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稼亭先生文集
卷二
作者:李糓
1662年
卷三

義財記

編輯

牛峯李敬父問於余曰。朋友與兄弟孰親。曰。兄弟親。然則世之人皆急於朋友而緩於兄弟。何也。曰。此從欲之害而好利之弊也。請爲君言之可乎。蓋孩提愛親。及長敬兄。擴而充之。由內及外者。天性之眞而人道之常也。且如粟米魚肉麻縷絲絮。衣食之常也。苟或從欲好異。必求難繼之物非常之味。以適於口腹。以便於身體。不惟不適不便。將不勝其害矣。人於兄弟。曰惟其常。流於䙝慢。而不務於愛敬。甚者猜嫌忿䦧。而無所不至。至於它人。或勢利以相啗。貨財以相通。酒食以相歡。親愛之篤。結託之固。而亦無所不至。雖然。旣曰勢利矣。勢利之竭。則其相啗者適足以相害耳。貨財酒食之細。曷足道耶。此從欲之害而好利之弊者也。人之倫有五而聖人序之。其目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婦兄弟。而朋友居其終。朋友比四者。其勢若後。而其用實先。蓋責善輔仁。而能致乎人倫之懿者。皆朋友之力也。然其本末固有秩然而不可易者。此常棣之詩所由作也。其首章曰。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至於三章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五章曰。喪亂旣平。旣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自古兄弟朋友之間。其理不過如此。詳味此詩則聖人之意可見矣。君謹愼好學。其於人倫輕重親踈之分。講之熟矣。今之言蓋有爲而發之耳。李君嘆曰。然。吾有親兄弟遠兄弟二十餘人而與之游。切切焉怡怡焉。而又今各出錢若干。命之曰義財。歲更二人而迭主之。月取其息。以備慶吊迎餞之用。苟有羨餘。將以爲救恤賙贐之資。俾子孫守之此法而勿失焉。蓋慕范文正公義田之遺意也。其與世之援路人爲兄弟。視同氣如仇讎者。則有間矣。子爲我記之。余樂其言之合理而有激於世俗。而有動於余心者。乃作義財之記。而其兄弟年齒名氏。具錄於左。

禁內廳事重興記

編輯

國初設官。置六局禁中。爲文翰職曰翰林。曰史館。曰秘書,寶文,同文,留院。而史翰爲之冠。自國都遷徙。王宮官府破壞無遺。庚午復都之後。未遑營構。以文翰官不可一日無其所。乃賜舊議政之堂。因仍餘六十年。日趨頹圮。未有能修葺者。元統癸酉六月有日。禁內諸君小酌酒行。春秋修撰安員之獨不飮。且曰。吾在此已七年。今將去矣。每夏雨屋漏。坐臥無地。岌岌然如在巖墻下。諸君不以爲意。或言修造者。羣笑之曰。書生知飮酒賦詩而已。何以居處爲。噫。世之人士凡所以自奉者。力盡乃已。其視官府。獨不如居室哉。衆皆曰然。修撰是聽。於是出公廨錢若干緡。不足則借錢人家。立市材瓦。請夫於官不得則私僱工匠。各役家僮。自食之而自督之。始於八月乙丑。爲日五十。爲夫五百。爲廳四楹。深廣增舊制各三尺。爲史庫南門各二楹。皆中程度。侈前而不奢。貽後之可繼。始焉笑之者。終則愧伏。工旣畢。寄書都下。求余文記其事曰。記誰不能爲。不遠數千里徵之子者。子館中人。且在皇朝翰苑。居移養移。必有所觀感。本館之興復。不可以不相報。余得書而嘆曰。古者役民。歲不過三日。本國之法。或過三年。然其王宮官府破壞而不之修。不知民力用之何所。顧玆國史所在。文翰所居。官不爲修。而區區屬官。竭己有以新之。當路者能不愧歟。余欲書此語。而未得便者久矣。今幸奉詔東還。獲登斯堂。輪奐可觀。文固不俟再徵。欣然爲書。禁內古六局。戊申官制。改翰林,史館爲藝文,春秋館。秘書爲典校寺。而餘皆罷焉。元統二年九月旣望。記。

金海府鄕校水軒記

編輯

慶源李君國香以都官正郞。出守梁州。有廉能聲。國家以諸道守令久不移易。頗有厲民。則沙汰其尤者。俾所近州兼治之。由是李君權守是府。旣視事。謁先聖於文廟。退謂諸生曰。凡事君事親脩己治人。皆於學得之。學若農夫然。苟怠其事失其時。悔不及矣。諸生勉旃。且玆學舍隘陋。當爲廣之。舊有跨溪小亭在學舍東。每夏課時賓客之來。坐諸生其下。刻燭賦詩。或値暑雨。人皆病之。李君詢其故。卽屬州吏。廼役農隙。豐其材壯其址。擴而新之。昔之容膝者。今則凾丈賓客之位。師生之次。恢恢有餘焉。方其夏月。坐倚北山。俯瞰南江。水流席下。風生檐間。弦誦之暇操筆賦詩。情致超然。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工甫畢。余行適至。李君率諸生。具其事求余記。余惟聖元文治大洽。今詔天下作新學校。余猥廁天朝搢紳之列。得奉是詔。來布東方。歷觀諸郡。廟學頹壞。生徒惰業。往往皆是。孰知聖元崇儒美意乎。今是府獨得賢宰。以振文風。余雖無學。敢不記其實以示諸後。旣以此告李君。且進諸生曰。古之人有甕牖圭竇者。學之勤怠。豈關居處哉。雖然。廟學之制。不可不謹。李君可謂知所務矣。而亦先之水軒者。蓋有其意焉。仲尼曰。水哉水哉。將俾學者朝夕觀之。取法乎源泉混混不舍晝夜之意雲耳。

京師報恩光敎寺記

編輯

延祐丁巳。高麗國王諱某旣釋位。留京師邸。買地於故城彰義門之外刱梵剎焉。越三年己未。工告畢。凡奉佛居僧之所。修齋作法之具。百需皆有。揭名曰大報恩光敎寺。命錢塘行上人演天台敎。未幾還山。明年。乃延致華嚴敎師澄公。綱維寺事。已而王被命捧香江南。求法西域。不遑寧處。泰定乙丑。薨於京師。澄公繼亦示寂。其徒因居之。事以廢弛。今上卽位之年三月。今高麗國王曁瀋王。以父王遺令。召本國天台師。住持瑩原寺。重大匡慈恩君特賜定慧圓通知見無礙三藏法師旋公主其寺。旋公謂余曰。子鄕人。寺之故宜知之。盍爲之記。余惟先王以世皇外孫。逮事左右。荷天之龍。大德之末。與於定難。著勳帝室。甫及中年。脫屣王爵。專心釋敎。其所營塔廟造梵像。施內典供佛飯僧者不可殫紀。爲是寺也。壯其棟宇。豐其資儲。蓋將俾佛者精修其道。壽君福國。而推勝利於無窮也。不十數年。主者不得其人。棟宇危而不持。資儲取以自利。皷鍾閴爾。香火蕭然。所謂脩道者何如。而王崇信之心又何如也。今兩王能承遺命。擇人畀之。可不謂繼志之孝歟。若旋公者。能體先王之志。不踐前人之爲。則所謂福田者。其基益堅。其利益廣。而無負其師之敎矣。余於是書。寺爲地五十畒有奇。附東偏者三畒。爲屋一百餘楹。買田良鄕爲畒者三千二十。在蘇州者三十頃。果園在房山縣百二十畝。凡爲費楮幣五十餘萬緡雲。至元二年八月日。記。

京師金孫彌陁寺記

編輯

佛氏之敎。布於中國。化誘於人者久矣。而其因果罪福之說。能有以動人之心。故自王公至於士庶。莫不奔走奉事焉。中奉大夫中尙卿伯顏察金公。謂其室浦海郡夫人孫氏曰。吾自大德初。入侍宮闈。一家蒙恩。迄今餘三十年。爵已高。衣食已足。雖夙夜畏愼以竭其力。顧乏才能。思所以報列聖之私者。其道無繇。宜莫如歸崇佛敎也。抑人之能致富貴者蓋以宿因。今乘可爲之時。而不修善。其如後世何。廼以至順二年正月。刱佛宇於宛平縣之池水村。以弘其敎曰金孫彌陁寺。蓋取兩姓及所求乎佛者名之也。其年八月。夫人歿。藏之寺北。以資冥福。其墓塋外地四十餘𤱈。悉與之寺。以給僧食。因捨家僮。剃度爲僧。主其香火。曰戒洪。曰戒明。自是公且感且悲。奉佛彌篤。今年秋。得疾。謀於繼室尹氏。出楮鏹五千。益其寺廩。使其子奉議大夫囊八都捴管朶兒赤請記於余曰。吾今老且病。恐不能久於斯世。願具本末而載之石。俾後之居是寺者無忘吾志。余不讀佛氏之書。不知所謂因果罪福之說。然其無內外彼此之別者心也。公之幼能孝親。壯能忠君。老乃事佛。圖報君親於無窮。其心可尙也已。是爲記。至元二年十月日。

興王寺重修興敎院落成會記

編輯

今天下廟食之尤盛者。釋氏老氏孔氏也。孔氏之廟。籩豆之事。則有司存。不敢干以私。蓋報本而已。若釋老氏則其宮廟像設。無定製無常所。人無公私貴賤。皆得以事之。亦其求福者然也。本國地雖極東。而於西方之敎。行之最先矣。王城之南二十里。有寺曰興王寺。之內有院曰興敎。實文王之所創。而東方之巨剎也。寺火遷都之際。屢修屢毀。不能完復。至順庚午。華嚴諸師相謂曰。文王之刱是寺也。極其宏壯侈麗。而又廣其土田。贍其資儲。務勝於諸剎者。蓋重吾法也。吾徒無事於世。而衣食於人。優游以卒歲。坐視院門之廢而不之修。是重吾過也。因約各捐囊鉢之儲。市材庀工。以新本院。又俾晶照,達幻二師走輦轂。以幹落成之會。後九年而院成。其殿堂廊廡撤故而新之者。以楹數之。得一百六十。其年夏。幻師以法會所需衣盂威儀之物。自都下歸。又蒙典瑞使申當住等奉太皇太后之命。降香幣用光佛事。秋八月丙戌。始開廣學會。爲日十五。爲衆二百。執事之人凡二百。王城內外士女之奔走供養者。不可勝計。香華供具。皆致其精。諷誦講論。必臻其極。如躬參九會而聽瞿曇之說。盛矣哉。會旣畢。幻師具顚末示余曰。始吾與照入京師。將以辦玆會也。照不幸早世。而吾能成之。且諸師之志。不可以不傳於後。請記之。余未嘗讀釋氏之書。不知所謂云云者。姑以儒言之。凡人之寒衣而飢食。就利而避害。又知綱常之懿禮義之正。而不爲禽獸之歸者。孰敎之而孰傳之然耶。盍思其本而報之乎。儒。學孔氏者也。視其廟學之廢。而慨然有動於心目者蓋寡。而釋氏之徒。有能孜孜化誘。新其官廣其業如幻師輩多矣。其不謂不負其師。吾不信也。爲其徒者當懋其師之說。初不計其道何如。是宜釋敎之盛行而求福者之日進也。其一會僧衆幷檀那名氏。具列於左。戊寅十月日。記。

金剛山普賢菴法會記

編輯

至元四年戊寅秋八月朔。有一沙門踵門而告曰。釋普賢菴主智堅也。元朝奎章公。於泰定間因事到王京。遂游楓嶽。訪諸蘭若。堅時脩葺本菴。公喜其奇絶。召堅而前曰。此山名天下。而山中勝地。此又爲之最。師姑督工。吾其爲檀越。公旣還朝。堅亦不出十餘年。至元丙子。本菴比丘達正入都。公見而喜之。出楮幣俾供伊蒲塞之饌。以緡計者五千有奇。因謂曰。師且將去。吾當續施。智堅已謂吾忘也。普賢至今在心目。師來自遅耳。其年。正師歸。以明年夏。肇開禪悅會。又以今年。益延緇流三百餘指施衣鉢。作大佛事。始於四月初八。終於七月十五。凡所以上壽一人。下福羣生者。旣盡其誠而致其極矣。於公之心。猶未已也。請記公之志。以告方來。余聞信之於人大矣。爲臣而無信。不能忠。爲子而無信。不能孝。未有無信而能爲人者也。公以道德節義。股肱天子。天下之人。顒顒然望其光希其澤者幾何。抑公之所以思布上恩。使天下之人皆得其欲者。亦猶惟日不足。而猶必踐十數年前之言。愈久愈篤。其爲信何如也。是知公之事君忠。奉親孝。歸佛誠。而能享富貴者惟信而已。余敢不再拜敬書。公名沙剌班。今爲奎章閣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室奇氏。善敬翁主出。東韓名族。本國正順大夫左常侍奇轍。以其親而實幹玆會雲。

春軒記

編輯

客造春軒。有問名軒意者。主人不答。客復進曰。氣播洪鈞。陽升交泰。物意得以發生。人心隨而舒暢。群卉花妍。百鳥聲樂。其光煕煕。其景融融。故取其如登春臺。如立春風者歟。曰否。元者天地生物之始。春者天地生物之時。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其名雖殊而理則一。故取其疲癃殘疾得其養。昆蟲草木遂其生。皆由此理者歟。曰否。無已則其溫乎。夏暑雨冬祈寒而秋慄冽。宜於人者非春之溫乎。客之所云。吾豈敢當哉。客笑而退。余方在座曰。有其德而不自居。惟君子爲然。余知主人胷次悠然。凡持己接物積中發外者。無非和氣也。蓋浴沂風詠之流乎。其所取豈止於溫而已耶。客之問何晚也。遂索筆而書其語於壁。主人。完山崔氏文定公之後而文簡公之子也。博學強記。尤深於性理之書。東方文士之質其疑者皆歸焉。

高麗國江陵府艶陽禪寺重興記

編輯

至元庚辰秋。前成均司藝朴君出守寧海。過余辭。且曰。昔吾泰定甲子。葬先母江陵城北。旣葬。欲營佛寺。以追冥福。近墓得古廢寺。曰艶陽。經營迄今。廼克有成。奉佛有殿。居僧有堂。又屋其傍以處聖僧。上棟下宇。不侈不陋。吾又無子。齒將衰暮。且當盡捨所有奴婢田土。充其常住。永爲修心祝釐之所。觀今之世。嗜利之輩。見有薄產。紛然爭奪。奪人福田。爲己利窟。至使像設塵埃。院落荊棘者多矣。吾創若是。庶託文士。具其本末。鑱之於石。用戒後來而垂無極。又有四異。子能爲之記乎。余曰。唯唯。因訪其所謂異者焉。方其掘地而得銅器香火之具。其製甚古。雖無誌記。有名有數。釜以蓋承。皆若新成。一也。寺舊無井。若於遠汲。地又高燥。人謀莫及。偶於一日。默禱於佛。掘未及丈。寒泉涌冽。二也。癸酉之春。喪我先君。銅鑄地藏。以資佛恩。及其鑄鎔。適大雨風。忽復天晴。易以就功。三也。明年乙亥。火燎山丘。延及墓塋。幾燼松楸。欲救無計。慟哭號佛。天乃反風。卒以撲滅。四也。凡此四事。觀者異之。謂非宿因所値。孝誠所至。烏能如是也。余惟佛氏以慈悲爲心。拯濟爲事。人能篤於仁孝。其感應之妙。不啻影響矣。朴君之於父母。凡可以養生送死者。旣竭其力而盡其誠。猶以爲不足。則歸於佛。薦福於冥冥而無所不爲。其致異應宜也。盍爲君記之乎。後之居是寺者。當知朴君之志專專於壽君福國。汲汲於孝親利物。杜其爭奪。時其修葺。觀余之記可也。朴君名澄。江陵人。始以才名。貢有司登科第。曁仕。有廉能聲。累官至三品。江陵在新羅。或稱蘂國,鐵國。或稱桃源京,北濱京。入本國爲溟州。今陞府冠東界雲。至元六年九月旣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