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椰子樹」 不做「水浮蓮」

要當「椰子樹」 不做「水浮蓮」
廣東屯昌縣文藝宣傳隊
1971年5月2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光輝著作教導我們:「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對毛主席這一偉大教導,我們是在紮根基層、深入群眾的實踐中才逐漸加深理解的。

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隊員們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於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流毒沒有肅清,對於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去服務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有些同志願意演大戲,不願演小節目;願意占大舞台,不願占小土台;願意跑城鎮,不願跑農村;願意跑平原,不願跑山區。貧下中農說我們「有點象水浮蓮,老在上面漂。」而我們有些同志卻說:「我們現在班子新,人員新,又不是演才子佳人,少下幾天鄉,有啥問題?」

針對這種思想,縣革委會要求我們討論根子究竟扎到哪裡的問題。在解放軍支左人員的幫助下,我們反覆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聯繫「四願四不願」的思想及其危害,狠批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線。大家認識到,是否紮根基層,深入群眾,是為什麼人服務,執行什麼路線的重大問題。我們的班子雖新,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自覺地捍衛和執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就會走老路,犯方向性錯誤。 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解放軍支左人員帶領我們到農村廣闊的天地去,在火熱的鬥爭中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進行社會調查。工農兵群眾日夜奮戰在三大革命鬥爭第一線的革命精神,使我們受到極大的教育,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為工農兵服務,必須面向基層,深入群眾,把戲送到工地,送到田頭,送到連隊去。

我們到從來沒有人去演過戲的瓊台嶺苗族小山寨去演出。苗族同胞看了以後,十分激動,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貧農王大媽熱淚盈眶地拉着我們的手,唱起歌頌毛主席的民歌:「紅太陽咧照山寨,五指山上紅花開;感謝救星毛主席,帶俺苗家朝前邁,緊跟毛主席,幸福千萬代!」苗族姑娘把她們心愛的衣服借給我們演出,還特地繡了四套苗族衣服送給我們。這一切,大大激發了我們的無產階級感情,提高了我們紮根基層的自覺性。

我們遵循毛主席關於文藝工作者「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的教導,採取一些措施,保證長期紮根基層。經過反覆研究,我們決定選擇全省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先進單位——木賴生產隊,作為掛鉤的點。

我們來到木賴生產隊,首先學習貧下中農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先進經驗,遇事「三對照」:行動上對照找差距,思想上對照找問題,世界觀上對照找原因。廣大貧下中農對毛主席有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有高度的階級覺悟,是我們的好老師。有位七十七歲的老貧農陳如錦,參加管生產隊的水電站、碾米機和辦養雞場,還覺得自己「太清閒」,稍有空就挖山開荒地,種上各種作物。我們問他:「阿公,你這樣干,不覺得苦嗎?」這位老貧農說:「解放前我給地主打了三十多年長工,嘗盡了人間黃連,那才是苦,今天我們為革命幹活,怎麼會苦?我覺得是樂!」他的話給我們很大的教育。 我們在紮根基層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到:

第一、掛鉤不能只掛「一陣子」,要做到經常化和制度化。我們每年以兩、三個月的時間到點上接受再教育,已經堅持了三年。離開點上來之後,還經常派人回去了解生產隊的新人新事,並向貧下中農匯報我們的思想和工作,使貧下中農經常了解我們,及時幫助我們。

第二、在基層接受再教育時,接受生產隊黨支部的領導,列席參加當地黨、團員的組織生活。這樣,生產隊也就把我們宣傳隊看作自己人,因而管得周到,管得及時,更有利於我們接受再教育。

第三、要誠心誠意地當貧下中農的小學生。貧下中農對我們實行「一幫一」,和我們結成「一對紅」。當小學生,不能停留在同貧下中農肩並肩勞動,更重要的是心連心地戰鬥,從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才能收到交心、知心、同心的效果。

第四、紮根基層,不僅有利於接受再教育,而且有利於我們熟悉生活,從而更好地完成文藝宣傳的戰鬥任務。毛主席教導我們:「既然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兵及其幹部,就發生一個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的問題。」過去,由於我們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就象毛主席批評的那樣,對工農兵不熟,不懂,寫不好,演不象。通過調查研究,每個隊員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這個村的過去和現在,熟悉這個村的各種人。同志們為貧下中農在三大革命運動中的英雄事跡所感動,產生了表現工農兵的強烈願望。我們隊沒有專業創作人員,隊員們人人動手,實行領導幹部、貧下中農、隊員三結合的方法,同貧下中農一起討論創作提綱,一起修改,寫出一些受群眾歡迎的節目。

在演出中,我們力求做到觀眾多少一個樣,條件優劣一個樣,氣候好壞一個樣,城鎮農村一個樣。今年初,我們走遍全縣,結合野營訓練進行演出。走一路,演一路,學一路。有一次,聽說瓊中、屯昌兩縣交界的草坡水庫,有三個管水員,長年累月在深山曠野管天管水,曾多次在十二級颱風的侵襲下,奮不顧身,制服洪水,保住水庫。大家激動地說:「工農兵戰鬥在哪裡,我們就服務到哪裡,學習到哪裡。」於是,我們翻過了幾座山,走了三十多里山路,來到群山環抱的草坡水庫。我們先聽他們介紹先進事跡,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然後在大堤上為他們創作和演出。

為了「能分能合,一兵多用」,我們常常分成二、三個小組,分片活動,深入偏僻地區,根據不同的觀眾,有時用海南話演出,有時用普通話演出。一次,我們到水利工地演出,正遇上民工們在幾米深的排灌溝里挖鑿大石頭。我們立即放下背包,跳進水溝,和民工一同勞動。勞動後又到各個工地去宣傳演出。貧下中農說:「你們象村頭的椰子樹,根子深深紮下來了。」去年七月,我們到南海前哨西沙群島演出,在大風大浪的海上航行了一天一夜,我們一登上西沙群島,立即到群眾家裡進行訪問。老貧農陳大伯,人老心紅,是一位守島英雄。領導見他年老,曾經勸他退休,他說:「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在島上同敵人鬥爭一天!」我們聽了老貧農的講述,個個對照找差距,斗私心,表示要象老貧農那樣,革命路上不歇腳,灑盡熱血為人民。我們立即根據島上群眾的英雄事跡,編成《歌唱西沙英雄多》等文藝節目,頂着風浪,劃着小船,深入到各小島去演出。大家豪邁地說:「海灘就是舞台,海灘就是戰場!我們心裡想着工農兵,渾身添力量!」我們高唱戰歌,身在南海上,心連北京城。感到作為毛主席的革命文藝戰士,是多麼幸福!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