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序

編輯

余友洪君緝庵,病棄舉業,潛心醫學。不數年,得其奧,嘗示所着《虛損啟微》。采,辨論明晰,非他方書所及,或以多錄成方為議,不知成方者規矩也,規矩積古今而不可易,有所變通,視夫人之善用其巧。緝庵此書,真具有與人規矩,不能使巧之微。緝庵又最孝,其學醫也,雖因已病,而實圖治其母夫人之疾。始余嘗見其秤藥量水,心極精審,多語余藥性,故余於醫道獨學緝庵而得者,其所着敢易視耶?況又為人之所不能易視者耶?惜其亡後,多致散逸,恐不久為醫家覆瓿用矣,特錄存之。

時乾隆辛巳小春中浣羅山張廷枚識

自序

編輯

陸宣公見古方,必手抄錄。范希文自以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余寢瘵也久,倦於文史方書,於虛損一症,尤加體會,自救也因以救人,肱蓋三折矣。歲壬申,隨侍山陽官署,暇輒以己意條疏數語,積而成卷。或亦啟微之論,發古人之所未發,而其方則仍采諸古,古即不宜於今,斟酌之,增減之,神而明之,存其人也。

重九後三日,病夫洪煒識於淮署之飲默軒

卷上

編輯

經義

編輯

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故智者至,長生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猶四時之缺一,精宣明五氣論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背痛而脛酸。(陰陽不和,則精氣俱亂,不相統攝故液溢於下,而流泄陰竅,以至真陰日損,腰痛脛酸,此即勞瘵之漸也。)

調經論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衛氣篇曰∶下虛厥,上虛則眩。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聲音不能接續。)尺虛者,行步 然。( ,音匡,怯弱也。尺虛則下虛。)

脈虛者,不象陰也。(氣口獨為五臟主藏,為陰而在里,今其脈中空不象陰矣。)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髒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KT KT (音荒)無所見。耳無所聞,(膽脈,從耳後入耳中。)

善恐如而痛。(心主血,血虛不能榮養筋脈。胸腹腰脅,皆手少陰厥陰脈所及,故病見於此。)脾虛,則腹滿,腸鳴飧(音孫)泄,食不化。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呼吸難於接續。)耳聾,(絡會耳中。)嗌干,(脈循喉嚨。)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腎脈夾臍上行,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清厥,(精不化氣。)意不樂。(心腎不交,膻中拂郁。)

口問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音樂同義。)

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肺臟失守。)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脾臟失守。)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腎臟失守。)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頭傾視深,(目限無光,)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乃髒俞所系。)背曲肩隨,腑將壞矣。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音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腑。

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經脈篇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壬篤癸死,水勝火也。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枯蔫)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

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五臟之精,皆上注目。)目運者,為志先死,(志藏於腎,陰之神也。)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髮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陰虛則無以升,不升則天氣亦絕而不降。)至陽盛地氣(陽亢則不能降,不降則地氣不足而不升。)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髒氣先壞。)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三部九候論曰∶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余而內不足,枝葉盛而根本傷也。)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陰氣敗而孤陽獨留。)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脾氣脫也。)

平人氣象論曰∶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亦。(音懈跡,睏倦難狀之名也。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邪盛,臥必不安,今脈盛而臥安,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亦指尺脈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則營血少,尺脈滑則陰火盛,陽盛陰虛故多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膚寒,脾陽衰,尺脈細腎陽衰,脾腎虛寒故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尺粗則真陰不足,常熱則陰火有餘,故為熱中。)

論疾診尺篇曰∶尺肉弱者,當病解 安臥。(尺肉弱者,肌必消瘦,瘦為陰虛,故病解,而時欲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若至於脫肉,則必發寒熱,而真陰敗絕矣。)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膚熱,火在陰,人迎大,陽氣勝,故當失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 有加立死。(尺膚堅大而脈則小甚,真氣衰少而煩 有加,真陰虛極,故當立死。

音懣。)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小者,(諸脈細小。)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大奇論曰∶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搏脈弦強陰虛,最忌失血,而脈搏身熱,真陰矣。)脈來懸鈎浮為常脈。(搏固大忌矣,然陰虛者,脈多浮大,若其來不高不下,如物懸空浮鈎而不失中和之氣,乃其常脈無足慮也。)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如浮波之合後以催前,泛泛無常,其狀如數而實,非數熱之脈。)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初見此脈,期在九十日而死,若見之已久則不必九十日矣,所以在九十日者,以時更季易天道變而人氣從之也。)脈至如火薪然,(來如焰之銳,去如滅之速。)是心精之子奪也。

草干而死。(火髒無根之脈,故曰心精予奪,草干者,陽盡時也。)脈至如散葉,(浮泛無根零亂不整。)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金勝木敗。)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如省問之客去來無定,或無而止,或有而搏。)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懸華開去華落,言於棗華開落之時,火王水敗而死也。)脈至如丸泥,(泥彈之狀,堅強短澀。)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榆錢春深而落,木王土敗也。)脈至如橫格,(長而且堅,如橫木格於指下。)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禾熟於秋,金令王也。)脈至如弦縷,(如弦之急,如縷之細。)是胞精予不足也。(胞,子宮,命門元陽所聚,真元虧損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善言則陰氣不藏,而虛陽外見,故至下霜時虛陽消敗而死矣。不言則腎氣猶靜,故尚可治。)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如寫漆之交,左右旁至而纏綿不清。)微見三十日死。(陰陽偏敗,死期已促,三十日者,月建之易也。)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如泉之涌,有升無降,而浮鼓於肌肉之中。)太陽(膀胱)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外實內虛,陰精不足,故為少氣味,韭英而死者,冬盡春初水漸衰也。)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虛大無力,按之即不可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 發死。(肌氣即脾氣,黑色者,土敗極而水反乘之也。白 發於春,木王而土敗矣。)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喉間下垂肉乳,曰∶懸雍,浮短孤懸有上無下,)是十二俞(音輸)之予不足也,(俞皆在背,為十二經髒氣所系。)水凝而死。(陰氣盛則孤陽絕。)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如刀口,)按之堅大急,(如刀背,)五臟菀(郁同)熱,寒熱獨並於腎也。(五臟鬱熱而發為寒熱,陽王則陰消,故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腰為腎之腑。)立春而死。(立春陽盛,陰日以衰,故死。)脈至如丸,(短小,)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棗葉生初夏,火王克金,故死。)脈至如華者,(如草木之華,輕浮柔弱。)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小腸與心表里,故心氣怯而不能寧。)季秋而死。(丙火墓於戌。)

玉機真髒論曰∶大骨枯槁,(肩垂項傾腰重膝敗,腎主骨,骨枯則腎敗矣。)大肉陷下,(尺膚細削,臂肉消瘦,脾主肉,肉陷則脾敗矣。)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肺主氣,氣滿喘息,以至形體振動,則氣不歸原,而肺臟敗矣。)期六月死,(六月者,一歲陰陽之更變。)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可因克賊之日以定其死期。)大骨枯槁,(腎)大肉陷下,(脾)胸中氣滿,喘息不便,(肺)內痛引肩項,(病及心經)期一月死。(較前已甚,故期一月斗建移而死。)真髒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腎)大肉陷下,(脾)胸中氣滿,喘息不便,(肺)內痛引肩項,(心)身熱脫肉破 。(音郡,筋肉結聚處,蓋至此而肝亦敗矣。)真藏見,十日之內死。(五臟俱傷,真髒又見,故近在十日之內死。)大骨枯槁,(腎)大肉陷下,(脾)肩髓內消,(因於骨枯,)動作益衰,(因於肉陷,)真髒未見,期一歲死,(雖諸症未全,然敗竭已兆,僅支一年,歲易氣新不能再振矣。)見其真髒,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腎)大肉陷下,(脾)胸中氣滿,(肺)腹內痛,心中不便,(心)肩項身熱,破 脫肉,(肝)目匡陷,真髒見,目不見人,立死。(神氣已脫,故當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神氣猶存,故必待克賊之時而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堅強短實)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甚也)如指彈石闢辟然,色黑黃率以毛折,死

論證

編輯

虛損之由,不論酒色勞倦,七情飲食,皆能致此,而惟陰陽之辨為最要。陰虛者,其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證;陽虛者,其病則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運,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證。至若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漸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症,則又無論陰陽,而凡病至甚者,皆其所必至。然腎為五臟之本,水為天一之源,則凡患虛損者,實惟腎水之虧,十居八九。蓋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咳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節齋先生雲∶人若色慾過度,傷損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丹溪先生雲∶凡患虛者,多陰虛也,古人豈欺我哉!

陰虛論治

編輯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斷不可用。即如人參、黃 、枸杞、當歸、杜仲、菟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尤當斟酌。蓋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矣。然陰虛之熱,為真水之虧,寒涼之品,又不可妄用。其有火盛而不得不從寒治者,亦當兼壯水之劑,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矣。

夜熱或午後熱,或喜冷便實,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驚悸失志,火在心腎也,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宜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

陽虛論治

編輯

陽虛者多寒,以陽氣不足而寒生於中也。欲補其陽,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勿兼清涼品,如生地、芍藥、天麥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元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

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

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 丹。

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咳嗽

編輯

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病燥,故有咳嗽喘促,咽痛喉瘡聲啞只宜甘涼至靜之劑,滋養金水,使肺腎相生,不受火制,則真陰漸復,而嗽可漸愈。火盛者,宜四陰煎加減。火微者,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兼受風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或百合固金湯。貝母丸治嗽最佳。

失血

編輯

陰平陽秘,五臟調和,何失血之有?惟真陰有傷,則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當察其有火無火,及火之微甚而治之,切勿概用寒涼之劑。

火盛載血上行,脈症俱熱,急則治標,不得不暫用芩、連、梔、柏、竹葉、童便之屬抽薪飲、徙薪飲之類主之。若陰虛而兼微火者,宜保陰煎,或清化飲,或加減一陰煎。上盛下虛,血隨氣上,氣降則血自歸經,宜一陰煎,加鬱金、香附之類。若無實火,而全屬陰虛,陰血失守,而為吐為衄者,是宜甘醇養陰,以靜制動,以和治傷,使陰氣安靜得養,則血自歸經。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或小營煎之類。若陰虛連肺,而兼嗽兼血者,宜四陰煎加減。若因勞役,別無火症,心脾腎三陰受傷而動血者,宜五陰煎、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若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歸源,真陽失守也。宜右歸飲加減,或八味地黃湯亦可。思慮勞倦過傷者,多有此症。若因勞倦而素易嘔瀉,致脾不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勿用涼藥。若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危在頃刻,而血猶不止者,速用鎮陰煎,其血自止。若血脫至甚,氣亦隨之,至厥逆昏憒,速當益氣以固生機,宜獨參湯,或六味回陽飲、四味回陽飲。用寒涼即死。凡喘滿咳嗽,左右膈間,隱隱作痛,病在肺也。宜清降,不宜升浮。膻中牽痛如縷,懊 嘈雜,病在心包絡也。宜養營,不宜耗散。胸腹膨脹,不知饑飽,多涎沫無味,病在脾也。宜溫中,不宜酸寒。脅肋牽痛,躁擾喘急寒熱,病在肝也。宜疏利,或宜甘緩。不宜秘滯。氣短聲啞,蒸熱盜汗,咽干喉痛動氣,病在腎也。宜壯水,不宜香燥。大嘔大吐,煩渴頭痛,大熱不得臥,病在胃也。宜大瀉,或宜大補。若血色如朱,光亮如漆,吐出即干,以指甲剔之,成片而起者,雖能食不倦,後必暴脫而死。若血中見似肉似肺,如爛魚腸,此胃中脂膜,為邪火所爍,凝結而成,方書咸謂必死。然吐後凝結,既去而不發熱,能進飲食,調理得宜,多有得生者。出於肺,多帶痰沫,及粉紅色。出於心包,色必正赤,如朱漆光澤。若吐出便凝,摸之不粘指者,為守髒之血,見之必死。出於脾者,亦必鮮紫濃濃,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澤也。出於肝者,血必青紫稠濃,或帶血縷,或有結塊。出於腎者,或從咳逆,或從咯吐,或稀痰中雜出如珠,血雖無幾,色雖不鮮,其患最劇。出於胃者,多兼水液痰涎,吐則成盤成盞,汪洋滿地。失血後頭暈發熱者,往往有之,此是虛火上炎外擾之故,不可誤認外感。血若暴涌如潮,喉中 不止,脈見虛大,此火勢未斂,不可便與湯藥,急以熱童便或藕汁灌之。俟半日許,脈勢稍緩,可進調養之劑,服藥後脈漸調和,飲食漸進,肢體輕捷,面色不赤,足膝不冷,身不灼熱,額無冷汗,溲便如常,雖有紫黑血塊,時欲咯出,而無鮮血上行,方許可治。血雖止而脈大不減,或雖小而弦細數疾,或弦硬不和,慎勿輕許可治。亦有他部柔和,而左手關尺弦強者,為陰虛火旺,最為危兆。其變有三,一則陰火引血復上而暴脫。一則虛陽發露而發熱。一則火上逼肺而喘咳。此終不救。血不止者,用童便最效,或搗側柏葉,以童便二分,酒一分,和飲之,大能止血。吐血新服五七日,永不復發。

骨蒸

編輯

凡治骨蒸,熱深在里,一切輕揚之藥,皆在所禁。若用以升散之,反引熱勢外出,而增其熾灼,乾涸津液,肌肉枯槁,求其止在內熱,且不可得,安望其熱除病止乎?水虧血燥,陰火沸騰,宜加減一陰煎加青蒿主之。若精血留於經脈,阻陽為熱,積陰為疰,蒸久血干,速宜去瘀,麥煎散主之。又風附於骨,亦令蒸熱盜汗,宜秦艽鱉甲散,或柴胡梅連丸。又有陽邪入骨,不能泄越,而先寒後熱,脈長有汗者,宜用石膏。

遺精

編輯

虛損而兼遺泄者,如實漏卮,最難調治也。或緣君火之搖,或緣相火之盛,或緣玉門,或緣心腎之不交,又或氣不攝精,而滑脫不禁,或元陽衰憊,而關開亂流,急須反觀內養,而以藥餌調劑,必使痛斷根株,然後本病可得瘳也。

君火不清,神搖於上,精搖於下。火甚者,宜先以二陰煎之類,清去心火;火不甚者以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之類,收養心氣,然後用藥固之。相火易動,肝腎多熱,而易於疏泄者,惟經驗豬肚丸為最,或用固精丸之類。然須察其火之微甚,宜清者,亦當先清其火。玉門不固者,宜苓術菟絲丸,或水陸二仙丹,金鎖正元丹、金鎖思仙丹之類。心腎不交者,宜坎離交濟丹。氣不攝精者,宜秘元煎,或舉元煎、壽脾煎,或十全大補湯。元陽不足者,宜右歸丸、八味丸、家韭子丸,或固腎丸之類。

女人月閉

編輯

凡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後,未有不經閉者,此因陰竭,所以血枯,最為危殆。必須漸,方可回生。若或久久斷絕,斷難施治。然欲其不枯,無如養營,欲其通之,無如充之,但使雪消,則春水自來,血盈則經脈自至耳。若再用桃仁、紅花之類,是與榨乾汁者無異,非治法也。

血枯經閉,通用烏賊丸。水不制火,夜熱盜汗,及煩渴咳嗽者,宜一二三四五陰等煎用之。慾念不遂,心脾鬱結者,宜逍遙飲。三陰虧弱,無寒無熱平髒者,宜小營煎、五福飲,或左歸飲、左歸丸之類。三陰虧弱,兼陽虛者,宜大營煎、理陰煎,及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湯丸之類。

諸虛見症

編輯

兩顴紅或唇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先生雲∶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

虛而渴欲多飲,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又火乘金位也。

足心如烙,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

喑啞聲不出,腎氣竭也。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腎氣虛而喘急,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又水不制火,沖脈上沖也。

喉乾咽痛,真水虧,虛火上炎也。

不眠恍惚,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又腎不交心,心火無制也。

時多煩躁,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

易生嗔怒,水虧木燥也。

盜汗不止,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

骨痛如折,腎主骨,真陰敗竭也。尋常痛,骨衰而火乘之也。

筋急酸痛,肝失所滋也。

痰如清水,而口不渴,水泛為痰,脾不制水也。

痰多白沫而口渴,水沸為痰,陰火煎熬也。宜壯水以制相火。

心下跳動,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小便黃澀淋瀝,真陰虧,氣不化水也。

消瘦,精不生氣也。又燥萬物者,莫HT 乎火,陰火盛也。若肉極者,陰火久灼難治,若勞倦傷脾而然,宜用十全大補湯。

善驚,火起於心也,或心傷而神不安也。

爪甲痛,木極筋虧,金氣乘之也。用豬膏養筋。

腰脅痛,肝腎虛也。

不能久立,筋不束骨也。當滋腎生肝。

不能獨臥,肝腎虛也。

皮毛枯,無津液以充澤皮毛也。

足心痛,肝腎傷也。

手指微脹,言語急遽,真陰虧也。當清金滋水。

合目恍惚不寧,陰虛而三焦包絡之火遊行也。

內熱,五心熱,水虧火炎也。

虛損呃逆,水不制火,木挾火勢,沖逆而上也。

口瘡,心火上炎也。宜天王補心丸。

目昏,腎虛也。宜六味地黃,加柴胡、五味。

虛而大便結,水虧液涸也,宜地六湯。

胸膈隱痛,腎虛不能納氣歸源,氣滯於上,而不流暢也。補陰之中須納氣。

虛損頭運,上焦陽氣虛也,或陰虛血損,氣逆上沖也。

怔忡不寧,血虛或有痰也。各髒有疾,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為怔忡,隨其所犯而補瀉之,更須從包絡而調之平之。如各髒移熱於心,以致包絡火動,治亦如之。

健忘,心血不足,而痰與火亂其神明也。又腎不足而志衰,不能上通於心也。

膻中不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一怒一恐,拂於膻中也。宜用柴胡、苓、澤以升降之,亦有可用連以平其逆者。

胸中痞塞,居暗避人,病名卑 ,血不足也。宜養營湯加減治之。

自覺吾身之外,更有一我,病為離魂,心氣虛也。單補其心,心足而魂自定。

鬚髮脫落,腎枯火炎,肺失治節,而內風妄動也。

虛人頭頂出汗,腎水不足,而腎火有餘也。宜滋腎清肺,用桑葉、熟地、五味、麥冬蜜丸,服二月愈。若用止澀之藥,則目昏耳聾矣。

虛人每飯頭汗,胃火勝也。宜用固本,加元參、五味、棗仁。

兩足不能步履,肝腎虛,精血不足也。或因氣虛不能運動,宜用補中益氣湯,及牛膝、釵斛、黃 。

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脾不能行氣於三陰也。

手足煩痛,不欲行動,骨肉空虛也。

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

懸心,胃陰不足,胃火消爍心血,而懸懸不寧也。

虛損善谷,陰虛火盛,則速於傳化也。

氣短口乾,氣不足,無以化液也,又金受火制也。

氣逆左脅,上嘔酸水,脈弦數而濡,此火郁肝血燥也。

按之至骨,其熱烙手,骨困不任腎熱也。惟烏梅能引諸藥入骨,而收其熱。

面黑羸瘦,肌膚甲錯,不能飲食,此血積胃中,而中土失其灌溉,虛極也。

汗出淋漓,一晝夜津液隨熱勢外越也,速用人參。

夢與鬼交,真陰敗也,血海瘀積,經斷蒸熱,亦有是症。宜補血加參以行之。

虛而臍腹疼痛不止,腎水虧極也,重用杞子。

少腹拘急,小便牽痛,真陽內衰也。

惡寒不樂,而五心煩熱,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也。宜用升柴以舉之。

下唇生瘡,此血瘀營虛發熱,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此症,蓋即傳屍勞之謂足寒無論陰陽,凡下虛者,皆能致此,治須辨別。又肺氣虛則逆而不行,無以及於四虛而氣哽,火盛則津枯,津枯則氣哽也。

膝下冷,火不歸源也。若上氣喘,命門衰絕也。

不時溏泄,脾腎虛弱也,或心火不生脾土也。

發尖生穗,血虛火炎也。

身冷,營衛虛寒也。宜用當歸、乾薑。

論虛損勞瘵

編輯

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症,而古方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

之虛,有在陽分,有在陰分,其病尚淺,或用益火,或用滋陰,見症施治,各有宜也。至若勞瘵,則或為骨蒸,或為干嗽,吐血吐痰,營衛俱敗, 羸日甚,其病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此虛與勞,似乎各有分別。然要而論之,則勞瘵之症,特不過陰虛之極深極重者耳!凡陰虛用藥失當,或誤用辛溫,或妄投消伐,遂至日甚而成瘵矣,有不可不慎也。

論虛損傳變

編輯

不論陰陽,虛損日久,皆能傳變。有謂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者,此其說不可信也。《難經》雲∶損脈為病,一損損於皮毛,皮聚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不能營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毛落者死。觀此上損下損之說,其義極精。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慾醉飽內傷等症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於肺,而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於心,而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於胃,而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於肝,而病為 疼痛;五損於腎,而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乎陽,後及乎陰,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而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乎精,故一損於腎,而病為泉源乾涸;二損於肝,而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於脾,而病為痰涎壅盛;四損於心,而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於肺,而病為短氣喘呼。此先傷乎陰,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存,而不可為也。然二者之損,又皆以脾胃為生死之大關,蓋脾胃者土也,萬物之本也。若上過乎此,則傳肝傳腎,不可治矣。下過乎此,則傳心傳肺,不可治矣。

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損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血氣。夫迨其傳變已深,而希望回生,不已晚乎!所貴君子者,亦在乎防微杜漸而已。

論五勞七傷六極

編輯

五勞者∶一曰肺勞,短氣面浮,鼻不聞香臭;二曰肝勞,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能獨臥,目視不明;三曰心勞,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四曰脾勞,舌本苦直,不得咽唾;五曰腎勞,背難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囊濕生瘡,小腹滿急。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令人瘦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肉;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吸吸然內虛,五臟氣不足,毛髮落,悲傷喜忘。七傷者∶一曰大飽傷脾,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逆氣傷肝,少氣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飲傷肺,少氣咳嗽,鼻塞,五曰憂愁思慮傷心,苦驚喜忘喜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髮膚枯夭;七曰恐懼不節傷志,恍惚不樂。又有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亦名五勞。陰寒、陰痿、里急精寒精少、陰下濕、精清、小便苦數、臨事不舉,亦名七傷。種種區別,愈繁愈亂,按圖索驥,貽誤實多,皆非求本之論也。要之,五臟不可不分,輕重不可不辨,氣血陰陽水火,不可不知,虛症之治,無餘蘊矣。若其強作解人,硬派名目,幾何而不至殺人於反掌間也哉?

辨虛火

編輯

虛火二字,混淆已久,貽誤最多,不可以不辨也。夫火有陰盛格陽之火,有陰虛火動有純屬陰虛,似火非火之火。所謂陰盛格陽者,龍雷之火,得水愈燔,得熱則散,內真寒而外假熱,真正之虛火也,補陽即消矣,有曰虛火宜補溫,能除大熱者,此之謂也。所謂陰虛火動者,真水虧乏,邪火妄行,神魂躁動,內外枯熱,是亦不得不謂之虛火,若補陽,則助其熱矣,有曰陽旺陰愈消,熱增水益涸者,此之謂也。所謂似火非火者,原無外火銷爍,止以真陰虧竭,泉源斷流,而致為乾枯燥旱,是又不可不名為虛火,此則腎水大傷,非純補真陰莫濟矣,有曰補陰以配陽者,此之謂也。

論脈

編輯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細、甚弱、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洪、甚實者,皆是其候。然陰陽之辨,則全以遲數二字,為損症之大關鍵,雖其遲數中,又有浮、沉、大、小、之不同,要以陰虛脈數,陽虛脈遲,不可易也。大凡數脈不及六至者,可治也。六至以上者,難治也。若數甚而再加弦緊細小,則百無一生矣。然脈數至極多,有兼滑,但見其滑愈甚者,其死愈近,以決短期,萬無或爽也。

遲不甚遲,而脈中有神者,治之甚易,可數劑取效也。遲敗之極,而微弱無神者,死在頃刻,雖大進溫補,無能為力也。

陰虛脈數,陽虛脈遲,是固然矣,及病至危篤,亦有數之至而漸緩者,以陰脫盡而陽也。又有遲之甚而轉數者,以陽敗極而陰亦漸散也。此不得視為佳兆,正死期之日促耳!

陰陽雖為對待,然世人勞損,畢竟陰虛脈數者居多,陽虛脈遲者恆少,所以但見脈數,便須認定陰虛,斷不容混。惟知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虛,而弱症思過半矣。

弦脈者,虛損最忌,又最多也。《脈經》謂之中虛,崔真人謂之土敗。以余觀之,亦遲數,蓋凡遲緩而弦者,其為中虛土敗,不待言耳!若數中兼弦,則以水枯木燥,愈燥愈弦,愈弦愈燥,並不關中土之病,即使木氣燥極,亦致凌脾,究竟補水為主。而快脾等劑,斷不可用,毫釐之失,何啻千里之差!

世人右尺虛者極多,粗工不察,動雲補火,不知火上浮則右尺必虛,不定屬腎寒也。

若不加詳審,而遽投溫熱,鮮不致誤矣。

論爪

編輯

指爪為精血之餘,凡於診候之際,若見干黃,覺有枯槁之色,則其髮膚營氣,具在吾目中,而損之微甚,亦可從此而識矣。此可於脈色之外,參觀並用,而資其工巧者也。

論嚏

編輯

凡陽虛之人,因氣虛也,陽氣既虛,即不能嚏。仲景先生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以陽虛之證,而忽見嚏者,最是回生之佳兆。」

虛損危候

編輯

虛損既成,百脈空虛,精血枯涸,使非大投補劑,何以望生?若有不能服諸補之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也,不治。

勞損吐血失血後,嗽痰不止,而極多極濁者,此其精血飲食,皆化為痰。經曰∶白血出者死,即其類也,不治。

嗽而下泄上喘者死,或嗽而肛門生 者,亦不治。

左右為陰陽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認邊難轉者,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也,嗽而左不得眠肝脹,右不得眠肺脹,皆為死症。

虛損原無外邪,所以病雖至困,終不憒亂,其有別無邪熱而忽譫妄失倫者,此神去之兆,心臟敗也,必死。

勞嗽喑啞,聲不能出,或喘急氣促者,肺臟敗也,必死。

嗽而聲啞,喉痛不能藥食者,不治。

勞損肌肉脫盡者,脾臟敗也,必死。

虛損多有筋骨疼痛,若痛至極,不可忍者,此血竭不能榮筋,肝臟敗也,必死。

勞損既久,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腎臟敗也,必死。

辨似損非損

編輯

虛損之症,必有所因。而似損非損之症,其來則驟,蓋以外感風寒,不為解散,而誤,或用溫補,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外邪郁伏,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及為潮熱咳嗽,其症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以治,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久久非損成損矣。欲辨此者,但當審其並無積漸之因。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症,則雖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也。

寒熱往來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等飲,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飲亦可。兼咳嗽者,柴陳煎。若脾腎氣虛而兼咳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熱者,仍加柴胡。

有一種血分郁滯,氣行而血不行,徒為蒸熱,俟蒸氣散,微汗而熱退者,此宜活血為主。

卷下

編輯

六味地黃丸

編輯

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腰腿酸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炒) 澤瀉(三兩) 白茯苓(三兩)丹皮(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滾湯、或淡鹽湯任下。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下八味丸亦同。

八味丸(崔氏)

編輯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疼痛等症,王太僕先生雲∶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謂也。即前六味地黃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兩。

大補元煎(新方)

編輯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症。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山藥(二錢,炒)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泄瀉者去之)枸杞(二三錢) 萸肉(一錢,畏酸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 、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

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左歸飲(新方)

編輯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二錢) 枸杞(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心熱,加元參二錢。脾熱易飢者,加芍藥二錢。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二三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

右歸飲(新方)

編輯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此方與大補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證,宜加澤瀉二錢,煎成用涼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用如前) 山藥(二錢,炒) 山萸(一錢) 枸杞(二錢) 甘草(一二錢,炙) 杜仲(二錢,鹽制) 肉桂(一二錢) 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或虛狂,或短氣者參、白朮,隨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錢。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五七分。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左歸丸(新方)

編輯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症,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 山藥(四兩,炒) 枸杞子(四兩,制) 山茱萸(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如真陰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兩。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酸痛,加鹽水炒杜仲三兩。如髒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五液皆主於腎,凡屬陰分之藥,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右歸丸(新方)

編輯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症,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 山藥(四兩,炒) 山萸肉(四兩,微炒) 鹿角膠(四兩,炒珠) 枸杞(四兩漸可加至四兩) 制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三兩,肉豆蔻三兩,面炒去油用。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症,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炮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副,以酒煮爛搗入之。

八珍湯(《局方》)

編輯

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炙)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炒)

水煎溫服。

十全大補湯

編輯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睏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即前八珍湯加黃 、肉桂各一錢。

人參養榮湯(《局方》)

編輯

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等。

人參 黃 當歸 白朮 甘草 桂心 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白芍(錢半) 遠志(五分)

加姜棗水煎服。

五福飲(新方)

編輯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隨宜,心) 熟地(隨宜,腎) 當歸(二三錢,肝) 白朮(炒,一錢,肺) 炙甘草(一錢,脾)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凡治氣血俱虛等症,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無不可也。

七福飲(新方)

編輯

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即前方加棗仁二錢,遠志三五分,制用。

獨參湯(葛氏)

編輯

治大吐大衄後,血脫氣隨,速宜益氣。

人參(二兩)

加大棗煎服,服後宜熟睡。

養心湯(《醫統》)

編輯

治體質素弱,或病後思慮過多,心痛,驚悸不寐。

歸身 生地 熟地 茯神(各一錢) 人參(錢半) 麥冬(錢半) 棗仁 柏子仁(各八分)炙甘草(四分) 五味(十五粒)

加燈心、蓮子,水煎八分服。

天王補心丹

編輯

寧心保神,固精益血,壯力強志,令人不忘,去煩熱,除驚悸,清三焦,解乾渴,育。此方之傳,未考所自,《道藏》偈雲∶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錫之此方,生地黃(四兩,洗淨) 人參 元參(各五錢,炒) 丹參 遠志肉 桔梗 白茯苓(各五錢) 五味(炒) 當歸(酒洗) 麥冬(炒) 天冬(炒) 柏子仁(炒) 酸棗仁(各一兩,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棗湯化下,食遠臨臥服,或作小丸亦可。

柏子養心丸(《集驗》)

編輯

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合眼則夢,遺泄不常。

柏子仁(鮮白不油者,以紙包,槌去油) 白茯神 酸棗仁 生地黃 當歸身(各二兩)五味子 辰砂 犀角(鎊)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午後、臨臥,各津嚼一丸。

人參固本丸(《千金》)

編輯

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赤色,短少澀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人參(二兩)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四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鹽湯下,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兩。

一陰煎(新方)

編輯

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症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症,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半)丹參(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火盛躁煩,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亦妙。

加減一陰煎(新方)

編輯

治症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盅,煎服。 如躁煩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

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二陰煎(新方)

編輯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三錢) 棗仁(二錢) 甘草(一錢,生) 元參(一錢半) 黃連(或一二錢) 茯苓(錢半) 木通(一錢半)

水二盅,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三陰煎(新方)

編輯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症,故曰三陰。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甘草(一錢,炙) 棗仁(二錢) 芍藥(三錢,酒炒)人參(隨宜)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氣虛者,加黃 一二錢。小腹陰痛,加枸杞二三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四陰煎(新方)

編輯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症。

生地(二三錢) 麥冬 芍藥 百合 沙參(各二錢) 甘草(一錢,生) 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膠一二錢,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汗多兼渴,加北味十四粒。如熱甚者,加黃柏(如易知母,更見針線,)一二錢,鹽水炒用,或元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五飲煎

編輯

(新方)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症,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山藥(二錢,炒) 扁豆(二三錢,炒) 炙甘草(一二錢) 茯苓(一錢半) 芍藥(二錢,炒黃)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隨宜) 白朮(一二錢,炒)

水二盅,加蓮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大營煎(新方)

編輯

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二錢)牛膝(一錢半) 肉桂(一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滯在經,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二錢方效。如帶濁腹痛者,加故紙一錢炒用。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乾薑一二錢。

小營煎(新方)

編輯

治血少陰虛,此性味和平之方也。

當歸(二錢) 熟地(二三錢) 芍藥(二錢,酒炒) 枸杞(二錢) 山藥(二錢,炒)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坎離交濟丹(新制)

編輯

此治心腎不交等症。

熟地(五兩,搗) 生地(三兩) 茯神(一兩半) 遠志(八錢) 阿膠(二兩,炒珠) 雞子黃(六個) 炙甘草(一兩) 蓮肉(四兩)

(此方地黃一生一熟,卻有顛倒陰陽,水火既濟之妙。茯神通心氣而下交腎,復以雞子赤入心,補離中之氣,遠志通腎氣而上交心,復以阿膠色黑,入腎,補坎中之精,俾水火渾合一氣,交相為濟,然媒合嬰 作用,全賴黃婆,故以蓮肉、甘草補土,而為交通上下之佐上先將地黃杵爛,加煉蜜丸桐子大,空心食前滾白湯送下三錢。如見微火者,加麥冬或元參二兩,隨宜用之。無寒無熱者,加菟絲子二兩,人參二兩。如心氣浮散不入於精者,加五味子一兩,茯苓一兩。

地六湯(新制)

編輯

治水虧液涸,大便秘結。

熟地(六錢) 蓯蓉(三錢,漂淡) 麥冬(三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三錢) 柏子仁(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溫服。或加砂仁五六分。

金鎖正元丹(《和劑》)

編輯

治真氣不足,遺精盜汗,目暗耳鳴,吸吸短氣,四肢酸倦,一切虛損等症補骨脂(十兩,酒浸炒) 肉蓯蓉(酒洗,焙) 巴戟(去心) 葫蘆巴(各一斤,炒) 文蛤(八兩) 茯苓(六兩,去皮) 龍骨(二兩, ) 硃砂(三兩,另研)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

金鎖思仙丹(萬氏)

編輯

治男子嗜欲太過,精血不固,此澀以去脫之劑。

蓮蕊 芡實 石蓮子(各十兩) 金櫻子膏(三斤)

上以金櫻膏入前三味藥末,和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三十丸,服久精神完固,大能延年,平時服食忌葵菜,車前。

水陸二仙丹(經驗)

編輯

治精脫腎虛,夢遺白濁等症,與補陰藥同用,甚有奇效。

金櫻膏(一斤) 用金櫻子不拘多少,入粗麻布袋內,擦去毛刺,搗爛入缸,以水沒頭宿,濾去渣,取汁以綿濾二三次,卻入銅鍋,用桑柴文火熬成膏,取起以碗瓶收貯聽用。

芡實粉(一斤)

上二味和勻,丸桐子大,每服二三百丸,空心淡鹽湯下。

固精丸(《濟生》)

編輯

治下元虛損,白濁如脂,或胞氣虛寒,腰重少力,小便無度並效。

牡蠣( ) 菟絲(酒浸,蒸炒) 韭子(炒) 龍骨( ) 北五味(炒) 白茯苓 桑螵蛸(酒炙) 白石脂( ,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固精丸(《直指》)

編輯

治腎虛有火,精滑,心神不安。

黃柏(酒炒) 知母(各一兩,酒炒) 牡蠣( ) 龍骨( ) 蓮蕊 芡實 山茱萸 遠志(制) 茯苓(各三錢)

上為末,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家韭子丸(《三因》)

編輯

治少長遺溺,及男子虛劇,陽氣衰敗,小便白濁,夜夢遺精,此藥補養元家韭子(六兩,炒) 鹿茸(四兩,酥炙)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熟地 當歸(各二兩) 菟絲(酒煮) 巴戟(各一兩半) 杜仲(炒) 石斛 桂心 乾薑(各一兩,炮)

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加至百餘丸,食前溫酒任下。

豬肚丸(經驗)

編輯

止夢遺泄精,進飲食,健肢體,此藥神應,瘦者服之自肥,莫測其理。

白朮(五兩,面炒) 苦參(白者,三兩) 左牡蠣(四兩, 研)

上為末,用雄豬肚一具,洗淨,以瓷罐煮爛,木石臼搗如泥,和藥再加肚汁搗半日,丸如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日進三服,米飲送下。久服自覺身肥,而夢遺永止。

秘元煎(新方)

編輯

治遺精帶濁等病,此方專主心脾。

遠志(八分,炒) 山藥(二錢,炒) 芡實(二錢,炒) 白朮(一錢半,炒) 棗仁(二錢碎) 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人參(一二錢) 五味(十四粒,畏酸者去之) 金櫻子(二錢,去核)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此治久遺無火,不痛而滑者,乃可用之。如尚有火覺熱者,加苦參一二錢。如氣大虛者,加黃 一二三錢。

固陰煎(新方)

編輯

治陰虛滑泄,帶濁淋遺,及經水因虛不固等症,此方專主肝腎。

人參(隨宜) 熟地(三五錢) 山藥(二錢,炒) 山萸(錢半) 遠志(七分,炒) 甘草(一二錢,炙) 菟絲(二三錢,炒) 五味(十四粒)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虛滑遺甚者,加金櫻子肉二三錢,或醋炒文蛤一錢,二個。如陰虛微熱而精血不固者,加川續斷二錢。如下焦陽氣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補骨脂、吳茱萸之類,隨宜用之。如肝腎血虛,小腹痛而血不歸經者,加當歸二三錢。如脾虛多濕,或兼嘔惡者,加白朮一二錢。如氣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錢。如兼心虛不眠,或多汗者,加棗仁二錢炒用。

苓術菟絲丸(新方)

編輯

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睏倦等症。

白茯苓 白朮(米泔洗炒) 蓮肉(各四兩) 五味(酒蒸) 山藥(各二兩,炒) 杜仲(三兩,十兩)

上用山藥末,以陳酒煮糊為丸桐子大,空心滾白湯,或酒下百餘丸。如氣虛神倦不能收攝,有加人參三四兩尤妙。

補中益氣湯(東垣)

編輯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症。

人參 黃 (炒) 白朮(炒) 甘草(各一錢半,炙)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補陰益氣煎(新方)

編輯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寒熱 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山藥(二三錢,酒炒) 陳皮(一錢) 熟地(三五錢或用至

水二盅,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舉元煎(新方)

編輯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 黃 (各三五錢,炙) 炙甘草(一二錢) 升麻(五七分,炒) 白朮(一二錢,炒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乾薑,隨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二個,或文蛤七八分。

歸脾湯(《濟生》)

編輯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最宜用之。

人參 黃 白朮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

水二盅,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服。

景岳先生雲∶此湯之用木香,特因鬱結疼痛者設,如無痛郁等症,必須除去木香,以燥,豈不於氣虛血動者為尤善乎?又遠志味辛,氣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熱者,亦宜酌用。

加味歸脾湯(薛氏)

編輯

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即前方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生脈散(《醫錄》)

編輯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肢體痿弱,腳軟眼黑等症。

人參(五錢) 麥冬 五味(各三錢)

水煎服。

百合固金湯

編輯

熟地 生地 麥冬 當歸 芍藥 百合 貝母 元參 桔梗 甘草

烏賊魚骨丸(《內經》)

編輯

治血枯經閉。

烏賊魚骨(四兩,去甲) 茹(一兩,即茜根)

上為末,以雀卵搗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或十丸,鮑魚煎湯下,以飯壓之。鮑魚即今之淡乾魚也。

五物煎(新方)

編輯

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難經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症。

當歸(三五七錢) 熟地(三四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 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盅半,煎服。兼胃寒或嘔惡者,加乾薑炮用。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之類。

理中湯(仲景)

編輯

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人參 白朮(炒) 乾薑(炒) 炙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數切,用水八升,煎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理陰煎(新方)

編輯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等症,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當用理陰大營之類。欲知調補,當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症。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乾薑(一二三錢,炒黃) 或加桂一二錢。

水二盅,煎七八分,熱服。若治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一錢半,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肉豆蔻、附子之屬。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四味回陽飲(新方)

編輯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制附子(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炮乾薑(二三錢)

水二盅,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六味回陽飲(新方)

編輯

治陰陽將脫等症。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制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歸身(三錢,泄瀉或血動者,代以冬術,多多益善)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 四五錢,或一兩,或冬術三泄瀉者,加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虛陽上浮者,加茯苓二錢。如肝經郁滯者,加肉桂二三錢。

溫胃飲(新方)

編輯

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髒寒嘔惡,胎氣不安等症。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一二錢或一兩,炒) 扁豆(二錢,炒) 陳皮(一錢,或不用) 乾薑(一二三錢,炒焦) 炙甘草(一錢) 當歸(一二錢,滑泄者不用)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下寒帶濁者,加破故紙一錢。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屬。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如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如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一二錢。

如脾胃虛極,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參術,仍加胡椒二三分許,煎熟徐徐服之。

鎮陰煎(新方)

編輯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厥冷,危在頃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也。如治格陽喉痹上熱者,當以此湯冷服。

熟地(一二兩) 牛膝(二錢) 甘草(一錢,炙) 澤瀉(錢半) 肉桂(一二錢) 制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水二盅,速煎服。如兼嘔惡者,加乾薑炒黃一二錢。如氣脫倦言,而脈弱極者,宜速速多加人參,隨宜用之。

壽脾煎(新方)

編輯

一名攝營煎。治脾虛不能攝血等症,凡憂思郁怒、結勞,及誤用攻伐等藥,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或婦人無火崩淋等症。凡兼嘔惡,尤為危候,速宜用此。單救脾氣,則統攝固而血自歸源。此歸脾湯之變方,其效如神。若犯此症,而再用寒涼,則胃氣必脫,無不即斃者。

白朮(二三錢) 當歸(二錢) 山藥(二錢) 棗仁(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志(三五分,制) 炮乾薑(一二三錢) 蓮肉(二十粒,去心炒) 人參(隨宜一二錢,急者用一兩)

水二盅煎服。如血未止,加烏梅二個。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錢半亦可。滑者,加醋炒文蛤一錢。下焦虛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錢為末,攪入藥中服之。氣虛甚者,加炙黃二三錢。氣陷而墜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補骨脂一錢炒用。

陽虛畏寒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錢。血去過多,陰虛氣餒,心跳不寧者,加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

一氣丹(新方)

編輯

治脾腎虛寒,不時易瀉,腹痛陽痿,怯寒等症。此即參附湯之變方。

人參 制附子(各等分)

煉白蜜丸如綠豆大,每用滾白湯送下三五分,或一錢。凡藥餌不便之處,或隨途次,隨帶此丹最妙。

六氣煎(新方)

編輯

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症。

黃 (炙) 肉桂 人參 白朮 當歸 炙甘草

水煎服。

保陰煎(新方)

編輯

治男婦帶濁遺淋,色赤帶血,脈滑多熱,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經期太早,凡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症。

生地 熟地 芍藥(各二錢) 山藥 川續斷 黃芩 黃柏(各錢半) 生甘草(一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小水多熱,或兼怒火動血者,加焦梔子一二錢。如夜,加地骨皮錢五分。如肺熱多汗者,加麥冬、棗仁。(恐棗仁與肺熱非宜,不如用桑葉為妥。)如血熱甚者,加黃連一錢五分。如血虛血滯,筋骨腫痛者,加當歸二三錢。如氣滯而痛,去熟地,加陳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屬。如血脫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錢,或烏梅一二個,或百藥煎一二錢,文蛤亦可。

如少年或血氣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藥。如肢節筋骨疼痛或腫者,加秦艽、丹皮各

抽薪飲(新方)

編輯

治諸凡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 黃柏(各一二錢) 枳殼(錢半) 澤瀉(錢半) 細甘草(三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內熱甚者,冷服更佳。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天花粉以解之。熱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蕊、黃連以清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實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草龍膽、車前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門冬、生地、芍藥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實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徙薪飲(新方)

編輯

治三焦凡火,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劑,其甚者,宜抽薪飲陳皮(八分) 黃芩(二錢) 麥冬 芍藥 黃柏 茯苓 牡丹皮(各錢半)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多鬱氣逆傷肝,脅肋疼痛,或致動血者,加青皮、

清化飲(新方)

編輯

治血熱妄行,陰虧,諸火不清等症。

芍藥 麥冬(各二錢) 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各二三錢) 石斛(一錢)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覺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錢五分。熱甚而渴或頭加石膏一二三錢。下熱便澀者,加木通一二錢,或黃柏、梔子、皆可隨症用之。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一二錢。

秦艽鱉甲散

編輯

治風勞骨熱盜汗。

秦艽 知母 當歸 鱉甲 烏梅 青蒿 柴胡 地骨

柴胡梅連丸

編輯

治同上。

柴胡 前胡 烏梅 胡連 豬脂 豬髓 童便 韭白

逍遙飲(新方)

編輯

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沖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二三錢) 芍藥(錢半) 熟地(三五錢) 棗仁(二錢,炒) 茯神(錢半) 遠志(三五分,制) 炙甘草(一錢) 陳皮(八分)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虛者,加人參一二錢。如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金水六君煎(新方)

編輯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症,神效。

當歸(二錢) 熟地(三五錢) 陳皮(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貝母丸(新方)

編輯

消痰熱,潤肺止咳,或肺癰肺痿,乃治標之妙劑。

貝母一兩,為末,用沙糖或蜜,和丸龍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兩,宜加百藥煎、蓬砂、天竺黃各一錢,佐之尤妙。如無百藥煎,即炒醋文蛤一錢亦可,或粟殼亦可酌用。若治肺癰,宜加白礬一錢,同貝母丸服,如前最妙。

一柴胡飲(新方)

編輯

一為水數,從寒散也。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症,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須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 黃芩(錢半) 芍藥(二錢) 生地 陳皮(各錢半) 甘草(八分)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連翹一二錢隨宜。如外邪甚者,加防風之。如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一二錢。如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錢,熱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二柴胡飲(新方)

編輯

二為火數,從溫散也。凡遇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髒氣素平無火,或時逢寒勝之令,本無內熱等症者,皆不宜妄投涼藥,以致寒滯不散,宜此主之。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細辛(一二錢) 濃朴(錢五分) 生薑(三五七片) 柴胡(一錢半或二三錢) 甘草(八分)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邪盛者,可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之屬,擇而用頭痛不止者,加川芎一二錢。如多濕者,加蒼朮。如陰寒氣勝,必加麻黃一二錢,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飲(新方)

編輯

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凡人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 芍藥(錢半) 炙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生薑(五七片) 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四柴胡飲(新方)

編輯

四為金數,從氣分也。凡人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六脈緊數微細,正不勝邪等症,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七片) 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 人參(二三錢或五七錢,酌而用之)

水二盅,煎七八分,溫服。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新方)

編輯

五為土數,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與四柴胡飲相表里,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柴胡(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白朮(二三錢) 芍藥(錢半,炒用)炙甘草(一錢) 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薑三五七片,或炮乾薑一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正柴胡飲(新方)

編輯

凡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 瘧初起等症,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二三錢) 防己(一錢) 陳皮(錢半)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片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熱服。如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如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錢惡者,加半夏一錢五分。如濕勝者,加蒼朮一錢。如胸腹有微滯者,加濃朴一錢。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服之,或蘇葉亦可。

柴陳煎(新方)

編輯

治傷風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等症。

柴胡(二三錢) 陳皮(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七片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勝者,加細辛七八分。如風勝氣滯者,加蘇葉一。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黃一錢五分。氣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錢。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五七

麥煎散

編輯

鱉甲 乾漆 大黃 生地 柴胡 赤苓 石膏 白朮 甘草 小麥

思則火結心包,加常山以開其結。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