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十一

諸經要集卷第十一

業因部第十九(此有五緣)

編輯

  述意緣 發業緣 罪行緣 福行緣 雜業緣。

  述意緣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棄三車而弗御。漂淪苦海。任燋爛而不疲。若螥蠅之樂臭屍。似飛蛾之投火聚。良由迷因謬果不識善惡。所以樂造苦因。隨緣起業。備歷艱辛。具受塗炭。迄今燒煮莫知休息。如來大悲不忍永棄。示其苦樂。令其欣厭也。

  發業緣第二

  問曰。云何名業道義。答曰。身口七業。即自體相為名業道。餘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作道果。名為業道。問曰。若即業名道。皆能趣地獄等者。何故餘三非是業道。答曰。如彼七業。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應故。不能如彼業。故不名業道如對法論雲。複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污故。不可愛異熟故。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欲界雜業。善不善雜故。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道無間道是彼諸業對治故。非黑者。離煩惱垢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又優婆塞戒經雲。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

  又阿毗曇雜心業品偈雲。

  業能莊飾世  趣趣各處處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彼業為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當知二  謂作及無作

  口業亦如是  意業當知思

  又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此十不善業道。一切惡法。皆從貪嗔痴起。如依三毒起殺生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皮肉錢財故。斷生命等。是名依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以嗔心殺害怨家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殺蛇蠍等。以生眾生苦惱故。雖殺無罪。或言。波羅斯等。言殺卻老父母及重病者。則無罪報。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偷盜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飲食等。是名依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於嗔人邊。及嗔人所愛。偷盜彼物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如有婆羅門言。一切大地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國王先施我故。以我無力故。為余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盜。是名依痴心起。

  如依三毒起邪淫者。若依貪心起者。或於眾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等。是名依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依他守護資生。依嗔心故起。或淫怨家妻妾。或淫怨家所愛之人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花熟果。飲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淫無罪。或如波羅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妄語者(此三可解)如是兩舌惡口綺語(皆亦如是)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第二心現前。如是名為依貪起。依嗔結生者。名為依嗔起。依痴結生者。名為依痴結起。如貪嗔與邪見。皆亦如是應知。

  問曰。於業道中何者是前眷屬。何者是後眷屬。答曰。若起殺生方便。如屠兒牧羊。或以物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斷。所有惡業。名前眷屬。隨下何刀。斷其命根。即彼念時。所有作業及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後所作身行作業。是名殺生後眷屬業。乃至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自余貪嗔邪見業中。無前眷屬以初起心即時成就根本業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業道。一切皆有前後眷屬。此義云何。如人起心。欲斷此眾生命。因復更斷餘眾生命。如欲祭天殺害眾生。即奪他物。欲殺彼人復淫其妻。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殺夫主。復以種種斗亂言說。破彼親屬。無時非實。於彼物中生於貪心。即於彼人復生嗔心。為殺彼人故。生如是邪見。增長邪見以斷彼命。復欲殺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如是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善業道。皆亦如是應知。

  又離善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方便。以遠離根本故。及遠離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彌。欲受大戒。將詣戒場。禮眾僧足。即請和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時。如是悉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業及彼念起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說四依。乃至不捨所受善行。身口作業及無作業。如是等悉皆名後眷屬。

  述曰。上來雖引經論明業因多種。至時斷罪未明輕重。故別引優婆塞戒經。辨業不同。別有四例。一將物對意有四。二輕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復八。四依薩婆多論。有心無心不同復八。臨時判罪並皆攝盡。故經第一雲。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第一有物重意輕者。如無噁心殺於父母者是。第二物輕意重者。如以噁心殺於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極噁心殺所生父母者是。第四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惡業。復有八種輕重不同。何等為八。一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輕。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輕。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輕。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輕。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輕。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如十善業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尚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十善既爾。十惡亦然。

  第三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綺互作八准前可知)

  第四依薩婆多論。方便根本成已。有心無心作(綺互作八准前可知)自下依三界六道。發業多少有異。第一就地獄明起不善。依毗曇論雲。有五業道。一惡口。二綺語。三貪。四嗔。五邪見。於中惡口綺語及嗔。彼受苦時。三種現行。惡罵獄卒故。惡口現行。即此惡口語不應時。違法非正。即落綺語。爾時忿怒。即是嗔恚。此三不善。地獄現行。若論貪業及與邪見。成就在心而不現行。以彼粗凡未斷煩惱。故貪邪見成就在心。彼處男女各恆受苦。無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無此貪心現行。以常受苦心識暗鈍。不能推求因果有無。是故亦無邪見現行。自余殺盜妄語兩舌。彼處不行一向是無。問若地獄不有現行貪及邪見業道者。云何說彼成就。此二若煩惱心法未斷已來。雖不現行。性恆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業。是粗作法。發動方成。無造作處則不說成。故雜心論雲。地獄之中。無相殺故無殺業道。無受財故無盜業道。無執受女人故。無邪淫業道。異想說故名妄語。彼無異想故無妄語。常樂離故無兩舌。為苦所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故有綺語。貪及邪見。成就不行。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惡具有。而無身口七支惡律儀也。問今畜生中不知。言者。雖有音聲成口業不。答彼起嗔時。發聲則別。雖非言辯亦成口業。故成實論雲。畜生音聲是口業不。答雖無言說之別。從心起故。亦名為業。亦可言具十者。多是龍王。辯人意志故。具十業道。自余痴鈍畜生。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種。餘四不具。以口不解語故。若據劫初畜生解人語者。此亦可具十惡。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閻東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惡多故皆具十惡。然東西則輕。南方最重。以有受惡律儀故。若就北單以論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業。一綺語。二貪。三嗔。四邪見。由有歌詠故有綺語。貪嗔邪見成而不行。問北方有行欲事。云何言無邪淫業道。答彼方無夫妻共相配匹。雖有淫事無相陵奪。故。無邪淫。問既有行淫。即貪慾現行。云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淫貪。非俗能裁。雖數現行。聖說無罪。但此貪心所起之淫。尚非罪業。不牽苦報。何況內心能起之貪。如世夫妻。貪愛非制。問北方之人。既有歌詠等。此不應法。即是妄語。云何不說有妄語業。答彼人淳直不行奸偽。無誑他心。故非妄語。彼定千歲故無殺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樹有寶衣。自然而出。無有守掌。故無偷盜。彼人和柔。故無兩舌惡口等業。故雜心論雲。郁單有四不善業道。壽命定故無殺生。無愛財故無盜。無雜愛女人故無邪淫。無欺他故無妄語。常和合故無兩舌。以柔軟故無粗言。有歌嘆故有綺語。若論意業道。雖成就而不現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殺盜等。於中雖有十不善業。而無身口七種惡律儀。故雜心論雲。欲界六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雖不害天。而害余趣。如害修羅。亦有截手足斷而復還生。若斬首則死。展轉相奪。乃至十業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諸天。乏少資緣。更相攬竊。故有盜業。或有諸天。自薄所受淫他美天。故有邪淫。自餘七業。文顯可知。

  依十善分別者。如毗曇論說。於彼地獄趣中。唯有意地三善業道。然但成就而不現行。北方亦同。自餘一切皆具十善。文顯可知。

  若論色無色天。依阿毗曇則無不善。據理而言。亦有輕微三業不善。謂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業過。如初禪中。婆伽梵王。語諸梵眾。汝得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汝等不須詣瞿曇所。黑齒比丘往彼問言。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梵王答言。我是諸梵中尊者。黑齒比丘言。我不問梵王尊卑。但問。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彼不能答。即捉尊者。牽出眾外。語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禪三昧。從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汝何忍在梵中損辱我也。此是諂詐不善煩惱。言佛不能令汝解脫。即是謗佛綺語惡口。上界唯有此諂詐。發動身口微不善業。然不於他人起粗違損。以生上者曾修得定。盡離欲界粗貪嗔等。故得彼報。還能修定。雖有煩惱。唯是痴心。以迷道故。起愛慢等。樂修善行法。望得勝他。此等煩惱為定所壞。故不損物。不相違害。若依毗曇。上界煩惱非是不善。說為無記。此細貪等能污淨心。雖是無記體是染污。不同報生色心苦樂及威儀等。白淨無記故。論說為穢污無記。是污穢故。潤業受生。若此煩惱不潤業者。業種則燋永不牽報。上界眾生不應更生。由能潤業故得更生。問上界煩惱。既能潤業潤生得報。何故非記。答上界煩惱雖復潤業。唯得總報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感樂果。亦不招苦。故是無記。不同下界不善煩惱感得總報及別報苦。

  若依成實論。上二界中所起邪見。皆名不善。如彼論說。人在色無色界謂是涅槃。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無涅槃。謗無上法。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又論說。彼上界邪見是苦因緣。道理上界據其位判。眾生心細。所起惑微。多不成業。故名無記。若據通論。不妨於中有起粗邪。成不善者。毗曇所說義當前判。成實所論義當後通。又據望理。彼細煩惱。皆違理起。悉是不善。准依成實。不善惡業三界通起。唯有多少增微為異。

  述曰。向來就凡。明諸罪障依身口發業竟。若論聖人。如須陀洹等。出觀失念。容有起意輕微不善。生惡願等。具欲結者。貪嗔雖強。片似余凡。唯可直起。貪慾嗔慢。不更思審。起邪見心。亦不起殺盜等心。如依毗曇。得有眷屬。加拳等事輕不善業。若依成論有意不善。設動身口不成業報。如滴水熱[金*敖]。雖濕還干。

  罪行緣第三

  述曰。此明聖者。就後福行。說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見境染。執定我人。取著違順。便令自他皆成惡業。是以經雲。貪慾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是人為貪慾。將入於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強見起染。如夢見境起諸貪嗔。稱彼夢者謂實不虛。理實無境唯情妄見。故智度論說。如夢中無善事而善。無嗔事而嗔。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復如是。無明眠故。不應嗔而嗔等。故知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妄見起染。心外雖無地獄等相。惡業成時妄見受苦。如正法唸經雲。閻魔羅人非是眾生罪人見之謂是眾生。手中執持焰然鐵鉗。彼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闇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惡眼惡口。如眾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證。眾生惡業應受苦者。自然無中妄見地獄問曰。見地獄者。所見獄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見。彼地獄處。閻羅在中判諸罪人。則有此境。云何言無。答曰。彼見獄主亦是妄見。直是罪人惡業薰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地獄閻羅在中。故唯識論雲。如地獄中。無地獄主。而地獄眾生。依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而起心見。此是地獄處。此是夜時。此是晝時。我以惡業故。見狗見烏。或見山壓。以此文證。善惡薰心令心異見。實無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地獄。惡業成時強自妄見。問曰。此苦業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說善令習。何須稱情說苦業耶。答曰。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說其貪等是過。何由得顯施等是善。若不宣說三塗是苦。無由得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修諸福業。若利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能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世因。故經說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知苦業厭離之本。起善之緣。是故須說。若不說此惡業罪行。眾生不識。常行不斷。雖稱情見說諸過惡。然實心外無別業苦。唯識無境心體恆淨。故經說言。雖說貪慾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嗔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嗔者。雖說愚痴之過而知諸法不痴無礙。雖示眾生墮三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證知罪行因果唯心無外。凡愚不解。稱情方便。須說業苦向來兩門。就其實教說罪體真無別可破。以愚未解須定說罪。此是別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須定說罪行意也。

  福行緣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對前罪行說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亂心修諸事福。而生下界。名欲界業。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獄述者。依毗曇說。地獄之人。亦有三善業。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現行。以是難處多不聞法思量趣道。故無現行。若論生得善根。地獄亦有。如仙譽國王。殺五百婆羅門。生地獄中。發生信心。生甘露國。故知現行。若依成論。亦說地獄有善現行。雖無力勵方便起善修獲聖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謂諸眾生無始已來。曾修世間信進念等。未起邪見謗無因果。此善不滅。生便得之。名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業感緣強者。大聖現化令苦止息。為說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龍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經。佛說義時。無量鳥獸發菩提心。生於天上。若依毗曇。鬼畜十善非律儀攝。以其身口七善律儀。普於一切眾生處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薩婆多論。畜生以痴鈍故。不發律儀。若依成論。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單越人。唯成意地。三善業道而不現行。不斷善故。至劫盡時人皆修禪。彼獨不能離欲非分。自餘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論。即無出家別解脫戒。但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論雲。如天帝釋多受八戒。龍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論色界諸天。以論依毗曇。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業。以其界地因果斷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斷。此據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論。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業。如諸梵天。見佛禮拜。發言讚歎。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業。若依毗曇毗婆沙論等。梵天禮讚非欲界善。是其初禪威儀心起。據此所依無記非善。據外身口。是上色業。此明欲界亂善福業依身起處竟。

  第二明色界四禪定業。依身起處。若鬼畜中。值聖強緣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無漏依禪起故。縱無根本深定正體。必有粗淺未來禪心。此未來禪是色界業。依此未來斷欲結時。此業則招初禪梵果。若就人天以論。修色界業。除北單越無修禪者。自餘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謂得禪者。意地有三所。謂無貪無嗔正見。若論身口七善業者。謂依定心發得禪戒。禪戒則是身口七善。故得禪時有色十善。若就無色諸天以論。依毗曇。無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業。生上舍下界地斷故。若依成論。凡生無色。亦得起下色界中業。此明色界禪定福業十善業道依身起處。若論無色四空定業依身起處。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來明諸福行依身起處竟。若論聖人起福。非關凡夫希故不述。

  雜業緣第五

  述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黑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云何。如智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佈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緣事住。則名福行。如說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復有人。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淨心。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為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內心不淨。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粗顯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內心。為自為他所求各別。精粗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內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內粗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時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著心多求世報。又多求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先論雜業後明淨福。但諸雜業自有粗細。粗者為惡兼損他人。細者自為唯求世報。先論粗雜。若就施論。或有非法取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佈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經雲。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財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為施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雲。

  修行大佈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佈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為修福求世報者。如舍財時自求來報。或恐身財無常故舍。或為名聞專求自益。此非慈悲為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淨業。是以經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說。為報施者。是名不淨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眾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佈施求報亦復如是。以此證知。無實慈愍自求名稱。或為來報。縱雖廣施皆非淨業。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別業報經雲。若為生天施。或復求名聞酬恩。及望報恐怖故行施。獲果不清淨。所受多粗澀。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淨同此。故百論雲。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為淫慾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作親善。是名不淨。此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說偈雲。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開心專為益他。得福則多。又於施境有貧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雲。佛贊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於飢餓時施於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處。雖多割捨不得淨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諸極粗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為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論雲。粗人有粗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淨業。翻前可知。故百論雲。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雲。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佈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又大丈夫論偈雲。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為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論雲。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愛著亦復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羅蜜性空大火。以此證知。無善惡性常輪五道。即當無佛性眾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經論竟。

  又雜寶藏經雲。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愍舉宮愛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舉宮愛敬。女答父言。我自有業。不因父王。王聞嗔忿而語之言。今當試汝有自業力。即遣左右。覓一最下貧窮乞人。以女付之。王語女言。汝自有業不假我者。從今可驗。女猶答言。我有業力。即共窮人相將出去。婦問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婦言。我父母先此舍衛城中第一長者。父母居家都已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乞。婦復問言。汝今頗知故宅處不。答言知處。但宅毀壞遂有空地。夫婦相將往至故舍。週曆安行。隨其行處伏藏自出。即以珍寶僱人造宅。未盈一月宮宅悉成。宮人伎女奴婢僕使。不可稱計。王卒憶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宮室錢財不減於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請於王。王即受請。見其家內宮宅莊嚴。嘆未曾有。王往問佛。此女先世作何福業。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槃頭王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王大夫人。見即便以天冠拂飾。著像頂上。以天冠中如意寶珠。著塔棖頭。因發願言。使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後於過去迦葉佛時。復以肴膳供養佛僧。而夫遮斷。婦即勸請。我今已請使得充足。夫還聽婦。爾時婦者今善光是。爾時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婦。恆常貧賤。以還聽故。要因其婦得大富貴。無其婦時後還貧賤。以是因緣。善惡之業逐身受報。未曾違失。

  又雜寶藏經雲。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時於眠中聞二內官共諍道理。一人說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業。不依王也。王聞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賞之。即遣直人。語夫人言。我今當使一人往者。重與財物。尋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飲酒送與夫人。此人出戶。鼻中血出不得前進。尋即倩彼依業者送。夫人見已。重賜錢財衣服瓔珞。來到王前。王見深怪。即便喚彼依王活者。而問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聞嘆言。佛語真實。自作其業還自受報。不可奪也。由是觀善惡報應自業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與。要須自作自得。起於正見。言業果報。近獲人天。遠招佛果。若違聖教具受前苦。頌曰。

  尋因途乃異  及舍趣猶並

  苦極思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罪福別  皆由封著情

  若斷有漏業  常見法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