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百回詳注/24
目錄 | 西遊記百回詳注 | |
◀上一回 |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 下一回▶ |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悟元子曰:上回言得丹以後,加以防危慮險,靜觀密察之功,方能保其原本矣。然而知之不真.用之不當.則原本非可易得。故此回合下二回,批破諸家旁門之妄,指出修待原本之真,使學者細為認識耳。
篇首呆子因色慾而捆縛,行者百般笑謔,是笑其昧本傷身,自取罪禍。《西江月》一詞極其明白。其中所言「只有一個原本,再無微利添囊。」語淺而意深,讀者須當細辨。蓋此原本,乃生天、生地、生人之根本,順之則死,逆之則生。修道者不過修此本,返本者不過返此本,還元者不過還此本,歸根者不過歸此本,復命者不過復此本。始終一個原本.亦無可增,亦無可減。其有增減者,以其未至於原本,而增之減之耳,並非原本之外,而可增可減也。「行者道:『你可認得那些菩薩麼?』八戒道:『我已暈倒昏迷,認得那是誰?』是乃迷本而不識本,不識本而暈倒昏迷,亦何足怪?行者與簡帖,沙僧稱好處,真是穴上下針,痛處用藥,呆子能不追悔前非,死心踏地乎?三藏道:「如此才是。」言不如此,而原本不能復,不能保也。
「忽見一座高山,花開花謝山頭景,雲去雲來嶺上峰。」此天地造化之機,陰陽消息之密,為萬壽山五莊觀之影,而非閒言混語,讀者大要辨別。三藏歡喜,盛夸好景,亦可謂識得原本矣。雖然知其好,」尤當行其好,倘知之而不行之,則好者自好,於我無與,而原本終非我有。此三藏疑為雷音不遠,而行者笑其早哩也。「八戒問要走幾年才得到,行者道:『這些路,若論二位賢弟,便十來日也可到;若輪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還見日色;苦論師父走,莫想!莫想!」』此等處,人多略過.而不知實有妙理存焉。修真之道,有上中下三法.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生而知之者,安而行之也;學而知之者,利而行之也;困而學之者,勉強而行之也。八戒、沙僧學而知,利而行者,故往西天「十來日也可到」;行者生而知,安而行,頓悟圓通,直登彼岸,故「一日也好走五十遭,還見日色」;唐僧困而學,勉強而行,必須步步腳踏實地,方能得濟。若有怠慢,大道難成,故曰:「若論師父,莫想!莫想!」又曰:「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可謂提醒世人者多矣。然見性志誠,念念回首,特為學人入門之道,而非仙佛堂室之奧。若謂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又何必向靈山取經?此可曉然而悟,勿為作者瞞過。以上師徒問答,總以見欲上靈山,必經萬壽山;欲到雷音寺,必歷五莊觀;欲見如來面,先食人參果也。
山名「萬壽」,乃萬物資始而資生;現名「五莊」,乃五行並行而不停;仙號「鎮元子」,乃真金永劫而常存;混名「與世同君」,乃混俗和光而不測。「觀里有一異寶,乃是混沌初分,鴻蒙始判,天地未開之際,產成這件靈根。蓋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賀洲五莊觀出此,名喚草還丹,又名人參果。」「天靈根」者,先天真一之氣也、此氣生於天地之先,入於五行之內,藏之則為真空,發之則為妙有,亙古常有,堅剛不壞,故曰惟西牛賀洲五莊觀出此。「草還丹」者,草乃蒙昧之象,丹乃圓明之義,言當於蒙昧之處,而還其圓明,已包五行在內矣。「人參果」者,「參」與「生」同音,猶言為人生之結果。又「參」與「參」同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言人與天地為參之結果。此果在儒門為一善,在釋門為一義,在道門為一氣。是一者乃生人之原本,得此一本,散之而二儀,三才、五行、八卦,萬事萬物無不流行;歸之攝萬而八卦,八卦而五行,五行而三才,三才而二儀,二儀而一本。正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總之,一在五中,五在萬中;萬本於五,五本於一。此人參果出於萬壽山五莊觀也。
「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三千年才得熟」,九九純陽之數也。「只結三十個果子」,即《參同契》所謂「六五坤承,結括終始」,五六得三十也。「其形如三朝未滿的小孩相似」,即三日一陽生於庚也。「四肢俱全,五官咸備」,四象五行無不藉此而生也。「人若有緣,得聞一聞,就活了三百六十歲」,三百六十,《坤》陰六六之數,真性之地,若能聞的,頓悟圓通,可以了性也。「吃一個,就活了四萬七千年」,四者金數,七者火數,金火同宮,九還七返,造命之道。若能修而服之,長生不死,可以了命也。噫!此中滋味,聞得者千中無一,而況吃得乎?
「大仙因元始天尊邀他到上清天彌羅宮中,聽講混元道果。」此混元道果,即人參果,非人參果外,別有混元道果。其所謂「混元道果」者,乃「無,名天地之始」;「人參果」者,乃「有,名萬物之母。」總是一物,不過就有無而言之;「聽講」者,即聽講此也。「大仙門下出去的散仙,也不計其數。」言萬事萬物皆本於一也。「現如今還有四十八個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當日帶領眾仙弟子上界聽講,只留下兩個最小的看家。清風只有一千三百二十歲,明月才交一千二百歲。」噫!此處仙翁妙義.數百年埋沒而不彰。雖悟一子慧心妙解,未能見到,而況他人乎?四十八而共大仙,則為四十九,七七之數,隱示「七日來復」之旨。「帶領眾仙弟子上界,只留下兩個」,四十八而留兩個,則帶領四十六上界,乃《乾》之初、二、三、四、五爻,五九四十五,並大仙則為四十六。上界則下虛,《乾》五虛一實為《剝》卦爻圖略。「留下兩個最小的」,「兩」為陰數,「小」為陰象。「留」者,止而不進之義,言止其陰而不上進也。「清風只有一千三百二十歲」,統《剝》之初六、六二、六五、六四也。初六、六二,二六一千二百歲;六三、六四,二六一百二十歲,乃共合一千三百二十歲。「明月才交一千二百歲」,乃《剝》之六五、一六為六百歲;上九一爻,變一六為六百歲。「才交」者,將交上爻,而猶未交也。隱寓期《剝》之上爻,「碩果不食」。「留而為故人贈饋」,待其一陽來復也。「提出奉唐王旨意取經,不可怠慢他,特以故人久不相見,偶一來此,不可怠慢而當面錯過」者,此仙翁不但為後人指示真寶,而且為後人指示大法,其如人不識者何能?大仙者,命也;金蟬者,性也。原人自受生之初,性命一氣,是即天命之謂性,故曰:「蘭盆會相識」也。
「四眾來到門首,果然是福地靈區,蓬萊雲洞。清虛人事少,寂靜道心生。」僅以寫清虛寂靜,即道心靈根所生之處,即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萬壽山福地,五莊觀洞天。」以見靈根出於萬萬五行之中,為一定不易之理也。能知得此處,鎮於此處,即是「生長不老神仙府,與天同壽道人家。」非說大話嚇人,乃說實話告人也。「正殿上中間,掛着五彩裝成的「天地」二大字。」「五彩」者,五行也,五行乃天地之所生。「靈根」者,所以生天地,天地既生,而靈根又藏於天地五行之中。一氣而五行,五行而一氣,天地適成其天地。夫天者一氣渾論,統陰陽,運五行,生萬象,禮當供奉。地者,重陰之物,乃順承天,故曰:「下邊的還受不得我們的香火,是家師諂佞出來的。」說出諂佞,則不宜供奉也明矣。
人參果非真金之擊不落,非圓虛之盤難接。清風上樹敲果,明月樹下接果,此清明在躬靈根可得之機。二童前殿奉獻,唐僧遠離三尺,以為孩兒。此遇而不識,當面錯過,真是眼肉胎凡,不識仙家異寶也。「那果子卻也蹺模,又放不得;若放多時,即僵了,不中吃。」噫!此又是決中之決,妙中之妙,直示人以火候端的。先天之氣,如露如電,易失而難尋,若一稍放,即失其中,生中帶殺,非復固有。《悟真篇》云:「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正此不中吃之妙旨。
「八戒知其為寶,叫行者取金擊子去偷」,是遇之而能識也。「行者使隱身法取金擊子」,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窗櫺上掛着一條赤金」,乃明哲而果斷也;「有二尺長,指頭粗」,執兩而用中也;「底下是一個蒜頭子」,圓成而不虧也;「上邊系一根綠絨繩兒」,一氣而運轉也。「推開兩扇門」,打破玄牝之門也;「卻是一座花園」,空花而無實果,下乘也;「過花園,又是一座菜園」,食之而無滋味,中乘也;「走過菜團,又見一層門,推開看處,只見那正中間有株大樹」,此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玄關一竅,上乘也。「葉兒似芭蕉模樣」,至潔至淨而無濁質也;「直上去有千尺余高」,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根下有七八丈圍圓」,七八一十五,圓成之象,本乎太極也;「向南枝上,露出一個人參果,釘在枝頭,風過處似乎有聲」,即《剝》之碩果,《剝》極而《夏》,恍惚有象、杳冥有精也。「金擊子敲下果子,寂然不見」,是不得其火侯之真,而丹不能遽食也。行者疑為土地撈去。土地道:「這寶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個鬼仙,就是聞也無福聞聞。」蓋還丹者,地仙之事。大丹者,天仙之事。然天仙必由地仙而始,地仙即是天仙之根,彼鬼仙頑空小乘,安有此果?觀此而天下道人,若有聞聞此道者,便是無量之福焉,敢望其得道乎?「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言此果雖出五行之中,而不得犯五行之器也。「敲時必用金器」者,貴於果斷也。「打下來,卻將盤兒用絲帕襯墊接果」者,丹盤示其虛心,絲帕示其嚴密,以虛心嚴密為體也。「吃他須用磁器,清水化開食用」者,破器示其光明,清水示其清淨,以光明清淨為用也。此仙翁借土地現身說法,示人以收服金丹之作用,既知作用,下手可得。
「「敲了三果,兜在襟中」,會三家而入中央,令其住而不令其去也。「三人一家一個受用」,人人自有,家家現成,不待他求也。噫!金丹不易得,既得之後,尤不易保。倘不知止足,持盈末已,便是囫圇吞下,莫有嘗出滋味,與不吃者等,其禍即不旋撞而至。此八戒嚷吃,二童查出人參果缺少,大罵之所由來也。古人謂還丹最易,火候最難,信有然者。
提綱「萬壽山大仙留故友」者,言當於此萬有之中,留其現在之原本也;「五莊觀行者竊人參」者,言當於此五行之內,竊其未來之原本也。篇中三藏身經五莊現不識人參果,而當面錯過;八戒既識,行者能竊,已得原本,而不能防危慮險,以致得而復失。俱是不知留故友,竊人參之妙旨。不知留,不知竊,原本已失,取何真經?結尾處,行者道:「活羞殺人」,堪為定評。
詩曰:五行精一是靈根,生在乾家長在坤。君子得輿留碩果,趁時竊取返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