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景圖說(下)

編輯

腎 膀胱 心包絡 三焦

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又曰∶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腎圖(圖缺)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

《卮言》曰∶腎者,神也。妙萬物而言也。

經曰∶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兩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經帶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又曰∶命處於中,兩腎左右開闔,正如門中棖 ,故曰命門。一陽處二陰之間,所以成坎也。靜而闔,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靜為陽本,陰為陽基也。

又曰∶足少陰經腎。

又曰∶是經常少血多氣。

又曰∶酉時氣血注於腎。

《黃庭經》∶人身神名曰腎神,玄冥字育嬰。

《靈樞》曰∶耳者,腎之官也。腎病者,顴與顏黑,耳枯焦。

象川翁曰∶精生於谷。(然醴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澹之味,乃能補精生氣,氣自生神。)

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黃庭經》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原注∶腎為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髒獨有精也。)

《真詮》曰∶五臟各有藏精,並無停泊於其所。蓋人未交感,精涵於血中,未有形狀,交感之後,慾火動極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而變為精以泄焉。故以人所泄之精,貯於器,拌少鹽酒,露一宿則復為血矣。

經曰∶腎者,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在時為冬,在方為北,在色為黑,通竅於耳。

經曰∶北方水也,萬物所以合藏也。

又曰∶髒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肺金為母,肝木為子,膀胱為腑,克火主骨,若久立則傷骨,司藏與志,其類水,其畜彘,其卦坎,其性智,其華在發,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其病在骨,其音羽,羽者舒也,陽氣將復,萬物舒生也。其數六,其臭腐,其聲呻,其氣吹,其液唾,在變動為栗,其味咸,其蟲鱗,其果栗,其菜藿。下應腰腎而色黑,然黑欲如重漆光澤,不欲如炭。

《靈樞》曰∶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更腎主寒,然寒則傷腎,病主為疝。痘主黑陷,若淫慾過度則傷骨,濕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面黑恐欠足寒,逆氣腹痛,飧泄而後重,臍下動氣。腎實則腹膨脹而體重,少氣不言,骨疼飧泄,並小便少;腎虛則欲墜下縮身,面青 白,顱囟開解,下竄畏明,心懸如飢,胸痛引脊,厥逆溲多而耳鳴。腎絕則反目直視,狂言遺尿,腰折骨枯,然腎絕者四日死。平脈則冬旺七十二日而脈沉濡石,石者沉濡而滑,舉指來疾,其賊則緩而大,並面大黃,皆逆。其危脈則石如轉索,去如彈石。

又曰∶腎又為氣之髒,主納。

又曰∶其日壬癸,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入門》曰∶腎主受水谷之精而至靜,惟子時濁氣一動而已。

又曰∶腎與臍相對,與腰相應,腰者腎之外候。

又曰∶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腎為牝者,陰也。

又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又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靈樞》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又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又曰∶腎小則髒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易傷於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或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又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汗出浴水則傷腎。

《難經》曰∶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又曰∶髒各有一,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為腎,其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入門》曰∶命門非正髒,三焦非正腑也。

《靈樞》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經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枯。

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痛,出白一名蠱。(注曰∶出白,謂溲出白液也。)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髒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髒,乃予之期日。(注曰∶此腎之藏也,期三百六十五日內死。)

《難經》曰∶外證面黑,善恐,數欠。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苦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

《靈樞》曰∶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又曰∶腎實則腹大腔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入門》曰∶腎虛則心懸如飢善恐。

太乙真人曰∶戒色慾,養精氣,咽津液,養臟氣。

無名子曰∶天一生水,在人曰精,地二生火,在人曰神。

經曰∶腎藏精與志。志者,專意而不移者也。

又曰∶髒氣絕則神見於外。(無錫游氏子,以酒色得疾,常見兩女子衣服鮮麗,冉冉至腰而沒。醫者曰∶此腎神也,腎絕則神不守舍,故見於外也。)

《靈樞》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疼厥,精時自下。

經曰∶其精管自兩腎脊骨間發來,繞大腸之右,從溺管下,同出前陰而泄精。

又曰∶水旺於冬,相於秋,廢於春,囚於夏,死於季夏,其壬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死日戊己,死時日 。( ,乃日昃也。)

又曰∶腎俞在十四椎旁,募在京門腰間季脅。

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又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二陰,前陰後陰。)

又曰∶腎也者,其榮在發。發無潤澤者,骨先死。

又曰∶兩氣通於腎。

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

又曰∶腎惡燥。

又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又曰∶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又曰∶損其腎者,益其精。

又曰∶腎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 者死。( ,音苔。)

又曰∶腎熱者,頤先赤。

又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員員,謂似急也。澹澹,謂似欲不足也。)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又曰∶腎開竅於二陰,實則脹滿。

又曰∶腎着之病,其人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又曰∶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又曰∶腎水者,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人足逆寒,大便反堅。

又曰∶腎病者,色黑氣弱,呼吸少氣,兩耳若聾,腰痛時時失精食減,膝以下清,其脈沉遲為可治,宜補。

(清,冷也。)

又曰∶腎瘧者,令人灑灑,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音絢。目動也。)

又曰∶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治主於肺,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 ,音次。惡也。)

又曰∶精脫者耳聾。

《仙經》曰∶背後有三關,腦後曰玉枕關,夾脊曰轆轤關,水火之際曰尾閭關,皆精氣往來之道路也。若得斗柄之機斡運,則上下循環,如天河之流轉也。

謙甫曰∶夫腎藏天一,以慳為事,志意內治則精全而澀。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則固有淫佚不守,輒隨溲尿而下。然本於筋 者,以宗筋弛縱也。

經曰∶其不御女漏者,或聞淫事,或見美色,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而精自出者,謂之白淫,宜乎滲漏而不止也。

丹溪曰∶精滑專主濕熱,宜知、柏、蠣、蛤。

經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入門》曰∶少時欲過腸脫而遺泄者,宜金鎖正元丹。

又曰∶欲心一動,精隨念去,礙滯久則莖中疼痛,常如欲小便然,或小便而出,或不從便出而自流者,謂之遺精,比之夢遺尤甚。(《綱目》曰∶一人虛而泄精,脈弦大,用五倍子一兩,白茯苓二兩為丸,服之良愈,澀脫之功,敏於龍蠣。)

又曰∶不因夢而自泄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也。

東垣曰∶面色白而不澤,悲愁欲哭,脈按之空虛,是為脫精脫神,宜峻補肝腎,收斂補氣,補益元陽。

《醫鑒》曰∶童男陽盛,情動於中,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夜夢而遺精,慎不可補,宜清心定志。

張子和曰∶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陰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謂之白淫,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真誥》曰∶精者人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兢則明消。

經曰∶心火旺盛,腎水不足,心有所欲,速於感動,疾於施泄。

又曰∶腎在志為恐。

又曰∶胃為恐。(注曰∶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

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由心虛而腎氣並之,故為恐。

《靈樞》曰∶足少陰之脈病,善恐。

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又曰∶恐懼者神蕩散而不收。

又曰∶恐則氣下。(注曰∶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矣。)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則恐。

《綱目》曰∶恐與驚相似,然驚者,為自不知也。恐者,為自知也。蓋驚者聞響乃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必須人為伴侶,方不恐,或夜必用燈燭,亦恐懼者是也。

《靈樞》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

經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丹溪曰∶恐傷腎者,以思勝之,以憂解之。

經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髒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微矣。

《直指》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髒制在腎,氣虛不能管攝,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

《入門》曰∶初因君火不寧,久則相火擅權,精元一於走而不固,甚則夜失連連,日亦滑流不已,宜坎離丸。知柏用童便九蒸、九曬、九露,地黃煎膏丸,鹽湯下。

又曰∶夢遺不可作虛冷,亦有經絡熱而得之。

《脈經》曰∶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又曰∶澀脈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脈澀號傷精。

又曰∶澀為精竭血枯。

《脈訣》曰∶遺精血濁,當驗與尺,結芤動緊,二證之的。

《醫鑒》曰∶微澀傷精。

戴氏曰∶夢遺精滑,皆相火所動,久則有虛,而無寒也。

又曰∶夢遺日久,氣下陷宜升提腎氣以歸原。

《本事》曰∶腎氣閉,即泄精。

又曰∶腎藏精,蓋腎能攝精氣,以生育人倫者也。或育或散,皆主於腎,今腎氣衰,則一身之精氣無所管攝,故妄行而出不時。

《綱目》曰∶夢遺屬郁滯者居大半,庸醫不知其郁,但用澀劑固脫,殊不知愈澀愈郁,其病反甚。

仲景曰∶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經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

《靈樞》曰∶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經曰∶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

又曰∶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又曰∶腎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又曰∶腎病禁犯 HT ,熱食溫炙衣。

《綱目》曰∶腎本無實,不可瀉。

錢氏曰∶只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綱目》曰∶左腎屬水,水不足則陰虛,宜六味地黃丸。右腎屬火,火不足則陽虛,宜八味丸,加減八味丸。

又曰∶六味地黃丸,血虛陰衰,熟地黃為君;精滑山茱萸為君;小便若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小便淋澀,澤瀉為君;心氣不足,丹皮為君;皮膚乾澀,山藥為君。

《入門》曰∶小便清利,脈沉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數,是熱氣歸命門。是腎與命門脈同者,謂其所受之病同歸於膀胱一府也。

經曰∶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金匱真言論曰∶冬氣者,病在四肢,腎之應也。

《靈樞》曰∶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仲景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脈浮而洪,身汗如雨,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者,此為命門絕也。

《脈經》曰∶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如流水。一雲∶人中平,十日死。

夢與鬼交泄精,名曰夢遺。專主於熱。

又曰∶腎咳之狀,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咳,音概,氣逆也。)

又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寵然浮腫,(龐,音忙,豐濃貌。)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又曰∶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如人垂首向地尋物貌。)

又曰∶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厥氣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又曰∶是動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病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

又曰∶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又曰∶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痘瘡變黑陷,是腎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又曰∶心乘腎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丸。

又曰∶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澀而寒,百部丸。

又曰∶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

又曰∶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

《人鏡經》曰∶五行之間,惟腎之一髒,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

肺屬金,應乎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盛,乃熱作也,氣得熱而上蒸,則肺不能下生於腎,則腎受邪矣,急以涼藥解之,使髒氣溫和,自能下生於腎,病必先求之於肺,若肺和而腎忽受病,不過脾濕相刑,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若脾肺俱和,而腎自病,亦當察其本髒虛實而治之。

足少陰腎引經藥歌∶

酉腎豬膚豬(苓白)茯苓,牡丹(皮)澤瀉(肉)桂阿(魏)丁(香),山(萸肉)吳茱(萸黃)柏砂(仁)烏藥,敗醬天(門)冬牡蠣停,(豆)豉桔(梗五)味(子)元(參)並獨活,(益)智(仁檀)香(甘)草(地)骨(皮)或(朱)砂行,下行知(母)附地(黃地)榆(蒼)術,右腎沉(香黃) 益附稱。

《難經》曰∶冬脈石。

經曰∶勞而動血者,屬腎。

又曰∶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鮮或紫或細屑者,為咯血,或鮮紅隨唾而出,為唾血。唾中帶血,咯出有血,或血絲,皆出於腎。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腰痛足冷為腎水,總而論之,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

又曰∶諸髓者,皆屬於腦。

又曰∶黑如烏羽者生,黑如煤炭者死。

又曰∶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

又曰∶聲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閉,不能泄,不能禁者,腎臟氣絕,不治證。

又曰∶耳聾絕無聞,骨痛之極者,腎之經病危證。

補∶地黃、山萸肉、芡實、山藥、枸杞、桑螵蛸、牡蠣、杜仲、牛膝、龍骨、鎖陽、虎骨、龜版。

瀉∶知母、黃柏。

溫∶附子、鹿茸、破故紙、肉桂、沉香、膃肭臍。

涼∶知母、黃柏、牡丹皮、地骨皮。

引經報使∶獨活、肉桂。

膀胱

編輯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曰∶膀者言其橫於前陰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通身虛松,可以蓄水,漸漬而滲入胞中,胞滿而溺出也。

膀胱圖(圖缺)

又曰∶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又曰∶足太陽經膀胱。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申時氣血注於膀胱。

《靈樞》曰∶膀胱在小腹之內。

又曰∶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難經》曰∶膀胱以虛受水,為津液之腑,有上口而無下口,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澀不通。

經曰∶水液自小腸泌別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尿,以泄出也。

東垣曰∶膀胱雖為津液之腑,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

《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也。

經曰∶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甲乙經》曰∶膀者,橫也。胱者,廣也。言其體橫廣而短也。

經曰∶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

又曰∶厥氣客於膀胱,則夢遊行。

又曰∶膀胱有熱則淋閉,膀胱不約為遺溺。(溺,音尿,謂睡中遺尿也。)

又曰∶膀胱,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膀胱,又名足三焦也。

又曰∶是動病則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

又曰∶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背痛,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膀胱引經藥歌∶

申膀澤(瀉)滑(石)茵陳(肉)桂,豬(苓白)茯(苓)羌(活)麻(黃黃)柏蔓(荊子)親,行下大黃並(白)術澤, (本)

羌防己檗同因。

膀胱實熱,小便赤澀。虛寒,小便數,或漏精,精冷濃稠如米泔。

《靈樞》曰∶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又曰∶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脛、踝後皆熱。

《入門》曰∶膀胱病者熱結下焦,小腹苦滿,胞轉小便不利,令人發狂。冷則濕痰上溢而為多唾,小便淋漓或遺尿。

又曰∶膀胱虛則小便不禁,宜既濟丸,加減八味丸,倍山萸,加烏藥、益智、故紙。實則小便不通,宜益元散、葵子湯、(葵子、赤茯苓、枳實、木通、黃芩、甘草、豬苓、車前子、瞿麥、滑石、姜引。《濟生》)

五苓散,膀胱主藥也。

《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

又曰∶遺尿狂言,目反直視,為膀胱絕也。

又曰∶膀胱之脈為足太陽,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絕汗乃出,絕汗出則死矣。

經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病心澹澹大動,是寒傷心也。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腹急肢瘦,為膀胱水。

補∶橘核、龍骨、益智仁、續斷、菖蒲。

瀉∶芒硝、澤瀉、滑石、車前子。

溫∶茴香、烏藥。

涼∶生地、甘草梢、黃柏。

引經報使∶ 本、羌活上行,黃柏下行。

心包絡

編輯

經曰∶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猶君主有宮城也。

又曰∶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

心包絡圖(圖缺)

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髒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KT 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

又按《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段,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心包無疑矣。

又曰∶手厥陰經心包絡。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戌時血注於心包絡。

補∶地黃。

瀉∶枳殼、烏藥。

溫∶肉桂。

涼∶梔子。

引經報使∶柴胡、青皮、川芎。

《靈樞》曰∶十二原,以心包經大陵穴為心之原,明真心不受邪,故知手心主代君火也。

又曰∶是動病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喜笑不休,目黃,是主心包。

手厥陰心包絡引藥歌∶

戌包敗醬柴胡(白)術,(牡)丹皮熟地與沙參,更有下行經絡藥,青(皮)柴(胡)熟地可相親。

三焦

編輯

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號曰中清之府,莫大於此也。形色最赤,總護諸陽,非無狀空有名者也。

經曰∶手少陽經三焦。

又曰∶是經少血多氣。

又曰∶亥時氣血注於三焦。

《靈樞》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入門》曰∶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中焦主變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周身,故曰中焦如漚。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瀆。

又曰∶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營衛,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谷,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無形而有用,主持諸氣。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圖(圖缺)

《正傳》曰∶三焦,指腔子而言,包含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

東垣曰∶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也。三焦,非正腑也,無形而有用。

《入門》曰∶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為無根之相火。

經曰∶下焦溢為水。

經曰∶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為表里。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際也,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焦原也。三焦者,三原之氣也。(內,音納。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主變化水谷之味,為血以榮五臟六腑。下焦主通利,溲以時傳下,故日出而不內。溲,音搜。)

《九墟》雲∶中焦亦並於胃中,出上焦之後,此腎受氣,以別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得獨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故言中焦如漚也。仲景曰∶下焦不和,清便重下,大便數難,臍腹築痛,故曰∶三焦者,寄於胸中。

《脈訣》雲∶三焦無狀,空有名。愚謂三焦者,三原之氣也,實非無形,但不專主一髒耳。既為原氣別使,又為傳化之腑,由十二經始於中焦,常與衛氣俱行,故扁鵲指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布胸,走腋而至太陰之分;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手厥陰心包,乃其合也。布絡三焦,而三焦之經則又散絡心包,苟無其形,將何所憑,而包絡從何所附以傳化焉。

《三元參贊》雲∶其體有一脂膜如掌狀,與膀胱相對,有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竊謂如霧如漚,喻其明之薄處,如瀆雲者,則又指夫滲入膀胱處也。一名外府,一名虛髒,信然。 范曰∶此三焦有名無形,正臟腑有餘不盡之義,苟止心肝脾肺腎,而無三焦所寄之腑,是人身與天地為二矣。

又曰∶臟腑俱五者,謂手心主非髒,三焦非腑也,以臟腑俱六者,合手心主與三焦也。

《難經》曰∶髒惟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所謂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

又雲∶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緣不專主一髒,故言有名無形。

《正理論》雲∶三焦者,有名無形,上合於手心主,下合於右腎,遂有命門三焦表里之說。殊不知包絡相火,附名右腎。夫人之臟腑,一陰一陽,自有定偶,豈得一經而兩配之理,所謂上合於心主,正言其為表里,下合右腎者,正言其與包絡相火相合,又以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也,知此則知命門與腎,通三焦無兩配矣。

《脈訣》曰∶右尺脈浮,則風邪客於下焦,大便熱秘,浮而虛,元氣不足。沉則水病,腰腳痛;沉細下痢臍寒痛逼。遲則寒瀉,小腹冷,腰腳重。數則小便赤,大便秘。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滑則相火炎盛,夢泄陰虛。婦人和滑,則為有孕。澀則大便澀,津液衰,其餘診法與腎脈同。

又曰∶是動病則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是主氣。

手少陽三焦引經藥歌∶

亥焦地骨(皮川)芎(黃) (白)術,附子青(皮)柴(胡)熟地逢,白虎細辛皆在內,青柴下走共川芎。

又曰∶一切治法仿心經用。

海藏曰∶上焦如霧,霧不散則為喘滿,此出而不納也。中焦如漚,漚不利則為留飲,留飲不散,久為中滿,此上不能納,下不能出也。下焦如瀆,瀆不利則為腫滿,此上納而下不出也。

《靈樞》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又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又曰∶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也。

經曰∶三焦,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其病通利,大小便為主。

補∶黃 、甘草、益智。

瀉∶澤瀉。

溫∶附子。

涼∶石膏。

引經報使∶柴胡、青皮、川芎。

論臟腑經絡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受病

編輯

凡視瘡瘍,當知部位屬於何髒何腑,然後醫治用藥,自無錯誤矣。謹照《銅人 穴針灸圖經》,繪圖詳註,俾學人留心參考,施治有當耳。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益意盡言其處。雷公問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願聞經脈之始生。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矣。

臟腑經絡穴道部位銅人圖(心經 小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三焦經 督脈經 任脈經 沖脈經 帶脈 陽蹺脈 陰蹺脈 陽維陰維脈)

手少陰

編輯

歌曰∶

手少陰屬心經,少沖少府與神門,陰 通里近靈道,少海青靈肘內尋,極泉腋下筋間動,九穴雙雙須認真。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也。

少沖二穴(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如韭葉。

手少陰心經(圖缺)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

神門二穴(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端。)

陰 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

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五分,或曰一寸。)

少海二穴(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手太陽

編輯

歌曰∶

手太陽小腸十九穴,路從少澤,步前谷後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穀養老之宗,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 俞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 ,曷造聽宮。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似折。主腋所主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肩 、肘臂、外後廉痛也。

手太陽小腸經(圖缺)

少澤二穴(一名少吉,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側,在節前陷中。)

後溪二穴(在手小指側本節後陷中。)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穀二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

養老二穴(在腕骨上後一寸陷中。)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

小海二穴(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

俞二穴(在俠肩 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秉風二穴(在天 外,肩上小髁骨後,舉臂有穴)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三寸。)

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陷中。)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下。)

顴 二穴(在面 骨下廉。)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小豆是。)

足厥陰

編輯

歌曰∶

足厥陰一十三穴,終起大敦於行間,循太沖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間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里,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期門可攻。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循股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疝,婦人小腹脹,甚則嗌干,面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

足厥陰肝經(圖缺)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行間二穴(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

太沖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動脈中。)

中封二穴(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

蠡溝二穴(在內踝上五寸。)

中都二穴(在內踝上七寸 骨中。)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

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橫紋頭是。)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二穴(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沖二寸。)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唇 ,在大橫外直臍端。)

期門二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

足少陽

編輯

歌曰∶

足少陽兮四十三,竅陰俠溪極須詳,一縱探得地五會,臨泣邱墟取次行,懸鐘陽輔光明光,外邱陽交名別陽,陽陵泉,陽關穴,中瀆環跳居 接,維道五樞與帶脈,京門同日月,輒筋循淵腋,肩井風池須有別。腦空承靈正營列,目窗臨泣上陽白,本神與完骨,竅陰又浮白,天沖率谷耳上穴,曲鬢懸厘須有節,懸顱頷厭曲周下,客主人名上關攝,還須聽會一般般,瞳子 通脈不絕。

足少陽膽經(圖缺)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別者,目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於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太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別者,從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膽所生病者,頭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下至 、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溪一寸半。)

邱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

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陽輔二穴(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

外邱二穴(在外踝上七寸。)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

居 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水道傍一寸五分。)

帶脈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京門二穴(一名氣府,一名氣 ,在監骨腰中夾脊季肋外。)

日月二穴(在期門下五分,直乳第二肋下。)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着脅。)

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二穴(在顳 後髮際陷中。)

腦空二穴(一名顳 ,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

臨泣二穴(當目上直入髮際五分。)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髮際。)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

天沖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二寸。)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寸半。)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額有孔。)

懸厘二穴(在曲周上,顳 下廉。)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 中。)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 上廉。)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開口有空。)

瞳子 二穴(在目外 五分。)

足太陰

編輯

歌曰∶

足太陰脾中州,二十一穴隱白游。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邱,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陵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沖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 ,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鈎。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 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吐,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出餘氣則快然而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下,黃膽,不能臥,強欠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也。

足太陰脾經(圖缺)

隱白二穴(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

太白二穴(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

商邱二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二穴(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空中,膝下五寸。)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

沖門二穴(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

腹結二穴(一名腸窟,在大橫下三分。)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大包二穴(在淵腋下三寸,九肋間。)

足陽明

編輯

歌曰∶

足陽明四十五,厲兌內庭陷谷通,沖陽解溪與豐隆,下巨條口各不同,上巨三里犢鼻中,梁邱陰市伏兔叢,髀關與氣沖,歸來水道重,大巨外陵別有容,天樞滑肉太乙宮,關門梁門承滿充,不容乳根與乳中,膺窗屋翳庫房洪,氣戶缺盆氣舍沖,水突人迎大迎逢,地倉乃交會之宮,巨 四白鼻口從,承泣頰車下關中,額角髮際頭維終。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沖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淒悽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主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也。

足陽明胃經(圖缺)

厲兌二穴(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間節中,去內庭二寸。)

沖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

解溪二穴(在沖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前,外廉間,別走太陰。)

下巨虛二穴(一名下廉,在上廉下三寸。)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

上巨虛二穴(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骨外大筋內宛宛中。)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 骨上,骨解大筋中。)

梁邱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處。)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氣沖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中。)

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

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

天樞二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在肓俞旁一寸五分,挾臍二寸。)

滑肉門二穴(在太乙下一寸。)

大乙二穴(在關門下一寸。)

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

不容二穴(在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下同。)

乳根二穴(在乳中下一寸四分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二穴(當乳中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 府兩旁,去各二寸陷中,下同。)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下,挾水突陷中。)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人迎二穴(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以候五臟氣。)

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

地倉二穴(一名胃維,挾口吻旁四分, 脈、陽,明之交會。)

巨 二穴(挾鼻旁八分,直目瞳子。)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下關二穴(在上關下合口有空。)

頭維二穴(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

手太陰

編輯

歌曰∶

手太陰肺十一穴,少商魚際指端論,太淵經渠並列缺,孔最尺澤腕肘行,俠白天府與雲門,此中玄妙理,中府最堪尋。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凡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其十二經皆仿此也。

手太陰肺經(圖缺)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

太淵二穴(在掌後陷中。)

經渠二穴(在寸口脈中。)

列缺二穴(在腕後一寸五分。)

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

尺澤二穴(在肘約紋中。)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內廉。)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挾氣戶旁各三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得之。)

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寸間,動脈應手。)

手陽明

編輯

歌曰∶手陽明大腸十二穴,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歷合谷陽溪之俞,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 五里之程,臂 肩 上於巨骨,天鼎紓乎扶突,禾 唇連,迎香鼻迫。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 腫,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也。

手陽明大腸經(圖缺)

商陽二穴(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二間二穴(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廉側陷中。)

三間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廉側陷中。)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大指歧骨間。)

陽溪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

偏歷二穴(在腕中後三寸。)

溫溜二穴(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

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脈中。)

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間。)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

扶突二穴(在氣舍後一寸五分。)

禾 二穴(一名長頻,直鼻孔挾水溝旁五分。)

迎香二穴(一名沖陽,在禾 上鼻孔旁。)

足少陰

編輯

歌曰∶

足少陰兮二十七,湧泉流於然谷,太溪大鐘兮水泉緣,照海復留兮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粗,氣穴四滿乎中注,肓俞上通乎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步廊神封而靈墟存,神藏 中而俞府足。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去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嗌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也。

足少陰腎經(圖缺)

湧泉二穴(一名地沖,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踝前大骨下陷中。)

太溪二穴(在足下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大鐘二穴(在足跟後沖中。)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陰蹺脈所生。)

水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內踝下。)

復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

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 分中,陰維之 。)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

橫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

氣穴二穴(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

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臍旁五分。)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足少陰之會。)

陰都二穴(一名石宮,在通谷下一寸。)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

幽門二穴(一名上關,在巨闕旁相去各五分。)

神藏二穴( 中下一寸六分。)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七分。)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

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

足太陽

編輯

歌曰∶

足太陽膀胱六十三,至陰通谷二穴藏,束骨與京骨,金門同關梁,申脈在外踝,仆參仔細詳,崑崙二穴,跗陽飛揚,承山魚腹,承筋 腸,合陽在膝之中央,委中又委陽,浮 殷門之旁,承扶秩邊共胞肓志室,肓門到胃倉,意舍與陽綱,魂門膈關 ,神堂膏肓俞,魄戶相將,附分,會陽,下 中 次 ,上 要費平章,白環俞,中膂俞,膀胱俞,小大之腸腎三焦,胃脾膽肝膈,心厥陰肺,一一分張,風門名熱府,大杼在兩旁,天柱玉枕各相當,絡 通天方承光,五處曲差攢竹處,睛明五脈會三陽。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顛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 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是動則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迴轉,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也。

足太陽膀胱經(圖缺)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菜葉。)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陽蹺脈所生。)

仆參二穴(一名安邦,在跟骨下陷中。)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跗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傷山、肉柱,在兌 腸下分。)

承筋二穴(一名 腸,在 腸中央陷中。)

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委中二穴(在 中約文中動脈。)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

浮 二穴(在委陽上一寸。)

殷門二穴(在肉 下六寸。)

承扶二穴(一名肉部,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橫文中央。)

秩邊二穴(在第廿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二穴(肩膊內廉挾脊,第六椎兩旁各三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

膏肓俞二穴(第四椎近五椎兩旁三寸。出《千金》《外台》《內經》。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

附分二穴(在第五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

會陽二穴(在陰尾尻骨間兩旁,督脈所發。)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挾脊陷中。)

次 二穴(在第二空,挾脊陷中。)

中 二穴(在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 二穴(在第四空,挾脊陷中。)

白環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中膂內俞二穴(二十椎下,相去一寸五分。)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大腸俞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小腸俞二穴(十八椎下兩旁,相去一寸五分。)

腎俞二穴(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

胃俞二穴(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厥陰俞二穴(第四椎上兩旁各一寸五分,出《山眺 經》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各挾脊相去一寸五分。)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下同。)

玉枕二穴(在絡 後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

天柱二穴(在頸大筋外廉,挾項發陷中。)

絡 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通天后一寸五分。)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後一寸五分。)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二寸。)

五處二穴(俠上星旁一寸五分。)

曲差二穴(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

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

睛明二穴(在目內 ,手足太陽少陽五脈之會。)

手厥陰

編輯

歌曰∶

手厥陰心包之絡,計有九穴之奇,中沖勞宮與大陵,內關間使 門竅,曲澤天泉各二門,天池與天會,總是一般名。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善笑不休,目黃。是主心包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也。

手厥陰心包經(圖缺)

中沖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勞宮二穴(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

大陵二穴(在掌中後,兩筋間陷中。)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得之。)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乳後一寸,着脅直腋撅肋間。)

手少陽

編輯

歌曰∶

手少陽三焦之脈,二十三穴之中,關沖連開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會肩 相連,天 處天牖之下,翳風讓螈脈居先,顱囟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禾 倒懸,耳門既辟,夏蚋聞焉。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出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卻出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耳鳴嘈嘈,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手少陽三焦經(圖缺)

關沖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液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陷中。)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錶腕上陷中。)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別走心主。)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上一寸陷中。)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

會二穴(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

肩 二穴(在肩端 上,舉臂取之。)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中。)

螈脈二穴(在耳本雞足青脈中。)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脈中。)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 ,在眉後陷中。)

和 二穴(在耳後兌發陷中。)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

督脈

編輯

歌曰∶

督脈圖(圖缺)

督脈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督脈,下極之 兮上巔,循素 水溝兮兌端,在於鼻唇齦交,神庭兮通於上星,囟會兮前頂,百會兮後頂,強間腦戶風府, 門大椎陶道,身柱須論神道,靈台兮至陽之經,筋縮脊中兮懸樞命門,陽關與腰 ,長強脊 尋,中行二十七,幹道海中行。

督脈起於下極之 ,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見證也,脊強而腰厥。

督脈,都也,行背部中為陽脈之都綱,乃奇經脈也。

鼻柱下∶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交會,直唇取之。)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督、任二脈之會。)

額上行∶神庭一穴(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

上星一穴(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五分。)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

頂後至項∶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項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宛中。)

門一穴(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系舌本,陽維之會,伸頭取之。)

背脊下∶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陽督脈所發。)

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靈台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令人傴僂。)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命門一穴(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腰俞一穴(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

長強一穴(在脊 端。)

任脈

編輯

歌曰∶

任脈二十四穴,任脈起中樞,循腹上關元,承漿與廉泉,天突璇璣轉,花蓋與紫宮,玉堂不可緩,膻中名元兒,中庭膺 纂,鳩尾巨闕由上脘,中脘建里又下脘,水分到神闕,陰交氣海須不舛,石門與關元,中極曲骨亦不遠,循腹而中行,會陰兩陰顯。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其見證也,若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任脈,妊也,行腹部中,為生養之本,乃奇經脈也。

任脈圖(圖缺)

頤前∶承漿一穴(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下陷中,足陽明之會。)

頷下∶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

膺 ∶天突一穴(一名五戶,在項結喉下四寸宛宛中。)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華蓋一穴(在璇璣上二寸。)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腹中行∶鳩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之際下行一寸是也。)

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手太陽、足陽明之會也。)

中脘一穴(臍上四寸,胃募也,謂上紀也。)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為幽門。)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

神闕一穴(在臍中。)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

氣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陰交下五分。)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三分,三焦募,女子禁灸。)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募,謂下紀也。三陰、任脈之會。)

中極一穴(臍下四寸,一名氣原、玉泉,三陰會。)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橫骨之上陷毛際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

會陰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後,一名屏翳,兩陰間是也。)

沖脈

沖者,通也。言上至頭,下至足,通十二經之氣血,其脈起於氣沖,並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胃中而散,即臍之動氣脈也。其見證也,氣逆而里急。

帶脈

帶者,束也,總束諸經之脈也。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見證也,苦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按∶季脅在肋下,接髖骨之間是也。又曰即脅下肋骨之盡處,短骨間是也。

陽蹺脈

蹺者,健也,是人動足之所由也。其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穴而止。其見證也,陰緩而陽急,陽蹺得之,太陽之列。

兩足蹺脈者,有陰有陽,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泛濫之患。故人身之有經絡,猶天地之有河道,血脈之營運經絡,猶源泉之傳流河道,河道壅塞,則水勢之泛濫無拘,源泉枯涸,則地道之脈氣閉塞,人身血氣之於經絡,亦然也。

陰蹺脈

義與陽蹺同。其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而止。其見證陽緩而陰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

陽維、陰維脈

維者,維持之義,為諸脈之綱維。陽維之脈,起於諸陽之會,陰維之脈,起於諸陰之交。二經之見證也,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持,驚則痴愚,喜則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