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辭錄/卷三 異辭錄
卷四
作者:劉體智

袁世凱不能達瞿鴻禨

編輯

  慶邸當國,項城遙執朝權,與政府沆瀣一氣,所不能達者,惟善化瞿相一人。顧雅蘧侍御慨然以疏通自任,令善化、項城結為異姓兄弟。先以項城命,請於善化。善化以生平未有蘭譜辭,而語東海徐相,請婉為之復。項城聞之曰:「善化視學河南,吾弟取為生員,吾何敢然。」未幾,侍御以細故,退出察院,僉以為誑也。

庶吉士出路

編輯

  道光乙未以後,進士用庶吉士留館,日漸其多。仕途擁滯,常有二十年始開坊者,翰苑中人頗以為苦。而庶吉士三年散館,以寬大之政,無有以知縣歸班者,雖在榜末,亦得知縣分省即用。[本朝]官制,至光緒末年而稍稍雜矣,居高位者,仍以科甲為多。庶常改官,無論何處,輒生愛士憐貧之感,在猥濫仕途中,尤有鶴立雞群之象,長官一見,必加青眼。若似乎既成進士,縱有殺人之罪,抑亦可以末減也者。於是務財好利之士,散館之時,咸以末等為樂趨、為捷徑,往往故為小疵,以冀名次落後。既而謀出是途者日多,供不應求,愈逼愈緊,甚至文理不通,詩句出韻,以及一切犯規違例,污卷曳白之事,無所不為。此亦世風日下之證也。

俄使維德之強項

編輯

  日俄戰後,和約於日本無利,夫人而知之矣。當時俄使維德之強項,殊非吾國之比。維德一聞日本使小村壽太郎有需索之意,立與之絕,且曰:「俟汝兵至彼得堡,再作此請未晚也。汝今乃以戰勝國自居耶?」小村壽太郎曰:「然則孰為戰勝國?」維德曰:「無之。惟其無戰敗國,是以無戰勝國。」小村竟無如之何。

袁世凱論北洋三鎮統制

編輯

  癸卯日俄之役,項城厲兵秣馬,名為中立,陰以助日。是時北洋陸軍為三鎮,鎮統三人,曰段祺瑞,曰段芝貴,曰王士珍。或問將才,曰:「段祺瑞如何?」曰:「狀貌善也,平時無多語,氣度亦不惡。但[腦經單簡],辨別事理之功,未必精密。」問段芝貴。曰:「奔走疏附而已。」問王士珍。曰:「為人精細,處事有條理。然不可以為大將,帥一鎮以出,其不能馭矣。」

瞿鴻禨聳恿昭雪川案

編輯

  善化於先文莊始終契合,每見親友,必問起居,且聳恿求教合肥相國,昭雪川案。初以為寒暄而已。及秉政,示意於江督建德周公。具述文莊清風亮節,內外共知,得重臣一言,宜可開復。建德以措辭為難,擬助賑捐二千兩,較易著筆。往復通函中,而文莊即世。建德請卹疏云:「功業與劉銘傳相等,而任事勇直,持躬廉介,則又過之。」疏上之日,家式甫適在軍機處值班,善化命查壯肅舊案,持以上。定興鹿相見之,曰:「否否,廢員焉可比擬。」式甫對曰:「教案非上意也。」蒙古榮相曰:「曷不查潘鼎新案?」式甫曰:「此失守鎮南關處分,非其倫也。」及恩詔下,定興猶向善化哂曰:「乃君之姻也。」其後善化謂人曰:「滋軒以南北派別不協,華卿之妻叔,需次在川而不得志,遷怒於督臣,致有違言,則難乎為疆吏矣。」

清末之官制改革

編輯

  光緒三十二年,立憲法,改官制,設外務、吏、禮、學、法、度支、陸軍、農工商、民政、郵傳、理藩十一部。漢尚書五人:外務部瞿鴻禨、吏部鹿傳霖、法部戴鴻慈、民政部徐世昌、郵傳部張百熙也。三十三年,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時在楊翠喜案之後,慶邸以父子在朝嫌招忌,姑令載振退移度支部尚書。溥頲繼任農工商,以鎮國公載澤掌度支,肅親王善耆掌民政,使宗親分潤,以自謝過。而漢尚書缺,無形中遂去其一,由五人而減為四人。宣統初元,郵傳部陳璧以罪免,載洵欲代之而未得,幾鬨於王前。載濤、溥倫、毓朗輩,亦逐逐思逞。或為之謀曰:「今漢尚書四人,盡去之無以服人,曷若圖諸滿缺?」未幾,農工商部尚書溥頲、禮部尚書溥良次第外簡。三年,內閣成立,設大臣十人:外務梁敦彥、度支載澤、陸軍蔭昌、海軍載洵、民政善耆、司法紹昌、學務唐景崇、農工商溥倫、郵傳盛宣懷、理藩壽耆。王公四人,宗室一人,覺羅一人,滿一人,漢三人,而蒙古漢軍尚不與焉。光緒之末,京師諺云:「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滿,滿排漢。」至是益信。

戶部諸司

編輯

  通商以前,戶部以山東司管鹽,雲南司管漕,廣西司管錢法,貴州司管關。既為利藪所在,遂稱鹽、漕、錢、關四大司。咸豐軍興,漕糧罕至,滇銅久絕,關稅為洋關所奪,於是滇、黔、桂俱降為小司,而號福建、山、陝為三大司。山者山東,陝者陝西。陝西兼轄甘肅及新疆,且管宗室及京官文武俸祿,各衙門錢糧,各路茶引也。福建以兼管順天、直隸錢糧也。江浙既平,漕運稍興,雲南司官吏復勃然起,於是稱山、陝、雲、福四大司。丙午立憲,盡改官制,戶部改度支部,以賦稅名目分司,而舊法蕩然矣。

端方遞職

編輯

  陶齋制府自考察政治歸,氣概之盛,不可以一世,視政府諸公蔑如也。謂善化曰:「公宜專心於政府,舉我為外部尚書以自代。」善化笑而謝之。授兩江總督,諭迅即就任。或問其行期,則對曰:「余必遵諭旨中一『迅』字。」其實不然。慈聖春秋高,當國久,惟其言而莫之敢違,自天子至於群臣,均以其一人之愛憎為榮辱,視其一時之喜怒為進止。陶齋恃有內援,故不欲外值。憲法議起,與項城同在都城,會定官制,互相標榜,正當有為之際,何肯輕於離京。值言路彈章,相繼不絕,項城既絀,陶齋始敗興而去。宣統初元,調補直隸總督,入覲過天津,語署任那相曰:「吾舉子以自代,何如?」那相知其意,笑曰:「公入政府長外部,余得以北洋大臣將養病軀,稽首謝矣。」時人言籍籍,謂其將入樞府者甚眾,至京見世相。世相徑告之曰:「無稽之談不可聽,公速赴任可耳。」乃大沮喪。既而怒政府之不己援,獻策攝政王:廣開幕府,招致賢才,朝夕與處,陰以奪樞臣之權。慶邸輩怨之益甚。照像案發,交部議處。陶齋與總管太監小張德本為舊友,適同在東陵差,因有前事,屈意相求,至於長跪。為濤貝勒所見,又乞哀請為緩頰。以為布置周妥,在議處中,仍請訓出京,若無所事。吏部即於是日奏上,請予褫職。攝政王尚無惡於彼,頗欲全之,問諸樞臣,莫有為之言者。王猶豫良久,曰:「隆裕太后怒之甚,謂孝欽皇太后若在,誰敢然者!直令人不敢置對。」卒從部議。

慶袁相比

編輯

  兩宮西狩,岑雲階制府為陝布政,以師勤王,扈蹕入陝。至山林險阻輒下騎,身衛鑾輿以行;夕則披裘,臥於行宮外舍。慈眷頗隆,擢撫山西,移督兩廣,朝廷倚之以鎮南服。拳匪之亂,兩宮倉卒啟蹕,長白榮文忠猝不及扈從。慈聖於途中,見武衛軍潰狀,怒曰:「恨行時未殺榮祿。」項城時為東撫,於亂軍中,跡文忠所在,資助以往西安,且百計經營,為解深宮之慍。及文忠秉政,項城任直督,內外允協。文忠卒,慶邸代之。時慈聖春秋高,恣為娛樂,好貢獻。慶邸宗支稍遠,恃其孀女四格格者供奉內廷,以固其寵。歲費巨億,竭其祿俸所入,兼廣納貨賄,猶乏於用。項城乘間與之交結,月有貢品至京,珍寶奇巧盈於慈寧,宮門內外咸受導行錢。譽聲日起,朝廷大政咨而後行,任用之專,比於往日勳舊。項城大練六軍,取朝旨使各省助餉。攘招商、電報兩局於武進盛侍郎之手,以利交通。收永平七屬鹽利於官設天津銀號,試行公債,以通有無。挾勢斂財,因財助勢,名震中外。時樞府六人:自慶邸而下,定興、善化皆先進,蒙古榮尚書入樞廷得項城力,長白鐵尚書以練兵處舊屬而躋顯貴,慮變常有同異,東海徐尚書舊為項城掾,因汲引以升。諸公畏人言,亦稍自別。時北洋威力日逼,樞臣無能與抗。疆吏中,惟西林在粵有重望,與項城埒。粵中多盜,治以重典。彈劾不職,動輒數十人之多,人人畏懼。粵海關書吏周某賂慶邸得使節,立捕治置法,同時拜疏,請重樞臣之祿以愧之。時慶、袁相比,惟憂西林為梗。政府諸公,處覆巢之下,轉危為安,亦惟西林是冀。臨桂於晦若侍郎入都議憲政,見善化,以意私焉。善化欣然從之,西林以密電書本為贈,二人之交自此始。會議憲政,輿情不協,南城言路彈章,相繼不絕,項城稍絀。官制改革之後,樞廷惟留慶邸、善化二人,項城見之,益有協以謀我之懼,自請開去八項差使。居恆不樂,經冬足不下樓,亦不見客。時東三省事益迫,楊杏城侍郎說之往東,項城心頗動。適慶邸疾,求醫於北洋。項城使段香巖統制偕醫往,日伺於邸側,於是慶、袁交益加密。項城意變,西林雖至,無能為矣。

載振納妓楊翠喜案

編輯

  趙爾巽為東督,攝乎日俄之間,無所措手,自訴於朝,請簡重臣,巡視邊境。詔使振貝子暨東海徐尚書往。及歸過津,見項城。項城先宴兩使於中州會館,循舊例,殊無足觀。道府而下,繼設宴款待諸隨員,仍於中州會館,筵席戲曲,均後來居上。主賓正歡樂間,忽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望之,項城當先,次東海,次振貝子,主人中之段芝貴招待入席。俄頃間,女伶楊翠喜出演,備極妖冶,合坐為之注目,而貝子心曠神怡,不覺手為之拍板。旬日之間,翠喜不出演,京津轟傳已嫁某貴人矣。又久之,東海受命為東三省總督,段芝貴署黑龍江巡撫。近代以來,道員擢任封疆者,殊不多見,頗疑為賄得。未幾,翠喜之事漸聞於外,乃知以色進也。先是,西林以粵漢鐵路事操切,幾激大變,移督四川。請覲不許,至滬,託病逗留,久不赴任。聞朝中多故,聲言之蜀。及潯,舍舟登陸,作匡廬之游,即於其間具疏請覲,由鐵路疾趨至京。時監察御史趙啟霖、趙秉麟、江春霖者,以敢諫著稱,夙標清流之目,皆協以謀當軸。聞西林至,啟霖迎至保定。計議既定,西林宮門請安。初次召見,即調補郵傳部尚書,留京內用。連日奏對,盡發慶、振父子之覆,啟霖旋揭奏翠喜事。慈聖乃嚴責慶邸納賄,內閣侍讀潤泰因事過乾清宮,遠聞御音悲厲,蓋幾於垂涕泣而道之矣。及翠喜案上,慈意滋為不悅,命醇王及壽州孫相查辦。凡依草附木者,有冰山將倒之勢。項城在津,聞報大驚;立召楊以德至,令於一日夜,出翠喜於慶邸。以德素有幹才,遂至京,以騾車挾翠喜出城。是夜行百里,至黃村,乘次日京奉車至津。項城先使人利誘勢怵鹽商王竹賢,令自承為翠喜夫婿,遂以予之,贓證於是乎滅跡。時長白世伯軒相國,在滿人中素著忠悃,而與慶近。且都中輿情,以為袁絀而岑用,一也,徒苦老慶,於滿人無利。適慈聖往淀園,過萬壽寺稍憩,召世相獨對。世相殊不為左右袒,微露慶、岑夙有嫌怨,慈意稍為之解。四格格更朝夕為其父兄泣陳冤屈,且曰:「奴豢於母家,雖一履一襪,皆兄予資,今復何恃!」四格格為慈寧弄物,尤動上聽。查辦大臣醇邸、孫相,重臣也,諸王府第聲息相通,豈有不知振貝子納妓之事。奉詔之日,王指詔末「水落石出」四字,語孫相曰:「聖意在此。」既見世相,世相曰:「此何事也,而可輕發語耶!王年幼,諸事宜諉諸壽州,庶慎己免咎。」孫相之年事老矣,畢世在京,久直毓慶宮,於宮庭知之頗悉。戊戌之歲,曾以進呈《校邠廬抗議》一書,幾被其禍,旋乞骸骨。洎兩宮西狩,獻易位計者均得罪,慈聖漸悟其離間,待上稍寬,復召用孫相。回鑾以後,以慶、袁相比,梗於其中,兩宮意見未全泯也。袁、岑爭權,群矢集於慶、振父子,至揭其狎褻之罪。慈聖命上母弟及師傅往察其情,悔禍之意益顯。然聞孫相曰:「政局視吾一舉足為重輕,此外人無知之言也。吾一言一動,影響皇上安危甚鉅,每念及,戰戰兢兢之不暇,豈敢稍涉疏忽。今日之事,懲治慶邸,圈禁其子,博輿論之歡欣鼓舞,固自易易。然慶邸,親臣也,非常熟比,無辭可令出京。遇年節吉日,遞如意,蒙召見,與在位者同,甚或仍准內廷行走。而四格格朝夕在太后側如故,項城在北洋如故,時時能為慶邸作捲土重來之計。且乘間媒孽吾輩,以去其毒,何以禦之?吾老何足惜,但不能為己市直而為上樹怨。且今之與項城為敵者,未必能制其死命,懼無以持其後。即使得志,亦將順焉矣耳,安見其矢忠於上,勸母以慈,勸子以孝,如古人之所為乎。」當時朝中黨派情勢,孫相之言,洞若觀火焉。嗣派內閣侍讀潤泰往津,調取王竹賢、楊翠喜口供,覆奏查無實據,其事乃畢。京曹通例:部屬文稿,堂上多因仍不改,然部員仰體堂上之意,亦容有之。後二年,孫相查陳雨蒼案,調用隨員,仍內閣侍讀、中書之類,且多查辦楊案之人。而調取各部案卷,互證參稽,一一舉其左證,毋稍寬貸。乃知翠喜之事,非不能查實,而別有用意也。

袁世凱等以兵餉賄慶親王

編輯

  慶邸勢利之交,金錢作用,夫人而知之。託活洛氏陶齋制府,於無意中,與壽州孫文正語,時為慶邸憂貧。言王府費用,每年輒三十餘萬,雖有祿俸養廉,相差甚鉅雲。邸中用度不足,咸知取諸北洋,然究於何項開支,何人過付,無人能測也。按新軍擴張至六鎮,隸於練兵處,慶邸領之,一切賄賂之妙用,悉具於此。六鎮每月皆有截曠之餉不下三四萬,項城悉輦以獻慶邸,僅以夾單上陳,如各營官之於統將也。無文件為據,無案牘可稽,知者絕少,故屢經言官指摘,無從查察。自新官制行,直隸省僅二四兩鎮,餘四鎮悉隸陸軍部,鐵寶臣尚書為政,仍效項城所為。斯時尚書進而項城絀,幾往東三省,蓋有由也。及鳳禹門將軍為四鎮軍統,並操兵餉之權,繼續前事。於是尚書權力日衰,而將軍又襲前人衣缽,焜燿一時。在慶邸初無成見,終始為一利字而已。聞翠喜案中,慈聖面責之曰:「汝為財耳。國亡,財於何有!」大哉王言,惜未能發其聾而振其瞶,悲夫!

董遇春

編輯

  慶邸當國時,京津道上有赫赫紅人曰董柳莊者,名遇春,相傳北洋三口通商大臣門役老董之子,世襲其事,無案可考,莫知其詳也。時遇春甚顯,奔走於勢要之門,善於迎合諸貴人之意。為廣交要路,動以萬計,因之連捐帶保,至直隸省候補道。一時大僚,有以裁缺而反得高位者,有以陞任而日進不已者,有不論階級而速化者,有以廢員而破格起用者,皆緣之以進。聞一次納費,多至十數萬,少則數萬。其陸續費用,亦至十數萬、數萬不等。其他萬千以下之數,道府以下之官,更僕難數。遇春以此博得慶邸歡心,愛之重之,在其他親友之上。偶聞遇春言慶府事,較為詳細,特是遇春非讀書人,語無倫次,必以意會之。光緒三十三年,西林馳入京覲見,彈劾慶邸。邸鬱鬱不得志,有慰之者,輒歎曰:「今關情於余者,惟楊杏城、董柳莊耳。」楊侍郎聞之,赧赧然有愧色,曰:「余與董柳莊等耶?」遇春曾得罪於項城,故雖具此神通,不能得志。相傳項城微時,與遇春約為兄弟,偶值乏時,尚賴其資助。戊戌八月,項城護理北洋大臣,詔下,遇春方飲於侯家後妓院中。聞有是命,大喜曰:「是我兄也,又嘗假我銀百金。」其隔座中聚飲者,有項城中表劉燕年提軍在焉,以告項城。項城惡其妄言褻威,如陳王之於傭耕故人,銜之甚。至武衛五軍成立保案,聶軍奏保遇春,以直隸州知州候補。項城附片,劾其身家不清,現充號房。「號房」者,即門役也。榮文忠在樞府,面奏號房董某非遇春,袁世凱誤也,附片遂留中。項城益驚歎其能力之大,不說愈甚,而無如何也。其後項城權重,時扼抑之,使不得進,故遇春落拓如舊。惟怨當時權要曾由彼進身者,既貴之後,不為己援,而不知其終身否運,由於一時酒後之狂言也。

陳友諒客

編輯

  相傳陳友諒敗亡,其客渡海越遼陽,至長白山麓,寓一頭人家。報仇之志久而彌堅,時明運甚盛,無如之何也。客善青烏之術,惟日游原野,以待事機,暇則察視地脈,聊以自娛而已。居處多年,與主人家庭漸相習。燕俗重義氣,見《五代史‧高行周傳》。非惟燕人也,愈北而俗愈古。蓋其地土厚水深,人情敦厚,篤於友誼。主人視客,如兄弟骨肉,始終恩禮如一。客老且死,謂主人曰:「感君厚德,常欲圖報。孑然一身,吾何所有?惟得吉壤一穴,有三百年帝王氣運,敢以贈君。他日得志,勿忘明恨雲。」此事傳之悠遠,雖無確據,丁未以後,滿洲改為行省,遊宦者日漸其多,歸而言其風土人情,僉謂其人善與人交,殊無滿漢之見,至今猶然。吾鄉涇縣翟氏,先世即陳友諒臣下。友諒兵敗國滅,餘眾效忠不去,擁其宗裔,遁至河南光、汝之間。嗣以生息繁衍,分一支入皖,渡江而南居涇縣。其先河南總部,猶寄供養之費。繼而居涇之人讀書入泮,甘食明祿,遂絕不通。載在《翟氏宗譜》,翟展成孝廉言之頗詳。觀於此而知陳氏覆亡,人心未去,遼東孤客,理固宜然。客姓氏不傳,毅勇之忱,較之田橫島中五百人一死塞責者,難易相去,奚啻倍蓰。以視子房仕漢,其志報韓,何以加諸。

明清遺老實命不同

編輯

  劾治權貴,效命疆埸,皆美名也,而莫難於一死。梅村詞曰:「為當年沈吟不斷,草間偷活,便一錢不值,何須說。」遙想明末刳腸決腹諸君子,前仆後繼,死亡枕藉,士氣不其壯與!至近年誅姦與盡節,可謂別開生面。當時參李文忠,幾等於嚴嵩、魏忠賢,然具疏者備受無知輿論之贊許,而無纖芥之禍,事過境遷,或更擢用。辛亥鼎革,先朝遺老不肯屈節,避居夷場,輒以[餘貲作富翁而享清福;]否則[依附皇室,食俸為生,]仍不失祿足代耕之樂。梁星海方伯以妄論法越事,嚴議降五級調用,及鑾輿西幸,由武昌府升安襄鄖荊道,未幾陳臬開藩,又得罪慶、袁而投劾去。國變之後,南北奔走,以張少軒之薦,繼陸文端值毓慶宮,授太保。使楊、左諸君子地下有知,當有實命不同之感。

袁世凱擢用趙秉麟

編輯

  孔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可謂直言極諫者戒。光宣之際,臺諫中,江春霖、趙秉麟、趙啟霖以彈劾不避權貴,著聞於時,然皆有背影,[終不免「欺」之一字。秉麟]仕民國為肅政史,姑無論名節,即以其生平彈劾慶、袁章十餘上,國變之後,乃甘為之臣,將往時談忠說孝面目一掃而空,亦孔醜矣。項城不念舊惡,寬予擢用。而於條陳外部事宜隱攻善化之李灼華,以暗通報館為名明攻善化之惲毓鼎,悉置不用。楚人有兩妻者,人挑其長者,長者詈之;挑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兩妻者死,挑者娶妻,仍擇長者,取其能詈人也。項城用人,蓋用挑者選婦之法。但定情之夕,昔以死爭者今以身許,殊難為情耳。

孫家鼐騎士鞭趙秉麟

編輯

  趙秉麟、趙啟霖、江春霖三人,在臺諫中,非特同志也,而且同謀。楊翠喜案,雖啟霖發難,因是左遷。[秉麟]具疏爭論,謂己本有是意而未及上章,是自承為黨也。孫相查辦,不滿其意,固無待言。未幾,孫相輿從遇[秉麟]於正陽門洞。轂擊肩摩之地,騎者先導,指揮途眾,令輿得過。[秉麟]之父與孫相己未會榜同年進士,[秉麟,]其年家子也,遽來書云:「遇公於正陽門,下車,為廝役所鞭者再。不意年伯素性和平,而下人橫暴如此。伏思相公之體制,雖極尊嚴,而御史之法驄,亦何容鞭辱雲。」孫相得書,亟往詣[秉麟,秉麟]避不見。孫相曰:「吾為謝罪來也,主人雖不在室,胡可徑去!」下車登堂,向上行一跪三叩禮而歸。俄頃間,[秉麟]即來,亦下車登堂行禮,不見主人而還。京中頗有知者,問[秉麟,]輒諱言之,蓋自覺其已甚也。孫相騎士名陳元,其後為東海徐相紀綱之僕。民國改總統制,東海為國務卿,稱相國,陳元為傳宣官。[秉麟]適於其時充肅政史,自無有不見相國之理。滄桑一變,[大清國易為民國,皇帝]易為總統,大學士、軍機大臣易為相國,御史易為肅政史,騎士易為承宣官。而[秉麟之為秉麟]如故,陳元之為陳元如故。[秉麟]遇陳元,不知若何感想。陳元遇[秉麟,]亦不知若何感想耳。

岑春煊寵衰

編輯

  西林於隨蹕之役,始識總管李蓮英。未幾開府山西,移節兩粵,屢叨異數,慈眷極隆,聲望之美南北相當,貢獻之品絡繹不絕,足抗項城,皆李總管為之內也。滬濱養疾,與武進盛杏蓀尚書交,一見如故。武進喜知名之士,文人墨客結習,花晨月夕,莫不以氣節為談資。西林居處稍久,遂與俱化,頗以名臣自勵。入覲至京,各宮監欣逢舊雨,且患難之交,靡不心悅,西林視之蔑如也。及貢廣西土產狗魚,兩宮知為珍味,命付庖廚,蓮英曰:「是物鱗類而有獸形,恐具烈性,不宜聖體。」命豢諸湖中,蓮英曰:「觀狀頗惡,縱入水中,魚鱉之屬,無噍類矣,且恐夜出傷人。」乃棄之。西林於是乎寵衰。會粵中輿論與新督周公不協,上命復舊任。過滬,與諸名士交遊,託疾不行。上海道蔡伯浩觀察得其西法撮景,以新會梁啟超舊景相合如一,以為逆黨之證,進呈御覽,遂得罪。

偽造合影

編輯

  攝景之法極其淺近,兩片相合尤輕而易舉。光緒十年間,招商局得旗昌洋行業產,浸以盛大。李文忠以馬建忠總辦局務,沈能虎為副。建忠惎之,密以能虎與妓女合影獻之。文忠雄才大略,本不以為罪,嗣見能虎,僅加斥責而已。能虎末秩微員,謁見上司,殊不敢對;文忠既未明言,尤難申訴。退而告人曰:「苟以傅相影加於其上,無不合也。」時傳為笑柄。後二十年而有岑西林之事。

鹿傳霖旅進旅退

編輯

  善化罷相,林贊虞侍郎有連帶而去之勢。上將擇相,於是壽州、定興同日召見,命長白世相從之入對。是日定興奉詔,再簡樞臣。壽州曰:「上知我重聽,尚未知定興與我同病也。」自是而後,慶邸專權如故。南皮內用,猶無能為,遑論其他。定興旅進旅退,雖隨班而上,於事一無所聞。下直後,輒向軍機章京,詢問本日例行公事,猶得一知半解。至於密勿,不能參預,自不待言。此老以倔強著聞,而衰齡[保持祿位,至於如此。可見張禹、孔光舉動,皆在人情之中。]

林紹年出樞廷

編輯

  林贊虞侍郎為諫官時,以風骨著,非清流諸君子,徒託空言之比。善化相國少年科第,以經濟文章自負,與侍郎素相欽重。庚子回鑾之後,善化入相,時侍郎洊升專閫,內外尤相契合。官制改革,引入樞廷,共任艱鉅。楊翠喜案,振貝子上疏乞去,中有一聯,用上諭中「水落石出」四字嵌入句中,云:「雖水落石出,聖明無不燭之私;而地厚天高,跼蹐有難安之隱。」侍郎讀畢,歎曰:「好文章!」慶邸銜之。及善化放歸田裡,詔下,侍郎又大詫,曰:「進退大臣,如是之輕率耶!」召對時,力請查辦。太后曰:「查辦若實,厥咎更重。」是善化去職,深宮正有成見,不言而喻,而侍郎不知也。未幾遂出樞廷,任豫撫。

京諺以輿夫狀軍機大臣

編輯

  京師輿夫四名,諺云:「頭一個洋洋得意,第二個不敢洩氣,第三個渾天黑地,第四個不知那裏。」談者比以軍機大臣。向例,樞臣入直,在御案右旁跪,其跪墊挨次而下,惟居首者奏對。其次則跪處由漸而遠,諦聽上諭,不能詳悉。即有陳奏,上亦不能盡聞,仍由居首者傳述。故樞廷諸臣,雖雲同時入直,然自首座外,其餘率非問弗對。京諺以輿夫四人狀之,情形畢肖。

于式枚長於宋人四六

編輯

  於晦若侍郎久參李文忠幕,書牘多出其手,《清史稿》謂奏牘多出其手,乃相傳之誤。侍郎長於宋人四六,《困學紀聞》論文所舉各條,侍郎優為之,故文忠謝恩諸奏,望而知為所作。至論事摺子,文忠方以自命,何待人為。如有集思廣益之處,幕中人材濟濟,非止一人。豐潤聯姻後,時參末議,目中豈復有侍郎在。光緒乙未之歲,文忠自馬關歸,入閣辦事,寄居賢良寺,侍郎始為記室之長。是後章疏,寥寥無幾。出任兩廣,侍郎又未從。故文忠奏稿八十卷,雖謂其無與於侍郎,可也。然侍郎散體之文,其揣摩工夫,能恰如人意之所甚欲;其運用詞藻,可以達人口之所難宣。光緒末年,侍郎以西林勢敗之故,出使德國,充考察憲政大臣,無異宋人之遠謫。臨行一奏,慶邸讀之,稱賞至再。南皮素與之善,攙言曰:「此人歸國,何以處之?」項城以手指地,曰:「莫善於此。」意謂軍機大臣也,南皮乃不復言。

滿洲之請安禮

編輯

  滿洲一足跪之禮,名曰請安,非真長跪也,一膝稍曲而已。滿洲人無分男女,偶相遇,即行之。凡內廷行走滿籍大學士以下,相遇皆然,則不足為榮辱,從可知已。至卑賤遇尊長,則雙膝落地,名曰跪安。漢京曹相見均長揖。外官則自知府以下,謁長官,均請安,謂之行旗禮可也,謂之有加禮,則未見其然也。《嘉穀堂集》書阿文成公遺事,內有一條云:「星衍改官比部,偕同歲生馬履泰謁公。公止星衍等,勿行一足跪禮,曰吾為郎官時無此禮雲。」是乾嘉時已以是為卑屈,相沿至今,而其實非也。光緒末年,釐定官制,不分滿漢。於是漢人學旗禮者日多,反以請安為時式。可知移風易俗,未為難事。

京官之禮與諂

編輯

  京官重禮節,然禮與諂不同,匪惟無諂於同官也,亦無諂於長官。京曹雖有尚侍,無論王公大臣,其屬僚除送稿畫諾外,鮮有至其宅者。粵東陳錦濤以游學生考授編修,供職度支部大清銀行。其時澤公喜學生,頗信任之,武進盛尚書以為譯員,籌借款遣往歐洲,見銀團解釋用途,駸駸乎大用矣。忽逢辛亥之變,錦濤走滬,謂人曰:「滿洲宜亡,以少年不經事王公為長官,令吾輩口稱章京,叩頭請安。」謔者曰:「京朝官無是禮也。苟非爾自往口稱章京,自往叩頭,自往請安,誰令爾行?」家式甫為軍機處章京,時項城入值樞廷,式甫持稿往見。項城不知樞垣掌故,坐而受之。式甫稍退不與,項城微詫作聲,式甫更退後,項城覺而起。自是項城益加重視。式甫由幫領班躋正領班,項城之力居多。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其斯之謂與。

朝珠

編輯

  [本朝]職官入朝奏事,始不執笏,朝珠庶乎近之。每掛壹百零八顆珠,上下左右,每二十七小珠間一大珠,以珊瑚、翡翠為之,謂之紅綠佛頭。佛頭或即笏頭,滿洲制度無考,不可詳也。其在胸前者,左右小珠三串,各十粒。男子二懸之左,一懸之右。婦人二懸之右,一懸之左。謂之記念。最初用法,殆為以笏記事之意,北方土俗近古,抑結繩之類歟。俗語謂之三台,取美名而吉兆也。其在背下垂者,謂之背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觀於此而知國初入關,悉從明制,是荀子法後王之說也。章服雖有更變,略存古意,抑孟子法先王之道也。蓋兩用之。

李經邁誤傷林紹年

編輯

  林贊虞侍郎任豫撫時,李季皋侍郎由蘇臬調豫,二公素識,同官一省,相得益彰。各省軍政,向來督撫專權,兩司兼督練公所,循例署尾而已。李侍郎將門之後,莫展其才。與項城私函,偶言及之,弗善所為。未幾,陸軍部派員查實,林侍郎緣此內調。適逢其會,林侍郎上章,稱許李侍郎,推崇備至,一則曰「國家柱石之臣」,再則曰「李某克家令子」,都人疑焉。林侍郎入京,李侍郎又有書來,極其撝謙,敘述彼此交情,謂如父兄之於子弟。於項城及後任吳中丞,均有微詞。樞臣調停其間,將李侍郎調浙臬而兩解之。李侍郎以病辭官,留京不行。二公素行,均持重無私。雖一人急功,一人持重,性情萬不能合作,然未至於傾軋。其所以誤傷者,李侍郎之才,卓越庸流,惟學不足相濟,故兩書之中,詞意不無重輕,以致於此。故言為心之聲,不可不慎也。

向慈禧貢獻以增榮幸

編輯

  慈聖晚年,不免於寡人好貨,而無與於政事。項城、西林皆以貢獻,互相鬥富,因其官高,愈增榮幸,未必以之登進也。且此端微開於李文忠,而張文襄繼之,在當日督撫,為見所未見,亦非項城、西林開其先也。辛丑回鑾後,朝廷惟懼外人圖己,項城近在北洋,手握重兵,尤為倚恃。侯官沈愛蒼中丞時為京兆尹,窺知其隱,步袁、岑後塵,藉交通宮禁之力,脅取各省數十年久已停解之順天固本京餉,成兵三營,更近在肘腋之間,思間項城之眷。卒以職位較卑,為所齕而去。文忠公子季皋侍郎以門蔭起家,簡浙江按察使,入都陛見,蒙賞飯。是日項城約之午膳,臨時而侍郎以電話辭。夕至其宅,項城問日間之事,侍郎告以故。項城大驚曰:「尊寵極矣。漢大臣中,惟余與岑春煊受此恩遇。」問席中見何人,侍郎曰:「派太監伺候。」項城益訝曰:「上視子與余輩等耳。」然終光緒間,侍郎並未大顯。沈李二公猶曰先澤也,壽州孫多祺以道員需次直隸,善於觀風望氣,交結宦寺,求梯榮之路而終窮。先是,辛丑之歲,任河南祥符首縣。適兩宮迴蹕,奔競之術,百出不窮,行宮門外,趾為之穿。一日之間,龍光三接;時誇於眾,傳為笑柄,然其後潦倒極矣。光緒末年,由李總管獻菊花百盆,言家貧,只此區區之物,聊表忠悃。慈顏怡悅,賞御書匾額。多祺自天津寓所具鼓樂,候於鐵道側,迎歸,招搖過市。慈聖於此類事,視為無足重輕,不能由此而獵取爵祿也。

兩宮病重議立宣統

編輯

  帝自西狩以來,漸與太后母子情意如故。太后懲國家多難,宗社安危惟帝是賴,途中調護備極恩勤,帝亦服事惟謹,欣欣然有祥和之氣象。回鑾之後,長白榮文忠公輔政,未幾卒,慶邸代之。項城、西林,南北重鎮,協力維新,天下稱治。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帝性直率,於戊戌之事,頗有遺憾,心所不平,輒形諸筆墨,曰某某可殺,類似宋寧宗皇子竑書「彌遠當決配八千里」,而不知禍作於肘腋間也。讒者果挾以訴於太后,宮闈嫌隙復生。帝無尺寸之柄,鬱鬱益以致疾。禁中事秘,京外頗有訛傳。至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始以痼病聞於外,詔徵四方良醫。時下懸壺之士,如陳蓮舫類者,貪得御醫之名,遠近咸集,麇聚輦下。帝沉痾已久,易生暴怒。醫入請脈,不以詳告,令自揣測。古法望聞問切四者,缺問一門,無論何人,均為束手。及書脈案,稍不對症,即弗肯服。有時摘其未符病情之處,御筆批出,百端詰責。批陳蓮舫方云:「名醫伎倆,不過如此,可恨可恨。」紛糾年餘之久,所患益劇,雖日視朝,步履非復前狀。戊申十月癸丑朔,時享太廟,遣恭邸代行禮。是日,樞臣甫入,帝泣云:「予恐不臘矣。為太后子,不能奉侍,奈何?」太后安撫之。自此乃不早朝。帝久病之中,忽中止聽政,咸知為不祥之兆。時政在慈寧,人心未甚震異也。太后體素康健,喜服膩品,因以致疾。甚劇時,慶邸往奉天驗收普陀峪東陵工程未歸。兩宮病重,樞府諸臣,皇皇無以為計。二十日,慶邸返,先與項城計議。項城曰:「吾輩漢臣,惟知國賴長君,其他非所敢言。」醇邸曰:「若仍為臣,無不可者,不然不敢承。」僉曰「宜入見」,乃請起太后召見。禁地森嚴,至是而益密。樞臣每人至,輒問曰「誰歟?」對曰某。乃開一罅內之入,旋閉之。又一人至,亦如之。畢入,恭邸尾於後。衛士曰「未召王」,拒之於外。太后在寢室,稍修飾,倚衾坐,見諸臣,先問皇帝病況。慶邸對曰:「疾大漸,宜立皇子。」太后曰:「先令載(澧)[灃]之子入宮讀書。」醇邸辭曰:「臣之子幼,載濤之子長,願太后善為計。」太后微慍曰:「汝糊塗,此如何時,而猶作是言耶!立汝之子為穆宗毅皇帝之嗣,汝為攝政王。汝雖無才能,擇有才能者為佐,勉之毋懈。」慶邸請兼祧至再,不許,乃皆退出。及立儲詔下,末雲「兼承大行皇帝之祧」,乃太后所未及知者。太后以光緒初年早有成議:今上生子,為穆宗之嗣,有約在先。然樞臣擬兼祧之諭,亦合乎禮之變,未為違旨也。

慈禧私蓄

編輯

  太后有私蓄三千萬,半在南苑,半在大內,皆用紅繩束之。庚子之歲,乘輿播遷,輦運不及,乃遺之去。八國聯軍入都,世相時以內大臣居守,用日兵為衛。洎駕返而無所失,慈顏大悅,世相以此驟貴。孝欽皇太后崩,宮監黠者,盡其所有,以獻孝定皇太后,而閹人之勢因此不衰。[未幾清亡,]孝定皇太后旋崩,宮禁內事,仍為旗員把持。辛亥後大內用度,想出於此,何時侵蝕始盡,亦無可考。

李蓮英與張德

編輯

  李蓮英,所謂皮硝李也。在安得海之後,內監權勢莫逾於彼。然孝欽太后家法綦嚴,惟內務府中司員在其宇下,不能不常與周旋。當時大僚,幸邀慈眷而交通宮禁,或知之有素。外廷諸臣,莫得晤其人。蓮英從不輕出,識面尤稀。顯後晏駕之四年正月,火神廟會移於香廠,忽於遊人中,有人私語曰:「此李蓮英也。」視之,乃黑醜大漢,適成其為北方之強者而已。小張德繼為總管,與京朝官吏時有酬應。母壽,賀客盈門。值騾馬市大街修治道路,為途所必經,警吏為之先期竣工。猶子某,供職軍諮府,已入宦途,與張紹軒軍門聯譜,隱有亢宗之意。清末風氣,人人觀念,頗以為軍門之榮。親貴王公,反介軍門,以結於張德,為取悅宮闈之捷徑。軍門落職居京,以此之故,出為江防軍帥,授兩江提軍,頗負時望。履任之始,無貲以往,張德之母假以五萬金,而後成行。燕人重義氣,張德一家,視軍門如骨肉。鼎革之際,軍門力守金陵,不受各方之搖惑,事雖不終,東南方鎮未之有也。追惟終始之際,其情感未嘗不自是而來。歐陽公作《五代史》,立《宦者傳》一門,皆取其有關於國事者。吾於李蓮英、張德,竊有感焉。

袁世凱獻遠交之策

編輯

  項城以戊戌之變,得罪先帝,懼禍之及,倡為立憲說,尊民權,重民意,俾無故不能誅大臣。楊杏城侍郎為之計曰:「立憲官制各有責任,不能兼差,公為光桿總督,是未受立憲之益,而先受其損矣。」「光桿」者,俗語他無依附之謂也。項城不聽。既絀於官制之會,知其策不行,乃獻交鄰之策,陰以樹外援。當是時,唐少川侍郎主交美,梁崧生侍郎主交德。唐侍郎聘於美,議加兩國使臣之級為大使,不得要領而歸。日本人忌之,有行反間於攝政王之左右者,曰:「日本之至中國也,在三日之內;美之援中國也,在二十日以外。夫不憂三日之禍,而待二十日之援,謀臣失策為不忠。」度支部尚書澤公以武進盛侍郎為謀臣,袁、盛之仇固結不解,澤公亦不悅於項城所為,讒之曰:「歲費益鉅萬,僅得大使之虛名,豈計之上者。」項城乃被逐於外,而遠交之策不行。

翁瞿袁三大臣出樞廷

編輯

  戊戌常熟放歸。是日有旨,先令其待於外。常熟私忖:不過如甲申之屏出樞廷,甚至開去各項差使而已。詔下,捧而流涕。蓋以師傅之尊,等於斥逐,不稍予以禮貌,誠出人意外。丁未善化放歸。適當夏令,樞廷諸臣來時稍早,皆釋冠帶,室內憩息。詔自內下,眾方趨視。善化學問本高,年力正富,略為觀察,一覽無餘。旋即束帶整冠,入內謝恩,趨而出,無一語。戊申項城放歸。是日樞廷散直,攝政王復召世張二相入內,出詔旨。初更嚴厲,世相力爭,僅得開缺回籍。項城奉詔,面色皆赤,強作獰笑,雲天恩誠厚。時孝欽顯皇后之喪仍在宮中,先帝奉移觀德殿,項城時為恭辦喪禮大臣之一,輪日值宿。忽念及此,曰:「今當直,奈何?」世相曰:「吾為子往。」項城半跪謝之。乃出為歸計,聞其家人恐有後患,力勸為外國之行,項城意不之動。家人長跪許久,號泣隨之,乃以電話召張鎮芳都轉至京議之,為籌貲斧計也。談至經夜,翼日與乘京奉車至天津。都轉在一等車,至城站下。項城微服在三等車,至老龍頭車站下,寓利順德飯店。使都轉往見直督楊文敬,無他意,乞資而已。都轉尚未言其來意,文敬聞項城至,大驚曰:「渠奉旨回籍,胡可以來?若然,必以上聞。」都轉不復言而去。文敬以告其幕客,客或曰:「雖然,必往慰之,毋令憾我。」文敬遣其子往,而都轉之言已先入矣,楊、袁由是不睦。項城旋得趙智庵、楊杏城兩侍郎電話,促其速返,乃還京就道。三公之出樞廷,情事相同,而處之不同如此。

張之洞貶斥楊士琦

編輯

  南皮張文襄在京,嘗言泗州楊蓮府制府、杏城侍郎兄弟非一母所產。易實甫在側曰:「同母兄弟也,公胡以決其不然?」文襄笑曰:「一龍一豬也。」或問侍郎曰:「子孰為龍為豬?」侍郎曰:「以南皮目光斷之,人果成進士,雖殺人,亦可以減罪。吾兄詞林中人,定為龍,余定為豬。」文襄又言番禺梁彥孫太史與杏城侍郎必感同氣而生,疑其相似之甚。時尚為詩鐘,一日,拈得奇態二字五唱,黃紹第叔庸得句云:「弟兄岑氏奇皆好,姊妹楊家態並濃。」南皮大稱賞,稱為鐘王。其於侍郎,無往而不加貶辭,諸如此類。洎慈聖上賓,項城斥去,醇王攝政,頗倚任南皮為重。鐵寶臣尚書長陸軍部,與濤貝勒同領禁衛軍,深相結納,謂濤貝勒曰:「袁黨之勢已摧,若去楊士琦,則根株盡絕。」濤貝勒初出任事,不知其為何如人,曰:「誰為楊士琦者,余胡不知?」尚書曰:「王於觀德殿之下,喪服哭靈諸臣之中,有大紅鼻子者,即是人也。」時先帝之喪,奉移觀德殿,故尚書云然。良賚臣統制素仰南皮如泰山北斗,言及杏城侍郎,輒云:「大紅鼻子,非佳物也。」

宣統年間政局

編輯

  攝政就職,慶邸威權大損,見項城屏逐,知將及己,遇事更形退縮。宣統年間,政局情形極其複雜。鐵寶臣尚書喜於軍權在握,忽出為江寧將軍。世伯軒相國於諸滿人中,負一時重望,忽與吳郁生同時罷值樞府。濤、澤參預密勿,權在樞臣上,傳聞濤將柄政,召用袁、岑,已忽寂然。足徵當時起落不定之象。慶邸依違其間,時或於彼有利。二年秋,朗貝子與東海入直,濤之力也。慶邸知朗之易與,玩之股掌之上,權勢日就恢復。又荏苒經年,改慶內閣而後國亡。

世續縱慶親王作惡

編輯

  世伯軒相國索勒豁金氏,今之張禹、孔光也。未嘗篡漢,然王莽之篡,實二人陰以縱之。索勒豁金未嘗貪橫,然慶邸之作惡,實彼有以成之。慶將以黷貨敗者屢矣,楊翠喜案幾不免,奉查辦詔,泣曰:「臣罪實當誅,不實奈何?」太后曰:「言者有罪。」世相於此際,初未嘗為慶陳辨。而召對之時,唯唯否否,令天顏不覺而為之霽。項城放歸田裡,慶邸有聯帶去職之象,謂世相曰:「如不用我者,宜自請退,毋逆輿情而逐我。」世相為之緩頰,而慶之貪橫得與國同休。其他大政因之遷延不舉者,不可勝舉。丁巳[復辟,]近臣中,雖知其未可,莫不欣喜。世相獨不然,是真[別有肺腸者矣。]

良弼

編輯

  良賚臣統制與世伯軒相國,在晚清可謂第一流人物。世相以巽懦亡國,統制清剛,適與相反,其覆邦家,亦與有勞焉。統制以豐沛子孫,東游學於日本而歸,飽讀兵書,熟諳世變,適逢其會,夤緣得為濤貝勒幕賓,處大有可為之勢。時在光宣末造,寧不知巖牆之下,舉動皆足致禍,乃一意新法練兵,招致非類,釀為肘腋之患。天之生才,在前數十年,則為多隆阿;在後數十年,則為良弼。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軍諮府初名練兵處,統制為司長。項城陰忌之,調至第三鎮,為標統。其鎮統某夙以屠名,統制辭不往。時慶邸為練兵處督辦,復調回京。項城不可,言將不用命,以去就爭。相持之際,皆訴於慶邸。慶邸兩解之,命統制往見項城言謝。項城聲色俱厲,促速至軍,曰:「汝好為之,且擢汝為大將,不然斬汝首。」統制出,汗流浹背,謂人曰:「生平所未見之嚴威也。」在軍三月,仍調京用。項城用人,善於操縱,諸如此類。然在前數十年,則為胡文忠,在後數十年,則為項城,亦天實為之耳。昔人謂明末流寇,皆胡藍獄中功臣後身,雖寓言而有至理。清自開國以來,朝廷頗負漢將。微特年羹堯、張廣泗、柴大紀以冤死也,岳鍾琪部下健將紀成斌、曹勷輩,俱不得善終。湘、淮將帥中興之績,足與創業比隆,賞功亦薄。至亥子之際,所用漢將莫不負朝廷,殆亦天意與。

諸王公出使辱國

編輯

  鎮國將軍載振使英,賀愛德華七世加冕禮,歸,授商部尚書。諸王公艷之,僉思作海外之游,以獵取高位。貝子溥倫之美,觀賽會;鎮國公載澤之歐美兩洲,考察憲政;貝勒毓朗之廈門,招待美艦;鎮國將軍載(扌旉)之美,充一等參議;貝勒載洵、載濤之各國,考察海陸軍政;使節聯翩,不絕於道。諸王公年少未學,聲色狗馬之外,他無所知,舉動皆足以辱國。洵貝勒至英倫,館於王宮。客舍有食堂,各國王公貴人來者皆在焉,洵帥其護衛以往。護衛咸北五省籍,華人傭於英者,惟汽船工役,亦以北五省籍居多。護衛引為鄉里,食時與俱,同席者以為大辱。英倫船廠商人聞吾國海軍大臣至,盛席作樂燕之,諾將往矣,已而不果。校閱師船,約以巳正,逾期而往。及至柏林,譽德之強,宣言於眾,諸多失辭,英人憾焉。濤貝勒至英,英幾不受。適愛德華七世殂,強以弔使往,許之。期以三日,至四日始行。諸王在外,皆有挾妓之名,(扌旉)充參贊,尤無忌憚。

載濤考察各國陸軍之役

編輯

  濤貝勒考察陸軍之役,從者皆軍將,惟李季皋侍郎以將門之子,廁於其間。途中聳恿貝勒,聯絡邦交,以為牽制之計,貝勒意動。舟過檀香山,觀珍珠灣險要,防日本也,工猶未竣。規模之宏遠,經營之完美,為生平見所未見。向所濡染於日本東京學生之言,以日本為天下莫強者,觀念稍變。至舊金山,吾國使臣張蔭棠迎而登陸,易車之華盛頓。車中,蔭棠曰:「王之來也,專以軍事與?抑朝廷其有本指與?」貝勒曰:「無之,專以軍事來也。」蔭棠曰:「王其秘之與?余實為行人,胡可以不知?」曰:「否,其實無也。」蔭棠曰:「然則王胡以來?昔歲唐紹怡來聘,列邦人士,好我者喜,惡我者懼,咸曰其中必有物。紹怡返已逾年,忽焉而已,四方熒惑已甚。而王適至,若又無所見而來,無所聞而去,人其謂我何?然則王胡以來?」皆不應。蔭棠曰:「國家之危,將在旦夕。以王之尊親,使於四方,苟利於國,觀時而動,何等不可者。不然,亦偽為之,庶無貽羞於此。」貝勒深然之。至華盛頓,見總統塔夫特於白屋。貝勒凡燕宴,皆李侍郎相為之通譯。白屋者,美宮也,制度簡略,其側有小園。賓退,主人導之園游。及門,賓曰:「昔者聞君宣言列國,以敝邑之土地、政事、權利為不可犯,引為己任,惠之至也。寡君拜君之賜,使某私焉。」塔夫特曰:「是吾心也。」是夕,宴賓於白屋。坐中,外部大臣那克斯謂貝勒曰:「吾國與中國,對立於太平洋東西兩岸,中國之無患,吾國亦有利焉。反是,害亦隨之。吾總統自麥金尼、羅斯福,以至今之塔夫特,莫不以中國之土地、政事、權利為不可犯。塔夫特曾履中土,持之尤力。繼之而在位者,舍此莫由也。中國之事,當王者貴,一人有慶,兆民賴焉。非若此邦政俗,一興一革,必每人而悅之也。昔大彼得游學而歸,而俄始大。以俄俗類於中國,君權獨重,一正君而國定也,子歸,曷不疏請幼主游學於歐美,以為變政之計?」各國通例:國主之宴,非有故,席間無頌詞。此時賓主歡甚,塔夫特謂那克斯曰:「吾思今日之樂,仍以頌為佳。」乃立而言曰:「祝大清皇帝之無恙也,祝其學之日進也,祝攝政王之行無不宜也。」膳畢,塔夫特請貝勒入菸室。塔夫特曰:「國必自立,乃得他人之助。苟遇非禮,力拒之;不敵,公論宜為之援。若己先與之,人誰與爭?」言竟,登樓入室,坐而言,更述前語。又曰:「國家之強,由內治也。內政不修,何以禦外。」知其將往歐洲也,則曰:「於子之行,求友匪易。英之日、法之俄,皆與國也,烏能舍而親子!惟德意志尚無他耳。」貝勒居華盛頓三日,相形於人,自慚於己,頗為發憤,曰:「我之存亡,僅於人微有牽掣耳。人猶如此,我何以堪!」乃電致攝政王書,具述其事,請速為計。至英,英不禮焉。英人以銅官山爭礦,澳門勘界,達賴喇嘛革去封號,責難於我,如呂相之絕秦。適愛德華七世殂,奉朝命以弔使往,四日而行。至德,見德皇威廉二世,與於宰相和魯威之宴,外部大臣希音在焉。德相與外部,衙署相屬。畢士馬克之相德也,其子為外部大臣,居處最近,朝夕得承其命,以是相傳視外部大臣如掾屬。時五月五日也。次日出德京,往觀各軍,視諸險要。越四日,在克虜伯廠,始得電諭。令聘德將,練兵於北徼外,借美國資本,興農工商業。為並交兩國之計。乃謀於使臣蔭昌。蔭昌曰:「昔余東歸,德主謂余曰:『子之國孤立於東,吾國孤立於西,安得一日者左提右挈,使其勢不孤乎?』余歸,夫誰與言?今有此旨,機不可失也。朝廷之意,借美資,用德將,未始非計。然用其人,多不過數百耳,奚足以動之?不如並用兩國之資,俾知其利大,以悅其心。」乃使蔭昌往見希音、何魯威而叩其意,僉曰「可哉」。問其節目,曰「且徐計之」。求見德主道意,則以舊例所無辭。福納根漢者,接待官也,曾充湖北武備學堂教習,時位至正參領,願達意於德皇,以電話詢諸侍從武官長。次日黎明,以復訊來,曰:「寡君使余,從貝勒游於波斯墩行宮。」李侍郎及蔭使相貝勒往。及門,行未數武,倏見德皇牽一犬至,若相遇也者。眴福納根漢,福納根漢退。又行數武,入林中,胡床一,德皇與貝勒並坐其上,李侍郎、蔭使左右侍。德皇曰:「貝勒之意,予知之矣。明歲使吾子為亞洲之游,乃有條目,今未可也。吾國與中國過遠,今日之事,必與美共之乃無患。尤其要者在於內,未有內政不修而可言外交者也。」至奧,遂至俄,俄人亦不禮焉。俄皇拒而不見,辭言舟游芬蘭海中,行無定所。固請,且私於其近臣某,始得行一覲禮。駐使薩季謙宴於其館。俄外部大臣伊思渥爾斯克坐與李侍郎相近,問曰:「余昔使日本,游北京,使館中遇勳貴李公者,誰與?」侍郎曰:「家伯兄不在京,仲兄已逝,惟余居京,與俄館最相習,其餘也耶?」伊思渥爾斯克曰:「今茲王來,惜時之不令,未隆禮貌,滋以為歉。」侍郎曰:「昔我先公之來也,中俄均為與國,賓主至懽。今俄友日而疏我,理固宜然。」伊思渥爾斯克曰:「是誰之過與?我疏爾耶,抑爾疏我也?」侍郎曰:「始吾以俄為上國,私與訂盟,欲以報日也。吾國土地,許其假道,築鐵路,為軍用,無所吝惜。拳匪之難,訂東三省之約。苟利於俄,吾無不予也。英日之人號呼於側,吾不忌也。吾之親爾,其誰不知。自爾以堂堂大邦,敗於蕞爾小國,吾失所依而意有所移,焉能責我。」伊思渥爾斯克曰:「尚言盟約耶!爾視我如寇讎。日俄之役,袁世凱公然為日本後援,秣馬厲兵,張揚於眾,為吾之敵。幸彼眾僅數萬耳,亦幸而知俄之不可終滅耳。假使彼擁數十萬之眾,且將加兵於我,吾不勝其怒而出於是,君何責焉。」侍郎曰:「以俄之大,而敗於日,辱莫大焉。吾意苟可以報日者,宜無不為也;五洲各國,苟可以同仇於日者,宜無不與也。任何國焉,唯盟之尋,無與日本釋怨通好之理。胡為反之,而與日本協以謀我?」伊思渥爾斯克曰:「不然,此客氣也,非國計也。國家之事,利則行之,何仇怨之有。始余使東京,獻聯日之策,君與相弗善也。日俄戰作,余罷歸。未幾戰敗,政府念前言之驗,余進為外務大臣,持前說益堅。當是時,師徒撓敗,杼軸久空,生聚教訓,非數十年弗克蘇。內顧之不暇,焉能謀外。既不勝戰,焉能不作和計。釋日本之怨,與之通好,於是外平而內亦成。」余曰:「昔中俄親甚,英人惎焉,肆其流言於外。余昨入公室,見英主愛德華七世畫像懸於壁上,而偶像置於案頭,英俄相好,不言而喻。英之憾俄,出於性分之所固有。近數百年,英國文辭無問出於口,著之書,登諸報,莫不蓄有仇俄之意。任何邦國族類,有一語涉於親俄者,皆痛詆之不貸。牽率天下言論以從其後,而排斥乎異己,恨毒固結而不可解。今若此,可知人心之怨,無不可釋也。」伊思渥爾斯克曰:「我師敗後,吾國勳爵銜日至深,余驟主聯日之說,必不入耳,其策必敗。先英而後日,乃合二國之成。於時奧人取波黑二州,英法二國爭摩洛哥之利不相下,牽涉全歐,幾出於戰。我軍新衄,何以待之?與英修好,以弭戰禍而息吾民,持之數年,國勢復振。人心之怨無不可釋者,觀於英俄相親益信。如中國親俄,即今為之,未為晚也。及是時不思補救之策,恐他日之事,尚不止此耳。」伊思渥爾斯克言中,已含有庫倫之事矣。貝勒歸,欲自入政府,而引徐世昌為佐。以李侍郎為外務大臣,陸徵祥佐之。出世續、吳郁生於外朝,簡那桐為駐防將軍。命曹汝霖使法,胡惟德使俄,以俄日之爭滿洲也,錫良稍弱,不足禦侮。將設督辦鐵路大臣於盛京,假德美二國之資,築葫蘆島至愛琿鐵路,由張家口經庫倫達恰克圖,由汴、洛經西安達蘭州,橫亙西北。起岑春煊為熱河都統,起袁世凱為陝甘總督,用德將校大練陸軍,以固邊圉。言於攝政王。王始猶聽從,世續、吳郁生皆罷值。良弼獻策於貝勒,不遽入政府,以毓朗、徐世昌嘗試之,銳志遂漸消滅。良弼本與李侍郎不睦,至是意見益深。貝勒幕中賓客猶且不和,安望平治天下。德太子行至新加坡,以鼠疫為辭而返,亦知其無所用矣。

載濤用讒諂

編輯

  濤貝勒至柏林觀操,武弁劉慶恩墮馬。慶恩者,湖北武備學生,福納根漢之弟子也。福納根漢時為接待官,欲藏其拙,為備車乘歸。貝勒惡之。良弼曰:「人有豢馬者,使行則行,使止則止,使速則速,使徐則徐,唯所用之,無不如志,謂之人騎馬。雖有良馬,任性而行,周旋不能,進退不可,謂之馬馱人。慶恩非騎馬,馬馱慶恩耳,奚以責為。王之用人,騎馬乎?抑馬馱人也?」自是貝勒用人,趨於讒諂一派,而新學一流亦陰進矣。

清末王公用人

編輯

  清末王公當道者,惟慶邸用人但知財貨,猶不脫本來面目,亦不至大為宗社殃咎。振貝子於唐蔚芝,僅以為作官引導,學之惟肖,旋即棄去不用,猶傳其父衣缽。洵濤兩貝勒、澤公,則非徒為利,而又自逞其才,故學生一派乘之而起。若輩接近邸第,把持部務,若似乎在王公及部員之間,生出一重障礙也者。至部則曰「王爺、公爺之意也」,在邸則又曰「部員非此不可」,因而上下其手,甚至潛施毒計,以覆其宗。革命之事,仍諸王公之自革而已。

載澤用盛宣懷

編輯

  澤公用武進盛尚書,有貝之財與無貝之才實兼收而並蓄。武進諳於財政,為是時第一流人物,有王者起,必來取法,鈞衡重任,當之無愧。然澤公擁有漢冶萍股票,其暗號曰「如春」,謂帝澤如春也。雖不敢遽定為賄,抑無人能斷其非賄矣。

端方炎涼之甚

編輯

  炎涼之態,世所不免,然不如陶齋之甚。李季皋侍郎常述其反復,以為笑樂。光緒三十二年,侍郎使於奧,陶齋以考察政治之命至。方議為慈聖弭謗,談笑甚歡;忽以奧人供應不周,多方責難。侍郎曰:「公之官有大使之級,而公所奉之命則非也。」不歡而散。侍郎畏其讒,先以情上達。陶齋歸,果有媒孽。那相笑曰:「休矣,已為被告而猶不知耶!」乃大沮喪不復言。次年侍郎簡蘇臬,致書陶齋。時為江督,久置不答。侍郎陛辭,據實上聞,且述前隙。慈聖曰:「彼惡敢然。」次日奉旨調豫臬,旋得陶齋賀電。自是數日一訊,屬託其弟端錦。端錦者,河南候補直隸州充陝州鹽釐局總辦,通省第一差也。丁嗣母憂,求許奪情。陶齋書言:頻年虧累,賴弟鹽局歲助八千。既知其事不行,猶請緩三月離差。卑鄙不堪言狀,直至其弟去而止。是後音問又絕。宣統初元,侍郎閒居京師,輒攜二妓至御河橋旅店小飲,即都人所云「六國飯店」也。時倫貝子猶未得志,輒來聚飲,興盡即去,不相邀,亦不相送也。一日,貝子引陶齋入,略一周旋,若相識,若不相識者。次年,待郎從濤貝勒考察軍事歸,一夕,貝勒由電話中言端四求見,俄頃即至。嗣後數日必一來,食雲則食,坐雲則坐,如晉平公之於亥唐。是歲九月,粵督袁海觀制軍將告歸,謀缺者眾。陶齋忽邀侍郎夜飲,賓主二人而已。膳畢盡出所藏四王、吳惲名蹟,互相鑒賞。侍郎曰:「此誠美矣,猶不若余藏廉州冊為盡美。」陶齋曰:「猶有佳者。昨觀公齋,非缺煙客一家耶?」出煙客畫軸,懸之於壁,相繼而上,於俄頃間而太常之畫滿壁。陶齋曰:「公擇其尤者,當舉以相贈。」侍郎笑曰:「三日中,粵督必簡人往。俟公失鹿之後,如有所賜,必拜登。」陶齋慚而止。三年,陶齋卒以重賄得以侍郎候補督辦鐵路。時侍郎長兄伯行方為郵傳部侍郎,用兄弟二人名公餞之。陶齋不允亦不辭,署於簡端曰「無暇」。翌日送振貝子至英,與遇於東車站。侍郎揶揄之曰:「公平日為吾食客,不速而來者屢矣,聞余宴客而自至者亦屢矣。今以侍郎候補,固無以加於我也,胡為乎若是?」時送客者眾,咸問其故,侍郎具述簡端批語。陶齋笑謝曰:「是日適有倫貝子之約,然則公仍賜食否?」於時倫亦在側,遂合為一局而餞之。

滿漢同化

編輯

  九州故壤,疑皆蠻族舊居,其強盛之故,始於異類之入主。舜東夷,文王西夷,鑽研故籍,猶可得其侵陵兼併跡象。所謂揖讓征誅者,特古史文飾之辭耳。胡羯、氐羌、鮮卑、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據有中土,南面御下。至今除蒙古尚有遺族外,其餘諸國,皆盡其所有而俱來,未幾即與之俱盡而不復見。茫茫禹域,真亡國滅種之利器矣。推原其故,以小量加諸巨量。譬如一杯水對一車薪之火,不特水不勝火,而火猶將勝水,其勢然也。清自滿洲崛起,君臨天下,悉主悉臣。鑒於前代之事,滿人不求文學,惟重騎射。八旗兵分防各省,扼諸險要,畫地而居,不與居民雜處,不與漢人聯姻,備之未嘗不周。然二百年間,滿人悉歸化於漢俗,數百萬之眾,僉為變相之漢人。並其文字語言,為立國之精神,雖俄於波蘭,英於印度,法於安南,百計摧殘而不能去者,滿洲人乃自棄之。皇帝典學,尚知國語,餘則自王公大臣以下,僉不知其為何物矣。清末滿大臣帶領引見,太后前則易,皇帝前則難,以太后不通國語也。宣統三年,伊克坦入直,主重國書,未可謂為識時務者,蓋已晚矣。

勞乃宣立簡字學堂

編輯

  遼、金、元、清四代,起於北荒,有語言而無文字。彼中哲人,仿梵經之法,造為字紐聲母及合聲之法,以成一朝文化,誠為有益無損。若本有文字而憚其難讀,欲廢彼取此,是猶苦衣冠之繁重而欲反於裸體,惡宮室之造作而欲復歸於巢穴也。果如所言,試設身以想,則中國文字,與西南蠻族奚異?王小航自日本歸,造官語字母,為欺人之計,猶可說也。[勞玉初]尚知禮教,乃立簡字學堂,誠不知是何居心矣。[玉初]選資政院議員,與東西洋歸國學生爭論無夫姦法律甚力。是時淫風流行,廉恥道喪,僅爭末節,何濟於事!孟子曰:「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沈曾植與朱家溍

編輯

  沈子培方伯以提學使調署皖藩,履任之始,正值項城退歸林下,視皖撫寧州朱經田中丞蔑如也。督撫年終密考,為司道黜陟之機,光宣末造,雖稍疏忽,而大體弗改。撫藩交惡,以是方伯終不即真。未幾張文襄逝世,內援既斷,益覺吾道之孤。方伯自此終年請假,不履撫署,而其他酬應如故。楊杏城侍郎出任南京博覽會審查總長,路過安慶,方伯特為出城往晤,尤足以驚俗眼而啟群疑。未幾,卒自請解職去。二公負氣,各不相下,君子之過,其是非得失,未易判也。熊成基兵變攻城,二公在圍中,同心協守。及變兵敗退遣散時,乞入城購物,中丞拒之。方伯曰:「兒輩敢為非耶?」中丞曰:「縱之至內,且惡作劇。」卒不許。論者謂方伯頗漸染於近代學說,臨事之時,未若風塵俗吏之能斷。觀於辛亥長沙一役,可以鑒矣。鼎革以還,中丞復出,任為直隸都督,[頗為名節之玷。]然李陵曾言:「身之不死,將有為也。」陵後無所表見。中丞仕民國,為直隸督軍。宣統復位,敵眾匿津租界,謀為不利。中丞偵知之,遣邏卒伏其屋側,將擒而治之,且制止不使通電,綢繆牖戶,不遺餘力。適政府以張少軒兼直督,移中丞入京,為民政部尚書,奪其權,於是縱敵生患,事遂不可為。其後敵軍露布,聲中丞之罪,雲幾為所制,而中丞之心事見矣。方伯先入都,輒大言曰:「今後毋談光、宣往事為也,宜取法雍、乾,嚴明政體。」及敗南歸,慰同儕曰:「何氣餒之有?今科不中,下科再來。」方伯之志,始終不撓。其列科宜在言語文學之間,論事功則遜中丞甚遠,不能以成敗論也。昔許涵度護川督,馮蒿菴居其屬下,頗受窘辱。定興在樞府談川事,心為不平,曰:「許涵度市井耳,夢華書生,焉能與接。」慶邸時坐室中閱文牘,若聞之,若弗聞也者,儳言曰:「市井猶能治事,書生何所用之?」後之史官,如作中丞、方伯列傳,老慶之言,不可以人廢也。

江春霖劾慶親王

編輯

  明太祖初從郭子興,馬皇后為子興養女,明得天下,猶奉祀弗衰,不以為辱也。亦不聞太祖以是之故,在郭軍中為人所輕也。黔寧王為明太祖養子,分封南服,與國同休,未為下也。[貴陽陳制府]即真為慶邸乾女婿,朱綸即真為載振乾兒,論其先世閥閱,互通親好,未出情理之外,而況事涉渺茫乎。江侍御聞[貴陽制府]之將入樞廷,寧州中丞繼直督,欲阻之而計無所施,急而出下策,舉此二者以劾慶邸,迫脅政府,不得不為之中止。犯上為作亂之萌,於此可見國勢之衰弱而將亡。曖昧之言竟形章奏,於此亦可見中國之污點。而類此之事,如李伯行之為倭主甥婿,康有為之進媚藥,在今日聞者,當為失笑,而當日言之鑿鑿,雖知其謬而莫敢為之辨。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乃凶兆也。然侍御以是左遷,告歸,遂不復出,為清末侍御中第一完人,未始非福。

軍機大臣

編輯

  軍機大臣無一定之缺,以四人為常,創立於雍正七年。怡親王、張廷玉、蔣廷錫、馬爾錫,本只四人。近世能記憶者,法越戰役之後,禮親王、額勒和布、張之萬、許庚身、孫毓汶五人為最久。十九年,許庚身卒,徐用儀以吏部侍郎學習行走,仍為五人。日韓事起,恭親王、戶部尚書翁同龢、禮部尚書李鴻藻、候補侍郎剛毅、禮部左侍郎錢應溥,相繼入直,同時九人之多,而舊人陸續皆出。樞府中,例有一名位居末者,鈔錄秘密文件,京語所云「摩棹子」者,徐錢二公即其人也。刑部尚書廖壽恆、禮部尚書啟秀,繼錢後亦與斯選。太后復訓政,大學士榮祿、協辨王文韶、刑部尚書趙舒翹入直,仍留禮王領班。西安行在,惟榮、王、趙三公隨往。趙既得罪,鹿傳霖以候補尚書入,瞿鴻禨以工部尚書入,復為四人。迴鑾之後年餘,榮祿薨,慶親王奉命入,時仍四人。日俄事起,王文韶出,蒙古榮慶以禮部尚書入。又次年,天津徐世昌以候補內閣學士入,長白鐵良以戶部侍郎入,至是凡六人。迨三十二年官制改革,軍機處定為實缺,慶親王、瞿鴻禨同奉硃諭,仍為軍機大臣。更以長白大學士世續及閩縣林紹年由廣西巡撫以侍郎用同入,至是復為四人。次年,瞿、林相繼出,醇親王入,鹿傳霖復入,張之洞、袁世凱又同入。兩宮上賓,醇王攝政,袁世凱出,那桐以大學士入。宣統初元,張之洞薨,戴鴻慈以法部尚書入。二年,戴、鹿相繼卒,貝勒毓朗、內閣學士吳郁生入。未幾吳出,大學士徐世昌復入,仍為四人。次年廢軍機處而國旋亡。

醇親王福晉

編輯

  光緒二十七年,廢大阿哥溥儁。其時醇王已聘定故侯熙元之女,慈聖不許,特指大學士榮祿女與王為婚,冊封福晉,意中已有立儲之事矣。王在邸,方倚福晉以自結於上,敬而畏之。兩宮龍馭上賓,王攝政,福晉勢益張,頗以簠簋不飭聞於外。宣統三年夏五,貝勒載濤演劇於邸中以自壽,王生母太福晉並諸王公皆往。福晉方有娠,弗與焉,微服入市觀劇,且飲於肆而返。或奔告王,王大怒,馳歸責之。夫妻反目,太福晉亦不能制。次日,王怒不息。出,乘車擊窗,窗折。至海子,乘船擊幾,幾又折。是日臣僚章奏,多被嚴斥,輒批雲「著不准行」。京師傳為笑柄,謂王猶是對福晉口吻也。

盛宣懷之鐵路主張

編輯

  宣統之世,武進結於澤公,運籌帷幄之中,聲勢煊赫。授郵傳部尚書,與聞國政,平生志得意滿之秋,莫逾於此。當時路政紛歧,莫可究詰。粵路收股及半而造路無多,悉資浪用。川湘兩省田租入股,等於加賦,集貲億萬,權操諸三數鉅紳之手,頗有人言。武進於是主張鐵路幹歸國有,枝任民為,盡塞以前弊竇。然未審歷年禍患潛伏之深,彼人死命必爭之處,川亂以成,鄂變隨起,而事遂不可為矣。創議之時,項城時在彰德,聞之,矍然曰:「不意杏蓀魄力之大若此,余久有此意,而未之能行也。」然則英雄成敗,殆有幸有不幸耶。

瑞澂驕妄

編輯

  湖廣總督瑞澂,滿人中之健者也。以蘇松太道陳臬開藩,皆未赴任而辦清鄉。袁海觀制軍督粵入覲,見項城。項城曰:「莘如胡久不履新?」制軍曰:「殆不欲再坐官廳,上手版矣。」項城曰:「胡能盡如彼意?」制軍曰:「彼心目中,未必有政府在也。」項城頗妒。及晉撫恩壽罷,內意已定瑞澂,樞臣薦寶鋆,慈聖不悅,曰:「予用一人,爾何靳焉?」項城儳言:「山西方有事,撫臣為一省首領,遠調需時,誰負其責?寶鋆升任,駕輕就熟,較易為理。上意重用瑞澂,何處不可者,奚拘於一地?」因之瑞澂沉滯年餘,始簡蘇撫。時陸文節鍾琦為布政使,瑞澂謂之「造糞機器」,傳為笑柄。移督湖廣,自司道以下,盡以其所愛,易其所不愛。湘撫忤其意,密舉余壽平中丞代之。是年蜀中民變,中丞未奉其命,遽以師往援,瑞澂歎曰:「廝養之卒,使持手版迎客,則舉措皆失其度。今而知司使之賢者,固未可專方面也。」驕妄類如此。及武昌[亂作],瑞澂倉皇出走,登楚豫師船,匿於江中。城內軍士尚未盡叛,與變兵相持一日夜,聞總督遁,乃降。大軍北下,互戰方酣,瑞澂登輪遁至九江,於是全國瓦解。

起用袁世凱

編輯

  辛亥八月庚子朔,越十八日丁巳,武漢[之亂作],翌日聞於朝。己未,政府及各部大臣入見,環求起用袁世凱,王不許。庚申、辛酉宮門抄,言官有三數封奏,留中不發,意亦為是請也。壬戌,忌辰也,鎮國公載澤與慶邸遇於壽皇殿之院下。澤曰:「姪意須項城一出。」慶曰:「屢言之而王不聽,奈何?」澤曰:「姪請獨對。」力爭之。出曰:「王許我矣,命勿告政府。殆欲出自己意,以示惠也。」未幾,王果召慶入,下詔起用袁世凱。慶出,復召澤入。慶輩不知所以,坐於直廬以待。澤出,宣王之後命曰:「使朝臣中與項城習者齎詔前往,促之速來。善為我辭焉,勿介意於舊事也。」遂令阮忠樞往彰德。及歸,要約多端,王悉曲從。朝廷之情見勢絀,於是畢現。

盛宣懷遭袁世凱呵辱

編輯

  澤公先與項城不諧,自鹽政改革,長蘆鹽運使張馨庵都轉時有獻替,大得其寵,積漸疏通意見,其間已早融洽。亂作,都轉往來於京津之間,澤公因有起用項城之議,其事雖不可知,其跡已略可尋矣。武進為澤公謀主,當此之時,若似乎不聞不見,然於起用項城之事,亦大有力焉。鼎革後,武進致書孫慕韓中丞,使密陳當日之事,為示好之意。項城曰:「彼與我角力有年矣,今尚有靦面目,作此言耶!」中丞失色而退。蓋武進初意,欲亂事即平,漢(治)[冶]萍不至受損,不知並宗社而亡之也。洎乎國破家亡,求保區區資財,為捲土重來之計,仍遭呵辱,是豈彼所能料及哉!

湖北新軍革命

編輯

  張文襄有舊將二人,一曰張彪,一曰吳元凱。相傳文襄有使女嫁為彪妻,稱「丫姑爺」。閨闥之事,人莫能詳。世俗獧薄,既隱善而揚惡,抑作偽以為真,不足論也。元凱為先文文莊舊部,吳武壯薦之往練兵,用湘、淮紀律。彪迎上意,仿西法。故凱字營日削,而新軍日盛。光緒末造,湖北新舊兩派競爭頗烈。舊軍抑制已久,有爆發之勢,元凱力遏始已。卒以時尚所趨,舊軍裁撤罄盡,悉歸新制。北洋拓張六師,威權甚震。湖北一鎮一協,兵數雖遜而精過之。秋操之典再舉,評者曰:「北軍由淮軍變化而成,皆百練之卒,以勇氣勝。鄂軍自鄉校選出,具普通知識,見長官訓令,能自錄出,以學問勝。然下級軍校少年盛氣,識力未足,[易受蠱惑,隱患伏焉。]」辛亥[武昌禍發,叛軍]擁彪為主。彪曰:「殺我者,寧就戮,不然釋我。」[叛軍]以禮送彪過江,覓得黎元洪而立之。彪至漢口,集殘卒,會防營,招水師上岸,帥師不足三千人,扼大智門外京漢車站而守。[叛軍]由漢陽奪取漢口,連得三鎮,器精眾整,兵數一倍,勇氣十倍,直前搏鬥。彪恥失武昌,戰頗力,相持稍久。援師不至,遂敗,朝廷亦不復用。先是,蜀中有事,命端方為督辦,率鄂軍一混成旅,入川平亂。中途聞鄂事,兵變,端方被害,餘眾乃返。文襄練兵廿載,至是成為[戎首。]

新內閣謀結列強之計

編輯

  方事之殷也,為新內閣謀者曰:「西人心目中,凡國家之興皆起於亂黨,成事即為國家。故亂勢一成,彼視與國家相等。洪楊之役,金陵未復之先,彼稱述忠侍二王,儼然敵國。不寧唯是,南北美之戰,勝負未決之時,在彼族亦無別也。今武漢[亂作]難保無蔓延之勢。年少學生潛伏其中,咸習於西人俗尚,或投其所好,用新建邦之名,布告各國,令守中立,約定從前所訂條約繼續有效,將何求而不得。吾於起事之始,先請於列強,將庚子賠款遲期一年而加息焉。幣制借款早經借定,先假五百萬以應用,措詞頗易。計息歲不足百萬,為財政計,亦未為失也。且挾西人之資二千餘萬,入我此次戰費之中,而彼初未之覺。俟亂黨布告各國,不認八月十九以後吾國之約,則此約明明在後,功效乃大著。戰而捷,必加息以償。戰而不捷,匪惟無利,即母金亦有礙焉。西人懼於我之敗,能不助我乎?縱不我助,必不至為患,所以樹我之黨而破敵之計也。」閣議以聞於慶邸而從之。使胡馨吾往,教之言曰:「吾國賠款,仰給於關稅,漢口一關,其尤著焉者也。不幸有亂,不能如期而至,請遲以期年。幣制借款現在銀行,尚未動用,請移緩濟急。何如?」皆對曰:「諾。惟吾無所據以報吾國,乞以紅封來。」「紅封」者,外部與使署通信之名也。既而英美復訊先至,允緩收庚款,而以幣款委諸承借銀行雲。閣臣皆喜,謂庚款者,彼官款也;幣款者,彼商款也。官款列於預算,彼猶以為可,則商款之債票屆時付息,不致失信,宜無不可矣。英美皆有勢,既已應諾,其他宜無不諾矣。澤公不許,曰:「不可以失信於外人,且吾國之力可任也。」乃復使胡馨吾至各館索紅封。未幾, [亂黨]照會各國領事,請守中立,事成之後,以前之約,待之如初,惟八月十九日以後之約,概不承認雲。各國使臣咸謂舉動依乎禮法,而外交目光為之轉移於不覺焉。

李經邁為載濤策灤事

編輯

  灤州事起,軍諮大臣載濤,中夜召李季皋侍郎至其宅,示以張紹曾電奏,曰:「事急矣,子曷為我至彰德見項城,使召紹曾而殺之?」對曰:「紹曾方握眾為亂,焉必其奉世凱之命而即往!今日世變非常,人懷叵測,朝命之不能行於世凱,猶世凱之命不能行於紹曾也。乞以符予我,明日馳至天津,使張懷芝往,代將其眾。王請於上,以詔諭紹曾,且召之入朝議事,候其至而斬之。」濤曰:「灤事方有變,易將可乎?」對曰:「往日一紙之書,雖據數千里之地,擁數十萬之眾,孰不俯首帖服!灤軍之變,倡之者,料不過十數人耳。首鼠者必據其半,矧其士卒,尚有強半不知者耶!見新師之至,趨迎不暇,何敢相拒。因而誅其反側,安其餘,少時即定。懷芝宿將,足以辦此。」濤曰:「筱石不令懷芝行,奈何?」對曰:「此其所以必有天津之行也,將告以大局,權其輕重緩急。懷芝此行,僅以安眾耳;眾心安,則他將至而懷芝返矣。僅此旬日之間,奚為不可?」濤曰:「假而紹曾不受代,則如之何?」對曰:「灤軍一鎮,半在永平,即如紹曾之說,萬眾一心,亦僅五千而已。紹曾果以眾叛,入犯京師,必觸外人之忌。吾據庚子之約,令鐵路勿載其兵。彼雖疾行,七日之內不能至。吾眾能戰者禁衛軍萬人、毅軍萬人、京旗第一鎮亦萬人。以六敵一,以逸待勞,以順討逆,何憂不克!」濤曰:「誘紹曾而殺之,可乎?」對曰:「以計誘敵,胡為不可?苟不欲刑之於市,要於豐台而殺之,一也。」濤曰:「雖然,不可以專。」乃相與至東海宅告之。東海口亦稱美,而唯唯否否,氣不復振。於是決意取朝旨以行,次日遂有宣布信誓十九條之諭。聞項城在彰德,奉命為欽差大臣,猶遷延不行,於移師征餉之權,要索未已也。及見十(大)[九]條之諭,曰:「彼自棄之,於人乎何尤。」遂馳至軍。

八旗氣數已盡

編輯

  八旗勁旅,為朝廷宣力者二百餘年,光緒以後,氣數已盡,雖欲振作,其何能興。髮捻之役,有塔忠武、多忠(武)[勇]最有名於一時,等而下之,勝克齋亦頗能戰。皆旗人為將,然所將非盡旗營也。醇王抽練旗營,一日而黜三都統:烏拉喜崇阿、明魁、特而慶阿,可謂嚴矣,而不聞成軍。榮文忠武衛五軍,惟中軍為旗籍,庚子之役,匪惟不戰,抑且四出劫奪,西兵入城,全師皆潰。濤貝勒統禁衛軍,平時養之如驕子,恃之若長城,及攝政王退歸藩邸,貝勒請罷軍統職。掾屬皆勸其保有區區兵權,以為牽制之計,貝勒不允。問其故,不答。固問,則曰:「吾婦泣於余前,不欲與於兵事。」魏桓範曰:「汝兄弟,獨(犭賣)耳。」古今一轍。

吳祿貞

編輯

  唐才常之役,實挾士官學生吳祿貞輩以俱來。康、梁以改革政治宣於眾,誑之回國見張文襄,說使從己,不然則以兵諫,眾說而從行。及至武昌,乃知捐軀以當鋒鏑,本已不欲,故事一洩而全遁。祿貞謂人曰:「吾奔至皖和悅州,過江之大通,始得附輪而下。見偵探二人隨己,有追捕之狀,當時即欲投江泅水逸。在刻不容緩之際,汽笛一聲,微聞二人私語曰『殆不在斯』,下舟去。至滬,亦既上日本郵船矣,與友偕至浴堂。一人似偵探,隨而同浴,先罷,故觸其衣落地,內中信件紛出,唐才常函在焉。友急掇起,嗔曰:『銀票何得疏忽。』此人既行,余微歎謂友曰:『險哉!』出門,車俟於門。倏見此人攀轅詢來歷,急馳而免。」是時吾國何得有許多偵探,莫非祿貞驚疑所致,然可見其狼狽情狀。祿貞至日本,文襄不欲醜播之外,學費續寄不絕。未幾,距畢業期近,學生監督日本人福島書詢文襄曰:「祿貞練習成材,棄之可惜。公如不用,吾將留歸日本籍。如用之,不得藉故殺害。」文襄許諾,福島親送祿貞至鄂。文襄以簽押房後一室,居之累月,察其無異志,乃遣至軍。洎北洋六鎮成立,設練兵處,慶邸與項城領之。鐵良主政,忌項城權重,欲兼用鄂中將士,以持其平。良弼薦祿貞,請以闔家作保,慶邸從之。祿貞因而驟貴,官至統制,仍不改其初態。武漢變作,躍躍欲動,為人所刺死。新軍中咸疑項城為之,理或然與。

設西康行省

編輯

  打箭爐,本四川總督轄境,高宗以隸西藏。時藏為我屬,駐藏大臣威勢之下,猶之乎由此省而改歸彼省,無所謂予奪也。本朝盛世,藏中僧侶官職黜陟之柄,操之在我。歷任駐使賣官鬻爵,漸失天家體制。琦善納賄,並其制度而悉更之,自是太阿倒持,駐藏大臣備位而已。光緒初,松溎任滿回京,見恭邸。笑問曰:「藏丫頭風味何如?」對曰:「別有風味。」時岐子惠將軍在坐,聞之,傳為笑柄。於此可見當時西域都護公然漁色,不以為諱。先文莊督川之日,值瞻對為亂,事平仍以歸藏,不知者以為姑息。文莊曰:「今欲安邊禦侮,在於規復舊制。何須收回區區之地,而失全藏之心,是舍藏取瞻也。」邊吏頗欲以此邀功,言改土歸流之利者甚眾,終不聽。及定興繼位,用張濟策,一試而敗,藏人羈縻未叛者又數載。趙次山、季和兩制軍昆仲相繼督川,始行開疆拓土政策,實逼達賴喇嘛出走。遂盡取巴塘、裏塘各土司之地,分設州縣,立西康行省,中國於是乎失西藏。未幾川亂,季和制軍殉難,藏人乘間內侵,邊境因而多故矣。制軍之父文穎,知陽穀縣事,遭粵匪之亂,被七創死。兩世忠節,人多稱之。制軍喪歸,哀輓甚眾,中有一聯云:「繼陽穀公,慷慨捐軀,取義成仁,世猶有亂臣賊子。」意譏其兄次山制軍嵩山四友也。

程德全

編輯

  蘇撫程雪樓中丞,初以直隸州需次安徽,未甚得意,聞有署吾邑廬江縣之說,已而不果。中丞故與旗籍人有舊,因之吉林,大為將軍長順所賞識,疏舉其材於朝。是時,日俄戰正酣,中丞與將軍達桂周旋兩大之間,頗負時望。長順卒,達桂繼為吉林將軍,中丞洊升道員,署黑龍江將軍。光緒三十三年,東三省改官制,自將軍以下皆免官。中丞內有繫援,外隆令譽,值新設黑龍江巡撫段芝貴因楊翠喜案罷歸,得留署其缺。旋授奉天巡撫,調江蘇巡撫。由邊省而移腹地,身名俱泰,東三省改官制之後所僅見者也。貽靄人將軍,吉林人,始與中丞為摯友。京朝之事頗恃為重,久而益得。兩家子弟男婦,相好無尤。朋友義重,親如家庭骨肉,本為八旗舊家之風。及將軍以貪墨參案敗,中丞之子與貽穀之子,俱隨使節在俄京聖彼得堡,中丞子婦忽手刃將軍之子,兩人之誼遽絕。辛亥春,中丞以未曾到省之候補道員應德閎署理江蘇布政使,為言路所訐,奉嚴旨申斥。疑將軍之黨為害,內不自安,頗有去位之意。[亂作,]推江蘇都督。項城建民國,授南京留守,未幾退隱。諸公子常往來吉林,與其他旗籍故人縞紵聯歡如故,益見北人之交堅若金鐵,至國變而不渝也。

馮汝騤之死

編輯

  馮星巖中丞,以光緒癸未成進士,入翰林,二十年始外放道府,遷安徽徽寧池太廣道。不三年,洊升江西巡撫,項城之力也。武昌變作,南昌新軍,學識遠出鄂省之下,[而囂張過之,聞亂]即起,擁中丞為都督。中丞託詞讓賢,適中馬毓寶意,得辭職歸里。已登舟矣,毓寶送至江岸,拱手話別。中丞謝曰:「後會有期。」毓寶誤會,以為江湖隱語,謂他日報復,如孟明之「三年拜賜」也。忽憶中丞與項城,兒女姻親而兼鄉誼。當日[南方烏合,]不敵北兵節制之師,畏之如虎。惟恐中丞縱去,能為後患,復挾之反,令作書致項城,招使來降。中丞不允,則軟禁之於一室,不令親友省視。中丞知不免,自承素有嗜好,日吸鴉片數次。毓寶許之,而微疑其有他,命監者給之,而但如其量止,毋得多予。居數日,中丞紿監者曰:「汝日出購區區之物,不以為煩乎?吾與汝金,為我買供三日之用。」監者喜得沾潤,為致如數,中丞乘間服之而死。中丞在任,江杏生侍御曾劾其溺職,亦以項城之故而波及,嗣竟以死,可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矣。

袁世凱新交梁士詒

編輯

  遜位之先,項城授內閣總理大臣,楊杏城侍郎授郵傳部大臣。侍郎從唐少川尚書南下,與國民黨議和,梁燕孫京卿派署郵傳部大臣。署中相見,談及鐵路交通之便,京卿問侍郎曰:「子知鐵路兼水陸交通之利乎?」曰:「未也。」京卿曰:「項城斥逐,彰德安置,欲往則畏有後禍,欲不往而不能,兩難之際。余時為鐵路局長,獻計曰:『為公備機車、坐車、行李車各一輛,置於公寓處相近,日夜使勿斷火以待命。身在京刺探消息,苟不利於公,則立以告。是雖往,而緩急可恃以出走,至任何海口而止,猶之未往也。至公之屬下,自幕府以至騶從,皆取給於各路,朝夕相從,則在野與在朝何異焉?』」項城於侍郎為舊交,其於京卿之新交,則甫見於此。

袁世凱父子與楊士琦兄弟

編輯

  項城於楊氏昆仲皆善,及戊申放歸,往津被拒,自是與楊氏不愜。制軍身故,以津浦幾興大獄,幸邀寬典而奪宮銜,則張馨庵都轉受命項城為之也。侍郎如在闇室,不知天日,輒為呼冤,可謂昧於事情矣。中興以後,各省疆臣率效倣曾文正規模,不使其屬下接近子弟,故後門生部曲,多念舊恩而無從生惡感。項城為督撫資淺,不知先輩典型。長嗣芸臺左參,於乃翁故吏,無論文武兩途,少所滿意。文員中惟趙秉鈞、沈雲霈,武將中惟王士珍、雷震春差為許可。餘子碌碌,不足數也。於楊氏昆仲,尤多貶辭。項城在樞府時,左參屢謂人曰:「如有語於家翁者,告雨人,勿告杏城。」鼎革後,將召侍郎入為秘書總長。左參在德,電致其父,力言不可,首雲「勿須秘書譯」,而電稿仍入案冊,梁燕孫播而揚之。侍郎不安,堅辭不就。其後項城亦知內部不協,洪憲改元,仿前朝之制,儲君之名,密藏於篋,聞為第五公子云。

張勳與袁世凱

編輯

  張少軒軍門少從許仙屏中丞為末弁,性放曠,不受羈勒。好博,屢喪貲而蝕公款。中丞將懲處之,夫人稱其能,縱之去。至廣西,投蘇軍;走奉天,隸毅軍,殊碌碌無所短長。既而隨項城練兵小站,充管帶。項城開府直隸,所部益張,軍門得統帶巡防營,駐直豫交界。鑾輿東返,扈從至京,留充宿衛。授建昌鎮總兵,擢雲南提督,移甘肅,皆不履任。一時恩眷,無與倫比。始而宮門內外,既而聖駕左右,莫非張部。會項城入都覲見,蒙恩賞戲,見張部兵甲鮮明,盈階上下,駭然曰:「如其有變,將若之何?」與樞府謀,徙之外鎮。值日俄戰後,東省遍地皆匪,乃調充奉天行營翼長,節制三省防軍。雖尊榮備至,不免有名無實矣。

張勳與錫良

編輯

  東三省為鬍匪出入之區,軍門至任,迄無以遏橫行之勢。京朝官多疑其通匪,然事無確證,莫以讞其罪也。歷任將軍、總督,咸優容之。暨錫青弼制軍開府遼東,素耳其名,欲視其人,以察其臧否。值軍門在京,詷知來意不善,日游於外以避之,使不獲晤。制軍不得已,一日凌晨,突往見之。出謂人曰:「吾入少軒庭,陳設古玩,皆裝潢置篋中,如入古肆。歎曰:『美哉室也。』少軒曰:『兩宮所賚也。』吾曰:『然則賜第也歟哉?』少軒曰:『臣受欽賞,年來積至數百,且盈千件。上知臣貧,輒予白銀,曾一次多至萬五千,合計數幾六萬。儘茲屋中所有,不過如是而已。非皇恩之厚,寧得享此以終耶!』余聞斯言,遂無奈何也。」及履任,總督、提督,按諸大清典籍,品級相等。軍門於前任東海制軍,甘居屬下,至是則分庭抗禮。問之,則曰:「菊帥,吾舊長官也,而何比於是。」卒不相下。雖名掛彈章,終不為屈。

張勳儕於朝貴欲奪毅軍

編輯

  軍門姓好揮霍,平時黃金散盡,曾不少惜。及至窘時,頗受經濟束縛之苦。宿衛數載,每至年終,輒向項城求乞。一歲,項城拒不見。既而以銀帖二千予楊杏城侍郎,曰:「子歸,少軒必俟乎爾,幸舉此畀之,勿溷乃公為也。」項城惡軍門,然畏其聲氣通於宮禁,故寬假之,已而果然。小德張未得意時,軍門知其有寵於皇后,輒先納交甚篤,且與聯宗。張母有私蓄,軍門常貸以濟急,通家之好不啻焉。隆裕尊為皇太后,小德張為總管,聲勢煊赫,軍門因緣而為顯要。洵、濤初起,猶介以自結於太后,下此者勿論已。軍門既儕於朝貴之列,求遂所欲。值姜翰卿統制有痟首疾,偶行數武,常暈眩不已,必席地坐片刻乃復。每入內庭,途中輒三四息,大有衰態。軍門乘機欲奪毅軍而代之將,樞臣、陸部無可無不可。既有成議,統制知之,往見慶邸求退,遣散其眾,曰:「此軍自宋、馬以來至於今,事三主矣。其父兄斷脰決腹於疆埸之上,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忍激之為變而盡芟夷之乎。」且泣。時當道諸公相忍為國,懼不敢發。軍門曾在毅軍,軍中亦有為之助者,慫恿其前進,毋為氣餒,以此相持不決者累月。適程從周軍門逝世,乃以程平齋繼任長江水師提督,使軍門統江防軍,駐浦口。軍門雖不悅於出京,然賦閒已久,驟得此事,欣然就任而去。異日革命軍起,朝旨北洋陸軍盡隸項城麾下,時北軍之能為異同者惟毅軍。項城入覲,及返私舍,賓客盈門,皆辭焉,只見姜統制一人而與之謀。假使斯時毅軍統領為少軒軍門,則前敵諸將領雖合詞籲請共和,猶有後路可退,有清皇室不至處於絕路也。[武昌之亂作,]蔓延至江南,所在新軍響應,防之更甚於[寇]。倚以備緩急者,惟江防軍是賴。軍門簡江南提督,帥師駐寧,更遣二營至皖,以壯氣勢。卒只五千,又分一千以去,兵力單弱之甚。江南第九鎮變,江防軍擊走之。未幾,蘇、浙、滬、鎮、淮、浦敵眾大至,軍門堅守不出。上海教會遣使說之罷兵,軍門曰:「我江南提軍,非盡復吾土不止。」初,江防軍全部南渡,軍門誓死矢忠報國。部將張文生諫曰:「無益也。苟死而仍無濟,曷若姑留吾身,以有待焉。願守浦口為歸路。」軍門許之。事亟,文生具舟,濟師北遁,全軍而返。自是軍門於文生言聽計從,與白寶山並倚如左右手。

張勳復辟

編輯

  癸丑南北爭戰,軍門奉項城命,與馮國璋分途南下,夾攻金陵。國璋由津浦鐵路,軍門由運河,勢如破竹,先入城,欲得其地。項城不予,以國璋為南京都督,改江防軍曰定武軍,移駐徐州。初,毅軍制度,名位高下與兵權多寡各不相涉,惟視乎帥意而已。喜而與之,兵數立增;惡而奪之,兵數立減。馬忠武曰:「吾嘗拂宋忠勤意,不數日間,以吾部悉分隸他將,所餘百人耳。」毅軍成於豫中防捻之日,當時染霆軍之習,容納游勇,有額則補為正軍,平時僅給食而已。臨戰趨以應敵,勝則銳師繼之,不勝則整師以乘敵懈,霆軍常資以集事。軍門在徐,沿襲舊法,整軍經武,眾至五萬,虎踞津浦中心,為海內重望。各省使者麇集麾下,事無鉅細咸就取決,名為徐州會議。項城去位,黃陂繼之,北洋諸將帥不滿於其所為,咸有別圖。於是思舊之人,心為之一動,群趨於軍門,為恢復計。適黃陂免倪嗣沖職,以軍門兼代,眾怒愈張,而於[我]益利。軍門乘機善導,倡言復辟。各省之使者,咸電詢於其府主,欣然從命,成立密約。會黃陂招軍門至都,調停各省紛局。文生、寶山懼於祿位之危,悉持勿去。幕中文士睠懷故主,視事過輕,幾如反手之易。軍門未有設備,攜衛軍千人,乘津浦車北上。及津,淮南鹽運使劉某,軍門之心腹而所識拔以至今職者也,力阻撓之。且為之謀曰:「不如任擇一人為閣老,姑留今政府為吾用。」從之。既而授官施令,悉乖所欲,軍門毅然奮起,扶幼帝復位。以軍機大臣兼直隸總督,宰相而領節度使,周、召方伯之任也。軍門平時誓詞,復江南提督原任,言行殊不相符。各省使者簽名於密約者,無不食言而肥,兵事乃作。軍門以衛軍一營,支持數日而敗。軍門遁入荷蘭使館,乘隙至津,於是乎終身焉。

張勳遺產無多

編輯

  [民國初年,]軍門統軍之眾,各省無出其右,身沒之後,遺產無多。雖因經商不善之故,多所虧蝕,然為數較少,比之同時之領軍者,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真不可相提並論矣。忠於故主,視富貴如敝屣,至死不渝初志。後之作者,亦將有感於斯人。

張勳棄妾

編輯

  軍門初至金陵,游秦淮河,眷揚妓小毛子,納之為妾。距革命未久,小毛子以目盲,失寵遣去。揚州妓女多住鄉間,亂中投奔親族,道出淮上,扼於兵。從者呼曰:「張軍門之夫人也。」時軍門守金陵不下,適為眾矢之的。淮上軍得此奇貨,欲挾以為質,迫軍門獻城出降。上海報館,更造出一種謠言,謂軍門本無鬪志,以失小毛子,老羞成怒,忿而出於一戰。無識之徒轟然和之,眾口一辭,遂有以吳三桂之圓圓為比例。言清得天下失天下,恰有一被掠婦人,為之渲染生色。嗣知為棄妾,謠風乃息。

康有為謝恩可笑

編輯

  復辟之役,康有為簡弼德院長。當時創舉,用人不拘資格,於有為舊職,未之計及也。有為奉詔謝恩,以一品服色往,見者知其未脫草野之氣,莫不匿笑。當道不得已,賜以頭品秩,有為奔走經年,他無所得,僅頂帶榮身而已。時敵軍露布曰:「將帥則烏雲瘴氣,几榻煙霞;謀臣則巧語花言,一群鸚鵡。」出於梁啟超手,不為有為稍留餘地,無論知與不知皆哂焉。有為仕清,終未改節。暮年耽於古刻,游陝西,至某大廟,買得宋刊經典以歸。運經汴洛道中,為土人所覺,詆為攘奪而追取之,其中什一已攜至滬。有為故後,有好事者影印陝中宋藏,其所缺者,猶假諸有為之家,始成完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