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詮
本作品收錄於《景岳全書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述原(一)

屬性:景岳子曰∶痘之與疹,原非一種,雖痘之變態多證,而疹之收斂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勢凶危 ,亦不減於痘,最為可畏,蓋疹毒痘毒,本無異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詳及,使後人無所宗 法,余實悵之。自得羅田萬氏之刻,見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從其訓,備述於此,雖其中稍 有裁訂,亦不過正其疑似,詳具未詳耳。使此後患疹者,幸獲迷津之指南,亦以見萬氏之功為不少 矣。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名義(二)

屬性: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經受證,脾與肺也,內應於手足太陰,外合於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間 戾不正之氣,故曰疹也。然其名目有異,在蘇松曰沙子,在浙江曰醋子在江右湖廣曰麻,在山陝曰 膚瘡、曰糠瘡、曰赤瘡,在北直曰疹子。名雖不同,其證則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後必復疹,惟痘 後出疹者,方為結局。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逆順(三)

屬性:萬氏曰∶疹以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以其出於脾肺二經,一遇風寒,勢必難出,且多變證,故 於秋冬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氣,致為人之瘍疹,然古人於痘疹二字,始終歸重於痘,並不分別 疹為何物,豈可以二證歸於一證耶?想當時重痘不重疹,故爾略之,致使後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 者,往往有之。今以吾家四代傳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開載於後,用此應病,定不差矣。敢有毫 厘隱匿,天其鑒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脈(四)

屬性:凡出疹,自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 也。 景岳曰∶按此即陽證得陽脈之義,若細軟無力,則陽證得陰脈矣,一元氣既弱,安能勝此邪毒 ?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診得陰脈者,印當識為陰證而速救元神,宜用傷寒溫補托法,參酌治之。 若執以麻疹為陽毒而概用清寒,則必不免矣。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證(五)

屬性:疹雖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蘊於脾肺,故發於皮毛肌肉之間,但一時傳染,大小相似,則未有 不由天行癘氣而發者。此其源雖內發,而證多屬表,故其內為胎毒,則與痘證同,外有表邪,則與 傷寒類。其為毒也,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故其為證,則有咳嗽噴嚏,面腫腮赤 ,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頓,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噁心嘔噦,或 以手掐面日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不使留停於中,庶無他患。且凡是疹證 ,必其面亦、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熱五六日,而後見紅點遍身,此其所以與痘與傷寒有異也。 一、痘欲盡發而不留,疹欲盡出則無病。邪氣鬱遏則留而不去,正氣損傷則困而不伸。毒歸五臟 ,變有四證,歸脾則泄瀉不止,歸心則煩熱不退而發驚,歸肺則咳嗽血出,歸腎則牙齦爛而疳蝕。 程氏曰∶麻疹初出,類傷風寒,頭疼咳嗽,熱甚,目赤頰紅。一二日內即出者輕,必須解表, 忌見風寒、葷腥濃味,如犯之,恐生痰涎,變為驚搐,必致危矣。如初起吐瀉交作者順,乾嘔霍亂 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徐氏曰∶痘自里而出於髒故重,疹自表而出於腑故輕。 景岳曰∶痘疹之屬有四腫,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則陸續漸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 ,部位顆粒有辨也。疹則一齊發出,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 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斑則無粒,惟成片,紅紫如雲如錦者是也。大都疹與麻斑同類 ,即發斑傷寒之屬,而痘則本非其類也。蓋痘毒本於肝腎,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終始不妨於食,而 全賴水谷為主,所以能會則吉,不能食則凶。故治痘者,不可罔顧脾胃。麻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 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則自能食矣。 是痘疹之治,當各有所重者如此。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期(六)

屬性:出疹之候,初熱一日至次日雞鳴時,其熱即止,止存五心微熱,漸見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 痛,飲食漸減,到申酉之間,其熱復來。如此者四日,用手滿接髮際處甚熱,其面上熱少減二三分 ,咳嗽連聲,面燥腮赤,眼中多淚,噴嚏頻發,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熱不分晝夜。六日早 時,其疹出在兩頰下,細細紅點,至午時,兩手背並腰下及渾昏,密密俱有紅點。七日普遍掀發, 其鼻中清涕不流,噴嚏亦不行,七日晚,兩頰顏色漸淡。此驗出疹之要法。 凡疹熱六日而出,一定之規也。若醫人無識,用藥太早,耗散元氣,及至出時,變害多矣。或嗽而變喘, 或出一二日即隱,或作大瀉,或合目而喘,此醫人用藥不當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內用藥 ,必待見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必作十餘次飲之,況疹在皮膚之間,苦作一 次服,則藥性催之太急,每致譫語煩躁,故當慎之。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謂醫人用藥太早,恐致耗散元氣,故必待見點而後施治,及作一次 服,恐藥性催之太急,皆惟恐無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見,則醫有高下,藥有 宜否,但使見有確真,發無不當,則於未出之前,或解或補,必有得預防之力,以潛消其毒者;既 出之後,亦必有善調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與不善,或不嫌早與不早也。嘗見庸流之誤治者 多,是誠不服藥為中醫也。此萬氏之說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熱五六日必出矣,醫人用藥見不能散,父母見藥不效,醫人見熱嗽不能除,或以別證治之 ,主家又或更醫,此世之所以誤者多矣。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麻疹初熱(七)

屬性:麻疹發熱之初,與傷寒相似,惟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淚,呵欠喜睡, 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面赤為異耳。但見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謹避風寒,戒葷腥濃味。古法用升 麻葛根湯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歸飲亦妙。但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疹毒易 出,不可作傷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則增熱而為衄血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腫,為煩躁乾渴, 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里虛,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熱疑似之間,切不可輕易用藥。總有他證,必待五日,腮下見疹,方可用升表之劑。嗽 多、連打嚏噴,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飲食減少,好飲涼水,只宜調理飲食,戒麵食葷腥。 一、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面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 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 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連翹、玄參、黃連主之。 一、疹子欲出未出之時,宜早為發散以解其毒,則無餘患。若不預解,使之盡出,多致毒蓄於中 ,或為壯熱,日久枯瘁,或成驚癇,成為瀉痢,或為咳血喘促,或作疳蝕而死。此雖一時戾氣之染 ,然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也。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出沒(八)

屬性:一、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假如子後出,午後即收,午後出,子後即收,乃陽生陰成,陰 生陽成,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太甚,宜大青湯 ,或用荊芥、牛蒡子、甘草、玄參、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風寒外束,皮膚閉密也, 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一、疹已出而復沒者,乃風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內攻,以致癢 而死。急用升麻湯加 荊芥、牛蒡子、甘草熱服,則疹必復出而安矣。 一、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濃,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 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里散表之劑,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如一向 未更衣者,必毒甚於內,伏而不出《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一、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盡則毒便解。故治疹者,於發熱之時,當察時令寒暄,酌而治之 。如時證大寒,以桂枝葛根湯,或麻黃湯發之。時證大熱,以升麻葛根湯,或合人參白虎湯發之。 不寒不熱,以荊防敗毒 散發之。如兼疫癘之氣,以人參敗毒散發之。如盡一劑,不出,再作本湯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 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務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脹痛,氣喘昏悶,則死證也。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極得隨時制宜之善,已盡發表之義矣。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即如 營衛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則營衛有弱者,非惟不能發,而 且恐窮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氣,必得其神,庶乎有濟。如傷寒三表之法,實亦有關於此 。 一、疹毒出盡,則邪氣解散,正氣自然和平。如發熱煩悶,或嘔吐,或泄瀉,此毒邪壅遏,尚 未出盡也。煩熱者,黃連解毒湯。嘔泄者,柴胡橘皮湯。並外用胡荽酒,及苧麻戛法如前。待疹子 出盡,則煩熱自去,嘔吐自止矣。 一、疹有既收而餘毒未盡,至三日之外又復發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發熱之時,不避風 寒,致令邪氣鬱於肌肉之間,留連不散,雖曾解散,終屬未暢耳。若兼雜證,亦當隨證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形色(九)

屬性: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也。若色 見通紅,則疹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血化斑湯主之,或四物 湯加防風。色大紅焰或微紫者,血熱也,或出太甚者,並宜大青湯主之,或四物湯去川芎加柴胡、 黃芩,干葛、紅花、牛蒡子、連翹,涼血滋陰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亦五死一生之證也。 若黑色者,則熱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證,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勢也。但大便調,咳嗽多,右手一指脈輕重取皆有力,雖勢重不礙, 但當隨證調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脈無力,雖三日後收,其渾身疹瘡變為紫色,壅結於皮膚之間, 若用解利之藥,其色漸 轉紅色,嗽多流涕,頗思飲食者生,若投二三劑難變者難療也。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涕(十)

屬性:凡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俱干。待收完,看毒氣輕者,清涕即來,就思飲食,此不必服藥。若 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藥。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吉凶(十一)

屬性: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 透發三日而漸沒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黑黯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清,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總論治法(十二)

屬性:一、疹喜清涼而惡濕,痘喜溫暖而惡涼,此固其大法也,然亦當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須 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 。痘子成熟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 必溫涼適宜,使陰陽和平,是為得之。 一、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惟解散,惟初熱發表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宜補氣 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陰津被克,故治以清火 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證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 甚,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也矣。 一、斑疹之毒,皆出於火。《內經》曰∶赫曦之紀,其病瘡瘍。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運之歲, 肺金受制,感而發者居多。輕則如蚊跡之狀,或壘腫於皮膚間,名曰癮疹。重者如朱點紅暈,或片 片如錦紋,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證似傷寒發熱,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靨也 。凡此之類,皆屬邪熱,治之之法,惟辛涼解利而已。即若吐瀉,亦斷不可用溫補也。如豆蔻、干 姜之類,切勿輕用。而初發之時,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屬,微表之耳。故用宜 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一、標出不紅,現而發熱轉甚,或頭痛身痛煩躁者,升麻湯,或透邪煎。 一、色赤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一、寒熱並作,頭痛背強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一、頭項面腫,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若脈強火盛熱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湯加減用之 。 一、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化斑湯。 一、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或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一、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一、咳嗽甚者,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一、喘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五味子。 一、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一、傷食嘔吐,六君子湯加藿香、干葛,或減去人參。熱甚嘔吐者,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 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 一、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一、咽喉不利,甘桔湯。兼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一、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 一、靨後身熱不除者,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黃芩、黃連各酒炒用。 一、下痢赤白腹痛者,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熱腹痛者,解毒湯。 一、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牛蒡子。 景岳曰∶按以上萬氏治疹諸條,皆極詳妥,然其中惟瀉痢氣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 毒,固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醫但見是疹,無不概用寒涼,不知有可涼者,有不可涼 者。其有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會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雖曰由 疹而發,而實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急從溫補 ,宜溫胃飲、五君子煎、胃關煎之類主之。若執謂疹毒不可溫,則無不危矣。此醫之當知本也。又 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 又非外邪,而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或貞元飲必不可也。凡 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細察,而或者以氣促作氣喘,則萬萬大誤矣。又痘瘡總論中,有因人因證之辨 ,與此麻疹實同一理,所當參閱。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認為實火,而不知虛火之為害也。 徐東皋曰∶痘難疹易之說,此俗談耳。其有胃氣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瀉利而發有不快,或 發之未透而隨現隨隱,久之邪氣漸入於胃,必瀉泄不已,出而復出,加之喘促,則必危矣。凡若此 者,又豈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見虛弱,急當先補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當托里發表以 助之。且首尾供不可瀉,一如痘證同也。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禁忌(十三)

屬性:凡疹瘡發表之後,紅影出於肌膚,切戒風寒生冷。如一犯之,則皮膚閉密,毒氣壅滯,遂變渾 身青紫,而毒反內攻,煩躁腹痛,氣喘悶亂,諸證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醫家病家皆不可不 慎。 一、疹瘡之證,全在調治,禁忌如雞魚炙爆,鹽醋五辛之類,直過七七之後方可食之,惟宜食 淡,不可縱口,致生他疾也。若誤會雞魚,則終身皮膚粟起如雞皮之狀。或遇天行出疹之時,又令 重出;誤食豬肉,則每歲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誤食鹽醋,致令咳嗽,則每歲出疹之月,必多 咳嗽;誤食五辛之物,則不時多生驚熱,此痘疹之家皆所當慎也。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發熱(十四)

屬性:瘡疹非熱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發熱或煩躁,或頭眩,或身體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諸 證悉解,此一層疹子隨即收者,極輕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熱甚不減,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湯解其毒 。便澀者,宜黃連解 毒湯合白虎湯,或大連翹飲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喘嗽(十五)

屬性:凡疹證多嗽,此頓出頓入之勢也。但有疹毒,須假嗽多而散,故疹後旬日之內,尚宜有嗽,切 不可見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疹證屬肺與脾胃,肺受火邪則嗽多,嗽多則頓出頭面並及四肢;大 腸受火邪,則上連脾胃而為泄瀉。若早瀉則嗽必減而變為喘,蓋喘嗽二者皆屬於肺。然嗽實喘虛, 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則合眼多痰,胸滿腹脹,色白而毒不盡出,證則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 ,而最不宜於泄瀉也。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吐瀉(十六)

屬性:凡疹子初起,發熱吐利,純是熱證,不可作寒論。此乃火邪內逼上焦則多吐,下焦則多利,中 焦則吐利並作。自利者,宜黃芩湯。吐利者,宜黃芩湯加半夏二錢、生薑三片。自利里急後重,宜 黃連解毒湯合益元散。 凡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瀉,嗽多者,用升表之藥,加以分利治之。苦瀉而兼喘,復 見悶亂搖頭者凶。 一、麻疹現後,大便下膿血,或因泄瀉而變成膿血者,或徑自利者,但看瘡疹出多而色紅又多嗽 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後,方宜解毒,兼治其痢。 一、疹子初起,最忌泄瀉,然亦有始終泄瀉而不妨者,稟之強弱異也。苦因瀉嗽減而變為喘者則 危矣,詳前喘嗽條。 一、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四苓散。如熱甚或夏月,益元散。 一、疹後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證,當以解毒分利藥治之。若所下稠涎, 紅白相兼者,務要用解毒之藥。若晝夜由三、五十次,漸減至二、三次,成漸多嗽,右手一指脈漸 起,清涕復來者,方 可望生。若痢變煤色,或現房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門如筒,喘促音啞,飲食不進,午後腮紅,皆 不治。 景岳曰∶自古方書,凡發揮未盡,及用治未當者,間亦有之,而惟於泄瀉一證則尤其為最。何 也?蓋古人以池瀉為熱者什九,故多用河間黃芩芍藥湯為主治,而不知凡屬泄瀉,最多脾腎虛寒也 。即如出疹一證,雖有由疹毒而瀉者,然果系實熱,多不作瀉,但致瀉者,卒由脾胃之弱。若但知 清火解毒,則脾必日敗,而漸現房漏、青菜色,及氣促、絕食不治之證矣。病而至此,豈猶熱耶? 總屬誤耳。故凡治泄瀉者,即雖是疹,亦必察其有無熱邪。如無熱證熱脈,即當於痘瘡泄瀉條求法 治之,庶最危者猶可望其生也。故余於諸法之外,而獨言其要者有如此。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飲食(十七)

屬性: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飲食,此胃為邪氣所侵,亦為邪氣所養,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着意 治之,只宜治疹,疹瘡出盡,毒氣漸解,即思飲食。尤不可與麵食,雖用粥飲,每次只可少與,候 氣清神爽,身全不熱,漸漸加添,但宜少而頻也。 凡出疹之先,平昔過用麵食者,或正出時吃麵食者,成胃氣漸開即思麵食而用早者,因動胃火 ,以致清涕不來,身體作熱,兩眼看手,咬指摳鼻,撕口唇皮,及撕眼札毛者,此皆疹後食復之病 也,當清肺解毒,加消導之劑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飲水(十八)

屬性: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飲涼水。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頓不宜頓, 則毒氣隨之漸解。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渴(十九)

屬性:凡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熱發渴者,升麻葛根湯加天花粉、 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汗衄(二十)

屬性:凡疹子發熱,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須止之,此亦散越之義。汗者,毒從汗散;衄者,毒從衄 解,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或合黃連解毒湯;衄太多者,玄參地黃湯。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躁妄狂亂(二十一)

屬性:凡疹有初熱而見煩擾譫妄狂亂者,宜升麻葛根湯調辰砂益元散主之。 一、疹收之後,餘熱未盡,日夜煩躁,譫語狂亂者,辰砂益元散用燈心湯調下,或四苓散加燈草 、黃連、黃芩,調水飛硃砂五分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咽痛(二十二)

屬性: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火毒上熏而然也,勿以喉痹同論,妄用針刺。蓋此非喉痹癰腫,原無惡 血可去也。痘疹喉病,只是咽干作痛,宜廿桔湯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湯,細細咽之,更以玉鑰 匙吹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唇口瘡(二十三)

屬性: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後,餘毒不散,此熱毒收於牙齦上下,故並唇口生瘡。遇有 此證,每日 用溫米泔水洗十餘吹,急用解毒之藥治之。若或失治,多變走馬疳也。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腹痛(二十四)

屬性:凡疹初熱一日至五六日之間,多有腹痛之證。此大腸之火郁於皮竅之中,故作腹痛。俱不可認 作傷食,用消導之藥,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則腹痛自止,最宜慎之。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疹後諸證(二十五)

屬性:凡疹後餘毒未盡,隨當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則必致喘嗽,或喉中痰響,或為四肢冷痹,或 目無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煙筒,或嗽聲不出。若右手一指脈輕取散亂,重按全無,則成難治 之證矣。 一、疹子收後身有微熱者,此虛熱也,不須治之,待血氣和暢,其熱自退。苦熱勢太甚,或日 久不減,宜用柴胡麥門冬散;甚則黃連解毒湯,或合人參白虎湯。 一、疹後熱不退,而發枯毛豎,肉消骨立,漸漸羸瘦,為骨蒸勞瘵之證者,宜萬氏柴胡四物湯 主之,或蘆薈肥兒丸加當歸、連翹治之。遲則變證,為睡則露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 風螈 ,不治之證矣。 一、疹後熱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驚風同論,宜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 清者可治,短少者難治。如見多痰,或用抱龍丸,或以四物湯加麥門冬、棗仁、淡竹葉、甘草、龍 膽草、黃連、茯苓、辰砂、石菖蒲之類治之,或以此藥為末,用蒸餅、豬心血為丸服亦可。 一、疹退後多有咳嗽之證。若微嗽不已者,此餘毒未盡也,用清肺飲加生甘草、牛蒡子主之。 苦嗽甚氣逆,發而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虛葉焦也,宜清肺飲,或清肺湯合人參白虎湯、六一散 之類主之。若身熱頓嗽,甚至飲食俱嗆出,或咳出血,皆熱毒乘肺而然,宜多用門冬清肺湯,或加 連翹,或清金降火湯主之。若咳甚而面浮目腫,胸高喘急,血退場門鼻,面色青赤,昏躁搖頭者,死 證也。又有肺氣本虛,為毒所逼而發喘不已,但 無嗽血嗆會等證者,宜用清肺飲倍加人參治之。不可拘於肺熱之說,而純用清肺解毒之藥也。 一、疹後餘熱未盡,或熱甚而失血者,四物湯加茵陳、木通、犀角以利小便,使熱氣下行則愈。 若血在上者去川芍。 一、疹後餘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齦黑爛,肉腐血出,臭氣沖人者,名為走馬疳,用馬鳴 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蘆薈、使君子、龍膽草、黃連、五靈脂,浸蒸餅為丸,滾水服之,以清 胃火。若面頰浮腫,環口青黑,齒脫唇崩鼻壞者,死證也。 一、疹退之後,飲食如常,動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 於補養,外雖無病,里實虛損,偶然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此朝發夕死之證。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附麻疹(二十六)

屬性:痘之外有疹,疹子外又有麻疹。麻疹者,亦疹之類,即斑疹也。但正疹則熱至五六日而後一齊 湧出,出皆粒粒成瘡,非若麻疹之皮紅成片也。且麻疹之出,則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塗朱 之狀,此將出之兆。出則細碎,皮紅成片,如蚊蚤之跡者,即麻疹也。亦或有六日始出,出而又沒 ,沒而又出,不過一周時許。世俗謂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後方齊出透徹。然亦有不拘者,只三日 間,從面至胸背手足,雖隨出隨沒,然只要出透,以遢身紅潤者為美。重者遍身膨脹,眼亦封閉。 色有赤白微黃不同,只要紅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纏鎖咽喉者為逆,發不出而喘者即死 。所謂麻者,以遍身細碎如麻,無有空處故也。然又有遍身但紅而絕無斑點者,是又謂之火丹,亦 其類也。故痘家有夾疹、夾麻、夾丹等證,總皆熱毒所致,俱當詳辨也。 一、麻疹初起,呵欠發熱,惡寒咳嗽,嚏噴流涕,宜升麻葛根湯加蘇葉、蔥白以解肌,切忌大汗 。若潮熱甚者,加芩、連、地骨皮。譫語者,調辰砂益元散。咳嗽加麻黃、杏仁、麥門冬、石膏。 咳甚熱甚者,用涼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瀉者,宜四苓散。便紅合犀角地黃湯。吐血衄血,用犀 角地黃湯加山梔。小便赤加木通。 寒熱似瘧,小柴胡湯。 一、麻疹已出,煩躁作渴者,解毒湯合白虎湯。喘而便閉者,前胡根殼湯加五味子。便秘甚者 ,小承氣湯。譫語溺閉者,導赤散。小便如泔者,四苓散加車前、木通。譫語如狂者,解毒湯調辰 砂益元散。大小便血者,犀角地黃湯合解毒湯。吐血衄血,解毒湯加炒山梔、童便。泄瀉,解毒湯 或四苓散。喘兼泄瀉,溺赤澀者,柴苓湯。煩熱大渴作瀉者,白虎湯加蒼朮、豬苓。熱盛乾嘔者, 解毒湯。傷食嘔吐,四君子湯。夏月因熱作嘔,四苓散加人參。 一、麻證初起,及已出已沒,一切雜證俱與痘疹大同,但始終藥宜清涼。雖曰麻喜清涼,痘喜 溫暖,不易常道,然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涼,方是醫家玄妙。故治麻亦有血虛而用四物 湯,氣虛而用四君子湯,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皆當因證而用也。 一、麻證收後,餘毒內改,凡尋衣摸床,譫言妄語,神昏志亂者死。如熱輕而餘毒未除,必先 見諸氣色,若有所見,須預防之,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或四味消毒飲,或六味消毒飲、解毒湯 ,隨證選用,仍忌魚腥蔥蒜等物。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水痘(二十七)

屬性:凡出水痘,先十數點,一日後,其頂尖上有水泡;二日三日,又出漸多;四日渾身作癢,瘡頭 皆破,微加壯熱即收矣。但有此疾,須忌發物,七八日乃痊。 一、水痘亦有類傷寒之狀,身熱二三日而出者,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噴嚏,或流涕,但 與正痘不同,易出亦易靨,治以清熱解毒為主。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麻疹論列方(二十八)

屬性: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六君子湯(補五) 四物湯(補八) 六氣煎(新因二一) 人參 敗毒散(散三六) 化斑湯(寒三) 白虎湯(寒二) 大柴胡湯(攻七) 小柴胡湯(散十九) 甘桔湯(因一 七五) 解毒湯(痘五一) 黃連解毒湯(寒一) 麻黃湯(散一) 升麻湯(痘一三九) 升麻葛根湯(散三十) 透邪煎(新因二三) 托里散(痘四) 《局方》涼膈散(攻十九) 柴歸飲(新因十五) 清肺飲(痘八七) 清 肺湯(痘一四五) 柴胡橘皮湯(痘二九) 仲景黃苓湯(寒百五) 二母散(痘百五十) 射干鼠粘子湯(痘七 七) 麥門冬湯(痘一四二) 導赤散(寒一二二) 萬氏柴胡四物湯(痘一四三) 四苓散(和一八七) 柴苓 湯(和一九二) 養血化班湯(痘十八) 小承氣湯(攻二) 益元散(寒百十二) 門冬清肺湯(痘一四七) 大 清湯(痘一五三) 瀉白散(寒四二) 清金降火湯(痘一四九)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貞元飲(新補十九)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胃關煎(新熱九) 大連翹飲(寒七八) 玄參地黃湯(痘八六) 七味安神丸(小七 二) 玉鑰匙(因一九三) 馬鳴散(痘一三八) 胡荽酒(痘百十八) 四味消毒飲(痘四八) 犀角地黃湯(寒 七九) 蘆薈肥兒丸(小百十四) 六味消毒飲(痘四九) 前胡枳殼湯(痘九四) 桂枝葛根湯(痘三七) 黃 芩芍藥湯(寒百丸)


<目錄>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

<篇名>備用方

屬性:具列痘疹方末,所當詳閱。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痘瘡一證,俗曰天瘡,原其所由,實由胎毒內藏,而復因時氣外觸,其毒乃發,故傳染相似, 是亦天行疫癘證也。但考之《內經》則止言瘍胗,即今斑疹之屬也。故自越人、仲景、元化、叔和 諸公皆無一言及痘,可見上古本無是證,而今則何以有之?愚謂近代之毒,必以醉酒五味造作太過, 較古人之恬淡,相去遠矣。或者未信余言,第觀藜藿膏粱之家即有不同,今之北虜亦不出痘,原其 所由,實由是耳。豈果彼無胎毒耶?故凡多遭此害者,當以余言熟味之。 一、痘瘡變紀百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要非曲學偏見者可以窺其堂室,若目力心思一有不 到,則害不小矣。設或知證而不知形,則無以洞其外;知形而不知脈,則無以側其內;知脈而不知 本,則無以探其源;知本而不知囚,則無以窮其其變;知因而不知藥,則無以神其治。只此數事, 今醫果能全之否?設有不能而強以為能,則致害於人,獲非於天,能無畏乎?故餘十痘疹一門,留 心既久,積驗已多,因搜采先哲之最精於此者,如文中陳氏,仲陽錢氏,立齋薛氏,羅田萬氏,晨 峰程氏,東皋徐氏,改齋友氏,並其他雜錄等書,有述其舊者,有發其未發者,有剖其疑似者,有 因涉歷而吐其心得者,盡我愚衷,集而成帙。痘疹玄秘,似無出此。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初辨痘證(二)

屬性:痘疹發熱,大抵初時與傷寒相似。然傷寒之邪從表入里,故見各經之證,痘疹之毒則從里出表, 故見五臟之證。如呵欠悶頓,肝證也;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多睡,脾證也;面燥腮赤,咳嗽噴嚏, 肺證也;驚悸,心證也; 涼耳冷,腎證也。又觀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成身熱, 手指皆熱,惟中指獨冷,乃知是痘證也,盒飯察其虛實,隨證治之。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初辨痘證(二)

屬性:五指稍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麻痘證相傳。女右男分左, 分明好細看。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初辨痘證(二)

屬性:兩耳紅筋痘必輕,紫筋起處重沉沉,急須用藥相攻治,十個難求三五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初辨痘證(二)

屬性:凡初看痘法,以紙捻蘸油照其顆粒,次以手摸面頰,如紅色隨手轉白,隨白轉紅,謂之血活, 生意在矣。若揩下不白,舉之不紅,是謂血枯,縱疏亦危。又看目睛神光,口唇舌尖,紅活如常, 無燥白之色,乃為吉兆,自可無憂。此觀痘疹之大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初辨痘證(二)

屬性:凡看痘之法,一見發熱,即當先察其脈。蓋凡痘瘡將出者,未見形跡,必先發熱,既見發熱, 脈必滑數。 但微見滑數有神而不失和緩之氣者,其痘必輕而少;若滑數加倍而猶帶和緩者,其痘必多而重,尚 亦無害;若滑數之甚,義兼弦躁,或芤急無神而全無和緩之氣者,其痘必甚而危,故余於初熟時, 便能斷其吉凶,人多驚服而不知所窺在脈也。凡診此之法,但全握小兒之手,而單以拇指診之,亦 最易也。看疹之法,此為第一,而今醫多不知之,亦以古人之未之及耳。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初辨痘證(二)

屬性:凡痘瘡緊小充實者,名曰珍珠痘,此則易壯易靨。高碩飽滿者,名曰大痘,此則早壯而遲收。 四圍起而中心陷者,名茱萸痘;平扁不突者,名曰蒸餅痘,此則有凶有吉,稀者輕,密者重。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論脈(三)

屬性:痘自發熱以至起脹,毒從內出,陽之候也,脈宜浮大而數,不宜沉細而遲。自灌膿收靨以後, 毒已外解,陰之候也,脈宜和緩,不宜洪數。又曰∶痘瘡之脈,中和為貴,不可過於躁疾,或見微 小。故曰∶脈靜身涼者生,脈躁身熱者死。又陽病得陰脈者死。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胃氣者,以 四時之脈而皆兼和緩,即胃氣也。蓋滑、數、浮、洪為太過,太過為實,實者邪氣實也。弦、遲、 微、弱為不及,不及為虛,虛者正氣虛也。設以太過不及之脈,而中無和緩之氣,是皆死候之脈, 故曰人無胃氣則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形色情性(四)

屬性:凡天行痘疹之時,有於未出之先,察其形色情性,可以預知吉凶也。一觀其色∶如面顏紅白明 潤,與平日同而無變者吉,如忽見紅赤而太嬌,或 白而無彩,頓然改變異於平時者凶。又如額有青 紋,目有赤脈,口有 黑氣,耳有塵痕者,皆大凶之兆。二觀其形∶凡精神暢爽,動止便利,語言清亮者,無病而吉也; 如精神衰弱,動止遲留,言語低微異如平時者凶。又原具壽相者吉。如有天相,則兒頭破顱解,項 小腳細,聲微目無精彩,或睛光露神,啼聲斷續,無喜無情而自語自笑,聰意太早,肉浮骨嫩者, 皆不吉之兆。三觀情性∶幾未發熱時;忽生喜心,若與父母愛戀不忍舍者,及聞見怪異言語妄誕者, 皆凶兆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日期(五)

屬性:痘瘡大約之數,發熱三日,報痘三日,起脹三日,灌膿三日,結靨三日,共十五日,乃大率常 數,此其正也。惟痘密毒甚者,常過其期;痘疏毒微者,常不及期,固有不可一例拘者。但得痘色 明潤,根窠紅活,飲食二便如常,又無表里雜證,雖遲數日不妨。設有當出不出,當起不起,當膿 不膿,當靨不靨者,須詳察其證。或為元氣虛弱,不能營運,則補其元氣,成為雜證攻剝,不能通 灌,則去其雜證。又六日以前毒發未盡,有雜證者常也;六日以後,毒該盡出,雜證當除而不出者 為逆,須詳辨而急治之。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五臟證(六)

屬性:痘疹二證,古人有云∶痘自里而出於髒,其毒深,故久熱而難出為重;疹自表而出於腑,其毒 淺,故暴熱而易出為輕。余謂此說未必然也。蓋痘疹皆出於臟腑,未有表里不相通者,但出於腑者 在痘亦輕,出於髒者在疹亦重。所以凡是疹子,必發熱至五六日而後出,不可言易。且疹子多屬肺 經,豈肺經非髒耶? 一、心經痘證,心主火,兒紅赤煩渴,或上竄切牙者,心臟熱也。心熱者,導赤散。心虛者, 人參、麥門冬、生地黃、當歸之類。煩渴邪盛者,葛根解毒湯。脾經痘證,多有吐瀉腹痛者,訣雲∶ 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未透,發少更防癰。可見瘡疹腹痛乃為惡候,當察腹痛吐瀉各條 治之。肺經痘證,凡發熱之時,喘息氣逆,喉中涎響,此肺經惡候也。蓋毒火內蒸刑肺而然,當察 本條治之。肝經之痘,兒發熱之初,多有驚 搐等證。蓋痘毒多熱,熱則生風,風熱相搏,故發驚搐。然有當速治者,有不必治者,詳見本條。 腎經痘證,初發熱時,便覺腰痛。蓋腎與膀胱為表里,今毒由太陽傳入少陰,所以腰痛。此其毒陷 陰分,最非佳兆,宜察本條治之。 一、毒歸五臟,證有不同,當詳辨也。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悸,為壯熱,為咽干,為痛, 為渴,為汗,為丹瘤,為癰瘍潰爛。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癢,為衄血,為瘡,乾燥皺揭, 為肩臂痛。毒歸於脾,則為吐,為瀉,為腫,為脹,為腹痛,為唇瘡破裂,為舌本強,為手足痛, 為不食。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水 ,為目病。為卵腫,為乾嘔,為筋急拘攣,為吐蛔,為寒戰 切牙。毒歸於腎,為腰痛,為黑陷,為失音,為手足逆冷,為咽干痛,為飢不欲食,為多唾。毒歸 於腸胃,為泄瀉,為痢膿血,為腹鳴矢氣,為大便不通。毒歸於膀胱,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 溺,為小水不通,為頭頂腫痛,為反張,為目上視。以上五臟之證,舉其概耳,凡諸證治,俱備雜 證各條之中,宜詳究之。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分氣血(七)

屬性:一、氣血各有所主。凡痘之終始,無非藉賴血氣,但得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血氣不足,則 變證百出,故治痘者,必當先顧血氣。然氣屬陽,無形者也;血屬陰,有形者也。故無形之屬,皆 氣主之;有形之屬,皆血主之。是以氣主標,血主本;氣主發,血主肥;氣主形,血主色;氣主橐 ,血主根基。故氣能起脹,以主乳郭;血能灌漿,以成飽滿。至其為病,則凡為白,為陷,為灰 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豆殼,為不靨不落,為飢表不固,為 膚腠不通等證,皆氣之為病也。又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胛痛牙疳, 為疔癰斑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為病也。此氣血之分固有如是,然血無氣不行,氣 無血不止。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浮而毒終不透。故治此者,有 不可不兼顧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辨虛質寒熱(八)

屬性:一、察痘之要,惟在虛實二字。蓋實者,邪氣實也,邪實者,宜清宜瀉;虛者,血氣虛也,血 氣虛者,宜溫宜補。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氣不能達,非藉元氣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須憑藉 元氣,使元氣無力,則清亦不能清,解亦不能解,設有不支,尚能堪此清解不?此痘瘡之終始,皆 當斟酌元氣為主。 一、痘瘡表實里虛者,必易出難靨;表虛里實者,必難出易靨;若表里之氣俱充實,其瘡必 易出易靨。故兒自始出以至十日之外,外則渾身壯熱,內則飲食二便俱如常,此即表里俱實者也, 其瘡必光澤起發,且易收易靨也。 一、表里各有虛實。凡表虛者,或惡寒,成身不大熱,或寒熱往來,四肢厥冷,或面青色白, 多汗惡風,或怠惰嗜臥,或痘色灰白、頂陷不起、發不光澤,或色嫩皮薄癢 ,或如水泡、摸不礙 手,或根窠不紅,或倒靨不能結痂,脈必浮細而弱,是皆表虛之證,治宜溫補陽分。里虛者,凡 痘瘡已出未出之間,有為吐瀉嘔惡,或喜熱飲食,或為少食、不思飲食,或食亦不化,或為二便清 利,為溏瀉,為不渴,為氣促聲微,為神昏多睡,為腹膨噯氣,為吞酸,為脈弱無力,是皆里虛之 證,治宜溫補陰分。表實者,為身體壯熱無汗,為面赤唇紫、頭疼身痛、眼紅鼻塞、皮焦膚赤、手 足熱甚,為痘色紅紫, 腫疼痛,為皮濃而硬,為癰腫斑疔,為脈浮洪滑大,是皆表實之證,治宜 清解表邪。里實者,為二便秘結,胸膈脹滿,為唇燥咽干、口瘡舌黑,為大渴咳嗽、痰涎喘粗, 為煩躁驚狂、聲高譫語,為脈沉數洪滑,是皆里實之證,治宜清解里邪。 張翼之曰∶吐瀉少食為里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里俱虛,用異功散救之, 甚至桂、附、靈砂亦可用。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為里實,輕則射干鼠粘子湯,重則前胡枳殼湯。 下痢多血能食者為里實,若實其里則結癰毒。紅活綻突為表實,若補其表則潰爛不結痂。 一、痘瘡表里皆有寒熱,熱則陽證,寒則陰證,寒則血氣凝澀而不章,熱則血氣淖澤而不斂。 然熱證多 實,最忌 、術、桂、附及諸熱燥之物,若元氣虛弱者,即有熱證,總不可執為實熱。寒證多虛, 最忌芩、連、梔、檗及諸苦寒之物,雖形體強盛,但見虛脈虛證,總不可認作有餘。 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 ,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證,治宜補陽溫表。 里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切牙,氣寒喜暖,為 二便清利、完谷不化,皆臟腑無陽之證,治宜溫中補陽。 表熱者,為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斑,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甚,皆火在肌表 之證,治宜散邪解毒。 里執者,為煩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腫喉痛,內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衄血溺血,皆 火在臟腑之證,治宜清熱解毒。虛實寒熱等證,雖表里之分,各有如此,然表之虛實,表之寒熱, 孰不由中氣之所使,故惟善治中氣,則未有表不和調者也,是即必求其本之道。 一、純陰無陽之證,凡痘瘡發熱,手足卻宜和暖,若手足厥冷,必其人曾有吐瀉,脾臟氣虛也。 脾主四肢所以冷為惡候,即有外證,亦不可單用發散,反損脾胃之氣。此當溫中兼表,宜黃 建中 湯,或六氣煎、五物煎加防風、羌活、生薑、荊芥之類,以補養脾胃血氣,而助痘疹之成就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部位吉凶(九)

屬性:一、五臟之屬,皆見于于面,故但察部位,可知吉凶。蓋人之面部,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 上為心,頦下為腎,鼻為脾土。又目為肝之竅,鼻為肺之竅,口為脾之竅,耳為腎之竅,舌為心之 苗。若痘疹未出之先,但得面中諸部明潤者吉,燥暗者凶。又山根為命宮,年壽為疾厄宮,此二宮 紅黃光明者吉,青黑昏暗者凶。 三陽之脈皆會於面,正額為太陽脈之所會,唇頦為陽明脈之所居,兩耳前後為少陽脈之所過。 痘為陽毒, 故隨陽氣而先見於面。惟陽明經乃胃與大腸,積陳受腐,血氣俱多之處,故痘疹初發,但於本經口 鼻兩旁,人中上下,腮頦年壽之間先出現者為吉。如太陽經則水火交戰之處,少陽經則木火相併之 鄉,若於其位先現者凶。凡起漿收靨亦皆如是。 一、遍身部位皆有所辨,如頭為諸陽聚會之處,兩頤兩頰為五臟精華之腑,咽為水谷之道路, 喉為呼吸之關門,胸腹乃諸陽受氣之海,為心肺之所居,脊背乃諸陽之統會,為十二經藏氣之所系, 兒此五處稀少者吉。若頭額多者,謂之蒙頭。頸項多者,謂之鎖項。胸前多者,謂之瞞胸。蒙頭則 陽毒亢,真陰竭。鎖項則出入廢,氣化絕。瞞胸則心腹近,神失守。兩頰兩頤多至成片,或如塗朱 ,則肝盛克脾。凡此者,至八九日間,多見滑泄瀉青,或不能食,最為險候,故皆不宜多也。惟四 肢雖諸陽之本,然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賤之屬,故雖多亦不至害。凡起發成漿收靨俱如此也。又心 窩手足心,謂之五心,痘俱多者必重。若頭面、胸項、手足細碎稠密一樣者,恐氣血衰微,脾胃虛 弱,不能周流灌注,則無不危矣。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痘形痘色吉凶(十)

屬性:萬氏曰∶形乃氣之充,色乃血之華,凡看痘者,舍此更無他法。是故形貴尖圓起發,若瘡皮濃 硬而平 者凶。色貴光明潤澤,根窠紅活,而慘黯昏黑者凶。然形有起發而或致變者,由色不明潤, 根不紅活故耳。若痘色光澤,根窠紅活,雖平 亦為可治。然色以紅活為貴,而猶有圈紅、 紅、 鋪紅之別。圈紅者,一線淡紅緊附於根下,而無敗走之勢,吉之兆也。 紅者,血雖以附而腳跟血 色隱然不聚,險之兆也。鋪紅者,痘色與肉不分,平鋪散漫,凶之兆也。以此察之,則死生可預決 矣。根窠者血之基,膿者血之成,故六日以前專看根窠,若無根窠,必不灌膿;六日以後專看膿色, 若無膿,必不結痂,此必然之勢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吉證(十一)

屬性:一看口唇舌尖紅活,無燥白之色者吉。 二看根窠紅潤圓活,地白分明者吉。 三看心窩額上稀少者,最為順候。 四看痘頂出來,不焦不紫者吉。 五看顏色無黑陷,痘頂內暗而黃如蒼蠟色,外潤而黃如油色者吉。 一、凡看痘之法,須察部位,並察多寡。大抵痘少者毒少而吉,痘多者毒甚而凶。如上而頭面, 次而咽喉,前而胸腹,後而腰背,下而四肢,凡此五處,但得二三處稀少,而頭面別無危證,即吉 候也。若五處通身皆密,即雖顆粒分明,恐氣血不能周給,必難盡灌,或既灌而不能收,或既收而 不能脫,客強主弱而外盛內虛,小舟重載而力不勝任,鮮不覆矣。此多寡之宜察,勿謂雖多亦吉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凶證(十二)

屬性:痘未出而聲啞嗾喉者不治。已出五日內見者亦不治。 痘未壯而先抓破無氣血者不治。 痰涎壅盛氣急者不治。 痘未出已出而神昏氣促,躁亂不寧者不治。 腹痛而瀉膿血者不治。 肌肉黎黑如被杖者不治。 漿水米粒不入口,或飲食嗆喉者不治。 眼中神光不明,珠色轉綠轉赤者不治。 閉目昏睡,舌卷囊縮者不治。 頭溫足冷,悶亂飲水者不治。 吐瀉不止,藥食不停不化,直下及肛門如竹筒者不治。 胃熱發黃,身如橘色,下利者不治。 痘初出即青晦焦黑者不治。 密如蠶種,全不起發,平片花搭者不治。 痘瘡癢 ,寒戰不止者不治。 舊有瘡瘍走漏氣血,而敷藥不效者不治。故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瘡泄漏。原瘡即是未痘 之先有瘡,泄去膿血,最為凶也。若果五心稀少,而飲食如常者,亦不妨事。 痘後傷風傷食,肌肉瘦脫者不治。 上除此之外,雖有雜證險證,及痘之稠密,但略有潤澤興起之意,須仗醫之高妙,患家之心托 弗惑,細心調理,自有可收全功者。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怪痘形證(十三)

屬性:怪痘者,乃逆痘中之尤甚者,形證不一,不可不辨。 一、痘初出時,面胸手足已見紅點,卻不起發,不成膿漿,隨即收斂,若加氣促聲啞悶亂者即 死,此名內陷證也。此證若無煩喘悶亂等候者,名曰試痘。過五七日後,必復發熱而痘出者,其痘 必重。 一、痘瘡初出,如蚊蚤所咬,三日後反不見者,名反關痘,五日死。 一、痘子出現,三兩成叢,根腳堅硬成塊者,此名痘母,六七日死。 一、痘子將出,身上有紅腫結硬處,似瘤非瘤,似癰非癰者,亦名痘母,三五日死。以上二證, 俱宜真人解毒湯救之。 一、痘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隨即破壞者,此名爛痘,二三日死。 一、痘出後,遍身都是空殼不作膿水者,此名空痘,八九日死。 一、痘當出現起發之時,中有干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脂水塗之,勿使蔓延。若不能急治, 則乍起乍 ,當靨不靨,或多作番次而出,綿延日久而死。 一、痘出起發之時,中有痛甚如刀剜,叫哭不停者,此名痘疔,五六日死。 一、痘當起發之時,枯燥不潤, 伏不起,皮膚皺揭者,此名干痘,五六日加煩滿喘急而死。 一、痘於起發之時,皮嫩易破,摸之溫手者,此名溫痘,六七日癢 而死。 一、痘起發之時,瘡色嬌艷,皮薄光潤,鮮紅可愛者,此名嫩痘,八九日後不能成痂,必癢 而死。 一、痘於起發養漿之時,瘡頭有孔,漿水漏者,此名漏瘡,五六日後癢 而死。 一、賊痘者,是諸痘未漿而此痘先熟也。又名假雲泛。多在太陽、喉口、心胸等處,三日見者 六日死,四日見者七日死,五六日見者十一、二日必死也。 一、痘出雖稀,根窠全白無血色,三四日後雖亦起脹,然按之虛突,此亦名為賊痘,氣血太虛, 至灌漿時,必變成水泡,大如葡萄,皮薄若紙,抓破即死。 一、膿水將成之時,其瘡自破,有孔而深者,此名倒陷。 一、將靨之時不能成痂,皮脫骨黑者,此亦名倒陷,俱不治。 一、痘於收靨之時不能成痂,皮肉潰爛,膿水淋漓者,此名痘癩,能食則生,不能食則死。凡 以上者,皆不治之證。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死證日數歌(十四)

屬性:初出頂陷連肉紅,過至九日一場空。又如血點帶紅紫,斑證只在六日中,發斑黑者在朝夕,斑 青頃刻去 匆匆。無膿癢 期二日,不冶腰疼及挺胸。報痕似痱如蠶種,舌卷囊縮命不充。紫泡刺出黑血者, 飲食嗾喉證俱凶。難療面腫痘不腫,青色黑陷及無膿,二便流利下腸垢,更加吐瀉出蛔蟲,頭溫足 冷好飲水,痘先驚後藥難攻。氣促泄瀉渴不止,目無神者數當窮。聲啞失音叫與哭,痘色縱好也 難終。有種氣急亦難治,庶幾灌好是傷風,見此宜服參蘇飲,起死回生須見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發熱三朝辨吉凶(十五)

屬性:一、初發熱時,身無大熱,或熱或退,神清氣爽,唇鼻滋潤,腰腹不疼,自始至終皆飲食如常, 大便稠實,小便清利,而無雜證者吉,不必服藥。 一、初熱時,先發驚搐一二次而隨止者,此痘出心經也,乃為吉兆,不必治之。若甚驚不止, 日發三五次,或連日不止,痘出多而密者,乃凶兆也。 一、初發熱時,吐瀉不甚而隨止者吉。 一、正發熱時,或得大汗一身,汗隨止而脈見稍平者吉。 一、初發熱時,用紅紙倏蘸麻油點照之,如心窩或遍身有成瑰紅者,八九日後決死。 一、發熱一日,即遍身齊出,或稠密如蠶種,摸之不礙手者決死。 一、發熱時,腹中大痛,腰如被仗,乃至報痘而痛猶不止者決死。 一、發熱時,頭面上有一片紅如胭脂者,八九日以後決死。 一、發熱時,口鼻或大小便俱失血者快死。 一、發熱時,妄見妄語,昏不知人者死。 一、發熱時,腹脹而痛,大叫不止者死。 一、正發熱三日之內,其熱勿退而反煩躁悶亂,坐臥不安,此外雖清涼內卻熱也。若見手足冷, 腹脹氣喘 者即死。以上諸證,俱不必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報痘三朝辨吉凶(十六)

屬性:一、見點之時,頭面稀少,胸前背上皆無,根窠紅潤,頂突礙手,如珠光澤,此為上吉,不必 服藥。 一、發熱三日或四五日,熱稍退,乃於口鼻、腮頤、地閣、頸項之間,或四肢,先放數點,大 小不一,淡紅潤色,痘與肉色紅白分明者吉。 一、痘作二三次出,三日後手足心方才出齊,出齊後,頭面胸背稀少,尖圓緊實,飲食二便如 常者吉。如無他證,不宜妄行用藥。 一、痘之初出,三五相連者必密,單見者必稀。 一、痘瘡上身多,下體少者吉,反是者險。 一、發熱至五六日,痘應出不出,以燈照之,只在皮膚中有紅點,但其色脈和平,別無逆證,忽 然眩冒大汗出者,毒氣痘瘡一齊從汗而出者,此名冒痘,再無壅遏之患,乃吉兆也。一、痘瘡變化 莫測,有等身無大熱,亦見報痘,但不灌膿結痂,或出而復沒者,此名試痘,不可誤作輕看。再過 數日,忽然大熱,必然復出,宜審治之。 一、發熱一日便出者凶。或一齊湧出,如蠶種密布者決死。 一、大熱未退而見紅點數粒,先見於太陽、額角、髮際、天庭,或山根以上等處,此陽毒乘虛 上侵陽位也,大非吉兆。再加目紅唇裂,痰鳴色紫,或白者尤甚,又或有三五粒聚於一塊者,此名 銅錢痘,皆不吉之兆,急宜涼血解毒,以防其危。 一、痘瘡初出紫色紅片者,名紫雲痘,四日死。 一、痘瘡初出當頂紅者,六七日死。蓋痘欲淡紅如線,附於根下,不欲當頂紅也。 一、痘已出一遍,又出一遍,心腹疼痛不止,口氣臭,色紫黑者決死。 一、痘瘡皮薄,色白而光,根窠全無紅色,或根帶一點紅,三五日後乃如綠豆樣,此痘決不能 成膿,只成一胞清水,擦破即死。 一、色紅帶艷,皮肉盡紅者,必不成膿,癢 而死。 一、報痘之時,全不起頂,有如湯泡及燈草火燒者,十餘日後,必癢 而死。 一、報痘之時,有黑斑如痣狀,或肌肉有成塊黑者即死。 一、報痘時,若口鼻及耳有紫紅色,或血出不止者決死。 一、報痘之時,應出不出,或起紅斑如蚊跡者,六日後必死。 一、報痘之時,腰腹痛,或狂言煩躁、大渴、吐瀉、不食者,俱不治。 一、報痘之後,痘已齊而身熱不退,反甚者死。 一、痘齊之後,毒已外達,則內當安靜,而反見煩躁悶亂,譫妄不止者,此邪氣盛極,神機無 主也,必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起發三朝辨吉凶(十七)

屬性:自報痘三朝之後,不疾不徐,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大小分明不相連串,尖圓堅實,紅活 肥滿,面目漸腫,根據期灌漿,飲食二便如常,而無他證者,此表里無病,大吉之兆,不必服藥。 一、痘雖起發,而色見灰白,腫如錫餅者,看其人髒氣何如,如能食便調,無他證者吉;若不能 食,或吐 利,或瘙癢者凶。 一、痘起一分,則毒出一分,至五六日不盡起發,又色不紅活者,大無生理。 一、起脹三日已足,痘皆滿頂紅紫者凶,面目腫甚者亦凶。 一、痘當起脹之時,遍身雖起而頭面全然不起,或痘不脹而肉脹,頭麵皮肉紅腫如瓠瓜之狀, 而痘反不起者決死。 一、起脹之時,遍身痘頂有眼如針孔,紫黑色者決死。 一、痘色乾燥不潤,慘黑不明,或灰白漸至倒陷,或發紫泡者皆死。 一、起脹時,凡腰腹大痛,或腹脹不能飲食,或氣促神昏,或悶亂不寧,或泄瀉煩渴,或唇白 痰鳴,或狂言妄語,啼哭呻吟,如見鬼神者皆死。 一、起脹時,吐利不止,乳食不化,或二便下血者死。 一、手足間見而復隱,起而後 ,或通身隨脹隨沒,躁而發喘者死。 一、痘已起脹,內有六七粒細而成塊,於中有一大痘扁闊歪斜者凶。 一、痘起紫色,刺出黑血如屋漏水者死。 一、痘於起發時,瘡頭便戴白漿者,不分何處,並非佳兆,不特唇口然也。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灌膿三朝辨吉凶(十八)

屬性:一、痘自起發之後,小者漸大,平者漸高,陷者漸起,外帶微紅,內涵清漿,以至灌膿之時,卻 要個個成膿,根腳紅活,其形圓滿光澤,此時毒化成漿,山綠色而漸變蒼蠟,以手按之,其皮堅硬 ,膿漿濃濁,約束完固,無少破損,飲食二便如常,此上吉候也,不必服藥。 一、痘密者,自起至漿,漸至壯大,未有不相串者,雖相連屬,只要根腳分明,陷者盡起,無 處不透,則 毒從漿化,膿成而毒自解,無伏留者矣,此亦吉候。 一、痘之初出,或頂平,或中心陷下,或白色,只要其人能食,二便如常,治無乖謬,以及灌 膿之時,陷者微起,平者微尖,淡白者紅活,窠中血水盡化為膿,但得如此,毒已解矣。又表無痛 癢之證,里無吐瀉之證,是表里俱無病也,如此者,坐待收靨,不可妄投湯劑。 一、灌膿時,紅紫黑色,外剝聲啞者死。 一、灌時純是清水,皮薄而白如水泡者,三四日必抓破而死。 一、膿不能灌而乾枯焦黑,或全無血水, 陷者即死。 一、頭面腫大,瘡盡搔破,臭不可近而足冷者決死。 一、灌膿之時,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痘爛無膿者決死。 一、灌膿之時,二便不通,腹脹,肉黑髮斑,譫妄氣喘,或寒戰切牙者決死。 一、回漿之時,漸當蒼黑收斂,而反光嫩不斂者,此氣血兩虛,漿不能幹,必發癢,搔破而死。 一、膿漿未成,忽然干收,或青紫焦黑者死。 一、忽然作癢,正面抓破,皮脫肉乾者死。 一、諸痘有漿而天庭不起,或額上如沸湯澆破,臭連兩頰,水去而干,似靨非靨者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結靨三朝辨吉凶(十九)

屬性:一、痘至十日之外,血化毒解,膿必漸干,如蒼蠟色,或如葡萄色,從口鼻兩旁面部收起,以 至胸腹而下,然後額上與腳背一齊結靨而落,別無內證,飲食二便如常,或從手足心、手指尖或陰 上先收者,俱吉候也。 一、痘既蒼蠟收靨而身有微熱者,乃燒瘢之證,但飲食如常,供不必治。 一、痘當靨時,遍身臭爛,目無神氣者決死。 一、當靨之時,遍身發癢。搔破無膿,皮卷如豆殼而干者死。 一、當靨之時,無膿而氣急聲啞,或手足顫掉,或寒戰切牙,或腹脹痰響,或足冷過膝,或小 便少而大便頻者,皆死。 一、當靨時,兩臉干硬,按之如石者死。 一、痘至收靨,飲食不進,口中常如食物動而不止者決死。 一、面部胸腹未靨而腳先靨者危,陰勝陽也。 一、遍身俱靨,內遺數粒獨不靨者,尚能殺人,如蛇之退皮,中有一節被傷,不能全退者終死。 其有靨至項下或至胸住定,而服藥不效者亦死。 一、痘瘡未該靨而卒然焦紫者死。 一、痘當靨時,遍身未見膿成,而口唇上下痘先黃熟者,毒氣內攻於脾也,凶。 一、痘瘡有膿結靨者則為吉證,若無膿收靨,則立見其危。 一、痘未收靨,而口唇腐爛及口白到舌者危。 一、收靨時,前後有紅紫泡者不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落痂後辨吉凶(二十)

屬性:一、痘瘡收後,其痂先後自脫,痂濃落遲,離肉不粘者吉。 一、自食痘痂者,雖有他證不死。 一、疽痂雖落,而痘瘢雪白,略無血色者,氣血脫盡也,若不急培元氣,則過後必死。 一、痂落後,每發驚而神無所根據者,心氣絕也,危。 一、痂落後,手足顫掉,切牙噤口,目閉腹脹,足冷過膝者不治。 一、原痘乾燥,膿少不灌,雖結靨落痂而疤白者,或有餘熱不退者,雖過一月亦要死。


<目錄>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痘瘡(上)

<篇名>痘瘡上論列方(二十一)

屬性:真人解毒湯(痘五二)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總論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條)

屬性:痘瘡一證,順者不必治,逆者不能治,所當治者,惟險證耳。何為險證?如根窠順而部位險, 部位順而日期險,日期順而多寡險,多寡順而顏色險,顏色順而飲食險,飲食順而雜證險,雜證順 而治療險,治療順而觸穢險。然猶有最險者,則在元氣與邪氣,邪氣雖強,元氣亦強者無害,只 恐元氣一餒,邪氣雖微者亦危。設或犯之而不為速治,則順者不順,而吉變為凶矣。凡此數者,皆 痘中之要領,所當詳察詳辨也。故凡欲治痘,必須先識死生,辨虛實,審寒熱,明此六者,則盡之 矣。 一、治痘之要,惟邪氣正氣二者而已。凡邪氣盛而無制者殺人,正氣虛而不支者殺人,及其危 也,總歸元氣之敗耳,使元氣不盡,則未必至死。凡治此者,但知補瀉二字,而用之無差,則盡善 矣。故補瀉難容苟且,毫釐皆有權衡,必不可使藥過於病,亦不可使藥不及病。是以善用攻者,必 不致伐人元氣,善用補者,必不致助人邪氣,務使正氣無損,而邪氣得釋,能執中和,斯為高手。 然執中之妙,當識因人因證之辨。蓋人者,本也;證者,標也。證隨人見,成敗所由,故當以因人 為先,因證次之。若形氣本實,則始終皆可治標;若形質原虛,則開手盒飯顧本。若謂用補太早, 則補住邪氣,此愚陋之見也。不知補中即能托毒,灌根即能發苗,萬無補住之理。是以發源之初, 最當着力,若不有初,鮮克有終矣。此可與智者言,不可與庸人道也。 一、治痘不宜遲。凡痘疹之有不同者,無過寒熱虛實四證,大都寒則虛,熱則實,虛寒則宜溫 補,實熱則宜清解。然其挽回之力,當於三五日前治之,過此則恐無及。若七日之後,毒發於外, 外不足則外剝而死,若 毒發不盡,則又內傳,內不足則內攻而死。故治痘有時,時之不可失也,有如此。倘初時不慎,則 後來之禍,從此伏矣。 一、解毒當知表里。所謂毒者,火毒也。所謂解毒者,求其所在而逐之也。蓋痘瘡之發,內則 本於淫火,外則成於風邪,內外相觸,其毒乃發。故其發也,不甚於內則甚於外,甚於內者,以火 邪內盛而熾焰於外也;甚於外者,以寒邪外閉而鬱火於內也。故但察其無汗外熱而邪在表者,則當 疏之散之,使熱邪從外而去,則毒亦從外而解矣。若察其多汗內熱而邪在里者,則當清之利之,使 熱邪從內而泄,則毒亦從內而解矣。其有內熱既甚而表邪仍在者,則當表里相參,酌輕重而兼解之, 則邪必皆散矣。若邪不在表,則必不可妄兼發散,以致表氣愈虛,而痘必終敗,其證則身有汗而外 不甚熱者是也。若毒不在里,則必不可兼用寒涼,以致中寒脾敗,而瑟必反陷,其證則口不渴而二便 不秘者是也。知斯五者,則蟹毒治實之法,無餘蘊矣。此外有虛邪虛火等證,則當先酌元氣,次察 邪氣,無使失楫中流,顧本不及,則尤為切戒。凡雲痘毒者,痘必自內而達外,但得出盡,則內無 毒,但得化盡,則外無毒,既出既化,而不使復陷,則毒盡去矣。故或宜散表,或宜托送,或宜清 解,或宜固中,而治法盡之矣。 一、補虛當辨陰陽。凡痘瘡血氣各有所屬,已見則氣血條中。然痘之所主,尤惟陰分為重,何 也?蓋痘從形化,本乎精血,凡其見點起脹,灌漿結痂,無非精血所為,此雖曰氣為之帥,而實血 為之主。且痘以陽邪,陽盛必傷陰,所以凡治痘者,最當重在陰分,宜滋潤不宜剛燥。故曰∶補脾 不若補腎,養陰所以濟陽,此秘法也。然血氣本自互根,原不可分為兩,如參、 、白朮之類,雖 雲氣分之藥,若用從血藥,則何嘗不補血?歸、芎、地黃之類,雖雲血分之藥,若用從氣藥,則何 嘗不補氣。故凡見氣虛者,以保元湯為主,而佐以歸、地。血虛者,以四物湯為主,而佐以參、 。 蓋氣血本不相離,但主輔輕重,各有所宜,而用之當不,則明拙自有差耳。 一、治痘有要方,茲表而出之,以便擇用。其有未盡,當於各條求之。 凡解表諸方,乃初熱時所必用者,諸家皆以升麻葛根湯為首,程氏則用蘇葛湯,似為更妥,余 則常用柴歸飲以兼營衛,似為尤妥,此當隨宜擇用。營虛表不解者,五柴胡飲。陽氣虛寒表不解者, 柴葛桂枝湯。元氣本壯而表不解者,疏邪飲,或加減參蘇飲。寒氣勝而表不解者,五積散,或麻 黃甘草湯。 凡清火解毒諸方,所以解實熱也。如欲解毒清火而兼養氣者,惟四味消毒飲為妙。鼠粘子湯亦 佳。熱毒兩盛而不化者,宜搜毒煎。煩熱作渴,小水不利者,導赤散、六一散。血熱赤斑,煩躁多 渴者,犀角散。熱在陰分而失血者,玄參地黃湯。內熱不清者,東垣涼膈散。二便供不利而火甚於 內者,通關散。熱毒內蓄,小水不利,而為丹為癰者,大連翹飲。煩熱多驚而神不安者,七味安神 丸。熱毒內甚而狂妄者,退火丹。 凡表里兼解諸方。如內外俱有熱邪者,宜柴葛煎,或柴胡麥門冬散。里邪甚而表邪微者,解毒 防風湯。表里俱有邪而元氣兼虛者,實表解毒湯。表里俱實熱者,雙解散。 凡托里諸方,有宜專補元氣者,有宜兼解毒者。如氣血俱虛不起者,六物煎,或托里散。虛寒 不達,兼托兼表者,參 內托散,或十宣散。氣分虛寒不透者,六氣煎。氣血俱虛,微熱不起者, 紫草快斑湯。 凡諸補劑,皆痘中元氣根本,祛邪托毒者之所必賴,但見虛邪,必當以此諸方為主。氣分不足 者,調元湯。氣虛宜溫者,保元湯,六氣煎。氣虛微熱宜兼涼解者,參 四聖散。血虛者,四物湯, 芎歸湯。血分虛寒宜溫者。五物煎。血虛血滯者,養血化斑湯。血虛血熱宜兼解毒者,涼血養營煎。 氣血俱虛者,六物煎、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氣血虛寒,大宜溫補者,無如九味異功煎、六味回陽 飲。即陳氏十一味木香散、十二味異功散,但虛寒而兼氣滯者宜用之,欲賴補虛,大有不及。 凡攻下諸方,亦痘中所不可無,惟必不得已然後用之,勿得視以為常也。血虛秘結,大便不通 者,四順清涼飲。里實多滯秘結者,前胡枳殼湯。表里俱實,大便不通者,柴胡飲子。血熱便結毒 盛者,當歸丸。 一、凡痘已出盡,內無不虛,蓋隨痘而為托送者,背元氣也。使於此時,不知培補化源,則何 以灌漿?何以結痂?何以收靨?倘內虛無主,將恐毒母氣復陷,無不危矣。若痘之稀疏者,氣血之耗, 猶為有限,若痘之多而 甚者,其氣血內虧,必更甚矣。此不可不預為之防也。 一、平順之痘,毒原不甚,既出之後,內本無邪,此輩原不必治。無奈父母愛子之切,且不識 病之輕重,故必延醫診視。既延醫至,無不用藥。既已用藥,無匪寒涼。在彼立意不過,曰∶但解 其毒,自亦何妨?不知無熱遭寒,何從消受?生陽一拔,胃氣必傷,多致中寒泄瀉,猶雲協熱下利, 更益芩、連,最可恨也。又如痘瘡初見發熱,每多不審虛實,止雲速當解毒,凡於十日之外,多有 泄瀉而致斃者,皆此輩之殺之也。冤哉,冤哉! 余見者多矣,故筆諸此以為孟浪者戒。 一、痘在肌肉,陽明主之,故自出齊以後,最不宜吐瀉,與其救治於倒陷之後,孰若保脾土於 未壞之先? 故凡生果茶水之類,皆宜慎用,而寒涼之藥,尤不可不慎也。 一、治痘須辨其證,大部濕多則泡,血熱則斑,氣不足則頂陷,血不足則漿毒不附,里實大補 則生癰毒,表實大補則不結痂。里虛不補則內攻而陷,表虛不補則外剝而枯。但使周身氣血活潑無 礙,則雖密亦不難治。故惟貴得中,勿使偏勝,則寒熱虛實,自無太過不及之患,斯足雲盡善矣。 一、秘傳治痘之法,首尾當以四物湯為主,隨證加減用之。惟肚腹不實者須遠當歸,但將全劑 通炒微焦,則用自無礙,且復有溫中暖脾之妙。 一、首尾皆忌汗下,此先哲治痘之心法。蓋妄汗者,必傷陽氣,陽氣傷則凡起發、灌漿、收靨 之力,皆失所賴,此表虛之為害也。妄下者,必傷陰氣,陰氣傷則凡臟腑化源,精神鎖鑰,飲食倉 廩,皆為所敗。此里虛之為害也。然表虛者,猶賴里氣完足可以充之,里虛則根本內潰,衛氣亦從 而陷,無策可施矣。故古人深以汗下為戒,誠至要之旨也。然此以常道為言,非所以應變者設。遇 外感寒邪,腠理閉密,其出不快,其發不透者,若不用辛甘發散之劑以通達肌表,則痘有壅遏之患 矣。又若有大小便秘結,而毒有留伏不達者,不與苦寒泄利之藥以疏通臟腑,則有脹滿煩躁,焦紫 黑陷等患矣。故當察其虛實,審其常變,當汗則汗,當下則下,中病則已,無過其制。若無汗下之 證,則必不可妄用汗下,以賊人之命也。務得其宜,然後謂之明醫,而福自有歸矣。 萬氏曰∶解其火毒,恐郁遏而乾枯;養其血氣,欲流行而舒暢。按此說誠善。然所謂火毒者, 以實熱為言,若火有虛實真假,則不得概認為火毒。 程氏曰∶痘瘡出自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陰經,其本屬陽,故多發熱而陰血虛耗者多也。首 尾當滋陰補血為主,不可一毫動氣,貴從緩治,所以白朮、半夏之燥悍,升麻之提氣上沖,皆不可 輕用也。且痘瘡多有血熱者,故宜用四物湯加芩、連之屬,以養其陰而退其陽也。 程氏曰∶痘毒根於淫火,必因歲氣傳流而發,故多兼表證,則內外交攻。此時若不用輕揚之劑, 祛風散邪,淡滲解毒之藥,利便退熱,則外邪內火何由得解?邪既不解,則痘何由得善?此治之不 容已也。然治之之法。必須審兒形色,察兒虛實,因證用藥,庶幾神效。世之醫者多宗錢氏清涼解 毒之論,或按陳氏辛溫發敬之方,主見不同,致誤多矣。殊不知痘疹色灰白,不起發,根窠不紅活, 此皆虛寒,必宜陳氏方救之。荀非理明於心,無不眩惑。故必熱則涼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實 則瀉之,何患乎疾之不愈耶。 程氏曰∶治痘之要,始出之前,宜開和解之門;既出之後,當塞走泄之路;落痂之後,清涼漸 進;毒去已盡,補益宜疏。 程氏曰∶凡治痘,前後須加木通,以瀉熱邪自小便中出,不使攻胃,令無變黑之證。七日之後, 熱退者,少用之。凡痘瘡前後總有危證,萬勿用天靈蓋、腦、麝之屬攻之。蓋毒出一步,財內虛一 步,血氣運一日,則內耗一日,豈可夏用辛香耗氣之劑,雖僥倖偶中,後必有餘害也。是可見王霸 之珠,相去遠矣。 程氏曰∶凡婦人有孕而出痘者,以安胎為主。氣虛者,保元湯。血虛者,四物湯,或加白朮、 黃芩、砂仁、陳皮,必使胎氣無損為主。 程氏曰∶桂岩鄭先生雲∶痘者象其形而名之也。愚謂不獨象形而名,而治之之法,亦猶農家之 種豆也。豆之為物,上實則難出,土瘠則難長,故實者鋤擾之,瘠者灌沃之,不實不瘠,惟順其性, 不使物害之而已,知此則可以語醫矣。今人於痘初起,不察虛實寒熱,或過用木香散、異功散之類, 則以火濟火,致變紫黑倒陷, 癰毒吐衄者有之;或妄用芩、連、梔、檗寒涼之藥,則大傷脾胃,為吐為瀉,為寒戰內陷者有之。 故凡治痘之法,六日之前,不宜溫補,亦不宜妄用寒涼。師雲∶凡解毒之內,略加溫補,溫補之中 ,略加解毒,此不傳不刻之秘訣也。若六日以後,毒已盡出於表,當溫補而不溫補者,膿不得壯而 癢寒戰之患,必所不能兔矣。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熱證論治(二十三共十一條)

屬性:古雲∶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伏於命門相火之中,故每遇二火之令,或主客溫熱之氣,即觸 發而動,此痘疹屬陽,固無疑矣。然陽毒陽邪,無熱不成,亦無熱不散,所以非熱不能出現,非熱 不能起發,非熱不能化漿,非熱不能幹漿,此痘瘡之終始,不能無熱,亦不可無熱也。但熱貴其微, 不宜其甚。蓋熱甚者毒必甚,而痘亦必重;熱微者毒亦微,而痘出必輕;無熱則不成不化,此熱固 痘之常也,所以凡治痘瘡,不可盡除其熱,若必欲盡去之,則未有不成陰證而敗者矣。 一、痘有三火,蓋痘、疹二證,皆言為火者是矣。然軒岐之火義有三,曰太過,曰平氣,曰不 及也。太過之火,是謂赫曦,炎烈之氣也,其毒盛,治宜清解。平氣之火,是謂升明,蕃茂之氣也, 其毒平,不必治之。不及之火,是謂伏明,屈伏之氣也,其毒陷,治宜培補。此陰中有陽,陽中有 陰之大義,而亦痘疹萬病之法旨,使不知此,尚敢雲醫。 一、治熱當知微甚,及有毒無毒,斯無謬誤。蓋痘疹屬陽,無不發熱。若外雖發熱,而內則不 渴,或飲食二便如常,此蒸痘之熱耳,熱雖在表而內則無病,萬萬不可妄治。其有熱之甚者,痘毒 必甚,此不得不為調理,若甚於發熱之初,必為之表散;若甚於見點之後,必為之清解。錢氏曰∶ 熱甚而大小便閉則利之。如果有熱毒實邪,則不得驟用補陽之劑,致令毒氣壅盛,則熱終不退,反 為害矣。 一、假熱非熱,假寒非寒,見有不真,誤治則死。如文中主溫補,仲陽主涼瀉,雖若各有所主, 然無非因病而藥,各有所宜,是以二者皆不可偏用。但得中和,斯為貴耳。余見近日幼科,多不知 陳氏之心法,但見痘 瘡,則無論是虛是實,開口止知解毒,動手只是寒涼,百證千家,若同一轍,豈必盡皆實熱乎?如 實熱果真,白非涼瀉不可,然必內外俱熱,方是熱證,內外俱實,方是實證。但其中有似實非實, 似熱非熱者最多,此不可不察之真而審之確也。故凡見外證雖若實熱,而內察則無,如口不甚渴, 二便通利,或見微溏,或稟賦素弱,或脈息不強,或聲色不振,或髒氣多陰,或飲食不化,或脹滿 嘔惡,或吐蛔,或倦睡,或畏寒,或作癢,或多驚恐,或筋惕肉 之輩,雖見有熱,此皆熱在表而 不在里,總屬無根之火,非真熱證也。最忌寒涼。若墊而妄用,則必致敗脾,無一免矣。 一、痘瘡熱甚者,毒之盛也,其痘必多;熱微者毒亦微,其痘必少。痘既出而熱不減者,痘必 日增,見點後而熱漸退者,痘必疏矣。或有微熱而痘反密,其內熱必甚?而或見煩躁,或二便熱 燥,此毒深熱亦深也,宜清其內而兼解其表。或有熱甚而痘反稀者,以外雖熱而內則不熱,此毒 淺熱亦淺也。 一、痘瘡初熱之治法,詳發熱三朝治法條中。 一、治陽邪實熱之法。表里挾邪俱熱者,柴葛煎、連翹升麻湯。表熱不解而里無熱者,疏邪飲、 蘇葛湯、柴歸飲。表里俱熱而邪實者,雙解散。內熱毒盛者,東垣涼膈散,或解毒防風湯。熱毒熾 盛,痘瘡紫赤,煩躁者,搜毒煎,或大連翹飲,或犀角地黃湯。陰虛血少,燥熱神昏者,四物湯或 二陰煎。陰虛血熱而大便不通者,四順清涼飲。大便不通,實熱內壅而胸膈脹悶者,前胡枳殼湯, 或三黃丸。二便俱不利而實熱內滯者,通關散。小水赤澀而邪熱內蓄者,導赤散、六一散。心火盛 而驚搐多痰者,萬氏牛黃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瘡稠密,身熱毒盛,養營退熱解毒者,鼠粘子 湯、柴胡麥門冬散。 一、純陽無陰之證,凡發熱譫語,狂妄躁亂,大渴大煩,如見鬼祟,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六 脈滑數急疾,是皆火毒內熾之證,當用前法,酌而治之。 陳氏曰∶凡痘疹壯熱,經曰不除,如無他證,只用六味柴胡麥門冬散治之。如不愈,服七味白 術散。凡身壯熱,大便堅實,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皆瘡毒未盡也,用射干鼠粘子湯。如不應, 用七味人參白朮散。 程氏曰∶痘瘡前後,凡有燒熱不退,並屬血虛血熱,只宜四物湯按證加減。渴加麥門冬、犀角 汁,嗽加栝蔞霜,有痰加貝母、橘紅。切忌人參、白朮、半夏之屬,倘誤用之,為害不小。蓋痘瘡 屬陽,血多虛耗,今但滋陰補血,其熱自退,此即養陰退陽之義也。 一、痘後餘熱發熱證治,俱詳痘後餘毒條中。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發熱三朝治款(二十四)

屬性:痘疹一證,雖原於有生之初,然必因時氣相觸,內外挾邪而後作。凡痘之輕重,已兆於發熱之 微甚,而吉凶於此亦可判矣。毒輕者易出易靨,固不必治;毒甚者險證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 者,於初熱時,急宜用輕揚之劑,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臟腑之毒,皆作穢汗,盡從毛竅中出 ,則毒氣已減其半,而重者可輕,危者可活矣。即如痘中一切變證,亦無非毒氣欲出不能之所為, 一經表散,則毒從汗去,而諸證亦必自退。然又當察表里之輕重,或宜解表,或宜清里,或宜托助 元氣,孰者宜急,孰者宜緩,有不可執一也。故胡氏曰∶表熱壅盛,非微汗則熱不解,里熱壅盛, 非微利則里不解。失此不治,則毒氣漸盛,而逆證隨見矣。 一、散表之法,當知邪之淺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則表不能解,無益於事;表邪微 者妄汗之,則表氣必虛,痘不起發,而反為大害。故惟以得中為貴,亦以微汗為貴,不可過傷衛氣 也。其有大熱不退,肌膚秘密,或氣令寒凝之時,則不得不大為表散,一散未應,或至於再,必令 身熱由汗而退,則毒氣自解,可無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權宜也。故凡是痘證,最畏內外之寒氣, 務使表里溫暖,但得毛竅中常見津津潤澤,亦猶庖人炊籠之法,但欲其松,則皮膚通暢,氣無不達, 痘必易出易收,無不善矣。 一、痘瘡發熱之候,宜乍熱乍涼者為常。若遍身如火,晝夜不休,為失常也。此當察其表里, 酌宜施治。 一、痘瘡初見發熱,若無虛寒等證,固不得驟用溫補,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則反資大害。 若無實火大熱等證,切不可因其發熱,妄用寒涼,必致敗脾泄瀉,則為害尤甚。此時醫之通弊也, 大宜戒之。 一、既經表散之後,須謹避風寒,若使外邪再感,則皮毛閉塞,熱毒必將復熾,汗而再汗,必 不能堪。又須切戒生冷水果,若誤犯之,恐寒濕傷脾而為泄瀉不食,則無不致害。 一、表散之劑,凡初見發熱,狀類傷寒,未知是痘非痘,即當先用汗散。此時欲散表邪,即當 兼調營氣,宜以柴歸飲為第一,惟大便不實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潤也,其次則蘇葛湯,再次則升麻 葛根湯,或只用加減參蘇飲亦佳。若冬月寒勝之時,或氣體壯實,表不宜解者,須加麻黃,必要表 出一身臭汗為佳,但使熱退身涼,苗則輕矣。若初發熱,有惡寒身振如瘧之狀者,陽氣虛也,宜柴 葛桂枝湯加黃 主之,痘出即愈。 一、清解之劑,用治表里而兼清兼散也。凡熱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熱不退,或兼煩 躁熱渴者,此其內火熏蒸而表里俱熱也,須兩解之,宜連翹升麻湯,或如聖湯。若身熱烙手而目赤 口乾,二便熱秘,煩悶不安者,此表里俱實也,宜柴胡飲子,甚者大連翹飲、雙解散,或調益元散 以利之。 一、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陽而內傷氣也。 一、發熱之時,有腹痛脹滿者,必外邪與毒氣相併,未得外達而然,宜參蘇飲加砂仁,溫而散 之。 一、初熱時,有驚搐譫語者,是為痘搐。微見而隨止者不必治。若元氣強壯而搐之甚者,宜羌 活散調製過硃砂以表之。若痰涎壅盛,喉內作聲者,宜烈生薑湯,調化痰丸服之,或抱龍丸亦可。 一、此時渴欲茶水,只宜少與蔥白湯,既可止渴,亦可疏表。 一、痘瘡首尾皆畏泄瀉,宜檢本條速為治之,否則內潰脫陷之禍,不可勝言也。 徐氏曰∶凡解表之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如熱之甚者,邪毒必甚,宜敗毒散或參蘇飲,調三 酥餅。 張冀之曰∶凡痘瘡一見紅點,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程晨峰曰∶治痘者不可輕 用升麻,恐提氣上沖,引動肺氣也。按此二家之說,是皆治痘之大要,甚屬有理,但其中亦有宜否之 辨。如陽氣下陷,不能透達肌表者,則暫用升麻,固其所宜。又或雖見紅點而表有熱邪未解者,則 仍宜解散,亦不可緩。些二說者,雖不可堅執,實不可不知也。 吳東園曰∶初熱時,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熱盛則去邪而正氣自旺,正氣衰則扶正而 邪熱自退。正氣盛而痘自發,熱為痘用,則不為害矣。邪氣退而正氣不受爍,血脈充裕,則痘自泰 矣。須於此時看明,下手遲則無濟於事矣。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報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屬性:痘之形色初見,吉凶攸分,而寒熱虛實亦已可辨,凡調攝挽回之力,惟在此時尤為緊要。且痘 出三日內,毒在半表半里之間,關係最重,故妄汗則成斑爛,妄下則成陷伏,寒涼過用必傷正氣, 燥熱過用則助邪氣,虛寒不補則陷伏癢 ,實熱不解則變黑歸腎,倘有一瘥,死生立判,醫者於此, 不可不為之慎。 一、痘瘡見點後,身熱稍退,別無內熱等證,或色不甚紅,頂不甚突者,便有虛象,雖在三五 日內,亦切不可用寒掠之藥,恐傷脾胃,為害不小,須以保元湯,或六物煎之類為主,因證加減, 以培養之。 一、痘瘡必因熱而出,因熱而起,若熱甚則血躁血枯,其出反難。故於未見點之先,必須察其 寒熱,預為調理,若有熱證,勿得過用辛熱氣分等藥,恐助火邪,致滋多變。 一、此時最畏泄瀉,宜按本條急治之。 一、見點太早者,有吉凶虛實之辨。凡發熱一日,或才熱便見,必血熱毒盛之所致,其證多凶, 但得痘稀而飲食如常,別無他證,則亦無害。若其形氣本弱而痘現速者,此營熱衛虛,不能約束於 外,故出現太驟,須兼實表,庶可免癢 潰爛之患,宜實表解毒湯主之。如發熱一日便出而密者, 其證最凶,其毒必甚,此證最忌溫補,宜搜毒煎加柴胡主之,或羌活散加牛蒡子、紫草、蟬蛻,或 調保嬰丹;熱甚者,調退火丹或雙解散急治之,可保一二。其有痘雖出早而色不紅紫,熱不甚者, 此全屬表虛之證,如保元湯、六物煎之類,亦所當用。 一、痘出不快者有數證,須審其有無外感內傷,而辨治其所病。如冬月嚴寒,或非時陰邪,外 閉寒勝而出遲者,宜五物煎加生薑、麻黃、細辛之類主之,或五積散亦佳。如夏月火熱熏蒸,以致血熱氣虛,煩渴發躁而 出遲者,宜人參白虎湯加木通、干葛主之。有因時氣不正,為風寒外邪所襲,以致皮腠閉密,發熱 無汗而出遲者,其證必頭痛鼻塞,四體拘急酸痛,宜疏邪飲、參蘇飲、惺惺散之類主之。若本無諸 邪而出不快者,此氣血內虛,不能驅毒托送,而留連於內,宜十宣散,或托里消毒散。若氣分大虛 而出不快者,宜保元湯、六氣煎。血分大虛者,宜五物煎,或六物煎加減主之。若內有所傷,氣滯 而出不快者,宜勻氣散、橘皮湯加減主之。頭面出不快,當用川芎、荊芥、羌活、防風、天麻之類 為引使。胸腹出不快,當用 本、升麻、紫蘇,及紫草木通湯。四肢出不快,當用桂枝、干葛、甘 草、連須、紫草、蔥白,各加生薑為佐,連進二服,出自快矣。 一、痘不起發者,雖證有不同,然卒由血氣內虛,不能托送者居多。此中或宜兼解散,或專補 元氣,當辨而治之。凡出齊之後,或被風寒所閉,而發熱頭痛,陷伏不起者,宜羌活散、參蘇飲, 加內托等藥治之。若紅點初出,暗昧乾燥不起發者凶,宜四物湯加紫草、紅花、丁香、蟬蛻、官桂 ,或調無價散,量兒大小與之。若便實內熱,隱隱肌肉間不起發者,宜紫草飲子。若血分微熱而毒 不能達者,宜托里消毒散。若氣虛氣陷不起者,保元湯,或蟬蛻膏加黃 。若血虛不起者,芎歸湯 、四物湯。若血分虛寒不起者,五物煎。若氣分虛寒不起者,保元湯、六氣煎。若氣血俱虛不起者 ,六物煎、托里散。凡以上補助氣血等劑,須加好酒、人乳、糯米,更妙。凡發痘之藥,用本不同 ,有以毒攻毒而發痘者,如用山甲、人牙、蟾酥、蟬蛻之屬是也;有解毒清毒而發痘者,如草車、 紅花、牛蒡子、犀角、木通、連翹、金銀花之屬是也;有升提氣血而發痘者,如川芎、白芷、荊芥、 升麻、蔓荊子之屬是也;有解散寒邪而發痘者,如麻黃、桂枝、柴胡、干葛、防風、紫蘇、蔥白之 屬是也;有行氣行滯以通壅塞而發痘者,如丁香、木香、陳皮、濃朴、山楂、大黃之屬是也;有益 火回陽、健脾止瀉而發痘者,如附子、肉桂、乾薑、肉豆蔻之屬是也。凡此者孰非托里起痘之法, 然但可以此為佐,而必以血氣為主,則在乎四君、四物、十全大補之類,庶乎隨手而應,無不善矣 。 一、虛證見於報痘之時,即當速為培補,失此不治,必不能灌漿結痂,十日後必致不救。蓋痘 瘡實熱者毒盛可畏,虛寒者內敗可畏,但實熱證顯,虛寒證隱,人多誤認,故為害反甚。且痘瘡之 所賴者,惟飲食血氣。 飲食之本在脾胃,血氣之本在肝腎,但使脾胃氣強,則滋灌有力,而無內虛陷伏之憂,氣血充暢則 毒皆生化,而無表虛癢 之患。此其在氣在血,或微或甚,所當早辨而治也。凡痘出灰白不紅綻, 或灰黑頂陷,或身無大熱,皮嫩色光,溶溶如淫濕之狀,或口不渴,飲食少,腹膨溏泄,二便清涼 ,皆表里虛寒證也。若氣虛者,宜調元湯、四君子湯。氣虛微滯者,五味異功散。氣虛宜溫者,保 元湯、六氣煎。脾氣虛寒者,養中煎、溫胃飲,或理中湯。血虛者,四物湯,血虛宜溫者,五物煎 。氣血俱虛者,六物煎、五福飲,或八珍湯。氣血俱虛而寒者,十全大補湯。脾腎血氣大虛大寒者 ,九味異功煎、六味回陽飲。脾胃虛寒氣滯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凡痘瘡色灰白不起發者,氣虛 也,候出齊,以保元湯和木通、川芎最穩。 一、火證熱毒在見點之後,宜速為清解,若不早治,則日甚一日,必致不救。凡見點太赤,根 下皮色通紅,此血熱氣有不能管束也,後必起發太驟,皮嫩易破,或癢 不可救,宜急清血分之熱, 用涼血養營煎,或鼠粘子湯,或用六味消毒飲加芍藥治之;或四味消毒飲、益元散俱佳。凡痘瘡已 現,毒泄則熱當自解,若瘡已出而壯熱不減,此毒蘊於內,其勢方張,其瘡必密,宜解其毒,用柴 葛煎、或鼠粘子湯。凡見點之後,壯熱不退,或三四點相連,色紅帶紫,或根窠焦色,紅紫成片, 或口唇熱燥,煩渴喜冷,舌上有胎,或二便燥澀,此表里皆熱,毒盛之重候,急須清熱解毒。如表 熱甚者,宜柴葛煎,里熱甚者,宜搜毒煎加柴胡,或用六味消毒飲加酒芩、木通、梔子、黃連、山 楂、蟬蛻、歸、芍、紅花之類,或調退火丹加減用之。如熱毒內甚而發驚狂譫語者,宜用紫草煎湯 磨犀角汁、調硃砂益元散,或退火丹解之。以上凡解毒之後,紅紫退,二便調,能食不渴,此表里 皆清也,切勿再為解毒,須急以保元湯、四物湯、六物煎之類,調補氣血以助灌漿收靨,否則恐變 癢而不能善其後矣。如痘瘡內熱之甚,大便硬結不通,大渴煩躁,腹脹滿,脈見洪數而痘出不快 者,此熱毒壅伏於內,須遍利之以祛其熱毒,宜柴胡飲子,或三黃丸;甚則承氣湯,或用豬膽導之。 然此惟熱毒在里,痘形未見,不得已而微下之可也。若斑點隱隱見於皮膚中者,此已發越在表,乃 痘瘡正發之時,切不可妄用下藥。凡痘瘡初出,但見紅點稠密,急用纏豆藤燒存性,加制過硃砂, 連進二三服,或用薄荷、牛莠子煎湯,調退火 丹服之,另用吳茱萸為末,以水調攤足心,引下熱毒,亦可解散其勢。 一、痘出變黑,乃危證也。蓋痘瘡乃血氣滋灌,血足氣充,則痘自紅活;若熱毒熏爍,則成焦 黑;若陽氣不充,則成灰黑。且黑為水色,其虧在腎,以陰犯陽,最為惡候,當辨而治之。若熱毒 凝聚,大便秘結,或煩躁熱渴而為焦紫黑陷者,須通其便,先以解里之急,宜柴胡飲子,或當歸丸。 得利後,宜即以紫草飲,或加味四聖散以化表之毒,仍用胭脂汁以塗之。若大便不結,別無大熱等 證,而痘色黯黑者,總由脾虛不能制水,故見黑色,宜速用五物煎,或保元湯加紫草、紅花服之, 外點以四聖丹、胭脂汁。若漸見紅活則吉,若更干黑則凶。《心鑒》雲∶凡治黑痘,常用保元湯加 芎、桂補提其氣,氣旺則諸毒自散,黑者轉黃,屢試屢驗。 一、夾疹夾斑證,本非痘中吉兆,然亦有輕重之辨,宜酌而治之,外有本條,仍宜參閱。凡發 熱二三日之間,痘形未見,忽然偏身發出紅點一層,密如蚊蚤所咬者,決非痘也,此乃斑疹之屬, 多為風寒所遏,不能發越而斑先見也,宜疏邪飲,柴葛煎、或敗毒散之屬,微散而解之。但得身涼 ,斑必自退,再越一日,痘出必輕矣。凡痘夾斑疹齊出者,亦宜辨其寒熱,若表里俱熱而邪不解者 ,宜柴葛煎加減主之。若熱邪不甚而表邪甚者,宜疏邪飲,或柴歸飲加羌活、防風、干葛之類主之 ,或敗毒散亦可用。若痘夾紅斑如錦紋者,宜涼血化毒湯加柴胡、黃芩、玄參、犀角之屬主之。若 痘出夾斑夾疹而眼紅唇裂者,表熱也;煩躁大渴,妄言妄見者,里熱也。表里俱熱,最為凶證,若 不表里兼治,何由得解?宜雙解散主之。若加悶亂氣喘者必不治。 一、賊痘者,於出齊之後,其中有獨紅獨赤獨大,摸之皮軟而不礙手者,此賊痘也。過三日之 外,必變成水泡,甚至紫黑泡,皆危證也,急用保元湯,或六氣煎加紫草、紅花、蟬蛻解之,或用 燈草、木遍煎湯,調下益元散,利去心經之熱,而紅自退。如已成水泡,宜用保元湯,倍加四苓散 利之,此秘法也,不然則遍身擦破,臭爛而死, 一、病於未出之先,倘有濕瘡膿水流注者,用附石末敷之,以防其漏氣,或真正綠豆粉亦可。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起發三朝治款(二十六)

屬性:痘瘡放標之後,漸漸起脹,但肥胖一分,是胎毒發出一分,胖盡而毒出盡也。有不起者,或因 元氣之弱,不能送毒,或有雜證阻滯,不能升發,皆痘前之失調理也。此時當速治之,否則後難為 矣。 一、痘宜漸發者吉,若一齊湧出,皮肉虛腫者,此表虛不能收攝,故奔潰而出,後必癢瘍或成 潰爛,急宜人參固肌湯,或芎歸湯。若血熱者,宜涼血養營煎。虛甚者,宜六物煎。毒盛者,宜六 味消毒飲,或四味消毒飲出入用之。 一、痘不起發,或起而不透者,多由元氣內虛,不能托送,故毒氣留伏不出也。毒不盡出,則 變證莫測。凡見此者,速當救里以托其毒,然當察其氣分血分,辨而治之。蓋痘之壯突由乎氣,肥 澤由乎血,氣主 之,血主濡之也。若形雖壯而色見枯者,此氣至而血不榮也,宜四物湯加人參、 麥門冬之類主之。若痘色紅潤而形平陷者,此血至而氣不充也,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加川芎主之。 若形色俱弱而不起發者,此氣血俱不足也,宜六物煎加減主之,或保元湯、十全大補湯,調無價散 或獨聖散與之。若冬春之間,為寒氣所抑不能起發者,宜麻黃甘草湯加歸、 ,或十宣散主之。若 夏秋火盛不起而煩渴秘結內熱者,宜人參白虎湯。若痘瘡起脹遲延不紅活者,宜保元湯,或六物煎 加丁香、山楂、糯米、人乳、好酒主之,或用無價散,量兒大小以好酒調服。凡痘瘡起發,通身皆 欲其透,惟四肢稍遠難齊。若脾胃素強能食者勿慮,惟脾胃素弱食少者,四肢多有不透,以脾主四 肢,津液不能灌溉故也,宜以補脾為主,用快斑越婢湯加當歸,或黃 建中湯加人參、防風。若因 誤服涼藥而致白 不起者,宜理中湯,或胃愛散。 一、痘雖起發,若灰白色或頂陷者,氣虛也,切不可用寒涼之藥,須六氣煎加丁香、川芎、人 乳、好酒主 之,或保元湯倍加酒炒黃 、當歸亦佳。 一、痘雖起發紅活,若頂平色嫩,皮薄不能堅濃者,此氣虛也,必恐變為癢 ,宜六氣煎,或 六物煎加減主之,或十全大補湯、十宣散俱可擇用。 一、地紅血散不附者,保元湯加芍藥、當歸稍以收斂,歸附氣位。 一、根窠淡紅,線暈枯燥者,血虛也,宜保元湯加當歸、川芎、酒洗紅花,再加山楂以行參、 之滯,少加木香以行氣而血自活也。 一、痘雖起發而乾枯無水,或青紫黯色,不久必變黑陷,乃血虛之甚也,宜四物湯加人參、麥 門冬、紫草、紅花或調服無價散,外用水楊湯浴之,兼用胭脂塗法。 一、痘瘡紅甚而引飲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犀角地黃湯之屬。 一、痘色紅紫滿頂或 腫者,血熱毒盛也,宜涼血養營煎加丹皮、木通、牛蒡子之屬主之。然 痘出六日以後,有此證者多死。 一、痘已出齊而熱尚不退,或煩躁發渴引飲,或二火司氣之令,可少與冷水數口無妨。蓋水性 下流,不滯上膈,亦能使毒從小便而出。但不可用生果之類,恐傷脾氣也。 痘瘡貴顆粒分明,如彼此相串,皮腫肉浮,或於本痘四旁旋出小痘攢聚,胖長漸成一塊,此候 最險,宜用快斑湯合六味消毒飲以解其毒。 一、出齊後,痘有小孔,自頂宣下至腳,不白不黑,與痘色相同者,名為蛀痘。此因表虛腠理 不密而為此證,失之不治,則大泄元氣,不起不發,速人之禍也,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大加糯米 、川芎、丁香,提氣灌膿,內補其孔,甚為快捷方式。連進二、三服,必孔滿而痘自起,若至黑色,則 為疔矣。 一、口唇為脾之外候,人以脾胃為本,不宜受傷,如初發熱即見口唇焦裂,此毒氣攻脾,乃惡 侯也,宜用瀉黃散之類以速解之。若不早治,則毒聚於唇,及眾痘起發,而唇瘡必已先熟,內帶黃 漿,及諸痘成漿,而此 瘡已靨,唇皮揭脫,漸變嘔惡嗆水昏沉,不可為矣。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灌膿三朝治款(二十七)

屬性:膿者,血之變也。痘瘡初出,一點血耳,漸起漸長,則由血成漿,由漿成膿,始成實矣。故有 血則有膿,無血則無膿也。痘至灌膿,大勢已成,此時必以有膿為主,有膿則生,無膿則死,乃必 然之理也。故六日以前,有熱則宜解毒,無熱則宜調養血氣,至此自然灌膿。若痘至七日以後,頂 陷不能灌膿者,必由先失調治故也,所以治不可緩,必俟漿足,斯可回生。若頂陷灰白,漿膿不至, 此氣血俱離,無生意矣。 一、痘瘡灌膿,專以脾胃為主,脾胃強則氣血充實,膿漿成而飽滿堅濃,不須服藥;脾胃弱則血 氣衰少,所以不能周灌,故雖見漿而漿亦不滿,或清淡灰白不能作膿,即所蓄微漿,仍是初時之血 水。而漿薄無以化膿者,總屬血氣大虛之候,若不速治,必成內攻外剝之證,宜急用六物煎,或六 氣煎加減治之,或保元湯、或十全大補湯加人乳、好酒與服亦妙。欲辨脾胃強弱,當於飲食二便察 之。飲食雖少而大便堅者,脾胃之氣猶可也,但微加調補,以能食為貴。若大便不實,或見溏瀉, 則最為可畏。蓋一瀉則漿停,瀉止則灌滿矣。速宜用溫胃飲,甚者用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主之。如痘 當作膿之時,猶是空殼,此血不附氣也。血既不至,則毒何由化?宜五物煎,或四物湯,或紫草散 加蟬蛻主之。如頂陷膿少,或服內托藥而暫起復陷者,血氣大虛故也,宜十全大補湯倍加參、 、 當歸、糯米,煎成和人乳、好酒服之,此助灌之妙法也。 一、灌膿三朝之內,若身涼而痘色灰白,或不進飲食,或寒氣逆上而為嘔吐,或腹脹,或泄瀉 而手足逆冷,此皆純陰無陽之證也,急宜用保元湯加二仙散,連進數服;甚者必須九味異功煎,或 陳氏十二味異功散,皆可擇用。若寒戰切牙泄瀉等證,俱同此治。 一、手足灌膿飽滿者,方見脾胃之強,氣血之足也。若色見灰白,漿水清薄,或癟 不起者, 此必脾胃之弱也。或灌漿已完,而四肢猶有不灌者,恐終變癢 之證,宜快斑越婢湯,或六氣煎加 防風、白芷以達之, 庶無陷伏之患。若毒有未透,亦恐關節之處,靨後致生癰毒。 一、癢 不止者,雖曰氣血俱虛,然亦由火力不足,故不作痛而作癢也,宜六氣煎,或五物煎 加防風、白芷、木香、蟬蛻主之。《心鑒》曰∶氣愈虛則愈癢,當用保元湯倍黃 以助表,少加芍 藥以制血,其癢自止。若將靨發癢,此毒退血活,新肉和暢,自然之理也,不必治之。 一、灌膿痛楚不止者,氣滯也,少下保元湯加山楂、木香以行滯氣。如膿色盛滿,大下四苓散 利之而痛自止。 一、痘瘡起發之後,不作膿有四證∶有內虛而不灌者,專宜托補氣血,治法如前。有感風寒, 邪居膚腠而不灌者,宜溫散之,以柴葛桂枝湯加黃 、白芷。有熱毒熾盛身壯熱,津液乾涸,小便 赤熱而不灌者,宜托里解毒利小便,以紫草飲子,或用辰砂六一散解之,俟熱退後,方可用保元湯。 熱甚者,大連翹飲。若大便堅熱,數日不通而不灌者,宜豬膽導之,使氣得疏通,則營衛和暢,不 然恐成黑陷也。有觸穢氣而不灌者,外宜熏解,用胡荽酒,或辟邪丹,內服紫草木香湯,或紫草快 斑湯。 程氏曰∶凡頂陷無膿者為逆,但得根窠紅潤,血猶不散,急用保元湯和芎、歸、白芍、丁香、 糯米煎熟,加人乳、好酒溫服。若色白如水晶,內無膿者,治亦同。但得膿痘相間者猶可治,若純 是水晶色者決死。若地紅血散有熱者,去丁香,加白芍、地骨皮以斂血退熱。若寒戰切牙,宜以木 香散,異功散選用。 程氏曰∶凡正壯之時,有痘雖起壯而皮膚無力,按之水漿就出,雖肉色不暗,此乃名為假壯, 至十一、二日決不能回漿結靨,內攻而死,可急用保元湯加丁香、川芎、糯米,提氣 灌膿自愈。此即名內托也。凡內托之法,即保元湯加川芎、丁香便是,不必《千金》內托也,但 按本方佐使用之。 一、痘將灌膿之時,忽面上有干靨者,即倒陷證也,宜速用八珍湯或六物煎加金銀花、牛蒡 子、連翹、麻黃之屬,水煎熟,調獨聖散服之。服藥後,若干者復起作膿,未乾者即壯而飽滿,或 空地處再出補空小痘者上 也。若痘不作膿,空處或發癰毒者次也。若連進三服而干者不腫,未乾者不飽滿,補痘不多,則最 險證也,宜以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調治之。 一、灌膿時發白泡如彈子者,用棗針刺去其水,外以滑石末敷之,內服保元湯加石榴皮、茯苓 以利皮膚之水。如發紫泡,乃毒溢皮膚之上也,此證必危。 一、瘡爛成片,膿水不干者,用滑石末敷之,或收草散敷之,加珍珠尤妙。 一、痘瘡有重出者,凡痘瘡破損潰爛處,但得復腫復灌,不致乾枯,或於原無痘處復出一層,如 初用之狀,亦以漸起發灌膿者,此皆餘毒未盡,賴里氣充實,毒不得入,故猶出於表而不成倒陷, 是皆逆中之順證也。但痘瘡重出一番,必其人能食而大便堅,乃足以勝其再作之毒,自無足慮也。 如食少而大便潤者,宜用十全大補湯之類,補而調之,若自利者,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肉以蔻丸主 之。蓋病久氣虛,惟利溫補,不可再解毒也。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結靨三朝治款(二十八)

屬性:痘瘡灌膿之後,肥澤堅實,以手摸之,瘡頭硬而微焦,此欲靨也。靨時乾淨,無突陷淫濕破綻, 色蒼蠟,皮堅濃,外明內暗,尖利礙指者,此為正靨。若痘雖似干而痂薄如紙,或有內證未除,此 痘之極險時也,急宜調補,庶不致害。 一、痘瘡自出起至十日,十一、二日,當從口唇頭面以漸收靨。但自上而下者為順,自下而上 者為逆,察有他證,速宜治之。 一、將收靨時,而一向身溫忽然發熱者,名為干漿,是亦常候。此時不可輕用汗下,若有風寒 外感,及飲食所傷,乃當隨證治之。 一、痘瘡收靨太遲,或當靨不靨者,證有數種,當詳辨治之。大部當靨不靨之證,惟脾胃弱, 中氣虛者居多。蓋中氣虛則不能營養肌肉,使之成實,亦或致潰爛也。但察其別無他證而形色氣血 俱虛者,宜內用十全大 補湯,外用敗草散襯之。若當靨不靨,微熱脈大而別無他證者,此陰分之不足也,宜四物湯倍加芍 藥、何首烏。若血虛熱毒未清者,宜四物湯加牛蒡子、木通、山楂。若因食少脾胃氣虛而不收者, 宜六氣煎、或六物煎加減主之。若頻見泄瀉,脾胃弱,肌肉虛,成腹脹煩渴而不收者,宜陳氏十二 味異功散,或木香散,外用敗草散敷之。若當靨不靨之際,忽見頭面溫,足指冷,身不熱,或泄瀉 腹脹,氣促煩渴,急與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遲則不救。凡痘瘡將靨之時,而見泄瀉 煩渴,腹脹切牙等證,多有難救。若與蜜水生冷等物,必煩躁轉加而死。有因飲水過多,或觸於濕 氣,以致脾胃肌肉濕淫,不收難靨者,宜五苓散,或四苓散加山楂利之。有因熱毒未退,膚腠鬱蒸 ,陰不能斂而當靨不靨者,若不速解,則毒必內攻,為害不淺,宜犀角散加芍藥、牛蒡子。有內外 俱熱,陽毒散漫,以致大便秘結,陰氣不行而當靨不靨者,宜內用四順清涼飲,或三黃丸以通其便 ,外用敗草散、豬膽導法。有天寒失於蓋覆,瘡受寒凝而不收者,宜服五積散,外用乳香,或芸香 於被內熏之。有天熱過暖,痘被熱蒸不收者,宜內服人參白虎湯,或五苓散、四苓散以利濕熱,外 用天水散撲之。有為邪穢陰寒所觸,致傷元氣而不靨者,宜保元湯,或十二味異功散,外以辟邪丹 熏之,豬髓膏塗之即愈。 一、痘瘡內熱,毒邪未盡化而干靨太疾者,後必為目疾,成為癰毒,及諸怪證,宜涼血養營煎 少清其火∶若大便過於乾結者,宜微利之以解其毒,當歸丸主之。 一、痘瘡有膿結靨則為善,無膿結靨則為凶,此治之不可緩也。若痘已膿成,不能結靨,而反 致潰爛,或和皮脫去者,此名倒靨,乃毒氣入內也,急須大補中氣以托其里,宜六氣煎倍加芍藥, 及紫草、防風、白芷主之;若兼濕熱者,宜六氣煎加芍藥合四苓散主之。如頭面瘡破,服補藥後 ,但得復腫復灌,或遍身無瘡處,又出一層,謂之補空,雖過期延日而飲食不減,不為大害。若服 藥後不起不補,此毒已入深,最凶候也。 一、痘瘡無論已潰未潰,於十二日之後,但得結靨,便為佳兆。若痂皮不結,則必成倒靨。其 有回之未盡,或遍身俱靨而但有數顆不靨者,終致作癢抓破,亦難必其生也,速宜治之。 一、靨時色白如梅花片者,此為假回,十二日後當死,此不治之證也。如不泄瀉,可速用六氣 煎,或六物煎,合二仙散大進救之。 一、痘瘡成膿不靨,以致潰爛,膿汁淋漓,粘着疼痛,不可着席者,用敗草散,或蕎麥散,以 絹袋盛撲之,更多布席上襯臥尤佳,或用秘傳茶葉方亦佳。若欲面上不成瘢者,用救苦滅瘢散,以 密水調敷之。 一、痘瘡潰爛先傷於面者,凶兆也。如飲食無阻,二便如常,更無他證者,宜內用十全大補湯。 如毒盛內熱者,宜以解毒防風湯加當歸、蟬蛻,相間服之,外以救苦滅瘢散敷之。 一、痘瘡於未灌之先,或會傷犯破爛成瘡,及諸痘收靨,此獨不靨,膿汁不干,更多痛楚,若 不急治,漸成疳蝕,損傷筋骨,以致橫夭,宜服十全大補湯,外敷救苦滅瘢散,或白龍散。 一、痘瘡抓破去皮而猶有血水者,急用六氣煎,或六物煎主之,外以白龍散敷之。 一、痘有臭氣。凡當收靨之時,臭而帶腥者,此痘瘡成熟之氣,邪氣自內而出也,為吉。若臭 如爛肉濁惡不可近者,此雖似結痂,未可為真,急須清熱滋血,宜涼血養營煎,或解毒防風湯。若 於養漿之時便見臭者,此毒火熏蒸之氣,積於中而見於外也,大凶,速宜清熱以解其毒。若痘瘡潰 爛不靨而臭不可聞者,名為爛痘,間亦有收靨無事者。只要胃氣不衰,飲食如故,不作煩躁,則為 可治,宜用八珍湯,或四味消毒飲,外用敗草散敷之。 一、痘瘡靨後而有生瘡潰爛成坑者,須用托里消毒散,或解毒內托散主之。如氣血俱虛而不斂 者,必用十全大補湯。如遍身瘡多潰爛,深而無氣血者必死。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靨後落痂治款(二十九)

屬性:痘瘡結痂自當根據期脫落,其有應落下落,及延綿日久者,此亦不可不察而治之,以防他變也。 一、結痂至半月、一月,粘肉不落或發癢者,此必表散太過,傷其津液,以致腠理虛澀,無力 脫卸故也, 宜用人參固肌湯,或以真酥油、麻油潤之。如久而不脫,宜六物煎加黃 、肉桂、蟬蛻主之。切不 可勉強剝去,恐傷皮膚,一時難愈。 一、遍身結痂雖完,若餘熱未退,蘊蓄肌表,或身熱,或煩渴而痂不落者,宜涼血養營煎,或 解毒防風湯,酌宜用之。如熱甚者,宜大連翹飲加地骨皮主之。外宜用滑石為末,以蜂蜜調勻,雞 翎掃潤痂上即落。 一、痘瘢突起作癢不止者,此熱毒未盡也,宜解毒防風湯主之。 一、痘瘢發癢,剝去痂皮,或血出,或後成膿如瘡疥者,此血熱氣虛也,宜四君子湯,或四物 湯加紅花、紫草、牛蒡子治之。 一、收靨遲而痂不落,昏昏欲睡,此邪氣已退,正氣未復,脾胃虛弱也,宜五福飲,或調元湯 ,緩緩調治之。若余火未清者,宜酸棗仁湯。 一、痘痂既落,中氣暴虛,多有不能食者,宜五味異功散,或養中煎以調之。 一、收靨落痂之後,若餘熱不退,譫語昏沉者,用辰砂六一散,以小柴胡湯調服之。若大便秘 脹者,宜當歸丸利之。熱甚者,用大連翹飲最妙。 一、原痘不灌膿,干如豆殼,雖痂落而疤白,或有餘熱不退者,雖過一日亦要死,宜速用八珍、 十全之類調補之。或毒盛者,仍須先用消毒飲。 一、痘痂既落之後,血氣未復,極當調護,切不宜澡浴及食飲生冷,傷飢過飽,損傷髒氣,致 生他病,為終生之患也。慎之,慎之!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痘後餘毒發熱(三十)

屬性:瘡痘無論疏密,只要毒出得盡而無留伏,其發以漸而透,其收以期而淨,豈尚有餘毒哉!若出 不能盡,發不能透,收不能齊,其人自有餘熱,或渴而腹痛吐瀉,或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精神昏 慣,四體倦怠,飲食減 少,坐臥不安,是皆餘毒未淨之證。凡出之淨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至成漿收靨之時,於瘡 空中猶有補出者,此皆出之盡也。若只始出一層,後無補空之痘,此必尚有伏也,又發之透者,必 於手足候之,蓋手足部遠,氣不易達,若能充拓飽滿,漿氣頗足,可謂發之透也。若只平 不能成 膿,此毒雖出而未能旁達四肢,必有留而伏者。又收之齊者,自面而下,痂皮潔淨,中無潰爛可謂 之齊。若收之太早,或不成痂,此必有內陷之毒也。凡若此者,皆有餘毒,須察部位經絡、寒熱虛 實,或補或利,或解或散,以平為期。若治之不應不已者,此壞證也,不必妄行攻擊。 一、盡後發熱不減者,此有虛實二證,如能食而煩渴,小便赤,大便秘者,實也。宜四順清涼飲 、三黃丸之類主之。若痘後餘毒未淨,有諸熱證者,惟大連翹飲為最佳。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 坐臥振搖,飲食少進者虛也,宜調元湯,或五福飲加芍藥之類主之。 《心鑒》雲∶痘後餘熱者,虛熱也。虛熱多發於午後,臉赤唇紅,或妄言譫語,切不可作實熱 治,當用調元湯,或保元湯加黃連,熱甚者,宜大連翹飲。若妄用攻下,使胃氣一虛,則變生他患 ,致成壞證,不可治矣。 徐氏曰∶痘後餘熱不除者,當量其輕重而治之,大熱則利小便,小熱則宜解毒。蓋利其小水, 使心火有所導引,雖不用涼藥,而餘熱自無容留矣。小熱宜解毒者,蓋小熱不解,恐大熱漸至矣。 利水者,宜導赤散;解毒者,宜犀角地黃湯。若但身表發熱而別無他證者,止宜柴胡麥門冬散。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禁忌(三十一)

屬性:一、痘瘡起發之初,全要避風寒,遠人物,節飲食,守禁忌。若到養漿之時,尤宜謹慎,如天 氣大熱則去衣被,當令清涼但謹門窗帷帳,勿使邪氣透入;如天寒則宜濃添蓋護,房中勿絕燈火; 如或作癢,須為撫摩,勿使搔破,以致難灌,最當慎也。 一、痘瘡房中,凡諸臭穢腥香之氣,及僧道師巫之人,或罵詈呼怒,震驚歌樂,掃地,對面搔癢,對面梳 頭之類,皆不可不避。 一、房中欲辟臭穢,惟燒避邪丹,或紅干棗,或黃熟香皆佳。若蒼朮之氣則太峻也。 一、飲食最宜調和,無使太過不及。或好食何物有不宜者,但少與之。以順其意,苦禁固太嚴, 使之忿怒,恐反助火邪,但不可縱耳。至若助火生風,及蔥蒜泄氣等物,皆所當慎。 一、痘瘡前後,大忌豬肉、魚酒之類,恐惹終身痰咳。 一、痘瘡平復之後,勿與雞鴨蛋,食之則傷神。 一、痘疹退後,須避風寒,戒水濕,如犯其邪,則終身咳嗽,患瘡無有休日。 東垣曰∶痘瘡宜避一切穢惡氣及外人入房。遠行勞汗氣,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麝香臊膻 氣,婦人經候諸血腥臭氣,硫黃蚊煙氣,廁缸便桶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雞毛魚骨氣,蔥 蒜韭薤氣,以上皆不可犯。須要時常燒乳香之類甘香之氣,使之漸聞,則營衛氣暢,可無倒靨陷伏 等患。 陳氏曰∶凡痘疹熱渴,切不可與瓜柿蜜水等冷物,及清涼飲、消毒散等藥,恐損脾胃,則腹脹 喘悶,寒戰切牙而難治。輕變重者,犯房室,不忌口,先曾瀉,飲冷水,餌涼藥也。重變輕者,避 風寒,常和暖,大便調也。 薛氏曰∶前證苦兼吐瀉,手足指冷,屬內虛寒而外假熱也,最忌寒涼。苦大便不通,渴欲飲水 ,則蜜水之類又當用也。但當審其熱之虛實可也。今北方出痘,多有用水,無不愈者,蓋化方多睡 熱炕故也。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出不快(三十二)

屬性:陳氏曰∶凡痘瘡出不快者,多屬於虛,若誤謂實熱壅盛,妄用宣利之藥,致臟腑受冷,營衛澀 滯,不能運達肌膚,則不能起發充滿,亦不能結實成痂,後必癢 ,煩躁喘渴而死。 薛氏曰∶前證亦有各經熱盛,壅遏而出不快者,亦有毒盛痘疔而不能起發者,亦有餘毒而潰癢 者,當細審其因而藥之。 景岳曰∶接此二子之說,皆為有理,但此出遲不起之證,總是氣血內虛不能速達者為最多,若 風寒外閉,及痘疔留毒而不出不起者,雖亦有之,但不多耳。再若各經熱盛而壅遏不出者,則尤為 最少,何也?蓋熱盛者毒必盛,毒盛者勢必疾速,而或密或早,無能緩也。故凡治此者,必當察其 熱之微甚,以辨虛實,再察外邪之有無以辨表里。如無外邪,亦無痘疔而火邪不甚者,則盡屬虛證, 宜從溫補,不得雜亂以遺後患也。諸治法詳報痘三朝治款中。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陷伏(三十三)

屬性:凡看痘之法,其出欲盡,出不盡者伏也;其發欲透,發不透者倒陷也;其收欲淨,收不淨者倒 靨也。伏唯一證,陷有數種。凡毒之伏者,患在未壯之先,其人瘡雖出而熱不少減,或煩渴,或躁 悶,此必有伏毒未得全出也。陷則患於既壯之後,其血漸干而變黑者,謂之黑陷;漿膿未成而為癢 ,或破損者,謂之倒陷;漿膿既成而復濕爛,皮破不肯結靨,收不乾淨者,謂之倒靨,亦陷類也 ,是皆惡候。凡治此者,使非猛峻之劑,安能望其回生。時醫欲以尋常之藥救此危病,其猶放雀搏 ,驅羊敵虎耳。故其輕者宜奪命丹,重者宜神應奪命丹,則其庶幾耳。倘服藥後而反增黑色者, 為必不治之證。 一、痘之留伏毒不盡出者,證有不同,當辨治之。有元氣不足而托送無力者,此必稟賦素弱,飲 食素少,身無大熱而出有不透,即不足之證也,宜十宣散、蟬蛻膏之類,加獨聖散主之,若虛而有 熱者,宜人參透肌散。有毒盛氣滯,留伏經絡而出不透者,必其人氣體濃濁,身有大熱而汗不易出 ,即皆有餘之證,宜荊防敗毒散主之。若表里俱實,外有大熱,內有秘結煩滿,而留伏不透者,宜 雙解散。 一、干黑不起而倒陷者,當分五證∶一則內虛而陽氣不能外達,故致出而復沒,或斑點白色,或 見灰黑倒 陷者,必其人不能乳食,或腹脹內寒,或手足冷,或吐瀉,或寒戰咬於,皆內虛也,速宜溫中,輕 則十宣散、六氣煎;甚則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外用胡荽酒噴之,或更用十全大補湯 。但得冷者暖,陷者起,黑音紅活,便是佳兆。若服藥後而反加煩躁昏亂者死。二則毒氣太盛,內 外熏灼,不能盡達於表,因而復陷於里,乃致熱煩躁擾,氣喘妄言,或大小便不利,渴而腹脹,是 皆毒氣之倒陷也,輕者利小便,宜大連翹飲、通關散,或四順清涼飲;甚者通大便,宜承氣湯,並 外用水楊湯浴之。得利後瘡出則佳,更用加味四聖散調治之。凡治此者,但得陽氣不敗,脾胃溫暖 ,身溫欲飲水者生。苦加寒戰身冷,汗出耳尻反熱者死。三則外感風寒,肌竅閉塞,血脈不行,必 身痛,或四肢微厥,斑點不長,或變紫黑如癮疹者,此倒伏也,宜溫肌散表,用桂枝葛根湯加麻黃 、蟬蛻,或紫草飲,外用胡荽酒噴之,但令溫散寒邪,使熱氣得行,則痘自長矣。四則或因誤下, 毒氣入里而黑陷者,先宜六氣煎,或溫胃飲以培養胃氣。如表有未解者,後宜柴葛桂枝湯以疏散於 外,甚者再加麻黃。五則以房室不潔,或為穢惡所觸而黑陷者,宜內服紫草飲子,外用胡荽酒噴之 ,或用茵陳熏法,並用辟邪丹。 一、將起發時,雖有漿水,但色見黑黯者,最為可畏,急宜六氣煎加川芍以香血氣,血氣旺則 毒自散而色自活矣。或以十全大補湯合無價散主之。 一、凡倒靨之證,亦須看大便何如,苦大便秘結而內熱者宜利之,以四順清涼飲,或三黃丸主 之。若大便不實而內不熱者宜補之,以六氣煎,或十全大補湯加防風、白芷;甚而泄瀉者,宜陳氏 十二味異功散。有雖不泄瀉而虛寒甚者,宜九味異功煎,並外用敗草散。 一、治陷伏證有三驗法,凡服藥之後,但得陷者復腫,漸以成膿,乃一驗也;苦原瘡已干而別 於空處另出一層,起發成膿,漸以收靨者,二驗也;亦有不腫不出,只變自利,下去膿血而飲食精神 如故者,三驗也,有驗者吉,無則凶。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癢抓破(三十四)

屬性:訣雲∶虛則癢,實則痛。又曰∶諸癢為虛。此固其辨矣。然實即兼熱也,虛印兼寒也。蓋如瘡 瘍之痛,必由乎熱,今不作痛而作癢,此其無熱可知,無熱由乎陽虛,陽虛便是寒證,諸有以初起 作癢為火者,皆謬也。且凡痘瘡發癢,則多為不起不灌而 陷繼之,最可慮也。故凡治癢之法,雖 雲當補,然尤不可不溫,惟溫補則營衛和,氣血行而痘自起矣。痘毒既起而透,則多有作痛,尚何 癢哉?故痘於起發之時,則宜痛不宜癢也。然癢有數證,亦當辨治如下∶ 一、痘瘡初見點便作癢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之間,而進退遲疑總由元氣無力,欲達不能也,速 當溫補陽氣,兼以疏散,但使腠理通暢,則痘自起而癢自止矣。宜六氣煎加川芍、白芷、防風、荊 芥之屬。若虛在血分而色白者,宜六物煎,或五物煎加減主之。 一、痘瘡出齊之後,但是作癢,俱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加川芎、當歸、防風、荊芥治之,或用十 全大補湯,或用蟬蛻膏。 一、血滲肌膚,咸蜇皮肉而作癢者,亦以氣虛而然,宜保元湯加芍藥、當歸以制血,或加丁香 以治里,官桂以治表,表里俱實,自不作癢。 程氏曰∶凡前後癢 ,宜保元湯加何首鳥、牛蒡子、白芍藥。何首鳥須赤白兼用。 一、痘瘡干而作癢者,宜養血潤燥,以五物煎加防風、荊芥、外用茵陳熏法。 一、痘瘡濕而作癢者,宜補氣去濕,以四君子湯加防風、荊芥、桂枝以解之,外用菌陳熏法。 一、頭面為諸陽之會,若癢而抓破,則泄氣最甚,速宜六氣煎,或十全大補湯加防風、荊芥、 何首烏之屬以培補之。但得復腫復灌而飲食如常則無害,若癢不止而滿面抓破者必死。 一、遍身發癢抓破,膿血淋漓者,宜參 內托散,倍加當歸及白芷、荊芥、木香,使氣和血行,其 癢自止, 外以敗草散敷之。 一、瘡癢潰爛,粘衣連席難任者,內服十全大補湯加防風、荊芥,外用敗草散。 一、痘瘡見形而皮肉紅艷,起發而皮嫩多水者,其後多致癢 也,急須先期調補之。 一、痘瘡將收而癢者,其膿已成,其瘡已回,邪散而正復,營衛和暢故癢也。不須服藥,但謹 護之,勿令抓破,以致損傷成瘡。 一、漿膿初化,膿未成而混身瘙癢不寧者,此惡候也,速當溫補氣血,用六氣煎、六物煎之類 ,加以防風、白芷、荊芥之屬,必令癢去方保無慮。若癢甚不休,瘡壞皮脫,其毒復陷,謂之癢 ,必不能活矣。 《活幼心書》雲∶凡作癢不止,用荊芥穗以紙束之,用刺癢處,以散郁邪,其癢自止,此屢驗 之法。內服消風化毒湯加參、歸以解之。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作痛(三十五)

屬性:痘瘡作痛,有實有虛,雖曰諸痛為實,然此言亦不可執。若身有大熱而大便秘結,煩躁不寧, 喘脹作渴而為痛者,此實痛也。若無大熱而二便清利,脾氣不健,衛氣不充,營失所養而作痛者, 此虛痛也。實者宜解毒清火,當用解毒湯,或四味消毒飲之類主之。虛者宜補香血氣,當用保元湯 ,或六物煎之類主之。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頭面腫(三十六)

屬性:經曰∶熱甚則腫。大抵毒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故亦可以腫與不腫,察毒之甚與不甚也。然 痘瘡應期起發,毒必以漸盡出,故頭面亦必以漸浮腫,此毒火聚於三陽之分,欲化膿漿,其宜然也 。然止宜微腫,而甚腫者,大作所宜。若當起發之時,頭面全然不腫,必其痘稀磊落,毒氣輕淺者 然,此最吉兆也。 一、痘以漸起,面以漸腫,及灌膿收靨而腫以漸消,此常候也。如應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 ;應消不消 者,必其毒氣有餘,須急治之。 一、有痘未起發而頭面預腫,皮光色嫩,如瓠瓜之狀,此惡毒上沖之候也。又有痘點已見,但隱 隱於皮膚之中,肉目腫而痘不起者決死。汪氏《理辨》曰∶痘起五六日之際,有面目先腫而光亮者 ,是陽乘陰分,毒不能發也。何也?血乃氣之本,氣乃血之標,血有不足,則根本之力已虧,故致 虛陽動作,其氣妄行肉分,區區不足之血,何能載毒而出?七日之後,傳經已足,則氣退毒陷,陰 陽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凡值此者,不可不預調氣血,若待臨期,無能為矣。 一、痘正起發頭面腫脹時,正面之瘡切防瘙癢,不可使之抓破,少有損傷,以致真氣外泄,邪 氣內蝕,則腫消毒陷,多致死矣。但得破者復灌,消者復腫,飲食二便如常,則變凶為吉矣,宜十 全大補湯,或合苦參丸治之。 一、頭面腫脹而眼目咽喉痛閉者,急宜解毒,眼與咽喉相兼治之,宜消毒化斑湯去升麻,或 大連翹飲主之。 一、兼疫毒之氣而頭項腮頜預腫者,此必大頭風及蝦蟆瘟之屬,宜以疫氣治之,如大連翹飲, 及普濟消毒飲之類主之。但兼此者亦多凶少吉也。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痘疔黑陷(三十七)

屬性:痘有紫黑枯硬而獨大,針撥不動,手捻有核者,是為痘疔,若不去之,則一身之痘皆不能起發 ,或皆變黑色,必致死矣、其有黑大而軟者,此名黑痘,慎不可作痘疔治也。 痘疔者,以熱毒蓄積,氣血凝敗而成也。然其類亦有數種,最為惡候,宜謹察之。有初出紅點 ,漸變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敗,氣血中虛,不能化毒,反致陷伏也。有肌肉微腫,狀如堆 粟,不分顆粒者,此氣滯血凝,毒氣結聚不散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此血隨毒走,氣 不能充也。有中心戴漿自破潰爛者,此 氣血俱虛,皮膚敗壞也。有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脾虛不能制濕,氣虛不能約束也。有為血泡色紫 易破者,此血熱妄行,而氣虛不能完固也。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此衛氣已敗,其液外脫也。以 上數證,雖與痘疔不同,而危險無異,但於五六日間候之,若見一證,多不可治。 一、凡痘疔及黑陷者,宜內服六氣煎加川芎、紫草、紅花、木通之類,以補血涼血而疔自退。疔 退後,宜大進六氣煎,或六物煎,外用四聖丹,以胭脂汁調點之。疔若大者,用銀針挑破瘡口,吸 出惡血,入後藥末,即轉紅活。大抵黑陷而疔多,或餘毒不起者多死。苦痘疔挑去黑血,搽藥不變 ,仍是黑色者必死。 《心鑒》曰∶痘疔見於四肢,不近臟腑者易治,若穿筋骨者亦難治。但有見於頭面腹背,逼近 於內者,其勢必攻穿臟腑矣。如未穿者,急須治之,用飛過雄黃,以真蟾酥拌勾為丸,如麻子大, 挑疔點入,立效。又成用巴豆一粒,去皮膜,合硃砂一分,研爛點入,一時突出即愈。內服無價散 ,汲井水加豬尾血三五點調下。 一、痘瘡黑陷者,必氣不足,血不活也,急宜托里散,或六物煎加川芍、肉桂、紅花、蟬蛻, 調無價散,或獨聖散,甚者宜九味異功煎,或十全大補湯,調無價散,仍外用四聖丹點之。若見焦 紫而黑,混身皆是,及身有大熱,或大便秘結,內熱煩渴者,此亦有火毒之證,宜四順清涼飲,或 承氣湯,合萬氏奪命丹以解其毒。俟火邪略退,即宜用六氣煎,調無價散以托其內,亦可望其生也 。 一、痘瘡起發之時,但見乾燥,其根焦黑,即當速治之。如火邪不甚,證無大熱者,惟五物煎, 或六物煎為最宜也。如有火證火脈,血熱毒盛而焦黑者,輕則涼血養營煎,或鼠粘子湯,甚則以萬 氏奪命丹合而服之。 一、原有瘡疥未愈,至痘出之時,其破處痘有攢聚,而形色黑潰者,急以銀針挑破,吮去毒血, 吐於水中,其血紅者可治,黑者難治,須內服加味四聖散,或萬氏奪命丹,外用萬氏四聖散塗之。 一、靨後痘疔潰爛成坑,內見筋骨者,宜托里消毒散,或荊防敗毒散加穿山甲、蟬蛻、僵蠶, 外用神效當歸膏,或太乙膏貼之,或以白龍散敷之。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飲食(三十八)

屬性:痘瘡終始皆以脾胃為主,但能飲食,則氣血充實,而凡起發灌漿收靨,無不賴之。故能食者, 雖痘瘡稠密,亦自無害;不能食者,雖痘瘡稀少,亦為可虞,此脾胃之調,所當先也。然證有不同 ,最須詳審施治。 一、痘有毒氣正盛而不食者,當痘瘡正出之時,雖不欲食,但得痘色真正,不為害也。蓋熱毒 未解,於將出未出之際,多有不欲食者,待毒氣盡出自能食矣。其有痘已盡出而仍不欲食者,當徐 用四物湯加神曲、砂仁、陳皮,一、二劑必能食矣, 一、痘見灰白,別無大熱停滯等證,而食少或不食者,必脾胃虛也,宜五味異功散,或四君子 湯。若胃中陽氣不足,不能運化而食少者,此處而且寒也,宜溫胃飲、養中煎,或六氣煎主之。 一、凡命門元暢不足,則中焦胃氣不暖,故多痞滿不食,下焦腎氣不化,故多二陰不調,此必 用理陰煎加減治之,自見神效,勿謂小兒無陰虛證也。 一、凡泄瀉,或見噁心,或嘔吐而不食者,尤屬胃氣虛寒也,輕則理中湯、六氣煎;甚則陳氏 十二味異功散,或用六氣煎合二仙散主之。 一、凡脾氣不虛,但胃口寒滯,或痛或嘔而不食者,宜益黃散。 一、凡停食多食而不食者,宜大小和中飲以清宿滯,或五味異功散加山查、麥茅、神曲、砂仁, 或合勻氣散治之。 一、凡口瘡不能進食,或咽喉疼痛而不能食者,但清其咽,痛止自會矣,宜廿桔湯,或加味甘 桔湯。 一、凡外感風寒,邪入胃口則不能食,須表散寒邪,邪散自能食矣,宜加減參蘇飲,或柴陳煎 ,或五味異功散加柴胡。 一、痘後別無他證而飲食不進者,此惟脾氣不足,宜五味異功散,或溫胃飲、養中煎之類主之。 程氏曰∶凡水谷不能運化而飲食不進者,只用保元湯加陳皮、麥茅、神曲、砂仁、扁豆、生薑 ,嘔者加真藿香。 徐氏曰∶痘瘡不乳食者,有虛實二證∶或吐或利,面目青白或青黑色者為虛寒,宜溫之補之; 若大小二便乾澀,面赤而氣壅,或渴或熱,或目睛黃赤,氣粗中滿者為實熱,宜清之利之。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咽喉口齒(三十九)

屬性:咽喉司呼吸之升降,乃一身之橐 也。毒氣不能舒散,則壅聚於此,腫痛閉塞,水漿難入,則 死生系之,深可畏也。首尾俱宜甘桔湯加麥門冬、牛蒡子、玄參、杏仁,或加味甘桔湯,及《拔萃 》甘桔湯俱可用。熱甚痛甚者,宜東垣涼膈散加牛蒡子,或以甘桔湯合黃連解毒湯加石膏、木通、 牛蒡子、山豆根、射干,並外用玉鑰匙點之。咽痛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下之。以上證治,必其能 食肉熱者,方可用此寒涼之劑。若上焦雖熱而下焦不熱,或不喜飲食者,只用加味甘桔湯,徐徐咽 服,不必用牛蒡子,恐其性涼傷脾也。 一、咽喉腫痛,凡痘瘡多有是證,但七日前見者為逆,七日後見者無慮。蓋起發灌膿之時,內外 之痘俱大,以致氣道壅腫而然,此痘也,非喉痹之毒也。待外痘既靨,則內證自除矣,不必治之。 徐氏曰∶凡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內服加味甘桔湯。外看身上有痘之最大者,此其毒氣相連, 宜用香油燈草燃而淬之,一淬即愈。或用手捻破,以痘疔散塗之。 陳氏曰∶凡身壯熱,大便堅實,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皆瘡毒未盡,宜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湯 。如不應,宜七味白朮散。 一、痘瘡弄舌吐舌者,脾之熱也,輕者導赤散,甚者瀉黃散。 一、唇口與五內相通,故熱毒內發,口舌必先受傷,毒甚則口舌或紫或白或黑,舌或腫大,此皆 實熱之證,宜內服黃連解毒湯加石膏、牛蒡子、木通、生地,或東垣涼膈散。若大便乾結者,宜《 局方》涼膈散,外用玉鑰匙點之。若口舌生疳者,以吹口丹,或陰陽散敷之。 一、牙齦腫爛成疳者,此陽明熱毒內攻也,殺人甚速,宜甘露飲主之,外用老茶葉、菲菜根煎濃湯 洗之,仍用翎毛刷去腐肉,洗見鮮血,乃以神授丹,或搽牙散敷之,日三次,或綿繭散亦可。若爛 至喉中者,用小竹管將綿繭散吹入,雖遍口牙齒爛落、口唇穿破者,皆可敷藥而愈。然必有黃白膿 水者方可治,若色如干醬,其肉臭爛,日爛一分者俱不治。 一、牙疳臭爛,氣粗熱甚,舌白至唇,口臭如爛肉,大便瀉膿血,肚腹脹痛,此胃虛毒氣內攻 ,胃爛之證。苦山根發紅點者,此疳毒內攻,故見於山根,亦胃爛之證,俱不治。 一、痘疹退後,若有牙齦腐爛,鼻血橫流者,並為失血之證,宜《局方》犀角地黃湯加山梔、 木通、玄參、黃芩之類以利小便,使熱毒下行,外用神授丹治之,不可緩也。若疳瘡色白者,為胃 爛,此不治之證。


<目錄>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

<篇名>痘瘡中論列方(四十)

屬性:保元湯(痘一) 調元湯(痘二) 五味異功散(補四) 四君子湯(補一) 五福飲(新補六) 九味異功(煎因二三) 四物湯(補八) 五物煎(新因二) 十二味異功散(痘二二) 二陰煎(新補十) 六物煎(新因二十)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二仙散(痘二十) 六氣煎(痘二五八)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十宣散(痘十四) 八珍湯(補十九)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溫胃飲 (新熱五) 理中湯(熱一) 七味白朮散(小七) 養中煎(新熱四) 理陰煎(新熱三) 七味安神丸(小七三) 益黃散(和十九) 胃愛散(痘十九)莫能助 黃建中湯(補二七) 芎歸湯(痘十五) 托里散(痘四) 參 內托散(痘七) 惺惺散(小二三) 酸棗仁湯(補八四) 人參固肌湯(痘十二) 柴陳煎(新散九) 柴葛煎(新因十八) 人參透肌散(痘十三) 柴歸飲(新因十五) 蘇葛湯(痘二七) 升 麻葛根湯(痘二六) 疏邪飲(新因十六) 小柴胡湯(散十九) 柴葛桂枝湯(痘三六) 參蘇飲(散三四) 柴胡飲子(痘四二) 加減參蘇飲(痘三四) 五積散(散三九) 五柴胡欲(新散五) 桂枝葛銀渴(痘三七) 雙解散(痘四一) 羌活散(痘三八) 麻黃甘草湯(痘三五) 益元散(寒百十二) 搜毒煎(新因十九)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天水散(寒百十二) 敗毒散(痘三一 又三二)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 六一散(寒百十二) 解毒湯(痘五一) 黃連解毒湯(寒一) 甘露飲(寒十) 消毒散(痘四七) 托里消毒散(痘六) 五苓散(和一八二) 瀉黃散(寒五七) 解毒內托散(痘五) 四苓散(和一八七) 退火丹(痘八四) 實表解毒湯(痘五四) 導赤散(寒一二二) 苦參丸(痘九九) 四味消毒欲(痘四八) 當歸丸(痘九五) 大和中飲(新和七) 六味消毒飲(痘四九) 三黃丸(攻六八) 小和中飲(新和八) 毒 防風湯(痘五六) 承氣湯(攻一) 肉豆蔻丸(小五六) 消風化毒湯(痘五八) 通 關散(痘八五) 橘皮湯(痘九二) 涼血化毒湯(痘五九) 獨聖散(痘七八) 勻氣 散(痘九三) 普濟消毒飲(寒十三) 蟬退膏(痘四六) 化痰丸(小九九) 消毒化 斑湯(痘五十) 無價散(痘七九) 三酥餅(痘八十) 養血化斑湯(痘十八) 敗草 散(痘一二六) 抱能丸(小八五) 涼血養營煎(新因十七) 胡荽酒(痘百十八) 保嬰丹(痘百五) 玄參地黃湯(痘八六) 水楊湯(痘百二十) 大連翹飲(寒七八) 速翹升麻湯(痘二八) 胭脂汁(痘一二五) 犀角散(痘六三)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 豬髓膏(痘一二二) 快斑湯(痘七三) 快斑越婢湯(痘七四) 蕎麥散(痘一二四) 鼠粘子湯(痘七六) 射干鼠粘子湯(痘七七) 茶葉方(痘一二一) 紫草欲子(痘六七) 柴草木通湯(痘七十) 白龍粉(痘一二七) 紫草飲(痘六六) 紫草木香湯(痘六九) 神授丸(因一五六) 紫草散(痘六五) 柴草快斑湯(痘六八) 綿繭散(痘一三四) 如聖湯(痘十一) 加味甘桔湯(痘九十) 痘疔散(痘百十四) 甘桔湯(因一七五) 《拔萃》甘桔湯(因一七六) 陰陽散(外一三三) 四聖丹(痘百十五) 參四聖散(痘八) 吹口丹(痘一三六) 玉鑰匙(因一九三) 加味四聖散 (痘十) 搽牙散(痘一三五) 辟邪丹(痘百三十) 萬氏四聖散(痘百十六) 茵陳薰法 (痘百十九) 人參白虎湯(寒三) 四順清涼飲(攻二五) 《局方》涼隔散(痘十九) 東垣涼膈散 (痘八三) 前胡枳殼湯(痘九四) 萬氏奪命丹(痘八二) 神應奪命丹(痘八一) 救苦 滅瘢散(痘一二八) 萬氏牛黃清心丸(小九四) 神效當歸膏(外三一四) 太乙膏(外三百八)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總論吐瀉(四十一)

屬性:凡痘疹吐瀉,有不必治者,有當速治者。如初熱時即見吐瀉,但欲其不甚而隨止者吉,蓋 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邪氣賴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則不得不治。又有元氣本 弱而見此證者,使不速為調補,必致脾氣困憊則痘出之後,虛證疊見而救無及矣。此痘前之 吐利,其當治不必治,自有輕重之分也。若見點之後,則吐瀉大非所宜,速當察其寒熱虛實 而調治之。 一、痘瘡吐瀉,雖曰多屬脾經,然亦有二焦五臟之辨。蓋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 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中焦,則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當辨心肺之脾氣;在下焦者,當 察肝腎之脾氣。此五臟之氣,各有相滋相制之機,設不明此,鮮不誤矣。 一、痘瘡吐瀉,大都中氣虛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實毒盛,及飲食過傷而為吐瀉者, 此宜詳審脈證,自有可辨。若果有熱毒實邪,則不可誤認虛寒,輕用溫補,恐反助邪以致餘毒癰 腫,或為潰爛難收等證。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嘔吐(四十二)

屬性:痘瘡嘔吐,大都虛寒者多,實熱者少,但當以溫養脾胃為主。即或兼雜證者,亦必有實邪可 據,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輕用寒涼及消耗等藥。 一、凡嘔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藥,致犯下焦元氣,則必反甚而危矣。 即或有大便不通 者,亦當調補胃氣,從緩利導,但得脾胃氣和,則升降調而便自達,此不可不知也。 一、痘瘡別無風寒食滯、脹滿疼痛等證,而為嘔吐或乾嘔噁心者,必脾胃虛寒也,宜六味 異功煎、五君子煎、參姜飲之類主之,或溫胃飲、理中湯皆可酌用。 一、脾氣微寒微嘔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異功散。 一、胃口虛寒,嘔吐而兼有痛滯者,六味異功煎送神香散,或調中湯亦佳。 一、脾胃虛寒吐瀉並行者,溫胃飲,甚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一、脾腎虛寒,命門不暖而為吐瀉者,必飲食不化,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關煎或理 陰煎不可。 一、凡寒氣犯胃,腹脹腹痛而為嘔吐者,神香散、益黃散,或加炮姜。若因飲水或食生冷 瓜果而作嘔吐者,五苓散加炮姜。 一、飲食過傷,停滯胃口,胸膈脹滿而為嘔吐者,宜和胃飲,或大和中飲,或神香散。 一、痰飲停蓄胸膈而脹滿嘔吐者,宜二陳湯,或橘皮湯加炮姜。 一、三焦火閉,煩熱壅滯胃口而為嘔吐者,此必陽明火證也,宜橘皮湯加黃連,甚者再加石 膏,或用竹葉石膏湯。但此證甚少,勿以虛火作實火也。 程氏曰∶凡痘瘡嘔吐之證,須辨冷熱。熱吐者,宜六君子湯加薑汁炒芩、連;冷吐者, 宜六君子湯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一、痘瘡嘔吐不已,聲濁而長,或乾噦者,最是瘡家惡候。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泄瀉(四十三)

屬性:痘瘡首尾皆忌泄瀉,而後為尤甚,惟初熱時,有隨泄而隨止者為吉。若自見黑點之後, 以致收靨,毒氣俱已在表,俱要元氣內充,大便堅實,庶能托載收成,若略泄瀉,則中氣虛弱, 變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後而見 泄瀉,則必難起難灌;既起之後而見泄瀉,一瀉則漿停,瀉止則漿滿;既灌之後而見泄瀉, 則倒陷倒靨,內潰內敗等證,無所不至,此實性命所關,最可畏也。今多見妄藥誤治,敗人脾 氣以致莫救者,猶雲欲去其毒,瀉瀉無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瀉,只在辨其寒熱,熱者必濕滯之有餘,寒者必元陽之不足。但十瀉九虛而實 熱者極少,故凡見泄瀉、嘔吐、腹痛而別無實熱等證者,無論痘前痘後,俱速宜溫救脾腎。此 大要也,當詳察之,若失其真,誤治則死。 一、虛寒泄瀉,凡證無大熱,口不喜冷,脈不洪數,腹無熱脹,胸無煩躁,飲食減少而忽然 自利者,則悉屬虛寒,切不可妄用寒涼之劑,再傷脾土,必致不救,宜溫胃飲、養中煎、五君 子煎,或理中湯、四君子湯之類,隨宜用之。若腹有微滯微脹而為泄瀉者,宜六味異功煎,或 五味異功散加砂仁。若泄瀉兼嘔兼痛而氣有不順者,宜養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湯合二 仙散。若泄瀉而山根、唇口微見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熱,指尖微冷,瀉色淡黃,或兼青白 ,睡或露睛,此皆脾腎虛寒之證,非速救命門,終不見效,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或陳氏十 二味異功散亦可。若泄瀉勢甚,用溫脾之藥不效者,則必用胃關煎,或理陰煎之類主之。若久瀉 滑脫不能止者,宜胃關煎、溫胃飲,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虛, 但以寒濕傷脾,或飲水而為泄瀉者,宜佐關煎、抑扶煎,或益黃散加豬苓、澤泄,或五苓散俱佳。 一、蓄熱泄瀉,本不多見而間亦有之,然必有熱證可據,方可用清利之藥。如脈見洪數, 身有大熱,口有大渴,喜冷惡熱,煩躁多汗,或中滿氣粗,或痘色 腫紅紫,或口鼻熱赤, 小水澀痛之類,皆熱證也。且熱瀉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緩,皆可辨之。然治熱之法,當 察火之微甚,勿使藥過於病,恐致傷脾,則必反為害。凡濕熱內蓄,小水不利,微熱不甚而為泄 瀉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釐清飲之類,加木通主之。若濕熱稍甚,清濁不分而泄瀉者, 宜四苓散加姜炒黃連,或合黃芩湯治之。若食多脈盛氣壯而泄瀉者,當從熱治,宜黃芩湯加 黃連。若熱在下焦,小水赤澀而泄瀉者,宜大釐清飲,或合益元散。若濕熱在脾,泄瀉內熱 而兼腹 痛者,宜香連丸。若頰赤身熱,頭痛咽疼,口瘡煩躁而泄瀉者,陽明火證也,宜瀉黃散。若 濕熱在脾,瀉而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或《御藥》大半夏湯加黃芩。若內熱泄瀉而兼氣 虛者,四君子湯加芍藥、黃連、木香。 一、發渴乃泄瀉之常候,蓋水泄於下,則津涸於上,故凡患泄瀉者,必多口乾口渴。但干 與渴不同,渴者欲飲,干者不欲飲,渴屬陽而干屬陰,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飲水者,此火證也。 有渴欲飲湯者,此非火也。有雖欲飲水而不能多者,有口雖欲涼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證也。 然則病渴者尚有陰陽之辨,而矧夫但干而不渴者,此實以水虧而然,若作火治,鮮不為害。故凡 有久瀉津亡而作渴者,當審其非熱而不可不壯其水也。 程氏曰∶泄瀉須分寒熱,寒者小便清,宜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然白朮、茯苓非泄瀉發 泡者不宜用,以其滲利故也。按此說可見治痘者,即滲利亦忌,顧可妄為消伐以殘其氣血津液乎? 陳氏曰∶凡瀉頻津耗則血氣不榮,瘡雖起發亦難收靨。如身溫腹脹,氣促切牙,煩躁譫妄 者皆難治,緣穀食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與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異功散。 萬氏曰∶瘡未出而利者,邪並於里,實也,宜從清毒。瘡已出而利者,邪達於表,里虛也, 宜治其虛。凡痘瘡所忌,惟內虛泄瀉,若溫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證。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寒戰切牙(四十四)

屬性:寒戰者,陽中之氣虛也,陽氣虛則陰乘之,陽不勝陰,故寒慄而戰也。切牙者陰中之氣 虛也,陰氣虛者腎元憊,骨氣消索,故切齒而鳴也。總之,虛在氣分,則無非陰盛陽虛之 病耳,非大加溫補不可也。 《心鑒》雲∶七日前見寒戰者,表虛也;切牙者,內虛也。七日後見寒戰者,氣虛極也; 切牙者,血虛極也。氣虛者,保元湯倍加肉桂以溫陽分。血虛者,保元湯加芎、歸以益 陰分。余常用六氣煎,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無不應手而止。其有獨寒戰、獨切牙者,亦一 體治之,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一、有寒邪在表,身體大熱,脈緊數無汗,邪正相爭而為戰慄者,此即似瘧之類,但散 其邪而戰自止,宜柴葛桂枝湯之類主之。 一、痘瘡灰白潰爛,泄瀉而寒戰切牙者,此純陰無陽之證,宜九味異功煎,或陳氏十二 味異功散亦可。 一、痘色干紫黑陷,大小便不通,煩躁大渴而寒戰切牙者,此純陽無陰,火極似水之證 也,宜雙解散。 一、養漿結靨之時,有紅紫 腫,大小便秘,煩渴喜水者,乃表里俱熱之證,以瘡痛而振搖 忍痛而切牙也。此非寒戰切牙之屬。如熱甚而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加連翹、木通、金銀花之 類主之。 一、筋惕肉 似戰者,以經絡血氣為瘡所耗,不能榮養肌肉,主持筋脈,故惕惕然肌肉 自跳, 然肌肉自動,本非寒戰之證也,宜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陳氏曰∶切牙者,齒槁也,乃血氣不榮,不可妄作熱治。 一、寒戰切牙而氣喘譫妄,悶亂足冷者,非倒陷即倒靨也,不治。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煩躁(四十五)

屬性:煩者,擾擾而煩,躁者,煩劇而躁,合言之,則煩躁皆熱也,分言之則煩在陽分,躁在 陰分,煩淺而躁深也。《難知集》曰∶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痘疹煩躁,大非 所宜,若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譫妄狂亂,昏不知人而煩躁者,謂之悶亂,乃不治之證。 一、痘瘡以安靜為貴,若忽然煩躁多哭,切須詳審其故。如別無逆證而忽然若此,是必瘡 痛而然,待膿成則痛止而煩亦止矣,不必治之。其或飲食寒熱偶有所因而致然者,但當隨 證調理之,則無不即安者。 一、痘瘡煩躁兼喘者,火毒在肺也,宜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 一、煩躁多驚者,火在心經也,宜導赤散加梔子、麥門冬,或七味安神丸。 一、痘毒未透,熱伏於內而煩躁者,宜六味消毒飲,或兼萬氏奪命丹。 一、熱甚於內而煩渴熱躁者,宜導赤散,或玄參地黃湯加木通、麥門冬,或萬氏牛黃清心丸, 或四味消毒飲。 一、邪毒未解,熱甚於表而煩躁者,宜柴胡麥門冬散,或羌活湯。 一、痘瘡紅紫乾燥,壯熱口渴,譫妄者,退火丹,或萬氏牛黃清心丸,或用《良方》犀角地 黃湯。 一、陰虛假熱,自利煩躁者,肝腎水虧也,輕則五陰煎,甚則九味異功煎,或陳氏十二味 異功散。 一、吐利不食而煩躁者,脾氣虛也,輕則保元湯、溫胃飲,甚則九味異功煎,或陳氏十二味 異功散。 一、瘡密膿成,營血虧耗,心煩不得眠者,宜三陰煎加麥門冬。如有微火者,宜酸棗仁湯。 一、晝則煩躁,夜則安靜。此陽邪盛於陽分也,宜人參白虎湯,或加梔子。如晝則安靜, 夜則煩躁者,此陰中之陽虛也,宜三陰煎。如有火邪,亦可加梔子仁。 一、大便乾結不通而煩躁腹脹者,四順清涼飲、當歸丸,甚則承氣湯。若大便秘結,痘瘡 陷伏而煩躁者,百祥丸或承氣湯。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喘急(四十六)

屬性:喘與氣促不同,喘者氣粗而壅,壅而急,喘為肺邪有餘也;促者氣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續, 促為肺腎不足也。此二者一實一虛,反如冰炭,若或誤治,無不死也,當詳辨之。 一、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證,必咳嗽多痰,或鼻塞,或身有微熱,或胸滿不清,治當 疏散肺邪,宜六安煎,或二陳湯加蘇葉主之。若寒邪外閉之甚者,仍宜加麻黃、北細辛之類。 若兼氣血不足,而風寒在肺作喘者,惟金水六君煎為最。 一、痰因火動而為喘急者,當以清痰降火為主。若痰涎上壅者,先治其痰,宜抱龍丸、清 膈煎之類主之。 若火上刑肺,肺熱葉舉,大熱大喘者,宜人參石膏湯。若微熱作渴,肺燥液衰而喘者,宜人參 麥門冬散。若夏月熱甚,火犯肺金而喘者,仲景竹葉石膏湯,或六味竹葉石膏湯。若火伏三焦, 肺胃大腸俱熱,胸腹脹,大便秘結而喘者,前胡枳殼湯。 一、喘以氣虛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瀉而上喘者,必虛喘也。凡小兒喘息,覺在鼻尖 而氣不長者,必虛喘也,此實氣促,原非氣喘。若見此證,急須速補脾肺,或救腎陰,輕則參 姜飲、六氣煎,甚則六味回陽飲。若下為泄瀉而上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 煎,不可疑也。若大便不瀉,而或為多汗,或為腹膨,或見痰飲、狂躁,但以陰虛水虧, 氣短似喘,而脈氣無神者,急宜貞元飲加人參煨姜之類主之。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劑而愈甚 者,此必虛證也,速宜改用溫補如前諸法,猶有可救,遲則恐無及矣。 一、痘疹發喘,乃惡候也,若利止喘定者生,其有瀉利不止,或加脹滿,或為狂躁,或 痘毒入肺,口張息肩,目閉足冷而喘甚者,皆不治之證。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聲音(四十七)

屬性:痘瘡最要聲音清亮,若卒有失音者,凶兆也。先哲雲∶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其病輕。 瘡未出而聲先變者,氣病也,其病甚。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凡此失音之證,大為 痘瘡所忌,然亦有吉有凶,須當詳辨治之。 一、風寒外襲皮毛,壅閉肺竅,或致咳嗽而偶為失音者,此惟外感之證,宜解散之, 以加減參蘇飲,或六安煎加薄荷、桔梗主之。或待風寒解散,其聲自出,此固無足慮也。 一、火邪上炎,肺金受制,氣道壅閉而聲不出者,宜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炒牛蒡子主之,或 用甘桔清金散。 一、上焦陽虛而聲音低小不出者,此心肺不足之病。蓋心主血,肺主氣,痘瘡稠密則血 氣俱損,故聲不能出,宜六物煎加麥門冬,或導赤通氣散主之。 一、下焦陰虛而聲不出者,其病在肝腎。蓋腎為聲音之根,若證由肝腎而痘瘡稠密,則 精血俱為耗竭,水虧則肺涸,故聲不能出,速當滋陰益水以救其本,宜大補元煎、五福飲, 或十全大補湯之類,酌宜用之。 一、凡啼哭無聲而但見淚出,語言無聲而但見口動者,此皆毒氣歸腎而內敗也。或聲 啞如破如梗者,此咽喉潰爛也,皆難治之證。 一、痘後餘毒失音,其證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不淨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 花粉。一以腎氣虛不能上達而聲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湯加麥門冬、白茯苓。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驚搐(四十八)

屬性:驚者,忽然驚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其證多由風熱。蓋心主火 而惡熱,肝主風而善動,驚痘之火,內生於心,心移熱於肝,風火相搏,故發驚搐。然未出之 先發驚搐者多吉,既出之後發驚搐者多凶。何也?蓋痘毒將散而溪谷開張,竅理疏解,因致牽 引伸縮,得疏散達之氣,痘出而驚自止,則其內毒無留於此可見,故俗名驚痘,最為吉也。若 既出之後,則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見驚搐,則是外毒已出而內毒猶然未盡,此其毒盛莫測, 乃可畏也。故凡發驚搐者,必隨發隨止者為吉,不必治也。苦連發不已,此毒伏於心肝二 髒,速宜隨證治之,不得誤以為吉證。 一、治驚搐之法,最當察其虛實,酌其微甚。如果有風熱實邪,庶可解毒清火,但 得稍見清楚,盒飯培養心脾以防虛敗之患。若止見微邪,則但當以調和氣血為主。 一、驚搐證由風熱相搏,故治宜平肝利小便。蓋平肝則風去,利小便則熱除,風熱既平, 驚自愈矣。若過用寒涼,則氣斂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一、心脾陽氣虛寒則神怯而易為驚搐,六氣煎加棗仁、硃砂。 一、心脾血虛而驚搐者,七福飲、養心湯。 一、肝膽氣虛,多恐畏而驚搐者,茯神湯。 一、心血虛,睡中驚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毒丸。 一、心虛火盛,多熱躁而驚搐者,寧神湯、酸棗仁湯。 一、痘既出,其色紅紫而煩渴驚搐者,《良方》犀角地黃湯。若煩熱之甚而大便乾澀 者,多由陽明之火,人參石膏湯加硃砂。 一、心火獨盛而煩熱驚搐者,硃砂安神丸,或七味安神丸。 一、心火盛,小水不利而驚搐者,導赤散加黃連、硃砂,或合硃砂益元散。 一、痰涎壅盛,氣急胸滿而驚搐者,抱龍丸、清膈煎,或梅花飲、琥珀散。此宜暫用以 開痰涎,但得痰氣稍清,即當酌虛實以調理血氣。 一、肝膽實熱,大便秘結而煩躁驚搐者,瀉青丸,或七味龍膽瀉肝湯。 一、血熱見血而驚搐者,《局方》犀角地黃湯。熱甚者,《良方》犀角地黃湯。若熱甚 而大便秘結者,《拔萃》犀角地黃湯。 一、風寒外感,心脾陽虛而微熱不退,或咳嗽惡寒而驚搐者,惺惺散。若虛在陰分, 汗不能出,身熱不退而驚搐者,柴歸飲。若外有風邪,內有熱邪,表里俱熱而驚搐者,生犀散。 一、風寒外感,身熱無汗,但有表邪,別無虛證而驚搐者,敗毒散或蘇葛湯。寒邪閉甚 者,紅棉散。然此皆表散之劑,若兼虛邪,不得單用此類。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昏睡(四十九)

屬性:凡痘瘡將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其痘必重,當察其脈證虛實,預為治之。若痘後喜睡, 此毒氣已解,元氣將復,故邪退而神安,乃否極泰來之象,不須服藥妄治。如見寂然氣虛, 但以調元湯、保元湯、六物煎之類,察其寒熱,漸以調之,自然平復,不可妄行消耗,致傷 其神,反必害矣。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腰痛(五十)

屬性:經曰∶腰者腎之府。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蓋足太陽之脈,夾脊絡腎,而痘瘡之毒, 多出於腎,循足太陽膀胱散行諸經,乃邪之由里傳表也。如初見熱而腰即痛,或日以漸甚者, 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而毒有不能達也,急宜解毒,以泄少陰之邪,以通太陽之經,務令邪 氣不得深入,則痘雖稠密,亦可愈也。若不速治,則邪必日陷而表里俱甚,營衛之脈不行, 臟腑之氣皆絕,或為癢 ,成為黑陷,終莫能救矣。 一、凡痘毒自陰傳陽,自里傳外者為順,自上傳下,自外傳里者為逆。若毒由太陽傳入少 陰,則毒陷而不升,伏於骨髓之中,不能外達,所以腰痛。大凡瘡疹之毒,歸腎則死。故但見 腰痛,急宜治療,若毒陷不起,即宜發散解毒,令其復出太陽而達乎陽道,斯無害也,宜人參 敗毒散,或五積散主之。若腎氣虛陷,不能傳送外達者,必用理陰煎加細辛、官桂、杜仲、 獨活之類主之。 一、治發熱便見腰痛者,以熱麻油按痛處揉之可止,仍急服前藥之類。如小水不利者,宜 五苓散;如火毒內盛而小水不利者,宜四苓散加梔子、木通。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腹痛(五十一)

屬性:治腹痛證當以可按拒按,及宜飽宜飢,辨其虛實,不得謂痛無補法,而悉行消伐也。又 當因脈因證,辨其寒熱,不得妄用寒涼也。大都寒滯者十居八九,熱郁者間或有之,若虛不知 補而寒因寒用,則害莫甚矣。 一、初見發熱,痘瘡未出,別無寒滯食滯而腹滿腹痛者,此必起發不透,痘毒內攻而然, 宜解表疏里,以化毒湯加紫蘇、濃朴之類主之,或五積散加木香亦可。若大便不遠,腹脹而 作痛者,桂枝大黃湯酌宜用之。 一、寒氣犯胃,或食生冷而嘔惡吐瀉,腹無服滿而但有疼痛者,溫胃飲、理中湯加肉桂、 木香,或小建中湯,隨宜用之。若胃氣虛寒作痛而喜按者,黃 建中湯。 一、寒犯中焦,氣滯作脹,而腹痛或泄瀉者,和胃飲,或抑扶煎加丁香、木香,或陳氏十 一味木香散。 一、脾腎虛寒,下腹作痛,瀉利不止者,胃關煎。 一、誤飲冷水涼茶,寒濕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五苓散或加木香,或用小建中湯。 一、飲食停滯,中滿作痛者,大、小和中飲,或保和丸加木香、砂仁。若大便不通而痛 甚者,赤金豆或承氣湯利之。 一、發熱二、三日後,大便不通,燥糞留滯而腹痛者,當歸丸,或用豬膽導法。 一、濕熱下利,煩熱大渴,小水熱澀而腹痛者,大、小釐清飲,或黃芩湯加木香、青皮、 砂仁。 一、火毒內攻,譫妄狂亂而煩熱腹痛者,退火丹,或硃砂益元散。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腹脹(五十二)

屬性:痘瘡腹脹之證,其要有二∶一以脾胃受傷,一以邪氣陷伏。蓋痘瘡將發,毒由內生, 其證無不發熱或見微渴,此其常也。當此之時,只宜溫平和解,或兼托散,憮抑遏,無窮追, 無殘及元氣,惟貴輕揚善導,但令毒透肌表,則苗秀而實,無不善矣。設不知此,而見熱即退熱, 見毒即攻毒,則未有妄用寒涼而不傷胃氣者,未有但知攻毒而不傷元氣者。胃氣傷則營運無力 而脾寒,所以作脹,元氣傷則托送無力而毒陷,所以作脹。雖作脹之由,猶不止此,然惟此最 多,而人多不能察也。諸未盡者,俱詳如下。 一、誤服涼藥或過食生冷而作脹者,其人必不能食,或大小便利,或腹中雷鳴,此皆脾胃 中寒之證,速宜溫中以疏逐冷氣,冷氣散則脹自消矣,宜益黃散加姜制濃朴,或人參胃愛散 加乾薑。若胃寒兼虛,瘡白神倦,或氣促發厥者,惟溫胃飲及陳氏十一味木香散俱為要藥。 若寒在脾腎,下焦不化而作脹者,非理陰煎不可。 一、中氣本虛,或過用消伐,以致元氣無力,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脹者,宜十宣散, 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一、痘毒陷伏於里者,必有熱證相雜,如煩躁乾渴,大小便秘而作脹者,此只宜溫平快氣兼 托之劑,當用紫草飲子。 一、寒邪外閉肌腠,身熱無汗,或氣喘鼻塞,則痘毒不能外達而陷伏腹脹者,宜五積散, 或加減參蘇飲。 一、飲食過傷,偶為停滯而腹脹者,此不過一時之滯,食去則脹消,宜大和中飲,或合二妙 散、神香散。 一、腹脹而目閉,口中如爛肉臭,或大便泄瀉,或利膿血者,皆不治。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厥逆(五十三)

屬性:厥逆者,四肢不溫,或甚至於冷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故常宜和暖,若至厥逆,則其陽虛 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陽氣衰也。足心冷者,乃陰邪勝也。其有瘡頭焦黑,煩渴悶頓,大 便熱結而厥逆者,此陽毒內陷,火極似水,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又有瘡本灰白,大便不結 而厥逆者,此元氣虛憊,陽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 治,故厥逆為瘡家惡候。 一、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氣煎,或六物煎加姜、桂溫之,以防虛寒之變。 一、痘疹瀉利,氣虛而逆者,胃關煎,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一、痘瘡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傷脾胃,脾胃氣虛則為厥逆,宜六氣煎、 六物煎加姜、桂主之,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 一、痘瘡起脹之時,手足厥逆,此陽氣欲絕之候,必其自利或嘔吐,脈見沉細微弱,或 浮大而虛,速宜溫補元陽,輕則六氣煎加肉桂,甚則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煎。服藥後手足 和暖者生,厥不止者死。 一、熱毒內甚而厥者,必有煩熱便秘,脹滿脈滑等證,宜四順清涼飲,或承氣湯。 一、痘後厥逆者,此其氣血已虛,脾胃已困,無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六物煎 加附、桂之類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發渴(五十四)

屬性:痘疹發渴者,里熱也。以火起於內,銷爍真陰,所以發渴。又其津液外泄,化馬膿漿, 則營氣虛耗,亦以致渴。此痘瘡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 然亦須察其虛實以為調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類,輕以與之,恐脾 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乾渴,論在泄瀉條中,所當參閱。 痘瘡氣血內耗,微熱微渴而喜湯者,宜七味白朮散,或五福飲加麥門冬、五味子。 一、脾肺多熱,渴而喜冷者,宜人參麥門冬散,或生脈散。 一、痘瘡多熱多躁,口燥咽干,大渴引飲,喜冷能食,或大便乾結者,此熱在肺胃二經, 宜人參白虎湯,甚者再加黃連。若痘後熱渴者,此余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一、痘瘡自利不止,腎陰虧損而作渴者,病作少陰,速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一、大便秘結,腹滿煩熱,內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順清涼飲。 一、痘瘡發熱時,便見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腎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 ,苡葛根解毒湯。 程氏曰∶痘瘡初發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觀之,可見治 渴者,必不可不滋腎水。 薛氏曰∶凡渴欲飲水者,當審其熱之虛實,若屬虛熱,雖欲水而不多飲,當用七味白朮散; 若系實熱,索水喜飲者,當以犀角磨水服,其後亦無餘毒之患。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失血(五十五)

屬性: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則衄血,血內溢則便血。瘡疹之火由內而發, 毒不能 達,則燔灼經絡而迫血妄行,血隨火動,從上而出,則為衄為吐,從下而出,則為便為溺, 陰陽俱傷,則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從鼻出者,則有陽明外達之意,尚可望生,若從他處, 則總屬陰分而火毒內陷,乃悉為危證。 一、痘疹發熱見血者,多屬火證。若衄血者,宜玄參地黃湯,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 飲之。衄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釐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見血者,宜四順清涼飲。 一、痘瘡已出未出之間,凡諸血證,俱宜用犀角地黃湯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後,可進調元 湯加木通。 一、痘瘡十日之後,忽膿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為胃爛不治。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發泡(五十六)

屬性:痘瘡發泡亦與黑陷相類,雖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氣留結,毒則一也。或 發水泡,或發血泡,或赤或紫或黑,但見此證,十無一生。然亦有似泡而實非者,不可不辨。或 其人身上原有破傷,或瘡癤未痊,或雖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則瘡瘢四圍痘必簇,此 物從其類之理也。因瘡作泡,則其腐敗皮肉,氣色本異,宜與完膚有別,不得即認為紫黑泡也。 至若治泡之法,先以針刺破,吮去惡血,後用胭脂汁塗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瘡極易作癢, 起發之後,宜常用茵陳熏法熏之,勿令抓傷。若不慎之,則反覆灌爛,淹延不愈,變為疳蝕壞 瘡,以致不治者多矣。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潰爛(五十七)

屬性:痘瘡膿熟或微有潰爛者,亦常候也。惟於未成膿之先即有潰者,此名斑爛;有當靨不靨而 身多破爛不收者,此名潰爛。良由未出之先,當發散而不發散,則熱毒內藏,必潰爛而兼喘 促悶亂,或不當發散而誤發散,則 表虛毒濫亦致遍身潰爛,此皆不善表之故也。又有陽毒內熾,火盛脈實,便結喜冷而失於清利, 以致陽明蓄熱,肌肉潰爛者,此不善解毒之故也。故治此之怯,表熱者仍宜清理火邪,表虛者 即宜補養營衛。且脾主肌肉,尤宜調脾進食,務令大便得,所以生肌解毒。但解毒不至於過冷, 調養不至於太熱,必得中和,方為良法。 一、表虛不收者,必其衛氣不足,別無熱證,宜十全大補湯之類,或去肉桂,加防風、荊 芥穗,多服自愈。 一、火盛胃熱潰爛者,宜大連翹飲之類;若大便秘者,以豬膽導之。 一、痘瘡或發表太過,或清解過當,以致表里俱虛,陽氣不守,則內為泄瀉,外為潰爛, 急當救里,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一、潰爛膿水淋漓者,以敗草散,或蕎麥散襯之。若斑爛作膿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 敷之。 一、痘瘡衣以濃綿,圍以濃被,或向火偎抱,或任其飲酒,未七日而靨,日期未足, 其收太急,以致自面至腰潰爛平 不作痂者,蓋此非正靨,乃倒靨也,急宜解去衣被,勿近火, 勿飲酒。因立一方,用黃 、白芷以排膿,防風、蟬蛻以疏表,青皮、桔梗以和中,牛蒡子、甘 草以解毒。服後潰瘡復脹,則中外毒氣俱得無留,而漸可收矣。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多汗(五十八)

屬性:痘疹自汗者,以陰中之火自里及表,達於衛氣,故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流行, 故多自汗,但得痘疹身常潮潤,實為美證。此乃陰陽氣和,血脈通暢,蓋熱隨汗減,毒隨汗散, 邪不能留,則易出易解,雖見熱甚,而汗出之後身必清涼,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 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過多,則陽氣泄而衛氣弱,恐致難救難靨,或為癢 寒戰之患, 此則速宜固表以斂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熱反甚者,此邪熱在表,陰為陽擾之患,速宜清 火解毒,陽邪退而汗自斂也。若汗出如油,或發潤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脫之證,不可治。 一、別無邪熱,但以衛氣虛,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調元湯倍加黃 ,或白朮散。 一、脾虛於中,衛虛於外,肌肉無主,別無他證而汗不斂者,人參建中湯。 一、心氣虛,神怯多驚而汗不固者,團參散。 一、或吐或瀉,氣脫於中,陽脫於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飲加炮姜、棗仁。甚至手足 厥冷,或嘔惡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參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遲則恐致不救。 一、陰中火盛,或身有大熱而汗多不收者,當歸六黃湯。 一、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陽入陰中,而陰不能靜也,當歸六黃湯。 一、陽明熱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熱煩渴,或二便熱澀而汗不收者,人參白虎湯,或 加黃連。 一、收靨痂脫之後,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或調止汗散,或以滑 石粉撲之。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夾疹(五十九)

屬性:痘瘡止宜單出,若與疹並出者,謂之夾疹。蓋痘、疹之發,皆有時氣,而二者並見,其毒必 甚。《心鑒》曰∶夾疹者,即痘之兩感證也,大為不順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夾疹者,名為麻 夾痘,其證則輕;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證則凶。急宜以辛涼 之劑解散為先,而托里次之。但得疹毒漸消,痘見壘落者,乃為可治。若痘疹相雜,毒不少 減者,必危無疑。 一、治夾疹之法,先當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輕熱微者,但當以痘為主,痘獲吉而 疹無慮也。若疹多熱甚者,即當急解疹毒,務令疹散而後痘可保也。 一、痘瘡初出,內有細密如蠶子者,即夾疹證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為主。如表 邪不解,外熱甚,內火不甚而夾疹者,宜疏邪飲、升麻葛根湯、荊防敗毒散,或十味羌活散。 如表里俱熱,毒盛而夾疹者,柴葛 煎、解毒防風湯、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內熱毒盛而夾疹者,六味消毒飲,或合黃連解毒湯。如陽明火盛,多熱 多渴,或煩躁而夾疹者,白虎湯、化斑湯,或葛根麥門冬散。 以上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後隨證調。 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難治。 一、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雖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氣血重傷,終難為力。凡遇此者, 惟當以保養脾胃,調和氣血為主,庶克有濟。 一、收靨後復出疹者,此餘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夾斑(六十)

屬性:痘疹夾斑與夾疹不同,蓋疹則細碎有形,斑則成片無形也。凡痘瘡初出,有片片紅腫如綿 紋者,有紅暈與地皮相平而全無興起之意者,是皆夾斑證也。斑以熱毒郁於血分,而浮於肌肉 之間,乃足陽明胃經所主,或以寒邪陷入陽明,郁而成熱者,亦致發斑,俱宜涼血解毒,但使 斑退而痘見者吉,否則皮膚斑爛,瘡易搔癢,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斑成塊,其肉浮腫結 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其,瘡未成就,此必先潰,不可治也。 一、治斑之法,大抵斑在起發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膿之後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紅者, 其治亦同。 一、痘出夾斑輕者,只以升麻葛根湯加石膏、玄參,甚者宜人參白虎湯合六味消毒飲。 一、風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夾斑者,宜荊防敗毒散,或加石膏、玄參。 一、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結者,宜四順清涼飲利之。斑既已退,即宜用四君子之類以固 其脾,庶可免其內陷。 程氏曰∶凡治夾斑,急宜涼血解毒,以羌活散加酒炒芍藥、紫草、紅花、蟬蛻、木通、 官桂、糯米,連進數服。斑退後,以保元湯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瀉。如 痘中夾疹,治亦同此,如稍遲則恐變成黑斑,為難治矣。 一、痘瘡結痂之後而見斑者,此餘毒煎熬血分,必致潰爛,宜黃連解毒湯加當歸、芍藥、 黃芩、石膏,甚則大連翹飲。若熱毒熏蒸於內,大便膿血臭穢而見斑者,此胃爛之證,不可治。 一、發斑潰爛者,以救苦滅瘢散敷之。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晝夜啼哭(六十一)

屬性:凡小兒出痘而晝夜啼哭者,當辨其虛實表里而治之。其有內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 此毒氣不解之使然也。有陽邪火盛,紅赤 突而啼哭者,此痘盤疼痛之使然也。有心腎本虛,邪 熱乘陰而啼哭者,此或以神志不攝,或以煩熱不寧之使然也。有飲食不節,或偶停滯而啼哭者, 此胃氣不和,腹痛腹脹之使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則內未出者表之託之,外未散者 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熱,神之虛者養其陰。若痘毒本微而無故啼哭者,多由飲食內傷,或二便 秘結,此或去其停滯,或通其壅閉,務令表里和暢,營衛通行,則神魂安泰,而痘無不善矣。 或謂啼哭非痰即熱,而不究其本,則失之遠矣。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大小便閉(六十二)

屬性: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長,大便欲其潤而實,則邪氣不伏,正氣不病。若小便利者,大便必實, 雖二三日不更衣者無礙也。若小便少則病必進,小便秘則病必甚,以火盛故也。但初熱時,大 便不宜太實,若二三日不行,宜微潤之,不然恐腸胃不通,則營衛不行,而瘡出轉密。惟起發 之後,大便卻宜堅實,若太實而四五日不行,恐熱甚難靨,亦宜微利之。 一、痘疹小水不利而熱微者,宜導赤散;熱甚而小水不利者,宜八正散。 一、痘疹發熱時,大便秘結不行而內外俱熱,有不得不通以疏其毒者,輕則柴胡飲子,甚則三 黃丸,再甚則承氣湯。 一、自起發後以至收靨,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或虛弱不可通利者,只宜用豬膽導法, 或以醬瓜一條如指許導之即出,切不可輕用利藥。 一、大小便俱不通而內熱甚者,八正散或通關散,酌宜用之。 一、熱毒內盛而痘瘡干黑倒陷,煩躁便結者,百祥丸或承氣湯。然宜慎用,毋輕易也。 一、痘後餘熱不盡,內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導赤散或五苓散。大便不通者,四順清涼飲。 陳氏曰∶凡痘瘡四五日不大便,用嫩豬脂一塊,以白水煮熟,切如豆粒與食之,令臟腑 滋潤,亦使瘡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藥,以致元氣內虛,多傷兒也。 薛氏曰∶前證若因熱毒內蘊,宜用射干鼠粘子湯解之。或發熱作渴,或口舌生瘡,咽喉作 痛,並宜用之。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目證(六十三)

屬性:目雖肝之竅,而實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其赤脈屬心,瞳子屬腎,白珠屬肺, 黑珠屬肝,裹約屬脾。又太陽為上網,陽明為下網,少陰循外 ,太陽出內 ,此其部分各 有所主,故可因證以察其本也。然痘瘡之病目而為障為翳者,多由火炎於內而熱以生風,風 熱散於諸經,因多紅赤腫痛之患。故治此者,亦當察其所屬而因證以調之也。 一、戴眼證,凡痘瘡灌膿之後,或大汗大瀉之後,多有目睛上吊,或露白者,謂之戴眼。 此精氣為膿血汗液所耗,乃太陽少陰真陰虧竭大虛之證。蓋太陽為上網,血枯則筋急,所以上吊 也,速宜大補氣血,以六物煎、六氣煎,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其有以此為風熱而散之解 之者,是皆速其死也。若七日以前見此者多不治,或無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一、痘瘡目赤腫痛翳障等證,無不謂之風熱,故古方亦多用清火散風等劑。夫痘瘡之火由中 生,目為肝竅,肝主風木而病在目,故云風熱,實以風生於火由內熱也。所以凡治目赤目 痛者,不必治風,但治其火,火去則風自息矣。何也?蓋內生之風與外感之風不同,外感 之風,升之散之則解散而去,內生之風而再加升散,則火愈熾而熱愈高矣。常見治目多難救而 寒涼反以傷脾者,正以升降相雜,而用藥有不精耳。經曰∶高者抑之,果 何謂乎。今如古方之治火眼,凡用洗肝散,及洗肝明目散、芍藥清肝散之類,總不如《良方》 龍膽瀉肝湯,而《良方》瀉肝湯又不如加味龍膽瀉肝湯之為得宜也。 一、痘瘡眼中流浪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解之,以加味龍膽瀉肝湯或抽 薪飲,加木賊、蟬蛻之類主之;若大便結閉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黃。 一、痘瘡入眼腫痛,或痘後生翳膜者,宜蒺藜散、蟬菊散,或通神散,外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瘡目病,熱少風多而昏暗澀痛,眵淚羞明翳障者,宜密蒙花散,亦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後眼閉淚出不敢見明者,此內火不清而陽光爍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 一、痘後眼皮風毒赤爛,或痛或癢,燥澀羞明多眵淚者,秦皮散洗之。 一、痘瘡靨後,精血俱耗,而眼澀羞明,光短倦開,或生翳障者,宜四物湯,甚者六 物煎加木賊、蟬蛻、白蒺藜。 一、痘斑入眼,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當自去,惟在黑珠上宜治之,當清肝火。 一、凡病目熱者,最宜忌酒及椒、姜、牛、羊、雞、鵝、鴨一應熱物,並雞鵝鴨蛋皆 不可用,以防連綿不愈之患。 一、痘瘡熱毒傷目,凡必用之藥,如生地、芍藥、麥門冬、山梔、玄參、草決明、連翹、 黃芩、黃運,肝熱者龍膽草,陽明實熱者石膏、石斛,腎火盛者黃柏、知母,三陰俱熱者地骨皮, 火浮不降者木通、澤瀉,翳障不去者木賊草、蟬蛻、白蒺藜,氣虛者人參、黃 ,血虛者當歸、 熟地。但火炎於上者不宜升,陰虛於下者不宜泄,是皆治眼之大法。 一、痘瘡護眼法,宜錢氏黃柏膏為佳,從耳前眼皮上下顴面間,日塗三四次,可以護 眼稀痘。 一、用點藥者,凡目中生痘,或食發物,或熱毒太盛,上蒸目竅,以致熱毒或生翳障, 切不可妄用一切點藥。蓋其非毒即冷,必致寒熱相激,反以為害。惟余之金露散乃為相宜, 可間用之以解熱毒之急。 徐氏曰∶痘之毒氣自里達表,故有目病,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熱,解毒不至寒, 但得血活毒散,則目疾自愈。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痘癰痘毒(六十四)

屬性:(又痘母,見前怪痘形證) 痘發癰毒者,亦名痘母。經曰∶痘前發母者凶,痘後發母者半吉半凶,大都毒發不透, 必發癰疽,故蘊結於經絡之間。然其壅結也猶無足慮,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 則乃為可慮。然散之之法,當知要領,其在虛實之辨而已。如痘癰之有大毒者,不得不為解 毒,有大熱者,不得不為清火,俟火毒略清,盒飯調理脾氣。其有外雖見熱而內本不足者, 則當專用托法,務令元氣完固,飲食不減,則毒無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強弱,而但 知攻毒清火,則無不傷脾,多致飲食日減,營氣日削,膿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變百出矣。 所以痘瘡始末,皆當以脾氣為主,苟不知此,則未有中氣虛敗而痘能保全者。 一、痘癰初起,壅盛疼痛,元氣無損,飲食如常者,宜先用連翹歸尾煎,或仙方活命飲 以解其毒,俟毒氣稍平,即當用四君、歸、 之類,以補托元氣。 一、凡用托里之劑,如癰毒內無大熱,亦無便閉煩渴等證,或素非強盛之質,或以陰 毒深陷,形不 突,不紅腫,不化膿,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內,俱速宜用托里之藥,以六 氣煎加金銀花、甘草節、防風、荊芥、白芷、穿山甲、牛蒡子之類,如陽氣不足者,仍可加 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里消毒散俱可酌用。 一、凡內熱晡熱而飲食少思者,多屬脾胃不足,血氣虛弱,宜六氣煎或溫胃飲,加金銀 花、白芷。若癰毒色白而作癢者,氣虛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癢者,血虛血熱也,宜四 物湯加丹皮、白芷。若腫而不潰者,血氣虛也,托里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潰而不收者,脾 氣虛也,宜六氣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一、凡飲食如常而內外俱熱,癰毒腫痛,或煩渴,或大小便俱熱澀者,宜大連翹飲,或 仙方活命飲,可間 用之。若飲食如常,內熱作痛,或兼口舌生瘡者,宜間用射干鼠粘子湯。 一、痘毒發癰,有結硬實熱難解者,宜排毒散。 一、痘後發癰癤者,乃痘中未盡之毒,留於經鉻肢節而為癰腫也,或解毒,或清火,各有 所宜。凡欲表里兼解者,宜柴胡麥門冬散;欲潤腸解毒者,宜消毒散及四順清涼飲;欲涼血解 毒者,宜犀魚地黃湯;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連翹飲。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疳蝕瘡(六十五)

屬性:陳氏曰∶凡痘瘡已靨未愈之間,五臟未實,肌肉尚虛,血氣未復,被風邪所搏,則津液澀 滯,遂成疳蝕,宜用雄黃散、綿繭散等藥治之。久而不愈,則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殺蟲之劑,若毒發於外,元氣未傷者,用之多效,若元氣傷損,邪 火上炎者,用大蕪荑湯、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若肝脾疳證,必用四味肥 兒丸,及人參白朮散,更佐以九味蘆薈丸。 萬氏曰∶凡痘後疳蝕瘡,至毒壅肌肉,內透筋骨,外連皮膚,時痛出血,日久不痊者, 此毒在脾經,甚為惡候,乃不足之證也,內服十全大補湯,外用綿繭散貼之。疳蝕出血者,難治。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痘藥正品(六十六)

屬性:\x人參\x 益元氣,生精血,復元神,補五臟。凡痘瘡表散、起脹、灌漿、收靨,始終皆賴之。 \x黃 \x 固腠理,補元氣,內托陷下皆用之。 \x當歸\x 生血、養血,活血止血,痘瘡賴以調血,凡虛者能補,滯者能行。欲其升散,當 佐以川芎;欲其斂附,當佐以芍藥。 \x熟地黃\x 痘疹之病,形質之病也,形質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靜之性,以至甘至濃之味, 實精血形質中第一品純濃之藥。凡痘瘡起發灌漿收斂之用,以參 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 柴則能發散,得桂、附則能回陽,得參、 則入氣分,得歸、芍則入血分。今見痘家、傷寒家 多不用此,豈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物湯為何物耶? \x生地黃\x 涼血,行血,養血,治痘瘡血熱血燥,凡吐血衄血,痘瘡紅紫,及解毒藥中皆 宜用之。 \x芍藥\x 可升可降,能清能斂,治痘瘡血散不歸,賴以收之使附氣分。能瀉肝脾之火,故 止腹之熱痛,亦能止汗。 \x川芎\x 能升能散,能引清氣上行頭角,以起頭面之痘;能佐參、 以行陽分而解肌表之邪, 此可為引導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氣虛者當避之。 \x白朮\x 健脾利水,燥濕溫中。能補氣故能發痘,能固脾故能止瀉。 \x甘草\x 味甘平,得土氣之正,故能補中和中而兼達四髒,佐理陰陽。惟其甘和而潤,故能 解剛暴之毒,瀉枯涸之火。 \x麥門冬\x 生津止渴,清肺滋陰,除煩熱,解燥毒。痘疹陰虛而多火者宜之。 \x糯米\x 善滋脾胃,益中氣,助血生漿,能制痘毒,不能內攻。 \x扁豆\x 健脾和中,養胃止嘔。 \x柴胡\x 發散熱邪,瀉肝膽之火,解肌開表,退往來寒熱。 \x升麻\x 昇陽氣,達肌表,散風寒,善走陽明。 \x防風\x 散風熱,解表邪,舉陷氣,佐黃 能托里祛毒。 \x干葛\x 解肌清熱,涼散表邪,故能止渴。 \x荊芥穗\x 解風熱,消瘡毒,利肌表,退腫清咽,亦散頭目之風邪。 \x白芷散\x 風邪,逐寒濕,止頭疼,除搔癢,化癰毒,善走陽明,故能起頭面之痘,亦托 肌肉之膿。 \x麻黃\x 陰寒沉滯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藥,而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x薄荷\x 散風熱,清頭目,能利咽喉,亦能解毒。 \x羌活散\x 肌表之毒風,利筋骨,走經鉻,故能止周身之痛。 \x官桂\x 味甘辛,能養營解表,性溫熱,能暖血行經。凡痘瘡營衛不充而見寒滯者,必用 此以導達血氣,且善行參、 、熟地之功。 \x附子\x 脾腎虛寒,元陽大虧,凡泄瀉嘔吐不能止,寒戰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x生薑\x 辟惡氣,散寒氣,溫中氣,開脾胃,止嘔吐之要藥。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則炮干 姜尤勝。 \x陳皮\x 和脾胃,達陰陽,開痰行氣,和胃消脹,可降可升。 \x山楂\x 消食快胃,解利宿滯,開導六腑,無辛香之耗,故可為參、術之導引。 \x木香\x 調諸氣,和胃行滯止瀉,除胸腹痛,亦能溫中。若氣虛煩熱者不宜輕用。 \x丁香\x 暖胃逐寒,順氣止嘔,且除腹痛寒滯者不可少也。 \x肉豆蔻\x 固腸溫中,行滯止瀉,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x茯苓\x 利水益脾去濕熱,故能止瀉除煩以通津液。 \x澤瀉\x 利水下行,能去濕熱以消腫,亦導諸藥以降火。 \x木通\x 大利小水,善泄心與小腸之火,能使痘瘡濕熱之毒從小便而出。凡內熱毒盛者宜 之,若熱退中虛者不可概用。 \x桔梗\x 性味輕浮,能載藥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痹。 \x鼠粘子\x 性味清涼,能潤肺散氣,利咽退腫,欲解痘疹熱毒,此不可缺。 \x紫草\x 味苦性寒,能涼血活血,制熱邪,解痘毒,滑利大便。程氏曰∶大抵凡下紫草, 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 冷性,庶不損胃氣而致泄瀉,惟大熱便秘者不必糯米也。 \x蟬蛻\x 散風清熱疏邪氣,故能解痘瘡之毒風。 \x僵蠶\x 散風消痰解毒,尤利咽喉。 \x穿山甲\x 性竄而利,善通經脈,直達病所。凡痘有毒盛而郁遏不能出者,宜此達之, 然必藉血氣諸藥為之主,而以此為佐引則可。 \x犀角\x 解心火及肝脾之火,凡痘中血熱吐衄,及焦黑驚搐,煩躁不寧等證,皆可用之以解 熱毒。 \x蜂蜜\x 益脾生津潤燥,可結痂亦可落痂。 \x硃砂\x 鎮心氣,除熱毒,墜痰涎,安驚悸,定神魂,凡心經痘毒,及痰火上壅有餘之證, 皆宜用之。 \x琥珀\x 安神定志,利水鎮驚。 \x玄參\x 能解血中之熱,清游火,滋肝肺,除痘疹之熱毒。 \x黃連\x 解諸熱毒,瀉心肝大腸之火。 \x滑石\x 甘涼下降,利水道,清解六陽之煩熱。 \x石膏\x 清肅大寒,善降陽明之火,凡屬陽明實熱,而為頭痛目腫,口瘡咽痛,身熱煩渴, 狂躁便結者,非此不能解。 \x連翹\x 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癰瘍之毒。 \x梔子\x 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從小便中出。 \x龍膽草\x 性寒而降,大清肝腎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下清足膝之熱腫。 \x黃芩\x 性味輕浮,能清肺金大腸之火。 \x大黃\x 通壅滯,逐瘀血,退熱攻堅,非有大實證,則不可輕用。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痘家藥忌(六十七)

屬性:人參、黃 ,皆補氣助陽之劑,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紅紫壯實者,用之則愈熱而毒愈 熾,紅紫者轉為枯黑,反甚矣。 白朮能燥濕,專補氣分,亦能閉氣,多用則潤,氣不行,痘難成漿,助陽生火,亦難收斂。 茯苓、豬苓、澤瀉滲泄燥濕,能令水氣下行,多服則津液耗散,凡陰虛於下而精血不足者當 避之。 川芎性升氣散,凡氣虛者不宜多用,火浮於上而頭痛浮腫者忌之。 生地性寒,腸胃虛寒者慎之。 升麻提氣上沖,凡下虛上實,氣壅煩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潤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竅,多服成泄瀉,脾氣虛者忌之。 鼠粘子通肌滑竅,多服恐內損中氣,外致表虛。 蟬蛻能開肌竅,多服恐泄元氣以致表虛。 麻黃開竅,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虛氣脫。 干葛,性涼解肌,多用恐致表虛。 枳殼,下氣寬腸,多用則損中氣。 山楂,散血解結,多則傷血陷氣。 砂仁,散氣動氣,氣虛者不宜用。 烏梅,酸斂,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穿山甲,銳性有餘,補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為之帥,則無異追窮寇而出孤 注,能善其終者鮮矣。 人牙,性烈,發表太過,若妄用之,則內動中氣,外增潰爛。 訶子、龍骨、枯礬皆能阻塞肌竅,欲通利者宜避之。 大黃,耗削力雄,血氣中虛者不可輕用。 黃連,大苦大寒,原非濃腸之物,泄瀉無火者大忌之。 山梔、黃芩、黃柏、石膏、龍膽草、滑石、遠翹、前胡、天花粉之類,皆大寒之物, 非有實火熱毒者,不得妄行濫用。 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之類,性皆溫熱,凡煩熱、紫黑、便結、毒盛者,皆不可輕用。 栝蔞仁開結陷氣滑腸,凡虛痰虛火及中氣不足,而為喘促脹滿,大便不實者,皆大忌之。 桑蟲,亦名桑蠶,不知創自何人,用以發痘,今浴醫以為奇品,競相傳用。余嘗遍考本草、 痘疹諸書,皆所不載,及審其性質,不過為陰寒濕毒之蟲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發痘,惟其 寒濕,所以最能敗脾。且發痘者,不從血氣而從毒藥,痘雖起而中則敗矣,此與揠苗者何異? 矧以濕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見多服桑蟲者,毒發則唇膚俱裂,脾敗則泄瀉不止,前之既 覆,後可鑑矣。其奈蒙蒙者,率猶長夜之不醒何?蓋其但見痘之死,總未知敗在蟲毒也。余 欲呼之,用斯代柝,而並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目錄>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

<篇名>痘瘡下論列方(六十八)

屬性:保元湯(痘一) 調元湯(痘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調中湯(小三) 五福飲(新補六) 五味異功散(補四) 養中煎(新熱四) 七福飲(新補七) 六味異功煎(新熱七) 溫胃飲(新熱五) 三陰煎(新補十一) 九味異功煎(新因二二) 胃關煎(新熱九) 五陰煎(新補十三)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佐關煎(新熱十) 理中湯(熱一) 七味白朮散(小七) 六氣煎(新因二一) 理陰煎(新熱三) 人參白朮散(小七) 六物煎(新因二十) 四君子湯(補一) 參苓白朮散(補五四) 四物湯(補八) 六君子湯(補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五君子煎(新熱六)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貞元飲(新補十九) 小建中湯(補二二) 黃 建中湯(補二七) 生脈散(補五六) 大補元煎(新補一) 人參麥門冬散(痘二三) 胃愛散(痘十九) 酸棗仁湯(補八四)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團參散(小十) 大和中飲(新和七)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 參姜飲(新熱八) 小和中飲(新和八)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益黃散(和十九) 大釐清飲(新寒五) 加減參蘇飲(痘三四) 養心湯(小五九) 小分中飲(新和十) 升麻葛根湯(痘二六) 寧神湯(小五七) 小柴胡湯(散十九) 柴葛桂枝湯(痘三六) 茯神湯(小六十) 柴胡飲子(痘四二)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止汗散(小十一) 大連翹飲(寒七八) 葛根麥門冬散(痘一四一) 抑扶煎(新熱十一) 紫草飲子(痘六七) 解毒防風湯(痘五六) 蘇葛湯(痘二七) 大蕪荑湯(痘五六) 前胡枳殼散(痘九四) 柴葛煎(新因十八) 肉豆蔻丸(小五六) 仙方活命飲(外一) 五積散(散三九) 疏邪飲(新因十六) 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 柴歸飲(新因十五) 敗毒散(散三六)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 雙解散(痘四一) 羌活散(痘三八) 十味羌活散(痘三八) 二陳湯(和一) 羌活湯(痘四十) 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 橘皮湯(痘九二) 白虎湯(寒二) 人參白虎湯(寒三) 惺惺散(小二三) 化斑湯(寒三) 人參石膏湯(寒三) 十宣散(痘十四) 化毒湯(痘五七) 黃連解毒湯(寒一) 和胃飲(新和五) 排毒散(痘九八) 葛根解毒湯(痘五三) 六安煎(新和二) 消毒散(痘四七) 托里消毒散(痘六) 清膈煎(新寒九) 抽薪飲(新寒三) 四味消毒飲(痘四八) 黃芩湯(寒百五) 退火丹(痘八四) 六味消毒散(痘四九) 生犀散(小二八) 益元散(寒百十二) 玄參地黃湯(痘八六) 二妙散(寒一三四) 天水散(寒百十二)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瀉黃散(寒五七) 導赤散(寒一二二) 導赤通氣散(痘八八) 二仙散(痘二十) 神香散(新和二十) 五苓散(和八二) 射干鼠粘子湯(痘七七) 五德丸(新熱十八) 四苓散(和一八七) 《御藥》大半夏湯(和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八正散(寒百十五) 九味蘆薈丸(小百十五) 抱龍丸(小八五) 甘桔湯(因一七五) 甘桔清金散(痘八九) 百祥丸(痘九六) 承氣湯(攻一) 四順清涼飲(攻二五) 萬氏奪命丹(痘八二) 赤金豆(新攻二) 桂枝大黃湯(痘四三) 琥珀散(小八一) 三黃丸(攻六八) 《良方》龍膽瀉肝湯(寒六二) 梅花飲(小八三) 香連丸(寒百十三) 加味龍膽瀉肝湯(寒六四) 瀉青丸(寒一五一) 當歸丸(痘九五) 七味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通關散(痘八五) 洗膽散(痘百七) 洗肝明目散(痘百六) 通神散(痘百十二) 蒺藜散(痘百九) 芍藥清肝散(寒六一) 蟬菊散(痘百十) 密蒙花散(因三十) 仲景竹葉石膏湯(寒五) 秦皮散(痘百十一) 茵陳熏法(痘百十九) 六味竹葉石膏湯(寒六) 雄黃散(痘一三三) 胭脂塗法(痘一二五) 《局方》犀角地黃湯(寒七九) 蕎麥散(痘一二四) 敗草散(痘一二六) 《良方》犀角地黃湯(寒八十) 百花膏(痘一二三) 黃柏膏(痘百十三) 《拔萃》犀角地黃湯(寒八一) 紅綿散(痘七二) 綿繭散(痘一三四)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金露散(新因四四) 救苦滅瘢散(痘一二八) 十二味異功散(痘二二) 萬氏牛黃清心丸(小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