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瓔珞經/卷二十

目錄 菩薩瓔珞經
◀上一卷 菩薩瓔珞經卷第二十 等乘品第四十三 三界品第四十四 全書終

菩薩瓔珞經卷第二十

等乘品第四十三

編輯

  爾時座中有菩薩名曰淨眼。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云何世尊。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至無礙慧。爲修何法滅大乘跡。爾時世尊告淨眼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今汝發問者。皆佛威神之所致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以偈發遣汝疑。是時世尊。便說頌曰。

  不以壞敗色  得趣平等道

  觀色道不異  乃能乘大乘

  思惟色與道  如爾性亦然

  不見壞敗道  智者所修行

  道性本無壞  尋究不可盡

  最應第一義  乘此至無礙

  愚者心顛倒  求道陰持入

  染著於三界  不離受生分

  諸法無受取  上下及中間

  不見有散落  此名趣大乘

  若見法非法  在二意不動

  亦不生二見  發趣亦復然

  二爲有爲法  亦名無爲法

  除二不見二  乃應無上道

  超越凡夫地  未至賢聖道

  得趣未成就  亦是世福田

  能離世八法  猶華不著水

  超越百劫行  爾乃趣大乘

  在在修正業  處處現神足

  度人不見度  心口意密行

  不退生死道  心亦無怯弱

  執意如金剛  最應無礙慧

  虛空無善惡  法界恆清淨

  法亦本無法  豈有染污者

  不見舍邪法  而修無上道

  復無下劣人  是爲大乘相

  諸法本無相  如空不可持

  求相本自空  智者當覺知

  夫欲行無礙  善權爲第一

  充彼眾生願  將導至道場

  善友爲正法  牢固不忘舍

  永離陰持入  不習調疑蓋

  若使佛出世  及以取滅度

  正法恆存在  終以不變易

  諸法有正證  善惡不朽敗

  真際性亦然  常住不移動

  所修極甚深  魔界無所著

  諸法亦復然  永離邪見黨

  欲求無上道  不著修行法

  非有想無想  是應無礙慧

  佛慧無所著  法法無所生

  無見起滅道  乃應大乘行

  或以頭目施  信心無所舍

  不見有受者  妄想無所著

  諸法本無生  尋究無窠窟

  法相亦復然  端緒不可見

  若人慾究空  欲知其邊岸

  晝夜思憶念  唐勞其功夫

  愚惑執吾我  計常不能離

  墜墮三塗難  不獲究竟處

  真人賢聖道  三達無罣礙

  猶未盡空原  況復斯等類

  人皆計是常  無明不自照

  滋長生死苦  何由至解脫

  財施無所著  欲求無上道

  施道二不俱  何況永究竟

  禁戒無我行  安處第一法

  亦復無此相  念戒慧度行

  不修自然得  智除無明根

  戒具清淨道  淨如月無垢

  身如泡聚沫  亦如電過目

  意根如野馬  戒爲清淨道

  最勝無等倫  眾聖天中天

  息心一切惡  寂定度無極

  犯戒及持戒  定亂無若干

  分別諸法界  戒爲無漏道

  獲忍度無極  堪受諸苦惱

  普慈諸眾生  無有高下想

  追憶過去法  生滅不久停

  稱譏毀譽法  安能得其便

  節節解其形  終不生惡念

  分別內外事  身心鏗然住

  怨仇欲來害  滅此危脆身

  忍之如地載  不計有好惡

  忍辱大弘誓  見對無想念

  故使諸眾生  見者莫不欣

  欲截大乘海  慎莫懷怯弱

  端身正其心  便獲無生忍

  本從無數劫  流轉生死中

  爲一眾生故  躬被弘誓鎧

  諸法無起滅  復無壞敗想

  愚人心顛倒  不解過去慧

  法界性常住  學者不究竟

  當了知本末  生者無所生

  眾生不深達  微妙無礙慧

  當求巧方便  除去顛倒心

  諸佛興出世  不值度所度

  亦復不放舍  精進勇力強

  分別一切法  如幻野馬光

  求實無果報  如空觀無形

  眾生不諦念  自興染著想

  漸示至道教  令知無爲處

  方便念此義  所願者必得

  一一思惟觀  無礙智慧成

  念持內外行  處處求空性

  無猗無所著  生死本末淨

  進學樂空閒  獨處無所畏

  思惟禪定慧  善趣六神通

  在眾猶如野  一心無錯亂

  不失威儀法  是謂微妙定

  定法有若干  息意無漏行

  增上二解脫  是謂微妙定

  遍觀一切法  安處心不移

  於一複數一  是謂微妙定

  道心遂牢固  滅意心永息

  接度淳淑人  是謂微妙定

  恆憶等正覺  如來法身道

  厭患諸色想  是謂微妙定

  復修六思念  不違次第行

  除念無思想  是謂微妙定

  四雙八輩人  從生無爲道

  無數非有數  是謂微妙定

  智者修四禪  不用識空定

  了別內外身  是謂微妙定

  十方諸佛等  遙見此眾生

  不由眼見色  自然成道教

  亦復見此人  在在方說法

  不生耳聲想  識滅不復著

  眾生想無量  一意而悉知

  不興二心見  便生若干念

  憶唸過去劫  恆沙不可數

  前心後亦然  勇猛不懈怠

  復游無量剎  示現神足道

  心住身自隨  令知變化法

  演說甘露道  不失進趣行

  從劫至百劫  不盡無礙慧

  逮智度無極  分別陰持入

  爲人說妙法  不計有吾我

  行權方便道  等分淫怒痴

  因緣無垢著  令知清淨道

  本我自造行  解脫無所畏

  緣等合會成  諸法無處所

  自觀亦觀佛  觀空法亦然

  生死泥洹逕  智者乃覺悟

  善解智慧性  令求慧光明

  億載塵闇冥  [火*霍]然見大明

  此智謂大智  佛智不思議

  將導眾生類  成此無上智

  夫計一切智  無能過是者

  修此眾智具  大乘道果成

  除智雖有號  非有真實道

  此智眾智上  救濟一切難

  若欲求智慧  如求虛空性

  無心疾於彼  況復生亂想

  虛空無量界  無形不可見

  此智亦復然  無量無邊岸

  假使一切人  乘此智慧舟

  遊戲生死岸  直至泥洹海

  若人百千劫  欲嘆此功德

  智慧大炬明  無能盡其藏

  無盡不可盡  亦無八無閒

  能誦無礙慧  天人中最尊

  初不墮惡趣  六情常完具

  生天及人中  豪貴眾中上

  一切眾生類  皆當成道智

  受持此正法  未曾懷恐懼

  擁護正法本  安處無爲道

  當轉正法輪  布現於世間

  於億百千劫  終不墮生死

  必成等正覺  斯由無礙慧

  勇猛人中上  降伏魔官屬

  精進智慧強  總持不忘失

  如有一人念  普飲江河水

  周行遊四域  不能盡其源

  智者權方便  思慮內自念

  唯飲四海水  爾乃普周遍

  欲成無上道  無礙智慧光

  受持念諷誦  受莂亦不久

  雖佛未出世  現相三十二

  便爲行佛事  廣濟無量人

  今我成正覺  三界第一尊

  斯由受持此  無礙大慧藏

  當其世尊說此法時。甚深難量不可思議。亦非羅漢辟支所及。爾時座上十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三萬七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復有無量比丘。有漏心得解脫。四十六垓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三界品第四十四

編輯

  是時有菩薩名淨施王前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所聞正要法甚深。若有菩薩摩訶薩。受菩薩記號。則受六十二見邪逕之道。何以故。六十二見者皆出生菩薩。出生菩薩道果。道果者則出生六十二見。所以者何。菩薩道果不從欲界不從色界不從無色界得。不從有爲無爲有漏無漏得。何以故。菩薩名字不可得亦無處所。六十二見邪逕名號亦復如是。本竟清淨無形而不可見。云何世尊。猶如有人慾得尋究虛空邊際料量齊限青黃赤白。復與五陰施設名字。色痛想行識。是生是滅。是有爲是無爲。是有漏是無漏。是有常法是無常法。是苦是樂。云何世尊。此士夫於深法中有慧不乎。佛告淨施王菩薩。虛空無形而不可見。云何立字與作名號。欲於空中求空。此事不然。爾時施王菩薩白佛言。如是世尊。菩薩道果及無礙慧。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六十二見。悉無所有而不可見。亦如虛空無形不可護持。諸法之相非願求可得。何以故。本無所有故。以超三界越過三世。若不爾者。佛及菩薩道便生二見。以有二見便有二想。以有二想便墮邪部。以墮邪部便入五趣。已入五趣流轉生死。誹謗賢聖道言非道。亦不言有賢聖法律。愚惑之人自相謂言。佛異道異生死亦異。生死既異豈有泥洹。亦復無佛修菩薩道。何況當有成無礙慧乎。此事不然。爾時坐上有菩薩名曰究竟。問淨施王曰。云何族姓子。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辯無礙慧。得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淨施王菩薩曰。若有菩薩。從初發意至成無上等正覺者。習菩薩行非爲不習。亦不捨正法而習邪業。亦不見行菩薩道。亦不見不行菩薩道。是謂菩薩摩訶薩以過行地習無所習。究竟菩薩復問淨施王曰。云何族姓子。菩薩摩訶薩。以過行地習無所習。而修無上道得菩薩號。淨施王報究竟菩薩曰。不受取一切諸法之相。眼耳鼻口身心。以過此界故超諸地習無所習。究竟菩薩復問。云何族姓子。以過行地習無所習乎。淨施王菩薩報究竟菩薩曰。不遍過諸地習菩薩道。何以故。一切諸法出生菩薩道教。究竟菩薩曰。云何族姓子。諸法復有境界乎。何以故。說超過諸地習無所習。淨施王菩薩曰。諸法如如道性亦如。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時。是故菩薩摩訶薩。出生道教習無所習。究竟菩薩謂淨施王菩薩曰。族姓子。云何發趣道心。淨施王曰。如道如。究竟菩薩曰。云何如道如。淨施王曰。夫道如者。亦不在過去當來今現在。是故菩薩摩訶薩。於三世中不見道性清淨如亦清淨。爾乃發無上至真等正覺。如過去如如未來如如現在如如。自然性空。亦不見來亦不見去。趣無所趣。爾能發無上至真等正覺習無所習。究竟菩薩復問。云何發無上至真等正覺習無所習。淨施王菩薩曰。失道徑者乃能發趣於道。加以大哀令無恐懼。雖處三界五無間處不懷其勞。等心周遍能發道意習無所習。究竟菩薩復問。云何族姓子。若如無目焉得視瞻。吾今倍生狐疑。唯願開解。今當爲我說之。除去猶豫令心得寤如汝所云。失道徑者能發趣於無上道。加以大哀令無恐懼。於平等法亦無增減。是病無能療之。唯族姓子。爲我演說。令心重疑而得微輕。淨施王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令發汝問者。皆佛威神之所感也。今文殊師利爲眾上首。因可請求令知機變。時究竟菩薩謂文殊師利。向我狐疑。淨施王言。云何族姓子能解。唯願演說令無餘難。時文殊師利報究竟菩薩曰。大哀菩薩三界無礙。若入深妙其法審諦習無所習。亦無所著亦無所疑。亦無所難亦無所畏。若如是者已爲得哀。得住本際而得安身。無所歸者得受其歸。雖處三界五無間處不損其勞。等心周遍能發道意習無所習。究竟菩薩復問。云何文殊師利。以何爲本。若如所言習無所習。諸法所生可有異乎。可以眼耳鼻舌身意異乎。大哀菩薩平等異乎。文殊師利言。且止且止。族姓子。其言道者非有道也若不念有吾我壽命眾生之類。是者以得大哀。等心周遍能發道意習無所習。究竟菩薩復問。文殊師利。夫道性如不持三界不捨三界。云何得發無上至真等正覺道乎。文殊師利曰。心無所持亦不有緣。亦不因四大地水火風。亦不猗五陰色痛想行識。亦不於六衰興六塵勞。不念有德不念無德。不著於俗不生道心。無罪福念無慧無愚。不見有餘不見無餘。亦不見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所見身。不見纏縛生死染著泥洹清淨。不見本無生滅著斷。亦不見有常無常苦空無我。悉觀諸法寂泊虛空。住如是者住無所住。已得等哀平等無二習無所習。得發無上至真等正覺。雖處三界五無間處不辭其勞。究竟菩薩聞是法已。倍復踴躍不能自勝。唯願文殊師利。令我逮此無習之習。獲泥洹第一無礙。復緣此法而得安隱。文殊師利答曰。族姓子。若住學地習無所習。然有悕望於諸法者。便有所緣欲得安隱。此則不然。所以者何。若無所緣則無安隱。豈得從緣得獲泥洹。其法寂靜無所從來。不緣過去念滅不斷。不想現在有計常心。不慮未來有對無對。是故諸法不住有習亦無所習。不見有念亦無所念。亦不有安亦無所安。亦不貢高無有斷滅。一切諸法無聞無聲亦無音響。不見有餘不見無餘。是則名曰得處安隱而獲泥洹。通達諸法無起滅想。文殊師利復告究竟菩薩曰。若族姓子。若念無念不生於念。中間無意後無災異。設當生念有災異者。是則不安。從本至竟不脫有患亦無患。若當分別不見有災不見無災。是乃名曰通達泥洹永處安隱。無復往還有習無習應第一義。爾時究竟菩薩言。云何文殊師利。若有士夫作是說言。空有住耶空無住耶。空有習無習耶。有生無生耶。若言是者其義云何。文殊師利言。云何族姓子。若空有住若空無住。若空有猗無猗。有習無習。有生無生。有願無願。有想無想。其念是者。云何得至泥洹應於無習。時究竟菩薩曰。云何族姓子。空者亦不有住亦不無住。亦不緣二亦不緣一。復無中間。離此者當復云何得至泥洹第一無習。文殊師利答言。若空有住亦無所住。若空無住本無所住。有猗無猗。有習無習。有生無生。有願無願。有相無相。本無有相非不有相。相亦無相。無相亦無相。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不見有作不見無作。非不有作非不無作。不見有相無相。不見有異無異有求無求不念我有所作我無所作。不猗身口意言善惡行。是乃應於第一無習。所以者何。無生死想。不著有爲不著無爲。不緣三世根本深固。不言泥洹永寂無爲。是謂族姓子菩薩大士從初發意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是者應於無上無習不習。是究竟菩薩復問。云何文殊師利。何謂覺欲菩薩有求無求有生死無生死。不念三世有盡無盡。有至不至有常無常。復於諸法覺禪三昧有增有減。作如是者豈有生死不乎。文殊師利言。云何族姓子。生死何所止處。答言。處無所處。又問。云何與道合耶。答曰。生死者則與道合。道者則是生死。究竟菩薩言云何族姓子。日明闇冥共合不乎。文殊師利言。族姓子。明與闇合。但汝不見謂爲不合。究竟菩薩又問。云何族姓子。冥止在何所。文殊師利言。不可見者是謂闇冥處無所處。所以者何。若日出時月亦俱照。豈可復言無益於明乎。共相受入不可離別。族姓子且聽。如日出時冥爲所在。歸東歸西歸南歸北。四維上下爲在何所。勿生斯觀。所以者何。闇者常在無所歸趣。明亦如是與闇共合。當觀此義生死與道合。道則是生死。文殊師利復語究竟菩薩言。近取方喻。智者以此自悟。須彌山者。東黃金色。南水精色。西琉璃色。北白銀色。其有趣者色豈有異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色者是一亦無若干。但愚者念謂爲有異。是故正士。道與生死合。生死與道合。其知此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皆悉空故。云何生念。於諸法中言不合者。此事不然。時究竟菩薩復問文殊師利。未解脫者復與解脫合乎。對曰如是。又問云何族姓子。解脫未解脫合耶。答曰。未脫者已脫已脫者不念有脫不念無脫。無脫者無性。無性者無生。無生者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時。是謂爲道亦爲泥洹。又問。云何無求無脫而爲大道。文殊師利言。於脫不念有脫。是爲不脫是爲道。不生二見者乃應泥洹。究竟菩薩又問。其道者與泥洹異乎。文殊師利言。不也。族姓子。道一無二。道則是泥洹。泥洹則是道。亦無若干。究竟菩薩復問。頗復有法出於泥洹耶。答曰。無也。又問。誰處泥洹言泥洹耶。有法從來此是俗法此是道法此生死法此泥洹法。文殊師利言。無處所者則是泥洹。亦無往者亦無來者。無生無滅亦無著斷。其知道者亦復如是。道等泥洹亦等。求之不可見亦無處所。是故道等泥洹亦等。究竟菩薩又問。頗有巧便住無所住而學道耶。文殊師利報曰。住無所住異於道耶。欲從此法而學道乎。究竟菩薩又問。何者是道何者非道。文殊師利言。住無所住者此則爲道。何得從住而學道乎。此則不然。從有爲法至無爲法。從淨戒身三昧身智慧身從住學乎。此亦不然。是故當知。不從無住而學道也。夫學道者。不緣三十七品空無相願戒定慧解脫知見品。諸禪三昧身相眾好。權現適化。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解脫而學於道。此法不然。何以故。道者非學亦無有學。不見貢高住無所住。作如是者乃應於道。不緣三界論慧之想。復不見法成無上道。作此觀者乃有住處。如道性空泥洹亦空。是故正士。勿生狐疑於泥洹道。爾時究竟菩薩復問文殊師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至真等正覺。當行何法而得至道。文殊師利報言。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從初發意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失道心。雖處五無間處亦不復畏。五陰六衰生老病死世間苦惱魔若魔天無能奈何。若男子女人慾求道者。亦不見法有常無常。有爲無爲有漏無漏有脫無脫。亦不見法是我所非我所我人壽命。善惡所趣悉空悉寂。一切法性生死泥洹亦復如是。諸世俗法及與度世凡夫佛法學不學法聲聞緣覺。普皆一等而無差別。解空無相。棄捐諸種無生無行。於此法等修如此業。隨宜分別作如是學。乃謂爲道。爾時究竟菩薩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所說者饒益一切。我自思惟不敢有疑於諸法相。何以故。如諸法者。無吾無我亦無壽命。分別法觀平等無二。如來至真解脫無礙。唯佛能察演布說耳。所以者何。如來以盡諸漏。愛慾聲色穢患未曾復起。貪慾結網人尊皆脫。諸生死苦已斷無餘。善權方便住無所住。處形教化爲人執勞。皆爲眾生而演經典。使趣無爲泥洹大道。所盡以盡無所復盡。所度以度無所復度。施爲佛事廣濟無量。復以聖慧漸度彼岸。獨善無伴亦無疇匹。應正覺律習無所習。心無憒亂專精一意。常懷慚愧如恥不及。內外清淨如水澄淨。聖慧道德如海無厭。定意三昧游無量界。賢聖默然以自娛樂。真諦受證終無有疑。今文殊師利。賜有此德難量難測。現不思議總持法門。亦使鄙賤逮此深藏。多所饒益感動一切。爾時文殊師利。說此法時有七萬二千立行菩薩住不退轉地。皆逮得深法之藏。復有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梵釋四天王天龍鬼神。皆興供養散花燒香。加敬微意向文殊師利。

 上一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