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柏軒先生文集/卷三十四
記
編輯臨淵亭重建事實記
編輯亭我先祖處士府君藏修之所。而名以臨淵志也。府君文學聞望。爲世所推。時黨議乖戾。府君幾爲黨人所誤。於是遂謝絶世事。杜門求志。築亭於家西一弓地。栽竹爲園實。引水爲池於前。儲書若干卷。寢處其中以送老。悠然有出塵之想焉。府君承累世之庥而益大之。田宅可以息軆而兼珍。園林可以追涼而濯淸。婆娑自適。有仲子樂志之趣。而五子趨庭。亦皆一時俊彥。榜聯蓮桂。榮耀門欄。世襲詩禮。行著鄕黨。式至今日。艱貞食福。皆府君漑根之報也。不幸鬱攸告災。亭及遺文。並入煨燼。府君隱求之志無所考。而亭之故實。亦不可詳矣。惟亭之後山。至今號稱淵亭之峴。峴之趾。老槐叢篁。傳以爲淵亭舊物。族父景淵公有小記。族先祖柏齋公詩稿。有題子休淵亭一首。子休府君字也。有曰小屋臨淵渚。開窻可數魚。花光沉水面。山影落階除。愧我爲科累。羨君與世疎。相尋一席上。盡日靜觀書。亭之景致及府君謝世隱求之實。約綽可見矣。越瞻遺址。恆切棄基之感。今胄孫元永銳意營重建。門議始以綿力難之。元永挺身自擔。經始於壬寅之秋。明年仲春而功告成。嗚呼。有成有毀。夫物則亦有然者矣。人情日遠日忘。使斯亭重成於百有五十年之後。豈無有然者乎。府君當日之志。有終不可泯者矣。始就舊址。稍費謀度。以其傾圮。更卜村之後。得一小區。爽塏而繚深。咫尺閭閻。雞犬若掃。闍崛萬芝之疊巘層嶂。爭來獻奇。蓋撰勝也。將竹於後池於前。植槐於左右。以復舊觀而姑未及焉。竊惟名亭之義。因亭之面池而寓古人戰兢之意。吾家世風謹拙。操心飭躬。不敢放過。實府君身敎之遺謨也。凡後於府君者。毋以堂構。謂吾事已了。而益兢兢於先謨之勿墜。則庶幾其不棄基哉。
臥龍亭記
編輯陜治東濆江。有臥龍巖。巖下有亭。亦名臥龍亭。故節度使林軒鄭公世弼菟裘之所。南距十里強。有谷曰沙乃。公壽藏所在也。亭墟三百年。而後孫立亭於沙谷。爲瞻楸之所。問亭名於載圭。又不鄙屬以記。載圭起而對曰。亭雖新。名不可以仍舊乎。請以一節明公之所以爲臥龍也。夫龍之爲靈也。以時其潛躍。躍焉而其進無咎。潛焉而確乎不拔者。其惟龍乎。公以文忠公肖孫。仕際中明之時。屢仗鎭鉞。以淸謹聞。嘗畜一名馬。時尹元衡當國。欲公馬。誘以好爵。公奮然拔劒斬馬。卽日南歸。臥臥龍亭以終。嗚呼。文忠風骨。宛然猶在。昔石徂徠銘孔道輔擊蛇笏。而歷數古今正氣之所鍾。余於林軒斬馬劒亦云。明廟賜祭文。性不蔓托一句。可謂知臣莫如。而退溪,德溪諸老先生之樂與相善者。不以是歟。登斯亭者。摩挲扁名而緬想公不拔之志。則不惟爲子孫式穀之地。亦可以泚今與後趨附乞墦者之顙。豈不爲世敎之一助乎。或有以柱礎非舊址爲嫌者。地以人名。公之所在。何地不臥龍。旣永宅於斯。則亭之徙而從之。亦其所也。後孫煥斗,喆基實主其事。而來請記者。前則晉州鳳基斯文。後則陜川禹鎔斯文。前後三載矣。載圭不敢以拙陋辭。
叔先祖白棗堂先生旌閭記
編輯嗚呼。先生以白棗顯。而以白棗晦者也。冬沍白棗。曠絶千古。先生之孝。可謂動天地役鬼神。以斡造化之機也。然在先生。特其至誠之一端呈露處。先生之爲先生則有在矣。先生淵源之正則圃冶之的傳是遡。學行之篤則太學之公評有證。居官冰蘗則錄之於淸白之編。先生之道。固已默契於天。豈必待白棗之生而謂之格天耶。惟其白棗一事。聳動於一世耳目。上自朝廷。下至閭巷。一辭稱孝哉孝哉。而於先生之所以爲先生者。反昧昧也。先生之眞面。嗚呼其晦矣。旌始於白棗特生之後。而至正德乙亥。監司洪公淑碑而閣之於墨洞。故墟後二百餘年庚子。移建於平川之舟谷。以近俎豆所在也。又百餘年辛卯。移於新基之店村。以舊閣僻在荒林之地。看護爲難也。移建今六七年。而雙楣闕新刻。子孫雖以爲慊。然先生之孝。備載於三綱行實,輿地勝覽。國人之輿誦不衰。且諸賢舊記。發揮已極。彼區區一尺木重刻。贅焉而已。但贈諡之典。後於庚子。闕於舊記。此則不可昧也。哲廟庚申贈正卿。辛未諡曰孝貞公。屍其事者。後孫進士東夏謀。記其事者。東殷,東煥其名。載圭藐末。何敢相是役。特於先生。私竊有慨而敢效一言焉。使今與後之行過是閭者。有以知先生之爲先生者有在焉耳。
岳陽亭會遊記
編輯一蠧先生看盡頭流千萬疊。孤舟又下大江流一絶。知德者以爲人慾淨盡。天理流行。嘗竊味之。蓋與沂雩風詠。發聖人吾與之嘆者。同一氣象。然曾氏得聖人爲之依歸。自身涵濡於太和元氣之中。舍瑟之對。固其所也。若先生生於絶學之後。倡明肇自己身。誰從啓發。只一同德之友。有寒暄先生者。其得之之難。賢於曾氏遠矣。且曾氏狂者也。行有不掩。若先生。夷考其行。孝弟通於神明。踐履中於規矩。然則先生孤舟大江。意象之悠然。得之資深居安之餘。而非直天資是爾也。嗚呼盛矣。先生所以資所以居。果惡在乎。朱先生所編小學一書。敬之如父母。信之如神明。魯齋以後。未之有聞。惟寒暄皓首蓮纓。自稱小學童子。謂光風霽月。不外是矣。先生與寒暄志同道合。當時有大猷唱之伯勖和之之稱。是則先生之所以資之深居之安者。亦不可外小學而求之。亭在頭流之南蟾江之上。號以岳陽。因地名也。先生自天嶺與濯纓金公上頭流順蟾江而下。孤舟大江之句。乃其時酬唱也。愛其山水之勝。因寓於岳陽之縣。築亭以居之。後値陽九。亭爲墟今幾四百年。亭墟而地就僻。遺風之猶存。亭楣之嗣葺。已無議爲。至於行過是墟。寓高山景行之思者。南冥所歎千頃水一月。十層峯一玉之外。亦無聞焉。嗚呼唏矣。載圭與湖南友人鄭季方。有蕭寺之約。過岳陽。金君豐五偕焉。豐五嘗寓於是。與居人朴生濟翊,劉生啓承,李生炳憲,炳郁,鄭生基洙議。掃遺墟修講契。以致地荒井廢之感。而以余過是。置酒相邀。設小學講會。會者數十人。各誦一章。酒一廵而止。豐五遂歌孤舟大江之句。亂之以寒暄小學詩一絶。因曰亭廢之後。不知甚人於此處講此事。繼此而修而張大之。又有甚人。是在朴李劉鄭諸君自勉之如何耳。又曰不有以唱之。孰有和之者。吾子之今日聽講於此。或將爲諸君和之之資歟。子盍記之以待焉。余逡廵沉吟。有所感於心者。先生余朝暮遇者也。而今又周旋於考槃之遺墟。可謂目擊道存。而古人所謂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者。於我有絲毫彷彿者歟。方且愧縮之不暇。而又文之耶。姑擧先生所以資焉居焉者。爲諸君一道之。辛卯秋八月下澣。八溪鄭載圭記。
大雅齋重修記
編輯大雅之不作久矣。齋名大雅曷之哉。非齋創名齋於大雅之谷也。前乎齋而居是谷者何人。無其人而強名之夸也。抑古有隱君子者。慨蔓草之委而寓榛苓之思。誦其詩樂其道。以託志於斯歟。然則齋於斯而以居以遊者。可不因其名而講其實乎。嘐嘐然惟古之人。是慕是述。恭敬齊莊以立其軆。溫厚和平以達其用。蘊圭章之美。含笙鏞之華。則大雅雖遠。亦可謂作者之徒矣。齋驪陽陳氏肄業之所。而粵哲廟戊午。始建者也。陳氏父兄肇名之意。其深矣乎。後四十二年己亥春。義弼甫倡諸宗重修而稍增其制。功告成。請余記之。竊記我先君子嘗爲之詩曰大雅齋成大雅墟。驪陽大雅某之居。齋之故實。已悉於此。不的指其名而但曰某雲者。豈不以無論當時與後世。有能爲徒於古所謂作者者。可以當之耶。其望於陳氏者遠矣。今不肖記於後。謹演而爲之說。以發當日名齋之意。若其溪山雲煙之勝。登斯齋者。可目擊而自得之。無待余言。
講習齋記
編輯齋在山陽之鳳德里桐巢山下。月波子之所居也。月波學於蘆沙先生之門。退而敎授。從而學者甚衆。患無所於學。於是學者相與修契。拮据數年而齋始成。名之曰講習。屬余以記之。以余爲月波之友也。其始契也。勉菴崔公,松沙奇君爲之文以致詩人釜鬵之思。齋之六偉。又甯齋李公之筆也。其引翼奬勵。不但爲張老之頌。余又何辭可贊。顧其名齋之義。蓋取諸兌。兌說也。天下之可說。孰如朋友講習。講習相益。有麗澤互滋之象。觀象擬議。講而習之。不亦說乎。然兌之道利於貞。貞則所謂和兌也孚兌也。吉且悔亡。不以貞而說以偏私。則來兌之凶。不待揲扐而可決。凡講習於是齋者。盍一於貞。勉勉哉。今天下蔑貞久矣。災切剝牀。孚剝之戒。尤當致守死之力。不然則幾何而不渙散。渙次於兌。不亦懼乎。聖人贊兌之利貞曰。順天應人。先民而忘勞。犯難而忘死。民勸矣哉。吾黨其胥勸矣乎。余竊望之。齋經始於癸巳孟冬。至明年春落之。又摹朱子像。奉之北龕。朔望。月波率諸生瞻拜焉。又依潘括蒼故事。欲配以蘆沙先生。而先生無遺眞。將築壇以寓慕而未及雲。月波鄭處士時林其人。
靜齋記
編輯巴陵之南廬山之下。有杜谷。驪江李氏世莊也。杜谷之東。有山曰鵬上。李氏先壟也。其下有谷曰朝谷。卽靜齋之所在。齋李公諱容允所望楸而兼藏修者也。被雲狎石。蒔花種竹。引流階前。名曰洗耳泉。谷口有巖。平正可愛。往來登臨。名曰休臺。課子孫延賢友。昕夕於斯。超然有物外之趣。載圭聞之夙矣。而病躄未及奉一日淸讌。今因其孫鶴九。得見勉菴崔公所撰墓銘。始悉事行。大抵恬靜自守。有所不爲者也。於是知公名齋之意。深有味乎主靜之旨也。靜者動之本。萬動起於靜。故萬般作爲。皆基於未始有爲之前。此古之君子雖寂然至靜之時。不敢弛其莊敬之心也。噫。務外而遺內。逐末而舍本。滔滔者皆是。如公何處得來。始信其齋扁之題。是公座右銘。而非若世人之標揭侈壁之爲也。鶴九奉其親命。不鄙謁記。遂書其所感於中者如此。若夫窻楹之可以支頤。庭柯之可以怡顔。㵎阿泉石之可以盤旋而賞心。公之二律一絶。述之已備。非耳焉而不目者之所能染毫雲爾。
薑川齋記
編輯安陰古稱山水鄕。而薑川一曲。又撰勝也。齋故薑川先生文質公退老藏修之所。世之相去五百餘載。齋之故實。有不可詳者。而先生卜居一詩傳於世。有曰解紱歸來一白頭。小齋新卜林塘幽。山開靈境淸高立。水得眞源活潑流。半世浮名還自愧。閒人生計更無求。靜看物理惟堪樂。梧月楊風爽欲秋。竊嘗諷詠而味之。灑落高風。可以七分於斯矣。又考其世則先生麗季人也。時運將訖。乃見幾而作。所謂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遠者非耶。好山水得賢主人。於是乎人地爲相稱矣。薑川之麓。自金猿而來。金猿之下有槽潭。薑川之水。發源於潭。潭之上有巨巖。世稱達巖。卽先生仲子參判公諱元達及其妻金氏殉節之所。以故名而因以爲公之號也。歲久齋墟。又經兵燹。兩世衣履之藏。無人指證。後之人想像其淸風苦節者。但見其山高而水長。然而鄕人士高景之思。久而不衰。俎豆於金溪之院。及夫域中賢院廢撤之時。而金溪亦不免。於是子孫慨寓慕之無地。乃相議因古址而立齋。齋凡五間。中爲堂。左右兩室。左曰供苾堂。右曰花樹軒。合而名之曰薑川之齋。又於齋後。築歲一芬苾之壇。以癸卯十月日。展於壇餕於堂而落之。將祭。鄕人士咸集參拜。可見遺風之猶有存者。後孫正植,馨基,中基以門父老之命。屬載圭記之。載圭謂諸君。若以堂壇已具。歲薦無愆。爲盡於追慕。則竊以爲未也。惟想像梧月楊風而蕩滌邪穢。仰瞻潭巖而砥礪名行。使斯齋永有光於山水。則其庶幾乎。載圭辭不獲。則遂書此以告其雲仍。兼以聞於安陰之章甫也。先生諱芮姓李氏。陜川人。
敬誠齋記
編輯律身以敬向學以誠兩句八言。一蠧先生所以淑諸身而牖來後者也。先生生乎絶學之後褊荒之域。抽關啓鍵。爲倡道之儒宗者。以此而已。先生天嶺人。天嶺之灆溪書院。立先師以享先生。直院北數弓地。有村曰孝里。鄭氏居之。裔於先生者也。築書塾。爲子弟肄業之所。凡三遷而某年月日。始建於村巷之側。蓋倣古巷門有塾。朝夕考察之義也。歲在乙未。延權君基德子厚爲百強。子厚以誠敬顔其楣。使諸生出入觀省。如聞警欬於其側也。鄭君觀鉉造余。請記其事。且曰子厚今亡矣。其指引之意。不能忘也。載圭斂衽而告曰。主敬存誠。聖賢傳受之眞詮。而其源出乎天。昉於包羲氏先天心學。而吾夫子發揮於乾坤之繇。自是以來。傳之曾思。而得其宗者得此也。孟子以後。失其傳者失此也。至周程朱子。續不傳之緖者續此也。於乎。先生出而吾道東矣。誠敬之傳。賴而不墜於地。諸生之居斯齋者。苟能以之律身。則視聽言動。自不敢慢。以之向學。則聚辨居行。自不能已。不惟扁之於楣。又當銘之於心。參前倚衡。於墻於羹。常若有見。則庶幾希賢希聖。而無愧爲先生之子孫。子厚之意。其在是歟。詩曰無念爾祖。書曰予有後。不棄基哉。
千仞樓記
編輯平川書塾。名以鳳陽。而其東有樓。命之曰千仞。鳳非學飛。可及千仞。非騰躍可上。而書樓爲子弟肄業之所。則不幾於名崇實非。思遠無功乎。且況樓之有扁。亦古人盤盂几杖有銘之義。鳳飛千仞。是何等題目。曰不然。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循名而責實。志遠而致力。在乎其人。玆樓之扁。安知不有切於盤盂几杖之銘。志苟低陷。蓬蒿咫尺。鷽鳩之飛已自足。以是望人。豈起樓之意哉。千仞至高也。其始也。雖丹穴之雛。必不能一蹴可到。搶楡枋控於地。與凡鳥無甚異。惟其毛羽未成。而其志又雲霄矣。飛而又飛。不千仞則不止。是以能千仞。居是樓者。以千仞二字。勿看作侈壁之資而勉勉焉。惟鳳是似。毋負起樓之意善矣。樓之起。始於庚午十月。而今日肇名焉。
文山杏壇記
編輯樹木之爲人愛甚多。而惟杏以夫子之所壇焉而講焉。拔乎庭實之萃。君子人多樹之。丹城之文山衖首有壇。壇上有杏。長可百尋。大可數圍。蔭可五畝。行路之病暍者以之蘇。佃人之病畦者以之息。文人韻士之暢敍者風詠焉。尨眉皓首之倦休者杖屨焉。其利澤之及人者已廣矣。而如有志道懋學之士。同好追隨。遊於斯講於斯。循名務實。不失爲夫子之徒。則其於壇也。豈不尤有光乎。余嘗道其下。彷徨遊憩半餉而去。時未與居人識。後再過。知其爲權氏有也。權氏之先。有諱思五始居於此。手植文杏。自號曰文山主人。之杏也長肩焉大把焉蔭輪焉而止。主人公朝夕摩挲以冀枝葉之峻茂者。蓋曰干雲蔽日。會當有時。覆庇奏功。將有講業之人。身不及焉。則吾有子矣。子不及焉。則吾有孫矣。其志可謂大而遠矣。權氏世守之滋培之。穹然而秀。覆庇之功已成。子弟種學績文。蔚然有秀出之望。使斯壇將爲講學之所。而公之志庶乎大成矣。竊惟王氏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爲三公者。此則必於天也。必於天而天果驗。亦屬適然。實非所可必也。若公之所以強於身而垂於子孫者。乃在我者耳。在我者固可必也。然則公之杏。與王氏之槐。果孰賢而孰多。知德者有以辨之矣。權君命煕載龍請余記其事。余亦借一座陰者。不可以不文辭。
三宜堂記
編輯三宜奚。宜醉宜遊宜睡。奚宜於三。三於人最不宜。醉或移性。遊則廢業。睡不成懶則長傲。奚宜於三。一頌劉伯倫非醉乎。雙屐謝康樂非遊乎。千日陳希夷非睡乎。各自名家。奚所不宜。彼有取爾也。宜於此者。必有甚不宜於其中者。三宜公其亦有甚不宜者乎。我東儒化彬蔚。賢達輩出。域中祠院相望焉。公之先。有處士先生號秋溪者。以秋江從姪。懲毖士禍。遯於南。其苦節淸風。允宜表章而碨壘。迄無築焉。公惟不明不仁是慨。議於士林。告於宗伯。風雨千里。殫誠竭力。立祠而俎豆之。春秋芬苾。冬夏絃誦。秩秩焉可述。旣而斯文陽九。域中院宇鞠草。儒林喪氣。公於是遺落世事。托麯糱逃昏冥。不醉則遊戲。不遊則沈睡。扁其所居之室曰三宜堂。蓋斯道晦蝕。邪說橫流。浸浸至於禽獸繁而夷狄盛。士生斯世。旣不能於深山於絶海以逃空虛。而混然與俗同塵。則凡有眞心直氣者。不發狂疾。亦幸矣。世間萬事。果惡乎宜乎。其惟三者乎。其惟三者乎。聞三宜之說而不歎息噓唏者。其亦末之難矣。抑又聞之。可不可有轉於人者。魯男子以其不可。學柳下惠之可。聖人謂之善學。宜不宜奚獨不然。凡爲公後承者。盍思所以善學哉。公南金吾廷瓚。生府大人。金吾君命載圭以爲記。
龍牙齋記
編輯梅山之東。有牙谷呀然於衆山盤環之中。村古俗僻。居民淳謹。古所謂隱者之所盤旋者非耶。晩菴丈人金公在埴。以聞韶古家。來寓於此。其始來也。居人耕樵作息以爲業。其於讀書講學所謂儒業者。昧昧也。丈人乃與村人謀。擇其可敎者。延師以敎之。而顧無所於學。於是縛一屋以居之。旣而病其中村閭而欠靜寂。庚寅春。移建於南岡。地窈明制苟完。丈人日與村秀。遊息於斯。歌詠於斯。延賓友於斯。樂而忘世。扁其楣曰龍牙。屬余爲之記。余惟齋在龍洲之牙谷故名。非取義於龍牙。然因名以求其義則蓋亦有說焉。龍靈物也。牙能含珠。其爲物也靈。是以能大能小。能見能隱。興雲致雨。品物咸亨。而德施普矣。其所含也珠。是以凡世間臊膩腥羶之物。不足以朶厥頤。所以能天飛淵潛而不爲人畜。所謂珠媚心瀾。呀成智門者是也。雖存乎人者。獨無靈於龍而寶於珠者乎。心之爲物。神明不測。發揮萬變。光輝燦然。照徹萬微。是故謂之最靈。是故謂之寶藏。是皆得於天之所賦。而恆失於人慾。欲之所誘。聲色臭味。其龍牙所不屑之腥羶乎。其失與不失。在乎機牙之斡旋。牙惡乎在。在乎吾之敬與不敬而已矣。靜則敬以存主乎內。動則敬以省察乎外。戰兢洞屬。不敢須臾之或忽。則以之竆理而理無不明。以之力行而行無不篤。夫然後小者蟄可以存身。大者見可以普施。竆達隨時。龍德在我矣。龍牙之扁。其義大矣哉。旣以告丈人。丈人曰。請記其語。使學於是齋者。有所觀省焉。
玉溪精舍記
編輯山不能自名。而名之者人。晉陽之西。有山屹立儼然爲一方之望者曰玉山。名之者何人。稱物各寓其志。一斗百篇。想豪放於玉山自頹者歟。求仁行義。慕眞詮於玉山講義者歟。是未可知。而山之下。鄭氏居之。圃隱先生之裔孫也。立堂奉先生之眞。名曰玉山齋。春秋行禮。多士攸宗。於是玉山爲講道之所。而山之名若爲之兆。鄭氏夔鎔,澣鎔,祚永三君。卽山之中。𥳑奧區而爲讀書之所。負山而臨溪。名曰玉溪精舍。其亦有思乎瑤琴之餘韻歟。余過玉山下。鄭氏諸公。邀餘一賞。酌以玉流之泉。侑以九曲之歌。余起而言曰。圃翁之學。實宗朱子。而朱子之道。由先生而東。諸君瞻禮於圃翁之眞。退學於此。沉潛乎玉山講義之旨。知仁義之在我。而明人道之所以立。則春秋尊攘之義。大易扶抑之道。皆由此充拓將去。千載瑤琴。不爲空匣之藏。而餘韻琅然可聽也。夫然後方無愧乎山與溪之名。而若於此傳觴賦詩。只資暢敍。則吾懼夫山之或自頹也。諸君念哉。抑又念之。吾東之用夏變夷。煥然有小中華之稱。伊誰之賜歟。今將還復下喬入幽。嗚呼。爲賢祖之子孫。此時爲難。方正學之言允矣。重爲諸君懼。鄭氏徵以記。書此而諗之。若其溪山風物之勝。煙雲鳥獸四時之異狀。入是舍者。可以寓目而自得之。無竢余言。
一松亭記
編輯松以後凋之操。爲聖人所與。是以君子人多稱之。然晉季陶淵明先生稱之。必曰孤松。先生之松。其眞無其隣耶。當時歲寒相期。世無其人。惟先生挺然孤立耳。以己之孤而孤其松。蓋亦時然。綾城之午山。有亭曰一松。一則孤矣。亭之主人。其亦聞淵明先生之風者歟。主人故參奉洪公諱治。公我中葉盛際人也。在朝在野。與公同其操者。不一其人。與淵明之時不同。而亦一其松者何歟。公嘗學於安臯隱。而所著有心學一篇雲。載圭沈吟良久而後得其說。蓋一數之宗。萬不外一。心一而不二者。而萬法咸備。抑公得之心而寓之松歟。嘗過綾城。入洪氏之室。衣冠濟濟。多文學之士。問之皆後於公者也。詩曰如松之茂。無不爾承。公之一松。其亦基後日之十千其松也哉。亭廢爲墟。後有防恆山。公衣履之所藏。而有歲薦芬苾之閣。將揭以一松之扁。洪君祐錫。是我同庚。十舍枉步。以亭記命之。
小魯齋記
編輯湖之南有東山。吾友趙君和一居之。築書齋爲諸生講習之所。屬余以記之。余曰東山可登。魯可小乎。惟聖人爲然。夸矣哉。有客以主人之意難之者曰。聖不可學乎。曰可。聖可學也。魯獨不可小耶。余默然不卽答。客乃爲之解曰。聞之先德。曰聖人與我同類者。有爲者若是。不可自小也。又曰學者忌先立標準。輕自大而卒無得也。蓋必以小魯自待。而又須知不可小魯之義。然後爲學。不溺於卑近而免於凌節之弊矣。主人之意。蓋兩有之。顧吾子之不能反隅耳。余曰唯唯。書此爲小魯齋之記可乎。若夫江山之勝。堂室之制。第待吾登齋之日。不亦可乎。
永慕齋重修記
編輯永慕齋在晉之治東十里仙鶴山之下。齋後數十武。封四尺而螭龜巋然者。故端廟純臣忠莊公鄭先生之藏也。今之墓下置齋。多名永慕。以不忘其所由生。子孫之私慕也。若鄭氏此齋。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過之。而其有不慕者乎。先生事親而致愛日之誠。事君而有不可奪之節。盡孝盡忠。爲後世爲人臣子之柯則。鄭氏此齋。其倫綱之攸揭乎。齋之東一弓地。舊有道東書院。先生俎豆之所。而皇甫金二相公先生以同義並享焉。歲戊辰。域中忠賢之祠見撤。道東雖以先生享右之地而亦不免。嗚呼唏矣。於是鄭氏以寓慕無地。建此齋爲歲祭齊宿之所。辛巳又災。至乙巳仲秋重建。而丙午暮春告功。鄭君某某徵余以記。竊惟今天下淪胥爲夷。遺親後君者。踵武相接。倫綱幾乎息矣。此時此役。亦可謂黑夜一星。迷津一筏。庶幾有補於世道之萬一。吾雖昏。不敢以不文辭。
無有齋記
編輯山百回雲千重。有洞深復深曰何許。無何有之鄕。有一病夫聞其名而異之。是必有高蹈隱淪之士。聞何許先生之風而竊慕焉者歟。暇日撰杖入其洞。丘何崎嶇。壑何窈窕。見其人何姓何名何樂何憂。人方自晦。不必盤問。相視半餉。詡詡嘻嘻。攜而之所居之山齋。室可以容膝。架可以儲書。涉園可以成趣。眄柯可以怡顔。與何許先生之居。異世同符。洞之名何許宜矣。竊惟先生之自言何許。豈不欲今與後之永無知我者。而自託於書契以前之逸民歟。然旣稱何許。則所不詳者姓名。人則固有之。旣有之其人也。決知非叔季人物。今與後之慕古而不辭擧籃者有之矣。巿有知韓。橋有來蘇。何許人而追而爲五柳先生。又追而爲潛爲元亮爲淵明。又別以爲泉明。又尊以爲靖節。名字畢竟膾炙於人矣。先生果可不知何許人耶。古有無是公烏有先生。無是公畢竟是無。烏有先生畢竟是烏有。閱千萬歲。何從而知之。然則與先生之何許果孰賢。噫。先生之心。心烏有無是。何許人遂成如許人。豈其始料。後之慕先生者。心歟名歟。名也吾不知。心也洞名何許。殆惡影而逐影也。其人嗒然良久曰。洞號付洞人。無是烏有。拈兩字以寓吾齋之樂則其免乎。病夫曰。一名無有。則無有遂爲眞有。一呼二呼無有。安知不爲何許先生乎。雖然兩字一號。至理所寓。世間萬有本乎無。是無也無而有。敍秩命討。三千三百。莫非無極之眞。無聲臭之載。非釋老氏宗無而假有。人之於是理。猶魚之於水。非須臾可離者。此古之君子畢生戰兢。淵冰乎衽席。衽席猶然。況今世何世。一念之失。一步之差。卽華夷人獸之判繫焉。何許先生之欲自晦其名者在此。後之慕何許先生者在此。其念之哉。旣以告。又次其語。爲無有齋記。
五宜亭重建記
編輯山曰會稽。水曰鏡湖。山陰之以山水鄕稱以此。而大浦一曲爲最勝。閔氏世居之莊也。槐軒公以孝友成家。而有子五人。皆克家。入而供笳瑟之歡。出而有塤篪之樂。築亭於浦之北。名以五樂。已而改五宜。詩曰宜兄宜弟。蓋取諸此。聯姜衾設楊幔。寢食笑語。旣翕且湛。鄂不韡韡。天星轉移。人事變舛。亭隨而墟。五房子孫。懼遺躅之遂泯。己酉春。建於浦之南。龍岡一墩。五公親塋。正在望中。亭旣成。榜以舊號。扁其西曰望楸軒。屬余以記之。竊惟五公孝友之風。夙所稔聞。而其第三雙松公之秉心高雅。第四菊坡公之謹禮篤學。吾猶及見之矣。以所見槩所聞。則蓋元季方之難爲者也。其友恭之實。以亭名之改樂爲宜者。繹而觀之。則有綽約可見者矣。樂主發散。華之著於外者也。宜須集義。實之存乎中者也。惟其宜之。是以樂之。兄兄弟弟。各得其宜。上焉而父母其順矣。下焉而子孫其似之。欲識五公之樂。宜先講討其所以樂者。後承之遊於斯息於斯者。宜愀然見乎羹墻。懍然履乎淵冰。見蒼崖壁立。思所以確守不拔者矣。見淸江玉流。思所以澡潔自修者矣。不惟嗣守之爲美。可以增光山水。而亭亦與之俱長矣。抑又聞凡後於槐軒者無內外。修契於斯。以講睦婣之道。以廣五宜之遺謨。同契者其麗不百。而皆明著衣冠。紳笏往往焉。世値蔑貞。能知喬幽之分。而尙不失舊樣面貌。亦足聽聞。可書也。謁記者承宣君致殷。
雙秀亭記
編輯雙秀李公廷植氏之號。而亭其子悟潭君之所築也。始君屬余記諸楣。未落而君亡。染毫登亭。余有不忍。方且低回怊悵。而公又下世矣。嗚呼。人事變遷。若是忙歟。記新亭爲弔古語。不亦悲乎。雖然延陵掛劒。不負九原。庸可已也。亭在河南之理明山下。距家數弓地。山有雙峯對起。深秀可樂。故曰雙秀雲爾。竊惟山之雙秀兼山也。兼山象艮。君子觀兼山之象。思止其所。公號雙秀。蓋取諸艮歟。請以一事明之。君筮仕旅華。朱紱方來。而公亟招還家食。因築斯亭。爲送老計。所謂知止而止者非耶。噫。亭不與人俱化而巋然獨立深山之中。爲後承者。宜若有讀書飮棬之感。然尤宜盡力堂構之責。所謂堂構者。豈止杇墁不毀輪奐不改而已哉。早夜孜孜。思所以名扁之意。不失其所止耳。有物有則。則其所止也。子而止孝。臣而止敬。止仁止慈止信皆是也。至於一起伏一飮啄。亦各有其止。此兼山之象夫止也。嗚呼。兩世一亭。不出戶而道存。雙秀之山不騫。雙秀之亭不廢。則雙秀公父子。猶有不死者存焉。敬哉。亭始於甲午冬。而翌年春告訖。君炳斗其名。悟潭號也。
貞山齋記
編輯權令哲煕善裕甫奉其先公永宅於草溪之貞洞後麓。立齋舍爲省掃芬苾之所。問名於余。命之曰貞山齋。蓋因地而寓義也。令之先公。余嘗獲承顔色屢矣。公勤儉節縮。成立門戶。可謂苟美矣。而未嘗見纖嗇之態。亦未見富有之相。奉身理家。內以從兄處族。外以饗賓接人。以至容貌辭氣。壹是皆古家遺範。儒雅風味。此其所以燕子而貽孫也。善裕承而光大之。可謂善於幹蠱者矣。然求其所以幹蠱之道。則惟在於貞。貞者正也固也。正則有終。固則能久。故易之道利貞。無有不貞而利。聖人言貞固足以幹事者此也。且貞則復元。今日之貞。爲明日之元也。幹蠱之美。可以亦世。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引以爲善裕頌。霜露悽愴之際。其克永思哉。齋經始於丁未春。至於季秋而落之。屬余又記之。若其岡巒之勢。堂室之制。眺望之勝。非病躄者之所能詳雲。
是菴記
編輯在昔朱門。李敬子聞任重貴乎弘之訓。而遂以弘齋自號。李公晦聞和緩中要果決之訓。而遂以果齋自號。是豈欲高自標榜以爲觀聽之美哉。蓋古人書紳之意。而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故卽受而爲己任也。吾友有李君直鉉弼瑞甫。早登蘆沙先生之門。聞聖人垂世立敎只是尋個是處之訓。遂以是菴自號。其亦聞李氏二子之風者歟。蓋天下事理雖繁。惟有一個是一個非。更無餘事。曰善曰正曰吉。皆是之別名。曰惡曰邪曰凶。皆非之表號。格物致知。尋此是也。誠意正心。存此是也。見得是行得是。吾之所鞠躬盡力者。只此一個是而已矣。然事因時而變。理隨事而異。千差萬別。是非常相參。昨今之辭受不同。甲乙之見解互爭。毫差千謬。彌近大亂。是以見得是工夫。必須十分精細。行得是工夫。必須十分堅苦。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皆見得是工夫也。旣學矣又問之。旣問矣又思之。旣思矣又辨之。百之千之。弗得弗措。其工夫何等精細。至於行。豈多端哉。只是俛首做去。舍死向前而已。是之謂篤行。百之千之。弗篤弗措。其工夫何等堅苦。然要須弘以居之。先立定大規模。果以決之。又鼓作大勇猛。毋得小而自足。毋畏難而趑趄。然後所謂尋個是處者。始可以語矣。余故擧二李子故事。以效夾輔之忠焉。
玉蓮亭小記
編輯愚嘗聞之師。塘中有荷。荷上有珠象也。荷不離塘而不囿於塘。珠不離荷而不囿於荷。象外意也。不離乎象而不囿於象。則吾可無時而不荷珠矣。今訥卿之玉蓮亭。其亦有象外意歟。夫與象俱立。而不隨象而往。是必有其眞詮妙道而未易得也。後讀先生澹對軒記而得之。雜乎萬象之中而超乎萬象之表。非天下之至澹者。其孰能之。彼深於嗜欲者。與之相攘而已。亭隣於澹對軒。訥卿之昕夕羹墻者在是。亭亭玉立。處汙不染。其眞澹乎。於是乎訥卿無愧爲玉蓮亭主人矣。訥卿吾師之肖孫也。不可以老昏。無一言之助。若其亭之事實。原記已詳之。無待老昏雲。
制勝堂同遊記
編輯走吟病竆山。猥有閒愁。殆不可支吾。乃因亡友弔哭之行。轉而南爲。到鎭南郡。郡古水軍都督之府也。山海秀麗而周遭。渟滀而泓澄。眞勝地也。但見殘壘頹堞。非復三道關防之規。異言卉服。不翅百年爲戎之嘆。顧瞻歔欷。無以爲懷。郡之人士。冠帶出迎。禮意勤厚。遂相與周旋。或詩或講。做二日歡。將歸要以遊閒山島之制勝堂。堂卽李將軍忠武公殲賊之所也。金柄鎬,金奕柱,金有光買船齎酒。與之同濟。過拱珠島。卸舟而登。四畔環海。回瞻鎭府。兩山環抱。此爲捍門。眞所謂巨人垂手。拱玩珠璧者也。傳觴賦詩。少頃又命船中流。南望茫然。若與天際。用前韻一詠。夕陽至堂。訪忠武舊蹟。詠其詩讀其碑。不覺腔血輪囷。於是引觴劇飮。飮罷使諸生詠詩以暢懷。燭至列坐。各誦一章。夜深而罷。同遊者高秉柱,宋正華,金升炘,金柄銖,姜采斗,姜采仁,金載琦,宋斗鎭。而劉弘禎,金采鎬,黃元方以童子與焉。載琦柄鎬之子。采鎬有光之子。丁啓燮以閒山人。乘暮而來。金奕銖亦以守堂人。與同觴詠。山石公同門友。道範君鄰友也。皆爲千之於此郡。鎭人之樂與遊從。蓋二君爲之筏也。道範君病不同舟。曷勝少一之嘆哉。白首泛海。感古傷今。弔魯連之月。想師襄之磬。攄胷瀉懷。實平生壯遊也。不可任其湮滅。遂記之以爲異日海上故事。是菴李友,松窩崔友亦同門。而族叔邦繹從余學者也。終始與偕焉。時柔兆敦牂維夏之閏二十日也。
海山記
編輯客有難海山主人者曰。海山之意何居。一片鰈域。居在海左。無往而不海山。奚獨主人之居。主人年已耆耋。而氣力浸盛。是必無滑而魂。其眞不離者。欲結侶於三花樓臺歟。抑世値蔑貞。有逃難之志帝秦之恥。寓遐想於師襄,魯連歟。不然則兩字各是一義。海欲胷懷之汪汪然如海。山欲志氣之崒崒然如山歟。必居一於此矣。願聞之。主人曰。吁非然也。性愛山。顧山之爲物。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隨其物之大小。而雖所產之多寡不同。莫不資用於世。自惟一生。空空然無以爲世用。以無用謂有用者之主人。則彼必不厭。惟遙海孤山。人跡所罕到。而無所資用。以其類於己而取以爲號。客曰。世之饑餓空乏者。望主人之門而求哺。豪客韻士。升主人之堂而觴詠。賢人名士東西行過者。未有過主人之門而不入其室者。資主人之有。以及於人者亦多矣。奚謂無用。吾聞世之奇寶。多出於海中山。抑主人懷瑾握瑜。而世入屯險。遂爲適越之章甫歟。主人笑而不答。載也從傍解之曰。賙飢也餉客也禮賢也。在主人是茶飯事。未足以爲用。向也客之所問三言。蓋得之矣。仙鄕不離房。主人之居。卽是三花樓臺。而襄連之想。主人之傷時也。汪汪者崒崒者。主人之自省也。然傷時之感。今之士其孰不然。非主人之所可獨自省。則所以求之於內者。何用標榜爲。若所謂懷寶適越。主人之心。蓋曰吾衰已矣。不待適越而已無用也雲爾。雖然凡物之無用。有時乎大用。五石之瓠重而無用。而泛之江湖。則中流失船。一瓠千金。百圍之櫟大而無用。而樹之大道之交。則往來休息。可以蘇病暍。其眞無用耶。世無知用者耶。客唯唯而去。次其語爲海山記。
石愚記
編輯古之人有自愚而愚其居者。在唐則柳柳州之愚溪是也。在我東則權寢郞之愚川是也。眞愚者不知其爲愚。自愚者悔其愚而不終於愚。愚川胄孫。有自謂石愚者。其亦有所悔者歟。客有難者曰。愚溪子不知己之不可爲臯夔而卒淪於伾文之黨。是誠愚也。愚川公夙俊穎。當時名卿。許以一世人才。志又磊落。不肯詭隨於人。懷杞梓之美而無靑黃之災。何愚之可悔。曰不然。不知己之不能爲祝鮀。而登庠筮仕。試步雲路。又況回首山河。九有陸沈。能不內顧而自悔乎。旣悔其愚則必有所以破愚者。愚溪以文。愚川以節。石愚其奚以歟。將砥礪節行。以世其家。浸淫磨礱於詩書六藝之文。以自濟歟。古之人有不愚而如愚者。不遠復。無祇悔之顔氏子是也。將進而希之歟。悔者存乎介。介如石焉。則其亦殆庶幾乎。石愚吾中表弟載斗君七甫其人。
吾廬記
編輯吾廬者。亡友成君能博之自號也。能博恭而有禮。和而有守。不以得喪榮悴爲欣戚。而喜讀書。素富素貧。隨遇安分。嘗以吾廬扁其所居之楣。蓋取諸陶靖節詩吾亦愛吾廬也。天地之間。化化生生。職職芸芸。皆有本分。各止其所。莫不有吾廬也。今夫龍潛而淵。淵吾廬也。飛而天。天吾廬也。今夫鳥雲乎飛。雲吾廬也。林乎棲。林吾廬也。處陸者不處乎水。宜上者不宜乎下。知命也。彭殤可齊。安遇也。卿牧奚異。負而乘。乘非吾廬也。寧舍而徒。鼎而覆。鼎非吾廬也。寧甘乎水。彼役志於外。弱喪而不知返者。皆忘吾廬者也。此吾廬子之所自愛。而人亦愛之。噫。吾廬之廬。容膝而止。何其小也。吾廬之吾。俯仰自得。何其廣也。走嘗流寓。與吾廬比廬。朝夕與遊。或對床討論。求上仁之攸廬。或把酒歔欷。嘆世人之剝廬。不出廬而所樂存焉。已而吾廬子翩然謝吾廬而廬於無何有之鄕。愛而不見。居然十年之久。嗚呼悲夫。吾廬有弟曰聖與甫。有學有守。眞吾廬之季方也。每見之。如見吾廬。一日泣且言曰。吾廬之意。吾兄旣卷而歸矣。其誰知者。願吾丈爲吾兄記吾廬。使吾兄之吾廬。寄在世間也。嗚呼。豈忍泚筆。又豈忍辭哉。於是乎記。
鷲棲菴記
編輯頭流一枝。東轉而爲鷲嶺。頭流倚天嶺之峻。殆三之二。趾於嶺而有村曰智谷。李君亨洛居之。中於嶺而石峯陡絶最險阻。人罕跡焉。有數椽茅構。其弟仲協之所築。而亨洛樂其幽深。因嶺之名而名曰鷲棲菴。使一衲管寮而寢處其中。余聞而慕之。策杖而訪焉。懸崖斷㵎。十顚九倒。一步三呵。始乃叩其扃。亨洛驚起出迎。道其閒靜自適之意。且曰願爲斯菴記之。余惟鷲之爲物。避人依巖。菴也以象求之則類於鷲。使嶺不鷲。菴固鷲棲也。然棲巖之人。不類於鷲。早登桂籍。又步薇垣。世方以順而爲遇風之鴻。直以爲鳴陽之鳳望焉。而遽乃卷歸而欲自託棲巖之鷲何哉。士之出處。時而已矣。時有不可。則潯陽之倦鳥知還。某里之鳩巢是安。嗚呼。今日又何等時也。苟不爲棲巖之鷲。則幾何不爲乘軒之鶴下喬之鳥也哉。余尙其介而悲其志。名其門曰撫松。軒曰看花。蓋遙挹潯陽某里之遺風。而題其室曰隱求以勉之。夫達而行道。必本於隱而求志。願君迨此暇。益讀其未盡讀之書。益竆其未盡竆之理。以俟夫天定之日。伊時之爲翼齊之鴻藹周之鳳。未必不基於今日之鷲棲也。余竊有望焉。菴之對。有山磅礴鬱蔥。俗呼國壽峯。菴之北。有巖截然特立。亨洛取杜子美詩語。命以倚斗。皆賦詩以寓其志。幷題菴凡三詠。余爲之次韻。又就余所名者。各賦一絶。而遂記之如此雲。
悠然亭記
編輯悠然亭在宜春之尼山。地爽朗制軒敞。而門堂寢室苟完焉。經始於暮春者。而落於菊秀節。有客過而問焉曰。尼主人之家山也。琴書自娛。泉石之居然者已久矣。尼之對主人之先壟也。松楸入望。孝弟之油然者益新矣。遊斯息斯。以延賓友。擧酒引觴。而胷中爲之浩浩然矣。不擇於斯三者。而必名悠然奚哉。主人默然不答。又問焉曰。悠然悠然。遠有來歷。古之人有風雩浴沂。詠而歸者。先德以爲其胷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此何等地位。何等氣象。必天資迥出等夷。學力優見大意。始可以語此。古之人又有採菊見山而悠然興懷者。是亦志節卓然。厭叔季而不羣。想懷葛而莫追。則寧以身爲大冬之孤松。乃可以語此。斯二者。主人慾奚居。居之而果能無愧否乎。又默然不答。於是客以意臆對曰。向所謂三者。主人之所固有者。不須言。至於悠然者。則上一半雖非懸慕跂望之可及。亦不曰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云爾乎。行雖不掩。亦何害於爲狂也。下一半蓋亦時然矣。時苟然矣。則夫人皆當有是心。否則胥溺。夫人皆當有是心。則吾何獨不然。主人之意。其在是歟。主人又笑而不答。客凡三問而主人三不答。客亦不復問。主人爲誰。宜寧南廷瓚。早升庠。又一命金吾而不復進取。送老田園。客爲誰。八溪鄭載圭。叩主人之意而不可得。則退而記其說。時崇禎紀元之五丁酉也。
兼窩記
編輯權君乃綏所居之室。山石子題曰兼窩。余見而難之曰。兩有之謂兼。一物而兩有之。天下無有矣。與之齒而益其角。則旣齧且觸。於禦患也何有。傅之翼而四其足。則旣飛且走。於運動也。不亦備乎。天之於物也。曷嘗惡其備哉。然不兼與不能也。豈惟物也。其自爲謀。亦不能也。偏於覆而不能載。偏於生而不能成。天且不能。而況於人乎。是故有無常相禪。盈縮常相參。得失常相因。此人事之轇轕紛擾。理勢之所必然者。此君大嚼。世間那有楊州鶴。而子欲兼焉乎。吾恐東求西應。徒見其勞且拙也。山石子曰。非是之謂也。古人有朝耕而暮讀者。耕讀亦不可兼乎。耕而資食而兼可以固筋骨。讀而稽古而兼可以理性情。無非兼者。此吾友乃綏之所從事。則吾之以兼顔楣。乃著實逼眞語也。吾子過矣。余曰。子所云兼者。乃綏之所已能者。不待加勉。而其所當勉者。在乎不能兼者。向所謂有無盈縮得失之轇轕紛擾。是憂喜之門是非之路所由生者也。在我者憂喜不同時。隨遇而安而已矣。在人者是非不同情。以類而應而已矣。若然則今日萬鍾。明日餓死。非我所計。愛欲置膝。惡欲下石。非我所豫。彼因馬而念車。得隴而望蜀。乃筭甕者之所以勞心而戕懷也。此非乃綏所當勉者乎。抑又有不可不兼者。子路之兼人是也。子路有兼人之勇。故喜於聞過而決於就義。雖乘桴而不憚。雖結纓而不悔。若是者於世間所謂毀譽欣戚。其有毫髮動心者乎。然後子所云耕讀之兼。可得以終吾身而不厭矣。山石子曰然。兼不兼兩有之。是亦兼也。顔乃綏之室曰兼窩允乎。乃綏起而言曰。書此爲兼窩記足矣。
壁山亭記
編輯扆大聖而朝集賢。闢一奧區。有壁山亭。近故李君希七甫之所築。於斯焉藏修。於斯焉式穀。因地寓慕。宜若以學聖希賢之意名其亭。而必壁山雲爾奚哉。吾於君有並世不相見之嘆。而得與令嗣諸君遊。聞君之行而識君之志矣。守身以正而不以非義而趨榮。穀子以正而不以俗習而求親。見世道之日非。則息當世之念而甘林隱之趣。悔少日之不能盡力於劬書而以志事有託。使之日講習。於斯亭之所以築也。其意蓋曰讀聖賢之書。則是亦聖賢之徒也。以鄕人而爲聖賢之徒。此何等器業。何等力量。其竪立志氣高大而堅固。不如泰山絶壁之磅礴萬仞。天鳴而猶不鳴。地泐而猶不泐。雷車電斧旋轉於其上而莫柰他何。則無緣入聖賢之門。見聖賢之蘊也。名亭之意。其在斯歟。其在斯歟。聖門學者。聰明才辯。不爲不多。而得傳其道。惟曾子而已。朱子嘗言其得傳之由。而曰仁以爲任。死而後已。有壁立萬仞氣象。其所自言。則曰壁立萬仞益爲吾道光。嗚呼至矣。學道而少此個筋骨。則雖言言而模。事事而倣。只畫得葫蘆。於聖賢之徒遠矣。名亭之意。其淵矣嚴矣。嗣守是亭者。寧不兢兢業業。常目而警心也哉。易曰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其今日諸君之謂乎。亭以辛卯三月起。而亭之主人。以癸巳歸矣。今嗣子重葺。而屬載圭以爲記。
箕山幽居記
編輯中州有箕山。以許由名。東國之山陰縣有箕山。將作郞趙君舜九居之。有客過而問焉曰。許由之箕。以讓天下也。主人奚所讓而必於箕山。主人笑而不答。客沈吟良久而得其說。許由箕山。史遷親登而傳之。猶曰蓋有雲則恐未必實有其人也。天下之生久矣。淳澆樸散。天下煕來而穰往。日就汶汶。古之隱君子寓言以諷切之。主人亦嘗筮仕於朝。紫綬金章。自視爲分內事。而人亦以此擬之。一朝乃翩然南歸。隱居箕山之南。峨洋代簫管。書史代珪璋。間從賢士友遊。樂而忘憂。壹怪夫斯人也何由乃爾。今而後知矣。無乃讀史林伯夷傳而有所感發歟。許由果何人哉。能讓堯之天下。世之所謂富貴比諸此。曾纖芥之不若。而乃營營焉不知返耶。於是面發騂而背浹汗。遂乃讓靑紫於時豪。託晩契於松桂歟。然則主人之所究竟從事者。亦不外伯夷傳而得之。傳末顔淵一段事。曾著眼看否。主人俛而不答。客嘆息而次其語。爲箕山幽居記。客爲誰。勿溪病子鄭載圭也。
金氏三綱旌閭重修記
編輯余嘗過闍崛山下里曰安洞。金氏居之。有綽楔焉。其榜曰金氏兩世三綱。贈承旨蘭孫忠也父也。時卿孝也。鄭氏烈也。時卿妻也。事在萬曆癸巳。垂二百四十年純廟壬辰。成命始下。又五十年重修。閭里改觀。若新受旌焉。其後孫鍾琦以徐侯之記曁厥實紀。徵記於余。余受閱之。起而復曰。諸君所欲記者。旌贈事實耶。舊記已殫述矣。重修年月耶。自爲之有餘。何徵人爲。第有一事可言者。石鼓之文。字畫古雅。而古籍無徵。則歐陽疑之。睢陽之事。古老雖說。不遇昌黎。則後人誰得以傳之。要之的徵莫如同時。表章必待後賢。謹按實紀。湖陽鄭公𥖝。萬曆時人也。親聞而銘其碑。其詞曰扞城誓死。無愧睢陽。父子臨戰。全孝全忠。夫死妻從。乃烈同光。壁立東宇。表植綱常。署其尾曰皇明萬曆某年。嗚呼。此古跡之可徵也。歷三百年。而風雨不能磨。苔蘚不敢食。字畫宛然可讀。其亦有冥相之者歟。不然金氏之義烈。幾乎無稽矣。金氏之遇鄭公。眞奇遇也。後雖有千羊。曷比一腋。雖然寄在空山片碣。寂寥數行。豐城之劒。拭之者何人。剛齋宋公稺圭。以一代儒門巨匠。敍其實無遺憾。此非睢陽之韓昌黎乎。於是乎金氏之義烈大闡矣。舊記事實雖詳。此不槩見。不亦有闕文歟。必欲使我泚筆。請記是語於後。
拙叟記
編輯李友大爲松沙子號以拙叟。勿齋生從傍詰之曰。拙反於巧而因於懦。懦又勇之反也。叟嘗從大谷居士學。大谷一生竆約。人鮮知之。叟不計傍人是非自己得失。首先師事之。叟誠不巧於諧世矣。不亦勇於趍義乎。自其不巧者觀之則拙矣。自其勇者觀之則不拙。拙不拙兩有之。以拙號之。則不幾於擧一而遺一乎。旣而思之。天下之物。相反所以相濟。惟其懦於利。是以勇於義。叟之勇。自拙中得來。拙乎拙乎。使天下皆如叟之拙。則天下其庶幾乎。松沙子肇號之意。居然可知已。請爲叟一言。以助叟之拙。年相似則恥師。自韓愈氏之時然。而況於今日乎。然叟旣拙於諧世矣。獨不可以拙於今乎。古有潘叔度者長於東萊七歲而師東萊。今松沙子大谷之友也。叟以所事事之。則叟豈不爲今之叔度乎。若是則叟之拙大矣。叟念哉。叟曰書此爲拙叟記可矣。
孝烈婦趙氏旌閭記
編輯禮夫死稱未亡人。未嘗以致命爲烈。惟矢死靡他而已。聖人以柏舟之詩。著之於經。爲萬世法。小學所載如漢之陳孝婦。晉之夏侯令女。亦皆守義終身。以靖獻於夫子也。若鄭載斗之妻趙氏。矢柏舟之志而兼陳孝婦之行者也。趙氏籍咸安。父必協。年十八歸載斗。媚於舅姑。以淑媛稱。夫嬰疾。嘗藥殫誠。至不能救。則斫脂灌血。得回甦延二日。而竟不淑。趙氏一慟幾絶。久而定情。自力斂殯。不敢決意下從。以上有舅姑。下有幼孤也。舅慟不欲生。欲自裁。趙氏泣諫回心。自是哭不敢聲。恐傷於舅姑。舅嘗上山墮巖傷脅。良醫技竆。趙氏號泣露禱。夢神人指示。得藥於家後峭巖上。一服便愈。舅又病思雉膏。適大雪。三雉飛入廚中。遂供而得效。姑病癰濱危。親吮以愈之。眞誠之符驗如此。其居常洞屬。志軆兼養。以盡其夫未畢之孝。可不言而知也。於是隣里鄕黨。莫不竦然欽歎。以報於府。府聞於朝。以孝烈雙至。特命旌褒。時上之四十一年甲辰四月日也。綽楔旣成。載斗弟載時以余爲同宗。請記其實。余惟載斗世家草溪。中世流於晉。瑣尾沉淪。幾無以自拔。父顯昌挺然秀出。筮仕至議官。載斗亦業儒善書。以秀士見稱於人。雖不幸短命。趙氏懿行。足以光前而庇後。顚木㽕櫱。亦將復春歟。同源之誼。不可以不文辭。嗚呼。激烈致命易。守義盡常難。若趙氏可以爲女訓矣。世或有續修明倫之編者。豈可舍諸。載斗以丁酉亡。而趙氏年今三十三。其孤年十四就傅。而其舅尙無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