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柏軒先生文集/卷三十五
記
編輯浦上齋記
編輯友人遯溪李翁。晩結數椽於浦會之上。爲藏修之所。余嘗一過而竊疑焉。浦者江海之曲也。浦會之爲谷也。在萬芝之南闍崛之東。左右𡺚嵂而峛崺。陂陀而周遭者。雲山千重而已。谷中之水。線流斷續。無一曲之漣漪縈廻。而名以浦會。刱之者誰氏歟。古有霅溪沈賓王者癖於山。所居無山。而築一室。名以山居。以室前之怪石巉然者。爲崆峒天台。松竹森然者。爲雲門禹穴。自謂千巖萬壑。磊磊在吾目中也。之人也其亦有江海之癖。以谷中之殘流斷㵎。擬之於太湖滄溟。而胷中猶有汪汪然者乎。抑又聞之。君子之道。未嘗倚於一偏。孔子言仁智之德。樂山而兼樂水。周子觀太極之妙。臨水而又對山。智仁相爲終始。動靜互爲其根。未始有一而無一也。是以學者毅欲其山立。弘欲其海納。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之人也其亦有聞於道者乎。山居而寓遐想於江海。其意豈偶然歟。蓋有而有物也。物不可恆。無而有理也。理之妙無竆。名之者寓形於物。隨物而爲有無。雖不可知其爲誰名之之意。至意存焉。不隨物而爲有無。然則之人也其亦造物者之徒歟。翁有子鉉五從余遊者。以翁之命問齋名於余。余以地名名曰浦上齋。因記其所以疑者。問於翁。
虎溪記
編輯走舊交多在綾陽。綾陽以山水鄕聞於湖省。人物稱是。短鞭遊覽。厭飫充滿。道斗峯山下。有一區窈而深。雲山千重。不知人間何世。住杖徘徊。意有高人逸士隱於其間。問之。文老人勉之氏居焉。勉之自少以孝聞。走慕之叩其雲扃。其昂然之氣。介然之標。溢於眉宇。眞巖處奇士也。視其楣。揭虎溪兩大字。於以見勉之孝思之不隨地以遷也。虎溪勉之先莊。而世値蔑貞。冥搜遐擧。因樹於此。謝軒敞而尋容膝。拋膏粱而甘木食。是其淺淺者所能爲哉。惟桑梓之敬。老而不衰。榜以虎溪而寓慕焉。豈非聞濂溪,紫陽名堂之遺風者耶。艶嘆之餘。旣賡以詩。又記之如此雲。
雷天齋記
編輯鏡湖之曲箕山之趾。有洞曰大壯。閔氏居之。直其居數十武。有齋爲子弟肄業之所。名之曰雷天之齋。取易大壯之象。而欲其肄業者之非禮不履也。蓋人心本善。所具者天理。而禮乃天理之節文也。以心循理。所履之合乎禮。宜無難者。而鮮克履禮。私己之欲。有以間之也。故曰克己復禮。克勝也。勝人非難。自勝爲難。故中庸以自勝其人慾之私。爲君子之強。而朱子亦曰中原之戎虜易逐。而一己之私慾難制。苟不用大壯之勇。其何能哉。雷震天上。何等嚴威。何等果決。君子以之。整齊嚴肅以持其志。奮迅勇猛以去其私。則日用之間。天理流行。所履自中乎禮矣。然在初學。不惟克之爲難。知之亦難。必須問學以竆其理。念慮之發。事物之應。隨時隨處。省察而明辨之。知其爲禮則行之必果。知其爲非禮則克之必決。持之愈久而愈嚴。不敢少忽。然後可庶幾也。然則雷天之扁。其司戒者不亦嚴乎。凡遊息於斯者。朝夕觀省而有不惕然者乎。取聖人之至戒。而只爲侈壁之資。則不幾於侮聖言者乎。聖言不可侮也。天威不可不畏。諸君念哉。閔生圭鎬從余啖薺。請余記之。
農雲記
編輯古者字以尊名。後世彌文。號以尊字。人人效顰。假借粧點。甚矣文之弊也。閔承宣雲擧之號以農雲。異於是。農雲之義有三。皆實際語也。雲擧仕於朝。歷敭內外。而乃飄然遠遁。明農於雲山之中。而曰農雲。實事也。雲擧之先。有農隱公。雲擧乃其雲孫。亦實也。農隱罔僕聖朝。當八百會周之時。追西山採薇之歌。有石田王春浮雲富貴之詩。農雲之雲。其亦寓石田浮雲之志。其志亦實也。於是乎雲擧之擔任百千斤。其重雲擧其能大耐得否。請略言之。以堂堂名士。託隱於農雲。豈爲口腹計哉。要以耕心田。仁義爲耒耜。經訓爲菑畬。之農也鹵莽滅裂。隨耘隨報。非眞積之久。不可得也。不亦重乎。今閔氏後於農隱。百千其麗。獨雲擧爲農雲乎。吾聞爲賢人之子孫難。雲擧其亦知難而欲先之者歟。其高自標揭。不亦重乎。石田浮雲。亦可謂與綱常爲徒。而時則聖朝龍興。用夏而變夷。革陋而爲新。先聖賢相傳之道。始大明於吾東。農隱只守得不二之節則志事畢矣。今則反是。喬而幽矣。明而晦矣。吾道剝蝕。國之存亡。猶屬第二。則豈直不二而已乎。不以身殉道。無以副其志。不亦重乎。嗟哉雲擧。其能大耐得否。吾爲雲擧懼。雖然凡事實則立。不實則廢。農雲實孚其名。益勉實心。益下實工。懼實號之猶或有愧。則可以耐得重之之雲。雲擧念哉。
晩山堂記
編輯山士之不得於朝者之所宜居。山而曰晩。則早而志於朝可知已。孔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恥以時異。早晩不須言。友人李相軫廷弼早有立揚之志。夢惱東華之春有年。蓋是時。吾邦猶秉周禮於九有左衽之時。而獨服先王冠服。朝廷猶有善政。鄕黨猶有善俗。較之今日。猶可謂有道之邦矣。以廷弼之才學敏達。豈宜抱拙山樊而不志於朝乎。迨其世道浸剝。足而辨而膚而蔑貞無餘地。則幾何不喬而幽人而獸。全局黑死乎。於是瞿然悔恥。割戀棄好。拂袖還山。扁其所居之堂曰晩山。時年已四十餘。亦云晩矣。廷弼方且自慊。而視世之溺而不知返者。殆所謂蟬蛻於汙濁者也。蓋士之不遇於世而託晩節於山者。皆必有所樂。不識廷弼之所樂者何事。廷弼之雅好在書。中間不免被胡孫擾亂。不得大肆其力。今悔前筭之歸虛。要晩計之必收。回頭就寂寞之濱。則雅好卒業。此其時也。若以晩而自沮。不盡力於追補。則卻恐負厥名山。爲林㵎之慚愧矣。八九十覺悟。先哲猶曰箚住做去。則晩山桑楡未爲晩也。李初平,呂進伯皆晩而喜學者也。卒能樹立。善名長世。廷弼視以爲則則得矣。藉曰差晩。有子有孫。以之身敎而爲可繼也。又何晩之足雲。其季子陽燮從余遊。屬之以記。
湖隱記
編輯承宣李君退老於家。以湖隱顔其居。屬余以記之。余曰。君之先。有松湖小湖二公。湖之於君。可謂世守之靑氈。其不失舊物則善矣。但恐湖神之勒移湖庭也。二公之於湖。始終一節。眞能不負湖矣。而若君則舍魚鰕之侶而駕駟馬。解芰荷之佩而紐朱紱。鷗鷺寒盟。泉石無主。君之負於湖多矣。而乃卷而歸也。還尋舊業。湖以寓樂。隱以託志。高自標揭。得不爲林慙而㵎愧歟。曰否不然也。隱與仕常相須。隱以求志。志可伸則出而仕矣。仕以行義。義不可則退而隱矣。然隱而一於隱易。仕而返乎隱難。蓋恆人之情。因馬念車。一出於仕則聲名榮利之所驅。溺焉而不知返者。滔滔皆是。君進塗已闢。而乃卻顧回步。修我初服。亦可謂難矣哉。某山某水。昔之時遊釣之所。依舊無恙。猿鶴當爲君歡迎矣。蓴鱸當爲君益肥矣。湖神亦當自賀得賢主人而其喜有洋洋者矣。君之所以能得此者。又豈無本而徒然哉。君有懷先人。思所以無忝。而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書諸座右。夙夜警省。此其所以不隨物以遷。而還尋遂初賦矣。守此心以往。將無不達。而使先業益鞏。湖面增光。不亦善夫。顧今世變。視君退歸之時。不啻百層矣。朝而人而夕而獸者相望也。君吾知其免矣乎。樂成人之美。先民所程。是以言。
偶愛亭記
編輯凡物之不期有而有者偶也。宜春之有武夷溪。溪之有偶愛亭皆偶也。武夷以朱夫子之所藏修。而爲天下之所宗仰。後之高景者。必曰武夷武夷。而吾東僻在東表萬里之遠。非跂望可及夢想可到。而迺於宜之北。有小武夷溪。溪發源於闍山。山宜之鎭也。山之自北而南者。又轉而東。溪水隨山勢之屈折而東流凡九曲。溪流兩旁。丹崖翠壁。或引抱或聳拔。左右顧瞻之不暇。而又有平岡長阜。曠然而舒。窈然而深者。卽亭之所在也。又有鼓樓巖,玉女峯。或近而呈奇。或遠而隱鬟。至若循溪而峛崺。削者如屛。立者如掌。磯可以垂釣。竈可以供茶。考之以武夷詩序。則殆乎具體而微。名以小武夷非夸也。名之者誰。其亦羹墻於夫子者歟。吾東稱小中華。苟小華也。不可無小武夷。造物之巧湊。有不期然而然者歟。嘗與宜之士友遊於溪。因其名而慕其實。遂修契立約。爲每歲會文之地。而汝谷居近故南氏爲東道焉。今南氏之秀昌煕,台煕兄弟不愛傾貲。爲屋四間。房室廳堂略備。而瓦而不茨。以圖久遠。又別爲寮以供止宿。經始於今年初秋。至十月而亭成。於是林巒改觀。泉石有主。孰謂吾黨之士。亦有雲谷之蔡元定乎。問名於余。余取夫子小詩中語。命之曰偶愛亭。蓋夫子軆仁智之深者。得之心而寓之山水。動靜樂壽有默契焉。其曰偶愛。乃自道也。今取以名亭者。地之偶合。事之偶成。爲可愛也。事之偶不偶常相因。而物之有無有亦與之不常也。溪之上流。舊有餘氏水廻齋。絃誦之聲。聞於當時。今化而無有矣。方其有也。豈知其無有。旣而無有。又不知其始有。有而不隨時有無者。其惟武夷乎。武夷精舍。當與武夷山水爲終始。是豈有他哉。惟其有偶愛之心也。如欲使斯亭之今有。不爲余齋之昔有。則亦曰心夫子之心。愛夫子之愛。惟夫子是則是傚。使溪山增光。而無愧於武夷之名而已矣。是果偶爾乎。不偶爾乎。是在南君。而吾黨遊從之士。亦與有責焉。嗚呼可不勉哉。
後松記
編輯後松谷城老人柳君益三號也。柳君從松沙奇友來新安。余始得見之。相與留數日。恂恂乎言不出口。若澹於嗜慾者然。將別松沙謂余曰。子盍爲柳君作後松記。余曰。松於植物。其性最勁貞。故古之人多取而爲號。松之弁以後。蓋創見也。柳君曰。吾先祖有松溪公。吾後於松溪故云。曰不忘先德。彝性也。人情日遠日忘。能久而不忘者鮮矣。況寓慕於號。懼須臾之或忘。過於人遠矣。然凡文字皆有來歷。歲寒後凋。聖人有言。後松之後。意實有在。而姑爲是退託歟。雖然慕先之心。乃後凋之基本。今君本旣立矣。請爲君言後凋之難可乎。松無情。無情則外至之物。無以撼其中。雨露霜雪。隨時而處。常人則有情。凡外至之毀譽欣戚得喪榮辱。皆霜雪於我者。而況患難之時。死生之際。其震蕩擊剝。不啻嚴霜酷雪矣。能卓然自立。不失其常。不亦難乎。不亦難乎。噫。人之患。大抵生於易。覆轍之多於康莊。爲是也。苟知其難而難之。則不難矣。柳君勉乎哉。
復初堂記
編輯方丈山中。有耕讀成家。以修本業而無慕乎外者。李處士文玉氏其人也。處士有三子。季曰允國。允國與余舊相識。愛其志學誠篤。性行淳謹。而竊疑夫斯人也何從得來。一日余叩其所居巖扃。得承處士顔範。山野其貌。冰玉其心。治家訓子。綽有成法。乃知允國之爲允國。處士身敎然者也。滯留數日。細叩其平生履歷。處士喟然曰。吾幼少好學書。而計活無資。業樵牧行傭賃。隨隙受讀通史六七卷而止。志分力勞。兩無所成。於是挈家入山。致力於菑畬。以爲使免飢寒。則當復舊業而遂吾志也。已而歲不我延。奄過中身。惟幸有三子。於是竊有愚公移山之思。三子次第就學。庶可以繼我初志。復我舊業也。遂以復舊堂三字書諸壁。所以志也。今老而聽子。欲讀書而無所於受。問句讀於兒子。讀小學語孟庸學若干書。竆廬枯落。非敢覬效。素好在是。亦可以送吾老矣。余愀然斂衽。作而言曰。今世有斯人耶。處士持心處事。眞古人所謂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焉者也。何必咀嚼百家。腹笥便便然後謂之讀書哉。處士所讀。已終身儘多也。處士舊日之志。已克復矣。又家有賢子。將繼志張大之。處士肇基之功大矣。處士逡巡遜辭。旣又復之曰。舊字似欠爾雅。請改以復初。復初之意深。處士勉旃哉。遂次其語。爲復初堂記。
兼山齋後記
編輯中梅桂兩山而有齋曰兼山。淸州郭氏遊息講習之所也。郭君潤正以許南黎,郭俛宇二公之記示之。且曰願長者之亦有述也。余受讀一過。向郭君道君欲使我文之。不合示二記。田地都被點了。以朱先生之地負海涵。被陳葉二詩。有敎人無下手處之雲。而況於余乎。無已則有一說焉。兼山艮也。艮者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者也。於德爲貞元之際也。於時爲冬春之交也。元生於貞。春開於冬。終而復始。理之常也。郭氏之始基於此。旣數百年之久。而至於今日。可謂有終矣。伊後數百年之基業。亦始於今日。齋之取象於兼山。其意深且遠矣。然則今日是郭氏翕聚蘊蓄之時也。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方其翕聚也。木晦根蟄壞封。寂若無兆眹。而實爲發生之機緘。少有罅漏。生意走失。則及其發生也。必不能周流貫通。此君子之所以戒懼於未發時也。今郭氏正宜精白其心。絶出位之思。究時止之義。守數百年傳來家計。而不渝於俗。不化於時。使山外之喧豗誑嚇爲獰風虐雪者不足以動。則會當有萬和方暢之日。所謂敦艮之吉。非郭氏之謂耶。吾雖耄昏。不容無爲郭氏一言賀。
止愼亭記
編輯知其止。又加愼焉。無往而不得其止矣。淵齋翁命名之意。其在斯歟。物各有所當止。傳所謂止仁止敬止孝止慈止信是也。是皆吾性之固有。人道之常行。而止者甚鮮何哉。知不及之矣。知及之。不愼則亦不能矣。止定於各。愼主乎一。一者心也。心爲衆理之總會。萬事之主宰。心常戒愼。則事得其止。止愼之意。其深矣乎。亭在勝山之愼獨谷。許承宣勁能晩年藏修之所。而使諸子讀書其中。勝之爲里也。負防山而抱濂江。苟求形勝則窈窕爽塏。非無一區之可粧點。而亭之必於是谷。地名人意。必有符會者矣。愼而弁以止。欲其愼之先於所當止也。錫名之意。又與主人之意。有默契焉者。是以樂聞而榜其楣。至於發其意而爲之記。則勉菴公嘗諾之矣。因仍世變。未果而遂成千古。余於勁能晩交也。屬余以述之。耄且陋。何敢焉。顧亭之經始也。勁能以六偉見託。而文拙未副。今再矣。又何敢辭。竊惟愼之於事。如鼓之於樂水之於采。無往不當。而莫先於止。止之當愼。又莫先於獨。以之爲己則可以達天德。以之推行則可以語王道。二字亭扁。果何等器業。勁能亦老矣。其能擔任得否。聞頃年裡有獰風惡色。無前極變。而人莫敢誰何。勁能乃慨然長吁。挺身冒刃。一言折之。似此膽智氣義。其於吾之裘葛茶飯。何難之有。先哲有言八九十覺悟。勁能尙餘十年二十年。惟在箚住做去。且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身敎之餘。又豈無繼而成之者乎。余竊有俟焉。
松隱記
編輯石臺之下新安之上。有村曰水山。李司果國元居之。余入其家。茅棟三間。極蕭灑。背山面江。白雲覆簷。淸風入戶。景致佳絶。恰是隱士之攸居。主人韎韋中人也。以銀纓藍袍。居然偃息於此。得無有林慚㵎愧之譏乎。視其楣顔。曰松隱。余於是詰之曰。吸光飮淥。古之傭販亦有之。以其所適然耳。雖以主人而居之猶可也。乃偃然高揭標榜。直以淸隱自居。寄遐想於撫孤之淵明。挹古調於聽寒之摩詰。不亦濫乎。國元曰。非我自號。吾師淵齋先生之賜也。其意蓋曰古有朴松堂先生者亦以韎韋出身。而卒爲名儒。欲學松堂。必須隱居以求其志可矣。故曰松隱。余曰。松堂豈可遽學。隱居求志。聖人猶曰未見其人。乃擬待於國元乎。國元勃然作色曰。彼丈夫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且人各有志。求之在我。我求我志。何難之有。而吾子誚詰之。若是其苛也。余憮然起謝曰。國元家世有儒門淵源。孝友文學。國元之箕裘也。靺韋乃其少年時氣豪所使也。國元早自悔悟。折節從事於儒賢之門。吾固賢之。然意其爲家傳遺蔭。而其能一朝奮發。卓然自立。有如此者。則未及知也。今觀國元。其志氣有似孤軍遇敵。舍死向前。蓋直氣所到。金石皆透過。況吾所求之者。是吾性分內事。自有條緖路脈。而非金石無孔穴之比。又得淵翁爲之依歸。則何憂乎其志之無成也。然則其所擬待。姑以情跡之相近而曰松堂雲爾。其進進直到乎大冬挺秀。聖人所歎後凋之操。將於子乎見之矣。國元勉乎哉。國元請書此以爲松隱記。
敬齋記
編輯粵自堯欽以來。羣聖羣賢。莫不以敬爲傳心之要法。至於朱夫子齋箴一揭。其妙旨之貫動靜該表裏。至嚴而至密者。昭晣如金鏡之懸。而無毫髮之幽隱矣。是以後之學者。無人不誦習講貫。而考其行則躬不口逮。足與目違。滔滔是誦堯而行桀者。而能卓然自立。戰兢臨履。做眞正大英雄。千百難一二遇焉。於是齋箴爲一餉吟哦之資而已。夫子揭示之意。亶其然哉。聞綾之白巖。有文丈人鳳瑞氏內行甚備。不以事物經心。杜門劬書。求之於心。驗之於躬。絶閒出入。足不妄蹈。淡若古井。凜如春冰。賢士友之好而不阿者。爲余誦之屢屢焉。吁爲學固有通法。而入頭各有單詮。如端木氏之恕。金華翁之剛是已。此老恬靜無嗜好。堂室屛帳素如也。只有二大字揭於門楣曰敬齋。敬是此老之終身符也。皓首矻矻。不知年數之不足。其亦有味乎戰兢知免之訓歟。竊欲升堂拱拜以瞻敬德之輝。起余頹懦而未及焉。因其從子載煕。書此以寄焉。
硯山齋記
編輯今之書齋。古之閭塾也。古之敎者。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有五。本之於孝。始於髮膚之不敢毀傷而終於立身揚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以之事君則忠。事長則順。刑家則正。交友則信。禮義以紀之。詩書以資之。此古之道也。今世降。商商往來煕穰。外倫理蔑禮義。駸駸入於禽獸之域。古之所謂黨庠閭塾。遂爲鞠草。晉州安氏。乃以此時創立書齋於硯山之巷。爲敎子弟會宗族延賓友之所。嘻其亦慨世敎之陵夷。有志於古歟。吾聞古之閭塾。有三老掌敎。察少長進退揖讓之序。以觀其所習。是以鄕有善俗。世多良材。未知安氏有能身任三老之責者歟。擔任亦不輕。吾爲安氏父老憂。若導之而不從。語之而不信。趨於時而化於今。則亦將如之何哉。吾爲安氏子弟懼。安君士賢遊從蓋久。嘗以其門父兄之命。謁齋記於余。諾之而未及焉。士賢重來索之。余方謝卻人事。屛伏深山。不敢以陽界人自處。然濱死之地。亦不宜食言而肥於是乎。書齋始於乙己暮春。落於丙午仲夏。安君章鎭終始致力雲。
樂軒記
編輯爾陵。有文處士國瑞氏顔其居曰樂軒。客難之曰。樂反乎憂而實則生乎憂。樂軒主人。其有憂乎。聞者曰。主人五福備享。而皓首竆鄕。所遜者富。然田園亦足自饒。又多男。蘭芽茁長。所謂樂莫樂兮。何憂之有。客曰。吾聞之。主人之世守靑氈。孝友文學。恐恐然或有墜失。一語默一行住。凜然若淵冰之臨履。以之自守。以之敎子。若是而可無憂乎。且多福由其自求。豈若淺中者之得於倘來而自以爲樂耶。聞者曰。有是哉。子之知主人也。吾將告主人而改之。客曰未也。古人云憂中有樂。樂中有憂。斯語也充而極之。則惟孟子所謂仰不愧俯不怍。然後可以當之。雖不敢遽議。主人之意則蓋亦志乎此。而日自省焉。又欲身敎乎其子。斯其爲樂軒乎。聞者唯唯而起。請書其語爲樂軒記。
冰玉軒記
編輯聖人樂山樂水之旨深矣。非夫軆仁智者。不足以與此。而坡公詩曰噓吸湖光飮山淥。傭奴販夫皆冰玉。夫樂山水而能冰玉其心。經生學者之所不敢遽議。而擬之於傭販。無乃文人虛夸之辭歟。山之靜水之動。其軆段氣象。有似乎仁智。故惟仁智者能樂之。若坡公。只以山水之資於人者言之。夫人之心隨物而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鮑肆蘭室。久而與化。今居於泱蒼之間。耳與寒流淸。目與白石媚。而世俗之喧囂氛翳。不入於心。其醞釀助發。亦可以移其氣養其體。湖山之能冰玉人。亦非虛語也。權君君一家於湖山之間。余嘗造焉。時雪月交輝。湖光山色。潔淨明媚。盡入噓吸。少焉徜徉。便覺襟裾之爲冰玉。況日夕於斯者乎。吾故取坡公詩語以名其軒。今君一沈疴在身。刀圭之苦。死生之慮。宜若交攻於中。而乃有味乎吾一時之言。以軒記屬之。吾知君一之於湖山。優游而不厭。困極而不忘。雖不得吟哦上下。而起居與之相接。吟呻與之酬答。亦足以寓趣。其心固冰玉也。吾老廢竆山。不可以復續舊遊。而相望相憐。亦不能一日忘於懷也。遂記其命名之意以貽之。
農隱記
編輯古語有之曰有士之士士之農。有農之農農之士。士固學者之稱。而夫所謂士之農者。資於學而謀乎食者也。農固耕者之號。而夫所謂農之士者。寓於耕而志乎學者也。若處士朴公之農奚農。農以自號而不言其所以號。然夷考其行。則公幼而孤。貧無資。能自樹立。勤勤乎其成家之業。懇懇乎其奉先之誠。惓惓乎其穀子之志。隱居行義。不出林樊。築齋儲書。以資學者。於是扁其居曰農隱。嗚呼。公之意可知已。寓於耕而志於學。非公伊誰。蓋躬董生之稼。把淵明之鋤。而結沮溺之耦。是公之志歟。今天下皆工之工商之商也。農之農。不失爲依本分人。而況於農之士乎。如公何處得來。嗚呼賢矣。公諱炳坤。文義人。今家朗州。其子寢郞禎基。亦豪士也。早遊蘆門。以余有同門之分。命以記。
三坡記
編輯人以一身。寄一畝之宮。所點之地。一坡足矣。居士之居不一而三何哉。天下之物。無獨必有對。旣對待矣。則一而反三。自當有四。前後左右。闕一不得。居士之居不四而三又何哉。聞居士劬書觀理。老而不衰。蓋有默契於天地萬物化生之妙。而寓之所居之扁乎。程子曰。有陽便有陰。有一便有二。纔有一二。便有一二之間。便是三。已往更無竆。蓋一天之數陽也。二地之數陰也。三天地之交陰陽之合。而萬物之所由生也。三才備矣。三極之道。於是立矣。雖然泛觀天地萬物之理。不如反求諸身之爲親切。身也者萬物之一。而爲天地之心者也。合陰陽之德。兼動靜之理。靜而未發。一理渾然而其德有四。動而感通。四端藹然而各專其一。居一動一靜之間而主宰動靜者三也。三乎三乎。主一貫四。爲萬事之機栝。居士其亦有見於斯乎。徒見不濟事。必要全其主宰之妙。而動靜無失。則惟其敬。惟其敬。居士所居之坡。其淵其冰乎。日臨履乎其上。吾知免夫。
李氏三孝旌閭記
編輯河南。有一門三孝烏頭奐焉者。近故懼窩居士贈吏曹參議元默曁子贈童蒙敎官仁杓,婦南平文氏之閭也。元默性孝。七歲遭父喪。持衰哭奠。有成人儀度。十四母病瘧屢月。醫雲虎血最良。時當隆寒。夜必就門前小渦。叩冰齊沐。號天發願。自是渦不冰。積至四十九日。夢老人告明日北山。有捕虎者。驚起待朝而往。果得虎血。一服卽愈。十六遭喪。廬墓盡制。服闋省墓。輒飮泣含恤。不忍返。仁杓奉承親志。無或少拂。天性然也。父病瘇。良醫技竆。輒罔晝夜。口吮閱月得差。母病濱危。禱天祈山。又得蘇。及父危。裂指灌血。得延數日。遭艱啜粥哀號。三年如一日。文氏事舅姑。一視其夫。不憚勤勞。夫祈禱。必齊明共事。夫執喪。亦不肉茹素。此其孝行大略也。後先蒙旌。仁杓及文氏。上之二十一年甲申也。元默己丑也。綽楔旣成。閭里聳觀。父而錫類。夫而刑寡。盛矣哉。聖人言孝。以立揚爲事親之終。竊詳懼窩公平生藐孤之餘。自能樹立。讀書兼稼。以致貲業。持身制行。敎子治家。綽有榘矱。仁及隣族。鄕里輿誦。至今不衰。贏得天祐之助。旣壽而富。八子矯矯。視履考祥。固其然者。而公瞿然卻顧。懼以自號。益致淵冰之戒。此公之孝。化孚於家。名播於鄕。終蒙天奬。國人皆知孝之有始有終。懼窩公其庶幾乎。東西行過者。固宜觀感於三孝之格天。而尤宜致思於其所以格天之由。則巋然三旌。豈直爲一門之光耀。厲俗樹風。庶不負朝家旌淑之至意矣。李氏陜川人。文質公芮之後。而贈參議應參,奉事贈吏曹參判時芬。其八世五世祖也。其曾孫在玉,在奎屬載圭記之。辭不獲。忘僭泚筆如右雲。
強齋記
編輯能勝物之謂強。而勝物易。自勝爲難。故聖人以自勝其人慾之私爲強。而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而節節以強哉矯贊歎之。使讀者有所感奮而自勵也。蓋人之爲學。鮮不免半塗而廢者。皆以爲欲所誘而不能自強故耳。崔君敬晦自少志學。才又足以副其志。而從遊之久。竊覸其資稟。和柔邊有餘。剛果邊欠些分數。而又困於貧寠。世變之驅人方急。以吾過慮半廢。不能無憂矣。敬晦邇來。溫理益勤。持守益勵。見於色辭者。隱然有毅然自立。百窘不足以奪。萬變不足以挫底志氣。蓋有以自勝者矣。余心竊艶嘆而欲助一臂。名其所居之室曰強齋。願敬晦之欲雖已勝而益加自勝。志雖已強而益勵自強。矯矯然以和不流立不倚。有道無道。終始不變。爲究竟事業也。吾聞適百里者。九十里猶是半塗。敬晦前塗亦云遠乎。
石塢記
編輯古人鮮有自號者。有則有所自病而求藥於號。卽先聖王盤盂几杖有銘之遺意也。今也不然。以號爲觀聽之美。而競相效顰。人無無號。鮮克內省。噫。弊也久矣。吾友梁君文五自號曰石塢。文五慕古者也。豈今人效顰之爲。是必有所自病者而求藥於石也。易曰介於石。其不足於介而取則於石歟。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有志於玉成而求攻於石歟。介非止爲專確之意。是辨別之端而善惡吉凶之幾也。故聖人以見幾而作解之。蓋燭微知幾。自非明睿。必待積學而有覺也。學之道。又必資師友以琢磨之。乃底有成。吁之石也其文五之師友乎。願文五致力於學問而勿辭師友之勤攻也。攻之而成則介其庶幾乎。古之人有丈石者。有友石者。其尊慕而親愛之者。爲何如也。然或終於顚狂。或樂於放縱。皆有愧於石者也。願文五屢省乃號。毋爲石之羞。余嘗見文五所居之塢。蓋多石焉。何其潔。何其堅。何其秀也。
養正齋記
編輯養蒙須以正。養正須先自養。蒙之九二。爲治蒙之主。以有剛中之德。而六四遠二而困。六五順二而吉。二若不剛不中。則雖求我何以告哉。晉東之葛谷。金氏攸居。新闢一室。爲蒙求之所。金君繪泰從余遊有年。將與羣蒙落以居之。問名於余。命之以養正。以寓古人座右銘之意。又爲之說曰。天之道陰與陽而已。陰陽者造化之本。消長有常。自不容無者。而聖人作易。常扶陽而抑陰何哉。以其類有淑慝之分耳。淑正也。慝邪也。以之論道則內君子而外小人。尊中華而攘夷狄。皆以類而分也。其分不在乎他。在吾方寸之間。心之所向。纔在於義。則爲君子爲中華而陽之道也。纔向於利。則爲小人爲夷狄而陰之類也。此養正者之所宜最先明辨者。有見於此而卓然自立。不爲時俗所移新說所渝。則所養者自無不正矣。嗟嗟金君。歸而告諸蒙。因以自勖。金君請次其語。以爲養正齋之記。
敦齋記
編輯庸曰敦厚。易曰敦艮。敦篤實也。厚其所能也。艮其所止也。能貴有本。敦則本立矣。止貴有終。敦則終吉矣。敦厚以始之。敦艮以終之。則於修德凝道。幾矣乎。柳君善一種學績文。存心修身。一以敦篤爲心。扁其居曰敦齋。勿溪病夫聞而艶之曰。善一之號。乃其表德之註腳也。人無有不善。而善者恆少。以其不能終始惟一也。苟欲一之。則必敦厚而以尊德性。必敦艮而止於至善。然後終始惟一。而善斯成性。敦哉敦哉。其至善克一之機栝乎。嗟哉善一。屢顧乃字。屢省乃扁。
尊道齋記
編輯昔程允夫以道問學名齋。朱夫子易之以尊德性。是二者如文質之不可以相無。允夫固失之偏。而夫子之單擧尊德性。無亦近於質而已者耶。允夫方從事於問學。苟知德性之當尊。則自當兩進。所謂因材而篤焉者也。若泛論爲學之大方。則是二者之不可偏廢。夫子已累言而不一言。鄭友濟鎔亨櫓甫以歲丙申春。構齋於所居東皋之下。以尊道顔之。蓋遵朱門成法也。亨櫓文忠先生之肖孫也。吾東用夏變夷。自文忠始。東人到於今誦法之。在亨櫓尤異焉。今九有陸沈。吾東纔遷喬而還入幽。文忠之義。無地可講。東皋之舒嘯亭。先是齋而成。㗲然於萬山之中。以攄其千古不平之氣。其情亦戚矣。亨櫓以爲不學。則吾祖之義無以明之。學而不以朱門成法。則於道遠矣。斯齋之所以築而以遊以息。齋扁司戒者也。辦和戰於方寸之間。以奉帝則。辨淑慝於毫釐之分。以發眞知。毅然以無忝祖德遹追先哲自期。嗚呼韙矣。獲忝交遊。可無漑鬵之思。尊道之外。更無餘法。但願加之意而已。堂曰眞源。室曰活潑。軒曰敬直。眞源活潑。尊道之效。而要以自考。敬直其眞詮也。
艮巖記
編輯艮止也。止者定於理而中於時者也。文王之仁敬孝慈信。孔子之遲速仕止。是艮之義也。艮巖處士朴君壽一甫。余始遇於綾陽之旅舘。處士不鄙。論易半餉。使余望洋焉。後余歷叩雲扃。見扁楣艮巖二字。知處士之得於易者。其在知止矣。處士早業功令有聲稱。已而停廢。杜門自守。躬董生之孝慈。而陋子雲之逐貧。城市塲屋。一步不近。蓋亦見理明而識時審矣。今天地蔑貞。一陽之止上九無用之地者。浸浸剝盡而爲純坤。當此之時。君子之止惡乎止。其止乎人之所不見乎。嵌巖深處。多在山北兼山之背。其處士之所止歟。號曰艮而艮曰巖。有以夫。
鹿洞書堂記
編輯今之學者。大抵多好名。名勝則實喪。問其名則是。顧其實則非。此士之所以日益苟。俗之所以日益偸也。晩存居士李翁。載之晩契也。早業功令。晩而志學。樂與賢士友遊。然貧無以爲家。棲屑東西。偶於新僑之東。得一窈區。其名鹿洞。以其偶合於朱子講道之所。而欣然樂之曰。此足以送吾老。遂營立一堂。至丙午春。堂始成。翁於此費盡心力。而其拮据底成。賴有友弟仁豐。厥惟艱哉。無亦好名之甚耶。苟玩圖而究書。則無往而非周子之徒也。何必蓮峯之下。弄丸而觀物。則無處而非邵子之流也。何必百源之中。師法朱子。夫焉擇地哉。曰否不然也。好名者務外而求知者也。吾知晩翁謹拙質直人也。訥訥言若不出口。而事之在我所當爲者。不以傍人之譏笑而自沮。絶少隨世俯仰之意。好名者能若是乎。且翁之慕朱子。非因得鹿洞而然。寤寐羹墻。無時無處而不朱子矣。但內而不出。人鮮知之耳。抱朱子書。讀而復讀。以死而後已自期。翁之志。可謂益堅益壯矣。其循名責實如此。不惟翁不負堂顔。末俗喪實之病。庶幾待翁而有瘳乎。因念鹿洞本李氏家山。而朱子得之爲書院。遂爲朱子之鹿洞。今翁慕朱子而爲堂。鹿洞又爲李氏之山。事蓋有偶而不偶者。重爲翁賀。
金孝子兩世旌閭記
編輯宜春縣東洛江之上栗里之村。有金氏孝子兩世烏頭。肅廟朝命旌者也。孝子諱莫連,諱雅海。故忠毅公諱文起之後也。忠毅公莊陵舊臣。而與六臣同義被禍。後子孫定屬分處。淪於儓輿。而乃能恭子職修天則。至蒙天旌。方且瑣尾畏約。誰因誰控。於以見眞誠之積。孚格天人也。至英廟,正廟時。忠毅公復官贈諡。於是父子雙旌。尤有光於祖烈。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祚胤。孝子有孝子。旣不匱矣。後孫世守。嗣葺不愆。亦可謂永錫祚胤矣。雙孝實蹟。原記詳之。無用贅焉。後孫鎬泰要余置一言。屢辭不得。記諸後如此雲。
南溪齋記
編輯天下事屈與伸相禪而已。伸者屈之機。屈者伸之根。屈伸有時。而又有久暫之異焉。暫屈旋伸。如一日之晦而復明。久屈方伸。如一歲之冬而必春。屈之久者。庸非大伸之基歟。江州之南。臨溪築齋。名曰南溪者。延安宋氏課子孫延賓友之所也。宋氏之先。少尹公有三子。長曰寶山官判書。有儒門淵源。次曰壽山官舍人。季曰九贇官縣監。三棣聯芳。光耀一時。不可謂不伸矣。縣監之後進士淵。始遯於江。迄今十數世。而名聲不出鄕里。家戶之傳。僅同世數。可謂屈之久而極矣。於是痛先德之沉滯。慨嗣述之無所。以若綿力。抖擻拮据。成此眼前突兀。爲承先裕後之計。此非竆泉一陽之消息耶。砰然一作。萬物皆春。宋氏之伸。其肇於此乎。以過去卜將來。則其伸之久且大。亦可知矣。聞後生之挾冊升堂者。有七八人。其敎養之方。尤宜十分著意。律之以小學樣子大學程曆。而毋悅乎新。毋化乎俗。兢兢乎柔道之或牽。則所謂養之以福者在此。而可以膺方伸之嘉會矣。齋成於丁未仲春。其門老德祚與容祚,致祚實管其事。而凡百應用規模略備。以書徵記於不佞。其族生在鳳,希宓將命。不佞病廢文墨久矣。特艶其能自奮於久屈之餘。效一言以竊附於張老之祝雲爾。
屛巖記
編輯闍崛一枝東走而南。蔚然而盤結者曰新德山。山之下主人翁居之。山之上有巖高可數仞。上平廣數畝。東北一邊。外峭而內削。列立如屛障。以故名。自外而視之。若積疊而成。有層階可攀緣而上。中有井自然成臼。端方如斗。泉從罅隙出。盈科而進。流而如筧。落而成瀑。可濯可湘。其層階小平處戴土。生松樹數十株。盤鬱可愛。此皆巖之佳致也。主人翁愛之無斁。取以爲號。每乘興而往。逍遙其上。有若憑虛御冷。遺世獨立者然。於是翁得遊息之所。而巖得賢主人。人地相得。信可樂也。巖基新德山。而其對曰聖人巖。其東曰能仁。其西曰慕義。其名皆不偶然。厥初錫名。必有隱君子志仁而行義。求聖門之學而欲新其德。以寓其意矣。然則巖以屛號。非直象形也。武夷有大隱屛。吾東亦有海州之隱屛精舍。無乃寓高景於玆巖耶。今翁之於此寓樂。亦聞其風而竊慕者歟。翁有孫曰鍾彬。從余遊有年。造余道巖之詳而請爲之記曰。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古人所悲。今若無文以記之。則今之主人。又安知不爲昔之隱君子乎。是以願有述也。余曰。隱君子之姓名不傳。在隱君子晦養之心。何慊焉。顧無繼述者故耳。今君近述乃翁之志事。遠追昔之隱君子錫名之意而張大之。則雖欲隱之。終有不可隱者。何俟余言。然巖無情者也。因人名而不能名名之之人。君乃欲使余名之。無乃視余爲有情之巖耶。主人翁爲誰。姓李。賢鎭其名。
烈婦崔氏旌閭小記
編輯上之四十一年甲辰。訪求孝烈。亟擧褒典。蓋特命也。於是烈婦崔氏之閭蒙旌焉。崔氏慶州人。尙廉之女。而郡人具昌晳之妻也。後下殉幾年而成命下。其子鎭斗謁記於金大夫台濟。旣又丐一言於載圭。以鄕人之言。尤徵信也。按其記。其於孝敬之純篤。處義之從容。不浮不略。一是皆鄕里口碑之傳誦也。無容更贅。竊獨惟念。國家多事。艱虞日深。不遑修擧舊政。而特於此惓惓然致意奚哉。昔歐陽公於五代傳末。表章王凝之妻斷臂一節。以愧夫當時臣僚旣骨之顔。於乎。聖心塞淵。雖不敢妄度。而其以爲人臣之勸則斷可識矣。凡士大夫之行過是閭者。有不肅然而警惕者乎。竆鄕編戶。有此姱節。於以見天畀之固有也。聖化之覃及也。嗚呼獨婦人乎哉。謹拜手而書之。
竹宇記
編輯羅翁贊謙甫所居之室。環以竹林。春灘公嘗過之。名以竹𢈢。勿溪病友爲之記曰。藥能醫病。竹能醫俗。然藥奚止醫病。亦或有醫俗者。韓休之不貳價。宋淸之不留券。庸非醫世人求利之俗乎。竹固醫俗。有時乎近俗。王子猷愛竹。尊之爲君。而天下從而君之。天下豈盡王子猷哉。特慕其名而遂成風俗。求利慕名。淸濁雖殊。其爲弊俗一也。世之愛竹者多矣。其心之淸且貞。無愧乎竹者幾人。吾知羅翁非有子猷之癖。而其中淡然而淸。其守介然而貞。惟竹庶幾似之。翁之居雖無竹。翁之胷中。長有四時靑。無往而不醫俗矣。春灘之以竹名其居。其知翁之心者哉。但𢈢字字僻。僻則近俗。請改以竹宇。而記之如此雲。
二樂齋記
編輯中闍崛,萬芝兩山而有嶺曰大峴。水從兩山而來者。循峴之趾而合於前。拓峴之腰而有村。金君景八居之。景八與其族人謀。築書堂於村後奧區。名以智仁齋。以爲敎子姪延賓友之所。於是藤蘿蒼翠之中。絃誦之聲。洋洋可聽也。往來賓友與同觴詠者。多作詩美之。景八屬余和之。余嘉其巖耕竆約而能自樹立。步韻以寄。又曰智仁標揭。恐涉於濫且夸矣。朱子以仁智名堂而不敢自居。退託於山水之愛。其詩曰我慚仁智心。偶自愛山水。朱子猶雲爾。況於餘人乎。請以朱子之意自託於山水之好樂。名以二樂何如。學者而師法朱子非濫也。景八欣然從之。因請書其語。爲二樂齋之記。
穡翁記
編輯客有過淸溪之月谷而來者。向余道月谷主人之以穡翁自號。而曰吾觀主人翁。休休乎有古人氣貌。敎子課孫。好客延友。非老於穡者。而其雲爾者。傷時之亂而有取於周詩所謂稼穡惟寶者歟。曰似然而未必然也。翁一生有湖山自適之樂。而無詩人憂畏之意。以吾觀之。翁誠於敎子孫者也。望其力學爲善。甚於力穡之望有秋。其意蓋曰不穡胡囷。不學奚善。稼穡非寶。惟善爲寶。自託於穡。使子若孫深思而反隅焉耳。其意淵矣。抑又念之。人有不知而目翁以穡。翁所不辭。而若子若孫。有不繹焉而自勵。則不幾於昔之人無聞知乎。吾故記其答客說。以遺其孫乃錫。翁聞之。其將莞爾乎否。翁爲誰。權鉐其姓名。弼中字也。
李孝子旌閭記
編輯上之臨御三十年癸巳六月。本道儒生鄭基元等上言請近故孝子李公國魯旌贈事。允下吏曹。贈童蒙敎官。是歲十二月。禮曹覆啓。命旌其閭。謹按公系出璿源。孝寧大君諱補別子也。子孫四世襲封。歷五世。有諱德祥官訓鍊副正。錄原從勳。公其六世孫也。考諱世甲高年資護軍。公貧無以爲養。負薪易米。織席換魚。供甘旨未嘗乏。父嗜黏餠。歲每別種數畝黏稻以爲供。歲甲戌旱枯。公繞畝悲號。俄而天忽驟雨。得大熟。父嘗病思鯉膏。市不得則涕泣渡江。一隻鯉忽躍登舟。歸以供病得效。及遭艱。附身附棺。愼戒無悔。日省墳。墳距家五里餘。不以寒暑風雨廢。鄕里咨嗟。咸曰孝哉孝哉。沒世而不諼。至蒙天褒。可式鄕邦。休矣哉。綽楔旣具。公之三從孫都事勉宰命余記其楣。余惟躬百役。罔晝夜匪懈。與行傭之江革。軆無全衣之王延果孰多。栗谷先生每念流涕者在此。公遭艱之日。年已七十。在禮亦曰衰麻在身而已。而公能致哀致禮。孺慕三年不怠。而卒免危身。亦非神明之所扶護者歟。誠能動物。其致靈感宜矣。然公之孝。不由學習。所性而有者也。其符驗之著於物。特其應跡耳。曷足爲加損於公之孝哉。世之稱公者。若切切於致感之一二。而不究本來資稟則末矣。抑又聞之。公少貧失學。時從塾生遊。聞古人懿行。則輒欽艶動色。其性識之明可想。噫。齒角之不兼與久矣。天之畀公。豐於內而嗇於外。不能讀古人書以自磨礱惜也。世之讀書業儒而行不逮者。聞公之風。亦可以少愧矣。余於是乎重有感焉。不辭而爲之記。
自警齋記
編輯古冶城之縣。有自警山。山無心者也。不能自警而有可以警人者。意古之隱君子居於山。取以自警。而古蹟雲空。山獨留名歟。凡君子之自警。必以聖賢之至訓。程子之箴。張氏之銘是也。必取於山奚哉。仁者樂山。幽人愛山。誰昔然矣。必有取爾也。學以厚重爲質。而天下厚重。莫山若也。以主靜爲本。而天下至靜。莫山若也。且儼然壁立。尙志者象之。確乎不拔。自守者法之。默然無語。愼言者則之。出泉果行。養蒙者以之。生材興寶。澤民者似之。一切皆取以自警。則程箴張銘。皆在其中。隱君子之所取。雖不可的指。而要之不外是矣。李君鍾振警度甫寓於警山之下。結數椽讀書之室。因山名而名之曰自警齋。蓋亦聞其風而興起者歟。起居飮食之相接。遊息修藏之與俱。開眼便是山。擧足便是山。山不可須臾離。則君之自警。亦不可須臾忘也。若山曰自警。齋曰自警。而存諸心施之行者。或須臾之忘警。反不爲山之羞耶。吾爲警度賀且懼。警度念哉。警度請書之爲自警齋記。
農巢記
編輯古昔盛時。四民各有定業。隷名士籍則學官有養。士農分而爲二。後世不然。士皆依於農。非農無以養。非學無以知。故有帶經而鋤者。有朝耕而暮讀者。士農之合一。厥惟久矣。安生性鎬。躬耕而讀書者也。就所居隙地。縛茅一間。爲暮歸之所。吾友南黎許公命以農巢。勿溪病夫聞而嘆之曰。士不生三代上。書室而顔以農固也。巢鳥居也。奚取焉。士之於書。如農之依田。鳥之依林。不可違也。古之人有言之者曰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其斯之謂歟。傳曰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躬稼而讀書。士之不得於朝者之所止也。若安君。亦可謂知所止矣。抑又聞之。上古茹飮而巢居。其民樸其俗淳。後世易之以耕稼宮室。而巧僞作爭奪興。無亦仰想巢居之世。欲其反樸而回淳歟。其意淵矣乎。安君念哉。旣以告安君。又書之爲農巢記。
石井菴記
編輯廬名山也。㵎阿窈窕。林巒淸幽。煙霞之艶濃。猿鳥之吟嘯。皆可以樂志而不取。特取夫石井奚哉。易曰介於石貞吉。言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之堅也。又曰井冽寒泉食。冽寒可食。則井之德盡美矣。而不言吉者。未及上出而爲用也。蓋公有自守之志。潔其德而不爲世用。有似乎石井也歟。山有三峯。三峯之水合流爲溪。亦名三溪。盧氏之莊也。趾於山而有秀石。泉從石間出。混混不息。公飮而樂之。名曰石井。結菴其上。爲薖軸寤歌之所。於是所謂㵎阿林巒煙雲鳥獸之異候佳致。居然爲我有矣。耕於斯讀於斯。遊於斯息於斯。婆娑吟哦以送吾老。又使子孫肄業於斯。欲其觀物反己。堅其志而不息其功。其貽謨之意亦至矣。旣而乘除有數。菴隨墟而石井尙無恙。後孫懼先蹟之泯焉無傳。爰謀堂構。噫。今世翻滄桑。異敎充塞。乃不隨時同波。嗣述先德。眞可謂不棄基哉。菴告成。後孫鍾宅將其胄孫秉局之意。問記於余。以余爲公家宅相也。余病廢山中。久拋筆硯。不欲破戒。謝辭送之。而於心終有不慊焉者。昔賢在圍城中。將自殊而猶爲師作銘。余雖耄昏。於外家若是恝乎。乃爲之記以寄之。公諱錫履。交河故家。以能詩聞。
六友亭移建記
編輯造基業於前。而能繼述於後。兩皆罔缺。然後言足聽聞。造基矣。而能繼述者不恆有。豈繼述難於造基歟。抑以造基之未能鞏厚而然歟。大良之南。愚溪沈公再郁有子六人。曰東灝,東燦,東顯,東柱,東楫,東立。承家傳詩禮。從事本實。篤於大被之愛。式好無猶。及各異宮。則各捐若干貲。以修六友契。蓋爲奉先裕後之謨也。一傳而爲從兄弟者十一人。從而振大之。協心敦修。條定節目。又營立一亭而未就。再傳而老圃公必欽與竹隱公基守。始肯構於所居之德亭里。三傳而孫枝益繁。需用隨而益廣。監役德基懼不克久遠。凡奉先之需。辦於家而不於契。數年滋息。足以備用。然後還之宗中。今四傳矣。親已袒免而情愛不少衰。各以先祖之心爲心。怡怡若提挈襟裾。然又以亭混籬落。欠於幽貞。歲辛亥二月。移建於道淵之上。有林巒泉石之勝。而先塋正在瞻望。因爲歲一芬苾之所。堂凡幾間。門堂寢室具體。室曰尊敬。爲尊祖敬宗之義。而堂曰花樹。軒曰望楸。門曰油然。合而名之曰六友亭。又因舊規而增損之。寓甄亭之思。兼范莊之義。吁四世趾美繼述之善如此。是豈惟家門孝思之不匱。六友公造基之鞏且厚可知已。不亦盛乎。沈君鎭禧,祉洙敍其前後事實。而屬記於余。以余爲有三世之舊也。誼固有不可辭者。顧世變孔極。雖苟延不死。不敢以生人自居。屛處竆山。不惟身不敢出。名亦不可出。柰之何哉。二君懇益苦而辭益摯。見有惻愴之色。不可終守拙戒。乃爲之記如右。且告之曰願勿以堂成謂了事。更謀所以進乎此者。使子弟肄業其中。讀聖賢書。益培壅孝友之根基。而毋或爲世俗所移。則庶似述之益久遠而光大矣。沈氏諸君念哉。是月也。勿溪未死人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