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水金鑑 (四庫全書本)/卷133
行水金鑑 巻一百三十三 |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三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國家定鼎燕京嵗漕東南四百萬石由江涉淮入黃河進董口由徐塘口經泇河㑹通河衛河遡大通河以達京師康熙七年董口淤運道改由駱馬湖十八年駱
馬湖淺挑皂河口接溫家口達徐塘口遞年修築挑濬所有執掌事宜備載於後至支河及湖泉閘壩有裨運道者亦附載焉 〈大清㑹典〉
大通河即潞河舊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過榆河㑹一畝馬眼諸泉匯為七里濼東貫都城由大通橋而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凡一百六十餘里自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四十里中設六閘蓄水以濟輓運設閘夫一百二名康熙十九年遣官挑濬通州至天津河道天津以南仍令總河挑濬 〈大清㑹典〉白河去通州二百里源出闗外經密雲縣南流過通州合通惠榆渾諸河至直沽㑹衛河入海 〈大清㑹典〉衛河舊名御河源出河南輝縣蘓門山東北㑹淇漳諸水過臨漳分流為二其一北出經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東北出臨清合㑹通河至直沽㑹白河入海此水既濟北河運道兼溉輝安河內三縣民田故於源頭建仁義禮智信五閘隨時啟閉漕運民田均有利焉 〈大清㑹典〉
㑹通河自臨清迤南至濟寧州元初由任城〈即濟寜〉開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復自安民山西南開渠由夀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絶濟直歸漳衛明洪武間河決原武縣黒羊山由舊曹州鄆城縣兩河口漫過安山湖而㑹通漸淤永樂初遣官疏鑿元人故道乃於東平州戴村築壩遏汶水使西流盡出南旺至分水龍王廟分為二四分南流以接徐沛六分北流以達臨清相地勢髙下増修閘座以時啟閉 國朝時加修濬運道利焉 〈大清㑹典〉
明初運道經徐州呂梁二洪懸流三十丈水險害運後開泇河自夏鎭達董口共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三百三十里建良城臺莊侯遷頓莊丁家廟萬年莊張家莊徳勝等閘 國朝於韓莊閘西岸増築石隄漕運安行 〈大清㑹典〉
淮揚運河由瓜洲儀眞迤北至清江浦天妃閘皆運道所經明永樂間通淮河為運道於淮安府東南高家堰上築隄以防淮水東注又自府北鑿河蓄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里曰清江浦乃漕運由江入淮要道建清江等閘遞相啟閉 本朝康熙九年大修淮揚隄岸並髙郵州東西二隄決口十年挑濬淮揚裏河十一年大修髙家堰並歸仁隄十四年邵伯隄決次年工成而淮楊兩岸隄潰田舎皆沒遣官查勘又山東厰等處衝決歸仁隄七堡八堡漫溢嵗餘工竣十六年大修江南河道於洪澤湖下流髙家堰以西至清口一帶河身兩傍各挑引水河一道自運河西岸歴七里墩至周橋閘北共築隄一萬二千八百餘丈自周橋閘至翟家壩築隄三十二里並堵髙良澗決口三十四處自清口至清水潭大加挑濬十七年增築髙家堰隄又從文華寺挑濬至七里閘以為運口並大修清江浦大小閘座十八年大修歸仁隄塞清水潭決口更挑新河一道改名永安又塞翟家壩決口十九年山清髙寶江都漫決五十餘處加築山陽潘家窪遙隄挑永安新河並髙郵城南淺工又加挑南岸大引河及改建運口大石閘令糧船由七里新莊二閘出口二十一年大修工竣
命大臣科道查勘仍令河道大小各官修築二十五年特發帑金遣大臣修濬下河海口 〈大清㑹典〉
支河 榆河源出昌平州南月兒灣下流為沙河㑹清河經順義縣入白河 〈大清㑹典〉
盧溝河源出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發為渾泉〈即渾河〉㑹桑乾河〈河源出馬邑之金龍池百湖湧泉東下㑹盧溝河〉及雲中諸水經太行山入宛平縣界東南至看舟口分為二派一東流至通州髙麗莊入白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至丁字沽入運河 〈大清㑹典〉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泰戲山歴代崞等州縣東流經眞定府南至武邑縣合漳水又東北流至坌河口入運河 〈大清㑹典〉
胡良河在涿州自拒馬河分流至通州東入渾河 〈大清㑹典〉
琉璃河在良鄉縣自磁家務發源潛流地下至良鄉東入渾河 〈大清㑹典〉
汶河一出新泰縣宮山之下曰小汶河一出泰安州仙臺嶺一出萊蕪縣原山一出縣寨子村俱至靜封鎭合流曰大汶河遶出徂徠山之陽而小汶來㑹經寧陽縣北堽城歴汶上東平東阿又東北五百里入海元時於堽城之左築壩遏汶入洸南流至濟寧合泗沂以達於淮明築壩戴村遏汶水盡出南旺南北分流以濟運道而汶之為利直與江淮黃河埒矣 〈大清㑹典〉
洸河出寜陽縣堽城繞縣南流三十里㑹寧陽諸泉又六十里經濟寧城東與泗合出天井閘河 〈大清㑹典〉沂河源出曲阜縣尼山西南分流為二俱與泗合由塂里河出師家莊閘河又有出沂水縣艾山者㑹蒙隂沂水諸泉與沂山之汶合流至邳州入淮 〈大清㑹典〉泗河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發故名泗水西流至兗州府城東又南流經橫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外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水南流明時増修閘洞夏秋水漲啟閘使南流出師家莊閘冬春水㣲則閉閘遏水入城出濟寧天井閘 〈大清㑹典〉
濟河即沇水也發源河東垣曲縣王屋山下既見而伏東出河南濟源縣東西分流至溫縣而合歴虢公亭西南入於河復溢而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北會於汶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壩傍有河曰黒風口西通濟流並入運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繞太行山麓至河南原武縣黒陽山與河汴合流至徐州入運河共長一百三十五里隄岸八十一里 〈大清㑹典〉丹河發源自白姑山由河內縣境直入衛河共長四十里〈以上諸河〉
湖泉之水導引蓄洩皆以濟漕為運道所闗徐沛山東諸湖在運河東者儲泉以益河之不足曰水櫃在運河西者分漲以洩河之有餘曰斗門而淮揚諸湖即為運道其山東新舊各泉可引以濟漕者派分為五入汶河為分水派入泗沂濟及天井閘漕河為天井派入白馬河及南陽棗林魯橋閘河為魯橋派入南陽新河為新河派即沙河派入邳州河為邳州派其間有淤涸者有増修者詳載以備考焉 〈大清㑹典〉
安山湖在東平州界運河西岸今廢為民田 〈大清㑹典〉
南旺湖在汶上縣周圍一百五十餘里漕渠貫其中西岸為西湖東岸為東湖汶水自東北來界分東湖為二二湖之下北為馬踏湖南為蜀山湖又南為馬場湖各湖通連無間東西湖中為長隄二西隄設斗門為減水閘十有八隨時啟閉每二年一大挑一年一小挑焉〈大清㑹典〉
馬場湖周圍四十里舊有隄嵗久沖潰與運河相通河水稍盈即洩入湖每致淺涸明時築長隄六十里內外植栁更置減水閘五座運河易盈湖水亦有蓄洩〈大清㑹典〉
南陽湖在滕縣魚臺縣界內即獨山湖周圍七十六里遇河水微弱自南陽北新挑河口放水濟漕 〈大清㑹典〉
昭陽湖周圍八十餘里在滕沛魚臺三縣界內舊設減水閘十四座〈今存四〉遇河水泛漲啟閘洩水下達㣲山等湖以濟韓莊閘東泇河運道 〈大清㑹典〉
赤山湖微山湖呂孟湖張莊湖四湖相連長八十里在徐州界由韓莊閘入運河 〈大清㑹典〉
蛤蟃湖連汪湖周湖栁湖俱在邳州今廢 〈大清㑹典〉駱馬湖在宿遷縣界周圍一百五十餘里康熙七年董口淤漕艘取道於湖時有風濤之險十八年黃河北決湖漸涸乃於湖西皂河口另濬新河接溫家溝行運此湖遂廢其茅茨黃墩侍邱倉基埠子等湖並淤 〈大清㑹典〉
大莊湖崔鎮湖在桃源縣今淤 〈大清㑹典〉
杜村湖萬家湖在清河縣今廢 〈大清㑹典〉
洪澤湖在山陽縣界合泥墩諸湖為一上承鳯泗諸水達清口㑹黃河入海又引入運河濟漕注於江 〈大清㑹典〉
管家湖在淮安府城西今淤為田舊有長隄見存隨時修築束運河水勢以濟輸輓 〈大清㑹典〉
白馬湖長三里汜光湖即寶應湖長三十里界首湖即津湖長三里在寶應縣新開湖長三十五里在髙郵州邵伯湖長十八里在江都縣諸湖延袤髙寶以抵州上下相接〈以上諸湖大清㑹典〉
東平州泉三十五〈舊十四新二十一〉安圈泉 吳家泉 張貨郎泉 王老溝泉 大黃泉 小黃泉 席橋泉 淨泉 源泉 冽泉 杷頭泉 獨山泉 鐡鈎觜泉坎河泉 髙嘉泉〈巳下新〉浮文泉 大成泉 半畝泉小玉泉 郝家泉 安宅泉 巻耳泉 泠和泉 髙家泉 餴饎泉 雙明泉 徐家泉 三眼泉 勝水泉 單眼泉 口頭泉 神瀵泉 遊龍泉 湧泉孫泉〈已上諸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
汶上縣泉七〈舊三新四〉龍鬬泉 濼澢泉 雞爪泉 老源頭泉〈已下新〉薛家溝泉 趙家泉 馬莊泉〈已上諸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
平隂縣泉一〈舊〉栁溝泉〈入汶〉
滋陽縣泉十四〈舊八新六〉東北新泉 闕黨泉 古溝泉負假泉 上蔣詡泉 下蔣詡泉 西北新泉 驛後新泉 紙房頭泉〈巳下新〉三義泉 既濟泉 惠泉 照星泉 元對泉〈巳上諸泉俱滙濟由濟寧入馬湖出安居斗門閘入漕〉
鄒縣泉十四〈舊十一新三〉鱔眼泉 程家莊泉 孟母泉陳家溝泉 白馬泉 岡山泉 黃港溝泉 淵源泉栁青泉 馬山泉 三角灣泉 白莊泉〈巳下新〉屯頭泉新泉〈巳上諸泉俱匯泗出魯橋閘入漕舊有勝水泉今廢〉
曲阜縣泉二十八〈舊十八新十〉橫溝泉 埠下泉 新安泉變巧泉 映安泉〈新〉城北新泉〈新 六泉俱匯泗流至金口壩由濟寧入〉
〈馬湖出安居斗門閘入漕〉 青泥泉 栁青泉 車輞泉 逵泉茶泉 雙泉 曲水詠歸泉 溫泉 連珠泉 新
泉 曲溝泉 濯纓泉 文獻泉 蜈蚣泉 兩觀泉〈已下新〉城南新泉 洙泗河泉 近溫新泉 黑虎泉浴沂泉 通沂泉 近逵泉〈已上諸泉俱由沂匯泗流至魯橋閘入漕舊有鄒村泉栁莊泉今廢〉
泗水縣泉七十八〈舊五十三新二十五〉趵突泉 珍珠泉 淘米泉 黑虎泉〈四泉俱出陪尾山林泉寺左匯為泗源〉繁星泉 白石泉蓮花泉 新開泉 栁音泉〈即響水泉〉紅石泉 甘露泉卞莊泉 三台泉 湧珠泉 奎聚泉 甘露新泉石竇泉 琵琶泉 潘坡舊泉 潘坡新泉 黃陰泉吳家泉 杜家泉 曹家泉 蔣家泉 里老溝泉石井泉 鮑村泉 合徳泉 趙家泉 龜陰泉
龜眼泉 龜尾泉 東巖石縫泉 城南珍珠泉 黃溝泉 岳陵泉 石河泉 璧溝泉 大玉溝泉 小玉溝泉 蘆城泉 西巖石縫泉 三角灣泉 雪花泉 新開第二泉 天井泉 醴泉 醴前泉 七里溝泉 馬莊泉 馬跑泉 魏莊泉 泰來泉〈已下新〉小鮑村泉 膏湧泉 蔭出東小泉 雙晶泉 涓涓泉石壑泉 瑀泉 留思泉 石液泉 雙石縫泉
小黃陰泉 蔭出西小泉 三水泉 卞橋泉 變巧泉 西奎聚泉 西甘露泉 黃花泉 醴橋泉 龍澤泉 泗勝泉 小黃溝泉 激雪泉 珠澤泉〈已上諸泉俱匯泗水由金口壩北入黑風口繞濟寜入馬湖出安居斗門閘入漕〉
滕縣泉三十二〈舊十八新十四〉北石橋泉 大烏泉 涼水泉〈新〉嶧莊泉〈新 四泉俱入溫水湖濟運〉三里泉 七里泉〈新 二泉由滿家口入運〉絞溝泉 趙溝泉 荊溝泉 趵突泉 劉溝泉五花泉〈已下新〉大沸泉 小沸泉 西荊溝泉〈九泉俱由姚家口入運〉南石橋泉 雙泉〈新 二泉由鮕魚入運〉玉花泉 魏家莊泉黃溝泉 白山泉 馬蹄泉〈新 五泉俱由劉昌莊入運〉三山泉溫水泉 黃家泉 三界灣泉 龍灣泉 蕊珠泉
〈新〉大勝泉〈新〉雙勝泉〈新 八泉俱由彭口入運〉粲星泉〈新由張阿村入運〉呂蒙泉〈新入㣲山湖濟運〉
嶧縣泉十〈舊五新五〉許由泉 溫水泉 搬井泉〈三泉俱由彭口入運〉龍王泉〈由萬年閘入運〉許池泉 滄浪泉〈新〉石室泉〈新 三泉俱由大泛口入運〉牛山泉〈新由徳勝閘入運〉巫山泉〈新由侯遷閘入運〉侯孟泉〈新由張莊閘入運〉
寧陽縣泉十五〈舊十二新三〉龍魚泉 龍港溝泉 魯姑泉濼澢泉〈四泉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蛇眼泉 張家泉 井泉 三里溝泉 古泉 栁泉 金馬莊泉 古城泉 日淵泉〈已下新〉新電泉 羅星泉〈巳上諸泉俱匯洸河由濟寧入馬湖出安居斗門入漕〉魚臺縣泉二十〈舊十四新六〉東龍泉 平山泉 古泉 廉家潭泉 西龍泉 聖母池泉 何家泉〈巳下新〉六小泉小龍泉 有本泉 聖裔泉〈巳上諸泉俱匯𤢜山湖入利建閘濟運〉黃
良泉 廟前泉 滕家泉 河頭泉 髙家東泉 髙家西泉 陳家泉 中溢泉 勝水泉〈新 已上諸泉俱匯棗林閘南新河入漕〉
濟寧州泉四〈舊三新一〉蘆溝泉〈入南陽閘河〉拓基泉〈入棗林閘河〉馬陵泉〈入魯橋閘河〉洗筆泉〈新 由在城閘入漕〉
泰安州泉六十四〈舊三十七新二十七〉板橋灣泉 皂泥溝泉鯉魚溝泉 清泉 鐡佛堂泉 范家灣泉 周家灣泉 風雨泉 馬兒溝泉 梁子溝泉 朩頭溝泉龍灣泉 張家泉 梁家莊泉 上泉 馬蹄泉 臭泉 溯港溝泉 水磨泉 狗跑泉 報恩泉 陷灣泉 胡家港泉 馬黃溝泉 龍王泉 濁河泉 斜溝泉 羊舎泉 北滾泉 順河泉 韓家莊泉 力溝泉 東栁泉 神泉 西栁泉 龍堂泉 水波泉大興橋泉〈已下新〉水泉 小栁泉 鬭泉 鳯凰泉
滄浪泉 坤溫泉 涼泉 明堂泉 搬到井泉 惠泉 新興泉 新茶出泉 眞溝泉 香城泉 皮狐泉 雲潭泉 白土涯泉 靈應泉 廣生泉 良甫泉 金星泉 黑虎泉 海旺泉 吳家溝泉 坡里泉 石縫泉〈已上諸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舊有東西顔謝二泉今廢〉
新泰縣泉三十六〈舊十四新二十二〉南陳泉 魏家泉 南師泉 名公泉 張家溝泉 公家莊泉 孫邨泉 西周泉 名灣泉 和莊泉 西都泉 古河泉 劉杜泉 靈槎泉 栁溝泉〈已下新〉新西周泉 賈周泉 路踏泉 太公泉 北陳泉 嘯泉 周家泉 北流泉北鮑泉 崖頭泉 劉都泉 里橋泉 黃水灣泉紅河泉 大峪泉 金溝泉 釣魚臺泉 萬歳泉構溝泉 髙峪泉 杏山泉〈巳上諸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
肥城縣泉十二〈舊九新三〉清泉 拖車泉 鹽河泉 董家泉 臧家泉 吳家泉 王家泉 開河泉 馬房泉聖㑹泉〈巳下新〉震澤泉 引兊泉〈巳上諸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
萊蕪縣泉四十六〈舊十七新二十九〉小龍灣泉 湖眼泉 蓮花池泉 郭娘錦泉 牛王山泉 鵬山泉 烏江岸泉 鎭里泉 趙家莊泉 王家溝泉 半壁店泉海眼泉 雷家莊泉 水河泉 魚池泉 新興泉北海眼泉 片錦泉〈巳下新〉青陽港泉 賀家灣泉 逯馬河泉 坡里泉 大龍灣泉 盧家溝泉 青泥溝泉 韓家港泉 坡草泉 張家灣泉 西碧泉 朱家灣泉 北夾溝泉 星坡泉 青橋泉 沙灣泉龍興泉 連珠泉 雙龍泉 垂楊泉 李家灣泉涼坡泉 黒龍泉 老龍泉 西夾溝泉 大龍泉助沙泉 斜里泉〈已上諸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
蒙陰縣泉四〈俱新〉卞莊泉 官橋泉 海眼泉 葛溝泉〈四泉俱匯汶出南旺分水口入漕 巳上諸泉 大清㑹典 薈蕞雲相傳山東諸泉皆濟水伏流故元明以前凡屬泉源皆入於濟茲 大清㑹典並注入漕道因連諸湖而悉録之不嫌與前例相左也〉
宛平縣〈閘六〉玉泉新閘〈康熙二十二年建〉青龍閘 白石閘 廣源閘 髙梁閘 澄清閘
大興縣〈閘四〉新建閘 慶豐閘 平津上下二閘
通州〈閘四壩一〉普濟閘 南浦閘 滾水閘 通流閘 石壩〈舊普濟通流俱有上下二閘今各廢其一又有土橋廣利二閘亦廢〉
臨清州〈閘二〉南板閘 新開上閘〈舊有㑹通臨清沙灣潘官屯觀音嘴五閘今廢〉清平縣〈閘一〉戴家灣閘〈舊有李家口魏家口二減水閘今廢〉
堂邑縣〈閘五〉梁家鄉閘 土橋閘 土橋南閘 土橋北閘 新開口閘〈舊有土城中閘二減水閘今廢〉
博平縣〈舊有減水閘五座今廢〉
聊城縣〈閘十〉通濟橋閘 李海務閘 周家店閘 西栁行閘 裴家口減水閘 方家口閘 李家口減水閘耿家口閘 永通閘 呂家灣閘〈舊有龍灣閘官窯口閘今廢〉
陽穀縣〈閘六〉七級上下二閘 阿城上下二閘 荊門上下二閘
寧陽縣〈壩一〉堽城土壩〈舊有洸河東西二閘今廢〉
滋陽縣〈壩一〉金口石壩〈上建閘門五座 舊有土婁杏林二閘今廢〉
鄒縣〈舊有港里積水閘小閘久廢〉
東阿縣〈閘一〉通源閘
夀張縣〈閘一〉沙灣減水閘〈舊名積水閘 舊有師家壩野豬腦堰今廢〉
東平州〈閘四壩二〉戴村閘 戴家廟閘 安山閘 靳家口閘 戴村壩 坎河口隄壩〈舊有魚營減水閘安山湖東西二小閘今廢〉汶上縣〈閘十三〉開河閘 寺前舗閘 南旺上閘 南旺下閘 焦欒減水閘 張全減水閘 劉元減水閘彭秀減水閘 邢家減水閘 常家口減水閘 闗家口減水閘 李泰口減水閘 袁家口閘〈舊有孔家田家口二減水閘界首石口二積水閘今廢〉
嘉祥縣〈閘一〉利運閘〈舊廢康熙十九年修復〉
鉅野縣〈閘一〉通濟閘〈舊有長溝減水閘今廢〉
濟寧州〈閘十二〉天井閘 在城閘 趙村閘 石佛閘新店閘 新閘 仲家淺閘 師家莊閘 上新閘中新閘 下新閘 棗林閘〈舊有魯橋閘四里灣減水閘今廢〉
濟寧衛〈閘二〉十里舖平水閘 安居平水閘〈舊有永通減水閘五里營平水閘今廢〉
魚臺縣〈閘七〉新河十四減水閘〈今存四餘俱廢〉南陽閘 邢莊閘利建閘〈即宋家口閘 舊有蘓家壩今廢〉
滕縣〈閘五壩五〉朱姬莊西岸閘 張阿南岸閘〈巳上二閘康熙十六年建〉修永閘〈康熙二十二年建〉佃戶屯減水閘 三洞閘 東邵壩王家口壩 豸裏壩 宋家壩 黃甫壩
嶧縣〈閘九隄一〉臺莊閘 湖口減水閘 徳勝閘 張莊閘萬年閘 丁廟閘 頓莊閘 侯遷閘 韓莊閘〈西岸〉
〈石隄順治十六年築〉
沛縣〈閘三壩三〉珠梅閘 楊莊閘 夏鎭閘 薛河口石壩沙河口壩 懽城壩〈舊有留城滿家馬家橋西栁莊四閘今廢〉
徐州〈閘一壩一〉蘓家山閘〈康熙二十三年建〉大谷山壩〈康熙十七年建舊有黃家梁境內華古洪四閘徐州洪呂梁洪二石壩今廢〉
碭山縣〈壩一〉毛城舖減水壩
邳州〈壩二〉馬莊集減水壩〈康熙十九年築〉萬家莊減水壩〈康熙十九年築舊有匙頭灣減水閘今廢〉
宿遷縣〈壩四〉皂河石壩〈康熙十八年築〉朱家堂石壩〈康熙十九年築〉溫家廟石壩〈康熙十九年築〉歸仁隄石壩〈康熙二十年築〉
桃源縣〈壩一〉支河壩〈康熙六年建 舊有馬厰坡減水閘又崔鎭徐昇季太三義古城五減水壩今廢〉
清河縣〈閘三壩四〉新莊閘 七里閘 運口大石閘〈康熙二十年建〉天妃壩 張家莊減水壩〈康熙十八年築〉王家營減水壩〈康熙十八年築〉西王家營減水壩〈康熙十九年築舊有通濟閘今廢〉
山陽縣〈閘五壩七隄一〉清江龍汪閘 永利閘 興文閘 涇河閘 越河小閘 武家墩壩 髙良澗壩 周家橋壩 古溝東壩 古溝西壩 鳯陽厰石壩 塘埂壩〈巳上七壩俱康熙十九年築〉髙家堰石堤〈舊有板閘福興永清窯灣四閘方家新建仁義禮智六壩俱廢〉
安東縣〈壩二〉蓮花庵壩〈康熙二十年築〉茒良工減水壩〈康熙十九年築〉寶應縣〈閘十四壩一〉 濟河南閘 𢎞𢎞濟河北閘 長沙溝減水閘 朱馬灣減水閘 劉家堡南減水閘 永安閘〈巳下七閘即江橋北等減水閘〉孫家小閘 黃浦東隄雙閘 子嬰雙閘 氾水小閘 黃浦西隄雙閘〈康熙十一年建〉子嬰溝減水壩〈康熙十九年築 舊有力清閘劉家堡西隄二閘今廢〉
髙郵州〈閘十一壩六〉康濟河南閘 康濟河北閘 琵琶閘通湖橋閘 新中隄四減水閘〈內第三閘沖廢〉界首減水閘
〈順治六年建〉通湖淺水閘〈康熙十九年建〉火燒閘 五里閘 車邏滾水壩〈舊為減水閘康熙十二年改築已上即城南河隄三減水閘〉五里滾水壩〈康熙十二年築〉八里舖減水壩〈康熙十九年築〉南闗滾水大壩 柏家墩滾水壩 永平港東隄滾水壩〈已上三壩俱康熙二十年築 舊有蛤蜊壩今廢〉
江都縣〈閘十五壩二〉廣惠閘 通惠閘 芒稻河東減水閘芒種河西減水閘 露筋鎭頭淺閘 四淺大閘 四
淺二減水小閘 楊子橋閘 馬家渡閘 灣頭鎭閘〈即灣頭滾水壩康熙十六年改建〉邵伯九減水閘〈今存第四閘與金灣三閘餘俱廢〉鰍魚口滾水壩〈康熙十九年築〉金灣三閘南滾水壩〈康熙二十四年築 舊有沙壩閘裔家閘馬家渡閘南潭閘今廢〉
儀眞縣〈閘四〉響水閘 通濟閘 羅泗閘 攔潮閘〈舊有五壩又有新壩俱廢〉
泰州〈壩一〉徐家壩
丹徒縣〈舊有大犢山閘今廢〉
丹陽縣〈舊有黃泥壩今廢以上諸閘壩 大清㑹典〉
行水金鑑巻一百三十三
<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行水金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