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費用策
作者:蘇軾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古文評註

  夫天下未嘗無財也。[1]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於其庭。[2],軍旅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3]方此之時,關市無征,出澤不禁;取於民者,不過什一,而財有餘。及其衰也,內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國之貢,而不足於用。[4]由此觀之,夫財豈有多少哉![5]人君之於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用以廉取之為易也。[6]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於十金之中,寬然而有餘。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不給。不知罪其用之不節,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嚮者豈能寒而不衣、饑而不食乎?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者,何以異此?國家創業之初,四方割據,中國之地至狹也。然歲歲出師以誅討僭亂之國,南取荊楚,西平巴蜀,而東下並潞,其費用之眾,又百倍於今可知也。[7]然天下之士,未嘗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則亦甚惑矣。[8]夫為國有三計:有萬世之計,有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9]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以三十年之通計,則可以九年無飢也。[10]歲之所入,足用而有餘。[11]是以九年之蓄,常間而無用。[12]卒有水旱之變,盜賊之憂,則官可以自辦而民不知。[13]如此者,天不能使之災,地不能使之貧,盜賊不能使之困,此萬世之計也。而其不能者,一歲之入,纔足以為一歲之出。[14]天下之產,僅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雖不至於虐取其民,而有急則不免於厚賦。[15]故其國可靜而不可動,可逸而不可勞。[16]此亦一時之計也。至於最下而無謀者,量出以為入,用之不給,則取之益多。天下晏然,無大患難,而盡用衰世苟且之法;[17]不知有急,則將何以加之![18]此所謂不終月之計也。今天下之利,莫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關有徵,市有租,鹽鐵有榷;[19]酒有課,茶有算,[20]則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盡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窮思竭慮,以廣求利之門;且人而不思,則以為費用不可復省,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21]天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者矣。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其為費可勝計哉![22]臣以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釐以往,莫不有益;惟無輕其毫釐而積之,則天下庶乎少息也。[23]

註釋

編輯
  1. 《古文評註》:天地生財只有此數不在官則在民何嘗一日無財
  2. 《古文評註》:謂千八百國之君皆來朝貢為費甚多為一層
  3. 《古文評註》:謂興師出兵東征西伐為費甚多未見有無財之患為一層
  4. 《古文評註》:此段是一篇冒頭
  5. 《古文評註》:此句接得緊
  6. 《古文評註》:此是通篇主意
  7. 《古文評註》:謂征討湖廣四川陝西等地興師百萬日費無窮較之今時豈不更多百倍此段引太祖開國之時費用之繁
  8. 《古文評註》:今幸際晏安然無初時征討之費而謀臣策士猶以財用之不足為患則惑之甚者也惴音最憂懼也
  9. 《古文評註》:先提起為下三段之綱
  10. 《古文評註》:謂統三十年而計之則有九年之蓄便可無飢荒之患
  11. 《古文評註》:一歲之入足以供一歲之用寬然而有餘
  12. 《古文評註》:謂九年所蓄常積貯而不用間音閒
  13. 《古文評註》:適有費用官出九年之所蓄以應之不必取用於百姓
  14. 《古文評註》:纔音才
  15. 《古文評註》:謂無事則不至於多取其民萬一有急則不免於加賦
  16. 《古文評註》:此謂僅可守常而不可處變
  17. 《古文評註》:天下治平無事為費甚少尚且厚斂於民
  18. 《古文評註》:倘值荒亂必至常供之外有加無巳
  19. 《古文評註》:榷音角水上橫木卽今關上所橫之木欄住客船以納其賦稅
  20. 《古文評註》:算計算數也說文算長六寸卽籌也
  21. 《古文評註》:此段抬出當世廣取之弊
  22. 《古文評註》:時天子三歲而郊郊有賞又飾佛老之宮而為之祠使大臣以使領之又河水為患設都水監發運使諸如此費動以數萬計皆所為不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也
  23. 《古文評註》:不省之弊先從輕毫釐始惟無輕其毫釐正是省費源頭

《古文評註》:【評】過高候曰:論節財用處,妙在先補出豫財用源頭,而又一切不用鑄山煮海。如彼言利之徒之計,以雲省則誠省矣,若無本源之論,而以數百萬之衆,仰食於上,無以為豫,其何以省?於北可見坡公本領。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