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神品第二 百論
破一品第三
作者:提婆菩薩
破異品第四

破一品第三

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外曰。應有神。有一瓶等。神所有故修妬路。若有神則有神所有。若無神則無神所有。有一瓶等是神所有故有神。內曰。不然。何以故。神已不可得故。今思惟有一瓶等。若以一有。若以異有。二俱有過。外曰。有一瓶等。若以一有。有何過。內曰。若有一瓶一。如一一切成。若不成。若顛倒修妬路。若有一瓶一者。如因陀羅釋迦憍屍迦。其有因陀羅處。則有釋迦憍屍迦。如是隨有處則有一瓶。隨一處則有有瓶。隨瓶處則有有一。若爾衣等諸物亦應是瓶。有一瓶一故。如是其有一物皆應是瓶。今瓶衣等物悉應是一。復次有常故一瓶亦應常。復次若說有則說一瓶。復次一是數。有瓶。亦應是數。復次若瓶五身。有一亦應五身。若瓶有形有對。有一亦應有形有對。若瓶無常。有一亦應無常。是名如一一切成。若處處有。是中無瓶。今處處瓶是亦無瓶。有不異故。復次事事有。不是瓶。今瓶則非瓶。有不異故。復次若說有。不攝一瓶。今說一瓶。亦不應攝一瓶。有不異故。復次若有非瓶。瓶亦非瓶。有不異故。是名如一一切不成。若欲說瓶應說有。欲說有應說瓶。復次汝瓶成故。有一亦成。若有一成故瓶亦應成。以一故是名如一一切顛倒此中四紙辯名字無可傳譯。外曰。物有一故無過修妬路。物是有。亦是一。是故若有瓶處必有有一。非有一處皆是瓶。復次若說瓶。當知已攝有一。非說有一必攝瓶。內曰。瓶有二。何故二無瓶修妬路。若有一瓶一。何故有一處無瓶。復次云何說有一不攝瓶。外曰。瓶中瓶有定故修妬路。瓶中瓶有與瓶不異。而異於衣物等。是故在在處瓶。是中有瓶有。亦在在處瓶有。是中有瓶非在在有處有瓶。內曰。不然。瓶有不異故修妬路。有是總相。何以故。若說有則信瓶等諸物。若說瓶不信衣等諸物。是故瓶是別相。有是總相。云何為一。外曰。如父子修妬路。譬如一人亦子亦父。如是總相亦是別相。別相亦是總相。內曰。不然。子故父修妬路。若未生子不名為父。子生然後為父。復次是喻同我。汝則非也。外曰。應有瓶。皆信故修妬路。世人眼見信有瓶用。是故應有瓶。內曰。有不異故一切無修妬路。若瓶與有不異者。瓶應是總相非別相。別相無故。總相亦無。因有別相故有總相。若無別相則無總相。是二無故。一切皆無。外曰。如足分等名身修妬路。如頭足分等。雖不異身。非但足為身。如是瓶與有雖不異。而瓶非總相。內曰。若足與身不異。何故足不為頭修妬路。若頭足分等。與身不異者。足應是頭。是二與身不異故。如因陀羅釋迦不異故。因陀羅即釋迦。外曰。諸分異故無過修妬路。分有分不異。非分分不異。是故頭足不一。內曰。若爾無身修妬路。若足與頭異。頭與足分等異。如是。但有諸分。更無有分。名之為身。外曰。不然。多因一果現故。如色等是瓶修妬路。如色分等多因現一瓶果。此中非但色為瓶。亦不離色為瓶。是故色分等不為一。足分等與身亦如是。內曰。如色等瓶亦不一修妬路。若瓶與色聲香味觸五分不異者。不應言一瓶。若言一瓶。色分等亦應一。色等與瓶不異故。外曰。如軍林修妬路。若象馬車步。多眾合故名為軍。又松柏等。多樹合故名為林。非獨松為林。亦不離松為林。軍亦爾。如是非一色名為瓶。亦不離色為瓶。內曰。眾亦如瓶修妬路。若松柏等。與林不異者。不應言一林。若言一林者。松柏等亦應一。與林不異故。如松樹根莖。枝節華葉。亦應如是破。如軍等一切物。盡應如是破。外曰。受多瓶故修妬路。汝說色分等多修妬路。瓶亦應多。是故欲破一瓶而受多瓶。內曰。非色等多故瓶多修妬路。我說汝過非受多瓶。汝自言色分等多。無別瓶法為色等果。外曰。有果。以不破因。有因故果成修妬路。汝破瓶果。不破色等瓶因。若有因必有果。無無果因。復次色等瓶因。是微塵果。汝受色等故。因果俱成。內曰。如果無因亦無修妬路。如瓶與色等多分不異故。瓶不應一。今色等多分與瓶不異故。色等不應多。又如汝言。無無果因。今果破故。因亦自破。汝法因果一故。復次三世為一修妬路。泥團時現在。瓶時未來。土時過去。若因果一。泥團中應有瓶土。是故三世時為一。已作今作當作者。如是語壞。外曰。不然。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修妬路。如因長見短。因短見長。如是泥團觀瓶則是因。觀土則是果。內曰。因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亦非短中及共中修妬路。若實有長相。若長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中有。是不可得。何以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故為長短中亦無長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不名為短。長短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若長中有。若短中有。先說有過。短相亦如是。若無長短。云何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