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西夏紀
卷二十二
作者:戴錫章 民國
卷二十三

卷二十二 編輯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遼壽隆七年) 編輯

西夏稱永安三年

春正月,遼道宗洪基薨。孫延禧即位,是為天祚,改是年為乾統元年。(《遼史·道宗本紀》)夏五月,遣使如宋,進助山陵。

宋葬欽聖憲肅皇太后、欽慈皇太后於永裕陵,乾順遣使獻物助工。(《西夏書事》)六月,遣使如遼慰奠。

乾順遣御史中丞蘇愈如遼,時與高麗使並至。愈禮節嫻雅,館伴耶律德倫特重焉。(《遼史·天祚本紀》及《西夏書事》)十二月,遣使如遼,賀即位。(《遼史·天祚本紀》)

是歲,始立國學。

自元昊創建蕃學,國中由蕃學進者,諸州多至數百人,而漢學日壞。士皆尚氣矜,鮮廉恥,甘罹文網。乾順患之。御史中丞薛元禮上言:「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謨,莫重於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無不遵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號,製蕃字以為程文,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其所長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興行,良由文教不明,漢學不重,則民樂貪頑之習,士無砥礪之心。董子所謂『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於是乾順命於蕃學外特建國學,置教授,設第子員三百,立養賢務以廩食之。(《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恤仁多洗忠家。

洗忠戰沒熙河,子幼未授職。仁多保忠請之,乾順命先以廩祿賜其家。(《西夏書事》)

宋徽宗崇寧元年(遼天祚乾統二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元年

春二月,與河西節度使趙懷德結婚。

懷德即攏拶。中國以羌人久亂,王贍等不能定,議棄鄯、湟,賜攏拶姓名曰「趙懷德」,授河西軍節度使,其弟邦辟勿丁咓曰「懷義」,同知鄯、湟二州事。乾順見西蕃恢復故土,重申姻好,以宗室女妻懷德。(《宋史·吐蕃傳》)

復遣使如遼,請尚公主。

乾順使殿前太尉李至忠、秘書監梁世顯如遼,貢獻請婚。遼主問乾順為人,至忠對曰:「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遼主善其對,命徐議之。(《西夏書事》)

遣李造福、田若水如遼求援。時乾順為宋所攻故也。(《遼史·天祚本紀》)秋八月,築沿邊堡寨。

國中素少城寨,乾順仿中國製,於東北沿邊多樹寨柵。鄜延路以聞,朝議舉兵牽制。知秦州何常爭之,兵不出。(《宋史·何常傳》)冬十月,淚丁訛遇自環州還。

初,訛勃囉擒以信號與種樸,令招其家人及其所部,並諭訛遇降。訛遇不可,囚之土室中三年。至是賂守者,得脫還。乾順嘉其不屈,擢為監軍使,使守赤羊川。(《西夏書事》)

崇寧二年(遼乾統三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二年

宋築石堡四城。

陶節夫知延安府,築石堡等四城。石堡以天澗為隍,可趨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間以千數。既為宋有,其酋驚曰:「漢家取我金窟堝!」亟發鐵騎來爭。節夫分部將士遮擊之,斬獲統軍以下數十百人。(《宋史·陶節夫傳》)

春二月,建臥佛寺於甘州。

乾順自母梁氏卒,輒供佛,為母祈福。甘州僧法淨於故張掖縣西南甘浚山下,夜望有光,掘之,得古佛三,皆臥像也,獻於乾順。乾順令建寺供之,賜額「臥佛」。(《西夏書事》。按《甘肅通誌·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云:「甘州城西南隅有臥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李乾順之時,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蚤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造茭奧,闔境貴賤耆老,敬信無間,號之為國師。一日,斂神靜居,若聞梵唄之聲,起而求之崇邱之側,其聲彌近,若在潛翳之下者,發地尺餘,有翠瓦罩焉,復下三尺,有金甓覆焉,得古涅槃佛像,乃建斯寺。」據此,則建寺之年與甘州僧名俱異,寶覺寺即臥佛寺易名。)

三月,羌人圍鄯州,河西軍節度使趙懷德請援。

羌人多羅巴奉唃廝囉裔溪賒羅撒,謀殺懷德以復國,舉數萬眾圍鄯州。懷德遣使至夏國請兵,乾順遣仁多保忠帥兵援之。兵未至,多羅巴三子皆善戰,懷德力不支,棄州奔河南。(《宋史·王厚傳》及《西夏書事》)

夏五月,宋議城南宗寨。

王厚與童貫及諸將議曰:「南宗寨在州之北,距夏國卓羅右廂監軍司百里,而近夏人交構諸羌,易生邊患,今若城之,可以控製夏人。」(《西夏紀事本末》)

六月,復遣使如遼,請尚公主。(《遼史·天祚本紀》)秋九月,封弟察哥為晉國王。

察哥,乾順庶弟,雄毅多權略,引弓二石餘,射洞重甲。嘗偕仁多保忠援{錢}羅結,兵敗,前迫湟水,不得渡。察哥持弩拒之,一發中苗履副將,宋兵退,乃免。任都統軍,鎮衙頭。建議言:「自古行師,步騎並利。國家用『鐵鷂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潰。蓋可以守常,不可以禦變也。夫兵在審機,法貴善變,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兼以摽牌,平居則帶弓而鋤,臨戎則分番而進。以我國之短,易中國之長,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矣。」乾順是其策,封晉國王,使掌兵政。(《西夏書事》。按《宋史·兵志》:政和三年,何常奏:「西賊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鶴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外,遇敵則多用『鐵鴿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山谷深險之處,遇敵則多用『步跋子』,以為擊刺掩襲之用,此西人步騎之長也。」)

冬十月,復遣使如遼求援。(《遼史·天祚本紀》。按畢氏《通鑒》云:「是歲,宋童貫、王厚遣兵復河湟。」夏蓋聞之而求援耳。)十二月,遣使如宋,賀正且。

使臣田守義朝賀畢,就館燕。時中國謀伐夏,館伴呂約試探虛實,守義正色曰:「如君所言,豈使臣分內事耶?」約愧而止。(《西夏書事》)

崇寧三年(遼乾統四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三年

乾順執卓羅右廂監軍仁多保忠。

保忠與國有隙,欲叛降宋。宋蔡京秉政,偵知之,使熙河蘭會路經略使王厚招之。厚云:「保忠雖有歸意,而下無附者。」章數上,不聽。京愈責厚,厚急,乃遣弟詣保忠。還為夏之邏者所獲。乾順遂追保忠赴牙帳而奪其權。(《宋史·夏國傳》)

春三月壬寅,宋童貫、王厚帥大軍發熙州,遣知通遠軍潘逢權領湟州,知會州姚師閔權領蘭州,控禦夏國邊面。(《西夏紀事本末》)夏四月,援青唐。

以萬眾陣子臨宗、乳酪河之東,會聞谿賒羅撒敗於宗哥,敵氣沮傷。王厚即遣張誡率師赴之,夏人望風而退。(《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六月,遣李造福、田若水如遼求援。(《遼史·天祚本紀》)

冬十月,攻宋涇原。

乾順既執保忠,蔡京猶責王厚誘致,厚曰:「雖不為所殺,亦不能復領軍政,使得之,一匹夫耳,何益於事?」京怒,必令金、帛招致之。夏人乃點兵,延、渭、慶三路各數千騎出沒,聲言假兵於遼矣,遂入涇原。(《宋史·夏國傳》。按《李南公傳》:知延安府,夏人攻涇原,南公出兵搗其虛,夏兵乃退。)

與宋熙河路鈐轄趙隆遇於鐵山,戰,敗績。

時夏人入涇原。宋帝令熙河兵深入,毋令專向東方。宋師至鐵山,與夏人遇。隆先登,士皆殊死戰,夏人乃解去。(《宋史·趙隆傳》)圍宋平夏城。

宋諸校欲出戰,涇原副都總管王恩曰:「賊傾國遠寇,難以爭鋒,宜以全制其敝。彼野無所掠必攜,攜而遇伏必敗。」乃先行萬人設伏。夏既退師,果遇伏,亡失甚眾。(《宋史·王恩傳》)

攻宋鎮戎軍。

初,蔡京聽鄜延經略邢恕之言,使熙河造船,直抵興、靈以空夏國巢穴。其謀皆迂誕,有類兒戲,夏人笑之。至是夏人犯鎮戎,京知不可用,乃徙邢恕知太原。(《宋史·邢恕傳》。按《九朝編年備要》:崇寧三年,夏人寇邊,先犯鄜延,又犯涇原。至是,又引大軍,直犯鎮戎,趨渭州,掠數萬口而去。既而又遣渭州蕃落兵士翟勝,持檄抵鎮戎軍城下,自稱詰斥蔡京、蔡卞主權,故京、卞必欲舉兵討之,實因此檄也。四年,林攄使遼,陳夏國之罪,亦舉此為詞。按《十朝綱要》斥蔡京弄權肆情,無蔡卞。)

崇寧四年(遼乾統五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四年

春正月,遣李造福等如遼求援,且乞伐宋。

遼旋遣樞密直學士高端禮等,諷宋罷伐夏兵。(《遼史·天祚本紀》)三月,遼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來歸。(《遼史·天祚本紀》)宋攻銀州,陷之。

宋延安人韓世忠,以郡兵從攻銀州。夏人嬰城自固,世忠斬關殺敵將,擲首陴外,諸軍乘之,夏人大敗。既而以重兵次蒿平嶺,世忠率精銳鏖戰,解去。俄復出間道,世忠獨部敢死士殊死鬥,敵少卻。顧一騎士銳甚,問俘者,曰:「監軍駙馬兀移也。」躍馬斬之,夏眾大潰。(《宋史·韓世忠傳》。按孫覿《鴻慶居士集·韓世忠墓誌》,嘗從統製官黨萬戰銀州,方解鞍頓舍,而賊騎出間道,直搗其營。萬狂顧不知所為,公袒裼,持一戈,率其徒戰卻之。萬兵來援,殿而還。又嘗遙見一酋,金甲朱旗護兵,意得甚,公馳一騎刺殺之,後牒知為貴將駙馬郎君無移者。大帥張深表其功狀,上之朝。而宣撫使童貫怒不先己,黜其功不錄。)

誘吐蕃合兵逼宋宣威城,執其將高永年,殺之。

宋用蔡京計,命西邊能招致夏人者,毋問首從,賞同斬級。又令陶節夫在延安大加招致。夏主欲納款,遣使巽請,皆弗納。又令殺其放牧者。夏人遂入鎮戎,略數萬口,與羌酋溪賒羅撒合夏四監軍之兵逼宣威城。知鄯州高永年出禦之,行三十里,逢羌帳下親兵,皆永年昔所撫納蕃部熟戶也,永年不之備,羌遂執永年以叛,遂為多羅巴所殺,探其心肝食之,謂其下曰:「此人奪我國,使我宗族漂落無處所,不可不殺也。」(《宋史·夏國傳》及《高永年傳》)

攻塞門寨。(《宋史·徽宗本紀》)攻銀州,不克。

宋既得銀州,議城之。諜告夏人已東,陶節夫料必西趨涇原,官屬不肯從。節夫曰:「吾計之熟矣。」乃遣裨將耿端彥疾驅至銀州,五日城成。夏人果從涇原至,則城備已固,遂遁去。(《宋史·陶節夫傳》)

宋師薄靈州川,不利,引還。

宋知河南府鍾傅建言:「河南要地,靈武為根本。其西十五州,六為王土。其東由清遠距羅山,走靈州不及百里,夏以五監軍統焉。若選將簡師先擊之,以趨韋州,可斷其右臂。徐當拊納離叛,漸規進取,訖成蕭關,可斷其左臂。」乃條上十四事,未報。詔諸道進討。鍾傅遣將折可適領銳騎出蕭關,即薄靈州川。夏人扶老挾稚,中夜入州城。明日,俘獲甚眾,而慶兵不至,會別將高永年沒於西,而可適又遇雨失道,為夏人所乘,覆師數百於踏口,乃引兵還。(《宋史·鍾傅傳》及《折可適傳》)

夏四月,遼遣蕭良如宋,為夏求還侵地及退兵。

時西邊驛騷,遼遣良來為泛使,言南朝出兵侵夏國,今大遼以帝妹嫁夏國主,請還所侵地。宋帝謂遼書詞悖慢,蔡京草答書,言甚峻,令易之,曰:「夷狄當示包容,今西邊方用兵,北邊不宜開隙。」趙挺之曰:「陛下信所謂以大字小,樂天者,保天下也。」(《宋史·徽宗本紀》及《九朝編年備要》)

攻宋臨宗寨。

臨宗屬湟州,圍之數重,伏兵乳酪河西,邀截中國援兵。知州辛叔憲,遣部將李寧將兵出戰,先以鐵騎蹂伏處,縱兵奮擊,遂敗。(《宋史·徽宗本紀》)

五月,攻宋順寧寨及湟州北蕃市城,又敗。

陶節夫既城石堡、銀州,上言:「洪、宥諸州,已在顧盼中。橫山之地,十有七八。興州巢穴淺露,直可計取。」因陳取興、靈之策。蔡京令西邊儲粟以待。乾順聞之,先以兵攻順寧寨,鄜延第二副將劉延慶奮擊,乃退。轉攻湟州北蕃市城,又為辛叔憲所敗。(《宋史·徽宗本紀》及《陶節夫傳》)

六月,遣使如遼謝及貢方物。(《遼史·天祚本紀》)宋遣林攄如遼,議與夏約和。

攄使遼,因蔡京密諭見遼主,跪上國書,仰首曰:「夏人數寇邊,朝廷興師問罪,以北朝屢遣講和之使,故務含容。今逾年不進誓表,不遣使賀天寧節,又築虎徑嶺、馬練川兩堡,侵寇不已。北朝若不窮詰,恐非所以踐勸和之意。」時遼主狃於宴安,聞攄言,雖怒不欲加責讓,以起邊釁,但遣使來告而已。(《宋史·徽宗本紀》)

復遣李造福等如遼乞援。(《遼史·天祚本紀》)

崇寧五年(遼乾統六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五年

春正月,遼遣知北院樞密使蕭得裏底、知南院樞密使牛溫舒使宋,諷歸所侵西夏地。

夏為宋所攻,來請和解,故遼主有是役。溫舒等至宋,方大燕,優人為道士裝,索土泥藥爐,優曰:「土少不能和。」溫舒遂起,以手藉土懷之。宋帝問故,溫舒對曰:「臣奉天子威命來和,若不從,當卷土收去。」宋人大驚,遂許夏和。(《遼史·天祚本紀》及《牛溫舒傳》)

三月,與宋平。宋廢銀州為銀川城,罷五路經制司,徙陶節夫知洪州。(《通鑒綱目》。按《九朝編年備要》:蔡京任節夫帥鄜延,節夫誕妄特甚,每進築一城寨,即奏云:「此西人要害必爭之地。」未一年,自常調遷至樞密直學士,然未嘗遣一騎一卒出塞,蓋與虜戰則有勝負,獨進築則無虞;又皆遠靈武數百里之地,虜所不爭,故皆得就功論賞,而京力主之。俄京遂使節夫經制五路,節夫盡檄諸路兵將,以城本路城寨,人率不平。會上意厭兵,宣諭曰:「北戎遣使和解,西邊用兵,朝廷既許其叩關請命矣,安用經制五路為?」乃罷節夫五路之命。)

夏四月,納款於宋。宋悉還崇寧以來侵地。

乾順奉表謝罪,詞極恭順。答詔略曰:「除先朝所劃之疆,捐崇寧新取之地。」時知樞密院張康國奏,詔內難為帶北朝遣使和解之語。帝曰:「北朝於夏國以此為恩,若不言及,疑中國不信。」趙挺之曰:「陛下之言,神人咸悅。大哉王言,今真見之矣。」乃詔夏國:其城堡,誓表至則賜之。夏又言:故事,地界先定,載於誓言,所以守之也。未肯進誓表。(《契丹國志》及《九朝編年備要》)

六月,遣李造福如遼,謝與宋講和恩及貢方物。(《宋史·天祚本紀》)

秋八月,與宋通好。宋遣禮部侍郎劉正夫如遼報聘。(《遼史·天祚本紀》)

宋徽宗大觀元年(遼乾統七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六年

入貢於宋。

會中國大宴饗。故製:外國使預宴者,夏使於西廊南赴坐,交使以次歇空,進奉、押衙次交州,契丹舍利、從人則於東廊南赴坐。大中祥符四年,升交州於朵殿,夏州押衙於東廊南頭歇空坐。七年,又升龜茲使副於西廊南坐。自後遂為定製。是時于闐、龜茲、涪州夷入貢,貢使坐三使上,成禮而退。(《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大觀二年(遼乾統八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七年

夏六月,以兵戍蓋龍垝。

中國既復洮州,復攻溪哥城,西蕃王子臧征撲哥降,建積石軍,距蓋龍垝不及百里。乾順恐被侵掠,以兵五千戍之。(《西夏書事》)秋九月,移牒定邊軍,請罷築堡。

定邊軍向距甜井嘴、多移嶺界堠十餘里,嘗築觀化、通化二堡,扼逋祈嶺、通祖嶺諸隘。至是又於勒崖原築神堂堡,去卓望處僅三里。乾順移牒請罷役,不報。(《西夏書事》)

冬十月,遣使如宋,賀天寧節。

中國盡收西蕃地,宋帝下詔,曲赦熙河蘭湟、秦鳳、永興軍路,兵民歡悅。使人由熙河入,一路迎者咸加禮。(《西夏書事》)是歲,入貢於宋。(《宋史·徽宗本紀》)

乾順以成安公主生子,遣使告於遼。(《遼史·西夏外紀》)

大觀三年(遼乾統九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八年

春二月,遣焦彥堅至涇原定疆界,不果。

自紹聖後,西邊疆議不定。乾順屢以為言,特遣彥堅入涇原,請劃界至。知懷德軍種師道留與議,彥堅必欲得故地。師道曰:「如言故地,當以漢、唐為正,則君家疆土益蹙矣。」彥堅無以對。(《宋史·鍾師道傳》)

三月,以宋不歸侵地,遣使告於遼。

使人焦彥堅歸,乾順與群臣謀曰:「身膺宗社之重,不能復先朝故土,恥也。然宋恃兵威,非仗北朝之力,勢且不能。」因使人告於遼,請遣信使諭宋。(《遼史·西夏外紀》及《西夏書事》)

是歲,入貢於宋。(《宋史·徽宗本紀》)

大觀四年(遼乾統十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九年

春正月,入貢於宋。

乾順請遼諭宋,遼主不許。復使入獻方物,冀得要請。押伴、左司員外郎范坦應對有節,使不敢爭。(《宋史·徽宗本紀》及《范坦傳》)夏六月,遣李造福等貢於遼。(《遼史·西夏外紀》)

秋九月,瓜、沙、肅三州饑。

瓜、沙諸州素鮮耕稼,專以畜牧為生。自三月不雨,至於是月,水草乏絕,赤地數百里,牛、羊無所食,蕃民流亡者甚眾。監軍司以聞,乾順命發靈、夏諸州粟賑之。(《西夏書事》)

冬十月,太白晝見。

群臣咸謂主兵喪,請修省,不報。「西夏書事》)

宋徽宗政和元年(遼天祚天慶元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十年

入貢於宋。

夏國入貢,正旦、聖節居多。元豐末,神宗詔夏使見辭儀永依嘉祐八年例。至是中國重立儀製,使人遂遵新儀廷見。(《宋史·徽宗本紀》及《禮志》。按《禮志》:宋定夏使新儀:夏使見日,俟見班絕謝班前,使奉表函引入殿庭,副使隨入,西向立。舍人揖躬。舍人當殿躬,奏夏國進奉使姓名,以下祗候見,引當殿前跪。進奉表,舍人受之。副入內侍省官進呈,使者起,歸位,四拜,起居,舍人宣有敕賜某物,兼賜酒饌。跪受,箱過,俯伏興,再拜。舍人曰:「各祗候揖,西出。」次從人入,不奏,即引當殿四拜起居,舍人宣賜分物,兼賜酒食,跪受,箱過,俯伏興,再拜。舍人曰:「各祗候揖,西出。」辭日,引使副入殿庭,西向立,舍人揖躬。舍人當殿躬奏夏國進奉使姓名,以下只候辭,引當殿四拜,宣賜某物、酒饌,再拜如見儀。)

遣使貢於遼。(《西夏書事》。按《遼史·本紀》、《外紀》、《屬國表》俱不載)秋八月,夏州大水。

大風雨,河水暴漲。漢源渠溢,陷長堤入城,壞軍營五所,倉庫、民舍千餘區。(《西夏書事》)

政和二年(遼天慶二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十一年

春二月,命選人以資格進。

凡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工文學者,尤以不次擢。(《西夏書事》)夏六月朔,白虹貫日。

乾順命諸臣直言得失。御史大夫謀寧克任疏言:「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國之方,無非食貨。國家自青、白兩鹽不通互市,膏腴諸壤浸就式微,兵行無百日之糧,倉儲無三年之蓄,而惟恃西北一區,與契丹交易有無,豈所以裕國計乎!自用兵延、慶以來,點集則害農時,爭鬥則傷民力,星辰示異,水旱告災,山界數州非侵即削,近邊列堡有戰無耕。於是滿目瘡痍,日呼庚癸,豈所以安民命乎!且吾朝立國西陲,射獵為務。今國中養賢重學,兵政日弛。昔人云:『虛美薰心,秦亂之萌。』又云:『浮名妨要,晉衰之兆。』臣願主上,既隆文治,尤修武備,毋徒慕好士之虛名,而忘禦邊之實務也。」乾順善之,不能用。(《宋史·徽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冬十月,遣使如宋,賀天寧節。

宋制:蕃使同日見辭,先夏國,次高麗,次交趾,次海外諸蠻,所以優夏也。時新置知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閤門使等官,使者朝辭,蔡京等故作矜嚴,以示降抑。使回,乾順不悅。(《宋史·徽宗本紀》、《禮志》及《西夏書事》)

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十二年

春三月,遣使入貢於宋。

中國以天賜元圭,冊告永裕、永泰二陵,大享群臣。夏使至,燕齎過優,以誇其盛。(《宋史·徽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夏六月,使貢於遼。(《遼史·天祚本紀》)

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 編輯

西夏稱貞觀十三年

冬,叛將李訛移及其子遇昌復來歸,遂遣兵圍宋定遠城。訛移為宋環州定遠大首領,以書遺統軍梁哆移曰:「我居漢二十年,每見春廩既虛,秋庾未積,糧草轉輸,例給空券,方春未秋,士有饑色。若卷甲而趨,徑搗定遠,唾手可取。定遠既得,則旁十餘城不攻而下矣。我儲穀累歲,闕地而藏之,所在如是,大兵之來,斗糧無齎,可坐而飽也。」哆遂以萬人來迎。宋轉運使任諒先知其謀,募民盡發窖穀。哆圍定遠,失所藏。越七日,訛移遂以其部萬餘來歸。未幾,訛移復圍觀化堡,而邊儲已足,乃解去。(《宋史·夏國傳》。按李遇昌引夏人入寇,《東都事略》係大觀時。)

築臧底河城。

宋保安軍之北,南界上有洑流,名臧底河。夏人近是築城,為要害必爭之地。(《宋史·夏國傳》)宋帥劉延慶築天降山寨,夏人據之,宋人來爭。

延慶令裨將韓世忠守北門,世忠夜縋城而上,斬二級,割護城氈以獻。(《名臣碑傳琬琰集》趙雄、韓世忠碑)

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 編輯

西夏稱雍寧元年

春正月,女真完顏阿骨打稱皇帝,更國號曰「大金」,稱收國元年。(《金史·太祖本紀》)宋熙河將劉法,敗夏人於古骨龍。

法將步騎十五萬出湟州,秦鳳經略劉仲武將兵五萬出會州,童貫以中軍駐蘭州,為兩路聲援。仲武至清水河,築城屯守而還。法與夏右廂軍戰於古骨龍,大敗之,斬首三千餘。(《宋史·夏國傳》)

侵宋定邊,築佛口城。童貫以知西安州種師道之兵來爭,夏人往禦,敗績。

師道率師來夷佛口城。始至,渴甚。師道指山之西麓曰:「是當有水。」命工求之,果得水滿穀,夏人以為神。(《宋史·種師道傳》)秋,宋師攻臧底河城,夏人敗之,遂大掠蕭關。

劉仲武、王厚復合涇原、鄜延、環慶、秦鳳之師,來攻藏底河城,敗績,死者十四、五,秦鳳第三將全軍萬人皆沒。末幾,夏人以數萬騎略蕭關而去。(《宋史·夏國傳》)

冬十月,入貢於宋。(《宋史·徽宗本紀》)

政和六年(遼天慶六年) 編輯

西夏稱雍寧二年春正月,宋劉法攻仁多泉城,屠之。

法與劉仲武合熙、秦之師十萬攻夏仁多泉城,知蘭州何灌炮傷足不顧,攻愈力,三日不克。夏援兵不至,城中請降。法受其降,而屠之,獲首三千級。(《宋史·夏國傳》及《何灌傳》)

宋渭州將種師道,以十萬眾復攻臧底河城,克之。

宋詔帥陝西、河東七路兵征臧底河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夏人守備甚固。官軍少怠,列校有據胡床自休者,師道立斬之,屍於軍門,令曰:「今日城不下,視此!」眾股慄。安邊巡檢楊震拔劍先登,眾噪而登城,斬首數百級,城即潰。時兵至才八日。(《宋史·夏國傳》及《鍾師道》、《楊震傳》。按《宋史·地理志》:政和三年,賈炎乞進築臧底河城,不果。六年,知慶州姚古克之,即威德軍。與《種師道傳》異。)

秋七月,李訛移被獲,伏誅。

移在夏國漸用事,與子遇昌常引兵入寇。至是入邊偵事,為熙河邏卒所獲。宋帝詔誅之,函其首於甲庫。(《宋史·徽宗本紀》)宋築震武城。

由是,唃廝囉之地,悉為宋郡縣矣。(《宋史·徽宗本紀》及《九朝編年備要》)冬十一月,攻宋涇原,屠靖夏城。

報仁多泉之役也。時久無雪,夏先使數萬騎繞城,踐塵漲天,兵對不睹,乃潛穿壕為地道入城中,城遂陷,屠之而去。(《宋史·夏國傳》)宋城席葦平。

種師道督諸道兵,城席葦平。方賦工,而夏人來爭,堅壁葫蘆河。師道陣於河滸,若將決戰者,陰遣偏將曲充徑出橫嶺,揚言援兵至。夏人方駭顧,而折可世潛軍軍其後,姚平仲以精甲裹擊之,夏人大潰,斬首五千級,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卒城而還。(《宋史·種師道傳》)

宋環慶部將郭浩率百騎抵靈州城下,夏人以千騎追之。浩手斬二騎,以首還。(《宋史·郭浩傳》)

是歲,入貢於宋。(《宋史·徽宗本紀》)

政和七年(遼天慶七年、金太祖天輔元年) 編輯

西夏稱雍寧三年

圍宋丁星原。

丁星原在乳酪河西,距湟州綏遠關四十里。初,劉法解靈武圍,於瞎令古城北連築德通、石門兩城堡。乾順畏逼,遣兵入丁星原圍之,見禦備固,旁掠六日而還。宋帝詔再築靖夏、伏羌、製戎等城為備。(《東都事略·西夏二》及《宋史·地理志》)

益麻黨征叛降於宋。

唃廝囉氏舊據青唐,方董氈入朝於宋,益麻黨征走西夏來降。貞觀間,羌人假其名以附宋,宋優待之,賜姓名「趙懷恭」。至是,宋劉延慶來攻成德軍,夏酋賞屈被擒,益麻黨征遂降於宋。(《宋史·劉延慶傳》)

侵宋涇原。

宋統製李庠率兵堵禦,駐兵柏林堡,斥堠不謹,為夏人所薄,兵將潰。涇原路第三將曲端力戰,夏軍敗績,庠與端復整軍還。(《宋史·曲端傳》)

宋徽宗重和元年(遼天慶八年、金天輔二年) 編輯

西夏稱雍寧四年

春二月,夏人犯邊,宋將官張迪死之。(《續宋編年資治通鑒》。按是月,夏人寇邊,張迪死事,《東都事略》、《宋史·本紀》、《西夏傳》、陳桱、薛應旂、畢沅《通鑒》諸書皆不載。惟《九朝編年備要》所載正與此同。李《幹朝綱要》亦詳其事,云二月癸丑朔,環慶路奏,夏賊攻濟義原堡,將官張迪戰死。足資參考。)

夏六月,築割牛城。廓州防禦使何灌襲之,城不守。

乾順見中國進築不已,於乚六嶺分界處築割牛城,屯重兵守之,為東南捍蔽。童貫使灌由膚公城夜出兵襲據之。貫以聞,賜名「統安」。(《東都事略》及《西夏書事》)

宋徽宗宣和元年(遼天慶九年、金天輔三年) 編輯

西夏稱雍寧五年

春三月,與宋帥劉法戰於統安城。法敗走,夏人追殺之,遂圍震武軍。

童貫謀進築橫山,以太尉將秦、晉銳師,深入河隴,薄於蕭關、古骨龍,謂可製夏人死命。遣大將劉法取朔方,法不可,貫逼之曰:「君在京師時,親授命於上所,自言必成功。今難之,何也?」法不得已,引兵二萬出。至統安城,遇夏國主弟察哥郎君率步騎為三陣,以當法前軍,而別遣精騎登山出其後。大戰移七時,前軍楊惟忠敗入中軍,後軍焦安節敗入左軍,朱定國力戰,自朝至暮,兵不食,而馬亦渴死多。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朱危,守兵見而追之,法墜崖折足,為一別瞻軍斬首而去。是役死者十萬。察哥見法首,惻然語其下曰:「劉將軍前敗我於古骨龍、仁多泉,吾嘗避其鋒,謂天生神將。豈料今為一小卒梟首哉!其失在恃勝輕出,不可不戒。」遂乘勝圍震武。震武在山峽中,熙、秦兩路不能餉,自築城三歲間,知軍李明、孟清,皆為夏人所殺。至是,劉仲武令河東將何灌救之,灌以眾寡不敵,但張虛聲嚇之,攝帥事劉韐出奇兵敗之。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塊。」乃自引去。而宋宣撫司受解圍之賞者數百人,實自去之也。諸路所築城寨皆不毛,夏所不爭之地,而關輔為之蕭條,果如察哥之言。(《宋史·徽宗本紀》、《夏國傳》及童貫、何灌、劉韐等傳)

令邊吏叩攝震武帥劉韐,請平。

夏人來言,願納款謝罪。宋人皆以為詐,韐曰:「兵興累年,中國尚不支,況小邦乎?彼雖新勝,其眾亦疲,懼吾再舉,故款附以圖自安,此情實也。」密疏以聞,詔許之。(《宋史·劉韐傳》)

夏四月,宋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

童貫令種師道等出蕭關,夏人棄永和、割踏兩城而遁,宋師遂千之,追及鳴沙,無所見而還。由是,橫山之地悉為宋人所有。(《宋史·徽宗本紀》及《東都事略·西夏二》)

五月,宋敗夏人於震武。(《宋史·徽宗本紀》)六月,納款於宋,宋詔六路罷兵。

初,夏國恃橫山諸族帳強勁善戰,故用以抗中國。種鄂謀取橫山,故興靈州之師。及王師失利,李憲始獻進築之議,神宗厭兵,不克行。童貫舊常從李憲,得其仿佛,故獻議進築,遂得橫山之地。夏人失所恃,遂因遼人進誓表。而宋時與金人約夾攻遼,故許夏納款,詔令六路罷兵,而一意於遼,而夏亦自是少衰矣。(《宋史·徽宗本紀》及《東都事略·西夏二》)

宋築葺平寨。

夏人據塞水源以渴宋師,宋將郭浩率精騎數百奪之。夏人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流矢中左脅,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夏人敗走。(《宋史·郭浩傳》)

冬十月,遣使如宋賀天寧節。

宋以誓詔報使者,不受。童貫不能屈,但迫館伴強之。使持還,及邊棄之而去。宋邊臣賈琬得而上之,貫始大沮。(《宋史·夏國傳》)

宣和二年(遼天慶十年、金天輔四年) 編輯

西夏稱元德元年

春三月,乾順立妃曹氏。

曹氏,元昊時把關太尉曹勉孫也,年十四入宮,性溫柔貞靜,動以禮法,常侍仁安公主。主素嚴肅,氏身承起居,順適其意,因勸乾順納之。始命為才人,至是進位賢妃。(《西夏書事》)

冬十一月,封宗室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

仁忠父景思嘗從秉常於木寨,當河津阻絕,罔訛萌等潛使窺伺,欲施鴆毒,景思左右抗護,以計脫者再,秉常德之。已復位,欲加顯擢,為梁氏父子阻抑,不遂誌死。時仁忠二人尚幼。及長,俱通蕃、漢字,有才思,善歌詠,始任秘書監,繼擢仁忠禮部郎中,仁禮河南轉運使。至是,二人自陳先世功,乃晉爵。(《西夏書事》)

是歲,入貢於宋。(《宋史·徽宗本紀》)

宣和三年(遼天祚保大元年、金天輔五年) 編輯

西夏稱元德二年

是歲,攻宋西安州、懷德軍,陷之。

宋帝問西事,李浩曰:「臣去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願選將設備。」已而果攻涇原,取西安州、懷德軍。紹聖開邊之地,復盡失之。(《西夏書事》)

約遼夾攻宋,遼主不聽。

知宋有事北邊,故與遼國書,議乘隙夾攻也。(《東都事略·西夏二》)

宣和四年(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 編輯

西夏稱元德三年

夏四月,金降將耶律坦犯境,以兵備河西。

坦奉金將斜也命,將兵脅降遼西南招討使所屬諸部,直至夏境,聲勢甚盛。乾順遣兵備河西諸郡,坦解去。(《金史·太祖本紀》及《斜也傳》)六月,遣李良輔率兵三萬救遼,金斡魯、婁室敗良輔於野穀。

五月,金兵克遼中京,遼主出居居庸關。金兵復來攻,遼主自鴛鴦濼西走,婁室等追至白水濼,獲其內庫寶物。婁室遂與闍母攻破西京,復與闍母至天德、雲內、寧邊、東勝,其官吏皆降,獲阿疏。夏將李良輔將兵三萬救遼,兵次天德境。婁室使突撚補攧以騎二百為候兵,夏人敗之幾盡,阿土罕復以二百騎往,遇伏兵,獨阿土罕脫歸。時久雨,諸將欲且休息。婁室曰:「彼再破吾騎兵,我若不復往,彼將以我怯,即來攻我矣。」乃選千騎與習失拔離速往,斡魯壯其言,從之。婁室遲明出陵野嶺,留拔離速以兵二百據險守之。獲生口問之,其帥李良輔也。將至野穀,登高望之,夏人恃眾而不整,方濟水為陣。乃使人報斡魯。婁室分軍為二,迭出迭入,進退轉戰三十里。過宜水,斡魯軍亦至,合擊,敗之,殺數千人,追至野穀,澗水暴至,漂沒者不可勝計。(《金史》斡魯、婁室等傳及《遼史·天祚本紀》)

秋七月,遣使如遼問起居。

遼主既失西京及沙漠以南,遂由訛莎烈走石輦驛。金將蒲家奴追敗之,遼主悉棄輜重走。乾順遣大臣曹價奔問起居,饋以糧糗。(《遼史·天祚本紀》及《宗望傳》)

八月,攻金天德軍,不克。

金阿骨打追襲天祚於國崖,擒其都統蕭規,天祚脫身去。夏引兵數萬襲天德軍,阿骨打遣偏師七千擊破之。(《西夏書事》)

宣和五年(遼保大三年、金天輔七年) 編輯

西夏稱元德四年

金宗望來議和。

宗望至陰山,以便宜與夏國議和,其書曰:「奉詔有之,夏主遼之自出。不渝終始,危難相救。今茲已舉遼國,若能如事遼之日以效職貢,當聽其來,毋致疑貳。若遼主至彼,可令執送。」(《金史·西夏傳》)

春正月,復發兵救遼,次可敦館,不得進。

乾順奉遼主命,遣兵屯於可敦館,相為聲援。金將婁室以兵戍朔州,築城霸德山阻之,不得進。(《金史·婁室傳》)宋人侵金新賜地,遣使如金求援兵。

金帥斡魯奏曰:「夏人不盡歸戶口、資帑,又以宋人侵賜地求援兵。宋之邊臣將取所賜夏人疆土,蓋有異圖。」金主詔曰:「夏人屢求援兵者,或不欲歸我戶口,沮吾追襲遼主事也。宋人敢言自取疆土於夏,誠有異圖。宜謹守備,盡索在夏戶口,通聞兩國,事審處之。」(《金史·斡魯傳》)

夏五月,請遼主臨其國。金宗望以檄來諭。

宗望使使諭夏國,示以和好,蓋以沮其救遼之心也。宗望迫遼主至天德,乾順遣人迎護遼主,將渡河矣。宗望聞候人吳十回知之,乃傳檄夏國曰:「果欲附我,當如前諭,執送遼主。若猶疑貳,恐有後悔。」乾順得檄乃懼。(《遼史·天祚本紀》及《金史·宗望傳》)

六月,遼主使來,冊乾順為夏國皇帝。(《遼史·西夏外紀》)

金太祖薨,太宗即位,改是年為天會元年。(《金史·太宗本紀》)

遣使如金弔慰。(《西夏事略》。按《金史·太宗本紀》及《交聘表》、《夏國傳》俱不載。)

宣和六年(遼保大四年、金太宗天會二年) 編輯

西夏稱元德五年

春正月,奉表於金,請以事遼之禮稱藩,金許之。

夏請受割賜之地,金宗翰承製,割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敕部吐祿濼西之地,以賜之。(《金史·西夏傳》)三月,使把裏公亮等如金上誓表。

表曰:「臣乾順言:今月十五日,西南、西北兩

路都統遣左諫議大夫王介儒等齎牒奉宣,若夏國追悔前非,捕送遼主,立盟上表,仍依遼國舊制及賜誓詔,將來或有不虞,交相救援者。臣與遼國,世通姻契,名係藩臣,輒為援以啟端,曾犯威而結釁。既速違天之咎,果罹敗績之憂。蒙降德音,以寬前罪;仍賜土地,用廣藩籬。載惟含垢之恩,常切戴天之望。自今以後,凡於歲時朝賀、貢進表章、使人往復等事,一切永依臣事遼國舊例。其契丹昏主今不在臣境,至如奔竄到此,不復存泊,即當執獻。若大朝知其所在,以兵追捕,無敢為地及依前援助。其或徵兵,即當依應。至如殊方異域,朝覲天闕,合經當國道路,亦不阻節。以上所敘數事,臣誓固此誠,傳嗣不變。苟或有渝,天地鑒察,神明殛之,禍及子孫,不克享國。」所謂西北、西南兩路都統者,宗翰也。蓋宗望以太祖命與夏人通書,而宗翰以便宜割地議和云。(《金史·西夏傳》)

閏月,金遣王阿海、楊天吉來賜誓詔。

誓詔曰:「維天會二年,歲次甲辰,閏三月戊寅朔,皇帝賜誓詔於夏國王乾順:先皇帝誕膺駿命,肇啟鴻圖,而卿國據夏台,境連遼右,以效力於昏主,致結釁於王師。先皇帝以為忠於所事,務施恩而釋過;迨眇躬之篡紹,仰遺訓以遵行。卿乃深念前非,樂從內附,飭使軺而奉貢,效臣節以稱藩。載錫寵光,用彰復好。所有割賜地土、使聘禮節、相為援助等事,一切恭依先朝製詔。其依應徵兵,所請宜允。三辰在上,朕豈食言。苟或變渝,亦如卿誓。遠垂戒諭,毋替厥誠。」(《金史·西夏傳》)

秋七月,以兵侵武、朔二州。

武、朔,遼山後地。金取武州歸宋,朔州守將韓正亦舉城內附,中國築固疆等堡為守。乾順數以兵攻之。宣撫使譚稹遣部將李嗣本督兵出戰,相持數日,不解。(《西夏書事》)

九月,子仁孝生。

仁孝,曹妃所出,生時異光滿室,成安公主見而愛之,請名「仁孝」,令保母持至宮中,時撫摩不忍釋。(《西夏書事》)冬十月,遣使如金,謝賜誓詔。

初,金以山西九州與宋人,而天德遠在一隅,緩急不可及,故割以與夏,而宋人復侵取之。乾順至是使上表,謝賜誓詔,並論宋所侵地。金主詔曰:「省所上表具悉。已命西南、西北兩路都統府,從宜定奪。」(《金史·太宗本紀》及《西夏傳》)

遣使如金賀天清節。

天清節,金主晟誕也。夏使次於宋使、高麗使後,賜宴亦如之。(《金史·太宗本紀》及《禮志》)是歲,入貢於宋。(《宋史·徽宗本紀》)

與金人約攻宋麟州,以牽河東之勢。(《宋史·夏國傳》)

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是歲遼亡,金天會三年) 編輯

西夏稱元德六年

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乾順表略云:「斗柄建寅,當帝曆更新之旦;葭灰飛管,屬皇圖正始之辰。四序推先,一人履慶。恭惟化流中外,德被邇遐。方熙律之載陽,應令候而布惠。克凝神於突{穴奧},務行政於要荒。四表無虞,群黎至治。爰鳳闕屆春之早,協龍廷展賀之初。百辟稱觴,用盡輸誠之意;萬邦薦祉,克堅獻歲之心。臣無任」云云。大使武功郎沒細好德、副使宣德郎季膺等奉表以聞。(《金史·太宗本紀》及《松漠紀聞續》)

遣使如金奠幣及賀即位。

金太祖葬於和陵,乾順奉表致奠,並賀金主即位。時藩使館見儀未有定製,使至逾月,殿中少監劉筈始詳定焉。(《金史·太宗本紀》及《劉筈傳》)

二月,遼主逃至應州,為金完顏婁室所獲,遼亡。時耶律大石自立,是為西遼。(《遼史·天祚本紀》)秋八月,金兵來侵。

遼主延禧被獲,耶律大石率部西走。金諸帥訛傳,乾順約大石取山西諸郡,因縱兵入境,掠取人畜。乾順遺書婁室責之。都統完顏希尹以聞,金主命嚴備之。(《金史·希尹傳》)

九月,世子仁愛卒。

仁愛幼聰穎,長多才藝。初,金兵破遼,遼主西走,即慟哭,請兵赴援。宜水之敗,咄嗟者累月。及乾順臣金,泣湅不聽,悒鬱而卒。(《西夏書事》)

遼成安公主卒。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西夏書事》)冬十月,使金賀天清節。

時金人潛分兩路伐宋,軍務旁午。夏使與宋使俱不得見,就館賜燕而還。(《金史·太宗本紀》)十二月,攻宋豐、麟二州。時金人圍宋太原,金帥粘罕來約侵宋故也。(《東都事略》)

宋帝內禪皇太子桓即位,是為欽宗。以金兵逼迫故。(《宋史·徽宗本紀》)遣使如宋賀正旦。

乾順聞欽宗即位,遣使表賀,且覘虛實。(《西夏書事》)

 卷二十一 ↑返回頂部 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