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陰先生集 (趙希逸)/卷十二

卷十一 竹陰先生集
卷之十二
作者:趙希逸
1684年
卷十三

壬子春擬上箚憲府封箚未呈。前長官辭遞。同僚繼而避嫌。俱免。

編輯

臣等伏以遇災求言。應天之一事。末世行之。例爲文具。蓋求之非難。而用之不易。言之非難。而得言不易。苟能得其言而中其病。用其言而施之事。則其於應天之道。庶幾乎不文而以實矣。昔者。祖己戒武丁。而先格其心。中宗納伊陟。而妖不勝德。雖或二臣之賢爲能言之。倘非二君之明有以用之。則亦安能光復成湯之舊業。用底中興之盛治也。洪惟我主上殿下。當皇天譴告之日。切臣隣求助之望。特降溫綸。虛心詢訪。豈唯求之。實欲用之。噫甚盛也。其敢負諸。臣等雖未得祖己,伊陟之言。願聖上益恢武丁,中宗之聽。以爲昭格天心之機。不勝幸甚。意。當今事勢。譬如大病之人。元氣憊敗。血脈壅閼。四肢百體。薾然無以收拾。至於風邪諸證迭作而交攻者。不可一二道。特以其重且大者言之。天怒於上。災異疊現。危亡之兆。明若觀火。其可不畏。而可以玩之乎。民怨於下。隱痛方興。顚連之苦。慘不忍言。其可不恤。而可以虐之乎。爭懷苟合。直言無聞。其可不容而受之乎。大開倖門。公道不行。其可不恢而張之乎。紀綱不立。朝章日紊。思所以整之可也。宮闈不密。請托恣行。思所以嚴之可也。怙侈成風俗。習已痼。崇儉約而矯之可也。用法不中。懲勸乖方。愼賞罰而齊之可也。嗚呼。凡此八條。係於一綱。所謂綱者。不外乎端本淸源之地也。敢申其說。條陳於左。伏願聖明留神焉。

一。畏天災。

編輯

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人相與。間不容髮。故政失於下。則謫見於上。休咎之徵。昭不可誣。未有人心悅而天意怒者也。殿下卽祚以來。兢兢業業。不遑寧處。宵旰憂勤。四載於今。而和氣未孚。災孼荐臻。窮陰之月。雷乃震之。月正元日。星有霣之。虹蜺貫日。亦白其色。其他太白之晝見。暘雨之愆候。妖祲沴氣之發。可駭可怪。不可殫記。臣等不敢知某變之生爲某事之應。至如閉塞之時。而有不令不寧之威。衆陽之宗而淫穢之氣干之。天災之慘無大於此者。稽諸往牒。灼有明驗。宣和之事。所不可道。燕人之畏。不幸近之。臣等竊以爲當今人事。未盡敬天之道。何以言之。匹夫含冤。猶足以感傷和氣。況乎內則朝端不靖。而氣色猜疑。百役俱興。而生民疾苦。外則邊圉疏虞。而備禦無策。敵國伺釁。而需索多端。種種危疑。不一而足。所當君臣上下懍然以懼。各修其職。唯奉答天譴之是務。臣等不敢知此何等時。而守歲之夜。儺樂轟天。正朝之賀。百辟呼嵩。近密不之言。有司莫之擧。恬然若尋常之時。而謹災之文具末節。亦不得行。則無怪乎變日斯生。靡有紀極也。雖然。天心仁愛。本欲全安。人君事天。如子事親。親心不豫。而曲意承順。則息怒而爲喜。天心示警。反己而修省。則轉禍而爲福。若或違怫而戲豫。則終必至於益其怒而重其禍矣。太甲曰。天作孼。猶可違。自作孼。不可逭。然則自絶於天。其在今日。迓續天命。亦在今日。二者之分。只在殿下一心敬不敬之間而已矣。伏願殿下體堯欽若。師舜勑哉。惺惺乎絶玩肆之念。慄慄乎存戒懼之忱。發號施令之際。動靜食息之頃。無不使吾心之天。不貳上天之心。則彼天赫怒之威。自然收霽於潛祈默禳之地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司馬光曰。人主不畏天。更有何畏。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等伏聞誠則動。又曰。至諴感神。今誠不足以動人。亦何感神之有哉。大臣者。邦家之柱石。而人主之股肱也。柱石若壞。則屋必傾。股肱若病。則身必殆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尊其位而禮貌之。結其心而倚信之。交接之間。誠意相孚。則治化行。國家安。而民生賴矣。是故。中庸九經。敬大臣。爲懷諸侯之本。誠以無大臣。則群工罔攸儀式。庶務歸於廢墜。自古安有一日無相之國哉。今者鼎席俱空。逾月經時而至於易歲。百僚解體。擧國遑遑。致國事於無復可爲之域。則今日之勢。危乎殆哉。大抵得君行道。人所欲也。高官重祿。人所懷也。彼之引退。猶恐不及者。夫豈本心也。大臣進退。異乎庶官。安危係焉。百責萃焉。苟非上下交泰。論議通行。則固不可冒譏訕。于于焉行呼唱於內廷外衢而已矣。今之大臣。情意未孚於宸心。言論沮格於下議。少涉差悞。公肆動搖。而其所須而出之者。不越乎備局之文簿。合坐之査對也。彼大臣者志旣不得伸。身將不得保矣。安肯冒具瞻之地。受當國之名哉。然則求退之懇。勢固然也。伏願殿下推誠相待。盡心敦諭。勿以維縶拘束爲急。以明辨好惡爲先。辭旨惻怛。使之感動。則彼大臣者安得不幡然而起。盡其責任而死生以之乎。今殿下之誠。未孚於股肱之臣。則求以格高遠之天。不亦難乎。臣等聞天道遠。人道近。伏願殿下懋加念焉。

二。恤民隱。

編輯

書曰。衆非元後。何戴。後非民。罔與守邦。又曰。撫我則後。虐我則讎。民固不可一日無君。而君無民則亦不可一日爲國。此所以君民一體而上下相須者也。雖然。難得而易失者。民心也。難保而易動者。亦民心也。是心一日未離。則合而爲君民。一日離之。則背而爲仇敵。心之離合。只係撫虐之間。而終乃至於爲後爲讎之大相反焉。斯非可懼之甚乎。古昔盛時。非有不獲之民。亦非有可恤之隱。而大禹之粒民食。成湯之懷保小民。文王之視民如傷。無非一以恤民爲務。其慈傷惻怛之意。藹然可見於千載之下矣。臣等伏覩殿下臨御以來。念軫元元。不敢遑寧。屢降恩旨。詢問疾苦。而屯膏不下。實惠未究。則今日之民生。可謂慼矣。噫。昔年兵禍。千古所無。兇鋒所及。刳剔殆盡。今其生者。皆死敵之孤也。生齒未殖。積弊不振。而近年以來。廟闕之營建。詔使之供億。因山封陵之擧。重賦大役。前後相仍。雖以昇平之日。二百年休養之民而當之。猶且不堪。況茲創殘餓羸之餘乎。伐材運木者。顚仆乎崖谷。肩擔背負者。蹂躪乎蹄轍。富者。業破於齎送。貧者。力盡於傭雇。僅存之命。縷縷如線。其不絶者無幾矣。噫。莫愚者民。而至神者亦民也。已經之役。雖極勞止。猶知其不得已之擧也。今者法宮已完。公廨略具。而諸處營繕。屬屬繼作。如閱武亭,映花堂之類及他種種修理之役。可已而不已者。皆是虐民之政也。其害之最甚者。國儲已竭。而無以繼之。則常貢之外。別爲卜定。迭作名目。愈出愈新。前徵未輸。後索彌急。州縣乘時剝割滋甚。俾出童羖之類。皆非在缶之蛇。則窮民之縊於山谷。勢所難免矣。嗚呼。民之倒懸。此時爲急。旣無恆產。寧有恆心。臣等竊恐囂然思亂之徒嘯聚而起。則巨猾唱之。外夷乘之。土崩瓦解之勢。迫在朝夕而莫之捄也。伏願殿下勿以過慮爲妖說。勿以深憂爲激言。惕然動心。劃加殷念。亟罷不緊之營作。速蠲科外之侵徵。凡所以貽害生民者。可一掃刮絶去。且擇遣臨民之官。引對拜辭之日。親問規畫。勉之以惠鮮字育之責。分遣御史。糾其貪贓。旌其廉謹。使之盡心憂恤。則哀我赤子。庶幾得乳於其母矣。臣等又聞。古之愛養其民者。非如摩手而撫之。執湌而哺之也。不傷財而害民。不奪時而紓力。安其田宅。遂其生業。如此而已。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伏願殿下留神焉。

三。容直言。

編輯

易曰。王臣謇謇。匪躬之故。宋儒之言曰。人臣盡言。國家之福。非身之福也。忘身而徇國者。直士之姱節。臨事而苟避者。鄙夫之庸行也。彼直言之士。非不知依違遷就。足以爲持祿保身之計也。誠以爲國之心不能自已。而不忍使吾君納於有過之地。乃敢犯顏力爭。冒危辱而不悔。其志誠可嘉。其情誠可慼矣。是以古之人君。優而容之。誘而進之。唯恐直言之不進。直言進者。國必治。或有自用私智。喜人迎合。唯恐諛言之不聞。諛言聞者。國必亂。此必然之理也。恭惟殿下聰明冠古。睿知出天。恢恢獨運。猶足以了一時之務。彼區區言說。似無所裨益。然而虞舜。責臣隣以弼違。高宗。勉傅說以納誨。蓋德愈盛則志愈下。終不敢自聖而廢規箴也。言責之於君德。大矣哉。臣等伏覩。近者朝廷無謇諤之風。臺省乏藥石之言。諫疏絶於四門。聞見束於咫尺。直氣蕭然。頓無盛世之氣象。誠可寒心。嗚呼。仗馬一斥而不復。封章朝奏而夕貶。雖其失實狂僭之言。不足爲聖人之所擇。報罷可也。棄置亦可。至於雷霆震怒。遠近驚駭。使擧世之人。皆緘口結舌。不復有言及乘輿。臣等非徒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者。抑恐國家不幸。奸兇當路。誰肯置禍敗於度外。出氣力而爲之言乎。古人有言曰。直言上求死節之臣。非虛語也。伏願殿下更恢虛受之量。益篤好問之誠。言之遜志。必曰成吾過也。言之逆耳。必曰輔台德也。明聽竝觀。翕受敷施。使篘蕘之言。畢達於紸纊之下。則宗社幸甚。孟子曰。訑訑之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孔子曰。惟其言而莫予違也。不幾乎一言而爽邦。伏願殿下以斯二者。爲戒焉。

四。恢公道。

編輯

臣等聞。天無私覆。故八荒囿焉。地無私載。故萬物殖焉。日月無私照。故容光之處。無不燭焉。人主體三無私。以成功化公道者。循天理之正而坦然行之者。是也。是以。有國家者。無不是之扶植。以爲維持世道之具。寧有一日公道不行。而可能爲國者乎。臣等竊觀。今日之公道。幾乎滅矣。何以言之。王者絶去己私。先自置身於光明正大之域。則臣工觀感。莫不體行。是故。直表之下。其影無曲。順風而呼。其勢必激者。理固然矣。臣等伏見前日下法司之敎。曰。關節。爲當今壞法之崇。噫。今之以私滅公者。皆由於是也。大哉王言。揭在壁上。臣等每來瞻望。欽仰聖上洞知當今之鉅弊也。雖然。以身敎者從。以言敎者訟。殿下苟能有躬行之實。則人其不令而從矣。少有私意之未盡。雖屢勤敎諭。亦何補於今日之弊也。臣等伏覩。殿下取捨之間。或有愛憎之跡。擧措之際。未免偏倚之累。無知之輩。妄加窺測。王言一出。群聚巷議。除目每下。吏胥指點。則公道之不行。不可專責於下矣。士類角立。黨與分植。曲護同志。顯斥異己。則公道之不行。由於縉紳矣。肆然擔當。不顧人言。唯觀論議之向背。不問人器之當否。則用人無公道矣。令甲至嚴。而撓於財賄。約束雖明。而弛於請囑。則奉法無公道矣。噫。上自朝廷。下至州縣。大小施爲。莫不一有循私之患。則今日之事。恐無可爲者。雖然。不爲則已。如欲爲之。亦豈無可爲之道。繼自今。君臣上下。奮然改圖。無踵前習。打破一箇私字。同寅協恭。互相規勉。則公道在我。亦何難張而行之乎。伏願殿下振拔精明。廓然乾斷。永杜僥倖之門。固塞邪曲之逕。秉心中正。痛戒偏倚。國家大計。托之廊廟。朝廷淸議。付之臺閣。凝旒垂拱。沛然出治。則群臣疇敢不體聖意而自速其辜哉。書曰。無偏無倘。王道蕩蕩。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伏願殿下以斯二者。爲法焉。

用人不公之弊。臣等閣陳於前矣。當今之待武士。尤無公道。何者。我國武職額小。祖宗以來。六曹各司州郡之官。參半交差。拔其尤者。至授騎省堂上。銀臺近班。以爲儲養將望之地。此輩以獲被是選爲榮。皆思砥礪。不自鄙夷。經亂以來。國家急於征役。廣設武擧。前後不億。而窠額不加。出身添增。郡邑守宰。則有力之蔭仕乳臭之子弟。十七八占之。內三廳,軍器,訓鍊院參下。則循例計仕而升者。一年無多數矣。而準朔者。亦不得循例而升。滯而不遷者比有之。所謂出身者無一足之地。虛擁科名。實爲白徒。計不得已賣田鬻宅。因緣行賂。圖占浦鎭邊將。故人言邊將有定債。其以債得官者。則更無顧忌。椎剝軍民。以償其所費之債。無所不至。此亦豈其本心哉。朝廷待此輩太無所賴之地。故待其身亦不自重。由此路而進者。大抵無足論矣。而抑其中魁傑之輩。則悶默沈於下流。心怨而腹詈。在在皆然。噫。平居旣無以慰藉其心。緩急。何能得其死力乎。人主所以牢籠一世。驅駕雄豪者。只恃爵祿而已。使懷才負氣之士。鬱不得志。此大非國家之利也。元魏之末。專以門地年資用人。猶有失所不逞之才。終至亂天下。況以請囑貨賂。爲用捨者乎。蘇軾曰。縱百萬猛獸於山林而飢餓之。其不噬人者幾希矣。今日之事。正類此也。此大可憂者也。伏望殿下特命銓官。澄汰蔭仕之路。出若干窠闕。容此輩而養之。以爲他日得力之地。幸甚幸甚。

五。整紀綱。

編輯

臣等聞。上之所操。下之所嚮也。人主必愼其上之所操。以導其下之所嚮。所操者。能有嚴謹嶄嶻之體。則所嚮者。亦無僭越侵踰之患矣。韓子曰。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視紀綱之理亂而已。紀綱之於國。猶血脈之於身也。未有血脈絶而身不死者也。亦未有紀綱隳而國不亡者也。噫。今日之隳紀綱久矣。殿下之令。不行於朝廷。朝廷之令。不行於州郡。州郡亦不得令其下矣。比如病脈之人。血氣不通。若在若亡。或沈或浮。苟不得良醫善劑。及時調治。導達其壅滯關隔之氣。則其亡可立而待也。自古衰替之國。何嘗不以紀綱未立爲通患。亦未若今日之甚者也。今者大小臣僚。玩心解體。悠悠隨行。泛泛度日。怠棄職事。恬以爲常。至於束帶趨班。甚非難事。不參滔滔。持被入直。大非苦務。闕番相繼。此雖小者。時變則大。推之他事。無不同然。噫。以如此弊習。安敢望策勵奔走。急君父之難。而死於職事乎。以此頑吏悍僕。互相倣效。促呼而步益緩。疾問而聲益低。必曰今日有紀綱乎。斯言誠可痛心。嗚呼。上之所操。未免有頹墮委靡之患。則下之所嚮。安得齊而一之乎。當今公道不行。刑法無章。各自懷私。但知利己。無一人以國事擔着自任。則其綱淪紀斁。蕩然波逝者。宜無足怪矣。伏願殿下先自飭勵。總攬權綱。監於成憲。無敢廢墜。守之如金石之堅。行之如四時之信。干名犯分者。權貴而不饒。觸綱抵禁者。私昵而不貸。則群心畏服。百僚師事。自然臂擧而指使。輪運而輻輳。精神灌注於萬機。脈絡流通於庶務。紀綱無不整。而品節無不張矣。詩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伏願殿下留神焉。

六。嚴宮禁。

編輯

臣等聞。國之本在家。人君欲治其國者。未嘗不以齊家爲先。蓋行之於家者。苟無取法之實。則夫所以自家而國者。無其本矣。齊家之法不一。而嚴內外之分。絶夤緣之路者。乃當今第一急務也。噫。殿下之宮禁。不可謂之嚴矣。彼道路傳播之言。流浪不根之說。臣等亦不敢憑信。姑以所聞者言之。近者。左道盛行。妖說大起。曰我善相地。曰我善推占。曰我善禱祀。紛然雜進。出入禁闥。有同私家。略無所忌。至有內人行香於佛院。妖巫祈福於名山。其所以蠹敗風俗。蠱惑視聽者。種種可駭。況乎牽連攀附。干澤希恩之弊。已不可勝言矣。詩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聖人所行。合於神明。則無所事禱矣。韓子曰。作善作惡。殃慶各以其類至。則吉凶禍福。無不在人矣。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則風水之說。非君子所宜信也。且事之害於正者。皆異端荒怪之術也。所當痛而斥之不暇。安可使出入宸嚴之地。無防禁之太甚乎。殿下聖學高明。卓冠今古。理之邪正。無不洞知。臣等亦知決不爲邪說所惑。然訛言孔將。中外喧然。以臣等之過慮。竊恐宮掖之間。僕妾之無識者。容或有此等云云之事。而殿下莫之聞知也。且慶運一宮。越在褊巷。閭閻迫近。墻屋相連。內人戚屬。環居其側。疾病之相問。飮食之餽遺。非如法宮之深邃懸隔。未易相通之比也。以此。內言出乎外。外言聞乎內。堂陛不尊。體貌甚褻。由此觀之。法宮之還御。尤不容小遲也。伏願殿下速行還御之擧。永鞏宅中之圖。其處燕私之時。動以禮法自持。其待宦官宮妾。不但懷之以恩。亦且蒞之以莊。不聽猥瑣之請。痛惡詭誕之辭。正閨門之敎。嚴出入之防。使內外截然。邈不相干。則公道行。紀綱整。訛言自可以弭矣。詩曰。雍雍肅肅。在宮在廟。諸葛武侯曰。宮中府中。俱爲一體。此言處廟朝宮禁之際。敬無不在而政無不同也。伏願殿下留神焉。

七。崇儉約。

編輯

臣等聞。人主以一人養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尙儉之於君德。大矣哉。蓋儉則無侈心。無侈心則欲節。儉則無浮費。無浮費則用節。人主節其欲。節其用。則國乃實。民乃阜。而祚乃昌矣。古之人君。雖際豐亨豫大之運。猶懼其不儉。漢文。致紅粟之殷。而不費十金。宋祖。承周室之富。而常衣澣濯。況當財力板蕩之時。而豈可不尙儉而省費。以重困民生乎。我國經亂之後。田制喪失。稅入耗縮。正供欠十萬之數。而國計無一年之蓄。其餘府庫之財。雖不盡知其數目。而大槩隨捧隨給。無現在之帑藏。自古號爲千乘之國者。無如我之疲弊也。臣等聞。爲有司者。晝度而夜思。拮拒收聚。往者已過。來者難繼。前頭雖幸無水旱兵興之禍。以不敷之財用。逆無窮之宂費。萬無良策。有司者旣不得如麗季之臣剃髮而入山。則不得不控辭而求免。求免而不得。則不得不公然爲虐民之事。如前所陳貢外別卜定之類。是也。卜定不已。民不堪命。而種種宂費可省而不省。今以可省者言之。薍簾紬緣。祖宗之儉德。何乃易之以紗段乎。紅氈垂戶。謄錄之所無。何至貿用於中國乎。至於宮中溫堗。多設五十餘所。此皆新創之規也。有堗則必有木以燒之。木亦出於民力矣。臣等竊聞。所謂其人之屬。勢難支撐。怨咨盈路。若欲添定其人之價。則今日之民力如此。不添而專責於其人。則彼亦民也。必至離散。臣等不敢知殿下慮亦及此乎。至於內供衣練。雖是舊例。目今劫劫無餘之日。所當損之又損。安可一復昇平之例乎。凡此數事。無非豐侈之漸。而竊恐濫觴之患。不止於如斯而已。近者。民風太侈。市井愈甚。靡衣婾食。務加相尙。僭分踰制。迨不可救。城中匹帛。未必不由於宮中之廣袖也。伏願殿下體文王之卑服。監漢宮之弋綈。敦尙樸素。力行儉約。奇麗之物。服玩之好。切勿留心。無用之費。不急之務。可盡停減。申命有司。一歲調度。皆量入而爲出。則庶無侈用傷財之患矣。書曰。愼乃儉德。惟懷永圖。伏願殿下留神焉。

八。愼賞罰。

編輯

臣等聞。賞以勸善。罰以懲惡。人君代天行道。故命德討罪之擧。一唯至公。而不敢或以私意撓之。賞不及於蔑德。刑必加於有罪。是以賞一人而天下勸。誅一人而萬人懼者。賞罰得其道也。苟不得其道。則安能畏服人心。而英雄豪傑之士。受其籠駕也哉。臣等竊念。當今之弊。雖謂有賞無罰。可也。何以言之。亂離以後。購得首級。冒錄軍功。躐取資級者固已多矣。加以近來國家多事。大禮重疊。官事未畢。賞格先攷。舊恩未謝。新命繼下。進登崇班者。前後相望。金玉之列。超陞之秩。難可歷數於倉卒。其他宣賜之物。名數狼藉。霑及吏卒者固不可勝道。古人有言曰。富之則可。貴之則不可。誠以宰臣之體。異乎庶官之類。命德之器。不可混施於執事效勞之地。則我聖上同慶之意。或有乖於先王愼爵之道也。以至名器日輕。朝廷不尊。希望悞恩之徒。延頸而接跡。則誠非細事也。何以言無罰也。曩者兵興。與賊對壘而失律之將。皆保首領。棄城之守。仍累郡印。刑章之壞。至此極矣。頃者。或以御史之劾。或以臺臣之論。節鎭守令。拿繫王府。所犯之罪。皆合滿贓。而旋卽放宥。無一人抵法者。省鞫罪人。或以綱常致辟。該曹錄囚。多以賄賂得免。甚至孝子復讎之訟。有三年不決。此蓋私情勝而公道奪。馴致於無刑無罰之世。甚可痛也。昔成周之時。民皆爲善。比屋可封。則刑措不用。固其宜也。今者。王綱解紐。奸吏玩法。所當糾之以猛者。而廢刑罰而不用。則頑民安所懲乎。噫。齊。尙功之國也。威王。霸者之流也。然而封墨烹阿之擧。奮然雄斷於三年不言之中。終致群臣之懾服。國勢富強者。能操賞罰之柄。以振衰替之運也。今堂堂聖朝。豈下於春秋一國。而一向因循姑息。礪世磨鈍之具。馴至於倒置之極而莫之念乎。伏願殿下離明洞照。夬決無疑。用賞施罰以信。且必德無小而不褒。惡無大而不威。無以私恩假之。一以公議斷之。則懲勸之權。無不得其宜。而紀綱之行。無不得其道矣。古人曰。芳餌之下。必有死魚。髮損於湯沐。而亦有長之之益。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臣等所陳。其條有八。縷縷多言。猶不自已。誠以出治之本。在於講學。學之本。在於正心。故舍學而論治。舍心而論學。皆苟矣。伏願殿下頻御經筵。引接儒臣。討論講劘。惟日孜孜。大學格治修正之方。中庸謹獨之訓。虞書精一執中之旨。先儒天德王道之說。無不開發蘊奧。體認纖悉。講學而充一心之有。出治而驗所學之功。使內外交修。本末兼該。則爲學爲治之道。無不盡矣。夫莫難勝者怠心。敬以勝怠。則天災可弭矣。莫難推者仁心。誠以推其仁。則民隱斯恤矣。莫難平者怒心。和以平其怒。則直言可容矣。莫難去者私心。以理去私。則公道可行矣。莫難警者玩心。莊以警其玩。則紀綱立矣。莫難正者偏心。中以正其偏。則宮禁嚴矣。莫難行者公心。義以行其公。則賞罰斯可得矣。莫難制者侈心。節以制其侈。則儉約斯可崇矣。此萬化之所以原於一心。而其功效至於如此者。無非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博也。故終始以用功本原。爲說焉。伏願聖上勿以人之疏淺而忽其言。勿以言之陳陋而錄其誠。少加采納焉。臣等又有說焉。頃日儒臣上箚之時。殿下特示嘉納之意。又有勸勉之擧。臣等咸服殿下好言來諫之盛意也。雖然。賞諫非難。而從諫爲貴。殿下不用其言。而先賞其人。是徒有賞諫之名。未有從諫之實。此臣等之不能無憾者也。臣等職忝言地。又値求言之日。冒昧陳列。多有觸犯。區區之誠。出於願忠。死亦其責。寧敢悔禍。伏惟殿下垂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