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集/卷八
策問
編輯己卯增廣初試策問
編輯問本朝官兵田三制。皆祖宗之倣古參時而設立者也。議政贊成。類於周之公孤。各寺正職。近乎漢之九卿。五衛分番。似李唐衛府之兵。騎步收布。若西京過更之錢。收稅之輕。同夏後五十之貢。量田之均。有禹貢分等之義。其所設施。果得因時損益之宜歟。試以東方事言之。王氏之中葉。官名專用華制。而未見致治之效者何歟。高句麗之兵力最強。能卻隋唐百萬之師。是遵何代之制而然歟。箕子之井田。卽三代遺制。而其後之廢而不行。抑何故歟。蓋玆三者。實有國之先務。法制之最重。則宜其有一定不易者。而無論前古。與東方之代各有異。本朝之所倣。或取於夏周。或取於漢唐。斟酌前後。有所損益。豈其古無盡善者而然歟。如使後世而盡法前代之制。則何者較優。而如不可盡法前代。則斟酌損益。合於時措者。無如本朝。是宜永久遵行無弊。而祖宗之時則宰相守職。百揆時敘。而今則政府罷署事。而參貳作虛位。提調親細務而正職爲冗官。祖宗之時則兵農爲一。征役不煩。而今則捴府徒存舊號而分番之䂓廢。軍門各刱新制而簽括之難。祖宗之時則貢賦惟正。腴瘠不混。而今則大同之法。本爲便民。而反生弊端。踏驗之際。虛實相蒙。而多有隱漏。三者之弊。一至於此。識者之寒心久矣。如欲官不失職。兵寓於農。田均其賦。以復祖宗之盛。則其道何由。諸生必有通古今識時務者。勿拘科臼。悉陳所蘊。
又執事策問
編輯問古人之語曰。文章關於世運。其所盛衰高下。宜若與時相參。而試以歷代考驗之則或有所異同。虞夏之際。禹,皋,益,稷之謨作焉。殷周之初。誓誥訓命之文著焉。洛陽才子。出於漢文之時。廬陵古文。顯於慶曆之世。此則文章與世運。可謂相關。而遷,固鳴於建元永建而漢德已向耗。韓,柳起於貞元元和而唐業漸不競。煕豊之政紊矣。而眉山,南豊文則雄矣。嘉隆之治厖焉。而荊川,弇山才則傑焉。其盛其衰之若是不相關何歟。本朝雖褊邦。而人文之明。不讓中華。然其盛衰之參差。又有異於古者。以英宣兩陵政化之莫盛。而河東,達城之文不能副焉。此則何故而然歟。至於今日。不但文辭之鹵莽。殆無餘地。世道亦日就汚下。識者懍然有叔季之憂。蓋之二者之幷衰。實前代所未有也。其所以至此。又何歟。歷代曁本朝事之不可究者旣如此。而參以先儒之語。亦有歧貳。朱夫子甞以六經爲治世之文。文之盛。宜莫如六經。而又謂文章盛則國家卻衰。彼此所訓。又何以不同歟。抑又聞之。文者貫道之器。然則道苟明焉。非唯文章之得其正。亦可以挽回已降之世運。而自古以來。鮮有能焉。何以則可明其道。使文章與世運。咸致其盛。以捄今日鹵莽汚下之弊歟。諸生平日鉥心於文。蒿目於世多矣。必有衡斷於中者。願聞其說。
壬午別試殿試策問
編輯王若曰。有國家者之於外寇。憂虞大矣。而孟氏以無敵國外患。爲亡國之兆者。蓋以困蹙而後能奮發也。然而試引前古事以證之。亦不無異同者。漢文帝與匈奴和親。唐太宗受突厥臣服。而皆臻其治平之業。六國偪於嬴秦。南宋屈於金虜。而終不免滅亡之禍。或無所困蹙而自致乂安。或益就削弱而不能奮發。聖訓豈有所不驗歟。抑由其自治之得失而然歟。我祖宗盛世。倭野人之類朝貢甚謹。而國勢之鞏固。治道之隆煕。殆過漢唐。此固聖德洪烈之所致。無庸議爲。而顧予不穀。嗣守丕基。凡其接應南北者。實出羈縻隱忍。以苟冀無事。則已不可謂不困。而有識猶有宴安恬嬉之戒矣。及今邊虞有報。危兆已著。而朝廷之上。徒事恇撓。鄕里之間。轉相騷動。將馴底波蕩瓦解之患。未聞有淬勵振作之志。豈予之否德。未能表率而致此歟。亦坐羣下之無所勉勵歟。苟其終不爲自強之圖。而不幸眞有警急。則其不如▣▣▣▣恐未可保耳。何以則君臣上下。動心忍性。克盡其所當爲者。以禍爲福。如孟氏所云歟。子諸生必有激仰憂憤之懷。其各悉陳。
王若曰。作易者以上下之情交通。譬諸天地之相交。推而極之於財成輔相之道。若是乎君臣情志之不可不交。而歷考前古。或不無異同者。虞廷之都兪。商家之啓沃。其治效之隆。固可擬於財成輔相。而桓公之於夷吾。至加薰浴。昭烈之於孔明。自比魚水。而功止假仁。業未中興者。豈其情志猶有未盡交通而然歟。若我英陵之際。遇黃,許至治盛業。爲本朝三百年之㝡。可謂庶幾虞商君臣之際矣。是後列聖間有心膂之託。而治理不免小遜者。無亦由於在下者之不及古人歟。顧予卽阼以來。於廷臣其所進退多矣。前後亦豈無委任者。而未見肝膽之披露。漸著形跡之齟齬。視同羇旅。望絶契合。旣無通泰之美。將成隔否之患。不但喜起交修之非。所可論偏覇圖恢之功。亦無可與共之者。以致陰陽不調。災沴洊作。使品物不得遂其生。誠恐祖宗緖業。至予而衰替。此豈不穀不能推誠而任下之咎歟。抑亦諸臣之盡誠以事君者。未盡其道歟。今欲融疑阻而爲訢悅。化暌離而成和暢。馴至位育之功。則何由而可。諸生旣將發身而登朝。則必有講究於君臣之義者。其各悉陳於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