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菴集/卷四
書
編輯上芝村李先生乙未七月
編輯頃日再度陪欵。粗酬平生嚮慕之誠。伏慰不可狀。姪於門下。不但爲一家卑幼。早宜委拜請敎而已。嘗伏聞先先生稱尤翁以洙泗之義理。行遷固之文章。姪自恨生晩。不得親炙。今始獲拜門下。傳承其遺事緖論之一二。下懷欣幸。尤難勝述。姪又竊見世人所以景服尤翁玄翁者。蓋不無出入左右之可疑者。而竊覸門下事兩賢。無少軒輊。至於言議文字之間。欲其消融保合。而不欲其參差逕庭。區區感歎之私。尤當如何哉。尤翁擬筆。姪所得見。合數十餘。其中擬與玄翁書。一則已載集中雲。似非不送者。而所謄胡亂。不堪着眼。重違勤旨。全數封上。下覽考校後。旋以還投如何。姪尋常以爲玄翁固極尊信尤翁。尤翁亦深敬重玄翁。兩賢遺稿。不宜有相病之語。凡係煩碎之文字。商量刊落。似合事宜。深量善處之。千萬幸甚。
上芝村先生
編輯冬間下復。垂問所工。仰見眷念之至意。感惶何極。而愧無着實書課可以仰對也。曾略讀小學。猶未卒業。所箚疑目。亦首尾不完。而第此投納。伏請一一批誨。以剖困蒙。向伏聞下敎。以玄翁丁卯有寄林滄溪書。論斥尼尹罪過。最爲嚴正。而其書不載於本集。尤翁己巳至海上。有告訣玄翁書。備言美村父子事。托玄翁以後來世道之責。而其書不載於本集爲訝。是誠然矣。第考玄翁集。則丁卯書雖不入於正集。卻見於別集。此當更商移入正集不難。而惟己巳告訣書。終不入於尤翁本集。則大是斯文欠典也。伏望博求力索。期於必得如何。姪亦欲叩問於外家以見在與否矣。近以斯文是非。彼此章䟽交發迭出。姪竊嘗考認而有所思量者。玆以稟告。恭俟財敎焉。夫大尹之失身江都與中毒黑水兩案。尤翁秉法義以攻討。無復餘蘊。而惟小尹背師一罪。以其事關自己。未始極意論斥。獨玄翁實是引經據義。䂓警責勵。具有本末。始謂弟子不可自貳於其師。中謂弟子終不可絶師。終謂弟子而背師。其處義無狀。當與亂臣賊子同科。不但與小尹書節節皆然。其與他人書。亦多如此。而語尤加切。至於所編師友考證。專爲非斥尼尹而作。千載之下。看此等文字。則可知小尹之永爲名敎罪人也。似聞自泮庠。將治上伸辨尤翁書。而以未多得援證爲悶。姪意竊欲就此等文字。抄示其緊要數段以爲之。則自上覽察。亦必有覺悟得力之幸矣。未知如何。或傳門下亦有錄送文字於䟽廳雲。豈亦並擧玄翁議論之有益於尤翁者以報耶。乞聞委折。略賜回示幸甚。
上芝村先生
編輯外王考文集之至今不得入梓。實爲子孫門生之憂矣。儉齋金台丈旣適按藩。而家親與李丈挺英,朴丈尙淳俱方出宰。故不無鳩聚財力。合圖災木之議。而卷帙浩瀚。工役甚鉅。有不易倉卒始事者。且多更容修正處。而曾未梳洗成出淨本。以此不無鄭重。而若夫先刊年譜之計。不但並禮說已成完編。卷帙且小。刻事較易故也。外王考嘗有言尤丈後事文字。全不出世。世人於其道德功烈。不能周知。故尊慕有所未純。文集雖難容易入梓。先刊行其年譜。則庶爲表章發揮之助矣。不但尤翁後事爲然。外王考後事。正亦類此。吾師厚齋嘗以斯爲主。故以此勸之。而儉齋傾聽之。似欲先將年譜禮說刊行。頃聞其於禮說則欲自爲跋文。而年譜跋文。則欲請於門下矣。今承下示。固信然矣。下敎所謂懷尼是非。旣載初頭。兩非時說話。則晩年大覺尼尹之非。而論斷辨斥之定論。不容不具錄雲者。寔出於思慮之精審矣。夫旣有此思慮。而先生於我外王考。有尊親之誠。與厚儉二老。有道義之契。則何不往復消詳。爛漫確議。務得恰好處置耶。至於跋文。平素情誼。似無固辭之義。終必搆送。而其於扶懷抑尼處。加意立文。以曉今與後。幸甚幸甚。卽接朝報。自上扁額宣揭。致祭於尤翁書院。又陞先生於命德之秩。此爲尊賢崇儒之盛德事。而於孝廟有光矣。不勝斯文之幸。伏想先生在今日。主知人望。有難孤負而一向固守東岡之陂者矣。仰慮亦不淺矣。
上芝村先生
編輯前日下借尤翁年譜。係是半生願見之書而苦未得見者。猥蒙不外。特賜委示。感刻何狀。不敢久稽。玆以專伻還納。而間有可貢淺見處。謹具別紙簽稟。惟在商處矣。第念年譜只載其言行事業年條本末而已。若其學問工夫造詣。道德成就地位。則必須行狀總以著之。而未聞其成出。奚爲其然也。先生親炙旣久。見而知之者詳密。而且深沒世不諼之誠意。則盍早有以留意構撰耶。斯文大文字。自有斯文大君子自當爲之而已。本不須本家子孫造請與否矣。不成於親承旨訣之先生。則隔世想象之後賢。豈不尤難而漸艱。易致終於無之患耶。愚慮及此。不敢不陳。
上芝村先生
編輯頃於儉丈初喪逢元亮。以近日行言謂姪有不遜之語於門下爲問。自姪聞來。惶恐靡措。惟有一言可以立辨者。姪夙承先生以一則子弟。一則門生自處於玄翁腳下。故姪於先生。亦準是自處。安有以一則子弟。一則門生自處。而反有不遜之語之理哉。況先生於玄翁從祀。固嘗謂其合與尤翁並擧也。於鄭宅河侮辱之章。又謂其十分駭痛。宜有所辨斥也。此其心事議論。蓋與厚齋及姪之意同而不異。有何未厭之心而或發不遜之口耶。惟記姪嘗書報厚齋。以先生深致駭痛於宅河。至謂不可無辨斥之論。而猶不肯身任其事。雖以從前無參涉於從祀大論爲諉。見其遭辱而終無扶護一言。未知其如何雲矣。豈傍觀者因此緣飾。行交搆於門下諸人耶。此皆當初直爲仰質於先生之言。有何分毫不遜底苗脈而可爲交搆之資耶。人心世態。誠可危怖矣。儉丈雲亡之慟。去益難勝。鄭宅河,兪彥協輩必酌酒相賀。以此尤切痛心也。
上芝村先生
編輯頃者進謁。得半日陪欵。多蒙虛襟開誨。仰認不外之至意。區區銘感。當復如何。數日來炎威方盛。不審旅次氣候若何。仰慕無已。姪以師門來住城南。要令逐日相守。故一身無以分。不得往侍於座下。只深悵悚而已。然豈敢不乘間趨拜也。先生寓接處所。師門聞之以爲太遠旣有自己京宅。則爲承上候委來之行。無不可入處之義雲。且謂入處京宅之後。則當圖一番會話。而使之傳告故如是。未知台旨以爲如何耶。上候去夜浮氣脹患有加。玉音殆不可分明承認雲。一倍焦遑。罔知攸喩。而行禱宗社山川之論。非久將發雲。如此之際。先生進步入城。似亦不過矣。遂菴止忠州不進。其季尙書以洛下衆議。專書勸以加至近邑。三淵初不離次。其伯相公貽書相責雲。未知得動來否也。頃承三件敎意。並具達師門。師門多以先生言爲是。其間猶有與平日所聞不符者。從當以書更質爲期矣。
上芝村先生
編輯先王盛德大業。何可勝擧。而最其大處。莫若皇壇設祀。端宗復位。辛巳罪張氏。丙申定斯文是非。光明正大。可以有辭於天下萬世者也。今聞當秉筆之任者。撰陵誌以進。而乃於辛巳丙申兩處分。將全沒事實。不欲明著雲。審然則其負聖考之罪。不可置而不論。先生職居言責。須思所以辨破陳暴之道。而仍請以大書深刻。用昭示於無窮。似不容已矣。如何如何。忙姑不備。
上芝村先生
編輯玄翁文集。得賴玉堂筵白。才有刊行成命。以國家尊賢之誠。壽斯文垂世之編。實爲盛事。曷勝欣聳。第念文集尙有未盡修正者。不無難處節拍。玆陳其一二。誠有望於深量而詳敎之也。蓋老先生於己巳後數年閒居也。就平日草稿。有所抄刪。凡文字議論之切要緊重者。加以朱點。爲正集。其次歇後閒漫者。加以靑點。爲外集。幷無朱點靑點者。當爲刪去之類。甲戌以後文字。未及加點。全數俱存。爲續集。大約正集四十四卷。外集十卷。續集十卷。合六十四卷。而今番玉堂筵白。以數十卷仰達。若並出三集。則卷數過多。與筵白逕庭。故或有隻出正集之論。而此有大不然者。朱點爲主而重。靑點爲客而輕。以主客分輕重。先出正集。姑舍外集固可。而至於續集。不可不並出。老先生大拜以後文字。皆載續集。續集不出。則無以見老先生本末。此續集必宜同出之證也。然續集老先生未及抄刪。而其間豈無歇後閒漫之文字。亦不容無抄刪者哉。此爲後人責也。於是厚齋與姪兄弟,聖期兄弟之論。謂當並出正集續集。而續集中閒漫歇後文字。刪而歸之外集。以俟日後商處矣。內從景任兄弟及李丈世瑍,兪丈岦之論。謂當不遺片言隻字。並出正外續三集矣。愼丈無逸李丈潗之論。依違兩間。而猶謂當以厚齋爲主人而聽其裁量區處矣。厚齋以爲身在郊外。吟病度日。精力且甚衰謝。有難擔當大事。先令姪輩簽識其可合商確處而就稟裁處。此其理勢自應如此。故姪意竊欲奉承擧行。而任從兄弟不以爲好。誠可憂悶。冊子草稿。方在祠堂。中本方在沙川。非久必裹到姪家。使之看詳。姪何敢不自効而盡其所見也。第於賤見。又有所大段合當講定者。老先生與尤翁交際之深。情義之重。爲如何耶。老先生於尤翁。無受業請益之事而稱先生者。以其德學之純正也。尤翁於老先生。忘倍長之年而稱老兄者。以其道義之高明也。夫如是。故老先生並世就正之地。亶在於尤翁。事以斯文長老。極致尊慕之誠。難疑問答。不孤其德。而至於仕止之久速。事爲之可否。靡不講質而有得。評確而相濟。實跡俱存。非所可誣。試誦其大致。則老先生癸亥入朝時。老峰自請爲主人。老先生以外戚爲謝。老峰又請若陪來尤翁爲主人則可復動乎。老先生許之。尤翁聞而造朝。尤翁癸亥造朝。固多見行可之兆。所以然之故。而引進老先生。亦其一大端。其與門下書。所謂留我之意甚切。何不以此力勸玄石耶。玄石之入。卽此漢之留。及與黃江書。所謂休致之後。己作閒身。便可南歸。而只爲玄石所牽挽。尙此留滯者。可以想見且老先生以尤翁爲主人而出腳者審。非依歸之篤傾仰之厚而然哉。入朝以後。雖有廟議裁省追錄數三件言議出入者。而此不過大同小異。亦只如韓,富上殿未嘗不爭。下殿未嘗失色之故事。故尤翁己以生同志死同傳者。由此等些少節拍。安有前卻之意相諉而不以爲嫌。是實無少間隔於情敦道合之大體矣。至於懷尼是非。固似不無初年兩非之疑。而所謂兩非者。亦曲折自有。輕重自別。其於尤翁。欲望調和。故時有斟酌大過降屈威尊之請。其於尼尹。欲令服罪。故責其起事無嚴失言不韙。而使之引咎摧謝。誠以尤翁在上者。故雖有過處。不至爲欠。而尼尹在下者。故犯分悖倫。合受大罪焉耳矣。是以其所以告尤翁者。只主河南法門待邢七之意而爲說。所以斥尼尹者。必主欒共子生三事一之義而爲喩。其扶抑歸趣。霄壤不侔。只見其非尼而未見其非懷。則不須苦說兩非。而自初固已如此。及至晩年。益覺尼尹之非。自謂以扶尤翁自任。而不復致意於往時言議之參差。爲之制服。而引栗谷之於退溪。又主張其道峰並享。此便許以從享之事。而卻謂尼尹與䥴徒合勢攻斥大老。爲無狀之歸。至引凶黨伸䥴時。引尹家爲明證。則自是蓋一從尤翁遺意。爛漫同歸。而不負尤翁海上訣書托以後日世道之望矣。玆故尤翁之孫爲老先生壻者每曰。岳翁與我王父。細行雖有不同。大道竟無不合。儉丈嘗傳老先生遺事曰。師門聞楚山後命。哭哀成服。後取平日所箚小冊子。刪沒其嘗論尤翁得失處若干條而曰。尤翁出以大義。死於士禍。自是粹然君子。攻之者當爲小人。不可以論其得失之說。傳示後世矣。此其心事。與尤翁見師門戊辰袖箚。告諸生曰。玄石此事。大節卓然。自此後生不可妄論其行事。一意尊尙爲宜云者。恰恰相似。此與門下所聞老先生言尤翁平日。吾輩固不無以爲病者。到今思之。此眞難及處者。一般意思。而尤翁寄老先生書中所謂李文靖眞聖人之歎。非久必發於執事之口之語。可謂大驗矣。夫其情義如此。交際如此。則尤玄兩先生集中。不宜有相病之語。況尤翁文集。業已刊行。而無大段有損老先生之語。今老先生文集編出之際。亦不可有礙逼尤翁之語。雖於正集。苟有礙逼文字而未及刪沒者。今當刊汰。以體其己巳刪祛小冊中議尤翁得失之遺旨。而要爲泯然一色。庶乎其可矣。方將此意備陳於上厚齋書中。而亦此具稟於門下。伏乞先生亦以此意相勉於厚齋。且力言於任從李丈諸人。以爲歸一停當之地。如何如何。姪所付籤。往復師門後。當呈覽於門下矣。年前先生編進續經筵故事,東賢奏議也。家兄時在政院。實爲捧入。而恨未詳閱。今思一得窺觀。可蒙下借初本否。若受諾則計當專伻受來耳。
上芝村先生
編輯歲暮殊方。懷仰倍常。卽此大臘極寒。不審先生靜養道候若何。恨不得立雪於凾丈之下也。時事忽變。禍色滔天。凶孽滿朝。忠賢逬逐。行遣遍於嶺海。囚係溢於囹圄。至於宮闈間事。又是動搖國本之計。天若祚宋。宜無深憂。而奚爲其有此爻象也。人言斯文是非。必發於未久。將改先王處分雲。然則誣辱之言。亦必及於先生。安知其無舂陵之厄涪江之行也。仰慮無竆。不任懸懸。姪冬間粧䌙尤菴集來。遂得通觀首尾。其幸不遠下於看程朱全書矣。但其書札。多載時事出處。而少有義理講論。未曉其故矣。嘗承先生所敎。類聚其經禮問答。別爲一帙。此時何不同刊。使後學備諳老先生道學範圍耶。深可恨惜矣。間有事證故實不能究解者。又於外王考往復間。不無未詳難知處。略爲拈出。別紙錄稟。勿外詳敎。俾得釋然如何。當愼密勿洩耳。外家文集。李丈世瑍不爲捲還於沙川。全數推給於任從而下往忠原。自師門爲有參考於撰狀之故。屢次尋覔。而任從執持不還。似是其弟方得時。故將與李匡德,趙顯命輩。聚首謀議。亂用手勢。不遵遺旨。全沒本色而出之矣。痛駭不可言。
上芝村先生
編輯山川脩阻。時序寒沍。伏不審沿塗氣候若何。伏惟天相斯文。神衛道體。跋涉康吉。震艮安廸否。下懷仰慕。誠不任日夜耿結之至。當初㙜啓。雖曰此時常事。而旣其發之無端。亦其持之無據。然猶未卽準請。恆意時月稍久。或可自停。豈料竟至蒙一允耶。若夫匪所之遠惡。則自初所期者奈何。南方水土。不幷以北。炎霧瘴煙。有非先生衰暮所堪。正恐必致感傷而疾患乘之矣。況又聞元亮病臥。無人左右而侍護之者。則眞是匹馬關山底行色。仰慮益切區區。第伏想先生遠師涪江故事。近紹尤翁成法。處困若亨。遇險能安。且有閒中著書。消遣日月。不虛爲此行矣。如姪平日從遊小子。情或未免於子服之下淚。語不欲及於東坡之嗟勞。何須多言哉。但姪自有先生所遭以來。至於赴配。一馳省候。經營屢月。而家親再經圓扉之厄。首尾半年。又有疾病甚重。憂遑無暇之外。姪亦巧患眼眚。兩目皆閉。不辨晝夜。幾至盲癈者數朔。故竟未詣謁於束裝之時。拜別於啓程之路。此豈夙所自處以子弟門生者之事耶。情禮掃地。誠意莫暴。惶恐慚負。無所逃罪。終不敢望先生之或垂諒恕矣。乃蒙先生休咎下念。臨行有書爲別。辭旨之鄭重。有非賤分所可得者。姪方以得罪爲懼。而先生反以眷係俯施。不暇感而愧怍來幷。不暇幸而驚訝交集。姪是何物。而被此知遇於先生之前耶。不識所以爲謝。賴天之靈。眼視堇免盲癈。而汔玆浮痛。替書仰候。亦未及時。此又重得罪也。瞿然忸怩。無辭可達。第有一事。年前有數件仰溷者。或欲獲受心畫。以爲次面之資。或欲得奉德誨。以爲解惑之地。申懇不已。期於卒惠而尙未也。今則先生規模。必以晦翁法門爲準。不肯以文字穿過城市。而然而晦翁亦嘗不雲屋下合說底話。亦不敢不說乎。尤翁以此爲主。耽羅途中。與從行士子講學施敎。如平日不倦矣。今日先生亦當終賜批示。不孤下誠否。且千裡面談。一室神會之道。捨此則無梯。所以僭敢覼縷至此。伏乞曲諒遄副。以慰此顒望之遠誠焉。家兄遭一削再黜。又遭竄啓。近京居住。有所不便。搬往廣陵墓下。去城百里之地。父兄子弟。分離爲難。姪方奉老親往會。以爲相聚依遣之計。而姪則今此目病。非一時輪症。由於內傷。症重治難。不可猝愈。姑無以生意於耕舌汲古之業。悶憐當如何。此病春夏炎節。未易少差。若入秋得蘓。則大擬圖騎進拜於寓下。兼請先故文字。從容欵敘而退。以贖前後積逋之愆矣。其前何以嗣音。伏菀伏菀。朗州無他名蹟。月出,鳩林。有文谷,農巖遺跡。而但其祠位有些紊亂。不可無整頓者。而未聞有理會之人。此爲士林之欠典耳。姪曾以丁酉在長城時。一過郡底。今乃遙候起居於此地。想像瞻望。不可爲懷。下懷山積。要非玄穎可究。力疾堇此不備。只冀對時加護。以幸斯文世道。
上遂菴權先生
編輯盛炎方熾。伏未審辰下。先生道體動止若何。伏惟天相斯文。近候康勝。引領瞻仰。不任伏慕之至。暻於年前隨家嚴。自嶺外一詣門下。恭承德誨。未知先生尙或記有之否。伊時固以日後更進之意仰告而退。今夏約與尹友瑞膺同行趨謁矣。不幸賤疾猝重。不堪行役。故未遂委拜之至願。豈勝悵愧之交切哉。旣未躬伸束脩之禮。略此奉書替候。用寓下誠。兼稟一段疑義。敢望批敎。倘蒙俯察而有以辱復。則賤分之幸。將復如何哉。暻曾讀大學。而尙夫曉明德至善之名義。猥此仰質焉。謹按明德是合心性情而言。章句有曰所得乎天者。實指人所受之性也。有曰虛靈不昧者。實指主一身之心也。有曰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實指心之體用而用處是情也。若或問所謂人之生也。必得是理。又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爲最貴者。是說所得乎天之意。而直拈出性字矣。所謂故其方寸之間。虛明洞澈。萬理咸備者。是說虛靈不昧。以具衆理之意。而正說得心字矣。所謂能參天地。以贊化育等語。是說應萬事之意。而自係乎情字矣。至於語類所謂虛靈不昧是心。此理具足是性。隨感而動是情之說。與夫心統性情。此最精密之說。無非所以兼心性情而言也。蓋明德者。只是人性之所受得於天命者。而自己心中。具許多道理。盛貯在這裏。本是箇明底物事。故光明照澈。無一毫不明。所以卻謂虛靈不昧而有所敷施發用焉者也。是以言其體則仁義禮智便是。而其理該貯於方寸。語其用則愛宜恭別便是。而其端發見於事物。未發則純善而炯然不昧。已發則中節而秩然不差。方名之曰明德。此可見所得乎天虛靈不昧二句。統釋明德。以具衆理而應萬事一語。乃分解明德之體用者。而亦以性者心所具之理也。心者性所寓之器也。情者性所發見而心所運用之機也。非性則心無所準則。非心則性無所寄寓。非情則性無以發見。而心無以運用也。故必幷擧心性情而說。始盡明德之義也。蓋只言虛靈不昧。而不言所得乎天。則所謂德者。無準則之實而便無本矣。只言有得於天。而不言虛靈不昧。則所謂德者。無運用之大而便不明矣。只言有得於天虛靈不昧。而不言具衆理應萬事。則所謂德者。又無以見其體用之全而便不備矣。試以章句文義推之。其先言明德者三字。將以起下文之辭。而其意蓋謂明德卽下文所說也。末乃結之以者也二字。承上明德者三字說下來有力。其意蓋謂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是爲明德也雲爾。是豈不以所得乎天之性虛靈不昧之心。具衆理應萬事之體用。兼擧而具說。無一或闕。然後明德之名義體段。便自全備而無小欠缺耶。所以旣統釋也。而又分解也。旣章句訓詁也。而又或問語類發明也。必皆連說心性情。以爲明德之正釋。然則明德只可謂心性情之總稱也。大抵明德之合心性情而說者。朱子之旨。固其然矣。非敢欲妄有傅會也。然而亦非以明德直訓作心性情也。欲論明德。則心也性也情也。自然包帶而不可相離說故也。未知如何。若夫至善。章句釋以事理當然之極。其下又有曰天理之極。程子所謂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以名之。姑以至善目之。朱子所謂善字固是好。然只是好。事未到極好處。必到極好處。方是道理十分盡頭。故曰至善。此說已自準備矣。蓋事理當然之極。是本然一定之則。而本然一定之則。自天理來。無不各具於事事物物之中。故乃謂事理當然之極。而只是十分恰好十分極至處也。雖然。至善正理也。工夫要在一止字。其義同於明德工夫之在上明字也。格物致知。以啓明之之端。誠意正心修身。以致明之之實。而格物致知。內也有至善。誠意正心修身。亦內也有至善。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亦莫不皆有至善。而當然之極。無乎不在。未至則求其至。旣至則要不遷其事。有如執中工夫矣。是爲止字義趣也。未知如何。
上儉齋金先生
編輯日者進謁。欲將格致疑義。一塲稟過。而適會賓客多至。未暇仰陳而歸。耿耿未已。玆敢具書奉質。冀蒙惠訓。竊念人心有知。知者知識之謂。以心而言也。章句曰。知猶識也。或問曰。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蓋心是有知之物。而知卽心之知覺也。故心乃一身之神明。而知又一心之神明也。惟其神明故所以能妙。惟其妙故所以能宰也。心之體。自具衆理。而其所妙之則在知也。心之用。能應萬事。而其所宰之則在知也。知實專一心之德。而以其所主者言之。只是鑑識底物事。大抵心內具有許多道理。而苟非知則何從而見乎。其發得出來。則必由知而著焉。且理則無爲。而心之昭昭靈靈。自能會動。故凡性之發。皆心之知覺所爲也。性中固有仁而非知。則無以發而爲惻隱。固有義而非知。則無以發而爲羞惡。固有禮而非知。則無以發而爲辭讓。固有智而非知。則無以發而爲分別矣。以此觀之。知能運用衆理者也。朱子曰。運用字有病。故下得妙字。其意可見也。胡雲峰曰。此心具衆理者。其體之立。有以妙之。則其用也行。應萬事者。其用之行。有以宰之。則其體也立。是則於心言虛靈具應。於知言神明妙宰。以見其體用之相須。名義之相關者。尤可認取也。此其知之爲專一心之德者。而其爲鑑識。其爲運用。果如許矣。則人之一心。知固大矣。今夫明德。自有全體大用。而致知者。是欲其知之至而盡其全體大用之明也。致是推而極之之意。故章句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吾之知識。無不盡處。又是全體大用。無不明處也。然而知不可以徒致。必就事物上面。思索而會通。方有依據之地矣。蓋一物有一物之理。一事有一事之理。理者指其所當然之則與其所以然之故也。卽一物。窮一物之理。則旣究其所當然之則。又極其所以然之故。必使其精粗本末。究極無餘也。卽一事。窮一事之理。則旣究其所當然之則。又極其所以然之故。必使其精粗本末。究極無餘也。今日窮一理。明日又窮一理。以至天下事事物物幽明巨細。無所不窮。而窮必到底。使其理通透歷落者。此之謂格物。格是窮而至之之謂。故章句曰。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子又曰。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格得。九分通透。一分未通透最不可。又曰。如讀書。則就文字上格。如聽人言語。則就說話上格。接物。便就接物上格。精粗大小。都要格。久後貫通。卽此可見格物者。只是窮而至於物理之極處也。物無不格而理無不到。則方是知無不盡也。故曰致知在格物。朱子曰。在字又緊得些子。以其格者窮而至之。致者推而極之。而字異義同。管攝切密故也。然則致知格物。只是一串事。非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也。格物從物理言。致知以吾心言。而初非判然兩事也。未知如何。暻於此等文義。心眼未開。自是生手。下字措語間。疵累必多。極爲愧懼。所以欲承明誨。以爲祛疑之地矣。謹拱而俟。不任悚息。
與李司禦世瑍丈
編輯東儒師友錄。寔我外祖老先生平生之一大事業。允爲靑丘之一大文獻而不可湮廢者也。恆以迄未入梓爲慨然。伏聞尊丈將修正全帙。具䟽投進。又將有補編續輯之役。此書自此庶見傳布於今與後矣。誠爲斯文士林之厚幸。第念老先生手定原本。不可有一字移易。亦不可有一字改動。只宜以當初定本繕寫投進而已。抑想補續規模。必如老先生已成之例而爲之。似無大段疑難之端。而然而以後學而繼述師門成書。惟當精審詳量。深致謹嚴之義。而以簡當要約爲主。以駁雜猥瑣爲戒。可絶疵累貽譏之患。未知如何。且如仁廟以後。南少一邊。不無冒竊儒名之人。而此卽道其所道。德其所德。非吾所謂道與德之類也。儒者自有眞假。何可循名而不考其實。以俱收幷存爲務耶。不合入載者。別錄小紙以呈。伏乞勿以人廢言幸甚。否則必大有後悔矣。
與金明府時保丈
編輯月前竊承崇誨。以中庸章句有雲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疑其所謂五常之德。於草木禽獸。何以見其彷彿。而暻緣無夙講見解。不能隨衆奉對矣。未知其後思量探索。已有定論否。區區淺慮。不無略用仰復者。試此稟聞。竊念理則一也。人與物同受一理。而所稟氣質不同。故其心有通蔽之殊。而性有偏全之異。所以五常之德。於人則可見。於物則難見。然與其強求於無知覺之物。無寧借喩相發於有知覺處之爲愈也。人之與人。氣質亦有千萬不齊。故或有五常之全備者。或有明於此而暗於彼者。或有頑然無知如木石者。而然而見其如木石者。卻謂其人獨無五常之理可乎。且以人之百體言之。人之目有視耳有聽。手可持足可行。而見或有目瞽而不能視。耳聾而不能聽。手病而不能持。足跛而不能行者。而卻謂此等之人。無視聽持行之理。其可乎哉。萬物之於五常。或全或偏。或通或蔽之不齊。亦似不過如此矣。如是看。未知如何。若不契於崇旨者。詳以砭誨幸甚。三淵子聞至近郊。何當過洛。若有文會於高軒。則極欲往參席末。獲聽其高談雄辯。少滌茅塞之胸。可蒙臨期報敎否耶。
與金明府
編輯下示本然氣質之說。係是精奧名義。如暻蒙學。何以有知。第嘗在沙川門下。得聞緖論者則有之。略誦所聞。以備巍聽。師敎有曰或有以爲本然之性。當指其初而論之。人物已生之後。皆是氣質之性也。此非知性之論也。天下豈有本然與氣質各自爲性之理也。只是就氣質中。單指其理而言之。則曰本然之性也。合理與氣質而言之。則曰氣質之性也。人多不知理氣不相離之妙。而人物已生之後。惟以氣質之性當之。至有未發前善惡種子之說。良可駭歎也。暻則固常謹守此說而已。曾與魚使君舜瑞,李貟外仲謙,朴徵士尙甫語之。以爲儘好。無容改評。而誠仲,士新兩友聞之。不以爲然。未知其如何也。
與金處士克光丈
編輯臣民無祿。大行大王禮陟配天。哀號罔極。率土同情。如暻者不才無術。未曾一日立朝。獲覲耿光。追慕之痛。有倍常倫。今承來意。彼此心事一般。讀來愈切感泣摧隕之至。涼秋氣淒。伏問此際服中體履何似。山河脩隔。拜敘無梯。回想向來從遊之樂。時發於夢寐。引領南望。但有馳神懸仰。聖考聖學高明。至治馨香。禮遇臣隣。培養人才。固有以卓絶百王。超越千古。於其厭世之後。獨能發明其志事。闡揚其刑政。克致於戱不忘之誠而至死不變者。太學生尹志述一人而已。卻甚奇特。而肉食位高者。豈不愧此人哉。河西祠堂祧埋與否。暻非知禮之人。何敢與聞。而士林雖以尊慕先賢之道。爲永世崇報之擧。子孫則但依禮典。自行常制。不害爲謹愼之義。故曾語此意於金君羲瑞矣。未知其家何以處之。而嘗見聽松神主。至今別立廟奉安不遷雲。未詳其有何證據而然否。欲因人問之。如有先儒定論可作旁照者。則後當仰報耳。
與黎湖朴兄弼周
編輯伏惟淸和。燕居有相。味道超勝。瞻仰高風。日有懸誠而不自已也。弟才經先母緬禮。先母棄背時。年堇七歲。幼未執喪。不孝無狀之罪。永無所贖矣。乃得攀號靈柩。小慰罔極情事。旋下幽扃。更無依仰處。哀慕痛苦。五內崩潰。尙復何言。今方隨家親還官行。不日南爲。而此時出入。心有所不安。未克進敘別意。區區悵缺。不禁作惡。抑弟之從執事遊。蓋由沙川先生之指導。而夙聞洲,淵二丈深許執事窮經講理之功。以爲幷世無對。故竊喜其質疑解惑之有所。傾嚮之義。寔自深篤。每欲請見其論學文字。仰窺高明所以推究性理名義之緖餘而鄭重。未敢冒溷矣。今當遠離。倍覺耿結。試此一懇。要蒙諒副。不審不以爲僭率否耶。曾見三洲以智與知覺分而二之。遂謂智則居五性之一。知則專一心之用。而沙川不以爲然。著說辨破。卻謂智者知之體。知者智之用。智主乎知而知由於智。知本從智上出來。豈智之知外。別有所謂心之知者哉。多引孟程朱子之語以證之。而執事之論。旣不雷同於三洲。亦不符合於沙川雲。未知何以見得而然耶。願聞主意之所在。伏乞謄示原論。無孤此望。三洲所見。終有未可曉者。天下無性外之物。知覺是何物而不原於性也。若原於性。則不原於智。而原於何性耶。
與黎湖朴兄
編輯惠借大學論語箚錄。有以仰見高明精神之所寓。功力之所到。而講學辨明之業。多發章句集註之餘蘊者。不勝歆服之懷。東方前無此事。惟我玄石,厚齋兩先生始有讀箚。今又見高明此書。並可以羽翼前經。開牖後學。斯文之幸。不可具述。如弟蒙昧者。可以不費自己思索而遵信於此。有足祛疑。故乃爲謄留考覽之計。在高明覺後知養不才之義。又何必止禁爲也。謄畢當卽回呈。更請中庸孟子所付卷。是爲繼此準擬者。俯諒勿靳如何。終始其惠是仰。弟於年來。與尹友瑞膺有學庸問答。不敢虛辱盛眷。漫此就正。批敎其差舛不中處亦仰。
與黎湖朴兄
編輯記昔屢陪崇誨。其於玄石先生道學德業言行事蹟。聞而知之。誦而傳之者。多有年譜語錄中所未有底說話頭項。弟意凡若此類。不可以一時言語一塲酬酢了過而止。實合思惟湊泊。別成遺事文字。垂示來世。不可已也。幸留意亟就如何。高明於老先生。以族孫之情。兼淑艾之誼。則其在尊親之誠宗慕之意。何可無一文字。以恔景仰之心耶。文集將以朝命入梓。而厚翁在遠。且老病沉重。不得照管。任賚兩從與李姪匡德輩恐無以善爲修正。念之苦痛。第賚從嘗於高明。素懷傾向信服之志。伏乞討取全帙。於其可合刪節避遠詬謗處。一一指點以還。俾就完粹。庶絶訿議幸甚。辦得此事。則當爲斯文大事業。玆敢祈望而仰懇耳。
答黎湖朴兄
編輯別紙垂誨。仰感牖迷之盛意。不省攸謝。第念程子所謂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及張子所謂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者。並指本然之性而言。本然之性。乃天命全體。蓋此性雖落在氣質之中。本不爲氣質所囿。健順五常之德。渾然純粹。粲然全備。而大本達道。完具無虧欠。故伊川,橫渠所以贊歎發明者然矣。朱子所謂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是將本然與氣質對言。而旣雲一原之理之同。則聖與愚人與物。同受天命之性。而其理更無差別者。可以見之矣。玆故朱子力辨彪德美,徐昭然輩天命人獨得之。物則無與之說。而明言人心最靈。故能具此四德。發爲四端。又能反身自求。存養體行之故。及物則氣偏駁心昏蔽。故雖於父子相親。君臣相統。間有堇存不昧處。終無以克己復禮爲仁。改過遷善爲義之故。而卒乃斷言不可謂無是性。按此是性二字。卽大本一原之謂也。論性不論氣不備。而只就本然講究。則如是看得。可無差謬否。禽獸草木之於本然之理。非不稟受矣。而爲氣所蔽。不得發現者然也。未知如何。來誨所謂本然與氣質。終須有分。不可謂一而非二。及深非尹友着理處着性不得。着性處着五常不得之說者。其意亦如是否也耶。乞更辨敎。
與黎湖朴兄
編輯昨聞景周兄言。執事於季舅喪立喪主。俾以師純定行雲。此於淺見。有所聽瑩。疑當思問。略此仰覆。師純爲景望兄之子。師常爲景隆兄之子。而景望乃伯舅之子。景隆乃季舅之子。師純以伯舅之孫。何以承重季舅之喪而爲主耶。景望以季舅之子。爲伯舅後。服伯舅斬衰三年。承重服外王考斬衰三年。服外曾祖妣齊衰三年。而及爲罪累之身。亦無自朝家使之罷養之事。而作故後。特以景任兄爲伯舅後。以奉外王考祀而已。其事略似栗翁後事。而其不罷養。亦如沈氏益善家前例矣。然則景望之爲伯舅子。固自如也。景望之子。何可受季舅承重之斬衰耶。景隆子師常承重受衰。乃當然不易之禮。而所指敎如此。殊未可知矣。再入思量如何。
答黎湖朴兄
編輯玄石老先生後事寂寥。雖有行狀年譜。而墓道文字。尙闕未具。尋常慨惋。反復思量。斯世他無可托者。高明若不爲一文字。則誰任其責耶。愚見如此。故旣嘗仰請。而亦令賚從有以申懇矣。卒蒙撰副下示。下情哀感。曷有其極。抑門下自諉以一家卑幼。而不當大碑。當此墓表。此必極費商惟而然。亦何敢有所反復也。至於指論疵瑕之敎。仰認博採衆議之盛意。而弟有何見識。可以參涉於斯文大君子如許大文字耶。第伏惟老先生之學。猝難窺測領略。而要其大體著書立言。以發揮經傳。嘉惠後學者。允爲考亭後一人。他先賢曾所未有之事功。而自存心制行。至居家處世。德業崇廣。規模全備。可令天下後世而瞻仰景服矣。今此起辭與結語。儘知其爲得體而善形容。稱停而無差爽。可幸無憾矣。只其總論末段所引伊川贊辭。無或泛而不切否。恐未如橫渠四言之較更襯貼矣。須以此定爲正本幸甚。墓表與大碑異。先代世系。雖未必盡爲塡書。而若有有名德先祖。何可不書。高曾祖禰。亦何可不並書。而今只書潘南先生。不及於冶川先生。只書禰位而不及於祖位以上者。似爲欠缺。況老先生雖憲章洛閩。淑艾退栗。而家學繼述。在於潘冶二祖。有不可誣。則何可擧一遺一。而梧窓府君於老先生。爲知己祖孫。則豈容不書耶。敘其交際處。歷言淸陰,愼齋,尤菴所嘗推許鄭重者。皆有委折。而拔去尼尹兩世者。與奪嚴截矣。但其論小尹背師處。命辭隱微。未甚見扶抑歸趣。老先生於此是非。蓋嘗明言痛斥其誣師之不韙。叛師之無狀。等之乎亂臣賊子。而聲罪攻討者。有數十書在。何可不白其旨。而此事且是小尹絶尤翁耳。非尤翁與彼分黨也者。則師生分黨之說。恐合有以從實點改。打破朋黨。雖是老先生苦心血誠。而老少終無以保合。亦如栗翁時東西。則正不必如是拖長立論。而李文靖語之引用。恐欠緊切矣。並乞更入思議。善爲區處。使一世覽者無得以疵議。如何如何。先師於老先生。有如朱門之黃,蔡。其爲行狀。十分謹密而可信矣。今高明文字。於懷尼間事。不甚契勘於此。此在私懷。亦不能無慨恨。僭爾悚仄。
與黎湖朴兄
編輯先師大碑。受來後愈看愈好。不任感幸。一二淺見。非關大體。雖無往復。未爲不可。而旣被貢愚之敎。略有妄稟。商裁取捨。則惟在作家處分矣。甲寅乙卯間。先師旣爲伸辨尤翁。親自草䟽。倡率同志士友。封章叫閤。則便一告君事體。不宜抹過。乙卯二字上。當入肅廟二字。而下文庚子六月。只稱上昇遐。恐是矣。癸亥香洞問答之是非。不必深論。而太祖追上謚號。先師意見。蓋與玄翁不約而合。惟此義理。雖千載之下。必多從玄翁及先師之義故也。丁憂大故也。先輩墓道文字。皆謹書無闕。若或持難。則於其最初遭艱條。記其居戚加人一等之故。而至後喪。以一如前喪爲言。恐是矣。戊戌玄翁從祀之請。先師與芝叔儉丈及執事相議主張而成之。遂令三道儒生陳章。而忽有鄭宅河侵詆之變。則先師爲有辨誣之䟽矣。紫雲降配。雖亦先師深所痛惋。而前乎此。事機已過。故此䟽中無並及之端矣。庚子先王大漸。先師聞侍藥設廳。卽詣南大門外。數月承候。及賓天。進闕下依幕。行朝晡哭。受衰成服後退還。而今此所記。有若在外聞訃而至者然。殊爲失實。據實直書。垂示後賢。恐是矣。乙巳先師造朝。力致沐浴之討。實與玄翁甲戌名義。同條共貫。相爲終始。而且辨斯文是非。謂宜還收尹拯爵謚。且論南九萬等合黜庭配之狀。此皆當時大議論。而先師首言。他人所不能言者。不宜䵝昧矣。庚戌趙文命,宋寅明諸宰假託蕩平。誣引栗翁,玄翁而有借重之說。情狀痛駭。故先師爲有辨斥之䟽。此見儒者之功。不宜泯滅矣。總論先言姿稟。次言爲學工程。終言成德地位。自古次第爲然。而此未見用此例。未知其如何。先師窮理居敬工夫。兩極其至。而知見一邊。則自有箚錄成書。百世之下。人必欽服之不足。無事乎假辭。而持敬一邊。則狀碑文字。詳悉善形容。然後可以徵信於來世。而狀出於鹵莽如弟者。末由發揮其氣象規模。故碑中摹寫。亦似未盡其本色。是爲欠恨矣。如何如何。
與黎湖朴兄
編輯朝家毀院之令。實是非常過擧。門下適被召旨。方有陳䟽之便。則不可無匡救之言。幸留意陳辨。力請其還收成命如何。東方先正書院。尙不可遽撤其俎豆於積年崇報之餘。況夫子朱子書院影堂。事體尤自別。豈容動搖而略無忌諱耶。此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者也。門下負士林之重望。被君上之禮貌。而此而不言。則咎責之來。何說可解耶。列聖朝昔非不禁書院之私刱與疊設者。而從前書院所在之鄕。其地儒生先建後請者。滔滔皆是。猶隨降恩額。不之或罪者。亶爲崇儒重道。培養元氣之地而然矣。不稟而先建。固有專擅之罪。則雖罪其儒生。從重勘律。奪還院丁。官撤牲幣。未爲不可。而若其所祀之先賢。非有疵累之可斥可黜。則何可毀其棟宇。埋其祠板。有若有何釁尤。不可尊奉者然耶。將此事義。善爲說辭。惟在高明經緯中矣。弟則自聞此事。心膽隕墜。實有毀冠裂冕之想耳。
與黎湖朴兄
編輯近來心說。爲湖中諸公大爭端。以弟空踈。何足與聞。而第嘗見先師論心。每合理氣統性情兼體用以言。而又必擧朱子心者氣之精爽。及比氣自然又靈之說。及尤翁心有作用。分明是氣之說。以爲心終是氣分數多矣。尋常認得如是。而有疑於煕卿,子恭心純善之論。心若純善。則幾與性無分別而其可乎。若瑞膺,德昭單言氣之心。則亦有所聽瑩。以其將淸濁相雜之候。侵到未發境界故也。今讀來喩。有曰心者理氣揔宰。而但其伎倆全在於作用。主張氣一邊終爲多。又曰。心性之分。只勘得理氣二字。性非無氣也。而所主者爲理。故謂之純善。心非無理也。而所主者爲氣。故謂之兼善惡。又曰。心雖靈明之物。其所以靈明者。以其有理義故也。至引孟子命也不謂性。性也不謂命。及四端發現。以證其義。此其語意灑然。剖晢明白。與先師所云。若合符契。而益闡其未發之旨。弟於此誠切歆幸。得高明此說然後。始覺煕卿,子恭只知有道心而若不知有人心。瑞膺,德昭只知有人心而若不知有道心。各不免偏而未備之歸。程子有心之精微。口不能宣之語。李澤堂嘗言道理名義。雖心中有依俙看得者。欲形諸文字。則易致錯誤。弟本持此戒。故不敢議論妄到。而辱賜開示之盛意。不宜全然無報。故略暴景仰之大意而已矣。盛稿雜著文字。平日願見而不可得。遽蒙不外垂示。顧此不肖無似者。詎獲此幸於先生長者之若是容易耶。此非倉卒卒業者。從容窺觀後。徐當還呈。至如人心道心前後說中。辨破圃陰妄評栗翁定論處。益甚明的。可喜矣。
與黎湖朴兄
編輯竊聽台軒已至城外。將有促對入侍之擧。迫而後出。亦復奈何。第未知筵奏箚語。將有幾件格言至論。以副上下之望耶。今日所宜言雖多。而恐無如討復之爲最重且大矣。夫子於鄰疆逆變。猶爲沐浴之討。朱子於復讐雪恥。事在異國。猶爲沫血飮泣。抵死必報之計。況於域內之亂臣賊子干倫犯紀。詬天射日。欺誣先王。謀害聖躬情節。窮凶極惡。國人皆曰可殺者。其可置而不論耶。方今自上力拒盈庭之請。而使凶肚逆膓之徒假息牖下者。誠爲過擧。門下雖一日。旣立乎朝。不此匡捄。則其視栗翁之請討尹元衡。尤翁之請討金自點。玄翁之請討閔黯,張希載前事。豈不深有歉懼耶。若但泛然陳戒於聖學君德。草草論列於民憂國計而已。而不於此一着大有所爭執而抗諫。則誠恐見譏於士林。受貶於來世矣。此非特區區所以期望者如此。殆亦擧世所共加額而拭目者。故不敢不縷縷耳。
與黎湖朴兄
編輯下札忽辱。伏深驚慰。承以上敎優渥。遂至晉對。眷遇崇重。未卽求退。伏想久於朝非志。必深悶擾矣。仰慮不淺。奏對說話。不敢猥問。而弊見欲有一二稟過之語。故略玆仰凂。獨覽卽丙幸甚。入侍文石時。自上或下詢從享一事。則似當以尤春兩賢道學德業。固合從祀。特爲允從之意對揚。而不可如是而止。玄石先生道德聲望。不讓兩賢。同時並擧。已爲三道儒生所上章陳請。而其後京外章甫不爲連繼。殊甚未安之意。有不容不警咳矣。其次尤翁當爲孝廟庭配之義。又不可不力達矣。先師歿後贈典不加。此朝家欠事也。儒賢贈職。例超二資爲之。故牛溪,同春堂。俱以正卿贈議政。寒岡,芝村。俱以亞卿贈貳相。厚翁際遇與爵位。不下牛溪。當依牛溪例。得議政之贈。滄溪之經術。三洲之文學。其用未究。俱合有褒贈之及。並考例啓請施行如何。至於政注之間。當以收用人望爲務。此時學老識邃。爲後生所尊仰者。無如韓德昭,尹瑞膺,兪子恭。須擬春坊國子栢府之窠。以副士心如何。韓友師朝。厚門高弟。而操行可貴。合筮初仕矣。亦留念不忽則幸矣。
與黎湖朴兄
編輯向聞李友敏坤所傳。門下方有經書會同工夫。此其以大學爲綱。以諸經爲目。附載於各章之下。略如西山衍義之規。而史書子集。不爲參錯耶。弟夙有此意。而鑑識不明。編次難精。未敢下手矣。今承此信息。喜而不寐。惟恐卒編之或遅。得見之未亟也。此書若成。則可與栗翁聖學輯要,玄翁聖賢遺模並傳。而有功於前經。垂惠於後學。不可勝言。又或有後出愈巧之歎矣。更乞不住不息。有始有終。俾無半塗而廢之恨。如何如何。先師嘗命弟以收輯東儒經說。作爲一帙。而指授其凡例矣。緣書籍未備。紙筆難繼。尙不得爲之。恆切愧懼。此蓋父母國先賢義理文字。誠亦不可不有之書也。托不得人。成出無期。殊非小悶也。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