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第二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二(上下合)(盡世主妙嚴品)

  第十依文正釋中二。先通辯諸科。後別依二釋。前中本疏科此一部經文。總為十例。一本末部類。二本部三分。三問答相屬。四以文從義。五前後攝褺。六隨品長分。七隨會次第。八本末大位。九本末遍收。十主伴無盡(今存中八思之可見)就存八中。初本部三分者。謂序正流通。世主妙嚴一品。即為序分。證信發起通九會。故現相品已去是正宗。三流通分者。古今七釋。一光統師雲。以入法界一品為其流通。證入法界廣無邊故。二隋遠法師。以法界品內明善財童子已去。屬流通分。三靈裕法師。以法界品末九十五頌。而為流通。以嘆德終極故。四有師雲。以九十五頌末後二頌。為流通。以結說無盡。嘆益勸修故。五有師雲。流通分不在此中。以經來未盡故。六有師雲。此經假使十萬頌來盡。亦不合有流通。以法無盡。說無休息故。故大般若。前後諸會。一一各有流通此。經諸會前。既並無流通。當知後來亦不應有。七有師雲。余眷屬經為此流通。以彼皆是此流通故。按前七釋。第四為正。所以者何。前三非是勸學付屬二種相故。第四釋內有勸學故。來未盡經品。在華藏毗盧相海隨好等內。不在八十卷後故。第六釋雲。以法無盡。說無休息。故無流通。翻例大般若者。斯甚不可。違五義故。一違自引例。謂大般若十六會經。各別證信。是以亦別有流通。此經諸會。共一證信。不可翻例無流通也。二違自所立。謂以法無盡無終極故無流通者。亦應不許有序分也。所以者何。證信本為後代疑經故。以六事證之令信。今既有序。豈無流通邪。又此寧是不結集經。若許結集。不許流通。未醒人也。三違現事。謂此經今既現行於代。如何現見。而執為無。若謂雖有佛不付屬令流通者。此豈文殊阿難專輙結集也。四違自教。謂此經發心十住出現等品皆云。我等諸佛護持此經。令久住世。為未來菩薩未曾聞者。令得聞故。五違二機教。謂佛於十地諸菩薩所。未曾滅度。說亦無斷。不假結集。故無序分。亦無流通。正宗之名。於茲亦癈。無縛對故。或彼如來。說一一部時。有發起勸學容具三也。若於地前諸菩薩所。或有現前見佛滅度。或有滅後根熟應聞。對此即須證信流通二分安立。今若以地前有流通之教。同地上無結集之經。乃是混亂兩機。不分二機也。第七釋雲。以余眷屬經。為此流通者。此亦不然。有五過故。一彼眷屬經。應無序正二分。此經序正。即彼正序故。二彼經不合更有流通。全部總為此流通故。又有三過。同前第六說。

  二問答相屬者。此科直就正宗中說。九會總有五番問答。初第一會現相品中。大眾起四十句問。當會答盡。此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二第二會初名號品內。諸菩薩念請有五十句問。訖至第七會末答盡。此名修因契果生解分。中間雖更有諸問答。並是隨問隨答。非大位問答也。三第八會初普慧菩薩起二百句問。後普賢菩薩以二千句問答。當會答了。此名托法進修行德分。四第九會初大眾念請有六十句問。佛入師子頻申三昧。示法界身云為答。此名大眾頓證法界分。五善財童子。於福城東。問文殊師利。文殊教問善知識法。自後展轉指授。乃至到普賢所。前後總歷五十三處。見五十五人。五十三處問。五十二處得五十三法門。此約大位問答得法。斯總名為一人歷位漸證分。亦可前名果證分。此名因證分。或前是別門之總。後是總門之別。總別不相離。鎔融無礙思之。三以文從義科中二。初序分。後正宗。就正宗中。總有五周因果。即分為五。一初會中一周因果。名為所信。五品中初四品。明毗盧遮那依果。最後一品明佛往因。即大威光童子也。二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中隨好品。一周因果。名為生解。亦名差別。謂前二十六品。歷會顯因。次有三品。明彼果故。三從普賢行品。至出現品。一周因果。名為出現平等非差別顯故。四第八會中。一周因果。名為成行。謂普慧問中。一百九十七句問因三句問果。或成如來力一句。通在因果。答准可知。對此所明。而成行故五第九會中。一周因果。名為證入。謂此品初。明佛現法界身雲是所證之果。後顯善財求法修行。是能證之因也。

  四前後攝褺科中有十重。一始從初品。至第九會中文殊未出重閣已來。是其本會。亦名佛會。佛為會主故。後從文殊出閣已去。乃至普賢已來。皆是末會。亦名菩薩會。以諸善知識為會主故。二前中有二。謂前八會。明信解行因果。後第九一會。顯證入法界因果。三前中復二。謂前七會。明信解因果。後一會顯成行因果。四前中復二。初隨好品已來。明差別因果。後普賢出現二品。顯平等因果。五前中復二。初第六會已來。明因中自分行。後十定已去。顯因滿勝進行。六前中復二。初第五會末明凡位行。後第六會。顯聖位行。七前中復二。初第二會末。明外凡行。後次三會。顯內凡行。八前中復二。初光明覺品來。明所依所信之境。後問明等三品。顯能依能信之行。九前中復二。初世主品。顯於教生信。後現相等八品。明於佛生信。(初五依果後三正果)十前中復二。初為後代根性引證令信。後爾時華藏下。為現前機器發起信樂。

  五隨品長分科中有十分。一世主品是證信發起分。二次四品是依果殊勝分。三次一品是正果因修分。四名號等三品是三業應機分。五從問明至住處品。是生解修因分。六從不思議法品至隨好品。是生解成果分。七普賢行品是出現成因分。八出現品是出現成宗分。九離世間品是頓攝因果分。十入法界品是證入法界分。

  六隨會次第科中有十分。初妙嚴品是九會都序分。餘九會各一分故。謂第一會是舉果生信分。第二會生解之信分。第三會解修十住分。第四會解修十行分。第五會解修十向分。第六會解修十地分。第七會解修因圓果滿分。第八會進修成行分。第九會證入法界分。

  七本末大位科中有六十四序分。分為一分。九會中本會。即為九分。末會中有五十四分。具顯如前。通前總為六十四分。

  八本末遍收科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塵數餘一百二十四分。謂序分為一。九會為九。六千比丘聞法為一。善財已去一百一十三故。彌勒雲。此長者子。曩於福城。受文殊教。展轉南行。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於我所。釋曰。即准此文。善財未見彌勒前。已經一百一十知識。既後更見彌勒文殊普賢。明知總見一百一十三人。後文殊處雲。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示教利喜。令得阿僧祇法門。乃至雲。於是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故。

  後別依二釋者。謂於上八例科中。今依初二。依初科者。妙嚴一品是序分也。現相品下是正宗也。流通有無具如前說。問若妙嚴品是序分。屬初會不。設爾何失。二俱有失。若言屬者。信聞成就應唯初會。若不屬者。處眾成就屬何會耶。

  答屬初會。不所以者何。處眾唯是初會序故。餘四通為九會序故。信聞二種文局義通。時主二種文義俱通。依差別門。且爾分別。若約融攝。則相遍無礙。

  就前序分中二。初明此主序。後如此世界下。明結通十方世界海序。前中二。初明證信序。後爾時華藏下。明發起序。前中二。初總料簡。後正釋文。前中三。一證信所由。二證信所為。三科文差別。初中兩說。一依智度第二雲。佛涅盤時。於俱夷那竭國娑羅樹林中。北首而臥。欲入涅盤。阿難親屬愛未除故。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語阿難言。汝是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涅盤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要事。應當問佛。阿難聞是事。心悶少醒。得念道力。於佛後臥床。以是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在。若我過去。乃至廣說。身受心法。以除世間貪憂。又雲。從今日後。解脫或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或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耎後。應教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復以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樹林中。是我法門初首。應如是說。何以故。三世諸佛經首皆稱是語。今我經初。亦應稱此如是我聞一時等語。

  二依大悲經第五雲。佛告阿難。我今以是正法寶藏。付屬於汝。汝勿令毀滅。阿難白佛言。我今云何修行法眼。乃至雲。我復云何結集法眼。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有諸大德比丘僧眾。集法毗尼時。彼大德摩訶迦葉。最為上首。阿難。時彼大德諸比丘眾。應如是問。世尊何處說大阿波陀那。何處說摩訶尼陀那。乃至雲。何處說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阿難。時彼比丘如是問已。汝應答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伽耶城。乃至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屍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乃至雲。佛說經已。一切大眾。皆大歡喜。頂戴奉行。阿難。汝應如是結集法眼。(有人云大悲經中優波離教阿難問者。今勘無此文)。

  二證信所為中六。一為斷疑故。真諦三藏引微細律雲。結集法時。阿難升座。身變如佛。於是大眾遂生三疑。一疑大師從涅盤起重來說法。二疑他方有佛來此。三疑阿難轉身成佛。阿難說此如是我聞語已。大眾三疑一時頓斷。謂身若是佛。無此言故。二為生信故。智度論第三雲。說時方人。令人心生信故。三為異外道故。外道經首。置阿謳二字。表斷常故。四為息諍論故。智度論雲。若不推從佛聞。言自製作。則諍論起故。五為離增減過故。佛地論第一雲。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初作是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六為順同三世佛故。如前所由門中智度論說。

  三科文差別中三說不同。一依真諦三藏七事記中。科此證信序。以為七事。一如是者。標所聞法。二我者。出能聞人。三聞者親承音旨。四一時者。善合時宜。五佛者。顯能說師。六摩竭國者。彰說有處。七觀自在等者。表非獨聞。

  二依大智度論。龍樹菩薩。科為六種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此望前七。合前二三。余皆同也。

  三依佛地論。親光論師。科為五事。一總顯已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教所被機。此望前六。但合信聞。余皆同也。上來第一總料簡訖。

  自下第二正釋文者。今依龍樹六種成就科。釋此文。於中三。初總標五成就。二阿蘭若下。別顯四成就。後有十佛下。總別標顯眾成就。初中分五。一如是者信也。二我聞者聞也。三一時者時也。四佛者主也。五在摩竭提者處也。初中二。先別解信。後信與聞合釋。前中略敘七家。一智度論第二雲。問曰。諸佛經中。何故初稱如是語耶。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

  二真諦三藏雲。真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真。稱之為是。真俗無二。故稱如是。

  三肇法師雲。如是者信順之詞。夫信則所信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四智者師雲。以文為如。以理為是。文以巧詮為如。理以無非為是。文巧理當。故言如是。

  五融法師雲。如是者。感應之瑞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經以名教出於感應。故云如是。

  六隋朝遠法師雲。阿難所說。如於佛語。故名如。為簡相似之如。故復稱是。

  七梁武帝雲。如是者。謂如斯之言是佛說。故言如是。

  後合釋信聞中。略有九說。佛地論中。自有六解。一雲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此總句為一釋)。

  二依譬喻。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

  三依教誨。謂結集時。阿難告眾。如是當聽。我昔曾聞。

  四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音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

  五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六依傳無增減。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

  七功德施論雲。如是我聞者。顯示此經是佛世尊現覺而演。非自所作。

  八長耳三藏。依三寶釋。謂依佛寶故言。如佛所說是我所聞。如我所聞是佛所說。依法寶故言。如我所聞是稱理之說。如彼稱理之教。是我所聞。依僧寶故言。如我所聞是諸菩薩同聞。如諸菩薩同聞。是我所傳。

  九梁朝雲法師雲。如是我聞者。將傳所聞之法。先當提舉一部。謂如是經教。我於佛聞。上來諸說。雖各有理。然今且用三家所說。謂智度論信相釋。佛地論無增減釋。雲法師釋。

  二聞成就中二。先與如是合釋。此如前說。後單解我聞。今應正辨。於中二。初釋文。後問答。前中二。先釋我。後解聞。前中佛地論第一雲。我謂諸蘊世俗假者。釋曰。依此經宗。傳此教者既當位極。而稱我聞。即是無漏蘊上隨世流布。假立名言。即此名言稱實稱我。謂即四德真實之我。八自在我。因分有故。

  二解聞中二。初明小宗。自有三說。一薩婆多宗。耳聞非識。二法救論師。識聞非耳。成實同此。三譬喻論者。和合能聞。如大婆沙第十三說。

  二依大乘。亦有三門。一依法相。二約無相。三就無[得-彳]法界。初中四說。一耳聞非識。雜集第二雲。耳界何相。謂能聞聲。瑜伽三十五雲。數於此聲至能聞。故名為耳。二雲識聞非耳。佛地論第一雲。聞謂耳根發識領受。瑜伽釋論雲。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釋曰。上二論以耳不能聞。要待發識。然後得聞故。或此二論。取二和合。文並通也。三雲六法合聞。智度第一雲。爾時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生。即意識生。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四雲。八緣故聞。謂即於前智度所說。加七八識。為染淨依。通依等故。成唯識第四雲。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

  二約無相中二說。一依。二緣。能聞顯聞無性故。雜集第一雲。問曰為耳聞聲。為識等耶。答非耳聞聲。為識等耶答非耳聞聲為識等耶答非耳聞聲。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為聞。眼等亦爾。廣如彼說。二依智度第二雲。問曰聞者云何。耳根聞耶。耳識聞耶。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但唯一念不能分別。故不應聞。乃至意識亦不能聞。由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五塵。但識過未五塵。若意識能識現五塵者。盲聾之人。意識既行。應識色聲。答曰。非耳根聞。乃至亦非意識能聞。從多因緣和合故聞。不得言一法能聞。乃至雲。爾時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生。即意識生。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是故不應難言誰聞聲。佛法中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能說。偈雲。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說。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

  三就無礙法界者。謂傳法菩薩。以無[得-彳]法界耳。聞無[得-彳]法界法。能聞所聞。皆遍法界。如是之聞是此聞也。上來釋文竟。

  二問答中四。一問依上諸說耳等能聞。何故言我聞耶。

  答佛地論雲。癈別就總。故稱我聞。

  二問說此經時。聲聞在會。如聾如盲。又傳教弟子。當時未有此稱我聞定是誰耶。

  答此有三釋。一雲餘人稱故。無前難也。然有三說。一弘廣菩薩。稱此我聞。故涅盤第四十雲。我涅盤後。阿難比丘所未聞經。弘廣菩薩當能流布。阿難所聞。自能宣通故。二通諸菩薩稱其我聞。故菩提留支譯金剛仙論雲。佛在鐵圍山外二世界中間。召集阿羅漢八十億那由他。菩薩無量無邊恆河沙數。結集大乘。當於爾時。菩薩聲聞皆云。如是我聞。佛在其處。說某經。廣如彼說。三文殊師利稱故。智度論雲。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結集摩訶衍。為菩薩藏。亦不可說阿難對於文殊作結集主稱我聞也。

  二雲展轉從他聞故。稱此我聞。亦離前難。故報恩經第六雲。阿難從諸比丘邊聞。或有諸天。向阿難說。

  三雲阿難親聞故。而稱我聞。為有四說。一如大集法經說。有三種阿難。謂阿難陀持聲聞法。阿難陀跋陀羅持緣覺法。阿難陀婆竭羅持菩薩藏。金剛仙論及真諦般若疏。引闍王懺悔經等。並同此說。此諸經論。既說阿難有其三種。海稱我聞。則離前難也。二阿難先未聞經。佛重為說。故稱我聞。亦離前難。故報恩雲。阿難未為佛侍。二十年中。佛所說法。因阿難請。並為重說。三阿難得勝定總持等故。金剛華經雲。阿難得法性覺自在王三昧故。如來前所說經。皆能憶持。與親聞無異。涅盤雲。阿難多聞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與無常義。四阿難是大菩薩。故得親聞。不思議境界經雲。爾時復有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連乃至雲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釋曰。准此經文。為究竟說。前諸說者。皆方便爾。

  三問傳佛教者。何不稱名。但云我聞。

  答恐濫同名失故。他亦有我豈無濫耶。己身稱我。定屬自故。故無濫失。

  四問一切佛教。說無我人。何故經首乃稱我耶。

  答此有兩釋。一依智度第二。略由五義。一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說我。非實我也。二世界語言。有三根本。一耶二慢三名字。初二不淨。後一是淨。一切凡夫具三種語。見道覺人有慢名字。無學聖人。唯有名字。內心不實法隨世界人故。共傳是語。三除世邪見。四順俗無諍。五若佛弟子。着無我相。容可難言。既知無我。何故稱我聞。諸法尚不着。何況着無我。

  二依瑜伽第六。略由四義故稱我聞。一為世間言語便故。二為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斷除決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得失。令生決定信解心故。顯揚第九雜集十三。皆同此說。問答竟。

  第三時成就中四。一通顯時分。二別釋一時。三辯體。四問答。初中二。先述古德。後依論釋。前中三說。一菩提留支雲。時有多種。謂一念時。日夜時。百年時。一劫時。春夏秋冬時。今言一時。非此等時。正是如來說此經時。

  二長耳雲。時有兩種。一半音時。對緣不遍。二圓音時。對緣普遍。又雲。梵音劫波。自有三種。一迦羅時。此雲別相時。如說戒律時。大戒時得聞。小戒時不得聞。出家時得聞。在家時不聞。國王得聞。餘人不聞。二三摩耶時。此雲破邪見時。謂五部阿含九分達摩。不簡白黑。一切得聞五。部者謂長中雜增一百部也九分者。謂一分別說戒。二世間。三因緣。四界。五同隨時得。六名句文。七集定八集業九諸蘊。一分各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萬四千偈。如真諦部執記第一卷及智度論說。三世流布時。如說一時佛在恆河岸。一時在申恕林等。今言一時。依後二說。或依第三。

  三真諦雲。時有十種。一佛出世時。二說正法時。三聽時。四持。五思。六修。七下善根時。八成就善根時。九解脫善根時。十平等舍心時。(謂心離退離動棄法。拔沈抑浮。調停得中。念舍平等。得入正法。今此通四也)二約論釋中二說。一梁攝論雲。時有三種。一平等時。謂無沈浮顛倒故。二和合時。謂令能聞正聞故。三轉法輪時。謂正說正受故。今雲一時。通此三種也。二智度論雲。時有二種。一迦羅時。通假及實。內外通用。二三摩耶時。唯假非實。今雲一時者。是後所攝。

  二別釋一時中三。一依功德施般若論雲。一時謂說此經時。余時復說無量經故。

  二依佛地論。自有三說故。彼第一雲。言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云何言一。二雲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間。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三雲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

  三依此經。始成正覺時。一剎那。或無量劫。融無障礙。乃至具攝一切法界。無不皆盡。方名一時。

  三辨體中。一雲與時大小宗中通有四說。一依薩婆多及經部宗。蘊門俱以五蘊為性。界處門中。有為為性。

  二依大乘法相。五蘊門中行蘊所攝。界處門中。法處法界意識境故。佛地論雲。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色心等上總假立故。是不相應行蘊所攝。

  三依無相者。智度論第二雲。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所有。蘊界入所不攝故。乃至雲。如是等種種。除邪見故。不說迦羅時。說三摩耶時。答曰。見蔭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有別時。所謂時方離合一異長短等名字。凡人心着。謂是實法。以是故。除棄世界名字語言法。釋曰。此以離相為性也。

  四依相無相無礙者。謂一之與時。皆是德相。應機之具。是故一收一切數。盡為一體。一時攝一切前後際劫。盡為時體。乃至各具無邊無盡理事無礙法界。以為其性。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不離此故。染界妄心所現一時。於此一時。即是不是故。

  四問答者。問說處城國既具標名。說時日月何不別顯。

  答且依標總由二義故。但云一時。若據別顯。許亦無失。言二義者。一言略義同。故云一時。謂佛說法。或一剎那。乃至多劫。一期究竟。總名一時故。二語言便易故。言別顯無失者。即如此處文雲。始成正覺故。又別行十地經雲。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涅盤雲。二月十五日。臨涅盤時故。仁王雲。年初月八日。方坐十地故。如是等文。處處皆有。不可繁引。上來第三時成就竟。

  第四主成就中三。先得名。次出體。後問答。初中三。一佛。謂佛陀。此翻為覺。即圓滿大智照用者也。所照是何。謂菩提法。即真俗無二無障礙法界境也。二依佛地論第一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三依此經宗。始本無異之智。照法界法。無有差別。名之為佛。下文雲。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故。普照境界。同一法性。始本冥會。境智一如。名之為佛。

  二體性者。依佛地論。五法攝大覺地。謂四智及清淨法界。依此經宗。具攝無邊無礙法界一切諸法。乃至三種世間。總攝為體。

  三問答中三。一問說此經者。或佛自說。或菩薩說。或佛菩薩光明中說。或神天等種種類說。何故今此唯稱佛耶。答說雖多類。莫不皆承佛力。佛為主故。證信勝故。但標佛也。故智度雲。若不推從佛聞。則諍論起故。

  二問。大師具有十號。何故經首唯標佛稱。答依真實論。佛具十義。余號不爾。故但云佛。十義如前具釋題目中說。

  三問說此經佛。為他受用。為粗化身。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他受用。則不應在摩竭提國。又與十地偈頌相違。彼雲。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於彼。若粗化身。則不應名毗盧遮那。現相品雲。毗盧遮那大智海面門舒光無不見。如是等文。諸會皆有。如何釋通。

  答說此經佛。非唯他受用。亦非唯粗化。所以者何。十身說故。謂如來身應機而有。機宜無盡。佛身亦然。故說十身。意顯無盡。然佛一身與無盡身。非一非異。何以故。由是佛故。入法界名號等品。皆說一身。或稱釋迦牟尼。或稱毗盧遮那。或稱悉達多等。故無違也。十身者。如別行章說。上來第四主成就竟。第五處成就中。總標摩竭提者。西方諸佛六說不同。一雲摩竭提者。總相而名。謂之善勝。善中之勝故。或善即勝故。二雲摩不也。竭惡也。提處也。由此處所無惡法故。三雲摩不也。竭害也。提處也。以此國無刑戮。有犯死者。置之寒林故。四雲摩遍也。竭提聰慧也。言總慧之人。遍其國內故。五雲摩竭星名也。提處也。以此國界屬彼星故。六雲摩大也。竭提體也。言此國於五印度諸國之中。境界最大故。上六說中。今用表法。第六為勝。謂所明法界廣大包含故。或通初四。理亦無違。

  自下第二。別顯四成就者。一別顯處深。二始成下別顯時遍。三其地下別顯處嚴。四爾時世尊下別顯主德。初中二。先釋文。後問答。前中雲阿蘭若法菩提場中者。今勘梵本。正雲達摩阿爛攘。此翻為法閒寂。亦曰法無喧諍。此名簡異事無喧諍。謂事寂事喧。時處必異。法無喧諍。喧即無喧。故曰達摩阿蘭若也。即由此理。凡譯梵言。不必皆回。故阿蘭若有其三類。一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磧處也。二摩登伽阿蘭若。謂冢墓間。去村落。一俱盧舍。依婆沙一百三十六說。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今計二尺為肘。四肘即八尺。總有四千尺也。依正量部。一俱盧舍。一千弓量。八尺為弓。總八千許步。當此減四里少許。真諦釋雲。阿蘭若者。名無聲處。謂無聚落聲。無采斫聲。無斗諍聲故。三達摩阿蘭若。即此所明。具釋如前。

  言菩提者。此雲所覺法。即真俗鎔融。無礙法界。於此證會故。場謂檀場。譬類之名。如世壇場靈祇棲托。佛為眾聲靈祗之最。托跡所依假其名爾。按西域記。摩竭提國。在中印度界。王舍城處其中。去此王舍城。西二百餘里。有山名伽耶。山南有樹。名畢缽羅。由佛於下得菩提故。改名菩提樹也。

  後問答者。問說此經處。為淨穢邪。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是穢。不應雲寶樹寶池。又此品末。亦不應說言爾時華藏界其地六種動。若是淨者。說九會處。何故皆在娑婆人天。

  答准上下文。華藏娑婆。就相說異。以相從性。無礙圓融。是故依如此處。說如此法也。問此初會。既在摩竭國說。彼國眾生有預會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有預者。經何不言。若無預者。何須此說。答此有二義。一為表法。二為應機。言表法者。謂摩竭國是諸國之上首。第一會為九會之最初。故此說也。言應機者。會中菩薩。除十方新來。余皆隨願生於此國。斯即應機。何必要列凡俗方是所化之眾。

  第二別顯時遍中二。先釋文。後問答。前中始成正覺者。謂前但總標聞法一期究竟。然未別指的在何時故。此別名始成正覺時也。謂初成就正真覺智。然此約教總有五說。一依小宗說。菩薩於菩提樹下。修三十四心已。得菩提時。名始成正覺。如婆沙八十二說。二依權教大乘。自有兩說。一約八相化身。於覺樹下。現降魔已。示成正覺時。名始成正覺。二約報身。三無數劫。備修萬行。十地滿足。無間道後。四智創圓時。名始成正覺。三依實教大乘。亦有兩說。一以始覺智。同本覺智。無始本兩異之時。名始成正覺。二以十佛法界身雲。周遍法界。時處皆盡。無處無時。無非應現新成佛。名始成正覺。即前化相。亦即是此。所以者何。眾生須成始成無不應故。今此所明。是最後也。

  第二問答中五。一問此雖別顯教起時分。而雲始成正覺。然未定說成道已後幾日說耶。

  答准十地論經說。佛成道後。第二七日。即說此經故。若爾何故佛不思議品說。一切諸佛現身說法。周遍法界一切時處故。彼中雲。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出若干數舌。一一舌化出若干數差別音聲。一一音聲。演若干數修多羅。乃至雲。未來際劫。猶可窮盡。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又乃至雲。所有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其中眾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無變無斷。無有窮盡。

  答此中第二七日者。即是攝盡九世十世之第二七日。是故此日說即是彼一切時說。故不相違。問若爾。諸時相望相攝力齊。何要在此。不在余時。

  答此即是余。不得說余。又亦不礙表初之說。以不懷相故。問世親菩薩。釋十地經雲。此法勝故。在初時及勝處說。豈初二會及七八九會。所說佛果。不如十地。又密跡普曜二經同說。成道已第二七日。於鹿野苑。說三乘法。而普曜雲。說十二因緣三乘俱益者。以十二因緣通三乘故。若以初說即為勝者。此說三乘。亦應勝耶。

  答世親且依一相故作是說。謂涅盤心中十地為勝。六欲天中他化為勝。一代說法此日為勝。非謂一切也。問世親既雲此法勝故在初時說。初時即是第二七日。何故諸經律論說初轉法輪。曰與此異同。如前所引密跡普曜。所說轉日與此經同。若依法華第四七日說。四分律第六七日。興顯行經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智度雲五十七日。十二游經雲一年方說。有雲智度五十個七日。與十二游經一年說同。如是異說如何會釋。

  答此由根器差別宜聞不同。望佛赴感。無時不說。望器無感。未曾有說。是故已入大地諸菩薩眾。不見如來初說後說。於一切時處。恆見如來常說。純說大乘一味。不思議法品中。據此而辨。

  第三別顯處嚴者。此下亦可辨三世間嚴。又前雖別顯阿蘭若等。然未具明場中所有故。此別顯。於中有四。一道場地嚴。二其菩提下明菩提樹嚴。三如來所處下明宮殿樓嚴。四其獅子下明師子座岩。就初地嚴中有十事分四。初一地體嚴。謂標以堅固。釋以金剛。此總句也。俱舍第十一雲。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起金剛喻定。更無餘依及余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此中望彼有同有異思之。次四事地面嚴。於中一寶輪離相之極。二寶華。三淨寶。四現眾色相。廣多如海。次四事地上嚴。一寶幢。於中復五。一體是摩尼。二光業不息故云常。三說法無間故云恆。四寶網隱顯莊嚴。五華纓體香名香華纓周垂瑩助為幢嚴故。二寶能現身通故云變現。一能雨寶說法也。二能雨華成行也。皆能任機即應並雲自在。三法性生華麗而且普。鎔融行位。四繞幢寶樹為眷屬行列枝葉繁郁。悉發光故云光茂也。後一事佛力加嚴。謂場中所有之物。皆於地面現影。

  第二菩提樹嚴中。九事分四。初一樹形嚴。謂高無與等故云殊特。此總句也。次三事樹體嚴。一身是金剛。二干是瑠璃。三技是雜寶。次四事體相用嚴。一唯用嚴。謂密蔭垂涼。二唯相嚴。謂華雜色相間技間。三體用相嚴。謂摩尼體發焰。用間飾相故。華果同時自有二義。一從觀同時因果行所生故。二從佛行所起故。佛行如出現品說。四展轉用嚴。於中三。一遍樹光。二光雨寶。三寶出菩薩。此顯依正無礙寶。及菩薩非本嚴事。故總為一。設開為三。亦無傷也。後一佛力加嚴。謂說法無盡故云恆也。

  第三宮殿樓嚴中。十一事分五。初一量及相嚴。謂廣而且麗。於中四句。一標主。次二舉事廣麗。後句釋廣。此總句也。次一體嚴。謂眾色摩尼成故。次一相嚴。謂寶華莊故。次七勝用嚴。一嚴其出光。如雲湧出。應用無來。用謝無去。二宮殿間影成幢。勘影字。梵雲阿嚩(無賀)皤(蒲賀)娑。此雲照曜。亦云影。亦云光。雖通三義。量所宜用。今此應雲光華成幢。三眾海所集。勘梵本雲。阿難攘菩提薩埵曼荼羅娑揭羅三摩嚩薩攞囊羯[鞥-合+(白-日+田)]。此雲無邊菩薩部類眾海湊入之藏。其曼荼羅音通於五義。謂泥壇日輪圓滿境內部類。今此即當部類之義。以道場眾會無邊品類周匝遍滿。不但集在宮殿邊故。贊宮為藏者。以其包容菩薩眾故。四出佛光聲有二種。一佛光出聲。二聲與光別。然是法界體事。又能說法界門。名不思議。五寶網周垂。六現佛力境。七現染影像。問染淨不俱。如何淨中現染。

  答染以無性為性。仍不壞相故。淨證無性成。與染令為體。不壞淨性故。染淨相望。非即離也。後一佛力加嚴。謂於時處體事。而現廣促業用。一念包法界也。一念者。仁王觀空品雲。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下文說念。准此應知。

  第四師子座嚴中十事四。一量及相嚴。謂高廣而復妙好。上無加故高。旁無外故廣。即事而理故妙。即理而事故好。此總句也。次四事體嚴。謂一台是摩尼。二網是蓮華。三輪是妙寶。四纓是雜華。次四事相嚴。一諸事修嚴。二技果間飾。三寶光相照。四主伴珠寶。俱放光瑩。後一事佛力加嚴。謂說佛境界。上來四段。是第三別顯處嚴竟。亦即三種世間中器世間莊嚴訖。第四別顯主德者。前雖總相標佛為主。然未具明主之德用。故此別顯。於中有二。先總牒前所處之座。後於一切下。別明其德。德中有五。一三業普周。二身恆下明遍應群機。三一一毛下明毛端容剎。四身遍下明身智皈寂。五三世下明光現佛事。初中二。先法。後喻。法中三業即為三。初意業中二。先標。後智入下釋。標中雲於一切法者。真俗二諦法也。成正覺者。獲得曰成。至極名最。離倒為正。開悟稱覺。於何開悟。謂即前一切法。云何開悟。此有三釋。一雲於真諦境。證離言性際。於俗諦境。窮盡差別相。二雲法差別境即無差別故。如瑜伽三十八雲。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等正覺。後釋雲智入等是也。三雲證真即俗。而不壞真。證俗即真。而不壞俗。真俗二境及智鎔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開悟。為正悟之極。故云最正覺也。

  後釋中言智入等者。釋前於一切法正覺也。此二句一義。前約隨俗入之言達。謂了達過未之事。分明顯然。與現無別。故云平等。後約會性入之言證。謂證會三世法體同一法性。故云平等。二身業中。雲其身等者。有二義。一即此座上坐時。即充滿法界眾生前故。二佛身全收三種世間。故云充滿。三語業中。雲其音等者。此通三種。一音聲。二言音。三言所詮法。文雖通三。意在說法。能順十方故。後喻中二喻。初喻喻前意業。後喻前身語兩業。初喻中兩句。一含容義。喻量智照俗不礙萬像。二平等義。喻理智照真萬像一性。然不礙萬像。後喻中兩句。初句普遍義。喻前身業充三世間。後句遍入義。喻語業普說逗機。故云平等隨入。或圓音合機。各隨影像解。故名入也。

  第二遍應群機德中二。初身業。後演一切下語業。前中三。初明普遍超勝德。先明普遍。後明超勝。前中言遍坐一切道場者。其類有五。故言一切。謂一一切同類世界中道場。如名號品等說。二一切異類世界中道場。謂樹形等。如世界成就品說。三一切世界種中道場。四一切世界海中道場。並如華藏品說。五一切微塵中諸世界內道場。乃至重重。如是五類。佛皆遍坐。

  後超勝者。彰超劣非奇。故云菩薩眾中等如日映星也。二三世下明果滿行因德。亦主伴顯發德。三無邊下明光遍法界德。

  二語業中兩句。初法。後喻。配合可知。

  第三毛端容剎德中二。初明容剎無礙。然有二義。一一毛端有多剎。是小大無礙。二多剎互容不失自相。是相在無礙。後各現下明於諸剎內調化自在。

  第四身智皈寂德中二。初明身不動而遍此有二義。一用而常寂。身應十方而常。寂故無來往。二佛身如理圓遍一切在即是彼故。不待來往也。後智入下明智無寂。謂了相無依。故云入也。

  第五光現佛事德中二。初光現三世佛神變。後一切下光現一切佛土莊嚴。上來別顯主成就竟。

  自下第三總別標眾成就中二。先料簡。後釋文。前中略顯三門。一眾數。二新舊。三位地。初中通辨九會眾會數。總有一百七十二眾。謂都序中有四十一眾。謂同生一眾。異生三十九眾。佛師子座中一眾。此四十一眾。遍九會。第一會中有三眾。謂舊眾。新集十方眾。佛眉間眾。第二會中有新舊二眾。第三第四會中各有三眾。謂舊眾。證法眾。及天王眾。第五會中一百一十一眾。謂舊為一。升天品內供眾。有一百七。並天王眾。及偈贊品中新集眾。又十回向品中證法眾。第六會中有四眾。謂說偈天女眾。同生。異生。證法眾。第七第八兩會各唯一眾。謂普賢普眼等舊眾。第九會中三眾。謂菩薩眾。聲聞眾。天王等舊眾。上來且就別。有此不同。若依融攝。一一會中。有餘會眾。稱法界會。互相在故。准計可知。

  二諸會新舊者。或有會中唯舊無新。如七八兩會。或亦新亦舊。如餘七會。其三四五六會中。證法菩薩皆新來故。

  三位地者。此中略有五類眾。以辯位地。一常隨眾。亦名嚴會眾。主伴眾謂普賢善德等。同生異生眾。同生有一眾。異生有三十九眾。一一皆有十佛剎微塵數。如實廣說。盡法界一切佛。互為主伴。常互莊嚴果位十身菩薩身故。二表法眾。如說十住解位。以慧名表解等。然皆因位極也。三證法眾。此中通八地已上故。四所被眾。此中不定。或始從凡位。乃至十地等故。發心功德品雲。十方諸佛。告法慧菩薩言。汝說是法。皆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乃至雲。無量菩薩。一生當得阿耨菩提等。又如天王天女等。皆是初地已上。由見法界身故。五供養眾。多是初地已上。上來且依行布德說。若約圓融行位。則不如是。謂所修之行。既一即一切故。所成位亦無礙也。約教思之。

  二釋文中二。初各通列名。通贊德。後爾時如來道場眾海下。別標名德。以德贊佛。前中四十眾分二。初一是同生眾。後復有佛世界塵數執金剛下。是異生眾。問何類何位。為同異生。復云何名同異生耶。

  答古來諸德種種解釋。或雲聲聞為同。菩薩及雜類為異。或雲菩薩聲聞為同。雜類為異。或雲菩薩為同。聲聞雜類為異。或雲地上為同。地前為異。或雲八地已上為同。已前為異。或雲菩薩及雜類俱為同異。或雲雜類為同。菩薩為異。或雲菩薩為同。雜類為異。雖此八釋。後三可通前五難用。所以者何。同異生名。非地位故。十地論釋請分之中。唯言解脫月是同生眾首。不判聲聞故。就後三釋中。初依實義。不據分相。今既科文。須依分相。二約菩薩形。非隨所化異生。作彼同類生身故。雜類不爾。故名為同。所以者何。異生之名。有二義故。一者造異趣業。受異趣生故。二者異聖人生故。此中同異雖俱菩薩。約形相別。而立其名。三約雜類為隨所化。諸異生類。作異生形。同生之名。但約同得法性生身。作菩薩形故。

  今於三中。依最後釋。就前同生文中有四。一標數辨類。二其名下依數列名。三如是等下結略顯廣。四此諸下依名嘆德。初中十佛世界者。十是一周圓數。表無盡故。佛世界者。凡一佛上。報化有異。權實宗殊。今取共許者為量。則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剎。或名佛土。體無差別。微塵者。七極微量也。下文有此。並准應知。菩薩摩訶薩者。此通名也。具釋如前藏部攝中。然今意取果位菩薩示跡因極者也。

  二依數列稱也。文中略列二十菩薩。初十連枝普者。顯具法界總相德。故准下第五卷列名得法中。次音賢下有一菩薩。名淨德妙光。今此略也。後十名異者。表具法界別相德故。然總之與別。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礙分相顯德立其名爾。又此十名中。或依福行德行。或通福德。或德用。或離障。或據蘊德。或約三業勝用。如是種種。准釋可知。

  三結雲十佛等者。如前可知。四嘆德中二。先一句標。後往昔下釋。標簡余位故云也。釋中總有二十四句分三。初二句就緣嘆德。次二十一句就行嘆德。後一句總結多門。今勘梵本。總有二十一句。其中同異。各如下注。就初約緣嘆德二句中。初句嘆宿因同行。後句嘆從佛海生。前中雲以昔與佛同善根故。今得同言毗盧遮那者。此翻為遍照光明。此有四義。一身光遍照事法界乃至塵道。二智光遍照理法界三身光照事理。四智光照理事。所以者何。身智理事互鎔融故。此彼或俱皆無礙故。後句雲皆從等者。如何菩薩自體。乃從如來善根生耶。本疏兩釋。一如來善根為增上緣。真善知識為令梵行就彼勝緣。故說從生。二彼諸菩薩所修之行。皆如來所有。據彼令行。行滿成身。故從彼生。今助兩釋。一從他如來善根海生。主伴善根之所生故。二從自如來善根海生。果德十身故。所以通此自他義者。文無簡言故。梵本雲與佛同一善根海生故。此有二意。一顯類會有因。二顯大人類會。前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後從自如來者。如下兜率偈贊品雲。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乃至雲。已得佛身。與佛同住。獲一切智。從一切智而生其身。又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如上釋稱我聞中顯第二就行嘆德中。二十一句分二。初九句嘆自分因行德。後十二句嘆勝進果行德。前中分三。初三句自利行圓。次三句利他行滿。後三句得法位極。初中一諸度行圓。謂多劫積集六度十度八萬四千。乃至無盡行海。莫不究竟。或照諸度境界畢(梵本雲圓滿曜一切波羅蜜境故)二慧用殊勝。決擇名慧。照矚稱眼。見一味理。故云明微。等觀三世者。照三世境。同一法性。無差別故或。智遍照(梵本雲智〔照〕光明妙極清淨普照三世故)三顯定深勝三昧。正雲三摩地。此曰等持。離沈掉故名等。攝心一境名持。言具足者。無定不獲故。清淨者。定障皆盡故。又於一切定境。皆明徹其際故。雲具足清淨。(梵本雲照一切三昧〔梵〕極清淨故)二利他行滿中三。一語業正教輪。言辨才者。巧顯深理曰辨。善應機宜曰才。如是辨才。稱理深。遍事廣。難測如海。二身業神通輪。謂以佛德類身。令物尊嚴。上二句梵本合為一句。(梵雲照佛廣大功德威德無盡辯才海故)三意業記心輪謂知根利鈍大小生就耎中上別。稱其所宜。謂之如應。勸善制惡。故云化伏。(梵雲照一切世間調伏成發趣平等等智故)三得法位極中三。一證理法。謂大智證入平等真法界藏。言智無差別者。能證智與所證境。冥合一味。無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來入於如。不即不離。說智證如。本來無二。不壞能所。如是證入。為究竟證也。依佛性論。有五種藏。此即是彼第五藏也。故彼雲一如來藏者。謂在纏合果法。二自性清淨藏。謂在纏不染。三法身藏。謂在果為功德依。四出世間上上藏。謂出惑障。超過二乘菩薩。五法界藏。謂通因果染淨。外持一切染淨漏無漏法。故名法界。內含一切恆沙性德。故復名藏。(梵雲照無差別智地一法界藏故)二證果法中。證佛解脫者。謂於佛總相別相解脫法門。各皆互得。此則於出離道及作用。皆自在無礙。故名解脫。如下不思議法品雲。於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廣如彼說。有說離愛無明。得心慧解脫者。非此所宜。甚深廣大者。謂解脫事無不包。理不極故。(梵雲照佛所行甚深廣大解脫境界故)。

  三得位極者。謂此諸菩薩。身遍六位。隨在一位。能以方便。攝持一切地行願海。梵本中分成兩句。取意復殊。謂上句明與佛同一地照履出生等。下句明以願力持力照無邊眾生。(梵雲照曜隨順履踐出生一地故住加持智入一切願海照無邊故)第二嘆勝進果行中。十二句分三。初得果法。二於一切處下起果用。三一切如來下攝果德。初中五句。一同佛三業。隨智慧行。無間無盡。窮未來際。(此句梵本入前句中)二入佛密境。此有二種。一佛即密境。謂佛三業業名。非余測量故。如密跡力士第二卷說。應持菩薩量佛身不得限。目連尋佛聲不得邊。佛心無思成事等。廣說如彼。又佛身非色現色。色現非色。非量現量。量現無量。不分而遍。不去而至。應見者則遠感無限。未宜見者。現前不睹。自身一多多一。及與余佛一多多一。皆各同時鎔融無礙。應聞聲者。無隔遠近。遠聽不異近。未可聞者。對語不聞。一音應多類。各謂同己言意所照燭。等覺菩薩不能測。是則佛為菩薩密境。二佛之密境。謂佛所知見甚深陀羅尼三摩地微細因陀羅等。非余境界。故言希有。窮其源際。故云了達。如下文說。第十地菩薩。入如來十種秘密處處即境界。此文或通前二義也。(梵雲遍照如來廣大秘密希有境界故)三入佛平等法。謂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以法身無二故。智平等無增減故。用平等悲願普應故。(梵雲智光隨順恆照一切佛平等法故)四得佛位者。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經說。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二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三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火輪威嚴明德地。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最勝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九無邊億莊嚴回向照明地。十毗盧遮遮那智海藏地。釋曰。其毗盧遮那地。即是此中普光明地。斯經文略故。無智海藏言。此諸菩薩皆先成就。故云已踐。又為舉後攝前。但說此地。理實皆踐。踐者游履。謂得究竟圓滿之智。照佛大智所行之境。准此應雲。已踐如來普光明地所行之境。地即是智。約位名地。或可以智照。智義亦無傷。(梵雲安住如來所行普光智地照無邊門遊行一切三昧海故)五得佛三昧海。謂佛無量定深廣如海。菩薩已微其深故云入等也。(梵本此句入前句中)。

  二起果用中三。一現佛身業遍世同事(梵雲見一切世間行海智善安住隨順一切行故)二得佛意業。謂大總持持多法故。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一發即中。無初後故。三利益不退。令一聞已畢竟定故。四制伏不退。能伏魔軍。制外道故。法輪義如別章。梵本上二同一句。前句是陀羅尼之辨才。不分二業。(梵雲得一切法海左右旋陀羅尼善巧辨才故)。

  三攝果德中四。一佛德入身。謂一切如來無邊功德。皆入其身(梵雲一切佛功德海入身周遍故)二自在游剎中二。初標現德。謂十方佛土隨願遍至。後已曾下顯宿因。謂往昔曾事彼諸佛故。梵本中兩句意各別。又是願力出光遍住諸剎。非身去也(梵雲願海出生光明遍一切佛剎故無邊際劫愛樂供養一切諸佛得法門光明故)三一切如來下常遍為伴(梵雲一切如來道場皆往禮〔觀〕故)四恆以下純授大法。勝果智身。即是佛身異名(梵雲以普賢無餘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顯現故)。

  第三成就下總結多德。謂諸菩薩德齊佛海。別嘆難周故。此總結雲無邊也。

  第二大段。明異生眾中二。先科文。後釋義。前中異生。總有三十九眾。分之為三。初金剛神下。明諸神眾。二阿修羅下。明雜類王眾。三夜叉王下。明諸天眾。又此三十九眾。為顯守護三世間故。有三類別。初金剛及足行神二眾。守護智正覺世間。二道場神已下至主晝神。守護器世間。三身眾神及阿修羅已下並守護眾生世間。隨有兩判。且依前釋。就初諸神眾中。有一十九眾。一一眾內。文皆有四。謂標數。辨類。依數列。舉略結廣。略嘆其德。

  初金剛神眾。標數可知。辨類者。神執金剛杵。衛護如來。靈祇不測故。曰執金剛神。此從所執為名。有財釋也。二依數列名可知。三舉略結廣易解。四嘆德中。十句分二。初一句。宿願多劫故預斯會。後隨願下九句。昔願所行。今並圓滿。故預斯會。九中初一句總。後積集下八句別。別中。一福行願滿。二定行願滿。三通行願滿。四證解脫行願滿。五威光行願滿。六隨應現身調生行願滿。七隨佛化往行願滿。八守護行願滿。

  第二身眾神眾中。文四同前。辨類有二義。一身。謂神之自身眾。即同生同名及所隨者。凡有其二。共有其三。三故名眾。此從所化得名。身之眾故依主釋也。此神即是菩薩同生同名隨類生身。二謂此神專以變化多身而為佛事。故立其名。德中二。初雲皆往昔成大願者標也。此文亦應雲往昔大願今皆成就。後供養等者釋也。謂昔發願願得供養。修供佛行。此願今遂。故云成就。

  第三是行神中文四同前。言是行者。因他足行。成自供養。此即足行之神依主釋。入法界品雲。善現比丘行時足行神布華足下是也。德中多劫親事如來。

  第四道場神中四同前。下亦並同。更不載此語也。釋名如前菩提場處說。若克梵字翻名。應曰覺場。然道場是佛所有。此神守護。依彼得名。是依主釋。德中二。一宿值多佛。二供願今遂。此中前嘆願成。後嘆身供。

  第五城神者。依所護得名。亦依主釋。又表守護法城心城故。德中以己德行。嚴佛宮殿。如何佛威神之依果。此義如前。共集互融主伴之因。今將顯此嚴之義。故說佛宮殿用神善根嚴。向若說果從自因生。無由能顯互融因果也。

  六地神者。又表深重行願如大地故。行願生成佛智住持故。雖余神等亦名此義。今但偏就此門而贊。亦即攝餘一切德盡。此一即是一切一故。餘眾准此。德中二。初發深重願等者標也。後願常等者釋也。

  釋中二。一願當近佛此願德身。二願同修行此願成行。由前願故。感異生身。由後願故。與佛常為主伴。主伴必由善根互融。互融必由互相回向及觀所修。同一法性故。

  七山神者。又禪行寂靜。離囂塵故。德中得淨法眼見法性故。

  八林神者。表具德義。德中身光悅機。令樂增行。

  九藥神者。又表不空三業滅惑成德。如藥樹王無空過故。德中二。一能除惑病故。雲性皆離垢。謂性能令他離垢故。如阿伽陀。二能增壽命色力故。雲慈仁佑物。如七十八中蓮華藥。

  十稼神者。又表法力精氣增長行故。法味逗根令滋義故。德中應機授法。生大法喜。

  十一河神者。又表法河流潤益生。亦表無住悲智於生死河無間運濟。德中勤作意者。濟無暫停。如河流不息也。言利益眾生者。設有安樂。亦為利益故。但言益也。或上句明菩薩船師七地已還。下句八地已上也。

  十二海神者。又表智深福廣。德中以佛功德大海者。明所護也。言充滿其身者。顯融攝自在。不爾如何菩薩以功德充於自身。故知由主伴互融。善根共集成故。具顯如前。其所表及德。准此一處。通外事內行。余異生眾。並准應知。然其內德多是持業。即如此中功德即海故。外事多是依生。謂主海之神故。余並准此。

  十三水神者。又表法水洗濯。德中救護眾生者。法水除世渴愛也。言為利益者。法水令增出世福慧也。

  十四火神者。又表慧火焚惑薪故。成就善故。破愚暗故。德中二。一身語智光復各多類。故云種種。又如下文雲善財入火得三昧樂等。二即前諸光明破嗔恚等三毒熱惱。

  十五風神者。又表慈悲心現大智風輪能令眾生身心清涼。又表智風能滅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如劫壞時有散壞風。壞器世間。並如出現品說。又表願風能起一切佛事。現身說法。散滅煩惱。成就善根。利樂眾生。如賢首品說。風能起一切世間乃至安樂眾生等。德中嘆慈風智風等散滅我慢。如劫壞時旋藍猛風散金剛山等。又散滅雲等亦爾。

  十六虛空神者。又表法性虛空離染廣大。德中三。一自性清淨心。為無始客塵[雨/復]不顯現。今此斷障顯淨德。如事空雲霧等除。本性淨故。二法性虛空無外故廣大。如事空無際畔故。三性淨真空本來明潔。如事虛空性本淨故。

  十七方神者。又表正慧離迷謬。使行無邪僻。示導眾生。各安其所。德中二。一教光善巧故。雲方便示方隅正位令離迷錯。此表正教示現正真之道。二轉教於人故。雲相續不絕。

  十八夜神者。又表生死夜以智炬示導。即是然正法燈。令尋正路。德中。翻生死中。於夜寢息。將為安隱故。此以精勤進道為樂。

  十九晝神者。又表於深法中勝解分明無有暗昧。德中。於理事圓融行。成就三德故。雲於妙法。法即行法。一生信。二起解。三成行。故云勤嚴飾等。

  第二雜類王眾中。四眾皆約所領為名。是有財釋。

  初阿修羅者。亦云阿素洛。大婆沙中。名曰非天。或有釋雲。此類業報神通及所受用。多同於天然以飲酒放逸。乖失天儀。故曰非天。佛地論釋天趣所攝。然由諂詐。無天實行。故名非天。如人惡行責曰非人。或曰非端正。謂行惡故。或雲不酒。於大海中作酒不成故。正法念說。諸阿修羅住處有五。一在地上眾相山中。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下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羅睺。此雲障礙。由能以手障於日月。領無量眾。三從彼更下過二萬一千由旬。王名勇健。亦領多眾。四過彼二萬一千由旬。王名華鬘。亦有多眾。五復過彼與前數等。王名毗摩質多。此雲響高。是舍支父。身如須彌山。與帝釋戰時。發自海底。揚聲大叫。我是毗摩質多。我是毗摩質多。由此響聲。令閻浮提所有山嶽一時震動。今此經列。並是位極菩薩。隨類生身。大智度論亦云。羅睺修羅是大菩薩。又表菩薩隨能自在。出生死海。游諸淨剎。而為眾生。常在有海。德中略顯斷障。精勤者。大智勇猛也。摧我慢者。謂諸凡夫隨類。皆恃大力。而起我慢。今菩薩現為彼王。就或偏重者先權。及諸煩惱者。余或隨斷故。

  二迦樓羅者。或曰揭路荼。此金翅鳥。亦云妙翅。以此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海龍王經雲。其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止容一足。涅盤雲。此鳥能食消龍魚七寶。唯除金剛不能令消。又食應命終龍。又龍曾過去受三歸者。及現以片袈裟着身。乃至一縷系之者。皆不食之。增一經雲。四生金翅鳥。而食四生龍。其卵生鳥。從金剛山頂鐵杈樹下。入海取卵生龍。水未合間。還至本樹上食之。若住胎生龍。其鳥即死。若胎生鳥。得取胎卵生龍。不得取餘二生龍。若濕生鳥。得取三生龍。不得取化生龍若化生鳥。得取四生龍。然日食大龍王五百小龍。繞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取食。其鳥命將盡時。至海取龍。為龍吐毒。不復能食。飢火所燒。聳翅入海。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復卻上。如是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山頂命終。以食龍身毒氣。散火自焚。難陀龍王。恐燒寶山。降雨滅火。而滴如車輪。其身完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月*坒]。紺瑠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今此經所列。皆是位極菩薩。大願所成。隨類生身為王化導。又表大心妙觀。開生死海。澇漉沈淪。令至涅盤。故出現品雲。以十力止觀兩翅。鼓揚生死大愛海水。使其兩辟。撮取善根熟者。置佛法中。離世間品頌雲。菩薩迦樓羅。如意堅為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淨眼。住一切智樹。觀三有大海。搏撮天人龍。安置涅盤岸。德中。菩薩悲願現作彼王。以大善巧力。救攝彼類及餘一切。又案大方便力者。十力止觀。如彼鳥奮勇猛力以兩翅搏開海水也。善能救攝者。即前十力止觀等用。如鳥於海取龍將出也。

  三緊那羅者。亦曰緊捺洛。此雲疑神。以其頂有一角。面復似人而端正。見者生疑。為是人邪。為是畜生耶。為非人乎。因此名爾。亦名歌神。以能歌唱作樂故也。又表菩薩雖示眾生形類。而非眾所攝。不可字名也。德中四。一精勤。二慧觀。三禪樂。四遊戲神通。此如凡夫緊那能歌唱戲樂故也。

  四摩睺羅伽者。亦曰莫呼洛迦。此雲大腹行。亦云大蟒。以其無足如蛇腹行。而軀貌復大。故名也。又表菩薩雖常遍行一切萬行。而無所行故也。德中二。初自修離相三輪故。故云大方便。復教眾生修離蔽障。故云永割痴網。以有漏修是痴是網故。

  第三諸天王眾者。此中略敘三界安立器及有情云云。天是自在義。光明義。清淨義。依智度論。天有三種。一人天。謂帝王。二生天。謂欲色界天。三淨天。謂佛菩薩第一義天。今此所明。即第三菩薩天也。於此天王眾中。總有一十六眾。長分為二。初十一眾。是欲界天王眾。後大梵天王下五眾。是色界眾。就前欲界眾中。初夜叉王者。即是北方天王毗沙門也。此雲多聞。以其福德之名聞四方故。此王雖是六欲初天。以其所部名夜叉等故。從彼為名。此即夜叉之王。有財釋也。夜叉此雲輕揵又領一部。名曰羅剎。此雲可畏。德中。勤護眾生。不使煩惱惡鬼害於慧命。故云守護。此四大王眾天。三法度經雲。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二分。食天甘露。人間五十年為彼一日。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壽五百年歲。

  二龍王眾者。此初總標眾名。從所領為名。毗樓博叉。此有兩解。玄莽三藏雲。毗樓魄也。博叉月也。日照三藏雲。毗遍也多也。樓謂樓彼。此雲色也。博叉謂博說叉。此雲諸根也。謂此龍王。眼等五根。皆有多種色相莊嚴故。此王主領龍及富單那。富單那者。此雲熱病鬼。列名中娑竭羅德叉迦等者。並如音義中釋。言無熱惱者。謂一切諸龍有四種苦。此龍無故得此名也。四苦者。一熱沙墮頭。二行欲時作蛇身。三為金翅鳥食。四風吹寶衣露身之時。依謗佛經。此龍難初三苦。大智度雲。此龍是七地菩薩。依須彌藏經。此龍是馬形龍主。又一切龍。總有五種形類。一鳥形。善住龍王為主。二蛇形。難陀龍王為主。三馬形。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四魚形。婆樓那龍王為主。五蝦蟇形。摩那斯龍王為主。德中。菩薩以隨類攝故。於外則降水雨。除炎災疫毒。於內施法雨。文中二。先興身雲布法雨。後滅惑業苦一切熱惱。

  三鳩盤荼王眾者。南方天王眾。從所領為名。能領名毗樓勒叉者。此雲增長主。此王部領鳩盤荼薜荔多二眾。不令損惱眾生得便增長色力壽命故。鳩盤荼此雲冬菰鬼。以形卯特異諸類得名。薜荔多此雲魘魅鬼。廣釋並如音義中說。德中兩句。初句自分自利行。勤修無礙法界法門。二勝進利他行。謂既自修學。後將化生。故云放光明也。

  四乾闥婆王者。東方天王眾。亦從所領為名也。列名中提頭賴咤者。此雲持國。謂任持國土。擁護眾生也。此王領二部鬼。一名乾闥婆。此雲尋香。亦曰食香。此類止住十寶山間。唯食諸細末香。常供忉利番設奏樂。二名毗舍闍。此雲啖精氣鬼。謂食啖有情及五穀等精氣。問四王皆領二部。何故每唯標一。以名王耶。答理應具標。從穩便勝略故。德中二。初總。後別。總雲大法者。謂大法界緣起法也。別中六。一深信。二起解。三生喜。四愛樂。五敬重。六修行。此上六德。從始至終展轉因起。如次應知。

  五月天子眾者。月是所依處。天子是能依者。從能所依為名故。雲月天子。是依主釋。俱舍第十一雲。月去此幾踰繕那。持雙山頂齊妙高山半(半即四萬由旬)經五十踰繕那。下面頗胝迦寶水精所成。能涼能照。長阿含雲。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爾。二分。一分天金。一分瑠璃。王座二十里。遙看似圓而實正方。其中天壽五百歲。子孫相繼。一劫不斷。又表菩薩大悲清涼照生死夜。饒益安樂。下文雲菩薩清涼月等是也。德中外事則如月夜分開發蓮華。或顯眾生於生死夜長眠。無所開覺。今菩薩月天開發眾生菩提心寶。或開發本覺智寶。謂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如出現品說。釋雲菩提心有二義。能生佛果故如華。可貴故如寶。今約後義故也。

  六日天子者。亦所依為名也。日輪去地。如月數量。依俱舍說。徑有五十一踰繕那。下面頗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長阿含雲。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下亦爾。宮城純金。七寶瑩飾。王座二十里。其中王壽及子孫相續等。並同月天。又表智慧日多所饒益如出現品說。德中外事則日光增長百穀華葉。乃至令身安隱快樂。內德則以智日恆照眾生。令增善法。

  七三十三天眾者。佛地論第五雲。妙高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三十三也。帝釋之名。梵本具雲釋羯羅印拏倈。此雲帝主。拏音搦雅。倈音良遐。舊雲能天主者。謬也。若梵稱釋迦。則此雲能也。迦音甄何反。三法度經雲。此天子身長一由旬。衣二由旬。重六銖。壽一千歲。德中利他令修普賢行故。雲廣大業。

  八須夜摩天王者。須此雲善也妙也。夜摩此雲時也。佛地論雲。此天中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天。又准大集經。此天中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又雲以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故名時分。隨其時別。受樂亦異。故云隨受樂。此天身長二由旬。衣四由旬。廣二由旬。重三銖。壽二千歲。德中廣大增善也。法善充足。亦如彼天隨時受樂也。

  九兜率陀天王者。此雲喜足天王。佛地論雲。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行。故名喜足。謂得少即悅故喜也。更不復多求故足也。長阿含雲。此天身長四由旬。衣八由旬。廣四由旬。重一銖半。食甘露。壽四千歲。德中憶一切佛名。常持不忘。

  十化樂天王者。佛地論雲。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故。又但受用自所化樂。名不化他故。名為善化。三法度雲。此天身長八由旬。衣十六由旬。廣八由旬。重一銖。食甘露。壽八千歲。德中成利他行。謂調其因行。使得解脫果。解脫亦是離障也。

  十一他化自在天王者。佛地論雲。令他化作樂具。顯己自在受用故名也。三法度雲。此天衣輕重壽命等。皆準前。增減一倍。德中勤修不思議解脫因故。雲自在方便。彼果即是廣大法門。

  自下第二色界諸天王眾中有五眾。謂大梵光音遍淨廣果大自在眾。所以此界總為五者。謂前三靜慮各有三天。第四靜慮通攝九天。正唯三天。以四靜慮各為一眾。大自在天亦為一眾。故成五眾。若但明靜慮。則有十八。若並自在。合有十九。若無想屬廣果。還是十八者。薩婆多宗。第四禪中。應唯八天故。瑜伽第四述彼雲。色界有十八處。

  自下有二。先通別名得名。後隨文一一具釋。前中謂梵眾梵輔大梵。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少淨無量淨遍淨。無雲福生廣果。無想天即廣果攝。無別處所。復有諸聖五淨居宮。謂無繁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復有超過五淨宮地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又順正理第二十一釋雲。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也。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嚴劣故名少淨。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此淨周普故名遍淨。自此已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從此已上。則無其事。從首為名故。雲無雲。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繁謂繁雜。或謂繁廣。於無繁中。此為最初。故名無繁。又廣大中此最劣故。亦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以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等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離。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由未證故名無熱。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雜修定障余品至微漸見極清徹故名善見。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薩婆多宗不立大自在天故。彼論不釋。後隨文一一具釋者。初大梵天王眾者。佛地論雲。離言寂靜故名為梵。具名雲梵摩。此雲清潔寂靜。謂創離欲染故名清潔。根本定故名為寂靜。言屍棄者。此雲持髻。謂此梵王頂有肉髻似螺形故。長阿含雲。於梵眾中。以梵音語故立其名。其貌如少童。身白銀色。長半由旬。衣金色衣。非男非女。禪悅為食。壽命一劫。德中四。一慈心內充。二外愍群品。三身放慈光。四令獲樂。初二句或合為一可知。

  二光音天王眾者。准瑜伽。應名極光淨。又釋智度論雲。第二禪中通名光音。彼天語皆口出淨光故名也。長阿含雲。此天身二由旬。壽命二劫。德中四。一慈廣大。二定寂靜。三智喜樂。四證無礙法界。

  三遍淨天王眾者。以三禪中離喜故。身心遍淨也。長阿含雲。以上方便。生於此天。其天王名淨智。四臂持風輪。御金超鳥。德中二。初明自住法界法門。後以此門化利眾生。

  四廣果天王眾者。謂此第四禪報。是世間善果中最勝故。名廣果。德中外同彼天得最寂定故。內德成就法性。其寂智契其中名安住宮殿。仁王經雲。爾時世尊入大寂室三昧是也。問何故第四禪眾。唯列初三。不顯後六。答初三是正。余是兼攝故。未堪受化者。何故下文六十九雲。喜目夜神。入大勢力普喜幢解脫時。於身一一毛孔中。出色究竟等天相似身雲。出種種聲。為彼天等說法耶。答彼據已堪者。此約未堪者。各依一義。不相違爾。

  五大自在天王眾者。此天王於三千界最為自在故。智度第二雲。此天有八臂三目。乘大白牛。知大千界雨滴數量。此經賢首品中。亦同此說。又智度雲。然第四禪。總有八處。五處淨居阿那含住。所餘三處凡聖共居。過彼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德中正智入理故云觀無相。後智雙行故云平等。或由觀解無相而行成平等。上來眾成就中。初各通列名各通嘆德竟。

  自下大段第二明列標名德。以德贊佛。前段中。敘眾次第。從近向遠。先列同生。後列異生。此段之中。從遠向近。先列異生。後列同生。何故爾耶。本疏釋雲。前表依本起末。今明攝末歸本。又異生眾中。前則先劣後勝。今則先勝後劣者。謂前表法增微。今顯尊位次第。又此皆顯法界緣起逆順自在無障無礙。總合為一大法界眾。故作是說。今更助釋有其二。有一者顯佛於諸眾會無遠無近然亦不壞遠近之相故。逆順互列別。二者顯眾同生異生共四十類。表四十心皆是因位。然一一位。悉極因門。但舉初後。俱鄰近佛中准可知。然亦不壞位相次第。若不爾者。二俱過故。思之可見。

  就此段中。總分為二。初明異生眾。後複次普賢下。明同生眾。前中二。初明眾集見佛。後所謂下明大眾各別得法述以嘆佛。此判順梵本。如次下顯。前中二。初總結眾集。後此諸下明見佛所因。前中五。一總結眾集。二無邊下明品類多種同滿道場。三形色下。就諸品類中。皆有首從各多形色。四隨所下。各依本方。皆得親近。參而不雜。五一心等。明佛非散境。謂異體同心。前後無間。眼意根識。並緣不易故。謂之一。二見佛所因中。先辨意。後釋文。意者前同生預會各有所以。今異生見佛。還有其因。故此辨也。文中二。先一句總指其眾。後已別離下別顯。中三。一離障故見。二如見下宿緣故見。三種無量下具德故見。何以須此三義者。若唯離障及具德。而無宿緣。則無主伴之因。若唯宿緣而不具德及離障。則見佛法界身不盡。亦不與佛僧遍法界。初中三。一法說。謂已離煩惱者。煩惱障盡故。心垢者所知障盡故。一切者。通顯分別俱生種現盡故。及余習者。彼諸無堪任性盡故。二喻況雲摧重障山者。二障力重如山。劣慧莫能碎滅。此諸大士獲金剛智。殄彼障山。三正明見佛。謂障盡故見無疑也。

  二宿緣中四。一總舉多時攝受緣。謂昔劫海修行時故。二一一佛下。多善根攝受於彼多劫一一佛所故。三種種下。隨機多門成就故。四令其下。置於勝道。令立大菩提因故。此中梵本雲。皆以毗慮遮那如來。昔於劫海菩薩行時。往詣彼彼諸如來所。以四攝事善根攝受。以此諸方便門成安立一切智性道。

  三具德中八句。一善根多。二善根大。三入佛海。四行圓滿。五具出因。謂已治所治故。六於彼劫海常見佛分明。七以因行勝解入果德海。八以因解脫門。得果解脫用。此中梵本雲。已種無量善根。獲大福德勢力。各已入方便願海。各已積集圓滿淨行。各已於出離道出。各已照見彼諸如來。各以勝解力入如來功德海。各以解脫門見佛自在。釋曰。此異生眾。由具上三義。預會見佛也。言解脫門者。謂佛果自在稱為解脫。王神等各所得法名之為門。由此得入佛自在故。此即解脫之門。依主釋也。或此各所得法。能令自他離縛無礙入果德。此解脫即門。持業釋也。又解脫有多種類。廣釋如章。問准下文。諸解脫門皆佛果法。如何於中。有因行耶。

  答佛果海中。具因果行。由雖得果不斷因行。然俱是果。顯主伴故。

  二別明大眾各別得法述以嘆佛中三十九眾。各有長行。經家敘列。各有偈贊。當對佛頌。就中分三。初明天王眾。次摩睺羅下明雜類王眾。後主晝神下明諸神眾。就初天眾中有二。初色界。後欲界。色界中五。一大自在眾。二第四禪。三第三禪。四第二禪。五初禪。就大自在王眾中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中列十王各得一法。初雲法界虛空者。大用所遍之處也。然有二義。一就事。謂大空無邊名虛空界。於中事物無盡名法界。佛身大用。於此普遍。二就理事。謂外於空界容一一塵處。各有無邊剎海佛身。充滿虛空。內則於彼所遍之處。勢同真性。如理圓滿。故云法界。雲寂靜者。亦有二義。一明前大用用無相用相不礙常寂。二由此智用即寂同真。是故大用得圓遍一切也。方便力者。亦有二義。一明前寂靜即寂無寂相不礙大用。二內不異真性。外不失應機故。雲方便。益物不虛故云也。又虛空者。處廣也。法界者。多物也。寂靜力者。佛身普遍廣處多物之中。一一塵內。用而常寂。寂而常用也。二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者。亦有二義。一以普眼觀見一切法。不壞多事相。令同理性故。雲自在。二於一法中。普見一切。展轉不相妨礙故。雲自在。三知一切法不生等者。亦有二義。謂知不生等。內證真理。無功用行。外應群機。又不生等有二義。一就境。二約行。就境有五。一據所執。謂由是妄執無法可生滅也。又情有即是理無故。雲不生也。理無即是情有。是故云不滅。不滅不生是一法也又求執所相。不可得故不生。能顯無相性故不不滅即不生唯一法也。二據緣起性。謂法無自體。攬緣而起。即生無生。既本不生。故無可滅也。又緣起無性故不生。無性緣起故不滅。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滅。不滅即不生。為一物也。又推緣無起故不生。能離無生性是故不滅。三據圓成性。謂非是有為故。無彼生滅相故。又非妄心境故不生。證智所證故不滅。又體離有故。離無故。不生不滅也。又約用。隨緣故。不變故。不生不滅。不滅即是不生。不生即是不滅。唯一物也。四通約三性混融。於一法上。據所執故不生。據圓成故不滅。據依他故亦不滅。五約三無性。非不生非不滅。然此四句合為一法。圓融無礙。頓思可見。二約行者。謂智背情證理而無來去。謂背舍妄執而無去。應機現前而不來。又往應群機而不去。恆歸寂滅而不來。不來即是不去。無二為一味也。又應機無從來。化畢無所去。常遍一切處時。不來不去。時處相寂。稱一味法界。故不來不去也。由此大智無念應機如末尼天鼓無思成事故。雲無功用行也。四現見一切法等者。從慧海深廣而現見法實。五與眾生等者。謂巧授深定。令得法樂。六令觀寂靜等者。謂觀真滅妄。捨生死怖。七善入無邊等者。謂巧現世故名善入無邊境。令解無性無依理故名不起有業。八中勘梵本。天王名愛樂。大智無可字得法名普往十方等者。依體起用故。普往十方說法。用不離體故。不動無所依。九入佛寂靜等者。佛是寂靜者世間是佛之境寂靜者。入世間現眾生前名入。普現光者。現身語光物。十住自所悟處等者。菩提是廣大所緣境。眾生是無邊取緣境。依自所悟無二悲智。起通化生。以求菩提故。

  頌中二。先辨頌之因緣。後正釋頌文。前中二。先通顯頌類。後明頌意。前中總有四種。一名阿耨率睹婆頌。此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頌。其中八字成句。四句成頌。此則無簡長行及偈。皆約字數為定也。二名伽他頌。此雲諷頌。或名不頌。不頌長行之頌故。或名直頌。謂直以偈頌說法故。三名祇夜頌。此雲應頌。四名蘊馱南頌。此雲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頌持故。上四頌中。初一字數常定。後三不定。或七字六字五字四字三字等句。四句成頌。令此即常四中第三七字句也。若據當時對佛說偈。即是第二伽他頌也。下並准知。後明頌意中二。先通辨意。後別屬當。前中有八。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讚嘆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者重說故。四為後來得聞故。五隨意樂故。六為易受持故。七為增明前說故。八說前長行所未說故。後別屬當者。此中於前八。意正有初二。或五六也。

  第二釋文中二。初長行標舉。後佛身下正顯頌文。前中雲妙焰等者。牒前。初天王名承佛等者。顯非自能。無我慢故。普觀等者。示無偏心。普騰眾意故。顯非唯己。與眾同說故。後正釋頌中。十偈依次。各頌前一法門。初中前二句頌法界虛空界。次一句頌寂靜。後一句頌方便力。以此一頌是說偈者自法故。不結天名。下並准知。二中初二句頌普觀諸法。謂然法燈。法名普觀。次句頌自在。下句結天得法。下並准此。三中初二句頌知法不生滅等。次一句頌無功用行。又亦初句同頌無功用行。四中初二句頌智慧海。次一句頌見實相。謂前約天王故說自見。今以此嘆佛故。說令他滅痴。即是見真也。五中初二句頌與眾生大方便定。謂定中觀佛。能滅煩惱。次句頌無邊安樂。六中初句頌痴暗怖。以一句頌令觀寂靜法。次一句智燈破暗。頌前滅字。七中初二句頌善入無邊境界。境界即十方處也。次句頌不起諸有業。謂令解無性無依。即不起諸有也。八中初二句頌普往十方說法。次一句頌不動無依。九中初二句頌入寂靜境。謂依寂起用名入。次一句頌普現光明。十中初二句頌無邊廣大境。次一句頌住自所悟處。謂悲智緣彼二境。起通攝化。

  第二明第四禪長行十中。初雲普觀等者。依本中有三。一觀已信佛境者。根應何門入法。二觀未信佛境者。應何法令信。三觀已布法雲降法雨。俱令益故。梵本雲。普觀一切眾生根及疑。廣布法雲。二隨憶念等者。謂能隨一切眾生心念。現佛形色。令作意者得見故。梵雲能示現佛一切形色。令作意隨念見。三法性平等者。謂佛莊嚴身無所依。與法性列到。故云平等。故頌中法性無依為喻。喻佛身無依也。四中雲了知一切世間法者。了眾生世間心法差別。一念安立者。隨機心現種種相身。身多如海也。五於一毛孔等者。此中無礙有二種。一一多無礙。一毛孔現難思剎故。二小大無礙。毛孔中現剎。准頌中約業用門說。六入普門等者。此文未回。應雲觀察法界入普門解脫門。謂加行觀察法界根本證入普門。普門之與法界。眼目異名爾。七為一切眾生等者。謂根器無邊。現身亦爾。根熟者無已故。雲無邊劫常現前。八一切世間等者。謂觀世間生滅法即無生滅名入。如日光於水現影。水離遷流。而影不動故。頌中雲幽奧處常寂然等。此即離言念故。雲不思議法也。九示一切眾生等者。謂說圓滿法輪。一即一切等。難思境界。名為出要法也。十觀察一切等者。謂觀根器。授以佛法。如納物於器中故云入也。頌中觀自眾內三類天。此中同。下三禪。皆有三天。准余可知。十偈次第。頌前十法。用嘆如來。初中初二句頌觀一切眾生根。謂根類多端。唯佛能了。非余所知故。雲諸佛境等。下二句頌為說法斷疑。令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解佛境。生大意樂。二中初句頌通憶念。次一句頌梵本中現佛形色。次一句頌令見佛。或後二句皆頌令見佛。三中初一句頌法性平等無依。次二句頌佛現莊嚴身平等無依。二俱無依故平等也。四中初一句頌了知一切世間法。次二句頌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五中初二句頌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次一句頌無障礙。謂佛力自在故。六中初句內一切法門者。頌普門也。無盡海者。頌法界也。次一句頌入字。會同一法故。次一句頌觀察。七中初二句頌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次一句頌無邊劫常現前。謂身遍滿故無來去。或初二句物頌前法。次一句發明前句。謂雖多劫為眾生種種現。然佛自體本無來去。八中初句頌觀世間境。次二句頌入不思議法。謂觀世生滅無生滅。名入幽奧處。如日光於水現影。影常在遷流中。而不遷流。世間即是所現境故。此境即如故。法性常然。亦即離言念。前雲不思議也。九中初二句頌示一切眾生。次一句頌出要法。十中初二句頌觀一切應化眾生。次一句頌令入佛法。

  第三明第三禪長行中十三各得一法門。初了達一切等者。謂了達眾生大涅盤因。即觀察惑染性不可得及諸行海故。梵本雲觀察一切眾生解脫資糧方便。方便即是離相巧修也。二隨一切等者。隨樂現形。如日光水中現影。即相無相。廣說如前。且約天王眾同分說。理實普現遍周法界。勘梵本。光影之影。簡異映質之影。三普嚴淨等者。謂離相名修名修行海名大方便。以彼行。回向一切淨土。名普嚴淨。淨土佛為主故。名佛境界也。四隨諸眾生等者。謂深厚大悲。常隨眾生。化無竟期。五憶念如來等者。念佛過去種種調生方便行。念佛當來此行無盡。六普門陀羅尼等者。謂佛有世間海塵數普門陀羅尼多故云海。一一總持者。一切法門名普門。將彼總持海中普門義。示教眾生。名所流出也。七能令眾生等者。梵本雲。能令眾生於佛出世生難遇意樂清淨勝解藏。按勝解即是信。信即是藏。故名信藏。由信出生眾行。珍寶亦是攝受義故。賢首品雲。信是寶藏第一法。為清淨手受眾行。八能令一切眾生等者。謂令聞樂法生信。聞理法生喜。聞行法出離。或令眾生聞法已。未信者能生信。未解者能解故喜。未解脫者令解脫故出離。九入一切菩薩等者。謂菩薩善巧調眾生行。廣如虛空。數無邊際。用無窮盡。十觀眾生等者。謂佛以普悲智。觀眾生煩惱海。欲杖彼皆令出離故普悲也。然不見實眾生實煩惱故智也。還以此法為眾生說。令得出離也。頌中有十一偈。於中前十。次第頌前十法。後一重述前第四隨眾生流轉生死海中所化事。前中初頌內初二句頌了達。上句明佛。下句化處。次一句頌方便。謂說佛境界令信入。下句頌解脫道之果。二中初一句頌隨天眾所樂。謂處世應機也。應體相盡故無所依。次一句頌如光影普現。釋光影言。廣如前顯。次一句合前法喻。重顯無依義。三中初一句頌大方便。謂具修行海。次一句頌普嚴淨佛境界。次一句重顯大方便稱法性修。四中初二句頌眾生永流轉生死海。由無慧眼見出路故。次一句頌隨字悲深不舍故。五中初二句明佛調生行高勝難測。次一句辨巧行多門總相頌佛調生行。六中初二句頌普門陀羅尼海。次一句頌所流出。七中初二句頌能令眾生值佛生難遇意樂。次一句頌生淨信藏。八中初二句頌令眾生所聞之法。次一句頌信喜出離。九中初二句入菩薩調生行等。前就因名菩薩。今據果雲如來。如空無盡名不思議。次二句頌天王名及得法。十中初二句頌觀眾生無量煩惱。次一句頌普悲智。十一中初一句。重顯前第四頌中初二句於痴覆盲暗眾生處先放身光照燭。次二句重顯前中次一句如來示以清淨道妙音。即是須彌音故。

  第四明第二禪中長行十王各一法門。初雲恆受等者。有二義。一內證真樂。二外應成益。謂消苦因令苦滅也。二大悲等者。緣悲無量境。起無量行。行稱彼境故。曰相應。其行深廣喻之如海。令物離苦得安樂。生於喜樂喜樂。從悲行出故名為藏也。三一念中者。法界體事之時也。一切眾生無邊劫所修福德力者。善業力所感器世間也。多劫中多剎隨性融通。在一念時中現也。四普便等者。謂佛以神力。變成壞世界。作嚴淨佛土。如虛空不生滅。如密嚴土同無為性。又如足指按地。變此界成清淨剎。按此中文回不盡。應雲普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清淨如虛空。變穢成淨故名清淨。變相遷成不遷故如虛空也。五愛樂信受等者。聖人即佛菩薩也。愛樂聖人。親近學行。信受聖法故。聽聞生解。即增進菩提心故。梵本雲。愛樂信受一切聖人法增長無比歡喜。六能經劫住等者。地謂十地菩薩智也。義謂證淨則地智所緣十地理趣。梵本雲。說諸地奈耶故方便。謂阿含淨教。是入地方便故。經劫住說者。顯說者辨才及所說法皆無盡故。七一切菩薩等者。謂雖佛一念遍十方現八相處悉開供養。此雲菩薩。是佛菩薩故。與偈無違。此雲方便。是現八相故。此雲降神。舉初攝余故。八觀察無盡等者。謂觀佛現身神通無盡。領佛說法智海無窮。九一切等者。謂一切諸佛。雖皆功德海滿。不須臾修。但以大悲無障[得-彳]願。誓當徹窮來際。利樂不斷。言方便力者。即無障[得-彳]願力也。十如來往昔等者。謂宿願供佛。於彼佛所。初立誓及信。次行入證名愛樂藏。頌中十偈次第。頌前法門。初中初二句宿因。後二句現果。由昔信佛。內證寂靜樂。外能府就眾生令苦滅故。令悉見其果也。二中初二句。頌大悲心相應海。上句悲者。下句悲行。已上是能相應海。次句頌喜樂藏。謂悲能拔憂苦。生喜樂。是藏義。已上是所相應海。三中初一句頌一念中。此雲佛法者。此一念時。是佛之所有假借世俗名言法。謂不相應行法。然實非行。密嚴雲。如來蘊界。常無變易。以此念中能現廣剎。故名廣大。梵本雲。佛之法廣大多剎海能示現。如彼諸成壞如亭主音少分解脫。次二句頌普現無邊劫眾生福德力。謂即所感剎也。梵本雲。諸佛如是廣大法。悉能顯示多剎。隨彼壞成如實現。四中初一句頌普便成住壞等。謂佛神通普便故。次二句頌皆悉如虛空清淨。五中初二句頌愛樂聖人。次一句頌信受聖法。六中初句頌經劫住。次二句頌說地義方便無倫是一切也。七中前三句總頌八相普周。略不頌供養。八中初一句頌智慧海。謂說法無盡。次一句頌無盡神通。次一句頌前二剎益。九中初二句頌功德海滿。次一句頌方便力出現世間。謂無障礙願力常現世間。十中初二頌。頌往昔願力等。次一句頌發誓生信等。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