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先生集 (金萬重)/卷八
疏
編輯辭大提學疏
編輯伏以臣所叨文衡新命。雖出一時誤恩。理應旋卽收回。故不敢徑進辭免文字。遲徊累日。方切隕越於中。乃於此際。召命臨門。臣誠驚惶悶蹙。尤不知所出焉。臣雖至愚。亦嘗聞文衡之任。必有文才有士望者爲之。間緣人才隨時汚隆。未能盡如古人。要皆一時之選。可以厭服人心。未有如臣空疏陋劣。而亦得而濫授也。究厥所以至此。蓋亦有說。兩館提學與玉堂長官。號稱館閣極選。臣於此二者。何敢自謂有一毫近似。而初不能以死力辭。終歸於因循冒居。此固臣之罪。而亦緣伊時更化之初。事同草創。群才未及聚會。淸議未及上徹。日月之明。亦未有以洞燭臣不肖故也。上年以奏事謬妄。始獲遞免副學。此可少伸公議。而唯提學兼帶。因史事未訖。延拖至今。方欲瀝血陳懇。期遂分願。庶幾少補東隅之失矣。曾不料至於今日。因仍再誤。有若庶官之計仕遷轉者也。昨者臺臣筵席所奏。可見公議。則朝家處分。宜不待愚臣之自列。而顧此職名一日之未遞。爲聖朝一日之羞辱。淹延日子。辱彌甚矣。不可不汲汲收回。以解聽聞之駭惑也。臣之所處所遭。無非節節難安。而今不敢枚擧覶縷者。誠以臣之不才。雖無如許情勢。亦無自恕之道。至於新除冬官之長。亦非臣所當遽得。固宜一倂乞解而未能暇及焉。伏乞聖明曲賜矜諒。亟允所辭。仍治違命之罪。公私萬幸。臣無任崩迫祈懇之至。
三疏
編輯伏以臣罪戾山積。分義掃地。席藁私室。恭竢處分。而聖明寬恕。不加嚴譴。曉之以溫批。飭之以問備。父嚴母慈。義實兼之。臣誠惶悚隕越。不覺繼以感泣也。臣苟有一分猶可以冒出者。則黽勉供職。以待不職之罰。未晩也。此猶未能。則出參太廟議諡。然後從容乞解。亦一道也。今乃不此之爲。而自陷逋慢之科。如狂易人之蹈赴水火者。夫豈得已哉。人臣一身之廉隅雖若微細。而未嘗不與國體相關。自古明君之使臣。未聞使之喪失其所守者。豈獨爲一人地也。至於臺諫之言。公議所在。故臺諫之所不許。則雖微末庶僚。未有冒沒供仕者。今臣無狀。縱不足道。若其所叨名器。則列朝之所以待賢士大夫者。臣何敢貪戀榮寵。貽此無窮之汚辱哉。臣情勢窮蹙。文字短澁。譬如啞人食堇而叫呼。中腸之痛苦。口不能宣。而唯其發於衷赤。無一毫飾辭。則可以質諸神明。天鑑孔邇。寧有不察臣數日之內。五違嚴召。人臣之負犯至此。而能逭重辟者。古今未之有也。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文衡之任。仍命有司。治臣之罪。公私幸甚。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
辭大司憲提學疏
編輯伏以臣之不合於淸班膴仕。非臣之言。國人之言也。臣誠不肖不能以死力辭。三四年間。遍叨匪據。冥行摘埴。顚躓立見。上年臣以玉堂長官。妄論二三臺官之失。辭欠葳蕤。大忤時議。到今歲周。謗言不息。謂臣不宜以戚畹私臣。干預朝論。此言誠是。銓曹今日之擬望。無亦未之聞耶。且臣伏見本府方有趙持謙罷職。吳道一補外還收之請。臣之愚見。有異於是。朴泰維疏論廟議一款。其意專攻休致大臣。而此二臣者。飾辭營救。如恐不及。使泰維無罪則已。泰維而有罪。則二臣亦烏得無罪。臺臣旣以營救泰維爲無罪。則是以泰維爲可救也。然而補外還收之請。獨不及於泰維。豈非是非實狀終有不可揜者耶。猶且謂二臣不可施以薄罰者。非臣愚昧所能曉。臣之不宜冒據首席。亦明矣。至於館閣文翰之任。本非臣所當得。前此忝竊。辱國不少。到今再叨。寧有此理。若其事例蹤跡之相礙難便者。臣不敢枚陳。而唯是臣之父兄。爲人所誣陷。驅之必死之地。幸賴聖明照燭。得免滅身湛宗。而臣身游羿彀。悸魂未定。唯當屛跡閒散。以免罪辟。尙可望出入省署。自同平人也哉。伏乞聖慈曲垂哀憐。亟收新授臣憲長及提學之命。以安微分。以重名器。不勝大願。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
再疏
編輯伏以臣之辭疏一款。及於本府之啓者。只陳臣難冒實狀而已。聖批所諭。與同僚枰停。決非臣所能。至於各樹意見。與同僚相較。尤非臣本情。今觀諸僚避辭。似出於不相悉。而至於正言權恆,掌令尹彬謂臣不顧嫌疑者。反復思惟。未知所指。唯趙持謙曾於筵中。論臣叔父。其所謂嫌疑。意若在此。則茲事與今日臺啓。元無一毫相涉。而兩臣乃欲以此持臣。不亦異乎。且大臣之請罪持謙等。實以營救泰維爲主。餘外特其枝葉。而彬乃謂更添於公案之外。豈未詳其時筵說而然耶。又謂兩司爭執。而此一款則不少槪見。持謙等之被罪。正坐此一款。而本府之啓。全不擧論。此正臣之所未曉者也。臣旣被斥於同僚。宜卽詣臺自劾。而以臣兼任未蒙恩遞。故不敢冒昧出肅。茲敢更申前說焉。臣頃與李端夏同在史局。時端夏方帶提學。自以曾經文衡。必欲辭解。臣謂端夏曰。以曾經文衡之人。重帶提學。有月沙,淸城前例。君何固辭。亦豈無自尊之嫌乎。月沙者故相臣李廷龜之號。而淸城指右相金錫胄也。端夏曰。李相爲提學時。賊臣盜竊文柄。議者欲藉舊德而陰制之。故李相就之而不辭。淸城兼帶時。亦値主文之非人。觀其微意。蓋亦猶李相也。今何可據而爲例。方今詞臣之合於是任者不少。吾豈敢挾前日僨敗之資而有若俯就者。以妨賢者之路乎。君所謂避嫌之說。吾則不暇。君視吾豈自尊之人乎。伊時端夏所答。未能的記。而其意則如此。臣心服其言而自愧淺陋也。摠裁大臣。亦是端夏之言。達於筵中而許遞矣。若臣夏初文衡誤命。則因自劾得遞。未嘗供一日之職。與所謂改正者無異。臣亦不敢自擬於端夏矣。銓官於擬望之際。若以此有所區別而然。則臣之所懼。只在於人器不稱。忝叨至再。而若乃以曾經文衡。更帶提學者爲例也。則非但臣之惶愧更加一層。端夏之所執據。相臣之所定奪。將自臣而壞了。臣誠羞見端夏也。茲事關係政體。有不可苟然者。不得不以私相問答者。仰瀆宸聽。臣罪萬死。臣罪萬死。臣於憲職。旣不可一刻冒據。館閣之任。又不可因循兼帶。伏乞聖慈一倂鐫改。以謝人言。以重名器。不勝大幸。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
辭加資疏
編輯伏以無狀小臣。薦蒙洪私。貽辱名器。固已不少。今者以藥房論賞。又有加資之命。臣誠惶蹙。不知所出。人臣事君。猶子之事父母。奔走醫藥。乃其常事。今茲恩命。豈爲是哉。特以玉候平復。寰域同慶。覃恩之典。先自侍藥之地。而亦或有前例之可據。則膺是命者。正不必以無功自歉。而臣之所大懼者。今臣新授崇政之資。階級崇峻。本非人人所可得者。而臣在上年。秩是嘉義。以史局堂上陞資憲。今年以殯殿堂上陞正憲。今又有此誤恩。一二年間。躐踐三級。假令臣眞有勞勩可紀。爵賞之太驟太數。斷不宜如是也。臣險釁餘生。稟賦單薄。踰分之榮。必有災殃。欲子之官高。父母常情。而今臣老母不以臣陞資爲喜。而益其憂懼。茲豈非愛子至情。不容自己乎。仰惟殿下至仁至慈。待臣僚如家人。況臣久侍帷幄。最得親近。覆露之恩。無間生我。此臣所以都忘僭越。冒死瀆擾於靜攝之中。冀幸殿下之視臣。如臣母之視子也。伏乞聖明還收臣新授資級。以重名器。以安微分。不勝萬幸。
辭兵曹判書疏
編輯伏以昨者本兵除授之命。不意遽及於臣身。臣誠驚惶震惕。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臣之爲人長短及出身以後居官任職之狀。無論日月之明。洞燭無餘。同朝諸臣。亦安有不審。而今者朝廷擧措乃至於此。豈眞以臣爲一毫近似於是任哉。意者以山陵展謁迫近。本曹多有副急策應。而備望諸臣擧在劇務。難於遷動。謂臣猶可以供一日職事耳。苟使臣猶可以供一日之職。則肅謝恩命。備員環衛。然後從容祈免。可謂得計。而臣之闇劣孱拙。出於天性者異甚。今若使之坐府中。陳兵衛臨吏卒。則必將項面發赤。虧失體貌。大爲朝廷羞恥。此豈可以勉強而爲之。亦豈試可乃已者哉。若其冒昧承當。而終至於曠職務僨國事。臣姑慮未及此。今有所不暇論者矣。臣之竊自傷者。臣雖無狀。不至全昧於自知。而猶且冥行摘埴。迷不知止者。妄恃聖明之知臣。猶父母之知子。亦望同朝之臣。相與爲之護短。不強人之所不能爲者。而處之以宂散之地。俾免乎罪戾。則亦庶幾隨其性分之所近。得效其區區矣。自數年以來。資級驟高。而職責漸重。前後遷歷。多非臣所當得者。而因循積漸。至有今日。皆臣自取。尙復何言哉。今臣雖不自列。固知當有公議。而亦不敢悶嘿等待。遽有此瀆擾。臣罪萬死。伏乞聖明亟收成命。以重名器。以安微分。不勝大幸。臣無任祈懇隕越之至。
再疏
編輯伏以臣冒死呼籲。蘄免蚊負。誠意淺薄。未蒙准許。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燭。意若謂臣猶可以拂拭獎勵。以備使令者然。臣之悶蹙。於茲益甚。凡人之可以自勉者。如持身廉簡。奉職敬愼之類。於此而曰我不能。此固非矣。至於才能則出於稟賦。而有不可強。博弈小技也。有終身周旋其間。而不能解者。如臣昏愚。本無一解。而至於吏事戎務。又其偏塞之甚者。雖假十年而學之。終無解蒙之理。其可以猝然當之乎。卽今人材雖曰眇然。剸煩之任。董戎之責。必委之一世剛明勤幹之臣。前後所任。莫不皆然。未有如臣至愚極陋。萬不如人。而得廁其間者也。且臣竊有所慨然者。古昔人君之用人。或有擢於疏遠而付之重任。若此者所任雖未能盡賢。其於知人之明。用人之方。未爲大失也。今臣之昵侍經幄。亦久矣。其於迂緩鈍劣。矇不曉事之狀。何所逃於淵鑑。而今茲擧措。乃若於廷臣之能否。未嘗留神焉者。臣之狼狽窮蹙。固不足論。而亦豈平日所望於吾君者哉。伏乞聖明將臣新授本兵之任。亟許遞改。使國事不至於僨敗。微臣得免乎罪戾。公私萬幸。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
三疏
編輯伏以臣之忝叨誤恩。適當車駕拜陵之時。自惟身備環衛。不敢犯失伍之律。黽勉出而拜命。非謂臣猶可以供一日之仕也。然其玷辱名器。傷損國體。則罪己不貲矣。顧臣無狀。無可以裨補毫末。區區所自勉。唯欲審於自量。不敢爲病國之事而已。臣之曾爲侍從。家貧親老。其意非不欲乞小邑。爲便養計。而終不果焉者。自知闇於吏事。必至於病民也。及臣爲堂上官以來。何嘗有以臣應藩臬之薦。而議擬於甲兵錢穀詞訟之地者耶。目今朝廷之上。剸煩馭衆之才。不無其人。縱不及古全盛時。勝臣十倍者。何啻斗量。而今也明知其萬萬不合。而下以之擬望。上因而授之。臣愚不識此何擧措也。人之庸下出於天性。譬之律文。猶是公罪。若復冒據。不知自處。終至於誤國家大事。則其罪當如何哉。今臣職名一日之未遞。爲朝廷一日之羞辱。而瀝血之章。未能遽徹天聽。乃於此際。召命臨門。蓋以臣所帶兼任。應參泮製科次。而臣情窮勢蹙。罔知所出。廻遑趑趄。竟至自陷於逋慢之科。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伏乞聖明亟鐫臣本職。上以重朝廷名器。下以解中外駭惑。然後仍命攸司。治臣違命之罪。不勝萬幸。臣無任戰灼屛營之至。
四疏
編輯伏以臣瀝血陳懇。再瀆宸嚴。微誠未格。恩諭反下。其所以假借獎勵。比前有加。繼而有政席牌招之命。臣之憂悶惶蹙。至此益甚矣。今臣性分至愚。責任至重之狀。聖明非不洞燭。而猶且如此者。豈以今方內無事。雖本兵禁衛之重。不妨以如臣者廁於其間。而簿書酬應。凡可以按例而行之者。意臣從事日久。則或可以漸至於曉解耶。人之於事爲。學習而後能之者。亦中人以上之資。下愚不移與性所偏塞處。則雖博奕賤技。有終身習之而不能者矣。今以戎務比之於文事。則古人所謂依樣畫葫蘆。蓋喩其至無難也。雖然。世固有不識一丁者。猝然授之以掌誥之任。而責之以依樣。則其可得乎。今臣才分之難強。何以異此。竊觀前代明主。雖在昇平之日。莫不愼擇將帥之臣。唯衰世之君。常多忽焉。或以家世。或以私恩。而未嘗爲官擇人。故蕭條散落。旣無以繫屬將校之心。不公不廣。恆至於積失中外之望。官方以之而日紊。朝廷以之而日輕。不待軍旅之警而國已受病矣。不必臨戎失律然後爲僨事誤國也。人臣之遷職。例有辭章。其或屢辭不許。黽勉察任者。亦其人之雖不能自信。而猶可以自勉者也。今臣所遭。不可以此例論之。而文字短澁。不能仰暴中情。聖明之所以處分。亦若視之以例讓者然。臣竊傷焉。臣以無狀。薦蒙誤恩。涯分旣溢。理應顚覆。今茲意外之除。固臣得罪之時。夙夜憂煎。至廢寢食。宿患痰火之症。因之而猝劇。有時昏眩。不省人事。以臣情勢之窮蹙。疾病又如此。一日之內。再違召命。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聖明將臣職名。亟賜鐫改。仍治臣逋慢之罪。不勝大幸。臣無任祈懇戰慄之至。
六疏
編輯伏以臣情窮病劇。屢違嚴召。席藁私室。恭竢威命。卽者政院諭臣以筵席下敎。俾臣從速出仕。繼以有牌招之命。臣之惶蹙。至此而萬倍前日矣。今臣區區私懇。旣已再達天聽。宜不敢復事覶縷。而伏聞聖敎以臣每以情勢難安爲辭。久無行公之意爲非。又有兵判之任。以文官爲之。孰有鍊習而後擔當之敎。竊恐臣前後疏章。辭未達意。聖明猶有所未盡洞燭也。臣雖至愚。豈不知本兵之以文官差除。亦豈以臣之不能跨馬穿札自歉也哉。自前本兵之長。固未必盡得其人。要之有計慮解事務然後可以當之。而或嘗試之於牧民御衆。剸割煩劇之地。察之於疏章論奏指陳利病之言。則雖於戎務未嘗鍊習。而以彼推此。不至甚遠。固未有漫不區別。猝然授之。而責之以擔當。如今日之爲也。聖上頃於黃腸敬差官之望。以迂疏未經事。使之改望。有以見聖人之明無不照。思無不周也。臣之迂疏未經事。甚於敬差官擬望之人。而職責之輕重。可謂懸絶。則是何聖明之察於遠而遺於近。詳於細而略於大也。若臣情勢之難安則誠有之矣。而亦不敢盡及於前疏矣。國家都內將兵之任。唯三軍門耳。臣之父兄。曾爲其二。今臣又叨是任。有若世襲者然。此豈聖世任人之道。而亦豈微臣私分之所敢安者乎。況臣家處地與他臣僚有異。而不能早自屛退。頃年言者之所指目者。思之至今。心骨尙寒。臣雖懵懂。亦有一分知識。又安可據此權要之地。以自蹈於穽坎乎。臣之私情悶迫有如此者。而臣不敢及之於前疏者。誠以臣之愚劣。雖無如許情勢。亦無冒出察任之理故耳。臣之所大懼。只在於僨敗國事。貽累聖德而已。匪敢爲一毫自便之計。而臣自忝叨以來。夙夜焦煎。宿患痰火之症。日漸危劇。今雖欲強起行公。其勢末由。一日之內。再違召牌。違慢君命。人臣之大罪。而臣之前後負犯。乃至於此。憂惶震怖。寧欲溘死。伏乞聖明亟命攸司勘臣罪名。以爲爲人臣者之戒。不勝大幸。臣無任戰慄竢罪之至。
七疏
編輯伏以臣屢違嚴命。罪在罔赦。聖主寬恕。不加刑戮。其所以慰撫獎勵。有逾尋常。臣誠惶蹙隕越。不知所出。今臣之抵死力辭。甘心獲罪者。豈有他哉。以臣才分。擬臣職責。如蚊負山。理無僥倖。辱朝廷僨國事。勢所必至故耳。至於前疏所陳私懇一款。初非臣祈免主意。而區區鄙忱。不敢不盡矣。今者聖明過引祖宗朝古事以詔之。尤非臣庸下所敢承當。臣於本朝古事所得聞者。靖社諸臣多起戚里。世爲虎臣。此如南陽豐沛鍾氣特盛。聖祖之任用。亦惟其人。不專以家世也。不然則金,張,許,史之屬。何以見譏前史乎。況臣疏迂孱劣。萬不如人。而強以父兄之故。比擬前輩。此古人所謂山西之冒沒輕儳。可鑿凶門者也。若使聖明之用臣。出於一時偶然。則其爲錯誤不至甚大。果如聖批之所云云。則豈不重爲中外駭笑而彌令將士解體哉。今臣情窮勢蹙。孤負恩私。席藁竢罪之外。宜不敢復事瀆擾。而猶且仰首呼籲。不能自已者。誠以此事於國體朝政。所關非細。不獨臣區區一身私分故也。且臣痰火之症。日益危劇。眞元消鑠。已至難治之域。政席牌招之命。又下於此際。而昏眩仆倒。竟未能祗赴。人臣負犯至此。唯願速死。伏乞聖明早賜處分。鐫削臣職名。仍治前後違慢之罪。不勝大幸。臣無任戰灼屛營之至。
牌不進後辭判義禁疏
編輯伏以臣之情勢。決難一刻冒據於議讞之地。加以疾病沈痼。末由蠢動。呈單請急。實出於萬不獲已。而喉司不諒。一向退卻。方在悶蹙之中矣。卽者以經筵官不得備員。有牌招之命。而臣之情勢病勢。如右所陳。加以纔遭緦麻之慘。有不敢入侍筵席者。終不免自陷於逋慢之科。臣罪萬死。仍竊伏念如臣無狀。全昧法律。何敢妄擬於古之有司持法不撓。爲天下平者。而若其當初奏讞之意。蓋謂法如是然後可以得當。亦豈自知其乖謬而猶且爲之耶。今若迫於嚴命。改以從輕。則是以其心之所非者爲是而冀倖免咎。其爲未安甚矣。況聖明旣以臣議律爲失當。則宜卽斥退之。而命後人改勘。朝家事體。不宜苟簡如此。臣亦嘗屢見今日諸臣之居是任者。若有此等事。則無不自列。期於得解。未嘗捨其意見。唯以承命爲恭。此豈敢有一毫自是之意。有若務勝哉。誠以人臣奉職之義。不可不如此也。伏乞聖明亟遞臣所帶金吾之任。以重王獄事體。仍治臣前後違命之罪。以警臣僚。不勝幸甚。臣無任戰慄屛營之至。
辭大提學疏
編輯伏以無狀小臣。薦蒙洪造。前後忝竊。涯分已溢。尋常愧懼。若阽淵谷。不意文衡之命。又及於夢寐之外。臣誠驚惶震越。罔知攸措焉。往歲朝廷不知臣不肖。致有一時謬擧。旋因物議。許卽鐫改。豈意到今因循。有此再誤。伊時自除拜至還收。中間未滿一旬。而瞻聆之駭惑。名器之玷汚。已不可勝言。雖臺臣陳達。只據薦望之序次。廟堂請遞。亦待微臣之自列。周旋宛轉曲爲之地。而其實與被彈改正者何異。臺諫之言。卽公議所在。故淸望新通之初。一經臺評。則終身不敢冒出。朝家亦未嘗不許其自處。俾遂分願。乃所以礪廉恥而尊國體。今此文衡之任。視淸望新通。其輕重何如。而乃令如臣滓賤已經顚躓者。得而再叨。臣何足言。有辱淸朝。此臣所以夙夜憂煎。仰首呼籲。不能自已者也。若臣失學不文。萬不近似之狀。固國人所共知。聖明所洞燭。而前此章奏中。亦旣備陳。今不敢一向覶縷以瀆天聽。伏乞聖慈曲賜矜諒。亟允所辭。以重名器。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祈懇隕越之至。
再疏
編輯伏以臣冒死陳懇。仰瀆宸嚴。微誠未格。溫旨旋降。意若謂臣猶可拂拭以備策使者然。臣之悶蹙。於茲益甚。噫。以臣之才。擬臣所叨。蚊山負重。猶是歇後說話。則今臣控辭。夫豈士夫間遷官常禮。而若臣之所大懼。又有在於此外者。目今名器之踰濫。國體之陵夷。可謂極矣。而唯是朝著上。一端廉隅猶有未盡喪者。古人有言曰。天下之寶。當與天下惜之。臣雖不肖。亦何忍自臣身壞了。且臣無狀昔嘗出入言議之地。其於他人淸望之通塞。豈能全無所干預。而亦豈無因臣之言而不能自安於職次者乎。如臣者之言。何足爲有無。而猶且如此。則臣於臺臣筵席之言。其可謂不足恤而獨能安於心哉。若謂臺臣所達。泛論體例而已。未嘗言及長短雲爾。則臣嘗聞前輩之言。銓曹注擬之際。郞官不卽書名而再濡其筆則其人不敢出仕雲。夫銓郞之專擅通塞。本非令典。下筆之稍示持難。異於指斥。而故事猶且如此者。誠以士夫之廉隅不可不礪也。臣若諉以泛論。過於自恕。則不幾爲無忌憚之歸乎。文衡之任。實爲多士所標準。苟非置身於疵議不到之地。則未有不辱及於朝廷者。以臣滓賤。以臣駑下。雖微人言。尙無堪當之理。豈可以顚躓之餘。強顏冒出。重爲國人嗤點乎。臣自有新命以來。夙夜焦煎。至廢寢食。宿患痰火之症。日漸危惙。有時昏倒。不省人事。乃於此際。以義禁府時囚積滯。有牌招之命。而臣情窮病劇。竟未能祇赴。罪犯至此。萬殞莫贖。伏乞聖明將臣新授文衡之任及臣本兼諸職。一倂鐫免。仍命有司。治臣違慢之罪。公私幸甚。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
五疏
編輯伏以臣不幸。叨此萬萬不近之職名。重以萬萬難冒之情勢。籲天莫達。鑽地未入。終焉自陷於重辟。如狂人之蹈履水火而不知避焉。四犯違慢之科。再承推考之命。而至於揆以分義。殊極未安之敎尤非臣子之所敢聞者。負犯至此。理無倖免。唯當席藁私室。恭竢斧銊。不宜復事瀆擾。有若撕捱者然。而臣伏聞頃日大臣筵中所達之言。則其所援引前輩故事。與臣今日所遭。殊不相侔。始悟臣前疏辭意未瑩。無以仰暴微悃。茲敢不避猥越之誅。復此呼籲。臣罪萬死。臣竊惟前輩之以次點行公者。亦其人之才望素著。不次之擢。允協公議故耳。無論其時未聞有人言。設令有之。體例間泛論。誠不足爲嫌。而若以此擬於臣身。則大有不然者。臣於庚申夏。猝擬文衡之望。仍有提學之命。固已大駭瞻聆矣。自是以來。忝竊益踰於涯量。言論益拂於公議。賴聖上照覆。得免大戾。而癸亥謬命。又出於意外。物議之洶涌。蓋可想矣。臺臣不欲斥言實狀。姑據體例而言。以爲臣解職之地。則臣雖欲自托於前輩之事。有不可得。而況今公議之未允。猶夫前日。則臣之自處。豈容有前後之差殊乎。至於大臣所達文衡之任。專主文望。故雖以疵累遭彈。人不敢間雲者。亦謂其人之實有才學。如鄭士龍之起於廢斥之中。每膺儐接之命者耳。若臣者徒以家世父兄之故。仍因至此。當初薦望之時。旣無文才之可稱。則到今顚躓之餘。有何人不敢間者耶。況古今時勢之不同。有不可一例而論者。設令士龍生於今世。則其耐彈行公。臣不敢必也。文衡之任。主一代文盟。三百年衣鉢相傳。皆是人望所屬。而一朝乃以如臣滓賤。已經顚躓者。靦然出而當之。曰前輩亦嘗雲爾。則世間安有如此無恥之人哉。臣之冥行摘埴。貽累聖朝。亦已多矣。爲今日私計。唯在嚴公議而審自量。少補前日之失。而區區報效之願。亦不外此。是以每得褫解一職。則欣幸感激。如受慶賞。如其不得則彷徨憂懼。寢食靡寧。臣之此心。可質神明。天地父母寧不惻然。往歲。臣忝叨亞銓。冒昧自列。幸蒙聖恩特允。所請天高地厚。眞不足以喩其萬一。居常自幸以爲自今以往。保無顚覆之憂。豈意今日狼狽又有倍於前日乎。臣情勢日益窮蹙。疾病日益危劇。前後罪犯。分義掃地。三尺至嚴。豈容每逭。伏乞早降威譴。以肅朝綱。無徒爲曠日持久。重傷國體。不勝萬幸。臣無任戰灼隕越之至。
六疏
編輯伏以臣屢違嚴命。分義掃地。席藁私室。唯願早伏刑章矣。昨者以臣備擬庭試試官之故。一日之內。召牌再降。而問備之命。辭旨極嚴。臣誠惶怖震越。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使臣苟有一分可以自力者。則何敢復事撕捱。自陷於不測之誅。而今臣情勢窮蹙。死期將迫。痰火眩暈之症。日益危劇眞元銷鑠。食飮全廢。沈惙昏瞀。不省人事。欲起還仆。竟未能祇赴。臣之前後負犯至此。不容每得倖免。伏乞聖明亟命攸司。勘臣罪名。以肅朝綱。不勝大幸。仍念臣方在竢罪中。不當復有所籲呼。有若蘄免譴責者。然而區區螻蟻之忱。終不敢自外於天日之下。此言朝聞夕死無恨。臣竊惟人臣事君之義。固當不避燥濕。服勤至死。而如其才分之難強。情勢之難冒者。則亦未嘗不許其辭免焉。此二者義固並行而不悖。是以正考父之三命循墻。君子猶以爲恭。而公孫賀之涕泣拜相。決非盛世事也。臣之曾爲亞銓也。冒陳危懇。得蒙恩許。大聖人成物之仁。眞與天地同德。感戴悅服。豈獨微臣一人。人或謂大提學只主文翰。異於銓曹通塞之地。此言誤矣。今之文衡。卽古之知貢擧。而堂下淸選。如知製敎,讀書堂。皆出其手。職任常與東銓相表裏。而地望淸峻過之。臣若辭亞銓而受文衡。則豈非孟子所謂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者耶。設令臣無他情跡之難安。猶不當冒受。況臣狼狽顚躓如前疏所陳者耶。臣之昏愚陋劣。無以補裨毫末。平生所勉。唯在於嚴公議審自量。得免貽累聖朝。而亦欲以此藉手。歸見先臣於他日耳。自他人觀之。其拙誠可笑。而在臣區區。則其心良苦。而其志亦可哀矣。詩云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只恨臣之誠意淺薄。不能上格天心。尙復何言哉。臣無任戰慄竢罪之至。
七疏
編輯伏以臣之前後負犯。宜伏重辟。上章自列。恭竢威命。昨者伏奉聖批。辭旨諄諄。無異慈父之誨子。至以斷無許遞之理爲敎。臣誠惶蹙感泣。益不知所以措躬也。夫人臣之違命極罪也。宜若天險之不可犯。而近來諸臣。或緣情勢之難強。未免此路稍滑。而若其屢招而不進。決非人臣分義之所敢出此。其人非狂易喪性。則必其情勢萬分崩迫也。臣之庸孱疲劣。決不效新進名官矯厲尙氣。必行己志者。而況臣待罪肺腑之地。豈不願小心謹勑。祗畏國家憲章。庶幾終始保有寵光乎。設令臣愚不知出此。亦豈無父兄親舊交相勉戒者。而今乃自陷極罪。曾不知悔。此豈非古人所謂所惡有甚於死者乎。匹婦呼天。猶能感動精祲。而臣之誠意淺薄。獨不得見憐於天地父母。撫躬自悼。尙復何言。而若其區區所守。終有所不敢變易者。臣罪至此。益無所逃矣。且臣今方控辭新命。則他餘職事。勢難獨察。而所患賤疾。亦復危劇。政府西壁。久作養病之坊。筵席入侍。亦無以推移備員。至於藥房廚院重地。尤豈容一向曠職乎。伏願聖明將臣實兼諸職。一倂鐫免。仍命攸司。勘臣罪名。以爲人臣之戒。不勝大幸。臣無任戰灼屛營之至。
箚
編輯玉堂請神德王后祔廟箚
編輯伏以臣等以神德王后祔廟之請。瀝血封章。已逾半載。所陳者帝王繼述之孝。所據者歷代宗廟之禮。至於其中復昭陵一節。又祖宗之所已行者也。以殿下之明聖。固已洞察乎此。而猶且持疑不決。無以大慰輿情者。豈不以事體至大。不容不愼重故歟。雖然。臣等竊恐殿下徒有愼重之意。而未知愼重之道也。臣等謹按洪範曰。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又曰。卿士從。庶人從。是之謂大同。此古昔聖王之所以處大事決大疑者。而其所以愼重者。不越乎此也。今者祔廟之請。上自三公。下至庶僚。而以至婦孺之無知。莫不引領翹足。庶幾縟儀之擧。此洪範所謂大同者也。殿下循一國之公論。以定莫大之典禮。則愼重之道。固無以加此。而今也上下相持。淹延時月。姑借愼重之名。以爲退托之資。誠未知其可也。昔者滕文公聞孟子親喪固所自盡之說。則曰是誠在我。雖先君之所莫行。父兄之所不悅。有不暇恤焉。夫縢之短喪。自其先君。假令文公不用孟子之言。其失在於因循而已。行先君所不能行者。又與夫無改之義。若不相似。而文公斷而行之。曾不留難者。誠以惻怛傷痛。有不能自已故也。然則今日之事。獨不在於殿下乎。貞陵告遷之後。雖世代浸遠。而以祖孫承重之禮。伋妻白母之義觀之。則殿下之於神德。不可謂無母子之道也。以殿下追慕之誠。其能無顯宗鏡奩之慟乎。夫孝子之喪其親者。葬日而虞。卒哭而祔。不忍其親之一日無所依歸也。然則先後之無所依歸也。亦已久矣。殿下若念及於此。則必將惕然而驚。愴然而感。惻怛傷痛。有不能自已者。其於祔儀未擧之前。必不敢一日寧處也。伏望殿下念天理之終不可昧。人心之終不可拂。亟擧祔廟之儀。以慰神人之望。宗社幸甚。臣民幸甚。
啓
編輯賓廳請從權啓
編輯臣等昨奉賓廳再啓之批。以予意已定。斷無允從之理爲敎。臣等相與聚首。不勝憂遑煎迫之至。噫。禮經從權之文。古聖滅性之戒。以殿下明聖。寧有所未察。而猶且於群下之請。牢拒至此者。只緣孝思之罔極。不自知疾病之已深故也。今殿下所經痘疫。是何等大病。而落痂之後。氣血未完。乃於此際。奄遭窮天之痛。自侍藥以來。十數日間。焦煎之所銷鑠。哭擗之所毀損。又不知其幾何。咳嗽嘔逆之症。特其易見者耳。設令今日玉候姑未有大段疾恙。先事之慮。有不可暫忽。況今難言之疾。必至之憂。一國含生之屬。莫不遑遑叩心。而殿下方欲徑情直行。躬蹈不測之危。不念大王大妃惟疾之憂。皇天祖宗付託之重乎。昔我顯考於甲寅國恤。亦未嘗不勉抑至情。俯從廷請。而唯其從權差遲。滋補後時。及乎違豫之日。諸醫不知所出。到今追思。心骨猶寒。此臣等所以夙夜危厲。唯恐失時。齊聲仰籲。不能自已者也。若復上下相持。遷延日子。使病根滋蔓。以至於不可追悔之域。則臣等雖伏不忠之誅。何益於國家乎。伏乞聖明更勿留難。亟從權制。以副神人之望。
遇災詢問時榻前啓
編輯臣聞患得患失。無所不至。淫亂之漸。其變爲簒。六七年來。搢紳間貪饕無厭。淫亂成風。黨論之弊。亦未有如近日之甚者。此皆大亂之所由生也。今當政化維新。遇災求助之日。大小諸臣。固宜精白其心。無或復蹈前轍。而任君師之責者。尤當大加警飭。相與交修。不可以罪人伏法。便謂朝著淸明。無可慮也。惟天生民有欲。苟無以防限之。則流入於邪僻。必然之理也。國家內外官饋遺之際。不甚嚴截。歲饌節扇。不自有司分給。而許得私相與受。其弊易至踰濫。且近日朝宰之請囑徵求於外方者。罔有紀極。其於武弁尤甚。故武弁之自待其身甚輕。一以善事權貴。爲仕宦之捷徑。此弊其來蓋久。而至於六七年間而極矣。議者謂武弁之爲外任者。不如文官之簡約。此豈文武之性。有廉貪哉。其勢不得不然也。文官之踐踏武弁。殆同卒隸。而其於求請則不顧廉恥。故又反見侮於武弁。朝廷以之日卑。良可痛也。仁祖朝關節之禁極嚴。犯者至於流配。無少容貸。莫如申明此禁。以防請囑徵索之弊。而且聞祖宗朝舊例。歲饌節扇之來。必先自憲府閱視。略如署經之制雲。今復此法。則踰濫之弊。亦可以少革矣。
外任辭朝前。必先謁諸宰及承旨三司之家。謂之下直。下直未畢。則雖自朝廷催促。而終不敢赴任。夫馬之留待。官事之曠廢。其弊不少。臣聞前輩之言。下直非古。自光海朝有之。雖曰面閱其人。審其能否。而言貌取人。聖人之所不能。安有立談之際。便知其才之有無乎。此不過妄自尊重。作爲氣勢。因以售其請囑徵索之私耳。且近年閫帥守令之下直於諸家也。其家下人輩預作米布帖字。勒令着押。閫帥守令莫敢違拗雲。此又光海朝所無事也。臣愚以爲外官赴任時。任事宰臣有所指揮。則招之而分付可也。外官有所稟定。則請謁亦可也。若乃知舊間歷見。非所當禁。而此外所謂下直者。今宜一切罷之也。
列邑之有妓生。蓋以待戍卒之無家者。非爲士大夫漁色而設也。然法典有守令潛奸之條。而監司都事則未有明禁。故前輩於此視之爲小德之出入。蓋亦其時此弊未甚而然也。近日士夫間淫風大熾。甚者至同人道於禽獸。關西人相傳之言。有不忍聽聞者。古者桑間濮上之風。亦不至此。賊鑴竊一時儒者之名。而宿於故宰寡妾之家。逆堅內有禽獸之行。殺妻滅口。紅袖之變。次玉之獄。並發於一時。其禍所極。幾危社稷。自古淫亂之禍。未有烈於此者。桑濮之風。衛之所以滅於狄。此非細慮也。皇明永樂間。著爲士夫宿娼之禁。犯者除名仕籍。今雖不能每人而禁之。如中朝之法。監司任一道風憲。守令黜陟。出於其手。律己不嚴。則無以檢下。故守令潛奸之科。只爲文具。今宜嚴立監司狎娼之禁。一依守令潛奸之科。都事,評事,御史,敬差官亦如之。則庶乎爲立禮防禁邪僻之一助也。
國家倣前代設官。六曹各有屬司。司各有正,佐郞。正,佐郞各有所掌而統之於堂上。今戶曹以下。無不然者。唯吏曹則以三司庶務。一委執吏。而所謂正,佐郞者。專任淸望通塞。大非祖宗立法意也。蓋自朝論岐。而銓郞之任益重。前後爲是任者。非無秉心公平之人。亦豈無疲軟不職之輩廁於其間。而大抵新進名流。氣銳論峻。激揚之效。不無所裨。而黨伐之弊。亦在其中。故世以銓郞爲黨論根本。非虛語也。仁祖大王深惡此弊。命罷銓薦。而其實未嘗罷也。新入銓曹者。例自玉堂擇差。故居是任者。一時不過兩三人。或止一人。而若有病故。則例出假官。自古官不必備者。唯師傳之職。而不然則宂散官耳。銓曹號稱摠百司。其不爲宂散則明矣。銓曹堂上之有闕。未聞以乏人爲言。而獨於郞僚。未有備員之時。茲豈非大舛乎。今宜一遵法典。並出文選。稽勳考功。三司正,佐郞。使之分察庶務。若有闕員。則得請開政。如兩司守令之例。如此則職務修擧。而免奸吏因緣之弊。論議相參。而無事權偏重之患。且入侍諸臣。方以修明法典陳達。而此亦其中之一事矣。
我國士大夫最重古風。其遵守甚於法典。而所謂古風者。固多極無意義者。大率主於自便自尊而侵虐下僚耳。雖以一事言之。四館之侵辱新及第。出於麗末陋俗。先王朝明有禁令。而曾未幾何。亂雜依舊。頃日一武弁。以鄙悖之言。加於新進。遂以此獲罪。以臣觀之。四館之所爲。其去曾不能百步五十步之間。武弁之獲罪者。豈不稱冤乎。臣謂若不掃除此等謬習。則雖有良法。必不得一日行於今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