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脈經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脈經卷三

編輯

肝膽部第一

編輯

肝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其脈弦,其相冬三月,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囚季夏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昳,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曰入。其神魂,其主色,其養筋,其候目,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其液泣,其味酸,其宜苦,其惡辛。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膽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右新撰。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起於夜半,肝家王。肝者,東方木。萬物始生,其氣來軟而弱,寬而虛。故脈為弦。軟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春以胃氣為本,不可犯也。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肋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黃帝曰︰善。

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癒。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微邪,雖病即瘥。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脇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痺;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痺陰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瘈瘲攣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脈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心小腸部第二

編輯

心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其脈洪,其相春三月,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死冬三月。其王日丙丁,王時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時人定、夜半。其藏神,其主臭,其養血,其喉舌,其聲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其惡鹹。心俞在背第五椎,募在巨闕,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關元。

右新撰。

心者南方火。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也。脈浮有表無裡,陽無所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黃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夏心火王,其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癒。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

心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

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脾胃部第三

編輯

脾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其脈緩,其相夏三月,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昳;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濃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廣。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 蛸蜚蠕動,蚑蠷喘息,皆蒙土恩。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酸鹹苦辛,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工醫來占,固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聲,其味為鹹。倚坐母敗, 臭如腥。土得其子,則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上四時經。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曰︰惡者何如?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長夏以胃氣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兌,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癒。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脾脈萇萇而弱,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脾脈急甚,為瘈瘲 ;微急,為脾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癃;微滑,為蟲毒蛔,腸鳴熱。澀甚,為腸頹;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也。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脾死臟,浮之脈大緩,按之中如覆杯,,狀如搖者,死。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肺大腸部第四

編輯

肺象金,與大腸合為腑。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其脈浮。其相季夏六月。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其王日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時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鹹,其惡苦。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大腸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樞上新撰。

肺者西方金,萬物之所終。宿葉落柯,萋萋枝條,其杌然獨 在。其脈為微浮毛,衛氣遲,榮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中邪則卷,陰中邪則緊,卷則惡寒,緊則為栗,寒慄相薄,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來出,旦中旦發,暮中暮發。臟有遠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遲在上,傷毛采;數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 見,有善則匿。陽氣下陷,陰氣則溫。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曰長而且留。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對曰︰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而浮,其氣 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 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溫溫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 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 色夭,死於夏。秋金肺王。其脈浮,是心之 乘肺,火之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 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癒,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 肺,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即瘥。肺脈來,泛泛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 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墮,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肝;微緩,為痿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太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痺,引胸背,起腰內。小 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在頸支掖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喜酸。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 則皮節傷,皮節傷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氣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肺死臟,浮 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腎膀胱部第五

編輯

腎象木,與膀胱合為腑。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其 脈沉,其相秋三月,。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 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時食時、日 。其神志,其主 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鹹,其宜酸,其惡甘。腎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極。上新撰。腎者北方水,萬物之所藏。百蟲伏蟄,陽氣下陷,陰氣上升。陽氣中出,陰氣烈為霜,遂不上升,化為雪霜,猛獸伏蟄,蜾蟲匿藏。其脈為沉。沉為陰,在裡,不可發汗,發則蜾蟲出,見其霜雪。陰氣在表,陽氣在臟,慎不 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下之者,如魚出水,蛾入湯,重客在裡,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無持客熱,令口爛瘡。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客熱狂入,內為結胸。脾氣遂弱,清溲痢通。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氣來沉以摶, 故曰營。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 中。黃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 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黃赤。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真腎脈至,摶而絕,如以指彈石,闢辟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腎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志則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冬 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曰平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癒。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為微邪,雖病即瘥。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下,洞下者食不 化,入咽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 ;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目無所見,視見黑花。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水,沉痔。足 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 故齒長而垢,髪無澤,髪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上一卷 下一卷▶
脈經

 

本西晉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