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思想史

談談中國思想史
作者:胡適

  在三千年中間的中國思想史,我想可以尋出一點線索來,不管它是向左,向右,或是向前,向後。中國思想史如此多的材料,如沒有線索,必定要散漫。我的見解也許有成見,可是研究了三十多年,也許可給諸位作一參考。

  簡單說來,思想是生活種種的反響,社會上的病態需要醫治,社會上的困難需要解決,思想卻是對於一時代的問題有所解決。經濟對思想的影響最大,尤其是在近兩三百年來,經濟極為重要。生活的方式,生產的方式,往往影響於思想。下面分三個時代來講:

  第一個時代——從商末到周初。

  在這個時期里經濟並不占重要地位,幾百幾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生產狀態,並沒有多大變遷,更無所謂產業革命。古代思想最重要的是政治和宗教。《史記》作者司馬遷分古思想家為六派:即陰陽,道德,儒,墨,法,名等。但是這六派都是「皆務為治」,亦即怎樣治理國家社會。廿九年來從發掘安陽商代文化,發現許多材料,可使我們了解古代政治和宗教的生活。那時的政治和宗教合在一起,旦互為影響。他們的主要生活是祭祖,按照祖宗的生日排成祭日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祭祀,那時的宗教以祖為本,而且是很浪費,很殘忍,很不人道的宗教。人死之後,拿來殉葬的是寶貴的飾物和銅器等,犧牲品往往用到幾十隻甚至幾百隻牛羊,這是多麼浪費!用「人」來祭祀,一為「殉」,即把死人所愛的人和死人埋葬在一起。一為「祭」,即以人作犧牲品來祭神,但多用俘虜。這又是多麼殘忍!由於這「宗教」的浪費和殘忍!至少可以有一種反抗的批判的思想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四種思想的產生:

  第一點:人本主義。在紀元前三世紀至六世紀,思想很發達,無論那一派那一家,其共同的一點是注意到「人」的社會,並且首創不能治人,怎樣祀神的論調,講所謂「治人之道」。

  第二點:自然主義。針對前時代反應而出的這種主義,是很重要的一點。「自」是「自己」,「然」是「如此」,所謂「自己如此」,亦即自己變成了自己。如烏龜變成烏龜,桃子變成桃子等。兩千多年這「自己變成自己」的形質,形成中國思想上很大的潮流。如老莊的思想,即是含有這種思想。

  第三點:理智主義,那個時代如孔子所謂:「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便是說明個人須作學問,並且提倡教育的路,無論那時學派思想如何複雜,也都是重知識,所以說已走上了知識主義,理智主義的大路。

  第四點:自由思想。在若干國家對立時代,往往有思想的自由。那時有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如《呂氏春秋》;亦有提倡民主革命的,如《孟子》。

  第二個時代——從漢到宋。

  這一時代發生了極新的問題,一是國家的統一,一是新宗教佛教的傳入,而普遍全國。於是由此引起了兩種思想,即:(一)在武力統一政治下,如何建立一文治政府,減低人民壓迫。(二)如何挽救全國人民的宗教熱。前者如何建設文治政府,遂產生了四種工具:

  第一個工具:建立文官考試制度,自漢武帝時開始,這制度一直發展到科舉制度。

  第二個工具:漢武帝時設立太學,造就文官,至東漢時已有一萬多大學生。

  第三個工具:建樹成文法律,提倡法治。

  第四個工具:建設前一時代有同等權威而加強政治力量的經典,由此而斷大案。

  至於後者如何挽救宗教熱,則有兩點:第一點:提倡自然主義,如王充以自然思想解釋自然現象。第二點:提倡人本主義,如范縝以人和物體相等視,有物體才有精神,韓愈的倡「原道」,乃要人恢復到「古代之社會」。

  第三個時代——從宋代以後。

  在這時代裡產生了理學,亦即要恢復到古代好的制度和好的思想,拿本位文化來抵制非本位文化。理學亦即為道學,相信自然界有一法則存在。並且有兩條路:一是「敬」,一是「致知」。第一條路主敬,我們可以看出經過了一千多年,仍不免要受到宗教的影響。第二條路是致知,亦即擴展個人知識。天地之大,草木之微,其中皆存有一「理」在。在這七八百年當中,理學始終是走這兩條路,並且也成了號稱「中國的本位文化」。而「致知」更為「科學」的路,科學的「目標」。

  總括的說,在從前的時代,工具不夠用,材料不夠多。現在則以全世界為我們的材料,以全世界為我們的工具,以全世界為我們的參考,那麼我相信有比較新的中國思想可以產生!

(本文為1947年胡適在北京輔仁大學的演講,紫雲
筆記,原載1947年6月《學風》第1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