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關於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9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關於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9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
國科發基〔2019〕236號
2019年7月11日
發布機關:科技部
科技部網站

科技部關於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9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

國科發基〔2019〕236號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2019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見附件)予以公布,請根據要求組織項目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申報總體要求

1. 科技基礎資源調查是指面向科學目標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的對自然本底數據和材料的獲取、對已有數據和材料的整理與編研等科技基礎性工作,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系統性等特徵;主要目標是產出權威系統的科學數據、調查報告、科技資料、圖集圖件等基礎性成果,並實現開放共享,以推進基礎學科發展、支撐科技創新活動、支撐國家宏觀決策等;重點支持內容聚焦於典型、重點和特色主題,查漏補缺,區別於行業業務工作。

2. 申報單位根據重要支持方向的內容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根據工作任務需要設立課題。項目申報書應涵蓋重要支持方向的全部研究內容,並提出明確、可考核的指標。

3. 原則上每個重要支持方向立項支持1個項目;本批項目擬安排專項經費總額約3億元。在項目申報階段,申報單位和申請人只提供項目任務申請書和初步預算需求總額,不編制經費預算。經專家評審基本確定立項後,由項目申請單位編制預算申報書。根據項目評審和預算評估情況,正式立項並簽訂任務書。

4. 項目申報單位推薦本單位1名科研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每個課題設1名課題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須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項目執行期一般為3~5年,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執行年限。

5. 按照發揮資源配置最大效益的原則,申報單位應具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和相關條件,鼓勵資源調查區域鄰近地區優勢單位承擔或聯合承擔相關任務。

6. 為更好地向科技界提供公共服務,項目組織時應注意加強與國家主體科技計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等的銜接,具有詳細明確的數據、資料匯交和共享計劃,項目完成後所有數據要按照有關要求實行開放共享。

7. 項目申報書應按格式要求填寫完整,並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提交。項目申報單位與所有參與單位簽署聯合申報協議,並簽署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負責人誠信承諾書。

8. 所有申報項目須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並推薦後統一報送,不受理個人申報。各推薦部門應加強對所推薦的項目申報單位及其合作方資質、科研能力的審核把關,按時將推薦項目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提交。

二、申報資質要求

1. 申報單位必須是中國大陸境內註冊的中央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範。政府機關不得作為申報單位進行申報。申報項目須通過申報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推薦,同一申報項目不得多頭申報和重複申報。

2. 項目(含課題)負責人須為具有副高級職稱以上的科研人員,項目(含課題)負責人申報當年不超過60周歲(1959年1月1日以後出生),工作時間每年不得少於6個月。項目(含課題)負責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開拓創新意識,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將主要時間和精力用於本項目的研究和管理。

3. 項目(課題)負責人限申報一個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以下簡稱「改革前計劃」)以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本專項項目(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在研項目負責人(不含課題負責人)也不得參與申報項目(課題)。

項目參加人員的申報項目和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總數不得超過2個;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因申報本專項項目(課題)而退出目前承擔的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計劃任務書執行期到2019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項目不在查重範圍內。

4. 受聘於內地單位的外籍科學家及港、澳、台地區科學家可作為項目(含課題)負責人,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提供全職聘用的有效證明,非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和境外單位同時提供聘用的有效證明,並隨紙質項目申報書一併報送。

5. 以下人員或單位不能參與申報項目:(1)參與本年度指南評議及指南編制的專家;(2)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公務人員(包括行使科技計劃管理職能的其他人員);(3)在承擔(或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或被記入「黑名單」的單位或個人。

申報單位在正式提交項目申報書前可利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台查詢相關參與人員承擔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情況,避免重複申報。

三、形式審查和評審流程

1. 本專項委託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開展項目過程管理。

2. 項目申報截止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按照本通知要求開展形式審查和評審工作。

四、具體申報方式

1. 網上填報。請各申報單位按要求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台進行網上填報,網上填報的申報書將作為後續形式審查、項目評審立項的依據。申報書格式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台相關專欄下載。

申報單位網上填報申報書時間為:2019年7月29日8:00至2019年9月 9 日17:00。

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台: http://service.most.gov.cn;

技術諮詢電話:010-88659000(中繼線);

技術諮詢郵箱:program@most.cn。

2. 材料報送。請各推薦部門於2019年 9月 13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推薦部門公章的推薦函及推薦項目清單(紙質,一式2份)以及加蓋申報單位公章的申報書(紙質,一式6份),寄送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申報書、推薦項目清單須通過系統直接生成打印。

3. 受理單位和諮詢。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負責受理申請和諮詢。

聯繫人:李俊瑤,王禕 (形式審查負責人)

電  話:010-58881469

傳  真:010-58881116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乙15號  郵編:100862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

附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9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

科 技 部

2019年7月11日

(此件主動公開)

附件:

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

2019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

一、生物學重要基礎數據資源整理及數據庫構建

工作內容:針對我國重要生物學基礎數據資源,收集物種、資源及其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獲取數據產出、數據類型、數據存儲、數據分布等信息,調查數據資源現狀,建立我國生物學重要基礎數據資源目錄,建成開放共享的生物學數據資源信息系統;建立生物遺傳資源、模式物種基因組、功能模塊等重要的參考數據庫;開展多維生物學數據系統整合、開放共享、挖掘利用的綜合研究。

考核指標:(1)建立中國生物遺傳資源數據庫,整合遺傳資源物種及多組學數據10萬條;(2)建成開放共享的重要中國生物組學基礎數據庫,涵蓋不少於1000物種的1000萬條數據記錄;(3)建立合成生物元件、酶、功能微生物等重要的參考數據庫;(4)編研出版《中國生物學重要基礎數據現狀及發展報告》。

二、新疆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典型區域預調查

工作內容:選取新疆及周邊中亞區域典型山地—荒漠—綠洲生態系統,全面獲取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人類活動等生態系統主要參數數據,以帕米爾高原、西天山、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梭梭荒漠以及南疆和田綠洲生態系統為重點區域,調查其氣候、冰川積雪、徑流、地下水資源、生物多樣性、植被退化狀況以及典型區綠洲演變過程、人類活動歷史、土地利用格局變化過程等,收集和保存高寒、高溫、乾旱、高鹽鹼等極端環境抗逆生物資源,採集標本,繪製相關生態要素圖件,建立資源信息庫及數據共享平台,提交調查報告,為第三次新疆科考提供全面的基礎性支撐報告。

考核指標:(1)建立典型區域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基礎要素數據庫,繪製相關圖件4份;(2)採集生物資源標本1000份,建立戰略生物資源DNA條形碼數據庫;(3)編寫典型區域水土平衡、生物多樣性、荒漠化現狀與發展過程及人類活動影響的調查評估報告3部。

三、農牧交錯區有害動物物種多樣性調查

工作內容:重點開展我國華北與東北地區農牧交錯區有害動物物種多樣性及其空間分布、棲息環境、種群數量、為害狀況的系統調查,收集有害動物標本和組織樣品;建立基於DNA條形碼的物種快速鑑定體系;開展有害動物物種多樣性數據庫和信息化管理共享系統建設。

考核指標:(1)採集有害動物(如齧齒動物、昆蟲等)標本2000號(300種)和組織樣品500份;(2)建立有害動物DNA條形碼數據庫與快速鑑定系統;(3)建立我國農牧交錯區有害動物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和信息化管理共享系統;(4)提交我國農牧交錯區有害動物物種多樣性調查報告1份。

四、主要草原區有害昆蟲多樣性調查

工作內容:通過對我國主要草原區域害蟲的系統調查,採集害蟲的標本和樣品,建設草原害蟲標本庫和DNA條形碼數據庫;收集主要草原區域害蟲的物種組成、發生規律和危害狀態等基礎數據,構建草原害蟲整合信息共享服務平台;評估我國主要草原區域害蟲發生的現狀。

考核指標:(1)採集害蟲標本10萬號(800種),樣品10000號,構建草原害蟲標本館;(2)獲取500種以上的害蟲DNA條形碼5000條,構建草原害蟲DNA條形碼數據庫;(3)建立草原害蟲整合數據共享與服務平台;(4)提交我國草原害蟲發生現狀的調研報告1份。

五、東北禁伐林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調查

工作內容:開展我國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野生經濟植物資源的系統調查,獲取野生經濟植物資源組成、現狀與分布等基本信息;系統收集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野生經濟植物的物種憑證標本和種質資源,獲取重要物種的遺傳資源信息;評估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重要野生經濟植物資源的經濟與社會價值;構建我國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野生經濟植物資源的物種數據庫和信息查詢平台。

考核指標:(1)收集我國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野生經濟植物標本10000份(500種以上),種質資源2000份以上(500種各3~5個種源);(2)構建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野生經濟植物標本庫和種質資源庫;(3)評估50~100種重要野生經濟植物資源的價值;(4)建立我國東北禁伐區天然林野生經濟植物資源整合數據庫與信息查詢平台。

六、主要沼澤植物種質資源調查

工作內容:針對我國主要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採集植物標本、種子和DNA分子材料,獲取其植物種質資源關鍵信息,摸清其植物種質資源現狀;開展植物種質資源生境要素數據調查,對沼澤植物種質資源利用與保護現狀進行綜合評估;完成中國主要沼澤植物物種編目並建成沼澤植物種質資源庫,開展《中國沼澤植物種質圖志》的編研。

考核指標:(1)編制中國沼澤植物種質資源調查、保存技術標準和規範;(2)建立中國沼澤植物種質資源信息數據庫(500種共2000份以上)及信息共享平台;(3)採取沼澤植物樣本8000份,採集沼澤植物群落樣方及其生境數據10萬條以上,獲取沼澤植物DNA條形碼2000份以上;(4)編研出版《中國沼澤植物種質圖志》。

七、主要沿海灘涂特色微生物資源調查

工作內容:對渤海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我國主要沿海灘涂地帶進行微生物資源調查。採用傳統及新興培養方法相結合,開展灘涂特色微生物菌種的分離、培養、鑑定和保存。建立灘涂特色微生物資源庫,同時建立對應的DNA條碼庫及數據庫。

考核指標:(1)採集覆蓋我國主要的沿海灘涂分布地區,從100個以上的不同採樣點採集各類標本5000份以上,分離保存菌種10000株以上;(2)80%以上菌株鑑定到屬水平,50%以上菌株鑑定到種水平;(3)建立對應的灘涂特色微生物菌種數據庫及DNA條碼庫;(4)編研出版《中國灘涂特色微生物目錄》。

八、主要木本油料植物種質資源調查

工作內容:開展全國主要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包括食用油料樹種(油茶、核桃、仁用杏、榛子、香榧、偃松、油用牡丹、扁桃)和工業用油樹種(無患子、油桐、黃連木、文冠果、元寶楓、翅果油樹、烏桕、光皮樹、山桐子、山蒼子等)種質資源調查和收集工作。開展食用油料樹種各樹種分布區野生種和近緣野生種的系統調查、收集和保存,圍繞特異農家類型和抗性資源開展補充收集鑑定;開展各工業用油樹種自然分布區劃分和核心分布區種質資源的基礎性生物生態特徵調查,為新種質創製和高效育種奠定基礎。

考核指標:(1)覆蓋主要食用油料樹種分布區80%的區域收集保存野生種和近緣野生種資源1000份以上(每個樹種6~8個種源,每個種源20份),新收集並遷地保存特異農家類型和抗性資源200份,建立收集圃中所有種質資源表型數據庫和分子身份證;(2)收集工業油料樹種種質資源2000份以上(每個樹種6~8個種源家系),樹種分布區劃分及核心分布區內種質資源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圖片和數據1000份以上,獲得油脂特色功能成分測試數據100份以上;(3)編制主要木本油料植物種質資源圖譜1套;(4)建立主要木本油料植物種質資源共享信息平台。

九、輕紡用野生纖維資源植物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重點開展輕紡用野生纖維資源植物的纖維種類、形態、微細結構、化學組成、物理性能、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的系統調查,收集野生纖維樣品,獲取相關基本信息;建立輕紡用野生纖維分類鑑定方法和流程,開展野生纖維鑑定和圖像採集,編制野生纖維及其資源植物圖譜;開展輕紡用野生纖維資源植物及其纖維資源特徵數據庫和信息管理共享系統建設。

考核指標:(1)採集輕紡用野生纖維資源1000份以上,建立包括200種以上輕紡用野生纖維的樣品庫;(2)建立輕紡用野生纖維資源數據庫,實現野生纖維種類與鑑定信息的正反向查詢;(3)編制輕紡用野生纖維多樣性、形態、物化性能、空間分布等調查技術規範1套;(4)提交輕紡用野生纖維資源植物科學調查報告1份。

十、我國孕產婦營養與健康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和西南等7大區域各選擇4個孕產婦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點,涵蓋城市和農村、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縣。通過問卷調查、膳食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多種方式,收集孕產婦營養和健康狀況等基礎數據。對孕產婦的營養和嬰幼兒養育等健康知識、產婦的嬰幼兒養育行為等進行調查。建立孕產婦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基礎數據庫,製作孕產婦營養與健康科學調查圖集。

考核指標:(1)建立28個孕產婦營養與健康狀況數據採集調查點,城市和農村地區各14個;(2)獲得10萬條以上孕產婦的營養和健康狀況基礎數據,並建立數據集(庫);(3)編制全國和7個區域的孕產婦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可視化圖集。

十一、中國消化系統腫瘤高-低發區域影響因素的綜合調查

工作內容:基於既往長期隨訪隊列人群數據基礎,在我國消化系統腫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等)高發、低發地區,系統收集整理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死亡及人群危險因素監測信息,開展影響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的社會經濟、環境、醫學和生物因素綜合調查,包括膳食等生活方式因素、環境因素、醫學檢查、實驗和生物學指標、個人和家族病史及相關臨床診療、病理、影像資料、醫療衛生費用數據、生物樣本資源等,綜合獲得高發、低發不同區域消化系統腫瘤及影響因素基礎數據。

考核指標:(1)具有覆蓋我國城鄉消化系統腫瘤高發、低發兩大區域的基礎數據科學調查基地;(2)收集長期隨訪隊列人群5萬例以上數據量,獲取我國高發、低發區影響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的社會經濟、環境、醫學和生物因素綜合數據集;(3)編制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發生、影響因素、臨床資料、腫瘤登記監測現狀的匯總數據集;(4)獲取消化系統腫瘤綜合生物資源(血液、尿液等生物樣本、DNA樣本、病理標本等)和數據庫;(5)為明確我國居民消化系統腫瘤的病因與重要影響因素,開展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提出防控策略提供基礎科學數據。

十二、感染病原菌藥物敏感性和耐藥性的現狀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和西南等7大區域,選取不同等級的綜合性及專科醫院開展調查,每個等級各選擇至少2家醫院。利用感染病原菌藥物敏感性和耐藥性的規範化調查與監測方法,針對不同臨床科室開展相關樣本採集,調查不同病種、不同疾病階段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徵及人群易感性,建立我國高發病原菌種類及其藥物敏感性與耐藥性數據庫。

考核指標:(1)構建覆蓋全國的感染病原菌敏感性與耐藥性區域監測網絡,包括40個以上樣本採集調查點;(2)編制我國及7大區域分醫院等級、分病種、分性別、分年齡層的感染病原菌藥物敏感性和耐藥性分布圖譜;(3)建立我國高發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與耐藥情況數據庫。

十三、典型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數據整編及其功能性狀調查

工作內容:以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台站為主,重點整合中國典型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觀測數據,系統開展具有代表性生態系統的生物組分和結構、功能性狀調查和數據集構建;完善並發展性狀從器官—物種—群落—生態系統的尺度拓展方法,建立中國區域典型生態系統性狀關鍵數據集,填補該研究的數據空白。

考核指標:(1)整編50~60個野外台站的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及生態系統生物組分、系統結構數據集;(2)整編和生成包含30個森林、15個草地、10個荒漠的中國地帶性典型生態系統組分、結構、過程和功能的性狀數據產品集(15~20個關鍵參數的生態系統植物性狀數據產品);(3)編制典型生態系統植物性狀從器官—物種—群落—生態系統的野外調查規範和數據尺度拓展方法1份;(4)提交中國典型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數據整編及其功能性狀調查報告1份。

十四、「一帶一路」沿線材料腐蝕及典型環境特徵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系統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各國及南北極典型服役環境下材料的腐蝕情況調查研究,掌握相關國家和地區材料腐蝕基本情況和特徵;開展典型鋼鐵、有色金屬及高分子材料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環境試驗及調查研究,收集「一帶一路」沿線腐蝕大數據,開展腐蝕環境等級劃分和調查評估;歸納總結「一帶一路」沿線材料腐蝕規律和特徵,收集整理材料腐蝕工程案例及背景資料,開展材料腐蝕及環境觀測數據分析加工,建立多元異構材料腐蝕數據庫和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實現與其他相關國家級數據共享平台的對接共享。

考核指標:(1)提交「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各國及南北極典型服役環境下材料的腐蝕情況調查報告1份;(2)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典型環境特徵,選取1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開展典型材料(7種材料以上)的環境腐蝕試驗,獲得500件以上試樣1~2年的試驗觀測數據;(3)選取5個具有代表性的試驗點,持續收集腐蝕環境大數據500萬條以上;(4)建立「一帶一路」材料腐蝕數據庫及共享服務平台,收錄數據量500萬條以上,報告5份以上,圖片1000張以上,案例50個以上。

十五、中國主要自然疫源性病毒資源的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重點開展我國主要野生動物(蝙蝠、鼠、鳥等)和蟲媒(蜱、蚊)攜帶病毒病原的系統本底篩查;調查主要動物宿主和媒介攜帶病毒譜,確定我國自然疫源性烈性病原的分布情況;利用生物安全平台分離鑑定新病毒;針對重要的致病性新病毒進行病原學基本特性研究;建立國家戰略病毒病原資源庫及共享數據庫,並開展資源及信息共享服務。

考核指標:(1)提交我國重點區域蝙蝠、鼠、鳥、蜱、蚊等攜帶烈性病毒病原譜系、遺傳特徵和地理分布的調查報告1份;(2)獲得100株以上新病毒/毒株的基因組;(3)完成50株重要病毒病原的分離鑑定與標準化收集和保藏;(4)完成10種重要新病毒/毒株的病原學特性分析,其中5種以上重要致病性新病毒完成基於細胞水平及小動物水平的生物安全風險評估;(5)建立標準化病毒病原資源庫及共享數據庫。

十六、不同氣候帶典型山區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不同氣候帶具有國家野外台站支撐的典型山地,如長白山、秦嶺、貢嘎山、哀牢山、色季拉山、天山等,開展生物生產資料(森林樹木、草地植物、灌木和農作物)、藥用與經濟(觀賞花卉、木本香料、食用菌等)資源物種種類組成、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與可利用潛力的綜合調查;開展土地資源稟賦、空間分布與利用潛力調查;開展山區自然和人文特色與生態旅遊資源、空間分布調查,並開展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評估;系統分析近30年來區域氣候環境、水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特徵及其影響;開展區域山地災害環境(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等)類型、頻度與空間分布調查,並對近30年來山地災害變化趨勢、歸因及其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從物種(植物、動物)、生態系統、景觀等尺度,系統開展山區生物多樣性組成、空間分布格局與動態變化的調查與分析;編錄區域典型的孑遺植物、特有與珍稀動植物物種、區域環境指示性植物物種以及瀕危物種種群現狀及其空間分布。

考核指標:(1)建立1套系統完整的典型山區數字山地資源環境數據庫與綜合信息庫(包括區域生物、土壤、氣象、山地災害以及生物資源、旅遊資源、水資源等);(2)編制典型山區藥用、木本花卉、木本香料、食用菌等特色生物資源數據庫,採集其種質資源300~500種,總數2000份以上,建立標本庫入庫(圃)保存;(3)發布典型山區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變化及其影響的綜合評估報告1份;(4)建立典型山區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編制山地生物多樣性空間分布圖譜各1套;(5)提交區域生物資源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政府諮詢報告5份以上。

十七、圖們江流域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工作內容:綜合運用野外考察、採樣分析、衛星遙感和實時監測技術等,重點開展圖們江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生物多樣性與虎豹等重要生物類群、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綜合科學考察;分析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對流域植被、水文和生物多樣性變化及相互之間關係的影響;開展圖們江流域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數據集成與共享系統建設。

考核指標:(1)採集森林和濕地的動植物樣品2萬份;(2)建立圖們江流域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水文和水化學特徵、植被、土地利用、重要生物類群、生態系統功能等)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台1套;(3)編製圖們江流域重要物種多樣性、種群現狀、空間分布等調查技術規範1套;(4)提交圖們江流域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調查報告1份,系列圖件1套。

十八、大別山區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工作內容:對大別山區生物資源的組成與分布進行調查,系統採集各類生物的標本和組織樣品,整理製作標本,編目已有標本及物種信息;建立大別山區生物標本實體庫、物種資源數據庫以及重要生物資源樣品庫;建設大別山區重要生物類群的DNA條形碼數據庫;評估大別山區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現狀。

考核指標:(1)採集各類生物標本12萬號,收集和保存各類生物組織樣品與遺傳材料等6000份;(2)完成大別山區生物物種5000種以上的鑑定,獲取500種的DNA條形碼5000條;(3)建立大別山區生物標本與組織樣品庫、物種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及重要生物類群的DNA條形碼數據庫;(4)提交大別山區生物資源組成、分布與資源現狀評估報告1份。

十九、西江流域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工作內容:開展西江幹流重點流域(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及河口)水生態基礎要素調查,建立河流(湖泊、水庫)水環境和水資源狀況基本信息庫,解析水生態基礎要素變化趨勢;開展西江幹流重點流域浮游生物、底棲無脊椎動物、水生維管束植物、魚類早期資源、魚類及水生哺乳動物、外來入侵物種等水生生物資源與多樣性調查,採集實物標本,收集生態照片,建設圖像庫、標本庫和共享數據庫;掌握水生生物主要生態類群的種類組成及分布、生物學特徵、種群結構及棲息地特徵等信息,評估生物多樣性資源現狀與動態變化趨勢。

考核指標:(1)建立河流(湖泊、水庫)水環境和水資源狀況基本信息庫;(2)建立水生生物物種信息庫,收錄物種300種以上;(3)建立西江幹流河流(湖庫)水生生物標本庫,採集標本2萬號以上;(4)編制水生生物檢索系統和《西江幹流水生生物多樣性原色圖譜》。

二十、蒙古高原(跨界)生物多樣性綜合考察

工作內容:以中國毗鄰區域的蒙古高原為研究對象,沿地理緯度、經度、海拔、以及中蒙俄的重要交通幹線,依據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強度梯度等設計野外考察基準樣地系統,並結合歷史資料整編、衛星遙感觀測等技術,開展點—線—面結合的區域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綜合考察。重點採集和整編氣候、土壤、水文等資源和環境要素,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及景觀結構基礎信息,評估蒙古高原的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現狀。

考核指標:(1)構建蒙古高原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綜合考察和動態監測基準網絡1個,建立涵蓋蒙古高原全境的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綜合考察基礎數據庫1套;(2)編輯出版區域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地理分布圖集1部,編輯出版蒙古高原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的分布及其種群特徵、生態系統和景觀特徵等圖集1套;(3)提交蒙古高原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管理的相關政策建議及技術諮詢報告1份。

二十一、中國海島志編研

工作內容:收集歷史上特別是近30年以來國家及地方的海島調查數據與成果;實地調訪或踏勘各海島,補充相關數據和影像攝錄;收集各海島的高分辨率衛星遙感與航空遙感影像,並進行處理分析和信息提取;建立海島信息數據庫;按省級行政單元編輯出版《中國海島志》,包括遼寧省、河北省與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與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灣省、廣東省、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自治區、海南省各一卷。

考核指標:(1)入志海島共約6000個;(2)建立全國海島數據集1套;(3)正式公開出版《中國海島志》13部,總字數1500~1800萬字;(4)收錄正色遙感影像圖、地圖和照片6000幅以上。

二十二、中國瀕危植物紅皮書編研

工作內容:對我國3700多種受威脅物種(瀕危物種)進行深度評估,開展野外居群補點調查,補充和完善高等植物紅色名錄信息庫;測定中國3700種受威脅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確定能反映物種差異的3~5個高可變區域DNA序列作為物種的遺傳標識,建設瀕危物種特有遺傳標識庫;開展《中國植物紅皮書》編研。

考核指標:(1)建立網絡版中國植物物種紅色名錄本底數據庫;(2)建立4000種以上瀕危植物物種遺傳標識數據庫;(3)編研出版《中國植物紅皮書》。

二十三、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編研及門類系統整編

工作內容:運用新的系統分類方法對我國已有的化石進行系統總結,開展我國古生物學志書編研工作。對8個古脊椎動物門類進行總結編研,出版《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獲得相對完備、系統的古生物學基礎資料,為我國古生物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考核指標:(1)按照古脊椎動物門類出版志書8冊,每冊30~80萬字,平均在50萬字左右(含圖版40~100幅);(2)出版專著2部。

二十四、中國礦物志(硅酸鹽礦物卷、有機礦物卷)編研

工作內容:編著出版《中國礦物志》第六卷《硅酸鹽礦物》卷第一分冊《正硅酸鹽礦物》、第二分冊《環狀結構硅酸鹽礦物》和第七卷《有機礦物》,建立中國正硅酸鹽和環狀結構硅酸礦物檔案數據庫及有機礦物檔案數據庫。系統整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並為IMA CNMNC正式批准認可的600餘個相關礦物種的所有基礎數據以及在中國的分布產出狀況和研究成果。

考核指標:(1)出版《中國礦物志》第六卷《硅酸鹽礦物》卷第一分冊《正硅酸鹽礦物》和第二分冊《環狀結構硅酸鹽礦物》以及第七卷《有機礦物》;(2)建立礦物資料信息數據庫。

二十五、中國植被志(針葉林卷)編研

工作內容:在《中國植被志》已完成的自然植被研編規範及幾個植被類型10卷冊志書的基礎上,系統收集、整編中國針葉林的文獻資料並輔以野外補充調查,獲得植物群落外貌、結構、組成、生境等方面的科學數據和樣品,充實中國植被綜合數據庫;開展《中國植被志》針葉林3卷(落葉針葉林、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10冊的研編工作。

考核指標:(1)提交群落補充調查樣方5000個,反映植物群落特徵的照片10000張,植物標本3000號;(2)完成《中國植被志》針葉林3卷10冊(水杉類落葉針葉林;冷杉林,寒溫性松林,溫性松林,暖性松林,鐵杉林—黃杉林,柏木林—圓柏林,杉木林,其他常綠針葉林;山地針闊混交林)的研編工作。

二十六、漢語主題詞表(生物醫學農業卷)編研

工作內容:針對科技文獻和科技基礎資源中蘊含的相關科技知識、概念、術語等進行統一規範描述和知識關聯的需要,選擇生物、醫學、農業三大領域,進行科技術語資源調查和新詞發現,採集專業術語,對採集的術語進行領域範疇分類;識別同義術語,遴選敘詞,建立資源描述術語規範及同義術語相互轉換機制;建立中文、英文、拉丁文術語的映射關係;建立中文術語間知識的等級關係和相關關係;建立生物、醫學、農業三大領域漢語敘詞庫(主題詞表)及其服務平台;建立敘詞庫更新及維護的常規機制和程序。

考核指標:(1)採集生物、醫學、農業專業術語40萬條以上;(2)建立生物、醫學、農業三大領域敘詞庫,敘詞20萬條以上,同義關係、等級關係、相關關係均不少於20萬個,每條敘詞都有領域範疇分類;90%以上的敘詞有對應的英文或拉丁文;(3)在互聯網發布生物、醫學、農業三大領域敘詞庫並提供在線服務;(4)編制出版生物、醫學、農業領域漢語敘詞表。

二十七、全球地表覆蓋時空變化數字地圖編研

工作內容:面向自然資源管理的需求,利用遙感影像研製的多期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集,以水域、耕地、建設用地、森林、草地、濕地等專題要素為對象,通過空間統計和關聯分析,揭示其在空間分布、時間變化與成因機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層次專題知識庫;開展結構化建模、關聯化處理,建立基於知識圖譜的在線知識服務系統;編制出版全球地表覆蓋時空變化知識圖集,開展社會化的知識共享服務。

考核指標:(1)採集1萬條以上反映全球地表覆蓋時空變化的知識點;(2)在線知識服務系統包括8大類、50小類的知識節點;(3)完成不少於2期、分辨率不低於30米、經時空協調一致處理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集;(4)出版全球地表覆蓋時空變化知識數字地圖集和紙質地圖集(不少於300頁)。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