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老子指歸
◀上一卷 卷之七 全書終

人之飢篇

編輯

人之饑也,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上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無以生為,是賢於貴生。

【指歸】:道德之生人也,有分;天地之足人也,有分;侯王之守國也,有分;臣下之奉職也,有分;萬物之守身也,有分。稟受性命,陶冶群形。開導心意,己得以生。藏府相承,血氣流行。表裏相應,上下相任。屈伸便利,視聽聰明。道德之所以分人也。含吐覆載,雲行雨施,雷風動作,日月更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和洽,萬物豐盛。民人動作,皆足以生。天地之所以分人也。因道修德,順天之則。竭精盡神,趣時不息。抱信效素,歸於無極。纖微損儉,為天下式。各守其名,皆修其德。槳生安俗,四海賓服。侯王之所以守任也。大通和正,直方不曲。忠信順從,奉其分職。善善惡惡,不變名實。不小其位,不賤其服。臣下之所以守員也。小心敦樸,節儉強力。順天之時,盡地之力。適形而衣,和腹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止。不薄所處,不厭所食。萬民之所以守其身也。動靜靜失和,失道之分;耕織不時,失天之分;去彼任己,失君之分;創作知偽,失臣之分;衣食不適,失民之分。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不可安;失主之分,國不可存;失臣之分,命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

守分如常,與天地通。損己餘分,與道俱行。祭祀不絕,後世繁昌。過分取大,身受不祥。重累相繼,後世有殃。此古人之所以棄損形骸、飢寒困窮者,以其動靜不和,耕織不時,適情順性,嗜欲不厭,食窮五味,衣重文綵,麗靡奢淫,不知畏天,功勞德厚,不剋其分,衣食之費,倍取兼人也。是以,身獲其患,事及子孫。故布衣弊而不周,疏食乏而不厭。百姓之所以偷利化惡,公廢私行,營家者富,圖國者貧,直者先死,廉者困窮,風流俗敗,是偽非真,亳亂豐擾,君子深藏,眾寡相暴,強弱相凌,貧者臣役,富家如王,以其淫主亂君不□自然,反情縱欲,違道去天,飾知創作以順其心也。以是淳消樸滅,巧故孳生。奇物日進,不可勝形。佞諂親幸,邪偽者封。臣術大勝,君道浸壅。弊欺之路飾,滅危之患生。忠正之士疏而日遠,詐世之人群而並翔。煞人不死,奸禁不論,權立勢行,威動三軍。目之所視,意之所指,應聲而至。在所欲存,俱過於世,或如彼,或如此,恍惚悒悒。存不如亡,生不如死。志勇膽橫,瞋目相視。君臣相謀,父子相揆。湯鑊不能畏,鐵鉞不能止。民之所以細其命而不財寶,乘危狹,觸重禁,赴白刃(□)【冒】流矢,不顧其身,得利為右者,以其欲名之榮而求生之厚也。是以,失財亡爵,或傷腸(析)【折】肝,狂易絞頸,損精棄神,心常樂死,擢刃自刑,或赴深水。是以,自然之道,常與物反。無生者生,有身者死;趨利者逄患,求福者得禍;不召自來,不迎而遇。我雖欲勿,然世不得解。故生生趨利,為死之元也;無身去,利為生之根也。雌下無名,可以無患;卑賤汙辱,可以無咎;蔬食藜□,可以長厭;布衣鹿裘,可以長好;無以民為,可以康寧;無以生為,可以長久。是故,能除分損己,至於無取,臥則如屍,立則如表,不異變化,不殊生死,不貴侯王,不賤奴虜,唯在所遇,聽造化者,煞之不憂,生之不喜,然後與道為人,與天地友,長生久視,終而復始,富貴無期,為天下市。

生也柔弱篇

編輯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兵強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小弱處上。」

【指歸】:有物俱生,無有形聲,既無色味,又不臭香。出入無門,上無所蔏,下無所根。清靜不改,以存其常,和淖纖微,變化無方。與物糅和,而生乎三,為天地始,陰陽祖宗。在物物存,去物物亡,無以名之,號曰神明。生於太虛,長於無物,稟而不衰,授而不屈,動極無窮,靜極恍惚,大無不包,不無不入,周流無物之外,經歷有有之內。天□地馳而不能及,陰騁陽騖而不能逮,響窮竭而不能應,影糜散而不能類。取而不能以,息予而不能以費,去取有分,無所憎愛,留柔憎愛,留柔居弱,歸於空虛,進退屈伸,常與德俱。為道先倡,物以疏瞿,受多者聖智,得少者癡愚。故神明聖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虛靜者,神明之府也。

夫神明之在人也,得其所則不可去,失其所則不可存,威力所不能制,而智惠所不能然。苟能攝之,富貴無患,常在上位,久而益安。是以,人始生也,骨弱筋柔,血氣流行,心意專一,神氣和平。面有榮華,身體潤光,動作和悅,百節堅精。時日生息,旬月聰明。何則?神居之也。及其老也,形槁容枯,舌縮體伸。何則?神去之也。草木之始生也,枝條潤澤,華葉青青,豐茂暢美,柔弱以和。何則?陽氣存也。其衰也。華葉黃悴,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莖枯槁,枝條堅剛。何則?陽氣去之也。

故,神明所居,危者可安,死者可活也;神明所去,寧者可危,而壯者可煞也。陽氣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結也;陽氣之所去,氣可凝而冰可折也。故神明、陽氣,生物之根也;而柔弱,物之藥也。柔弱和順,長生之具而神明、陽氣之所託也。萬物隨陽以和弱也。故堅強實滿,死之形象也;柔弱滑潤,生之區宅也。凡人之性,憎西鄰之父者,以其強大也;愛東鄰之兒者,以其小弱也;燔燒枯槁者,以其剛強也;簪珥榮華者,以其和淖也。

是故,上無天子,諸侯相侵,敵國爭權,舉兵相臨,柔弱者勝,堅強者窮。夫何故哉?強大之兵,非以順天地,本和弱,主慈愛,誅驕暴,救不足,破貪叨也。將恃國之勢,民人之眾,好起功名,效其熊故,利人壤土,欲人財貨,樂殺安傷,夷人宗廟,喪人社稷,以顯其威重。屈約而畏下,乘人之利,而申其志。親之者,死事之者禍。咎責絕逆人心,煞戮不合天意。生而天下病,死而天下利。眾弱為一,同憂共謀,雖有強名,實不得勝。夫何故哉?毒流死結,天道不祐也。

何以明之?昔強秦大楚,滅諸侯,井郡邑,富有國家,貴為天子,權傾天下,威振四海,尊寵窮極,可謂強矣!垂拱而諸侯憂,蹻足而天下恐,發號而天心悲,舉事而神明擾。亡國破家,身分為數。夫何故哉?去和弱而為剛強也。及至神漢將興,遯逃龍隱,萬民求之,遂不得免。父天母地,愛民如子,賞功養善,師於天土。當敵應變,計如江海,戰勝攻取,降秦滅楚。天下欣欣,立為天子。夫何故哉?順天之心而為慈小也。

非獨人事,萬物然矣。夫巨木,高百尋,大連抱,頭剖中門,尾判中戶,不蒙華實,常在於下,千枝萬木,舒條布葉,青青蔥蔥,共生其上者,以其形大而勢強也。

是故,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載大,輕不載重。故強人不得為王,強木不得處上。何則?強人為王,萬國愁憂;強木處上,則根本枯槁。眾人為大故居下,聖人為小故居上。強大居下,小弱居上者,物自然也。

天之道篇

編輯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案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而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居,不欲見賢。

【指歸】:天地未始,陰陽未萌,寒暑未兆,明晦未形,有物三立,一濁一清,清上濁下,和在中央。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陰陽以交,而萬物以生。失之者敗,得之者榮。夫和之於物也,剛而不折,柔而不捲,在天為繩,在地為准,在陽為規,在陰為矩。不行不止,不與不取,物以柔弱,氣以堅強,動無不制,靜無不與。故,和者,道德之用,神明之輔,天地之制,群生所處,萬方之要,自然之府,百祥之門,萬福之戶也。故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天下以之,日夜不釋,莫之能□。夫何故哉?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也。

是以,天地之道,不利不害,無為是守,大通和正,順物深厚,不虛一物,不主一所,各正性命,物自然矣。故盛者自毀,張者自弛,隱者自彰,微者自顯;不足者益,有餘者損;存者自亡,生者自死;是非自反,吉兇自取。損不可逃,益不可距,禍無常留,福無常處,各受一分,不得兼有。故鱗者無毛,毛者無羽;觸者無牙,角者無齒;見於晝者滅於夜,得於前者失於後。再便重利,未之嘗有。

不大不小,固一不變,已中其網,不可得解。是以,日中而昃,月滿而缺,四時變化,一消一息。高山之下,必有深谷;大泉之流,必有激波。爍金湯石,存於凝冰;裂地之端,陰陽所成。

百工所為,靡不由然。夫弓人之為弓也,既殺既生,既翕既張,制以規矩,督以准繩。弦高急者,寬而緩之;弦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仟,上下相權,平正為主,調和為常。故弓可抨而矢可行也。

夫按高舉下,損大益小,天地之道也。反天以順民,逆民以順道,賢者為佐,聖人為主,務愛有餘,以為左右,智者居上,癡者居下,能大爵高,伎小官卑,功尟賞微,勞大祿重,侯王之道。欺敦愨,侮忠信,侵晦,以強居弱,以眾居寡,以達居窮,以高居下。故高而不可劑,盈而不可毀,大而不可破,滿而不可損,剛而不可折,柔而不可卷,孤而不可制,弱而不可取,愚而不可賤,無而不可有。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與和常翔,與道終始,天人交順,神明是守。至人之道也。

是以,聖人之動,無名為務,和弱為主。隱而不窮,榮而不顯。辭貴讓富,餘力不取。盈國不入,盈人不友。恆若有失,惕若遭咎。履道合和,常與物友。通天之經,達地之理,成功不居,德流不有。逃名遁勢,玄冥是處,滅端匿□,無形是守。寂寞虛空,莫能奪與,魁然獨立,與天同道。夫何故哉?憚道之殃,不敢見賢也。

柔弱於水篇

編輯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矣。夫水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之能行。聖人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指歸】:道德所包,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所照,物類並興,紛繆雜亂,盛衰存亡,與時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萬物之理,自然之稱也。是故,水之所以能觸石貫金,崩山潰堤,周流消息,淪於無貲,廣大無窮,修遠無涯,明不可蔽,強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復多,危能復寧,疾能復遲,與時變化,死而復生,浸濡萬物,養育群形,布施而不費,贍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無以為,優游毫釐之內,翱翔九野之外,澤及蒼天之上,槃積黃壤之下,強扶天地,弱沉毛羽,微積集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復始,進退屈伸,近於道者也,以其形體柔弱,動靜待時,不設首響,和淖潤滑也。故百工之治,殊事異方。漚爛金石,破堅折剛。平微正妙,解緩群形。和調五味,蕩滌臭腥。攻堅陷大,非水不行。

夫何故哉?眾物熊能,莫之與雙也。故水之滅火,砥之利金。角齒傷折,舌耳無患。卑損制驕暴,雌辱勝大怨。天下莫不知,世俗莫不聞。皆用私心不已,莫有能行。故言為禍匠,默為害工。進為妖式,退為孽容。勞而無德,苦而無功。長去昭昭,久陷冥冥。大變為小,存化為亡。是故,明王聖主將傳國家,必有誓言:受國之垢,為社稷之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受民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為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蕩,井為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淫敗,以為敦樸,功德至大,名勢窮極。夫何故哉?柔心弱志,輕己重民,安於醜辱也。

是故,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遠,莫之能測;求之大遠,莫之能得。何則?奢侈在己,素儉於人,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請福於天。天地示之不能見,神明告之不能聞。釋是廢然,好用私心。身動於此,事應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誅以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公平無私,逾失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井用,而姦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當此之時,善人中罔,賢者陷刑,雖得名實,何可善焉?

是以聖人,執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故有德之主,將欲有為,必稽之天,將欲有行,必驗符信。求過於我,不尤於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而天下應,未令而萬物然。

無德之人,務適情意,不顧萬民。政失亂生,不求於身。專司民失,督以嚴刑。人有過咎,家有罪名。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國亂擾,後世有殃。 是故,天地之道,與人俱行。無適無莫,無疏無親。感動相應,若響與聲。靜作相隨,若影與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惡與之否,行善與之通。柔弱與之相得,無為與之合同。

小國寡民篇

編輯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指歸】:國有大小,地有險易,民有眾寡,貨有多少,形有高卑,塗有遠近,勢有強弱,權有輕重。大勝小,易勝險,富勝貧,眾勝寡,高勝卑,近勝遠,強勝羽,輕勝重,物之理也。強弱在將,安危在相,得失在主,存亡在道。天無常與,民無常處,有有德者歸之,無德者見背,自然之道也。故地廣民眾,將勇主嚴,不足以為強;甲堅士練,城高池深,不足以為安;辯利聽察,甘言浮說,假借阿順,不足以為親;割地獻寶,結縱連橫,黨眾興盛,不足以為全。唯有道者無所不制。德厚澤深,無所不勝。小變為大,弱轉為強,輕化為重,寡易為眾。故君子所處,雖小必存;小人所居,雖大必亡。是以,小國之君,地狹民少,德薄權輕,諸侯不市,刑制不禁,無有丘阜之阻,江河之險,鄰國之親,孤特獨處,存乎大國之間,地寒□而不足割,寶幣輕而不足獻,將相不附,百姓輕往,鄰人重求,故,無□石之固,山陵之安,常處乎累卵之危。然則伐之不足以為暴,德之不足以為多,故,小國者危亡之樞而安寧之機也。

是以,聖人之治小國也,轉禍為福,因危為寧。富以舟輿,實以甲兵。器械便利,衣食有餘。牛馬蕃息,畜積充滿。什伯鄰國,以固民心。能而不為,知而不作。滋味不活,庖廚不飾。絕身滅色,身為之式。飲而後食,勞而後息。暑服一單,寒衣一複。期於和適,不厚其服。務以便生,不為口腹。賦鮮徭寡,民有餘力。井兼之原絕,而增加之流息。風俗敦厚,遵儉忠愨。有而若亡,能而若劣。夫何故哉?建之以道,抱之以德。勞佚危寧,與民(苦)【若】一。平心適和,聽以督實。敬順遜辭,以褒其神。聰明盛德,以□流失。鄰國不動,百姓和集。樂生安壽,惡為盜賊。

當此之時,無鐘鼓而萬物足。百姓(知)【和】洽,臣主相得。安土樂生,故死於巖穴。遷徙去鄉,利雖百倍,不離其國。家有舟輿,無所運乘。戶有甲兵,無所施力。何則?將相明知,人君有道,民務耕織,多積為好。鄙樸在上,柔弱為右,貴忠敬信,下力賤巧。法明俗定,上下相保,未令而民從,不戰而敵恐,求利者不識難勝,趨名者不圖無罪。□然獨安,百姓不擾。損知棄為,復歸太古。結繩而識期,素情而語事。約物修文,亡言寡志。皆合自然,各得其所。蔬食藜□,無味為甘。布衣鹿裘,無文為好。危狹險阻,慓慓為寧。寒□僻迥,厲以為厚,安樂謠俗,便習水土。道隆德盛,和睦□寡。接地鄰境,各自保守。精神不耗,魂魄不毀。性命全完,意欲窮盡。雞狗之音相聞,民人薪菜登山相視,澗溪共浴,相去其近,君臣不相結,男女不相聚。自生至老,老而至死,非傳主命,莫有來往。

信言不美篇

編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指歸】:虛實相歸,有無相生。寒暑相反,明晦相隨。陰消而陽息,陽息而陰消。本盛則末毀,末毀則本衰。天地之道,變化之機也。凡此數者,聰明之門,情偽之根,嫌疑之尺寸,眩耀之權衡也。因其本,修其無,開以天心,督以自然,要而推之,約而歸之,察近知遠,觀覆□反,聞名識實,見始佑卒,聽聲是形,以喻得失,則是千歲之情同符而萬世之為共術,天地之心可見而麼神之意可畢。況乎人事哉?

人懷自然之道,達人情之理,秉造化之元,明異同之紀,故若言中適,淡淡和德,謂之信者:下之所仰於上,彼之所取於此,強大之元,威令之始,民人所助,成功之道,權勢所因,名號所起也。故一人唱而千人和,一人動而萬人隨,破強敵,陷大眾,赴水火,之危亡,死不旋踵而民不恨者,信也。

甘言流說,眾諾美大,謂之不信。何謂不信?言而不然,謂之不信。人而不信,德澤不立,威勢不行,權重不顯,名號不明,賞之不使,罰之不禁。故上下不附,舉事無功,雖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孤特獨處,社稷不寧,天下望幸,盡遇罪刑者,美言也。

反本歸根,離末去文,元元始始,寡以然眾,一以應萬,要以制詳,約守真一,謂之少聞。少聞故能知。何謂知?達人之情以及神明之謂知。知者,保身之數,全國之具也;上之所依,下之所附,導天之經,達道之路也。故總安危之大範,秉治亂之至要,使海內之士,盡忠竭能,分職奉公,以寧其上,權勢流行,威德隆盛者,知也。

心識萬端,目閥人事,無所窮極,眾臣分散,謂之博聞。博聞故不知。何謂不知?嫌於天道,疑於人事,之謂不知。不知之徒,安樂萬事。內多思慮,外多喜欲。既有所憎,又多所惡。易誘以生,可□以死。故見奇而動,臨危而畏,眩耀物類,詭誑時變,違通背達,歸於窮困,動與患鄰,靜與禍比,宗廟危殆,萬民散離者,博聞也。

四通博達,容疏言訥,謂之不辯。輓輓而成,默默而信,故能成(喜)【善】。何謂成善?動合天心,靜得地意,言無不通,默無不利,謂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長。吉祥所合,萬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絕。萬王不變,異俗不易。天地所與,神明所益。故上以順天,下以順人,為治元始,事之恆常。成理萬物,覆載群生,天下懷慕,繼之無窮者,善也。

不識元首,不睹根本,誣天誣地,誣人誣鬼,屬辭變意,故謂之辯。抱嫌履疑,順心妄動,尚言美辭,故生不善。何謂不善?動與天逆,靜與地反,言傷人物,默而害鬼,之謂不善。不善之人,分道別德,散樸澆醇,變化文辭,依義託仁,設物符驗,連以地天,因生熊羆,世俗所尊,反指覆意,逃實遁名,耀人寂泊,惑人無端,廢直立偽,務以諂君,飾辭以愉其上,朋黨以趨主心,開知故之□,閉忠正之門,操阿順之術,以傾國家之權,生息暴亂,生育大姦,天下上舌,世濁主昏,壅蔽閉塞,以之危亡者,辯也。

是故聖人,慎戒其始,絕其未萌,去辯去知,去文去言。虛靜柔弱玄默素真,隱知藏善,導以自然。是非白黑,昭如日月,同異真偽,如地如天。空虛無積,與物俱變,無為為之,與物俱然。畜之不盈,散之未既,包裏萬,方博者探思不見其緒,辯者遠慮不聞其端。施而不屈,變化不窮,終而覆始,大明若昏。既以為人,己愈佚,盡以治人,己益明;既以生人,己愈壽;盡以教人,己以益。既陽且陰,陰而又陽,利而不害,與天地同。生而不殺,與神明通,建德流澤,常處顯榮。辭巧讓福;歸於無名,為而不恃,與道俱行。

 上一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