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占穀〈《鳳山志》占作尖〉,有赤、白二種。粒小蚤熟,種於二、三月,成於六、七月,田中種之〈《臺灣府志》〉。
埔占穀,殼白、米赤、皮厚,種於三、四月,成於八、九月,園中種之〈同上〉。釀酒尤佳〈《鳳山縣志》〉。
圓粒穀〈《鳳山志》作圓粒早〉,米白而軟、粒短而肥,種穫與埔占同〈《臺灣府志》〉。
尖仔穀,純白者佳,諸稻中極美者。種於五、六月,成於九、十月,田中種之〈同上〉。皮厚而堅,可以久貯,有赤、白二色〈《鳳山縣志》〉。
烏尖穀,殼黑,粒穗長,米堅潤,價昂諸稻〈同上〉。
三杯穀,形似尖粟〈《臺灣府志》〉。皮軟薄,不耐久貯〈《鳳山縣志》〉。
三杯擇穀,形似三杯,早熟。時或雨澤稀少,諸稻鮮穫,此種獨茂,近多種之〈同上〉。
天來穀〈《鳳山志》作天來早〉、內山早穀、清游早穀〈《鳳山志》一作清流早〉、紅腳早穀,俱早成〈《臺灣府志》〉。
清游早穀,有大粒小粒二種,一作清油〈《淡水廳志》〉。
紅腳早穀,腳紅、米白〈同上〉。
安南早穀、白肚早穀、一伎早穀,俱早成〈《鳳山縣志》〉。
銀魚早穀,種於早春,七十餘日成熟,亦名七十日早〈《淡水廳志》〉。
大頭婆穀,米粒圓而味香〈《臺灣府志》〉。
大伯姆穀,白而大,種窪下田,水高隨長,不能浸〈《淡水廳志》〉。其名不可曉〈《噶瑪蘭廳志》〉。種穫同占仔〈《諸羅縣志》〉。
過山香穀,粒大倍於他米,極白,用少許雜他米,炊盡香美〈《鳳山縣志》〉。一名香米,桃仔園有之〈《淡水廳志》〉。
呂宋占穀,種自呂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穫同埔占;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諸羅縣志》〉。
花螺穀,殼斑粒大,有大小二種〈《淡水廳志》〉。
荘猴穀,粒長有紅白二種〈同上〉。
萬根獻穀,四季成穀,歷四時而成。
唐山早穀,種出內地。
霜降早穀,霜降收。
格仔穀,有大小粒二種。
棉仔穀,粒尾有紅鬚,長五、六寸,不畏鹽水,宜塭田。
銀硃紅穀,米紅心白,七十餘日收。
園早穀,似銀硃紅,種園中百餘日收〈俱同上〉。
糯稻,粘稻也。水田多種之,有高足卑足之殊;可釀酒為粢,蒸 熬餳〈《彰化縣志》〉
糯米,即秫米〈《噶瑪蘭廳志》〉。
赤殼秫,殼赤、米白,一名占仔秫,一名金包銀〈《淡水廳志》〉。
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
竹絲秫,米青色白,故名。
生毛秫,穀有毛,俗呼為大武誚秫。
鴨母潮秫,性極黏。
禾秫,鳳山八社種於園,米獨大。
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諸秫中最佳者。
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臺灣府志》〉。
牛索秫,殼微黑,粒穗俱長。
芒花秫,與牛索秫略同〈《鳳山縣志》〉。
烏秫〈《噶瑪蘭廳志》〉。
白秫,南路最多〈《鳳山縣志》〉。
──以上稻之屬〈謹案:臺地穀種來自占城,故以占名穀;其作尖者,乃占之轉聲耳〉。
附考
編輯臺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使槎錄》〉。
稻有岻糯、岻稻,種於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種於園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種於水田者,曰赤秫,殼色赤;種於園者曰禾秫,粒大,色白〈《赤嵌筆談》〉。
穀之產有數種:一曰黏穀,皮厚而堅,可以久貯。一曰埔黏,兼可種於旱園。一曰三杯,皮薄而粒大,不耐久貯。臺、諸兩邑皆種黏穀;鳳邑黏穀埔穀並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穀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穫。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之所無也〈《臺灣志略》〉。
番黎愛種糯稻,八月可收〈同上〉。
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移稙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穫,每畝數倍內地。近年臺邑地畝,水衝沙壓,土脈漸薄,亦間用糞培養。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洩,灌溉耕耨,頗盡力作〈《赤嵌筆談》〉。
近歲糴價不賤,居民坎釜頗艱,則以逐利者祗貪越販,故蓋藏鮮焉〈《海東札記》〉。
稻米有粒大如豆者;露重如雨,旱歲遇夜轉潤;又近海無潦患,秋成納稼倍內地〈《裨海紀遊》〉。
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蒔之。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穀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諸羅縣志》〉。
言全臺則內地賴之,邑地狹而人眾,常仰食於南北二路;故穀不及遠,其種類之多與內地同〈《臺灣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