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藥泉集
第三
作者:南九萬
1723年
第四

疏箚

編輯

請寢打圍疏孝宗戊戌六月三日正言時

編輯

伏以臣伏見備忘記曰。近觀臺啓則國朝禮文所不行之事。不敢開路雲。其言是也。旣是國朝禮文所載之事則何事不爲。人亦何敢爲言乎。近者講武打圍驅禽等事。不行久矣。恐墜祖宗成憲。其令有司預爲講定節目。今秋擧行者。臣伏讀之餘。竊不勝驚惶錯愕。罔知所以爲言也。臣猥以無似。方忝言地。何敢見君上之過擧。而默無一言。孤負鴻恩也哉。臣請干瀆鈇鉞。罄竭愚衷。伏願聖上垂省焉。臣竊伏惟滕文公欲行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也。夫文公之欲行者。天下古今之常經也。百官之不欲者。循常襲故之陋見也。事之是非。如是判然。而文公猶且自責其不足。而不非其百官。及其斷然行之則無不悅服。載諸傳記。以爲美事。設使文公當百官不欲之時。加之以憤嫉。施之以恚怒。則其本意所在。雖曰美矣。而擧措之際。所以悅服人心者。必不如彼之盛也。今殿下遭天倫之戚。懷友於之慟。追上世所罕之禮。擧祖宗未行之事。夫必欲盡哀者。實出於因心。則有難以常例斷之也。必欲臨奠者。亦倣於前代。則不可以近規格之也。而兩司之臣所以論執不已。必欲回天者。親祭臣喪。不載五禮。則謹守成憲。不敢過越。法官之定論也。乘輿再臨。哀痛已過。則躬行祭奠。恐或致傷。臣子之至慮也。揆之以法。參之以情。俱有所據。果可謂無識之論乎。今殿下雖不能抑一時之痛。從群下之請。如能誨以溫音。示以至情。而徐觀日候之淸涼。以申孔懷之深慟。則其盡禮致哀之道。旣足以感發乎人心。而其雍客和平之氣。亦可以悅服乎群臣。其誰曰不可哉。今乃不然。以臺臣啓辭。爲逆於至情而咈於吾心。加以摧折之威。示以不平之意。罷當初欲行之禮。有意外打圍之命。王言一播。擧朝驚愕。士氣之沮喪。人心之鬱拂。爲如何哉。然則滕文乃能含忍於短制之百官。而殿下不能包容於據禮之臺臣。豈料以殿下之明聖。反不若滕文之所爲也哉。臣竊不勝其歎惜慨恨而繼之以流涕也。而況祖宗遺法。雖曰後世子孫所當遵守。而時移事變。古今異宜。則亦有不可行者存焉。是以古人有言曰。當遵守而遵守。當變通而變通。皆繼述也。若謂祖宗之法皆可變也。則關石和勻。不必痛其荒墜也。周官法度。不必傷其陵夷也。若謂祖宗之法皆可遵也。則繼西伯服殷之後者。亦不可以於征伐商也。承元封征伐之後者。亦不可以休息黎元也。此豈理也哉。今殿下徒以激於臺臣之故。有此打圍講武之敎。臺臣所爭之是非。姑置不論。而只此備忘一敎。雖曰一言喪邦。恐不爲過言也。何者。惟我祖宗以神武立國。傳之累葉。方內無一事當豐亨豫大之時。行蒐獵詰戎之擧。旣未聞大傷於民力。又不至有妨於政事。則固非後世之所可擬議。而然臣嘗按國朝寶鑑。太宗恭定大王謂侍臣曰。春秋講武。國家大事。亦不可廢。然簽民驅禽。心所未安。任實,泰安,海州之行。悔之何及。臣竊以此敎觀之。雖聖祖之意。亦未嘗不以爲悔。則其不欲以此貽範於後世也明矣。況今當國步斯頻之日。正殿下有爲之秋。而祖宗之良法美意。旣未能次第擧行。反乃激一時臺臣之言。行先王追悔之事乎。臣聞傳曰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心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今殿下新遭喪戚。怛然疚懷。則旣有以損傷和平之氣。而適且臺臣所論有拂於淵衷。故其發諸言語者。必有所未及點檢而然也。此所以古昔聖王先正其心。以爲一身之主宰。使應事接物之際。喜怒哀樂之發。一循於義理之正。而不爲血氣之所動者也。殿下若於燕閒之暇。淸心澄慮。仔細省察。則未必不深悔於旣往。而知臣今日之言。亦出於憂愛之誠也。且念臣頃忝憲職時。重被宰臣之詆斥。義不可復居臺閣。抗顏淸朝。而兼患暑病。勢難供職。故謹具辭疏。投進政院。而連見阻卻。狼狽極矣。今此論列是非。極知僭猥。然而旣有所懷。則亦何敢苟存形跡。不陳於四聰之下哉。伏願聖明俯諒危忱。不以人廢言。仍許遞臣職名。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戰慄崩迫。瀝血祈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嘉爾進言之誠。所陳事。非有他意也。爾其勿辭察職。

請寢打圍疏[再疏]六月七日

編輯

伏以臣於近者。感激洪造。不揆愚賤。敢以妄說。仰達天聽。自知瀆犯宸嚴。罪在不赦。而不意聖度包荒。特加溫批。臣誠惶感。不覺涕淚之交零也。臣本愚賤。素無寸長。而殿下乃拔擢而置之言路。優容而許之盡言。臣雖無狀。何敢不披露腹心。罄竭衷曲。極其知之所及也哉。顧念臣近患賤疾。誠如前疏所陳者。彌留累日。少無差效。奔走朝行。其勢末由。故冒死呈單。煩籲危悃。而屢見阻卻。終不捧入。臣旣不得釋負而安分。又未能效官而塞責。徒辱聖恩。報答無路。臣之狼狽悶蹙。至此而殆甚矣。然念言責之任。尙在身上。則雖或抱疾於私室。亦可獻忠於九重。請以伊日未畢之意。復開陳焉。惟聖明之留意焉則幸甚。臣竊惟古之人君。所以待諫臣者有三焉。虞舜納漆器之諫。商宗受雊雉之訓。明良相遇。臣主俱榮。此其上焉者也。漢帝葺朱雲之折檻。魏主許辛毗之牽裾。雖無聽納之美。亦存奬勵之道。此其次焉者也。隋侯不用季梁之策。楚王不聽屈平之言。初則自屛忠良而未嘗知恤。終則國破身喪而不可追悔。此其最下焉而深可哀者也。由此觀之。凡人臣之進諫於其君者。其忠君之意許國之誠。本無古今之異彼此之殊。而若乃諫之而信不信。言之而行不行。則實係於其君之如何。而國家之興亡。亦與之相隨焉。此豈非君人者所當永鑑於前代。切戒於當時者哉。今殿下臨御以來十年於玆矣。內而臺閣常備其官。外而民庶亦許上書。臺臣或以含默被譴。政府每以求言傳敎。宜其讜論日進於朝。嘉言罔伏於野矣。臣未知朝廷之上。誰是面折之人。草野之下。誰進不諱之言也。抑未知旣有其人且有其言。而上無聽納之美。朝無採用之實。故因亦漫不省記而不之著聞耶。嗚呼。爲今日計。其可不深思致此之由。必求變此之術乎。臣不敢遠引他事。以煩宸聽。只以近日大君之喪。諸臣之所告於殿下者。與殿下之所答於諸臣者。反覆也。願殿下平心垂省焉。夫人君一動則近臣史官不敢不隨。君臨臣喪則巫祝桃茢不敢不備。殿下豈以此爲非禮而不當行也。特以哀之極而不能備其文。情之迫而不暇擧其儀。一於致哀。反爲寧戚之歸耳。由此言之。臺臣之陳請者固然。而殿下之不許者。出格外也。然而意殿下亦必知臺臣之論。本爲愛禮而發矣。及見承旨辭疏批答。則以爲如彼妄言。何足相較。是殿下以臺臣之論爲妄言而不從也。夫三臨之禮。載諸古經。親祭臣喪。見於前史。則臺臣豈以此爲非道而不可爲也。特以謹於守法而不欲創無前之例。切於憂愛而或恐有致傷之道。區區過計。反失將順之美矣。由此言之。殿下之欲行者至情。而臺臣之強執者。欠商量也。然而意殿下亦必知臺臣之論。本爲據禮而發矣。及見憲府啓辭批答。則以爲強爲喜事。徒取制君之名。是殿下以臺臣之論。爲制君而不從也。嗚呼。前之臺臣欲遵古禮。而殿下以爲妄言。後之臺臣欲據國制。而殿下以爲制君。是殿下於臺臣所論。旣不從古禮。又不從國制。而惟殿下之意是任焉。摧折嫚罵。無所顧藉矣。由是而往則殿下之一動一靜。設令盡合於情禮。猶非導臣使言之道。而況且有不然者乎。噫。方今士氣苶然。圭角消磨。或有一事暫觸於乘輿則不敢爭。或有一言少涉於廊廟則不敢論。殿下不以此爲慨恨。反以向日之臺臣。爲妄言而制君。臣未知殿下有何鋒銳之士強禦之臣。布列於朝行。而乃以此疑之於群下乎。且所謂制君二字。實是拒諫之一大防也。臣請得以明辨也。臣未知殿下之所謂制君者。豈以殿下之所欲。臺臣必沮之。殿下之所厭。臺臣必勸之。殿下之所可。臺臣則曰否。殿下之所是。臺臣則曰非。衝衝然相逆。挺挺然相拂乎。臣未知今日臺臣果能如此否也。而如其能也。殿下所當深以爲幸。不當反以爲罪也。殿下於諸臣。必欲唯其言而莫予違。少有覆逆。皆以爲制君。則臣所謂虞臣之諫祖己之訓。折檻之朱雲牽裾之辛毗。孰非制君之人而犯上之徒哉。漢之武帝。可謂雄材大略而制於汲黯。不冠則不見。唐之太宗。可謂英明冠古而制於魏徵。匿鷂於懷中。自古及今。臣未聞以此尤二帝之制於臣。而罪二臣之制其君也。且人臣之制其君者。必居高位擁強兵者之所爲耳。豈有數三書生處於臺閣。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紙。以爭君上之是非。以論朝政之得失。而反乃目之爲制君乎。今日臺臣之所論。可謂一時小事。而殿下之所以盛怒摧壓者至於如此。他日臺臣之所爭。若有大於此者。則未知殿下於制君之外。更加以何等罪名耶。昔晏子言於齊景公曰。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據則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今殿下之所望於廷臣者。不在於晏子。而乃在於梁丘據矣。此豈所以導群下之方哉。殿下或以爲言不當事不可。則雖曰臺臣之所論。亦何所容藉。臣尤以爲不然也。夫古之樂聞諫者。豈以爲其言之皆善也。近於迂闊者或有之。疑於過激者或有之。涉於謗訕者或有之。似於沽名者或有之。亦皆優容而虛受焉。如以爲迂闊而責之則不迂者退矣。以爲過激而厭之則不激者遠矣。以爲謗訕而罪之則不訕者去矣。以爲沽名而斥之則不沽者絶矣。此豈國家之所利哉。此古之明王。所以言可用則取之。不可用則置之而已者也。因是論之。殿下之所以待諫臣者。不特不及於虞帝商宗而已。反有愧於漢成,魏明。而終爲隋,楚亂亡之歸者。亦不可謂必無是事也。豈不傷哉。豈不痛哉。然則今日之所以無敢言之士。乏骨鯁之風者。願殿下勿異也。且念人君之言。所以爲訓於臣民者也。傳之八方而相誦焉。載之史冊而垂後焉。豈可率意輕發。顚倒前後。使觀之者惶惑。而聞之者竊議也。乃殿下於近日臺臣之所論。或以爲非爾等之昧於禮法。或以爲如彼妄言何足相較。一則曰喜事而制君。一則曰其言是也。夫其人一也而抑揚頓異。其事同也而可否相混。一左一右。莫知端倪。臣未知聖意之是非。果安在哉。臣於此有以見殿下積不平之氣。乘一時之激。縱橫開閾。唯欲斥臺臣之所論。而自不覺聖敎之相違也。自今以後則殿下於廷臣。雖加之以褒寵。亦不以爲榮矣。雖施之以僇辱。亦不以爲恥矣。一國臣民。將何以稱之曰一哉王心。大哉王言乎。仍念微臣。學不通古。識昧當世。所習者剽竊之時文耳。所望者升斗之微祿耳。致此淸班。辱備侍從。實非始願之所及。然而旣承誤恩。冒居言地。則亦豈無區區願忠之心也。且殿下不知臣之不肖。置之於臺閣者。亦非爲微臣冒榮苟寵之地而已。將以備芻蕘之擇也。然則臣之前所達於殿下者。殿下苟以爲是也則所當開示其悔端。苟以爲非也則亦當明斥其不然也。自臣陳疏批下之後。伏俟累日。尙未聞改其初命。臣實未知殿下於臣言。以爲是耶。以爲非耶。身爲諫官。略陳愚衷。而誠意淺薄。未得進退之命。臣於此竊不勝憂悒而悶鬱。慙恧而悚惕。深懼永歎。若無所容。伏乞聖明寬其僭妄而擇臣所言。憐其孱疾而遞臣職名。不勝幸甚。臣無任瞻天祈懇隕越屛營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再度進言。憂愛之誠。大可見矣。予用嘉尙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嚴旨引避後待罪疏六月十二日

編輯

伏以臺閣者。人主耳目之任也。欺瞞者。人臣莫大之罪也。欺瞞其君而仍處臺閣者。寧有是理哉。臣於昨日。用是引避。方俟誅譴之加矣。不意玆者。承此召命。前有不俟駕之義。後有喪廉恥之懼。臣於此罔知所以自措也。然念徒畏嚴誅。有懷閔默。只自強顏而冒進。則亦非人臣事君之道也。不得不略陳愚衷焉。今殿下之以諸臣爲欺瞞者。豈不以祖宗只悔於遠方。而近畿之行則曾不廢者乎。豈不以此擧雖廢於近代。而五禮之典則明載其文者乎。臣請辨其不然也。臣謹按國朝寶鑑。太祖大王講武豐海。雷電示變。則有泣謂群臣之訓。海州武場。沃饒可耕。則有許民耕稼之敎。世宗大王越江觀鷹。風雪暴作。則有是天譴我之辭。由此言之。祖宗之追悔此事。非特在於諸臣前日之所引。而亦非特在於遠方而已也。及於中葉以後。罕聞是擧。而迨夫近代列聖則絶莫之行焉。此豈諸臣欲證其言。而假託先王。以欺瞞殿下者哉。然則諸臣之所取以進戒者。在於追悔之敎。而殿下之所取以爲法者。在於近畿之行。諸臣之所取以徵信者。在於近代之事。而殿下之所取以爲證者。在於國初之禮。臣誠愚暗。初不覺此言之終爲欺瞞之歸也。況近日之所爭。只在於打圍之行不行而已。夫打圍之不當行則殿下亦旣知之而罷之矣。今乃拈出其引語。加之以詰責。因是而往則聖人之與凡夫。人主之與下臣。其智愚尊卑。相去不啻萬萬。其孰敢抗天威而爭英辯哉。臣誠無狀。忝在臺閣。其在平日。不能上格君心。而今乃費辭陳辨。有若上下相持者然。其爲損傷事體。莫大於此。臣罪至此萬死矣。且臣再昨請推承旨之啓。以入承嚴敎。出行呼唱爲不可。則豈可旣以此責人。而不以此自處乎。玆敢趨詣闕下。陳章俟罪。伏乞聖明亟賜嚴命。正臣欺瞞之罪。勿使臺閣之上。猥廁誣罔之臣。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俟罪之至。

論李袗,李緯國事疏。十月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於再昨。伏見大司憲洪命夏箚辭批答。以爲近來守令之違道干譽。本來如此。甚是可惡。其所論罪。亦是末減。又於昨日。伏見洪命夏避辭批答。以爲臺諫啓辭之不實。本來如此。致令上下不得取信。所嘗慨歎者。臣伏讀再三。竊以爲聖諭過也。李袗之事。果是越法。則殿下以爲違道干譽可矣。今以爲近來守令本來如此。是擧一國之守令而並疑其干譽也。此豈王者平心待下之道哉。夫李緯國之事。果出流言。則殿下以爲不得其實可矣。今以爲臺啓不實本來如此。是擧一國之臺諫而並疑其不寶也。此豈聖人虛心聽言之道哉。又況洪命夏。國之重臣而位在聞政。凡臺閣之上。若有是非不公者。則歷擧其人與其事。痛辨而請罪之可也。何可混入於自己避辭之中。汎然而稱之曰。臺閣是非。未必盡公。反以益君上疑下之心哉。且念李袗,李緯國之事。朝家所以處置者。似有所不得其當焉。臣請力言之也。夫李袗之被罪。本以擅用餉米。而守禦使李時昉上箚。以爲本州旣報於該廳而許其貸用雲。則袗之不爲擅用明矣。豈可以違道干譽。朦朧加罪。而不爲分析哉。若洪命夏箚辭中所謂一番站上。貸用太濫。旣遞之後。使後官徵捧雲者。誠有其罪矣。朝家所當明加覈實。究竟乃已。亦安可與擅用之罪。混爲一辭。而無所辨覆哉。夫李緯國之被罪。本以濫刑酷罰。而臺官所論。旣非目覩。則雖難必其虛的。安得諉之於欲捧逋欠。而不爲擧劾哉。若洪命夏避辭中所謂虛錄國穀之官。廟堂置而不問雲者。信可驚駭矣。朝家所當考覈其事。只罪其人而已。亦安可爲此之故。而不禁淫刑哉。且治國之道。兵食在後。保障之策。人和爲先。是以敖倉之粟。厚於晉陽。洛口之米。富於卽墨。而畢竟收效。在彼不在此。然則今之江都,南漢。國家之重鎭巨防。而設有變亂。則擬以爲歸者也。其在守臣之道。豈可專以督捧逋欠。牢守倉庫。爲能盡其職任哉。若然則李袗之違道干譽。雖不知其果無是心。而如以其貸米補役爲其罪則過矣。緯國之鐵索荊簾。亦不審其定有是事。而如以其爲國徵逋。恕其罪則誤矣。且夫違道干譽於民者。固可惡也。若比違道干譽於上者。則不亦有間乎。近來守令邊將。或以別備軍器。陞秩者有之。或以別備軍餉。加賞者有之。其能節用致贏。以充其費者。雖不可謂全無是人。顧其中亦豈無掊克民財。刻減官物。以爲媚上之計者哉。然殿下於此類。未嘗以違道干譽罪之。而獨於貸用餉米。以補民役者。則深惡而痛斥之。至於如此。誠恐中外之人。或不能盡悉其事。將以殿下爲只惡干譽於民者。而不惡干譽於上者矣。然則一守令之罷官。雖甚微細。其於聽聞。不瑕有損乎。臣忝在諫職。旣有所懷。故不敢不仰陳於冕旒之下。惟聖明之留意焉則幸甚。

辭職仍陳所懷疏十二月六日

編輯

伏以臣聞君臣猶父子也。君之視臣。如父視子。故雖知其惡。而憐恤之心。亦隨而發。臣之事君。如子事父。故雖畏其嚴。而愛慕之心。自不能已。此實自然之理。秉彝之性。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也。頃者聖敎嚴峻。責臣罪戾。而旬望之間。誤恩薦加。是殿下以所以視子者視臣也。臣雖駑下。亦何敢避鈇鉞之誅。畏雷霆之震。而不以所以事父者。事殿下哉。玆敢略陳其憂愧崩迫之忱。以達於四聰之下。伏願聖明少垂意焉。伏念臣庸陋無狀。自知明甚。應擧覓官。本爲斗祿。而致此淸班。大過初心。猶以固辭爲煩瀆。不拜爲逋慢。猥當匪據。視若尋常。臣罪一也。出入言地。非不久矣。聞事得失。非不多矣。而民謀國計。莫補絲毫。然猶以屍素爲當然。笑罵爲無傷。係戀寵光。未嘗辭避。臣罪二也。妄陳瞽說。獲戾上下。杜門俟罪。省咎不暇。而曾未幾時。復叨臺閣。然猶以廉恥爲可沒。分義爲可畏。冒昧出仕。晏然承當。臣罪三也。臣負此三罪。職列侍從。如或殿下之廷。有慷慨論事肅淸朝著者。則如臣之流。早當望風而去。一掃而盡矣。自反不縮。乃至如此。尙何望引維綱盡思慮。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乎。以殿下之明聖。非不洞燭於此。而然且收錄不置。以汚淸明之朝。臣竊悶焉。抑臣又有所慨然者。不敢以自嫌於臣身有所疑畏。而卒至於泯默也。臣伏覩殿下聰明冠古。英睿出天。思周萬物。智邁一世。凡在廷之臣。無足以稱殿下之意者。是以慢易之心生。而敬禮之道闕矣。屬者大司憲蔡裕後投疏辭職。則殿下以爲朝廷雖無紀綱。何敢乃爾。夫裕後之疏。還給不捧。則其中措語。臣未得聞。而大抵讓職之過耳。亦何至於無紀綱乎。抑不知殿下平日於裕後。不見其可敬禮。故其所以慢易之若此哉。夫旣慢易之矣。則何可置之憲官之長也。旣置之憲官之長。則又何可不盡其敬禮之道乎。此雖可以明聖人之無固。實非所以勵寵臣之節也。凡殿下之所以待朝臣者如此。故在廷之臣。無不畏威戀恩。跼蹐趑趄。進無以光殿下使臣以禮之德。退無以遂人臣立身不苟之節。徒增罪戾。日被嗤點。雖素稱自喜者。鮮不至於頑頓奊詬之歸。未知畢竟於國家何益哉。是以古之明王。雖責勵諸臣。常若不及。亦必稍開一線廉恥之路。俾得自盡其義焉。今殿下則不然。此所以如臣愚賤者。亦有所忸怩於心。而不知所以自措其身也。豈非可哀之甚者乎。今殿下求治十年。終未食效。慨然改圖。將大有爲。廣設禮羅。招致儒賢。內講性理之蘊。外謀邦國之政。一國之人。莫不拭目而改觀焉。此正朝家恢張四維。振肅頹風之日。而臣乃敢先喪廉隅。貽辱朝廷。然則今日之所當斥者。必當以臣爲首矣。臣雖欲巧自解脫。以圖倖免。豈可得哉。伏願聖明。諒臣血誠。免臣職名。無使冒沒之人。久玷言責之任。則朝廷之上。廉隅少行。而臣亦得自安愚分。不勝幸甚。臣無任激切懇祈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爾懇。予用嘉爾進言之誠矣。爾其勿辭察職。

辭副校理兼論內需司疏己亥四月十日

編輯

伏以愚騃賤臣。猥膺洪造。春坊兩司。出入已徧。而逐隊隨行。庸庸碌碌。揣分量己。不寒而粟。每欲抵死辭避。逃遁以免而不可得也。逮至今日。論思之職。遽及臣身。臣誠驚惶震越。罔知攸措。臣雖欲粉骨碎身。圖報天恩。其於秪辱名器。無裨絲毫何哉。當今聖明勵精。群賢彙征。中外拭目。佇見至治。雖山林巖穴之人。亦皆引領彈冠。願立本朝。況如微臣。生長都下。出身科目。則通籍邇班。策名淸時。豈非至榮而大幸哉。第念妄叨匪分。有靦面目。中夜思之。惕然無寐。百爾忖度。不得不冒嚴誅而哀籲。伏乞聖明俯察危悃。亟賜鐫免。使滓穢之跡。不得濫廁於嚴䆳之地。千萬幸甚。且念方今天災物怪。疊見層出。至不可勝數。上求修省之方。下講消弭之策。擧國遑遑。靡極不用。臣雖無狀。亦有人心。徒以猥瑣之私懇。瀆擾宸聰。而不以一言仰備裁擇。亦豈分義之所敢安也。玆將愚妄之見。仰陳冕旒之下。伏願聖明垂省焉。臣聞諸葛亮之告其君曰。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朱子之告其君曰。古之聖王。凡飮食次舍器用財賄。與夫宦官宮妾之政。無不制以有司之法。而無瞬息之頃得以隱其毫髮之私。此先王之治所以由內及外。自微至著。精粹純白。無少瑕翳。而其遺風餘烈。猶可以爲後世法程也。臣竊嘗有感於兩賢之言。以爲諸葛當後主嗣服之初。朱子値孝宗銳意之時。或以一隅之蜀。抗衡吳魏。或以偏安之宋。期復金讎。而其所以竭其忠智。爲之深謀者。不過如此。眞可謂識務之俊傑。格君之大人。而正今日我殿下之所當監者也。臣仄聞近者。凡闕內犯罪之人。皆下內需司。使內官書題輩訊鞫雲。夫內需爲名。本非正大。然其當初設立之意。不過爲財賄之出納而已。此豈刑人殺人之所哉。且聞頃以麟坪大君家咀呪事。囚繫宮人巫女等十許人於內司。拷掠窮問。終未得實。而斃於杖下者已至三四人云。噫。王者無私財。則內司固可罷也。而非徒不能罷。今則反爲刑人之地。王者無私怒。則內獄固可廢也。而非徒不能廢。今則漸及諸宮之事。弊源一開。流害至此。從今以往。必將因此而漸有無限不好事矣。豈不大可寒心哉。夫刑獄者。民命之所係。而聖王之所哀敬而欽恤者也。雖使秋官議刑。司直斷律。而猶慮有阿私傅會之失。故成王之戒君陳曰。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今使䙝御便媚之徒。得操其生死之柄。輕重低昂。惟其所欲。而有罪無罪。人不得知。其間或有非辜而橫罹者。則亦足以感傷和氣。召致災沴。而至於街談巷議。又豈勝其藉藉哉。伏願殿下亟罷內司鞫人之規。雖禁中之人。若有罪犯。並屬攸司。依律科斷。著爲令甲。以垂於後。使宮中府中俱爲一體。毫髮之私。亦無所隱。則不勝幸甚。至於內司之設。其來已久。而廷臣之建言請罷者。亦非一二。今當殿下有爲之時。若又不罷。則終亦不得罷矣。昔唐德宗時。天下財賦盡貯大盈。使宦官掌之。蟠結根據。牢不可動。而楊炎頓首一言。卽日下詔。皆歸左藏。宮中歲用。量數捧入。今殿下將欲成不世之治。而樂於從諫。無所靳吝者。反不如德宗之爲。其他尙何望哉。伏望殿下內斷聖心。外詢廷臣。一倂革罷。以屬有司。而凡有內間需用。並令自外進供。一以示大聖人無私之德。一以革數百年無窮之弊。則其所以昭平明之理。爲後世之法。豈有大於此者哉。嗚呼。方今殿下之圖治非不切矣。而丕變之效。茫如捕風。此其故何哉。以殿下於克去己私處。終有難舍之意。故其於擧措之間。實無以大悅服於人心者。夫成湯之不殖。文王之惟正。誠不可易及。而至於衛文之楚丘。句踐之會稽。其刻礪自苦。亦豈今日比哉。此所以殿下雖有發號施令。而不能取信於臣民。雖欲恤民而民終不可恤矣。雖欲生財而財終不可生矣。雖欲立紀綱而終至於撓奪。雖欲正朝廷而終至於溷淆。然則殿下之所未能去者至微。而所不得成者至大。此忠於殿下者。所以不勝其慨恨也。伏願殿下奮發大志。赫然改圖。宗社不勝幸甚。臣干冒鈇鉞。猥陳芻蕘。臣無任瞻天望聖戰慄俟罪之至。

因星變陳所懷疏顯宗辛丑正月二十一日。以吏曹正郞。差測候官時。

編輯

伏以臣於近者。仄聞天象不佳。客星爲妖。臣誠愚蠢。莫曉其占之伊何。而心焉驚畏。自不勝耿耿之長憂矣。不料玆者。又叨檢勅測候之任。進詣淸臺。先取所藏謄錄者觀之。自宣廟朝丙申以後。三見此變。而於今爲四矣。上天垂象。其理深遠。故其災之遲速大小。不一其端。固難以測知也。雖然今以已然者言之。耳目所及。未嘗無驗。臣於此尤不覺膽慄而心寒焉。臣於象緯之學。不啻聾盲。而乃得與於測候之事。只此一事。亦足見朝廷之應天不以實也。雖或使臣明於其衛如古之甘石。且奚補於事哉。毋寧效狂愚之計。以贊殿下側身修省之萬一焉。則庶可以少塞其責矣。玆敢犯出位之誅。而塵九重之聽。惟聖明察焉。臣竊念方今之弊。綱紀之壞非一日。朝政之失非一擧。上天之譴。旣非一事之所致。將來之憂。又非一端之可測。然則爲今日計。恐非只行一二事。可以消弭其災也。獨責二三在朝之臣。可以得濟其艱虞也。臣考諸前事。桑穀之枯死。雖以中宗之嚴恭寅畏。而且以有伊陟之戒也。雊雉之不爲災。雖以高宗之不敢荒寧。而且以有祖己之訓也。周之宣王。當共和之後。値旱魃之虐。而恐懼修行。以成中興之業者。以其有仲山甫諸人補袞職而明若否也。今欲捄大弊消大災。而不能悉招群彥置諸左右。則臣不知其可也。臣竊惟當今殿下之最親信而中外之素想望者。實無踰於宋時烈,宋浚吉二人。殿下前後頻繁之召。固已切至。不必更有所煩請矣。雖然當此遇災之日。不可不更諭以求助之意。示之以虛己之誠。必期於不進則不休也。前參判朴長遠簡默安靜。淡於榮利。而文學優長。政事通明。大臣曾以公輔論薦。且於先朝特有奬用之意。而近坐小故。久在退廢。此議者之所惜也。淸風府使柳慶昌律己淸苦。操履堅介。宰臣之建白於先朝者。亦非偶然。而終未克進用於朝。其在今日。尤不可不先加收召。以示表章之意也。潭陽府使任有後行誼文章。知名當世。受任州郡。且著實效。而衰老將死。終棄外地。雖未知置此人於朝廷。必能有出人之功績。其在國家愛才惜士之道。豈當如此哉。後世用人之弊。莫大於重門地而先文華。是以方今在朝之臣。唯京城及三南諸人而已。兩西東北則未聞有一人稍致高位。人才之淹屈。可勝量哉。長淵府使廉友赫素通經學。且有識慮。密陽府使李之馧當官盡職。淸謹自守。此皆咸鏡道安邊人也。拔出遐鄕。能自著聞。今若別加進擢。則不無裨補。而且使西北之人。有以興起而勉勵也。臣於前歲。奉使南方。訪問人物。有二士焉。其一羅州人前洗馬金萬英也。其人少有美名。聞於當世矣。不幸中年以來。謗議山積。不得自保於鄕曲。雖未知萬英果本無一毫之疵點。而靈,羅之間。習俗澆訛。噂沓之說。不勝其訾訾。亦何足取信哉。而況毀之者雖多。譽之者亦衆。不當只以其毀。盡廢其譽也。若以其一毀一譽。均之爲難明雲爾。則今姑置其虛實於左右之間。而槩論其人。生於草莽。不資訓誨。而幼年夙成。下筆成章。言語動止。皆有法度。此其過衆人亦遠矣。豈可終身廢棄而一不試用也。其一潭陽幼學柳震錫。故副提學柳希春之裔孫也。窮居讀書。立志堅確。謝絶科業。無意榮進。一道之人。無不稱善而嘆服。年歲雖少。才行可尙。當此朝廷旁招之日。亦宜在收羅之中也。大凡進退人物。固可責之於銓曹。而人君亦宜親自鑑別。奬勵抆拭。以礪世磨鈍也。此臣所以隨其所聞。仰陳於宸聰者也。然念一國之內。賢才之淪沒而無聞者。必不但止於此而已。伏乞聖明更加廣詢。列置周行。使寸善片長。無不登於殿下之朝。至言讜論。無不陳於殿下之前。則擇而用之。是在殿下。弭災之術。豈有外於此者哉。昔宋仁宗時。有水入都門之災。歐陽脩應詔進言。而請用包拯,張環,呂公著諸人。後之談者許以探本之論。此正今日愚臣區區之意也。且臣竊有所妄憂者。不得不幷暴焉。臣於近者。得忝備局郞廳之任。伏見會寧府開市前後狀本。凡其發賣之際。恐喝驅迫。無所不至。而悍然有挺刃相加之勢。此實國家莫大之憂也。臣聞當初開市。唯使六鎭諸邑供其需索。而年增歲加。轉及近南之邑。今則安邊等邑。亦皆船運陸輸。而每患不足。其勢必至於竭一國之力。以爲塡壑之資。雖曰此事本出於大不獲已。然而豈可直付之無可奈何。而不以爲意也。且開市之患。不但困吾民而已也。一則引彼入境。以示我虛實。一則齎糧藉兵。以益其富強。唐之吐蕃,回紇。宋之西夏。卽其明驗也。而況北方距京城絶遠。貪官汚吏前後相屬。而朝廷不得聞知。故民有自宮而避役。棄子而不養。想其怨毒次骨。蕭然無樂生之心矣。若或邊封失歡。釁生不虞。則彼可以朝秣馬而夕至城下。惟我疾視之民。必不肯親上死長。與之固守。若其卒伍之寡弱。軍資之疏漏。有不足言者矣。今玆之變。占者以爲兵象。且其所起之方在於東北。彼術家之言。雖不可盡信。若能因此更張。以固陰雨之備。則亦一事也。伏願殿下勿以北關分閫。以爲尋常差遣。而付之於庸夫之手。亟簡朝廷重臣之素有人望者。寄以鎖鑰之任。而更選佐幕。如古評事。使之補弊起廢。經理懷綏。以爲精神折衝之策。又以本道窮匱之狀。往告於北京。委曲其辭。善爲開陳。請減發賣物件。定爲恆式。而更勅邊臣嚴立約束。以杜日後無窮之弊漸焉。夫事之未然。言之而不信。至其已然。信之而無及。此古今之大患。伏願殿下勿以人微而忽之也。抑臣又有所慨然者。臣方叨吏部之掾。每於本曹開坐之日。接見內需司移送公文。率多折受山澤及占取堤堰等事也。近來此事。已成恆規。故有司之臣。不敢不奉行。而細而思之。無非蠹國而病民者也。方今人齒漸繁。山野皆闢。至於川梁海曲。亦無不盡之利。臣未知何邑何處。果有閒曠棄地若是之多耶。若此不已。雖使普四海而爲國。盡天下而爲田。將必無餘地之可以及民者矣。況今飢饉荐臻。上下憂遑。而天之儆告。有若諄諄。當今之時。凡此等事。猶不能少加裁抑。其他尙何望於殿下哉。上天雖高而聽卑。下民雖愚而至神。臣知己怒之天益怒。己怨之民益怨。斷非虛文假辭所可得以克享而安懷也。伏願殿下大警於厥心。躬率以儉約。先淸本源之地。益懋脩德之實焉。愚臣所陳。雖極固陋。然其惓惓。實出於心肝之所刻鏤。唯殿下之留意焉則幸甚。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玉堂陳戒兼請遞憲府箚閏七月六日校理時。副校理吳始壽,李敏迪,修撰李翊,李敏敍聯名。

編輯

伏以臣等伏聞頃者引對之時。諫官以諸駙馬加資事論啓。而聖敎極嚴。至於聲色之間。大失和平之氣雲。臣等於此。不勝爲聖明惜焉。今玆諸駙馬加資之命。乃聖明慰悅慈殿之至意。而諫臣爭執之言。亦臺閣循例獻規之微事。若殿下必以爲親親之道。不可不廣也。雖不能俯循諫臣之請。然而從容敎諭。示以聖意之所在。則一例親授。雖非常典。亦何有大不可之事哉。今殿下乃以一時激惱之故。其發諸辭氣。有不暇擇焉。動諸威儀。有不暇察焉。使諫院諸臣。震懾惶蹙。不安其職。而且使上下情意。或因以相阻。而一國臣民。有以窺殿下之淺深。豈不惜哉。今此臺臣之所論。本非大關緊者。而其有傷於辭氣威儀之則。則誠非細憂。故敢陳其愚衷。惟聖明留意焉。且近來百隷怠官。群工失職。大官小官。玩愒成風。國事之無成。綱紀之不張。未必不由於此也。如究其弊源。或以朝家策勵之道未至。而當官而不能盡職。在公而徒懷自便者。亦不可無責也。一官之怠慢。便棄一職之事。雖在各司庶僚。其弊猶大。況國家之置臺諫。其責畀之重如何。而居是職者不思所以夙夜奉公之義乎。今聞憲府自七月以來至今不坐。其前亦有數月不坐之時雲。雖曰朝家多事。空日甚少。一二月之內。安有無一日可坐者乎。憲府非他司之比。主風憲之權。任督察之責。大而論執糾劾。小而禁濫伸枉等事。皆是朝綱之所係。耳目之所託。俱不可一日少慢者也。臺臣之責。不但在於其小者。而尋常開坐之節。亦至於怠廢。請憲府新除未肅拜人外。並命遞差。

答曰。依啓。

玉堂請停樂箚閏七月二十二日。副提學兪棨,校理任翰伯,修撰李翊,副修撰洪柱三聯名。

編輯

伏以方今國事。誠可謂急矣。大侵頻年。民命近止。而國將不爲國矣。朝家所以憂恤而軫念之者。亦無所不用其極。中外臣民。其庶曰殿下匪安厥位。不以南面爲樂矣。乃者殿下以玉體違豫。臨幸椒泉。此非遊衍宴樂之比。固無不可。第當此閔災之日。乃有動樂之擧。瞻聆所及。誠有不安者。豈殿下之明聖。偶未及思之耶。古人云撤樂是應災之末節。而今則並與末節而廢之。雍容宴安。無異於太平之日。則又安知恐懼修省於屋漏之中者。必盡其誠實也。頃者祔廟尊崇冊禮等大禮。皆國家之盛擧。而不可不備物。則法樂固不可廢也。乃今日則可已而不已者也。臣等竊恐鐘鼓管籥。不得爲百姓欣欣之聽矣。伏願殿下卽命有司。於旋駕之時。特停鼓樂。而且常推此心。罔或間斷。必至於感民心而回天怒。不勝幸甚。

玉堂陳戒箚八月四日

編輯

伏以臣等伏見自古人君。將欲治其國。則必先有所期。如王者之期於王。霸者之期於霸。爲其君者。旣有所期。則凡其群工庶僚。罔不曉夜淬勵。趨事赴功。必充其君之所期而後止焉。如射之有的而必望其有中。如農之有畔而必望其有秋。雖王之與霸。自有高下得失之可言。而先必有所期後。必充其期。則本無不同者。苟不如是。惟有委靡削弱。終至於危亡而已矣。今殿下臨御圖治三年於玆矣。此固爲國有成之期也。未知殿下先之所以有其期者如何。而未知朝臣後之所以充其期者如何也。方今民天已絶。大命近止。其勢將如奔鹿梃險。急不能擇。若是而君臣尙可以保其安。國家尙可以保其存哉。然則在今日之道。唯當上下一心。竭力殫智。譬如救焚拯溺。濡手足焦毛髮。此豈緩步徐行。旁觀卻立。而所可能圖者耶。今朝廷大官小官。玩愒成風。未聞一人慷慨激勵。出而當事。國勢奄奄。如屋之將頹而莫之修葺。此固群臣駑下偸惰之罪也。然念不有以先之。孰得以隨之。不有以倡之。孰得以應之。今殿下仁厚出天而奮發少遜。恭儉有餘而振作不足。凡其發號施令之際。實無雷厲風飛。挽回斡旋之擧。而反爲日征月邁。恬嬉宴安之歸。似此氣象。決不可以長保。今日凡隨行逐隊悠汎度日。此固人臣庸愞者之利也。若殿下則國是殿下之國。民是殿下之民。不自責勵。一任隳廢。終至於民亂而國喪。則不知於殿下何利哉。且近來臺閣。若有一番論事。則展轉相仍。必有不安其位而廢其職務者。故一種議論。反以官事多癏。歸咎於言者。信斯言也。則將必如衛國之君臣然後。乃可以成國事也。此豈理哉。伏願殿下先自刻厲。大加警動。亦以責勉群下。使之各盡其職。上下交修。百僚師師。一洗委靡之陋習。以致庶績之咸煕焉。且臣等竊觀昨者前承旨徐必遠之疏。其措語之間。觸突狂妄。所以傷損體面者。不一而足。殿下之特命罷職。蓋亦末減之典。而實非深治之意也。第惟近世以來。士夫風習。頹靡消軟。日就難救之域。言事者但知私身之利害。而不顧國家之成敗。或能指斥君上而不敢非議大臣。此固當今之痼病也。人君誠欲爲世道矯積弊。亦不宜膠守常例。任其壞敗也。昔在英廟朝。元臣碩輔。有若黃喜者。因一時臺臣之論劾。至於罷相者。不止一再。而時月之後。旋復登庸。扶植言路。禮任大臣。並行而不相悖。宰相之量。臺閣之風。兩盡而無怨怒。此誠千古之盛擧。而後來之所當法者也。必遠之疏。若有一毫所挾。則其罪固不止此。而惟其有懷必達。斷無他腸。故近臣臺閣。咸論其不可罪。此可見人情之所在也。特寬其罪。以爲衰世之藥石。而因以作今日振警策勵之一助。恐無所不可。亦惟聖明之留意焉。

答曰。省箚具悉。陳誡之言。實是格論。可不留念焉。

論北學事。仍請歷省病母疏。壬寅正月二十七日。以慶尙道賑恤御史臨行時。

編輯

伏以殿下以不世出之聖。有不世有之志。乃於上年。特命有司。毀撤京城中兩尼寺佛像。而沙汰尼姑。歸之於俗。且以慈壽寺設爲北學。此眞古人所謂人其人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者也。臣於其時。猥當本學兼敎授之任。且感且懼。思所以效一分之力者。而第當初朝家之黜罷尼姑也。命以其寺材給奉恩寺僧。故寺僧恣意毀去。牕戶板子。一無餘存。所不及移者。特其礎棟耳。臣受任之後。卽與本學諸僚。同進審察。且推還若干牕戶板子等物於寺僧之輩。移文戶曹。請定送監役。復釘牕戶。重鋪板子。且請略設牆垣。以成官廨規模。則一報再報。至於四五之後。始乃定送監役。而兵曹又以爲設立北學。雖出於特敎。修理北學。本非啓下公事。役人價布。不可俵給雲。故不得已中罷其役。且報禮曹。請啓下本學修理事。而連値本曹判書在告。自春徂夏。以至於秋。論報六七。終不得皀白。及至閏七月。禮曹始以無前凶歲。決不可議此事之意題送矣。臣竊念當初朝家。若先命有司。設立學宮。然後建置官僚。使之任職。則事理自順。可無逕庭之患。而不待學舍之成。先出宂剩之官。遂使文移往復。動經時月。終値大侵。仍之廢閣。所謂本學旣闕牆垣。又無牕壁。四通五達。偸竊公行。瓦石材木。日縮月少。慢藏誨盜。其勢固然。而兵曹定送守直軍士。只是一名。折受奴婢在京者僅三十口。除其病弱。堪役者十數。學官四人。各有帶率。雖使輪回直宿。其何能著實看檢乎。且命設立本學。歲已周矣。而壞牆崩壁。官吏無著足之地。故凡養士課製等事。一未擧行。至於上直省記。每以空字書塡。爲其官者則虛帶官銜。悠悠度日。其在事理。殊極無據。且今年秋若不大稔。則二三年。決無修葺之期。設使後日更欲營理。屋宇必盡腐朽。瓦石必盡散失。當其時也。爲其官者。何敢自解其罪乎。大槩旣置其官則當有其職。旣無職事則不當置官。何可置無職之官。以增一分宂費於此時哉。臣於前歲秋忝叨玉堂。欲於引對之暇。仰陳此事。而適値玉候違豫。不得仰望淸光。而煩諸文字。亦甚猥雜。故不敢有所云說。乃於頃日。論報成均館及禮曹。請本學官員。今姑入啓減下。本學折受材瓦。今姑歸之戶曹。以待年豐更議。而成均館及禮曹。並皆不許。故亦不敢自達於天聰矣。今臣又受命出外。還期綿邈。不得不仰暴微悃於宸聰之下。伏願殿下俯賜裁察。特命減下本學諸官。且命有司。句管本學折受材瓦。俾無虛設官吏宂費誤事之患。不勝大願。抑臣於此事。又有所深戚焉。夫革罷尼寺。新設學宮。此實國家希闊之盛擧也。且事出特敎。疑若不輕而重矣。爲有司者延拖遮過。日復一日。初未嘗有奉行之意。故凡有文移。輒爲稽滯。未嘗定其可否於數朔之間。乃今日則果不可爲此等修繕。其在上年春。何不補葺一區之舍。以成君上之美意乎。夫以在京之官。請行特敎之事。而淹留時日。畢竟至此。矧彼遐方裔氓。凡有所幹於京衙門者。安能以時月期其事之畢勘而得如所願哉。且臣猥被寵渥。自上年來。忝居侍從。亦非不數。似可以朝夕出入。無言不盡。而尙不得一從容前席。有所敷奏。矧乎庶尹群僚。其何路之得從而各悉其所懷於黈纊之下哉。嗚呼。朝令之弛縱旣如彼矣。上下之疏闊又如此矣。推此一端。亦可以反隅於當今之國事。豈不凜凜然可懼也。伏願殿下深加省察。克自奮勵。必使有司之臣。有效績之實。上下之間。無不盡之意。千萬幸甚。且伏念臣父方在鎭川縣任所。而臣母年衰多疾。長在牀褥。近聞宿痾沈重。全廢食飮。而臣無他兄弟可供藥餌者。今有新命。不敢歸覲。因將遠離。情事迫甚。幸臣去路不至迂左於其地。若得暫時省別。以慰戀結之懷。則此實天地生成之德也。伏乞聖慈曲諒危衷。俾遂微願焉。臣濫以私懇。仰瀆宸嚴。惶㤄震越。恭俟鈇銊。謹昧死以聞。

因訪問人才之命。陳所懷疏。

編輯

伏以臣竊伏聞以臺臣之啓辭。有賑恤御史兼訪人才之命者。臣曾於己亥年奉命湖南。聞諸土人。則前洗馬金萬英,幼學柳震錫。才學表著。可堪奬用。而其時封書中無論薦人才之語。故不敢上達於書啓。上年春有彗星之變。臣適在吏曹郞僚。而且承淸臺測候檢勅之命。不無私憂之耿耿者。敢因職事之所及。略以疏聞有進人才弭天變之說。而以二人收用事。陳於末端。仄伏聞其時吏曹判書鄭致和。持臣疏回啓於榻前。而自上有隨才銓敍之敎雲。匪久鄭致和遞改其職。而榻前回啓。初不下於吏曹。且不出政院擧行條件。故其後銓官無可考據者。散漫遺忽。更不提起。竊念臣之所擧。若或其人。固不當如是。雖使非其人。亦當明言其不可用而置之。似不可略棄之至此。使受其闇昒也。嗚呼。此其小者也。凡今朝政之無誠實。其不如此者。幾何哉。且念彼二人者。頗有聲稱。在朝諸人。亦或有聞而知之者矣。猶尙如此。而況屛跡山林。冥棲巖穴。行不出於衡門。名不聞於世路者。何望剔抉搜羅。列之於朝班乎。不意玆者。訪問人才之命。及於臣身。臣愚竊以爲臣之所擧。果是虛妄。則今雖復擧。實恐無益於事。而秪爲遠方嗤笑之資。如或其未也。前者所擧。猶可試也。伏乞聖明特命政院。復取臣前疏。下之有司。明示處分。千萬幸甚。臣不勝愚忠。妄有論列及此。臣罪萬死。無任惶懼戰悸之至。

因田稅事待罪疏三月在嶺南時

編輯

伏以臣於今月二十一日在蔚山府。伏見賑恤廳回移文字。以嶺底十一邑及甘同倉所屬五邑。辛丑條田稅未卽收捧之故。監司閔煕至於被推。而臣則倖免。臣誠愧恧無地自容。推考雖是薄罰。身犯其罪。不被其罰。則旣不敢自安於其心。矧乎以自作之罪。歸之於人。而其身晏然。則臣雖無狀。其何敢全沒廉隅。以責他人乎。臣當初奉命下來也。路經聞慶,咸昌,尙州等邑。聞稅米收捧之難。來到監營。與監司閔煕相議。則煕以爲分給還上。還爲收捧之不可與不給還上。別爲徵捧之難便。果如御史所言。而朝家分付。至爲嚴重。其在道臣之道。不敢不奉行。且若無此穀。則賑救之資。亦甚乏少。故方嚴督列邑。而時無收捧之處。此極可慮雲。臣歷擧前日狀啓中辭意。言於閔煕。且以爲今此留捧稅米之擧。本爲賑民之用。則其意甚美。而今若分給還上。使之更納。互相出入。換作名目。則無補於實數。而反歸於耗費。無補於賑救。而反歸於欺瞞。又若別爲徵捧。期於畢納。催以鞭箠。督以囚繫。則其所以便民者。乃所以傷民。其所以施惠者。乃所以招怨。臣旣奉命下來。職在糾察。則目見列邑那移之事。任其所爲。旣不可。又見窮民竭急之狀。不思變通。亦不可。故先之以嚴辭。後之以開諭。以不可不別爲收捧之意。縷縷分付於列邑。知其終不可畢捧之後。以將欲啓聞之意。言於列邑。且具前後曲折。馳啓仰稟。而終使不能檢飭之罪。歸諸監司。若使民間實有可備之力。列邑實有可捧之勢。而緩忽朝令。不卽奉行者。則是必由臣以退捧稟啓之故也。夫豈由於監司之不能檢飭哉。臣自聞此命。若隕淵谷。其率捧難便之勢。已悉於狀啓中。終不可幸其苟免。默然而已。故敢此冒死陳章。自暴實狀。伏乞聖明亟正臣罪。以爲奉命誤事者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瞻天戀闕。戰灼俟罪之至。

玉堂請陵幸毋疾驅箚九月九日副應敎時。修撰李有相聯名。

編輯

伏以人君擧動。不可不愼也。鳴鑾淸奏。淸道而後有行者。奚但爲備威儀崇觀美而已。抑所以存不虞之戒也。朝者臣等陪從駕後。伏見萬馬並馳。急若風雨。扈從徒隷。喘息靡定。至於踰越陵阪。回轉丘隅之際。人馬雜還。勢尤疾遽。從官失次。卒伍離行。此豈吉行備禮之儀哉。且至山陵洞口。前馳後驟。左騰右踔。從臣馬倒。蹂躪中途。驚遑號呼。僅乃得免。此猶不足道也。臣等竊伏念太僕御馬。雖調習馴良。而驕逸之患。或不必無。枯木朽株。又安可不慮哉。臣等前者所獻故事中馬不及控人不及制雲者。正指此等事也。伏乞聖明。於回駕之時。緩轡徐行。且令從駕百僚諸軍。各遵班序。俾無急遽意外之虞。千萬幸甚。

玉堂因嚴敎辭職疏十月四日。副校理金宇亨,副修撰李䎘聯名。

編輯

伏以臣等伏見本館處置兩司箚批。掌令朴世堅處置。似失常規。且特出。非自下所擅。臣等見識顚錯。處置乖謬之罪。無所逃矣。驚遑戰灼。不知所處。然念臣等區區之意。本出願忠之誠。又曷敢不畢其說於聖聰之下哉。臣等竊惟國之置臺諫。將使繩愆糾謬。爭是非明若否也。苟非阿諛容悅之人。則逆耳之言拂心之論。其必日聞於上矣。如或有一人進一言。以嚴旨遞去。又一人陳一事。以嚴旨遞去。則久處臺閣者。必非戇直之臣。而忠讜之言。終必不見施於朝廷矣。古人所謂期期不奉。苦口力爭者。豈但如此而已哉。近來臺閣之臣。一有不合於上心。則輒隨以摧折之言。而爲臺臣者亦以不赴召命。爲遞去之恆規。是以旣發之論。率多中沮。而回天之力。無人可望。其弊終必至於耳目無所寄。綱維無所屬。豈不大可寒心哉。臣等之意。每嘗慨然於玆事。故年前本館之箚。亦陳兩司帶推行公之說。而事終不見行矣。頃者諫院之臣不赴召命。而聖上乃有特出之敎。此乃甚盛意也。臣等妄以爲從前謬例。自今可以一洗。而臺閣之上。庶可無朝進暮退紛紜遞易之事矣。昨者掌令朴世堅適以召牌不進引避。而處置歸於本館。臣等竊聞世堅前後奏對時。雖言辭荒纇。不能明暢其本旨。觀其所執則自是不可不言之事。而以嚴旨不敢趨命。似出於情勢之不得已。故玆敢相議請出矣。今承聖批。乃以特出非自下所擅爲敎。今此世堅之遞仍。本不足爲輕重於一時。臣等竊恐若此不已。終無有所變。則雖使直言極諫之士。面折廷爭之臣。布滿於朝列。必不能一日安於其職。其何以格王正事。振勵頹風乎。臣等之意。初出於循公議正謬例。而終未免犯自擅之罪。伏乞聖明亟命先削臣等之職。仍治臣等之罪。不勝幸甚。

玉堂論君德箚十月十三日。校理李敏敍,副校理金萬基聯名。

編輯

伏以臣等猥荷殊渥。忝居近列。日見危亡之象。每切隱痛之忱。思欲悉披心腹。隨事以聞。而筵席久曠。接見無期。玉候多愆。請對難數。悶默徊徨。有日月矣。其爲負殿下。亦已大矣。愚忠所激。終不敢自已。乃以荒蕪之辭。仰塵宸聰焉。方今國事。可言者多矣。然臣等唯以殿下經席之不御。聽納之不勤。以爲深憂而大慼矣。古之人君。旣置疑丞輔弼之臣。且有箴誦諷規之事。其所以自修之具。可謂備矣。及至後世。此事皆廢。成就君德。唯有經筵一節。然於講論之際。一有不誠。亦終爲文具之歸。今殿下並與其文具而廢之。誠與不誠。又不敢論也。屬者聖候屢失和豫。常苦眼患。其於御殿開卷。誠有不可強者。然臣等猶以爲殿下引入講臣於臥內。使之討論經史。從容賜問。則必無大段難便之節目。曾以此說。屢陳於前。而未見一施行焉。固已私心憂鬱。日者殿下展謁山陵。閱武郊外。至於禁苑帳殿。三日出臨。此皆勞動玉體。侵冒風寒。群下之所甚慮者。而乃殿下亦能力而行之矣。獨於溫殿燠室。便坐聽講。有何難事。而終莫之行也。臣等竊以此度之。今日經筵之廢。亦似不專出於違豫之故也。若使停筵專出於違豫。則祖宗之所默祐。百靈之所衛護。勿藥必有其效。而開筵之日。猶可翼於將來。如其不然。則前頭之事。斷無可望。此臣等之憂。所以尤切於前日也。臣等前後陳箚請對之時。未嘗不示以開納允許之意。而旣過之後則事終不省。一年二年。以至於今矣。臣等竊自念事君無狀。不能自暴其誠。精神言語。初不足以感動至尊。且使君上凡於群臣之言。說而不繹。因此而爲例。臣等之罪。固合於萬殞。且立乎人之本朝者。毋論位之高下。皆有所事。至於抱關擊柝。亦未有有其職而無其事者。今臣等問其職則皆帶經筵之銜。而問其事則一無所爲。夫有所事而不稱者。猶可罪也。況臣等全無所事。貪戀寵祿。揚揚出入。自稱爲經筵之官。設官之意。豈端使然哉。若殿下知臣等庸陋。謂臣等不足備顧問講說。乃不許開筵。則胡不亟黜臣等。以正其罪。別求博雅忠諒之人。以資啓沃。而顧乃容藉臣等。靦然屍素。久處於館中乎。誠願殿下明降處分。快賜從違。毋徒如前日之外示優假而已。不勝大幸。臣等且伏念殿下接引旣罕。故上下之間。情意邈然不相孚。臺閣之臣。名雖曰侍從耳目之官。殿下於其人。實未嘗有親密深信之意。而凡其論奏爭執者。不過紙上文字而已。尙何望聽其言從其計乎。是以近日臺閣所論。殿下倂加揮斥。一無聽納。其利害之無大關涉。得失之無大緊要者。臣等固不敢盡爲煩達。其中諸宮家折受之革罷。免稅之減數。繼後後以親子主祀之不可。吏曹參議徐必遠遞差之還收。此皆是非較著。人人之所共知者也。以殿下之明聖。必無所不燭。而然猶不從者。抑又何也。夫折受免稅之弊。獻言諸臣殆將悉數之矣。今臣等更不敢條擧其弊端。只以事理論之。凡折受免稅。可謂利於公乎。可謂利於私乎。今之請罷折受免稅者。爲其利於己乎。爲其利於國乎。若罷折受免稅則諸宮家皆全乏資財。更無以爲生乎否乎。今雖不罷折受免稅。民生自可樂業。國體自可無虧。而獻言者徒自聒聒而不知止乎否乎。凡衆人之心。皆欲自厚自封。而特畏國法不敢耳。今殿下爲二三宮家。自壞其法。雖擧國言之而亦不恤焉。凡朝臣之欲爲其妻妾子女之奉者。營利行私。唯力是視。而無所忌憚矣。未知殿下又將以何法而禁之耶。昔唐中宗。至無道之君也。安樂公主請昆明池。中宗以爲百姓蒲魚所資而不許。今則內而溝渠之微。外而江海之大。郊野之曠山嶽之高。擧皆割裂而封略之。殿下之所能守祖宗疆土者。其餘幾何哉。民失其利。無以爲生。則弱者塡於溝壑。壯者散爲寇盜。國勢之土崩。可翹足而待也。殿下爲二三宮家。必欲使無國而後已。雖殿下甘心而不以爲悔。然念旣無此國則二三宮家。必不能獨保其富厚。此於爲宮家地。亦非善計也。曷若及今早爲之所。使家國俱安乎。所謂免稅。尤是法外之無理者也。大小諸臣。屢年陳啓。及至頃日。始有會議定限之擧。甚盛意也。中外之人。傾耳拭目。以俟朝廷之處置。而終以五百結爲限。固已大失所望矣。掌令朴世堅乃請減定其數。此誠不可無之論。而殿下以其奏對之不敏。有所觸惱。乃使仍前。勿爲定數。臣等不敢知免稅多少。於朴世堅身上有些利害否。今聖上乃以免稅之仍前。爲摧折世堅之地。臣等竊恐此事不足爲害於世堅。而將有大不利於朝廷也。昔我太祖大王謂鄭道傳曰。王子諸君本料百餘結。亦不至飢寒。若又加賜則人必謂予私己子也。嗚呼。豈殿下以太祖聖訓爲不足法。而定此五倍之數耶。臣萬基於當初詢問之時。忝在入侍之列。而不能爭論。率爾將順。此則臣之罪也。然念臣等之意。且以爲方今紀綱不嚴。法令不固。苟不斬草除根。一倂釐正。而只有此定限之命。則雖減其四百止於一百。免稅之名。猶存於外方。數年之後。必更滋蔓。三尺之堤。其何能遏懷襄之勢乎。頃日正言呂聖齊疏中請依大典諸田條賜田。田稅並納京倉。以軍資米豆換給之規。宮家免稅旣已定數之後。以其稅並輸於京倉。分給其家。如職田之制雲者。此誠拔本塞源之論。而其於公私。實爲兩便。伏願殿下於玆二事。勿以爲逆於心。而亟賜允兪。以彰聽納之德焉。繼後後雖生親子。必以繼後子主祀者。考之昔賢之所行。論以聖祖之甲令。其明白如此。實非可疑難定之事。而殿下猶有所靳固而不許。故妄於窺測者。乃以事涉戚聯。有所云云。臣等之愚。斷以爲無此理。而只恨殿下之不能快從。以破群疑之腹也。且嘉靖癸丑之受敎。本爲其時罷繼者而發。及至仁祖朝。始有定製。此乃列聖之法。從疏至密也。今豈可以癸丑之受敎。反撓於仁祖之定式哉。一家一人之越禮。雖似不足爲一世之輕重。然而巨室所爲。一國慕之。故家遺風。時俗之所汚隆也。又豈曰微細而忽之哉。今不以不遵仁祖之定式。以爲之罪。乃反以渠家私情之難便。有所低昂。有自今以後禁斷之敎。及至後日。又必有自今爲始之論。似此作法。其何以爲訓於來後乎。至若徐必遠之事。又是近來所未有之擧也。凡人有所長則有所偏。苟非全德之人。安能無過。是以論人之道。取其長而舍其偏。未嘗必責無過。如或前瞻後顧。左牽右攣。必欲以無過自處。則其不爲同流合汚之人者幾希。此孔子所以有取於狂狷。而深惡於鄕願者也。方今偸合苟容。以取尊官。亦豈無其人。而未聞大臣斥而退之。乃獨於徐必遠有此摧蹋。是何緘默者之幸。而言事者之不幸耶。雖或殿下以必遠爲觸忤大臣。不加收用。爲大臣之道。亦當開陳解釋。使朝家容一狂直之人可也。今殿下旣能用之。而大臣乃反沮之。至以要名沽直。爲其罪案。嗚呼。曷嘗見古今天下。罪人以要名沽直。而能爲國者哉。且大臣旣以必遠爲誣陷詬辱。而又以爲要名沽直。夫所謂要名沽直者。其心雖非。其事則是者也。旣雲誣陷。所要者何名。旣雲詬辱。所沽者何直。且大臣之箚。以朝綱日頹。體統漸壞爲慨然。豈以必遠以小臣犯大臣故云耶。然則必如衛國之卿大夫然後。朝綱乃可不頹。而唐介之廷叱文彥博。亦可謂壞體統甚矣。夫安有是理也。以此言之。大臣之言。非但論一必遠不得其平。其言之害事害理者。自不少矣。徐必遠前後進言。雖不能恰當於事理。然其遇事直前。無所撓避。誠有不可少者。爲今日世道慮者。所宜奬進。以勵委靡之俗。寧可以一言過誤。遂廢之哉。伏願殿下。於玆二事。勿以爲已有處分。而亟從公議。以彰聽納之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