虜中

編輯

臼口之敗,郭武壯為賊擒,全軍覆沒,陷俘虜中。賊不知其為統將也,有降卒縱之出,乃得免,旋乞病歸。次歲再出,招集舊部,聲勢復振,克以功名終。綜其生平戰績,皆與李文忠俱也。

李鴻章鮑超生憾

編輯

霆軍多容游勇,平時僅給之食,有額則補為正兵。戰時常令游勇當先,勝則大軍繼之;不勝,賊與游勇混鬥已久,紀律必亂,乘以銳師,往往克捷。尹隆河之役,縱銘軍先戰,以當游勇,謔而虐矣。壯肅棄冠而走,鮑忠壯得之,牒於文忠曰:「省三殉矣。省三得頭品頂戴,穿珊瑚細珠為帽結,以示異於眾。今獲於賊手,其殆死乎。」文忠與忠壯,皆以異籍處湘軍,互相友好。忠壯出征,文忠在文正幕中,輒為之內主。暨是役之後,文忠與忠壯不無遺憾。《朋僚函稿》中,語多微辭,殆有由也。

曾國藩馭將之道

編輯

先文莊率師追捻於鄂豫之交,逢鮑忠壯。當時各軍遇於某所,主帥固宜知之。他日見曾文正,文正問曰:「見鮑春霆歟?」曰:「然。」文正曰:「穿黃馬褂耶?」曰:「否。」文正詫曰:「何歟?」曰:「客先問主人:有黃馬褂子也無?因知其無,而易著他服。不以其所有形其所無,客敬主人之意也。」文正曰:「敘戰功歟?」曰:「主人仰客大名,幸得一見,將謙讓之不遑,豈復有可敘之功。客因主人口不言功,而不言己功,亦客敬主人之意也。」文正大笑。觀此可知馭將之道,雖在小節,亦不可不知之審而問之詳也。

張樹珊之死

編輯

樹軍在江蘇,每戰克捷,靖達、勇烈昆仲,意見漸不合,靖達乃就徐州道任,解兵柄,專屬勇烈。移軍征捻,曾與周剛敏一軍同時奉命,屬先文莊相度調遣。潘中丞謂文莊曰:「淮軍二海,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吾為子慮之。」既而兩軍皆避道而行,無從指麾,當時游擊之師,亦無處捉摸也。臼口敗後,諸軍聞捻蹤在鄂,群趨往援救。文莊與樹盛兩軍,遇賊於漢黃之間。剛敏先見曰:「往日賊逢我軍,走避之不暇。今入鄂境,彼連戰皆捷,乃敢直前決鬥,必有以懲之而後可。」約次日合軍迎擊而去。至定昏,剛敏遣人來言,賊與樹軍一遇即走,海柯未回營中。文莊不知何謂。時兩營相距約十里程,率兩騎執燭往,就詢之曰:「海柯未回營,曷故?」剛敏曰:「陣亡矣。」軍中諱言之,故云然。翌日馳往視喪,其地土名曰倒樹灣,事有先兆,理或然歟。勇烈部眾三營,追賊中伏。勇烈以一營當先,一營當後,而自居中策應。以千五百之步卒,當數萬人之騎兵,如卵擊石,誠非戰之罪。勇烈就義時,外著軍服,內襯湖縐短襖。身受兩傷,一矛刺腰際,一刀斷喉。意揣中矛墜馬,賊見衷服,知為將領,因而害之。勇烈遺骸入殮,面色如生。其後有人疑其為衣冠葬者,聞文莊時為詳述如此。勇烈字海柯,剛敏字海聆,故潘中丞言「二海」雲。

曾李相互譏刺

編輯

曾文正剿捻,未奏速效。捻入鄂時,曾忠襄為鄂撫,遣將禦之。賊騎飄忽,非粵匪憑城據守之比;湘軍初逢勁敵,屢戰失利。李文忠聞之,不免譏刺。時文正疏中,有雲「臣不敢以一戰之功,遂自忘其醜陋」,疑有所指。他日,文莊見文忠而告之。文忠瞿然曰:「有是哉?」文莊曰:「是則然矣。」命取邸鈔視之,果也。是後文忠談鄂事,亦稍稍慎之矣。

小河溪之戰

編輯

捻匪自初起以迄於亡,均以抄掠為生,不與官兵戰。追之急,則擇一平原之地,面有深河,以為之蔽;背倚於高阜,以為陷阱。賊匿阜側,先以殘兵羸馬誘官軍渡河。既渡,軍稍亂,乃縱騎出擊,馳逐過河,迫之於平原,蹂之以馬足,雖有猛將精兵,罔不挫敗。臼口、麒麟凹、尹隆河之敗,胥由於此。先文莊率所部親慶軍至鄂,與楊忠勤之勛軍,追賊於小河溪。入鎮,無鎮焉者。忠勤曰:「去遠矣,速追勿失。」錢玉興總鎮時為探路員,諫曰:「灶突尚煖,賊離未久,宜慎之。」弗聽。未幾,勛軍中伏,總兵張遵道等皆歿,軍士死傷強半。賊挾潰卒,且著其冠服,洶湧而下,兵匪莫辨。時文莊在鎮中,聞之,使親軍哨弁吳建昭配以銳卒百人橫截之。矛揭其草帽,見長髮,大呼曰「賊也」,刺而殺之。慶軍分統吳長慶,以槍隊描準射擊,每發悉中。賊多殪,驚退返隊,勛軍餘眾乃得歸。時惡氛漸逼,一末弁請曰:「望中有堡,宜據之而戰鬥。」文莊曰:「望之近,行至其處不易,是逃耳。速斬以徇,凡言退者視此。」鎮外樹林,枝幹尚密;文莊命工夫植==(椿)[樁]於外,移營據守。軍中過山炮四尊,悉置前方,滿裝子彈,令曰:「待旗舉而後發。」時賊伏小山後,出沒坡下。江南大營舊將況文榜,時為後軍分統,請曰:「賊凶狡,可誘而致。」許之。遂率所部馳往搜索,往返二三合,奔而回曰:「賊至矣。」文莊嚴陣以待,令曰:「賊百步,告我。」及賊近百步,又令曰:「再二十步,告我。」須臾,令旗一舉,彈子橫飛,如雨雹驟下。賊萬馬密集,長矛齊舉,望之如春筍,經炮火一震而全倒,悉駭遁。文莊率師,凡與武夫俱者,不自主稿,輒任彼軍書記為之。是役也,勛軍報捷,適親慶軍吏亦至糧臺領餉,見李文忠。文忠曰:「諱敗言勝者醜醜。」軍吏曰:「醜者醜矣,美者自美。」文忠不責也。其後文莊見曾文正,文正曰:「臼口、麒麟凹、尹隆河三役,賊勝而驕極矣。小河溪一戰,將使彼知其我軍之有人。」

任柱死於贛榆之戰

編輯

李文忠繼曾文正為欽差大臣,捻賊撲過河至山東,文忠變通而用扼河之策,反守運河,圈賊於山東境內不得出。銘軍部卒有為捻所得者,任柱縱之還,曰:「幸為我傳語劉公:吾子年十歲,騎不純熟,來歲方為越河而西之計,今茲未也。」壯肅亦縱所俘賊,仍予酒食遣去以報之。贛榆之戰,銘軍先失利,走匿溝內。適值秋季,正青紗障時也。任柱奮勇直前,追殺我兵。匿溝內者,潛伏狙擊。忽聞賊大擾亂,言大王中彈。未幾,前所縱俘名潘貴者,奔告任柱受傷身死。銘軍乘勢進擊,遂獲大勝。

華字營活捉賴文光

編輯

吳伯華、香畹觀察昆仲,以鄉團從李文忠援蘇,隸程忠烈部下,稱華字營,戰比有功;從征浙西,受嘉善之降。時杭寇乞撫,李文忠將受之。左文襄爭曰:「越境剿賊則可,越境受降則不可。」文忠於是乎止。先文莊率師過張涇匯,連戰皆捷,嘉善已在掌握。華字營遽受寇降書,文莊不悅。嘉興既克,兩軍偶有鬥毆細故,華字營不勝。未幾,伯華觀察以事見,隨從多人,因而尋釁。門者以告,不免言之過甚。及入見,文莊以軍法杖責之。觀察頗忿,上書於李文忠,言本朝二百餘年,從無鞭撻道員之理。文忠曰:「汝讀書,尚不知身在軍中,當從軍法耶!」時同袍者皆鄉人,事過勸解,和好如初。既而徐州道缺出,文忠問於文莊曰:「孰為宜?」文莊曰:「似無若伯華者。」文忠笑諾。觀察辭弗受,未幾辭歸。文忠猶未忍於其去也,偶遇其部下,問曰:「主將有書來與?」對曰「然」,出於衣袖中。書曰:「李宮保不可與處,汝等趣歸耳。」「李宮保」者,當時軍中於文忠之稱也。文忠怒,遂與之絕。(湘)[香]畹觀察代統其眾,駐揚州。捻賊敗於山東,跳而免,奔過六塘河浙軍守汛,文莊使馬隊官葉志超、楊岐珍追之。臨行請命曰:「捻行有二路:一之蒙、亳尋老巢,一過揚州投李世忠,為求降計。將若之何?」文莊曰:「捻若歸皖,羽類眾多,千萬人一呼立集。吾求解兵柄於東捻肅清之後,早有成議,不能久俟,爾行勿出蘇境。若入運河,則吾賀汝縶賴文光歸耳。」時賊眾尚不下二萬,與我軍戰於淮城東,大破之,擒斬幾盡。志超、岐珍知文光在逃,留俘獲於清江浦而率兵窮追。文光僅餘數騎,遇閘輒呼曰:「吾官軍也,為賊所敗。速去板,賊至矣。」及我軍追及,幾經解釋而後得過,遂落賊後。文光先至揚州,舟渡中,小卒跪進金帶,稱「大王」,為華字營兵所見,擒以獻。翌日,文莊至揚,語觀察曰:「從此兵革息矣。」談笑甚歡。後三日而郭武壯至,爭曰:「吾輩耕之,君食之耶?」觀察引見文莊而解之,乃已。觀察得以道員記名簡放,久而未即真除。文莊簡贛藩入覲,過津遇之。與文忠談及,問曰:「香畹活捉賴文光,胡弗得賞?」文忠曰:「朝廷忘之久矣。」文莊曰:「公昔為帥,而今居相位,何可弗言?」歸寓而觀察來,遜謝至再,知文忠左右,必有為之偵視者也。

錢鼎銘釋俘

編輯

古人常有言吾活多人,子孫必有興者,此為無罪者言之也。若寬縱惡人,不啻養虎,烏得謂之陰德!即論王氏之事,後遂生莽,以覆其宗,奚足為福!葉志超、楊岐珍追賴文光於淮城東,大敗之,獲數千人,留於清江浦。時錢調甫中丞駐此轉運糧餉,悉為之薙髮而釋之。曾文正曰:「至此時尚從不去,皆多年巨憝,人人宜誅者。」其後中丞以頭疽死。求福者未必得福,古書當善讀,未可盡信也。

劉秉璋求解兵柄

編輯

曾文正回兩江總督任,李文忠代為欽差大臣,先文莊屢求解兵柄。文忠約:俟軍務之畢。及賴文光就獲,再請。文忠不許,且百端譬解曰:「古人捧檄而喜,豈有親在而可以高蹈耶!軍務以來,候補藩臬無簡缺者,今以學士任方面,上下屬望之殷,而可恝然視之乎?」文莊奮然曰:「公謂我於區區一藩司之職,萬餘人之眾,而患失之乎?」文忠不可留,乃作調侃詞曰:「儒者讀書,貴能下人。吾昔治團練,從官軍戰,為敵所乘而失其壘。道逢和禹門,吾下馬,向之行旗人半跪禮,禹門欣然下馬答禮。是役也,不特未受厥咎,且獲保贊善銜。吾固翰林院編修,曾謂清望不若公與?」又曰:「吾輩文人,臨戰非武夫比。吾昔兵敗求死,臥於當道,以阻潰兵之路,皆左右越而去,是其明驗也。」時幼荃太常在座,儳言曰:「吾輩部下士氣奮發,豈公昔日部下之可比也。」文莊笑。文忠曰:「何笑?」文莊曰:「吾輩部下,非公部下之比,斯言盡之矣。」文忠曰:「吾不若君輩運亨將兵多,故至於此耳。」文莊曰:「然今吾輩亦不若公運亨將兵多,此其所為公下也。」

李昭慶之死

編輯

文忠幼弟幼荃太常,曾文正剿捻,奏調至營,謂有諸兄風。太常風度灑然出塵,在軍手不釋卷,尤極好學深思之致。文正師行無功,先文莊以襄辦軍務,猶蒙其咎。東捻平後,求解兵柄,至再至三,至於四五,乃幸得去。太常自將五千人,益以善慶、溫德勒克馬隊八千人,自成一軍,原不為少。惟賊蹤飄忽,追之過急,則蓄其全力而悉眾六萬騎,設阱以待;稍涉持重,即終歲不見一賊,弗易奏效。太常由後之說,不為主帥所喜,所部旋改隸別軍。賴文光就擒之日,太常雖踵至,已徒手無衛矣,僅論前勳,以運使候補。是時軍中保案,動輒萬餘人。武職獎札多棄弗取,賤視可知。文職中,以兩司候補者,從不獲簡。至運使三數之缺,太常尤鮮幾希之望。軍務底定,文忠復避嫌,不為推轂。於是入官則無實授之期,改途又乏出身之路,益鬱鬱不得志。謔者至勸其復應鄉試,太常意動,已而覺其不倫而止。其後至津省兄,鬱鬱病瘵,遂不起。卒前數日,文忠往視,太常移面向內而不與語,蓋先知多忠(武)[勇]於劉霞軒中丞之事雲。《庸菴筆記》載其夢見冥王事,文忠曾述與文莊,言冥王迎出,太常入拜,冥王亦拜,皆額至地。然則冥間行禮,隨陽世為轉移耶。

劉秉璋潘鼎新遇合不同

編輯

先文莊之解兵柄也,並開山西布政使之缺。左文襄示意將請於朝,俾署晉撫,率所部往,當西北路,文莊辭謝之而止。及捻平,西事日亟,朝廷將遣鼎軍入關往助,琴軒中丞通書於文襄。文襄復書並不拒卻,惟亟言關中非缺兵之為困,而缺餉之為困。書末明言「山頭廷尉,請君自擇」云云,中丞不敢前往而止。觀此兩事,可見遇合之不同。

李鶴章為諸將排去

編輯

文忠季弟季荃觀察,為諸將排去於常州克復之後;其幼弟幼荃太常,旋自行引退於東捻肅清之時。文忠部下,於其昆仲不免寡情,未幾,並主帥而欲去之。履霜至於堅冰,由來已久,《易象》為周公所作,宜其通於政事也。

潘鼎新勤王

編輯

張總愚突犯畿輔,詔徵各省援兵。淮軍諸將悉辭不往,文忠以是拔去雙眼花翎,褫去黃馬褂。詔至,天方黎明,文忠讀而復臥,置之枕側。晨起,聞諸將咸集,切切私議。出視,郭松林曰:「會兵北上,先取京都耳。」言洩於外,朝廷益疑軍中有異志。殷譜經侍郎,以條陳蘇省漕糧之事,大受文忠復奏之(挪)==[揶]揄,與之有隙,至是昌言:李氏兄弟大購田地,毗近者悉為所有,幾於強取,宜令皖撫抄其貲產。文忠知之,尤為駭悚。時先文莊已解兵柄未去,密告文忠曰:「諸將謀去公,顯而易見。惟琴軒究竟讀書人,可激以義。」又謂潘中丞曰:「吾輩道義之交,緩急顧不可恃耶!」翌日,文忠召中丞至,謂之曰:「見詔書耶?」曰:「然。」文忠曰:「不為我懼乎?」曰:「何懼之有!君之於臣,猶父之於子也,喜則予,怒則奪,抑奚以異。」時趙子方觀察在隔室,文忠大笑曰:「子方,如琴軒言,直風流罪過耳。琴軒,其速勤王。」中丞乃率軍行。他日,文忠曰:「吾見插羽驛遞於道,急呼問其人將往何所,曰致李宮保。吾心惴惴,以為緹騎至。拆視,讀寄諭,潘軍已過河,去京不遠,私心乃安。」

潘鼎新誤軍機

編輯

西捻之平,潘中丞實為功首,是時鼎軍已增至萬餘人。先文莊解兵柄,所部親慶軍,吳武壯繼為統帥,數亦萬餘人。中丞從軍於合肥西鄉團練,與淮軍諸將領素所習處,故能得群策群力而竟此功。劉壯肅先以勤王遲緩被譴責,託病不出,屢詔徵至,甫蒞軍而收其成,《湘軍志》已有微言。天下事有幸有不幸,固如是也。中丞臨機應變,善戰好謀,有古名將風。法越之役,身當前敵,料其終局歸於和議,故不以兵事為意,致誤軍機,一蹶遂不復起,識者惜之。中丞罷官時,輓某烈婦殉夫聯云:「你看他末路英雄,大半偷生旦夕;天許爾多情夫婦,再結來世姻緣。」不啻自己寫照矣。文莊常言:「琴軒最聰明處,即其最不聰明處。」於斯聯亦云。

李鴻章左宗棠各不相下

編輯

李文忠與左文襄皆命世之英,賤日相遇,各不相下,久之遂生意見。寇捻兩役,適戰地接近,益形敵對。淮軍平西捻,張總愚投水死,文忠奏報時,朝廷懸一大學士缺,隱然以為賞格。文忠因此得相位,尤觸文襄之忌,公然疏言張總愚未死,伏有隱患。是後彼此遂不通訊。文襄征回,久未得手。文忠忽奉詔,西行助戰,笑曰:「我軍未至潼關,季高必有手書先到。」既而果然。書中先自言其軍事辦理之不善,次言增兵之必要,末引《詩》曰「卬須我友」,「實獲我心」云云。文忠以教案回津,從此音問又絕。至回匪平,始更修書焉。

楊鼎勛於劉秉璋同袍之誼

編輯

楊忠勤卒於西捻未平前數日,未預論功之典。自曾文正任欽差大臣,先文莊為襄辦,諸將故等夷,弗樂為所屬,常引避,莫肯從戰。此李文忠離間眾軍之效,得於福元修中丞者也。惟忠勤心懷坦白,始終相隨。小河溪之役,勛軍遇伏,不至全師覆沒者,足徵左右提挈之功。當文莊於東捻平後乞退,忠勤曰:「吾不能進退與公俱,他日當辭賞,以見同袍之誼。」至是果應其言。然是役也,自李文忠以下,皆給都尉世職而已。諸軍馳逐多年,僅得區區之名義,朝廷酬庸,亦孔薄矣。

楊鼎勛子女婚約

編輯

忠勤故後,一子一女。子聘郭武壯之女,女字劉壯肅之子,皆口允而未行文定之禮。郭武壯立悔前議。劉壯肅曰:「吾不以生死易交。」仍踐婚約,且為其家買田築室於合肥西鄉,使安居樂業焉。人多厚劉而薄郭。郭(忠)武[壯]輒自解曰:「少銘不乏貲財。吾與六麻子易地而處,若是者,吾優為之。獨是其子失怙,無所庇蔭,不知流於何等。吾女終身之事,不敢不慎耳。」「六麻子」者,壯肅少年鄉間混號也。當日軍中之友無所諱憚,稱之多如此。

同治見西洋各國使臣

編輯

《清史》載聖祖見西洋人與之握手為禮,蓋本於《實錄》,曾不之諱。譯本《乾隆英使覲見記》載高宗見印度總督馬戛尼,令行拜跪禮;不可,乃從彼俗。大哉容人之量,懷遠之德,為不可企及也已。流俗相傳:乾隆朝英使來朝,請行一足跪禮,許之;及入見,不覺兩足俱跪。無稽之談,猶曰代遠無徵也。同治十一年六月戊申朔,越四日,上御紫光閣,見西洋各國使臣。《桃花聖解盦日記》云:「夷酋皆震慄失次,不能致辭,跽叩而出,自此不敢復覲天顏。此輩犬羊,君臣脫略,雖跳梁日久,目未睹漢官威儀,故其初挾制萬端,必欲瞻覲。既許之矣,又要求禮節,不肯拜跪。文相國再三開喻,始允行三鞠躬,繼加為五鞠躬。文公固爭,不可復得。今一仰天威,便伏地恐後,神靈震懾,有以致之雲。」按英法兵入京之後,西人渺視中土久矣,此事為理所絕無。然記當日情形,又眾目昭彰之地,胡忽有斯說,人亦胡以能信以為真,誠百思而弗得其故。文文忠為一代英賢,是時上下不知敵情。李文忠勳業之高,震乎寰宇,惟此洋務之一途,猶為人所指摘。政府之中,主持大計,使邪言不致侵正,眾口不至鑠金者,惟文文忠是賴。庸詎如市井交易,與外使爭較三鞠躬、五鞠躬之數,非徒無益,而且為彼所笑,傳之天下後世,豈不誣我文公?斯固不得不為之辨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