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在前進
《人民日報》通訊員 《人民日報》記者
1972年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最近,我們訪問了我國著名的鹽都——自貢。

一進入四川自貢市區,就看到在釜溪河兩岸,屹立着一叢叢高聳的木製井架,蜿蜒着一條條曲折的竹梘管道,並有一座座新廠房的化工企業。一千多年前,我國勤勞、勇敢、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在這裡指山查脈,鑿井煎鹽,以獨特的製鹽工藝,開拓了祖國的鹽業生產。多年來,自貢生產的食鹽,供應着西南地區和其他許多地方人民的需要。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自貢,今日怎麼樣呢?新的開端 我們來到了一個地方。只見一座高大的廠房裡擺着四個大鐵罐,車間裡大小管道縱橫交錯。工人們有的在觀察儀表,有的在扳動閥門。雪白的食鹽順着傳送帶,流水似的運出了車間。工人同志告訴我們,這是自貢的第一個真空製鹽車間,是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搞起來的,那四個大鐵罐叫真空蒸發罐。真空製鹽車間的建立,是自貢鹽業生產上的一件大喜事。

在自貢,自從發明火井煎鹽以後,千百年來,特別在解放後,製鹽工藝進行過多次改革,但是,改來改去都未離開鍋灶,鹽工拿的仍是沉重的鹽鏟。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鹽工們解放了思想,煥發了革命精神,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方針,克服種種困難,製造出了這座真空製鹽設備。

在製造過程中,他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製造罐頂和罐底。因為沒有鍛壓設備,造這樣錐型的東西,困難很大。他們學習了毛主席關於「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鬥爭」的偉大教導,產生了無窮的力量。老鍛工廖玉才說:「困難算什麼,改造鹽廠面貌,不靠天,不靠地,靠我們工人階級自己!」於是,他找來七八個夥伴,搞了個土模具,把鋼板燒紅,掄起大錘就鍛打起來。鋼板烤焦了褲腿,他們就用石棉布裹起來;這幾個人烤得受不了,那幾個人又接上去。歇人不歇錘,一天要打上萬錘。接連打了一百多天,終於把罐頂和罐底打成功了。

真空製鹽設備製成以後,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二倍,生產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還可以回收大量的化工原料,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改善了製鹽工人的生產條件。

在這個車間的一個工作檯上,有一個正在觀察儀表的青年女工。她叫邱玉仙,她的父親是個有三十七年工齡的老鹽工。真空製鹽投產後,這個老鹽工來到女兒工作的地方,面對着這套真空製鹽設備,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動地對女兒說:「你真幸福呀,有了毛主席的領導,才有今天哪!」

在冷卻循環泵旁,老工人黃少榮正在緊張地操作。他家世代都是鹽工,父親早年被資本家折磨死了。哥哥解放前被鹽擔壓斷了腰骨,葬送了生命。黃少榮苦苦地熬到解放。今天,他親手掌握了機械化的製鹽技術。出鹽那天,他看到白花花的鹽從噴頭紛紛落下,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把,熱淚盈眶地說:「到底有了這一天!」

現在,自貢已經建成了三個真空製鹽車間,第四、第五個正在建造中。鹽工們決心在不遠的將來,把現有的平鍋和方鍋,全部換成真空製鹽設備,使自貢結束「千年鹽鏟萬斤擔」的歷史。向礦鹽進軍 自貢鹽業生產的發展經過激烈的兩條路線鬥爭。文化大革命前,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一夥胡說什麼「井鹽不如海鹽,產鹽不如運鹽」,竭力限制井鹽的發展。新井不准鑽,老井不讓修。在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一類騙子又散布自貢「鹽滷資源枯竭」、「潛力挖盡」的謬論,並煽動無政府主義,破壞井鹽生產。

自貢的廣大鹽工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堅持生產,抵制修正主義路線對井鹽生產的破壞。退休老工人鍾興三,曾經參加過四十五口鹽井的開鑿工作,最了解老井的情況。他聽說一些老井被判為「廢井」、「死井」,就邀集了十七個退休老工人重返生產崗位,修復那些「廢井」、「死井」。他們說:「為了給國家多產鹽,不治活死井,決不下戰場!」他們經過一百多天的奮戰,治好了第一口井,接着又治好了第二口、第三口……。在這些老工人的帶動下,自貢各鹽廠形成了修治廢井,挖掘老井潛力的生產熱潮。貢井鹽廠還組織工人、技術人員、幹部組成「三結合」小組,對老井的汲鹵工藝進行改革,製成一種「套管汲鹵器」,成倍地提高了老井的出鹵量。經過工人們的修治,大部分「廢井」、「死井」都恢復了青春,重新投入生產。

隨着製鹽生產的迅速發展,近幾年來,自貢出現了滷水供應不足的問題。文化大革命中,戰鬥在自貢地區的地質工作人員發現了蘊藏豐富的岩鹽。一九七○年六月,自貢開始向新鹽礦進軍。市革委會負責同志親臨現場指揮,幾十個單位的職工參加了戰鬥。廣大職工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加速建設新礦區。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艱巨的任務。在二工區有一段管道要跨過三座高山,六條深溝。工人們說:「我們憑着兩個肩頭,螞蟻搬家,也要把它搬上山。」就這樣,他們硬是把上千根十米長、上噸重的管子,一步步地抬上高山,越過深溝,鋪設起來。有的地方管道不夠,他們就把倉庫里規格不等的舊管子焊接在一起。去年國慶節前夕,工地上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多少人來這裡等待着出滷的喜訊。試車開始了,采鹵泵房馬達轟鳴,一股清清的河水,注入一個近千米深的鹽井裡,轉瞬間,飽和着岩鹽的滷水,從另一處鹽井中噴射出來,灌進大型管道,翻過高山,跨過溪流,輸送到各鹽廠。

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鍛煉的自貢鹽工,用實踐有力地駁斥了自貢「鹽滷資源枯竭」的謬論,解決了鹽業生產發展中的矛盾,為自貢鹽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廣闊的道路 編輯

「鹽是化工之母」。製鹽以後的「廢液」、「廢渣」可以提煉許多化工產品。在自貢,這些寶貴的財富,多年來有的順着河水白白流走,有的被拋棄在荒坡上。現在,這裡大搞綜合利用,鹽業化工有了廣闊的發展前途。

在釜溪河畔,有一個張家壩製鹽化工廠。開始,只是個單一的製鹽廠,後來,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土法上馬,土洋結合,大搞綜合利用,把這個廠逐步建設成一個主要生產化工產品的大型工廠。 在張家壩一個鐵路專用線的棧台上,堆積着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字樣的氯化鋇,正準備外運。這種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暢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來到氯化鋇車間,只見車間裡許多土設備非常簡陋。沒想到高質量的化工產品就是用這些土設備搞出來的。文化大革命前,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一夥,硬要工人丟掉自己創造的土設備,去買外國機器。工人們沒有那樣做,堅決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前進。十多年來,他們不斷改革工藝流程和生產設備,使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現在這個廠通過綜合利用生產的新產品已有十六種,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

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自貢鹽滷的綜合利用,開出了一朵又一朵的鮮花。鴻鶴鎮化工廠的工人,利用滷水和原鹽做原料,先後搞出了五種重要的化工產品。東新廠的工人,變廢為寶,從下水道污泥里提煉出大量的硫酸銅,還從廢氣中提取出一種貴重的化學原素。大安區的街道婦女,利用化工廠的廢水,生產出優質氯化鈣。去年全市增加綜合利用的新產品達三十九種。

自貢不僅鹽滷綜合利用有了迅速的發展,而且天然氣的綜合利用也邁出了穩健的步伐。繼從天然氣中提取膠片原料成功之後,一個新的維尼龍工廠將要在這裡興建。市裡的同志對我們說:「如果你們隔幾年再來,就會在這裡看到一座新的化工城。」

鹽都在前進。一九七一年全市工業總產值,比一九七○年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九點六。全市五十九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三十五種的產量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四川很有希望」。毛主席的偉大預言,變成了巨大的力量,鼓舞着人們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