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洛志樂 (四庫全書本)/全覽

苑洛志樂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九
  苑洛志樂         樂類
  提要
  等謹按苑洛志樂二十巻明韓邦竒撰邦竒有易學啟䝉意見已著録是書首取律呂新書為之直解凡二卷前有邦竒自序後有衛淮序第三巻以下乃為邦竒所自著其於律呂之原較明人所得為密而亦不免於好竒如雲門咸池大章大夏大韶大穫六樂名雖見於周官而音調節奏漢以來無能傳者邦竒乃各為之譜謂黃帝以土徳王雲門象天用火起黃鐘之徴以生為用則林鐘也咸池象地用水起大呂之羽以土所尅為用則無射也大章大韶皆起於黃鐘夏以金徳王林鐘律屬金商聲故大夏用林鐘之商南呂用南呂起聲商以水徳王應鐘律屬水羽聲故大濩用應鐘之羽夷則用夷則起聲今考旋宮之法林鐘一律以黃鐘之徴為火以仲呂之商為金若以月律論之則是六月之律而非金也故邦竒於大夏下自注云相縁如此還用夷則為是則夷則為七月之律屬金與大濩用應鐘為十月之律屬水者一例矣然則林鐘夷則不已兩岐其説乎又謂大司樂圜鐘為宮以南呂起聲一變在姑洗至六變在圜鐘故云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函鐘為宮以應鐘起聲一變在㽔賓至八變在函鐘故云若樂八變則地衹皆出黃鐘為宮以南呂起聲一變在姑洗至九變在黃鐘故云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今考左氏傳謂五降之後不容彈矣則宮徴商羽角五聲也前漢書禮樂志曰八音七始則宮徴商羽角變宮變徴七聲也凡譜聲者率不越此二端此書圜鐘為宮初奏以黃鐘之羽南呂起聲順生至黃鐘收宮凡得十聲次奏用林鐘之羽姑洗起聲而姑洗實為前奏黃鐘之角所謂用宮逐羽而清角生也函鐘為宮用太蔟之羽應鐘起聲順生至本宮太蔟又順生徴商二律復自商逆轉徴宮二律收宮凡得十四聲商不順生羽而逆轉為徴所謂引商刻羽而流徴成也黃鐘為宮凡陽律之奏用宮逐羽陰呂之奏引商刻羽是以十聲與十四聲各五奏也至謂周樂皆以羽起聲本於咸池而於黃鐘為宮起南呂則用黃鐘本宮之羽函鐘為宮起應鐘應鐘為太蔟之羽太蔟為林鐘之徴則又用徴之羽矣圜鐘為宮起南呂南呂為黃鐘之羽黃鐘為圜鐘之羽則又用羽之羽矣同一用羽起聲而所用之法又歧而為三推其意不過誤解周禮八變九變之文以函鐘為宮當在初奏之第九聲方與八變合即不得不以應鐘為第一聲而應鐘非函鐘之羽也以函鐘為宮當在初奏之第七聲方與六變合即不得不以南呂為第一聲而南呂非圜鐘之羽也即又不得不謂應鐘為羽之羽南呂為徴之羽矣由杜撰而遷就由遷就而支離此數卷最為偏駁其他若謂凡律空圍九分無大小之異其九分為九方分㽔賓損一下生大呂優於益一上生大呂以黃鐘至夾鐘四清聲為可廢以夷則至應鐘四律圍徑不當逓減雖其説多本前人然決擇頗允又若考定度量權衡樂器樂舞樂曲之類皆能本經據史具見學術與不知而妄作者究有逕庭史稱邦竒性嗜學自諸經子史及天文地理樂律術數兵法之書無不通究所撰志樂尤為世所珍亦有以焉末有嘉靖二十八年其門人楊繼盛序據繼盛自作年譜葢嘗學樂於邦竒所云夜夢虞舜擊鐘定律之事頗為荒渺然繼盛非妄語者亦足見其師弟覃精是事寤寐不忘矣乾隆四十六年八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羽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苑洛志樂序
  昔子華有志於樂孔子扣之曰非曰能之願學焉竒何人也議及於斯竊有志而未能也故曰志樂雲夫樂生於心者也有是心而無所寄宣其意於言言成章為詩而猶未足以盡其意也而歌詠之歌詠之而猶未足以盡其意也而被之聲容是之謂樂樂無詩非樂也亦無樂也古樂之亡久矣周禮失其直樂記遺其制去籍於諸侯之僭殘壊於秦火之焚漢儒附㑹於其前諸家紛紜於其後上誣天文下誣地理中誣人事配五行四時八卦四隅十二辰此通彼滯小就大遺零星破碎補輳牽合取其一庶或可用㑹其同則見難行卒皆人為之私夫豈天然之妙扵人心固已戾矣又何暇論雅與滛古與今哉是編也一以貭實為體敷施為用諧聲為止中律為的凢宮商之相應正變之相接全半之相濟陰陽之相宜如星之麗天如風之行水如織具之經緯乎文綺雖萬象錯列而各有條理皆取諸造化之自然而不敢附之以已意期於宣人情而承詩歌耳雖不必屑屑乎考天文察地理稽人事配五行四時八卦四隅十二辰自有所符契焉考之古人製作之極用之圜丘而天神降用之方澤而地示出用之宗廟而祖考格用之朝廷而庶尹諧用之房中而宮闈睦此無他順其自然發乎人心宮商正變全半陰陽中節而已矣顧茲薄藝亦惟可以措之行事美其觀聽不失乎樂之情焉爾若夫究其功用極感通之妙探其本原繼夔倫之志以承古人之絶學以備一時之製作則有子有言以俟君子云苑洛韓邦竒識






  志樂序
  志樂者何大司馬苑洛先生所作也夫樂所以宣天地之和通陰陽之變平人心之感省民物之風罔不有理寓焉慨自先王遺響日就泯沒世儒沿襲莫或窮原古樂所由淪缺先生愽物不窮志復古雅廼稽諸典籍驗以氣候竭其心思積以嵗月依永諧聲因變成方恊律呂以和陰陽適聲音以類萬物而天地八方之音以定真有以㑹聲氣之元繼伯夔之絶響矣嵗丁未先生自少宰總憲留臺宏以屬吏嘗侍記室偶語律呂新書以所聞問難先生廼出茲編以示宏隨請鋟梓既而先生晉今秩其屬王君學吾陶君大年穀君鍾秀李君遷林君冕茅君坤龍君翔霄王君嘉孝李君庶余君文獻張君洽相與以繼有終先生以宏齒稍長命識之宏謂茲刻也先生及何大復氏序諸首簡復何言哉方今稱藝窮書圃振古述作關中其選也先生獨紹孔繼軻濳心經術如易占經緯禹貢詳略正蒙註解諸書具可為時作範此特其一耳若先生者又詎直關中人物也哉














  律呂直解敘
  余讀韓子律呂直解敘曰夫神理之弗著其噐數之亡乎天生一成萬一上萬下噐數下也由後世以來弗之詳矣其上焉者又安有所逹哉是故聖人得一而知萬智者由萬以得一談一者虛而寡用談萬者廣而莫歸要之以知其要實者為至夫天地之間者氣也制而利用曰噐生之節度曰數神理者氣之宰也是故氣數詳則神理日明而天下之事得矣此韓子之學也夫








  律呂直解序
  直解者何不文之也何以不文便初學也蔡氏之新書固已極備而大明矣然其為書也理雖顯而文隱數雖著而意深初學難焉此直解之所以作也
  𢎞治十七年三月中旬苑洛子韓邦竒識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一
  明 韓邦竒 撰
  陳氏樂書曰甚哉諸儒之論律呂何其紛紛邪謂陰陽相生自黃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管以九寸為法者班固之説也下生倍實上生四實皆三其法而管又不專以九寸為法者司馬遷之説也持隔九相生之説以中呂止生黃鐘不滿九寸謂之執始下生去減上下相生終於南事十二律之外更增六八為六十律者亰房之説也本呂覧淮南王安蔡邕之説建㽔賔重生之議至於大呂夾鐘仲呂之律所生分等又皆倍焉者鄭康成之説也隔七為上生隔八為下生至於仲呂則孤而不偶㽔賔則踰次無凖者劉向之説也演亰房南事之餘而伸之為三百六十律日當一管各以次生者宋錢樂之之説也斥亰房之説而以新舊法分度參録之者何承天沈約之説也校定黃鐘毎律減三分而以七寸為法者隋劉焯之論也析毫釐之彊弱為筭者梁武帝之法也由此觀之諸儒之論角立蠭起要之最為精宻者班固之志而已今夫陰陽之聲上生者三分之外益一下生者三分之內損一蓋古人簡易之法猶古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若夫律同之聲適多寡之數長短之度小大之量清濁之音一要宿乎中聲而止則動黃鐘而林鐘應動無射而仲呂應和樂未有不興者矣彈宮而徴應彈徴而商應彈商而羽應彈羽而角應是五聲以相生為和相勝為繆先王立樂之方也律不求元聲元氣雖能宰物終是苟且與天地何與哉然聖人得元聲以候元氣今當𠉀元氣以求元聲律能應氣度量衡由之而定九八音之輕重厚薄大小多寡長短皆由於律其體則天地之體宜其用之能感天地也
  絲隨五聲管隨十二律然和平沉厚麄大而下者宮聲也勁凝明峻從上而下歸於中者商聲也圓長通徹中平而正者角聲也抑揚流利從下而上歸於中正者徴聲也喓哸而逺徹細小而高者羽聲也
  聖人不能以一身周天下之用故制為噐數以教萬世是以天下後世人非聖人而道則聖人之道也昔孔子聞韶於齊夫其考擊而搏拊者固非皆夔倫也而其美如此者噐數存也且聖人之道有文有本天地之道有纎有洪自然之理也今不論度量衡之數而曰妙在其人則聖人當時止為一支之木一塊之土一鈎之金足矣何必為鐘為鼓為笙為磬又從而為篁為絃有煩有簡若是哉今試以祭祀之時燕享之際琴瑟缺其絃笙盡去其篁鑄萬鈞為鎛鐘合以方寸之鞀皷又從而盡去八音使寳常擊食噐荀朂搖牛鐸可乎不可乎是故君子不為無益之空言必究製作之實用
  自隋唐以來律皆造作用全刀剖削而成非本然之管恐傷元氣且律呂絲忽所爭若非良工剖削之際安能適中予謂多取竹管其從長未免用刀㫁之必求徑三分四釐六毫周廣十分三釐六毫者而後用之庶得聲氣之元矣
  律雖非生於累黍然古樂既亡律管非累黍亦何由定予謂亦須自九十黍累為九寸然後依蔡氏之説多截竹管或長一分或半分或十分分之一以至於九或短一分或半分或十分分之一以至於九中間必有適之者矣
  埋管之地不可以城市之中蓋城市之地翻取數過皆灰糞瓦礫非本然之土必於壙野素無人居之地土之黃壤者亦須去二三尺以盡客土撅亦不可深深則恐傷正氣如此𠉀之或得正氣之應矣
  古樂既亡代變新聲至元則壊之極矣周德清中原音韻方且自謂知音姑以四聲論之聲之有平上去入猶天之元亨利貞地之東西南北也今以元音入不能歌乃以入聲𣲖入三聲是何理也夫之知王黃呼喚雖差聲與韻未害也德清乃以六為溜國為鬼至於別為平則無字彼徒知譏沈約以南蠻之音為中原之音自不知以北狄之音為中原之音也獨其論黃荒原元之分陰陽為得耳以點絳唇論之則㳺藝中原差而竚立閑階是矣
  噐與造化通唯律而已黃鐘既定凢天地之噐雖衣服盤盂皆造化之運形而上形而下本一物也
  宮聲重而尊商聲明而敏角聲輕而易制徴聲泛而不流羽聲渙散而抑
  八音之數惟絲為自然其七音皆倚此而起數
  古以周尺八尺為歩以今歩尺除之中尺可考也宮商角徴羽藉此五字為母五字即五聲也
  春陽無不到陵原無二氣
  㽔賔隔八若益一分上生大呂與損一分下生大呂倍其數長短不差絲毫然不如下生為自然於十二律之序為順審思自見
  司馬遷以宮生角角生商商生徴徴生羽羽生宮則反其所尅不可被之八音
  大呂為當十月管逆數至應鐘為夏至
  世説稱有田父於野地中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朂試以校尺所造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
  今尺惟車工之尺最准萬家不差毫釐少不同則不利載是孰使之然哉古今相沿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則古之尺二寸也所謂尺二之軌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則周尺也昔魯公欲高大其宮室而畏王制乃以時尺增一寸召班授之班知其意復一寸進於公曰臣家相傳之尺乃舜時同度之尺也乃以其尺為之度諸侯聞之爭召班然班亦本木工之聖者也
  世儒有言學樂必先等字若然三百篇無一章中律者經言律和聲未聞以律就聲也夫人之聲有洪者細者亮者萬萬不齊古之聖人雖堯舜之聲亦不能合律惟大禹一人聲可為律耳正使人人之聲皆中律亦只五聲人有八十四喉舌哉且如⿰口㓜 -- 呦⿰口㓜 -- 呦鹿鳴一句上⿰口㓜 -- 呦字宮下⿰口㓜 -- 呦字徴豈一字二音哉恊以就律耳等字雲者非知樂者之言也
  聲出於脾合口而通之謂之宮出於肺開口而吐之謂之商出於肝而張齒湧吻謂之角出於心而齒合吻開謂之徴出於腎而齒開吻聚謂之羽
  宮土聲也其性圓而居中若牛之鳴窌而主合商金聲也其性方而成噐若羊之離羣而主張角木聲也其性直而崇高若雉之鳴木而主湧徴火聲也其性明而辨物若豕之負駭而主分羽水聲也其性潤而澤物若馬之鳴野而主吐
  宮聲雄洪調則政和國安亂則其國危在西域則婆脆九也商聲鏘鏘倉倉然調則刑法不作威令行亂則其宮壊在西域則稽積識也角聲喔喔確確然調則四民安亂則其人怨在西則沙識也徴聲倚倚戱戱然調則百物理亂則庶績隳在西域則沙臘也羽聲詡雨𨠯具然調則倉廩實庶物備亂則其民憂其財匱在西域則般瞻也
  黃鐘宮聲去太簇商聲一寸去大呂接聲六分三釐去林鐘應聲三寸瑟黃鐘折馬後即大呂不必下一絃也十二管倍其長則倍其空圍半其長則半其空圍十二管雖有長短空圍則同康成以十二管隨其長短而減其空圍則於八百一十分十七萬之數戾矣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二
  明 韓邦奇 撰
  黃鐘第一解曰此黃鐘之體數也十分為寸分釐毫絲並同斷用之九為十何以自然之數也
  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
  解曰從長九寸寸者十分黃鐘之長通有九寸也空圍九分分者十分寸之一黃鐘之管滿於圍中容九方分也積實八十一分黃鐘之管從長九寸寸十分黃鐘九十分空圍中九分每長一分圍必九分以九十因之則八百一十分也














  員田術三分益一得十二分
  解曰三分為一分三分九分也又益一分共四分十二分也以九方分平置又三分益一分共十二方分
  以開方法除之
  解曰以上一分分割為四片每凡二釐五毫貼於九方分四靣又每片除一毫九絲二忽為角每片上得二釐三毫八忽

  得三分四釐六毫強為實徑之數
  解曰中九方分四面各得三分外四面各二釐三毫八忽東與西四釐六毫一絲六忽南與北亦然是縱橫又得三分四釐六毫一絲六忽為實徑之數
  不盡三毫八絲四忽
  解曰此補四角之數也本以一分割作作四片每片二釐五毫兩面該五釐合九方分該三分五釐徑今毎片取一毫九絲二忽補角兩面該三毫八絲四忽徑止得三分四釐六毫一絲六忽猶餘三毫八絲四忽也
  今求員積之數
  解曰謂圍員之數並內積之數也
  以徑三分四釐六毫自相乘
  解曰不用一絲六忽每一分得三分四釐六毫每一釐得三釐四毫六絲每一毫得三毫四絲六忽分呂三乗釐呂四乗毫呂六乗
  得十一分九釐七毫一絲六忽
  解曰若用一絲六忽時正十二方分惟不用一絲六忽故止得如此以上所乗計之分之所得者十分三釐八毫釐之所得者一分三釐八毫四絲毫之所得者二釐六絲十六忽總計所得十一方分零九釐七毫一絲六忽
  加以開方不盡之數二毫八絲四忽
  解曰此不盡之數與上不同上不盡之數乃是以三分四釐六毫一絲六忽為徑䃾盡三毫八絲四忽除去補四角成十二方分此不盡之數乃是以三分四釐六毫為徑於十二方分中餘得此數
  得一十二分
  解曰以十一分九釐一毫一絲六忽合二毫八絲四忽共得十二分如前開方之數以管長九補註以管長九四字疑衍
  解曰每管一分該十二分積九十分而計之共一千八十分為方積之數徑三分四釐六毫一絲六忽周方共十三分八釐四毫六絲四忽
  四分取三為員積之數得八百一十分
  解曰以一千八十分作四分則一分該二百七十分四分中取三分為員積之數該八百一十分以九方分積中計之徑三分四釐六毫一絲六忽周員十分八釐三毫四絲八小忽○八秒蔡十分三釐八毫則少彭十分八釐七毫則多
  彭氏曰黃鐘律管有從長有面羃有空圍有周有徑有積實
  解曰從長者只以黃鐘管上下言之不以積論也一一管二九寸三九十分四九百釐五九千毫六九萬絲面羃者止論黃鐘管面上中郛之數也空圍者論圍員中所容之數合面羃積實之數也以方分計之一分整四分有餘四分不足以有餘補不足每長一分當有九方分充滿於黃鐘之管周廣者九方分之郛黃鐘管周員之數也當有十分八釐三毫四絲零八少忽八秒徑者論黃鐘管直徑之數也以管三分得一當有三分四釐六毫一絲六忽內積者論黃鐘管上下空圍中之數也七九為絲法八九十為毫法九九百為釐法十九千為分法十一九萬為寸法十二八十一萬為黃鐘之實通計黃鐘之實一管九寸九十分乗空圍九分八百一十分八十一萬釐八萬萬一千萬毫八千萬萬一百萬萬絲
  積黍
  解曰一為一分黃鐘之管長九十分立九十黍每一分空圍中可容十三黍又三分黍之一以九十因之可容千二百黍矣夫黃鐘之管一黍為一分黃鐘之實止八百一十方分何以能容千二百黍哉蓋方與員不同方無空員有空以員頂對員頂則一為一分若縱橫補塞其空𠑽滿黃鐘之管可容千二百黍九十分之則毎分該十三黍又三分黍之一矣用羊頭山黍以篩子篩之去其大者小者而用中者若管既定則隨大小之宜而實其數尤為至當
  黃鐘之實第二
  解曰此黃鐘之用數也九分為寸分釐毫絲並同約體之十以為九何以九因三分損益而立也若以十則三分不盡其數必有餘剰之數且難推筭約之為九既不失其十之長又無餘剰之數易於推筭矣又置一而三三徃而九間之亦理之自然也
  子一
  黃鐘之律
  解曰此黃鐘通長之管也一而已太極以一含三此一管含下文寸分釐毫絲之法數實十一箇三也置一也陽辰之始也
  丑三
  為絲法
  解曰黃鐘之數起於絲然空圍中九分八面相乗各三分每一絲必有三絲故三為一絲由一而三加為三三箇一也此雖由一而三然隂陽各為一事不相焉第一三也陰辰之始也
  寅九
  為寸數
  解曰此黃鐘之九寸也一管九寸與上子為一連事由三而三加為九三箇三也第二三也 含三寸
  卯二十七
  為毫法
  解曰黃鐘之數九絲為毫然一毫乗圍必有三毫故九三二十七為一毫也與上丑為一連事由九而三加為二十七三箇九也第三三也
  辰八十一
  為分數
  解曰此黃鐘八十一分也一寸九分寸共八十一分與上寅為一連事由二十七而三加為八十一三箇二十七也第四三也一分含三分
  已二百四十三
  為釐法
  解曰黃鐘之數九毫為釐然一釐乗圍必有三釐二十七既為一毫則九箇二十七該二百四十三為一釐也與上卯為一連事由八十一而三加為二百四十三箇三八十一也第五三也
  午七百二十九
  為釐數
  解曰此黃鐘七百二十九釐一分九釐八十一分共該七百二十九釐與上辰為一連事由二百四十三而三加為七百二十九三箇二百四十三也第六三也一釐含三釐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
  為分法
  解曰黃鐘之數九釐為分然一分乗圍必有三分二百四十三既為一釐則九箇二百四十三該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也與上已為一連事由七百二十九而三加為二千一百八十七三箇七百二十九也第七三也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為毫數
  解曰此黃鐘之六千五百六十一毫也一釐九毫七百二十九釐共該六千五百六十一毫與上午為一連事由二千一百八十七而三加為六千五百六十一三箇二千一百八十七也第八三也一毫含三毫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為寸法
  解曰黃鐘之數九分為寸然一寸乗圍必有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既為一分則九箇二千一百八十七該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也與上未為一連事由六千五百六十一而三加為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三箇六千五百六十一也第九三也所謂九三之為寸法是也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
  為絲數
  解曰此黃鐘之五萬九千四十九絲也一毫九絲六千五百六十一毫共該五萬九千四十九也與上申為一連事由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而三加為五萬九千四十九三箇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也第十三也一絲含三絲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為黃鐘之實
  解曰黃鐘之數九寸為管然乗圍而三之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既為一寸則九箇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該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九寸一管黃鐘之實也與上酉為一連事由五萬九千四十九而三加為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三箇五萬九千四十九也第十一三也所謂置一而十一三之謂黃鐘之實是也
  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
  解曰以六律在位故也子丑寅夘辰巳則正陽亥酉未巳夘丑六陰辰
  解曰以六呂在位故也午未申酉戌亥則正陰黃鐘生十一律第三解曰十二律相生亦在內


  子一分
  一為九寸
  解曰子黃鐘也一黃鐘之管也下十一律皆由此管而生本註者黃鐘生十一律也圈外註者十二律三分損益相生也


  丑三分二
  一為三寸
  解曰丑林鐘也三分三分乎子也二林鐘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三分每分三寸得其二分計六寸為林鐘之數也○分黃鐘九寸為三分去一分下生林鐘得二分計六寸


  寅九分八
  一為一寸
  解曰寅太蔟也九分九分乎子也入太蔟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九分每分一寸得其八分計八寸為太蔟之數也○分林鐘六寸為三分每分二寸益一分上生太簇得四分計八寸


  卯二十七分十六
  三為一寸  一為三分
  解曰卯南呂也二十七分二十七分乎子也十六南呂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二十七分每三分一寸得其十六分計五寸三分為南呂之數也○分太蔟八寸為三分每分二寸六分去一分下生南呂得二分計五寸三分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九為一寸  一為一分
  解曰辰姑洗也八十一分八十一分乎子也六十四姑洗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八十一分毎九分一寸得六十四分計七寸一分為姑洗之數也○分南呂五寸三分為三分每分一寸七分益一分上生姑洗得四分計七寸一分


  已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二十七為一寸 三為一分 一為三釐
  解曰已應鐘也二百四十三分二百四十三分乎子也一百二十八應鐘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二百四十三分每二十七分一寸得一百二十八分計四寸六分六釐為應鐘之數也分姑洗七寸一分為三分每分二寸三分三釐去一分下生應鐘得二分計四寸六分六釐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八十一分為一寸  九為一分  一為一釐解曰午㽔賔也七百二十九分七百二十九分乎子也五百一十二㽔賔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七百二十九分每八十一分一寸得五百一十二計六寸二分八釐為㽔賔之數也○分應鐘四寸六分六釐為三分每分一寸五分二釐益一分上生㽔賔得四分計六寸二分八釐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二百四十三為一寸 二十七為一分三為一釐一為三毫解曰未大呂也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乎子也一千二十四大呂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二千一百八十七分每二百四十三分一寸得一千二十四計四寸一分八釐三毫在陽倍之為八寸三分七釐六毫為大呂之數也○分㽔賔六寸二分八釐為三分每分二寸八釐六毫去一分下生大呂得二分計四寸一分八釐三毫在陽倍之通計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在陽謂居午也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七百二十九為一寸  八十一為一分九為一釐一為一毫解曰申夷則也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乎子也四千九十六夷則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六千五百六十一分每七百二十九分一寸得四千九十六計五寸五分五釐一毫為夷則之數也○分大呂四寸一分八釐三毫為三分每分一寸三分五釐七毫益一分上生夷則得四分計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三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  二百四十一為一分二十七為一釐  三為一毫  一為二絲解曰酉夾鐘也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乎子也八千一百九十二夾鐘之半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每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得八千一百九十二計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絲在陽倍之共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為夾鐘之數也○分夷則五寸五分五釐一毫為三分每分一寸七分七釐六毫三絲去一分下生夾鐘得二分計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絲在陽倍之通計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也在陽謂居卯也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  七百二十九為一分八十一為一釐  九為一毫 一為一絲
  解曰戌無射也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乎子也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無射之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五萬九千四十九分每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得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計四寸八分八釐八絲為無射之數也○分夾鐘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絲為三分每分一寸二分二釐一毫二絲益一分上生無射得四分計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  二百四十三為一釐
  二十七為一毫  三為一絲  一為三忽解曰亥仲呂也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乎子也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仲呂之半管也以黃鐘九寸分為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每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得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計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二絲三忽在陽倍之共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為仲呂之數也○分無射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為三分每分一寸五分八釐七毫五絲六忽去一分下生仲呂得二分計三十○分八釐六毫二絲三忽在陽倍之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在陽謂居已也
  十二律之實第四解曰十二律各得於黃鐘之數也也
  子黃鐘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全九寸
  解曰黃鐘之數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積則九箇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九寸共該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
  半無
  一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不可分
  解曰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作兩分一分得八萬八千五百七十三餘一兩分不得均平故不可分而無半也
  一以三分損益上下相生之所不及故亦無所用也解曰黃鐘不為他律所役故損益不及損益不及故不用半如林鐘受損於黃鐘三分九寸林鐘得二分六寸一分三寸為半非半無以成其數也如太簇受益於林鐘三分六寸太簇得四分八寸二分四寸為半非半亦無以成其數也獨黃鐘不然
  丑林鐘十一萬八千九十八
  全六寸  半三寸不用
  解曰凢律用半者以上律短而下律長故下律用半以成宮商角徴羽之五聲林鐘南呂應鐘三律受役於黃鐘太簇為徴羽其上太簇姑洗㽔賔皆本然多寡之數其餘為宮商角皆依序而下乃自為上律而上律更無短者而半又將何所用哉雖為無射之羽所用則變林鐘也以黃鐘用變之半故也
  寅太簇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
  全八寸  半四寸
  卯南呂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
  全五寸三分  半二寸六分不用
  解曰黃鐘之數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積而三之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三分五寸得九萬八千四百一十五合三分之數共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
  辰姑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
  全七寸一分  半三寸五分
  已應鐘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
  全四寸六分六釐  半二寸三分三釐不用解曰黃鐘之數二百四十三為一釐積而六之一千四百五十八為六釐四寸六分得九萬一千八百五十四合六釐之數共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
  午㽔賔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
  全六寸二分八釐  半三寸一分四釐
  未大呂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
  全八寸三分七釐六毫 半四寸一分八釐三毫解曰黃鐘之數二十七為一毫積而六之一百六十二為六毫八寸三分七釐得十六萬五千七百二十六合六毫之數共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
  申夷則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全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半二寸七分二釐五毫
  酉夾鐘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
  全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
  半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絲
  解曰黃鐘之數三為一絲積而三之為九七寸四分三釐七毫得十四萬七千四百四十七合三絲之數共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
  戌無射九萬八千三百四
  全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
  半二寸四分四釐二毫四絲
  亥仲呂十三萬一千七十二
  全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餘二筭
  半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二絲
  解曰黃鐘之數一為三忽積而六之為二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得十三萬一千七十合六忽之數共十三萬一千七十二
  數至仲呂不生
  解曰數止於仲呂十二不生者何也蓋律呂相生以三分損益至於仲呂寸分釐毫絲忽雖可三分數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並半數三分亦不足故不以相生也二筭者三忽為一也
  寸忽可三分
  二寸一分八釐七毫一絲五忽
  全 二寸一分八釐七毫一絲五忽
  二寸一分八釐七毫一絲五忽
  一寸八釐八毫七忽
  半 一寸八釐八毫七忽
  一寸八釐八毫七忽
  數不可三分
  一十三萬一千七十二









  解曰變律者在正律之位而非正律之聲也然律所以有變者其故有三其一黃鐘至尊為君不為他律役而每一律皆當為五聲二變共七聲如黃鐘為宮則得其正矣其為無射之商夷則角㽔賔之變徴仲呂之徴夾鐘之羽大呂之變宮皆受役於他律故皆當變黃鐘既變其次所生之若仍本律則長不成曲亦當變焉如黃鐘為商則太簇之角姑洗之變徴林鐘之羽南呂

  之變宮皆隨而變如黃鐘為角則太簇之變徴林鐘之變宮皆隨而變如為徴則應鐘為變徵為羽則太簇為變宮臣之從君理固然也其二以黃鐘林鐘太簇南呂姑洗應鐘上六律長㽔賔大呂夷則夾鐘無射仲呂下六律短以上律役下律則或正或半通而和以下律役上律則或正或半戾而不和故以上律役上律以下律役下律以上律役下律皆不必變惟以下律役上律則必變其上律使少短而與下律適也其三相生之法至仲呂而窮使不再生六律則上律獨不能遍七聲之用下律亦無由而通故以六三之七百二十九因仲呂之實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三分而益之再得六律以為變也其實乃仲呂之實相乗三分益一再生黃鐘不及舊數止得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其下相因而生五律莫不於舊為減是皆數之自然而非人力私智增損其間以求合乎音韻也其所以變有六者以數至應鐘而窮然至此則十二律七聲循環相役已遍莫非天然自有也律呂之數妙矣哉
  黃鐘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小分四百八十六全八寸七分八釐一毫六絲二忽不用
  解曰仲呂之實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盡二算當有有以通之律當變者有六故置一而六三之得七百二十九七百二十九因仲呂之十三萬一千七十二每仲呂之一當七百二十九共九十五百五十五萬一千四百八十八以三分之每分得三千一百八十五萬四百九十六又益一分上生黃鐘共一萬二千七百四十萬一千九百八十四復以七百二十九歸之為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箇七百二十九零四百八十六每黃鐘之一當七百二十九為黃鐘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零三分一之二以寸法計之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得寸者八以分法計之一萬五千三百九得分者十以釐法計之一千九百四十四得釐者八以毫法計之二十七得毫者一以絲法計之一十八得絲者六七百二十九為一一小分七百二十九為三得三分一之二為四百八十六為二忽積而計之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小分四百八十六半四寸三分八釐五毫三絲一忽得八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小分二百四十三不用全者所受役之律無長於此者也下同且黃鐘君也
  林鐘十一萬六千五百
  全五寸八分二釐四毫一絲一忽三初
  半二寸八分五釐六毫五絲六初
  解曰以黃鐘一萬二千七百四十萬一千九百八十四三分之每分得四千二百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二十八損一分下生林鐘八千四百九十三萬四千六百五十六以七百二十九歸之為林鐘之十一萬六千五百八箇七百二十九零三百二十四八十一為一初
  太簇十五萬五千三百四十四小分四百三十二
  全七寸八分二毫四絲四忽七初不用
  半三寸八分四釐五毫六絲六忽八初
  解曰以林鐘八千四百九十三萬四千六百五十六三分之每分得二千八百三十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二益一分上生太簇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四萬六千二百八以七百二十九歸之為太簇之十九萬五千三百四十四箇七百二十九零四百二十二
  南呂十萬三千五百
  全五寸
  半二寸五分六釐七毫四絲五初二秒
  解曰以太簇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四萬六千二百八三分之毎分得三千七百七十四萬八千七百三十六損一分下生南呂七千五百四十九萬七千四百七十二以七百二十九歸之為南呂之十萬三千五百六十三箇七百二十九零四十五
  姑洗十三萬八千八十四小分六十
  全七寸一釐二毫二絲一初二秒不用
  半三寸四分五釐一毫一絲一初一秒
  解曰以南呂七千五百四十九萬七千四百七十二三分之每分得二千五百十六萬五千八百二十四益一分上生姑洗一萬六十六萬三千二百九十六以七百二十九歸之為姑洗之十三萬八千八十四箇七百二十九零六十
  應鐘九萬二千五十六小分四十
  全四寸六分七毫四絲三忽一初四秒餘筭
  半二寸三分三毫六絲六忽六秒疆不用
  解曰以姑洗一萬六十六萬三千二百九十六三分之每分得三千三百五十五萬四千四百三十二損一分下生應鐘六千七百十萬八千八百六十四以七百二十九歸之為應鐘之九萬二千五十箇七百二十九零四十
  應鐘六千七百十萬八千八百六十四三分之不盡一筭
  二 二 三 六 九 六 二  一
  二千二百三十六萬九千六百二十一不盡一筭
  二 二 三 六 九 六 二
  律生五聲第六
  解曰聲生於律蓋律管之從長周徑圍積面幕其分寸釐毫絲忽無不通者以黃鐘而吹之則為宮以太簇而吹之則為商以姑洗而吹之則為角以林鐘而吹之則為徴以南呂而吹之則為羽此律管所以為聲之元也然律管相生先後上下自然有如此之聲矣豈人為之哉
  宮聲八十一

  解曰以此管吹之其聲最濁為宮聲曰八十一者以此管有八十一分也此管之聲即所謂宮夫豈
  商聲七十二

  解曰以此管而吹之其聲次濁為商聲曰七十二者以此管有七十二分也
  角聲六十四

  解曰以此管而吹之其聲半濁半清清濁之間為角曰六十四者以此管六十四分也
  徴聲五十四

  解曰以此管而吹之其聲次清為徴曰五十四者以此管有五十四分也
  羽聲四十八

  解曰以此管而吹之其聲最清為羽曰四十八者以此管有四十八分也
  變聲第七
  解曰變聲者所以接五聲之音宮比於宮徴比於徴雖有七名其實五聲而已
  變宮四十二小分六
  解曰角聲之實六十四以三分之不盡一筭既不可行當有以通之聲之變者二故置一而兩三之得九以九因角聲之實六十四一九而當角數之一為六十四箇九六十九得五百四十又四九得三十六共五百七十六以三分之毎分一百九十二損一分下生變宮得三百八十四以九歸之得三百六十為四十九又為二九是為宮之四十二又六為一分一之二即是姑洗生應鐘也
  變徴五十六小分八
  解曰以變宮三百八十四三分之每分得一百二十八益一分上生變徵得五百一十二以九歸之得五百四為五十六箇九是為徴之五十六又八為四分一之三是即應鐘生㽔賔也
  八十四聲圖第八
  正律墨書   正聲墨書
  變律朱書   半聲朱書
  十一月黃鐘宮
  六月林鐘宮黃鐘徴
  正月太簇宮林鐘徴黃鐘商
  八月南呂宮太簇徴林鐘商黃鐘羽
  三月姑洗宮南呂徴太簇商林鐘羽黃鐘角
  十月應鐘宮姑洗徴南呂商太簇羽林鐘角黃鐘變宮五月㽔賔宮應鐘徴姑洗商南呂羽太簇角林鐘黃鐘變宮變徵十二月大呂宮㽔賔徴應鐘商姑洗羽南呂角太簇林鐘變宮變徵七月夷則宮大呂徴㽔賔商應鐘羽姑洗角南呂太簇變宮變徵二月夾鐘宮夷則徴大呂商㽔賔羽應鐘角姑洗南呂變宮變徵九月無射宮夾鐘徴夷則商大呂羽㽔賔角應鐘姑洗變宮變徴四月仲呂宮無射徴夾鐘商夷則羽大呂角㽔賔應鐘變宮變徵黃鐘變仲呂徴無射商夾鐘羽夷則角大呂㽔賔變宮變徴林鐘變  仲呂商無射羽夾鐘角夷則大呂變宮變徵
  太簇變     仲呂羽無射角夾鐘夷則變宮變徴
  南呂變        仲呂角無射夾鐘變宮變徴
  姑洗變           仲呂無射變宮變徴
  應鐘變             仲呂變徴解曰十二律循其相生之序以次而為五聲二變必足其數而後已每一律役六律已徃者退方來者進如黃鐘為宮下生林鐘為徴林鐘上生太簇為商太簇下生南呂為羽南呂上生姑洗為角姑洗下生應鐘為變宮應鐘上生㽔賔為變徴黃鐘為第一林鐘為第二太簇為第三南呂為第四姑洗為第五應鐘為第六㽔賔為第七一均既畢黃鐘者退大呂者進林鐘為宮上生太簇為徴太簇下生南呂為商南呂上生姑洗為羽姑洗下生應鐘為角應鐘上生㽔賔為變宮㽔賔下生大呂為變徴一均既畢林鐘者退夷則者進自此以徃至於㽔賔則變黃鐘為變徴大呂則變黃鐘為變宮變林鐘為變徴夷則則變黃鐘為角變林鐘為變宮變大簇為變徴夾鐘則變黃鐘為羽變林鐘為角變太簇為變宮變南呂為變徴無射則變黃鐘為商變林鐘為羽變太簇為角變南呂為變宮姑洗為變徴仲呂則變黃鐘為徴變林鐘為商變太簇為羽變南呂為角變姑洗為變宮變應為變徴十二律各備七聲七聲各盡十二律而後止焉然黃鐘一均既畢林鐘為宮固相生之序而太簇為徴至㽔賔亦仍前之序更以盡十二律莫不皆然律呂之序其妙矣哉○把圖中變黃鐘以下拿來放在黃鐘以下折而員之則旋宮之義愈為明白
  六十調圖第九
  宮 商 角
  黃鐘宮黃
  此黃鐘為宮黃鐘第一調也所謂黃鐘一均之備者也
  無射商無
  此黃鐘為商黃鐘第二調也
  夷則角夷
  此黃鐘為角黃鐘第三調也
  仲呂徴仲
  此黃鐘為徴黃鐘第四調也
  夾鐘羽夾
  此黃鐘為羽黃鐘第五調也○上下宮商角徴羽者黃鐘得五聲所謂黃鐘一均之備者也左右宮商角徴羽者五聲盡黃鐘所謂黃鐘一調之備者也
  下十二律並同
  大呂宮大
  應鐘商應
  南呂角南
  㽔賔徴㽔
  姑洗羽姑
  此大呂一大調也
  太簇宮太
  黃鐘商黃
  無射角無
  林鐘徴林
  仲呂羽仲
  此太簇一大調也
  夾鐘宮夾
  大呂商大
  應鐘角應
  夷則徵夷
  㽔賔羽㽔
  此夾鐘一大調也
  姑洗宮姑
  太簇商太
  黃鐘角黃
  南呂徴南
  林鐘羽林
  此姑洗一大調也
  仲呂宮仲
  夾鐘商夾
  大呂角大
  無射徴無
  夷則羽夷
  此仲呂一大調也
  㽔賔宮㽔
  姑洗商姑
  太簇角太
  應鐘徵應
  南呂羽南
  此㽔賔一大調也
  林鐘宮林
  仲呂商仲
  夾鐘角夾
  黃鐘徴黃
  無射羽無
  此林鐘一大調也
  夷則宮夷
  㽔賔商㽔
  姑洗角姑
  大呂徴大
  應鐘羽應
  此夷則一大調也
  南呂宮南姑 㽔 夷
  林鐘商林
  仲呂角仲
  太簇徴太
  黃鐘羽黃
  此南呂一大調也
  無射宮無
  夷則商夷
  㽔賔角㽔
  夾鐘徴夾
  大呂羽大
  此無射一大調也
  應鐘宮應
  南呂商南
  林鐘角林
  姑洗徴姑
  太簇羽太
  此應鐘一大調也
  解曰始於黃鐘終於黃鍾有五調為一大調黃鐘為調首其下四調得調首為商徴角羽而一大調備矣大調五律除調首中聲必有二陰二陽六十調皆同夫六十調之序雖以十二律長短為先後然黃鐘一均之備終於南呂南呂下即無射起調一均之備終於林鐘林鐘下夷則起調一均之備終於仲呂仲呂下該㽔賔然一陽事畢陰當用事乃以仲呂起調一均之備終於大簇太簇下夾鐘起調而一大調畢矣夾鐘一均之備終於黃鐘黃鐘下大呂起調首然以大呂自左而右逆數已徃為調四律即大呂一均之備五聲之序循是而去六十調皆然律呂之數妙矣哉
  候氣第十
  𠉀氣之法
  下文皆是
  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緹縵室中
  陳氏曰為室三重室各有門為門之位外之以子中之以午內復以子布緹上圓下方愚謂門位參差
         風氣不通也為氣所動者
  灰散為物所動者灰聚
  以木為案每律各一案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實其端覆以緹素
  解曰以木為十二案加十二律其上埋於地中其管斜埋使其端與地齊入地處卑出地處高故曰內庳外高黃鐘埋於子位上頭向南㽔賔埋於午位上頭向北夾鐘埋於卯位上頭向西南呂埋於酉位上頭向東其餘八律亦各依其辰位中秋白露降採河內葭莩為灰實其管或以素羅或以素紗覆之
  按歴而候之氣至則吹灰動素小動為氣和大動為君弱臣強專政之應不動為君嚴猛之應
  其陞降之數陽𠉀則陽律陞多陰律陞少陰候則陰律陞多陽律陞少
  在冬至則黃鐘九寸陞五分一釐三毫
  大寒則大呂八寸三分七釐六毫陞三分七釐六毫
  雨水則太簇八寸陞四分五釐一毫六絲
  春分則夾鐘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陞三分三釐七毫三絲榖雨則姑洗七寸一分陞四分 釐五毫四絲三怱
  小滿則仲呂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陞三分呂三毫四絲六忽夏至則㽔賔六寸二分八釐陞二分八釐
  大暑則林鐘六寸釐四毫
  處暑則夷則五寸五分五釐五毫陞二分五釐五毫
  秋分則南呂五寸三分陞三分呂四毫一絲
  霜降則無射四十八分八釐四毫八絲陞二分二釐四毫八絲小雪則應鐘四寸六分六釐陞三分一毫一絲
  審度第十一
  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長短也生於黃鐘之長以子榖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
  解曰凢黍積於管中則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滿一分積九十分則千有二百黍矣故此九十黍之數與下章千二百黍之數其實一也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數始於一終於十者天地之全數也律未成之前有是數而未見律成而後數始得以形焉度之成在律之後度之數在律之前故律之長短圍徑以度之寸分之數而定焉
  嘉量第十二
  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生於黃鐘之容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其龠以升水準其槩以度數審其容一龠積八百一十分合龠為合兩龠也積一千六百二十分十合為升二十龠也積一萬六千二百分十升為斗百合二百龠也積十六萬二千分十斗為斛二千龠千闕  也積一百六十二萬分
  謹權衡第十三
  權衡者銖兩斤鈞石所以權輕重也生於黃鐘之重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其龠百黍一銖一龠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兩龠也十六兩為斤三十二龠三百八十四銖也三十斤為鈞九百六十龠一萬一千五百一十銖四百八十兩也四鈞為石三千八百四十龠四萬六千八十銖一萬九千二百兩也○




  苑洛志樂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三
  明 韓邦竒 撰
  起調則例
  黃鐘內調十二律倣此
  黃鐘宮調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商調 大 南 姑 應 㽔 大 夷角調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徵調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羽調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黃鐘外調十二律倣此
  黃鐘為宮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為商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為角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為徵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為羽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黃鐘用二變七轉歸宮之調十二律皆然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黃鐘用五聲不用二變九轉歸宮之調十二律皆然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十二宮調
  一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二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三奏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四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五奏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六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七奏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八奏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九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十奏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十一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十二奏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十二商調
  一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二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三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四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五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六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七奏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無八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九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十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十一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十二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十二角調
  一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二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三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四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五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六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七奏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八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九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十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十一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十二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十二徵調
  一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二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三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四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五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六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七奏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八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九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十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十一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十二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十二羽調
  一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二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三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四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五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六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七奏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八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九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十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十一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十二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周樂起羽黃鐘調十二律皆然
  黃鐘起宮之羽十回宮所謂若樂九變者也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黃鐘起徵之羽九回宮所謂若樂八變者也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黃鐘起商之羽八回宮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黃鐘起羽之羽七回宮所謂若樂六變者也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黃鐘起角之羽六回宮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黃鐘之變宮雖不起調乃回宮之律五轉四變即回宮所謂上九徵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者是也
  清宮雙調十二律皆然
  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損益隔八連珠調十二律皆然
  此為諸調之首最為深雅天然之妙人但知起調之宮黃鐘生林鐘而不知黃鐘十二律既備復生黃鐘以歸宮又復生林鐘以起調如一綍之相連本末皆生與諸調不同
  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清角之調
  林鐘以姑洗為羽周樂以羽起聲為姑洗姑洗乃黃鐘之角然用姑洗半聲故為清角黃鐘起調林鐘起宮姑洗起聲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慢角之調
  黃鐘宮至姑洗角改調仍用姑洗全聲黃鐘起調姑洗接調
  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少商之調亦云清商
  仲呂以太簇為羽周樂以羽起聲為太簇太簇乃黃鐘之商然用太簇半聲故為少商黃鐘起調仲呂起宮太簇起聲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下徵之調
  無射以林鐘為羽周樂以羽起聲為林鐘林鐘為黃鐘之徵然用林鐘半聲故為下徵黃鐘起調無射起宮林鐘起聲
  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自周公作樂之後前代之制無考後世皆宗周樂故起調率若此清少下三調皆用子若然器須三十六否則兼音
  孫子曰聲不過五五聲之變至不可窮也此其大凡也或備或摘在乎人之所用耳
  全半倍正子則例
  依古法一均七聲歸宮律管各自備全半正倍之外不須再具子聲最整齊自然應鐘管之全角即㽔賓之半聲應鐘管之全羽即夷則之半聲也
  宮徵商羽兩倡兩和四聲已具再起倡聲其序該半者復用全起每四聲即起全聲不須用子聲矣八聲而後別起全則應鐘變子為仲呂半聲生黃鐘半聲和聲反長必用子聲一聲復起全
  長調左轉至八聲用半九聲復用全起倡若依次用半如夷則承大呂用半之後主夾鐘之半長於夷則宮倡短而徵和長則夾鐘當用半之半為子聲至於無射之子生仲呂之子仲呂又長則當用子之子然律無四聲止有正倍子之三聲不可行矣故第十三該起全遇黃鐘則用半尊律止倡和亦諧凡長調至九聲則當復用全
  右轉至九聲起半
  周樂雲門起羽兩倡兩和兩全兩半則易律如黃鐘為宮起南呂歴姑洗應鐘至㽔賓則接大呂復起全至黃鐘歸宮則序當用半然歸宮用全聲
  咸池十四聲則十聲至黃鐘用半至林用全太用半林復用全黃歸宮用變全
  管子當用半之半者不必別具子聲止於短孔內用兼音可也
  凡聲遇黃鐘除為宮歸用全餘皆用半尊律也歸宮雖用全亦用變
  十二律為宮七聲全半
  正聲倍子而為母子聲半正而為子若黃鐘之管正聲九寸為均其子聲則四寸半三分損一下生林鐘之子又三分益一上生太簇之子由是第之終於中呂以從十二母相生之法故黃鐘為宮而下生林鐘為徵林鐘上生太簇為商太簇下生南呂為羽南呂上生姑洗為角姑洗下生應鐘為變宮應鐘上生㽔賔為變徵此黃鐘之調皆得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聲大呂為宮而下生夷則為徵夷則上生夾鐘為商夾鐘下生無射為羽無射上生仲呂為角仲呂生黃鐘為變宮黃鐘長用半黃鐘生林鐘為變徵此大呂之調用正律之聲六半律之聲一也太簇為宮而下生南呂為徵南呂上生姑洗為商姑洗下生應鐘為羽應鐘上生㽔賔為角㽔賔生大呂為變宮大呂長用半㽔賔生大呂為變徵用正律之聲六半律之聲一也夾鐘為宮而下生無射為徵無射生仲呂為商仲呂上生黃鐘為羽黃鐘正律聲長非仲呂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黃鐘下生林鐘為角林鐘子律聲短非仲呂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角林鐘生太簇為變宮太簇長用半太簇生南呂為變徵此夾鐘之調正聲五子聲二也姑洗為宮而下生應鐘為徵應鐘上生㽔賔為商㽔賔上生大呂為羽大呂正律聲非㽔賔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大呂下生夷則為角夷則子律聲短非㽔賔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角夷則生夾鐘為變宮夾鐘長用半夾鐘生無射為變徵此姑洗之調正聲五子聲二也仲呂為宮而上生黃鐘為徵黃鐘正律聲長非仲呂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黃鐘下生林鐘為商林鐘子律聲短非仲呂為宮之次故還用正聲為商林鐘上生太簇為羽太簇正律聲長非林鐘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太簇下生南呂為角南呂生姑洗為變宮姑洗長用半姑洗生應鐘為變徵此仲呂之調正聲四子聲三也㽔賔為宮而下生大呂為徵大呂正律聲長非㽔賔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大呂下生夷則為商夷則上生夾鐘為羽夾鐘正律聲長非夷則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夾鐘下生無射為角無射子律聲短非夷則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角無射生仲呂為變宮仲呂長用半仲呂生黃鐘為變徵用半此㽔賔之調正聲三子聲四也林鐘為宮而上生太簇為徵太簇正律聲長非林鐘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太簇下生南呂為商南呂上生姑洗為羽姑洗正律聲長非南呂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姑洗下生應鐘為角應鐘子律聲短非南呂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角應鐘生㽔賔為變宮㽔賔長用半㽔賔生大呂為變徵用半此林鐘之調正聲三子聲四也夷則為宮而上生夾鐘為徵夾鐘正律聲長非夷則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夾鐘下生無射為商無射子律聲短非夷則為宮之次故還用正聲為商無射上生仲呂為羽仲呂正律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仲呂上生黃鐘為角黃鐘正律聲長非無射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黃鐘生林鐘為變宮林鐘長用半林鐘生太簇為變徵用半此夷則之調正聲二子聲五也南呂為宮南呂上生姑洗為徵姑洗正律聲長非南呂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姑洗下生應鐘為商應鐘子律聲短非南呂為宮之次故用正聲為商應鐘上生㽔賔為羽㽔賔正律聲長非應鐘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㽔賔上生大呂為角大呂正律聲長非應鐘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大呂生夷則為變宮夷則長用半夷則生夾鐘為變徵用半此南呂之調正聲二子聲五也無射為宮而上生仲呂為徵仲呂正律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仲呂上生黃鐘為商黃鐘正律聲長非無射為宮之次故用子聲為商黃鐘下生林鐘為羽林鐘正律聲長非黃鐘子聲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林鐘上生太簇為角太簇正律聲長非黃鐘子聲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太簇生南呂為變宮南呂長用半南呂生姑洗為半徵用半此無射之調正聲一子聲六也應鐘為宮應鐘上生㽔賔為徵㽔賔正律聲長非應鐘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徵㽔賔上生大呂為商大呂正律聲長非應鐘為宮之次故用子聲為商大呂下生夷則為羽夷則正律聲長非㽔賔子聲為徵之次故用子聲為羽夷則上生夾鐘為角夾鐘正律聲長非大呂子聲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夾鐘生無射為變宮無射長用半無射生仲呂為變徵用半此應鐘之調正聲一子聲六也此用半之大法若調有不同各於其調而均聲惟取諧和而已
  祀天神
  冬至祀天神降神之樂用黃鐘九變
  冬至陽生十一月子黃鐘冬至應候之管為子十一月之律天為陽之尊黃鐘九寸九乃陽之極故祀天用黃鐘圜丘圍三用全三三九也黃鐘一調九變黃鐘用五聲五聲用黃鐘一大調備也
  樂用曰黃鐘為宮無射之商夷則之角仲呂之徵夾鐘之羽靁鼓靁鞀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至日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九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舞用雲門者樂雖與周樂異然舞節隂辰陽辰則一也同一俯仰進退黃鐘一變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黃無射二變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無再作
  夷則二變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夷再作
  仲呂二變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仲再作
  夾鐘二變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夾再作
  一奏始奏黃鐘生林鐘繼奏林鐘生太簇以至黃鐘復生林鐘雙調雙歸宮如雜組經緯成文而不亂自然之妙也正半宮商按律而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二奏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三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四奏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林 黃 仲 無
  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五奏
  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六奏
  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七奏
  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八奏
  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九奏
  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十奏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㽔應姑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應姑南
  十一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夷夾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夾無
  十二奏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夷大㽔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大㽔應
  夏至祭地祇之樂用㽔賔六變
  夏至隂生五月午㽔賔應候之管五月之律地為隂之尊㽔賔乃隂之極祭地用㽔賔方澤圍四用半三二六也㽔賔一調六變㽔賔用五聲五聲用㽔賔一大調備矣
  樂用曰㽔賔為宮姑洗之商太簇之角應鐘之徵南呂之羽靈鼓靈鞀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至日於地中之方澤奏之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舞用咸池解見祀天神下
  㽔賔二變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㽔
  再作
  姑洗一變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姑
  太簇一變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太
  應鐘一變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應
  南呂一變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
  黃鐘兩起調姑洗兩應調夷則兩接調黃鐘見調姑洗收宮
  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太南姑
  二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林黃仲
  十一
  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黃 林 太
  十二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南 太 林
  四時享人鬼降神之樂用太簇八變
  人生於寅太簇寅月之律故享人鬼用太簇寅月之中上去子陽六十日下去午隂一百二十日太簇上戴乎天六十日陽一也一六十也下履乎地一百二十日隂二也二六十也太簇位乎中有人象焉於天缺其一於地多其二故太簇八變用五聲五聲用太簇一大調備矣
  樂用曰太簇為宮黃鐘之商無射之角林鐘之徵仲呂之羽路鼓路鞀隂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徳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八變則人鬼皆格可得而禮矣太簇一變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黃鐘二變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再作
  無射二變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再作
  林鐘二變
  林太南姑應㽔大
  再作
  仲呂一變
  仲黃林太南姑應
  
  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
  
  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十一
  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十二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苑洛志樂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四
  明 韓邦竒 撰
  擬周慶賀
  元和囘陽之曲左轉左行七變隔八而至大呂右轉右行七變隔八而至應鐘天然自有也世儒以五轉至大呂既右轉矣安得至大呂
  起黃鐘徵之徵
  徵火火能生土土能尅水北屬水南屬火火能生土則尅水矣十變而遇黃鐘十宮數土也何以十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為十也徵十變而復見黃鐘火能生土自然之數妙矣與周樂補輳者不同世儒以起徵為淫及於商非也淫及於商蓋起羽及歸宮復生徵商及羽為一周乃竆樂之變也若以起徵為淫及則韶樂起宮亦及於商矣舊解以商為紂
  黃鐘起調  林鐘起宮  太簇起聲
  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囘調
  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
  大呂起調  夷則起宮  夾鐘起聲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囘調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
  太簇起調  南呂起宮  姑洗起聲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囘調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夾鐘起調  無射起宮  仲呂起聲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囘調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
  姑洗起調  應鐘起宮  㽔賔起聲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
  囘調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仲呂起調  黃鐘起宮  林鐘起聲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囘調
  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
  㽔賔起調  大呂起宮  夷則起聲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
  囘調
  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林鐘起調  太簇起宮  南呂起聲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囘調
  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夷則起調  夾鐘起宮  無射起聲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
  囘調
  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南呂起調  姑洗起宮  應鐘起聲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囘調
  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無射起調  仲呂起宮  黃鐘起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囘調
  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應鐘起調  㽔賔起宮  大呂起聲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囘調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
  擬周房中
  順和從陽之曲右轉右行七變而至黃鐘右轉左行五變而至太簇 仍宗黃鐘黃鐘之徵也不用九者從黃鐘也
  起大呂徵之徵
  大呂起調  㽔賔起宮  應鐘起聲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
  黃鐘起調  仲呂起宮  無射起聲
  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應鐘起調  姑洗起宮  南呂起聲
  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無射起調  夾鐘起宮  夷則起聲
  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南呂起調  太簇起宮  林鐘起聲
  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夷則起調  大呂起宮  㽔賔起聲
  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林鐘起調  黃鐘起宮  仲呂起聲
  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
  㽔賔起調  應鐘起宮  姑洗起聲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仲呂起調  無射起宮  夾鐘起聲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
  姑洗起調  南呂起宮  太簇起聲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夾鐘起調  夷則起宮  大呂起聲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
  太簇起調  林鐘起宮  黃鐘起聲
  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
  擬周世子
  中和承陽之曲仍宗黃鐘之商統於尊也用八律五聲類調
  八宮之曲
  太簇為宮
  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夾鐘為宮
  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姑洗為宮
  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仲呂為宮
  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㽔賔為宮
  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林鐘為宮
  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夷則為宮
  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南呂為宮
  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八商之曲
  太簇為商  黃鐘起宮  黃鐘之商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夾鐘為商  大呂起宮  大呂之商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
  姑洗為商  太簇起宮  太簇之商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仲呂為商  夾鐘起宮  夾鐘之商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
  㽔賔為商  姑洗起宮  姑洗之商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林鐘為商  仲呂起宮  仲呂之商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夷則為商  㽔賔起宮  㽔賔之商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南呂為商  林鐘起宮  林鐘之商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八角之曲
  太簇為角  無射起宮  無射之角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夾鐘為角  應鐘起宮  應鐘之角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
  姑洗為角  黃鐘起宮  黃鐘之角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仲呂為角  大呂起宮  大呂之角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
  㽔賔為角  太簇起宮  大簇之角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林鐘為角  夾鐘起宮  夾鐘之角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夷則為角  姑洗起宮  姑洗之角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南呂為角  仲呂起宮  仲呂之角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八徵之曲
  太簇為徵  林鐘起宮  林鐘之徵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夾鐘為徵  夷則起宮  夷則之徵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姑洗為徵  南呂起宮  南呂之徵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仲呂為徵  無射起宮  無射之徵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㽔賔為徵  應鐘起宮  應鐘之徵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
  林鐘為徵  黃鐘起宮  黃鐘之徵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夷則為徵  大呂起宮  大呂之徵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
  南呂為徵  太簇起宮  太簇之徵
  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八羽之曲
  太簇為羽  仲呂起宮  仲呂之羽
  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夾鐘為羽  㽔賔起宮  㽔賔之羽
  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姑洗為羽  林鐘起宮  林鐘之羽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仲呂為羽  夷則起宮  夷則之羽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㽔賔為羽  南呂起宮  南呂之羽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林鐘為羽  無射起宮  無射之羽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夷則為羽  應鐘起宮  應鐘之羽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南呂為羽  黃鐘起宮  黃鐘之羽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擬周房中
  中和從陽之曲黃鐘之羽不用七者從太簇也雖雲宮短徵長然音節妙合出於自然且從陽之義
  八宮之曲
  南呂為宮
  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無射為宮
  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
  應鐘為宮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黃鐘為宮
  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
  大呂為宮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太簇為宮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夾鐘為宮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姑洗為宮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八商之曲
  南呂為商  應鐘起宮  應鐘之商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無射為商  黃鐘起宮  黃鐘之商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
  應鐘為商  大呂起宮  大呂之商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黃鐘為商  太簇起宮  太簇之商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大呂為商  夾鐘起宮  夾鐘之商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太簇為商  姑洗起宮  姑洗之商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夾鐘為商  仲呂起宮  仲呂之商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姑洗為商  㽔賔起宮  㽔賔之商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八角之曲
  南呂為角  大呂起宮  大呂之角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無射為角  太簇起宮  太簇之角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應鐘為角  夾鐘起宮  夾鐘之角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黃鐘為角  姑洗起宮  姑洗之角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大呂為角  仲呂起宮  仲呂之角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太簇為角  㽔賔起宮  㽔賔之角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夾鐘為角  林鐘起宮  林鐘之角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姑洗為角  夷則起宮  夷則之角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八徵之曲
  南呂為徵  姑洗起宮  姑洗之徵
  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無射為徵  仲呂起宮  仲呂之徵
  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應鐘為徵  㽔賔起宮  㽔賔之徵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
  黃鐘為徵  林鐘起宮  林鐘之徵
  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
  大呂為徵  夷則起宮  夷則之徵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
  太簇為徵  南呂起宮  南呂之徵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夾鐘為徵  無射起宮  無射之徵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
  姑洗為徵  應鐘起宮  應鐘之徵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八羽之曲
  南呂為羽  㽔賔起宮  㽔賔之羽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無射為羽  林鐘起宮  林鐘之羽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應鐘為羽  夷則起宮  夷則之羽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黃鐘為羽  南呂起宮  南呂之羽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大呂為羽  無射起宮  無射之羽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太簇為羽  應鐘起宮  應鐘之羽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夾鐘為羽  黃鐘起宮  黃鐘之羽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姑洗為羽  大呂起宮  大呂之羽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擬周世孫
  咸和繼陽之曲起姑洗黃鐘之角也六調
  六宮之曲
  姑洗為宮
  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仲呂為宮
  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㽔賔為宮
  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林鐘為宮
  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夷則為宮
  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南呂為宮
  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六商之曲
  姑洗為商  太簇起宮  太簇之商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仲呂為商  夾鐘起宮  夾鐘之商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
  㽔賔為商  姑洗起宮  姑洗之商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林鐘為商  仲呂起宮  仲呂之商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夷則為商  㽔賔起宮  㽔賔之商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南呂為商  林鐘起宮  林鐘之商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六角之曲
  姑洗為角  黃鐘起宮  黃鐘之角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仲呂為角  大呂起宮  大呂之角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㽔賔為角  太簇起宮  太簇之角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林鐘為角  夾鐘起宮  夾鐘之角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夷則為角  姑洗起宮  姑洗之角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南呂為角  仲呂起宮  仲呂之角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六徵之曲
  姑洗為徵  南呂起宮  南呂之徵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仲呂為徵  無射起宮  無射之徵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㽔賔為徵  應鐘起宮  應鐘之徵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
  林鐘為徵  黃鐘起宮  黃鐘之徵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夷則為徵  大呂起宮  大呂之徵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
  南呂為徵  太簇起宮  太簇之徵
  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六羽之曲
  姑洗為羽  林鐘起宮  林鐘之羽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仲呂為羽  夷則起宮  夷則之羽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㽔賔為羽  南呂起宮  南呂之羽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林鐘為羽  無射起宮  無射之羽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夷則為羽  應鐘起宮  應鐘之羽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南呂為羽  黃鐘起宮  黃鐘之羽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擬周房中
  咸和從陽之曲起應鐘實黃鐘之變宮不用五者從陽也
  六宮之曲
  應鐘為宮
  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黃鐘為宮
  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
  大呂為宮
  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太簇為宮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夾鐘為宮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姑洗為宮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六商之曲
  應鐘為商  大呂起宮  大呂之商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黃鐘為商  太簇起宮  太簇之商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大呂為商  夾鐘起宮  夾鐘之商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太簇為商  姑洗起宮  姑洗之商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夾鐘為商  仲呂起宮  仲呂之商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姑洗為商  㽔賔起宮  㽔賔之商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六角之曲
  應鐘為角  夾鐘起宮  夾鐘之角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黃鐘為角  姑洗起宮  姑洗之角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大呂為角  仲呂起宮  仲呂之角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太簇為角  㽔賔起宮  㽔賔之角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夾鐘為角  林鐘起宮  林鐘之角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姑洗為角  夷則起宮  夷則之角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六徵之曲
  應鐘為徵  㽔賔起宮  㽔賔之徵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
  黃鐘為徵  林鐘起宮  林鐘之徵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
  大呂為徵  夷則起宮  夷則之徵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
  太簇為徵  南呂起宮  南呂之徵
  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夾鐘為徵  無射起宮  無射之徵
  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
  姑洗為徵  應鐘起宮  應鐘之徵
  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六羽之曲
  應鍾為羽  夷則起宮  夷則之羽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黃鐘為羽  南呂起宮  南呂之羽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大呂為羽  無射起宮  無射之羽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太簇為羽  應鐘起宮  應鐘之羽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夾鐘為羽  黃鐘起宮  黃鐘之羽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姑洗為羽  大呂起宮  大呂之羽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宴臣下
  太和之曲樂雖宴臣下然人主主之於上起調雖自㽔賔仍用備樂雙調也始於㽔賔終於㽔賔為一調始於黃鐘終於黃鐘為一調
  㽔賔起調  大呂起宮  夷則起聲
  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
  林鐘起調  太簇起宮  南呂起聲
  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
  夷則起調  夾鐘起宮  無射起聲
  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
  南呂起調  姑洗起宮  應鐘起聲
  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
  無射起調  仲呂起宮  黃鐘起聲
  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
  應鐘起調  㽔賔起宮  大呂起聲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
  黃鐘起調  林鐘起宮  太簇起聲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大呂起調  夷則起宮  夾鐘起聲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
  太簇起調  南呂起宮  姑洗起聲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夾鐘起調  無射起宮  仲呂起聲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姑洗起調  應鐘起宮  㽔賔起聲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
  仲呂起調  黃鐘起宮  林鐘起聲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廷樂雖七調其實黃鐘一均之備樂房中黃鐘徵調
  世子黃鐘商調羽調
  世孫黃鐘角調變宮
  宴臣下㽔賔黃鐘變徵
  此七調古今絶倡也
  黃鐘左行隔八生林鐘三分損一及林鐘右行隔八生黃鐘則三分益一為有餘若黃鐘為徵用半則多五分然可借用兼音亦可諧和
  聲雖有七然至角則當改調古人所以有清角慢角之調亦自然而然不得已也若不改調黃鐘至㽔賔下接大呂不能諧聲是黃鐘不能接大呂矣故必改調則大呂不得為宮用半以接聲必用七音以接律必須改調以接聲大呂既不得為宮則姑洗當為宮


  苑洛志樂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五
  明 韓邦竒 撰
  樂儀
  凡例
  柷起衆樂      敔止衆樂
  鼖鼓起一宮應鼓節之 鏞鐘止一宮鐸収之
  鎛鐘起一節     特磬収一節
  拊鼓押二字堂上   鞀鼓押二字堂下
  陽律左轉      隂律右轉
  黃鐘左旋用二變七旋而起大呂大呂右旋亦用二變七旋而起黃鐘世儒知右旋而不得其義以五旋起大呂豈惟隔八三分之無所用乃右旋而卻左行黃鐘雖接大呂而不能生大呂此乃五旋適然而遇音節全然不合錯亂之甚用二變右旋右行與左旋契合天然之妙節節不差乃古今製作未之及者也
  圜丘
  降神
  撞柷先底次左次右撞者三黃
  鐘一變靁衆樂齊舉
  鼓一應鼓二堂
  上堂    下堂   上堂    下黃鐘鎛鐘鎛舂合正鐘林   鐘特磬特應尺正磬黃
  鐘歌舞    林   鐘歌舞    黃鐘歌鐘編  鐘林   鐘歌鐘編  鐘黃鐘歌磬編  磬林   鐘歌磬編  磬黃
  鐘笙笙   林    鐘笙笙   黃
  鐘瑟塤   林    鐘瑟篪   黃
  鐘琴篴   林    鐘琴篴   黃
  鐘簫簫   林    鐘簫簫   林
  鐘拊鞀   堂
  上堂    下堂   上堂    下衆太蔟鎛鐘舂四正鎛鐘   南呂特磬應工正特磬
  太簇歌    舞   南呂歌    舞太簇歌鐘  編鐘   南呂歌鐘  編鐘太簇歌磬  編磬   南呂歌磬  編磬
  太簇笙   笙    南呂笙   笙
  太簇瑟   塤    南呂瑟   篪
  太簇琴   篴    南呂琴   篴
  太簇簫   簫    南呂簫   簫
  南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姑洗鎛鐘舂一正鎛鐘   應鐘特磬應六正特磬
  姑洗歌    舞   應鐘歌    舞姑洗歌鐘  編鐘   應鐘歌鐘  編鐘姑洗歌磬  編磬   應鐘歌磬  編磬
  姑洗笙   笙    應鐘笙   笙
  姑洗瑟   塤    應鐘瑟   篪
  姑洗琴   篴    應鐘琴   篴
  姑洗簫   簫    應鐘簫   簫
  應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㽔賓鎛鐘舂上正鎛鐘   黃鐘特磬應歸宮特磬
  㽔賓歌    舞   黃鐘歌   舞㽔賓歌鐘  編鐘   黃鐘歌鐘  編鐘㽔賓歌磬  編磬   黃鐘歌磬  編磬
  㽔賓笙   笙    黃鐘笙   笙
  㽔賓瑟   塤    黃鐘瑟   篪
  㽔賓琴   篴    黃鐘琴   篴
  㽔賓簫   簫    黃鐘簫   簫
  黃鐘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無射二變
  靁皷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無射鎛鐘舂合正鎛鐘   仲呂特磬應尺半特磬
  無射歌    舞   仲呂歌    舞無射歌鐘  編鐘   仲呂歌鐘  編鐘無射歌磬  編磬   仲呂歌磬  編磬
  無射笙   笙    仲呂笙   笙
  無射瑟   塤    仲呂瑟   篪
  無射琴   篴    仲呂琴   篴
  無射簫   簫    仲呂簫   簫
  仲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黃鐘鎛鐘舂四半鎛鐘   林鐘特磬應工半特磬
  黃鐘歌    舞   林鐘歌    舞黃鐘歌鐘  編鐘   林鐘歌鐘  編鐘黃鐘歌磬  編磬   林鐘歌磬  編磬
  黃鐘笙   笙    林鐘笙   笙
  黃鐘瑟   塤    林鐘瑟   篪
  黃鐘琴   篴    林鐘琴   篴
  黃鐘簫   簫    林鐘簫   簫
  林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太簇鎛鐘舂一半鎛鐘   南呂特磬應六半特磬
  太簇歌    舞   南呂歌    舞太簇歌鐘  編鐘   南呂歌鐘  編鐘太簇歌磬  編磬   南呂歌磬  編磬
  太簇笙   笙    南呂笙   笙
  太簇瑟   塤    南呂瑟   篪
  太簇琴   篴    南呂琴   篴
  太簇簫   簫    南呂簫   簫
  南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姑洗鎛鐘舂上半鎛鐘   無射特磬應歸宮特磬
  姑洗歌    舞   無射歌    舞姑洗歌鐘  編鐘   無射歌鐘  編鐘姑洗歌磬  編磬   無射歌磬  編磬
  姑洗笙   笙    無射笙   笙
  姑洗瑟   塤    無射瑟   篪
  姑洗琴   篴    無射琴   篴
  姑洗簫   簫    無射簫   簫
  無射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夷則二變
  靁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夷則鎛鐘舂合正鎛鐘   夾鐘特磬應尺半特磬
  夷則歌    舞   夾鐘歌    舞夷則歌鐘  編鐘   夾鐘歌鐘  編鐘夷則歌磬  編磬   夾鐘歌磬  編磬
  夷則笙   笙    夾鐘笙   笙
  夷則瑟   塤    夾鐘瑟   篪
  夷則琴   篴    夾鐘琴   篴
  夷則簫   簫    夾鐘簫   簫
  夾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無射鎛鐘舂四正鎛鐘   仲呂特磬應工半特磬
  無射歌    舞   仲呂歌    舞無射歌鐘  編鐘   仲呂歌鐘  編鐘無射歌磬  編磬   仲呂歌磬  編磬
  無射笙   笙    仲呂笙   笙
  無射瑟   塤    仲呂瑟   篪
  無射琴   篴    仲呂琴   篴
  無射簫   簫    仲呂簫   簫
  仲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黃鐘鎛鐘舂一半鎛鐘   林鐘特磬應六半特磬
  黃鐘歌    舞   林鐘歌    舞黃鐘歌鐘  編鐘   林鐘歌鐘  編鐘黃鐘歌磬  編磬   林鐘歌磬  編磬
  黃鐘笙   笙    林鐘笙   笙
  黃鐘瑟   塤    林鐘瑟   篪
  黃鐘琴   篴    林鐘琴   篴
  黃鐘簫   簫    林鐘簫   簫
  林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太簇鎛鐘舂上半鎛鐘   夷則特磬應歸宮特磬
  太簇歌    舞   夷則歌    舞太簇歌鐘  編鐘   夷則歌鐘  編鐘太簇歌磬  編磬   夷則歌磬  編磬
  太簇笙   笙    夷則笙   笙
  太簇瑟   塤    夷則瑟   篪
  太簇琴   篴    夷則琴   篴
  太簇簫   簫    夷則簫   簫
  夷則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仲呂二變
  靁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仲呂鎛鐘舂合正鎛鐘   黃鐘特磬應尺半特磬
  仲呂歌    舞   黃鐘歌    舞仲呂歌鐘  編鐘   黃鐘歌鐘  編鐘仲呂歌磬  編磬   黃鐘歌磬  編磬
  仲呂笙   笙    黃鐘笙   笙
  仲呂瑟   塤    黃鐘瑟   篪
  仲呂琴   篴    黃鐘琴   篴
  仲呂簫   簫    黃鐘簫   簫
  黃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林鐘鎛鐘舂四變鎛鐘   太簇特磬應工半特磬
  林鐘歌    舞   太簇歌    舞林鐘歌鐘  編鐘   太簇歌鐘  編鐘林鐘歌磬  編磬   太簇歌磬  編磬
  林鐘笙   笙    太簇笙   笙
  林鐘瑟   塤    太簇瑟   篪
  林鐘琴   篴    太簇琴   篴
  林鐘簫   簫    太簇簫   簫
  太簇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南呂鎛鐘舂一變鎛鐘   姑洗特磬應六半特磬
  南呂歌    舞   姑洗歌    舞南呂歌鐘  編鐘   姑洗歌鐘  編鐘南呂歌磬  編磬   姑洗歌磬  編磬
  南呂笙   笙    姑洗笙   笙
  南呂瑟   塤    姑洗瑟   篪
  南呂琴   篴    姑洗琴   篴
  南呂簫   簫    姑洗簫   簫
  姑洗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應鐘鎛鐘舂上變鎛鐘   仲呂特磬應歸宮特磬
  應鐘歌    舞   仲呂歌    舞應鐘歌鐘  編鐘   仲呂歌鐘  編鐘應鐘歌磬  編磬   仲呂歌磬  編磬
  應鐘笙   笙    仲呂笙   笙
  應鐘瑟   塤    仲呂瑟   篪
  應鐘琴   篴    仲呂琴   篴
  應鐘簫   簫    仲呂簫   簫
  仲呂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夾鐘二變
  靁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夾鐘鎛鐘舂合正鎛鐘   無射特磬應尺正特磬
  夾鐘歌    舞   無射歌    舞夾鐘歌鐘  編鐘   無射歌鐘  編鐘夾鐘歌磬  編磬   無射歌磬  編磬
  夾鐘笙   笙    無射笙   笙
  夾鐘瑟   塤    無射瑟   篪
  夾鐘琴   篴    無射琴   篴
  夾鐘簫   簫    無射簫   簫
  無射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仲呂鎛鐘舂四正鎛鐘   黃鐘特磬應工半特磬
  仲呂歌    舞   黃鐘歌    舞仲呂歌鐘  編鐘   黃鐘歌鐘  編鐘仲呂歌磬  編磬   黃鐘歌磬  編磬
  仲呂笙   笙    黃鐘笙   笙
  仲呂瑟   塤    黃鐘瑟   篪
  仲呂琴   篴    黃鐘琴   篴
  仲呂簫   簫    黃鐘簫   簫
  黃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林鐘鎛鐘舂一變鎛鐘   太簇特磬應六半特磬
  林鐘歌    舞   太簇歌    舞林鐘歌鐘  編鐘   太簇歌鐘  編鐘林鐘歌磬  編磬   太簇歌磬  編磬
  林鐘笙   笙    太簇笙   笙
  林鐘瑟   塤    太簇瑟   篪
  林鐘琴   篴    太簇琴   篴
  林鐘簫   簫    太簇簫   簫
  太簇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南呂鎛鐘舂上變鎛鐘   夾鐘特磬應歸宮特磬
  南呂歌    舞   夾鐘歌    舞南呂歌鐘  編鐘   夾鐘歌鐘  編鐘南呂歌磬  編磬   夾鐘歌磬  編磬
  南呂笙   笙    夾鐘笙   笙
  南呂瑟   塤    夾鐘瑟   篪
  南呂琴   篴    夾鐘琴   篴
  南呂簫   簫    夾鐘簫   簫
  夾鐘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迎神
  鼖鼓一應鼓二
  堂上
  黃鐘鎛鐘林鐘特磬太簇鎛鐘南呂特磬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再作   林鐘拊  再作   南呂拊
  再作        再作
  姑洗鎛鐘應鐘特磬㽔賓鎛鐘大呂特磬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賓歌  大呂歌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賓歌鐘 大呂歌鐘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賓歌磬 大呂歌磬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賓笙  大呂笙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賓瑟  大呂瑟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賓琴  大呂琴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賓簫  大呂簫再作   應鐘拊  再作   大呂拊
  再作        再作
  夷則鎛鐘夾鐘特磬無射鎛鐘仲呂特磬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再作   夾鐘拊  再作   仲呂拊
  再作        再作
  黃鐘鎛鐘林鐘特磬
  黃鐘歌  林鐘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黃鐘瑟  林鐘瑟
  黃鐘琴  林鐘琴
  黃鐘簫  林鐘簫
  再作   林鐘拊
  鏞鐘一振鐸二
  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
  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
  始奏黃鐘生林鐘繼奏林鐘生太簇以至黃鐘復生林鐘雙調雙歸宮凡奏如黃鐘宮生林鐘徴相應太簇商生南呂羽相應至林鐘生太簇則無所用此調黃鐘生林鐘林鐘復生太簇生生迭奏如貫珠之連如雜組經緯以成文天然之妙也正半宮商按律用堂下
  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 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黃鐘塤  林鐘篪  太簇塤  南呂篪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再作   林鐘鞀  再作   南呂鞀
  再作        再作
  姑洗鎛鐘 應鐘特磬 㽔賓鎛鐘 大呂特磬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㽔賓編鐘 大呂編鐘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㽔賓編磬 大呂編磬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賓笙  大呂笙姑洗塤  應鐘篪  㽔賓塤  大呂篪姑洗篴  應鐘篴  㽔賓篴  大呂篴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賓簫  大呂簫再作   應鐘拊  再作   大呂鞀
  再作        再作
  夷則鎛鐘 夾鐘特磬 無射鎛鐘 仲呂特磬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夷則塤  夾鐘篪  無射塤  仲呂篪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再作   夾鐘鞀  再作   仲呂鞀
  再作        再作
  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
  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黃鐘笙  林鐘笙
  黃鐘塤  林鐘篪
  黃鐘篴  林鐘篴
  黃鐘簫  林鐘簫
  再作   林鐘鞀
  再作
  參神  古人灼見天道之實深識義理之㣲凡祭雖天地山川必有屍故古有迎屍之樂後世無屍故有迎神之樂神降則迎神至則參三禮俱不可廢
  樂同上但用大呂之聲
  迎牲
  樂同上但用太簇之聲
  進玉帛
  樂同上但用夾鐘之聲
  初獻
  樂同上但用姑洗之聲堂下用陽辰之舞
  亞獻
  樂同上但用仲呂之聲堂下用陽辰之舞
  終獻
  樂同上但用㽔賓之聲堂下用隂辰之舞
  飲福
  樂同上但用林鐘之聲
  
  樂同上但用夷則之聲
  
  樂同上但用南呂之聲
  辭神
  樂同上但用無射之聲
  望燎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
  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篪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再作   姑洗拊  姑洗鞀
  再作   再作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
  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篪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再作   再作   太簇拊  太簇鞀
  再作   再作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
  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塤  黃鐘瑟  黃鐘篪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再作   再作   黃鐘拊  黃鐘鞀
  再作   再作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鎛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
  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塤  無射瑟  無射篪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再作   再作   無射拊  無射鞀
  再作   再作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
  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塤  夷則瑟  夷則篪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再作   再作   夷則拊  夷則鞀
  再作   再作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賓特磬 㽔賓特磬
  大呂歌    舞  㽔賓歌    舞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賓歌鐘 㽔賓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賓歌磬 㽔賓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賓笙  㽔賓笙大呂瑟  大呂塤  㽔賓瑟  㽔賓篪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賓琴  㽔賓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賓簫  㽔賓簫再作   再作   㽔賓拊  㽔賓鞀
  再作   再作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
  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篪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姑洗拊  姑洗鞀
  鏞鐘振鐸櫟敔
  方澤
  降神 律與圜丘同聲調不同
  撞柷先底次左次右撞者三
  㽔賓二變衆樂齊舉
  靈鼓一應鼔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㽔賓鎛鐘舂合正鎛鐘   大呂特磬應尺半特磬
  㽔賓歌    舞   大呂歌    舞㽔賓歌鐘  編鐘   大呂歌鐘  編鐘㽔賓歌磬  編磬   大呂歌磬  編磬
  㽔賓笙   笙    大呂笙   笙
  㽔賓瑟   塤    大呂瑟   篪
  㽔賓琴   篴    大呂琴   篴
  㽔賓簫   簫    大呂簫   簫
  大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夷則鎛鐘舂四正鎛鐘   夾鐘特磬應工半特磬
  夷則歌    舞   夾鐘歌    舞夷則歌鐘  編鐘   夾鐘歌鐘  編鐘夷則歌磬  編磬   夾鐘歌磬  編磬
  夷則笙   笙    夾鐘笙   笙
  夷則瑟   塤    夾鐘瑟   篪
  夷則琴   篴    夾鐘琴   篴
  夷則簫   簫    夾鐘簫   簫
  夾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無射鎛鐘舂一正鎛鐘   仲呂特磬應六半特磬
  無射歌    舞   仲呂歌    舞無射歌鐘  編鐘   仲呂歌鐘  編鐘無射歌磬  編磬   仲呂歌磬  編磬
  無射笙   笙    仲呂笙   笙
  無射瑟   塤    仲呂瑟   篪
  無射琴   篴    仲呂琴   篴
  無射簫   簫    仲呂簫   簫
  仲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黃鐘鎛鐘舂六半鎛鐘   㽔賓特磬應歸宮特磬
  黃鐘歌    舞   㽔賓歌    舞黃鐘歌鐘  編鐘   㽔賓歌鐘  編鐘黃鐘歌磬  編磬   㽔賓歌磬  編磬
  黃鐘笙   笙    㽔賓笙   笙
  黃鐘瑟   塤    㽔賓瑟   篪
  黃鐘琴   篴    㽔賓琴   篴
  黃鐘簫   簫    㽔賓簫   簫
  㽔賓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姑洗一變
  靈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姑洗鎛鐘舂合正鎛鐘   應鐘特磬應尺正特磬
  姑洗歌    舞   應鐘歌    舞姑洗歌鐘  編鐘   應鐘歌鐘  編鐘姑洗歌磬  編磬   應鐘歌磬  編磬
  姑洗笙   笙    應鐘笙   笙
  姑洗瑟   塤    應鐘瑟   篪
  姑洗琴   篴    應鐘琴   篴
  姑洗簫   簫    應鐘簫   簫
  應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㽔賓鎛鐘舂四正鎛鐘   大呂特磬應工半特磬
  㽔賓歌    舞   大呂歌    舞㽔賓歌鐘  編鐘   大呂歌鐘  編鐘㽔賓歌磬  編磬   大呂歌磬  編磬
  㽔賓笙   笙    大呂笙   笙
  㽔賓瑟   塤    大呂瑟   篪
  㽔賓琴   篴    大呂琴   篴
  㽔賓簫   簫    大呂簫   簫
  大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夷則鎛鐘舂一正鎛鐘   夾鐘特磬應六半特磬
  夷則歌    舞   夾鐘歌    舞夷則歌鐘  編鐘   夾鐘歌鐘  編鐘夷則歌磬  編磬   夾鐘歌磬  編磬
  夷則笙   笙    夾鐘笙   笙
  夷則瑟   塤    夾鐘瑟   篪
  夷則琴   篴    夾鐘琴   篴
  夷則簫   簫    夾鐘簫   簫
  夾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無射鎛鐘舂上正鎛鐘   姑洗特磬應歸宮特磬
  無射歌    舞   姑洗歌    舞無射歌鐘  編鐘   姑洗歌鐘  編鐘無射歌磬  編磬   姑洗歌磬  編磬
  無射笙   笙    姑洗笙   笙
  無射瑟   塤    姑洗瑟   篪
  無射琴   篴    姑洗琴   篴
  無射簫   簫    姑洗簫   簫
  姑洗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太簇一變
  靈鼔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太簇鎛鐘舂合正鎛鐘   南呂特磬應尺正特磬
  太簇歌    舞   南呂歌    舞太簇歌鐘  編鐘   南呂歌鐘  編鐘太簇歌磬  編磬   南呂歌磬  編磬
  太簇笙   笙    南呂笙   笙
  太簇瑟   塤    南呂瑟   篪
  太簇琴   篴    南呂琴   篴
  太簇簫   簫    南呂簫   簫
  南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姑洗鎛鐘舂四正鎛鐘   應鐘特磬應工正特磬
  姑洗歌    舞   應鐘歌    舞姑洗歌鐘  編鐘   應鐘歌鐘  編鐘姑洗歌磬  編磬   應鐘歌磬  編磬
  姑洗笙   笙    應鐘笙   笙
  姑洗瑟   塤    應鐘瑟   篪
  姑洗琴   篴    應鐘琴   篴
  姑洗簫   簫    應鐘簫   簫
  應鐘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㽔賓鎛鐘舂一正鎛鐘   大呂特磬應六半特磬
  㽔賓歌    舞   大呂歌    舞㽔賓歌鐘  編鐘   大呂歌鐘  編鐘㽔賓歌磬  編磬   大呂歌磬  編磬
  㽔賓笙   笙    大呂笙   笙
  㽔賓瑟   塤    大呂瑟   篪
  㽔賓琴   篴    大呂琴   篴
  㽔賓簫   簫    大呂簫   簫
  大呂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夷則鎛鐘舂上正鎛鐘   太簇特磬應歸宮特磬
  夷則歌    舞   太簇歌    舞夷則歌鐘  編鐘   太簇歌鐘  編鐘夷則歌磬  編磬   太簇歌磬  編磬
  夷則笙   笙    太簇笙   笙
  夷則瑟   塤    太簇瑟   篪
  夷則琴   篴    太簇琴   篴
  夷則簫   簫    太簇簫   簫
  太簇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應鐘一變
  靈鼓一應鼔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應鐘鎛鐘舂合正鎛鐘   㽔賓特磬應尺半特磬
  應鐘歌    舞   㽔賓歌    舞應鐘歌鐘  編鐘   㽔賓歌鐘  編鐘應鐘歌磬  編磬   㽔賓歌磬  編磬
  應鐘笙   笙    㽔賓笙   笙
  應鐘瑟   塤    㽔賓瑟   篪
  應鐘琴   篴    㽔賓琴   篴
  應鐘簫   簫    㽔賓簫   簫
  㽔賓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大呂鎛鐘舂四半鎛鐘   夷則特磬應工半特磬
  大呂歌    舞   夷則歌    舞大呂歌鐘  編鐘   夷則歌鐘  編鐘大呂歌磬  編磬   夷則歌磬  編磬
  大呂笙   笙    夷則笙   笙
  大呂瑟   塤    夷則瑟   篪
  大呂琴   篴    夷則琴   篴
  大呂簫   簫    夷則簫   簫
  夷則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夾鐘鎛鐘舂一半鎛鐘   無射特磬  特磬
  夾鐘歌    舞   無射歌    舞夾鐘歌鐘  編鐘   無射歌鐘  編鐘夾鐘歌磬  編磬   無射歌磬  編磬
  夾鐘笙   笙    無射笙   笙
  夾鐘瑟   塤    無射瑟   篪
  夾鐘琴   篴    無射琴   篴
  夾鐘簫   簫    無射簫   簫
  無射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仲呂鎛鐘  鎛鐘   應鐘特磬  特磬
  仲呂歌    舞   應鐘歌    舞仲呂歌鐘  編鐘   應鐘歌鐘  編鐘仲呂歌磬  編磬   應鐘歌磬  編磬
  仲呂笙   笙    應鐘笙   笙
  仲呂瑟   塤    應鐘瑟   篪
  仲呂琴   篴    應鐘琴   篴
  仲呂簫   簫    應鐘簫   簫
  應鐘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南呂一變
  靈鼔一應鼔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南呂鎛鐘舂合正鎛鐘   姑洗特磬應尺半特磬
  南呂歌    舞   姑洗歌    舞南呂歌鐘  編鐘   姑洗歌鐘  編鐘南呂歌磬  編磬   姑洗歌磬  編磬
  南呂笙   笙    姑洗笙   笙
  南呂瑟   塤    姑洗瑟   篪
  南呂琴   篴    姑洗琴   篴
  南呂簫   簫    姑洗簫   簫
  姑洗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應鐘鎛鐘舂四正鎛鐘   㽔賓特磬應工半特磬
  應鐘歌    舞   㽔賓歌    舞應鐘歌鐘  編鐘   㽔賓歌鐘  編鐘應鐘歌磬  編磬   㽔賓歌磬  編磬
  應鐘笙   笙    㽔賓笙   笙
  應鐘瑟   塤    㽔賓瑟   篪
  應鐘琴   篴    㽔賓琴   篴
  應鐘簫   簫    㽔賓簫   簫
  㽔賓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大呂鎛鐘舂一半鎛鐘   夷則特磬應六半特磬
  大呂歌    舞   夷則歌    舞大呂歌鐘  編鐘   夷則歌鐘  編鐘大呂歌磬  編磬   夷則歌磬  編磬
  大呂笙   笙    夷則笙   笙
  大呂瑟   塤    夷則瑟   篪
  大呂琴   篴    夷則琴   篴
  大呂簫   簫    夷則簫   簫
  夷則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夾鐘鎛鐘舂上半鎛鐘   南呂特磬應歸宮特磬
  夾鐘歌    舞   南呂歌    舞夾鐘歌鐘  編鐘   南呂歌鐘  編鐘夾鐘歌磬  編磬   南呂歌磬  編磬
  夾鐘笙   笙    南呂笙   笙
  夾鐘瑟   塤    南呂瑟   篪
  夾鐘琴   篴    南呂琴   篴
  夾鐘簫   簫    南呂簫   簫
  南呂拊   鞀
  鏞鐘一振鐸二
  起調之要惟在於識全半起應之訣知合尺代宮徴之義合宮義也尺徴義也有當宮而用半不得以為宮而上律又非宮也以合尺字代之如㽔賓為黃鐘之變徴下生大呂大呂當起宮如咸池之調㽔賓動而大呂應大呂當為㽔賓之徴羽㽔賓不可以名宮亦以合字代之不然古人何故不曰宮商而曰合四邪
  迎神
  鞀鼔一應鼔二
  堂上
  黃鐘鎛鐘舂合全林鐘特磬應尺全太簇鎛鐘舂四正南呂特磬應工全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
  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堂上
  姑洗鎛鐘舂合正應鐘特磬應尺全㽔賓鎛鐘舂四全大呂特磬應工半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賓歌  大呂歌
  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賓歌鐘 大呂歌鐘
  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賓歌磬 大呂歌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賓笙  大呂笙
  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賓瑟  大呂瑟
  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賓琴  大呂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賓簫  大呂簫
  應鐘拊      大呂拊
  堂上
  夷則鎛鐘舂合全夾鐘特磬應尺半無射鎛鐘舂四全仲呂特磬舂工半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
  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
  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
  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拊      仲呂拊
  堂上
  黃鐘鎛鐘舂四變林鐘特磬 太簇鎛鐘舂四正南呂特磬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
  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堂上
  姑洗鎛鐘舂合正應鐘特磬應尺正㽔賓鎛鐘舂四正大呂特磬應工半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賓歌  大呂歌
  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賓歌鐘 大呂歌鐘
  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賓歌磬 大呂歌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賓笙  大呂笙
  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賓瑟  大呂瑟
  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賓琴  大呂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賓簫  大呂簫
  應鐘拊      大呂拊
  堂上
  夷則鎛鐘舂合正夾鐘特磬應尺半無射鎛鐘舂四正仲呂特磬應工半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
  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
  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
  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拊      仲呂拊
  堂上
  黃鐘鎛鐘舂合正林鐘特磬應尺正太簇鎛鐘舂四南呂特磬應工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姑洗鎛鐘              収聲姑洗歌
  姑洗歌鐘
  姑洗歌磬
  姑洗笙
  姑洗瑟
  姑洗琴
  姑洗簫
  鏞鐘一振鐸二
  堂下
  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 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
  舞    舞   舞    舞
  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黃鐘塤  林鐘篪  太簇塤  南呂篪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堂下
  姑洗鎛鐘 應鐘特磬 蕤賓鎛鐘 大呂特磬
  舞    舞    舞    舞
  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蕤賓編鐘 大呂編鐘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蕤賓編磬 大呂編磬姑洗笙  應鐘笙  蕤賓笙  大呂笙姑洗塤  應鐘篪  蕤賓塤  大呂篪姑洗篴  應鐘篴  蕤賓篴  大呂篴姑洗簫  應鐘簫  蕤賓簫  大呂簫
  應鐘鞀       大呂鞀
  堂下
  夷則鎛鐘 夾鐘特磬 無射鎛鐘 仲呂特磬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夷則塤  夾鐘篪  無射塤  仲呂篪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鞀       仲呂鞀
  堂下
  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 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黃鐘塤  林鐘篪  太簇塤  南呂篪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堂下
  姑洗鎛鐘 應鐘特磬 蕤賓鎛鐘 大呂特磬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蕤賓編鐘 大呂編鐘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蕤賓編磬 大呂編磬姑洗笙  應鐘笙  蕤賓笙  大呂笙姑洗塤  應鐘篪  蕤賓塤  大呂篪姑洗篴  應鐘篴  蕤賓篴  大呂篴姑洗簫  應鐘簫  蕤賓簫  大呂簫
  應鐘鞀       大呂鞀
  堂下
  夷則鎛鐘 夾鐘特磬 無射鎛鐘 仲呂特磬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夷則塤  夾鐘篪  無射塤  仲呂篪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鞀       仲呂鞀
  堂下
  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 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黃鐘塤  林鐘篪  太簇塤  南呂篪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姑洗鎛鐘
  姑洗編鐘
  姑洗編磬
  姑洗笙
  姑洗塤
  姑洗篴
  姑洗簫
  參神
  樂同上但用大呂之聲
  迎牲
  樂同上但用太簇之聲
  進玉帛
  樂同上但用夾鐘之聲
  初獻
  樂同上但用姑洗之聲堂下用陽辰之舞
  亞獻
  樂同上但用仲呂之聲堂下用陽辰之舞右轉
  終獻
  樂同上但用㽔賓之聲堂上用隂辰之舞
  飲福
  樂同上但用林鐘之聲右轉
  
  樂同上但用夷則之聲
  
  樂同上但用南呂之聲
  辭神
  樂同上但用無射之聲
  望瘞
  鼖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篪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姑洗拊  姑洗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篪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太簇拊  太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塤  黃鐘瑟  黃鐘篪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
  黃鐘拊  黃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鎛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鐘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塤  無射瑟  無射篪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
  無射拊  無射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
  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塤  夷則瑟  夷則篪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
  夷則拊  夷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賓特磬 㽔賓特磬大呂歌   舞   㽔賓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賓歌鐘 㽔賓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賓歌磬 㽔賓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賓笙  㽔賓笙大呂瑟  大呂塤  㽔賓瑟  㽔賓篪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賓琴  㽔賓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賓簫  㽔賓簫
  㽔賓拊  㽔賓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篪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姑洗拊  姑洗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篪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太簇拊  太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篪  黃鐘瑟  黃鐘塤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
  黃鐘拊  黃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鏄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篪  無射瑟  無射塤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
  無射拊  無射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
  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篪  夷則瑟  夷則塤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
  夷則拊  夷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賓特磬 㽔賓特磬大呂歌   舞   㽔賓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賓歌鐘 㽔賓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賓歌磬 㽔賓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賓笙  㽔賓笙大呂瑟  大呂瑟  㽔賓瑟  㽔賓塤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賓琴  㽔賓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賓簫  㽔賓簫
  㽔賓拊  㽔賓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篪  姑洗瑟  姑洗塤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姑洗拊  姑洗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篪  太簇瑟  太簇塤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大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太簇拊  太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林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林鐘笙  林鐘笙
  林鐘瑟  林鐘篪
  林鐘琴  林鐘篴
  林鐘簫  林鐘簫
  鏞鼓振鐸櫟敔














  苑洛志樂卷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六
  明 韓邦奇 撰
  廟享
  降神
  撞柷先底次左次右撞者三
  太簇二變衆樂齊舉
  路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太簇鎛鐘舂 合正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應 尺正南呂特磬
  太簇歌    舞   南呂歌    舞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 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太簇笙   太簇笙  南呂笙  南呂笙太簇瑟   太簇塤  南呂瑟  南呂箎太簇琴   太簇篴  南呂琴  南呂篴太簇簫  太簇簫   南呂簫  南呂簫
  南呂拊  南呂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姑洗鎛鐘舂 四正姑洗鏄鐘 應鐘特磬應 工正應鐘特磬
  姑洗歌   舞    應鐘歌   舞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  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姑洗笙  姑洗笙   應鐘笙  應鐘笙姑洗瑟  姑洗塤  應鐘瑟  應鐘箎
  姑洗琴  姑洗篴  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簫  姑洗簫  應鐘簫  應鐘簫
  應鐘拊  應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㽔賔鎛鐘舂 一正㽔賔鎛鐘 大呂特磬 大呂特磬㽔賔歌   舞   大呂歌   舞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 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㽔賔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賔瑟  㽔賔塤  大呂瑟  大呂箎
  㽔賔琴  㽔賔篴  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賔簫  㽔賔簫  大呂簫  大呂簫
  大呂拊  大呂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夷則鎛鐘舂 上正夷則鎛鐘 太簇特磬應 歸宮太簇特磬夷則歌   舞   太簇歌   舞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夷則笙  夷則笙  太簇笙  太簇笙
  夷則瑟  夷則塤  太簇瑟  太簇箎
  夷則琴  夷則篴  太簇琴  太簇篴
  夷則簫  夷則簫  太簇簫  太簇簫
  太簇拊  太簇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黃鐘一變衆樂齊舉
  路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黃鐘鎛鐘舂 合正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應 尺正林鐘特磬
  黃鐘歌    舞   林鐘歌   舞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 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黃鐘笙  黃鐘笙  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瑟  黃鐘塤  林鐘瑟  林鐘箎
  黃鐘琴  黃鐘篴  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簫  黃鐘簫  林鐘簫  林鐘簫
  林鐘拊  林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太簇鎛鐘舂 四正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應 工正南呂特磬太簇歌   舞   南呂歌   舞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 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太簇笙  太簇笙  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瑟  太簇塤  南呂瑟  南呂箎
  太簇琴  太簇篴  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簫  太簇簫  南呂簫  南呂簫
  南呂拊  南呂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姑洗鎛鐘舂 一正姑洗鎛鐘 應鐘特磬應 六正應鐘特磬
  姑洗歌   舞    應鐘歌   舞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  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姑洗笙  姑洗笙   應鐘笙  應鐘笙姑洗瑟  姑洗塤   應鐘瑟  應鐘箎姑洗琴  姑洗篴   應鐘琴  應鐘篴姑洗簫  姑洗簫   應鐘簫  應鐘簫
  應鐘拊  應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㽔賔鎛鐘舂 上正㽔賔鎛鐘 黃鐘特磬應 歸宮黃鐘特磬
  㽔賔歌   舞    黃鐘歌   舞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㽔賔笙  㽔賔笙   黃鐘笙  黃鐘笙㽔賔瑟  㽔賔塤 黃鐘瑟  黃鐘箎
  㽔賔琴  㽔賔篴 黃鐘琴  黃鐘篴
  㽔賔簫  㽔賔簫 黃鐘簫  黃鐘簫
  黃鐘拊  黃鐘鞀
  鏞鐘一振鐸二
  無射一變
  路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無射鎛鐘舂 合正無射鎛鐘 仲呂特磬應 尺半仲呂特磬
  無射歌    舞   仲呂歌    舞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 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無射笙   無射笙  仲呂笙   仲呂笙無射瑟   無射塤  仲呂瑟   仲呂箎無射琴   無射篴  仲呂琴   仲呂篴無射簫   無射簫  仲呂簫   仲呂簫
  仲呂拊  仲呂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黃鐘鎛鐘舂 四半黃鐘鎛鐘 林鐘特磬應 工半林鐘特磬
  黃鐘歌   舞    林鐘歌   舞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  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黃鐘笙  黃鐘笙   林鐘笙  林鐘笙黃鐘瑟  黃鐘塤   林鐘瑟  林鐘箎黃鐘琴  黃鐘篴  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簫  黃鐘簫  林鐘簫  林鐘簫
  林鐘拊  林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太簇鎛鐘舂 一半太簇鎛鐘 南呂特磬應 六半南呂特磬太簇歌   舞   南呂歌   舞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 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太簇笙 太簇笙 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瑟 太簇塤 南呂瑟  南呂箎
  太簇琴 太簇篴 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簫 太簇簫 南呂簫  南呂簫
  南呂拊  南呂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姑洗鎛鐘舂 上半姑洗鎛鐘 無射特磬應 歸宮無射特磬姑洗歌  舞  無射歌   舞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姑洗笙  姑洗笙  無射笙  無射笙
  姑洗瑟  姑洗塤  無射瑟  無射箎
  姑洗琴  姑洗篴  無射琴  無射篴
  姑洗簫  姑洗簫  無射簫  無射簫
  無射拊  無射鞀
  鏞鐘一振鐸二
  林鐘二變
  路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舂 合正林鐘鎛鐘 太簇特磬應 尺半太簇特磬林鐘歌   舞   太簇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太簇笙
  林鐘瑟 林鐘塤   太簇瑟  太簇箎
  林鐘琴 林鐘篴   太簇琴  太簇篴
  林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太簇簫
  太簇拊  太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舂 四正南呂鎛鐘 姑洗特磬應 工半姑洗特磬南呂歌   舞   姑洗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姑洗笙  姑洗笙
  南呂瑟  南呂塤  姑洗瑟  姑洗箎
  南呂琴  南呂篴  姑洗琴  姑洗篴
  南呂簫  南呂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姑洗拊  姑洗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舂 一正應鐘鎛鐘 㽔賔特磬 㽔賔特磬應鐘歌   舞   㽔賔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㽔賔笙  㽔賔笙
  應鐘瑟  應鐘塤  㽔賔瑟  㽔賔箎
  應鐘琴  應鐘篴  㽔賔琴  㽔賔篴
  應鐘簫  應鐘簫  㽔賔簫  㽔賔簫
  㽔賔拊  㽔賔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舂 合正大呂鎛鐘 林鐘鏄鐘應 工半林鐘鏄鐘大呂歌   舞   林鐘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林鐘笙  林鐘笙
  大呂瑟  大呂塤  林鐘瑟  林鐘箎
  大呂琴  大呂篴  林鐘琴  林鐘篴
  大呂簫  大呂簫  林鐘簫  林鐘簫
  林鐘拊  林鐘鞀
  鏞鐘一振鐸二
  再作
  仲呂二變
  路鼓一應鼓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舂 合正仲呂鎛鐘 黃鐘特磬應合變半黃鐘特磬仲呂歌   舞   黃鐘歌   舞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黃鐘笙  黃鐘笙
  仲呂瑟  仲呂塤  黃鐘瑟  黃鐘箎
  仲呂琴  仲呂篴  黃鐘琴  黃鐘篴
  仲呂簫  仲呂簫  黃鐘簫  黃鐘簫
  黃鐘拊  黃鐘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舂 四正林鐘鎛鐘 太簇特磬應 工半太簇特磬
  林鐘歌   舞    太簇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太簇笙林鐘瑟  林鐘塤   太簇瑟  太簇箎林鐘琴  林鐘篴   太簇琴  太簇篴林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太簇簫
  太簇拊  太簇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舂 一正南呂鎛鐘 姑洗特磬應 六半姑洗特磬
  南呂歌   舞    姑洗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姑洗笙  姑洗笙南呂瑟  南呂塤   姑洗瑟  姑洗箎南呂琴  南呂篴   姑洗琴  姑洗篴南呂簫  南呂簫   姑洗簫  姑洗簫
  姑洗拊  姑洗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舂 上正應鐘鎛鐘 仲呂特磬 仲呂特磬
  應鐘歌   舞    仲呂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仲呂笙  仲呂笙
  應鐘瑟  應鐘塤  仲呂瑟  仲呂箎
  應鐘琴  應鐘篴  仲呂琴  仲呂篴
  應鐘簫  應鐘簫  仲呂簫  仲呂簫
  仲呂拊  仲呂鞀
  鏞鐘一振鐸二
  迎神
  鼖鼓一應鼓二
  堂上
  黃鐘鎛鐘舂 合正林鐘特磬應 尺半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
  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姑洗鎛鐘舂 一正應鐘特磬應 六正㽔賔鎛鐘舂 上正大呂特磬應 工半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賔歌  大呂歌
  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賔歌鐘 大呂歌鐘
  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賔歌磬 大呂歌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賔瑟  大呂瑟
  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賔琴  大呂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拊      大呂拊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半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
  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
  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
  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拊      仲呂拊
  黃鐘鎛鐘舂 合變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
  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姑洗鎛鐘舂 合正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鎛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半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賔歌  大呂歌
  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賔歌鐘 大呂歌鐘
  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賔歌磬 大呂歌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賔瑟  大呂瑟
  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賔琴  大呂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拊      大呂拊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 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工半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
  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
  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
  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拊      仲呂拊
  黃鐘鎛鐘舂 合變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姑洗鎛鐘舂 合變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鎛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正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賔歌   大呂歌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賔歌鐘  大呂歌鐘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賔歌磬  大呂歌磬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賔瑟   大呂瑟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賔琴   大呂琴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拊      大呂拊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半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
  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
  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拊      仲呂拊
  黃鐘鎛鐘舂 合變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歌  林鐘歌  太簇歌  南呂歌
  黃鐘歌鐘 林鐘歌鐘 太簇歌鐘 南呂歌鐘
  黃鐘歌磬 林鐘歌磬 太簇歌磬 南呂歌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瑟  林鐘瑟  太簇瑟  南呂瑟
  黃鐘琴  林鐘琴  太簇琴  南呂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拊      南呂拊
  姑洗鎛鐘舂 合正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鏄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半姑洗歌  應鐘歌  㽔賔歌  大呂歌
  姑洗歌鐘 應鐘歌鐘 㽔賔歌鐘 大呂歌鐘
  姑洗歌磬 應鐘歌磬 㽔賔歌磬 大呂歌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瑟  應鐘瑟  㽔賔瑟  大呂瑟
  姑洗琴  應鐘琴  㽔賔琴  大呂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拊      大呂拊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半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歌  夾鐘歌  無射歌  仲呂歌
  夷則歌鐘 夾鐘歌鐘 無射歌鐘 仲呂歌鐘
  夷則歌磬 夾鐘歌磬 無射歌磬 仲呂歌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瑟  夾鐘瑟  無射瑟  仲呂瑟
  夷則琴  夾鐘琴  無射琴  仲呂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拊      仲呂拊
  黃鐘鎛鐘合收聲
  黃鐘歌
  黃鐘歌鐘
  黃鐘歌磬
  黃鐘笙
  黃鐘瑟
  黃鐘琴
  黃鐘簫
  堂下
  黃鐘鎛鐘舂 合正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半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
  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塤  林鐘箎  太簇塤  南呂箎
  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姑洗鎛鐘舂 合正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鎛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半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㽔賔編鐘 大呂編鐘
  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㽔賔編磬 大呂編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塤  應鐘箎  㽔賔塤  大呂箎
  姑洗篴  應鐘篴  㽔賔篴  大呂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鞀      大呂鞀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半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
  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塤  夾鐘箎  無射塤  仲呂箎
  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鞀      仲呂鞀
  黃鐘鎛鐘舂 合變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
  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塤  林鐘箎  太簇塤  南呂箎
  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姑洗鎛鐘舂 合正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鎛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半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㽔賔編鐘 大呂編鐘
  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㽔賔編磬 大呂編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塤  應鐘箎  㽔賔塤  大呂箎
  姑洗篴  應鐘篴  㽔賔篴  大呂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鞀      大呂鞀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正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
  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塤  夾鐘箎  無射塤  仲呂箎
  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鞀      仲呂鞀
  黃鐘鎛鐘舂 合變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
  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塤  林鐘箎  太簇塤  南呂箎
  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姑洗鎛鐘舂 合變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鎛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正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㽔賔編鐘 大呂編鐘
  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㽔賔編磬 大呂編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塤  應鐘箎  㽔賔塤  大呂箎
  姑洗篴  應鐘篴  㽔賔篴  大呂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鞀      大呂鞀
  夷則鏄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半無射鎛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
  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
  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
  夷則塤  夾鐘箎  無射塤  仲呂箎
  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
  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鞀      仲呂鞀
  黃鐘鎛鐘舂 合變林鐘特磬應 尺正太簇鎛鐘舂 四正南呂特磬應 工正黃鐘編鐘 林鐘編鐘 太簇編鐘 南呂編鐘
  黃鐘編磬 林鐘編磬 太簇編磬 南呂編磬
  黃鐘笙  林鐘笙  太簇笙  南呂笙
  黃鐘塤  林鐘箎  太簇塤  南呂箎
  黃鐘篴  林鐘篴  太簇篴  南呂篴
  黃鐘簫  林鐘簫  太簇簫  南呂簫
  林鐘鞀      南呂鞀
  姑洗鎛鐘舂 合正應鐘特磬應 尺正㽔賔鎛鐘舂 四正大呂特磬應 工半姑洗編鐘 應鐘編鐘 㽔賔編鐘 大呂編鐘
  姑洗編磬 應鐘編磬 㽔賔編磬 大呂編磬
  姑洗笙  應鐘笙  㽔賔笙  大呂笙
  姑洗塤  應鐘箎  㽔賔塤  大呂箎
  姑洗篴  應鐘篴  㽔賔篴  大呂篴
  姑洗簫  應鐘簫  㽔賔簫  大呂簫
  應鐘鞀      大呂鞀
  夷則鎛鐘舂 合正夾鐘特磬應 尺半無射鏄鐘舂 四正仲呂特磬應 工半夷則編鐘 夾鐘編鐘 無射編鐘 仲呂編鐘夷則編磬 夾鐘編磬 無射編磬 仲呂編磬夷則笙  夾鐘笙  無射笙  仲呂笙夷則塤  夾鐘箎  無射塤  仲呂箎夷則篴  夾鐘篴  無射篴  仲呂篴夷則簫  夾鐘簫  無射簫  仲呂簫
  夾鐘鞀       仲呂鞀
  黃鐘鎛鐘合收聲
  黃鐘編鐘
  黃鐘編磬
  黃鐘笙
  黃鐘塤
  黃鐘篴
  黃鐘簫
  㕘神
  樂同上但用大呂之聲
  迎牲
  樂同上但用太簇之聲
  進玉帛
  樂同上但用夾鐘之聲
  初獻
  樂同上但用姑洗之聲陽辰之舞
  亞獻
  樂同上但用仲呂之聲陽辰之舞
  終獻
  樂同上但用㽔賔之聲隂辰之舞
  飲福
  樂同上但用林鐘之聲
  
  樂同上但用夷則之聲
  
  樂同上但用南呂之聲
  辭神
  樂同上但用無射之聲
  焚帛
  鼖鼓一應鼔二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
  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塤  夷則瑟  夷則箎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賔特磬 㽔賔特磬大呂歌   舞   㽔賔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賔笙  㽔賔笙大呂瑟  大呂塤  㽔賔瑟  㽔賔箎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賔琴  㽔賔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賔簫  㽔賔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箎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箎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塤  黃鐘瑟  黃鐘箎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鎛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塤  無射瑟  無射箎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
  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塤  夷則瑟  夷則箎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賔特磬 㽔賔特磬大呂歌   舞   㽔賔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賔笙  㽔賔笙大呂瑟  大呂塤  㽔賔瑟  㽔賔箎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賔琴  㽔賔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賔簫  㽔賔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箎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箎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塤  黃鐘瑟  黃鐘箎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鎛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塤  無射瑟  無射箎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
  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塤  夷則瑟  夷則箎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賔特磬 㽔賔特磬大呂歌   舞   㽔賔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大呂笙  大呂笙  㽔賔笙  㽔賔笙大呂瑟  大呂塤  㽔賔瑟  㽔賔箎大呂琴  大呂篴  㽔賔琴  蕤賔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賔簫  㽔賔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箎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箎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塤  黃鐘瑟  黃鐘箎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鎛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塤  無射瑟  無射箎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夾鐘鎛鐘 夾鐘鎛鐘 夷則特磬 夷則特磬夾鐘歌   舞   夷則歌   舞
  夾鐘歌鐘 夾鐘編鐘 夷則歌鐘 夷則編鐘夾鐘歌磬 夾鐘編磬 夷則歌磬 夷則編磬夾鐘笙  夾鐘笙  夷則笙  夷則笙夾鐘瑟  夾鐘塤  夷則瑟  夷則箎夾鐘琴  夾鐘篴  夷則琴  夷則篴夾鐘簫  夾鐘簫  夷則簫  夷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大呂鎛鐘 大呂鎛鐘 㽔賔特磬 㽔賔特磬大呂歌   舞   㽔賔歌   舞
  大呂歌鐘 大呂編鐘 㽔賔歌鐘 㽔賔編鐘大呂歌磬 大呂編磬 㽔賔歌磬 㽔賔編磬大呂笙  太呂笙  㽔賔笙  㽔賔笙大呂瑟  大呂塤  㽔賔瑟  㽔賔箎大呂琴  太呂篴  㽔賔琴  㽔賔篴大呂簫  大呂簫  㽔賔簫  㽔賔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應鐘鎛鐘 應鐘鎛鐘 姑洗特磬 姑洗特磬應鐘歌   舞   姑洗歌   舞
  應鐘歌鐘 應鐘編鐘 姑洗歌鐘 姑洗編鐘應鐘歌磬 應鐘編磬 姑洗歌磬 姑洗編磬應鐘笙  應鐘笙  姑洗笙  姑洗笙應鐘瑟  應鐘塤  姑洗瑟  姑洗箎應鐘琴  應鐘篴  姑洗琴  姑洗篴應鐘簫  應鐘簫  姑洗簫  姑洗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南呂鎛鐘 南呂鎛鐘 太簇特磬 太簇特磬南呂歌   舞   太簇歌   舞
  南呂歌鐘 南呂編鐘 太簇歌鐘 太簇編鐘南呂歌磬 南呂編磬 太簇歌磬 太簇編磬南呂笙  南呂笙  太簇笙  太簇笙南呂瑟  南呂塤  太簇瑟  太簇箎南呂琴  南呂篴  太簇琴  太簇篴南呂簫  南呂簫  太簇簫  太簇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林鐘鎛鐘 林鐘鎛鐘 黃鐘特磬 黃鐘特磬林鐘歌   舞   黃鐘歌   舞
  林鐘歌鐘 林鐘編鐘 黃鐘歌鐘 黃鐘編鐘林鐘歌磬 林鐘編磬 黃鐘歌磬 黃鐘編磬林鐘笙  林鐘笙  黃鐘笙  黃鐘笙林鐘瑟  林鐘塤  黃鐘瑟  黃鐘箎林鐘琴  林鐘篴  黃鐘琴  黃鐘篴林鐘簫  林鐘簫  黃鐘簫  黃鐘簫
  拊    鞀
  堂上   堂下   堂上   堂下
  仲呂鎛鐘 仲呂鎛鐘 無射特磬 無射特磬仲呂歌   舞   無射歌   舞
  仲呂歌鐘 仲呂編鐘 無射歌鐘 無射編鐘仲呂歌磬 仲呂編磬 無射歌磬 無射編磬仲呂笙  仲呂笙  無射笙  無射笙仲呂瑟  仲呂塤  無射瑟  無射箎仲呂琴  仲呂篴  無射琴  無射篴仲呂簫  仲呂簫  無射簫  無射簫
  拊    鞀











  苑洛志樂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七
  明 韓邦奇 撰
  黃帝樂雲門咸池黃帝以土徳王雲門象天用火起黃鐘之徴以生為用咸池象地用水起大呂之羽以尅為用黃帝始探五行之情故作二樂火以生土土以尅水雲門
  一奏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二奏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三奏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四奏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五奏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六奏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七奏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八奏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九奏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十奏姑應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
  十一奏仲黃林太南姑應㽔大夷夾無
  十二奏㽔大夷夾無仲黃林太南姑應
  一歌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
  二歌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
  三歌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
  四歌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
  五歌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
  六歌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
  七歌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
  八歌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
  九歌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十歌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十一歌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十二歌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咸池
  一奏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二奏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三奏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四奏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五奏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六奏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七奏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八奏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九奏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十奏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十一奏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十二奏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一歌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黃二歌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應三歌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無四歌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南五 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夷六 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林七 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㽔八 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仲九 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姑十 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夾十 一 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太十 二 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大
  堯大章用十二律相生自然之序舜大韶用七聲相生自然之序二樂獨得其元後之作者律必自大章聲必自大韶不能過也
  大章樂
  一奏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
  二奏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三奏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林                               太                                 
  四奏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五奏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六奏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七奏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八奏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九奏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十奏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十一奏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十二奏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一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二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三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四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五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六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七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八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九歌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十歌姑南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十一歌夾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十三歌太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南太
  虞樂九成五聲以卒成二變以接律此韶樂之所以盛也
  黃鐘九成之奏始於黃鐘終於黃鐘小成於七大成於九九七六十三聲始於相生如一䌇之相連盡善盡美惟韶樂然也
  黃鐘起宮 宮 徴  啇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則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大呂九成之奏
  大呂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仲            黃變半 林                 大                    南                       姑                          應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南呂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太簇九成之奏
  太簇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無射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夾鐘九成之奏
  夾鐘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姑洗九成之奏
  姑洗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姑全 應              㽔                 大                    夷                       夾                          無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仲呂九成之奏
  仲呂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                           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呂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㽔賔九成之奏
  㽔賔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林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大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太簇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太                          夷林鐘九成之奏
  林鐘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夷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夾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夷則九成之奏
  夷則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南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大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洗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南呂九成之奏
  南呂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無射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仲呂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無射九成之奏
  無射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應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                           㽔賔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㽔           大              夷全 夾                    無                       仲                         黃                           應鐘九成之奏
  應鐘起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一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鐘為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二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三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簇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四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鐘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五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洗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六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南                             仲呂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七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                             㽔賔應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八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鐘收宮 宮  徴  商 羽  角  變宮 變徴終
  九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太                             歌右轉亦當右行大呂七變隔八而生黃鐘與奏之左轉左行者㕘同契合且長短齊一世儒以歌五轉大呂生太簇則右轉左行而用卻右行且歌短而奏長皆非自然之用也虞廷古聖人之制豈若此之安排強合哉恐起右轉恐亦非虞制漢儒因周制而推大呂九成之歌
  大呂起宮   黃變徴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徴
  一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二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三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四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五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六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大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七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八歌  㽔           應              姑                  南                     大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九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黃鐘九成之歌
  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一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二歌  應           姑              南                  大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三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四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夷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五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六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七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八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沈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九歌  姑  南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應鐘九成之歌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一歌  應           姑              南                  大                     林                        黃                          仲                            無夷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二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三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四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大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五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蕤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六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七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八歌  姑  南              大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九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無射九成之歌
  無夷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一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二歌  南           大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三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四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五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六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七歌  姑  南              大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八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九歌  大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南呂九成之歌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一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二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三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四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五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六歌  姑 南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七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大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八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九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夷則九成之歌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一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鐘起宮   蕤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二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三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四歌   仲 無全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五歌   姑 南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六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七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八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九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林鐘九成之歌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一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二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三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四歌   姑 南              大                  林                     黃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五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六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七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八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九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㽔賔九成之歌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宮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一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二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三歌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四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五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六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七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八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九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仲呂九成之歌
  仲呂起宮   姑變徴 姑變宮 姑角 姑羽 姑商 姑徴
  一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二歌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三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四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五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六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七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八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九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姑洗九成之歌
  姑洗起宮   夾變徴 夾變宮 夾角 夾羽 夾商 夾徴
  一歌  姑  南              大                  林                     黃                        仲                          無                            夾鐘起宮   太變徵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二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三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四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應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五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太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六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七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八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九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大                            夾鐘九成之歌
  夾鐘起宮  太變徴 太變宮 太角 太羽 太商 太徴
  一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二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三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四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五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南徴
  六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七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八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大                          林鐘起宮   㽔變徴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九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太簇九成之歌
  太簇起宮   大變徴 大變宮 大角 大羽 大商 大徴
  一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                            大呂起宮   黃變徴 黃變宮 黃角 黃羽 黃商 黃徴二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黃鐘起宮   應變徴 應變宮 無角 應羽 應商 應徴
  三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鐘起宮   無變徴 無變宮 無角 無羽 無商 無徴
  四歌  應           姑              南                  大                     林                        黃                          仲                            無射起宮   南變徴 南變宮 南角 南羽 南商 商徴
  五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呂起宮   夷變徴 夷變宮 夷角 夷羽 夷商 夷徴
  六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則起宮   林變徴 林變宮 林角 林羽 林商 林徴
  七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大                               林鐘起宮   㽔變徵 㽔變宮 㽔角 㽔羽 㽔商 㽔徴
  八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賔起宮   仲變徴 仲變徴 仲角 仲羽 仲商 仲徴
  九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季札觀周樂見舞簫韶曰至矣盡矣雖甚盛徳蔑以加矣黃鐘一畢本調即付大呂之元臣此所以興季札之嘆也雖然歸宮綿逺此所以胡公猶封也舜樂見於虞書惟搏拊琴瑟一節奏之宗廟者也擊石拊石一節奏之朝廷者也其他祭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及巡狩柴望皆未見作何樂想時質朴其九成十二奏皆如宗廟之儀耳不可考也
  漢儒以九變享人鬼者以虞樂九成有祖考來格之文遂附㑹之耳
  夏樂大夏夏以金徳王林鐘律屬金商聲屬金用林鐘起宮林鐘之商南呂用南呂起聲
  一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二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三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四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五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六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七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八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九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十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十一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十二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一歌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二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三歌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四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五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六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七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八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九歌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十歌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十一歌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十二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商樂大濩商以水徳王應鐘律屬水羽聲屬水以應鐘起宮應鐘之羽夷則用夷則起聲
  一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二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三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四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五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六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七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八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九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十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十一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十二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一歌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二歌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三歌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四歌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五歌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六歌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七歌  應 姑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八歌  無 夾 夷 大 㽔 應 姑 南 太 林九歌  南 太 林 黃 仲 無 夾 夷 大 㽔十歌 夷大㽔應姑南太林黃仲
  十一歌 林黃仲無夾夷大㽔應姑
  十二歌 㽔應姑南太林黃仲無夾












  苑洛志樂卷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八
  明 韓邦奇 撰
  周樂
  周禮大司樂曰凢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靁鼓靁鞀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此降神之樂也天神既出降然後可以行禮奏樂圜鐘即夾鐘也黃鐘為角非為夾鐘之角乃夷則為宮起調黃鐘為夷則之角也太簇為徴林鐘為宮起調姑洗為羽亦是林鐘為宮起調六變者圜鐘黃鐘各二變太簇姑洗各一變葢太簇姑洗皆為林鐘之調林鐘亦二變也若以過一聲為一變古人有以一變祀神者止歌一字奏一聲邪鄭𤣥曰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夾鐘二變
  夾鐘為宮  起黃鐘宮之羽  夾鐘羽之羽也
  始羽                 終宮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黃鐘二變
  黃鐘為角  起黃鐘宮之羽
  始羽                 終宮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太簇一變
  太簇為徴  起太簇宮之羽
  始羽                 終宮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姑洗一變
  姑洗為羽  起姑洗宮之羽
  始羽                 終宮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歌大呂奏黃鐘歌大呂即奏夾鐘歌無射也葢黃鐘乃夾鐘之羽無射乃大呂之呂也
  始羽       終宮
  無       夾          夷             大
  歌大呂
  始羽       終宮
  無       夾          夷             大
  歌應鐘
  始羽       終宮
  夷       大          㽔             應
  歌南呂
  始羽       終宮
  㽔       應          姑             南
  圜鐘夾鐘也夾鐘生於房心之氣房心為大辰天帝之明堂天宮夾鐘隂聲其相坐從陽數其陽無射無射上生仲呂仲呂與地宮同位不用也中呂上生黃鐘黃鐘下生林鐘林鐘地宮又不用林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與無射同位又不用南呂上生姑洗紫㣲垣在子而角居之太㣲垣在卯寅而宮徴居之天市垣在辰而羽居之是五音之氣發動於三垣之中宜乎天神皆降獨不言商者葢歌奏起羽遇宮則止自然不見商聲況周以木徳王天下懼商聲屬金尅木故諱之鼓鞀用靁六面之響以助羽角之清祀天樂雲門為主孤竹之管單竹屬陽雲和髙岡之地屬陽取為琴瑟其聲清雲門之舞由俯而仰其容多仰勢若陞天六變乃羽七之樂屬水水能生木其氣日陞正取雲門之義自羽聲之羽奏至夾鐘其數七故謂之羽七然不言七而言六者起聲在南呂一變在姑洗六變至夾鐘得宮故謂之六變樂雲六變樂之所以為雲門者正以起奏羽水生角木至六變收宮又當羽七水位自始至終不離乎水則宮羽相得夫天一生水水乃天根是雲門焉是故六變圜鐘為宮者以奏之終言之
  六變夾鐘為宮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一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
  林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二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三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四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五奏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六奏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七奏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八奏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九奏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十奏黃變半林         大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一歌  無          夾             夷                大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二歌  夾          夷             大                㽔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三歌  夷          大             㽔                應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四歌  大          㽔             應                姑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五歌  㽔          應             姑                南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六歌  應          姑             南                太
  林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七歌  姑           南              太                 林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八歌  南           太              林                 黃變半
  仲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九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射收宮  始羽        終宮
  十歌  林           黃變半 仲                 無
  六變者夾鐘為宮以黃鐘為羽起聲在羽之羽南呂也一變在姑洗二變在應鐘三變在㽔賔四變在大呂五變在夷則六變在夾鐘以初厯羽調中之數當六故六變在夾鐘者數羽之羽而得之也以六變之位成十奏之樂為雲門屬陽六變即羽七之謂也數聲則為七數變則為六
  十奏者起羽黃鐘一奏也繼羽以角林鐘二奏也繼角以變宮太簇三奏也繼變宮以變徴南呂四奏也繼變徴以姑洗五奏也繼姑洗以應鐘六奏也繼應鐘以㽔賔七奏也繼㽔賔以大呂八奏也繼大呂以夷則九奏也繼夷則以夾鐘十奏也六變樂至此收宮羽水生角木而清角生焉水之生木由冬而春陽之所由生也陽生而後有天故祀天神之樂必先起羽角以合陽生之義葢造化之機由生而出雲門之名以陞天為義雲者陞天之物也門者陽氣之所從出也子為天根水為天數故六變之樂起子位黃鐘水局之羽歴十奏至夾鐘收宮合十二干以屬陽氣太史公謂之十母是也用之以祀天神則天神下降不亦宜乎然六變之樂惟夾鐘可以祀天者以帝出乎震而太㣲垣亦在氐房間正夾鐘所臨夘位也奏自黃鐘起者夾鐘以黃鐘為羽雲門以水調為先歌自大呂起者冬至斗指子日𨇠醜醜與子合故曰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𨇠星之紀也天以斗日而運嵗功樂以歌奏而成調起奏在黃鐘收奏在夾鐘起歌在大呂收歌在無射先庭奏而後陞歌凢歌奏起羽收宮謂之用宮逐羽而清角生焉葢奏則本宮之羽乃前宮之角歌則本宮之羽乃後宮之角前後皆羽角之陽故謂之雲門雲門者也陽之所由生在洛書之數一而三在造化之序冬而春水之生木順以出鄭𤣥曰雷鼓雷鞀八面
  周禮大司樂曰凡樂函鐘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靈鼓靈鞀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此亦降神之樂也
  林鐘二變
  林鐘為宮  起太簇宮之羽
  始羽                 終宮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南                               太                                 太簇二變
  太簇為角  起太簇宮之羽
  始羽               終宮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南                            太                             姑洗二變
  姑洗為徴  起姑洗宮之羽
  始羽               終宮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應                            姑                             南呂二變
  南呂為羽  起南呂宮之羽
  始羽               終宮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姑                            南                             歌㽔賔
  始羽       終宮
  夾       夷          大            㽔
  歌應鐘
  始羽       終宮
  夷       大          㽔            應
  歌南呂
  始羽        終宮
  㽔       應          姑             南
  歌姑洗
  始羽        終宮
  太       㽔          應             姑
  地宮林鐘林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祭地示樂必以林鐘者林鐘未律未乃土氣最旺之方在文王後天卦位屬坤致役乎坤故奏至林鐘可以祭地示太簇乃林鐘徴在第九奏為無射之角火音變而木矣姑洗乃林鐘羽在第二奏為南呂徴水音變而火矣南呂乃林鐘商在第十一奏為鍾羽金音變而水矣木火金水麗乎土而為四象四象交而成中土之變化且木火之音居東得位金水之音居西得位土音居南方夏季獨旺之中得位五氣全具土徳中尊有坤道焉宜乎地示皆出鼓鞀用靈體大聲宏以應徴商隂濁祭地示樂以咸池入地為主孫竹之管叢生數偶空桑卑濕之地屬隂取為琴瑟其聲濁咸池之舞由仰而俯其容多俯盤旋向地廣布東西八變乃徴九之樂屬火先尅金而後生土自徴聲之羽奏至林鐘其數九故謂之徴九然不言九而言八者起聲在應鐘一變在㽔賔八變在林鐘得宮故謂之八變樂雲八變樂之所以為咸池者正以起奏徴火尅商金至八變收宮又當徴九火位自始至終不離乎火則流徴歸坤夫地二生火火乃地窟是咸池焉是故八變凾鐘為宮者以奏之終言之鄭𤣥曰靈鼓靈鞀六面
  八變林鐘為宮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一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南                               太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二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姑                      南                        
  姑洗 始羽           終宮
  三奏
  太     夷      夾        無         仲           全全林              太               南                 姑                  應                   㽔                     應                      姑                        
  全全 始羽           終宮
  四奏
  夷     夾      無        仲         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㽔                      應                        
  半半 始羽           終宮
  五奏
  夾     無      仲        賔為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大                      㽔                        
  全全 始羽           終宮
  六奏
  無     仲      半全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夷                      大                        
  全全 始羽           終宮
  七奏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夾                        夷                          
  夾鐘 始羽            終宮
  八奏
  黃為宮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無                        夾                          
  全全 始羽            終宮
  九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半半仲                        無                          
  變半 始羽           終宮
  十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林                       半全仲                          
  變半 始羽            終宮
  十一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全林                     太                       林                        全全
  全變 始羽            終宮
  十二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為宮林                    太                     南                       太                        林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一歌 夷          大             㽔                應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二歌 大          㽔             應                姑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三歌 㽔          應             姑                南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四歌 應          姑             南                太
  林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五歌 姑          南             太                林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六歌 南          太             林                黃變半
  仲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七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射為宮 始羽        終宮
  八歌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九歌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十歌 仲          無             夾                夷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一歌無          夾             夷                大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二歌夾          夷             大                㽔
  八變者林鐘為宮以太簇為徴起聲在徴之羽應鐘也一變在㽔賔二變在大呂三變在夷則四變在夾鐘五變在無射六變在仲呂七變在黃鐘八變在林鐘以初歴徴調中之數當八故八變在林鐘數徴之羽而得之也以八變之位成十二奏之樂為咸池屬隂八變即徴九之謂也數聲則為九數變則為八十二奏者起徴太簇一奏也繼徴以商南呂二奏也繼商以羽姑洗三奏也繼羽以角應鐘四奏也繼角以變宮㽔賔五奏也繼變宮以變徴大呂六奏也繼變徴以夷則七奏也繼夷則以夾鐘八奏也繼夾鐘以無射九奏也繼無射以仲呂十奏也繼仲呂以黃鐘十一奏也繼黃鐘以林鐘十二奏也八變樂至此收宮始奏徴商次奏羽角先尅後生由夏而秋隂之所由生也隂生而後有地故祭地示之樂必先起徴商之奏以合隂尅之義葢造化之機由尅而入咸池之名以入地為義池者入地之物也咸者備也氣週十二辰為備火能生土金由火煉故八變之樂必起太簇寅位火局之首歴十二奏至林鐘收宮合十二支以屬隂氣太史公謂之十二子是也用之以祭地示則地示皆出不亦宜乎然八變之樂惟林鐘宮可以祭地示者以地社之星居未而後天之坤亦在未位故也歌自應鐘起者起奏在寅寅與亥合故奏太簇必歌應鐘起奏在太簇收奏在林鐘起歌在應鐘收歌在㽔賔凢奏皆起徴之羽由羽而宮十聲由宮而商二聲順也自商反徴歸宮二聲逆也夫商下生羽者順也今不生羽而反徴是刻羽也刻者尅也不生則為尅矣故曰引商刻羽而流徴成焉商歸徴火尅金也徴歸宮火生土也金受火尅則不能傷木土受火生則土徳旺故用以祭地也故謂之咸池也咸池也者隂之所由備在洛書之數則七而九在造化之序則夏而秋火之尅金逆以入周諱商聲引商刻羽則商在徴後金得火制不能尅木此周祚之所以綿長也
  周禮大司樂曰凡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徴應鐘為羽路鼓路鞀隂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此亦降神之樂也
  黃鐘三變
  黃鐘為宮  起黃鐘宮之羽
  始羽          終宮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大呂二變
  大呂為角 起大呂宮之羽
  始羽               終宮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夷                             太                               太簇二變
  太簇為徴  起太簇宮之羽
  始羽         終宮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
  應鐘二變
  應鐘為羽  起應鐘宮之羽
  始羽                終宮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㽔                             應                               歌大呂
  始羽   終宮
  無      夾        夷          

  歌黃鐘
  始羽   終宮
  南      太        林          變全
  歌應鐘
  始羽   終宮
  夷      大        㽔          
  歌太簇
  始羽   終宮
  應      姑        南          
  人宮黃鐘黃鐘下生林鐘林鐘地宮又辟之林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與天宮之陽同位又辟之南呂上生姑洗姑洗南呂之合又辟之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生㽔賔㽔賔地宮林鐘之陽也又辟之㽔賔上生大呂享宗廟樂必以黃鐘者黃鐘之律子宿虛危有宗廟之象人生於子復歸於子故起奏於黃鐘收奏於黃鐘可以享人鬼大呂乃黃鐘六合律在第四奏為南呂角太簇乃黃鐘商在第二奏為林鐘徴應鐘乃黃鐘變宮在第三奏為太簇羽則亥子丑寅四辰律皆作五音人鬼之氣在北因音發揚其氣昭著故奏黃鐘可以享人鬼鼓鞀用路四面之響以合宮羽之聲隂竹生於山北龍門山在西北取管琴瑟於此所以引北方之氣以發人鬼之靈九徳言人鬼之功業者魄之所附也歌之則魂來合魄㲈舞揖遜蹈厲發揚之儀終不若揖遜之容為善美故以奏宗廟九變乃宮五之樂五五相守為十屬土用本宮起羽清濁之間隂陽之㑹人負隂而抱陽以生及其死也魂魄交則為神而能享自宮聲之羽奏至黃鐘本宮其數十故謂之宮五然不言十而言九者起聲南呂一變在姑洗九變至黃鐘得宮故謂之九變樂雲九變樂之可以禮人鬼者以人死魄歸於土九變乃宮五之位屬土始終於此奏之則人魄之在土者其靈因音發動況亥子丑北方幽陽宗廟神靈所藏寅為鬼戶端午日天罡塞之則人鬼不出故百藥可採亥有水音丑有木音寅有火音則水化木木化火從鬼戶以出萃於宮五而為神靈之昭格矣理豈誣乎是可禮焉是故九變黃鐘為宮者以奏之始終言之鄭𤣥曰路鼓鞀鼓四面
  九變黃鐘為宮
  黃鐘為宮始羽              終宮
  一奏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
  林鐘為宮
始 羽              終宮
  二奏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大                            南                              太                                林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三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四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姑                                南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五奏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六奏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太                           㽔                             應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七奏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八奏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夷                             大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九奏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十奏 黃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無                             夾                               
  無射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一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仲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二奏太         南          姑            應              㽔               太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變半仲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三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全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一歌 無          夾             夷                大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二歌 夾          夷             大                㽔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三歌 夷          大             㽔                應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四歌 大          㽔             應                姑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五歌 㽔          應             姑                南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六歌 應          姑             南                太
  林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七歌 姑          南             太                林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八歌 南          太             林                黃變全
  仲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九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射為宮  始羽       終宮
  十歌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一歌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二歌 仲           無              夾                 夷
  大呂收宮 始羽       終宮
  十三歌無          夾             夷                大
  九變者黃鐘為宮以南呂為羽起聲一變在姑洗二變在應鐘三變在㽔賔四變在大呂五變在夷則六變在夾鐘七變在無射八變在仲呂九變在黃鐘以初歴宮調中之數當九故變在黃鐘者數宮之羽而得之也以九變之位成十三奏之樂兼雲門咸池以屬人鬼九變即宮五倍數之謂也數聲則為十數變則為九
  十三奏者起宮在黃鐘一奏也繼宮以徴林鐘二奏也繼徴以商太簇三奏也繼商以羽南呂四奏也繼羽以角姑洗五奏也繼角以變宮應鐘六奏也繼變宮以變徴㽔賔七奏也繼變徴以大呂八奏也繼大呂以夷則九奏也繼夷則以夾鐘十奏也繼夾鐘以無射十一奏也繼無射以仲呂十二奏也繼仲呂以黃鐘十三奏也九變樂至此收宮凡歌奏起聲皆在乎宮之羽惟陽律之奏則用宮逐羽先之以雲門而隂呂之奏則引商刻羽後之以咸池葢人生於天成於地死則魂在天魄在地故其祭之必合天地二樂而後成享焉
  周禮大司樂曰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磬以祀四望四望日月星辰也為天神之次故樂均用六變起奏在姑洗六變在林鐘收宮葢姑洗為林鐘之羽大呂為姑洗之羽起聲當在大呂周時冬至日𨇠牽牛九度是日月星辰皆起於丑大呂丑律宜為祀四望之始聲辰與酉合故歌南呂以合奏起聲在㽔賔午位收聲在黃鐘子位中於午入於酉而歸於北取周天星辰之義也是故奏姑洗歌南呂者以歌奏之始言之
  六變林鐘為宮至十奏收宮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一奏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二奏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三奏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四奏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五奏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鐘  始羽           終宮
  六奏  黃為宮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全全  始羽           終宮
  七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半半  始羽           終宮
  八奏  大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  始羽           終宮
  九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全
  全全  始羽          終宮
  十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為宮林                        全半  始羽   終宮
  一歌  㽔         應          姑            
  半變  始羽   終宮
  二歌  應         姑          南            
  為宮  始羽   終宮
  三歌  姑         南          太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四歌  南          太            林              變全
  仲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五歌  太          林            變半
  無射為宮  始羽    終宮
  六歌  林          變半仲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七歌  黃變半仲            無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八歌  仲          無            夾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九歌  無          夾            夷              
  㽔賔收宮  始羽    終宮
  十歌  夾          夷            大              
  六變者林鐘為宮以姑洗為羽起聲在羽之羽大呂也一變在夷則二變在夾鐘三變在無射四變在仲呂五變在黃鐘六變在林鐘以初歴羽調中之數當六故六變在林鐘者數羽之羽而得之也以六變之位成十奏之樂亦為雲門屬陽十奏者起羽姑洗一奏也繼羽以角應鐘二奏也繼角以變宮㽔賔三奏也繼變宮以變徴大呂四奏也繼變徴以夷則五奏也繼夷則以夾鐘六奏也繼夾鐘以無射七奏也繼無射以仲呂八奏也繼仲呂以黃鐘九奏也繼黃鐘以林鐘十奏也六變樂至此收宮其諸取義以祀天神樂同然祀天神之樂宮在夾鐘羽在黃鐘祀四望之樂宮在林鐘羽在姑洗之不同葢天者帝之神也子為帝座而帝始出乎震四望者日月星辰之神也日月星辰麗乎天而顯於辰方午未天之中姑洗辰之律帝為天之主宰日月星辰為天之妙用故取義同而其位有不同凡歌奏皆用宮逐羽以從天焉
  周禮大司樂曰乃奏㽔賔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山川五嶽四鎮五湖四海也為地示之次故歌奏與祭地同位但祭地歌奏終於未午祭山川歌奏始於午未原始者推乎山川之所自要終者隨乎坤之位坤者地也山川者流峙於地之中也是故奏㽔賔歌函鐘以歌奏之始言之
  八變應鐘為宮至十二奏收宮
  㽔賔為宮始羽              終宮
  一奏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大                               㽔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二奏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夷                               大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三奏
  仲       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夾                               夷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四奏
  黃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無                      夾                        
  無射 始羽           終宮
  五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仲                      無                        
  半全 始羽          終宮
  六奏
  大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林                     全變仲                        
  全變 始羽          終宮
  七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全林                   太                     林                      全變
  全全 始羽          終宮
  八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半全林                  太                   南                     大                      林                        
  半變 始羽          終宮
  九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簇為林                 大                  南                   姑                     南                      大                        
  南呂 始羽           終宮
  十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林                大                  南                    姑                     應                       姑                        南                          
  半全 始羽           終宮
  十一奏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應                        姑                          
  全全 始羽            終宮
  十二奏
  夷     夾       無         仲          收宮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㽔                        應                          
  半全 始羽        終宮
  一歌 姑          南             太                林
  林鐘 始羽        終宮
  二歌 南          太             林                黃全半
  全黃 始羽        終宮
  三歌 太          林             黃宮全  仲
  全變 始羽        終宮
  四歌林         黃變  半 仲半 無
  夾鐘為宮始羽       終宮
  五歌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則為宮始羽       終宮
  六歌仲         無            夾               夷
  大呂為宮始羽       終宮
  七歌無         夾            夷               大
  㽔賔為宮始羽       終宮
  八歌夾         夷            大               㽔
  應鐘為宮始羽       終宮
  九歌夷         大            㽔               應
  姑洗為宮始羽       終宮
  十歌大         㽔            應               姑
  南呂為宮始羽       終宮
  十一奏㽔          應             姑                南
  太簇收宮始羽       終宮
  十二歌應          姑             南                太
  八變者應鐘為宮以㽔賔為徴起聲在徴之羽夾鐘也一變在無射二變在仲呂三變在黃鐘四變在林鐘五變在太簇六變在南呂七變在姑洗八變在應鐘以初歴徴調中之數當八故八變在應鐘者數徵之羽而得之也以八變之位成十二奏之樂亦為咸池屬隂
  十二奏者起徴㽔賔一奏也繼徵以商大呂二奏也繼商以羽夷則三奏也繼羽以角夾鐘四奏也繼角以變宮無射五奏也繼變宮以變徵仲呂六奏也繼變徵以黃鐘七奏也繼黃鐘以林鐘八奏也繼林鐘以太簇九奏也繼太簇以南呂十奏也繼南呂以姑洗十一奏也繼姑洗以應鐘十二奏也八變樂至此收宮其諸取義以祭地示樂同然祭地示之樂宮在林鐘徵在太簇山川之樂宮在應鐘徵在㽔賔之不同葢地者土也土獨旺於未寅為火局之首山川起於西北午為火局之次地得坤之全體山川起自地中之西北故取義同而其位有不同起奏在午㽔賔起歌在未林鐘葢午與未合始奏起聲在夘夾鐘始歌起聲在辰姑洗夘與亥為三合辰與亥為暗加故祭山川必於此起聲收奏在亥應鐘收歌在寅太簇亥寅乃先天後天艮坤之位艮坤本山川之氣故祭山川必於此收聲其歌奏皆引商刻羽以從地焉
  周禮大司樂曰乃奏無射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無射戌律也戌乾位也後天之乾退居西北有祖道焉故始奏之以動先祖之氣夾鐘在夘夘與戌合歌之以合奏焉大武之舞有夾振之容總干山立於下故獨先祖可以受享於上若列祖則不可焉
  九變無射為宮至十奏收宮
  無射為宮始羽              終宮
  一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仲呂
 始羽          終宮
  二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全林                     半全仲                        
  半全 始羽          終宮
  三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全
  全全 始羽          終宮
  四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半半林                  太                   南                     太                      林                        
  半全 始羽           終宮
  五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宮全 林                      大                        
  全全 始羽          終宮
  六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南呂林               太                 南                  姑                   應                     姑                      南                        
  半變 始羽           終宮
  七奏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應鐘 始羽           終宮
  八奏
  夷     夾       無         仲          半半林             大               南                姑                  應                    㽔                     大                       㽔                        應                          
  半全 始羽           終宮
  九奏
  夾     無       仲         宮半林            太             南               姑                應                  
  全半 始羽           終宮
  十奏
  無     仲       大呂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夷                        大                          
  全全 始羽           終宮
  十一奏
  仲     全全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半半 始羽            終宮
  十二奏
  黃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無                        夾                          
  無射 始羽           終宮
  十三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半全 始羽     終宮
  一歌 黃夾鐘  仲             無                夾
  半全 始羽     終宮
  二歌 仲          無             夾                夷
  為宮 始羽     終宮
  三歌 無          夾             夷                大
  大呂 始羽     終宮
  四歌 夾          夷             大                㽔
  全全 始羽     終宮
  五歌 夷          大             㽔                應
  半全 始羽     終宮
  六歌 大          㽔             應                姑
  南呂為宮始羽       終宮
  七歌㽔         應            姑               南
  太簇為宮始羽       終宮
  八歌應         姑            南               太
  林鐘為宮始羽       終宮
  九歌姑         南            太               林
  黃鐘為宮始羽       終宮
  十歌南         太            林               黃變全
  仲呂為宮始羽       終宮
  十一歌太          林             黃變半 仲
  無射為宮始羽       終宮
  十二歌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收宮始羽       終宮
  十三歌黃變半 仲             無                夾
  九變者無射為宮以林鐘為羽起聲一變在太簇二變在南呂三變在姑洗四變在應鐘五變在㽔賔六變在大呂七變在夷則八變在夾鐘九變在無射以初歴宮調中之數當九故九變在無射者數宮之羽而得之也以九變之位成十三奏之樂亦兼雲門咸池十三奏者起宮在無射一奏也繼宮以徴仲呂二奏也繼徴以商黃鐘三奏也繼商以羽林鐘四奏也繼羽以角太簇五奏也繼角以變宮南呂六奏也繼變宮以變徴姑洗七奏也繼變徴以應鐘八奏也繼應鐘以㽔賔九奏也繼㽔賔以大呂十奏也繼大呂以夷則十一奏也繼夷則以夾鐘十二奏也繼夾鐘以無射十三奏也九變樂至此收宮其諸取義以享人鬼樂同然享人鬼之樂宮在黃鐘徴在林鐘享先祖之樂宮在無射徴在仲呂之不同葢黃鐘諸律之父再生之黃鐘又以無射為父是無射有祖道焉故取義同而其位有不同九陽律之奏皆用宮逐羽九隂呂之奏皆引商刻羽
  周禮大司樂曰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夷則申之律也申乃坤之方後天之坤退居西南有妣道焉故奏之以動先妣之氣小呂在己巳與申合歌之以合奏焉先妣之分不得以並先祖故舞可大濩而不可大武葢大濩乃前代之制雖有夾振之容在下而不為嫌也
  九變夷則為宮至十三奏收宮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一奏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二奏
  黃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無                               夾                                 
  無射為宮 始羽              終宮
  三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呂為宮 始羽              終宮
  四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變半仲                        
  黃鐘 始羽          終宮
  五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全
  變全 始羽          終宮
  六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林                  太                   南                     太                      林                        
  半全 始羽          終宮
  七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全半林                 
  全全 始羽          終宮
  八奏
  㽔     大      夷        無         仲           呂為林              太               南                 姑                  應                   姑                     
  半半
 始羽           終宮
  九奏
  大      夷        夾         無           仲            變半林                太                 南                   
  應鐘 始羽           終宮
  十奏
  夷     夾       無         仲          半半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㽔                        應                          
  半全 始羽           終宮
  十一奏
  夾     無       仲         宮半林            太             南               姑                應                  
  全半 始羽           終宮
  十二奏
  無     仲       大呂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夷                        大                          
  全全 始羽           終宮
  十三奏
  仲     全全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半半 始羽        終宮
  一歌 太  林  黃全半  仲
  全仲 始羽        終宮
  二歌 林          黃變半 仲                無
  夾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三歌 黃變半 仲             無                夾
  夷則為宮 始羽       終宮
  四歌 仲          無             夾                夷
  大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五歌 無          夾             夷                大
  㽔賔為宮 始羽       終宮
  六歌 夾          夷             大                㽔
  應鐘為宮 始羽       終宮
  七歌 夷          大             㽔                應
  姑洗為宮 始羽       終宮
  八歌 大          㽔             應                姑
  南呂為宮 始羽       終宮
  九歌 㽔          應             姑                南
  太簇為宮 始羽       終宮
  十歌  應           姑              南                 太
  林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一歌 姑           南              太                 林
  黃鐘為宮  始羽       終宮
  十二歌 南           太              林                 黃變全
  仲呂收宮  始羽       終宮
  十三歌 太           林              黃變半 仲
  九變者夷則為宮以仲呂為羽起聲一變在黃鐘二變在林鐘三變在太簇四變在南呂五變在姑洗六變在應鐘七變在㽔賔八變在大呂九變在夷則以初歴宮調中之數當九故九變在夷則者數宮之羽而得之也以九變之位成十三奏之樂亦兼雲門咸池十三奏者起宮在夷則一奏也繼宮以徴夾鐘二奏也繼徴以商無射三奏也繼商以羽仲呂四奏也繼羽以角黃鐘五奏也繼角以變宮林鐘六奏也繼變宮以變徴太簇七奏也繼變徴以南呂八奏也繼南呂以姑洗九奏也繼姑洗以應鐘十奏也繼應鐘以㽔賔十一奏也繼㽔賔以大呂十二奏也繼大呂以夷則十三奏也九變樂至此收宮其諸取義與享先祖皆同乎人鬼然享先祖之樂宮在無射徴在仲呂享先妣之樂宮在夷則徴在夾鐘之不同葢仲呂為無射之妻有妣道焉仲呂之位在已夷則之位在申已與申合然不以已而以申葢已當㢲長女之位申當坤母之位長女至為母而後老故享先妣不以仲呂而以夷則也凡陽律之奏皆用宮逐羽凡隂呂之奏皆引商刻羽
  鄭𤣥曰以黃鐘之鐘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鐘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孝經説曰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太簇陽聲第二應鐘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呂為之合四望五嶽四鎮四瀆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㽔賔陽聲第四函鐘為之合函鐘一名林鐘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小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也嫄履大人跡感神靈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謂之閟宮閟神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鐘為之合夾鐘一名圜鐘先祖謂先王先公
  古樂可疑
  周樂以不用黃鐘之管故自羽起調及至歸宮則零星補輳音節雖合乃安排而成非天然也又自右旋逆數相接夫黃鐘君律也宮君聲也今起調即無宮入調宮便為人役周公作樂豈不知此或者天數所在雖聖人亦有不悟處異時周家武王甫崩周公即攝政未久諸侯強大天王受制於五霸後來寄命於列國所有止一附庸耳至於陽左旋隂右旋隂不從陽豈非大逆乎此周家所以號令不行此樂之效周人忌商故三祭之樂不言商及至樂歌則專用宮徴商羽一角始終不用不可知也
  韶樂奏左旋而七歌右旋而五歌短而奏長何以相比古詩皆四言未有七言五言者今一部詩經皆四言間有多一二字者餘音耳非比於音者也歌必四言者以其用金舂玉應之節也又韶奏與歌一均即過宮奏才七聲歌才五言金舂玉應奏至六言歌至四言即無以施其節況六言才餘半句耳夫十二律八十四聲如一索之相連始終無一間㫁所以用變宮變徴者正以姑洗不能接大呂故用二變以至㽔賔而大呂承之直至應而止若止七音即畢則一律各為一曲不必音節相續安在孔子所謂繹如也毎章或四句或八句或六句二句亦可收尾或一句亦可
  舞黃鐘歌大呂舞左旋歌右旋夫樂有八音為比之人聲而設古今亦有清奏者但未被之人聲耳宮商自有節而不亂夫奏與歌正欲相同豈可奏歌異調況歌止於五而奏則七乖戾甚矣今以時曲言之如吹彈水仙子唱折桂令何以相比歌用右旋雖能相生音節不合卻又用左旋之聲安在其為右轉乎又曰日右轉然日何曽右轉厯家以右旋易於推步耳今舉目見日但見東陞西沒何曽西陞東沒哉六變祀天用夾鐘夾鐘隂律也不可以祀天乃借無射以起調既用無射起調則為無射也於夾鐘何與焉夫以夾鐘為宮則當以林鐘為角卻接無射之角又不可接乃曲曲數宮以黃鐘為角豈惟相生不接音節亦不相合乃曲為之説以附㑹之理亦欠通其附㑹之説見本註其太簇為徴姑洗為羽及下八變九變皆類此此必樂經既經諸侯去其籍又經秦火殘篇斷簡及人所傳誦差訛欠真漢儒乃從而附㑹之雲
  六經經秦火之後多失其真其詩書易春秋四經在春秋戰國時固皆全備無恙惟禮樂之書當春秋之諸侯僣竊皆去其籍未經秦火之前固已難考矣而樂之一事當時列國但用新聲古樂棄而不用是禮樂二事比之他經其殘缺固甚而樂之一事比之禮尤甚漢儒得其影響而附㑹之然漢儒之學亦不可及如九變起羽歸宮之説音調自合亦可用之歌右轉一節以五轉而律呂相生黃鐘即接大呂但音節不合卻用左生成曲又是左行耳其奏黃鐘歌大呂之説必當時律從左旋呂從右旋八音歌舞皆同此隂陽左右之義而當時殘編斷簡之中有大呂右旋之調遂誤認之以為歌右轉而以斗左日右附而㑹之耳至於子與丑合之類尤為牽合無理淺之乎其論古樂也哉十干十二支四隅八方皆是類也如右轉則黃鐘七變隔八生應鐘則右轉右行矣方可右轉止用其隔八相生之序五生即過律黃鐘過大呂之類然於音節一則不合一則古人之歌必四言況韶又虞時之歌必四言也而角則無所附故音節猶用左轉相生之序角下猶用變宮而五音始全此律呂為陽宮必三聲而後隂隂必三聲而後陽葢用宮商角三聲倡也
  周樂因不用黃鐘正管又周以木徳王天下水能生木羽水也故自羽倒起及至歸宮卻右旋零星補輳殊無意味絶似漢人之附㑹六經經秦火之後禮國家所不可無或有人誦習樂則盡亡矣漢人得其影響以已意而足成之
  韶樂宮長在先故起宮周樂宮短在後故起羽鐘磬俱有三有歌鐘歌磬設與琴瑟並作堂上書曰戛撃鳴球在堂上編鐘編磬設堂下與堂下之樂並作有特鐘特磬宣收衆樂世儒謂一鐘而三名非也柷敔起收全樂鼔鏞起收一宮特鐘特磬起收二字一倡一和琴瑟則一聲一字鐘謂之特獨也每架獨懸一鐘也其非編鐘益明矣歌鐘一聲一字編鐘一聲一舞
  左旋一均之備起大呂右旋一調之備起應鐘妙矣金石宣收樂貴始終貫通若止七音即畢則一律各為一曲不必音節相續安在孔子所謂繹如也且於金聲玉振一舂一應無所施矣今考定十二律始終音節相繹於右以俟知音君子焉如黃鐘為宮徴應之次角變宮應之次㽔賔大呂應之然後別以大呂起調餘律倣此
  古今之樂八音與歌舞同調況八音之設本為比歌聲合舞容耳金舂玉應本皆四言無五七言者然後世曲調亦能合律今以渭城朝雨浥輕塵恊之則末三字一金兩玉次句兩金一玉三句兩金一玉四句一金兩玉更入繁聲尤為盈耳但非雅淡也漢儒非不知樂彼但神其所述以見夫廣大精㣲曲折艱深天地人物無不貫通於音節之間遺其大㫖荒其本原弗顧也漢儒之附㑹每若此葢國語左傳之流風也漢儒如馬遷律書卻的當精確無一字可議葢所傳者正也
  記謂鼔無當於五聲如大鐘亦無當於五聲柷敔亦然鞀鼔雖一字一聲然不分清濁八十四聲一律耳亦和樂節樂之器也若謂琴瑟隨歌聲而右轉八音並奏琴瑟捋又左乎學者審思樂何為而作也則知歌之意矣今時俗有清唱而無管絃者乃喪與其易也寧戚之意
  漢儒承秦火之後雖多附㑹然非漢儒則後世何所因而追考其正古樂雖曰有未當處然因而正之皆其功也然則漢儒有功於六經者亦百世之師也樂主其盈簡短寂寥何以感動乎人況於神於鬼於⽰乎曰萬舞曰洋洋皆言其盛也記曰聲相應故生變如宮生徴徴與宮應為一變此一小變也黃鐘一均既備生大呂為一變此一大變也皆可以成樂韶九成一大變也九變一小變也八變六變亦小變記曰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毛謂之樂此數言樂之始末盡之矣以此知清奏非全樂也歌與八音不可相離也
  書亦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樂本起於詩詩本生於心而心本感於物苟八音無詩八音何用哉其清奏但不歌耳調則歌調也如今時曲所謂清彈所彈或水仙子或折桂令但不唱耳如海清之曲雖無字調亦具焉如琴曲梅花等曲雖無字調亦具後人亦有譜之字者矣
  樂書以四合三合二合謂人二地三天四而為祀天祭地享人鬼之説尤為無謂
  周樂起羽南呂倡而姑洗和應鐘倡而㽔賔和隂短陽長隂返倡而陽反和短者倡而長者和凌犯甚矣及至大呂則倡長和短卻又不倫而倡者長者又隂也周公作樂何扶隂抑陽若此
  齊景公徴招角招
  春秋之時惟齊有韶樂故夫子聞韶於齊景公奏徴韶角韶
  徴招若十二聲回宮別取全半
  一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二奏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三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四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五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六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七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八奏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九奏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十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十一奏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十二奏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一歌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二歌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三歌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四歌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五歌 黃變全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六歌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七歌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八歌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九歌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十歌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
  十一歌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十二歌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角招
  一奏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二奏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三奏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全
  四奏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五奏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六奏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七奏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八奏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九奏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十奏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十一奏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十二奏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一歌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應
  二歌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三歌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四歌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五歌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六歌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姑
  七歌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八歌 黃變全 林            太               南                  姑                    無                       㽔
  九歌 大         夷            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十歌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十一歌夾         無            仲               黃變半 林                    太                       南
  十二歌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苑洛志樂卷八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九
  明 韓邦竒 撰
  余既取樂之切要者考證刪定著之於篇乃復多取古今製作論議或分列於各欵之末或統載於簡編之後無所決擇者蓋學樂者貴識樂之情而能權苟能識樂之情而得其權則伸縮去取裁度刪定皆有卓見古不能以制我今不能以淆我而樂可沛然矣然情豈易識權豈易得哉學者但能從事於多聞多見之際彼雖是非之不同得失之有異然皆足以啓發乎吾心優而游之厭而飫之則樂之情可識而權度在我隨器應之而無惑矣此余所以於古今諸家之旨詳書而博録之也苑洛韓邦竒書
  古經文一字不妄下如鼓瑟吹笙不是説又鼓瑟又吹笙也蓋鼓瑟必吹笙瑟聲不可自和必以笙和之瑟之一音古今浩嘆以為難和而不知和之以笙也如如塤如箎古人至比之兄弟之相和夫他音豈皆不和而獨以塤箎言者他音一音各為一節獨塤箎二音同為一節蓋同氣也如鼖鼓維鏞鼖大鼓也鏞大鐘也鼖起宮鏞收宮不可相離也如吹笙鼓簧他竹音皆按其孔則無聲放其孔則有聲惟笙放其孔則無聲按其孔則有聲故謂之鼓蓋吹笙必鼓簧也
  
  考工記曰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又曰㮚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後權之權之然後凖之凖之然後量之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黒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陳氏樂書曰金生於土而別於土其卦則兊其方則西其時則秋其風閶闔其聲尚羽其音則鏗立秋之氣先王作樂用之以為金奏焉










  鏞鐘即大鐘也宣收一宮與鼖鼓相應者
  長四尺五寸銑間闊二尺八寸一分二釐五毫以四尺五寸十六分之每分二寸八分一釐二毫五絲寸之所得者三尺二寸分之所得者一尺二寸八分釐之所得者一分六釐毫之所得者三釐二毫絲之所得者八毫銑徑以十六分取十分闊二尺八寸一分二釐五毫以為銑徑銑鐘口之角也去二分取八分以為鉦徑又去二分取六分以為舞徑鼓中為圜月為隧受擊

  處也周官鐘師掌金奏鎛師掌金奏之鼓鼓人掌四金之聲音此以金與鼓交言之可見金與鼓相應有金必有鼓皆節樂之器也
  單穆公曰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則樂器待律然後制而律度又待鐘然後生則鐘又音之重者故古人謂之鐘律之學考工記鳬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間謂之景於上之𣡂謂之隧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鉦以其鉦謂之銑間去二分以為鼓間以其鼓間謂之舞修去二分以為舞廣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參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鐘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柞弇則鬱長甬則振是故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逺聞為隧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
  鐘已厚則石大厚則聲不發已薄則播太薄則聲散廣也則柞柞讀為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收小其口則鬱聲不舒揚長甬則震鐘掉則聲不正鐘角也鐘唇也
  唐史商孫盈按鳬氏欒於鼓鉦舞之法用算法乘除定鐘之輕重大小厚薄音與罄協
  詩云鼖鼓維鏞蓋鼖以起宮鏞以收宮相須而不可相離















  此乃周之特鐘以其獨懸而已與特磬相應者
  三倍本律長三尺六寸宣收一節所謂金聲玉振金舂玉應是也長三尺六寸取二尺二寸五分為銑徑餘如鏞鐘之制遞減
  呂氏春秋曰黃帝命伶倫鑄十二鐘和五音傳曰黃帝命伶倫與營援作十二鐘
  十二辰之鐘以應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鐘特鐘也單穆公
  宋李宗諤領太常總考十二鎛鐘
  李宗諤曰金部之中鎛鐘為難如一聲不及則宮商失序使十二鎛工皆精習則遲速有倫隨月用律諸曲無不通矣又曰後周嘗以十二鎛相生擊之音韻克諧
  馮元曰原其四清之意蓋為夷則至應鐘四宮而設也

















  此與編磬相應者十二其長二倍本律
  半聲十二共二十四一聲一舞一擊長二尺七寸銑徑一尺六寸八分七釐強餘如鏞鐘遞減周之編鐘歌鐘至隋猶有存者編鐘止有六大小隨其律比歌鐘微大歌鐘止有九大小亦隨其律比編鐘微小製造極其工巧今皆亡矣止有圖存此可為諸家論鐘制者之証中古以來編鐘十二歌鐘十二其大皆如黃鐘不分大小惟以厚薄為清濁耳黃鐘極薄用銅極少應鐘極厚用銅極多
  范鎮曰編鐘皆從其律之長故鐘口十者其長六以為鐘之身鉦者正也居鐘之中上下皆八下去二以為之鼓上去二以為之舞則鉦居四而鼓與舞皆六古者編鐘大小異制有倍十二律而為二十四者大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為十六者中架所用也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昔宋沇為太常丞嘗待漏光宅寺聞塔上風鐸聲傾聽久之因登塔歴孔中得一鐸徃徃無風自搖洋洋乎有聞矣摘而取之果姑洗編鐘也又嘗道逢度支運乘其間一鈴亦編鐘也及配懸音皆合其度豈亦識徵在金奏者乎












  此與歌磬相應者
  正聲十二半聲十二各於本律加一倍長一尺八寸取一尺五寸二分五毫有竒以為銑徑餘如鏞鐘逓減
  博古圖曰鐘如律之長而倍惟半此為中制又曰枚長一寸二分黃鐘重十四斤五兩又曰枚用以節樂之餘聲蓋聲無節則鍠鍠成韻而隆殺雜亂故也古今論鐘者或雲止用十二或雲十六或雲二十四數之多少皆不必論但聲能和應君臣民不相凌犯則是非定矣今以無射為宮則黃鐘為商太簇為角仲呂為徵林鐘為羽則宮小而商角大是以臣民而凌其君宮徵不應應和商羽雖應然非無射之商羽也觀此則鐘數可定矣



















  髙一尺三寸五分上徑長一尺一寸闊八寸五分下口徑長八寸三分闊六寸八分鈕蜼髙三寸一分闊一寸六分重二十一斤以蜼為鈕蜼用鼻禦雨智獸也周官司服宗彞謂虎蜼葢以節之於宗廟彞器之間以為法焉錞之為用其鳴必以時智者之道也周禮小師以金錞和鼓此也










  即今俗所謂磬也以帛為帶子實以糠而環之以承磬置之几上以木為槌以錦囊冐之囊外為鱗甲收其聲柔以和鼓聲
  鄭氏雲錞錞於也圓如碓頭大上小下髙一尺三寸上徑長九寸五分闊八寸下口長徑五寸八分闊五五寸重三十五斤










  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鉦即鐃鐸鐲也四金者設四金也金口金舌曰金鉦武舞用之今軍中軍隨鼓進既退軍即振鉦以肅靜人無譁者樂以象功武奏則象行軍故舞畢即鳴鉦金口木舌曰木鉦文舞畢用
  周禮鼓人以金鐸通鼓兩司馬執鐸三鼓摝鐸振樂記曰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司馬法曰鐸聲不過琅釋名曰鐸度號令之限度也則鐸大鐸也舞者振之警衆以為節
  
  陳氏樂書曰石之為物堅實而不動其卦則乾其時則秋冬之交其方則西北之維其風不周其聲尚角其音則辨立冬之氣也先王作樂擊之以為磬之屬焉蓋金石之樂其聲未嘗不相應莊子曰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國語曰金石以動之唐李嗣真以車鐸而得徵音之石則其相應可知三代之樂既壞於秦漢漢至成帝尚未有金石之樂及晉武破苻堅之後而四廂金石始備焉後世復以泗濵石其聲下而不和而以華原所出者易之信乎審一以定和難哉













  特磬則三倍黃鐘而為之鼓二尺二寸五分股一尺八寸博厚如法逓加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九>
  歌磬一倍黃鐘鼓一尺三寸五分股九寸廣如法遞加通典磬世本雲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周禮冬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參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已上則摩其旁已下則摩其耑博廣也鄭司農雲磬聲太上則摩鑢其旁𤣥謂太上聲清也薄而廣則濁太下聲濁也短而厚則清股磬之短句也九寸鼓磬之長句也一尺三寸五分以一尺三寸五分三分之廣得其一四寸五分股得其二九寸鼓則得其三為一尺三寸五分長句之中為鼓圜徑三寸受擊處也周磬有三圜至九圜者鼓在長句內故以長句為鼓鼓地廣仍四寸五分鼓圜則三寸他說俱未明李沖曰編磬大架所用二十四枚應十二律倍聲范鎮曰編磬皆以周官磬氏為法若黃鐘股之博四寸五分股九寸鼓一尺三寸五分鼓之博三寸而其厚一寸其絃一尺三寸五分十二磬各以其律而三分損益之
  陳氏樂書曰叔之離磬則專簴之特磬非十二器之編磬也磬大則特縣小則編縣古有大架二十四枚同一簨簴通十二律正倍之聲亦庶乎古也
  倍還加本磬一倍與鐘相合
  十二磬各以其律而三分損益之
  絲 附木
  陳氏樂書曰絲飾物而成聲其卦則離其方則南其時則夏其聲尚宮其律㽔賔其風景其音哀夏至之氣也先王作樂弦之以為琴瑟之屬焉蓋琴瑟之樂君子所常御其大小雖不同而其聲應一也故均列之堂上焉












  通典琴世本雲神農所造琴操曰扶來伏羲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白虎通曰琴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琴弦制大琴宮弦二百四十綸三蠒一絲以十二絲為一綸過此則粗不及則細絃二百有六角絃一百七十有二徵與商同羽與角同文一百三十有八武一百有四自宮至羽皆次第降三十四綸宮商角三絃纒過一法徵絃亦纒用文絃為胎纒絃法大絃用七綸樂書曰古者造琴之法削以嶧陽之桐成以檿桑之絲徽以麗水之金軫以崑山之玉雖成器在人而音含太古矣蓋其制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絃有五象五行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暉十有三象十二律也餘一以象閏也
  古樂大琴用二十絃則一徽盡十二律也
  朱子曰古人以吹管聲傳於琴上如吹管起黃鐘則以琴之黃鐘聲合之聲合無差然後以次徧合諸聲則五聲皆正唐人紀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宮絃乃以宮弦下生徵徵上生商上下相生終於少商下生者隔二絃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絲聲皆當如此今人苟簡不復以管定聲其髙下出於臨時非古法也調弦之法散聲四暉隔四而得二聲中暉亦如之而得四聲八暉隔三而得六聲九暉按上者隔二而得四聲按下有隔一而得三聲十暉按上者隔一而得五聲按下者隔二而得四聲每疑七弦隔一調之六弦皆應於第十暉而第三弦獨於第十一暉調之乃應及思而得之七弦散聲為五聲之正而大弦十二律之位又衆弦散聲之所取正也故逐弦之五聲皆自東而西相為次第其六弦㑹於十暉則一與三者角與散角應也二與四者徵與散徵應也四與六者宮與散少宮應也五與七者商與散少商應也其第三第五弦㑹於十一暉則羽與散羽應也義各有當初不相須故不同㑹於一暉也
  明堂位曰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古之人作樂聲音相保而為和細大不踰而為平故用大琴必以大瑟配之用中琴必以小瑟配之然後大者不陵細者不抑五聲和矣
  宋中興樂志論曰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聲革為燥濕所薄絲有弦柱緩急不齊故二者其聲難定
  十二絃琴宋朝嘗為十二弦琴應十有二律倍應之聲靡不悉備蓋亦不失先王製作之實也樂器惟琴則古今皆尚之君子類能撫其譜獨詳故不備録






















  絃二十七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岳崇寸有八分中施九梁皆象黃鐘之數梁下相連使其聲沖融首尾之下為兩穴使其聲條達是傳所謂大瑟達越也四隅刻雲以縁其武象其出於雲和漆其壁與首尾腹取桐梓漆之全設二十五絃絃一柱崇二寸七分別以五色五五相次蒼為上朱次之黃次之素與黝又次之使肄習者便於擇弦弦八十一絲而朱之是謂朱弦九梁貼腹內
  調瑟之法後魏陳仲儒雲中絃如琴之宮絃亦須用軫如琴以軫調聲令與黃鐘一管相合然後合黃鐘宮絃既定其餘十一絃則以相生之法定徵商羽角二變愚謂上十三絃既定則下十三絃以應和為節瑟絃若止用二十五至應鐘為宮則商羽角無措非以惑於二少也一絃為宮則三絃始為商二十五絃亦不足用
  瑟絃與琴絃不同琴以暉為十二律絃為七聲毎一聲中具十二律故絃止用七足矣瑟絃每一絃止為一律與鐘磬等然鐘磬猶錯而用之瑟以隔十二往而不返必須二十七絃方足羽聲若角則上生矣其變宮變徵則以左手抑馬後羽角而用之然則二十七弦固無預於二變也二均之聲以清中相應雙彈之第一絃黃鐘中聲第十四絃黃鐘清應其按習也令左右手互應清正聲相和亦依鐘律聲數合奏其制可謂近古矣誠本五音互應而去四清先王之制也二均二節聲於瑟聲十二清聲十二極清一絃象琴第一暉大抵於瑟半身設柱子右手彈中聲十二左手彈清聲十二其律並同第二絃大呂中第十五弦大呂清第三絃太簇中第十六絃太簇清第四絃夾鐘中第十七絃夾鐘清第五絃姑洗中第十八絃姑洗清第六絃仲呂中第十九絃仲呂清第七絃㽔賔中第二十絃㽔賔清第八絃林鐘中第二十一絃林鐘清第九絃夷則中第二十二絃夷則清第十絃南呂中第二十三絃南呂清第十一絃無射中第二十四絃無射清第十二絃應鐘中第二十五絃應鐘清
  古人論者多以二十五絃為中制則當如陳仲儒用五調調琴之法定四聲自隔一至隔五多不過隔六則二十五絃足矣然未有所驗未知能應否
  五調調音之法十三暉隔五取二聲十暉隔一取十聲中惟三五在十一暉九暉隔二取八聲八暉隔三取六聲七暉隔四取四聲一暉隔五取二聲四暉半隔四取六聲五暉隔二取八聲六暉半隔一取十聲七暉隔四取四聲
  琴家有調絃宮商角徴羽五調初教學者撫琴先以五調調絃之法授之
  大瑟五十絃中瑟二十七絃小瑟十三絃中瑟以十二絃應小瑟以六絃應瑟最難和以笙和之樂家鮮及之詩曰鼓瑟吹笙言鼔瑟必吹笙
  鐘 國語周景王將鑄無射而為之大林作無射鐘為大以覆之其律中林鐘也或雲鑄無射以林鐘之數益之也單穆公曰不可夫鐘不過以動聲動聲謂合樂以全奏而八音從之也若無射有林耳弗及矣若無射復有大林以覆之無射陽聲之細者也林鐘音之大者也細抑大陵故耳不能聽及也夫鐘聲以為耳也耳所不及非鐘也非法鐘之聲也猶目所不見不可以為目也若目之精明所不見見亦不可施以目也耳目所不能及而強之則有眩感之失以生惑也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六尺為步賈雲半步為武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清濁律中之變黃鐘為宮則濁大呂為角則清也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所勝勝舉也是故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均重不過石鈞所以鈞音之法也以木長六尺者強擊之為鈞法百二十斤為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律五聲隂陽之法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有斤兩之數生於黃鐘之管容黍千二百粒百為銖是為一龠龠二為合合重一兩故曰律度量權衡於是乎生也小大器用於是乎出出於鐘也易雲制器者尚其象小謂錙銖分寸大謂斤兩丈尺故聖人慎之今王作鐘也聽之弗及耳不及知其清濁也比之不度不度不中鈞石之數也鐘聲不可以知和耳不能聽故不可以知和也制度不可以出節節謂法度量衡之節也無益於樂而鮮民財將焉用之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問於伶州鳩對曰臣聞之琴瑟尚宮輕者從大重者從細故琴瑟尚宮鐘尚羽鐘聲大故尚羽石尚角石磬也輕於鐘故尚角角清濁之中也匏竹利制匏笙也竹簫管也利制以聲音調利為制大所尚也大不踰宮細不過羽夫宮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宮聲大故為主第次第也聖人保樂以愛財財以備器樂以殖財保安也備具也殖長也古者以樂省風土而紀農事故曰樂以殖財故樂器重者從細重謂金石也從細尚細聲也謂鐘尚羽石尚角也輕者從大輕絲也從大謂尚重音也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議從其調利也革木一聲革鼓鼙也木柷敔也一聲無清濁之變也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和八音克諧也平細大不踰也故可平民樂和則諧政和則平也聲以和樂律以平聲以式八音而調樂也其雲黃鐘為宮林鐘為徵太簇為商南呂為羽姑洗為角所以平五聲也金石以動之鐘聲所以動五聲也絲竹以行之絃所行之也詩以道之道己志也書曰詩言志歌以詠之詠詩也書曰聲依永匏以宣之宣發揚瓦以贊之贊動也革木以節之物得其常曰樂極物事也極中也極之所集曰聲聲㑹也言中和之所㑹集曰五聲也聲應相保曰和保知也細大不踰曰平細大之聲不相踰越曰平今無射有林是不平也如是而鑄之金鑄金以為鐘也磨之以石磨石以為瓦也擊之以絲木擊之以絲木以為琴瑟也越之匏越匏竹以為笙管也越謂為孔也樂記曰朱絃而疏越節之鼓節其長短大小也而行之以遂八風遂順也傳曰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正西曰兊為金為閶闔風西北曰乾為石為不周正北為坎為革為廣莫東北曰艮為匏為條風正東曰震為竹為明庶東南曰㢲為木為清明正南曰離為絲為景風西南曰坤為瓦為涼風於是乎氣無滯隂亦無散陽滯積也積隂而發則夏有霜雪散陽陽不藏冬無氷李梅實之類也隂陽序次風雨時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音皮勞也故曰樂正今細過其主妨於正細謂無射也主正也言無射有大林是作細而大過其律妨於正聲也用物過度妨於射過度用金多也正害財匱妨於樂樂從和今正害財匱故妨於樂也細抑大陵不容於耳非和也細無射大大林也言大聲陵之細聲抑而不聞不容於耳不能容別也聽聲越逺非平也越廷也言無射之聲為大所陵聽之微細廷樂宮屬也夫有不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樂以殖財也於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中德中庸之德聲也中音中和之音也德音不愆以合神人合神人謂祭祀享宴也神是以寧民是以聽若夫匱財罷民力以逞淫以聽之不和比之不度無益於教而離民怒神非臣之所聞也王不聽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樂天子之職也夫音樂之輿也樂音四而行也而鐘音之器音曰器以發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鐘之鐘聚也輿以行之樂須音而行小者不窕他刀反窕不蒲也大者不摦音戸摦謂橫大不入也窕則不感不完備人心也摦則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惑惑實生疾今鐘□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陳氏禮書曰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單穆公曰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則樂器待律然後制而律度又待鐘然後生故有十二辰之鐘以應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鐘大鐘也大鐘特縣詩書爾雅所謂鏞是也非十二辰之鐘則編焉周禮所謂編鐘是也鐘體之別五銑於鼓鉦舞是也鐘磬之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於干鼓舞之間有帶布於帶間有枚先儒曰銑金之澤者又曰銑小鑿也鐘樂亦謂之銑其以類鑿然也於則銑間之曲袪者也鼓則於上之待枷者也鉦則鼓舞之正中者也舞則聲之震動於此者也甬出舞上者也帶類篆故謂之篆乳有數故謂之枚然鐘之長短徑圍經無明證其言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鉦以其鉦為之銑間者鉦體之徑居銑間之八也去鉦二分以為之鼓間者鼓間之徑居銑間之六也以其鼓間為之舞修修舞之徑也舞徑亦居銑間之六也去舞徑二分以為舞廣廣舞之長也舞長居銑間之四也舞長四而徑間亦四武鼓徑六而長亦六鄭氏以為此鐘口十其長十六也凡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若黃鐘之律九寸十六之而銑取其十以為度則銑徑五寸有竒鉦鼓舞之所居者遞去二分則舞修三寸有竒舞廣二寸有竒林鐘之律六寸十六之而銑取其十以為度則銑徑三寸有竒鉦鼓舞之居者遞去二分則舞二寸有竒舞廣一寸有竒餘律之鐘亦然賈公彥曰律各倍半以為鐘舉一端也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
  銑之六與鼓間同鉦間又殺矣與鼓間異此所以各十分之以為厚薄鄭氏曰鼓鉦之間同方六而今宜異又十分之一猶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鉦外則近之鼓外二鉦外一以謂鼓外二間鉦外一間而十分之以其一為厚薄其説誤矣
  陳氏樂書曰嘗考唐史商盈孫按鳬氏欒銑於鼓鉦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鎛鐘之輕重髙下定編鐘之制黃鐘九寸五分倍應鐘三十三分有半差為四十八字口項之量徑衡之圍莫不有齊量焉使工按圍鑄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韻與磬協矣今太常所用舊鐘無慮千枚其間或類古法大抵出盈孫所造也外此則器律短而聲髙矣
  聖朝嘗詔李照制管調律而更鑄焉其法悉圓其形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龍之飾雖和應於一時然較古鐘如鈴而不圓者異矣唐制凡私家不設鐘磬三品以上女樂五人五品以下不過三人是不知周官大胥樂縣之制也
  鏞 書笙鏞以間詩鼖鼓維鏞註雲鏞大鐘也爾雅大鐘曰鏞
  鎛 周禮鎛師註鎛如鐘而大禮書韋昭杜預雲小鐘儀禮鎛從薄與鉞鎛之鎛同 隋志金之屬二一曰鎛鐘每鐘懸一簨簴各應律呂之應即黃帝所命伶倫鑄二鐘和五音者也
  宋仁宗明道初詔定大樂集賢校理李照言古者鎛鐘擊為節檢而無合典之義大射有二鎛皆亂擊焉後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景德中李宗諤領大常總考十二鎛鐘而樂工相承殿庭習用三調六曲三調者黃鐘太簇㽔賔也六曲者調別有隆安正安二曲郊廟之縣則環而擊之宗諤上言曰金部之中鎛鐘為難如一聲不及則宮商失序使十二鎛工皆精習則遲速有倫隨月用律諸曲無不通矣真宗應詔黃鐘太簇二宮更増文舞武舞福酒三曲至是詔馮元等議考擊之法元等奏言後周嘗以相生之法擊之音韻克諧國朝亦用隨均合曲然但施殿庭未及郊廟謂宜使十二鐘依辰列位隨均為節便於合樂仍得並施郊廟若軒縣以下則不用此制所以重備樂尊王制也詔從焉慶厯四年大安樂成詔侍臣觀新樂於紫宸殿凡鎛十二黃鐘髙尺三寸半廣一尺二寸鼓六鉦四舞六通衡並旋蟲共髙八寸四分隧徑二寸二分深一寸二釐篆帶每面縱者四橫者四枚景挾鼓與舞四處各有九每面共三十六兩欒間一尺四寸容九斗九升五合重一百六斤大呂以下十一鐘並與黃鐘同制而兩欒間遞減至應鐘容九斗三升五合而其重加至應鐘重一百四十八斤並如新律本律議者以為周禮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則是大鐘宜厚小鐘宜薄今大鐘重一百六斤小鐘重一百四十八斤則小鐘厚非也 五年二月乾寧軍進古鐘一送詳定所四月知制誥王洙奏黃鐘為宮最尊者但聲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體也言鐘磬依律數為大小之制者經文無正文惟鄭康成立意言之亦自雲假設之法孔頴達作疏因而述之據歴代史籍亦無鐘磬依數大小之説其康成頴達等即非身㑹製作樂器至如言磬前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律一尺八寸是磬大小之制者據此以黃鐘為律臣曽依此法造黃鐘特磬者止作林鐘律聲若隨律長短為鐘大小之制則黃鐘長二尺三寸半減至應鐘則形制大小比黃鐘才四分之一又九月十月以無射應鐘為宮即黃鐘大呂反為商聲宮小而商大是君弱臣強之象今參酌其鎛鐘特磬制度欲且各依律數算定長短大小容受數仍以皇祐中黍尺為法鑄大呂應鐘鐘磬各民徵為事羽為物不相凌謂之正迭相凌謂之慢百王之不易也聲重大者為尊輕清者為卑卑者不可加於尊古今之所同也故列聲之尊卑者事與物不與焉何則事為君治物為君用不能尊於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則自有上下之分不得相越故四清聲之設正謂臣民相避以為尊卑也今若止用十二鐘旋相考擊至夷則以下四管為宮之時臣民相越上下交戾則凌犯之音作矣此甚不可者也其鐘磬十六皆本周漢諸儒之説及唐家典法所載欲損為十二惟照獨見臣以為且如舊制便帝令權用十二枚為一格且詔曰俟有知音者能考四鐘協調清濁有司別議以聞元祐間范鎮為樂論上之其論鐘曰夫鐘之制周官鳬氏言之甚詳而訓解者其誤有三若雲帶所以介其名也介在於鼓鉦舞甬衡之上其誤一也又雲舞上下促以橫為修從為廣舞廣四分今亦去徑之二分以為間則舞間之方常居銑之四也舞間方四則鼓間六亦其方也鼓六鉦六舞四既言鼓間與舞修相應則鼓與舞皆所云鉦六舞四 又雲鼓外二鉦外一彼既以鉦鼓皆六無厚薄之差故從而穿鑿以遷就其説其誤三也今臣所鑄編鐘十二皆從其律之長故鐘口十者其長十六以為鐘之身鉦者正也居鐘之中上下皆八下去二以為之鼓上去二以為之舞則鉦居四而鼓與舞皆六是故於鼓鉦舞篆景樂隧甬衡旋蟲鐘之文也著於外者也廣長空徑厚薄大小鐘之數也起於內者也若夫金錫之齊與鑄金之狀率按諸經差之毫釐則聲有髙下不可不審其鑄鐘亦以此法而四倍之今太常鐘無一即見形制聲韻所歸奏可五月翰林學士承旨王拱辰言奉詔詳定大樂比臣至局鐘磬已成竊縁律有長短磬有大小黃鐘九寸最長其氣陽其象土其正聲為宮為諸律之首葢君德之象不可並也今十三鐘磬一以黃鐘為率與古為異臣亦嘗詢逸瑗等皆言依律大小則聲不能諧故臣竊有疑請下詳定大樂所更稽古之義㕘定之是月知諫院李兊言曩者紫宸殿閱太常新樂議者以鐘之形制未中律度遂斥而不用復詔近侍詳定切聞崇天院聚議而王拱辰欲更前史之義王洙不從議論喧嘖夫樂之道廣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豈可輕議西漢去聖尚近有制氏世典大樂但能紀其鏗鏘而不能言其義況今又千餘年而欲求三代之音不亦難乎且阮逸罪廢之人安能通聖明述作之事務為異説欲規恩賞朝廷制樂數年當國財匱乏之時煩費甚廣器既成矣又欲改為雖命兩府大宮監議然未能裁定其當請以新成鐘磬與祖宗舊樂㕘校其聲但取和諧近雅者合用之大觀間議禮局言伶州鳩曰大鈞有鎛無鐘鳴其細也細鈞有鐘無鎛昭其大也然則鐘大器也鎛小鐘也以宮商為鈞則謂之大鈞其聲大故用鎛以鳴其細而不用鐘以角徵羽為鈞則謂之小鈞其聲細故用鐘以昭其大而不用鎛然後細大不踰聲應相保和平出焉是鎛鐘兩器其用不同故周人各立其官後世之鎛鐘非特不分大小又混為一器復於樂架編磬之外設鎛鐘十二以配之則於義重復乞宮架樂去十二鎛鐘止設一大鐘為鐘一小鐘為鎛一大磬為特磬以為衆聲所依詔可
  剽 爾雅鐘中者曰剽音票
  棧 爾雅鐘小者曰棧晉時剡縣民於田中得一鐘長三寸口徑四寸銘棧音盞唐時岑陽耕者得古鐘髙尺餘枚叩之曰此姑洗角也既劀拭有刻在兩夾果然
  陳氏樂書曰虞夏之時小鐘謂之鐘大鐘謂之鏞周之時大鐘謂之鐘小鐘謂之鎛則鎛之為用其實編鐘也編鐘之用其實歌鐘也一器而三名之各有攸趨爾
  又曰莫非鐘也大者謂之鏞以名為大故也書言笙鏞詩言鼖鼓維鏞鏞鼓有斁是已小者謂之棧以象功之淺者也昔晉人得鐘長三寸中徑四寸銘曰棧是已若夫大而不鏞小而不棧則又掠其大小之聲而歸於中焉其斯已為剽歟儀禮大射阼階之東笙磬其南笙鐘其南鎛西階之西頌磬其南笙鏞其南鎛皆南陳國語曰細鈞有鍾無鎛昭其大也大鈞有鎛無鐘甚大無鎛鳴其細也葢細鈞角徵也必和之以大故有鐘無鎛大鈞宮商也必和之以細故有鏄無鐘則鏄小鐘大明矣晉語左傳鄭伯嘉納魯之寶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及其鎛韋昭杜預皆以鎛為小鐘然言歌鐘及其鎛則鐘大鎛小可知鐘師掌金奏大鐘也鎛師掌金奏小鐘也許慎曰鎛錞於之屬所以應鐘磬也於理或然鄭康成謂鏄如鐘而大孫炎郭璞釋大鐘之鏞亦名為鎛不亦失小大之辨歟以經考之自虞至周鏞大而鐘小自周公制禮鐘大而鎛小雖有改制之名無變大小之實也秦漢以來鐘鎛之制小者或數寸大者或容千石皆不本律度故梁去衡鐘而設鎛隋疑無射之鎛無合曲之義乃襲後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聲韻始克諧矣聖朝之初鎛鐘有三調六曲更詔依均擊之與編鐘相應要知失細大之制非成周製作之意也傳曰黃鐘之鐘容秬黍一斛八斗為度國語曰度律均鐘以定中聲白虎通曰鎛者時之聲節度之所生也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斯言信矣
  編鐘 小胥凡縣鐘磬十為堵全為肆註雲鐘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十六枚之數起於八音倍而設之故十六也禮書曰後世宗鄭氏説用四清聲以謂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四宮管短則減黃鐘大呂太簇姑洗四管之半以為清聲而應之則樂音諧今大晟樂宗前代制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為正鐘四枚為清鐘焉 隋志金之屬二曰編鐘小鐘也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鐘縣於一簨簴 宋仁宗明道初改制大樂命集賢校理李照等預議翰林學士馮元等同共討論時太當鐘磬每十六枚為一簴而四清聲相承不擊照因上言十二律聲已備於四清聲乃鄭衛之樂請於編縣上留十二中聲去四清鐘則哀思邪辟之聲無由而起也元等駮之曰前聖制樂取法非一故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之竽二十五弦之瑟十三弦之箏九弦弦之琴十六枚之鐘磬各自取義寧有一之於律呂專為十二之數也且鐘磬八音之首春秋號樂總言金奏詩頌稱美實依磬聲此二器非可輕改今照欲損為十二不得其法於古臣等以為不可且聖人既以十二律各配一鐘又設黃鐘至夾鐘四清聲以附正聲之次原其四清之意蓋為夷則至應鐘四宮而設也夫五音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無大小無厚薄無金齊一以黃鐘為率而磨以取律之合故黃鐘最薄而輕自大呂以降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乎且清聲者不見於經惟小胥註雲鐘磬者編次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謂之堵至唐又有十二清聲其聲愈髙尤為非是國朝舊有四聲置而弗用至劉幾用之與鄭衛無異按編鐘編磬十六其來逺矣豈獨見於周禮小胥之註哉漢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濵得古鐘十六枚帝因是陳禮樂雅頌之聲以風化天下其事載於禮樂志不為不詳豈因劉幾然後用哉且漢承秦秦未嘗製作禮樂其稱古磬十六者乃二帝三王之遺法也其王朴樂內編鐘編磬以其聲律太髙歌者難逐四清聲置而不用及神宗朝下二律則四清聲皆用而諧協矣周禮曰鳬氏為鐘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則清聲豈不見於經哉今鎮簫笛塤箎巢笙和笙獻於朝廷簫必十六管是四清聲在其間矣自古無十二管之簫豈簫韶九成之樂已有鄭衛之聲乎禮部太常亦言鎮樂法自係一家之學難以參用而樂如舊制
  陳氏樂書曰先王作樂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歸於十二天之道也然則以十有二辰正鐘磬樂縣之位豈他故哉凡以齊量數度考中聲順天道而已蓋編鐘十二同在一簴為一堵鐘磬各一堵為四春秋傳歌鐘二四則四堵也小胥之職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是鐘磬皆在所編矣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於鐘言編則磬可知明堂位曰叔之離磬編則雜離則特謂之離磬則特懸之磬非編磬也言磬如此則鐘可知也荀卿言縣一鐘大戴禮言編縣一言特縣鐘磬如此則編鐘編磬亦可知豈非金石以動之常相待以為用乎由是觀之鐘磬編縣各不過十二古之制也漢服䖍以十二鐘當十二辰更七律一縣為十九鐘隋之牛𢎞論後周鐘磬之縣長孫紹援國語書傳七律七始之制合正倍為十四梁武帝又加濁倍三七為二十一後魏公孫崇又參縣之合正倍為二十四至唐分大小二調兼用十六二十四枚之法皆本二變四清言之也蔽於二變者不過溺於國語書傳蔽於四清者不過溺於樂緯皆非聖經之意也惟聖朝李照范鎮廢四清用十二律之議何其智識之明而逺過於諸子乎李照雖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變猶不去四清也將何以成和樂耶真瞽論也編鐘宮縣用之先儒設於甲丙庚壬之位十二律各有正聲説取黃鐘至夾鐘四律為清聲此牛𢎞據鄭康成及樂緯之説也古者編鐘編磬登歌用之以節歌句故堂上擊黃鐘特鐘而堂下編鐘應之擊黃鐘特磬而堂下編磬應之上下唱和之道也
  青鐘 赤鐘 黃鐘 白鐘 黑鐘昔黃帝作五聲以正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心聲三曰黃鐘洫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黒鐘隱其帝五聲既調然後作五行淮南子謂孟秋之日西館御女白色白綵撞白鐘是也宋徽宗崇寧三年作大晟樂鑄景鐘者黃鐘之所自出也垂則為鐘仰則為鼎鼎之大終於九斛中聲所極製煉玉屑入於銅齊精純之至音韻清越其髙九尺拱以九龍惟天子親郊乃用之立於宮架之中以為君圍於是命翰林學士承旨張康國為之銘其文曰天造我宋於穆不已四方來和十有二紀樂象厥成維其時矣迪惟有夏度自禹起我龍受之天地一指於論景鐘中聲所止有作於斯無襲於彼九九以生律呂根柢維此景鐘非弇非侈在宋之庭屹然峙峙天子萬年既多受祉維此景鐘上帝命爾其承伊何以燕翼子永言寶之宋樂之始太中大夫劉昺編修樂書金部有七曰景鐘景大也鐘西方之聲以象厥成惟功大者其鐘大世莫識其議久矣其聲則黃之正而律呂由是生焉平時弗考風至則鳴紹興十三年命給事中段拂等討論景鐘制度按大晟樂書皇帝有五鐘一曰景鐘景者大也黃鐘者樂所自出而景鐘又黃鐘之本故為樂之祖惟天子郊祀上帝則用之自齋宮詣壇則擊之以召至陽之氣既至聲闋衆樂乃作祀事既畢陞輦又擊之葢天者羣物之祖今以樂之祖感之則天之百神可得而禮音韻清越拱以九龍立於宮架之中以為君圍環以四清聲鐘磬鎛鐘特磬以為臣圍編鐘磬以為民圍內設寶鐘球玉外為龍簴鳯琴景鐘之髙九尺其數九九實髙八尺一寸垂則為鐘仰則為鼎鼎之大終於九斛退藏實八斛有一焉內出皇祐大樂中黍尺參以太常舊藏黃鐘律編鐘髙適九寸正相脗合遂遵用寰天製造鐘成左僕射秦檜為之銘其六曰皇宋紹興十六年中興天子好生大德既定寰宇乃作樂以暢天地之化以和神人維茲景鐘首出衆樂天子專用諸禋祀謹拜稽首而獻銘德純懿兮舜文繼躋壽域兮孰內外薦上帝兮偉茲器聲氣應兮同久視貽子孫兮彌萬世
  陳氏樂書曰尚書太傳天子左五鐘右五鐘出撞黃鐘左五鐘皆應然後少師奏登車告出也撞㽔賔右五鐘皆應然後少師奏登堂就席告入也由是觀之黃鐘所以奏肆夏也㽔賔所以奏采齊也出撞陽鐘而隂應之是動而節之以止入撞隂鐘而陽應之是止而濟之以動易序卦物不可以終動不可以終止之意也樂師言行以肆夏先於趨以采齊豈主出言之耶禮記趨以采齊先於行以肆夏豈主入言之耶大戴禮言步中采齊趨中肆夏誤矣後世奏永至之樂為行步之節豈効古采齊肆夏之制歟
  金錞 錞於 周禮少師以金錞和鼓其形象鐘頂大腹𢴲口弇以伏獸為鼻內縣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國語曰戰以錞於儆其民也又黃池之㑹吳王親鳴鐘鼓錞于振鐸則錞之和鼓以節聲樂和軍旅其來尚矣後世之制或為兩馬之形或為蛟龍之狀引舞用焉非周制也
  容齋洪氏隨筆曰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四金者錞鐲鐃鐸也以金錞和鼓鄭氏註雲錞錞於也圓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則鳴之與鼓相和賈公彥疏雲錞於之名出於漢之大予樂官南齊始興王鑑為益州刺史廣漢什邡民段祚以錞於獻鑑古禮器也髙三尺六寸六分圍二尺四寸圓如甬筒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縣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於以手振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絶古所以節樂也周斛斯徵精三禮為太常卿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闕樂有錞於者近代絶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徵曰此錞於也衆弗之信遂依干寶周禮注以芒筒將之其聲極振乃取以合樂焉宣和博古圖説雲其製中虛椎首而殺其下王黼亦引段祚所獻為証雲今樂府金錞就擊於地灌水之制不復考矣是時有虎龍錞一山紋錞一圜花錞一縶馬錞一龜魚錞一魚錞二鳳錞一虎錞七其最大者重五十一斤小者七斤淳熈十四年澧州慈利縣周赧王墓傍五里山推葢古墓也其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髙一尺三寸上徑長九寸五分闊八寸下口長徑長五寸八分闊五寸虎紐髙一寸二分闊寸一分並尾長五寸五分重十三斤紹熙三年予仲子簽書峽州判官於長陽縣又得其一甚大髙二尺上徑長一尺六分闊一尺四寸二分下口長徑九寸五分闊八寸虎紐髙二寸五分足闊三寸四分並尾長一尺重三十五斤皆虎錞也予家蓄古彞器百種此遂為之冠小錞無缺損扣之其聲清越以長大者破處五寸許聲不能渾全然亦可考擊也後復得一枚與大者無小異自峽來寘諸篛籠中取者不謹斷其紐匠以藥銲而柵之遂兩兩相對若三禮圖景祐大樂圖所畫形製皆非東坡志林記始興王鑑一節雲記者能道其尺寸之詳如此而拙於遣詞使古器形制不可復得其彷彿甚可恨也正為此雲
  金鐲 金鉦 丁寧 周禮鼓人以金鐲節鼓司馬職公司馬執鐲軍行鳴鐲詩曰鉦人伐鼓國語曰鼓丁寧春秋傳曰射汰輈而著丁寧説文曰鐲鉦也韋昭曰丁寧鉦也鄭康成曰鐲如小鐘軍行鳴之以為鼓節葢自其聲濁言之謂之鐲自其儆人言之謂之丁寧自其正人言之謂之鉦其實一也後世合宮縣用之而有流蘇之節非周制也先儒謂非雅樂之器是不稽四金以節聲樂之過也近代有大銅疊縣而擊之亦此類大金鐃 小金鐃 小鉦 周禮鼓人以金鐃止鼓大司馬卒執長鐃以其聲譊譊然故以鐃名之説文曰鐃小鉦也象鐘形旁有二十四銑飾以流蘓柄中上下通漢鼓吹曲有鐃歌所以退舞也豈亦周之遺制歟葢其小者似鈴有柄無舌執而鳴之以止鼓大者象鐘形薄旁有二十四銑宮縣用之飾以流蘇蓋應律聲而和樂
  金鐸 周禮鼓人以金鐸通鼓兩司馬執鐸三鼓摝鐸振鐸樂記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司馬法曰鐸聲不過琅釋名曰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則鐸大鐸也舞者振之警衆以為節是金鐸以金為舌所以振武事也舞武事者執之晉荀氏曰趙人牛鐸以諧樂亦得古人之遺也掩止振之為摝摝者止行息氣也
  陳氏樂書四金通論曰聖人作易參天兩地而倚數因三而三之其數六因兩而兩之其數四鼓陽也而六之參天之數也金隂也而四之兩地之數也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必掌以鼓人者鼓為樂之君故也葢六鼓之有四金猶六律之有六呂未有能偏廢者也故錞之聲淳鐲之聲濁鐃之聲髙鐸之聲明淳則隂與陽和故可以和鼓倡而和之故也濁則承陽而節之故可以節鼓行而節之故也髙則隂勝於陽而可以止鼓退而止之故也明則隂與陽通而可以通鼓而通之故也在易之艮位之終止也位之終止則窮故以漸進繼焉既濟治之終止也治之終止則亂故以未濟終焉亦六鼓終於通鼓之意也大司馬言鐲鐃則鳴之而已鐸則或振或摝其用則先鐲而後鐃與此不同者此言理之序大司馬言用之序故也然大司馬不言錞者以大司馬方習戰陳之事非倡和之時故也釋名金鼓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在也左傳曰凡師有鐘鼓曰伐呂氏春秋曰金鼓所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也孫子曰夫金鼓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一衆之法也由是觀之金鼓之用於軍旅則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況用之以節聲樂者乎後世以角代金非古制也
  木鐸 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記曰振木鐸於朝天子之政也小宰正歲率治官之屬而觀治象小司徒正歲率其屬而觀教象之法皆徇以木鐸小司冦正歲帥其屬而觀形象令以木鐸宮正司烜以之修火禁於國中鄉師凡四時之召以之徇於市朝士掌國五禁之法以之徇於朝是木鐸以木為舌所以振文事也故舞文事者執之振文事一也在帝王天子則行而為政在元聖素王則言而為教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豈非言而教之之事歟
  磬 周禮冬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倨音據句沈音鉤註同矩如字先度待洛反其博為一博謂股博也廣也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參分其股博以其一為之厚鄭司農雲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者也𤣥謂股外面鼓內面也假令磬股廣四寸半者股長九寸也鼓廣三寸長尺三寸半者厚為一寸也已上則摩其旁鄭司農雲磬聲大上則摩鑢其旁𤣥謂太上聲清也薄而廣則濁已上時掌反註同大音泰劉它賀反下同鑢音慮已下則摩其耑大下聲濁也短而厚則清耑音端劉乂音穿本或作端宋明道製新樂特磬十二黃鐘大呂股長二尺博一尺鼓三尺博六寸九分寸之六弦三尺七寸五分太簇以下股長尺八寸博九寸鼓二尺七寸博六寸弦三尺三寸七分半其聲各中本律黃鐘厚二寸一分大呂以下第加其厚至應鐘厚三寸五分詔以其圖送中書議者以為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其一以為鼓博三分其鼓股以其一為之厚今磬無博厚無長短非也元祐初范鎮上樂議曰臣所造編磬皆以周官磬氏為法若黃鐘股之博四寸五分股九寸鼓一尺三寸五分鼓之博三寸而其厚一寸其弦一尺三寸五分十二磬各以其律之長而三分損益之如此其率也今之十二磬長短厚薄皆不以律而欲求其聲不亦逺乎鐘有齊也磬石也天成之物也以其律為之長短厚薄而其聲和此出於自然而聖人者能知之取以為法後世其可不考正乎考正而非是則不為法矣特磬則四倍其法而為之國朝祀天地宗廟及大朝㑹宮架內止設鎛鐘惟後廟乃用特磬非也今已升祔後廟特磬遂為無用之樂臣欲乞凡宮架內於鎛鐘後各加特磬貴乎金石之聲小大相應
  陳氏樂書曰古之為磬尚象以制器豈貴夫石哉尚聲以盡意而已鐘圓中規磬方中矩則倨勾一矩有半觸其弦也其博為一股博一律也股為二後長二律也鼓為三前長三律也股非所擊也長而狹鄭司農雲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康成雲股外面鼓內面則擊者為前而在內不擊者為後而在外內者在下外者在上其大小長短雖殊而其厚均也黃鐘之磬股鼓皆厚二寸則餘磬可推矣史傳論造磬者多矣或謂黃帝使伶倫為之或謂堯使毋勾氏為之或謂叔為之以明堂位考之叔之離磬則特縣之磬然則非特縣之磬未必非勾氏伶倫所造也曲禮言立則磬折垂佩考工記言磬折以三五則磬取屈折之義也先儒謂磬之為言勁也豈因屈折然邪
  少華之山其隂多磬鳥危之山其陽多磬嵩山涇水出焉其中多磬則磬石所自固雖不一要之一適隂陽之和者泗濵所貢浮磬而已葢取其土少而水多其聲和且潤也然其製造之法倨勾一矩有半外之為股內之為鼓其博厚莫不有數存於其間已上則摩其旁而失之太清已下則摩其耑而失之太濁要之一適清濁之中薄以廣且厚而已有虞氏命夔典樂擊石拊石至於百獸率舞庶尹允諧者由此其本也蓋八卦以乾為君八音以磬為主故磬之為器其音石其卦乾乾位西北而夭屈之以為無有曲折之形焉所以立辨也故有西有北時有秋有冬物有金有玉分有貴有賤位有上有下而親疎長㓜之理皆辨於此矣古人論磬嘗謂有貴賤焉有親疎焉有長㓜焉三者行然後王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之故在廟朝聞之君臣莫不和敬在閨門聞之父子莫不和親在族黨聞之長㓜莫不和順夫以一器之成而功化之敏如此則磬之所尚豈在夫石哉存乎聲而已然擊石拊石堂上之樂也百獸率舞堂下之治也堂上之樂足以兼堂下之治堂下之樂不足以兼堂上之治故昔王阜為重泉令擊磬而鸞舞則夔之擊磬而獸舞豈無是理哉唐天寶中廢泗濵而以華原石代之卒致祿山之禍元白賦詩以譏之誠有意於去鄭存雅矣自時而後有取華陽響石為七縣焉豈亦得泗濵浮磬之遺乎徐景安謂浮磬擊五音以七音言之非也秦刻嶧山以頌德曰刻此樂石葢嶧山近泗水故也
  玉磬 天球
  陳氏樂書曰春秋之時齊侯以玉磬賂晉師止兵臧文仲以玉磬如齊告糴禮記郊特牲言諸侯宮架而擊玉磬明堂位言四代樂器而拊搏玉磬則玉之於石類也玉磬則出乎其類矣書言天球在東序詩言受小球大球蓋物之美者莫如玉而球又玉之美出於自然者也先王樂天以保天下因天球以為磬以其為堂上首樂之器其聲清澈有隆而無殺衆聲所求而依之者也商頌曰依我磬聲本諸此歟呂氏春秋言堯命夔鳴球以象上帝玉磬之音傳言金石有聲不考不鳴禮言玉之清越以長樂也由是觀之鳴球之樂雖出於所考要之其聲清越以長無異於羽屬鱗屬之鳴也梓人為筍簴取羽屬清揚而逺聞者以為磬簴故擊其所縣而由是簴鳴取鱗屬以為筍且其匪色必似鳴矣然則謂之鳴球非若瀛州青石之磬不擊而自鳴也其鳴也因夔而已漢武帝建招仙靈閣於甘泉西上有浮金輕玉之磬非古制也其武帝之侈心乎晉賀循奏登歌之簴采玉以造磬隋蘇夔妙達音律造玉磬獻於齊唐制宗廟殿用玉磬則玉磬堂上之樂登歌用焉書言搏拊琴瑟以詠而以鳴球為先義可見矣通禮義纂曰晉賀循修奏登歌之簴采玉造小磬宗廟殿用玉郊丘用石本雲堂上樂以歌故名歌鐘磬唐制設歌磬於壇上之西歌鐘於東近南北向至匏竹立於壇下國語曰籧篨蒙璆漢樂章曰軒朱璆磬葢璆與球同而字異其實一也洽聞記曰隋文帝開皇十四年於翟泉獲玉磬十四垂之於庭有二神人擊之其聲絶妙國史纂異曰潤州得十二玉磬以獻張率䖍叩其一曰晉某歲所造開元傳信記曰太真妃最善擊磬搏拊之音明皇令採藍田緑玉為磬尚方造簨簴流蘇之屬皆金鈿珠翠珍怪之物雜飾之又鑄二金獅子以為趺其他綵繪縟麗製作精妙一時無比也由是觀之玉磬十二古之制也益之為十四後世倍七音之失也至於飾以金珠珍怪趺以金獅騰攫其唐明皇之侈心乎不為有道之主所取也
  編磬 離磬 
  陳氏樂書曰磬之為器昔人謂之樂石立秋之音夷則之氣也葢其用編之則雜而小離之則特而大叔之離磬則專簴之特磬非十二聲之編磬也古之為鐘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其為磬非有齊量也因玉石自然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而已爾雅大磬謂之毊徒鼓磬謂之寋周官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言編鐘於磬師則知有編磬矣爾雅言大以見小磬師言鐘以見磬大則特縣小則編縣儀禮鞀倚於頌磬西紘則所謂紘者其編磬之繩歟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鄭康成釋之謂編縣之十六枚同在一簴謂之堵鐘磬各一堵謂之肆禮圖取其倍八音之數而因之是不知鐘磬特八音之二者爾謂之取其數可乎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則編鐘編磬不過十二爾謂之十六可乎嘗讀漢書成帝時於犍水濵得石磬十六未必非成帝之前工師附益四清而為之非古制也康成之説得非因此而遂誤歟古有大架二十四枚同一簨簴通十二律正倍之聲亦庶乎古也郭璞曰毊音器以玉飾之宋朝元豐中施用李照編鐘阮逸編磬仍下王朴樂二律以寫中和之聲可謂近古矣然補註四聲以足十六律非先王之制也
  笙磬 頌磬 歌磬
  陳氏樂書曰大射之儀樂之宿縣於阼階東笙磬西面西階之西頌磬東面葢應笙之磬謂之笙磬應歌之磬謂之頌磬笙磬位乎阼階之東而面西以笙出於東方震音象萬物之生也頌磬位乎西階之西而面東以頌出於歌聲而聲出於面言之方也鄉飲酒之禮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鄉射之禮笙入立於縣中西面葢笙磬在東而面西頌磬在西而面東笙入立於縣中之南而面北故頌磬歌於西是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所以貴人聲也笙磬吹於東是以東方為下所以賤匏竹也大射鞀倚於頌磬西紘頌磬在西而有紘是編磬在西而以頌磬名之特磬在東而以笙磬名之周官眡瞭掌凡樂事播鞀擊頌磬掌太師之縣則頌磬編磬也笙磬特磬也縣則又兼編與特言之然言笙磬繼之以鐘鎛應笙之鐘鎛也笙師共笙鐘之樂是已言頌磬繼之以鐘鎛應歌之鐘鎛也左傳歌鐘二肆是已詩言笙磬同音書言笙鏞以間大鐘謂之鏞則笙鏞特縣之鐘也以笙鏞為特縣之鐘則笙磬為特縣之磬明矣葢笙震音磬乾音其音皆陽鏞兊音其音則隂是笙磬異器而同音笙鏞異音而同和然則特磬特鐘編鐘編磬皆各堵而同肆鎛則隨之矣大夫則縣天子倍之而為宮士去天子之三而為特諸侯倍士之二為軒名位不同樂亦異數故也唐之歌磬編縣十六同一簨簴合二八之聲郊祀設於堂上宗廟設於堂上皆次歌鐘之西節登歌之句非不合周之頌磬也然不知編縣十六同一簨簴鄭康之説非先王之制也
  寋 徒鼓鐘謂之脩徒擊磬謂之寋唐書先蠶降神宮縣之樂不用鎛鐘以十二大磬代之與房中之樂同設非先王之制也
  絲 陳氏樂書曰絲飾物而成聲其卦則離其方則南其時則夏其聲尚宮其律㽔賔其風景其音哀夏至之氣也先王作樂弦之以為琴瑟之屬焉葢琴瑟之樂君子所常御其大小雖不同而其聲應一也故均列之堂上焉
  樂書琴瑟上論曰古者琴瑟之用各其聲類所宜雲和陽地也其琴瑟宜於圜丘奏之空桑隂地也其琴瑟宜於方澤奏之龍門人功所鑿而成也其琴瑟宜於宗廟奏之顓帝生處空桑伊尹生於空桑禹鑿龍門皆以地名之則雲和豈禹貢所謂雲土者歟瞽矇掌鼓琴瑟詩鹿鳴鼓瑟鼓琴書曰琴瑟以詠大傳亦曰大琴練絃達越大瑟朱弦達越爾雅曰大琴謂之離大瑟謂之灑由是觀之琴則易良瑟則靜好一於尚宮而已未嘗不相須用也明堂位曰大琴大瑟中琴中瑟四代之樂器也古之人作樂聲音相保而為和細大不踰而為平故用大琴必以大瑟配之用中琴必以小瑟配之然後大者不陵細者不抑五聲和矣鄉飲酒禮二人皆在左何瑟後首挎越燕禮小臣左何瑟面執越樂記曰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詩曰並坐鼓瑟何不日鼓瑟傳言趙王為秦鼓瑟皆不及琴者以瑟見琴也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不及瑟者以琴見瑟也後世有雅琴雅瑟頌琴頌瑟豈其聲合於雅頌邪琴一也或謂伏犧作之或謂神農作之或謂帝俊使晏龍作之瑟一也或謂朱襄氏使士達作之或謂伏犧作之或謂神農晏龍作之豈皆有所傳聞然邪
  琴瑟中論曰古之論者或謂朱襄氏使士達制為五弦之瑟鼓瞍又判之為十五弦舜益之為二十三弦或謂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悲不能禁因破為二十五弦郭璞釋大瑟謂之灑又有二十七弦之説以理考之樂聲不過乎五則五弦十五弦小瑟也二十五弦中瑟也五十弦大瑟也彼謂二十三弦二十七弦者然三於五聲為不足七於五聲為有餘豈亦惑於二變二少之説而遂誤邪漢武之祠太乙后土作二十五弦瑟今大樂所用亦二十五弦蓋得四代中瑟之制也莊周曰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其信矣乎聶宗義禮圖亦師用郭璞二十三弦之説其常用者十九弦誤矣葢其制前其柱則清後其柱則濁有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者有七尺二寸廣尺八寸者有五尺五寸者豈三等之制不同歟然詩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易通冬日至鼓黃鐘之瑟用槐八尺一寸夏日至用桑五尺七寸是不知美檟槐桑之本其中實而不虛不若桐之能發金石之聲也昔仲尼不見孺悲鼓瑟而拒之趙王使人於楚鼓瑟而遣之其拒也所以愧之不屑之教也其遣也所以諭之不言之戒也宋朝太常瑟用二十五弦其二均之聲以清中相應雙彈之第一弦黃鐘清應其按習也令左右手互應清正聲相和亦依鐘律擊數合奏其制可謂近古矣誠本五音互應而去四清先王之制也二均二節聲於瑟聲十二清聲十二極清一弦象琴第一暉大抵於瑟半身設柱子右手彈中聲十二左手彈清聲十二其律並同第一弦大呂中第十四弦大呂清第三弦太簇清第十五弦太簇清第四弦夾鐘中第十六弦夾鐘清第五弦姑洗中第十七弦姑洗清第六弦仲呂中第十八弦仲呂清第七弦㽔賔中第十九弦㽔賔清第八弦林鐘中第二十弦林鐘清第九弦夷則中第二十一弦夷則清第十弦南呂中第二十二弦南呂清第十一弦無射清第二十三弦無射清第十一弦應鐘中第二十四弦應鐘清臣嘗考之虞書琴瑟以詠則琴瑟之聲所以應歌者也歌者在堂則琴瑟亦宜施之堂上矣竊觀聖朝郊廟之樂琴瑟在堂誠合古制紹聖初太樂丞葉防乞宮架之內復設琴瑟豈先王之制哉
  琴瑟下論曰琴之為樂所以詠而歌之也故其別有暢有操有引有吟有弄有調堯之神人暢為和樂而作也舜之思親操為孝思而作也襄陽㑹稽之類夏后氏之操也訓佃之類商人之操也離憂之類周人之操也謂之引若魯有闗雎引衛有思歸引之類也謂之吟若箕子吟夷齊吟之類也謂之弄若廣陵弄之類也謂之調若子晉調之類也黃帝之清角齊桓之號鐘楚莊之繞梁相如之緑綺蔡邕之焦尾以至玉牀嚮泉韻磬清英怡神之類名號之別吟木沉散抑抹剔操擽擘倫齪綽璅之類聲音之法也暢則和暢操則立操引者引説其事吟者吟詠其事弄則弄習之調則調理之其為聲之法十有三先儒之説詳矣由是觀之琴之於天下合雅之正樂治世之和音也得其粗者足以感神明故六馬仰秣者伯牙也鬼舞於夜者賀韜也得其妙者幾與造化俱矣故能易寒暑者師襄也召風雲者師曠也小足以感神明大足以奪造化然則琴之為用豈不至矣哉宋中興樂至論曰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聲革為燥濕所薄絲有弦柱緩急不齊故二者其聲難定鼓無當於五聲此不復論惟絲聲備五聲而其變無窮五弦作於虞舜七絃作於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厥後増損不一宋朝始制二弦以象天地謂之兩儀琴每弦各六柱又為十二弦以象十二律其倍應之聲靡不悉備太宗因大樂雅琴加為九弦按曲轉入大樂十二律清濁互相合應大晟樂府嘗罷一三七九惟存五絃謂其得五音之正最優於諸琴也今復俱用太常琴制其長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也姜夔樂議分琴為三凖自一暉至四暉謂之上凖上凖四寸半以象黃鐘之子律自四暉至七暉謂之中凖中凖九寸以象黃鐘之正律自七暉至龍齦謂之下凖下凖一尺八寸以象黃鐘之倍律三凖各具十二律聲按弦附木而取然須轉弦合木律所用之字若不轉弦則誤觸散聲落別律矣每一弦各具三十六聲皆自然也分五十七弦琴各述轉弦合調圖五弦琴圖説曰琴為古樂所用者皆宮商角徵羽五音故以五弦散聲配之其二變之聲惟用古清商謂之側弄不入雅樂七弦琴圖曰七弦散而扣之則間一弦於第十暉取應聲假如宮調五弦十暉應七弦散聲四弦十暉應六弦散聲二弦十暉應四弦散聲大弦十暉應弦散聲惟三弦獨退一暉於十一暉應五弦散聲古今無知之者竊謂黃鐘大呂並用慢角調故於大弦十一暉應三弦散聲太簇夾鐘並用清商調故於二弦十二暉應四弦散聲姑洗仲呂蕤賔並用宮調故於三弦十一暉應五弦散聲林鐘夷則並用慢宮調故於四弦十一暉應六弦散聲南呂無射應鐘並用蕤賔調故於五弦十一暉應七弦散聲以律長短配弦大小各有其序九弦琴圖説曰絃有七有九實即五弦弦倍其二九弦倍其四所用者五音亦不以二變為散聲也或因以七弦變五音二變以餘兩弦為倍若七弦分倍七音則是今之十四弦也聲律訣雲琴瑟齪四者律法上下相生也若加二變則於律法不諧矣或曰如此則琴無二變之聲乎曰附木取之二變之聲固在也合五七九弦琴總述取應聲法分十二律十二均每聲取弦暉之應皆以次列
  朱子嘗與學者共講琴法其定律之法十二律並用太史公九分七法為凖損益相生分十二律及五聲位置各定按古人以吹管聲傳於琴上於吹起黃鐘則以琴之黃鐘聲合之聲無差然後以次徧合諸聲則五聲皆正唐人紀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宮弦乃以宮弦下生徵徵上生商上下相生終於少商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絲聲皆當如此今人苟簡不復以定聲其高下出於於臨時非古法也調弦之法散聲隔四而二聲中暉亦如之而得四聲八暉隔三而得六聲九暉按上者隔二而得四聲按下有隔一而得三聲十暉按上者隔一而得五聲按下者隔一而得四聲每疑七弦隔一調之六弦皆應於第十暉而第三弦獨於第十一暉調之乃應及思而得之七弦散聲為五聲之正而大弦十二律之位又衆弦散聲之所取正也故逐弦之五聲皆自東而西相為次第其六弦㑹於十暉則一與三者角與散角應也二與四者徵與散徵應也四與六者宮與散少宮應也五與七者商與散少商應也其第三第五弦㑹於十一暉則羽與散羽應也義各有當初不相須故不同㑹於一暉也旋宮清調之法旋宮古有隨月用律之説今乃謂不必轉軫促弦但依旋宮之法而抑按之恐難如此泛論當每宮指定各以何聲取何弦何唱各以何弦取何律為均乃見詳實又以禮運正義推之則每律各為一宮每宮各有五調而其每調用律取聲亦各有法此為琴之綱領而説者罕乃缺典也當為一圖以宮統調以調統聲令賔主次第各有條理乃先作三圖一各具琴之形體暉弦尺寸散聲之位二附按聲聲律之位三附泛聲律之位列於宮調圖前則覽者曉然可為萬世法矣
  大琴 中琴 小琴
  陳氏樂書曰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而琴又以中暉為君是故君子常御不離乎前非若鐘鼓陳於堂下列於縣簴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譁而流慢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固足以感人善心禁人邪意一要宿中和之域而已夫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以合五音之調實始於舜蓋南風生養之氣也琴夏至之音也舜以生養之德播夏至之音始也其親底豫而天下化終也其親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然則所謂琴音調而天下治無若乎五音者豈不在茲乎蓋五弦之琴小琴之制也而倍之而為十弦中琴之制也四倍之而為二十弦大琴之制也明堂位曰大琴中琴四代之樂也爾雅大琴謂之離以四代推二琴之制也始於有虞明矣
  次大琴古者大琴二十弦次者十五弦弦雖多少不同要之本於五聲一也
  雅琴
  陳氏樂書曰西漢趙定善鼓雅琴為散操東漢劉琨亦能彈雅琴知清角之操則雅琴之制自漢始也宋朝太宗皇帝因太樂雅琴更加二弦召錢堯卿按譜以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九弦按曲轉入太樂十二律清濁互相合應御製詔樂集中有正聲翻譯字譜又令鈞容班部頭任守澄並教坊正部頭花日新何元善等註入唐來燕樂半字譜凡一聲先以九弦琴對太樂字並唐來半字譜並有清聲今九弦譜內有大定樂日重輪月重明三曲並御製大樂乾安曲景祐詔樂集中太平樂一曲譜法互同他皆倣此可謂善應時而造者也誠増一弦去四清聲合古琴之制善莫大焉仲呂大定樂一百三十字南呂角日重輪一百四十一字月重明一百一十一字無射宮乾安曲四十八字太宗因前代七弦加二弦曰清角清徵為九弦弦黃鐘二弦太呂三弦太簇四弦夾鐘五弦姑洗六弦仲呂七弦㽔賔八弦林鐘按上為夷則九弦南呂按上為無射應鐘令隨編鐘按習每一擊一彈各依節奏焉
  十二弦琴 宋朝甞為十二弦琴應有十二律倍應之聲靡不悉備蓋亦不失先王製作之實也
  兩儀琴 宋朝初制兩儀琴有二弦弦各六柱合為十二其聲洪迅而荘重亦一時之制也
  七弦
  陳氏樂書曰古者造琴之法削以嶧陽之桐成以檿桑之絲徽以麗水之金軫以崑山之玉雖成器在人而音含太古矣蓋其制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朞之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絃有五象五行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暉十有三象十二律也餘一以象閏也其形象鳯而朱鳥南方之禽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二為下參天兩地之義也司馬遷曰其長八尺一寸正度也由是觀之則三尺六寸六分中琴之度也八尺一寸大琴之度也或以七尺二寸言之或以四尺五寸言之以為大琴則不足以為中琴則有餘要之皆不若六八之數為不失中聲也至於絃數先儒謂伏羲蔡邕以九弦登一郭璞以二十七頌琴以十二揚雄謂陶唐氏加二弦以㑹君臣之恩桓譚以為文王加少宮少商二弦釋知匠以為王武王各加一以為文絃是為七弦蓋聲不過五小者五弦法五行之數也中者十弦大者二十弦法十日之數也一弦則聲或不備九弦則聲或太多至於全之為二十七半之為十三皆出於七弦倍差溺於二變二少以應七始之數也為是説者蓋始於夏書而曼衍於左氏國語是不知夏書之在治忽有五聲而無七始豈為左氏者求其説不得而遂傅㑹之邪故七弦之琴存之則有害古制削之則可也宋朝大常琴制其長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弦有三節聲自焦尾至中暉為濁聲自中暉至第四暉為中聲上至第一暉為清聲故樂工指法按中暉第一弦黃鐘按上為大呂弦太簇按上為夾鐘第三弦姑洗按上為仲呂第四弦㽔賔單彈之第五弦為林鐘按上為夷則第六弦為南呂按上為無射第七弦為應鐘按上為黃鐘清凡此各隨鐘律彈之莫不合中呂之商中太平之曲非無制也誠損二弦去四清合先王中琴之制則古樂之發不過是矣唐李沖操琴通中呂黃鐘無射三宮之説蓋未究其本矣先儒之論有宮聲又有變宮聲已失尊君之道而琴又有少宮少商之弦豈古人祝壽之意哉其害理甚矣
  大瑟 中瑟 小瑟 次小瑟 世本雲庖犧氏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具二均聲
  爾雅大瑟謂之灑 禮圖舊雲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者十九弦頌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五弦盡用之易通卦驗曰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黃鐘之瑟瑟用槐木長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長五尺七寸槐取氣上也桑取氣下也
  容齋洪氏隨筆曰李商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説者以為錦瑟者令狐丞相侍兒小名此篇皆寓言而不知五十弦所起劉昭釋名箜篌雲師延所作靡靡之樂葢空國之侯所作也段安節樂府録雲箜篌乃鄭衛之音以其亡國之聲故號空國之侯亦曰坎侯吳兢解題雲漢武依琴造坎侯言坎坎應節後訛為箜篌予按史記封禪書雲漢公孫卿為武帝言太常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於是武帝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應劭曰帝令樂人侯調始造此器前漢郊祀志備書此事言箜篌瑟自此起顔師古不引劭所註然則二樂本始曉然可考雖劉吳博洽亦不深究且空元非國名其説尤穿鑿也初學記太平御覽編載樂事亦遺而不書莊子言魯之調瑟二十五弦皆動蓋此雲續漢書雲靈帝胡服作箜篌亦非也
  姜夔定瑟之制桐為背梓為腹長九尺九寸首尾各九寸隱間八尺一寸廣尺有八寸岳崇寸有八分中施九梁皆象黃鐘之數梁下相連使其聲沖融首尾之下為兩穴其聲條達是傳所謂大琴達越也四隅刻雲以縁其武象其出於雲漆其壁與首尾腹取椅桐梓漆之全設二十五絃絃一柱崇二寸七分別以五色五五相次蒼為上朱次之黃次之素與黝又次之使肄習者便於擇絃絃八十一絲而朱之是謂朱弦其尺則用漢尺凡瑟弦具五聲五聲為均凡五均其二變之聲則柱後折角羽而取之五均凡三十五聲十二律六十均四百二十聲瑟之能事畢矣
  頌瑟
  陳氏樂書曰瑟者閉也所以懲忿窒慾正人之德也故前其柱則清卻其柱則濁按三禮圖頌瑟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弦並用也其合古制歟尸子曰夫瑟二十五弦其僕人鼓之則為笑賢者以其義鼓之欲樂則樂欲悲則悲雖有暴亦不為之變誠有味其言也
  琴操
  陳氏樂書曰自三代之治既往而樂經亡矣樂經亡則禮素而詩虛是一經缺而三經不完也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樂蓋所以樂而適情非為憂憤而作也苟遇乎物可詠者詠之可傷者傷之大為典誥小為雅頌而諷刺勸戒靡不具焉其利於教也大矣古之明王君子多親通焉故堯有神人暢舜有思親操襄陵始禹訓佃始湯以至文王拘幽周公越常成王儀鳳老𣆀列仙伯牙之水仙懷陵孔子之將歸猗蘭曽子歸耕殘形之類大抵因時事而作豈為憂憤邪後世論之者過也降自唐虞迄於晉宋善琴者八十餘人周秦以前其聲傷質漢魏而下其音淺薄故漢末太師五曲魏初中散四弄其間聲含清惻文質殊流吳弄清潤若長江緩流有國士之風蜀聲峻急若蹙浪奔濤有少年壯氣凡若此類不可勝數然世罕知音反以箏勢入琴譜録雖存其亡益乎
  步 爾雅曰徒鼓琴謂之步蓋鼓琴而無章曲則徒鼓
  而已猶之舍車而徒也




  苑洛志樂巻九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
  明 韓邦奇 撰
  
  樂考陳氏樂書曰竹之為物其節直而有制其心虛而能通而利制之音所由出也其卦則震其方則東其時則春其聲尚議其律姑洗其風明庶其音濫春分之氣也先王作樂竅之以為簫管之屬焉
















  此虞廷簫管也十二管具八十四聲後世不究管為竹器之總名以為別有十二管
  吹管之法閉五孔開第一孔則宮音出焉今謂之合是矣閉四孔開第二孔則商音出焉今謂之四是矣閉三開三則角音出焉今謂之一是矣閉三開四則徴音出焉今謂之尺是矣閉上一開下五則羽音出焉今謂之工是矣閉下五孔獨開上一孔則變宮之音出焉今謂之六是矣前孔皆閉放後一孔變徴之音出焉今謂之上是矣
  管之七孔惟變徴一孔在後蓋變徴稍下於徴位無多不可一並為孔故置之後既不失變徴之位又無礙於徴若變宮則彼自有其地也
  書稱下管鞀皷詩稱嚖嚖管聲古今言樂皆稱登歌下管夫竹音莫重於簫乃獨言管而不及簫者則管蓋竹音之總稱後儒乃別列管十二或未深考也周禮曰吹籥簫箎篴管管字總承上四者言也
















  古人之制二十四管皆如黃鐘倍長其二十四聲之長短則以蠟其下空其上如十二正聲十二清聲之長短必如時制截其下為簡便但恐聲音或不協耳為圖於後












  樂器惟韶簫乃十二律之本形舜所製者長短並列有似鳳翼故曰鳳簫毎一管具七聲十四管則八十四聲六十調已備十二清聲暗十二中聲之內十二人各執一管以長短為序並立各奏一均如黃鐘至㽔賔並歸宮八聲一均自備於黃鐘之管餘律皆然漢儒不知乃聨之一處後世求其聲而不得乃為二十四管一管止具一聲如此則吹者奏一管即復就三管音亦不接樂器中獨此最清雅含蓄其底有孔他皆不録若兼音者則一管即具十二律八十四聲此蓋後世止以一管兼百囘而用以為簡便非雅樂也若兼音止一管便可盡六十調樂器惟簫備十二管故舜以簫韶名樂簫與笙最相合今西湖冇笙簫子弟並奏如出一聲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郭璞雲尺四寸者二十四管無底而善應故謂之䇾尺二寸者十二管有底而交鳴故謂之筊蓋應十二律正倍之聲也





















  樂考雲舜作十管韶簫長尺有二寸其形參差象鳳翼所以應古之數聲之所由生也風俗通之論疑有所本矣或以三尺言之
  簫堂上堂下皆設衆樂之祖也故別言之












  漢部用雅笛七竅唐制尺八取倍黃鐘九寸為律得其正也
  漢蔡邕推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制有十二笛故黃鐘之笛正聲應黃鐘下徴應林鐘長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有竒正聲調法黃鐘為宮應鐘為變宮南呂為羽林鐘為徴㽔賔為變徴姑洗為角太簇為商然宮生徴黃鐘生林鐘徴生商林鐘生太簇商生羽太簇生南呂羽生角南呂生姑洗角生變宮姑洗生應鐘變宮生變徴應鐘生㽔賔下徴調法林鐘為宮南呂為商應鐘為角黃鐘為變徴太簇為徴姑洗為羽㽔賔為變宮清角之調姑洗為宮㽔賔為商林鐘為角南呂為變徴應鐘為徴黃鐘為羽太簇為變宮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徴應夷則長二尺六寸六分三釐有竒太簇之笛正聲應太簇下徴應南呂長二尺三分一釐有竒夾鐘之笛正聲應夾鐘下徴應無射長二尺四寸姑洗之笛正聲應姑洗下徴應應鐘長二尺二寸三分三釐有竒㽔賔之笛正聲應㽔賔下徴應大呂長三尺九寸九分五釐有竒林鐘之笛正聲應林鐘下徴應太簇長三尺七寸九分七釐有竒夷則之笛正聲應夷則下徴應夾鐘長三尺六寸南呂之笛正聲應無射下徴應中呂長三尺二寸應鐘之笛正聲應應鐘下徴應㽔賔長三尺九寸九分六釐有竒其法可謂詳矣
  管之論雖不一蔡邕十二管毎管七聲為是清角調以姑洗為宮則當以大呂為羽林鐘為變徴下徴調當以林鐘為宮大呂為變徴然則邕以下徴清角之調在黃鐘本律中取聲故借黃鐘代大呂亦未精於律也




















  大箎尺有四中箎尺有三小箎尺有二圍三寸上一孔出寸三分曰翹吹口也上空以𥿄塞之下節外一孔前四後二共七有兼音正吹為大呂仰唇為夾鐘餘放此二距距上二孔穿繩
  先儒曰一孔兼三音吹之之法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氣之緩急唇仰則清一律唇俯則濁一律仰而急者則為本律之半聲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則兼大呂仰則兼夾鐘仰而急則為太簇之半聲二孔姑洗也仰則兼仲呂仰而急則為姑洗之半聲三孔林鐘也仰則兼夷則仰而急則為林鐘之半聲四孔南呂也仰則兼無射仰而急則為南呂之半聲五孔應鐘也仰則兼乎黃鐘之半聲故用今之籥箎篴管欲全乎律呂者其妙處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難非精熟者不能箎吹孔如酸棗
  
  陳氏樂書曰匏之為物其性輕而浮其中虛而通笙則匏之母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則艮其方東北之維其時春冬之交其聲尚議其律大呂太簇其風融其音啾立春之氣也先王作樂以之為笙竽之屬焉記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國語曰匏竹製蓋匏竹相合而成聲得清濁之適故也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周禮春官大司樂笙師掌教龡竽笙龡音吹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陽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合二十四聲以應律呂正倍之聲
  太常笙濁聲十二中聲十二清聲十二俗呼為鳳笙孟蜀王所進樂工不能吹雖存而不用比者清濁正三倍聲皆得相應誠去四清聲吹之雖用之雅樂亦惡在其不可哉今巢笙之制第一管頭子應鐘清第二管二中音黃鐘正聲應中音子三第三管應鐘正聲應頭子四管四管南呂正聲應第五子五中呂管無射正聲無應六大託管㽔賔濁聲托聲七十五管大呂正聲無應八大韻管姑洗濁聲有應第五子南呂清聲應第四管十中音子黃鐘清應中音十一托聲管㽔賔正聲應大托十二著聲管姑洗正聲應大韻十三仲呂管夾鐘正聲無應十四髙聲管太簇正聲十五平調子林鐘清聲十六平調管林鐘正聲十七後韻太簇濁聲應商聲十八義聲管夷則正聲無應十九托聲管仲呂正聲無應聲
  宋太常笙濁聲十二中聲十二清聲十二
  既十二倍十二正則正即子子即清矣又何用清聲子聲哉二十四管為古三十六者豈後世之繁聲多必用三十六乎
  
  樂考陳氏樂書曰土則埏埴以成器而沖氣出焉其卦則坤其方則西南之維其時則秋夏之交其風則涼其聲尚宮其音則濁立秋之氣也先王作樂用之以為塤之屬焉蓋塤箎之氣未嘗不相應詩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箎又曰如塤如箎樂記以塤箎為徳音之音周官笙師並掌而教之則其聲相應信矣













  塤箎
  書稱八音克諧則八音相合無乖戾而不和者古今乃獨稱塤箎至比之為兄弟者何也蓋七音各自為五聲如玉磬宮磬鳴而徴磬和獨塤箎則二器共為一事如塤為宮而箎之徴和塤為商而箎之羽和故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箎伯宮也仲徴也世傳塤有大中小箎亦有大中小共為六知有其器而不知其用但云器有小大不同隨所造而異為一器也惟用其

  一耳蓋大塤管黃鐘太簇大箎管大呂夾鐘中塤管姑洗㽔賔中箎管仲呂林鐘小塤管夷則無射小箎管南呂應鐘共為十二調此漢唐以來樂家未之及者但嘆其聲之難取耳予嘗見一舉業文字有雲塤唱而箎和金舂而玉應此語必有所本今太常塤乃古人塤也今太常止用黃鐘一調故不用中塤小塤周官之於塤教於小師播於瞽矇吹於笙師平底六孔水之教也中虛上鋭如秤錘然火之形也塤六孔上一前三後二古有雅塤如鴈子頌塤如雞子前下一穴為太簇上二穴右為姑洗啟下一穴為仲呂左雙為林鐘後二穴一啟為南呂雙啟為應鐘合聲為黃鐘
  
  陳氏樂書曰革去故以為器而羣音首焉其卦則坎其方則北其時則冬其風廣莫其律黃鐘其聲一其音讙冬至之器也先王作樂用之以為鼓之屬焉蓋鞉所以兆奏皷者也二者以同聲相應故祀天神以雷皷雷鞀祭地祇以靈皷靈鞀享人鬼以路皷路鞀樂記亦以鞀皷合而為徳音周官少師亦以鞉鼓並而鼓之也




















  鞀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自擊節堂下之鼓四鞀四工若拊則節堂上之樂者也節鼓聲三搖之節衆樂毎二字畢搖之













  拊皷革表糠裏木腔取其聲柔擊之以節堂上之鼓四拊四工若鞀則節堂下之樂者也














  節鼓聲三擊之節衆樂毎二字畢二擊之凡樂二字為一節蓋宮倡而徴應商倡而羽應故二字為一節也孟子所謂金聲玉振古所謂金舂玉應是也陳氏樂書曰拊之為器韋表糠裏狀則類鼓聲則和柔倡而不和非徒鏗鏘而已書傳謂以韋為皷白虎通謂革而糠是也










  或曰八面者鼓八面也面猶個
  一腔八面面口一尺八寸七分五釐環連如梅花狀一架於四楹楹一鐵勾以勾鼓環皷腔中施環以受楹勾楹上施蓋金浮圖以紅紵織以金花為飾蓋四角以龍首口啣五綵流蘇用八工持桴擊毎宮三擊此惟降神之樂用之古謂楹鼓楹乃屋柱也後世不知乃以柱貫鼓心穿革擊之聲不揚乃為散鼓以助之非也楹以承屋有獨立者乎始衆音則擊鼓鞀鼓每柄二面四柄八面兩旁有耳搖其柄則旁耳自擊用四工徑一尺衆音終則搖鞀
  皷腔朱紅漆蟠以金龍紋面用馬革錠以金釘楹亦朱紅上下亦蟠以金龍楹下承以伏獸紋如本形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周禮雷鼓雷鞀降天神之樂鄭𤣥雲八面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皷足蓋少昊冐革以為皷夏後加四足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鼖鼓與鏞鐘應者詩曰鼖鼓維鏞書曰鼖鼓在西序又曰下管鞀鼓長八尺面四尺中圍加三之一鼓之制始於伊耆氏少昊氏夏后氏加四足謂之足鼓今之大鼓有架者是也四楹髙出鼓上覆以蓋縵四角施流蘇後世以柱拄首承以雲掌鼓橫其上柱下承以座乃一足鼓也商人謂之楹鼓即足鼓也屋一間而四楹後世不知以柱貫鼓為楹鼓不鳴而助以散鼔非也或者一足之鼓誤之也周人懸而擊之謂之懸鼓三鼓皆鼖鼓也
  建鼓即鼖鼓所謂足鼓楹鼓懸鼔皆是也後世或以建鼓為又一鼔者誤矣
  西北隅之鼓合應鐘黃鐘大呂之聲東北隅之鼓合太簇夾鐘姑洗之聲東北隅之鼓合㽔賔林鐘之聲西南隅之鼓合夷則南呂無射之聲依月均而考擊之於義或然議者非之踈矣且三代所尚之色夏后氏以黑商人以白周人以赤則鼓之色稱之亦可知矣
  建鼔植於四隅皆有左鞞右應乾隅左鞞應鐘亥之位也中鼓黃鐘子之位也右應大呂丑之位也艮隅左鞞太簇寅之位也中鼓夾鐘卯之位也右應姑洗辰之位也㢲隅右應仲呂己之位也中鼓㽔賔午之位也左鞞林鐘未之位也坤隅右應夷則申之位也中鼓南呂酉之位也左鞞無射戌之位也宜隨月建依律呂之均擊之
  
  陳氏樂書曰木者所以合止樂之器其卦則巽其方東南之維其時春夏之交其風清明其律夾鐘其聲一其音直立夏之氣也先王作樂斵之以為敔柷之屬焉樂記曰作為椌楬徳音之音柷敔以椌楬為用椌楬以柷敔為體二者之聲一合一止未嘗不相待也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旁開孔內手於中擊之以舉樂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碎竹以擊其首而逆戛之以止樂柷之中東方圖以青隠而為青龍南方圖以赤隠而為丹鳳西方圖以白隠而為騶虞北方圖以黒隠而為靈龜中央圖以黃隠而為神螾
  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
  櫟之長尺曰籈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為十二莖樂將終先擊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
  竹 陳氏樂書曰上古聖人本隂陽別風聲審清濁鑄金作鐘主十二月之聲效升降之氣立和適之音然鐘難分別又截竹為管謂之律者聲之清濁率法以長短為制故也黃帝以聴為之逺取諸物也夏禹以聲為之近取諸身也又曰先王之制管所以道達隂陽之聲然陽竒而孤隂隅而羣陽大而寡隂小而衆陽顯而明隂幽而晦孤竹之管與圜鐘之宮合以之降天神取其竒而孤也絲竹之管與函鐘之宮合以之出地⽰取其小而衆也隂竹之管與黃鐘之宮合以之禮人鬼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於斯見矣又曰樂以木為末竹為本古者以𠉀氣律管截而吹之濁倍其聲為堂下之樂頭管所以和衆樂之聲以其探本故也 律呂之音十二樂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則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呂姑洗可以兼夾鐘亦可以兼仲呂林鐘可以兼㽔賔南呂可以兼夷則應鐘可以兼無射陽方律兼呂隂方呂兼律蓋取其分數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笛箎論之第一孔為黃鐘宮第二孔為太簇商第三孔為姑洗角第四孔為林鐘徴第五孔為南呂羽第六孔為應鐘變宮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氣之緩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則得本音吹緩唇俯則兼濁吹急唇仰則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聴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則用今之樂器可以具律呂之全聲惟在習之精通乃有得焉
  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箎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
  樂考曰今太常笛從下而上二穴太簇半竅為大呂次上一穴為姑洗半竅為夾鐘次上一穴為仲呂次上一穴為林鐘半穴為㽔賔次上一穴為南呂半竅為夷則變聲為應鐘謂用黃鐘清與仲呂雙發為變聲半竅為無射後一穴為黃鐘清中管起應為首為宮次上穴大呂為商又次上穴夾鐘為角又次上穴仲呂為變徴又次上穴㽔賔為正徴又次上穴夷則為羽變宮為無射謂後穴與第三穴雙發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竅謂之十二律用兩笛成曲也今按習所且以太常半竅法起間聲亦葉律施用風俗通曰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樂書曰笛之滌也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七孔下調漢部用之蓋古之造笛剪雲夣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所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者也其制可謂詳矣昔人有吹笛而歌曰閑夜寂以清長笛亮且鳴則長笛六孔且黃鐘一均如尺八而長晉桓子野之所善馬融之所頌伏滔之所賦王子猷之所聞相如之所善蔡邕之所制也魏明帝時令和永受笛聲以作律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古歌詞曰長笛續短笛晉劉和善吹裁音十二以應律劉和之東箱長笛四尺二寸今樂府所用短笛尺其咫此笛長短之辨也樂考曰笛之為樂所以滌蕩邪心歸之雅正者也後世雅笛之制非竅而為五以合五聲必竅而為六以葉六律傳緯有六孔之説豈雅笛與古者論笛之良不過衡陽之簳也故師曠得其雄宋意得其䳄焉蓋無異於伶倫斷嶰谷雌雄之竹以為律呂也由是觀之舜之簫韶九成鳳凰至於來儀庸詎知非其雌雄之竹耶 手笛六孔如雅笛而小和峴論大樂小笛之制如雅笛而小其長九寸與黃鐘律管等矣其孔有六與羗笛同矣昔宗同善吹以為新引唐雲朝霞善吹以為新聲孫處善吹而作犯調李牟善奏而風至皆一時妙手也 竪笛 竪笛之制六孔具黃鐘一宮聲應十二律之調陞之雅樂可也後世宮縣用之不亦可乎晉時黃鐘笛三尺八寸奚縱又減三尺六寸五分豈非於此歟
  十二箱笛陳氏樂書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長短之度増損有所不同故晉荀朂作律笛十二以正雅樂黃鐘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鐘宗之減為三尺四寸二分奚縱又減五分為三尺三寸七分縱又減一寸一分為三尺二寸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減為二尺九寸七分縱又減五分為二尺九寸二分㽔賔箱笛二尺九寸宗之減為二尺六寸縱又減二分為二尺五寸八分自餘律笛無所損益一仍蔡邕之制而已至梁武帝又制十二笛冩四通聲飲古鐘玉律並周世古鐘焉故黃鐘笛三尺八寸大呂三尺六寸太簇三尺四寸夾鐘三尺二寸姑洗三尺一寸中呂二尺九寸㽔賔二尺八寸林鐘三尺二寸夷則一尺六寸南呂三尺五寸無射二尺四寸應鐘二尺三寸然黃鐘之元九合天地之氣故其笛十有八調上生者悉倍其音下生者傳差一調半上生悉五指應飲下生者悉三指應飲下生中呂雖雲不復生至於數窮復本又得上生黃鐘天地自然之數也黃鐘十八調下生林鐘七調黃鐘笛三指聲應林鐘笛飲聲林鐘十調上生太簇十四調林鐘笛五指聲應太簇笛飲聲太簇十四調下生南呂五調半太簇笛三指聲應南呂笛飲聲南呂五調半上生姑洗十一調南呂笛五指聲應姑洗笛飲聲姑洗十一調下生應鐘四調姑洗三指聲應應鐘笛飲聲應鐘四調上生㽔賔八調應鐘笛五指聲應㽔賔笛飲聲㽔賔八調上生大呂十六調㽔賔笛五指聲應大呂笛飲聲大呂十六調下生夷則六調大呂笛三指聲應夷則笛飲聲夷則六調上生夾鐘十二調夷則笛五指聲應夾鐘笛飲聲夾鐘十二調下生無射四調半夾鐘笛三指聲應無射笛飲聲無射四調半上生中呂九調無射五指聲應中呂笛飲聲雖當時號為雅樂考之先王之制其不及逺矣
  通曲世本雲箎暴辛公所造爾雅曰大箎謂之沂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翹橫吹之小者尺二寸蔡邕月令章句箎竹也六孔有距橫吹之詩云仲氏吹箎陳氏樂書曰箎之為器有底之笛也暴辛公善之非其所作者也大者尺有四寸隂數也其圓三寸陽數也小者尺有二寸其則全於隂數要皆有翹以通氣一孔達寸有二分而橫吹之或容覆或潛伏箎為不齊者也爾雅大塤謂之嘂嘂則六孔交鳴而喧嘩沂則一孔而其聲清辨或曰箎之為言啼也或曰沂之為言悲也豈其聲自空而出若嬰兒之悲啼然耶周官笙師教吹塤箎詩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箎又曰天之牖民如塤如箎是塤箎異器而同樂伯仲異體而同氣故詩人取以況焉世本以箎為管沈約非之當矣先儒言箎有六孔七孔八孔十孔之説以中聲論之六孔六律之正聲也八孔八音之正聲也十孔五聲正倍之聲也蓋其大小異制然耶箎吹孔如酸棗宋朝箎六孔而橫吹下一穴在底節外次四穴在前一穴在後又一法節外一為太簇半穴為大呂次上一穴為姑洗半穴為夾鐘又次上一穴為㽔賔半竅為仲呂又次上一穴為林鐘又次上一穴為南呂半竅為夷則七竅全開為應鐘半竅為無射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哨吹各有清聲劉熙釋名曰箎啼也聲自孔出如嬰兒啼聲也廣雅曰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有六孔前一後四頭一月令仲夏之月調箎善調之使和故也洞冥記所謂吹霜條之箎亦豈過是東觀漢記明帝幸南陽舊宅作雅樂奏鹿鳴用塤箎和之以娛嘉賔信乎一時之和樂陳氏樂書曰禮言吹箎掌之笙師詩言吹箎主之仲氏則箎亦笙類而仲氏以況中聲中焉先王之雅樂也故後世推善吹者前有伍子胥後有朝雲而已洛陽伽藍記述後魏河間王琛有朝雲者善吹箎能為團扇歌壠工聲及琛為秦州刺史屢討叛羗不勝因令朝雲吹之羗人聞者皆感泣而降故秦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箎信乎樂之感人如此苟以之移風易俗天下胡為而不寧哉古史考曰古有箎尚矣蘇成公善箎而記者因以為作誤也或謂暴辛公所造亦無據矣舊制以箎為管是不知箎春分之音而管十二月之音也 容覆巾也長孔在巾外潛伏短孔在巾底
  匏 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箎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今太常之所謂單簫即古之籥也所謂排簫即古之䇾簫筊簫也篴即橫笛也管即律呂管也郭璞謂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管無底而善應故謂之䇾小者尺二寸十二管有底而交鳴故謂之筊蓋應十二律正倍之聲也蓋簫者隂氣之管坤以二四為六而地數至十而止故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隂氣自然之數其吹之之法惟排簫易吹一管一音無事假借而籥箎笛管皆一孔兼三音其吹之極難分曉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氣之緩急唇仰則清一律唇俯則濁一律仰而急者則為本律之半聲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則兼大呂仰則兼夾鐘仰而急則為太簇之半聲二孔姑洗也仰則兼仲呂仰而急則為姑洗之半聲三孔林鐘也仰則兼夷則仰而急則為林鐘之半聲四孔南呂也仰則兼無射仰而急則為南呂之半聲五孔應鐘也仰則兼乎黃鐘之半聲故用今之籥箎篴管欲全乎律呂者其妙處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難非精熟者不能凡孔止六蓋徴可以兼變徴
  爾雅曰笙十九簧曰巢十三簧曰和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舜祠得笙白玉管後代易之以竹耳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竹母曰匏以匏為之故曰匏陳氏樂書曰萬物盈乎天地間入乎坎則革而趨新故其音革而為鼓成乎艮則始作而施生故其音匏而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陽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則美在其中鐘而為宮蓋所以道達沖氣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長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故五經析疑曰笙者法萬物始生道達隂陽之氣故有長短黃鐘為始法象鳳凰蓋笙為樂器其形鳳翼其聲鳳鳴其長四尺大者十九簧謂之巢以衆管在匏有鳳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謂之和以大者倡則小者和也儀禮有之三笙一和而成聲是也大射儀樂人宿縣於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鐘蓋笙艮音也於方為陽鐘兌音也於方為隂周官笙師掌教吹笙共其鐘笙之樂以教祴夏書曰笙鏞以間是鼓應笙之鐘而笙亦應之也眡瞭掌笙磬詩曰笙磬同音則磬乾音也與笙同為陽聲是擊應笙之磬而笙亦應之也笙磬則異器而同音笙鐘則異音而同樂儀禮有衆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間蓋衆笙所以備和奏洽百禮豈特應鐘磬而已哉鹿鳴所謂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應琴瑟之笙也賔之初筵曰籥舞笙鼓應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儀禮歌魚麗笙由庚笙之類應歌之笙然則笙之為用豈不備哉此帝舜用之所以鳳儀子晉吹之所以鳳鳴也記曰女媧之笙簧世本曰隨作笙簧庸詎知隨非女媧之臣乎黃帝制律以伶倫造鐘以營援則女媧作笙竽以隨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聲以應律呂正倍之聲作和笙應笙竽合清濁之聲又自製大笙上之太樂亦可謂之復古制矣和笙鳳笙陳氏樂書曰傳曰大笙音聲衆而髙也小者音相和也斯不然笙大小之辨乎説文曰笙正月之音十三簧象鳳身蓋其簧十二以應十二律也其一以象閏也宋朝登歌用和笙取其大者唱則小者和非阮逸所謂其聲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謂十九簧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大小之器哉阮逸謂竽笙起第四管為黃鐘巢笙起中音管為黃鐘和簧起平調為黃鐘各十九簧皆有四清聲三濁聲十二正聲以編鐘四清聲參驗則和聲平調子是黃鐘清也竽笙第五子是太簇清也中呂管是大呂清也中音子是夾鐘清也既已謂之竽矣謂之笙矣安得合而一之為竽笙耶儀禮所謂三笙一和者不過四人相為倡和爾孰謂竽和類耶
  大竽小竽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
  匏而漆殊愈於匏荊梁之南尚仍古制陳氏樂書曰昔女媧氏使隨裁匏竹以為竽其形參差以象鳥翼火類也火數二其成數則七焉冬至吹黃鐘之律而間音以竽冬則水王而竽以之則水器也水數一其成數以六焉因六而六之則三十六者竽之簧數也因七而六之則四十二寸者竽之長數也月令仲夏調笙竽淮南子謂孟夏吹笙竽蓋不知此周官笙師掌教吹竽笙則竽亦笙類也以笙師教之雖異器同音皆立春之氣也樂記曰聖人作為鞀鼓椌楬塤箎然後為之鐘磬竽瑟以和之是樂之倡始者在鞀鼓椌楬塤箎其所謂鐘磬竽瑟也特其和終者而已韓非子曰竽者五聲之長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倡則諸音皆和豈聖人製作之意哉説文曰竽管三十六簧象笙以竽宮管在中故也後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二均聲焉
  簧 樂書曰月令中央土律中黃鐘之宮則樂之有簧以宮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之簧有非笙中之簧鹿鳴曰吹笙鼔簧莊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陽陽左執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傳稱王遙有五舌竹簧今民間有鐵葉之簧豈非簧之變體歟
  十七管竽宋朝大樂諸工以竽巢和併為一器率取胡部十七管笙為之所異者特以宮管移之左右而不中爾雖名為雅樂胡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二十三管則兼乎四清二變十九管則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雖更制大竽然不能革舊器而兼用之亦未為深知樂也
  三禮圖有雅簧上下各六聲韻諧律亦一時之制也樂考曰近代竽笙十九管蓋後人象竽倍聲因以名之然竽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以笙師焉既謂之竽矣安得又謂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然矣世人或謂大笙謂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非笙也
  土 以塤為徳音見於禮如塤如箎見於詩則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鋭如秤錘然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合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鐘要在中聲之和而已風俗通謂圍五寸半長一寸半有四孔其通凡六空也蓋取諸此爾雅大塤謂之嘂以其六孔交鳴而喧嘩故也譙周曰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世本曰暴公作塤蓋塤之作其來尚矣謂暴公善塤可也謂之作塤臣未敢信矣塤又作壎者金方而土圓水平而火鋭一從熏火也其色為黒則水而已從圓則土之形圓故也或謂塤青之氣陽氣始起萬物暄動據水土而萌始於十一月成於立春象萬物萌出於土中是主土王四季所言非主正位六月而言亦一説也塤六孔上一前三後二王子年拾遺記曰春皇庖羲氏灼土為塤禮樂於是興矣古有雅塤如鴈子頌塤如雞子其聲髙濁合乎雅頌故也今太常舊器無頌塤至皇祐中聖制頌塤調習聲韻並合鐘律
  頌塤雅塤對而吹之尤協律清和可謂善矣誠去二變而合六律庶乎先王之樂也
  革其用則先歌周禮所謂登歌令奏擊拊是也荀卿曰架一鐘而尚拊大戴禮曰架一磬而尚拊則拊設於一鐘一磬之東其衆器之父歟荀卿曰鼓其樂之君邪然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其衆聲之君歟樂記曰㑹守拊鼓堂上之樂衆矣所待以作者在拊堂下之樂衆矣所待以作者在鼓蓋堂上則門內之治以拊為之父堂下則門外之治以鼓為之君陳氏樂書曰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僕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儀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南鼓則其所建楹也是楹為一楹而四稜也貫鼓於端猶四植之桓圭也莊子曰負建鼓建鼔可負則以楹貫而置之矣商頌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晉以後復商制而植之亦謂之建鼓隋唐又棲翔鷺於其上國朝因之其制髙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設重斗方蓋蒙以珠網張以絳紫繡羅四角有六龍竿皆御流蘇辟璜以五綵羽為飾竿首亦為翔鷺旁又挾鼙應二小鼓而左右然詩言應田縣鼓則周制應田在縣鼓之側不在建鼔旁矣
  陳氏樂書曰又曰禮曰懸鼓在西應鼓在東詩曰應𣌾縣鼓則縣鼓周人所造之器始作樂而合乎祖者也以應鼓為和終之樂則縣鼓其倡始之鼓歟蓋宮縣設之四隅軒縣設之三隅判縣設之東西
  宋仁宗明道時改制大樂直史館宋祁上言縣設建皷初不考擊又無三鞀且舊用諸鼓率多陋敝於是勅元等詳求典故而言曰建鼓四今皆具而不擊別設四散鼓於縣間擊之以代建鼓乾徳四年秘書監尹拙上言散鼓不詳所置之由且於古無文去之便時雖奏可而散鼓於今仍在又雷鼓靈鼓雖擊之皆不成聲故常賴散鼓以為樂節而雷鞀靈鞀路鞀闕而未製今既修正雅樂謂宜申飭大匠改作諸鼓使擊考有聲及創為三鞀如鼓之制使先播之以通三鼔罷四散鼔如乾徳詔書奏可時有上言以為雷八面前世用以迎神不載考擊之法而太樂所製以柱貫中故擊之無聲更令改造山趺上出雲以承鼓刻龍以飾柱面各一工擊鼔一工左執鼓以先引凡圜丘降神六變初八面皆三擊椎而左旋三步則止三者取陽數也又載擊以為節率以此法至六成靈鼓路鼓亦如之
  元豐三年詔議樂禮部侍郎范鎮上言太常無靁鼓靈鼓路鼓而以散鼓代之開元中有以盡鼓獻者一鼓而八面六面四面明皇用之國朝郊廟或考或不考宮架中惟以散鼓代之不應經義安得為樂哉不報樂書曰雷天聲也靈地徳也路人道也天神之樂六變而雷鼓雷鞀六面地⽰之樂八變而靈鼓靈鞀八面人鬼之樂九變而路鼓路鞀四面者金之為物能化不能變鬼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之四此其樂所以九變歟
  景祐中太宗詔太常凡祀天神祭地祗享宗廟宮架毎奏降神四曲送神一曲先播鞀吹鳴柷次擊散鼓凡三擊而樂作散鼓隨樂毎間一字二擊之以為樂節凡樂終即播鞀戛敔散鼓相間三擊而止然以散鼔代雷靈路用之至於陞降等樂復不用鞀鼔臣恐未合先王雅樂也且舊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貫以兩端為面故不能聲又竿首為木鳳焉聖朝詔為雷鼓八角冒革為一面承以槃軼轉以金樞髹朱繪雲冠柱以陞龍作靁車之象靈鼓六路鼓四飾亦如之其所異者竿首作翔鷺趺作猛獸而已其為建鼓一也隋制路作鷺豈以竿首有翔鷺而遂誤之邪臣嘗論古者立鞀鼓之制祭祀則先播鞀以兆奏三鼓饗燕則先擊朔鼙以兆奏建鼓蓋未嘗並用也後世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並設建鼓鞞應於四隅又設雷鼓靈鼔於架內道之左右晉鼔於架內道之中間非先王異祭享別同異之意也
  陳氏樂書曰鼔以節之鞀以兆之作樂之道也兆於北方則冬所以兆生物也八音兆於革音則鞉所以奏鼔也月令修鞀鞞世紀帝嚳命垂作鞀鞞釋名曰鞞禆也禆助鼓節也蓋大者謂之鞞爾雅謂之麻以其音概而長也小者謂之鞀爾雅謂之料以其音清而不亂也蓋鼓則擊而不播鞀則播而不擊雷鼓雷鞀六面而工十有二以二人各直一面左播鞀右擊鼓故也靈鼓靈鞀八面而工十有六路鼓路鞀四面而工八人亦若是歟商頌言置我鞉鼓則鞉與鼓同植非有播擊之異與周制差殊矣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縣五聲以聴曰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呂氏春秋曰武王有誡謹之鞀由是觀之欲誡者必播鞀鼔矣蓋鞀兆奏鼓者也作堂下之樂必先鞀鼓者豈非樂記所謂先鼓以警誡之意歟漢以大鞀施於大儺亦一時制也後世無聞焉
  樂書曰鼓之小者謂之應大者謂之鼖
  朔皷𣌾鼓周官小師凡小樂事鼔𣌾儀禮大射一建鼔在其南𣌾鼔朔鞞在北有瞽詩曰應田縣鼔先儒以田為𣌾則朔鼙皆小鼔也以其引鼔故曰𣌾以其始鼔故曰朔後世樂府有左鼙右應之鼓設而不擊用四散鼓在縣四隅掌以為節不合儀禮之製革正之可也𣌾亦在縣亦名鼙
  應鼔
  陳氏樂書曰禮器曰縣鼓在西應鼓在東詩曰應田縣鼓爾雅曰小鼓謂之應蓋堂下之樂以管為本器之尤小者也應之為鼓鼙之尤小者也周官小師大祭祀下管擊應鼓徹歌大享亦如之是作樂及其小者乃所以為脩也大師大祭祀擊拊鼓𣌾亦此意歟今夫祀天神以雷鼓雷鞀祭地祗以靈鼓靈鞀享人鬼以路鼔路鞀而又擊應鼓𣌾者當堂上擊拊之時則堂下擊應鼓𣌾以應之然後播鞀而鼓矣應施於擊拊又施於歌徹其樂之終始歟
  木柷敔不知誰所造樂記曰聖人作為椌楬
  宗仁宗明道時禮官言柷舊以方畫木為之外圖以時卉則可矣而中設一色非稱也先儒之説曰有柄連底挏之鄭康成以為投椎其中撞之今當創法垂久用明製作之意有所本焉
  陳氏樂書曰周官小師掌教播鞀柷敔周頌有瞽亦曰鞀磬柷敔蓋堂下樂器以竹為本以木為末則管籥本也柷敔末也柷之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撞之令左右擊也隂始於二四終於八十隂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宮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為器狀類伏虎西方之隂物也背有二十七齟齬三九之數也櫟之長尺曰籈十之數也陽成三變於九而以隂十勝之所以止樂則能以反為用特不至於流而失己亦有足禁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宮縣之西象秋物之成終也書曰戛擊禮曰楷擊樂記曰聖人作為椌楬荀卿曰鞉柷拊椌楬似萬物蓋柷敔以椌楬為體椌楬以戛楷擊為用也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止所以鼓柷謂之籈則柷以合樂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於蚤也敔以節樂而止之必鼔之欲其籈者潔之於後也然樂之出虛故其作樂虛椌必用空琴必用桐拊必用糠皆以虛為本也及其止則歸於實焉此敔所以為伏虎形歟然樂之張陳戛擊必於堂上柷敔必於堂下何耶曰柷敔器也戛擊所以作器也器則卑而在下作器者尊而在上是作樂也在下所以作之者在上在上命物者也在下受命者也豈非貴賤之等然邪今夫堂上之樂象廟朝之治堂下之樂象萬物之治荀卿以拊柷椌楬為似萬物則是以堂上之拊亦似之誤矣柷敔椌楬皆一物而異名荀卿以柷敔離而二之亦誤矣桓譚新論謂椌楬不如流鄭之樂真有意哉宋朝太樂柷為方色以圖瑞物東龍西虎南鳳北龜而底為神螾敔因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為十二莖樂將終先擊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與柷四面畫山卉用木櫟齟齬者異矣雖曰因時制宜要之非有意義孰若復古制之為愈哉先儒以柷為立夏之音又謂乾主立冬隂陽終始故聖人承天以制柷敔一何踈邪晉宋故事四箱各有柷敔同時戛作亦非古人之制也隋牛𢎞罷之不亦宜乎
  通論樂考曰律呂之音十二樂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則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呂姑洗可以兼夾鐘亦可以兼仲呂林鐘可以兼㽔賔南呂可以兼夷則應鐘可以兼無射陽方律兼呂隂方呂兼律蓋取其分數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簫笛箎論之第一孔為黃鐘宮第二孔為太簇商第三孔為姑洗角第四孔為林鐘徴第五孔為南呂羽第六孔為應鐘變宮故其次之也閉五孔開第一孔則宮音出焉今謂之合是矣閉四孔開第二孔則商音出焉今謂之四是矣閉三開三則角音出焉今謂之一是矣閉二開四則徴音出焉今謂之尺是矣閉上一開下五則羽音出焉今謂之工是矣閉下五孔獨開上一孔則變宮之音出焉今謂之六是矣六本應鐘之音今作清黃鐘用之蓋黃鐘半律四寸五分應鐘今律四寸六分有零亦以分數相近之易兼也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氣之緩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則得本音吹緩唇俯則兼濁吹急唇仰則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聴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則用今之樂器可以具律呂之全聲惟在習之精通乃有得焉其於塤也五孔皆閉自上吹之為黃鐘宮少仰則兼乎大呂也開前中孔為太簇商少仰則兼乎夾鐘也並左孔為姑洗角少仰則兼乎仲呂也並右孔為林鐘徴少俯則兼乎㽔賔也並後左則為南呂羽少俯則兼乎夷則也並後右則為應鐘變宮少俯則兼乎無射也其於琴也對中暉彈之按第一絃黃鐘上二寸則大呂按第二絃太簇上二寸則夾鐘按第三絃姑洗上寸半則仲呂用濁兼清則進上近岳按第四絃林鐘下二寸則㽔賔按第五絃南呂下半寸則夷則按第六絃應鐘下一寸則無射用清兼濁則退下近焦其於瑟也於二十五絃取中一絃為君不動以前十二絃為律呂正聲以後十二絃為律呂清聲彈之之法合正與清而音成焉黃鐘成於前後之一大呂成於前後之二太簇成於前後之三夾鐘成於前後之四姑洗成於前後之五仲呂成於前後之六㽔賔成於前後之七林鐘成於前後之八夷則成於前後之九南呂成於前後之十無射成於前後之十一應鐘成於前後之十二琴之取音也以暉瑟之定音也以馬近岳以漸清焉近焦以漸濁焉其和之之法也琴絃急則音在暉下琴絃緩則音在暉上瑟絃急則安馬必近於焦瑟絃緩則安馬必近於岳其於笙也管首入匏有內孔以銅蠟㸃處為簧簧之大者其聲濁小者其聲清清濁多寡由簧之大小亦取於管之短長凡簧各有外孔以手按其外孔則內簧之聲鳴焉吹簫笛之法開其孔則鳴吹笙之法按其孔則鳴故曰吹笙鼓簧按者鼓也如鼓由擊然後有聲蓋簫笛之聲由外發笙簧之聲由內轉今笙十七管按第十二第十四之管孔而成黃鐘宮聲按第四第八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太簇商聲按第三第十之管孔而成姑洗角聲按第十五第四第十二第八之管孔而成林鐘徴聲按第七第三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南呂羽聲按第十四第十三之管孔而成黃鐘清聲按第二第十三之管孔而成仲呂聲大抵兼數管而成一律之音者一清一濁也濁者全律清者半律如合音有大合小合第十四管為大合第十二管為小合四音為大四小四第四管為大四管八管為小四第十一管為小清四一音有大一小一第三管為大一第十管為小一尺音有大尺小尺第十五管為大尺第十二管為清尺又借大四小四二管湊之共成尺音工音有大工小工第七管為大工管一管清工又借大一湊之共成工音六音有大六小六第十四管為大六第十管為小六上音有大上小上第二管為大上第十三管為小上其餘大呂夾鐘㽔賔夷則無射應鐘則未用焉由此推之若制大笙二十四管毎二管共成一音則六律六呂之全聲半聲備焉一清一濁一東一西相對匹配而成音其制甚簡其吹亦易孰謂古笙之難制而半聲之難備於笙也哉今太常譜亦然






  苑洛志樂卷十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一
  明 韓邦竒 撰
  舞象之釋古今儒者之説或近於高逺荒唐或似乎卑淺鄙俗故不敢筆之於䇿惟各著其象於左
  圜丘 𤣥衣黃緣背負五星彩雲武星冠文三山冠武左執干右執戚文左執籥右執翟武舞未開舞時戚內干外文舞未開舞時籥內翟外十二辰之向非至其處立猶在本位但向其辰耳武四佾在東文四佾在西荔枝帶雲頭履
  降神 黃鐘外調七聲回宮
  黃鐘為宮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一>















  苑洛志樂卷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二
  明 韓邦竒 撰
  方澤 黃衣𤣥縁背負五嶽海波文餘見圜丘
  舞盡聲不盡則清奏
  凡進退不拘舞數多少進止一歩退止一歩如黃進則林退太進則南退
  舞不必屑屑於是圗各擬其祖宗之象為俯仰屈仲舞蹈可也
  降神
  與圜丘同補註降神當用㽔賓一大調
  祭尊以簡為誠故天簡於地地簡於廟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二>















  苑洛志樂卷十二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三
  明 韓邦竒 撰
  廟享 春夏𤣥衣秋冬黃衣餘同圜丘
  祖宗之樂決不可奏於子孫之廟豈可以子孫坐於上而呈祖宗之形容哉子孫有功德者宜別為樂子孫之樂則可奏之祖宗之前以慰悅祖宗之心 舞容不必拘拘於古各象其成功可也
  舞一音而兩奏再振其容甚雅觀
  文武異容則文八佾武八佾初獻武亞獻文更出可也
  降神   同圜丘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三>















  苑洛志樂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四
  明 韓邦竒 撰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四>















  苑洛志樂卷十四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五
  明 韓邦奇 撰
  瑟譜
  黃鐘宮聲去太簇商聲一寸去接聲大呂六分三釐去林鐘應聲三寸瑟黃鐘折馬後即大呂不必下一絃也一絃當二聲則二十五絃足矣
  五聲起調俱於宮聲起如用羽聲起上虛三聲亦必自宮而推起至羽絃安其聲
  邊行一二三四等數絃律之序下一二三四等數入奏序周樂若順行瑟必用五十絃姑洗以上通不用鐘磬須用三十六笙亦須三十六管如古蜀笙凡古樂器多寡不一皆有由也變徴在瑟倡聲則折角回宮仍在徵
  古樂器必用三十六其聲始盡後世止用黃鐘五聲往來成曲非不盈耳如十二律之變何止三絃子止用三絃其簡至矣葢漢唐以下樂皆興於在官但得盈耳了事足矣間有一二在野居下之人又不能自達宮商起者回宮在調外徴角羽起者回宮再調內順者宮起全逆者宮起半
  周樂既用羽之羽便當用起調首律之聲為宮若用次律起宮聲則固次律為調也乃宮之羽非羽之羽也如應鐘為調其羽為夷則用半夷則羽之羽為仲呂用半之半至大呂則無聲可用以此知世傳周樂非古也
  起聲不一者示變也惟取其和而已孫子曰五聲之變至不可窮也臨用則必取其一以諧八音不可雜用正聲既正而應聲惟取其和而已難以拘其位也如黃鐘在一絃而林鐘之應在十三絃也蓋林鐘之位本在八絃全半倡應則用全律位
  瑟絃與琴絃不同琴絃一定而不可移商絃不可作徴絃瑟之商絃作徴絃可也作宮絃亦可也惟視馬之逺近折馬後則下一聲
  凡起聲首律半次律全還以次律本絃起聲
  周樂起羽故宮聲不及若大呂則黃鐘調中七聲畢則用大呂之正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體俱足無少無多亦自然也此譜止十二而不
  用之一絃在外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五>















  苑洛志樂巻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巻十六
  明 韓邦奇 撰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六>















  苑洛志樂卷十六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巻十七
  明 韓邦奇 撰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卷十七>















  苑洛志樂卷十七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八
  明 韓邦奇 撰
  造律第一
  班固漢前志曰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聴鳯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此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
  劉昭漢後志曰伏羲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日冬至之聲以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徴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㽔賔為變徵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也又曰截管為律吹以攷聲列以𠉀氣道之本也蔡子曰律呂散亡其氣不可復見然古人所以製作之意則猶可攷也太史公曰細若氣微若聲聖人因神而存之雖妙必効言黃鐘始於聲氣之元也班固所謂黃帝使伶倫取竹斷兩節間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又曰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定劉昭所謂伏羲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又曰吹以攷聲列以𠉀氣皆以聲之清濁氣之先後求黃鐘者也是古人製作之意也夫律長則聲濁而氣先至極長則不成聲而氣不應律短則聲清而氣後至極短則不成聲而氣不應此其大凡也今欲求聲氣之中而莫適為凖則莫若且多截竹以擬黃鐘之管㦯極其短或極其長長短之內每差一分以為一管皆即以其長短為九寸而度其圍徑如黃鐘之法焉如是而更迭以吹則中聲可得淺深以列則中氣可驗苟聲和氣應則黃鐘之為黃鐘信矣黃鐘者信則十二律與度量衡權者得矣後世不知出此而唯尺之求晉氏而下則多求之金石樑隋以來又叅之秬黍下至王朴剛果自用遂専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復攷矣夫金石真偽固難盡信若秬黍則嵗有凶豐地有肥瘠種有長短大小圓妥不同尤不可恃況古人謂子穀秬黍中者實其龠則是先得黃鐘而後度之以黍不足則易之以大有餘則易之以小約九十黍之長中容千二百黍之實以見周徑之廣以生度量衡權之數而已非律生於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於聲氣之元而母必之於秬黍則得之矣
  律長短圍徑之數第二
  司馬遷律書
  本文         改正
  黃鐘八寸七分一宮   八寸十分一
  林鐘五寸七分四角   五寸十分四
  太簇七寸七分二商   七寸十分二
  南呂四寸七分八徵   四寸十分八
  姑洗六寸七分四羽   六寸十分四
  應鐘四寸二分三分二羽 四寸二分三分二
  㽔賔五寸六分三分一  五寸六分三分二強四百八十六大呂七寸四分三分一   七寸五分三分二強四百□□五夷則五寸四分三分二商  五寸□□三分二弱二百一十六夾鐘六寸一分三分一   六寸七分三分一強一百九十八無射四寸四分三分二   四寸四分三分二強六百□□二仲呂五寸九分三分二徵  五寸九分三分二強五百八十一蔡子曰律書此章所記分寸之法與他記不同以難曉故多誤葢取黃鐘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而又以十約之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分一者誤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應鐘以下則有小分小分以三為法如厯家太少餘分強弱耳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為全分七百二十九為三分二千四百五十八為三分二餘分之多者為強少者為弱列於逐律之下其誤字悉正之隋志引此章中黃鐘林鐘太簇應鐘四律寸分以為與班固司馬彪鄭氏蔡邕杜夔荀勗所論雖尺有增減而十二律之寸數並同則是時律書尚未誤也及司馬真索隠始以舊本作七分一為誤其誤亦未久也沈括亦曰此章七字皆當作十字誤屈中畫耳大要律書用相生分數相生之法以黃鐘為八十一分今以十為寸法故有八寸一分漢前後志及諸家用審度分數審度之法以黃鐘之長為九十分亦以十為寸法故有九十分法雖不同其長短則一故隋志雲寸數並同也其黃鐘下有宮太簇下有商姑洗下有羽林鐘下有角南呂下有徵字晉志論律書五音相生而以宮生角角生啇商生徵徵生羽羽生宮求其理用㒺見通達者是也仲呂下有徵夷則下有商應鐘下有羽字三者未詳亦疑後人誤増也下雲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者即是上文聲律數太簇八十為商姑洗七寸為羽林鐘六寸為角南呂五寸為徵黃鐘九寸為宮其曰宮五徵九誤字也
  漢志曰易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天之數始於一終於二十五其義紀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凢二十五置終天之數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者乗之為八百一十分應厯一統孟康曰十九嵗為一章一統凡八十二章千五百三十九嵗之章數黃鐘之實也繇此之義起十二調之周徑孟康曰律孔徑三分參天數也圍九分終天數也地之數始於二終於三十其義紀之以兩故置一得二凡三十置終地之數得六十以地中六數乗之為三百六十分當期之日林鐘之實也孟康曰林鐘長六寸圍六分以圍乗長得三百六十分人者繼天順地序氣成物統八卦調八風理八政正八節諧八音舞八風監八方被八荒以終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義極天地之變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者乗之為六百四十分以應六十四卦太簇之實也孟康曰太簇長八寸圍八分為積六百四十分也
  蔡子曰漢志以黃鐘林鐘太簇三律之長自相乗又因之以十也黃鐘長九寸九九八十一又以十因之為八百一十林鐘長六寸六六三十六又以十因之為三百六十太簇長八寸八八六十四又以十因之為六百四十黃鐘應厯一統林鐘當期之日太簇應六十四卦皆倚數配合為説而已獨黃鐘雲繇此之義起十二調之周徑蓋黃鐘十其廣之分以為長十一其長之分以為廣故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其數與此相合長九寸積八百一十分則其周徑可以數起矣即胡安定所謂徑三分四釐六毫圍十分二釐八毫者是也孟康不察乃謂凡律圍徑不同各以圍乗長而得此數者葢未之攷也
  後漢鄭康成月令註曰凡律空圍九分孔穎達疏曰諸律雖短長有差其圍皆以九分為限
  蔡邕銅龠銘曰龠黃鐘之宮長九寸空圍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稱重十二銖兩之為一合三分損益轉生十一律月令章句曰古之為鐘律者以耳齊其聲後人不能則假數以正其度度正則音以正矣鐘以斤兩尺寸中所容受升斗之數為法律亦以寸分長短為度故曰黃鐘之管九寸徑三分其餘皆稍短雖大小圍數無増減以度量者可以文載口傳與衆共知然不如耳決之明也
  韋昭周語註曰黃鐘之變也管長九寸徑三分圍九分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黃鐘之數立焉
  蔡子曰鄭康成月令註雲凡律空圍九分蔡邕銅龠銘亦云空圍九分葢空圍中廣九分也東都之亂樂律散已邕之時未亂當親見之又曉解律呂而月令章句雲徑三分何也孟康韋昭之時漢斛雖在而律不存矣康昭等不通律呂故康雲黃鐘林鐘太簇圍徑各異昭雲黃鐘徑三分皆無足怪者隋氏之失豈康昭等有以啟之與不知而作宜聖人所深戒也
  魏徵隋志曰開皇元年平陳後牛𢎞辛彥之鄭譯何妥等叅攷古律度合依時代制律其黃鐘之管俱徑三分長九寸度自有損益故聲有高下圍徑長短與度而差故容黍不同今列其數雲
  晉前尺黃鐘容黍八百八粒
  梁法尺黃鐘容八百二十八
  梁表尺黃鐘三其一容九百二十五其一容九百一十其一容一千一百二十
  漢官尺黃鐘容九百三十九
  古銀錯題黃鐘龠容一千二百
  宋氏尺即鐵尺黃鐘凡二其一容一千二百其一容一千四十七
  後魏前尺黃鐘容一千一百一十五
  後周玉尺黃鐘容一千二百六十七
  後魏中尺黃鐘容一千五百五十五
  後魏後尺黃鐘容一千八百一十九
  東魏尺黃鐘容二千八百六十九
  萬寳常水尺律母黃鐘容黍一千三百二十
  梁表鐵尺律黃鐘副別者其長短及口空之圍徑並同而容黍或多或少皆是作者旁庣其腹使有盈虛
  蔡子曰梁表尺三律與宋氏尺二律容受不同史謂作者旁庣其腹使有盈虛則當時製作之踈亦可見矣晉前尺律黃鐘止容八百八黍者失在於徑三分也古銀錯與玉尺玉鬥合玉斗之容受與晉前尺徑三分四釐六毫者不甚相逺但玉尺律徑不及三分故其律遂長而尺長於晉前尺一寸五分八釐葢自漢魏而下造律竟不能成而度之長短量之容受權衡之輕重皆戾於古大率皆由徑三分之説誤之也
  宋朝胡安定律呂議曰按厯代律呂之制黃鐘之管長九十黍之廣積九寸度之所由起也容千二百黍積八百一十分量之所由起也重十有二銖權衡之所由起也既度量權衡皆出於黃鐘之龠則黃鐘之龠圍徑容受可取四者之法交相酬驗使不失其實也今驗黃鐘律管每長一分內實十三黍又三分黍之一圍中容九方分也後世儒者執守孤法多不能貫知權量之法但制尺求律便為堅證因謂圍九分者取空圍圓長九分爾以是圍九分之誤遂有徑三分之説若從徑三圍九之法則黃鐘之管止容九百黍積止六百七分半如此則黃鐘之聲無從而正權量之法無從而生周之嘉量漢之銅斛皆不合其數矣
  蔡子曰十二律圍徑自先漢以前傳記並無明文惟班志雲黃鐘八百一十分繇此之義起十二律之周徑然其説乃是以律之長自乗而因之以十蓋配合為説耳未可以為據也惟審度章雲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嘉量章則以千二百黍實其龠謹衡權章則以千二百黍為十二銖則是累九十黍以為長積千二百黍以為廣可見也夫長九十黍容千二百黍則空圍當有九方分乃是圍十分三釐八毫徑三分四釐六毫也每一分容三十黍又三分黍之一以九十因之則一千二百也又漢斛銘文雲律嘉量方尺圓其外庣旁九釐五毫幕六百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嘉量之法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石一石積一千六百二十寸為分者一百六十二萬一斗積一百六十二寸為分者十六萬二千一升積十六寸二分為分者一萬六千二百一合積一寸六分二釐為分者一千六百二十則黃鐘之龠為八百一十分明矣空圍八百一十分則長累九十黍廣容一千二百黍矣蓋十其廣之分以為長十一其長之分以為廣自然之數也自孟康以律之長十之一為圍之謬其後韋昭之徒遂皆有徑三分之説而隋志始著以為定論然累九十黍徑三黍止容黍八百有奇終與一千二百黍之法兩不相通而律竟不成唐因聲制樂雖近於古而律亦非是本朝承襲皆不能覺獨胡安定以為九分者方分也以破徑三分之法然所定之律不本於聲氣之元一取之秬黍故其度量權衡皆與不合又不知變律之法但見仲呂反生不及黃鐘之數乃遷就林鐘已下諸律圍徑以就黃鐘清聲以夷則南呂為徑三分圍九分無射為徑二分八釐圍八八分四釐應鐘為徑二分六釐五毫圍七分九釐五毫夫律以空圍之同故其長短之異可以定聲之高下而其所以為廣狹長短者又莫不有自然之數非人之所能為也今其律之空圍不同如此則亦不成律矣遂使十二律之聲皆不當位反不如和峴舊樂之為條理亦可惜也房庻以徑三分周圍九分累黍容受不能相通遂廢一黍為一分之法而増益班志八字以就其説范蜀公乃從而信之過矣黃鐘之實第三
  淮南子曰規始於一一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三月而為一時故祭祀三飯以為禮喪紀三踴以節兵重三軍以為制三叅物三三如九故黃鐘之九寸而宮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黃鐘之數立焉黃者土徳之色鐘者氣之所種也日冬至徳氣為土土色黃故曰黃鐘律之數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鐘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為積分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黃鐘大數立焉 前漢志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申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參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夘得二十七又參之於辰得八十一又參之於已得二百四十三又參之於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參之於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參之於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參之於酉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參之於戌得五萬九千□□四十九又參之於亥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徳氣鐘於子化生萬物者也 律書曰置一而九三之以為法實如法得長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黃鐘之律
  蔡子曰淮南子謂置一而十一三之以為黃鐘之大數即此置一而九三之以為寸法者其術一也夫置一而九三之既為寸法則七三之為分法五三之為釐法三三之為毫法一三之為絲法從可知矣律書獨舉寸法者蓋已生於鐘分內黙具律寸分釐毫絲之法而又於此律數之下指其大者以明凡例也一三之而得三三三之而得二十七五三之而得二百四十三七三之而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九三之而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故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以九分之則為二千一百八十七二千一百八十七以九分之則為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以九分之則為二十七二十七以九分之則為三三者絲法也九其三得二十七則毫法也九其二十七得二百四十三則釐法也九其二百四十三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則分法也九其二千一百八十七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則寸法也一寸九分一分九釐一釐九毫一毫九絲以之生十一律以之生五聲二變上下乗除參同契合無所不通葢數之自然也顧自淮南子史公之後即無識其意者如京房之六十律雖亦用此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然乃謂不盈寸者十之所得為分又不盈分者十之所得為小分以其餘為強弱不知黃鐘九寸以三損益數不出九苟不盈分者十之則其竒零無時而能盡雖泛以強弱該之而卒無以見強弱之為㡬何則其數之精微固有不可得而紀者矣至於杜佑胡瑗范蜀公等則又不復知有此數而以意強為之法故通典則自南呂而下各自為法固不可以見分釐毫絲之實胡范則止用八百一十分乃是以積實生量之數為律之長而其因乗之法亦用十數故其餘筭亦皆棄而不録蓋非有意於棄之實其重分累析至於無數之可紀故有所不得而録耳夫自絲以下雖非目力之所能分然既有其數而或一筭之差則法於此而遂變不以約十為九之法分之則有終不可得而齊者故淮南太史公之書其論此也已詳特房等有不察耳司馬貞史記索隠注黃鐘八寸十分一雲律九九八十一故云八寸十分一漢書雲長九寸者九分之寸也此則古人論律以九分為寸之明驗也
  三分損益上下相生第四
  呂氏春秋曰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㽔賔㽔賔生太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㽔賔為上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為下 淮南子曰黃鐘位子其數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鐘林鐘之數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簇太簇之數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呂南呂之數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數六十四主三月下生應鐘應鐘之數四十二主十月上生㽔賔㽔賔之數五十六主五月上生大呂大呂之數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則夷則之數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夾鐘夾鐘之數六十八主二月下生無射無射之數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呂仲呂之數六十主四月極不生
  蔡子曰呂氏淮南子上下相生與司馬氏律書漢前志不同雖大呂夾鐘仲呂用倍數則一然呂氏淮南不過以數之多寡為生之上下律呂陰陽皆錯亂而無倫非其本法也
  律書生鐘分
  子一分 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 夘二十七分十六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已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蔡子曰此即三分損益上下相生之數其分字以上者皆黃鐘之全數子律數寅寸數辰分數午釐數申毫數戌絲數其丑夘己未酉亥則三分律寸分釐毫絲之法也其分字以下者諸律所取於黃鐘長短之數也假令子一分則一為九寸是黃鐘之全數丑三分二則一為三寸三三如九亦是黃鐘之九寸二分取其二故林鐘得六寸寅九分八則一為一寸亦是黃鐘之九寸九分取其八故太簇得八寸其上下相生之敘則晉志所謂在六律為陽則當位自得而下生於陰六呂為陰則得其所衝而上生於陽者是也丑為林鐘夘為南呂已為應鐘未為大呂酉為夾鐘亥為仲呂大呂夾鐘仲呂止得半聲必用倍數乃與天地之氣相應其寸分釐毫絲皆積九以為法詳見上章
  漢前志曰黃鐘三分損一下生林鐘三分林鐘益一上生太簇三分太簇損一下生南呂三分南呂益一上生姑洗三分姑洗損一下生應鐘三分應鐘益一上生㽔賔三分㽔賔損一下生大呂三分大呂益一上生無射三分無射損一下生仲呂陰陽相生自黃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 律書曰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假令黃鐘九寸下生則倍其實為一尺八寸三其法乃為六寸而得林鐘林鐘六寸上生則四其實為二尺四寸三其法乃為八寸而得太簇他皆倣此 漢後志曰術曰陽以圓為形其性動陰以方為節其性靜動者數三靜者數二以陽生陰倍之以陰生陽四之皆三而一陽生陰曰下生陰生陽曰上生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清濁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數實皆參天兩地圓葢方覆六耦承竒之道也黃鐘律呂之首而生十一律者也
  和聲第五
  漢前志曰黃鐘為宮則太簇姑洗林鐘南呂皆以正聲應無有忽微不復與他律為役者同心一統之義也非黃鐘而他律雖當其月自宮者則其和應之律有空積忽微不得其正此黃鐘至尊亡與並也
  蔡子曰黃鐘為十二律之首他律無大於黃鐘故其正聲不為他律役其半聲當為四寸五分而前乃雲無者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不可分又三分損益上下相生之所不及故亦無所用也至於大呂之變宮夾鐘之羽仲呂之徴㽔賔之變徵夷則之角無射之啇自用變律半聲非復黃鐘矣此其所以最尊而為君之象然亦非人之所能為乃數之自然他律雖欲役之而不可得也此一節最為律呂旋宮用聲之綱領古人言之已詳唯杜佑通典再生黃鐘之法為得之而他人皆不及也佑説見下條
  漢後志京房六十律
  黃鐘     黃鐘生林鐘
  林鐘生太簇  太簇生南呂
  南呂生姑洗  姑洗生應鐘
  應鐘生㽔賔  㽔賔生大呂
  大呂生夷則  夷則生夾鐘
  夾鐘生無射  無射生仲呂
  仲呂生執始  執始生去滅
  去滅生時息  時息生結躬
  結躬生變虞  變虞生遲內
  遲內生盛變  盛變生分否
  分否生解形  解形生開時
  開時生閉掩  閉掩生南中
  南中生丙盛  丙盛生安度
  安度生屈齊  屈齊生歸期
  歸期生路時  路時生未育
  未育生離宮  離宮生凌陰
  凌陰生去南  去南生族嘉
  族嘉生鄰齊  鄰齊生內負
  內負生分動  分動生歸嘉
  歸嘉生隨時  隨時生未卯
  未卯生形始  形始生遲時
  遲時生制時  制時生少出
  少出生分積  分積生爭南
  爭南生期保  期保生物應
  物應生質未  質未生否與
  否與生形晉  形晉生惟汗
  惟汗生依行  依行生包育
  包育生謙待  謙待生未知
  未知生白呂  白呂生南授
  南授生分烏  分烏生南事
  蔡子曰世之論律者皆以十二律為循環相生不知三分損益之數往而不返仲呂再生黃鐘止得八寸七分有竒不成黃鐘正聲京房覺其如此故仲呂再生別名執始轉生四十八律其三分損益不盡之筭或棄或増夫仲呂上生不成黃鐘京房之見則是矣至於轉生四十八律則是不知變律之數止於六者出於自然不可復加雖強加之而亦無所用也況律學微妙其生數立法正在毫釐秒忽之間今乃以不盡之筭不容損益遂或棄之或増之則其畸贏贅𧇾之積亦不得為此律矣又依行在辰上生包育編於黃鐘之次乃是隔九其黃鐘林鐘太簇南呂姑洗每律統五律㽔賔應鐘毎律統四律大呂夾鐘仲呂夷則無射每律統三律三五不周多寡不例其與反生黃鐘相去五十百歩之間耳意者房之所傳出於焦氏焦氏卦氣之學亦去四而為六十故其推律亦必求合卦氣之數不知數之自然在律者不可増而於卦者不可減也何承天劉焯譏房之病蓋得其一二然承天與焯皆欲増林鐘已下十一律之分使至仲呂反生黃鐘還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如此則是惟黃鐘一律成律他十一律皆不應三分損益之數其失又甚於房矣可謂目察秋毫而不見其睫也
  杜佑通典曰陳仲儒雲調聲之體宮商宜濁徵羽宜清若依公孫崇止以十二律而雲還相為宮清濁悉足非惟未練五調調器之法至於五聲次第自是不足何者黃鐘為聲氣之元其管最長故以黃鐘為宮太簇為商林鐘為徵則一相順若均之八音猶須錯採衆聲配成其美若以應鐘為宮大呂為商㽔賔為徵則徵濁而宮清雖有其韻不成音曲若以無射為宮則十二律中惟得取仲呂為徵其商角羽並無其韻若以仲呂為宮則十二律內全無所取何者仲呂為十二律之窮變律之首也依京房書仲呂為宮乃以去滅為商執始為徵然後成韻而崇乃以仲呂為宮猶用林鐘為商黃鐘為徵何由可諧
  按仲儒所以攻公孫崇者當矣其論應鐘為宮大呂為商㽔賔為徵商徵皆濁於宮雖有其韻不成音曲又謂仲呂為宮則十二律內全無所取尤為的切然仲儒所主是亰氏六十律不知依行為宮包育為徵果成音曲乎果有其韻乎蓋仲儒知仲呂之反生不可為黃鐘而不知變至於六則數窮不生雖或増或棄成就使然之數強生餘律亦無所用也
  通典曰十二律相生之法自黃鐘始黃鐘之管九寸三分損益下生林鐘林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生㽔賔㽔賔上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鐘夾鐘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仲呂仲呂之管長六寸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此謂十二律長短相生一終於仲呂之法又制十二鐘以准十二律之正聲又鳬氏為鐘以律計自倍半以子聲比正聲則正聲為倍以正聲比子聲則子聲為半但先儒釋用倍聲有二義一義雲半十二律正律為十二子聲之鐘二義雲從於仲呂之管寸數以三分益一上生黃鐘以所得管之寸數然後半之以為子聲之鐘其為變正聲之法者以黃鐘之管正聲九寸子聲則四寸半又上下相生之法者以仲呂之管長六寸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上生黃鐘三分益一得八寸五萬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六半之得四寸五萬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二萬五千九百四十八以為黃鐘又上下相生以至仲呂皆以相生所得之律寸數半之以為子聲之律
  蔡子曰此説黃鐘九寸生十一律有十二子聲所謂正律正半律也又自仲呂上生黃鐘黃鐘八寸五萬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六又生十一律亦有十二子聲即所謂變律變半律也正變及半凡四十八聲上下相生最得漢志所謂黃鐘不復為他律役之意與律書五聲大小次第之法但變律止於應鐘雖設而無所用則其實三十六聲而已其間陽律不用變聲而黃鐘又不用正半聲陰呂不用正半聲而應鐘又不用變半聲其實又二十八聲而已其詳見於前篇之八章
  五聲小大之次第六
  國語曰大不踰宮細不過羽夫宮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律書曰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
  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通典曰古之神瞽攷律均聲必先立黃鐘之均五聲十二律起於黃鐘之氣數黃鐘之管以九寸為法度其中氣明其陽數之極故用九自乗為管絲之數九九八十一數其増減之法又以三為度以上生者皆三分益一下生者皆三分去一宮生徵三分宮數八十一則分各二十七下生者去一去二十七餘有五十四以為徴故徵數五十四也徵生商三分徵數五十四則分各十八土生者益一加十八於五十四得七十二以為為商故商數七十二也商生羽三分商數七十二則分各二十四下生者去其一去二十四得四十八以為羽故羽數四十八也羽生角三分羽數四十八則分各十六上生者益一加十六於四十八則得六十四以為角故角數六十四也此五聲小大之次也是黃鐘為均用五聲之法以下十一辰辰各有五聲其為宮商之法亦如之辰各有五聲合為六十聲是十二律之正聲也蔡子曰宮聲之數八十一商聲之數七十二角聲之數六十四徵聲之數五十四羽聲之數四十八是黃鐘一均之數而十一律於此取法焉通典所謂以下十一辰辰各五聲其為宮為商之法亦如之者是也夫以十二律之宮長短不同而其臣民事物尊卑莫不有序而不相陵犯良以是耳沈括不知此理乃以為五十四在黃鐘為徵在夾鐘為角在仲呂為商者其亦誤矣俗樂之有清聲蓋亦畧知此意但不知仲呂反生黃鐘黃鐘又自林鐘再生太簇皆為變律己非黃鐘太簇之正聲耳胡安定知其如此故於四清聲皆小其圍徑則黃鐘太簇二聲雖合而大呂夾鐘二聲又非本律之半且自夷則至應鐘四律皆以次小其圍徑以就之遂使十二律五聲皆有不得其正者則亦不成樂矣若李照蜀公止用十二律則又全然不知此理者也蓋樂之和者在於三分損益樂之辨者在於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於三分損益者則和矣自夷則以下則其臣民事物豈能尊卑有辨而不相陵犯乎晉荀朂之笛梁武帝之通亦不知此而有作者也
  變宮變徵第七
  春秋左氏傳晏子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漢前志曰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詠以出納五言汝聴 淮南子曰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應鐘比於正音故為和應鐘生㽔賔不比於正音故為繆 通典注曰按應鐘為變宮㽔賔為變徵自殷以前但有五音自周以來加文武二聲謂之七聲五聲為正二聲為變變者和也言七始便欲起調
  蔡子曰宮與商商與角徵與羽相去皆一律角與徵羽與宮相去獨二律一律則近而和二律則逺而不相及故宮羽之間有變宮角徵之間有變徵此亦出於自然左氏所謂七音漢前志所謂七始是也然五聲者正聲故以起調畢曲為諸聲之綱至二變聲則宮不成宮徵不成徵不比於正音但可以濟五聲之之所不及而已然有五音而無二變亦不可以成樂也
  六十調第八
  周禮曰春官大司樂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雷鼔雷鞀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鐘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鼔靈鞀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應鐘為羽路鼓路鞀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蔡子曰祭祀之樂不用商聲只有宮角徵羽四聲無變宮變徴蓋古人變宮變徵不為調也左氏傳曰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夫五降之後更有變宮變徵而曰不容彈者以二變之不可為調也或問周禮大司樂説宮角徵羽與七聲不合如何朱子曰此是降神之樂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應鐘為羽自是四樂各舉其一者而言之以大呂為角則南呂為宮太簇為徵則林鐘為宮應鐘為羽則太簇為宮以七聲推之合如此注家之說非也
  禮記禮運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鄭氏注曰五聲宮商角徵羽也其管陽曰律陰曰呂布十二辰始於黃鐘管長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終於仲呂更相為宮凡六十也孔氏䟽曰黃鐘為第一宮下生林鐘為徵上生太簇為商下生南呂為羽上生姑洗為角林鐘為第二宮上生太簇為徵下生南呂為商上生姑洗為羽下生應鐘為角太簇為第三宮下生南呂為徵上生姑洗為商下生應鐘為羽上生㽔賔為角南呂為第四宮上生姑沈為徵下生應鐘為商上生㽔賔為羽上生大呂為角姑洗為第五宮下生應鐘為徵上生㽔賔為商上生大呂為羽下生夷則為角應鐘為第六宮上生㽔賔為徵上生大呂為商下生夷則為羽上生夾鐘為角㽔賔為第七宮上生大呂為徵下生夷則為商上生夾鐘為羽下生無射為角大呂為第八宮下生夷則為徵上生夾鐘為商下生無射為羽上生仲呂為角夷則為第九宮上生夾鐘為徵下生無射為商上生仲呂為羽上生黃鐘為角夾鐘為第十宮下生無射為徵上生仲呂為商上生黃鐘為羽下生林鐘為角無射為第十一宮上生仲呂為徵上生黃鐘為商下生林鐘為羽上生太簇為角仲呂為第十二宮上生黃鐘為徵下生林鐘為商上生太簇為羽下生南呂為角是十二宮各有五聲凢六十聲 淮南子曰一律而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嵗之日故律厯之數天之道也
  蔡子曰五聲者所以起調畢曲為諸聲之綱領禮運所謂還相為宮所以始於黃鐘終於南呂也後世以變宮變徵參而八十四調其亦不攷矣
  𠉀氣第九
  後漢志𠉀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按厯而𠉀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隋志後齊神武霸府田曹叅軍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𠉀氣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而飛灰已應毎月所𠉀言皆無爽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自住與管灰相應若符契焉開皇九年平陳後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於普明等以𠉀節氣依古於三重密室之內以木為按十有二具毎取律呂之管隨十二辰位置於按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實葭莩之灰以輕緹素覆律口毎其月氣至與律冥符則灰飛衝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應或至中下旬間氣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終月纔飛少許者高祖異之以問牛𢎞牛𢎞對曰灰飛半出為和氣吹灰全出為猛氣吹灰不能出為衰氣吹和氣應者其政平猛氣應者其臣縱衰氣應者其君暴高祖駮之曰臣縱君暴其政不平非日別而月異也今十二月於一嵗之內應用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也𢎞不能對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諸故實以著於篇名曰律譜其畧雲漢興張蒼定律乃推五勝之法以為水徳寔因戰國官失其守後秦滅學其道浸微蒼補綴之未𫉬詳究及孝武創制乃置恊律之官用李延年以為都尉頗解新聲變曲未達音律之源至於元帝自曉音律郎官京房亦達其妙於後劉歆典領奏著其始末理漸研精班氏漢志盡歆所出也司馬彪志並房所出也至於後漢尺度稍長魏代杜䕫亦制律呂以之𠉀氣灰悉不飛晉光祿大夫荀勗得古銅管校䕫所制長古四分方知不調事由其誤乃依周禮更造古尺用之定管聲韻始調左晉之後漸又訛謬至梁武帝時猶有汲冢玉律宋蒼梧時鑚為橫吹然其長短厚薄大體具存臣先人棲誠學筭祖暅問律於何承天沈研三紀頗達其妙後為大常丞典司樂職乃取玉管及宋太史並以聞奏詔付大匠依樣制管自斯以後律又飛灰侯景之亂臣兄喜於大樂得之後陳宣帝詣荊州為質俄遇梁元帝敗喜沒於周適欲上聞陳武帝立遂以十二管衍為六十律私𠉀氣序並有徵應至太建乃與均鐘器合蔡子曰律者陽氣之動陽聲之始必聲和氣應然後可以見天地之心今不此之先而乃區區於黍之縱橫古錢之大小其亦難矣然非精於厯數則氣節亦未易正也







  苑洛志樂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九
  明 韓邦奇 撰
  度量權衡第十
  周禮典瑞璧羨以起度玉人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
  蔡子曰爾雅曰肉倍好謂之璧羨延也此璧本圓徑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兩旁各半寸以益上下也其好三寸所以為璧也裁其兩旁以益上下所以為羨也袤十寸廣八寸所以為度尺也以為度者以為長短之度也則周家十八寸寸皆為尺矣
  陳氏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尺為丈十丈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則八寸為尋倍尋為常説文曰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周制寸咫尺尋常仞皆以人體為法又曰婦人手八寸謂之咫周尺也又日丈丈夫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人夫
  審度
  史記曰夏禹以身為度以聲為律禮記曰丈夫布手為尺周官雲璧羨起度鄭司農雲羨長也此璧徑尺以起度量易緯通卦驗十馬尾為一分淮南子云秋分而禾𠠕定𠠕定而禾熟律數十二𠠕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𠠕者禾蕙芒也説苑雲度量權衡以粟生一粟為一分孫子筭術雲蠶所生吐絲為忽十忽為杪十杪為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此皆起度之源其文舛互唯漢志度者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黍為黃鐘之長一黍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丈為一引五度審矣後之作者又憑此説以律度量衡並因秬黍散為諸法其率可通故也黍有大小之差年有豐耗之異末代量校每有不同又俗傳訛替漸至増損今畧舉諸代尺度一十五等並異同之説如左
  一周尺
  漢志王莽時劉歆銅斛尺
  後漢建武銅尺
  晉泰始十年荀勗律尺為晉前尺
  祖沖之所傳銅尺
  徐廣徐爰王隠等晉書雲武帝泰初九年中書監荀勗校太樂八音不和始知為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勗乃部著作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韻以尺量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又汲郡盜發魏襄王冡得古周時玉律及鐘磬與新律聲韻闇同於時郡國或得漢時故鐘吹新律命之皆應梁武鐘律緯雲祖沖之所傳銅尺其銘曰晉泰始十年中書考古器揆校今尺長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呂玉律三曰兩京銅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錢八曰建武銅尺姑洗微強西京望臬微弱其餘與此尺同銘八十二字此尺者勗新尺也今尺杜䕫尺也雷次宗何𦙍之二人作鐘律圖所載荀勗校量古尺文與此銘同而蕭吉樂譜謂為梁朝所考七品謬也今以此尺為本以校諸代尺雲
  二晉田父玉尺
  梁法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七釐
  梁武帝鐘律緯稱主衣從上相承有周時銅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檢主衣周尺東昬用為章信尺不復存玉律一口簫餘定七枚夾鐘有昔題刻迺制為尺以相參驗取細毫中黍積次酬定合之最為詳密長祖沖之尺校半分以新尺制為四器名為通又依新尺為笛以命古鐘按刻夷則以笛命飲和韻夷則定合按此兩尺長短近同
  三梁表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分二釐一毫有竒蕭吉雲出於司馬法梁朝刻其度於影表以則影按此則奉朝請祖暅所筭造銅圭影表者也經陳滅入朝大業中議以合古乃用之調律以制鐘磬等八音樂器
  四漢官尺實比晉尺一尺三分七毫
  晉時始平掘地得古銅尺
  蕭吉樂譜雲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於泠道縣舜廟下得玉律度為此尺𫝊暢晉諸公讃雲荀勗新造鐘律時人並稱其精宻唯陳留阮咸譏其聲高後始平掘地得古銅尺嵗久欲腐以校荀勗今尺短校四分時人以咸為解此兩尺長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調律比晉前尺一尺四寸七釐魏陳留王景元四年劉徽註九章雲王莽時劉歆斛尺弱於今尺四寸五釐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即晉荀勗所云杜䕫尺長於今尺四寸半是也
  六晉後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寸二釐
  蕭吉雲晉氏江東所用
  七後魏前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亡釐
  八中尺實比晉前又一尺二寸一分一釐
  九後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即開皇官尺及後周市尺後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釐
  開皇官尺即鐵尺一尺二寸
  此後魏初及東西分國後周末用玉尺之前雜用此等尺甄鸞筭術雲周朝市尺得玉尺九分三釐或傳梁時有志公道人作此尺寄入周朝雲與多鬚老翁周大祖及隋高祖各自以為謂已周朝人間行用及開皇初著令以為官尺百司用之終於仁夀大業中人間或私用之
  十東魏後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五寸八毫
  此是魏中尉元延明累黍用半周之廣為尺齊朝因而用之魏收魏史律厯志雲公孫崇永平中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長累為寸法尋大常卿劉芳受詔修樂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即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廣度黍二縫以取一分三家紛競久不能決太和中十九年高祖詔以一黍之廣用成分體九十之黍黃鐘之長以定銅尺有司奏從前詔而芳尺同高祖所制故遂典修金石迄武定未有論律者
  十一蔡邕銅籥尺
  後周玉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
  從上相承有銅籥一以銀錯題其銘曰籥黃鐘之宮長九寸空圍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秤重十二銖兩之以為一合三分損益轉生十二律祖孝孫雲相承傳是蔡邕銅籥後周武帝保定中詔遣大宗伯盧景宣上黨公長孫紹逺岐國公斛斯徵等累黍造尺縱橫不定後因修倉掘地得古玊尺以為正器據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終於大象之末其律黃鐘與蔡邕古籥同
  十二宋氏尺實晉前尺一尺六分四釐
  錢樂之渾天儀尺
  後周鐵尺
  開皇初調鐘律尺及平陳後調鐘律水尺此宋代人間所用尺傳入齊梁陳以制樂律與後晉尺及梁時俗尺劉曜渾儀尺畧相依近當由人間恆用増損訛替之所致也周建徳六年平齊後即以此同律度量頒於天下其後宣帝時達奚震及牛𢎞等議曰切惟權衡度量經邦楙軌誠須詳求故實攷校得中謹尋今之鐵尺是太祖遣尚書故蘇綽所造當時檢勘用為前周之尺驗其長短與宋尺符同即以調鐘律並用均田度地今以上黨羊頭山黍依漢書律厯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數滿尺實於黃鐘之律須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雖復小稀實黃鐘之律不動而滿計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於鐵尺終有一㑹且上黨之黍有異他鄉其色至烏其形圓重用之為量定不徒然正以時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異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許慎解秬黍體大本異於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滿尺即是㑹古實籥之升纔剰十餘此恐圍徑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動取滿論理亦通今勘周漢古錢大小有合宋氏渾儀尺度無舛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製法索隠鈎深以律計分義無差異漢書食貨志雲黃金方寸其重一斤今鑄金校驗鐵尺為近依文據理符㑹處多且平齊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為定彌合時宜至於玊尺累黍以廣為長累既有剰實復不滿尋訪古今恐不可用其晉梁尺量過為短小以黍實管彌復不容據律調聲必致高急且八音克諧明王盛軌同律度量哲後通規臣等詳校前經斟酌時事謂用鐵尺於理為便未及詳定高祖受終牛𢎞辛彥之鄭譯何妥等久議不決既平陳上以江東樂為善曰此華夏舊聲雖隨俗改變大體由是古法祖孝孫雲平陳後廢周玉尺律便用此鐵尺律以一尺二寸即為市尺
  十三開皇十年萬寳常所造律呂水尺實比晉前一尺一寸八分六釐今太樂庫及內出銅律一部是萬寳常所造名水尺律説稱其黃鐘律當鐵尺南呂倍聲南呂黃鐘羽也故謂之水律尺
  十四雜尺趙劉曜渾天儀土圭尺長於梁法尺四分三釐實皆晉前尺一尺五寸
  十五梁朝俗間尺長於梁法尺六分三釐
  於劉曜渾儀尺二分實比晉前尺一尺七分一釐梁武鐘律緯雲宋武平原送渾天儀土圭雲是張所作驗渾儀銘題是光初四年鑄土圭是光初八年並是劉曜所制非張衡也制以為尺長今新尺四分三釐短俗間尺二分新尺謂梁法尺也
  嘉量
  周禮㮚氏為量鬴深尺內方尺而圎其外其實一鬴其臋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黃鐘槩而不稅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茲器為則春秋左氏傳曰齊舊四量豆區鬴鐘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鬴六斗四升也鬴則則鐘六十四斗也鄭𤣥以為方尺積千寸比九章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祖沖之以筭術攷之積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圎其外減傍一釐八毫其徑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抄二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
  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積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積一千六百二十寸菽苽麻麥一斛積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據精麄為率使價齊而不等其器之積寸也以米斛為正則同於漢志孫子筭術曰六粟為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應劭曰圭者自然之形陰陽之始四圭為撮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漢志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籥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籥以井水準其槩合籥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嘉量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圎外旁有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籥其狀似爵以縻爵祿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圓而函方左一右二陰陽之象也圓象規其重二鈞備氣物之數各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聲中黃鐘始於黃鐘而反覆焉其斛銘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圓其外庣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寸祖沖之以圓率考之此斛當徑一尺四寸三分六釐一毫九抄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劉歆庣旁少一釐四毫有竒歆數術不精之所致也魏陳留工景元四年劉徽註九章商功曰當今大司農斛圓徑一尺三寸五分五釐深一尺積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之三王莽銅斛於今尺為深九寸五分五釐徑一尺三寸六分八釐七毫以徽術計之於今斛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斛大而尺長王莽斛小而尺短也
  梁陳依古齊以古升五升為一斗後周武帝保定元年辛已五月晉國造倉獲古玉斗暨五年乙酉冬十月詔改制銅律度遂致中和累黍積龠同茲玉量與衡度無差准為銅升用頒天下內徑七寸一分深二寸八分重七斤八兩天和二年丁亥正月癸酉朔十日戊子校定移地官府為式此銅升之銘也其玉升銘曰維大周保定元年嵗在重光月旅㽔賔晉國之有司修繕倉廩獲古玉升形制典正若古之嘉量太師晉國公以聞勅納於天府暨五年嵗在葉洽皇帝乃詔稽凖繩攷灰律不失圭撮不差累黍遂鎔金寫之用頒天下以合太平權衡度量今若以數計之玉升積玉尺一百一十寸八分有竒斛積一千一百八十五分七釐三毫九抄又甄鸞筭術雲玉升一升得官斗一升三合四勺此玉升大而官升小也以數計之甄鸞所據後周官斗積玉尺九十七寸有竒斛積九百七十七寸有竒後周玉斗並副金錯銅斗及建徳六年金錯題銅斗實銅以秬黍定量以玉秤權之一升之實皆重六斤十三兩開皇以古斗三升為一升大業初依復古斗
  衡權
  衡者平也權者重也衡所以任權而鈞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璣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曰玉衡權者銖兩斤鈞石也以秤物平施知輕重也古者黍累錘錙鐶鉤鋝鎰之目厯代差變其詳未聞前志曰權本起於黃鐘之重一籥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五權謹矣其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其餘大小之差以輕重為宜圜而環之今之肉好者周旋亡端終而復始亡窮已也權與物均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凖凖正則衡平而均衡矣是為五則備於鈞器以為大範案趙書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徳殿得圓石狀如水碓其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續咸議是王莽時物後魏景明中并州人王顯達獻古銅權一枚上銘八十一字其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又雲黃帝初祖徳市於虞虞帝始祖徳市於辛嵗在大梁龍集戊辰其定天命有人據土徳受正號即真改正建丑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已已嵗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此亦王莽所制也其時大樂令公孫崇依漢志先修秤尺及見此權以新秤秤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與權合若符契於是符崇調樂孝文時一依漢志作斗尺
  梁陳依古秤齊以古秤一斤八兩為一斤周玉秤四兩當古秤四兩
  隋開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大業中依復古秤
  唐太宗貞觀時葉律郎張文收既定樂復鑄銅律三百六十銅斛二銅秤二銅甌十四秤尺一斛左右耳與臋皆方積十而登以至於斛與古玉尺玉斗同皆藏於大署武后時太常卿武延秀以為奇玩乃獻之乃將考中宗廟樂有司奏請出之而秤尺已亡其跡猶存以常用度量校之尺當六之五量衡皆當三之一
  程氏演繁露曰通典敘六朝賦稅而論其總曰其度量三升當今一升秤則三兩當一兩尺則一尺二寸當今一尺註雲當今謂即時蓋當佑之時也唐時一尺比六朝制一尺二寸也又曰開元九年勅度以十寸為尺尺二寸為大尺量以十升為鬥鬥三升為大斗此謂十寸而尺十升而斗者皆秬黍為定也鐘律冠冕湯藥皆用之此外官私悉用大者則黍尺一尺外更増三寸黍量一斗更増三升也唐志租絹長四丈二尺
  宋朝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頒度量於其境其偽俗尺度斗斛不中法度者皆去之
  太宗淳化三年三月詔曰書雲恊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國經而立民極也國家萬邦咸乂九賦是均故出納於有司繫權衡之定如聞秬黍之制或差毫釐錘鈞為姦害及黎庶宜令詳定秤法著為通規事下有司監內藏庫崇儀使劉蒙正劉承珪言太府寺舊銅式自一錢至十斤凡五十一輕重無凖外府嵗受黃金必毫釐計之式自錢始則傷於重遂尋究本末別製法物至景徳中承珪重加叅定而權衡之制蓋為精備其法葢取漢制子穀秬黍為則廣十黍以為寸從其大樂之尺秬黍黒黍也樂尺自黃鐘之管而生也謂以秬黍中者為分寸輕重之制就成二術二術謂以尺黍而求釐參因度而求釐度者尺丈之總名謂因樂尺之原起於黍而成於寸析寸為分析分為釐析釐為毫析毫為絲析絲為忽則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自積黍而取參從積黍而取參則十黍為參十參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參銖皆以銅為之以釐參造一錢半及一兩等二秤各懸三毫以星凖之等一錢半者以取一秤之法其衡合樂尺一尺二寸重一錢錘重六分盤重五分初毫星凖半錢至梢總一錢半折成十五分分列十釐第一毫下等半錢當十五釐若十五斤秤等五斤也中毫至梢一錢析成十分分列十釐末毫至梢半錢析成五分分列十釐等一兩者亦為一秤之則其衡合樂尺一尺四寸重一錢半錘重六錢盤重四錢初毫至梢布二十四銖下別出一星星等五絫毎銖之下復出一星等五絫則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絫計三千四黍為一兩中毫至梢五錢布十二銖銖列五星星等二絫布十二銖為五錢之數則一銖等十絫都等一百二十四絫為半兩末毫至稍六銖銖列十星星等一絫每星等一絫都六十絫為二錢半以御書真草行三體淳化錢較定實重兩銖四絫為一錢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為一秤之則其法初以積黍為凖然後以分而推忽為定數之端故忽絲毫釐黍銖各定一錢之則謂皆定一錢之則然後製取等秤也忽萬為分以萬萬忽為一分則以十萬忽定為一錢之則忽者吐絲為忽分者始為而著言可分別也絲則千千絲為一分以一萬絲定為一錢之則毫則百一百毫為一分以千毫定為一錢之則毫者毛也自忽絲三毫者皆斷驥尾為之者也釐則十一十釐為一分以百釐定為一錢之則釐者牛尾毛也曵赤金成絲以為之也轉以十倍倍之則為一錢轉以十倍倍之謂自一萬忽至十萬忽之類定為之則也黍以二千四百枚為一兩一龠容千二百黍為十一銖則以二十四百黍定為一兩之則者兩兩龠為兩者也絫以二百四十謂以二百四十絫定為一兩之則也銖比二十四轉相因成十絫為銖則以二百十絫定成二十四銖為一兩之則銖者葢言銖異也遂成其秤秤合黍數則一錢半者計三百六十黍之重列為五分則毎分計二十四黍又每分析為二十釐則毎釐計二黍十分黍之四以十釐分二十四黍則毎釐先得二黍餘四黍都分成四十分則一釐又得四分是每釐二黍十分黍之四者也毎四毫一絲六忽有差為一黍則釐三之數極矣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銖為絫二銖四絫為錢二絫四黍為分一絫二黍重
  五釐六黍重二釐五毫三黍重一釐二毫五絲則黍絫之數成矣其則用銅而鏤定以識其輕重新法既成詔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寺舊秤四十舊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見舊式所謂一斤而輕者有十謂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權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秤如百斤者皆懸鈎於架鐶於衡鐶或偃仆手或抑按則輕重之際殊為懸絶至是更鑄新式悉由黍絫而齊其斤石不可得増損也又令每月用大秤必顯以絲繩既置其物則卻立以視不可得而抑按復鑄銅式以御書淳化三體錢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二銅牌二十授於太府又置式於內府外府頒於四方大都凡十有一副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嵗輸金幣而太府權衡舊式失凖得因之為姦故諸道主者坐逋負而破產者甚衆又守藏更代校計爭訟動必數載至是新制既定姦弊無所措中外以為便度量權衡皆太府掌造以給內外官司及民間之用凡遇改元即差變新法者各以年印而識之其印有方印八角印笏頭印之別所以明制度而防偽濫也度量衡舊太府寺掌之熈寧四年詔歸文思院紹聖四年立増損衡量及私造賣之禁令傳運司置局鬻賣
  大觀四年詔以所定樂指尺頒之天下其長短闊狹之數以今尺計定
  政和元年詔諸路轉運司以所頒樂尺製給諸州州製以給屬縣自今年七月為始毀棄舊尺
  二年臣僚上言請以大晟樂尺帝指為數製量權衡式頒之天下仍釐正舊法又言新尺既頒諸條內尺寸宜以新尺組定謂如帛長四十二尺濶二尺五分為疋以新尺計四十三尺七寸五分闊二尺一寸三分五釐之五為匹即是四寸四分一釐三分釐之二為一尺如天武等杖五尺八寸以新尺計六尺四分一釐三分釐之二之類仍令民間舊有斗升秤尺限半年首納出限許人告斷罪給賞
  外調  生用六十調圖
  宮 徵 商 羽 角 變變宮徵
  黃鐘宮黃
  此黃鐘為宮黃鐘第一調也所謂黃鐘一均之備者也
  無射商無
  此黃鐘為商黃鐘第二調也
  夷則角夷
  此黃鐘為角黃鐘第三調也
  仲呂徵仲
  此黃鐘為徵黃鐘第四調也
  夾鐘羽夾
  此黃鐘為羽黃鐘第五調也上下宮商角徵羽者黃鐘得五聲所謂黃鐘一均之備者也左右宮商角徵羽者五聲盡黃鐘所謂黃鐘一調之備者也下十二律並同
  大呂宮大
  應鐘商應
  南呂角南
  㽔賔徵㽔
  姑洗羽姑
  此大呂一大調也
  太簇宮太
  黃鐘商黃
  無射角無
  林鐘徵林
  仲呂羽仲
  此太簇一大調也
  夾鐘宮夾
  大呂商大
  應鐘角應
  夷則徵夷
  㽔賔羽㽔
  此夾鐘一大調也
  姑洗宮姑
  太簇商太
  黃鐘角黃
  南呂徵南
  林鐘羽林
  此姑洗一大調也
  仲呂宮仲
  夾鐘商夾
  大呂角大
  無射徵無
  夷則羽夷
  此仲呂一大調也
  㽔賔宮㽔
  姑洗商姑
  太簇角太
  應鐘徵應
  南呂羽南
  此㽔賔一大調也
  林鐘宮林
  仲呂商仲
  夾鐘角夾
  黃鐘徵黃
  無射羽無
  此林鐘一大調也
  夷則宮夷
  㽔賔商㽔
  姑洗角姑
  大呂徵大
  應鐘羽應
  此夷則一大調也
  南呂宮南
  林鐘商林
  仲呂角仲
  太簇徵太
  黃鐘羽黃
  此南呂一大調也
  無射宮無
  夷則商夷
  㽔賔角㽔
  夾鐘徵夾
  大呂羽大
  此無射一大調也
  應鐘宮應
  南呂商南
  林鐘角林
  姑洗徵姑
  太簇羽太
  此應鐘一大調也
  內六十調外調首律長短之序末律亦長短之序內調首律相生之序末律亦相生之序外調首均之末與次均相生之序內調首均之末與次均之首長短之序妙矣
  
  
  
  
  
  右黃鐘一調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右大呂一調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右太簇一調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右夾鐘一調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右姑洗一調
  仲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右仲呂一調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右蕤賔一調
  林
  大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右林鐘一調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右夷則一調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右南呂一調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右無射一調
  應
  蕤 大 夷 夾 無 仲 黃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苑洛志樂卷十九
<經部,樂類,苑洛志樂>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二十
  明 韓邦奇 撰
  通典伏羲樂名扶來亦曰立本神農樂名扶持亦曰下謀見帝系譜及孝經緯又按隋樂志雲伏羲有約同之詠伊省有葦籥之音葛天八闋神農五絃事與功偕其來尚矣黃帝作咸池堯増修而用之咸皆也池施也言徳之無不施也又雲池言其包容浸潤周禮曰大咸
  莊子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黙黙乃不自得不自得坐忘之謂也北門成人姓名也帝曰女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徴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由此觀之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於心而適於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徴之如字古本多作微大音泰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充其聲自然呂律以滿天地之間但當順而不奪則至樂全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動其卒無尾其始無首運轉無極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也僨方問反司馬雲一也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初問無窮之變不能待之以一故懼然悚聴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所謂用天之道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齊一於變化故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阬滿阬至樂之道無不用也阬苦更反爾雅雲虛也塗郤守神塞其兊也郤去逆反與隙義同兌徒外反以物為量大制不割量音亮其聲揮綽所謂□詣其名高明名當其實則高明也是故鬼神守其幽不離其所離力智反日月星辰行其紀不失其度吾止之物有窮常在極上注也流之於無止隨變而往也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故闇然恣使化去倘然立於四虛之道𢎞敞無偏之謂倘敕黨反一音敞倚於槁梧而吟無所復為也倚於綺反槁梧老反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遂吾既不及已矣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齊限知音智齊才細反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故怠夫形充空虛無身也無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懼之情怠也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意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也調之以自然之命命之所有者非為也皆自然耳故若混逐叢生混然無係隨叢而生叢才公反林樂而無形至樂者適而已適在體中故無別形樂音洛亦如字布揮而不曳自布耳揮音輝廣雅雲振也幽昏而無聲所謂至樂動於無方夫動者豈有方而後動哉居於窈㝠所謂寧極窈鳥了反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隨物變也世疑之稽於聖人明聖人應非世唱也稽古兮反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故有情有命者莫不資焉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忘樂而樂足非張而後備無言而心説心説在適不在言也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聴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汝欲聴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此之無樂之樂樂之至也焱必遙反本亦作炎苞音包本或作包樂也者始於懼懼故崇懼然竦聴故其崇耳未大和也崇雖遂反吾次之以怠怠故遁跡稍減也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以無知而愚愚乃至也
  少皥作大淵見帝王世記
  顓頊作六莖莖根也謂澤及下也
  帝嚳作六英英謂華茂也
  唐堯作大章章明也言堯徳章明也
  虞舜作大韶韶繼也言舜能繼堯之徳周禮曰大韶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冑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詩舞之蹈之教長國子中和祇庸孝弟王之冑子國子也直而溫寛而栗正直而溫和寛𢎞而莊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剛失之虐簡失之傲為之以防其失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聲五聲律六律六呂十二月之音氣言當依聲律以和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倫理也八音能諧理不錯奪神人以和䕫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此舜廟堂之樂民悅其化神歆其祀禮備樂和故以祖考來至明之戛擊以下註見樂器門虞賔在位羣後徳讓下管鞀皷合止柷敔堂下樂也上下合止樂各冇記故鳴球弦鐘籥各自互見笙鏞以間鳥獸蹌蹌蹌蹌舞貌鳥獸化徳相率而舞簫韶九成鳯凰來儀韶舜樂名言簫見細器之備儀存容儀備樂九奏而至鳯凰則餘鳥獸不待九而率舞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擊聲之清者舉清者和則其餘皆從矣樂感百獸則神人和可知庶尹允諧尹正也衆正官之長信皆和諧言神人治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美者音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史記三月上有學之二字不知肉味葢心一於是而不及其它也曰不意舜之作樂至於如此之美則有以見其情文之備而不覺其嘆息之深也葢非聖人不足以及此耳
  夏禹作大夏夏大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徳禹命登扶氏為承夏之樂有鐘鼔磬鐸鞉鐘所以記有徳皷所以謀冇道磬所以待有憂鞉所以察有説理天下以五聲為銘於簨簴商湯作大濩湯以寛理人而除邪惡其徳能使天下得其所言盡䕶救於人也猗與那與置我鞉皷猗嘆辭那多也鞀皷樂之所成也殷人置皷箋雲置讀曰植植鞀鼓者為楹貫而樹之美湯受命伐桀定天下而作濩樂故歎之多其改夏之制乃始植我殷家之樂鞀與鼔也鞀雖不植貫而搖之亦植之類奏皷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衎樂也烈祖湯有功烈之祖也假大也箋雲奏鼔奏堂下之樂也假陞綏安也以金奏堂下諸縣其聲和大簡簡然以樂我功烈之祖成湯湯孫太甲又奏陞堂之樂弦歌之乃安我心所思而成之謂神明未格也鞀皷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嘒嘒然和也平正平也依倚也磬聲之清者也以象萬物之成周尚臭殷尚聲箋雲磬玉磬也堂下諸縣與諸管磬皆和平不相奪倫又與玉磬之聲相依亦謂和平也玉磬尊故異言也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弈言盛矣湯為人子孫也大鐘曰庸斁斁然盛弈弈然閑也箋雲穆穆美也於盛矣湯孫呼大甲也此樂之美其聲鐘鼔則斁斁然冇次序其干舞又閑習也紂棄先祖之樂迺作淫聲書曰作奇伎淫巧以悅婦人言紂廢至尊之敬營卑䙝之事作過制伎巧以資耳目之娛
  周武王作大武武以武功定天下也
  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美善解見上舜紹尭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徳性之也又以揖遜有天下武王之徳反之也又以征誅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
  賔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衆也武謂周舞也備戒擊鼔警衆病猶憂也以不得衆心為憂憂其難也疏曰孔子之問凡五賔牟賈所荅亦但三荅是二荅非人此荅是也言武王伐紂之時憂病不得士衆之心故先鳴鼔以戒士衆久乃出戰今武樂故令舞者久而不即出象武王憂不得衆心也詠嘆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詠嘆淫液歌遲之也逮其事戎事也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時至武事當施也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言武之事無坐也致謂膝至地也憲讀為軒聲之誤也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言武歌在正其軍不貪商也時人或説其義為貪商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有司典樂者也傳猶説也荒老耄也言典樂者失其説而時人妄説也子曰唯丘也聞諸萇𢎞亦若吾子之言也長𢎞周大夫疏曰恐不逮事者言欲舞之前有此詠嘆淫液之歌者象武王伐紂恐諸侯不至不逮其戰事故歌聲吟詠而歆羨此荅是也初舞之時手足發揚蹈地而猛厲舞初則然故云已蚤及時事也言武王及時伐紂戰事也故發揚象戰此非荅也知非者下雲發揚蹈厲是大公之志故知此荅非也致志也軒起也問武人何忽有時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之何故也對曰非武坐也言玫右軒左非是武人之坐言以舞法無坐也答此亦非知非者以下雲武亂皆坐周召之治是武法有坐也非武音也謂非是武樂之音言武王應天順人不得已而伐之何容有貪商之聲故言非武音此荅是賔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久已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遲之遲謂久立於綴 疏曰賀氏雲備戒已久是遲久立於綴亦是遲而又已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成謂己成之事總干持盾也山立猶正立也象武王持盾正立待諸侯也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蹈厲所以象威武時也武舞象戰鬬也亂謂失行列也失行列則皆坐象周公召公以文止武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成猶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始奏象觀兵孟津時也再奏象克殷時也三奏象克殷有餘力而支也四奏象南方荊蠻之國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職而治也六奏象兵還振旅也復綴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樂也 正義曰成謂曲之終成毎一曲終成而更奏故云成猶奏也雲復綴反位止也者謂最在南第一位初舞之時從此位入北至六成還反北位鄭註以充武樂者充謂充備言六奏其曲則舞樂充備者也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夾振之者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也駟馬為四聲之誤也武舞戰象也每奏四伐一擊一刺為一伐牧誓曰今日之事不愆於四伐五伐乃止齊焉分夾而進事蚤濟也分猶部曲也事猶為也濟成也舞者各有部曲之列又夾振之者象用兵務於早成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象武王伐紂待諸侯也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欲語以作武樂之意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陪祿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乗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劒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言武遲久為重禮樂
  成王時周公作勺勺言勺先祖之道勺讀曰酌勺取也又有房中之樂以歌后妃之徳大司樂以樂徳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中猶忠和剛柔適也祇敬也庸有常也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作導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對曰言答述曰語以樂舞教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舞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人共財言其徳如雲之所出人得以冇族類也卷音其爰反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武大合樂以致鬼神祇以和邦國以諧萬人以安賔客以説逺人以作動物六律合陽聲者六呂合隂聲者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轉而相生黃鐘為首律長九寸各因而三之上者三分益一分下生者三分去一分焉國語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者瞽考衷聲而量之度律均鐘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鐘之均也大合樂者謂偏作六代之樂也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魅動物羽臝之屬虞書雲䕫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賔在位羣後徳讓下管鞀皷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又曰於子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此其宗廟九奏而應之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饗以祀分謂各用一代之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以黃鐘之鐘大呂之聲為之均也黃鐘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孝經説曰王者祭天於南郊説陽位是也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祇太簇陽聲第二者應鐘為之合咸池大咸也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姑洗陽聲第三者南呂為之合四望五嶽四鎮四瀆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乃奏㽔賔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㽔賔陽聲次四者函鐘為之合函鐘亦名林鐘函戶南反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夷則陽聲次五小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履大人跡感神靈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而姜嫄無所配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謂之闕宮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無射陽聲之下者夾鐘為之合夾鐘一名圜鐘先祖謂先公先王也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播之言破也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此謂之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雲奏樂而禮畢東方之祭則用太簇姑洗南方之祭則用㽔賔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北方之祭則用黃鐘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禮運所謂四靈者麟鳳龜龍是也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徳至和則不能致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靁皷靁鞀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鐘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靈鼓靈鞀絲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奏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徴應鐘為羽路皷路鞀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則主比辰地祇則主崑崙人鬼則主后稷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裸焉然後合樂而祭之大傳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謂此祭天圜丘以嚳配之圜鐘夾鐘也林鐘生於未之氣未坤之位或曰天社在東井輿鬼之外天社地神也黃鐘生於盧危之氣虛危為宗廟以此三者為宮用聲類求之天宮夾鐘陰聲其相生從陽數其陽無射無射上生中呂中呂與地宮同位不用也中呂上生黃鐘黃鐘下生林鐘林鐘地宮又不用林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無射同位又不用南呂上生姑洗地宮林鐘林鐘上生太簇下生南呂上生姑洗人宮黃鐘黃鐘下生林鐘林鐘地宮又辟之林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與天宮之陽同位又辟之南呂上生姑洗姑洗南呂之合又辟之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生㽔賔地宮林鐘之陽也又辟之㽔賔上生大呂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為角清者為徴羽此樂無商者祭尚柔商堅剛也鄭司農雲靁鼓靁鞀皆謂六面冇革可擊者也雲和地名也靈鼓靈鞀四面路鼓路鞀二面九徳之歌春秋傳所謂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徳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六府三事謂之九功九功之徳皆可歌也謂之九歌也𤣥謂靁鼔靁鞀八面靈皷靈鞀六面路鼔路鞀四面孤竹竹特生者孫竹竹枝根之未生也隂竹生於山北者雲和空桑龍門皆山名九磬讀當為大韶字之誤也凡樂事大祭祀宿縣遂以聲展之叩聽其聲具陳次之以知完不王出入則令奏皇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帥國子而舞大饗不入牲其他皆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騶虞詔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皷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凡日月食四鎮五嶽崩大傀異烖諸侯薨入去樂大札大㓙大烖大臣死凡國之大憂令弛縣凡建國者
  禁其淫聲過聲㓙聲慢聲大喪涖廞樂器及葬藏樂器亦如之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衛反魯是時周禮在魯然詩樂亦頗殘闕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參互考訂以知其説晚知道終不行故歸而正之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縱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語告也太師樂官名時音樂廢缺故孔子教之翕合也縦放也純和也皦明也繹相續不絶也成樂之一終也 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子曰師摯之始闗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師摯魯樂師名摯也亂樂之卒章也史記曰闗雎之亂以為風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適師摯在官之初故樂之美盛如此也
  太師摯適齊太師魯樂官之長摯其名也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亞飯以下以樂侑食之官白虎通曰王者平旦食晝食晡食莫凡四食諸侯三飯大夫再飯故魯之樂官自亞飯以下葢三飯也干繚缺皆名也皷方叔入於河鼔擊鼔者方叔名河河內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少師樂官之佐陽襄二人名襄即孔子所從學琴者海海島也 此記賢人之隠遁以附前章
  張子曰周衰樂廢夫子自衛反魯一嘗治之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衰三桓僣妄自太師以下皆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避亂聖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如有用我期月而可豈虛語哉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比猶同也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於此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沈於濮水後衛靈公將之晉舎濮水之上夜半聞鼔琴之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乃召師㳙聽而寫之至晉見平公公享之靈公曰今者間新聲請奏之即命師㳙坐師曠之旁援琴鼔未終師曠止之曰此亡國之聲昔師延所作也與紂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聞之也
  右周室既衰雅樂漸廢淫聲迭起夫子欲起而正之而不得其位以行其志然當時雖以優伶賤工猶有所守而不輕為流俗所移如師曠止濮上之音摰干而下至逾河蹈海以避世者必以不能諧世俗之樂故也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聴古樂則唯恐臥聴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魏文侯晉大夫畢萬之後僣諸侯者也端𤣥衣也古樂先王之正樂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㑹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旅猶俱也俱進俱退言其齊一也和正以廣無姦聲也㑹猶合也皆也言衆待擊鼔乃作周禮太師職曰大祭祀帥瞽登歌合奏擊拊下管播樂器合奏鼔𣌾文謂鼔也武謂金也相即拊也亦以節樂拊者以葦為表裝之以糠糠一名拊因以名馬今齊人或謂糠為相雅亦樂器名也狀如漆簫中有椎 夫音扶下同廣如字舊古曠反匏白交反笙音生簧音黃撫音撫注同復音伏相息亮反注同節拊也以葦為之實之以糠王雲晡相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俯猶曲也言不齊一也濫濫竊也溺而不止聲淫亂無一治之獶獮猴也言舞者如獮猴戲也亂男女之尊卑獶或為獶乃刀反獮猴依字亦作猱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言乂侯好音而不知樂也鏗鏘之類皆為音應律乃為樂 好乎報反注同近附近之近樂如字鏗苦更反鎗七羊反又士衡反文侯曰敢問如何欲知音樂異意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徳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為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徳音徳音之謂樂當為樂不失其所 當丁浪反詩云莫其徳音其徳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比於文王其徳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此有徳之音所謂樂也徳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朝覲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慶賞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俾當為比聲之誤也擇善從之曰比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於後世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言無文王之徳則所好非樂也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玩習之久不知所由出也玩又作翫音五換反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趍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徳是以祭祀弗用也言四國皆出此溺音濫濫竊姦聲也燕安也春秋傳曰懷與安實敗名趨數讀為促速聲之誤也煩勞也祭祀者不用淫樂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聴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言古樂敬且和故無事而不用溺音無所施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誘進也孔甚也言民從君所好惡進之於善無難易以豉反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箎此六者徳音之音也六者為本以其聲質也椌楬謂柷敔壎箎或以為簨簴椌苦江反柷也楬苦瞎反敔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官序貴賤謂尊卑樂器列數有差次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武君子聴鐘聲則思武臣號號令所以警衆也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 號胡到反橫古擴反充也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聴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石聲磬磬當為罄字之誤也辨謂分明於節義 磬口挺反一音口定反聴磬口定反疆居良反下是疆字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聴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廉廉儉也竹聲濫濫以立㑹㑹以聚衆君子聴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濫之意猶學聚也㑹猶聚也聚或為最 濫力敢反鼔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聴鼔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閒讙囂則人意動作讙或為讙動或為勲君子之聴音非聴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以聲合成己之志孟子見梁恵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歟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曰不若與衆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鼔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鼔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鼔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鼔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廟樂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曰五行房中曰壽人衣服同五行樂之色二世尤以鄭衛之音為娛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説不通解澤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逺乎二世然之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安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乾豆上登豆歌獨上歌不以筦弦亂人聲欲在位者徧聞之猶清廟之歌也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帝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帝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令歌兒習以相和嘗以百二十人為員
  六年又作昭容樂禮容樂昭容者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徳舞禮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入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出用樂者言舞不失節能以樂終也大抵皆因秦舊事焉孝恵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寛備其簫筦更名曰安世樂孝景元年詔高皇帝奏武徳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武文始五行之舞武徳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已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葢樂已所自作明有制也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徳以為昭徳以尊太宗廟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畧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時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皇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
  河間獻王有雅材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𨽻之嵗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然詩樂施於後嗣猶得有所祖述
  孝宣采昭徳舞為盛徳詔世宗孝武廟奏盛徳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其後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本始四年詔樂府減樂人
  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上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龔徳皆召見待詔
  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窈眇
  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能説其義其弟子宋曅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等考試其學當以為漢承秦滅道之後賴先帝聖徳博受兼聴修廢宮立大學河間獻王聘求幽隠修興雅樂以助化時大儒公孫𢎞董仲舒等皆以為音中正雅立之大樂春秋鄉射作於學官希闊不講故自公卿大夫觀聴者但聞鏗鎗不曉其意而欲以風諭衆庶其道無由是以行之百有餘年徳化至今未成宋曅等習孤學大指歸於興助教化衰微之學在人宜領屬雅樂以繼絶表微孔子曰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河間區區小國藩臣以好學修古能有所存民到於今稱之況於聖主廣被之資修起舊文放鄭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於以風示海內揚名後世誠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為久逺難分明當議復寢
  哀帝時詔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時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疆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之聲興夫奢泰則下不孫而國貧文巧則趍末背本者衆鄭衛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孔子不云乎放鄭聲鄭聲淫其罷樂府官郊祀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郊祭樂人員六十二人給祠南北郊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鼔員十人邯鄲鼔員二人騎吹鼓員三人江南鼓員二人淮南鼓員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歌鼓員二十四人楚嚴鼓員一人梁皇鼔員四人臨淮鼔員二十五人茲邡鼓員三人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也應古兵法外郊
  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別柎員二人給盛徳主調箎員二人聴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鐘工磬工簫工員各一人僕射二人主領諸樂人皆不可罷竽工員三人一人可罷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柱工員二人一人可罷繩弦工員六人四人可罷鄭四㑹員六十二人一人給事雅樂六十一人可罷張瑟員八人七人可罷安世樂鼔員二十人十九人可罷沛吹鼔員十二人族歌鼓員二十七人陳吹鼓員十三人商樂鼔員十四人東海鼔員十六人縵樂鼔員十三人凡鼔八員一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前殿房中不應經法治竽員五人楚聲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四人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楚樂四㑹員十七人巴四㑹員十二人銚四㑹員十二人齊四㑹員十九人蔡謳員三人齊謳員六人竽瑟鐘磬員五人皆鄭聲可罷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其七十人可罷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可領屬大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或鄭衛之聲皆可罷奏可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世祖建武十三年四月耿弇罷益州傳送公孫述鼔師郊廟樂器葆車輿輦於是法物始備隴蜀平後乃増廣郊祀凡樂奏青陽朱明西皓𤣥冥及雲翹育命舞其後登封泰山北郊祀后土用樂皆如南郊
  明帝永平三年博士曹充上言漢再受命宜興禮樂引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出徳洽作樂名予乃詔改大樂官曰大予樂詩曲操以俟君子自是樂凡四品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諸食舉之二曰周頌雅樂辟雍饗射六宗社稷用之三曰黃門鼓吹樂天子宴樂羣臣用之四曰短簫鐃樂軍中用之又采百官詩頌以為登歌其後章帝親著歌詩四章列在食舉又制雲臺十二門詩各以其月祀而奏之
  熹平四年中出雲臺十二門新詩下大予樂官習誦被聲與舊詩並行撰錄以成樂志
  大子樂令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序
  十月烝祭光武廟初奏文始五行武徳之舞而公卿奏議世祖廟登歌八佾舞功名東平王蒼議以為漢制舊典宗廟各奏其樂不皆相襲以明功徳高皇帝除殘賊有天下作武徳之舞孝文躬行節儉除刑施澤景帝制昭徳之舞孝武開地置郡威震海外宣帝制盛徳之舞光武皇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宇內治平方外震服修建三雍肅穆典祀功徳巍巍比隆前代樂名宜曰大武之舞
  章帝即位太尉趙熹奏孝明皇帝功徳茂盛宜上尊號曰顯宗四時祫食於世祖廟奏武徳文始五行之舞東平王蒼上言昔孝文廟樂曰昭徳之舞孝武廟樂曰盛徳之舞今皆祫食於高廟昭徳之舞不進與高廟同樂今孝明皇帝在世祖廟當用樂盛徳之樂無所施如自立廟作武徳之舞從之建初五年始行十二月迎氣樂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歌青陽八佾舞雲翹之舞立夏於南郊歌朱明八佾舞雲翹之舞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於中兆歌朱明八佾舞雲翹育命之舞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歌𤣥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馬防上言聖人作樂所以宣氣致和順陰陽也臣愚以為可因歳首發太簇之律奏雅頌之音以迎和氣時以作樂器費多遂獨行十二月迎氣樂也和帝即位有司奏上尊章帝廟曰肅宗共進武徳之舞制可順帝陽嘉二年十月庚午行禮辟雍奏應鐘始復黃鐘樂器隨月律喪紀雲初隨月律作應鐘諸行出入皆鳴鐘作樂其有災𤯝有它故若求雨止雨皆不鳴鐘不作樂行謂乗輿出入也
  獻帝建安八年公卿初迎冬於北郊總章始復備八佾舞因亂久廢今復見之自東大亂絶無金石之樂樂章雲缺不可復知
  魏武帝平荊州獲杜夔善八音常為漢雅樂郎尤悉樂事於是使創定雅樂時又有散騎郎鄧靜尹商善調雅樂歌師尹商能歌宗廟郊祀之典舞師馮肅能曉知先代諸舞夔悉領之逺考經籍近采故事考㑹古樂始設軒懸鐘磬復先代古樂自夔始也而柴玉左延年之徒妙善鄭聲被寵唯夔好古存正文帝受禪後改漢巴渝舞昭武舞改安世樂曰正世樂嘉至樂曰迎靈樂武徳樂曰武頌樂昭容樂曰昭業樂雲翹舞曰鳳翔舞育命舞曰靈應舞武徳舞曰舜頌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衆歌詩多則前代之舊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詩而已帝太和初詔曰凡音樂以舞為主自黃帝雲門以下至於周大武皆太廟舞名也然則其所司之官皆曰太樂所以總領諸物不可以一物為名樂官自如故為太樂太樂漢舊名後漢依讖改為大予樂官至是改復舊於是公卿奏今請太祖武皇帝樂宜曰武始之舞武神武也武又跡也言神武之始又王跡所起也高祖文皇帝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熙興也言應受命之運天下由之皆興也夫歌以詠徳舞以象事於文文武為斌臣等謹製樂舞名章斌之舞今有事於天地宗廟則此三舞宜竝以薦享及臨朝大享竝宜舞之臣等思惟二舞宜有總名可名大鈞之樂鈞平也言大魏三代同功以至崇平也又奏祀祀圓丘以下武始舞者平冕黒介幘𤣥衣裳白領袖中衣絳合幅袴𥿉黒韋鞮咸熙舞者冠委白其餘服如前章斌舞者與武始咸熙同服奏於朝廷則武始舞者冠赤介幘生絳袍單衣絳領袖中衣絳合幅袴白布𥿉黒韋鞮咸熙舞者進賢冠黒介幘生黃袍單衣白合幅袴此三舞皆執羽籥其餘服如前侍中繆襲又奏安世歌本漢時歌名今時非往歌之文則宜變改安世樂猶同房中之樂也往昔議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徳以風天下正夫婦焉宜改安世之名而為正始之樂襲又省安世歌詩有后妃之義方今享先祖恐失禮意可改安世歌曰享神歌奏可文帝已改安世為正始而襲至是又改為享神王肅議髙皇至髙祖文昭
  廟皆宜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鈞之舞按漢時有短簫鐃歌之樂其曲有朱鷺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雍離戰城南巫山高上陵將進酒君馬黃芳樹有所思雉子斑聖人出上雅臨高臺逺如期石留務成立雲黃雀釣竿等曲列於鼔吹多序戰陣之事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繆襲為詞述以功徳言代漢之意
  文帝受禪後改漢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安世樂嘉至樂曰迎靈樂曰武頌樂昭容樂曰昭業樂雲翹舞曰鳳翔舞育命舞曰靈應舞武徳舞曰舜頌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衆歌詩多則前代之舊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詩而已
  明帝太和初詔曰凡音樂以舞為主自黃帝雲門以下至於周大武皆太廟舞名也然則其所司之皆曰大樂所以總領諸物不可以一物為名樂官自知故為大樂大樂漢書舊名後漢依讖改為大予樂官至是改復舊於是公卿奏今請太祖武皇帝樂宜曰武始之舞武神武也武又跡也言神武之始又王跡所起也高祖文皇帝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熙興也言應受命之運天下由之皆興也夫歌以詠徳舞以象事於文文武為斌臣等謹製樂舞名章斌之舞今有事於天地宗廟此則三舞宣並以薦享及臨朝大享並宜舞之臣等思惟二舞宜有總名可名大鈞之樂鈞平也言大魏三代同功以至崇平也侍中繆襲又奏安世歌本漢時歌名今詩非往歌之文則宜變改安世樂猶同房中之樂也往昔議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徳以風天下正夫婦焉宜改安世之名而為正始之樂襲又省安世歌詩有后妃之義方今享先祖恐失禮意可改世歌曰享神歌奏可文帝已改安世為正始而襲至是又改為享神王肅議高皇至高祖文昭廟皆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鈞之舞按漢時有短簫鐃歌之樂其曲有朱鷺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雍離戰城南巫山高上陵將進酒君馬黃芳樹有所思雉子班聖人出上雅臨高臺逺如期石留務成立雲黃雀釣竿等曲列於鼓吹多序戰陳之事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繆襲為詞述以功徳言代漢之意按太和初詔一條已見前三十一三十二頁內此為重出
  晉武帝九年荀勗杜夔所製律呂校大樂總章鼓吹八音與律呂乖錯依古尺作新律呂以調聲韻律成遂頒下太常使太樂總章鼓吹清商施用隋平陳獲宋齊舊樂詔於太常置清商署葢采此名求得陳太樂令蔡子元於普明等復居其職荀勗遂典知樂事啓朝士解音者共掌之使郭夏宋識等造正徳大悅二舞其樂章亦張華所作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籥舞魏武始咸熙章武二舞皆執羽籥曰宣文舞傅𤣥又作先農先蠶歌詩
  咸寧元年詔定祖宗之號而廟樂同用正徳大悅之舞自武帝受禪命傅𤣥改漢皷吹鐃歌還為二十曲述晉功徳代魏鼓角橫吹曲按周禮以鼖鼓鼓軍事説者雲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鹿帝乃命吹角為龍吟以禦之其後魏武北征烏丸越沙漠而軍士多思於是減為半鳴而尤更悲矣胡角者以應胡笳之聲後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兠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乗輿以為武樂後漢以給邊將和帝時萬人將軍得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用者有黃鶴隴頭出闗入塞折楊栁黃覃子赤楊想行人十曲懷帝永嘉之末伶官樂器皆沒於劉石至江左初立宗廟尚書下太常祭祀所用樂名太常賀循答雲魏氏増損漢樂以為一代之禮未審大晉樂名所以為異遭離喪亂舊曲不存然此諸樂皆和之以鐘律文之以五聲詠之以歌詞陳之於舞列宮懸在庭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樂並作登歌下管各有常詠周人之舊也自漢以來依於此禮自造新聲
  宋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廟祀應設雅樂乃晉樂也太常鄭鮮之等各撰立新歌黃門侍郎王韶之撰歌辭七首並令施用十二月又奏依舊正朝設樂改大樂諸歌辭詩王韶之又撰二十二章又正徳舞曰前舞大悅舞曰後舞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萬秋議郊廟宜設樂於是使內外博議竟陵王誕等並同萬秋議建平王宏議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武舞祖宗廟樂總以徳為名章皇太后以奏永樂永至等樂仍舊皇帝祠南郊及廟迎神送神並奏肆夏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壇及廟門中詣東壁奏登歌其初獻奏凱容宣烈之舞終獻奏永安之樂郊廟同
  齊武帝建元二年祀南郊羣臣出入奏肅咸之樂牲出入奏引牲之樂薦籩豆毛血奏佳薦之樂迎送神奏昭夏之樂皇帝入壇東門奏永至之樂陞壇奏登歌初獻奏文徳宣烈之樂次奏武徳宣烈之樂太祖皇帝配享奏高徳宣烈之樂飲福酒奏嘉胙之樂就燎位奏昭逺之樂還便殿奏休和之樂還北郊初獻奏地徳凱容之樂次奏昭徳凱容之樂瘞埋奏𨽻幽之樂並與南郊同明堂初獻奏凱容宣徳之樂賔出入及餘樂與南北郊同祠廟皇帝入廟間奏永至之樂太祝裸地奏登歌諸皇祖各奏凱容帝還東壁上福酒奏永胙送神奏肆夏其羣臣出入牲出入薦毛血迎神詣便殿並與南郊明堂同太祖神室奏高徳宣烈之樂穆後神室奏穆徳凱容之樂高宗神室奏明和凱容之樂四年藉田詔驍騎將軍江淹造藉田歌二章梁武帝思𢎞古樂天監元年下詔求學術通明者皆陳所知時對樂者七十八家咸言樂之宜改不言改樂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製四器名之為通以定雅樂莫不和韻韻在製造篇中初齊永明中舞人所冠幘並簮筆武帝曰筆葢以記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簮筆豈有身服朝衣而足綦讌屨綦音忌於是去筆乃定郊禋宗廟及三朝之雅樂以舞為大壯舞取易雲大者壯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也以文舞為大觀舞取大觀在上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也國樂以雅為稱取詩序雲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則天數也乃去階步之樂增徹食之雅焉皇帝出入宋孝武孝建二年起居注奏宋至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皇雅取詩皇矣上帝臨下有赫也二郊太廟同用皇太子出入奏𦙍雅取詩君子萬年永錫爾𦙍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書周官二公𢎞化寅亮天地也上壽酒奏介雅取詩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也食舉奏需雅取易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也徹饌奏雍雅取禮記大饗客出以雍徹也並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廢帝元徽二年儀注奏嘉薦至是為牲雅取左氏傳牲牷肥腯北郊明堂太廟並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儀註奏昭夏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諴雅取尚書至諴感神皇帝飲福酒宋元徽三年儀註奏嘉胙至齊不改梁初為永胙至是改為獻雅取禮記祭統屍飲五洗王爵獻卿今之福酒亦古獻之義也北郊明堂太廟同共就燎位宋元徽三年儀註奏昭逺及齊不改就埋位齊永明六年儀註奏幽𨽻至是燎埋俱奏禋雅取周禮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也衆官出宋元徽三年儀註奏肅咸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俊雅取禮記司徒選士之秀者而陞之於學曰俊士也二郊太廟明堂三廟同用焉其辭沈約所製也是時禮樂制度粲然有序鼔吹齊宋並用漢製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製新歌以述功徳天監七年將有事於太廟詔曰禮雲齊日不樂今親奏始出宮振作鼔吹外有詳議八座丞郎參議請輿駕始出鼔吹從而不作還宮如常儀帝從之遂以定製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雲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言曰銅謂金蹄謂馬也白金色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管弦帝既篤敬佛法又制善哉太樂大勸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又有法樂童子倚歌梵唄設無遮大㑹則為之其後臺城淪沒自此樂府不修風雅咸盡矣及王僧辨破侯景諸樂並在荊州經亂工器頗闕文帝天嘉元年始定圜丘明堂及宗廟樂都官尚書到仲舉奏衆官入出皆奏肅咸牲出入奏相和五引牲薦毛血奏嘉薦迎送神奏昭夏皇入壇奏永至皇帝陞陛奏登歌皇帝初獻及太尉亞獻光祿勲終獻並奏宣烈皇帝飲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逺還便殿奏休成
  宣帝大建五年奏尚書左丞劉平定南北郊及明堂儀注改元嘉中所用齊樂盡以韶為名工就位定協律校尉舉麾大樂令跪賛雲奏懋韶之樂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潔韶帝入壇及還便殿奏穆韶帝初再拜舞七百工執竿楯曲終復綴出就懸東繼舞九序工執羽籥獻爵於天神及大祖之座奏登歌帝飲福酒奏嘉韶就燎位奏報韶至六年十一月中中尚書左僕射徐陵議曹郎中沈罕奏來年元㑹儀注先㑹一日大樂展宮懸高絙五案於殿庭客入奏相和五引帝出黃門侍郎指麾於殿上掌固應之舉於階下奏康韶之樂讌登奏變韶奉珪壁訖初引下殿奏亦如之帝興入便殿奏穆韶更衣又出奏亦如之帝舉酒奏綏韶進膳奏侑韶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徳繼之九序天興元年冬詔尚書吏部郎鄧彥海定律呂協音樂及追尊曽祖祖考諸帝樂用八𦙍舞皇始舞皇始舞道武所作也以明開大始祖之業後更製宗廟皇帝入廟門奏皇夏大祝迎神於廟門奏迎神曲由古降神之樂乾豆上奏登歌由古清廟之樂曲終下奏神祚嘉神明之饗也皇帝行禮七廟奏陞步以為行止之節皇帝出門奏總章次奏八𦙍舞次奏送神曲道武初冬至祭天於南郊圓丘樂用皇矣奏雲和之舞事訖奏維皇將燎夏至祭地祇於北郊方澤樂用神祚奏大武之舞正月上饗羣臣宣布政教備列宮懸正奏兼燕趙秦呉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時饗㑹亦用焉又有掖庭中歌員人代歌上敘祖宗開業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有百五十章
  北齊文宣初尚未改舊章宮懸各設十二鎛鐘於其辰位四面並設編磬各一筍簴各二十架設建鼓於四隅郊廟㑹同用之
  武成之時始定四郊宗廟之樂羣臣之出奏肆夏牲入薦毛血並奏昭夏迎神及皇帝初獻亞獻禮五方上帝並奏高明之樂為覆幬之舞皇帝入壇門及陞壇飲福酒就燎位還便殿並奏皇夏以高祖配享奏武徳之樂為昭烈之舞裸地奏登歌其四祭廟及禘祫六代五代高祖曽祖祖諸神室並奏始陞之樂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徳之樂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徳之樂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樂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樂為林徳之舞其入出之儀同四郊之禮
  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廟樂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曰五行房中曰壽人衣服同五行樂之色
  後周文帝霸政平江陵大獲梁氏樂器及建六官乃令有司詳定郊廟樂歌舞各有等差雖著其文竟未行之也
  武帝天和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南北郊雩壇大廟禘祫俱用六舞南郊則大夏降神大濩獻熟次作大武正徳武徳山雲舞雩壇以大武降神正徳獻熟次作大夏大濩武徳山雲之舞大廟禘祫則大武降神山雲獻熟次作正徳大夏大濩武徳之舞時享太廟以山雲降神大夏獻熟次作武徳之舞拜社以大濩降神正徳獻熟次作正徳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濩獻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徳降神大濩獻熟建徳二年十月六代樂成奏於崇信殿宮懸依梁三十六架朝㑹則皇帝出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驁夏五等諸侯元日獻玉帛奏納夏宴族夏大㑹至尊執爵奏登歌十八曲食舉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濩文武正徳武徳上雲之舞於是正定雅音為郊廟樂創造鐘律頗得其宜
  後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有陳仲儒者自江南歸魏頗閑樂事請依前漢京房立准以調八音有司問仲儒言前被符問京房準定六十律之後雖有器存曉之者尠至後漢嘉平末張光等猶不能定絃之急緩聲之清濁仲儒授自何師出何典籍而雲能曉答曰仲儒在江左之日頗愛琴又常覽司馬彪所撰續漢書見京房准術成數昭然而張光等不能定仲儒不量庸昧竊有意焉遂竭愚思鑚研甚久雖未能測其機妙至於聲韻頗有所得度量衡厯出自黃鐘雖造管察氣經史備存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自非管應時𠉀聲驗吉㓙則是非之源諒亦難定此則非仲儒淺識所敢聞之至於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數調校樂器則宮商易辨若尺寸小長則六十宮商相與微濁若分數如短則六十徴羽類皆小清至於清濁相宜諧㑹歌管皆得應合雖積黍驗氣取聲之本清濁諧㑹亦須有方若閑准意則辨五聲清濁之韻若善琴術則知五調調音之體㕘此二途以均樂器則自然應和不相奪倫如不練此必至乖謬按後漢順帝陽嘉二年冬十月行禮辟雍奏應鐘始復黃鐘作樂器隨月律是謂十二之律必須次第為宮而商角徴羽以類從之尋調聲之體宮商宜濁徴羽用清若依公孫崇上以十二律聲而雲還相為宮清濁悉足非唯未練五調調氣之法至於五聲次第自是不足何者黃鐘為聲氣之元其管最長故以黃鐘為宮太簇為商林鐘為徴則一任相順若均之八音猶須錯採衆聲配成其美若以應鐘為宮大宮為商㽔賔為徴則徴濁而宮清雖有其韻不成音曲若以夷則十二律中唯得取中呂為徴其商角羽並無其韻若以中呂為宮則十二律內全無所取何者中呂為十二之窮變律之首依京旁書中呂為宮乃以去滅為商執始爲徴然後方韻而崇乃以中呂為宮猶用林鐘為商黃鐘為徴何由可諧儒以為調和樂器文飾五聲非准不妙若如嚴崇父子心賞清濁是則為難若依案見尺作準調絃緩急清濁可以意推耳但音聲精微史傳簡畧舊誌唯雲准形如瑟十三絃隠間九尺以應黃九寸調中一絃令與黃鐘相得按畫以來其聲遂不辨准須柱以立柱有高下絃有麤細餘十二絃復應若為致令攪者迎前拱手又按房准九尺之內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之內為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復十之是為於准一寸之內亦為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則於准一分之內乗為二千分又為小分以辨強弱中間至促雖離朱之明猶不能窮而分之雖然仲儒私曽考驗但前卻中柱使入常准尺分之內相生之韻已自應合然分數旣微器宜精妙其准平面直須如停水其中絃一柱高下須與二頭臨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時不使離弦不得舉絃又中絃麤細須與琴宮相類中絃須施軫如琴以軫調聲令與黃鐘一管相合中絃下依數出六十律清濁之節其餘十二絃須施柱如箏又凡絃皆須素張使臨時不動即於中絃按畫一周之聲度著十二絃上然後依相生之法次運行取十二律商徴商徴既定又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其調以宮為主清調商為主平調以角為主然後錯採衆聲以文飾之如錦繡白上代以采消息調准之方並史文所畧出仲儒愚思若事有乖此聲則不和平仲儒尋之分數精微如彼定絃急緩艱難若此而張光等視掌尚不知藏中有準旣未識其器又安能施絃也且遂人不師資而習火延壽不束脩以變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苟有毫釐所得皆闗心抱豈必要經師授然後尋奇哉但仲儒自省庸淺才非贍是止可粗識音韻纔言其理致耳時尚書蕭寶夤又奏金石律呂制度調均自古以來尠哉通曉仲儒雖粗述而學不師授雲出已心又言舊器不任必須更造然後克諧上違用舊之旨輕欲製造臣竊思量不合依許詔曰禮樂之事葢非常人能明可如所奏
  隋文帝開皇二年詔求知音之士㕘定音樂沛國公鄭譯雲考尋樂府鐘石律呂皆有宮商角徴羽變宮變徴之名七聲之內三聲乖應每常求訪終莫能通初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祇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聴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雲父在西域稱為知音代相傳習調有七種以其七調勘校七聲冥若符合一曰婆陁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二曰鷄識華言長聲即南呂聲也三曰沙識華言質直聲即角聲也四曰沙侯加濫華言應聲即變徴聲也五曰沙臘華言應聲即徴聲也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七曰俟利𥯦華言斛牛聲即變宮聲也譯因習而彈之始得七聲之正然其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之均也其聲亦應黃鐘太簇南呂姑洗五均以外七律更無調聲遂因其所捻琶琵絃柱相次為均推演其聲更立七均合成二以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十二律合八十四旋轉相交盡皆和合仍以其聲考校太樂所奏林鐘之宮應用林鐘為宮乃用黃鐘宮聲應用南呂為商乃用太簇為商應用應鐘為角乃取姑洗為角故林鐘一宮七聲三聲並戾其十一宮七十七音例皆乖越莫有通者又以編懸有八因作八音之樂七聲之外更立一聲謂之應聲譯因作書二十餘篇明其指趣至是譯以其書宣示朝廷並立議正之有萬寶常者妙達鐘律徧解六音常與人方食論及聲調時無樂器因取前食器及雜物以著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於絲竹文帝後召見問鄭譯所定音樂可否對曰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遂極言樂聲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請以水尺為律以調樂器上遂從之遂造諸樂器其聲率下於譯調二律並撰六樂譜十四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絲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千八百聲時人以周禮有旋宮之義自漢魏以來知音者皆不能通見寶常特創其事皆哂之至是試令為之應手成曲無所凝滯見者莫不嗟異於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其聲雅淡不為時所好太常善聲者多排毀之又太子洗馬蘇夔駮譯曰韓詩外傳所載樂聲感人及月令所載五音所中並皆有五不言變宮變徴又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聲准此而言每宮應立五調不聞更加變宮變徴二調為七調七調之作所出未詳譯答曰周有七音之律漢書律厯志天地人及四時謂之七始黃鐘為天始林鐘為地始太簇為人始是為三始姑洗為春㽔賔為夏南呂為秋應鐘為冬是為四時四時三始是以為七今若不以二變為調曲則是冬夏聲闕四時不備是故每宮須立七調於是衆從譯議譯又與夔俱雲按今樂府黃鐘乃以林鐘為調首失君臣之義清樂黃鐘宮以小呂變徴互為相生之道今請推黃鐘宮為調首清樂去小呂還用㽔賔為變徴衆皆從之夔又與譯議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呂時以音律不通譯夔等一朝能為之以為樂聲可定而何妥舊以學問推為儒首帝素不悅學不知樂妥又恥已宿儒不逮譯等欲沮壊其事乃立議非十二律旋相為宮曰經文雖道旋相為宮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隨月用調是以古來不取若依鄭𤣥及司馬彪須用六十律方得和韻今唯取黃鐘之正宮兼得七始之妙義非止金石諧韻亦乃簨簴不繁可以享百神可以合萬舞矣而又非其七調之義曰近代書記所載縵樂鼓琴吹笛之人多雲三調之聲其來久矣請存三調而已時牛𢎞總知樂事不能精究音律寶常又修洛陽舊典言幼學音律師於祖孝徴知其上代修調古樂周之璧翣殷之崇牙懸八用七盡依周禮備矣所謂正聲又近前漢之樂不可廢也是時競為異議各立朋黨是非之理紛然淆亂或欲各令修造待成擇其善者而從之妥恐樂成善惡易見乃請張樂試之遂先説曰黃鐘者以象人君之徳及奏黃鐘之詞帝曰洋洋和雅甚與我㑹妥因陳用黃鐘一宮不假餘律帝大悅班賜妥等修樂者自是譯等議寢帝又遣毛爽及蔡子元於普明等以𠉀節氣依古於三重密屋之內以木為按十有二具每取律呂之管隨十二辰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實葭莩之灰以輕緹索覆律呂每地氣至與律直符則灰飛衝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應或至中下旬間氣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終一月纔飛少許者帝異之問牛𢎞𢎞對曰灰飛半出為和氣灰全出為猛氣吹灰不能出為衰氣和氣應者其政平猛氣應者其臣縱衰氣應者其君暴帝駮之曰臣縦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別而有異也人十二月律於一嵗內應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也𢎞不能對初萬寶常聴太常所奏樂泫然而泣人問其故對曰樂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相殺當時四海全盛聞其言皆謂不然大業末其言卒驗而寶常貧困無人贍遺饑餒將死取其所著書焚之曰何用此為見者於火中探得數卷見行於世開皇初有盧賁蕭吉並撰著樂書皆為當時所用至於天機去寶常逺矣又有安馬駒曹妙逹王長通郭金等能造曲為一時之妙多習鄭聲而寶常所為皆歸於雅正雖公議不服然皆謂以為神煬帝將幸江都有樂人王令言妙逹音律令言之子常從於戶外彈胡琵琶作翻安公子曲令言時臥室中聞之大驚蹶然而起變色急呼其子曰此曲興自早晚對曰頃來有之令言歔欷流涕謂其子曰汝慎無從行帝必不返此曲宮聲往而不返宮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弒於江都大唐高祖受禪後軍國多務未遑改剏樂府而用隋氏舊文至武徳九年正月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樂成奏之初孝孫以梁陳舊業雜用呉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相為宮按禮記雲大樂與天地同和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故製十二和之樂合三十二曲八十有四調祭圓丘以黃為宮郊朝方澤以林鐘為宮宗廟以太簇為宮五郊朝賀饗宴則隨月用律為宮凡登天神奏元和之樂地祇奏順和宗廟奏永和天地宗廟登歌俱奏肅和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舉及飲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禮㑹登歌奏昭和郊廟爼入奏雍和皇帝祭饗酌酒讀祝文及飲福酒受胙奏壽和五郊迎氣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廟祭享奏化康凱安之舞貞觀初張文收善音律常覽蕭吉樂譜以為未甚詳悉乃取厯代沿革截竹為十二律吹之備盡旋宮之義太宗召文收於太常令與少卿祖孝孫㕘定雅樂太樂有古鐘十二近代唯用其七餘有五鐘俗號啞鐘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調之聲皆響徹時人咸服其妙尋授協律郎及孝孫卒文收復採三禮更加釐革依周禮祭昊天上帝以圓鐘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奏元和之舞若封泰山同用此樂皇地祇方丘以函鐘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奏順和之舞禪梁甫同用此樂禘祫宗廟以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徴應鐘為羽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及類上帝黃鐘為宮奏元和之曲大蜡大報以黃鐘太簇姑洗㽔賔夷則無射等調奏元和順和永和之舞明堂雩以黃鐘為宮奏元和之曲神州社稷籍田宜以大簇為宮雨師以姑洗為宮山川以㽔賔為宮並奏順和之曲臨軒出入奏舒和之樂並以姑洗為宮饗先妣以夷則為宮奏永和之曲大饗讌㑹奏姑洗㽔賔二調皇帝食畢以月律為宮並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廟出入奏太和之曲臨軒出入奏舒和之樂皇帝大射奏騶虞之曲並以姑洗為宮皇太子奏狸首一曲皇太子軒懸姑洗為宮奏永和之曲凡奏黃鐘歌大呂奏太簇歌應鐘奏姑洗歌南呂奏㽔賔歌林鐘奏夷則歌中呂奏無射歌夾鐘凡黃鐘㽔賔為宮其樂九變大呂林鐘為宮其樂八變太簇夷則為宮其樂七變夾鐘南呂為宮其樂六變姑洗無射為宮其樂五變中呂應鐘為宮其樂四變天子十二終上公九終侯伯七終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然後樂教大備前上元三年十一月勅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大祠享皆將陳設自今已後圓丘方澤太廟祀享然後用此舞餘祭並停乾元元年三月肅宗以太常舊鐘磬自隋以來所傳五聲或有差錯謂太常少卿於休烈曰古者聖人作樂以應天地之和以合隂陽之序和則人不天札物不疵癘且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比親享郊廟每聴樂聲或宮商不倫或鐘磬失度可盡將鐘磬來朕當於內定太常進入上集樂工考試數日審知差錯然後令再造及磨刻二十五日一部先畢召太常樂工上臨三殿親觀考擊皆合五音送太常又於內造樂章三十一章送太常郊廟歌之
  唐太宗貞觀初合考隋氏所傳南北之樂梁陳盡呉楚之聲周齊皆邊塞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孫正宮調起居郎呂才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律呂平其散漫為之折衷漢以來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皆祼地迎牲飲福酒今夕牲祼地不用樂公卿攝事又去飲福酒之樂周享諸神樂多以夏為名宋以永為名梁以雅為名後周亦以夏為名隋氏因之唐以和為名旋宮之樂久喪漢章帝建初三年鮑鄴始請用之順帝陽嘉二年後廢累代皆黃鐘一均變極七音則五鐘廢而不擊謂之啞鐘祖孝孫始為旋宮之法曰大樂與天地同和者也造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數號大唐雅樂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其著於禮者一曰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圓丘上卒祈榖孟夏雩季秋享明堂朝日夕月巡狩告於圜丘燔柴告至封祀太山類於上帝皆以圜鐘為宮三奏黃鐘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氣黃帝以黃鐘為宮赤帝以函鐘為徴白帝以太簇為商黒帝以南呂為羽青帝以姑洗為角皆文舞六成二曰和順以降地祇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春秋巡狩告社宜於社禪社首皆以函鐘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各三奏文舞八成望於山川以㽔賔為宮三奏三曰永和以降人鬼時享禘祫有事而告謁於廟皆以黃鐘為宮三奏大呂為角太簇為徴應鐘為羽各二奏文舞九成祀先農皇太子釋奠皆以姑洗為宮文舞三成送神各以其曲一成蠟兼天地人以黃鐘奏豫和㽔賔姑洗太簇奏順和無射夷則奏永和六均皆一成以降神而送神以豫和四曰肅和登歌以奠玉帛於天神以大呂為宮於地祇以應鐘為宮於宗廟以圜鐘為宮祀先農釋奠以南呂為宮望於山川以函鐘為宮五曰雍和凡祭祀以入爼天神之俎以黃鐘為宮地祇之俎以太簇為宮人鬼之俎以無射為宮又以徹豆凡祭祀俎入之後接神之曲亦如之六曰壽和以酌獻飲福以黃鐘為宮七曰太和以為行節亦當以黃鐘為宮凡祭祀天子入門而即位與其陞降至於還次行則作止則止其在朝廷天子將自內出撞黃鐘之鐘右五鐘乃奏之其禮畢興而入撞㽔賔之鐘左五鐘應乃奏之皆以黃鐘為宮八曰舒和以出入二舞及皇太子王公羣後國老若皇后之妾御皇太子之宮臣出入門則奏之皆以太簇之商九曰昭和皇帝皇太子以舉酒十曰休和皇帝以飯以肅拜三老皇太子亦以飯皆以其月之律均十一曰正和皇后受冊以行十二曰承和皇太子在其宮有㑹以行若駕出則撞黃鐘奏太和出太極門而奏采茨至於嘉徳門而止其還也亦然至開元中又造三和曰械和豐和宣和共十五和樂祴和公陞殿㑹訖下階屨行則奏豐和享先農則奏之宣和孔宣父齊太公廟奏之大宗時詔秘書監顔師古等撰定𢎞農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朝樂舞名其後變更不一而自獻祖而下廟舞畧可見也獻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長發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徳之舞高宗曰鈞天之舞中宗曰太和之舞睿宗曰景雲之舞𤣥宗曰大運之舞肅宗曰惟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徳宗曰文明之舞順宗曰大順之舞憲宗曰象徳之舞穆宗曰和寧之舞敬宗曰大鈞之舞文宗曰文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寧之舞其餘闕而著唐之自製樂凡三大舞一曰七徳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徳舞者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㑹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右僕射封徳彞曰陛下以聖武戡難陳樂象徳文容豈足道哉帝矍然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徳綏海內謂文容不如蹈厲斯過矣自是元日冬至朝㑹慶賀與九功舞同奏其後更號神功破陣樂九功舞本功成慶善樂太宗生於慶善宮貞觀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門里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起居郎呂才被之管絃名曰功成慶善樂其舞容進蹈安徐以象文徳上元舞高宗所作也大祠享皆用之至上三年詔惟圜丘方澤太廟乃用餘皆罷𤣥宗初賜第隆慶坊坊南之地變為池帝即位作龍池樂又作聖夀樂又作小破陣樂又作光聖樂又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肄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雜樂時民間以帝自潞州還京師舉兵夜半誅韋後製夜半還京樂二曲帝又作文成曲與小破陣樂更奏之其後河西節度使揚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帝浸喜神仙之事詔道士司馬承禎製𤣥真道曲製大羅天曲紫清上聖道曲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圓體脩頸而小號曰秦漢子葢絃鞀之遺製出於胡中傳為秦漢所作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隋煬帝厭其聲澹曲終復加解音𤣥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㑹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帝又好羯鼓而寧王善吹橫笛逹官大臣慕之皆善言音律帝嘗言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葢本戎羯之樂其音太簇一均龜茲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聲焦殺特異衆樂開元二十四年陞胡部於堂上而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後又詔道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明年安祿山反涼州伊州甘州皆陷吐蕃
  開元八年瀛州司法㕘軍趙慎言論郊廟用樂表曰祭天地宗廟樂合用商音又周禮三處大祭俱無商調鄭𤣥雲此無商調祭尚柔商堅剛也以臣愚知斯義不當但商音金也周徳木也金能尅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損益須逐便宜豈可將木徳之儀施土徳之用又説者以商聲配金即作剛柔理解殊不知聲無定性音無常主剛柔之體實由其人人和則音和人怒則聲怒故禮稱怒心感者其聲麤以厲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秖如宮聲為君商聲為臣豈以臣位配金為臣道便為剛乎其三祭並請加商調去角調代宗繇廣平王復二京梨園供奉官劉日進製寶應長寧樂十八曲以獻皆宮調也大厯初又有廣平太一樂涼州曲本西涼所獻也本聲本宮調有大遍小遍貞元初樂工康崑崙寓其聲於琵琶奏於玉宸殿因號玉宸宮調今諸樂則用黃鐘宮其後方鎮多製樂舞以獻河東節度使馬燧獻定難曲昭義軍節度使王䖍休以徳宗誕辰未有大樂乃作繼天誕聖樂以宮為調帝因作中和樂舞山南節度於頔又獻順聖樂又令女伎為佾舞雄健壯妙號孫武順聖樂
  文宗好雅樂詔太常馮定采開元雅樂製雲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雲韶樂有玉磬四簴琴瑟築簫箎籥跋膝笙竽皆一登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繡衣執金蓮花導舞者三百人陛下設錦筵遇內宴乃奏謂大臣曰笙磬同音沈吟忘味不圖為樂至於斯也自是臣下功高者輒賜之樂成改法曲為仙韶曲武宗㑹昌初宰相李徳裕命樂工製萬斯年曲以獻宣宗大中初太常樂工五千餘人俗樂一千五百餘人帝每宴羣臣備百獻帝製新曲教女伶數十百人衣珠翠緹繡連袂而歌其樂有播皇猷之曲又有蔥嶺西曲士女蹋歌為隊其詞言蔥嶺之民樂河湟故地歸唐也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太常奏皇帝南郊奏慶和之樂舞崇徳之舞皇帝行奏慶順之曲奠玉幣登歌奏慶平之曲太廟迎神舞開平之舞迎俎奏慶肅之曲酌獻奏慶熙之曲飲福酒奏慶隆之曲送文舞迎武舞奏慶融之曲亞獻終獻奏慶休之曲追尊四祖廟各有樂舞登歌樂章
  後唐莊宗起於朔野所好不過胡部鄭聲先王雅樂殆將掃地莊宗廟酌獻舞武成之舞明宗廟酌獻舞雍熙之舞各有登歌樂章一首
  後晉高祖天福四年始詔定朝㑹樂章二舞鼓吹十二案太常禮院奏正至王公上壽皇帝舉酒奏𤣥同之樂飲訖殿中監受虛爵羣臣就坐再拜受酒皇帝三飲皆奏文同之樂上舉食文舞奏昭徳之舞武舞奏成功之舞三飲訖虛爵復於坫侍中奏禮畢羣臣再拜奏大同㽔賔之鐘皇帝降坐百僚旋退
  宋太祖皇帝受命以竇儼兼太常儼奏改周樂文舞崇徳之舞為文徳之舞武舞象成之舞為武功之舞改樂章十二順為十二安葢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義祭天為高安祭地為靜安宗廟為理安天地宗廟登歌為嘉安皇帝臨軒為隆安王公出入為正安皇帝飲食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宮為順安皇太子軒懸出入為長安正冬朝㑹為永安郊廟俎入為豊安祭享酌獻飲福受胙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農用靜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獻皇帝奏大善之舞順祖恵元皇帝奏大寜之舞翼祖簡恭皇帝室奏大順之舞宣昭武皇帝室奏大慶之舞從之其後和峴奏陛下揖讓得天下宜先奏文舞按尚書舜受堯禪𤣥徳陞聞乃命以位請改文舞為𤣥徳陞聞之舞尚書武王一戎衣天下大定請改武舞為天下大定之舞從之
  建隆初用王朴樂上謂其聲高近於哀思詔和峴考兩京表尺令下一律比舊樂始和暢
  仁宗景祐二年時承平久上留意禮樂之事先是判太常寺燕肅言大樂制器嵗久金石不調願以王朴所造律準考按乃命館職宋祁李照同預至是肅等上所考定樂器上臨閲奏郊廟五十一曲因問照樂何如照對樂音高命詳陳之照言王朴律準視古樂高五律視禁坊胡部樂高二律擊黃鐘才應仲呂擊夾鐘才應夷則是冬興夏令春召秋氣葢五代之亂雅樂廢壤朴創意造律準不合古法用之本朝卒無福應又編鐘鎛鐘無大小輕重厚薄長短之差銅錫不精聲韻失美大者陵小者抑非中度之器相傳以為唐舊鐘亦有朴所製者昔軒轅氏命伶倫截竹為律復令神瞽協其中聲然後聲應鳳鳴而管之參差亦如鳳翅其樂傳之夐古不刋之法也願聴臣依神瞽律法試鑄編鐘一簴可使度量權衡協詔許之仍令就錫慶院鑄之照請下潞州求上黨縣羊頭山秬黍及下懐州河內縣取葭莩製玉律以𠉀氣從之尋以王曽呂夷簡為都大管勾鑄造大樂編鐘蔡齊同都大管勾仍以入內都知閻文應提舉照遂鑄成編鐘一簴以奏御遂建請改制大樂取京縣秬黍累尺成律鑄鐘審之其聲猶高更用太府布帛尺為法乃下太常四律照自為律管之法以九十黍之量為四百二十星率一星占九抄一黍之量得四星六抄九十黍得四百二十星以為十二管定法舊太常鐘磬十六枚為一簴而四清聲相承不擊照言十二律聲己備餘四清聲乃鄭衛之樂可去侍讀學士馮元等駮之照謂舊聲高乃以太府尺為法照獨任所見更造新器而新聲極下起五月造至八月成議者以為迂誕罷之上尋出御製景祐樂髓新經六篇賜近臣其一釋十二均二明主所事三辨音聲四圖律呂相生並祭天地宗廟所用律及陰陽數配五十二管之長短六論厯代度量衡皆本之於陰陽配之以四時建之於日月通之於鞮竺演之於壬式遁甲之法既而右司諫議韓琦等言照所造樂不依古法率以意為律請復用舊樂詔下其議而晏殊等言李照新樂比舊樂下三律衆論以為無所攷據請郊廟復用和峴所定舊樂乃詔太常雅樂悉仍舊制照所造勿復施用神宗元豐三年詔劉幾范鎮楊傑詳定大樂初傑言大樂之失一曰歌不永言聲不依永律不和聲葢金聲舂容失之則重石聲溫潤失之則輕土聲函胡失之則下竹聲清越失之則高絲聲纖微失之則細革聲隆大失之則洪匏聲叢雜失之則長木聲無餘失之則短惟人稟中和之氣而有中和之聲八音律呂皆以人聲為度言雖永不可以逾其聲今歌者或詠一言而濫及數律或章句已闋而樂音未終所謂歌不永言也請節其煩聲以一聲歌一言且詩言人志詠以為歌五聲隨歌是謂依永律呂葉奏是謂和聲先儒以為依人音而制樂託樂器以寫音樂本效人非效樂者也今祭祀樂章並隨月律聲不依永以詠依聲律不和詠以聲和律非古制也二曰八音不諧鐘磬缺四清聲簴樂九成以簫為主商樂和平以磬為依周樂合奏以金為首鐘磬簫者衆樂之所宗則天子之樂用八鐘磬簫衆樂本乃倍之為十六且十二者律之本聲而四者應聲也本聲重大為君父應聲輕清為臣子故其四聲曰清聲或曰子聲也李照議樂始不用四清聲是有本而無應也八音何從而諧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發律呂之本聲以七管為應聲用之已久而聲至和則編鐘磬簫宜用四子聲以諧八音三曰金石奪倫樂奏一聲諸器皆以其聲應既不可以不及又不可以有餘今琴瑟塤箎笛笙阮箏築奏一聲則鎛鐘特磬編鐘磬擊三聲聲煩而掩衆器遂至奪倫則鎛鐘特磬編鐘編磬節奏與衆器同宜物連擊帝乃下鎮幾㕘定鎮作律尺等欲圖上之而幾之議律主於人聲不以尺度求合其樂大抵即李照之舊而加四清聲遂奏成第加恩賚而鎮謝曰此劉幾樂也臣何預焉鎮又言八音無匏土二音笙竽以木斗攅竹而以匏裹之是無匏音也塤器以木為之是無土音也八音不具以為備樂安可得哉不報
  初傑欲銷王朴舊鐘意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鐘可校乃詔許借朴鐘為清聲不得銷毀後輔臣至太常按試前一夕傑乃陳朴鐘己弊者一縣樂工不平夜易之而傑不知明日輔臣至傑厲聲雲朴鐘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韻更佳傑大沮
  李太常周舞節論曰凡樂之音本於天凡舞之容本於音周樂之音雲門起羽故一舞在羽屬水其數一二舞在角屬木其數三十舞在宮屬土其數五咸池起徴故一舞在徴屬火其數二二舞在商屬金其數四是故羽之舞也其容水角之舞也其容木宮之舞也其容土徴之舞也其容火商之舞也其容金一舞之足舉右示欲用武也舉左示欲興文也雲門初舞兩手一橫示一綂也咸池初舞手足兩沖合乎火之數也木舞之手有曲直從木之性也足有橫直八從木之象也八分左右從木之類也宮舞兩手對襟尊宮於中五仰取諸陽五俯取諸隂徴舞手足沖天火性之炎上左沖右沖得火之生數商舞必歸於日𨇠太白不宜逺於太陽作圖圈以四指示不敢出乎四十度外過四十則為晝見過六十則為經天自古作樂忌商凌宮周人尤避之為是故耳至舞咸池陰調不得已而用之亦不敢不為之防聖人防微杜漸之意深矣六陽辰之舞由子而三進由午而三退六陰辰之舞由丑而三進由未而三退干進則戚退戚進則干退更番而迭出也翟進則籥退籥進則翟退因時而損益也是故武舞三進而三退取乎六伐止齊之義焉文舞三進而三退取乎六爻變動之理焉武舞有進而有退此節制之兵所以萬全而取勝文舞有進而有退此文質之濟所以時中而無敝戚顧右耳中原既平屯兵以守乎西闗也戚顧於胷天下既定入而輔衛乎王宮也翟顧左耳用文以達乎四聰也翟顧於目用文以明乎四目也夫樂以象成故凡以武功定天下後以文徳致太平者舞皆先武而後文中間飾以節奏所以發揚祖宗功徳合天欲後人世守之勿替耳
  李太常周舞節曰武舞在先文舞在後武舞左執干右執戚未開舞時戚內干外文舞左執籥右執翟未開舞時籥內翟外武舞遇陽辰則左其手足遇陰辰則右其手足文舞遇陽辰則右其手足遇隂辰則左其手足武徳陰陽之正文徳陰陽之濟文以濟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是物相雜故曰文焉惟陽調起舞在羽之羽陰調起舞在徴之羽武皆用右文皆用左商舞武皆以戚向日𨇠文皆以翟向日𨇠不論辰之陰陽而分左右如十一月日纒丑十二月日纒子正月日纒亥二月日纒戌三月日纒酋四月日纒申五月日纒未六月日纒午七月日纒已八月日纒辰九月日纒夘十月日纒寅臨祭時各考其所𨇠之方以戚翟向而舞之其餘非應五音之舞武皆以干同左足前向合陽辰之氣而戚同右足後向應之如子一陽之辰也干近左足䕶左戚垂後股指右寅二陽之辰也干漸逺前足䕶左戚近後足指右辰三陽之辰也干極前開䕶左戚極後離足指右午四陽之辰也干極前䕶右戚小前近身開右指左申五陽之辰也干銷退近身䕶右戚又前開右顧耳戌六陽之辰也干又退開右至身戚又前向左顧胷以戚同右足前向合隂辰之氣而干隨身橫向應之如丑一隂之辰也戚近右足伐左干近身䕶左已三陽之辰也戚極逺右足伐左干極逺身䕶左未四隂之辰也戚極逺右足伐右干極逺身䕶右酉五隂之辰也戚漸近右足伐右干漸近身䕶右亥六隂之辰也戚近右足伐右干近身䕶右文舞則以右手之翟合陽隂之氣而籥隨之但干言䕶翟言執其形竪以左手之籥合陰辰之氣而翟隨之但戚言伐籥言舉其形平葢武舞其容勇文舞其容雅是之分耳

  苑洛志樂卷二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