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作者:窺基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質杳冥超蹄象而含總。覺體玄眇絕視聽而融貫。方智雲法縠月察神理而猶迷。假慧仞於叢筠揆靈機而不測。至道圓而粹容顯。實際彰而真識淨。然後俯提十地疎海目於寶方。下控三乘挺仙儀於垢城。若鴻鍾之虛受應物扣以騰聲。譬晈魄以澂暉循器清而肆影。故有紹隆報佛即灌頂於甄臺。纂業化身先貽神於紺殿。撫根熟而趨座待生機而降跡。斯乃三際受職之宏儀一生補處之靈範者也。今此經者灑群萌之一雨。濟眾獸之通津。運弱喪之大舟。引炎童之妙輪。雖復探幽曉祕歸乎異線之華。然而拯溺符機寔在此筌之葉。所以金光夕燭旗有景於昏徒。芳蘤前霧表無虧於後實。妙祥之儔波萎鶖子之輩雲趨。雖則稟訓一時實乃津梁千祀。若夫天宮聖境資莫限之因嚴。覺苑神幾葉無彊之德履。匪心樞而攬觀。豈語極之揚光教府自陳題衡息。讚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者。六事齊修二因兼積。心勤妙境欣趣日觀。彌勒梵音此雲慈氏。母志悲纏蠢類。子性恤及懷生。宿願今誠俱以標號。道圓上果跡履下因。祈覺運生假稱菩薩。上生即往昇兜率。言知足自在光潔神用名天。此由補處天宮端居利他。祈心住觀必獲瞻奉。經者攝也貫也常也法也。生資教攝永絕樊籠。理藉文貫長離散滅。百靈常軌千葉良規。利物詮真目為經也。

初釋經文聊以五門分別。一佛成權實。二慈氏所因。三時分有殊。四往生難易。五問答料簡。

第一佛成權實者。權謂隨宜接物。實謂究理迬真。佛之身說皆有此二。只如法華經為引不定性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顯一乘教為實二乘教為權。即涅槃經半滿教也。勝鬘經中明決定義雲。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二乘。即唯說有一乘為權。說有四乘為實。謂大乘獨覺聲聞及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教既如是。身亦復然。故金剛般若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彼如來妙體即導師法身體不可見。彼識不能識。其論又雲。應化非真佛。彼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以法身為實。二身為權。法華經中執糞器而著垢衣喻權身也。現壽量而無邊際顯實身也。此以受用為實。化身為權。然此三身有二四句。有報非化謂自受用身。有化非報謂現八相身。有報亦化謂他受用身。多受法樂可言受用。隨機而現可言變化。有非報化謂佛法身。復有四句。有報非化謂自受用身。有化非報謂隨生類六趣化身。長者居士猿猴鹿馬種種之身。有報亦化謂他受用及八相身。前變化身亦此句攝。有非報化謂佛法身。雖此四句說身不同。權實二德總皆攝盡。略有二種。一者法身稱實。餘二並權。實者諸法體真。權者事相權跡。般若論雲。應化非真佛等是。二者法身及自受用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是身之本俱離差別。功德智慧一一無邊。不可以色形量而取。都無分限起盡之相。具真實德。修證實成。非應物現。名之為實。他受用身及八相化身隨生類所示現。身可令下類皆知見是身之末。俱有差別。功德智慧非並無邊。可以色心形量而取。然有分限起盡之相。具相狀功德。因利他取起。應物而現。名之為權。故佛地論雲。佛身有二。一實身二生身。然此實身各居自土。俱遍法界非方處求。法身本有諸佛共同。凡由妄覆有而不覺煩惱纏裹得如來藏名。由近善友斷妄生死。出纏裹時具法身之稱。諸功德法所依止。故勝鬘經中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約位因果得名別。故但可說證不可說成。初地以上分亦證得。佛果圓證。自受用身新修所起有情分別事體異故。從凡夫位但有無始無漏種子。由近善友聽聞正法。種子漸增為報身本。亦名如來藏。楞伽經雲。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前法身藏。此報身藏。發心修行如幽贊說。在地前位唯修種子令漸增長。由此勢力令有漏善業生。生當感報相好圓滿生於八相。變化土中至初地上便資有漏得十王位。生生常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然未無漏亦未圓明。唯有六七二識無漏。生他受用隨類土中。如梵網經說位大小。金剛道後有漏皆滅無漏五蘊一切圓明。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獲得無漏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盡未來際相依相續。然諸菩薩受變易身。有從初地即受變易。如入滅定怖煩惱故。有終乃至七地滿心方受變易。如入滅定不怖惑故。其變易身一得不捨覺。其勢盡還入定。資乃至金剛轉位方盡。由此七地滿心之中直往菩薩便生第四靜慮廣果天中。避五淨居不生彼。故資此下地感現身業。乃至十地數數資助將至金剛。遂往色究竟上妙淨土中。華嚴經雲。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第十地菩薩當生其中。生者起也往也住也。十地雲。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瑜伽第四解深密經對法論等皆作是言。超色究竟有妙淨土。十地菩薩方生其中。有十相現大寶華王出菩薩坐中而成正覺。金剛心位身猶有量。猶是因位有漏皆是在。至解脫道身遂無邊既名果位。無漏圓滿。此所修生無漏果身等法。身量智境兩如。事理相稱皆無分量。不可相求。故名為實。彼二權身各有差別。隨宜即現。方處可求。只如他受用身為初地菩薩現。由彼菩薩悟十百門。能見百佛。一佛即是一佛所王三千大千。此理即是百億化身。一佛化同故言一佛。雖見百佛總一受用。此受用佛坐百葉華。一葉即是百億化身一佛土也。此一佛土地前所見。為彼所現身稱彼土然有二類。一者一四天下所現之身。二者三千界中同一主佛。由彼地前有階降故。初地所見他受用身稱百葉華。不大不小。初地菩薩隨侍彼佛。大小相稱。然彼地前隨生何界身隨小大多等佛半。初地以往既證真如。現生無漏功德漸勝。相好轉明。故所感身稱佛大小。分段變易麁細有殊。功德力資身量必大。於十王位為此洲王。隨類化生。惑受不受故。此身量亦復不定。正智證真如後智見彼佛。如十百門一一宣說。若至二地得千法門。見受用身坐千葉華。一一葉中百億化佛。其佛處坐大小相稱。菩薩隨侍身量亦爾。如化弟子侍佛大小。故梵網經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座。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亦如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間毫相如五須彌山。法華亦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說是法華經。等皆他受用隨大小菩薩所宜便現身量不定。現處亦爾。非唯淨土色相有殊。感處便或在西方或在此處。只如妙吉祥所見。乃是他受用身。舍利弗所見即為化身。故華嚴會舍利弗如盲如聾不聞不見。文殊師利引出會已方始知見。後得所觀。即是權身。正智所證即是實身。若第十地菩薩將成佛時。必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淨土中。大寶華王坐中而取正覺。此大寶花王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十地菩薩坐中大小相稱。況此所見他受用佛。彼佛身量無量無邊。此處定在色究竟上。如前所引經論等文。然此等土必無二乘女人黃門惡趣等生。設有皆是佛及菩薩之所作化。故無量壽經論言。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佛地論雲。設有鸚鵡等莊嚴道場。皆佛菩薩為令他方菩薩來生喜心所以化作。鼓音王經雲。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名無勝。調達名寂。既無女人。母非實女。佛等所化。如命命等。故是報土亦不相違。有解。是實女人者化。阿彌陀佛有報佛土。螺髻所見。劫盡常在靈山說法是報佛土。然華嚴雲。摩耶夫人腹中三昧見腹含容。無邊世界諸大菩薩集會聽法。故知報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觀世音授記經雲。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終極。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明相出時。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佛。國土勝阿彌陀佛國百千萬億。不可為比。國名眾寶普集莊嚴。此佛滅已大勢至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佛。不說先住何方後來補處。不同化佛。然於此處補處。無失化處。欲令欣樂心深。所以先有住處。其他受用即以花臺為道場坐。下位有父母。上位不見父。且如化身為地前菩薩二乘等現或淨或染或小或大。任物所宜。將成佛時先昇知足。以彼天處機宜相稱厭苦心深生死樂具已知足故。不處餘天必在於此。只如釋迦彌勒處知足天。菩薩處胎經說。具足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根熟方下成道。三際成道皆有道樹金剛座道場降魔等事。其降魔不同。如理趣疏。金剛聖道二障已拂。解脫道中無漏道備。冥真契德證覺利生已故名成佛。今此下生經明成佛事。非法身佛理但可證非有上下生成等義。亦非自受用。彼無處天成佛之相說法利生令生見義。他受用佛不處天宮。不住摩竭提。令地前見故。即是化身上生成佛。雖標化佛影彰餘身。自受用身圓成道果。真如妙理障盡圓證。自利果滿宿願須行。當此會中化生。權起他受用佛。應十地所宜變化佛身。隨地前所現。雖復此處彰化體。而影顯餘佛。見者自成機別。現者身亦說殊。非實佛身有其異體。如月出雲際圓朗徹空影現水中。水月圓明任器器成萬別。月本一同。豈以影有千差遂令月亦有異。真權兩體義理必然。真即理源。權隨物跡。故知上生成佛備彰化質。欲令隨類濟生欣修易。故鉢經說。彌勒語文殊師利言。如我後身作佛如恆河沙等。文殊師利不能知我舉足下足之事。鴦掘摩羅經言。北方有國名曰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文殊師利即彼佛也。文殊既是佛不知彌勒者故知化也。攝大乘等八相成道既是化身。故知上生定非真佛。菩薩有三。一者一生所繫。二者最後之身。三者坐於道場。上生則一生所繫。下生局得二身。成佛由因故三皆盡。唯化佛有餘不見文。以理而推亦應通有。如第七地菩薩。唯此一身即受變易名一生所繫。八地以上名最後身。無別分段生死相故。往大自在宮坐蓮華座名坐道場。此名成自受用身亦有三菩薩。他受用身理亦如是。觀音之身名最後身。其坐道場一生所繫。未見誠證。理必定。有說。彌勒菩薩名一生者。住在人中名一生。一大生故。如七生等。據實並中有合有四生。若說天中唯有半生。並中有二生。大智度論說為三生。設在人中除成佛身故有三也。然諸菩薩有五種生。一除災生。由願自在為大魚等濟諸飢乏。為大醫王救諸疾病。為大善巧善和鬪諍。為大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火為水為乘為舟為種種物息除災患。二隨類生。願自在力於傍生等惡類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諸婬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失。三大勢生。稟性生時壽量形色種姓富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四增上生。受十王界自在化導。隨所應示。五最勝生。此生資糧已極。圓滿如釋迦等。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今者彌勒住都史多天具後四生。或二三四。若下此洲第五生攝。此即第一佛成權實也。

第二慈性所因者。依正梵本應雲梅呾利耶。此翻為慈。古雲彌帝疑或雲彌勒者皆語訛也。依賢愚經第十六捲雲。生波羅奈國劫波利村輔相之家。即上生經雲。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初生。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輔相歡喜召相師相之。相師既見轉讚其善。因欲立名方問生時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調。懷子以來慈矜苦厄。相師占曰。此即兒志。因為立號名梅呾利耶。若釋此名應雲梅呾利曳尼。梅呾利尼是女聲。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父母愛重聲譽遠聞。王梵摩達心惱生懼恐奪其國。伺其未長方欲降之。內人既知潛報父母。私送舅氏避難習業。舅名波羅利。領五百弟子。異方學道。舅甥師弟聰穎超群。數歲之間學通經典。舅後聞佛出世。遣慈氏等一十六人往至佛所而為四問。一問幾相。二問年齒。三問弟子。四問種姓。慈氏問已如來具答。慈氏歡喜。佛因更化餘十五人得法眼淨。俱從坐起並乞出家。佛言善來。衣嚴髮落。方便更說並成應果。唯有慈氏不預彼流。後從世尊遊迦維羅衛國。其大愛道手自縵績金疊袈裟繫想奉持。世尊不受令供養僧。僧中次行無敢取者。到慈氏所尋為取之。身披金疊從佛遊化。身紫金色衣貫金彩。表裏相稱巡行乞食。持鉢巷陌。觀者無厭。雖皆敬歡無與食者。有穿珠師將還供養。婦來嗔罵言。失穿珠之利。慈氏得珠持還問眾人。廣說過去供養所生福利佛因無滅。說過去事便說未來慈氏之事。慈氏後作佛。故猶名慈氏。慶喜問佛慈氏名因。佛言。過去此贍部洲有大國王。名達磨流枝。此雲法愛。爾時有佛號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王問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躍雲。此慈定巍巍乃爾。我當習之生生不絕。往法愛王者今慈氏是。從彼發意常號慈氏。久習性成佛稱彌勒。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經說。佛在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時佛與千二百五十比丘經行林中。彌勒菩薩金色相好放銀光明。黃金校飾如白銀山。來至佛所。結髮梵志五百人等遙見彌勒。五體投地白佛。請問彌勒光明乃與佛等於何佛所初發道心。佛言。梵志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恆以慈四無量法教化一切。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聞者必超百億劫罪成佛無疑。時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六十四能多智博達。聞佛彼經即生難詰不能屈伏。便發信心而發願言。願持彼經必得成佛號曰彌勒。即捨家入山谷長髮梵行。滿八千歲乞食誦經。時有星現錶王婬荒。彗星橫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空住。時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女菟。母子見仙無食而作是言。仙人為法不食多日。法山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為法應不惜命。便告諸菟。諸行無常眾生愛身未曾為法喪捨身命。今者欲為生類作大橋梁供養法師令法久住。即說頌曰。

 若有畜生類  得聞諸佛名  永離三惡道  不生八難處  若聞法奉行  生處常值佛  信法無疑惑  歸依賢聖僧  隨順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無上樂

說此偈已告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養法。汝等隨喜。我從多劫三毒所使為鳥獸形虛受生死。今將為法棄捨身命。時山樹神為積香木。菟王母子遶仙七匝白言。大師我今為法供養尊者。仙人告曰。汝是畜生。此心難辦菟言。我今身供養者為法久住饒益眾生。王語其子言。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繫心思惟正念三寶。子聞母告跪白母言。如尊為法欲供養者。我亦願樂。即投火中。母亦隨入。當爾菩薩捨身之時。大地振動天雨諸花持用供養。肉熟之後諸神白仙。菟王母子為供養故投身赴火。今肉已熟。宜可食之。仙聞神言悲不能對。以所誦經書置樹葉而說偈言。

 寧當殺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彼經中說慈悲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滿足  當受短命多病身

仙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噉肉。入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投火而死。與菟母子併俱時命終。地六種振動。天神之力樹有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國土。眾生見光尋光來至。見仙與菟俱死火中。得所說偈並佛經。已持還上王。王遺遍宣令。聞皆發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時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兒者羅睺羅是。誦經仙人者今彌勒是。五百菟者大迦葉等五百人是。山樹神者舍利弗目揵連等二百五十人是。時千國王者今跋陀波羅等千菩薩是。彼國眾生得聞法者賢劫佛所得道者是。由是菩薩乃至成佛猶名彌勒。其所說經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此說初時。賢愚經說弗沙佛時。乃近代也。欲顯生生常習慈行相師立名遠符往性。今古合稱故名彌勒。若依此。姓名為慈者應雲梅呾利曳那。梅呾利那是男聲。自性修慈故稱男也。婆羅門種姓有眾多。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為慈氏。又有雲。慈氏本姓頗羅墮。字阿氏多。又王姓頗羅墮。字阿氏多。字理無差。姓成乖角。其彌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愛。因以為名。由是得號。是心行性亦種姓也。如釋迦是姓牟尼是號一切義成是名憍答摩是皇。如此立姓之所生聖也。是名第二慈性所因。

第三時分有殊者。劫有多種。如別章說。觀藥王藥上菩薩經雲。爾時釋迦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於妙光如來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他人聞已轉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即得超越無量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毘舍佛。於過去莊嚴劫中得成為佛。毘舍佛者即七佛中第三毘舍浮佛。此中千佛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得成為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未來星宿劫中當得作佛。賢劫經亦云。過去莊嚴劫有千佛出現世間。文皆同此。其三千佛復各自類同修勝業。俱時獲果。故別類出無垢稱經第六卷。雲過去輪王名為寶蓋。今寶焰如來。輪王千子今賢劫千佛。月蓋王子今釋迦是。五濁經雲。今當賢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人壽四萬歲迦諾迦村陀佛出世。人壽三萬歲迦諾迦牟尼佛出世。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世。賢劫經雲。人壽一千二百歲釋迦始生都史。人壽一百歲出世作佛。都史天壽四千歲人間當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不論末法。仍雲過千五百年後釋迦法盡獨覺行化。與諸經不同。人命轉促。正法之時人壽不減。像末法中人壽便減至三二十歲。有飢饉疫病刀兵次起。人多死盡國界空疎。仙人相誡人懷其善。子年倍父漸漸長壽至八萬四千歲。從增六萬歲至增八萬。皆有轉輪聖王相次而出。八萬歲時王名儴佉。彌勒方出。然論釋雲。劫減佛興。劫增轉輪王出。以此撿。彌勒八萬四千劫初減方出。厭生死故人壽百歲慈氏生天。人壽八萬四千方始下生成佛。當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以此而推。劫減時長。劫增時短。慈氏光照四十里。梵志經雲。父名梵手母名梵經。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智慧弟子曰慧光神足弟子曰賢精進。正法八萬歲收佛舍利共興一大塔寺。賢劫經雲。從迦諾迦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出一大劫。第一千樓至佛獨出一劫後。更十二劫空過無佛。後有一佛名淨光補王。壽十小劫即是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也。翻名有異體即一佛。過此以後三百劫中空過無佛。樓炭經中明。樓至佛獨出一劫。所由廣如彼說。金剛力士經雲。昔有輪王千子具足。各發勝心共求作佛。父王試子何者先成佛。香水浴籌令千子取。得第一者即最初成。最後得者即最後成。其最後者為餘者譏。我等成佛人已化盡。汝何所度。小子悲泣復思惟。世界無邊眾生無數。諸兄所度何能盡也。願我作佛度人壽命一等諸兄。岌然地動佛即咸記。由是因緣故後一佛獨出一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和上解雲。胡盧支故盧支者此翻雲父愛。父小子偏所愛念故為名也。於是諸兄願作金剛。擁護小弟。依小乘說。菩薩百劫修相好業。釋迦買五花以供養定光。定光即燃燈也。遂為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又由釋迦彌勒同事弗沙世尊入火光定滅光恍曜釋迦讚歎復超九劫故。先彌勒以得菩提。故經數說。彌勒自言。我寧千阿僧祇劫都史天說法度人。不能昔時捨身少分。以稽留故在後成佛。然釋迦佛百劫修相好中九十一劫中第一劫逢毘鉢屍佛。第三十劫逢尸棄佛鞞濕婆佛。第九十一劫逢賢劫千佛。有雲。住劫中初五劫無佛出世。第六劫有俱留孫佛。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葉佛。第九劫有釋迦。第十劫有彌勒。有雲。四佛並第九劫。四已出訖並前即為七佛也。彌勒當賢劫第五佛也。即是第三時分有殊。

第四往生難易者。且如西方天親淨土論無著往生論俱。言報土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又阿彌陀經雲。非少善根因緣而得生彼。又言。其中皆是阿鞞跋致諸大菩薩。又觀經雲。上上品生得無生法忍。須臾之間遍十法界。奉事諸佛即得受記。上品中生經一七日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品下生者經三七日其華始敷了了方聞說法音聲。經三小劫住極喜地。中品上生應時即得阿羅漢果。中品中生者經七日華開得須陀洹。逕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過七日已花開。遇二大菩薩說法。逕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上生者經七七日花敷。經十小劫具得百法明門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經六劫蓮花乃敷。聞二菩薩說法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者經十二大劫蓮花乃開。聞說法已方發道心。百法明門說初地得。豈阿羅漢勝初地耶。又中品生得阿羅漢。下品始發心。即迂會者勝直往耶。又言得須陀洹等。豈由片時修故遂便得果處處皆說阿羅漢果。若練根者六十劫成。豈由小善遂超生死成利根阿羅漢。又雲。作諸觀成得生西方。豈舉心已諸觀便成。若由小善便得果者。便同說假部。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長。觀無相等資糧加行便徒施設。又無垢稱經雲。若諸菩薩行於八法。行無瘡疣方生淨土。一思於有情恆作善事不希善報。二思代有情受苦所有善根悉迴施與。三思於有情其心平等心無罣礙。四思於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五信解未聞經典無礙無謗。六於他利養無嫉妬心於己利養不生憍慢。七調伏自心常省己過不譏他犯。八恆無放逸當尋善法精進修行菩提分法。豈生淨土者皆具八法也。又對法第十二捲雲。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意在別時。故攝大乘雲。譬如一錢而得千錢。意在別時。非唯由發願即得生。故又雲。對治祕密者。一治輕佛。二治輕法。故說我於爾時曾名勝觀如來等。與彼法身等無差別。故法華經雲。我成佛道以來無量無數劫等皆是。三對懈怠。故作如是言。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四對治小善生喜足。故於一善根或時稱讚。為令歡喜勇猛修故。或時毀訾。五治貪行者稱讚淨土富樂莊嚴。六治慢行者稱讚諸佛或有增勝。七為除悔惱障修善法說如是言。於佛菩薩雖行輕毀。然彼眾生亦生天趣。八為除不定性於聲聞等下劣意樂說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又佛毫相如五須彌。豈凡地前能見此相。身量大小可得。初地所見。凡若能見皆為超越。又念彌陀彌勒功德無有差別。現國現身相成勝劣。但以彌勒惡處行化慈悲深故阿彌陀佛淨土化物慈悲相淺。又淨土多樂欣生者多。厭心不深。念令福少。非奇特故。惡處多苦欣生者少。厭心深重故念福多。甚希奇。故雖知佛力念亦可生。聖教不同屢生心惑。知足天宮同在此界。外道內道大乘小乘所共信許。既是化身決定得生。由此經文四眾行六事法。八部聞名歎喜。造諸惡業懺悔歸依修十事行。迴願生彼一切皆得。菩薩處胎經第二捲雲。彌勒初會九十六億受我五戒者。次九十四億受持三歸者。後九十二億一稱佛名者。故知微善迴向皆是往生成佛。經中說由十一業來生我所。一謂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為他演說讚歎義味不生嫉妬。教於他人令得受持修諸功德。來至我所。乃至第十一或有恩愛別離朋黨諍訟極大苦惱。以方便力令得和解。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故知不由唯修勝業方始得生。諸教共同必無異說。或有釋言。生西方者決定不退。生兜率者或可有退。故不願生。理亦不然。此經亦言。諸有敬禮彌勒如來。聞名稱名暫覩豪光。下至聽聞彌勒所說一句法義歸依。生彼定不退於無上正覺。無量劫罪皆盡消滅。無量善法運運生長。故見彌勒得生彼所。雖有天女種種侍衛。或佛菩薩所化為。或實天女彼聞能說不退之法。厭欲過患必無退轉。佛力所加心生決定。豈由欲界即皆退耶。位至不退處處皆不退。未至不退彼何必不退。且上聖上賢皆修此業。西域記說。西方即有無著天親師子覺等菩薩。高僧傳說。此方亦有彌天釋道安廬山慧遠慧持等。近親所見。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備神泰法師等。皆修彼業兼有上生靈感。或有身在現相。或有將終現相。或有生後現相。人所共知。具如別傳。西方勝處人所樂生。此土穢方誰能願住。但以經論明證賢聖同修。背苦求樂誠非上士故。無量壽經下捲雲。閻浮提一日一夜受持齋戒。勝無量壽國百年修善。以彼佛國無有惡故。又維摩經雲。閻浮提修道一日一夜。過諸佛土百千大劫。良以此世界中有十勝事。謂以布施攝貧窮等。厭苦心深有苦可拔。西方淨土便無是事。處穢方而修淨行。寔聖者之利他。居淨域而嚴淨因。非上士之弘濟。願於盲暗世界為作燈明。邪見眾中安立正道。但業行殘缺願往西方。萬一不生。恐成自誤。故當己行應修此業。

第五問答料簡者。依上生。下文優波離問雲。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等。明知此等皆小乘經。大乘菩薩無是義故。今依上生。初列跋陀波羅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後陳化佛說陀羅尼。佛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復言。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又雲。令五百億天子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明知是等皆大乘經。小乘經中無是事故。由是古德或說。此經為小乘。從阿含離出說。慈氏佛猶是凡夫身故。或說。此經為大乘。說初列菩薩眾等。復非阿含中出。有雲。依大智度論雲。小乘經初唯列聲聞。大乘經初備兼菩薩。今上生經初既列聲聞菩薩。明知大乘經。下生雖略亦大乘雲。大捲成佛經中。三會說法皆有得證聲聞獨覺發於無上正等覺心。故知並大乘。其優婆離身處小位所解局跡。以己所知輒為此問。豈慈氏位次為彼所知。故定大乘。如金剛般若唯列聲聞。豈非大乘。此上生經並彌勒受決及一切智光經等皆晉代安陽隻譯。下生經中大卷有如是我聞者。晉時竺法護所翻。小捲雲大智舍利弗無如是我聞者。是晉時羅什所譯。古人解雲。小卷者阿含中出。大者別坐所說。又解。翻者有異其實一本。今大師雲。大者有三分無結集本。其小卷無序分者是略。偈頌即二藏中菩薩藏攝非聲聞也。問彌勒釋迦誰初發意今者成道前後乃然。答佛藏經雲。彌勒發心先四十劫釋迦方發心。佛本行經第一捲雲。昔有如來號曰善思。彌勒菩薩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在於我前四十餘劫。然後我發無上道心。有佛名示誨幢如來。我於彼國作轉輪王名曰罕弓。初發道心。此中皆說後時發心。彌勒發心因彌勒佛。釋迦發心因釋迦佛。故彼非初。但以捨身苦行修業不同。所以彌勒成道終後。問如賢劫經明超劫事。佛本行經第三卷發心供養品雲。昔有佛出世號曰弗沙。彼佛在雜寶窟。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足。七日七夜讚歎彼佛。佛言。是人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見真理。佛言。是人過九十三劫當得作佛。毘婆屍佛言。是人過九十一劫當得作佛。佛地論亦說。釋迦超九劫。因事弗沙翹足而歎。說超九劫即百劫中修相好時。故經多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屍佛。不說百劫。其九十一劫初有毘婆屍。故多作此說。涅槃等言。雪山菩薩為半頌捨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經薩埵王子投身飼虎超十一劫。摩納仙人布髮掩泥超於八劫。菩薩地言。菩薩修行有超水火及日月劫。無超阿僧祇。彼所言超何時超也。答雖無正文理准應爾。翹足超九百劫中超。餘說超者阿僧祇內。不爾何位更得說超。問諸天勝所經說。無邊一生菩薩何獨知足。答知欲樂之足易可厭成故。菩薩處中勸化易故。上界欣掉既重。惡趣慼行極深。既無佛現。餘處不如知足。三際諸佛皆同住故。依智度論。往生品說。兜率天眾利根結薄。一生補處常住其中。自下三天結深心亂。自上二天結厚根鈍。所以不住。不言他方來者。恐生疑謗。句化生故。不住人中後生作佛。非應機宜欣不深故。問十王果報應為第四禪主。何故一生所繫居知足也。五地菩薩定處何天。答據因剋果應為第四禪主。符下行化故捨而居知足。五地剋果位處知足之天。修行不定處一方。何必要居兜率。一生住此。五地化遊亦不爽也。但說菩薩應受十位。非諸菩薩皆定受之。捨位修行隨利生故。問何故釋迦劫減百歲出世。彌勒劫增出世。答釋迦願於惡劫教化行苦行等。並異彌勒。彌勒願好時教化。所以不說超劫。又釋迦眾生遭苦發心。樂即退敗。彌勒眾生樂即發心。苦即退敗。如聞俱胝耳樂妙樂具故。所以不同見。惡時出厭心深故。樂時出者欣心勝故。問何故釋迦剎帝利姓。彌勒菩薩婆羅門種。答釋迦出自惡時眾樂於富貴。彌勒出自好時眾生樂於淨行。由斯二佛生姓不同。問長阿含經雲。毘婆屍佛人壽八萬歲時出世。尸棄佛人壽七萬歲時出。毘舍浮佛人壽六萬歲時出。拘留孫佛人壽四萬歲時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壽三萬歲時出。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釋迦一百歲時出。彌勒佛人壽八萬歲時出世。豈前三佛同住劫耶。答五濁經明。賢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雲。住劫中初五劫無佛。阿含經說佛出世時人壽長短。不說同劫。亦不相違。

如是我聞。

贊曰。今此經中總有三分。初從如是下至合掌住立佛前。說經因起分。次爾時優婆離下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是發請廣說。爾後爾時尊者阿難下至禮佛而退。是聞名喜行分。神光炬燭驚集有緣。舌相舒耀總持方演。慈氏應時獨悟請記佛前。釋迦為益當來因斯記別。故名說經因起分也。婆離見悕記相。復念往昔佛言。所以發言申請。世尊為其廣說。故名發請廣說分。陳事既周時眾獲益。將冀流通後代。慶喜問其經名。聞法者積喜於胸懷。愛道者奉言以行學。故名聞名喜行分。初分之中復分為二。一說經通所因。如是我聞等諸經通有故。二說經別所緣。爾時世尊出廣長舌下是此經別有故。或初名證信序。委證此經破疑生信故。後名發起序。顯發此經起之所由。今隨義增各標別稱。不爾信起豈不通耶。若依古師通序有六。今依佛地通序有五。一為令生信總顯己聞言如是我聞。二說者聽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三法必有主。欲顯主尊法必勝益。故須稱佛四說必依處。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化身所居非報土也。五教所被機放光召集根宜聞。故阿難請其四事佛遣致其通。由世尊為斷眾疑。慶喜又陳別序。俱承佛教並利玄宗。觀教釋文何容一準。佛地論說。如是之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定為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典。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近即傳法者之教誨也。或告時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三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為如是而說。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由此四義故經初置如是我聞。真諦師雲。微細律說。阿難昇坐集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好。下座之時還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說。眾生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彼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故經初言如是我聞。非此三事。為令先信除此三疑。注法花雲。如是者感應之端。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者以名教。出於感應故立言如是。注無量義經雲。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言如是。瑤公雲。以離五謗名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經離執有增益謗。第二句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第三句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謗。第四句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第五句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謗。光宅雲。如是將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如是一部經義。我親從佛聞即為我聞。作呼轍耳。梁武帝雲。如是如斯之義。是佛所說故言如是。長耳三藏雲。如是有三。一就佛。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由斯可信。以同說故。二就法。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如而說故稱為是。既稱理言不增不減。決定可信故稱如是。三就僧。以阿難言望佛本教。所傳不異故名為如。求離過非故稱為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言。智度論雲。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因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達立。於此信中略為十釋。一信者依仁王等經。趣聖道之初因證諦理之鴻漸。故四十心以信為首。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七覺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故由斯經首創令信生。二依大毘婆沙論。信者食法味之喜手。學佛法者如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身。以念為頸。以慧為頭。於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飲噉以鼻為手。故學法者最初信生。三學者大商元規法實。故初生信獲彼聖財。顯揚論雲。七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即一焉。四瑜伽論雲。入一切法欲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數警覺。故觸所集起時對境。故受所引攝領在心。故定為增上心微寂。故慧為最勝擇善惡。故解脫為賢固息纏縛。故出離為後邊覺道滿。故信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成唯識論雲。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自性渾濁。故宣尼雲。兵食信三信不可棄。春秋亦謂。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公王也。六俱舍論雲。拔眾生出生死泥。正法佛手即正宗也。信為眾生手序分也。兩手相接出淤泥故。七諸論雲。信者能越惡道離賤貧因。故入聖已有不壞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經為釋。八浮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資信以發慧。九見珍財資手以採拾。聞法寶藉信而方得。十遊曠野而有手持甲伏以捍群賊。出生死源而有信發慧解而斷煩惱。由斯經首如是我聞。為令眾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釋。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等名。今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不同前二。即是無我之大我也。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聞乃言我聞。答以四義故但稱我聞。一言說易故。若言無我。知此表誰。二順世間。三除無我怖。言無我者。為誰修學。四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所以稱我。問若爾者。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答有三義。一亦不乖俗。西域方言汎皆稱我。宗雖顯真說不乖俗。理雖顯妙言不乖麁。欲顯真諦不離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修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噵阿難。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我聞。此將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可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故。不稱字但言我聞。聞即耳根發識聽受所說。今廢耳別就我總稱故名我聞。雖依大乘根識心所境至和合方名為聞。然根五義勝識等故根名聞。若但聞聲可唯在耳。既緣名義便在意中。故瑜伽言。聞謂比量。耳名聞者。親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聞。故因聞所成總名為聞。若緣名義稱之。為聞既在於意。故合名聞癈別耳意總稱我聞。以耳為門熏習在總。因聞所成總名為聞。故名我聞。慶喜於時雖亦見覺知佛所說然三義。但言我聞欲證深理要先聞故。此界以聲為佛事故。希證菩提要聞重故。由斯經首不說見覺知唯說我聞。據實於時亦見佛說。諸餘佛土以光明等而為佛事可言見等。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慧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乃自意變。故名我聞。故無性雲。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若爾云何菩薩能說彼增上生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中得論呪等。故佛亦言。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汝亦不聞。親光等言。佛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我聞。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經說。我所說法如手中葉。未所說法如林中葉。此中二解隨彼兩文綺互解釋。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分別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一時。

贊曰。第二說教時分也。法王啟化。機器咸集。說聞事訖總名一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假立名。論有二解。一道理時。說聽之徒雖唯現在五蘊。諸行剎那生滅。即此現法有酬於前引後之義。即以所酬假名過去。所引之義假名未來。並於現在法上假立。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相生事緒究竟假立三世總名一時。非一生滅名為一時。二者說聽二徒識心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自體。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不相應行蘊法處法界所攝。此中不定約剎那。亦不定約相續。亦不定約四時八時及十二時。亦不定約成道已謝竟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演說。聽事訖總名一時。由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義一切皆解。或說者少時聽者多時。或說者多時聽者少時。故不定說一念多劫之時節也。由於一會聽者之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短念。亦不定。故但約說聽究竟名一時更無異義。問何不別說四時六時。答晝夜時分諸方不定。經擬諸方流通。所以不得別說。問何不別說成道竟後若干時節。答雖隨化相亦可言之。然凡聖所見佛身報化所說淺深成道近遠各不同故。經擬凡聖同行。所以不得定說。問處中有淨穢。隨機定說處。時中凡聖殊。何容不定說。答說處標穢淨。穢可定知。說時短長凡聖不可准一。會機宜有利有鈍長時短時。如何準定。故處定說而時總言。

佛。

贊曰。第三教主也。佛陀梵音。此略雲佛。有慧之主。唐言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為佛。如次不同凡夫二乘菩薩三種故以為名也。佛地論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即古所言無明惛睡覺法相理中覺空智有智理智事智真智俗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之差別也。准依梵本。標薄伽梵。即第十號。以此一名總標眾德。由此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此以翻譯之主意存省略隨方生善故稱佛名。問此三身中何身所攝。答准所施化即是化身。文殊在中亦通報佛。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推功歸本即是法佛。由機不同一處見異亦非定準。彌勒八相之尊說者故成化佛。理通報法義亦無違。今顯主尊教。隨最勝初標勝主。令生喜故。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薗。

贊曰。第四說法處也。梵雲室羅筏悉底。言舍衛者音訛略也。此中印土境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為別南憍薩羅故以都城為國之稱。真諦法師雲。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故彼所翻金剛般若雲。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於此習仙後而果遂。城因此號名舍婆提。今新解雲。應雲豐德城。一具財物。二好欲境。三饒多聞。四豐解脫。國豐四德故以名焉。祇樹者應雲誓多林。祇樹者訛也。誓多雲勝。此即太子名。太子生時隣國怨至戰而得勝。遂以為名。給孤獨者是蘇達多長者。此雲善施。善施仁而且叡。積而能散。拯濟貧乏哀恤孤老。時人美其德號給孤獨。是鉢剌犀刪特特王舊雲婆斯匿。此名勝軍。彼王之大臣也。佛在摩揭陀未遊舍衛。給孤獨長者為兒取婦遂詣王舍城。時有長者將延請佛。敬修供具。善施問其所由。長者具陳請佛。彼聞佛德深心歡喜。佛在鷲山相去數十餘里。遙放光照善施。尋光遙見世尊。悲感喜哽如子見父。尋光詣佛。路逢天祠。善施禮拜佛光遂滅。善施慚愧光明還燭。尋明至佛。請佛詣國普化有緣。何獨此土。佛時許可。令舍利子先瞻度焉。佛言。出家之人當須寂靜。豐德人鬧。城中小隘。唯城南五六里餘有太子誓多之園地。唯[塽-(爻*爻)+((人/人)*(人/人))]塏泉林蘩欝壁方十里。可設伽藍。善施請買。太子不許。因戲言曰。布金滿地厚敷五寸時即賣之。善施許諾。太子辭以戲言。因陳不與。善施請為斷理。時淨居天恐人遮之曲從。遂化為斷事者。斷與善施。善施得之布金而取。時少五百步未滿十里。一庫金盡。使者來報。善施思惟。當取何金。太子疑其情悋請悔地還金。善施具陳心非悔買。太子知其情邈自發勝心。人之所貴莫過金寶。而彼當能傾庫買地以造僧園。我何所乏而無修建。請悔先地。長者不從。太子云。許地取金。未論林樹。地隨汝主林屬我身。共助成功。俱陳供養。佛後遊此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樹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後應謂此地為誓多林給孤獨園。化身在此。彰報佛而有淨土劫盡火燒而我土由來安穩。結集不可具陳。二佛並顯淨穢之土隨標一土。義准有三。事中有二。理亦有三。三身所居各有異故。如理趣疏。

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祇陀苑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贊曰。第五教所被機也。於中有二。初放光集眾。後矚光眾集。問何故此經放光集眾。餘經不爾。答彌勒上生因深果遠。若不警召有緣。有緣無由聞見。又無明昏夜覺照難生。不警群機無由自悟。故放光召集不類餘經。集眾中有三。初放光。次雨花。後化佛說言。此即初也。於中有六。一明化主世尊。二明時在初夜分。三明處舉身。四明神變放光。五明相狀金色。六明化境遶祇陀園照須達舍。無垢稱經佛告阿難陀。以要言之。諸佛所有威儀進止受用施為皆令所化有情調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涅槃經雲。佛入涅槃二月十五日等佛皆自說。各有所表。故此經文皆有表示。化主可知。二放光時者。涅槃晨朝。法花白日。般若日中。此經初夜。各有所表。釋迦牟尼出於五濁。是時有情煩惱已重。其未度者愚癡更多。所以初夜放。要初夜者。無始無明極昏闇故。今佛初夜放大光明。表說深經。欲令於釋迦不得度眾生令見彌勒得聖智光破重無明故。舉者遍也。遍身放光明。涅槃從其面門。法華從白毫出。般若次第遍身皆放。今舉身以放光。顯佛慈悲普弘濟故。顯修行者並得度故。遍十方法界悲智皆照故。要放光者。導迷徒故。破處黑闇諸眾生故。照愚盲者智眼開故。作金色者。法華白光。涅槃四色。此為金色。表可寶重故。濟末代眾生第一之珍寶。故遶祇陀園警出家眾。照須達舍者。警俗眾故。大施主故。欲顯聞經驚集二眾。二眾聞經。於當來世彌勒佛所普得度故。言七匝者。表令出家者現在未來破七隨眠故。除身語七諸惡業故。持七支戒故。當超七生得七覺分故。法應如是。

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華。

贊曰。第二明雨華有三。一光形二光處三雨金色蓮花。光形如霞雲者。表佛法身周遍法界化身隨物猶如霞雲。蔭四生故。說法雨故。慈悲如雲。遍舍衛者。釋迦牟尼受須達請授彌勒記。此國眾生徧有緣故。舍衛豐德表彌勒世出世財皆具足故。雨蓮花者。花有五德。一能掩惡。喻滅眾罪。二能生果。喻聞此經見彌勒佛獲證聖道。三香氣遠聞。學經見佛英聲遠振故。四能出水。喻聞經等已出生死海故。五能開敷。喻今後佛敷妙義故。

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

贊曰。第三化佛說言也。有四。一化佛二皆唱三顯因四明果。此初二也。化佛者。喻彌勒上生跡非真故。諸佛神變難思議故。皆唱言者。喻百億釋迦同與彌勒等授記故。

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樓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

贊曰。此後二也。今於此中有千菩薩者。顯未成佛居賢劫位。當彌勒等現居因故。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於此有緣果當成佛故。令諸眾生各起希願得親近故。如千佛因緣經具陳其事。

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贊曰。第二眾集也。於中有三。初四眾集。次二眾集。後八部集。初中有四。一苾芻眾。二苾芻尼眾。三近事男眾。四近事女眾。苾芻眾中有四。一耆舊尊宿眾。二少欲杜多眾。三神通外化眾。四智慧內德眾。此即初也。梵雲阿若多解也。憍陳那婆羅門姓中之一性也。憍陳如訛也。梵薩縛遏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雲悉達多訛略也)太子踰城之後。棲山隱谷己身殉法。父王淨飯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此二馬勝。二拔提。三摩男[牛*句]利。舅氏二人。一憍陳那。二十力迦葉。王雲。我子捨家修學孤遊山野。故命汝曹隨知所止。內則叔伯舅氏。外則君而且臣。凡厥動靜宜知進止。五人銜命相望營衛。因即勤求欲期出要。每相謂曰。夫修道者苦證果耶。樂證果耶。二舅氏曰。要樂為道。三家族曰。勤苦為道。二三交諍未有以明。太子思惟其理。為伏苦行外道。日食麻麥以資支身。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真失正道矣。道由樂證。今乃勤苦非吾徒也。捨而遠遁自思果證。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驗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證果。三家族曰功垂成矣。今其退乎。六年苦行已一旦損功。遂亦逃捨相從求覓舅氏二人。既相見已迬坐論曰。昔見太子出王城就荒谷。去珍服被鹿皮。精勤苦心求無上法。今乃受牧牛女乳糜。敗道虧志無能為也。二舅氏曰。君何見之晚乎。此猖獗人也。處深谷受尊位。不能靜志遁跡山林。棄輪王之大寶為鄙賤之庸人。何可念哉。言增慘切。太子浴尼連河坐菩提樹成等正覺號天人師。思察。應度唯欝頭藍子者證非想定堪受妙法。空天報曰。彼命終來經今七日。如來歎惜。斯何不遇重。更觀察。有阿藍迦藍證無所有處定。可授至理。諸天又報曰。終已五日。如來再歎愍其薄福。又更諦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者。堪先誘導。佛從覺樹趣鹿野園。威儀寂靜神光晃耀。毫含玉彩身瑩金色。安祥前進導彼五人。五人遙見互相謂曰。一切義成彼來者是歲月淹久都無果證。心期屢返。故尋我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禮。如來漸近。威神所逼五人忘制各起禮迎侍從如來。如來漸誘示之妙理。為其示相勸修作證。三轉法輪。佛問解耶。時憍陳那最初答解。地神唱告淨居。諸天亦言。憍陳那先解如是。乃至聲遍大千。因以為名名解。憍陳那今與其徒大德耆舊見光晃耀雨花。宣唱從禪定起趣世尊所。舊經或雲尊者了本際。或雲解無智。皆得。阿若多義。不正得名。又不解憍陳那之姓故也。

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贊曰。第二少欲杜多眾也。摩訶大也。迦葉波飲光也。略故云迦葉。此婆羅門姓。飲光仙人種。昔有婆羅門獲證仙果。身皮金色飲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種。以姓標名。又迦葉身光飲日月光故以為名。付法藏傳雲。昔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屍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起七寶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處缺壞。有一貧女。遊行乞丐得一金珠。見像面壞欲補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請令修造。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補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恆受勝樂常修梵行。從是以來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天人中快樂無極。最後託生第七梵天。時摩竭國有婆羅門名尼俱律陀。過去修福。聰明多智巨富無量。金銀七寶牛羊田宅奴婢車乘比瓶沙王千倍為勝。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羅門恐與王齊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其家有量。最下之者其價猶直百千兩金。有六十簞金粟。一簞有三百四十斛。其家雖富竟無兒息。於其舍邊有一樹神。夫婦常往祈請祭祠求乞有子。多年無應。嗔忿語曰。今更七日盡心奉事。若復無驗必相燒剪。樹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釋。帝釋觀閻浮提無堪彼子。即詣梵王所廣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觀見。一梵天臨當命終。即往勸之勸其往生。梵天受教即來託生。滿足十月生一男兒。顏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師占曰。此兒宿福必當出家。父母聞之甚懷愁惱。夫婦議曰。當設何方斷絕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當為娉取端正好女用斷其情。至年十五欲為娉妻。語父母言。我心清淨不須婦也。父母不聽。兒知難免便設權計語父母言。能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當取之。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遍行娉求。諸婆門鑄一金女端正奇特。輿行村落高聲唱言。若有女人得見金神禮拜之者。後出嫁時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聞悉出。唯有一女軀體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珠女也。以昔勝緣有此妙身。志樂清潔獨不肯出。諸女強將共見金神。此女既到金色光明映奪金神。婆羅門見即為娉。得既到夫家夫婦相對。各皆清潔了無異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嚴塗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迦葉語婦。我若眠息汝當經行。汝若眠臥我當經行。後次婦臥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葉見已以衣裹手舉著床上。婦便驚悟而責之異。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復何緣竊舉我手。迦葉答言。有蛇來入恐傷汝手妨廢修道。是故舉之實無染意。即指蛇示。婦意乃悟。夫婦節操深厭世間。啟辭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見已遂便聽許。於是夫婦俱共出家來至佛前。佛為說法。即於此時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婦於後時亦得阿羅漢。迦葉在世常與如來對座說法。佛滅度後所有法藏悉付迦葉。迦葉後時結集三藏竟至鷄足山。全身不散。後彌勒佛出世之時。從山而出。在大眾中作十八變度人無量。然後滅身未來成佛號曰光明。如法華中佛為授記。

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贊曰。第三神通外化眾也。梵雲摩訶沒特伽羅。此雲大採菽氏。今訛略雲大目犍連。此婆羅門種。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名名大採菽氏。與舍利子小為親友。舍利子以才明見貴。尊者以精鑒延譽。才智相比動止必俱。結要終始契同去就相與。厭俗苦求捨家。遂師珊闍耶焉。舍利子遇馬勝阿羅漢。聞法悟聖。還為尊者重述聞。而悟法遂證初果。與其徒眾一百人俱。亦云二百五十人。俱到佛所。世尊遙見指而告曰。彼來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既至佛所請入法中。世尊告曰。善來苾芻。淨修梵行得離苦際。聞是語時鬢髮自落俗裳變緇。戒品清淨威儀調順。經七日結漏盡證阿羅漢果得大神通。後佛在無熱惱池。人天咸集唯舍利子不侍從會。佛命沒特伽羅往召來集。沒特伽羅承命而往。舍利子於時方補護法衣。沒特伽羅曰。佛在無熱惱池。命我召爾。舍利子曰。且止待我補竟。與子同行。沒特伽羅曰。若不速行。欲運神力舉爾石室至大會所。舍利子乃解帶置地曰。若舉此帶而得動者。我身或動。時沒特伽羅運大神通舉帶不動。地為之震。因以神足還詣佛所。見舍利子已在會坐。沒特伽羅俛而難曰。今乃以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矣。今標其輩雲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贊曰。第四智慧內德眾也。梵雲設利弗呾羅。設利此雲春鸎亦云鶖鳥。弗呾羅雲子。今訛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懷子前言詞訥鈍。每共弟摩訶俱絺羅論議。常不如弟。懷子以去辨捷難酬。捔論恆勝。以母多辨號曰春鸎。春鸎即今百舌鳥也。是彼所生故復稱子。亦云鶖子也。尊者大婆羅門種。其父高才博識深鑒精微。凡厥典籍莫不究習。其妻感夢具告夫曰。吾昨宵寐夢感。異人身被鎧甲手執金剛。摧破諸山退立一山之下。不知何所表。夫曰。夢甚善。汝當生男。達學貫世摧諸論師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為作弟子。果而有娠。母忽聰明高論劇談。言無屈滯。尊者年始八歲名擅四方。其性淳質其心慈悲。朽壞結縛成就智慧。與沒特伽羅子少而為相友。深厭塵俗未有所歸。於是與沒特伽羅子於珊闍耶外道所正修習焉。乃相謂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窮苦際也。各求明導。先甞甘露必同其味。時大阿羅漢馬勝執持應器入城乞食。舍利子見其威儀閑雅即而問曰。汝師是誰。曰釋種太子厭世出家成於正覺。是我師也。舍利子曰。所說何法可得聞乎。曰我初受教未達深義。舍利子曰。願說所聞。馬勝乃隨宜演說。舍利弗聞已即證初果。遂與其徒一百人。亦云二百五十人。往詣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我弟子中智慧第一彼來者是。至已頂禮願從佛法。世尊告曰。善來苾芻。聞是語時戒品具足。過半月後復聞佛為長爪梵志說法聞餘論而咸悟。遂證阿羅漢果。後阿難承佛告滅期。展轉相語各懷悲感。舍利子深增戀仰。不忍見佛入般涅槃。遂請世尊先入寂滅。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告謝門人亦至本生里。侍者沙彌遍告城邑。未生怨王及彼國人莫不風馳。皆悉雲會。舍利子廣為說法。聞已而去於後夜分正意繫心入滅盡定。起已而寂滅焉。

摩訶婆闍婆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贊曰。第二苾芻尼眾也。梵雲摩訶鉢剌闍鉢底。摩訶雲大。鉢剌闍雲生。鉢底雲主。即大生主。舊雲婆闍婆提。此雲大愛道。皆訛謬也。佛母摩訶摩耶夫人此雲大術。早為遷壽。生主是佛小母。故稱為姨母。為育養世尊因證正覺。佛之所化三乘聖人名曰大生。或大者眾義。一切眾生皆為佛子。姨為佛母。大生賀賚故言大生主。佛許出家事如律說。梵雲苾芻此具五義。一曰怖魔。二雲乞士。三雲淨持戒。四雲淨命。五雲破惡。尼者女聲。女有五德名苾芻尼。言比丘尼者音訛略也。與其眷屬一千人夜矚神光俱來佛所。

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俱。

贊曰。第三近事男眾也。梵雲鄔婆索迦。鄔婆近也。迦事也。索男聲也。於男聲中以呼之即近事男。舊雲伊[卄/補]塞優婆塞。優婆塞雲清信男。皆訛謬也。戒德俱圓。皆堪能親近承事苾芻大阿羅漢。故善施耆尊稱為長者。靈光既照亦來佛所。

毘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

贊曰。第四近事女眾也。梵雲毘舍佉。此雲黑鹿。因兒得稱名毘舍佉母。鄔婆斯迦雲近事女。斯女聲也。業行清潔皆能親近苾芻尼眾大阿羅漢尼故。鹿子因緣如經廣說。

復有菩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贊曰。自下二眾也。梵雲菩提薩埵。此略雲菩薩。菩提覺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菩薩。又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或薩埵者勇健義。不憚處時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又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樂一切有情故名菩薩。摩訶大也。薩埵如前。今此菩薩位居十地。為簡於小故言大薩埵。梵雲跋陀婆羅。跋陀者賢義。婆羅者護義。此雲賢護菩薩。具大賢德護念眾生弘護佛法故名賢護。與其徒十六菩薩俱。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贊曰。梵雲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文殊師利音訛也。鴦掘摩羅經言。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諸有聞名敬禮歸命種種事業菩薩皆能為作吉祥。神用無比名妙吉祥。法王子者久應證覺跡履因位。紹繼灌頂佛之太子。由此獨標法王子稱。亦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此二因緣如經所說。前大智眾此大悲眾。前今聖眾此先聖眾。前十地眾此紹位眾。故名二眾。法花論雲。跋陀波羅等十六人威儀不定具種種行。故此別標。何故先列聲聞後彰菩薩。聲聞等類形像同佛。出家威儀常親近佛。令諸菩薩於聲聞眾生恭敬。故捨憍慢故。

天龍夜叉乾達婆等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來集會。

贊曰。第三八部眾也。八部者。一天。二龍。三藥叉舊雲夜叉。四犍達縛舊雲乾闥婆。五阿素落舊雲阿修羅。六揭路荼舊雲迦樓羅。七緊捺路舊雲緊那羅。八莫呼路伽舊雲摩睺羅伽。藥叉者此雲勇健或雲暴惡。飛行空中食噉生類。亦攝地行諸羅剎婆。羅剎婆者此雲可畏。犍達縛者此雲尋香行。諸作樂神中有此等輩。由此西方呼諸散樂名犍達縛。不作生業尋食香氣作樂乞求。阿素洛者此雲非天。阿之言非。素洛雲天。提婆之異名也。多行諂詐無彼天行故云非天。揭路荼者妙翅鳥也。翅羽嚴麗雜色莊挍特異眾禽。禽中最大。舊雲金翅鳥。一切飛禽皆此所攝。緊捺洛者此雲歌神。莫呼洛伽此雲大腹田父。蝦蟇蟒蛇等類皆此所攝。此中且舉彼類之首。其中一一各有無量形容異類。如是等輩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來集會。由佛智悲廣為引化。有靈之類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潤萌牙。冀智藥而除眾苦。如歸慈父若趣醫王。但由平等慈非恩沾動植故也。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

贊曰。上明說經通所因。下明說經別所緣。於中有五。一出舌放光。二有多化佛。三化佛說法。四釋迦自陳。五彌勒領悟。此即初也。將說深經先出舌者。明授彌勒記濟度有緣不妄語也。三十二相中舌廣博相。凡時舌相但覆面輪至髮等際。若作神通或覆大千。或更無量。智度論說。佛與阿難從舍衛國向婆羅門城。時婆羅門城主信屬外道。聞佛欲來即立制限。若與佛食共佛語者。當罰金錢滿五百文。後佛來到入城。乞食人皆閉門。佛與阿難空鉢而出。見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米*番][米*定]出門棄之。見佛相好空鉢而來心念欲施。佛知其意申鉢。從乞所棄[米*番][米*定]。老婢淨心持表施佛。佛受施已語阿難言。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當時佛邊有一婆羅門。聞佛此語即語佛言。汝是淨飯王之太子。何故為食而作妄語。時佛出舌遍覆面輪上至髮際。而語之言。汝頗見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婆羅門言。若舌覆鼻尚不妄語。何況覆面上至髮際。即生信心而白佛言。我今不解少施報多。佛即告言。汝頗曾見希有事不。婆羅門言。我曾行見尼拘陀樹。其蔭遍覆五百乘車。佛即問言。樹種大小。彼即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復語言。誰當信汝。婆羅門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虛妄也。佛即語言。我見此女淨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即時舉手大聲唱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聞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養。即破制限。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故今出舌顯授當記眾生修行願至彼所定得往生。表不妄語故。般若論解。不妄語者雲於授記曾不妄語。放千光者表小千界。各有化佛破諸眾生愚癡暗故。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佛。

贊曰。第二有多化佛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各有千化佛。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者表大千界。當來同有百億彌勒一時生故。

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

贊曰。第三化佛說法於中有二。初總後別。此初也。身別故異口。語等故同音。清淨諸大菩薩者。謂第十地因已圓滿障亦微細名為清淨。或八地已上一切煩惱皆不行故名為清淨。或初地已上證性淨理能伏諸惑令總不行名為清淨。此三解中初解圓得。次解任運相續而得。後解分證。一切無違。甚深者微妙義。不可思議超分別心言說道故。梵雲陀羅尼此雲總持。念慧二能總含眾德以為體性。識達簡擇明記不妄。能以少略含多廣故名為總持。法者教也。說彼法故也。

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門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

贊曰。此下別列也。此四別者。一喜有。二解空。三於因無礙性。四於果大解脫。解脫即無相。或第三謂四無礙解。外化辨才。第四謂諸福慧內德解脫。或八地任運得初二。九地得第三。十地得第四。或四總持。一法。二義。三能得菩薩無生法忍。四諸明呪。如次配之。教法名有。所詮義名空。無生法忍名無礙性。得此忍已於一切法無礙達故諸呪名為大解脫。無相能解脫障縛不可分別名無相故。如幽贊中略已顯示。

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贊曰。第四釋迦自陳。欲明所記不虛故今化佛同說。如說法花。能寂自陳猶恐他惑。多寶塔涌為證方明。今亦如是。非但我言。化佛同唱。欲令彌勒深悟解。故佛以法義二持廣宣教理。故以一音演其百億。以略含廣名總持也。

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億陀羅尼門。

贊曰。第五彌勒領悟也。於中有二。一明領悟二明請記。此初也。因行久圓果今示證。微假資習多有所成。釋迦一音纔宣。百億彌勒領悟萬倍解生。由此應時即得百萬億也。

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贊曰。此明請記。坐中證悟遂起整衣。申虔敬之儀。展請記之軌。從坐起者。表有所得從生死起。言衣服者。表四儀圓備七支無缺戒德滿故。叉手合掌者。表心與境冥理與神會空智有智照冥真俗智德圓也。住立佛前者。表結使俱已斷德圓備。或住而不動。表證三昧心不動搖定德成也。或示將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此意總顯已出生死三學久成唯希為記當生當覺。唯此軌儀唯有身業。事不虛設。故各有表。威儀進止皆法輪故。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上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

大慈恩寺基撰

爾時優婆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

贊曰。上明說經因起分。下明發請廣說分。一生補處受記非輕。示相勸生嚴因寔重。若不因請而說。補處之相未尊。若無請而自談。欣當生心不重。故放光集眾普召有緣。假請談經令興重業。於中有二。初辨外果後辨內果。辨外果中復分為三。初波離啟請。次世尊廣答。後佛告優婆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下結勸生彼。請中有二。初明請軌後明陳請。此即初也。梵言優婆離此雲近執。佛為太子。彼為佛大臣親近太子。執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今雲優波離訛也。亦從座起者。既見彌勒位立。優波離垂斯啟請。是故稱。亦表聞彌勒之事當證菩提故。從座起頭面作禮者。屈己首尊禮佛卑足。一心頂戴虔恭深故。憍慢久除為顯成佛尊貴因故。無見頂相之妙業故也。

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

贊曰。下明陳請。於中有二。初舉昔生今問。後顯今徵後問。此初也。前言世尊呼佛。又言世尊談佛。談佛往昔說彌勒故。世出世尊略言世尊。即是第十薄伽梵號。梵雲毘奈耶此雲調伏。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諸煩惱故。即是廣律本也。古雲毘尼或雲毘泥皆訛也。近執明究律藏頗亦諳經。受記多在律中。因斯起問。阿逸多者此雲無能勝。彌勒字也。名彌勒字阿逸多。往昔佛在耆山說。次我後當成佛者名曰彌勒。時有菩薩名曰慈氏。從座而起白言世尊願我未來作彼彌勒。佛言可爾。故今騰昔而生後問。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贊曰。顯今徵後問也。文有其二。初舉今徵後生之處所。後舉今徵後生處淨穢。此初徵也。波離下器情局小乘。以己所知輒揣尊極。小宗說於菩薩三劫猶是凡夫樹下三十四心方成聖者。欲恚害覺時亦未已故言凡夫。未斷諸漏。漏有三種。如法華贊。生何處者。三界何界五趣何趣四生何生九有何有。觀因驗果未遣心疑。唯願法王指陳生域。

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贊曰。徵淨穢也。從緇落飾形貌出家。常現威儀不修禪定。受姨母之妙服。欲貪未遣。矚毫光而不識。尚有無知。佛記果圓理深難測。命終生處淨穢何方。但以菩薩不起滅定而現威儀。將繼法王。遂取金疊讓。推光位等問豪光。波離不知乍謂。無定情麁覩相真疑有惑。禪定有九。煩惱有十。如餘處說。然且成佛之先必在覩史一生補處大小共同。波離挾己下心輒量上位。示有不知以發今請。

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贊曰。下佛廣答有二。初勅聽許說。後依問具申。此初也。諦者審諦。聽音察理。貴在審情。恐聽不明。重令諦聽。極妙作意名善思念。如來者第一號也。涅槃經雲。如過去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故云如來。應者第二號也。應已求害煩惱賊故。應不復受分段生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正遍知者第三號也。正知遍知名正遍知。非邪小知。正滿知故。具二種智知空有故。上來三號如次斷德恩德智德。阿耨等者。阿之言無。耨多羅雲上。三言正。藐言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諸法莫先名無上。理事遍知名正等。離妄真照名正覺。或智斷圓名無上覺。簡異生邪智名正覺。簡小乘分智名等覺。簡菩薩缺智復名正覺。下一覺字貫通上文。彌勒當圓證此獨得全名。記者識也驗也。佛自稱三德。今為汝等驗識分別慈氏菩薩當來成佛之事。

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贊曰。下依問具申有二。初答生處。後答淨穢。此即初也。從今十二年後者示受記。已求超生死十二緣。故生兜率天而為補處。

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

贊曰。下答淨穢有二。初正答淨穢。後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下結此所因歎處勝妙。初中有三。初五百億天子造外眾寶宮。次一大神造法堂內院。後五大神於此二宮種種嚴飾。夫諸天福力果出自然。況補處之宮豈更須他造。欲顯福異餘天果從他作諸天敬重發願嚴因。又諸天資具凡業所生。知足宮園必由勝行。外陳他作內表修因。譬人王之內苑似天帝之喜園。不說自然之報唯陳他造之果。皆是菩薩未上生前。預知欲生發願先作。初中有三。一諸天植因發願。二時諸天子作是願已下明天願果。三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下龍王守護。初復有三。初明植因。次我今持是等下正明發願。後如是諸天子等下明行願皆同。初中復二。初明所因。後明植因。此即初也。修願行之所因者。一為修檀度。初業之妙行故。二為供養菩薩故。菩薩盡此一生必定成佛福田既大。故應植因。因者檀度。緣者願助現傍資者。天之福力由現。天福傍資因緣二種力。故變成天宮因緣之果。冀在良田天之福資變成宮殿。五百億者。由信精進念定慧五根為勝因緣內證法苑樂外感五百億天為造宮殿。修餘萬行資此五根。故以百億為稱。或是菩薩化預莊嚴。准報土中所有嚴飾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故。此所說五根為因。

各各脫身旃檀摩尼寶冠長跪合掌發是願言。

贊曰。此明植因。旃檀者檀香也。色通赤白。摩尼者如意珠。即諸天所著。如赤白檀香色。如意神珠乃天頂上所戴寶冠神珠。施者表當果生所求皆得故。種智圓明得如意故。脫寶冠者順尊敬故。受記為佛得最尊故。諸天並脫。故言各各。長跪者雙膝著地直身而住敬相周故。表修定慧恆無間故。合掌者虔恭貌。表心冥境證智合理故。上明修行身業因。下發願者語業因能起。二者意業因三輪備故。

我今持是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

贊曰。第二明發願。此起願因。慈氏廣以智悲運蒼生。而居彼岸情懷廣大。居因位而號眾生。摩訶薩埵雲大有情。以義解之名大心眾生。

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

贊曰。正明發願。此人者慈氏。當在人中未生天趣預興此願。故言此人於未來世當成正覺。我於彼土佛成正覺時。可為莊嚴殊勝國界得預彼會受記別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供具者四事什物供養之具。變寶冠而為供具者。顯轉凡而修成聖德。此但說冠略無寶珠。所願同故。或寶謂如意珠。冠謂天冠。合而論故。若不爾者。何故行因冠珠兩捨。及其發願獨有天冠。故應後釋不違正理。

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復如是。

贊曰。第三行願皆同上。雖總說諸天已訖。結集之家恐生疑惑施說。諸天願唯一發。今顯行該一切願亦普同三業修因相皆等故。

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

贊曰。上明植因發願。自下第二明天願果。於中有二。初明十重嚴飾。後時樂音中下重顯前嚴。十重飾者。一宮二園三寶四光五華六樹七色八金九天女十音樂。此初也。既有十地菩薩圍繞。亦有凡夫十善往生。復是菩薩十力增上之所顯現。宮有十重。故下經雲。菩薩福力十善報應。宮謂法苑。初地真智得空寂。金初創得。故內修五根。所以感宮等皆言五百。

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寶所成。

贊曰。此有二嚴。二地持戒生長善法。守護六根感園圍繞。三地證得。聞思修慧照了大乘教理行果。起智光明故感園寶色。成此各七者。二地持戒七支備故。三地能照三乘教理行果七故。又具忍辱七種觀故。一安受苦忍。二諦察法忍。餘五並是耐怨害。忍謂親善想准法想無常想有苦想攝受想。如幽贊上卷說。

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

贊曰。此有二嚴。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慧焰增故。百行助成感百億光。五地作四諦觀出生死泥智花敷故。內解五明外感五五百億華。

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

贊曰。此有二嚴。六地作十二因緣觀。厭生死苦樹。感七寶樹故。思慧風動樹觀緣起故。七寶樹者七十七智觀所引。故七地純作真無相觀。證法性色感妙色故。

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

贊曰。此有二嚴。八地相土皆得自在故能現起閻浮金光。此於諸金最為第一。近閻浮樹水下而有色蔽諸光。故偏舉此。九地成熟四無礙解。化利眾生出生善根感寶女故。

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

贊曰。此第十嚴女執諸寶及眾瓔珞。此寶瓔珞出妙音樂。第十地中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神通感寶瓔珞貴莊嚴故。雲雨說法感樂音故。此上十嚴皆由內具彼德外招彼果。十善業道十力智等隨應釋相。

時音樂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贊曰。重顯前嚴有四。一廣第十樂音說法。二廣第六七寶行樹。三廣第四破暗光明。四廣第二垣牆高厚。此初廣樂音也。不退有五。一未信者信。信不退故。二未定者定。位不退故。三未得者得。證不退故。四未修者修。行不退故。五已斷者不生煩惱。斷不退故。此乃三乘通不退地法輪之行。法輪能詮。行是所詮。正法輪者。唯所詮行。摧滅移轉行周圓。故行即法輪。今言法輪之行。故知教名法輪。說彼五位所修行也。以彼聽眾具三乘故法輪有五。一自性。二眷屬。三因。四境。五果。如章中說。今明行者。即攝初三或攝一切。

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眾色入頗梨色中。

贊曰。第二廣樹。頗梨色者。謂紅赤色此為根本。一切寶色為此所含皆入此色。顯所化眾生究竟位皆歸一乘。

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贊曰。第三廣破暗光明。右旋宛轉表菩薩行一切不離智慧光明及慧所引拔苦與樂大慈悲法。大慈以無嗔為性。大慈以無嗔無癡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緣緣假有情。二法緣不見有情但唯有法。三無緣法相亦無唯有真理。或有情緣緣有情起。法緣緣十二分教起。無緣緣真如起。無所緣故。彌勒慈尊導萬物故演慈悲之法。

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贊曰。第四廣垣。垣謂圍墉。高六十二由旬者。顯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見故。厚十四由旬者。御摧十四不可記事故。此四嚴中初二進行皆歸一乘。發心證果有差別故。次一破嗔癡濟有情類。後一永斷外道邪見。

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

贊曰。造宮之中下第三段龍王守護有三。一明守護。二雨寶樹。三次樹說法。此初也。法王教化天神警衛。恐致外侵龍王守護。五百億者。顯內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龍王非人不能逼害。內持五戒諸惡不侵。外感龍圍橫災自滅。

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

贊曰。明雨寶樹。因五力起七財故。感龍王雨樹嚴飾。七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

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掁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贊曰。明樹說法。風喻大悲。任運所擊真俗智樹棠觸談演如是等法。所謂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執。法體都無名空。有為起盡遷流生滅無總自體。一常實我。由此能令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羅蜜。

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

贊曰。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為造法堂。慈氏內院也。以堂為主名造法堂。據實而言。具造內院。至下當悉。於中有三。一發願。第二既發願下所願果遂。第三爾時十方無量諸天下諸天覩勝發願往生。初中有二。一明儀軌二明發願。此初也。普憑威力遍禮十方。欲解廣大發弘誓願。雖知凡聖同感內院方成菩薩。力增多由聖現。一大神者。表無漏智能起妙土。佛地經雲。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發菩提心加行智感。

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

贊曰。正明發願。宣妙義舍名善法堂。表親尊重。珠從額出。內院宮字如下自陳。法堂尊勝故標願首。

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百億寶珠瑠璃玻璃一切眾色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裏映徹。

贊曰。下明願遂。於中有五。一明作宮。第二時諸園中下作園。第三亦有七寶大師子座下作座。第四時宮四角有四寶柱下作柱。第五如是天宮有百萬億無量寶色下天宮天女寶色皆同。作宮中有八。一明作宮。二欄楯。三天子女。四手生花。五光明。六樂器。七起舞。八說法。作宮殿中有二。初出珠後作宮。此初也。瑠璃碧色。頗梨紅色。一切眾色皆具足者。額上之珠舉碧紅為首。自餘眾色一切皆足。或此二寶一切色類皆悉具足。紫謂紫色。紺者說文雲。帛深青而陽赤色含紺也。青而含赤色。今此紺者與彼稍異。如紫青色。如意神珠表裏映徹。

此摩尼殊迴施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贊曰。此作宮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堅牢宮遂重密。

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贊曰。自下第二作欄楯。第三化生天子天女。第四手生蓮花。第五有無量光明。第六光有樂器不須擊鼓而自然響。第七樂聲既動女起舞歌。第八歌舞不作生死之戲皆演十善行四弘之誓願。四弘願者。一未離苦願離。二未得樂願得。三未發菩提心斷惡修善者願早發心斷惡修善。四未成佛者願早成佛。亦云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諸天聞已發大乘心。此由聖行八聖道支八解脫樂。凡持八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香鬘塗身歌舞作倡。不騰高廣大床。不非時食。如其次第之所感得。聖凡眾行助正智等之所集成。如慧為先安布間飾。故能致此。不爾何緣有斯勝處。

時諸垣中有八色瑠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繞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華。水出華中如寶華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復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大波羅蜜。

贊曰。第二大段願遂中一大神作園。於中有二。初列七事嚴。後結生彼得。初中有七。一八色渠八色渠者。青黃赤白紅紫碧綠。二寶珠合成。三八味水即前八色皆悉具足。八味者八功德水可愛味故。八德水者。一清二輕三冷四濡五香六美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四水涌繞梁門外生華。八色之水從花而出。水色交映如寶花流。五花出天女二十四者。持七支戒防三世惡別三心受。故所感果有二十四。六手出寶器甘露滿中。表得法味故滿甘露。七此諸天女左佩瓔珞右負樂器。從八色水而出。如瑞雲住空。口讚菩薩諸波羅蜜。持七支戒身三語四。反修七聖財兼行七覺分。除七隨眠之所招感。此等天女或非實女。並佛菩薩所共化成。莊嚴道場。或是女人宿持淨戒精進無犯之所感現。不可凡心之所測度。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贊曰。結生彼得。

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

贊曰。第三大段明願遂中大神作座。於中有十。此文有二。一座量高廣清淨法界內含四德。化身之座高四由旬。二金寶莊嚴。三業智行所嚴飾故。言七寶者。三文不同。無量壽經雲。金銀瑠璃頗梨珊瑚馬腦車渠。恆水經雲。金銀珊瑚真珠車渠明月珠摩尼珠佛地論雲。一金二銀三吠瑠璃四頗胝迦五牟娑珞揚婆(當車渠也)六遏濕摩揚婆(當馬腦也)七赤真珠。雖有帝青大青石藏杵藏。非常所重故多不說。三文隨方愛樂差別。不可釋其不同所以。

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華莊嚴寶帳。

贊曰。三生四花。慈悲喜捨內四無量外感花故四。百寶飾十善業道自作教他讚歎慶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時多時盡喜行。故一一有十名為百行。內修百行外百寶成。所以上下多說百數。五放光明。智破暗故。六雜花莊嚴。眾行助故。

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華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

贊曰。七內修四辨外有大梵懸寶鈴天人敬重。八內修總持外有小梵為網。九天子天女持花布座。十寶女執白拂侍立帳內。皆由凡除十惡修善戒。菩薩亦持十無盡戒之所招感。

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交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贊曰。第四大段願遂中大神造柱。於中有四。一於宮四角各有一柱。二寶柱各有寶珠樓閣梵摩尼者。謂淨摩尼或大梵王如意珠也。此柱皆以梵如意珠而為交絡。三閣間天女手執樂器。四樂音演法內修四念住心住不動。外感四柱種種莊嚴。

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

贊曰。第五大段願遂中天宮天女寶色皆同。欲顯內院種種莊嚴。欲令有情同入佛慧故。

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生兜率天宮。

贊曰。大神造堂中大段第三諸天覩勝發願往生。彌勒生已方皆發願。亦有未生而發願者。

時兜率天有五大神。

贊曰。自下第三大段明五大神於外內宮種種嚴飾。於中有二。初標後顯。此標也。由菩薩等內修五蘊妙用莫方。外感五神威力無比。五蘊者。一戒蘊。二定蘊。三慧蘊。緣有為慧。四解脫蘊。勝解數也。五解脫知見。蘊緣無為慧。

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

贊曰。內持戒得尊高。如寶幢高顯故。戒七支雨七寶。由持戒故各稱人心。感得樂音適眾生意。

第二大神名曰華德身雨眾華彌覆宮牆化成華蓋一一蓋華百千幢旛以為導引。

贊曰。內修定蘊外感大神名曰花德。定水澄清出妙花故。起四無量垂覆四生。故雨眾華化成花蓋。無量眾行助嚴禪定。感百千幡以為導引。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栴檀香如雲作百寶色遶宮七匝。

贊曰。內具慧蘊說法利物破無明臭。外感大神名曰香音。智慧可重如海此岸香。海此岸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遶宮七匝除七漏故。七漏者。謂見漏念漏愛漏思惟漏根漏惡漏親近漏。

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旛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音者。

贊曰。內嚴解脫蘊。外感大神名曰喜樂。離邪解憂苦得勝解喜樂。心既決定修行能成。故雨如意珠也。心常決定住於真如。外感神珠住在幢幡之上。既說三歸又說五戒及諸善法。饒益者利樂義。勸者讚勉義。助者資益濟苦義。音謂音聲。者謂行者。此意總顯神珠演說三歸五戒利樂勸勉發求大菩提聲之行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後所有音樂。

贊曰。內修解脫智見蘊。外感大神名曰正音聲。智順正理。如正音聲故。出眾水者。智水潤渡正覺牙故。五百億花嚴眾德故。二十五玉女者。利益出生二十五有諸善根故。此諸玉女出諸聲者。二十五有一切眾生皆歸念故。出世間聲美妙可愛故。勝天魔後所有音樂。或五大神凡持五戒之所感得。亦是五通之所招集。神通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次之所感現。

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

贊曰。答淨穢中。上來第一答處淨穢。下結所因歎處勝妙。於中有二。一結因二歎勝。此結因也。十不善業得果有四。一異熟。二等流。三增上。四士用。十善業道能得五果加離繫果。無漏得四除異熟果。有漏有四除離繫果。二種相資故得五果。下明內身即異熟果。又雲於一時間成熟五百億天子得不退地。即離繫果。長壽相等名等流果。此等外果有二。一增上二士用。如瑜伽論第五十九六十及對法論第八廣說十惡業道所有果相。翻彼即是十善道果。此中總說十善道果不別顯示。然諸善法十善攝盡。業道據重十善通輕。故此據總攝一切盡。隨義應知。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略而解說。

贊曰。此歎勝也。一小劫者日月歲數劫也。三劫行因果應無量。況佛示現境界難思。凡善因果亦廣大。故一小劫說亦難盡。即是聖凡之因所招外內二果下上兩品所招集故。今為小器略而解說。廣則無邊。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

贊曰。明外果中自下第三結勸生彼。於中有三。一示生彼人。二教生彼行。三結成正觀。此示生彼人也。略有三人。一者菩薩行法不厭生死受生死苦行利樂故樂生天者。詑脫所依修妙行故於一切生受尊貴。故處劣。自體行不圓故生天得見彌勒佛。故不同二乘厭生死苦恐天放逸不樂生也。二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樂修勝行求大菩提。於彌勒所開大法故。不樂大乘希小果者隨受生處欣涅槃故。三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願於惡界為作善利。苦有情所希行救濟不願淨土。作餘佛弟子彼無苦有情可行濟度無苦可厭。欣心不深故。又釋迦末法持戒犯戒有戒無戒釋迦皆囑彌勒度之。自揣解行難生淨土。可為彌勒作弟子者。於上所說天宮處所應作是觀。其觀者何。

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

贊曰。二教生彼行也。此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三持具足戒。即是出家五眾所受皆名具戒。四身心精進不求斷結。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昇進不懈退故。不求斷結者。非作精進六行斷結。斷結便生上二界。故五修十善法。今此且論凡夫散心。五麁因行感內外院。增上果業未是巨細分別。解釋生彼業因。廣勸生中方具教示。雖修此因要須一一思惟。彼天上妙快樂迴願生。故前行非觀觀為首。故思惟彼故名之為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贊曰。結成正觀。去佛時遙病重行闕。受佛付囑欣當佛度末代津梁。真為正觀。業淺識微智量疎拙。欣生報土。越分所望不稱病行名為邪觀。

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

贊曰。上明外果下明內果。於中有三。初啟請。次廣答。後佛滅度後勸生於彼。啟請有三。一請儀二歎勝三正請。此中具二。作禮以上請儀。白佛以下歎勝。

今此大士何時於閻浮提沒生於彼天。

贊曰。正請也。有二問。一問此沒二問生彼。

佛告優波離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

贊曰。下廣答有四。第一答此沒。第二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下答生彼天。第三閻浮提歲數下乘言便故說下生時節明住彼天之壽量也。第四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下總結。初中有七。此文有三。一命終年月卻後十二年者。表聞授記得度生死十二緣起。二月者。涅槃經第三十雲。二月名春陽。春陽之月萬物生長。種植根栽花菓敷榮。江河盈滿百獸孚乳。是時眾生多生常想。為破此常說一切法悉是無常。唯說如來常住無變。於六時中孟冬枯悴眾不愛樂。陽春和液人所貪愛。為破眾生世間樂故演說。常樂我淨亦爾。言二月者喻二種法身。謂自性身及智法身。冬不樂者喻於智者不樂如來無常入於涅槃。二月樂者喻於智者樂於如來常樂我淨。種植者喻聞法歡喜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河者喻於十方諸大菩薩來詣我所諮受如是大涅槃典。百獸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諸善根。花喻七覺。菓喻四果。以是義故二月涅槃。師子孔言。初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獨十五日。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無虧盈。諸佛亦爾。入大涅槃無有虧盈。故以十五日入涅槃。如十五日月盛滿時有十一事。一破暗。二令見道非道。三令見邪正。四除欝蒸得清涼。五能破壞螢火高心。六息一切賊盜之想。七除眾生畏惡獸心。八能開敷優鉢羅花九含蓮花。十發行人進路之心。十一令諸眾生樂受五欲多獲快樂。如來滿月亦復如是。一破無明暗。二演說正道邪道。三開示生死邪險涅槃平生。四令人遠離貪嗔癡熱。五破壞外道光明。六破壞煩惱結賊。七除滅畏五蓋心。八開敷眾生種善根心。九覆蓋眾生五欲之心。十發起眾生進修趣向大涅槃行。十一令諸眾生樂修解脫。故十五日入涅槃義理既同。故涅槃之時與佛無異。上明歲月。二者涅槃處。處即於本國本村。父名波婆利。本生之處。釋迦佛於迦維羅衛國生。於俱屍那國入滅。表此化緣畢餘方教化。處胎經第二說。我身今滅不復更生於閻浮提。於十方面三十二說諸佛剎。中遍施佛事。此緣盡故彼不盡故。慈氏本生處入滅者。此緣未盡。表於此滅後於此生行利他故。三者入滅形相結跏趺坐如入滅定。釋迦北首右脇枕手而入滅者。四威儀中臥為極故。表釋迦佛化緣盡故。欲臥必坐。顯彌勒佛利樂未終當得果時事方終故。二相不同。表極未極有差別故。如入滅定者。似入涅槃實未圓滅。方上生故。

身紫金色光明艶赫如百千日上兜率陀天。

贊曰。第四終後生相。身紫金色者。表利當生最第一故。如百千日者。能破眾生癡愛想故。

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

贊曰。第五舍利之形也。舍利者[米*舀]殼也。馱都者體也。佛體大小如[米*舀]穀量故以為名。釋迦如來碎分舍利表分身十方處處導利。彌勒舍利全身且在兜率行一佛化故。不動搖者。表佛法身本無生滅動作事故。

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

贊曰。第六圓光神異。梵雲三摩地。此雲等持。三昧者訛也。大乘之中妙定及慧字之與義二俱炳然。炳然者煥爛之異名也。此意即顯圓光之中有定與慧字義煥爛溢目顯然矚其文而義顯。故義稱現。不爾如何光能現義顯。雖入滅禪定智慧由來明煥。

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

贊曰。第七天人供養。身雖入滅舍利猶在。

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坐忽然化生。

贊曰。自下第二答生彼天。於中有六。一生處。二生相。三身量莊嚴。四異聖神變。五相好光明。六說法利益。此即初也。七寶臺者。七財飾故即法堂也。師子座者。於彼臺中法王位極得無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勝故。自餘諸天於父膝上忽然化生。彌勒乃於師子座生。凡聖異故。欲顯菩薩離欲生故。

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

贊曰。第二生相蓮華上者。於師子座上更有蓮花。一切佛座淨土等中皆坐蓮花。表出生死之淤泥秀二乘之濁水故。結跏趺坐者。如盤龍居。以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既將說法顯作吉祥。身色如金表可寶重。

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紺瑠璃色釋迦毘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贊曰。第三身量莊嚴。長十六由旬者。德高無比能越六道超十地故。相好之義如下當說。壽量隨天示同俗故量越天眾真德高故。肉髻上髮紺青瑠璃之色釋迦毘楞迦摩尼者。謂能種種現如意珠及甄叔迦寶以嚴天冠。甄叔迦寶狀如延珪似赤瑠璃。

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

贊曰。第四異聖神變。意顯心首。常共諸佛十方菩薩為伴侶故。十八變者。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隱。十二顯。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如瑜伽論三十七說。

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五百億寶色一一好中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贊曰。第五相好光明。眉間毫相第三十一相也。諸佛毫相皆眉間者。極端嚴故。面為尊。上間表兩中顯佛恆時貴處中道。毫相若舒便長無量。卷如秋月。圓晈鮮光。白類雪珂。暉煥眾景。白為色本。表作情。依時有卷舒。顯隨緣現。流眾光者。顯演三乘相中最勝。所以偏說下聖無有。由此獨陳。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三十二相。善現世尊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怛然無不等觸。是為第一。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圓滿。是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覩羅綿。勝過一切。是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咸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是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為第五。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為第六。世尊足趺修高宛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為第七。世尊雙腨漸次纖圓。如翳泥耶仙鹿王腨。是為第八。世尊雙臂修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為第九。世尊陰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是為第十一。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皆可愛樂。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見。是第十四。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頭及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世尊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世尊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修廣端嚴。是第十九。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頷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第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尋。是第二十二。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淡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損擁曲等過。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適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晈潔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晈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都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世尊手足指圓纖長傭直柔軟節會不現。是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是為第三。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是為第四。世尊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是為第五。世尊兩踝俱隱不現。是為第六。世尊行步直進庠序如龍象王。是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是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是為第九。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是為第十。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是第十一。世尊支節漸次傭圓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如龍盤。是第十三。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是第十四。世尊隱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圓光。於行等時恆自照曜。是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是二十二。世尊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是二十三。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臣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點疣贅等過。是二十五。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是二十七。世尊唇色光潤丹暉如頻婆菓上下相稱。是二十八。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是第三十。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是三十一。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是三十二。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世尊諸齒方整鮮白。是三十四。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漸次鋒利。是三十五。世尊眼精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修廣譬如青蓮花葉。甚可愛樂。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雙眉長而不曲。緻而細軟。是三十九。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瑠璃色。是第四十。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廣大修長輪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是四十三。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是四十四。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是四十六。世尊首髮修長紺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世尊首髮齊整無亂亦不交雜。是四十九。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禾*愛]落。是第五十。世尊首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是五十二。世尊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諸竅清淨圓好。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眾所樂觀甞無厭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輪修廣得所。晈潔光淨如秋滿月。是五十七。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咲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顰蹙青赤等過。是五十九。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是第六十。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天蓋。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暉綺飾色類赤銅。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音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畫。色類朱丹。是第八十。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月時歲數。所作事業有不得成。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隨眾量不減不增。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已能成辦。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為甚奇希有之法。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四慇重五無餘之所感得。如瑜伽論三十七說。故一一相有五百億光。八十隨好中由行八萬四千教行。逗八萬四千根病。因之所感。故一一好艶出八萬四千光明雲。艶者美義。非是焰義。雲者出生蔭覆之義。三百五十法皆行六度。合二千一百。除貪嗔癡及等分。行由此復成八十。四百又各能除四大六塵所生過失。故總合成八萬四千。

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贊曰。第六說法利益。於中有三。一陳所說。二明利益。三顯常業。此初也。各坐花座表菩薩眾並出生死之淤泥故。晝三夜三名為六時。佛住六時恆起六神通恆說六度行。拔六趣生破六隨眠超六塵故。

[這-言+至]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贊曰。此明利益。成五百萬億天者。令生五根具足五力。當圓五眼超五道故。

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恆說此不退轉法輪度諸天子。

贊曰。顯佛常業。彼恆光明都無暗。夕以起睡相。得其夜名。佛即不然。常度天子。

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贊曰。第三明下生時節。即住彼天之壽量也。梵雲瞻部。此樹名也。言閻浮提訛耳。此洲從樹為名。四洲所由如餘處辨。此間四百歲當彼天中一日一夜。類彼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彼天壽四千歲。慈氏窮彼天壽而方下生。不中夭。故此經雲當閻浮提五十六億萬歲者。依瑜伽論第四及立世經毘婆沙等計。此間四百歲為彼一日。此四千歲為彼十日。此間四萬歲為彼百日。彼天一年當此一十四萬四千歲。彼天十年當此一百四十四萬歲。彼天百年當此一百四十四億歲。彼天千年當此一千四百四十億歲。彼天四千歲當此五千七百六十億歲。即與經文不同。今以理推。初以人間四百年為彼一日一夜。復若數以一百而為一類。數計即相當。一當百故人間四十歲為彼十日。人間四百歲為彼百日。人間一千四百四十歲為彼一年。人間一萬四千四百歲為彼十年。人間一億四萬四千歲為彼百年。人間十四億四萬歲為彼千年。彼四千年當人間五十七億六萬歲西方有三億數。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以理推排。以千萬為一億。計之即相當矣。是故於經億字之上應加七字。其前六字應萬上安。只恐梵本誦有參差過。譯家自成謬。若不爾便少一億五萬歲。理定應爾。智者應知。然此歲數四文不同。賢劫定意經雲。彌勒五億七千六萬歲當下作佛。其五億者即五十億。前以千萬為一億成五十億。此以萬萬為一億。故成五億。七十萬者即七億也。十萬為一億故六萬數同。更不勞釋。唯此一經增減雖殊。與論算同。自餘皆別。雙卷泥洹經雲。一億四千歲。全不相當。此經及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經雲。五十六億萬歲。如前已正。菩薩處胎經及賢愚經雲。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其六字應雲七。其七字應雲六。其千萬者以百萬為一億以算之。六千萬者六十億也。義不相違。如是推尋。雖乖古疏尋文究理亦應無謬。菩薩在天壽量曾無中夭生在人間。大成佛經說。壽六萬歲天盡其年人間長者時宜現。故不同釋迦大盡其年人間早滅眾生厭故化緣畢故。處胎經說。彌勒人間壽八萬四千歲。若依彼說。不須和會。如下生經陳下生事。天利既畢人機復熟。故乃下生。

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

贊曰。第四大段總結上說。因緣者相狀所由為利益故終說上生。皆有所由名因緣故。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

贊曰。明內果中自下第三勸生於彼。於中有三。初勸生彼行。次眾發希願。後結成正觀。初文有五。一弟子修六事法往生。二八部聞名敬喜往生。三二眾犯戒悔淨往生。四歸依不退當得度脫。五四部弟子願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等滅罪多少。雖有五段分之為三。初三段明三品往生。次一段明作歸依總勸歸生證得善利。後一段示歸生者滅罪多少。初之三段明三品生中分三。初一段上品行生。次一段中品行生。後一段下品行生。初中有六。一示其六法。二教其迴願。三明正往生。四諸天讚勸。五生彼利益。六總結成上。此初文也。六事法者。一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業等。二威儀不缺堅守諸戒行自住軌則等。三拂塔塗地修飾道場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養四事什物隨給濟等。五凡夫行三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禪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聞思亦名三昧。六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行等。且舉偏勝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攝眾業。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

贊曰。第二教迴願。文勢有二。初歎業勝。雖諸凡夫不斷結使異於聖者。若修六事神用廣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聖者無異。

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

贊曰。次明稱念。雖復修行。仍須正念心想形容口恆稱念。

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

贊曰。後明迴願。如上所說行六事輩極少但能於一念頃至心不犯。持八戒齋隨修淨業。發願資助迴向定生。言一念者非餘時犯。唯一念持戒。初唯發願一念持故。何況多時。

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天於蓮華上結跏趺坐。

贊曰。第三明往生有二。一生時節。譬如壯士屈申臂頃。顯業決定生便速疾。二生處。所蓮花之上結跏趺坐定出生死除煩惱故。既生彼天住於梵行故。於花上結跏趺坐。

百千天子作天妓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

贊曰。第四諸天讚勸有三。初散花也。摩訶曼陀羅花者此雲大適意花。

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

贊曰。次讚歎也。歎美深極重善哉。由習大因今成勝果。

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

贊曰。後勸歸也。處名知足。由是不耽生死。主號慈尊。故能垂矜苦厄。

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

贊曰。第五生彼利益中有二。初滅罪也。無間罪劫一增一減。餘處罪劫歲數為之末劫。凡夫行多庸鄙能超惡境祈彼淨方。夙運不殫生為上品。況乎靈景獨在毫光心專諦觀不超生死者也。

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贊曰。後獲得也。隨說宿緣令憶前業識因知果自成不退。昔不退者更為堅固。隨其位次成上發心。

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

贊曰。第六總結成上。中有四。一得生上也。三業俱淨六事齊修後生彼天。此事何惑。隨修六法少淨三業心期不退後定上生。

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

贊曰。二隨下也。父子之道尚感天然。虎嘯風生此事何惑。六事滿三業圓。上品生彼者隨初會而聞法。

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

贊曰。三值賢劫佛也。善業純備正見恒生。既具智福之資糧逢賢劫之佛。

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贊曰。四值星宿劫佛也。小乘中說。初劫逢七萬五千。第二劫逢七萬六千。第三劫逢七萬七千佛。依涅槃經第六卷行四依中。初依在地前逢五恆沙佛。第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恆河沙佛。第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恆河沙佛。第四依在第十地逢八恆河沙佛。初地菩薩得值百百億佛。二地千百億乃至十地無量無邊。故生彼者因見彌勒得逢星宿劫千佛。此何疑也。受菩提記者。此句通上。賢劫諸佛亦為受記。受記有六。如菩薩地說。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贊曰。此第二段八部聞名敬喜往生。即是第二中品生也。於中有二。初明敬喜發願往生。後明不願生聞名亦利益。此即初也。四眾八部先不犯戒亦不造惡。罪輕微者聞名心喜語發恭敬身禮拜者。由因勝劣當果雖殊。天讚罪除不退值佛。與前無異。具三業者中上品生。唯具二業中中品生。若唯一業中下品生。

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

贊曰。此明不願生聞名亦利益。有二。初無惡後有善。無惡有四。一不墮暗處。若處黑暗名暗處。即諸地獄及二界中間若黑果處名暗處。即三惡趣二界中間生無佛法處也。二不墮邊地。不墮之言貫下三句。若處邊名邊。即諸邊境遠賢良處。若行邊名邊。即攝處邊及蔑戾車達絮等處。前不墮三塗。此不墮八難。三不墮邪見。若別邪見唯斷善根類若不正名邪見惡見。皆是四不墮諸惡律儀。惡者不善。律者法。儀者式。即不律儀。對法第八不律儀有十四或十五。謂屠羊.養鷄.養豬.捕鳥.捕魚.獵鹿.置兔.劫盜.魁膾.害牛.縛象.立壇呪龍.守獄.讒搆好為損等。涅槃經中說有十六。牛羊豬鷄為利故養。肥已轉賣。即以為四。為利故買已屠殺。復以為四。並前為八。捕魚捕鳥獵師劫盜魁膾兩舌獄卒呪龍復以為八。合前十六。瑜伽第九說有十二。加對法一少對法三。雜心說十二。謂屠羊養豬養鷄捕鳥捕魚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呪龍屠犬伺獵。總有十二。四文不同者。涅槃獵師即攝獵鹿兔兔縛象三種。對法據多分且說三種。涅槃意通捉雉之屬。對法樂損涅槃中無。對法寬故。涅槃初八開差別故。即對法四俱彼生。故對法讒搆即是兩舌名異義同。故雜心小宗俱說重者名非律儀。餘者輕故。此惡律儀亦攝一切犯戒惡行。其墮邪見及惡律儀有佛無佛中方邊方皆具有之。若聞彌勒名皆定不墮。三業歸依深心歡喜。四等宿願威力加故。

恒生正見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

贊曰。此明有善有三。一恒生正見。翻前邪見。二眷屬成就。翻前不作諸惡律儀。諸惡律儀者惡眷屬故。三不謗三寶。翻前不墮闇處。不生邊地恆逢三寶生信向。故不但中品無四惡有三善。上下品生隨應亦有。欲明聞名者改八部之異形受四生之勝體。偏於中品而獨明之。

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贊曰。此第三段二眾犯戒悔淨往生。即是第三下品生也。於中有三。一悔歸罪滅修行往生。二見得不退。三未來值佛。初中有三。一罪滅罪滅有二。一者先受戒禁而後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眾惡業。聞名歸禮兩手二足及以頭首五體投地至誠懺悔罪速清淨。

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

贊曰。二修行也。設不作罪懺悔願生。但修十行定得生彼。一聞名稱。二造形像。三香供。四花供。五衣服供。六繒蓋供。七幢供。八幡供。九身恆禮拜。十心口繫念。

此人慾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贊曰。三往生也。犯戒造惡。悔歸清淨聞名修行。命欲終時菩薩放白毫之妙光滅其罪暗。雨綺花之麗色長其道種佛天來迎。表慈深故須臾往生。顯業勝故。此中有三。懺悔造像供養禮拜及繫念者下品上生。懺悔造像供養禮拜不恆繫念者下品中生。懺悔造像供養而已不恆禮拜不常念者下品下生。雖歸懺悔罪得銷除。不造形像供養禮拜等。或但形像或但供養或但禮拜或但繫念或一稱名亦下下品。說不生彼三會之中亦得度脫。

值過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贊曰。第二見得不退轉也。善根久熟見便禮敬。慈悲自起疾得聞法。除不信心速得不退。

於未來世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贊曰。第三未來值佛也。上來三類明九品生。並內眾中親得見佛速聞法也。若生外眾。雖第九品任運後時還成不退。佛號慈尊。善自長故。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當為未來世一切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受記。

贊曰。第四大段總但明有歸依不退當得度脫。有三。一明作歸依。我即滅度真報之佛未逢末法弟子皆囑慈尊令度。若不見者便失大利名作歸依。二歸依者得不退。三彌勒成佛見光受記。其得聖者慧矚智光。其凡夫者眼見金色。多陀阿伽度如來也。阿羅訶應也。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也。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

贊曰。第五大段明上九品願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等滅罪多少。於中有二。初明樂生業滿得生。後明不樂行亦未滿。樂生中有四。一令念。二勸行。三教願。四滅罪。此初也。

念兜率陀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贊曰。第二勸行也。且論持戒不論餘業。舉其極小一日至七日亦得往生。何況多年多生修行。以一切善十善攝盡故思念之。行據重者名十善道。

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贊曰。第三教願也。有行無願。而行心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故。有願無行而願必虛。前既無因果不生故。所以教願與行相扶。

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坐一蓮華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贊曰。第四滅罪有三。一逢緣駐想。二聞名起敬。三禮拜投誠。此即初也。初緣有二。一有情二諸法。見一天人者。隨遇一有情緣即念彌勒。有苦念拔。無樂念與。惡者念除。善者念攝。勝者欣求。劣者念厭。善友念崇。惡友念拒。見一蓮花者。隨遇一法即念彌勒。好法思供養。惡法思不遇。染法欣斷。淨法欣修。此中且舉有情及一法即念彌勒。此意總顯作上生業。二品修者逢緣思念。一切時念不暫休廢。若一念頃念滅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慈氏宿願念者心專故致於此。阿彌陀佛八十劫滅。彌勒昔願力不同。慈悲深淺樂苦土殊。欣心輕重有差別故。如前校量中說。

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

贊曰。第二聞名起敬也。前明若逢緣一念頃念滅千二百劫。此但聞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但發身業首不至地。歸心輕故。

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贊曰。第三禮拜投誠也。以首至地晝夜相續除罪百億劫。身心等歸並皆重故。此為最重見毫。第二一念頃。第三聞名合掌。第四輕重異故。問何故見身毫相不如遙念。答見佛身相滅罪寔多。良以遙念行而難生。見歸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勸作難修後勸作易行。又人間苦重欣意殊深。天上樂多厭心誠淺。又遙念者一念頃時長故意念故。見光者暫時間時短故眼見故。遙念者滅罪多。見毫光者滅罪小。問聞名歸念滅罪多。小經有明文。造形供養功德多少。答功德更多。作事相續念亦大故。此中且舉少念少禮一暫歸聞。若數數聽聞頻頻敬禮朝朝供養。功德更多。前三品修但明得生之福。未論滅罪之相。第二段中明作歸依不退利益。今第三段方明滅罪。即是總說作大歸依。令眾欣生歸崇滅罪。

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道心。

贊曰。此明不樂生業力未滿者龍花三會亦發道心。其前樂生三品業滿龍花三會悉得道。此唯發心故成差別。菩薩處胎經第二卷說。汝生快樂國。不如我國苦。汝說法甚易。我說法甚難。初說九十六受我五戒者。次說九十四受持三歸者。後說九十二一稱南無佛。據實上品生修六事法。彼經唯言受我五戒。初會度者但舉行者修六中一。威儀不缺攝。上下品生唯一事故。受持三歸第二會度者中三品中中上品生。具三業故。一稱南無佛第三會度者下三品中下下品攝。唯口念故。彼經且舉三中各一。麁俗所修非具顯。故不相違也。

說是語時無量大眾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繞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

贊曰。勸生彼中自下第二大段眾發希願有二。初眾發希願。後佛記生。願中有二。一明威儀。二明發願。此初也。從坐起者。表生於彼從生死起。禮二足者。捨煩惱故。繞佛菩薩百千匝者。顯百千生常不離故。

未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贊曰。此發願也。未得道者但舉凡夫。聖隨願故不還無學等神通可往。勵勸末代故唯舉凡不談聖往。未來值遇三會得度。捨此身已方願生上。

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贊曰。下佛記生。汝等及未來下品行者乃至一念稱彌勒名皆得生彼。況能修福持戒上品不生。三乘五乘皆度脫故。

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贊曰。勸生彼中第三大段結成正觀。為度末代慇懃勸往。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亦記未來修福眾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

贊曰。一部之中第三大段聞名喜行分。於中有四。一問。二答。三時眾獲益。四喜退流通。初中有二。初讚說隨喜。後正問持名。此初也。歎凡及聖功德業果。故成前說皆通二感。

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

贊曰。此問持名。唯然者敬諾詞。此經要妙如何受持。行之儀軌復何名之。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

贊曰。第二隨答為二。此答受持。我今滅度末代無依。故勸受持勅令不妄。為令未來近受天中之法樂捨四趣之淪喪。遠示菩提之妙相出三界而超驤。經在有善植根法。滅便斷佛種。佛謂圓覺。種名為因慧。學故慧生。不學種斷。

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

贊曰。此正答名。說彌勒菩薩涅槃之事故以為名。示生彼相令有瞻觀。勸發道心流通萬代。依名釋義。如是受持。受謂領納之在心。持謂任持之不妄。

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

贊曰。第三時眾獲益有二。一聖益後凡益。此初也。

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

贊曰。此凡益也。不但當時發心。亦願未來隨下。

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贊曰。第四喜退流通。得未曾有由此歡喜事訖。依教故退流通。惡果惡因生於季俗之末。佛前佛後長於無暇之中。欣生淨土妙行不成。若冀天宮恐勝因無結淨土。雖無惡染聖教自有參差。天宮雖有欲樂。道理定無疑惑。厭塵境者觸事染而不染。耽欲樂者是事不染而染。戒業缺然福慧淺薄。佛既應物機而現穢。凡亦契聖境而欣生。上聖上賢皆為此業。下凡下位何得越之。故行同者皆應專習。率已穿鑒。望充生因。自餘狀跡具如別傳。

大宋高僧傳第四雲。後躬遊五臺山。登大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徒步陟彼層峯。皆瑠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令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劍一鐔曰。割腹當見矣。基自割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投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牧如黃梁粟粒(云云)。

 依此贊得義  本經行講演  欣以此法施  順次詣都率  慈尊受教誡  顯法身無相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