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286

卷二百八十五 皇朝文獻通考 卷二百八十六 卷二百八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六
  輿地考十八
  四川省
  等謹按禹貢梁州至殷周之世即廢而不置杜佑以為當時已為蠻夷之國牧誓所稱庸蜀𦍑髳微盧彭濮人是也先儒皆謂梁地併於雍荊豫三州蓋殷周之荊豫皆以漢水為界梁州自嶓冡以東分屬荊豫而嶓冡以西則雍兼之其地雖併入三州而禹貢岷嶓沱潛諸山水無一入職方者説者謂地既入夷則建州設牧非其所宜大抵如唐宋之覊縻州簡其政令寛其賦歛使為不侵不叛之臣而已夫蜀自蠶叢開國以後僻處西南連山深阻天梯雲棧之間言地險者必以為稱首逮乎金牛開道肇啟秦封巴蜀之列於郡縣自此昉矣漢代通道西南夷其疆益大顧冉駹卭嶲之屬種類實繁厯代以來仍世長其地土官土吏之設於蜀郡為獨多明初踵元故事招諭諸蠻凡西南各部來歸者多用原官授之於是有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諸號苐其介居山箐獷野難馴終明之世惟建昌等處置衞所以領之其餘各土司未嘗設立文武為之鈐轄祗聼其互為雄長而已我
  國家聲教洋溢率土尊親若建昌松潘諸衞及永寧石砫酉陽諸司或升為府或置㕔州因地制宜已全革其狉獉之俗至於崇岡複嶂之表雜處諸番火種刀耕各安生業亦皆兼幬而並覆之即有一二頑梗無知自相爭奪比於穴中之闘隨時加以懲創亦莫不聞風震疊讋我
  皇威是以西抵於藏地南達於䝉番莋馬旄牛皆通王
  㑹蠻賨僰賧並樂土風
  聖世攘外安內之謨洵乎威服徳懷各得其道矣四川明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成都府領成都保寧順慶重慶䕫州敘州馬湖龍安八府潼川嘉定雅眉卭盧六州東川烏䝉烏撒鎮雄四軍民府萬厯二十九年分播州地置遵義府共領府九自府州之外置永寧等宣撫司黎州等安撫司又置四川都指揮使司領成都等十衞及松潘軍民衞天全六番招討司與疊溪等八守禦千戸所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領建昌寧番鹽井㑹川越嶲等衞
  本朝初四川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成都府設總督駐陜西兼轄四川順治十四年専設四川總督康熙四年以烏撒府改𨽻貴州七年改四川總督為川湖總督駐湖北荊州府兼轄四川九年川湖總督移駐重慶府十九年改為川陜甘總督駐西安府兼轄四川雍正四年以東川府改𨽻雲南五年以烏䝉鎮雄二府亦改𨽻雲南併馬湖府入敘州府又以建昌衞改置寧逺府又升成都府屬之茂綿二州及資縣並為直𨽻州六年升䕫州府屬之達川為直𨽻州七年以遵義府改𨽻貴州又升雅州為府八年増置直𨽻敘永㕔同知九年專設四川總督駐成都府十二年升潼川嘉定二州為府又升重慶府屬之忠州為直𨽻州又増置直𨽻黔彭㕔同知十三年仍設川陜甘總督乾隆元年改黔彭㕔置酉陽州十四年復專設四川總督裁四川巡撫以總督兼理巡撫事十七年置直督雜谷㕔同知二十五年置直𨽻松潘㕔同知二十七年置直𨽻石砫㕔同知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以其地置阿爾古美諾二㕔凡領府十一直𨽻州九㕔六各衞所俱以次裁改入州縣東西距三千里南北距三千二百十里東至湖北宜昌府巴東縣界一千七百六十里西至番界一千二百四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州元謀縣界二千三十里北至陜西漢中府寧𦍑州界一千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一千一百五十里西南由打箭爐出口至西藏界九千六百七十五里東北至陜西興安府界一千四百十里西北至甘肅階州文縣界一千一百五十里在
  京師西南五千七百十里
  成都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潼川府樂至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茂州瓦寺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眉州彭山縣界一百十五里北至綿州綿竹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資州資陽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卭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潼川府中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茂州文川縣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十里明為成都府共領州六縣二十五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彰明羅江二縣康熙元年省雙流縣七年省崇寧縣及彭縣九年省華陽縣雍正五年升茂綿二州及資縣並為直𨽻州又省威州入保縣與內江等共九縣分屬茂綿資三州又復置華陽縣與成都縣並為府治復置羅江縣分屬綿州六年復置雙流崇寧彭彰明四縣仍並屬府七年以彰明縣改屬龍安府凢領州三縣十三
  成都縣附郭治府北境
  華陽縣附郭治府南境康熙九年省入成都縣雍正五年復置與成都縣並為府治雙流縣在府西南四十里康熙元年省入新津縣雍正六年復置
  溫江縣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新都縣在府北五十里
  金堂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郫縣在府西四十五里
  新繁縣在府西北五十六里
  崇寧縣在府西北八十里康熙七年省入郫縣雍正六年復置
  彭縣在府西北九十里康熙七年省入新繁縣雍正六年復置
  灌縣在 西北一百 十五里
  簡州在府東少南一百二十里
  崇慶州在府西南九十里
  新津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漢州在府北少東九十里
  什邡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
  保寧府在省治東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七百十里南北距五百四十里東至逹州太平縣界五百六十里西至綿州梓潼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順慶府西充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陜西漢中府寧𦍑州界四百里東南至順慶府蓬州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潼川府鹽亭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漢中府南鄭縣界五百里西北至龍安府平武縣界三百五十里自府治
  京師四千二百四十里明為保慶府共領州二縣八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以綿竹縣改屬綿州凡領州二縣七
  閬中縣附郭
  蒼溪縣在府西北四十里
  南部縣在府南少東七十里
  廣元縣在府北二百八十里
  昭化縣在府北少西二百八十里
  巴州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
  通江縣在府東北四百里
  南江縣在府東北三百四十里
  劍州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
  順慶府在省治東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忠州梁山縣界三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縣界九十里南至重慶府定逺縣界一百里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蓬溪縣界九十里東北至保寧府巴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潼川府塩亭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十里明為順慶府
  本朝因之康熙七年省岳池縣六十年復置凡領州二縣八
  南充縣附郭
  西充縣在府西北八十里
  蓬州在府東北一百里
  營山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儀隴縣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
  廣安州在府東南一百七十里
  岳池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康熙七年省入廣安州六十年復置
  渠縣在府東二百十里
  大竹縣在府東三百里
  鄰水縣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
  重慶府在省治東南九百六十里東西距八百十里南北距六百七十五里東至酉陽州彭水縣界五百里西至敘州府隆昌縣界三百十里南至貴州遵義府桐梓縣界三百三十里北至順慶府鄰水縣界三百四十五里東南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瀘州合江縣界三百十里東北至忠州墊江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遂寧縣界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里明為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七本朝初因之康熙元年省壁山大足銅梁安居四縣八年省定逺武隆二縣六十年復置銅梁縣雍正六年復置壁山大足定逺三縣十二年升忠州為直𨽻州以酆都墊江二縣屬之分黔江彭水二縣置直𨽻黔彭㕔乾隆元年改㕔為酉陽州今領州二縣十一
  巴縣附郭
  江津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長夀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永川縣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
  壁山縣在府西少北一百里康熙元年省入永川縣雍正六年復置
  榮昌縣在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
  大足縣在府西三百十里康熙元年省入榮昌縣雍正六年復置
  綦江縣在府南少東二百里
  南川縣在府東南二百五十里
  合州在府北二百五里康熙元年以安居縣省入
  銅梁縣在府西少北二百里康熙元年省入合州六十年復置
  定逺縣在府北少西二百九十五里康熙八年省入合州雍正六年復置
  涪州在府東少北三百十里康熙八年以武隆縣省入
  䕫州府在省治東一千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五百四十里南北距七百里東至湖北宜昌府巴東縣界二百十里西至達州新寧縣界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二百里北至陜西興安州平利縣界五百里東南至施南府建始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忠州界四百十里東北至湖北鄖陽府房縣界四百五十里西北至逹州東鄉縣界六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里明洪武四年為䕫州府九年降為州屬重慶府十四年復升為府領州一縣十二
  本朝初因之康熙六年省大寧縣七年省新寧縣九年省大昌縣雍正六年升逹州為直𨽻州以東鄉太平二縣屬之七年復置大寧新寧二縣十二年又分新寧縣屬逹州分梁山縣屬忠州乾隆元年以建始縣改屬湖北施南府凡領縣六
  奉節縣附郭
  巫山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康熈九年以大昌縣省入
  大寧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康熙六年省入奉節縣雍正七年復置
  雲陽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萬縣在府西少南二百八十里
  開縣在府西少北二百三十里
  敘州府在省治南六百五十里東西距七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瀘州江安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雷波㕔境外接涼山蠻界六百里南至雲南昭通府鎮雄州界二百八十里北至嘉定府榮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敘永㕔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雲南昭通府恩安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嘉定府犍為縣界一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三百里明洪武六年為敘州府領縣十其西境兼置馬湖府領縣一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併馬湖府入敘州府乾隆二十六年増置雷波㕔三十年増置馬邊㕔凡領縣十一㕔二長官司四
  宜賓縣附郭
  慶符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
  富順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南溪縣在府東一百十里
  長寧縣在府南少東一百四十里
  高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五十里
  筠連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五里
  珙縣在府南二百里
  興文縣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
  隆昌縣在府東北二百四十里
  屏山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五年罷馬湖府以縣改屬敘州府
  雷波㕔在府西五百里明洪武中為雷波鄉屬屏山縣 本朝康熙初歸附仍置長官司雍正六年改置直𨽻雷波衞領黃鄉守禦千戶所乾隆二十六年裁衞設通判治此
  馬邊㕔在府西北六百里舊置馬邉營設官兵駐守乾隆三十年設通判治此泥溪長官司在屏山縣西三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平夷長官司在屏山縣西九十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
  蠻夷長官司在屏山縣西少南一百三十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
  沐川長官司在屏山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以上土司皆屬屏山縣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穵黒土百戸曰膩乃窠土百戸曰旁阿孤土百戸曰明州樂土百戸曰大羊腸嚕喀土百戸曰幹田壩土百戸曰麻栁壩土百戸曰阿招土百戸皆在屏山縣西界涼山之地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屏山縣管轄曰雷波土千戸於雍正七年歸附授職屬雷波㕔管轄曰冷紀土百戸於雍正九年歸附授職屬馬邊㕔管轄
  龍安府在省治北少東六百五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保寧府劍州界二百八十里西至松潘㕔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綿州安縣界三百里北至甘肅階州文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綿州梓潼縣治三百八十里西南至茂州治四百五十里東北至陜西漢中府寧𦍑州治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㕔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七十里明洪武七年為龍州二十三年改龍州軍民千戸所尋復為州宣徳七年改為宣撫司嘉靖四十五年始改置龍安府領縣四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清川縣雍正九年以成都府之彰明縣來屬又増置松潘㕔乾隆二十五年改松潘㕔為直𨽻㕔今領縣四長官司一平武縣附郭順治十六年清川縣省入
  江油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
  石泉縣在府西南三百二十里
  彰明縣在府南三百二十里初屬成都府順治十六年省入綿州雍正六年復置九年改屬龍安府
  陽地隘口長官司在平武縣北三十里順治六年歸附置今司屬平武縣潼川府在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五百七十里東至順慶府西充縣界二百里西至成都府漢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資州內江縣界四百八十里北至綿州界九十里東南至重慶府合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簡州界三百十里東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綿州界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五百七十里明洪武九年為直𨽻州省府治郪縣入州共領縣七
  本朝初因之康熈元年省安岳縣雍正七年復置十二年升潼川州為府增置三䑓縣凡領縣八三臺縣附郭雍正十二年升潼川州為府以州地置三臺縣為府治
  射洪縣在府東南六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鹽亭縣在府東少北一百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中江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遂寧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蓬溪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安岳縣在府南三百八十里康熙元年省入遂寧縣十年改入樂至縣雍正七年復置仍屬潼川州十二年屬府
  樂至縣在府南少西二百三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嘉定府在省治南三百九十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資州內江縣界二百里西至番界二百里南至敘州府宜賓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眉州青神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宜賓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番界二百十里東北至資州井研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四十里明洪武四年為嘉定府九年改為直𨽻州省府治龍游縣入州共領縣六
  本朝初因之康熙六年省威逺縣雍正六年復置十二年升嘉定州為府増置樂山縣共領縣七樂山縣附郭舊龍游縣明洪武時省入嘉定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昇州為府以州地置樂山縣為府治
  峨眉縣在府西六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洪雅縣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夾江縣在府西北八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犍為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榮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威逺縣在府東少北二十里康熈六年省入榮縣雍正六年復置仍屬嘉定州十二年屬府雅州府在省治西南三百三十里東西距五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東至嘉定府洪雅縣界四十里西至打箭爐㕔外通西番界四百九十五里南至寧逺府越嶲㕔界三百十里北至卭州蒲江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嘉定府峨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打箭爐明正土司界四百四十里東北至蒲江縣界一百里西北至西番界二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二十里明洪武四年改為直𨽻州省州治嚴道縣入州共領縣三
  本朝初因之雍正七年升雅州為府増置雅安縣又開置打箭爐㕔八年改置天全州清溪縣凡領州一縣五㕔一宣慰司三宣撫司二安撫司十五長官司十三
  雅安縣附郭雍正七年升雅州為府以州地置雅安縣為府治
  名山縣在府東北四十里初屬雅州雍正七年屬府
  榮經縣在府西南九十里初屬雅州雍正七年屬府
  蘆山縣在府西北七十里初屬雅州雍正七年屬府
  天全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初為天全六番招討司𨽻四川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改置天全州屬雅州府
  清溪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明洪武八年省黎州治漢源縣入州改為黎州長官司十一年升黎州安撫司萬厯時改為千戸所𨽻四川都司 本朝初改為黎大所雍正八年改置清溪縣屬雅州府
  打箭爐㕔在府西南六百三十里省治西南一千二十里明永樂五年為長河西魚通寧逺宣慰司 本朝康熈初內屬三十九年設官兵駐守雍正七年移同知分治其地兼轄番漢民人自𥚃塘巴塘以西直抵西藏袤延數千里皆歸統轄為諸番朝貢互市之要口仍屬雅州府明正宣慰司即駐打箭爐亦稱明正長河西魚通寧逺軍民宣慰司其地在大渡河外自古為荒服地元始置三安撫司明合置長河西魚通寧逺宣慰司 本朝康熙五年復置今司三十九年以藏番侵擾爐地發兵討平之各番衆相率內附以宣慰司領之其所轄有安撫司五土千戸一土百戸四十八仍屬雅州府
  木坪宣慰司在天全州西北亦稱董卜韓瑚宣慰司其先於明時世襲土職 本朝康熙元年復置今司
  徳爾格忒宣撫司在打箭爐外康熙五十八年歸附雍正七年置今司冷邊長官司在天全州西南康熙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
  沈邊長官司在清溪縣西北康熙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以上土司皆屬雅州府巴塘正副宣撫司在打箭爐西南一千一百七十里其地舊屬西藏以堪布喇嘛掌管並設大小苐巴二人分理地方康煕五十八年大兵平定西藏道經巴塘各番衆相率內附有大小堡寨三十三處雍正七年置正副宣撫司各一人管領所部番民其所轄有安撫司十長官司八土千戸三土百戸三十四仍屬打箭爐㕔
  瞻對安撫司在打箭爐西南五百餘里康熙四十年歸附置今司
  喇滾正副安撫司在打箭爐西南瞻對土司之南康熙四十年歸附置今司巴底安撫司在打箭爐北康熙四十年歸附置今司
  革什咱安撫司在打箭爐東北康熈四十年歸附置今司
  綽斯甲安撫司在打箭爐東北康熈四十年歸附置今司以上土司分屬明正宣慰司仍統於雅州府
  裏塘正副宣撫司在打箭爐西六百五十里西距巴塘五百二十里其地舊屬青海部落以堪布喇嘛掌管並設僧俗營官各一人分理地方康熈五十八年大兵平定西藏道經裏塘各番衆相率內附有大小堡寨十五處雍正七年置正副宣撫司各一人管領所部番民其所轄有長官司三土百戸一仍屬打箭爐㕔
  瓦述餘科安撫司
  霍耳竹窩安撫司
  霍耳章谷正副安撫司
  霍耳甘孜孔撒安撫司
  霍耳甘孜麻書安撫司
  霍耳咱安撫司
  霍耳林蔥安撫司
  東科安撫司
  春科正副安撫司
  上納奪安撫司
  瓦述色他長官司
  瓦述更平長官司
  霍耳結隆沖長官司
  霍耳白利長官司
  春科高日長官司
  上瞻對茹長官司
  中瞻對茹長官司
  䝉葛結長官司以上皆在附近巴塘地方於康熙五十八年歸附雍正七年以後次苐置今司皆分屬巴塘宣撫司仍統於雅州府
  瓦述崇喜長官司
  瓦述毛了長官司
  瓦述曲登長官司以上皆在附近裡塘地方於康熈五十八年歸附雍正七年以後次苐置今司皆分屬裡塘宣撫司仍統於雅州府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黎州土千戶本明黎州安撫司之後管領曲曲鳥夷等番戸於順治九年歸附授職曰松坪土千戸於康熙四十二年歸附授職皆屬清溪縣管轄曰咱哩土千戸曰沙卡土百戸曰木噶土百戸曰瓦七立土百戸曰額落土百戸曰白桑土百戸曰額熱土百戸曰上八義土百戸曰下八義土百戸曰沙悞石土百戸曰作蘇策土百戸曰拉哩土百戸曰八哩籠土百戸曰上渡噶喇住索土百戸曰中渡了出卡土百戶曰他咳土百戸曰索窩籠土百戸曰額拉土百戸曰八烏籠土百戸曰姆朱土百戸曰樂壤土百戸曰上渣壩卓泥土百戸曰上渣壩額疊土百戸曰中渣壩熱錯土百戸曰中渣壩業窪石土百戸曰中渣壩沱土百戸曰下渣壩莫藏石土百戸曰扒桑土百戸曰木轆土百戸曰格窪卡巴土百戸曰呷那工弄土百戸曰吉増卡桑土百戸曰普共碟土百戸曰郭宗土百戸曰結藏土百戸曰初巴土百戸曰祖卜栢喀土百戸曰堅正土百戸曰逹媽土百戸曰格桑土百戸曰本滾土百戸曰白隅土百戸曰長結杵尖土百戸曰長結松歸土百戸曰魯宻章谷土百戸曰魯宻昌拉土百戸曰魯宻梭布土百戸曰魯宻逹則土百戸曰魯宻卓籠土百戸皆於康熙四十年以後歸附次苐授職屬明正宣慰司管轄曰瓦述冩逹土千戸曰上納奪土千戸曰撒郭土千戸曰瓦述色他土百戸曰瓦述更平土百戸凡二曰瓦述更平東撒土百戸凡二曰瓦述墨科土百戸曰霍耳孔撒利則土百戸曰霍耳圖根滿碟土百戸曰束暑土百戸凡二曰革賫土百戸曰上革賫土百戸凡四曰下革賫土百戸凡二曰雜竹瑪竹卡土百戸曰雜竹卡土百戸凡二曰峪納土百戸曰上納奪黎窩土百戸凡三曰籠壩土百戸曰雲多土百戸曰儀蓋土百戸曰上臨卡石土百戸曰下臨卡石土百戸曰岡𥚃土百戸曰桑隆石土百戸曰上蘇阿土百戸曰下蘇阿土百戸曰郭布土百戸曰麻林土百戸皆於雍正七年以後次苐授職屬巴塘宣撫司管轄曰瓦述毛了土百戸於雍正七年授職屬裡塘宣撫司管轄
  寧逺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木託營涼山蠻界二十里西至雲南永北府界六百四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府元謀縣界八百里北至雅州府清溪縣界四百九十里東南至武定府界七百三十里西南至永北府界六百四十里東北至涼山蠻界六十里西北至清溪縣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九百二十里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府又置建昌衞後廢府置建昌衞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亦曰建昌衞置總兵鎮之雍正六年罷稱衞改置寧逺府又以各衞所改置各州縣乾隆二十五年改置越嶲㕔凡領州一縣三㕔一宣撫司二安撫司二長官司五
  西昌縣附郭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衞二十七年又置建昌前衞皆為行都司治萬厯三年省前衞入建昌衞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改衞為府以衞地置西昌縣並以建昌左所中前所禮州守禦所併入為府治
  冕寧縣在府北少西一百八十里明洪武時置蘇州衛後改為寧番衛屬四川行都司 本朝初亦曰寧番衞雍正六年罷衞改置冕寧縣屬寧逺府
  鹽源縣在府西南三百十里明洪武時為栢興千戸所尋改塩井衞軍民指揮使司 本朝初亦曰塩井衞雍正六年罷衞改置塩源縣屬寕逺府
  㑹理州在府南少東四百里明洪武中為㑹川府後改置守禦千戸所廢㑹理諸州二十五年改㑹川衞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 本朝初亦曰㑹川衛康熙二十九年復分衞地置㑹理州雍正六年罷㑹川衞移㑹理州來治屬寧逺府
  越嶲㕔在府北少東二百八十里明洪武中為卭部軍民州二十五年又置越嶲衞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永樂元年改卭部州為卭部長官司屬越嶲衞 本朝初亦曰越嶲衞雍正六年以衞屬寧逺府乾隆二十五年罷衞移通判治此
  卭部宣撫司在越嶲㕔北其先於明時世襲土職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復置今司屬越嶲㕔
  沙麻宣撫司在西昌縣邉境康熙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
  河東長官司在西昌縣安寧河東境康熈四十九年歸附置宣慰司雍正六年改為長官司以上屬西昌縣及建昌鎮中營
  昌州長官司在西昌縣南二百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四十九年復置今司
  普濟州長官司在西昌縣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四十九年復置今司
  威龍州長官司在西昌縣東南四百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四十九年復置今司以上屬西昌縣及建昌鎮左營
  𤓰別安撫司在塩源縣境外其地東與小西番接界西與喇嘛接界康熈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
  木理安撫司在塩源縣西北境外其地東與打箭爐接界西與雲南中甸接界雍正八年歸附置今司
  馬喇長官司在塩源縣南三百里其先於明時世襲土職 本朝康熈二十三年復置今司以上屬塩源縣及㑹塩營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煖帶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越嶲㕔管轄曰黎溪土千戸曰迷易土千戸曰紅卜苴土百戸曰普隆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建昌左營管轄曰中所土千戸曰左所土千戶曰右所土千戸曰前所土百戸曰後所土百戸曰古栢樹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九年歸附授職屬㑹塩營管轄曰酥州土千戸曰苗出土百戸曰糯白瓦土百戸曰熱即哇土百戸曰大村土百戸曰中村土百戸曰架州土百戸曰三大枝土百戸曰河西地土百戸曰阿得橋土百戸曰虗即土百戸曰白路土百戸曰窩卜土百戸曰大塩井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九年歸附授職屬冕山營管轄曰松林地土千戸曰煖𢃄宻土百戸曰六翁土百戸曰白石村土百戸曰野豬塘土百戸曰老鴉漩土百戸曰前後山土百戸曰料林坪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九年歸附授職屬寧越營管轄
  眉州在省治南少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資州仁夀縣界三十里西至雅州府名山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嘉定府樂山縣界八十里北至成都府新津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資州井研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嘉定府夾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成都府華陽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卭州蒲江縣界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界仁夀縣西界丹稜縣南界青神縣北界彭山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九百里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屬嘉定州十三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省青神縣雍正六年復置凡領縣三
  丹祾縣在州西六十里
  彭山縣在州北四十里
  青神縣在州東南六十里康熈六年省入眉州雍正六年復置
  卭州在省治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成都府新津縣界五十里西至雅州府蘆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眉州丹稜縣界六十五里北至成都府灌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眉州彭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成都府崇慶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天全州界六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界新津縣西界蘆山縣南界蒲江縣北界大邑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八百九十里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成化十九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大邑縣在州北少東四十里
  蒲江縣在州東南六十里
  瀘州在省治東南七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重慶府江津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敘州府南溪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敘永㕔永寧縣界一百九十里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貴州尊義府懐仁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敘州府興文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江津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敘州府隆昌縣界一百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界合江縣西界江安縣南界納谿縣北界榮昌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明洪武初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三長官司一
  納谿縣在州西南四十里
  合江縣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江安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
  九姓長官司在州西南二百十里明洪武時為九姓長官司 本朝順治四年復置今司雍正年間並設州同治此
  茂州在省治北少西四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龍安府石泉縣界一百里西至番界八十里南至成都府灌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松潘㕔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綿州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瓦寺安撫司界一百四里東北至石泉縣界一百里西北至疊溪營臨大江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界石泉縣西界番寨南界汶川縣北界疊溪營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七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汶山縣入州屬成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省威州入保縣與汶山縣並來屬領縣二安撫司二長官司三保縣在州西南八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省威州入保縣移保縣治於故威州城屬茂州汶川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茂州
  長寧安撫司在茂州西北四十里明洪武七年置安撫司 本朝順治九年復置今司靜州長官司在茂州東二里明洪武七年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五年復置今司岳希長官司在茂州西五里明洪武七年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五年復置今司隴本長官司在茂州東北四十里明洪武七年置安撫司 本朝順治九年復置今司以上土司屬茂州
  瓦寺安撫司在汶川縣西北二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五年復置今司分屬汶川縣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巡司及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水草坪土巡司曰牟托土巡司曰竹木坎土巡司皆於順治九年歸附授職屬茂州管轄曰大定沙壩土千戸曰大姓土百戸曰小姓土百戸曰松坪土百戸曰黑水土百戸皆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疊溪營管轄
  綿州在省治東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保寧府劍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成都府漢州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潼川府三臺縣界四十里北至龍安府彰明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三臺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潼川府中江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劍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龍安府石泉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界梓潼縣西界安縣南界三臺縣北界彰明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六百三十里明改為成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以羅江等縣來屬乾隆三十五年省羅江縣入州凡領縣四徳陽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綿州
  安縣在州西少北九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綿州
  綿竹縣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綿州
  梓潼縣在州東北一百二里初屬保寧府雍正五年改屬綿州
  資州在省治東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敘州府隆昌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眉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嘉定府樂山縣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成都府簡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嘉定府威逺縣界八十里西南至眉州界二百九十里東北至潼川府安岳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簡州界二百二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界內江縣西界仁夀縣南界威逺縣北界安岳縣自州治至
  京師六千五十里明洪武四年降州為縣屬成都府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以資陽等縣來屬領縣四
  資陽縣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內江縣在州東南九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仁夀縣在州西二百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井研縣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逹州在省治東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四十里東至䕫州府開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順慶府渠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順慶府大竹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陜西興安州界六百二十里東南至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大竹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開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保寧府巴州界一百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界新寧縣西界渠縣南界大竹縣北界東鄉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七十里明洪武九年省州治通川縣入州又降州為縣正徳九年復改為州仍屬䕫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為直𨽻州以東鄉等縣來屬凡領縣三
  東鄉縣在州東少北九十里初屬䕫州府雍正六年分屬逹州
  太平縣在州東北三百六十里初屬䕫州府雍正六年分屬逹州
  新寧縣在州東少南一百十里康熈七年省入梁山梁雍正七年復置仍屬䕫州府十二年改屬逹州
  忠州在省治東一千五百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䕫州府萬縣界八十里西至重慶府涪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石砫㕔界五十里北至逹州新寧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石砫㕔界七十里西南至涪州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萬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重慶府長夀縣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界萬縣西界酆都縣南界石砫㕔北界梁山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六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臨江縣入州屬重慶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酆都等縣來屬凡領縣三
  酆都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忠州
  墊江縣在州西一百三十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忠州
  梁山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初屬䕫州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
  酉陽州在省治東少南一千七百四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湖南永順府保靖縣界四十里西至重慶府南川縣界四百三十里南至貴州銅仁府平頭土司界二百八十里北至石砫㕔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湖南辰州府及貴州銅仁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貴州思南府婺川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南施南府來鳳縣界三百十里西北至重慶府涪州界四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界保靖縣西界思南府沿河土司南界銅仁府平頭土司北界黔江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二十里明洪武初廢紹慶府以彭水黔江二縣屬重慶府改酉陽州為直𨽻酉陽宣撫司永樂十六年以宣撫司亦屬重慶府天啟初又改宣撫司為宣慰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以同知分領黔江彭水二縣兼轄酉陽各土司為直𨽻黔彭㕔乾隆元年改置酉陽州又增置秀山縣凡領縣三宣慰司一長官司四
  秀山縣在州南二百里明為酉陽宣慰司地 本朝乾隆元年置縣
  黔江縣在州北二百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黔彭㕔乾隆元年屬酉陽州彭水縣在州西北二百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黔彭㕔乾隆元年屬酉陽州酉陽宣慰司在州南境明洪武時置宣撫司天啟初改為宣慰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復置今司
  石耶洞長官司在州東南七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復置今司
  平茶洞長官司在州南二百里明洪武時為平茶洞長官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復置今司
  邑梅洞長官司在州南二百十里明洪武時為邑梅洞長官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復置今司
  地壩副長官司在州南一百里 本朝順治十六年置今司
  敘永㕔在省治東南九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貴州遵義府仁懐縣界二百里西至敘州府興文縣界五十里南至雲南昭通府鎮雄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瀘州納谿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鎮雄州界七十里東北至仁懐納谿二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興文縣界八十里本㕔境東界仁懐縣南界鎮雄州西與北並界永寧縣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九百三十里明洪武四年為永寧長官司又増置永寧衞分屬貴州都司八年復升長官司為宣撫司天啟以後廢宣撫司
  本朝康熈初置同知治此𨽻四川敘州府以永寧衞𨽻貴州威寧府二十六年改衞為縣仍𨽻威寧雍正五年裁同知以其地併入永寧縣改屬敘州府八年復設同知治此領永寧一縣為敘永㕔直𨽻於川南道
  永寧縣與㕔同城分治西北境明永寧衞地 本朝康熈二十六年改置縣
  松潘㕔在省治西北七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二十六里東至小河營界八十七里西至生番界一百九十里南至疊溪營界一百九十六里北至漳臘營界三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衞尋併為松潘衞二十年改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𨽻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復改松潘衞
  本朝初仍為衞置總兵官鎮守其地雍正九年裁衞移龍安府同知治此仍屬龍安府乾隆二十五年直𨽻於松茂道
  凡松潘地方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包子寺寨土千戸曰峩眉喜寨土千戸曰七布寨土千戸曰拈佑喀亞寨土百戸曰熱務寨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曰毛革阿按土千戸曰麥雜佘灣寨土千戸於雍正四年歸順授職屬松潘鎮中營管轄曰阿思峝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屬松潘左營管轄曰九闗雲昌寺寨土千戸曰六闗呷竹寺寨土千戸曰丟骨寨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屬平番營管轄曰商巴寨土千戸曰寒昐寨土千戶曰祈命寨土千戸曰香咱寨土百戸曰押頓寨土百戸曰羊峝阿按寨土百戸曰羊峝挖藥寨土百戸曰羊峝塔藏寨土百戸曰羊峝郎寨土百戸曰羊峝竹自寨土百戸曰羊峝藏咱寨土百戸曰羊峝中岔寨土百戸曰拜王亞寨土百戸曰逹弄阿壩寨土百戸曰咨瑪寨土百戸曰八頓寨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曰上阿壩甲多寨土千戸曰中阿壩墨倉寨土千戸曰下阿壩阿強寨土千戸曰郎墮安出寨土百戸曰鵲個寨土百戸於雍正四年歸順授職曰上郭羅克車本塘寨土百戸曰中郭羅克押落寨土千戸曰下郭羅克納卡寨土百戸曰上阿樹銀逹寨土百戸曰中阿樹宗個寨土千戸曰下阿樹郎逹寨土百戸曰小阿樹土百戸於雍正七年歸順授職屬漳臘營管轄曰上包坐佘灣寨土千戸曰下包坐竹當寨土千戸曰川柘寨土千戸曰谷爾壩那浪寨土千戸曰雙則紅凹寨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曰上撤路木路額寨土百戸曰中撤路散安寨土百戸曰下撤路竹弄寨土百戸曰崇路谷謨寨土百戸曰作路生納寨土百戸曰上勒凹貢按寨土百戸曰下勒凹卜頓寨土百戸於雍正四年歸順授職曰班佑寨土千戸曰阿細柘弄寨土百戸曰巴細佘任壩寨土百戸曰合壩獨雜寨土百戸曰轄漫寨土百戸曰上作革寨土百戶曰下作革寨土百戸曰物藏寨土百戸曰熱當寨土百戸曰磨下寨土百戸曰甲凹寨土百戸曰阿革寨土百戸於雍正五年歸順授職屬漳臘營潘州管轄
  雜谷㕔在省治西北五百三十里東西距一千五百六十里南北距一千九百里東至保縣界六十里西至生番界一千五百里南至金川土司界七百里北至生番界一千二百里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三百九十里明置雜谷安撫司並置保縣於此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移保縣於舊威州城乾隆十七年設同知駐舊保縣地方分理番民直𨽻於松茂道領宣慰司一安撫司二長官司一
  雜谷閙宣慰司在雜谷㕔東本土番苗裔世居於此其先於明時授安橅司 本朝康熈十九年歸附仍授原職乾隆十四年以從征金川功加授宣慰司
  梭磨安撫司本雜谷閘土司所屬於雍正元年歸附授長官司七年降副長官司乾隆十四年以從征金川功加授安撫司
  竹克基長官司本雜谷閘土司所屬乾隆十四年以從征金川功授長官司沃日安撫司在雜谷㕔東南三百餘里其先於明時授灌頂淨慈妙智國師 本朝順治七年歸附仍授原職復改為安撫司
  阿爾古㕔在省治西一千二百一十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小金川土司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綽斯甲布土司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布拉克底土司界二百一十里北至丹壩土司界九十里東南至小金川土司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卓克采土司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革布什咱土司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綽斯甲布土司界一百八十里由㕔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本氐𦍑部落明代有哈伊拉木者哈伊拉木舊作哈衣麻衣今改正得封演化禪師世有其地
  本朝康熈六十一年土舍莎羅奔向化歸誠雍正元年授為撫司八年頒給印信號紙乾隆七年其子郎卡承襲自稱金川陵轢種類侵軼邊徼後奉
  詔聲討勢窮力蹙於十四年春乞降請命
  赦而弗誅迨其子索諾木性尤凶暴侵殺革布什咱各
  土司於是
  命將行師掃其巢穴四十一年春索諾木兄弟四人及其毋阿倉姑阿青均獻俘授首乃於其地設阿爾大㕔直𨽻四川省
  美諾㕔在省治西八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五百七十里東至鄂克什土司界三十五里西至舊金川土司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木坪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梭磨土司界三百九十里東南至瓦寺土司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雜谷㕔界三百里西南至明正土司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卓克采土司界四百二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漢為西南諸蠻唐時吐蕃有其地在明代曰金川寺演化禪師傳至卜兒吉細於
  本朝順治七年歸誠授職與金川同姓蕃人稱金川雲浞浸稱小金川雲攅拉浞浸者大河濱之謂攅拉者小河濱也乾隆十三年土舍良爾吉以隂附金川侵迫土司澤旺經畧傅恆亷得伏誅迨澤旺老子僧格桑猝詐不法屢圖鄂克什且侵明正土司三十九年
  王師討平之四十一年於其地設美諾㕔直𨽻四川省等謹按蜀徼諸土司為西南夷種類慿踞巢穴自相攻撃易動難馴自古為然而金川地更僻逺層峰疊嶂與中國道路不通據隘設碉資以自固其酋莎羅奔恃其地險搆釁諸番維時梁益守請加問罪
  上猶以苗蠻頑梗無知互相仇殺其性固然不必遽煩
  軍旅惟
  勅滇固封守無使侵軼既而跳梁負固罔有悛心始不
  得已出師致討然
  聖度廣逺猶兾其望風知懼革面來降也屬以一二臣
  之經理遷延膚功未集
  皇上特命重臣
  授以方畧於是誅其奸黨大振軍威莎羅奔自知理無
  倖生乃窮蹙投誠乞免斧鉞我
  皇上神機黙運獨斷不疑法
  天地之包容明神武之不殺因其哀籲即予納降所謂逆
  則討之順則撫之
  天朝綏靖蠻方之道固有義盡而仁至者矣
  恭載乾隆十四年
  御製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文
  天畀我皇清握乾符俯坤軸凾括萬邦悉主悉臣五後纘承創守佑啟亦惟是二三藎臣布徳宣力予曰有先後予曰有禦侮用造我丕丕基罔有櫱芽罔不煦嫗長飬游於大當粵有金川娑羅奔者居西蜀桃闗以外界綽斯甲小金川之間向曽從徵得受符檄與諸土司齒顧恃其險逺夜郎自大搆釁鄰番各土司申訴封疆吏吏曰蔓之不圖豈其視為甌脫乃請兵籌餉期掃其穴而司其事者或怯縮以老師或𤡑狡以蓄志軍無適從事用弗集予心𢢀然念邊徼之不寧或致増防置戌重勞吾民大學士忠勇公傅恆義同休戚毅然請肩斯任乃命以經略印益厚集諸路軍芻粟相繼閭閻不驚卜吉於戊辰十一月之三日禡牙以指所征朕親御武帳賜經畧酒以行天日和昶陽氣宣復都人士聴覩聳躍岡不忭喜謂露布之旦暮至也乃厯燕晉驅秦隴越劍閣絶川江凌桃闗之巇經天射之峻又日計軍實而教誡拊循之均其渇飲飢食同其曉征夜眠至於宻贊機務親草奏章則又經畧獨勤其勞而諸武臣有所不知有弗能共者恩威既明士用益勵度番落如戸庭過部伍於袵席奸酋授首軍聲大振復以巨礟撃其碉堅碉以摧將俟諸軍之集搗其中堅而番酋騤瞿駾喙稽首請降經畧臣以彼罪重惡極窮而乞生乆或渝且偝馬慮不允所請朕惟
  天地之徳在好生彼蟻潰而鼠駭者毋寧赦而宥之且求降而盡殱之不可謂武矧不足以汚我斧也於是經畧宣朕明㫖登壇受降己巳二月之望日金川平定㨗音至京是役也罙入數千里奏凱未七旬而振旅之師多有返自中途未究其用者昔之成功巴蜀如建武之定公孫江陵之降李勢皆在版圖之內無足比數廷臣舉
  皇祖朔漠
  皇考青海成例請勒碑成均以示來許夫秉丹誠而運籌決勝永靖荒徼者經畧大學士之功也商可否於帷幄衝矢石於行陣者參贊大臣及諸將士力也朕何有焉惟是體
  乾元之徳凜佳兵之戒保大定功安民和衆庶幾可以垂
  則乎乃係之辭曰
  維
  天生人類聚羣分凡茲林林孰非我民有覊而縻有誨而諄豈伊異視逺近殊倫守在四夷稽古名言無己用之寓義於仁 蠢彼金夷恃其險阻蠶食豨張謂莫
  我拒不靖不庭侵厥鄰聚駭奔呌呶以干大咎匪棘匪紓玁狁之故我張我伐玁狁之故 我師既集賊亦相持匪敢相持懼誅自支兩易寒暑敉功稍稽賊益以狂怒臂當車罪臣既誅以狥我師朕咨於恆汝往視之 朕咨於恆惟汝同徳惟我庶士亦乆於役將茲旗兵羽林神䇿其勇熊羆其心金石何敵弗摧何攻弗克濟以汝忠奏㨗頃刻 恆拜稽首臣敢弗蘉既禡既宜師出於京師出於京時維一陽未逾五旬乃壓其疆前旌獵獵有節煌煌羣番迺驚謂自天降 惟彼攸恃曰良爾吉以偵以諜如鬼如蜮其恃爰誅其類股慄紀律是明戎兵是詰鑄礟攻碉其守以失惟是懼誅潛弗敢出 其潛弗出乃旦夕延將齊我軍披其中堅大鞣大膞期目之前彼乃窮蹙乞降悚䖍惟命是從六事永遵除道築壇肉袒羊牽赳赳鍾琪乃度之愬聿抵賊巢開誠以諭擕其二酋軍門親赴悔罪歸誠車塵馬足順斯撫之昭我王度昔也雷霆今也雨露 七縱諸葛單騎汾陽曰我相臣於前有光晉爵錫服黼黻龍章速歸黃閣左右贊襄休養生息惠鮮蜀邦我武既揚無疆惟慶
  恭載乾隆四十一年
  御製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
  文曰太上立徳其次立功又其次為立言而徳與功皆頼言以傳言之無文行而不逺文之時義大矣哉然傳徳之辭直而寡傳功之辭費而多直而寡者不因文而徳自見二典三謨經世立教是也費而多者必因文而功乃明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是也吾嘗讀韓昌黎平淮西碑益悉此言之不爽何則彼其藩鎮乃家奴之類慫惠因循以致宛成敵國削而平之是宜引以為愧而不可炫以為功頼昌黎之文幾與江漢常武同稱耆定然有識者固知其辭費而多餙而未知憲宗之愧與弗愧耳今之平定金川之文不有類於斯乎觧之者曰逆酋覊縻徼外非若淮蔡之居中土元濟之為世臣也吾則以為既已受職為土司則是我臣而其地近接成都逺速衞藏則是我土我土我臣而橫生逆者蠶食隣封將欲大有所為弗勦而滅之則西川將不能安枕茲雖蕆事與平定淮蔡擒呉元濟何以異故宜引以為愧而不可炫以為功者以為功者以此金川之始見於己巳告功之文茲不復記記其復叛而復征則其隂謀負恩已自戊寅年始蓋戊辰之師實縁其跳梁不靖而師既臨境彼即窮蹙乞降遂以赦罪班師甫十年而其酋𭅺卡即與革布什咱搆釁又四年遂與綽斯甲布及三雜谷為敵而逆子索諾木㓙悖益甚自恃地廣人衆力強與各土司搆兵訖無寧嵗故各土司皆畏之如虎而以勢分力散又莫能如之何余以為業已受其降不宜復加兵且蟻鬬蠻觸不足以勞王師因命地方文武大吏隨宜彈壓令弗越內地界亦足以安民而示度耳不虞地方大吏欲息事而毎示寛逆酋轉以為無足懼而日益逞其小金川逆酋僧格桑者始則與索諾木水火相仇繼乃狼狽為奸於是索諾木汁殺革布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取其印敕以歸而僧格桑亦侵佔卾克什地界且發兵圍其土司色逹拉之官寨期必於取總督阿爾泰提督董天弼知事不可掩乃有發兵之請是役也或咎阿爾泰依違誤事之過而余則以為阿爾泰之過皆余之過蓋金川因其地險衆悍乆蓄異志是以有殺至維州橋之謡維州本漢徼外𦍑冉駹地蜀將姜維征羗駐此築壘後因名為姜維城唐武徳初因其地置維州屢叛屢復廣徳中陥吐蕃號為無憂城遂屢入㓂擾大中時始復內附五代蜀州內徙改縣曰保寧宋景徳初改曰威州元至元間以州治保寧縣併入明洪武初於州境析置保縣 本朝雍正五年省威州入保縣屬茂州今其地尚有維州橋之稱而促浸番人以殺至維州橋播為謡曲似係聞吐蕃舊事妄兾效尤耳則其不忘內地情率可知戊辰之役我師深入屢勝即不宜赦其罪而受其降此一誤也甫十年而郎卡偝恩作亂以及逆子踵其蹟皆不及發兵問罪惟令地方大吏隨宜處置又屢誤也以至尾大不掉終於興師故予不咎人之議為窮兵黷武而轉咎己之類於姑息飬奸蓋中國之制外域張撻伐則彼畏而歛跡主和好則彼輕而生心漢唐宋明之覆轍率可按也若謂予窮兵黷武則予頼
  天恩平伊犁定回部拓疆二萬餘豈其尚不知止足而欲滅蕞爾之金川以為揚赫濯紀勲烈之圖哉雖然平伊犁定回部其事大矣然費帑不及三千萬成功不過五年茲兩金川小㓂地不逾千餘里人不滿三萬戸而費帑至七千萬成功亦遲至五年則以跬歩皆險番奴效命死守故能延至今日而我將軍阿桂立志堅定決機明敏兩副將軍及叅賛領隊諸臣同心合力各軍士敵愾奮勇凡經大小數百餘戰而後成功視平伊犁定回部費力轉不啻倍蓰設非
  天恩助順衆志成城則金川未易言滅而國威或致少損矣是不可以不記觀斯文者尚諒予懐慚悔過之不暇知非稱功詡徳而為言其庶幾乎繋之以辭用誌
  始末雲爾
  小金首禍曰僧格桑兵救卾什向稱沃日今定為卾克什急呼之則卾什竟抗顔行僧格桑於庚寅夏與鄂克什土司搆怨稱兵阿爾泰董天弼親往誡諭奏稱逆酋遵教退歸亦遂釋而不問未數月復圍卾克什辛卯夏阿爾泰乃遣兵䕶卾克什而逆酋亦遂與官兵交戰督臣提臣毎事遷就知弗勝任將軍別授阿爾泰等名為進兵仍思遷就完事因諭溫福由滇赴川經理軍務且命桂林馳往視之辛卯冬因阿爾泰始終遲疑玩悞遂罷其職而以溫福代為大學士授定邊將軍由西路督兵進攻其四川總督則令桂林代之統兵攻勦南路攻破巴朗向訛為斑斕山今改直取逹圍進抵資哩數月克之兩路夾撃遂得美諾鼠竄狼奔金川助惡溫福初至西路即巢勵將士攻克巴朗拉乗勝直取逹圍進資哩數月而克之繼命豐昇額為副將軍同溫福進勦賊尋追還木蘭壩我兵進抵路項宗桂林在南路其始頗合機宜連破約咱卡了諸寨並復革布什咱侵地尋為宋元俊所誤致有墨壟溝之失桂林匿不上聞為阿爾泰所劾因即罷斥而令阿桂為副將軍赴南路代領共兵南路自逹烏至僧格宗皆峭壁懸崕碉卡林立阿桂董飭官軍勵勇摧堅深入其阻乗勝進擣美諾賊營壬辰十一月遂克之溫福亦攻克明郭宗至美諾與阿桂㑹復督兵攻取布朗郭宗逆酋自僻徑竄入金川擒其父澤旺觧京乃傳檄撫定汗牛大板昭寫寨落小金川悉平而金川逆酋諾木復敢黨惡拒命因移兵並勦之既平䟎拉小金川番諾木名遂討促浸即金川番語名雪多境隂奏功以沈奏功以沈賊更遮郄緑營怯懦遇戰辟易攻勦促浸之兵溫福由功噶爾拉阿桂由當噶爾拉分兩路並進功噶爾拉之為卡撒了口賊築碉斷徑不能進遂別由昔嶺繞攻而碉堅地險兼多雨雪攻三車半年雖屢得賊卡終未扼其要害緑旗兵既懦蕙溫福又不善調度以二萬餘人散布各卡防守遂以分而見單賊窺其罅隙於癸巳六月遣番衆數百由間道潛至煽誘䟎拉降番復叛董天弼庸懦失守為賊所戕賊益猖獗擾溫福後路直侵大營緑營兵衆先潰將領戰沒者多溫福率親兵與賊摶戰亦遇害趲拉之地復失逆酋等罪大惡極愈不可寛矣兵既無能將復失算豈如南路全師而返葉 阿桂在當噶軍律明而士心固賊不敢犯然木果木有事之後當噶亦難獨駐遂整勵兵衆由南路全師而出重調勁旅吉林索倫健銳火器其心忠純前已簡派八旗兵三千令赴川助勦為溫福等奏止使木果木軍營有滿洲兵在彼則緑營得所依恃亦不致倉皇潰竄是其事仍由溫福自誤幸阿桂一路軍氣甚整即授為定西將軍並健鋭火器營兵三千吉林索倫黑龍江兵四千迅赴軍營重籌進勦仍分兩路堂堂正正不旬日間美諾重定癸巳冬將軍阿桂統兵由西路進攻其南路則令明亮為副將軍進勦兩路並進所向克捷旬日之間即収復小金川全部谷噶既入馬尼去聲並克豢養旗兵允得其力阿桂等於甲午正月搶佔谷噶了口山梁明亮等亦於是時攻克馬尼兩路之兵皆因有八旗勁旅奮勇先登緑營觀感激勸皆効法恐後奏績甚速釃三路進一阻宜喜及紴絨布遇隆而止副將軍營豐昇額同舒常於宜喜駐兵與阿桂明亮共成三路苐宜喜之兵攻勦半載未能寸進而明亮則由馬尼攻得木谿卡角及抵庚額特亦阻險而未能進遂駐絨布寨阿桂西路則屢建功羅博淜普逮遜克宗甲午三月阿桂攻克羅博瓦山梁六月攻克色淜普此諸寨並峯峻碉堅賊衆悉力死守官軍皆渉隂鐃攻殱醜甚衆遂臨遜克爾崇喇穆山梁日則了口舉黙格爾以擾其後我兵攻克色淜普後賊衆防守益力阿桂偵知喇穆喇穆迤西峯崕陡削賊備禦稍踈因分兵超越進攻盡據其碉並攻克日則了口亦六月中事其後兵進稍阻至十月初復繞道攻得黙格爾山梁其榮噶爾博曰爾八當噶之賊皆截於後明亮宜喜亦據嶺梁而復難進徒然望洋宜喜為賊要隘守禦極嚴豐昇額舒常攻之一年未下繼而命豐昇額改赴西路舒常在彼更不能進甲午夏間明亮在絨布屢攻未進不宜頓兵於無用之地令其分兵七千移改正地明亮遣偵卒往探不見賊蹤難以輕進亦赴西路協勦阿桂扎止之㑹綽斯甲布土司懇明亮駐宜喜並願效前驅明亮乃出其不意分兵冐雨直進遂據宜喜山梁並攻得俄坡格勒古賊因掘濠斷路明亮等復為所阻矣逮昨乙未畧康薩爾木思土噶賊卡並毀阿桂自攻得黙格爾欲乗勝直進賊復於康薩爾山梁抗拒兩月餘乙未正月阿桂派兵分路前進㧞其鹿角連越重濠躍上碉項遂毀其碉殱賊衆四月復攻得木思土噶克了口從此下壓勢益順矣明亮河西亦有所據日旁以前五十里路明亮因逹爾圖之路為賊所㫁商之阿桂謂當仍由宜喜一路進攻並派西路兵一千令福康安帶往攻克甲索碉卡海蘭察亦往會攻合力並擊先克撒撒其曰旁右之沙壩山並逹爾圖得楞及溝內之斯木咱爾各賊皆紛紛棄碉遁周圍五十餘里寨落悉行焚燒夾河兩軍聲息可通並請後路遜克爾宗五月中明亮攻克額爾替碉卡可下至平坡六月間復攻克石真噶寨阿桂派兵沿河從赤爾寨攻打隔河之沙爾尼一帶兩崕夾擊聲息可通迨阿桂攻得噶爾丹喇嘛寺等處居髙得勢以遜克爾宗在我兵之後留之非計遂派兵三路分進豐昇額督率攻勦或斫寨而入或梯牆而進遂得其碉殺賊無算後路亦肅清矣菑則大海昆色拉枯層層破要歩歩披嶇阿桂以昆色爾爾喇嘛寺在拉枯喇嘛寺之上於此路尤為扼要其菑則大海亦當並勦分派將領統兵同往其昆色爾山梁最險官兵皆蟻附上得佔其碉寨復縱火焚燒拉枯喇嘛寺又攻得菑則大海官兵無不造越而登飛騰而入遂克勒圍紅旗飛遞而何四月大㨗未至既克西里乃若建瓴科布索隆不日而傾阿桂於八月十五夜攻克勒烏圍其附近碉卡木城六十餘處一夕無不摧破八日而紅旗逓至木蘭詳見聞捷凱歌及誌事詩自奏㨗後四閲月雖時有克獲未能深入直至十一月初攻克西里軍聲愈壯而賊勢愈蹙尋即攻得科布曲索隆古山梁並克格隆古兠窩等要隘又掃清安布魯木一帶益據建瓴之勢矣雍中舍齊易如拉朽宻圍噶依賊其奚走阿桂既由索隆古進攻朗阿古則朗噶克了口等處皆克之並據噶佔山梁十二月十七日遂由瑪爾古當噶一帶寨落悉行掃蕩並克舍齊喇嘛寺次日復攻克雍中喇嘛寺即於十九日統兵直檮噶喇依四面圍攻水陸俱㫁促浸番衆自攻克勒烏圍以來大小男婦紛紛投出其大頭人布籠普阿納木逹什阿庫魯等遂皆相率乞降並索諾木之母阿倉姑阿青及其姊妹亦皆投至軍營僉雲索諾木莎羅奔兄弟並作惡之大頭人丹巴沃雜爾等皆在圍中此蓋逆酋賊黨等罪孽深重天奪其魄驅之一處以就擒也是時河西明亮亦入富徳馬邦傳檄芥拾明亮既克阿爾古等寨克取獨古木開通乃當山梁並擣甲雜掃獨松河西一帶悉行勦洗過河㑹阿桂合攻賊巢富徳亦將河南北之噶咱普庚額特曽逹等各寨落全行掃清直據馬爾邦亦遣兵與阿桂㑹富徳所得之地俱不煩兵力易如拾芥設非西路圍噶喇依則其兩路亦無進期明亮富徳兩路向皆艱於攻取而富徳乆駐絨布尤未能寸進自阿桂既克索隆古乗勝席捲已圍噶喇依各處之賊皆膽破心散望風潰降非果由力戰而得若非西路官兵直擣賊巢則明亮富徳兩路仍未有進取之期也諸軍既合火功周遭雖據三穴訖其奚逃然猶死守四十餘日計窮力竭乞命而出官兵四面合圍賊猶負嵎力抗繼用大礟環轟摧其碉卡將士等乗勢克取旁近寨落層層進逼殱賊日多逆酋惶懼遣其兄罔逹克彭楚克次第詣營並即拘繋於是攻圍益急據其近碉㫁其水道索諾木窘廹無計遂於二月初四日早率其兄弟莎羅奔甲爾瓦屋雜爾斯丹巴並兩土婦及黨惡大頭人丹巴沃雜爾阿木魯綽窩斯甲尼瑪噶喇克巴並兩喇嘛挈大小頭目男婦二千餘人出寨逆酋跪捧印信乞免誅戮因即悉就擒獲俘獻京師自圍勦以來計四十餘日至是全境蕩平罪人斯得紅旗於二月十二日馳至桃花寺行宮適當告功   東陵之期此實仰頼皇祖黙佑益深感敬隨諭將軍阿桂等統成功將士擇日凱旋俟東巡迴蹕至黃新莊舉行郊勞大典
  以昭偃武䇿勲之盛金川之功阿桂居首特恩異數加之宜厚征勦金川之役實由將軍阿桂藎誠體國不憚艱勞制勝運籌克成偉績實為此事首功特封為頭等誠謀英勇公加賞雙眼孔雀翎紅寳石㡌頂四團龍補褂金黃帶紫轡以昭崇奨能出能入有權有經運長擊短後實先聲金川之功允資羣力寸歩層峯氷滑石仄將軍指揮無不奮勇以此破敵鹿埵隴種金川之功非予所期事弗可已乆而得之鬬猶獸困捨懲雞肋念我衆勞至今心惻金川之功允頼
  上蒼靖彼蕃徼我武維揚勒碑太學用遵成例靜言思之
  文以誌愧
  石砫㕔在省治東一千六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湖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忠州酆都縣界一百里南至酉陽州黔江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忠州界八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里明洪武八年置石砫㕔撫司仍屬重慶府嘉靖四十二年改屬䕫州府
  本朝順治十六年歸附授石砫宣慰司仍屬䕫州府乾隆二十七年改設流官以同知治此直𨽻於川東道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