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五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五(本末合)

  四與□□等者。別彰□□。□□□□□□。□□□三。諸世主。初菩薩中。舉數。列名。□□。□□□。□□□賢文殊者。是助化中之首故。釋名如□□□。□□□五百數。唯一百四十一人大位。十十中間有增□。□□同名幢者。顯德行高出故。二十同名威力者。福智感動故。三十同名藏者。具德含攝故。四十同名明者。眼照法界故。五十同名冠者。表勝德嚴於心頂故。六十同名髻者。表德尊高故。七十同名光者。身智二光照內外故。八十同名幢者。前約獨出。今依降伏。各據一義。前後別列故。九十同名音者。妙響體故。十十同名上者。無上故。十一十同名勝者。無劣故。十二十同名自在王者。業用無礙故。十三十同名音者。無礙應機故。十四十同名覺者。悟佛境故。三結數可知。

  三嘆德中二。先一句總。後十句別。初總雲普賢行願者。即後別十十句皆是普賢行願也。於中。一緣諸佛境。二身遍親近。三睹佛神變。四普至覺樹。五智照法海。六顯說多劫無盡。七廣智緣境悉極。八從無依慧現應機身。九了生無生。滅不了見。十廣智普照一切法界法故。二聲聞眾中亦三。一舉數。二顯類。三悉覺下嘆德。前二可知。嘆德中十句。皆具二分。一菩薩分二聲聞分。當知此是諸佛密語。顯詮聲聞法。密詮菩薩法。以每句中含二義故。所以者何。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時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座。乃至雲。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健連等。廣說如彼。釋曰。准此故知句通二分。初覺真諦者。謂四真諦。此一一諦下。證生空如故。亦是真俗二諦中。真諦通大小乘俱有故。言含顯顯密也。對於俗諦故。名真諦。二實際者。二空真如自體無限。然與有為住際畔故。故以邊際觀標其名爾。三入法性者。證一切法無性之體故。顯密同前。四出有海者。二乘身出行不出。灰斷永滅。唯淨法界故。菩薩行永出身不出故。取二出同義故云也。五依佛功德者。二乘有為無為功德。與菩薩無邊福慧。皆依佛成故。六離結使縛者。大小宗四縛九結十使大小多同。准小宗中。見取結縛。大乘名我見縛。余皆相似故。此一句會於大小。成顯密也。七住無礙處者。就小顯說。坐臥空中神通無礙。就大密詮。得無礙解脫神通業用。八心寂靜如空者。能證二空。智各如境故。無自猶空也。九於佛德海未滿嘆盡故。十於佛智海生深信也。三諸世主眾中二。先舉數可知。後悉曾下嘆德。於中十句。一久供多佛。二利物出世。三不請而友。四護物善根。五願常處有。六生勝聞慧。七護理教行。亦即護果。八發大菩提願。還熏佛種。九願證初地。十志向佛慧。上來序竟。

  第二請分中三。一標眾起念。二如來下顯所念。三唯願下請說。

  初中三。一眾同作念故云咸也。問准此經上下文。皆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乃今與菩薩等同念法請。

  答意法師雲。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測其次。又之表同在祇洹故。同念請。普眼未照故盲等。今解不然。應如前嘆德中說。

  二顯所念法中。總有六十句。古德意法師判雲。前三十句明佛自入法界。後三十句明佛令他入法界。本疏雲。六十句中。初十念請果法。何以得知。所請是果。謂次十明下位不能測量故。既盡下不能知。云何令欲請。謂次十明因緣力具。或亦明知識力具得。前未知此眾有知力不。謂次十顯此眾根器力具。若無佛力。亦無能知。謂次十明佛利他因具。雖利他因滿。若無現起利他果用。亦無由今知故。次十顯果用攝生。既盡此緣具故。

  結請雲唯願現等。又雲初三十句念法請。後三十句念德請。今評經意。乃是直言。不煩多釋。謂前三十句請隨所疑說。後三十句請隨所宜說。前中三。初十句明佛果法。次十句明於前果法下類不測故。後十句明下既不測待上力加。就初十中。一佛所知境。如出現品說。一切世間境界等十種境界。又如佛不思議法品說。十種境界。謂一者一切諸佛一加趺坐。遍滿十方一切世界等。乃至廣說。二如來智行者。簡異不相應行故。雲智行。佛智所行故。出現品雲無礙行。是如來行等。廣如彼說。三如來加持者。佛威神力護助故。四如來力者。處非處等十種力也。又佛不思議法品雲。廣大力乃至無能動力等。五無畏者。四無畏十無畏是菩薩此中說佛何故引耶。引彼果故。故彼因未雲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即得諸佛無上大無畏。而亦不舍菩薩無畏。釋曰。得佛果無畏時。不待舍菩薩無畏。是故菩薩無畏即是佛無畏。即佛無畏即是菩薩無畏。六三昧者。謂十定品說。十種定用。及佛不思議法品中十三昧等。七所住者。佛不思議法品雲。如來有無量住。謂常住大悲等十種云云。又雲一切諸佛有十種住。一切法。謂覺悟一切法界等。八自在者。佛不思議法品雲。有十種自在法。謂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達種種句身味身等。九身者。謂三身十身。具顯如章。十智者。謂四智十智也。此中十問與初會所問果德大同也。次十句明於前果法下不能測中二。先總標人天不能測可知。後無能過下別顯不倒八相。於中有十種。一於彼法中心有權滯。二自無慧足可以進詣。三心不決定。四心未明曉。五不能印可容納。六未得委照。七未細分別。八不能顯爾眾。九不能分別陳述。十不能令他解了。後十句明下既不測待上力加中二。先總標簡。後加被下別顯。一加被。謂神力任持故。二通力。三威力。四願力。五宿善力。六善友攝力。七深淨心力。八解心明達力。九淨心向果力。十求果願力。後三十句請隨宜說中二。初別顯三十句。後如是等下總結請說。前中二。初總標。後種種下別顯。顯中二。初十一句嘆機堪受。後二十句正明請說。前中。一希望。二明了。三照知。四言說。五任業化。六住位。七宿淨器。八思量作業。九心所緣。十托佛諸德。十一堪受佛現一切法門。後二十句中二。初十句請說住因圓滿。後十句請說果德用。前中二。初顯等四字是總貫諸句故。後往昔下別顯。於中。一心求佛智。二菩薩願。三淨三輪。四入位。五因行滿。六行善巧。七修諸度。八修對治。九起通。十所經事。後十嘆說果德用中。十事五對。一成佛說法。二嚴土調生。三開智城示物路。四入物界受物施。五說施福現佛像。後總結請說可知。

  第三三昧分中二。先問答。後釋文。

  前中。問何故入定為佛。

  名顯法界身雲故。問前諸會皆先集眾。後入定。此何先入定耶。

  答此有二義。一前明從相入實故。今顯依體起用故。二明前是因人入定。今彰果德自在故。問何故此會佛自入定。

  答為表法界解脫。唯佛窮了故。

  後釋文中四。一入定緣。二大悲為身下入定因。三入師子頻申下正入定。四入定意。初中知心念者。以他心智。領前疑念。即入定之緣。二以四種大悲。明入定因。謂入定益物。要以大悲為本故。以為因。一身者。利物之身積悲而立。即三昧所依之身也。二門者。佛以大智大定大悲等。為方便引物令入法獲益。故名為門。三首者。盡既益物。諸所造作。皆以大悲先導故。四以大悲法為方便。充滿虛空者。悲雖為首。若無善巧。悲即滯有。不得入法界。三正入定者。明定業用。從喻為名。如師子頻申。言頻申者。梵音訛略也。具正應雲堅實稟多。此翻為自在無畏。如師子王入出群獸之中自在無畏無障礙也。此定亦爾。能得之者入出一切諸三昧中自在無礙。依涅盤經第二十六師子吼菩薩品意。多同此故。彼中雲。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岩穴。振尾出睹。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即能師子吼。真師子王。晨朝出穴。頻申欠[去*欠]四向領望。發觀震吼。為十一事。乃至廣說。如彼云云。三昧之稱如上具顯。舊名奮迅者。梵音既違。又未譯其言也。

  第四現淨土分中三。初現器世間圓滿。二所謂見如來身下。明智正覺世間圓滿。

  初中二。先明逝多林現嚴淨土。後如於下頻通十方。前中亦二。初正顯莊嚴。後何以故下出嚴因。前中二。先總標。後於時此下別顯。顯中三。初樓閣廣嚴。二爾時後以下明逝多林莊嚴。三時逝多林上虛空之中下。顯虛空莊嚴。初中二。先廣處。後顯嚴。前中忽然廣博者。顯佛力自在故。後顯嚴中有十種。一金剛地。二地上散華及寶。三瑠璃柱大光寶嚴。四金及意寶周匝莊柱上。五樓閣棟宇室階並寶嚴作物像。其階墀合是樓閣前地。今文家來在一處也。六寶網霞。七建幢幡。八道場外階際欄楯。二逝多林廣博嚴中二。先舉因。後正顯。顯中。先總。後一切妙寶下別。別中十一句。一寶間飾。二寶遍地。三寶牆。四寶樹。五香河。河中曲有七句。一香水。二湍。三澓。四華隨流。五出法音。六華布水上。七華樹列岸。六台榭。如音義說。七寶網覆台。八多寶放光。九寶嚴地。十燒香。十一建種種幢。曲有十五句。文易可知。三虛空嚴中十二句。初一標。次十別。後一結。別中一天宮。二香樹。三須彌山。四枝葉。五蓮華。六寶坐。七天王像。八白真珠。九赤珠嚴閣具。十金剛珠。後結可知。第二出嚴因中二。先征記何門有此諸不可說嚴事故。後如來下釋。釋中十句。一宿因。二現果純淨無漏故名自法。三福德威。四約業用內。顯一即一切也。五約業用內。顯依正入正。六約業用門。於少現多。於小現大。此亦通德相。七於一正少分。現多令分。亦現在無礙故。雲現過去佛。八約正業用轉顯一即多。九約正少分。出多依果具分。十約正少分現多具分依果成住等。後結通十方。文易可知。問逝多林園近人造立。何乃結通十方法界。

  答此中俱論稱法不稱。不論新舊等一切諸法。若與法界相應時。凡一體事。即大小遠近新舊等。相即相在等。無所障礙故。此林園非唯遍在十方法界一切世界。亦彼一切剎等在此林園中。思之。

  二智正覺世間。雲見佛身住逝多林者。見即此普遍之林園中佛。

  三眾生世間中二。初顯眾滿林園可知。後見普雨下明雨供。於中有十四種供雲現可知。上來現淨土分竟。

  第五集新眾分中二。初明所集眾。後皆是如來威神力下。顯集眾因。

  前中二。初別集十方。後如是十方下總嘆其德。前中十方即為十數。就中。初二及第六。各有九門。余方各有十。初東方九義者。一來處遠近。謂過不可說剎塵數剎海外。表法深遠故。二有世界名聖燈雲幢者。聖燈略有二義。一破暗。二照現雲。亦二義一蔭涼。二含水。三佛號毗盧遮那。義如上說。勝謂殊勝。德即功德。王者自在故。四菩薩名初同前。願光明者。本願照物故。五眷屬俱來。六興供雲。七詣佛禮供。八依本方化樓並華座而坐。九寶網霞身。顯勝德自在。若准下殊方。余如第十。或髻珠。或天冠。表勝相故。余方世界佛名等。准釋可知。南方持供來供內。雲悉以神力充遍等者。依業用門。供遍諸剎海。西方供中。雲鬚彌山雲者。皆高廣妙好。有清涼利物之能故。充滿法界義如前說。釋北方供中同名衣者。表依慚愧行故。東北方供中同名樓閣。表二利行相因成高位故。東南供中同名圓滿光者。表內因行說真實教資物圓滿慧故。西南方供中同名焰者。表因內行令他成就治淨慧火燒惑薪故。西北方供中。以三世間形像者。為顯世出世境界皆同形像。以有非真故。即相無相故。下方供中同名音睹者。此有二義。一顯語言文字皆緣成無適主宰。二顯音睹語言雖假安立而能善巧入深法門。上方供中。顯諸菩薩於六處中現三世佛及眾並現昔十度本事。問小宗有部。過未色心有體無用。現在五蘊體用見存。大乘現法體用俱有。過未體用皆即是無。何得此雲本事猶在。

  答此中本事者。是昔修行稱理之行。非但除蔽名淨三輪。持應治見。事理融會。由此不壞真俗二諦。於一依他起。非真非俗。依此修行照生滅法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由此行故。漸退生滅染法。分得無生滅淨分故。密嚴第三雲。金剛藏菩薩。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乃至雲淨所依止入於佛地。如來蘊界常無變易。大乘權教。即無此事。從本已來。理事別修故。問菩薩證如已。所感依正。自各有因。何須此耶。

  答彼即是此更何別也。斯即德相門之體事爾。

  第二嘆德中三十七句分三。初一句總嘆。次以淨下三十五句別嘆。後如是等下結。初總中雲皆從等者。同修普德而生其身。所謂證遍自體修顯行故。次別中二。初兩句。上緣佛境。已得下自力所成。前中。初一句見佛法界身。後一句聞佛法界法。後自力成中。初兩句通三業自在。二親近下明身業自在。三知一切眾生下意業自在。四勇猛下語業自在。五於虛空下亦意業自在。初通三業者。神通通三業故。二親近者。身近佛也。一身充滿等者。一即一切。不待分遍。此德相門。或通業用。一塵等者。身所依中。一小處現多大處故。一毛等者。於正報少小處。現多大音故。三意業中七知生如幻者。了因果似有非實有故。知佛如影者。隨機質勝劣應故。趣如夢者。暫有昧略境而無究竟真實故。業報如鏡像者。隨質現故。諸有生如陽焰者。緣合暫起故。知剎如化者。本無如是如是廣狹形狀因緣力故。先無令有。同無忽有故。此約一分故。言他也。力無畏智皆意業。義如上說。四語業中三。師子吼者無畏說故。無盡辨者。涼演不窮。稱根機故。得言辭海智者。雖言得智用。在隨類說故。五意業中十六種。初隨意即欲往。皆無難故。二知法速達。三通皆離障。四降魔怨。五知了三世。六知法無達離取。七無求而求。八無觀而觀。九了法無性不乖性。十於無差別而明了差別。十一於業用門顯互相入。十二隨物受生。十三了知剎形。十四小大無礙。十五得佛加。即得諸佛如。十六十方佛剎網乃至重重照皆明見。後一句結歸佛力。逝多雖狹悉能容也。

  第六舉劣顯勝分中三。初顯能不見人。二皆悉下明所不見境。三何以故下釋不見所由。

  初中據前列名大數五百。今此略標上首十人。具釋名字。如音義下卷。

  二明所不見境中二。先彰不見佛果境界。後亦復不見下明菩薩境界。前中十句。與上大眾念請。多分同也。問此若非器請中不應菩薩同既列念今何不見。

  答法名是一。義通淺深。前據淺同。今約深別。廣如前顯。十中。初一總。余別。總雲神力者。無礙作用業用門中相即在等。別中一十華藏剎海相及隨好故。二境界者如前引出現品說。三遊戲者。依十通化生遊戲故。四神變者。神力變現種種境界故。五尊勝者。攝三世間具十身故。六妙行者。亦如前引出現品說。七威德者。功德海滿福力令驚畏故。八住持者。謂佛力所持令住在故。如佛舍利形像浮圖塔廟袈裟等。九淨剎者。即娑婆是華藏等故。後明不見菩薩境界中三十一句。初一句總。余句別。後一句結。初總雲境界者。如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境界及十境界無礙用。廣說如彼。余別中。一雲大會者。一會即是一切會故。二普入者。菩薩入一會時。即入一切會故。三普至者。至一會。即至一切會故。四普詣者。往一會時。即往一切故。五神變者。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神通及十種神無礙用神通變化。即神變故。六遊戲者。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遊戲。謂三昧力。對應化者。種種現化。令彼獲益。名遊戲故。廣說如彼。七眷屬者。十方菩薩來此會。各剎海塵數所現所作悉是廣深。非二乘知見故。八方所者。於彼來處。莫識何方。九莊嚴師子莊諸嚴具。非彼能識。十宮殿者。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宮殿。廣說云云。或是來時。十一住處者。離世間品說。菩薩有十種住處。如彼云云。十二所入三昧自在者。三昧定體自在定用。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入三昧。如彼應知。十三觀察者。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觀察應知。十四頻申者。得定自在。具如前說。十五勇猛者。菩薩一生成就三劫所行。是勇猛義。俱非二乘測量境界。十六供養者菩薩供養一華一香。即遍法界。供一如來。即為供養一切如來故。十七受記者。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自知受記。此亦不是二乘所及故。十八成就者。菩薩觀知根欲性。應時說法。令解脫故。十九勇猛者。一念遍至十方諸佛會故。二十法身清淨者。證性淨如故。此會菩薩他方佛故。惑垢永淨故。法身顯故。二十一智身者。十智具足故。二十二願身者。無障礙願成就故。二十三色身者。隨形應物故。二十四諸相者。二十八相或同佛相故。二十五常光者。常隨照身種種色故。二十六放大光網者。隨遠近照廣大交絡故。二十七起變化雲者。變身多種益物如雲。二十八身遍者。隨十方中堪化應故。二十九諸行圓者。因行畢故。後一句結可知。

  三釋不見所由中三。初征。次以善下正釋。後如來等事下總結。

  初征意雲。諸大聲聞盡預坐會中。何以不得見故。

  次正釋中二。先以法說。後佛子下喻顯。前中四。一行劣故不見。二如是下總相指由境勝不見。三何以故下依小教行故不見。四是故下總結不見。

  初行劣中十九句。初一句總。余句別。初句通言善根者。順理益物生見佛增上緣因故。不同者。異菩薩故。別中一無見佛無障因。二無贊淨土因。三無贊佛神變因。四無自發大心因。五無勸他住大心因。六無念佛種不斷因。七無攝眾生因。八無觀他修到彼岸因。九無勸他求佛智眼因。十無自習佛智因。十一無無漏因。十二無嚴土通智因。十三無菩薩眼境因。十四無求超世不共菩提因。十五無發菩薩大願因。十六無佛加持生因。十七無知法如幻因。十八無知菩薩如夢因。十九無得菩薩廣大法喜因。

  二境勝不見中二。初明德勝故不見。後複次下正顯勝德名體。

  前中三。初兩句總標。次以是下別顯。後是故下總結。初中上句。雲普賢菩薩眼境界者。約行顯勝。謂體事業用等境。唯智能知。非余境界。下句雲不與一切等者。約乘教顯勝。謂此大乘實教所顯。非小乘及大權劣境故。次別顯中十句牒前。余句正顯顯中不能見等者。既無普眼等故。後總結。約前不見句也。

  後正顯勝德名體中五。一顯勝名體。二是故下重成前義十種不能。三能何以故征。四諸大弟子下釋成。五是故下總。

  初中二。先明無自利所成德。後又亦下顯無利他業用。前中二。初十句顯無勝德。後是故下結成前不能義。前中通佛菩薩。初善根者。謂普賢行因。具如前說。二智眼同前。三三昧者。佛不思議法品雲。佛有十種佛三昧十定等。亦如前顯。四解脫者。謂佛不思議法品中。佛有十種無礙解脫。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解脫。五神通者。亦如上說。六威德者。佛及菩薩。皆具勝福。外感驚畏。亦如前顯。七勢力者。勝力乃能展轉加持。有所成壞。八自在者。神通業用。已如上顯。九住處者。如前所引離世間品說。十境界者。亦如前說。

  後結成前不能義中二。先明自行不能。後又亦不能下明利他不能。前中十句。初二可知。三入者。分明了達故。四證者。契合相應故。余句准釋。後不能利他中十句。准前思釋。

  三征意雲。此諸聲聞並是佛大弟子。既復預會。何以不得聞見彼境界故。

  四釋意雲。此等雖是佛大弟子預會座中。內薰習異故不得見聞。初四句謂依教聖道修行得果別故。五於無有諦者。生空法有故。六常住實際者。如上釋。七究竟寂靜不住自事者。捨生死位無餘依行故。八於彼下十句舍菩薩悲智行願等。

  五結雖會中坐不見也。

  後喻顯中有十喻。遠法師等諸德。皆將此喻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功能。唯第九二無喻。喻上第二如來莊嚴。余皆次第融釋可知。本疏雲。就十喻見與不見。三義分別。一第一第五第十此三喻二乘不見佛果功德。二第二三第四。此三喻菩薩能見果德。餘四喻如來自見果德。亦見二乘等法。又雲此十別相者。鬼對恆河喻。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勝境。辨法師雲。如餓者喻二乘人不得菩薩法界行食。故云餓也。鬼者似人非人。喻二乘所得涅盤似而非真也。裸形者。以無菩薩慚懃行眼故。飢濁者。不得無二理觀沾至神故。舉體燋然者。四相所遷不息故。烏鷲豺狼競來搏撮者。此與舊文稍異。此喻有業餘故。為諸無漏業所債不自在故。為渴所逼。欲求水飲者。喻諸聲聞本無大悲水故。為渴逼也。內既無悲水。外復臨河。而不見河故。猶渴也。見枯竭者。梵本。又雲。或睹灰河。謂但見聞自分之境證有苦煩惱也。次征意。何以住在會中不見故。釋意可知。二覺夢境喻。喻二乘守劣乖勝故不見。於中。先喻。後一切菩薩下法說。法說中。先總。次別。後結。別中九句。一久積善。二發大願。三學佛德。四行菩薩嚴果行。五滿果智。六滿普行願。七趣十地。八顯定業用化物。九修事事無[得-彳]觀。後結中二。先結菩薩。後結聲聞。三愚對雪山喻。喻二乘心狹無悲故不見。四地有伏藏喻。喻二乘無巧方便故不見。五盲人不見寶洲喻。喻二乘無深定故不見。六有得淨眼喻。喻二乘無深智故不見。七遍處定境喻。喻二乘無深定故不見。此中十二處者。前八觀欲界色處作無邊行解觀故。第九第十。余處各別觀作無邊空行解無邊識行解。今此合觀為一。名天遍處也。十名種種眾生身者。身業故。十一名語言音聲。是語業故。十二名一切所緣遍處者。意業故。依小宗中。前八在第四禪。第九第十在空處識處。通凡聖修。唯有漏道也。八醫形自見喻。喻二乘無深行故不見。九二天隨人喻。喻二乘無密相故不見。十滅定無見喻。喻二乘住位息求故不見。舉劣顯勝分竟。

  第七以偈贊德分中。十方菩薩說偈贊。即為十頌。

  就初頌中二。前五頌述前頻申業用。後五頌諸來菩薩德。前中初頌上半正贊定用所依。謂佛道即法法即三昧。下半嘆於林現通。次一頌嘆用多勝非下了。次一頌嘆定深非世測。次一頌嘆佛以無相為相。後一頌嘆定用非言及。後嘆菩薩中。初頌述來。次頌嘆德具嘆量。次頌嘆非二乘境。後二頌嘆位極德堅業用廣大。

  第二菩薩十頌分二。前七頌嘆菩薩。後三頌嘆佛。前中五。初一頌勸眾具二行。次一嘆慧明善定智境難量。次二頌嘆處眾集。次二頌嘆悟深離障垢智堅實業。次一頌嘆身不分而來。後三頌中一嘆佛感眾來。二法深此眾能通。三後一嘆佛證一性說差別。

  第三菩薩十頌分二。初三法說嘆佛。一嘆佛說法應時。二嘆佛力用摧邪。三嘆佛超情量。後七喻顯佛德。一智達三際。二悲德圓滿。三神變無息。四現化無礙。五法輪為依。六佛法速遍。七智輪為本。

  第四菩薩十頌分九喻顯。一佛山益世喻。二悲海除炎喻。三山佛出法海。四五二頌無師智寶在佛海中。五巧現應機。六隨願能滿。七普智照緣。八隨方等照。九智水淨根。

  第五菩薩十頌分四。初一頌嘆佛身令見者成佛因。二次六頌嘆佛現通。於中一遍法界塵內現淨諸菩薩。二次嘆通力現菩薩境界非世測。三次一神力顯相嚴身僧菩薩行位。四次一於多淨剎現成佛。五次一現多神通。六後一頌現諸菩薩行。三次一贊菩薩修行法界智。四末後二頌嘆佛圓智說法淨世。

  第六菩薩十頌分三。初三明勝境非凡小能知。二次四正顯所不知勝境。一深智。二勝通。三善巧。四應化。後三顯能知勝者。一大願。二懃。三修調廣。

  第七菩薩十頌分二。前六嘆佛身。後四嘆佛菩提智。前中初二嘆身。後四嘆身業。就嘆身中。初一顯身是智身不礙色相故非思及。後一彰身因。後嘆身業中。初二身光。一法說。二喻顯。後二明光用。一淨三有。二現多色。後四嘆菩提智中。一會覺諸法。二念達三世。三嘆菩提智難思。四嘆超言。

  第八菩薩十頌分三。初二智德。一依思。二依修。次三堅行。一嘆。二信。三向。後五斷德。於中。初二離染成自行。後三離染成利他行。

  第九菩薩十頌分五。初一嘆佛難聞若近必益。二次一嘆意業。三次二身業利益。四次二身語業雙益。後四利益見聞。

  第十菩薩十一頌分五。初一嘆佛身。見者獲益。二次一轉法輪。三次五嘆佛大悲。佛大悲為物忍苦。四次一釋忍苦所由。五後三明見佛成益。

  第八普賢開發分者。為令眾生發生信故。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三。初明說意。言普觀等者。謂前明教主入定廣現其事未有言說。今辨普賢廣以語言資開發前定所示業用令諸菩薩同入此法故。二以等法界方便下明所顯事廣多善巧。有十一句。一以等法界方便者。謂事法界法之界法。或即界數量廣多應機現事善巧廣多數量同此故。二等虛空界者。謂太空是事空。雖體無質礙。然隨所包容分量。廣多應機。下同前。余句亦爾。三等眾生界方便者。有情數多故。四等三世者。三際時分多故。邊畔難知故。五等一切劫者。一切剎中劫量數多故。知娑婆等望安樂等剎長短既多同類又廣說復大中小等也。六等一切眾生業者。眾生當多況各各業都計皆廣也。七欲。八解。九根。十成熟。成熟者令從因至果故。十一等一切法光影方便者。光影之名。簡異水影觀雜故。謂水等二影依明顯己。光影一種映明現己。前可喻現身。後可喻因緣法成壞同時。三為諸菩薩下正顯說彼廣多善巧。於中四。一標。二征。三釋。四佛子此十下結。初中亦四。一標為菩薩。二標數以十法句故。三標以言說故。四標定名頻申故。二征可知。三釋中十門。初雲標說能示現者。此有二義。一今以言說說前所示現事故。二今於言說中示現前事等法界者。如前說一切佛剎等。並是所示現事也。自下九句中顯示並同初門釋。四結中二。先顯略結廣。後結非余境。唯佛境故。

  後偈頌中二。初敘意。後正頌。前中承佛力者。顯非自力故。觀如來者。有所稟故。觀眾會者。有所為故。余句觀其所說。此等並是佛差別德故。正頌中十頌。初中。上半頌前等法界剎塵等。下半頌佛興等。二中上半頌等空界佛剎。下半頌盡未來佛處座贊佛德。三中上半頌等空界佛剎。下半頌佛出世菩薩圍繞聽。四中上半頌等空界佛剎。下半頌菩薩眾會。五中上半頌毛孔出三世佛化身。下半頌充滿法界。六中初句頌平等現。下三句頌一身滿一切剎。七中上半頌前第八內一切剎塵現中三世諸剎塵數佛。下半頌種種神變經多劫。八中上三句頌前第七內現三世佛神變。即修行法海行是也。下句頌諸境界中。九中上半頌毛孔出生三世佛智奇音。下半頌化道菩薩。十中上半頌令佛座量同法界。下半頌菩薩眾會中盡未來轉法輪。上來開發信心分竟。

  第九毫光示益分者。令眾證法界故。於中三。初舉佛放光。為示法之緣。二時逝多林下明依緣見法。三其有此下明見法得益正入法界。

  初中五句。一標即意欲令菩薩因人隨分亦得此三昧故。又此三昧中所現事。即是大眾前所疑問故。佛答問入此定令眾亦得方為答也。二放白毫光者。顯中道平等白淨法界。是前三昧攝生業用。三名普照等者。依義立名。謂遍照三世法界門悉顯現故。今諸菩薩皆證入故。四以不可說下明攝眷屬。具主伴故。五普照十方下顯攝化分齊。

  二依緣見法中二。先舉能見人。謂普雲集此通新舊二眾。後明所見法中亦二。初見此方法界。後如此會下類通十方。前中亦二。先見一切世界中現身說法。後或現在天宮下明見一切宮殿中現身說法。前中先舉所說之處。後如是等下正明現身說法具三世間。可知。二就天宮等中亦二。先所現處。即前世界中塵內十種天宮等。後現種種性下明現身說法。亦有十種。此等所現。並是通答前所疑問。謂如來境界等。可准思之。二類通中三。先舉此會。後如是下類通。三不壞下明自在。初舉此會可知。二類通中二。初粗類十方世界中器世間及眾生普是實報顯現故名也。後一切虛空下細類毛孔中可知。三明自在中。初一句不壞廣事。謂雖在毛孔微細之中。而亦不壞三世九世廣大無邊眾生界等差別儼然。次四句業用。謂一隨心現像。二隨樂說法。三普入眾會。現身種種。而智無差別。四隨應教化無竟期也。

  三見法得益中二。先顯見法因緣。後或入法身下正明得益。

  前中二。初約緣。佛有宿緣故見。二或是見聞下約行。已修其德方便。前中二句。一佛通以一切善根攝。二佛唯以四攝攝。後約行中二。初明二利。後結入法。前中二。初三自利。謂見聞等故。發大心故。故與佛同種善故。後一利他。謂以成菩提法化故。後結入法界者。謂然由前得入後益。此句亦是後所入之初為總也。

  後正明益中三。初明因見得法。二其諸菩薩下因法成德。三爾時諸菩薩下因德起用。

  初中三。初一句結前生後。屬前末後初如前分別。然此意標所得佛地大三昧。以此中眾並是普賢位中諸菩薩故。是故所得。無漸唯頓。即皆究竟也。二或入下顯其所得。於中三。先總標所得。略列十門。於中。初六明得菩薩行位究竟。後四明得佛果自在成滿。二後諸菩薩下行結略顯廣。於中二。初結名。後結數。名中十種。初解者明了故。二道者大行願故。三門者方便故。四入者。於中分明解悟故。五理趣者所顯理故。六順隨者無違逆故。七智慧者決斷擇法故。八助道者三十七品等法。九方便者加行故。十三昧者定體故。後結數中有二種。一此十為首。乃至有十不可說佛剎塵數。二即此十不可說佛剎塵數余等。一一復有爾所數量。以後廣明百門定。末結雲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數三昧。入毗盧等故。三云何種種下偏顯定廣。於中三。初一句總牒征數。二所謂下別列一百二門。三菩薩以如是下總結。就別中二。先百門顯自分因終。後二門約勝進果滿。此中何故偏廣三昧。以諸門種種皆依定現故。又前文雲欲令諸菩薩安住師子頻申三昧故。一百二中。初一名普莊嚴法界者。無盡行海嚴平等法界。便出纏究竟圓明具德故。入如來力者。梵本中雲十力解釋。次雲一切法界旋轉藏者。梵本中雲一切法界理趣旋腹。中間諸定。隨文思釋。三總結者。結前一百二定通果定故。上來因見得法竟。

  第二因法成德中二。先別顯德。後其諸下總結。前中有十門顯德。一成深智德。二為諸眾生下了法為師德。三知諸世間下隨緣無着德。四遍入一切下成就眾生德。五示真實際下解深具行德。六具三昧力下得法智能德。七證分別下巧便勝智德。八得一切法無礙下理智契真德。九放淨法光下攝生見佛德。於中。初攝生成益。後普見下見佛得益。十一身充滿下三業自在德。於中五。一一身普遍。二乘大智下。智慧無礙決了佛地甚深定趣者。梵雲甚深所行。三以無盡句下演法無盡。四獲大智下念成就。五恆以下轉顯業用益物定慧神變。後總結可知。

  第三因德起用中三。初總顯。次所謂下別顯。後是諸菩薩下總結。初中二。先明前所得。後各於下正顯起用。次別中十事差別可知。後結中雲得法光明等者。是此法力也。上來第九毫光示益分竟。

  第十文殊述德分中三。初長行敘意。二正頌其德。三爾時彼諸下明諸菩薩以佛三昧光照得入此定。

  初中略述頌意可知。

  二正頌中。十三偈分二。初五頌嘆逝多林中所顯示法。於中。初二頌嘆林中器世間自在用。次二頌嘆眾生世間自在用。後一頌嘆智正覺世間自在用。後八頌嘆諸菩薩等得法業用。於中。初一嘆林上空中說菩薩德。次一頌林中樹說眾生業海。次頌林中諸事內現佛神通。次一頌一方國土入佛毛孔。次一頌林中諸事內顯佛放光。次一頌林中諸事體廣遍十方。次一頌三世佛嚴事皆現此林諸事中。後一頌總結諸菩薩多劫嚴事皆現此林諸嚴事中。

  三諸菩薩以佛三昧光照得入此定中三。初明所得行體。謂由佛三昧光照。得此大悲為利物行體。二於其身上一一下。明所得行相。謂毛光現菩薩所化之形。三普為下明行勝用中二。初總顯大用遍滿法界。後或現不可說下別顯悲用。於中六。一顯能化法。二往詣一切下所化處。三以平等大悲下能化心。四或有見已下明化令益。五佛子此逝多下現住處。六佛子此諸菩薩下現能化身。初中二。先別說。後以如是等下結數。前中。初八以欣厭門化。二或現不可說檀下十度門化。初中可知。十度中。一先八門明六度化。七八二種慧度攝故。次一或現隨諸眾生時善等。是方便度。次一或現降魔等是力度。次七門或現知一切工巧等下皆是智度。後結可知。二住所化處中二。先結前生後即為總句。後所謂下別顯中。十四處可知。三能化心中四。謂悲願智方便也。四化益中八種。文顯可知。五現所住處中四句。初一標。次二別略顯。後一不離本處。此中類結不離者。意顯於後文殊出會游化亦不離本處故。六現能化身中初一總標。末後而亦下總結。中間從所謂下別顯。一現身中有十種。可知。二往詣下現形。三威儀。四音聲。五言論。六住處。七修行。八說法。說法中五句。並准可知。上來從會初至此十數總明本會竟。

  第二大段明末會者。亦名菩薩會。以菩薩為會主故。前本會亦名佛會。佛為會主故。然此本末鎔融非即非離。為一無障礙法界會也。就此文。初略有二種。先明文殊為能化起機。二爾時尊者舍利弗下明所化就應。

  前中三。一總標文殊出閣。二與無量下別明同異眷屬。三文殊師利下結前生後往人間也。初中顯吉祥妙慧證真了俗故。說文殊出閣也。二別明眷屬中。先顯同生眾者。即是會初所列者也。後及常下顯異生眾。於中。有二十三眾。各依行標稱。令亦隨釋。一衛護故。二為物化彼成行為供故。三恆隨足下布華故。四樂植善種於心因故。五悲涼水除熱惱故。六智火光照故。七冠蔽風塵故。八知方土儀式故。九照生死暗故。十明佛自在故。十一嚴法界空故。十二度有海眾故。十三積集高大助道法故。十四護物心城故。十五守護法城故。十六勤護物命故。梵本訓釋藥叉此曰苦活。故十七尋逐如來。於定慧香生歡喜故。十八以己所離令物離故。十九生死海中拔出天人龍故。二十成佛大身故。二十一喜嘆故。二十二厭有樂佛故。二十三重供贊故。三結前生後中二。先牒前二眾略贊其德。後出自下明了俗順機由先內證故。乃至雲辭佛南行。

  二明所化就應中四。初明六千比丘會。二爾時文殊菩薩下明諸龍會。三復有無量下明諸乘人漸增作入大乘宗教方便故。四時福城人下明善財會。福城者。梵本雲馱寧阿羯羅。若以長聲呼馱寂。即雲谷也。謂多出穀米之處故。若以短聲呼。雲但寂。即雲福也。是福德之處故。今梵本中有此多處呼召不同故。譯從長存福為正也。

  就初中三。一明文殊從善住閣出下見友之遠緣也。二時尊者下鶖子與自眾隨逐文殊者。此明六千見發之近緣也。三此六千下正明六千見先發鶖子指授。

  於中四。一明經家敘六千名德。於中二。先略列十名及德可知。中間自所住處者。同在聲聞教法中住故。出家未久者。發心摝出三乘家來近故。後嘆德中。先嘆。後結。前中七。一福深望淺說故。二解廣。三信徹。四觀佛境。五了法自性。六益物以出世。七求成佛德。後結並因文殊化成。

  二爾時尊者下鶖子教六千觀文殊十種德。一身嚴。二光益物。三光網滅苦。四菩薩眾會。五行處平恆。六道場常隨。七行修福嚴左右伏藏。八供佛善流樹間出嚴藏。九諸世主雨供。十十方佛將說法先放光照身入頂。後結可知。

  三後諸比丘下明六千聞贊文殊德獲益中二。先敘。後彼諸下顯益。益中十六句。一心淨。二信堅。三獲喜。四體柔。五根悅。六憂苦除。七垢盡。八常見佛。九求正法。十具菩薩力。十二發大悲。十三發大願。十四入廣深境。十五佛海常現。十六深信樂一切智。

  四即自下諸見勝緣中五。一白尊請引見。二時舍利弗下指授六千。三爾時文殊下文殊觀彼六千。四時諸比丘下明六千發願。五爾時文殊下明勸成十法。初二文觀可知。三文殊觀六千者。顯其根性堪進入法界故。言如象王回者。謂身首俱轉現前事重攝受相故。問六千豈不本大乘耶。答本是小乘有堪入大性。如不定性故。四中發願亦可知。五中四。一勸成十種趣大乘法者。回入實教心無疲厭故。於中。一積善。二見佛聚事。三求法。四修離三輪。五滿諸定。六入三世入即明解也。七普嚴剎。八調化一切。九諸剎劫中成就菩薩行。十為成就一眾生故。修剎塵等行。成佛一力。如是為成就一切眾生故成就如來一切力也二比丘若若善男下明能深發前十心得益。一長養善根。二捨生死。二超世種性。三不墮二乘地。四生佛家。五具菩薩願。六習佛功德。七修菩薩諸行。八得佛十力摧魔伏外。九滅惑。十入菩薩位近佛果。

  三時諸比丘下明六千同前勸進獲三昧益。由得此定得無礙眼。由得此眼故。能成二十五種益。一能見一切佛境界。二見無量剎佛道場。三見彼諸趣。四見彼諸剎差別。五見彼諸剎微塵。六見彼眾生宮殿。七聞彼剎中種種佛言音說法。八觀察彼剎中眾生根欲心。九能憶念彼中眾生前後十生。十憶彼剎中過未各十劫事。十一憶彼佛十本生事。十二成正覺。十三轉法。十四十神通。十五十說法。十六十教誡。十七十辨才。十八成十千菩薩菩提心。十九十千定。二十十千三輪淨。二十一得大智。二十二光明圓滿。二十三得菩薩十通。二十四身心調暢故。雲柔耎微妙也。二十五住菩薩心堅固也。

  四爾時文殊下結前。下勸進六千究竟所得中八。一住普賢行。二入願海。三成大願海。四心清淨。五身清淨。六身根利。七得神通。八由大通故。雖在文殊邊。然普遍十方所現身成就佛法。

  第二攝龍眾會中四。初結前起後可知。二漸次下詣後化處。於中二。先標名。後往昔下贊勝。於中三。一昔佛曾住。二今佛昔修行處。三八部等常供養。三文殊下明說法。於中。先顯經名。後說此下顯益。前中經名普照法界者。說十眼圓明頓見理事理事無礙法界故。釋法界名。義具如別行旋澓章說。後顯益中。先顯類。謂諸龍眾。後明益中二。初百千億龍厭舍龍身生人天。後一萬龍不退菩提。

  第三攝諸眾會漸增進位入實教之因緣。具如教被機中說。諸餘別分如常可知。

  第四攝善財會中二。先以義料簡。後正釋文。前中略以八門分別。一會數開合。二說聽起就。三科為五相。四會主類別。五南行不定。六嘆問有無。七推讓後勝。八問答分別。

  初門中二。先敘晉本。後依唐譯。前中依光統師等雲。此中善知識總四十四人。初文殊一人配十信。次四十人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二人配等覺位。後一人配妙覺位。若依五台山論及意法師等。總不配位。亦無科截。但隨諸會。依文散釋。後依唐譯者。始從文殊終至普賢。總五十三會。童子童女同一問答故。遍友有問無答不成會故。文殊前後雖是一身。兩會別故。

  二說聽起就者。此有三類。一由能化者。依大悲行。住不請友故。文殊正趣等起聽而化也。二由令所化者行敬法行。要待就請說故。海雲海幢等待求問方說也。三由具前二行故。觀自在菩薩安住地神等。善財未聞先即讚嘆。此同不請友也。然復有請為說此同敬法行也。彌勒後文殊普賢等皆亦同此也。

  三科為五相者。此中總有五十五位。若依本疏。初四十一人明寄位修行相。次從摩耶下有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三彌勒一人明攝位成因相。四後文殊一人明智照無二相。五普賢一人明顯因廣大相。若依今本。大都無異。中間少別者。謂從文殊至第四十一瞿婆。總名寄位修行相。寄歷諸位。顯修行故。二從摩耶至童子童女同得幻住解脫。總名會緣入實相。謂寄男女相別。以幻住理。會其差別。入平等實性故名也。若依位判。此是十地勝進位。後三相是等覺位。但以初歷位多。從多名小爾。三彌勒菩薩處得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解脫。名攝德成因相。謂攝三世境在念無忘失智。以成應化佛德之因故。四後文殊師利。得無量大智光明總持大願三昧神通智慧。入普賢道場。住文殊所住。名智慧無二智。謂善財至此。乃入普賢所入。住文殊所住。與二聖同照一境界故。五普賢菩薩處得普賢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剎等。行正覺等。神通等。法轉等。辨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名顯因廣大相。謂當來大果今成彼因福彼廣大果之因故。

  四會類別者。總有二十類。一比丘。二醫人。三長者。四優婆夷。五仙人。六婆羅門。七童女。八童子。九居士。十人王。十一外道。十二船師。十三比丘尼。十四女人。十五菩薩。十六天神。十七地神。十八夜神。十九林神。二十先生也。

  五南行不定者。梵音呼南曰馱器尼。依西域訓釋。南是右義。右是順義。以彼城邑宮殿園苑屋宅菩提樹等皆面向東則南為右。人多右穩。穩便為順。右繞等事。皆因此言。故於此中。顯文殊順化善財順求。皆曰南行爾。古人釋雲。善財南行。表中道法界離東西二邊故。又表是正指南之說故。若爾者向使教從此起可取此國司南之正用。指南之義。盡教從西起。何不依彼訓釋南義。蓋知不然。應取順義故。此經淨行品雲。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晉本離世間品雲。攝右法是不違一切佛所說故。今本雲隨順。是不盡一切尊者教故。按隨順言。即梵雲馱器尼。此雲右也。尊婆須密論。亦同此說。此表善財所求善友一一隨順。不盡其教。由此南行。是右行故。右行即是隨順義故。是故中間設往忉利天宮菩提場等。皆不違於南行之義。以彼悉是順教行故。

  六嘆問有無者。此有二義。一由菩提是諸菩薩敬重故。聞其能發。無不稱嘆。二由有別緣故。而無嘆也。別緣有三。一善財善友時正受故。如解脫長者海幢比丘等。二善財於善友。說自發心已。善友不即隨答嘆美。乃述自所得故。此門多是脫略也。三由善友示逆相化。若說聞發心而即稱讚者。便與逆相相違故。如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婆須密多女等。所余善友。無此三緣故。皆嘆爾。

  七推仰後勝者。此諸位中。唯後文殊及普賢菩薩。無別推勝者。顯其人尊位極。除斯以往。余皆有推。中設無者。脫略故也。無別所以也。

  八問答分別者。問此等諸會。並無佛說。何得為經耶。

  答此等並是傳法菩薩。結集當時求法說法諸菩薩事。同上本會所顯逝多林園自在等法。令彼大眾見已入法。雖無佛語。豈即非經。問前本會中佛雖無說。諸所顯事。並在佛會之中。今此遠方異處。又非佛說。後不對佛。豈得為例。

  答雖在遠處。而不離本會。是故常在佛前。如上文逝多林內一一境界當攝十方一切佛剎說。此處而不攝耶。是故此五十三會不出本會故。名為一會。謂入法界品也。既此諸處。並在逝多。下文善財應見普賢及佛大眾在此國。下何故乃見在金剛道場。答以覺樹金剛。為九會本故。是故不動覺樹遍諸會處。尋末見本。還在此故。又此會初普賢及佛。在逝多林處。更無移動。見在覺樹。即是逝多。亦在樹下。思之。上來略分別竟。

  後正釋文者。依前五相以釋其文。

  就初相中。有四十一人。於中。初文殊一人寄當十信。表信非位。故但一也。二從德雲比丘至慈行童女。寄十住位。三從善見比丘至遍行外道。寄十行位。四從鬻香長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回向位。五從婆演底夜神至瞿婆。寄十地位。就初文殊一人寄十信善友者。本業經上捲雲。未上住前。有十心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釋曰。信名彼此雖同。然行相境界二經全別。如上賢首品等已顯。今此文中分六。一集眾分。二爾時文殊童子下觀機授說分。三爾時文殊下觀已為說分。四爾時文殊如象王回下。贊觀攝受分。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分。六爾時善財下念思辭變分。初中二。先總舉。後時有下別顯。別顯中四眾。一優婆塞。二優婆夷。三童男。四童女。形各五百。於中。初二眾通稱優婆夷等者。是梵音。此雲近事男近事女。謂男子親近承事比丘僧故。女人親近承事比丘尼故。列別可知。

  二觀機分中二。初通標說意可知。後復於下文殊別觀善財。於中二。初先明現在。後又知下明宿生。前中四。一明入胎時現奇寶。次善財下明身相具足。次其七下具顯寶物。後以此下總結立名。二明宿生中。略顯十德。一昔曾供佛。二信解心廣。三樂善友。四三業無過。五菩薩行淨。六求佛智。七成法器。八淨心如空。九回向行。十得無障門。

  三為說分中二。先明為說法。後爾時善財下明說偈求濟。

  前中三。一時觀察善財慰喻發起可知。二而為演說下正為說法。三爾時文殊下結說勸進。就說法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別顯中十句。一多行學。二不斷絕。三說佛出前後。四說佛會淨。五說佛法輪化導。六說佛身相好。七說佛法身。八說佛詞教。九說佛光照。十說諸一味。三結說中可知。

  後善財說偈求濟中二。先長行述意可知。後正說頌中總三十四頌分二。先四頌自述在纏。後三十頌讚文殊德以求濟。前中初頌。明依三界恃倨慠出入不離五趣之門。由以深愛自溺也。次頌三毒覆燒互生死如臣事王。次頌會貪繩系縛諂誑轡勒疑遮慧眼入耶道。後一頌慳嫉[憍-(夭/口)+右]因入三惡受八苦也。後三十頌中。一一分二多分。上三句贊文殊德。下一句求運濟。前中。一智日悲月。二智月慈日。三法界輪王游法界真空法寶導前。四福慧商主勇求佛寶利物。五智忍伏魔。六定慧證法頂。七滅地獄因淨三有果。八離三惡趣果成淨善因。九見八倒行正八。十了耶正無疑惑。十一住佛見長佛樹行佛。十二如三世佛日出現。十三智慧決定染淨業三乘行。十四悲願信忍為輪轂轄。十五持箱慈蓋辨鈴震。十六淨行三昧法鼓音。十七四攝德寶慚愧嘆。十八施輪戒香忍辱華。十九禪方便不退轉。二十願持堅力智慧成。二十一普行悲皆無吝。二十二堅善巧無礙。二十三與生極淨等空樂。二十四淨業惑斷行苦摧魔外。二十五滿智遍嚴剎普沾善願。二十六除愛見淨如空利一切。二十七住定普運願力速。二十八運生如水如地不動。二十九四攝總持日光。三十入法城。着智冠。系法繒。四贊勸攝受分中三。初贊述發心。二善財白言下重請解脫。三爾時文殊下正答所問。

  初中二。先贊發心。言如象王回者。前已略顯。此由內有審諦之量外無淺促之儀。回面向機。表攝受相故。後復欲下述意勸勉。於中二。先述。後勸述中三句。一近友。二求解。三修行。後善男下勸中二句。先牒前近養是成佛初因故。涅盤第二十雲。一切眾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緣者。莫先善友。乃至廣說。後結勸中為成佛。亡勞謗懈也。

  二重請中同下教問。准梵本中。有十二句。一問學。二問信受。三趣向。四修行。五成就。六淨。七入。八出生。九隨順。十憶念。十一增廣。十二圓滿普賢行。其第二問云何修菩薩行者。梵本雲缽還提簸多綿彌鹽及。此雲修。亦曰信受。此文十一句分三。初一學解修次九正修。後一究竟。就正修中。初一總問亦離惡。二專趣向行。三進善。四亡相。五於行分明解悟。六悉具定。七不違理事。八憶持前修。九習前令廣。十勸巧速圓。

  三文殊正答中二。先以偈。後爾時文殊下長行。重贊發心教求善友。前中十頌分二。初一總嘆善財具福悲物求佛如來。後九嘆善財已具大願大行。於中。一為滅物苦發願修行。二文殊勸雲若不厭生死此是為物具普賢行堅也。三中上半嘆善財福能滅苦。名光也。福能摧障。名威力也。生處顯寶名福處也。亡相福廣名淨海也。下半結是為物願行。四中上半見多佛。下半聞法不忘。五中上半見多佛。下半願海成具修行。六中上半明住位中善巧修行攝同佛果故。文雲初發心時即與三世佛等故。乃至廣說。下半重顯上半常濟佛果不壞本位故。雲隨學當來也。七中嘆善財遍剎塵劫修普賢行道成。八中嘆善財多剎劫修普行願滿。九中述多眾聞善財願發大心願學大法問善財是何位人。

  答經無明文。人斷難依。古雖多說。不足記錄。若准下文。安住地神處眾神相。謂雲此人已生法王種中者。斯文可定。然釋不同。一雲此據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生法王種中。此即是已入大地菩薩也。一雲此據多聞薰習勝解真性成就佛種。名生法王種中者。此即是三賢位內種性菩薩也。問若屬信攝。此偈所說廣大見聞願行等。當云何通。

  答此言信者。不同本業經中所說信也。

  後長行重贊發心教求善友中四。初重贊發心教求真友。二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三爾時善財下戀思辭退。四向勝樂下依教趣求。

  就前初門中三。一嘆能發心二已後更求行行難中之難故。雲信也。三善男子正教求友。此得法也。於中二。先教求後誡勸。前中二種。一樂成佛果故。雲一切智智。二要求真友。言真善知識者。謂能令於未知善法得知。於未識惡法得識。名善知識也。言真者。略顯有四種。一令識三惡苦得免。令知人天樂得生。此雖善知識。非真也。二令識生死苦可厭。令知涅盤樂可欣。此雖善知識。非真也。三令識有為有漏法可舍。令知有為無漏法可欣。此雖善知識亦非真也。四令知生死非離染涅盤非寂靜。然常遠離雜染。恆修離相行。令如是知者。為真善友也。若廣分別。如別行善知識章說。後誡勸中四。一雖歷多所為重法故身心亡倦。二雖晝夜親近為重法故愛無飽足。三於所曉誨聞必奉行。四逆行方便推非己境何見過也。

  二指示後友中四。一國勝樂者。位勝過前。可欣樂故。二山妙峰者。謂前心離過位高故。妙峰也。比丘德雲者。比丘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今創發大心。魔宮震動故。其德如雲含法雨故。四教宮震動故。問中十一句同前故。雲乃至。

  三念思辭戀中二。初念聞法故喜躍。後離別法音故悲淚也。問文殊師利觀識善財根欲等。皆見既足。得為說一切佛法。何乃多人令轉別問。答此非無意。略有五焉。一為現在未來作軌範故。二顯修萬行要必先求真友故。三明修行不自用故。四顯依善友不局一故。五顯求友無選擇故。問善財求法稱分行足。何要博訪多事多知。

  答菩薩為救眾生。求於多聞。不惜身命。若不遍學遍修。德海不滿。何以隨應也。古來諸德此辨善友處文。或作三分四分五分六七八九十等。今則不爾。但隨文作其分數。不可勒限也。上來二十五種相中。第一寄位修行相內。第一明文殊師利寄十信竟。

  自下第二明十信善友中。第一德雲比丘。寄初發心住善友。於中六。

  初依教趣求中二。一依教尋覓國山釋說。言經於七日者。本疏雲。先淨七支見善友故。徐出經行者。伴思行故。二見已往詣下明請問。於中四。一設敬儀。二作如是下述自發心。三而未知下正顯問。問同前。四我聞下結問請說。

  三時德雲下正明答。於中二。先嘆發心求法。後善男子我得下明自所得法。前中二。初嘆發心。後能下嘆問修行法此嘆有十一句。皆有求字。一求行法總問也。二所行分齊。三行對治因。四行出離因。此亦是果。五已淨大心。六得自在用。七示解脫方便。八示同事業。九知他心。十不住行。十一求為無為非一非異。二明自所得法中二。先明所得法體。後往詣十方下明業用。前中二。先標體。後信眼下釋相。前中自在者。作用無礙故。決定解力者。解謂勝解。決定印持由此名力。謂於境界決定印持轉變無[得-彳]也。後釋相有三。一信。二智。三結釋。謂由淨信即眼即境轉變決定無[得-彳]也。二由智光遍照於境無障[得-彳]故。自在也。三結釋。由此知外善觀信內明徹清淨行具故勝解力決定自在也。後明業用中二。初略標四業。後所謂下廣明第四業。前中。一詣十方剎敬養佛業。二常作念佛業。三總持諸佛正法業。四常見諸佛現在業。後廣明第四業中二。先總說見佛。後一一方下明別見佛種種事。前中二。先展說東方。謂始從見一佛乃至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後九准初。略說可知。中間雲見三千世界微塵佛佛剎微塵佛者。引梵本中雲。娜奢勃陀憩怛羅缽羅忙奴攞闍。此雲十佛剎微塵數。漢本脫十字。也後別見佛種種事。前中二。先佛能應。後隨眾生下明所應。前中十種。始從色相乃至壽命可知。後所應中三。一隨機樂。二現成佛。三說法。

  四謙己推勝中二。先謙己唯知一法。即牒前念佛門。後豈能下推勝於他。前中雲憶念諸境界者。謂十方佛數量分齊。佛即所觀境故。智慧光明者。無分別智所照故。普見者。盡照見故。法門者。總結屬故。創入住位光明念佛三昧廣見佛者。依佛為本故。故初住中雲此菩薩見佛形貌等也。後推勝中三。初一句總。次所謂別顯。後而我下一句結。總中無邊智慧等者。照無盡佛境故。行無邊佛行故。別中有二十一句。各先舉得定。後明業用差別。初十念佛勝德圓備。後十一念佛妙用自在。前中。一具見諸佛主伴德。故云常見諸佛國土等。二念佛令眾生離倒之德故。雲清淨。三念佛是處非處等十力等之德。四念佛於法無倒能說能授。亦是菩薩心於法無倒故。能念見佛已聞法受持。五已達佛海智見諸佛剎無異。六念微細境中佛見彼中佛自在用。七念諸劫中佛無間見。八念諸時中佛一切時親近不離。九念諸剎中佛咸見殊勝身。十念諸世中佛隨心普見。後明妙用自在中。一念佛遍諸差別境界中次第現。二念佛示涅盤相。三念佛於一日中從自所住處出去無間。四念佛身充滿諸法界。五念多佛於一毛端現悉承事。六念佛一切處現成佛示自在。七念佛出現放智光轉法。八唯心念佛知佛隨心樂現像。九隨樂念佛隨心樂知眾生業隨彼業所所集善現形。十念佛神力現身坐華遍法界。十一念佛實德如虛空身嚴法界空。後結可知五指示後友中。二先指示見人。後善男子海雲下指示得法。前中五。一指方准前。二示國海門者。謂修德心海之方便故。曰海門。此國正當南海口故。三比丘海雲者。比丘義如上。海雲謂此比丘內含法水。深廣如海。外應機說。如雲降雨。四勸往問法。五海雲比丘下贊彼善說並易知。彼指示得法中九句。一令得實教助道。如薩遮尼乾子經說。二得成一切智因。三聞說發大心因。四得生實教慧見。五得能修與法性相應行。六能行普賢行海。七得成滿普賢願。八得清淨誓願方便。九得生無緣大慈悲力。

  六念恩難捨觀察辭退。第一住竟。

  第二海雲比丘治地住善友中七。一念前所說。二漸次下依教尋覓。三作如是言下見已問法。四時海雲比丘告下正答。五善男子我唯知下謙己推勝。六善男子從此南行下指示後友。七時善財下念德瞻退初中十一句。初一句總。余句別。別中。一智照用。二無礙用方便。三定方便。四菩薩大眾。五觀佛現前。六觀佛所住。七觀諸他儀準則。八觀佛界廣。九觀佛出現次第。十觀佛入巧化。上十句門者皆方便義故。

  二依教尋覓中三。初至處。二向海雲所。三頂禮下明問法。於中三。初設敬儀。二作如是下述已發心。三而未知下正顯問辭。於中十句。一舍世俗生出世。二過無明入智明。三離凡入聖。四斷順流入逆流。五破三有輪轉。成就大悲願輪。六滅樂雜染。行離染行。七竭貪愛海。長大悲海。八塞三惡八難開人天涅盤門。九出三界城入佛智城。十舍諸玩好悉益眾生。

  四正答中三。一本審發心。二海雲言下嘆發心難得。三善男子我住此下辨其觀行。

  初中。先審問。後善財言唯下答也。

  二嘆難得中三。初逆難。次順難。後發菩提心者下別釋。初逆雲若不種善則不能發也。次順難中十一句。前十句別明。末一句總結。前中。一雲要得普門善根光明者。謂修一行即一切行。一一行時智明了故。光明也。二具真實道三昧智光者。稱法性修定生智光明。三生廣福。四增長無漏中無間斷故。雲無懈怠也。五重法故事友亡疲。六重法故不惜所有也。七普願荷載。八普欲秡苦。九與樂不舍濟拔。十恆觀佛境。末句結可知。

  後別釋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有十一句。一一句中皆有標釋。初是拔苦。二佑是與樂以福助護令不離樂故。三滅苦。四離惡法。五守護不令怖畏。六離諸障[得-彳]。七滿法界。八等空界。九竟遠見多佛。十於三世境悉隨順知。十一普照境界皆入智海。

  三辨行中四。一觀海為能詮方便。二善男子我思惟時下得見法界無[得-彳]依正。三時此如來下領受所流無邊教法。四若有眾生從十方下傳授眾生。同入法界。就初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辨。總雲住此十有二年者。古人有云。謂觀十二因緣故。或古釋雲。住於菩薩十二住故。或有釋雲。即此十住中之第二故。雲十二也。常以海為所觀故。雲境界。後別中十句。一廣大教。二甚深理。三漸次住。四多法寶嚴。五積大悲水。六隨機拔異。七所化多類。八教海所容諸佛菩薩。九教海包容所詮義理。十教海湛然。化多滅度生界不滅。不化多滅生界不增。

  二得見法界無[得-彳]依正中二。先明見依果。後滅時見彼下明見正果。前中二。初明現果。後此大下明宿因。前中二。先明現華所因。於中有四句。可知。後正明所現依果中二。先牒作念。後此海下正明所現果。現果中二。初辨華出處及時處。謂大海中時謂正作念時忽然出。後以無能勝下明嚴。嚴中二。先明當體嚴。後百萬阿修下外中嚴。前中五。一莖。二華三葉。四台。五髻。後外事嚴中。有二十二種。於中。十一句雜嚴諸王有情執持。十一句非情為嚴。並可知。後明宿因中十句。前九句別時。末一句總結德無盡。前中。一無漏因。二諸菩薩隨喜。三四如幻夢等觀行因生。五淨業。六無諍定因。七觀無為。八住自在用。九觀佛深境。十結。後明見正果中二十句。一見華上佛。二蓮座。三道場。四諸相。五隨好。六神變。七色相淨。八無見頂相。九舌相廣長。十巧說。十一圓音。十二十力。十三四無畏。十四辨才。十五宿因。十六示成佛。十七演法。十八普現諸嚴。十九隨見各異。二十所益皆滿。

  三領受教法中二。先明伸右手摩海雲頂。後為我下正顯說經。前中右手摩頂者。身業加持隨順攝受之相。後說經中三。先明經之業用。二我從於彼如來下聞經受持。三善男子我於佛下受持時法多少。就初中二。先顯經名。言普眼者。依此所詮成普眼故。所謂照見平等一法界故。後業示下顯經業用。於中十句。一佛境。二菩薩行。三攝法輪。四能淨佛土。五能摧邪。六滅魔軍。七令眾生喜。八能照物心。九能了物根。十隨心令悟。二聞經授持中二。先明成就六法。後假使下校量多少。前中。一納法在心故。二各不失故。三對文宣唱故。四背文宣陳故。五追記不忘故。六思惟明審故。後校量中。以多筆墨書寫一品中乃至一句。尚不得少分者。顯其法門廣大故也。三受持時法多少中二。初一句總。後於日日下別。前中雲於千二百年受持者。顯一部故也。後別中十句日日皆爾。一一皆是無數品故。知一部有十無數也。一聞持總持光明故領受無數品。二寂靜明故趣入。三旋明故普入。四隨地明故分別。五威德明故普攝。六蓮華明故引發。七淨音明故開演。八空華明故顯示。九光聚明故增廣。十海藏總持光明故。辨折無數品。

  四傳授眾生中二。先明十類王及民眾來聽可知。後如是下正明為說法。於中二。先顯能說有四句。一樂示。二解釋。三稱揚。四讚嘆。後咸令下。明利物中三句。一愛樂。二趣入。三安住。

  五謙己推勝中二。先謙己知一。釋法門名如前。後如諸下推勝知多中十一句。前十句別明。後一句總結。前中。一悟解行海發願修行入字是悟解義下同。二悟解大願多劫住世。三悟解眾生隨樂益。四悟解心海生力智光。五悟解物根調化。六悟解嚴剎。七懈悟解佛體常供。八悟解法教而解悟分明。九悟解福業具明。十悟解物言音說法。後一句結勝所知非己能斷。

  六指示後友中六。一南行如前可解。二六千由旬者。古德釋雲。修六度行故。三楞伽道邊者。向彼山之路次也。四有一聚落者人眾所居也。五名海岸者。南海之北岸也。六比丘名善住者。身住虛空。表內心住於真性故。七時善財童子下念德瞻退可知。第二住竟第三善住比丘修行住善友中六。一依教趣求。二善財童子下正明問法。三時善住比丘下正明答。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中。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六時善財下眷德辭退。

  就初中二。先念前所聞中十句。一念指示教。二念所示法。三念佛加持。四念持法句。五分明悟解法海門。六思法差別。七悟解法界至深處。八頓悟解一切法性空。九治淨法執。十觀法空所從來處。後正明趣求中二。先辨其所趣處。可知。後見此比丘下明見所趣人。於中二。先見比丘空中經行。後無相諸天下明諸異類眾各申供養。於中十類。一天。二龍。三緊那。四摩睺。五修羅。六迦樓。七羅剎。八夜叉。九梵王。十淨居天。二明善財正問中二。初牒前所見。後作如是下起後。起後中二。先自述已發大心。後而未知下正陳所問。問中二。先十一句。聞佛之法。後十句不舍諸法。前中初十句別問。後一句結前問。復前中。一起行。二聚斂不令散失。三務令具足。四於善知識數數聞法。五漸使益廣。六括撮。七令得至終。八有垢治淨。九審細再治。十盡所滯礙。後一句結前問。復者通前後兩數問故。後十句一一皆云不舍者。於彼十法。無暫離心故。一見佛常勤修故。二菩薩同善根。三佛法明證故。四大願普益生故。五眾行無疲厭故。六佛剎普嚴淨故。七佛力見佛自在故。八於有為不舍。不住於有。示變化身。九聞法受正教故。十智光悟解三世一故。

  三正答中二。先審問善財發心。及能問法。可知。後善男子我已下正述己所得。於中三。初顯所成解脫。二若來下明能成解脫方便。三知一切下顯解脫業用。前中名菩薩無礙解脫者。因位所得名菩薩所作。自在名無礙也。方便中二。初明修習。後即時下彰得解脫。其智慧光明。即是無礙解脫之別名爾。三業用中三。初別明十二句無礙。次征後釋。初中一知物心行。二知物死生。三知宿命。四未來劫事。五知現在事。六知言音。七決疑問。八知諸根。九隨應化時。十知一切時分。謂剎那等。剎那等者。仁王經雲。九百生滅為一剎那。九十剎那為一念。按俱舍等。謂時之最少名一剎那。一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十一知三世流轉。十二身遍往十方。次征意雲。何以得此。於諸法中無障礙故。後釋意中二。先顯由此解脫是無住等通力故可知。後善男子我以下轉釋於空顯通多種作用。於中二。先總標可知。後於虛空中下別顯。別顯中二十數。一行等無礙。二隱顯無礙。三現身一多。四穿度。五加趺來往。六入地水。七身出煙焰。八動地。九手捫日月。十高升。十一現香等大雲。十二於一念行過一剎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塵數剎。十三於前所經剎中佛所聽法。十四於彼佛所各顯無量佛剎塵數身。十五彼一身各無量佛剎塵數供雲。所謂下略列十種。可知。十六一一如來下聞受彼諸佛說。十七一一國土下彼諸國所有嚴事悉憶。十八結十方皆題此通。十九如是一切下明上諸剎中眾生見其身者皆決定得菩提。二十隨彼彼眾生示同類身化。

  四謙己推勝中二。先明謙己唯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前中名普速等者。謂為成就眾生行解證故。速疾普供法界佛邊也。推勝多知中。略明二十一句。前二十句別顯持菩薩戒。始從大悲終至離垢。皆約持心行相。以為其名。准釋可知。末一句如是下顯非己知。

  五指示後友中四。一國名達里鼻荼者。此曰銷融。謂銷融謬解。依教正知。從聖教生。名生貴住也。二城名自在者。既得生貴名自在也。三善友名彌伽者。此翻為雲。謂智含法水。廣利生故。四汝詣下令問法。

  六時善財童子下念德辭退。修行住善友竟。

  第四醫人彌伽生貴住善友中七。一念前所聞。二漸次下求友得見。三時善財童子下正明問法。四爾時彌伽告下正明答。五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六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七爾時善財下重友悲辭。

  初中十句。一念前法門思惟生勝解悟解分明。二念佛力三寶常存。三嘆真實從貪所顯。四念善友恩。五照三際平等。六憶念救生願。七知有為性故。八思諸性。九嚴剎。十不着佛眾。

  二求友得見中二。先明求覓。後乃見下明得見。可知三正明問中二。先明述已發心。後而我下正問。問中十二句。初二句總。謂上句學。下句修。後別中。一身雖勝轉而心不依轉。二得一性。三得離染心堅。四拔苦無疲。五明悟總持。六生大智用。七顯力決明深義。八念力悟異異法輪。九諸趣說法。十智力決斷諸法義理。

  四正明答中七。一審問發心。二善財言唯下答其已發。三彌伽遽即下明嘆發心下座禮善財華香供贊發心。四善男子若有下贊發心利益。五善男子應知下贊菩薩所作難等。六彌伽如是贊下明彌伽放光召眾說法。七彌伽於是下答自所得法。就初審問者。嘆顯發心非率爾事。儻能實發。世中奇特。將欲顯敬。令普智聞。故審問也。二中直爾曉對故言唯也。三敬發心中急下座禮善財。散種種華香供贊。四贊發心利益中二。初贊成益。後所謂下釋前安隱。前中二十二句。初一句總。所余句別。應知發阿耨等十一字。遍歷諸句。由菩提心具三心故。佛種不斷也。具深直心故嚴剎也。大悲心故成就眾生也。直心故達法性也。深直心故悟解業種相性也。深心故滿諸行也。三心故大願不絕。直心故稱實性離貪。深直心故見三世相性。於諸法得勝解亦爾。具三心故。諸佛護持。佛憶念亦爾。菩薩平等亦爾。具此三心為世依故。賢聖護。梵王禮。天主供。夜叉護。羅剎侍。龍王迎。緊那贊。世主稱。令物普安。後釋前安隱中十一句。一舍四惡趣。二出八難。三斷人中貧窮因。四生天樂因。五遇善友。六聞持正法。七發大心。八發亡相大心。九見菩薩行路。十於菩薩智悟解分明。十一安住十地。五贊菩薩難中二。先標。後為一切眾生恃怙下釋。前中四句。一所作難。謂興物為依故。二難出。謂待機感故。三難值。謂非薄福能遇故。四見者倍難。謂見菩薩所見處故。後釋中十七句。一一句具前四難。或分為四。初七句釋前所作難。次三句釋難出。謂智光出過眾星燈大小光。德高出眾山。菩薩與二乘比德亦爾。次二釋難值。謂薄福未合受榮故。不得見王及將。若遇菩薩。必成行德。後五句釋見菩薩所見必聞法生信。免漂度有也。六彌放光中二。先明放光集眾。後彌伽大士下明為說法令聞者不退菩提。言輪字品者。本疏雲。日照三藏解雲。輪有多義。略顯三釋。一約字相。楞伽中字輪圓滿猶象跡故。二約所詮。盡理周備如輪滿足。三約業用。所言不虛故。如文可知。七答己所得中二。先明遽升座。所以敬重法人故。遽下座卻禮善財。令顯師資之禮。還為敬法升座方說。後善男子下正明得法。得法中二。先標法名。謂妙音陀羅尼。後能分別知下正釋。謂能分別知名妙。諸天等語言。名音陀羅尼彌伽智中總持此故。余並可知。

  五謙己推勝中二。初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前中十四句。先十三句別顯。末一句結非己知。別中施設者。威儀也。究竟者。終畢也。上句者勝句也。上上句者勝中之勝故。字輪際者。輪如前釋。際者即邊際。字輪之極處故。

  六指示後友中二。先顯名等。後汝詣勸令問法。前中聚落義如前。名住林者。具眾德。以建立故。長者者。年耆德艾事長於人故。解脫者於自所得法門業用無礙故。後勸問中四句。可知。

  七深重善友瞻戀辭退。生貴善友竟。

  第五長者解脫方便具足住友中七。一念前所得法。二漸次遊行下明依教趣求。三既得見已下正明問。四爾時解脫長者即入下正明答。五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六善男子從此南剎下指示後友七時善財童子下戀德悲辭。

  就初中四十一句分二。前十一句正念先所得法。後誓願下三十句自勵其心令依所教。前中。初一句總標前法門名字。後十句別。別顯中。一深悟解語言。二念知難知行之加行。三觀離過心。四成照益善根。五能發心淨。六磨礪攝生智。七堅牢廣志樂。八任持勝志樂。九淨德信解。十思菩薩修行心。後自勵中。初十句堅志護持。次十句了差別境即無差別。後十句了身心入境境入身心。

  二依教趣求中。十二年者。古人釋雲。修自分勝進。各六度行故。城等釋名。並如前顯。

  三正明問中四。一設敬儀中三。初自度獲利。次征。後釋。釋中有標顯結標。結可知。顯中十句。難出現者。明解菩薩道者世間希出故。承接者。承近接納故。喜悅者。常順教命故。余准可知。二述已發心中三。初正述先發心。二為欲事下明發心所為。三聖者我今下明為前所為作意業等心。三我聞聖者下贊能誘誨諸菩薩。四唯願下正請宣說。初中可知。二述已。三中先亦可知。二發心所為中三十一句。於中分四。一前十三句欲窮盡佛寶境界故。二為欲聞下五句欲窮盡法寶境界故。三為欲與一切下五句欲窮盡僧寶行願故。四為欲得下八句明欲窮盡十藏故。一一併准釋可知。三句為前所為中十句。初一總。餘九別。並亦可知。三贊能誘誨中二。先總舉。後示意道路下別顯。別顯二十七句分三。初三句指示修行方便要法。二令除下十三句令離過患。三令其速下十一句令獲利益。一一準釋應知。四正諸說中二。先一句標。後四句略請。

  四正明答中三。初明入定。二爾時解脫長者從三昧下明出定。三告善財下述己所得法門。初中三。先明定所依因緣有三。一過去自善根為因。二佛神力為緣。三文殊念力為緣。二即入下明定名。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者。謂攝多剎隨智而持。所轉攝在能轉智中。名總持也。三入此三昧已下明定業用。於中。初明身內現佛三世間身。二或於一世界處下現八相成道。三善財童子悉能下明善財入彼身所顯剎中佛所聽法。二明出定者。定事訖故。將欲說法故。定無言說故。三述己所得法門中三。初明解脫名體。二善男子我出入下明其業用。三善男子當知菩薩下勸修令入。初名如來無礙莊嚴者。是現果德定故名如來也。無礙者。本疏有四義。一一切如來各具無礙莊嚴故。二者一一如來互遍無礙故。三一切如來莊嚴悉入此長者身內故。四長者徹見十方佛海。今更助一釋。謂此三昧力能令得者。見十方佛及國土眾會出入。皆無障礙故。二明定業用中二。初明見十方各一佛。後善男子下總結見十方各十佛剎塵數佛。前中。初一總標出入此定時。後即見下別明見十方佛及道場眾會。後總結見多佛中四。一總標佛數。二彼諸下標見佛不待往來。三我若欲下明欲見諸佛欲見即見。如前不待往來。略列九佛。四釋見不待往來所由。雲知佛及自心。如夢故。如水影故。如幻故。如響故。所見由心故。三勸修令入中二。先舉所作得法。後如是下明所作之因。前中十一。初一句總舉後淨諸下十句別顯。後明作得之因中二。先一句雲一切皆由心者總標。後是故下別辨。辨中十句。初雲扶助者。相資故。怛蕩者寬平故。知證潔自者。牢徹故。鈍淨不雜也。解易可知。

  五謙己推勝中二。先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中十三句。初十二別顯。後如是妙行下一句總結非己所知。

  六指示後友中三。先顯處。次彼有下辨友。後汝詣下明遣問法。初中雲閻浮畔者。此洲南際故。國名梵音。此所未詳。二善友海幢者。智慧深廣故如海也。解行高出眾歸故。如幢也。

  七時善財下戀德悲辭於友有九事。一憶念依位。二承事。三恭敬。四由得佛智。五不盡逆。六無諂誑七。常隨順。八慈母想。九慈文想。第五住善友竟。

  第六比丘海幢正心住善友中九。一念前長者教。二漸次下依教趣求。三周遍求覓下海幢入定。四善財贊言下贊定業用。五聖者下問定名。六善財童子言下問定境界。七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八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九時善財下戀德辭退。

  就初數中。有十三句。一正念彼教故。二觀察。三憶念。四思惟。五深入。謂深悟解。六趣向。七明見。八解了。九分別。十思惟。謂再審所由。十一了達。十二修行。十三發起。並顯可知。

  二依教趣求中至其國境邊。亦此洲南際。如前解。古人釋雲。所以得般若。是六度之後邊故。雲畔也。

  三海幢入定中曲有五門。一定名。二從其足下下。明定業用。三海幢比丘下於身毛孔出光明網等。四善財一心下思彼入定。五如是住立下明其出定。

  初中定名入滅受想故。雲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也。一定業用者。皆是定加行時發願力也。於身所現。有十四處。一足下出長者等。明修行之初以施為首。二從兩膝出剎帝利等眾。以愛語同事攝生。三從腰出仙人者。以此不信宿因乃信導餌得暫延年將之為道。此既信中途外緣不信本因故。從腰出仙者。此顯離染欲故。隨應為說梵行法也。淮梵本中。此是齊輪出仙也。故梵經雲[女*耶]髀曼荼羅。此雲齊輪也。向若是腰即合雲迦胝故是誤也。四從脅出龍者。以龍之業用多以膊脅之力。今隨慣習所作相似化導故。雨諸香華等。五從胸室哩[革*未]搓中出阿修羅者。室哩[革*未]搓相是出世中奇勝。修羅能現幻術。是雜類中奇勝也。此顯大力降魔。震搖山海等故。六從背出二乘者。由彼與大乘相背故也。七肩出夜叉等者。現大筯力者背樘肩努膊。今欲現此筯力而化故。從肩出也。雖顯種種可畏之形。多以守護眾生及諸賢聖之業。八從腹出緊那乾闥王及女。各隨所能。奏樂為供。歌贊三寶。九從面門出輪王眾。行十善化。問女色不施此何許。

  答此約十善。但斷耶淫。白衣五戒。非授入道緇服者也。十從目出日輪者。目能照用同日光故。隨其照用。作諸利益。謂照地獄離苦故。幽暗得明故。舍愚暗等故。十一從眉白毫中出帝釋眾。表於佛正法純信清白常以正法化自天眾。或彰福力慧力。乃至成顯眾生事業。十二從額出梵王眾者。額在身之高處故。梵王居在色初禪故。以色相威儀美音利世。勸佛轉法輪等。十三從頭出菩薩。說十度法門。隨所應化。十四頂出佛身者。顯最尊高故。

  於中二。先總明三業。後為一切下別顯語業。前中二。初一句總標。後其身下別明三業。三業中初身業有三句。一相好莊嚴。二威光熾盛。三光照十方。二語業一句妙音滿法界。三意業現通。

  後別顯語業中二。先一句總標。後所謂下三十二句別顯。末後一句總結周遍。初標可知。二別顯中分二。前十二句為諸菩薩說法。後二十句為諸眾生說法。前中。一普知平等法者。觀等覺菩薩普知諸法一性平等速成妙覺故。二入普門法者。勸灌頂菩薩學佛十種智三世平等。謂於智所緣。皆普悟解分明故。三普莊嚴法者。勸法王子菩薩學知法王處善巧法王處執度等。於彼境界。悉遍學知為莊嚴故。四堅固山法者。勸童真菩薩學知佛剎乃至一剎那中供多佛等。於此知見不可改易故。雲堅固。梵行高峻喻名為山。五海藏法者。勸不退菩薩學十種廣大法。謂於法界德相一一境界包攝色心等大小一多即在等無[得-彳]無盡故。海藏法復名廣大海。六普境界法者。勸正心菩薩學知一切法無相無體等。標十以顯無盡。是普境故。七自性門法者。勸方便具足菩薩知眾生自性無邊無量。乃至知眾生無自性故。八隨順世間法者。了知眾生及器行果隨順說故。九普悲愍法者。勸修行菩薩學觀眾生及法界四大三界。於中遍起悲愍。十積集藏法者。勸德地菩薩學誦習多聞乃至遠迷不動等。此中若誦行等。皆有修習生德之義故。名積集藏。新學即是創治心地發利益等十心也。十一攝眾生法者。勸初發心菩薩學勸供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故。雲攝眾生法也。十二無盡境界普現前法者。勸信解菩薩勝進修行十種信心觀彼境界令增勝分明故。曰現前信是解資故。名信解也。問准此處文。十住滿後。即到坐道場菩薩等覺之位。不爾何故不說十行等耶。

  答此即顯法性大宗約位上下相融攝義。廣如上懸談第九顯義門說。

  後二十句為眾生說法中。為色界說普門法者。彼着色身為謂自勝。今令普觀無色法故。二普藏法者。慈生梵世。宿習多慈。雖憐不普。唯己眷屬。今為說普。普生廣福故。三為大自在天說生力法者。謂此天王智力自在一念能知大千界中雨滴數。更無勝者。今勸求佛智力故。雲生力也。四為魔眾說心幢法者。此他化自在天攝。謂說慈心如幢。降諸魔眾故。名慈心為幢也。五為化樂天說淨念法。謂彼天自化樂受用。今還隨說自念淨法故。六為兜率天說生定法者。謂於出世法。生喜足意故。七為夜摩天說歡喜法者。為說應機合時之法。令歡喜故。八為忉利天說疾莊嚴虛空界法者。謂居天以嚴空界為奇故。說福智嚴法性空界故。九為夜叉說歡喜法者。謂夜叉羅剎多現可畏恐怖之形。今為說眾生見形令歡喜法也。十為乾闥婆說金剛輪法者。此類事王不得自隨喜。為說得自在法。謂持咒者。作金剛曼荼羅。或凡欲作法。悉得自在。此亦如是故名也。十一為阿修羅說大境界法者。謂此類自恃身貌長大。起於高慢。今為說佛身相周遍法界故。名大境界法也。十二為迦樓羅說無邊光明法者。謂此鳥但能觀一洲四大海。照見諸龍知有離命。今為說佛智光明。照法界眾生。悉知根欲性等故。十三為緊那說一切世間殊勝智者。此類以世歌樂為殊勝伎能。今隨彼根說出世勝智。十四為人王說無樂着法者。世間諸王多着欲樂。今隨其病。說無樂着。十五為龍說歡喜幢法者。諸龍多患三苦逼。今為說其離憂苦法故。雲歡喜幢。十六為摩睺羅說大休息法者。此類蟒身為性毒惡。今隨病為說令止息惡毒故云也。十七為地獄眾生說正念莊嚴法者。謂彼眾生眼見苦具。身為苦逼。惶怖心亂。無暇正念。今為說法令心安正。此即為莊嚴也。十八為畜生說智慧藏法者。因為說法令彼舍患生智故。此所說法。即名為藏。十九為閻羅趣說無畏法者。彼界常以熱鐵融銅為其所食。今為說其離彼炎畏故云也。二十為厄難眾生說普安慰法者。謂諸厄難者。若身若心。晝夜憂苦。今為說其身安心樂法故名也。

  末後一句總結周遍可知。

  三海幢身毛孔出光網中六。一能現光毛孔。二光網數。三光色相。四光莊嚴。五光境界。六光事業滿法界四思彼入定中十句。初一總。餘九別。總中由見善友。前定業用。思見出定。欲有啟問故。渴仰也。別中。一憶前定用。二思得彼定人。三思定利生。四思定普嚴依正勝境。五思定嚴法界智。六思得定佛加智。七思定生無[得-彳]用神力。八思定加行願力。九思定能增行力五明出定中二。先顯立住思察所經時分。後過此下正明出定。前中始一日夜乃至六月六日。本疏釋雲。是第六住故。後明出定者利益事訖故。

  四贊定業用中。有四十一句。前十一句標勝。後所謂下二十句出因。前中。初一句總。餘十句別。別中。一近而不知頂故。二稱法界故。三分齊難量。四力用叵測。五光用無變。六嚴事數多。七力勢不可止。八所緣無二。九照用普遍。十益物無窮。後二十句出因者。通顯前十各由此因故。曰甚深等。一離貧苦。二離地獄苦。乃至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並文易可知。於中。第八。有本雲。能令增長有為樂故者。今勘梵本。乃晉朝經。皆云能令厭離有為樂故。

  五問定名中二。先問。後海幢下答。答中二。先答定名。後善男子下答得定所由。前有三名。一普眼捨得者。以平等慧照法界故。舍者障無不盡故。得者理無不證故。二名般若等者。以離垢慧光照淨境故。三名普嚴等者。以淨善根為方便。莊嚴智慧故。後答得法所用中二。初得三定。後得此下明得眷屬三昧也。

  六問定境界中二。先問。後海幢言下答。答中有二十三句。明於諸剎佛眾生境無所障[得-彳]。初一句總。後了知下別。別中分五。初六於剎無障礙。謂一了知。二往詣。三超過。四莊嚴。五修治。六嚴淨。二有十句。明於佛境無障礙。一見佛。二觀佛威德。三知佛自在力。四證佛廣大力。五入佛功德海。六受佛妙法。七入佛法修行。八證佛轉法輪平等智。九入佛道場眾會。十觀十方佛法。三有二句。於眾生無礙。一大悲攝生。二大悲充滿。四有一句。見十方佛無厭足。五有三句。於眾生境無礙。一入眾生海。二知眾生根海。三知眾生諸根差別智。

  七謙己推勝中二。先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前中如前釋。後知多中有二十一句。前十句顯彼勝者所知。後而我下明非己能知。前中十句成五對。一智悟巧化遍法界淨。二了達多剎諸趣根欲。三知蘊諸法入無礙定。四起無漏通善說無已。五巧演地義。與物為依。後而我下顯非己知中有十一句。初妙行者。利他善巧故。三所行者。自所修故。六入要門者。悟解旋澓義處故。八道分者。行位故。九十心境者。知他心境故。余並可知。

  八指示後友者中三。一處。二善友。三令聞法。初中海潮者。善友住處。近南海北岸潮所至處。表不退住中二利行不失限故。林名普莊嚴者。依正二果皆殊勝故。善友休舍者。梵本正雲呼舍羅。此曰希望。亦云意樂。亦云滿願。謂隨諸眾生來求法者。皆遂希求。滿其願故。三令聞法可知。

  九念思辭戀中二。先述得益。後五體下正辭。前中十一句。初一總舉。次九正明獲益。後一結益歡喜。後正辭中十三句可知。第六住竟。

  第七優婆夷休舍不退住善友中七。一念前善友教謙思。二漸漸下依教求覓。三爾時善財童子入下明見友問法。四休舍告言下正答所問。五善男子我唯知此下謙己推勝。六善男子於此南方下指示後友。七時善財童子頂禮下念思悲辭。

  就初中二。先念教詔思得見解增明故。雲蒙力等。於中四句。一蒙力。二蒙教。三念語。四深愛樂友。後作是下念因善友展轉利益。於中五句。一令見佛。二令聞法。二令益勝行。四令普見真佛體。五令得成佛華。

  二依教求覓中二。先明至前所指處。前已具釋。後眾寶下二。先明外人物嚴。後時休舍下明正報嚴。前中二。初明依報嚴。後百萬天子下明有情嚴。前中有八段。一寶壚周繞有一句。二一切寶樹下明眾寶樹嚴。三其地下明地殿堂等嚴。四園中復有下明宮殿地柱樓閣及宮殿十寶華座嚴。五園中復有下眾寶帳嚴。六有百萬大寶網下眾寶網嚴。七有百萬大光下眾摩尼寶光嚴。八常雨百萬嚴具下明香華纓等雜供養嚴。後明有情嚴中三段。一天子。二采女。三菩薩。後明正報嚴中二。先明正報受用嚴。後其有見此下明業用益生。前中金座珠冠寶釧寶網嚴寶璫寶纓眾敬十方欲色界天及人非人來敬。後益生中十五句。一除病。二滅惑。三拔見。四摧障。五悟解大用。六增善根。七分明悟解智方便。八總持方便。九定方便。十大願方便。十一行方便。十二福方便皆現前。十三心廣。十四具通。十五身普遍至。

  三見友問法中二。初明見友可知。後往詣下正明問法中二。初自述已發心。後而未知下正發問辭。並易了。

  四正答中八。一自述唯得一法。二若有見下顯益物。三善男子下明難得見。四善男子下究竟益物。五善男子東方下德高感佛佛恆不離。六善男子我此下明同行眷屬及餘利物。七善財白言下問發心久近中二。先問先發心時。後善財言聖者下問當成佛時。前中二。先問可知。後益中三。初略顯從燃燈佛等前十佛。二善男子我憶下明過去多劫多生經三十六恆沙事養聞授修行。三善男子菩薩下明發心限量難知。於中十一句。一充滿一切法界故。謂此心無有少分色心時處等。一切境界不遍故。二悲心普入世間故。三大願畢法界故。四大慈普覆物故。五一切時處中修行故。六定力令道不退故。七陀羅尼力住持世間故。八智光力證入三世平等性故。九通力普顯於一切剎網者。謂凡於一剎種中。有二十層。於中。一一剎皆三重展轉遞繞遙觀如網故。十顯力一普令一切悉解故。十一淨身悉遍一切佛剎故。八善財言聖者下問當得成佛時中。先問。後答。答中三。初不為限齊故發心。二欲教化調伏下正為作無限齊事故發心。於中各有十四事。相翻可知。三是故善男子下但然修行無有限齊不答成佛。問若爾豈竟無成。

  答只此無成方是成佛意。以無所得得菩提故。五善財童子言下問答解脫名離。名憂安隱幢者。大心多劫。盡苦無憂。懃修正行。心安無倦。德高眾歸故。名為幢也。

  六善男子我喻下謙己推勝。前中謙唯知一。後如諸下推勝中十一句。前十正顯勝者所知。後而我下一句彰非己知。

  七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中三。初處那羅索者。此雲不懈墮。二善友名毗目瞿沙者。具稱應曰毗沙摩烏多羅涅盤瞿沙。言毗沙摩者。此雲無怖畏也。烏多羅者上涅盤也。瞿沙者出聲也。謂此善友常為眾生出增上無怖畏聲。三汝諸下令往問法可知。

  八時善財童子下眷德辭退中三。初正明辭儀。次作是下顯善友處。有十種難。可知。末一句正辭。第七住竟。

  第八仙人毗目瞿沙童真住善友中八。

  一念前友教思惟作意。於中十二句。初二句順前修行法。後十句依彼生增進心福慧等。初二可知。後十中。一增福心。二增見佛。三出生佛心。四增願心。五見法心。六照法實性心。七散障心。八法界無暗心。九淨意寶心。十摧魔心。

  二依教求覓中二。先至國。後周遍下見依果。可知。

  三時善財下明見正果。於中二。先明領眾及服飾。後明見。善財見已下設禮讚友。贊友中十一句。初一句總標。後十句別顯。標中雲真善知識者。如前已釋。釋真實道者。實教大乘故。夷險道者。善惡道。亦生死涅盤二道故。大悲海潮故。不失時故。余文可知。

  四作是語已下問法中三。初設禮。二述已發心。三而未知下正問。

  五時毗目下時答。答中四。初贊發心所為。二時諸化下敬養發心。三住如是下顯發心當果。四時毗目下正答所得法。初中二。先總告。後此童子普施下正顯。顯中十一句。文易可知。二敬養發心中。先外物供。後內身供。三贊當果中二。先十四句別明時。後時毗目下結贊當果。前中滅苦蘊者。絕行蘊故。破無明暗者。斷無明住地惑故。福德輪園者。功德滿足故。顯淨智日者。大智圓明故。開示善根法藏者。示法苦樂令避龍故。後結贊當果中二。先通顯一切。後此善男下別指善財。四正答得法中二。先述己所得法門。名無勝幢者。此住勝進應勸學知於器世間動轉。觀詣游等。超過前住。彼莫能逾故。曰無勝。又應勸學受諸佛說法。顯自在用。大音遍吼。事養多佛。由此降伏耶論異道。使歸從故。如帝釋幢也。或此能降伏外道耶小。彼莫逾此。亦曰無能勝幢也。二善財白下。問境界中二。先問。後時毗目下神力加持今自證見。於中五。一仙人摩頂執手。二令善財自見身往十方佛剎數剎。見彼佛會。聞佛會彼說。達其文義無雜。又知十種化眾生法。三爾時善財下明為十種法門照得十種三昧。可知。四時彼仙人放下善財自見在本處。五仙人問善財下問答定中所見。

  六仙人言下謙己推勝。推勝中二十一句。初十句明彼勝者所能得。後十一句顯己不能知。初一句總舉。餘十句別顯。

  七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於中三。初處。次人。後令往問法處中。聚落名伊沙那者。此曰長直。謂此處里巷徑迂延永也。人中名勝熱者。處五熱。身中不為所因。非只安然無患。亦乃成於勝行故。令問中可知。

  八時善財下念德辭退。第八住竟。

  第九婆羅門勝熱法王子住中十二數。初明得前解脫力用。二念善下依教趣求。三時善財童子下正問。四婆羅門言下授自所行。五時善財下生疑念。六作是下諸梵天等勸。七爾時善財聞如是下生悔過心。八爾時善財下依前教命。登山入火。九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十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十一汝詣彼下令往問法。十二時善財下戀德辭退。

  初中二。先一句明得前解脫力用。後三十句明彼解脫光照任持力用。於中分三。初六句明所得。一得佛神力。二菩薩法門通智。三菩薩定慧用。四時定慧用。五知境依想定慧用。六得了俗慧用。二次十二句依前所得用而起。一現身。二說法。三照境。四聞法忍受。五了法。性六能修行。七求佛智不退。八得十力用。九求法無厭。十修行悟佛境。十一誓嚴。十二願淨。三後十二句明知剎度生成行。於中初三句標三章。後九句各別顯。於中。初六句以無窮智。知世界境界。了菩薩行。後三句以無性心度生。了菩薩行。

  二依教趣求中二。先明至處。後顯見人登刀山入火聚。

  三時善財下述自發心。問菩薩道。

  四婆羅門言下令善財依婆羅門登刀山入火。

  五時善財下生疑念。於中二。先總。後別。別中二十一句分三。初十二句惜身難得。不得可輙舍。次此將非下三句。正明可疑之狀。後而欲下六句顯作留難行相。

  六梵天等勸中。有十三眾。悉述己為勝熟隨應說法。獲其利益。一梵天眾。二魔眾。三自在天眾。四化樂天眾。五兜率天眾。六三十三天眾。七龍王眾。八夜叉王眾。九乾闥婆王眾。十阿修羅王眾。十一迦樓羅王眾。十二緊那羅王眾。十三欲界諸天眾。就初眾中四。一勸不生疑。二今此下贊彼德用。十句。一得定光。二發懃勇。三度生無倦。四斷渴愛海。五截見網。六燒惑薪。七照惑林。八斷盡死怖。九壞世障。十放法光。皆言欲作。三善男子下自述耶見。四見婆羅門下蒙化除疑。二魔眾中三。一散寶供養。二告善財下贊彼德用。三我與下顯彼化力。三自在天眾中三。一散華供養。二作如是下贊彼德用。三即與下顯彼化力。令得八種自在者。取作由己皆遂志故。初心者。慈悲等故。受生者。出入住胎明了故。業障者。速能離故。嚴具者。能示現故。長短者延促任意故。佛法者。明了文義故。余並可知。四化樂天王眾中三。一天樂供養。二作如是下贊彼德用。三即與下十三句明聞法獲益。五兜率天王眾中三。初雨香供養。次作如是下述彼德用。後共詣下聞法得益。六三十三天王眾中四。一雨天華供。二作如是下述彼德用。三共詣下聞法樂菩提。四又善男下述怖發心。七龍王眾中二。初雨香華奏天樂為供。二作如是下贊彼德用。有十句。一光照處所。二離沙怖。二離鳥怖。三滅患。四身涼。五心無垢。六聞法解。七厭其趣。八悔障。九發大心。十住果智。八夜叉王眾中三。初雨諸供供及善財。二作如是下贊彼德用。於中三。一身及眷屬並羅剎鳩盤等生慈心。二不害物。三不樂自宮。三即與不聞法發心。九乾闥婆王眾中二。初贊婆羅門德用。於中二。先光照住處。後受多快樂。後是故下明聞法發心不退。十阿修羅王眾中三。初明禮敬。二作如是下贊彼德用。震動宮海地。令舍憍逸。三是故下聞法利益。十一迦樓羅王眾中三。初明勇力持王化形在空。二嗢如是下贊彼德用。放光照宮震動恐怖。三是故下聞法利益。十二緊那王眾中三。初贊彼德用。於中三。一明諸聲出處。謂宮中諸樹等。二善男子下明比校數多。三善男子下聞法利益。十三欲界諸天王眾中二。初明妙供養供。次唱如是下贊彼德用。於中三。一光照地獄。二我等下見光生信。三從彼下還生彼天。後為知下明聞法利益。

  七生悔過中三。初明善財聞上十三眾所說以勸曉歡喜。二唱如是下請恕疑心。三時婆羅門下顯無疑獲益。

  八依前教命中三。初登山入火。二未至下得益。益中二。先明暫始到火時得善住定者。善能安住焚惑性故。後得靜樂通定者。得離喧適悅定起無[得-彳]用故。三善財下贊其定緣。逆順翻顯故曰甚奇。

  九謙己推勝中。謙己唯名菩薩無盡輪解脫者。謂以精進誓願如風輪轉住諸行不令退轉故。推勝有三。初總雲大功德焰者。即福之慧能燒我見故。次必不下六句別顯。後而我下一句結自所不知。

  十指示後友中。師子奮迅者。如上具顯。童女名慈行者。善知眾生受生等十種行故。起慈饒益行故。

  十一汝詣彼下令問法可知。

  十二時善財下戀德辭退。第九住竟。

  第十童女慈行灌頂住善友中八。

  初念前善友恩。生極尊重意中。有二十四句。此即總句。後皆別顯。於中。一廣淨解。二念我。三求智。四願見佛。五觀法。六無礙智常現。七決了法實際。八常住際。九剎那際。十如空際。十一無二際。十二無分別際。十三義無障際。十四劫無壞際。十五佛無際際。十六於佛心無別。十七破想網。十八離執。十九不取佛眾會。二十不取淨國。二十一知生無我。二十二知聲如響。二十三知色如影。

  二依教趣求中二。初至彼城推覓。二善財入已下見彼依果。可知。

  三其慈行童女下明見正報聞法。可知。

  四時慈行下正答。答中二。一令善財觀其宮殿。於中二。先總顯。後周遍下別顯。別中二。先明能現壁等諸事。初有十一句。後走見下明所現一切佛從發心至佛果事。二爾時善財下明善財意問童女懸領以言答。答中三。先答法門名。二答本得法處。三答得法時入方便名般若普莊嚴者。慧心如空福德成滿故。

  五善財白言下問境界中二。先問。後童女答言下正顯。顯中二。初總答。謂入此門思惟等時。得普門總持故。後所謂下別明。明中有一百二十句總持。分為十段。一初八理事總持。二福德下十門。明願行持。三業不下十門。明業持。四三昧下六門。明定用持。五心海下五門。明知他心持。六知眾生下十二門。明知所化持。七大悲下十五門。明能起化持。八世界下十七門。明知世界持。九見諸佛下二十五門。明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下十二門。明知菩提心因果行願智淨等總持。

  六謙己推勝中。謙己可知。推有十五句。明推勝者能知。末句結已不知。

  七指示後友中三處人可知。令問法可知。

  八仰德辭奉可知。第十住竟。

  續華嚴疏刊定記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