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10
卷十 \ 正面頭面部
編輯自巔頂起至髮鬢額角眉目止,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以便檢閱參治。
百會疽門主論
編輯王肯堂曰∶百會疽一名玉頂疽,(百會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庭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初發如麥米,頓增痛楚,寒熱大作,由陽虛浮泛,宜鹽湯下八味丸,引火歸源。若元氣素濃,六陽經受風邪,風火相煽,臟腑熱毒上攻而成者,宜黃連消毒飲,七日無膿者死。(《準繩》)
百會疽(圖缺)
申斗垣曰∶腦發生於巔頂之上泥丸宮穴,乃足太陽膀胱經兼督脈相併而作,多血少氣,狀如火燎漿泡,大如銅錢,色如葡萄,頭如米粒,四圍堅硬,赤色可治,悶亂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膿,可刺者生。(《啟玄》)
又曰∶前腦疽即腦癰,俗雲囟門蕩子發癰是也。有生囟門,有生腦前、腦後、腦側者,皆由當風睡臥,風寒入腦內,氣血凝滯,遂生此證,四五日可治,半月二旬以外,毒氣深入腦內,難治。又有腎經虛熱,壅於腦戶,伏結成毒,但潰久成穴,腦髓外流者,不治。治與癰疽同。
胡公弼曰∶頂門乃三陽經脈聚會之所,其穴名曰百會穴,此處前後生毒,最易傷犯腦髓,腦髓一陷,最不易治。是陽經亢極,熱氣不散,氣血凝滯,結聚巔頂而成。
此疽繫心經受證,治之忌灸,如有用灸者,艾柱宜小,壯數宜少,若火氣太過,會合陽經,毒流頭面潰爛難治,故曰不宜灸也。(《青囊》)
蔣示吉曰∶腦發疽生巔頂之上,由督脈太陽經所主,受病在心,乃陰陽不調,熱氣上壅,聚而不散而成。若不速治,頂裂髓枯,不可救矣。
《心法》曰∶百會疽生頭頂中央,自側面觀之,正對耳尖者是。
又曰∶已潰,開瘡看視,務宜密室中揭膏拭膿收拾,切忌外風襲入,以免漫腫抽搐之虞。
澄曰∶頭為諸陽之首,巔乃腦髓之穴,此處患毒,非諸陽蘊熱亢極,即心事勞攘火炎,或素有蓄熱,醇酒炙 而成,或過服升、柴,提動積熱而起。初起如粟,根腳堅硬,不紅不 ,痛疼徹腦,頭如頂石,破後無膿,鼻流穢物者死。如初起紅腫,根腳分明,潰後得膿者吉,但不可輕敷涼藥,逼毒入腦,施治之法,悉遵癰疽治法,毋庸分門立方。
百會疽門主方
編輯立消散敷百會疽。
龍膽草 本 西牛黃 白芷 地骨皮 雄黃 金銀花藤(各等分)
共研極細,生酒調敷,中留一孔透氣,自消。
頂門疽門主論
編輯頂門疽(圖缺)
王肯堂曰∶頂門疽,一名佛頂疽,此屬太陽經風熱所致,穴名上星。(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脈大神昏,二便閉結者,不治。(《準繩》)
申斗垣曰∶頂門疽,又名佛頂疽,乃心經受毒,陰陽不和,穢熱上壅,入於腦中,遂成此證。如根腳穿過腦者,不治。(《啟玄》)
蔣示吉曰∶頂疽,生巔頂上,乃任脈所主,六腑不調,熱壅上焦,濕聚高巔而成。(《說約》)
澄曰∶頂門疽,有堅硬不痛者為疽,均照癰疽門施治,故不另立方法。若紅腫如桃似李,或上有黃頭,膿血相親,小兒積暑熱癤,多有類此者,不可作頂門疽治之。
小兒囟腫門主論
編輯馮魯瞻曰∶囟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饑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充,為之 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骨蒸自汗者。更有風熱傷肝,木郁思達,所以令腫者;更有肺熱生風,肺主皮毛,亦令囟腫毛焦者;更有胎中受熱所致者。然寒氣上沖而腫者,色白堅硬;熱氣上沖者,柔軟紅色。更有外因覆護過暖,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外用封囟法,可也。(《錦囊》)
澄曰∶小兒囟腫,多由肝風脾熱上壅,驚風慢脾之證多見之。切不可輕用犀角磨塗,涼藥外敷,逼熱人腦,多令危亡,只宜疏風平肝導熱,其腫自消。
小兒囟腫門主方
編輯全生湯感熱囟門忽腫。
遠志肉 蟬蛻 明天麻 防風 羌活(各五分) 川芎 桔梗(各四分) 牛蒡子(炒,三分)甘草(一分) 燈心水煎服。
小兒囟陷門主論
編輯馮魯瞻曰∶囟陷者,有因臟腑蓄熱,渴飲水漿,致成瀉痢,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若與枕骨並陷,百難救一。
亦有父精有損,母血虛衰,稟元不足,是以形容枯瘦,陰陽兩虧,無時溫熱而囟陷者;有因蓄熱不除,漸至身羸發落,腳縮手拳,皮焦鶴膝,血絕筋衰而囟陷者。宜各隨證調治,枕陷尤重於囟陷,不獨小兒也。蓋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陷則腎元敗矣。(《錦囊》)
澄曰∶囟陷,乃病後元氣不振,所以陷也。惟內服異功散,扶脾保元,此為良策。
小兒囟陷門主方
編輯嬰寧湯治吐瀉後感寒囟陷。
人參(五分) 白茯苓 木通(各七分) 炙甘草(一分) 川芎 酸棗仁(炒,各四分) 升麻(煨)制附子(各三分) 姜引
烏附湯治囟陷。
生附子(五錢) 雄黃 綿川烏(生用,各二錢)
研末,用連根、葉生蔥搗成膏,空心貼囟上。
小兒解顱門主論
編輯馮魯瞻曰∶解顱者,頭縫開解而顱不合也。書曰∶母虛羸瘦,父虛解顱。是由稟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腎主腦髓,腎虧則腦氣不足,故顱解開。然人無腦髓,猶樹無根,不過千日,則成廢人。有以父精不足則解顱,眼白睛多為論者,有以屬母之血虛熱多而論者,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 白色,若成於病後者尤凶。宜久服地黃丸,外用封囟法可也。亦有因懷胎五月,忽被大風大雨,雷電驚胎,以致顱骨開解者。然是證若至年長不合,必至骨中蒸熱,肉乾皮黑,肢體柴瘦,骨節皆露,成鶴膝者,大宜調補天元,以圖萬一。(《錦囊》)
陸亭川曰∶六味地黃丸,本滋肝養腎之仙丹,用之於初生嬰孩,其功更大。凡小兒百日外,每早白湯化服一丸,此時小兒知識未開,服之培補先天,極有神功。蓋肝主筋,腎主骨,自幼服之,不但無解顱之患,且強其筋骨,膝蓋易滿,行走亦快,此發前人未發之論,故標之於此,以為保嬰之一助也。但小兒服丸後,隔一時再與乳吃,如外感風暑,內傷乳食,即暫停,愈後再服。
澄曰∶解顱乃先天稟受本虧,乳食不調,生而多病,是以頭顱分解。惟六味地黃加紫河車為丸,服之自合,用之屢效。
小兒解顱門主方
編輯調元散治稟受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齒語行遲。
山藥(一錢) 白茯神 人參 白茯苓 黃 (蜜炙) 熟地黃 白朮 白芍藥(各五分)川芎 炙甘草(各六分) 石菖蒲(四分) 姜、棗煎。
人參地黃丸嬰孩顱囟開解,此乃腎氣不成,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腎氣不成,所以腦髓不足,故不合。
人參(二錢) 熟地(四錢) 鹿茸(酒焙) 懷山藥 白茯苓 山萸肉(去核) 牡丹皮(各三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參湯調化,食遠服,神效。
治解顱(莊氏)
山茵陳 百合 車前子(各五錢)
研末,烏牛乳汁調塗兩足心及頭縫開處,帛裹,三日一換。
封囟法 驢頭骨不拘多少,燒灰研細,以清油調敷頭縫中。
又法 狗頭骨炙黃為末,雞子清調塗。
河車地黃丸
紫河車(一具) 熟地(搗膏,八兩) 懷山藥(炒,四兩) 丹皮 白茯苓 澤瀉(鹽水炒,各三兩)山萸肉(去核、酒炒,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早晚白湯調服一丸。囟門不合,頭瘡不干,敗龜版 灰搽之。
鱔拱頭門主論
編輯陳實功曰∶鱔拱頭,俗名腦豬。患小而稟受悠遠,此皆父精母血蓄毒而成。生後受毒,只發一次,其患腫高,破之又腫,皆由稟受時,原有衣膜相裹,毒雖出而膜未除,故愈而又發,膿熟腫甚者,用針刺破。又有風襲外口,患雖不腫,而不收口者,敗銅散主之。(《正宗》)
澄曰∶亦有小兒夜間以頭藏在乳母懷中睡覺,熱氣熏蒸而成。亦有小兒不避烈日暑毒而成者,初起甘草熬膏敷之,自消;已成逐個須用圍住根腳,庶不致相串難干,此不易之法也。
又曰∶凡患鱔拱頭收功後,當戒鱔魚,否則次年必發。
《心法》曰∶鱔拱頭,又名螻蛄癤,俗名貉 。
鱔拱頭門主方
編輯敗銅散鱔拱頭破後,膿水不干,愈後又發,久不收口。化銅舊罐,研細,將毒洗淨,香油調搽,忌口。
久不愈者 糞坑內磚上宿垢,竹刀括下, 存性研,麻油調搽。
又方 蛇蛻一片,唾沫潤貼瘡上,即出膿收口。
又方 烏梅肉搗爛,和黃蜜再搗如膏,量瘡大小攤貼,惡肉即消,並治諸瘡癤內突出 肉。
又方 蔥二兩,生薑一兩,松香四兩同煮,松香老嫩得宜,乘熱去蔥姜,只用松香熱箍鱔拱頭,外留頭出膿,則不相通串矣。貼膏,上生肌藥收功神速。
又方 用酵面敷住四圍,以膏貼項上,易於收功。
又方 皮底舊鞋一隻,去泥淨,燒存性,研末,菜油調敷,其膿自出,屢試有效。
又方 屋內倒掛煙塵,豬膽汁調敷。
又方 瓷器捶碎研如粉,雞蛋清調敷。
又方 百草霜研細,菜油調四圍立效。
又方
銅青(一兩) 松香(五錢) 萆麻子(六十粒)
蔥三根,搗爛成膏,青布攤貼。
又方 生紅柿皮,貼患上自干。
白屑風門主論
編輯陳實功曰∶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治當消風散、玉肌散,次以當歸膏潤之。發中作癢有脂水者,宜楊梅瘡門中翠雲錠搽之。(《正宗》)
澄曰∶白屑風用濃朴或桑葉煎湯洗之,即愈。
白屑風門主方
編輯頭生白屑,乃肝經風盛也。山豆根浸油塗之,或研細以乳汁調塗。
又方
白芷 零陵香(各等分)
研末,浸香油塗之,候三五日篦去。不過二三次,永不再發。
祛風換肌丸(《正宗》) 治白屑風及紫白癜瘋,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諸瘡,搔癢無度,日久不絕,愈之又發者,極宜之。
天花粉 何首烏(等分) 威靈仙 苦參 蒼朮 牛膝 大胡麻 生甘草 石菖蒲 川芎 當歸(各減半)
上為末,新安酒疊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忌牛肉、火酒、雞、鵝、羊等發物。
額疽門主論
編輯《鬼遺方》雲∶左額右額發赤疽,不拘大小,狀如桃李,此屬足陽明胃積熱而成。
急宜用藥貼破,見膿無害。
額發(圖缺)
王肯堂曰∶右額角一處發毒疽及惡癤,為近太陽穴。如腫滿太陽,即成虛損,為近穴而難消,不可破;如破後,外傷風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藥,潰膿後速斂瘡口。如經冬月,即成冷瘡,緣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如過時潰爛,腦髓出者死。(《準繩》)
申斗垣曰∶額發在曲差穴下,(挾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攢竹二穴,(一名圓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俱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發頭痛憎寒,項似拔,腰如折,赤腫宜汗之。(《啟玄》)
陳實功曰∶透腦疽生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之。(《正宗》)
澄曰∶額疽之發,乃骨多肉少之處,潰後最忌襲風傷水,雖貼膏藥,亦須遮護,庶無破傷風濕之患。治法悉遵癰疽門治法,加引經藥治之。
又曰∶凡額疽治法,悉如癰疽治法,無庸分門立方。
赤色疽門主論
編輯《鬼遺方》曰∶赤色疽發頭額及腦前,並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血,七日未有膿,不可治也。
赤色疽(圖缺)
太陽疽門主論
編輯《鬼遺方》雲∶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五七日不潰,毒氣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開,用藥貼破,破後慎外風水,侵入即損其睛,損傷眼瞼而成大疾,此名勇疽,亦名腦發疽。屬足陽明胃經。如流清稀黑血及潰爛透腦者死。
澄曰∶治太陽疽法,悉同癰疽治法,不另立主方。
太陽疽(圖缺)
鬢疽門主論
編輯陳實功曰∶夫鬢疽者,乃手少陽三焦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生木,或外受風寒,但此經多氣少血,肌肉相薄,最難腐潰,此皆性情急暴,房欲血虛火動,肝氣凝結而成疽也。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如初見瘡時,寒多熱少,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多不 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托里為主,消毒佐之。如初見瘡時,多熱少寒,頭眩作痛,口燥舌干,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瘡亦 腫疼痛,身體發熱,易腐易膿,根腳不開,腫 在外,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消毒為主,托里佐之。大抵正氣勝則邪氣虛,正氣虛則邪氣實,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並立,欲其虛而不待損而自虛矣。(《正宗》)
鬢疽(圖缺)
又曰∶又有未見瘡時,先作渴證一年半載,日久日重,然後發為鬢疽,其形色多紫黑,瘡多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振,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胡公弼曰∶鬢乃足陽明經所行之處,由肺胃積熱上壅發毒者多。其見證也,寒熱往來,嘔逆噁心,自痛鼻乾等證。若疽深寸余者不治。
陳遠公曰∶有鬢中忽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目鼻俱浮,異於平常,此陽毒也。蓋兩鬢近太陽,乃陽位也,陰氣不能至,故作陽證治之。然往往有變為陰證者,所以陽藥中加入陰分之味,以防其變,若已潰爛,尤須陰藥多於陽藥也。擬用理鬢湯治之。(《冰鑒》)
申斗垣曰∶鬢疽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生於頭維穴,初如癤子,後漸大硬如石,皮似豬皮棕眼,睡中譫語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者,萬死一生。(《啟玄》)
澄曰∶鬢疽宜養肝血,托里成膿,不可輕用寒涼,潰後避風,初起粟窠作癢不痛,切勿抓破,即用膏蓋。若一經外風襲入,漫腫,頭目壅腫,根腳必硬,不可不慎。
鬢疽門主方
編輯理鬢湯(《辨證冰鑒》) 治鬢疽已潰未潰,無不收功。
川芎 當歸(各一兩) 金銀花(三兩) 夏枯草(三錢) 白芷(二錢)
水煎服。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全愈。(此方以金銀花、夏枯草更得祛逐之功,又妙在芎、歸補氣血,陰陽雙益,正氣足則邪自難變,安得不愈哉。)
柴胡清肝湯治鬢疽初起,毋論陰陽表里。
生地 天花粉 川芎 牛蒡子 白芍 甘草節 柴胡 當歸 防風 連翹 黃芩 山梔(各等分)
白水煎,食遠服。
鼠粘子湯治鬢疽初起,寒少熱多,頭眩作痛,口燥嗌干,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桔梗 鼠粘子 赤芍 地骨皮 當歸 天花粉 元參 甘草梢 木通 防風 連翹(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白水煎,食遠服。
加味逍遙散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 痛。
白朮 天花粉 柴胡 牡丹皮 貝母 白茯苓 當歸 白芍 陳皮 山梔(各八分) 羚羊角 紅花 甘草(各五分) 淡竹葉二十片同煎,食後服。
梔子清肝湯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柴胡 川芎 當歸 牛蒡子 白芍 牡丹皮 石膏 山梔(各一錢) 黃連 甘草(各二錢)
白水煎,食後服。
清肝解郁湯治暴怒傷肝,憂思鬱結,致肝火妄動,發為鬢疽,頭眩痛徹太陽,胸膈痞連兩脅,嘔吐酸水。
熟地 當歸 白芍 白朮 白茯苓 貝母 山梔(各一錢) 人參 半夏 柴胡 牡丹皮 陳皮 川芎 香附(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煎,食遠服。
參苓內托散治鬢疽已成,堅而不潰,潰而不斂,氣血俱虛,身涼脈細,飲食少思,口淡無味及形體消瘦。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當歸身 熟地 炙黃 山藥 白芍 白朮 陳皮(各一錢)牡丹皮 肉桂 地骨皮 甘草 熟附子(各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同煎,食遠服。
頭髮門主論
編輯馮魯瞻曰∶發乃血之餘。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脫落,頭皮多癢,鬚眉並落者,乃血熱生風,風木搖動之象也。病後瘡後產後發落者,精血耗損,無以榮養所致也。當滋補精血為主。
《醫鑒》雲∶過服辛熱藥而眉發脫落者,乃肝血受傷而火動,非風也。宜四物湯、六味地黃丸,以滋肝血,生腎水。
經曰∶發乃血苗。
《心相編》雲∶瘦人發黃,主多貪姦殺。男女發深,必好色。拳發好色,犯刑。發黃者下流。
頭髮門主方
編輯黑髮散烏鬚髮。
宮粉 真蛤粉 黃丹 密陀僧 鍛石(各等分)
研勻,水調搽上,俟干,水洗去藥,用核桃油潤之。
女人發易落而不潤者。
榧子(三個) 胡桃肉(二個) 側柏葉(一兩)
搗浸雪水梳發,則潤而不落。
長頭髮法 生薑切片,擦落髮光皮上,數日即長。
發落不長 川椒四兩,用白酒釀浸七日,早晚潤禿處,其發自生。
眉毛門主論
編輯《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
馮魯瞻曰∶眉毛所生之地,皆屬肝臟之精氣榮養,若其髒之精氣虧損,則其地之毫毛不榮矣。
澄曰∶眉毛自落,乃肝虛血少,無以榮養,或風濕相搏,眉毛漸落,即如樹木枯槁,枝葉凋零也,治當養血滋肝為主。
《心相編》曰∶眉毛開花,主運不通。男人眉細,主得陰人財帛。眉生黑子,招陰人口舌,又生水厄。
眉毛門主方
編輯長眉法(岐天師) 眉落用桑葉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舊,須落亦然。
發眉疽門主論
編輯《鬼遺方》雲∶左右眉棱兩處發,名為發眉,不拘在頭在尾,宜防未穴已前毒氣攻擊,在眉頭即攻入眼損睛,在眉尾即攻入太陽,並宜留意慎重。此疽從眉至頭生瘡黑色,漸漸腫漫,滿面瘡頭,堅硬如石,刺之無膿,惟出黃水,痛不可惡,悶亂嘔逆是也。由臟腑積熱,風毒上攻而然。(《準繩》)
發眉疽(圖缺)
申斗垣曰∶眉疽生於陽白二穴之分,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治之諸證漸減者生,甚者死,女人七日、男子二十四日死。(啟玄)
又曰∶眉風毒,乃肺經受證,但覺寒熱往來,筋骨酸痛,或作嘔吐,即眉風毒也。
竇漢卿曰∶從眉至頭髮疽色黑,其腰漸漸腫,氣浮滿面者死。
《心法》曰∶鳳眉毒,一名眉發,生於眉棱,無論左右,皆膀胱、小腸、肝、膽四經積熱所致。形長如爪,疼痛引腦,二目合腫,堅硬色赤,按之有根,六日內刺之,得膿則吉,無膿則險,甚則十四朝不潰,煩悶嘔逆,不食者凶。
李東垣曰∶眉疽生於兩眉之間,燦爛如人眼目,甚可畏也。小兒患此必死,大人患此十痊五六,乃手足少陽經所主,宜用海馬崩毒法救之。不然,膿血浸眼,兩目先壞矣。
澄曰∶發眉其證極險,類乎疔瘡。第一提住瘡根,不使根腳散漫,內須托毒成膿,勿投寒涼破氣傷脾之藥,庶可保全性命。
發眉疽門主方
編輯海馬崩毒法凡三陽發背、對口、手搭、眉疽、乳發初起時,用熱水自肘後洗至手六經起端處止,日洗數十遍,以泄熱毒,務洗至指甲皮穣,不可住手,直洗至瘡勢已衰,方可住洗。蓋三陽經俱屬督脈所領,洗至指甲皮穣者,俾熱從根本而解也。此系秘傳,慎勿輕忽。
眉心疽門主論
編輯王肯堂曰∶眉心疽,一名面風毒,屬足太陽膀胱經風熱壅結,陰陽相滯而生。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癢,寒熱並作者疔也。(《準繩》)
陳實功曰∶鳳眉疽發在兩目之間,形長皮赤,痛引腦戶,二目合縫,光腫發熱。(《正宗》)
《心法》曰∶眉心疽,一名印堂疽,乃督脈經風熱蘊結,氣滯而成。初起色黯根平,硬腫疼痛,至二十一朝腐潰出稠膿者順,無膿黑陷者逆。如初起色赤,浮腫痛,此名面風毒瘍;七日得膿易治。若色黑不痛,麻癢太過,根硬如鐵釘之狀,寒熱並作,即眉心疔也。
戀眉瘡門主論
編輯申斗垣曰∶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 ,遺熱與兒,生後眉間如癬,流脂成片,搔癢不絕,名曰戀眉瘡,又名煉眉瘡,(《啟玄》)
戀眉瘡門主方
編輯戀眉瘡(《精義》)
百藥煎(五錢) 生白礬(二錢)
研細,麻油旋調搓之。
又方(《啟玄》)
煙膠 輕粉(各一錢) 川椒(五分)
豬骨髓熬熟調搓。
眉風癬門主論
編輯澄曰∶眉風癬乃肝血枯燥,風濕外襲,初起作癢,搔之累累流脂,延蔓額上眼胞者是也。治當養血滋肝,不得妄用斑蝥、砒、 ,猛厲燥烈之藥搽擦,只宜紫茸膏塗之,自愈。
眉風癬門主方
編輯眉風癬黃連三錢研末,以麻油調塗碗內,用蘄艾燒煙熏黑,入皂礬豆大一塊,輕粉少許,研勻塗之。
小兒胎毒疥癬,兩眉生瘡,或延及遍身瘙癢,或膿水淋瀝,經年不愈。
松香(二兩) 真蛤粉(五錢) 青黛(二錢五分)
研細,干摻,或陳蠟燭油調搽。一方加輕粉、枯礬各三錢。
紫茸膏
紫草 白芷(各二錢) 歸身(五錢) 甘草(一錢) 麻油(二兩)
同熬,白芷黃色為度,濾清加白蠟、輕粉各二錢,取膏塗之。
眉眶骨痛門主論
編輯馮魯瞻曰∶眉眶骨痛有二,俱屬肝經風熱與痰,或作風痰,其治類痛風。然腦為髓海,而腎主骨,多由腎陰不能養,骨髓少,以致腦虛,火起於中,寒束於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處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屬本髒之精氣榮養,若其髒之精氣虧損,則其地之毫毛、骨肉不榮矣。故《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由此觀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養,而腎水亦不榮於骨矣。故主三年之內,有大風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襲也。治之者,必宜滋補肝腎為主,少佐風藥,以使上達,如不知此,徒以辛熱發散為事,則陰道愈虧,益增其害矣。(《錦囊》)
眉心毒(圖缺)
眉眶骨痛門主方
編輯祛風清上湯治風熱上攻,眉棱骨痛。
黃芩(酒炒) 白芷(各一錢五分) 防風 柴胡 羌活(各一錢) 荊芥(八分) 川芎(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白水煎服。
又方
羌活(二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白水煎服。
太陰發門主論
編輯《正宗》曰∶太陰發,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發於眼梢臉上瞳子穴,(在目外 五分。)赤腫有膿知痛者生;大渴悶亂,血出不止,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出盡則死矣。
太陰發(圖缺)
眼胞菌毒門主論
編輯陳實功曰∶眼胞菌毒乃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其患眼胞內生出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翻流淚,亦致昏蒙。治法∶用軟綿紙蘸水蔭之眼胞上,少傾用左手大指甲墊於患根,右手以披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隨用翠雲錠磨濃塗之,其血自止。(《正宗》)
又曰∶宜內服涼膈散、清脾飲。
《心法》曰∶此證初如菌形,頭大蒂小,黃亮水 ,亦有頭小蒂大者,漸長垂出,堅凝不痛;有纏綿經年不愈者,以致目病,乃脾經素有濕熱,思鬱氣結而成。初起宜清涼圓洗,即消。
眼胞菌毒門主方
編輯清涼圓
當歸尾 赤芍 石菖蒲(各二錢) 羌活(五分) 地膚子 川連 生杏仁(各一錢) 膽礬(二分)
共研粗末,以大紅綢包紮如纓桃大,滾水浸泡,乘熱蘸洗。
眼胞痰核門主論
編輯《心法》曰∶眼胞痰核結於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由濕痰氣鬱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濃,頻塗眼皮,日數淺者即消,日數深者,雖不能即消,常常塗之。塗令皮薄,微微剝損,以手指甲擠出如白粉汁,即消。
眼丹門主論
編輯陳實功曰∶眼丹乃脾經有風,胃經多熱,共結為腫。風多者則浮腫易消,熱甚者則堅腫難散,宜如意金黃散敷之。膿成即以針針之,遲則眼頭自破,此乃睛明穴,內空難斂,成漏者多,以致變為漏睛瘡,久則損明。(《正宗》)
申斗垣曰∶眼胞屬脾胃,謂之肉輪。如赤腫甚,不作膿者,名曰眼丹。(《啟玄》)
胡公弼曰∶上下眼丹,雖小兒脾胃部位,其實心經受毒,熱傳脾胃,熱毒升上,血氣凝聚而成丹毒也。(《青囊》)
李東垣曰∶凡眼丹赤腫作癢,癢後作痛,不治則成膿血,初起宜酒炒甘菊花,或炒鹽隔紙熨之。
《心法》曰∶眼丹若腫突下垂,不能視物者,偏於風盛也,浮腫易消;若 紅色紫,堅硬者,偏於熱盛也,腫硬難消。
上眼丹下眼丹(圖缺)
眼丹門主方
編輯驗方 水調銀硃敷之,自消。
又方(竇太師)
皂礬(五錢) 大粉草(二兩)
同熬濃膏,加冰片少許,用鴨毛蘸潤眼眶上。
又方 精豬肉切片如指甲大,用井水漂去其血,貼患處,不時易之。
漏睛瘡門主論
編輯竇漢卿曰∶夫漏睛瘡者,肝臟毒氣,小腸邪風,外攻腎端,灌於瞳人。初生疼痛,漸成膿水,其色如泔,日久睛昏,氣敗肝絕,難救之證。外用當歸、地骨皮、黃連煎湯溫洗。
《治方關要》雲∶惟補腎宣肝為主。
《心法》曰∶此證生於目大 ,由肝熱風濕,病發於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其穴系藏淚之所,初起如豆、如棗,紅腫疼痛,瘡熱雖小,根源甚深,潰後出粘白膿者順,出青黑膿者險。若瘡口過出淚液,以致目內乾澀者,收斂更遲,若潰斷眼邊弦者不治。
《秘籍》雲∶此證皆因膀胱積熱,深邪伏而不散,積久必潰,病始外見。目內穴屬膀胱,開竅如針,按之則浸浸膿出,視物微昏, 隱澀,宜服神效黃 湯。久病不愈者,用烏金膏,以米糕和為條,曬乾,插入竅內,每日換二次,化去白管,則肌肉自生,膿自止矣。隨以黃 湯為丸服之。
漏睛瘡門主方
編輯烏金膏治諸般外障風癢,血縷 瘡, 肉攀睛,雞冠蜆肉,漏睛瘡。
晉礬(即明礬,一兩) 米醋(自造紅香者佳,一碗半)
共入銅鍋內,文武火熬干。如濕,翻調焙乾,取出去火氣,研細末,用時不拘多少,再研至無聲,入生蜜調勻,盛瓷罐內,塗點患處,久閉,或五日七日,上下胞俱腫,方可歇藥數日,其紅腫盡消,觀輕重再點。
如漏睛膿出,用糕和勻,作條曬乾,量穴深淺,插入化去瘀肉白管,則新肉自生,而膿自止矣。
眼睛祟證門主論
編輯岐天師曰∶有人眼內長肉二條,長一寸,如線香之粗,觸出於眼外,此乃祟證也。雖是肝膽之火,無祟則不能長此異肉。法當外用去刺全目丹點之,內服舒郁全睛湯主之。此方妙在舒肝膽之氣,而又瀉其火與痰,則本源已探其驪珠,又何愁怪肉之重長耶!(《石室秘錄》)
眼睛祟證門主方
編輯去刺全目丹《石室秘錄》) 治祟證。
黃連 冰片 甘草(各一分) 硼砂(五厘)
共研無聲為度,用人乳調少許點肉尖上,覺眼珠火炮出,一時收入而愈。
舒郁全睛湯
柴胡 陳皮 甘草(各一錢) 黑山梔 白朮 白芥子 白茯苓(各三錢) 白芍(五錢)
偷針眼門主論
編輯申斗垣曰∶此心膽小腸之火壅盛也,眼 角上起窠作腫,久則潰膿。凡有此瘡,其人胸背上必有小瘡窠累,但以針挑出血,則眼角瘡不治自愈矣。故名曰偷針,俗名偷針窠。(《啟玄》)
章氏曰∶偷針眼,初起令患人自用針尖對患上,輕輕戳四十九下,自消。(《經驗》)
王氏曰∶偷針眼,初起翻過眼胞, 內有一細眼,用頭髮一根,刺入淚出自愈。(《集效》)
《秘錄》曰∶偷針眼,其人背上膏肓穴有紅點,但以針挑破,即愈。
東垣曰∶偷針眼又名挑針毒,乃肝脾積熱所致。初起用冷水以手拍腦後、背膊百遍,看有紅筋白泡起,用小針刺破其泡,其腫自消。
又曰∶偷針眼,用糯稻七粒,每粒在泡上輕輕撞之,七粒七下,自消。
《心法》曰∶偷針眼生於眼皮毛睫間,由脾經風熱而成,形如豆粒有尖。初起輕者,宜金黃散鹽湯沖洗,膿未成即消矣。如洗之不消,候膿熟針之。如破後冒風浮腫,用芎皮散,外用枯礬末,雞蛋清調敷腫處。
雙目流血門主論
編輯澄曰∶雙目流血,大人屬心肝二經火盛而成,宜涼心清肝,其血自止。小兒乃胎火肝熱所致,宜涼肝導赤,兼與鯽魚煨湯餵之,自效。
雙目流血門主方
編輯涼心清肝湯
生地 當歸 白芍 炒山梔 丹皮 丹參 扁柏葉 川連 生甘草 燈心十寸為引。
涼肝導赤湯
生地 丹皮 澤瀉 赤茯苓 炒山梔 人中黃 赤芍 木通 燈心七寸為引。
瘀痘後兩目腫門主論
編輯申斗垣曰∶夫痘後小兒兩目胞腫,蓋下瞼上寸許,熱淚相 ,瞼爛成瘡。久治不痊,只須泄去陽明胃經濕熱,則腫消淚止痛除,宜黃連解毒湯、三黃丸主之。(《啟玄》)
痘風眼門主論
編輯澄曰∶痘風眼乃痘後封眼,火微開眼過早,外風乘虛而襲,作癢揉搓而成。
痘風眼門主方
編輯痘風眼生薑一塊,上挖一洞,將銅青填滿,仍以挖下之姜合上,外以粗紙打濕裹好,慢火煨炙,待紙干取出銅青,研細,瓷瓶密貯,臨用以熱乳調點數次即愈。
又方 初生小兒臍帶熱血,乘熱點之。
又方
白果肉 鉛粉(各一兩) 銅青(五錢)
加入乳調勻,塗瓦上,用艾圓二十四個點着,熏干刮下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人乳浸化沖水洗眼,不過七丸,即愈。
又方
川連 地骨皮 白礬(各一錢) 鮮槐條(五段) 青銅(五分) 川椒(七粒)
用水一大碗,煎滾取起,少冷又煎,如此三次,去渣入瓷罐收貯,埋土內七日,取出,用雞翎帚眼角。忌風十四日。
迎風吊淚痘風眼年久者,可治。
枯礬 皂礬(各一錢) 花椒(五分)
每清晨用滾水沖於碗內,上用綿紙隔着,將銅錢一個壓於紙上,待自來清水,每日早、午、晚須緊閉雙目,止溫洗眼皮。每料可用三日,洗的九次,重者十料,輕者三五料除根。
痘風眼 蛔蟲揉爛,取汁,搽眼邊上,永不再發。
痘毒攻目門主論
編輯陳實功曰∶痘毒攻目,皆因長漿時,不曾用藥攻漿,致漿不充滿,以致回水,眼胞紅腫,不能開放,而毒火上炎,攻注兩目。此時宜急以清毒保目湯連服二三劑,以解上攻之毒火,不獨可免目患,乃委而棄之曰∶眼中有痘,非所能醫。遂使毒火亢極,翳膜遮蔽瞳人,日夜啼叫,痛苦異常,雖性命苟延,而雙目喪明,不過成一廢人耳。嗟!嗟!庸醫誤人,莫此為甚!善夫!聶清江先生曰∶此非有形之痘,乃無形之火也。蓋有形之痘,發於咽喉口舌者有之,然外痘起脹,內痘亦起脹;外痘收靨,內痘亦收靨。惟入眼之毒,必作於收靨之時,此以知其非有形也,明矣。故患此者,始宜用清毒保目湯解之於前,看有翳膜遮蓋黑白珠,或侵入瞳人,徐徐用清毒撥翳湯治之於後,或隔一日一劑,二日一劑,雖三四月之久,尚保無虞。切不可過用寒涼,責效於數劑之間,計功於旬日之內,又不可聽庸偽眼藥磨點,登時損壞,更不可因本家吝嗇或貧乏,遂推諉不治,大傷陰德,戒之,戒之。(《正宗》)
《秘笈》雲∶此緣痘疹之後,餘熱未退,毒氣上攻於目,或因氣虛,痘不起,漿不來,醫者服以參 升托之劑,痘雖得痊,而熱毒遂攻目中,致使睫閉不開,淚出腫痛,羞明怕日,或生蟹睛、翳膜等證,先服消毒化 湯。(黃連、當歸、連翹、白朮、紅花、陳皮、蘇木、柴胡、黃柏、川芎、防風、生地、升麻、干葛、麻黃、羌活、黃芩、 本、細辛、蒼朮、吳茱萸,白水煎服。此方即稀痘丹。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煎一劑,露一宿,如天雨可將藥放屋檐下露一宿,次日隔湯燉熱。初生者,只服三五匙,周歲以外服半劑,三四歲者服一劑,但能服過四次,可保永不出痘,縱出亦稀,此乃神應之方也。)或清涼散,大便如常去硝黃,或用敗毒散加連翹、牛蒡子。醫者妄用去翳克伐之劑過多,其翳反濃,則難治矣。若脾胃受傷,肚腹不調者,服補中益氣湯、茯苓燥濕湯、人參啟脾丸、石斛夜光丸,其患漸愈。
痘毒攻目門主方
編輯痘毒攻目神法 每清晨用兔糞八粒,清水蟬蛻去頭、足二十四隻,水二大碗,入瓷罐內慢火熬滾,令其性味俱出,入公豬肝或黑羊肝七尖,四兩,切薄片於湯內,一刻即熟,先飲湯,後食肝,湯散兼治兩月之久,翳膜可消去一半,百日之久,湯散奏效,自可痊癒。戒暴躁惱怒,並戒煎炒辛熱等物。凡遇此等險證,必須細心研究,斟酌用意,不可忽略。
清毒保目湯痂落後,忽然頭頂大痛者,乃餘毒上攻兩目也。急宜服此,以解上攻之毒火,可免目患。
柴胡(一錢) 蟬蛻(二十一個) 當歸 桔梗(各八分) 連翹 防風 牛蒡子 川芎 荊芥穗赤芍(各七分) 升麻 黃芩(酒炒) 薄荷(各五分) 山梔(酒炒) 甘草(各三分)
燈心五十寸同煎。
清毒撥翳湯痧痘翳膜神效。
生地黃(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柴胡(八分) 牛蒡子 白蒺藜(去土炒) 天花粉(酒蒸) 白葛粉薄荷 防風 川芎 密蒙花 穀精草 草決明 甘菊花(各七分) 梔子(酒炒) 羌活 木賊草(各五分) 川連(酒炒,三分)
生薑一片煎,食遠服。若大便秘澀,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通利仍除之。切忌寒涼,並眼科點藥。
痘瘡損目輕粉 黃丹(各等分)
研細。左眼吹右耳,右眼吹左耳。
痘後眼不能開(竇氏)。 鱔魚血滴入眼內,或芭蕉根汁溫洗,並效。
痘入眼。
白蒺藜(炒,去刺) 穀精草 防風(各等分)
共為末,每日食後米泔水調下二錢五分。
痘瘡入目,痛楚恐傷目者 浮萍陰乾,研末,三錢,羊肝半個,竹刀切碎搗爛,共汁和,空心調下,清茶過口。傷目者,數服自愈,小兒減半。
痘入目或病後生障。
蟬蛻(洗淨) 白菊花(各等分)
研末,每服二錢蜜湯調,數服愈。
小兒痘後,翳膜遮睛,百日內者可治。
兔糞(瓦焙) 鼓槌穀精草(炒去土淨,各一兩)
共為細末,不拘茶、酒、菜、飯內,摻入服之,一料全愈。
又方 穀精草一兩,生蛤粉二兩,為末,用 豬肝一兩,去淨筋膜,竹刀切片,和藥末一錢,飯上蒸熟,連肝食之。
小兒飛痘入眼,外用吹耳法
黃丹 輕粉(各五分)
共研勻。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每日吹厘許。
痘瘡 疹入眼生翳障。
白菊花 穀精草 綠豆皮(各等分)
共為末。每用一錢,以柿餅一個,粟米泔一盞,同煮。候泔盡,食柿,日食三枚,淺者五七日,重者半月全愈。
又方 旋雞肫內黃皮,焙末拌飯中,或藥內,與兒吃,七日自愈。
痘疹入目,眼生白翳 橄欖核磨水,加輕粉一二厘,調勻,搽眼胞上。藥氣入里即落。
小兒血眼門主論
編輯馮魯瞻曰∶小兒百日內嗽,名為乳嗽。肺葉尤嬌,最易傷損,更須急治,久則血脈貫瞳,兩眶紫黑,或眼白珠紅,赤如血,名曰血眼。當用生地、黑豆共研成膏,掩於眼上,則眶黑自消,血隨淚出,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