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 土法上馬 發展「小化纖」

自力更生 土法上馬 發展「小化纖」

——江蘇省建設小型合成纖維廠的調查報告
江蘇省革命委員會 輕工業部 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通訊員 聯合調查
1970年11月2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江蘇省着手建設合成纖維工業,已經有好幾年了。但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受到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嚴重干擾,几上幾下,成效不大。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推動下,江蘇省廣大工人懷着一顆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爭光,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爭光的紅心,以革命大批判開路,自力更生,土法上馬,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就建成了小型合成纖維廠九個,即將建成並於今年底投產的有八個。生產品種有滌綸(的確良)、錦綸(尼龍)、維尼綸、丙綸、氯綸等五種。

堅持革命實踐 大破「化纖神秘論」 編輯

過去,有些人在「洋奴哲學」的精神枷鎖束縛下,把合成纖維工業看得高深莫測,似乎離開了「專家」、洋設備和大量的不鏽鋼,就辦不起來。果真那樣神秘嗎?事實是最好的回答。常州合成纖維廠是一個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滌綸廠。在建廠過程中,有「洋框框」的人看到這個一無化工「專家」,二無機械加工能力的小廠,不僅要搞紡絲,而且要自己搞原料生產,搖頭說:「吹大牛」。常州化纖工人遵循毛主席關於從戰爭學習戰爭的教導,不懂技術干中學,沒有設備自己造,不僅高速度地建立了紡絲車間,而且僅僅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就建成了滌綸原料車間,實現了滌綸原料、紡絲配套生產。今年這個廠生產的「的確良」,常州市幾十萬人口每人可以買到一丈多,使人民的衣着更加豐富多彩了。

化纖工廠罈罈罐罐多,管道多,有些機器設備精密度要求很高。但是,江蘇化纖工人並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們遵照毛主席的教導,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邊干邊學,從實踐中增長才幹,變「外行」為「內行」。樹脂切片乾燥設備是滌綸抽絲的關鍵設備之一。按照洋框框,滌綸樹脂的乾燥,必須在能抽真空的「轉鼓」中進行。這種設備又大又笨,而且效率很低。南京滌綸紡絲廠的工人們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面一步一步地爬行」的教導,決心革「洋轉鼓」的命,闖自己的新路。他們在黨支部領導下,憑着一顆紅心兩隻手,經過五個月的反覆試驗,幾十次的改裝,終於成功地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樹脂切片乾燥設備,推翻了樹脂切片必須在真空中乾燥的洋教條。這種設備比「洋轉鼓」,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一台日產二噸的乾燥機,造價一萬多元,而仿造一台容量一噸的「洋轉鼓」,得花十幾萬元。

有些人以合成纖維工業要有大批耐酸、耐鹼、耐高溫高壓的罈罈罐罐為藉口,強調非多用不鏽鋼不可。是被這個攔路虎嚇倒,還是把這個攔路虎踢開?連雲港的化纖工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工人們說:化工設備採用不鏽鋼,無非是為了抗腐蝕、防污染。在一定條件下,陶瓷、搪瓷、塑料等材料,同樣可以起抗腐蝕的作用。有些非用不鏽鋼不可的設備,在許多情況下也只是其中的某些部件。經過分析,他們堅決破除了對不鏽鋼的迷信,對一些要求抗腐蝕的設備,大膽採用各種非金屬材料。全省十七個「小化纖」廠,普遍採用了陶瓷、搪瓷、塑料、鋁板、鑄鐵等各種材料,代替不鏽鋼製造出反應釜、沉澱罐和各種管道。僅在最必要的部分,使用少量的不鏽鋼。從而使建設速度大大加快。

堅持大家動手 打倒「條條專政」 編輯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大搞群眾運動。」江蘇大辦合成「小化纖」,又一次證明了這一偉大真理。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在劉少奇及其代理人所推行的「條條專政」的影響下,對於化學纖維工業,強調所謂「行業分工」,一家獨辦。搞紡絲的不能抓原料,搞原料的不能抓紡絲。並且片面強調所謂「大廠經濟合理」論。結果是很多困難不好解決,嚴重影響了地方辦化纖工業的積極性。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江蘇廣大工人以毛主席親自製定的「鞍鋼憲法」為銳利武器,狠批了「條條專政」,打破了行業界限,無論是化纖原料,還是抽絲加工,有條件的都積極搞;同時,批判了重大輕小,重洋輕土的思想。通過狠抓兩條路線鬥爭,開展革命大批判,在廣大工人、幹部中,統一了認識,很快地掀起了一個發展合成「小化纖」的群眾運動。

戰鬥首先在常州市打響,六個月生產出了「的確良」產品。接着,南京、無錫、蘇州、徐州、連雲港、南通、鎮江、江陰等專、市、縣,紛紛上馬。領導帶群眾,群眾促領導,工廠辦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條條專政」,一事無成;依靠群眾,威力無窮。

江蘇各地在發展「小化纖」的群眾運動中,充分調動了各行各業的積極性,特別是注意發揮現有化工企業和紡織企業的積極性。他們打破行業界限,採用大廠辦小廠、老廠帶新廠的辦法,使「小化纖」多快好省地發展起來。全省十七個「小化纖」廠,只有三個是新鋪的攤子,其餘十四個廠都是採取「母雞下蛋」的辦法建設起來的。實踐證明,這樣做,既可以發揮這些工廠老工人多、政治領導力量強的長處,又可以挖掘這些企業的潛力,高速度地發展「小化纖」。而「小化纖」的迅速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這些老廠的生產。堅持自力更生大破「依賴思想」 江蘇省在發展「小化纖」中,普遍遇到兩個問題:一是設備,二是材料。是向上伸手,依賴國家,還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是兩條路線、兩種思想的鬥爭,也是關係到「小化纖」能不能多快好省地發展的重要問題。

江蘇省各級革委會組織廣大工人、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的偉大教導,大破「等待依賴」和「無所作為」的思想,確立自力更生、敢想敢闖、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革命志氣。徐州化工廠建設一個滌綸原料車間,總共需要一百二十一台設備,除去二十台定型設備外,其餘一百零一台非定型設備,全是本廠工人憑着一顆紅心兩隻手,敲敲打打,拼拼湊湊,以最快的速度,最省的材料,連續苦戰一百三十六天造出來的。南通市國棉二廠建設滌綸紡絲車間時,為了給國家節約新鋼材,千方百計修舊利廢。一台熱定型機原來需用十六噸鋼材,他們找來已經報廢的紡織機零部件,東拼西湊,修修補補,總共只用了兩噸新鋼材。

江蘇省十七個「小化纖」自力更生解決設備問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數是依靠主辦的老廠包製全部或大部非定型設備。有些是在市、縣或一個大行業範圍內搞大協作、大會戰。一廠辦,眾廠幫,主動搞協作,爭先來支援,一般都做到了化纖設備製造立足於本地。對於那些精密的關鍵設備,則由省里作出全面規劃,安排一些機械廠定點生產,統一調配,爭取逐步做到省內全部自給。這就贏得了時間,爭得了速度。

堅持綜合平衡 不搞「無米之炊」 編輯

發展工業,不能光抓加工工業,不抓原料,搞無米之炊。堅持綜合平衡,注意抓好相應的化工原料的配套,是發展「小化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江蘇各專、市革委會在發展「小化纖」中,認真總結了過去省內個別辦得比較早的「小化纖」廠,一度由於沒有落實原料配套,建成以後遲遲不能進行生產的經驗教訓,不僅狠抓了合成纖維紡絲加工廠的建設,而且重視抓好相應的化工原料生產。常州、南通、鎮江等地辦「小化纖」,都是抽絲、原料一齊上馬。有的是由「小化纖」廠自力更生搞化工原料生產,做到基本自給自足,效果很好。有的是在一個地區內,搞原料和紡絲的定點配套,組織社會主義協作,因地、因廠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現有化工工廠的基礎。一個廠搞一個品種,幾個廠通力協作,迅速做到原料成龍配套。如徐州等地就是這樣做的。這樣做好處很多:擔子分着挑,建設速度快;駕輕就熟,技術上容易過關;可以統一使用化工廠的一些供電、供氣、供水的公用工程,節約大量投資;還有利於推動化工行業開展綜合利用。

江蘇各地從發展「小化纖」的實踐中體會到:發展小型地方工業的群眾運動越是高漲,越要全面規劃,加強領導,積極地抓好綜合平衡。在確定化纖生產品種時,要分析本地區的原料資源和技術條件,因地制宜;同時,注意相應的紡織、印染能力的配套。這樣做,就會使群眾辦化纖工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化纖工業的發展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