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編輯

桑根白皮

編輯

(桑根白皮_圖缺)

味甘,寒,無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采無時。出土上者殺人。(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主除寒熱,出汗。汁解蜈蚣毒。

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一名桑菌,一名木麥蜀本麥作 (詮荀切)

五木耳名 (音軟),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采,即曝干。

陶隱居雲∶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桑耳斷谷方雲∶木 ,又呼為桑上寄生,此雲五木耳。而不顯四者是何木。按 老桑樹,生燥耳。有黃者、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人采以作菹,皆無復藥用。唐本注云∶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此為五耳。軟者並堪啖。桑椹,味甘,寒,無毒。單食主消渴。葉,味苦、甘,寒,有少毒。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灰,味辛,寒,有小毒。蒸淋取汁為煎,與冬灰等同滅志疵黑子,蝕惡肉,煮小豆大下水脹,敷金瘡止血生肌也。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桑葉汁,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濃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瘡,又主小兒吻瘡。

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葉椏者名雞桑,最堪入用。椹,利五臟、關節,通血氣。久服不飢。多收曝干。搗末蜜和為丸。每日服六十丸,變白不老。取黑椹一升,和科斗子一升,瓶盛封閉懸屋東頭,一百日盡化為黑泥,染白鬢如漆。又取二七枚和胡桃脂研如泥,拔去白髮,點孔中即生黑者。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桑白皮,使,平。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桑耳,使。一名桑臣,又名桑黃。味甘、辛,無毒。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 癖,兼療伏血,下赤血。又雲木耳,亦可單用,平。孟詵雲∶寒,無毒。利五臟,宣腸胃氣擁,毒氣。不可多食,唯益服丹石人熱發,和蔥、豉作羹。蕭炳雲∶桑葉炙煮飲,止霍亂。孟詵雲∶桑根白皮煮汁飲,利五臟。又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又雲桑葉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又雲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柴燒灰淋汁入煉,五金家用。日華子云∶桑白皮,溫。調中下氣,益五臟,消痰止渴,利大小腸,開胃下食,殺腹髒蟲,止霍亂吐瀉,此即出桑根皮。又雲家桑東行根,暖,無毒。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及敷鵝口瘡,大驗。又雲家桑葉,暖,無毒。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並蒸後 蛇蟲蜈蚣咬,鹽挪敷上。春葉未開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風。又雲桑耳,溫,微毒。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藥性論雲∶蕈耳亦可單用,平。古槐、桑樹上者良。能治破血益力,其餘樹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又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次柘木者良。孟詵雲∶菌子,寒。發五臟風,擁經脈,動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又菌子有數般,槐樹上生者良。野田中者,恐有毒,殺人。又多發冷氣,令腹中微微痛。

圖經曰∶桑根白皮,《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采無時。不可用出土上者,用東行根益佳。或雲木白皮亦可用。初採得,以銅刀剝去上粗皮,取其裏白切焙乾。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藥力都在其上。惡鐵及鉛,不可近之。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後采之。

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桑耳,一名桑黃。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帶下。其實椹,有白、黑二種,曝干。皆主變白髮。皮上白蘚,花亦名桑花,狀似地錢。刀削取炒干,以止衄、吐血等。其柴燒灰淋汁,醫家亦多用之。桑上蠹蟲,主暴心痛,金瘡肉生不足。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敷之便愈。又以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良。冬月用根皮皆驗。白皮作線,以縫金創腸出者,更以熱雞血塗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桑條作煎見《近效方》。雲∶桑煎療水氣,肺氣,腳氣,癰腫兼風氣。桑條二兩,用大秤七兩,一物細切如豆,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大合,如欲得多造,准此增加,先熬令香,然後煎。每服肚空時吃,或茶湯、或羹粥,每服半大升,亦無禁忌也。本方雲∶桑枝,平。不冷不熱,可以常服。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本方∶桑枝一小升,細切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一日服盡,無問食前後,此服只根據前方也。桑葉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時采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即採取。

與前葉同陰乾。搗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飲。又采椹,曝干。和蜜食之,並令人聰明,安魂鎮神。又炙葉,令微干。和桑衣煎服。治痢,亦主金創及諸損傷,止血。方書稱桑之功最神,在人資用尤多。《爾雅》雲∶桑辨有葚(與椹同),梔。郭璞雲∶辨,半也。一半有葚,半無名曰梔。又雲∶女桑, 桑。俗間呼桑木之小而條長者為女桑。又山桑木堪弓弩, 桑絲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鮮及焉。

雷公雲∶凡使,十年以上向東畔嫩根,採得後,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於槐砧上用銅刀銼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此藥惡鐵並鉛也。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髭發脫落。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以大豆水研取漿,解澤灰味,彌佳)。次用熟水,入綠豆面濯之,取淨。不遇十度良。三日一沐頭,一日一洗面。外台秘要∶治偏風及一切風。桑枝銼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用井中沉,恐酢壞。每日服一盞,空心服盡。又煎服終身,不患偏風,若預防風,能服一大升佳。

又方∶脈極寒,髮鬢墮落,令發潤生。桑白皮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鬢髮自不落。又方∶五痔。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飯飽食之,日三食之。待孔卒痛如烏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千金方∶治口瘡白漫漫。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次以汁敷之。又方八月、九月中刺,手足犯惡露腫,多殺人。以桑枝三條,納灰中炮令極熱,破斷,以頭柱瘡口上,令熱盡即易之。盡二條,則瘡自爛,仍取韭白敷瘡上,以布帛急裹之。若有腫者更作,用薤白佳。肘後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末。每衄發,輒以杏仁大塞鼻,數度即可斷。《深師方》同。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入地三尺取桑根,剝取白皮,炙令黃黑,銼,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入鹽。又方∶產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又方∶血露不絕。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日三。又方∶因瘡而腫者,皆因中水浸中風寒所作,其腫入腹則殺人。多以桑灰淋汁漬,冷復易,取愈。《梅師方》同。又方∶飲食中蠱毒,令人腹內堅痛,面黃青,淋露骨立,病變無常。取桑木心,銼得一槲,着釜中以水淹之,令上有三斗水,煮取二斗,澄取清,微火煎,得五升。宿勿食,旦服五合,則吐蠱毒出。梅師方∶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飢即食盡,不得吃飲。

又方∶治金瘡止痛。取桑柴灰研敷瘡上,佳。經驗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一處搗為末。

每服米飲調下一、兩錢。又方∶治青盲,此一法當根據而用之,視物如鷹鶻,有此效。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六、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五、九月十二、十月十二、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晦,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以煎湯沃之,於瓷器中澄令極清,以藥汁稍熱洗之。如覺冷,即重湯煮令得所,不住手洗,遇上件日不得不洗,緣此神日本法也。經驗後方治肺毒瘡如大風疾。綠雲散∶以桑葉好者,淨洗過,熟蒸一宿,候曬乾曝為末。水調二錢匕服。又方∶墜馬拗損。以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於損處,便止。

以後亦無宿血,終不發動。廣利方治瀉血不止。桑耳一大兩,熬令黑,以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空心分溫三服。又方∶治蛇咬瘡,桑樹白皮汁敷之瘥。又方∶治金瘡。

取新桑白皮燒灰和馬糞塗瘡上,數易之。勝金方∶治小兒渴。用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乾細切,用水煎汁。服之瘥。錢相公篋中方∶治蜈蚣及蜘蛛毒。

取桑白皮汁敷之,效。子母秘錄∶治落胎下血不止。以桑木中蠍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又方∶小兒重舌。桑白皮煮汁,塗乳飲之。又方小兒鵝口,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楊氏產乳∶凡子不得與桑椹子食,令兒心寒。宮氣方∶治小兒舌上生瘡如粥皮。桑白皮汁敷之,三、兩度瘥。仙方桑椹熟時,收之曬乾。為末,蜜和丸桐子大。空心酒服四十丸,長服之良。

史記∶桑樹根旁行出地者,各為伏蛇。治心痛一絕。《本經》雲∶桑根出土者殺人。此用治心痛,宜更研訪。毛詩泮水篇雲∶食我桑椹,懷我好音。氓詩無食桑葚,注∶葚,桑實也。食過則醉,傷其性。丹房鏡源桑灰結汞。

衍義曰∶桑根白皮條中言∶桑之用稍備;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於此。採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每抄一、二錢,食後、夜

竹葉

編輯

(竹葉一_圖缺)

(竹葉二_圖缺)

(音謹)竹葉。味苦,平、大寒,無毒。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

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汁主風 。

通神明,輕身益氣。生益州。

淡竹葉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大寒。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皮茹微寒。主嘔 ,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竹筍(蜀本作諸筍。) 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

陶隱居雲∶竹類甚多,此前一條雲∶是 竹,次用淡、苦爾。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又有實中竹、篁竹,並以筍為佳,於藥無用。凡取竹瀝,唯用淡、苦、 竹爾。竹實出藍田?舀而無實,而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堪可為飯。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苦竹筍,主不睡,去面目並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健人。諸筍皆發冷血及氣。淡竹根煮取汁,主丹石發熱渴,除煩熱。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淡竹葉,味甘,無毒。主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止消渴。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苦者治眼赤。又雲青竹茹,使,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日華子云∶淡竹並根,味甘,冷,無毒。

消小兒驚癇天吊。莖葉同用。又雲苦竹,味苦,冷,無毒。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作瀝功用與淡竹同。孟詵雲∶筍,寒。主逆氣,除煩熱,動氣發冷症,不可多食。越有蘆及箭筍,新者稍可食,陳者不可食。其淡竹及中母筍雖美,然發背悶腳氣。又雲慈竹瀝療熱風。和食飲服之,良,蜀本圖經雲∶竹節間黃白者,味甘。名竹黃。尤制石藥毒發熱。

圖經曰∶ 竹、淡竹、苦竹,《本經》並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唯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謹按《竹譜》 字音斤,其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作笛者有一種,亦不名 竹。苦竹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濃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只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而小異也。竹實今不復用,亦稀有之。

陳藏器序∶久渴心煩服竹瀝。食療淡竹上,甘竹次。主咳逆,消渴,痰飲,喉痹,鬼疰,惡氣,殺小蟲,除煩熱。苦竹葉,主口瘡,目熱,喑啞。苦竹茹,主下熱壅。苦竹根,細銼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大下心肺五臟熱毒氣。苦筍不發痰,淡竹瀝大寒。主中風,大熱,煩悶,勞復。淡竹茹主噎膈,鼻衄。竹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淡、苦、甘外,余皆不堪,不宜人。外台秘要∶療凡脫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及多自扇,若中風則發 口噤,殺人。若已中風,覺頸項強,身中急速者,急服此方,竹瀝飲二、三升。若已口噤,以物強發納之。忌冷凍飲料食及酒。竹瀝卒煩難得,可合十許束並燒中央承取,投之可活。

千金方∶凡飲酒頭痛。以竹茹三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令冷。納破雞子三枚攪調更煮三沸,飲之。又方∶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苦竹茹四兩,以酢漬一宿,含之。又方∶治齒間血出。以竹葉濃煮,與鹽少許,寒溫得所含之。又方∶齒血不止。刮生竹皮酢漬之,令其人解衣,乃別令一人,含 其背上三過,並取茗草濃煮汁,適寒溫,含嗽之瘥。又方治時氣五、六日,心神煩躁不解。用竹瀝半盞,新水半盞,相和令勻。非時服。肘後方∶治霍亂轉筋,心腹脹痛。濃煮竹葉湯五、六升,令灼已轉筋處。又方傷寒五、六日以上者。作青竹瀝小煎,令減數數飲之,濃覆取汗。又方∶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又方∶小兒身中惡瘡。煮取竹汁,日澡洗。葛氏方∶卒消渴,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日愈。孫真人食忌∶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梅師方治產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醒。

又方∶主妊娠恆若煩悶,此名子煩。竹瀝湯∶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分三服,不瘥重作,亦時時服竹瀝。又方治目赤 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或生障翳。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內浸一宿,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食醫心鏡∶理心煩悶,益氣方,止渴。苦筍熟煮,任性食之。又苦竹筍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熱,腳氣。取蒸煮食之。又 竹筍,主消渴,風熱,益氣力,發氣脹,蒸煮炒任食。簡要濟眾∶頭瘡。大筍,竹葉燒為灰,量瘡大小,用灰調生油敷,入少膩粉佳。兵部手集∶治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熱腫痛。以青竹筒角之,及掘地作坑貯水,臥以腫處,就坑子上角之,如綠豆大,戢戢然出,不止,遍匝腰肋。又方∶治瘡。慈竹筍籜灰油和塗之妙。又方∶治中風口噤,服淡竹瀝一升。又方∶治湯火灼爛,竹中蟲 末敷之良。又方∶小兒口噤體熱者。

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兒新生慎不可逆加針灸,忍痛動其五脈,因之成癇。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疾,可審之。又方∶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廣利方∶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

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姚氏方∶卒齒痛。取苦竹燒一頭,一頭得汁,多揩齒上,瘥。傷寒類要∶治交接勞復,卵腫,腹中絞痛,便欲死。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絞去滓。

頓服。《梅師方》同。子母秘錄∶治胎動,取甘竹根煮汁服。又方安胎,取竹瀝服之。又方∶治妊娠八月、九月,若墮樹或牛馬驚傷,得心痛。青竹茹五兩切,以酒一升,煎取五合頓服。

不瘥,再服之。又方∶小兒癇。刮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又方∶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產書∶治妊娠誤有失墜,忽推築着疼痛。新青竹茹二合,以好酒一升,煮茹三、五沸,分作三度服。

產寶∶治妊娠因夫所動,困絕。以竹瀝飲一升,立愈。又方∶治產後血氣,暴虛汗出。淡竹瀝三合,微暖服之,須臾再服。楊氏產乳∶療瘡疥。燒竹葉為末,以雞子白和之塗上,不過三、四次,立瘥。又方∶妊娠苦煩,此子煩故也。竹瀝不限多少,細細服之。又方∶療胎動。

安胎方∶甜竹根煮取濃汁飲之。姚和眾小孩夜後狂語。竹瀝每一歲兒連夜二合,服令盡之。

李畋該聞集雲∶爆竹辟妖氣,鄰人有仲叟家為山魈所祟,擲瓦石,開戶牖,不自安。叟求禱之以佛經報謝,而妖祟彌盛。畋謂其叟曰∶翁旦夜於庭落中,若除夕爆竹數十竿。叟然其言,爆竹至曉,寂然安帖,遂止。別說雲∶謹按舊稱竹實,鸞鳳所食。今近道竹間,時見開花,小白如棗花,亦結實如小麥子,無氣味而澀。江浙人號為竹米,以為荒年之兆,及其竹即死,信非鸞鳳之所食也。近有江南余千人來言∶彼有竹實,大如雞子,竹葉層層包裹,味甘勝蜜,食之令人心膈清涼。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頃因得之,但日以汁枯乾而味尚存爾。因知鸞鳳之食必非常食物也。

衍義曰∶竹葉,凡諸竹與筍,性皆微寒,故知葉其用一致。《本經》不言筍及苦竹性,若取瀝作油,亦不必強擇也。張仲景竹葉湯,用淡竹,筍難化,不益脾。鄰家一小兒,方二歲,偶失照管壯熱、喘粗、不食、多睡、仰頭、呻吟、微嘔逆、瞑目、多驚,凡三、五日,醫作慢驚治之;治不對病,不愈。忽然其母誤將有巴豆食藥作驚藥,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

良久,大吐。有物噎於喉中,乳媼以指摘出之,約長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干箭筍。是夜諸證皆定,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遂安。其難化也如此《經》曰∶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小兒不能問,故為難治,醫者當審慎也。

吳茱萸

編輯

(吳茱萸_圖缺)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殺三蟲。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療白癬。一名KT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陰乾。(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陶隱居雲∶《禮記》名 ,而俗中呼為KT (音殺)子。當是不識, 字似KT 字,仍以相傳。其根南行、東行者為勝。道家去三屍方亦用之。唐本注云∶《爾雅·釋木》雲∶椒KT丑, 。陸氏《草木疏》雲∶椒KT 屬亦有KT 名,陶誤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吳茱萸,味苦、辛,大熱,有毒。能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療遍身 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削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博雅雲∶ KT 越椒,茱萸也。 (音考)孟詵雲∶茱萸,主心痛,下氣,除嘔逆,髒冷。又皮止齒痛。又患風瘙癢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謹按殺鬼疰氣。又開目者不堪食。又魚骨在人腹中刺痛。煮一盞汁服之止。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當爛出。腳氣衝心,可和生薑汁飲之,甚良。日華子云∶健脾,通關節,治霍亂,瀉痢,消痰,破症癖,逐風,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後余血。又雲茱萸葉,熱,無毒。治霍亂,下氣,止心腹痛,冷氣。內外腎釣痛,鹽研 ,神驗。干即又浸復 ,霍亂腳筋,和艾以醋湯拌 ,妙也。陳藏器雲∶ 子根濃煮浸痔,有驗。燒末服亦主痔病。又《爾雅》雲∶櫟實,也。其子房生為 。又赤爪草一名羊 ,一名鼠查球。此乃名同耳。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生高原。

圖經曰∶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濃,紫色。三月開花紅紫色。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成熟則深紫。九月九日采,陰乾。《風土記》曰∶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傳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之藥也。

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亦主之。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出姚僧垣方。根亦入藥用。《刪繁方》療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桔皮二兩,凡三物 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凡作藥法,禁聲,勿語道作藥,蟲便下驗。

雷公雲∶凡使,先去葉、核並雜物了,用大盆一口,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曬乾,任入丸散中用。修事十兩用鹽二兩,研作末,投東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別有大效。

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餘沸,後入茱萸,特醋盡,曬乾。每用十兩,使醋一溢為度。食療∶微溫。主痢,止瀉,濃腸胃。肥健人不宜多食。聖惠方∶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宜熨。茱萸一升,酒和勻濕,絹袋二隻盛,蒸令極熱,熨腳心,候氣通暢,勻暖即停熨,累用驗。外台秘要∶集驗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又方∶治癰疽發背及髮乳房。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又方∶陰下濕癢。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癢瘥。千金方治寸白蟲。茱萸根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平旦分再服。凡茱萸皆用細根,東北陰者良。

若稍大如指以上者,皆不任用。又方∶治心腹內外痛。茱萸一升,酒三升,煎取半升。空心頓服之。千金翼∶產後虛羸盜汗時嗇嗇惡寒。茱萸一雞子大,以酒三升,漬半日,煮服。又方∶主大人、小兒風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帛染拭之。又方∶主頭風。沐頭∶茱萸二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染拭髮根,良。肘後方治中風不能語。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又方∶治腸痔、大便常血,下部癢痛如蟲咬者。掘地作坑燒令赤,酒沃中搗茱萸二升納中,乘熱板開小孔,以下部榻上,冷乃下,不過三、四度即瘥。

孫真人備急方赤痢,臍下痛。茱萸一合,黑豆湯吞之效。經驗方治脾元氣發歇痛不可忍者。

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以酒浸,溫分三服。經驗後方補水氣藥。赤茱萸二兩,米醋煮爛,細研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湯下七丸,空心服。兵部手集∶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方後,二十年不發。又方∶治中風腹痛,或子腸脫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又方∶小兒火灼瘡。一名瘭漿瘡,一名火爛瘡。用酒煎茱萸拭上。楊氏產乳∶療中噁心痛。吳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義曰∶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檳榔

編輯

(檳榔_圖缺)

味辛,溫,無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生南海。

陶隱居雲∶此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有大者,名豬檳榔。作藥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 子,俗人呼為檳榔孫,亦可食。唐本注云∶檳榔生者極大,停數日便爛。今人北來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干,始堪停久。其中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生交州、愛州及崑崙。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檳榔,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臟六腑擁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廣志雲∶木實白檳榔樹,無枝略如柱,其顛生 而秀,生棘針,重疊其下,彼方珍之,以為口實。陳藏器雲∶ 子,小檳榔也。生收火干,中無人者,功劣於檳榔。顧征《廣州記》雲∶山檳榔,形小而KT 細。 子,土人呼為檳榔孫。日華子云∶檳榔,味澀。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圖經曰∶檳榔,生南海。今嶺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如桂竹。葉生木巔,大如 頭,又似甘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肉滿殼中,正白。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而甘美。嶺南人啖之以當果實。其俗雲∶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祛瘴癘。其實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極易爛。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干,始堪停久。此有三、四種,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有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檳榔。最小者名 子。其功用不說有別。又雲∶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圓而矮者名榔,檳力小,榔力大。

今醫家不復細分,但取作雞心狀、有坐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其大腹所出,與檳榔相似,但莖、葉、根、干小異,並皮收之,謂之大腹檳榔。或雲∶檳榔難得真者,今賈人貨者,多大腹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東海諸國。樹、莖、葉、根、干與大腹小異耳。

又雲∶如棕櫚也。葉茜似芭蕉狀。隱弘景雲∶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味澀,溫,無毒。

主賁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腳氣論》雲∶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秦醫雲∶檳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食療∶多食發熱,南人生食。閩中名橄欖子。所來北者,煮熟、熏干將來。雷公雲∶凡使,取好存坐穩、心堅紋如流水,碎破內紋如錦紋者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藥用。

凡使須別檳與榔,頭圓身形矮 者是榔,身形尖紫紋粗者是檳。檳力小,榔力大。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勿經火,恐無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聖惠方∶治口吻生白瘡。用二枚燒灰細研,敷之妙。又方∶治胎動腰痛搶心,或有血下。用一兩為末,非時水煮蔥白濃汁,調下一錢匕。外台秘要∶若腳氣,非冷非熱,老人、弱人脹滿者。檳榔仁為末,以檳榔殼汁或茶飲、或豉汁中調服方寸匕,甚利。經驗方治金瘡。白檳榔、黃連少許為末,敷之即瘥。梅師方∶治醋心。檳榔四兩,桔皮二兩,細搗為散。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孫真人食忌∶治嘔吐。以白檳一顆,煨,桔皮一分,炙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服。斗門方治腰重痛。用檳榔為末,酒下一錢。又方∶治本藏氣。以雞心檳榔,小便濃磨半個服。或用熱酒調一錢匕,效。

簡要濟眾治諸蟲在臟腑久不瘥。檳榔半兩炮,搗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蔥、蜜煎湯調下,空心服。又方∶治腳氣衝心。白檳榔一個,雞心大者為末,用童子小便,生薑汁,溫酒共半盞調,只作一服,無時服。廣利方治腳氣衝心,致悶亂不識人。白檳榔十二分,為末。分三服,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調服,日再服。御藥院治痰涎。檳榔為末,白湯點一錢。齊民要術檳榔下氣及宿食,白蟲,消谷,痰飲。

衍義曰∶檳榔,二書所說甚詳。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言其快銳速效。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梔子

編輯

(梔子一_圖缺)

(梔子二_圖缺)

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 ,渣鼻白癩,赤癩瘡瘍,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陽川谷。九月采實,曝干。

陶隱居雲∶解玉支毒。處處有。亦兩、三種小異,以七棱者為良。經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於藥甚稀。玉支,即羊躑躅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山梔子,殺 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病。

圖經曰∶梔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濃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狀。

生青熟黃,中仁深紅。九月采實,曝干。南方人競種以售利。《貨殖傳》雲∶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獲利之博也。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棱至九棱為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屍梔子,不堪入藥用。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湯飲。又治大病起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並小利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梔子亦療血痢挾毒熱下者。

葛末服立愈。時行重病後勞發,水煮十枚飲汁,溫臥徹汗乃愈。挾食加大黃別煮汁臨熟納之合飲,微利遂瘥。

雷公雲∶凡使,勿用顆大者,號曰伏屍梔子,無力。須要如雀腦,並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凡使,先去皮、須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如赤金末用。食療∶主喑啞,紫癜風,黃膽,積熱心躁。又方∶治下鮮血。梔子仁燒灰,水和一錢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千金方∶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濃乃佳。已成瘡,燒白糖灰粉之燥,即瘥。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若轉筋。燒梔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調服。

梅師方∶治火丹毒,搗和水調敷之。又方∶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物發動,以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又方∶治熱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後發。以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溫服。臥令微汗,若食不消,加大黃三兩。又方∶治傷寒瘥後交接發動,因欲死,眼不開,不能語。梔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又方∶治 犬咬。梔子皮燒末,石硫黃等分,同研為末,敷瘡上,日三、二敷之,瘥。博濟方治冷熱氣不和,不思飲食,或腹痛 剌。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搗為末,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薑湯下。

如小腹氣痛。炒茴香、蔥、酒任下二十丸。兵部手集∶治頭痛不可忍,是多風痰所致。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吐即止。勝金方∶治婦人臨產痢。不限多少燒灰,細末。空心熟水調一匙頭,甚者不過五服。孫尚藥∶治傷寒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KT 者,虛煩也。梔子十四枚,擘,豉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煎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煎取一升,去滓,分再服,得吐余勿服,嘔有癰膿者膿者不可服,嘔膿盡乃愈。古今錄驗∶秦王散胃疸食多喜飲,梔子實主之。

丹房鏡源梔子柔金。

衍義曰∶梔子,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着。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紫礦騏竭

編輯

(紫礦騏 竭_圖缺)

味甘、咸,平,有小毒。主五臟邪氣,帶下,止痛,破積血,金瘡生肉,與騏 竭二物大同小異。

唐本注云∶紫色如膠。作赤 (音京)皮及寶鈿,用為假色,亦以膠寶物。雲蟻於海畔樹藤皮中為之。紫礦樹名渴廩,騏 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吳錄謂之赤膠者。

今按別本注云∶紫礦、騏 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

桃,三角,成竭從木中出,如松脂。(唐本先附)玉石部今移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紫礦,無毒。治驢馬蹄漏,可熔補。又雲騏 竭,暖,無毒。得密陀僧良。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圖經曰∶騏 竭,舊不載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謂之血竭。采無時。其味咸而氣腥者是。海母血不可用。真竭微咸而甘,作梔子氣味,舊說與紫礦大都相類,而別是一物,功力亦殊。今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紫礦出真臘國,國人呼為勒 。

亦出波斯國。木高丈許,枝幹繁郁,葉似桔柚,冬不凋落。三月花開,不結子。每有霧露微雨沾濡,其枝條則為紫礦。波斯國使人呼及沙利,兩人說如此。而真臘國使人言∶是蟻運土上於木端作窠,蟻壤為霧露所沾,即化為紫礦。又《交州地誌》亦云∶本州歲貢紫礦,出於蟻壤。乃知與血竭雖俱出於木,而非一物,明矣。今醫方亦罕用,唯染家所須耳。

海藥∶紫礦,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治濕癢瘡疥,宜入膏用。又可造胡燕脂,余滓則主作家使也。又騏 竭,謹按《南越志》雲∶是紫礦樹之脂也。其味甘、溫,無毒。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傷血聚,並宜酒服。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上也。雷公雲∶騏 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騏竭,只是味咸並腥氣。其騏 竭,味微咸、甘,似梔子氣是也。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臨使,安於丸散或膏中,任使用,勿與眾藥同搗,化作飛塵也。聖惠方∶產後血暈不知人及狂語。麟竭一兩,細研為末,非時溫酒調二錢匕。廣利方∶治金瘡血不止兼痛,麟竭末敷之立止。賈相牛經∶牛馬有漏蹄。以紫礦少許和豬脂,內入漏處,燒鐵篦烙之。酉陽雜俎∶紫礦樹出真臘,國使沖都尉沙門陀沙尼拔 言∶蟻運土於樹下作窠,蟻壤得雨露,結而成紫礦,崑崙者善,波斯次。太清伏煉靈砂法∶騏麟竭,出於西胡。稟於熒惑之氣,生於湯石之陰,結而成質,紫衍義曰∶紫礦,如糖霜結於細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則紅。今人用造綿煙脂,邇來亦難得。余如《經》。

龍腦香及膏香

編輯

(龍腦香及膏香_圖缺)

味辛、苦,微寒(一雲溫)、平,無毒。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日赤膚翳。出婆律國。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

雲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膏主耳聾。

唐本注云∶樹形似杉木。言婆律膏,是樹根下清脂。龍腦,是根中干脂。子似豆蔻,皮有錯甲,香似龍腦。味辛。尤下惡氣,消食散脹滿,香人口。舊雲出婆律國。藥以國為名,即杉脂也。江南有杉木,未經試。或方土無脂,猶甘蕉無實。(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呼為個不婆律,亦出波斯國。樹高八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斷其樹剪取之,其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有別法。南海藥譜雲∶龍腦油,性溫,味苦。本出佛誓國。此油從樹所取,摩一切風。陳藏器雲∶相思子,平,有小毒。通九竅,治心腹氣,令人香,止熱悶,頭痛,風痰,殺腹髒及皮膚內一切蟲。又主蠱毒,取二七枚末服,當吐出。生嶺南。樹高丈余,子赤黑間者佳。

圖經曰∶龍腦香,出婆律國,今唯南海番舶賈客貨之。相傳雲∶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

似白松脂,作杉木氣。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謂之婆律膏。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此木有肥瘦,瘦者出龍腦香,其香在木心。波斯斷其木剪取之。肥者出婆律膏,其膏於木端流出,斫木作坎而承之。兩說大同而小異。亦云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彼人云∶老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時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衿,香聞十餘步外,是後不聞有此。今海南龍腦,多用火 成片,其中亦容雜偽。入藥唯貴生者,狀若梅花瓣,甚佳也。

海藥∶謹按陶弘景雲∶生西海律國,是波津樹中脂也。如白膠香狀。味苦、辛,微溫,無毒。主內外障眼,三蟲,治五痔,明目,鎮心,秘精。又有蒼龍腦,主風瘡 ,入膏煎良。

用點眼則有傷。《名醫別錄》雲∶婦人難產,取龍腦研末少許,以新汲水調服,立瘥。又唐太宗時,西海律國貢龍腦香,是知彼處出耳。經驗方∶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無門下藥者。

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始得下藥,龍腦、天南星等分為末,乳缽內研,自五月五日午時合出者,只用一字至半錢,名開關散。經驗後方∶治時疾,發豌豆瘡及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龍腦一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復發透,根據常將息取安。

衍義曰∶龍腦條中,與《圖經》所說各未盡。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其清香為百藥之先,大人、小兒風涎閉壅及暴得驚熱,甚濟用。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於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西主抹羅短吒國,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羅香。

干蓋西方亦有。

食茱萸

編輯

(食茱萸_圖缺)

味辛、苦,大熱,無毒。功用與吳茱萸同。少為劣爾。療水氣用之乃佳。

唐本注云∶皮薄開口者是。雖名為食茱萸,而不堪多啖之也。今按顆粒大,經久色黃黑,乃是食茱萸。顆粒緊小,久色青綠,即是吳茱萸。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食茱萸,殺鬼魅及惡蟲毒,起陽,殺牙齒蟲痛。(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食茱萸,畏紫石英。治冷痹,腰腳軟弱,通身刺痛,腸風,痔疾,殺腸中三蟲,去虛冷。陳藏器雲∶樹皮殺牙齒蟲,止痛。《本經》已有吳茱萸,雲是口折者。且茱萸南北總有,以吳地為好,所以有吳之名。兩處俱堪入食,若充藥用,要取吳者,只可言漢之與吳,豈得雲食與不食,其口拆者是曬乾,不拆者是陰乾。《本經》雲∶吳茱萸,又雲生宛朐。宛朐既非吳地,以此為食者耳。蘇重出一條.圖經曰∶食茱萸,舊不載所出州土,雲功用與吳茱萸同,或雲即茱萸中顆粒大,經久色黃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碩,有長及百尺者。枝莖青黃,上有小白點。葉正類油麻,花黃。蜀人呼其子為艾子,蓋《禮記》所謂 者。 、艾聲訛故云耳。宜入食羹中,能發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沖眼,兼又脫髮,采無時。

食療∶溫。主心腹冷氣痛,中惡,除咳逆,去臟腑冷,能溫中,甚良。又齒痛,酒煎含之。又殺鬼毒,中賊風,口偏不語者。取子一升,美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

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瘥。又皮肉癢痛。酒二升,水開升,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立止。又魚骨在腹中刺痛。煮汁一盞,服之,其骨軟出。又腳氣衝心。和生薑煮汁,飲之。又魚骨刺入肉不出者。搗封之,其骨自爛而出。又閉目者,名 子,不堪食。

末,冷水調。分為三服。立瘥。

蕪荑

編輯

(蕪荑_圖缺)

味辛,平,無毒。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散腸中 喘息。一名無姑,一名 (音殿) (音唐)。生晉山川谷。三月采實,陰乾。

陶隱居雲∶今唯出高麗,狀如榆苹,氣臭如 (音信),彼人皆以作醬食之。性殺蟲,置物中亦辟蛀,但患其臭。唐本注云∶《爾雅》雲,蕪荑,一名KT ,今名 。字之誤也。

今延州、同州者最好。今注 蕪荑,河東、河西處處有之。況《經》雲生晉山川谷,而陶以為唯出高麗,蓋是不知其元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木雲∶無姑,其實夷。注∶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濃,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藥性論雲∶蕪荑,使,味苦、辛.能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孟詵雲∶主五臟、皮膚、肢節邪氣。又熱瘡,搗和豬脂塗,瘥。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陳者良。可少食之,傷多發熱心痛,為辛故也。秋天食之尤宜人。長食治五痔,諸病不生。日華子云∶治腸風痔,惡瘡疥癬。

圖經曰∶蕪荑,生晉川山谷,今近道亦有之。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亦早成,此榆乃大,氣臭如 。《爾雅·釋木》雲∶無姑,其實夷。郭璞雲∶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濃,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又釋草雲∶ 荑,KT 。注云∶一名白蕢,而與《本經》一名 (音殿) (音唐)相近。蘇恭雲∶KT , ,字這誤也。然 荑草類,無荑乃木也,明是二物。或氣類之相近歟。三月采實,陰乾。殺蟲方中多用之。今人又多取作屑,以 五味,其用陳者良。人收藏之,多以鹽漬,則失氣味,此等不堪入藥,但可作食品耳。秋後尤宜食之。《續傳信方》治久患脾胃氣泄不止。蕪荑五兩搗末,以飯丸。每日空心、午飯前,各用陳米飲下三十丸,增至四十丸。久服去三屍,益神駐顏。雲得之章鐐,曾得力。

陳藏器∶作醬食之。主五雞病,除瘡癬。其氣膻者良。此山榆仁也。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大秦國,是波斯蕪荑也。味辛,溫,無毒。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得訶子、豆蔻良。食療∶散腹中氣痛,又和馬酪可治癬。作醬甚香美功尤勝於榆仁。塵者良。又殺中惡蟲毒。外台秘要∶治膀胱氣急,宜下氣。蕪荑,搗,和食鹽末,二物等分,以綿裹如棗大,納下部,或下水惡汁並下氣,佳。千金方∶主脾胃有蟲,食即痛,面黃無色,疼痛無時,必效。以石州蕪荑仁二兩,和面炒,令黃色,為末,非時米飲調二錢匕,瘥。

衍義曰∶蕪荑,有大小兩種。小蕪荑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味尤辛。入藥,當用大蕪荑,別有種。然小蕪荑醞造多假以外物相和,不可不擇去也。治大腸寒滑及多冷氣,不可缺也。

枳殼

編輯

(枳殼_圖缺)

味苦、酸,微寒,無毒。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陰乾。

用當去瓤核乃佳。此與枳實主療稍別,故特出此條。(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枳殼,使,味苦、辛。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主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關膈擁塞。根,浸酒煎含,治齒痛,消痰,有氣加而用之。日華子云∶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 癖,五膈氣,除風,明目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皮膚癢,痔腫可炙熨,入藥浸軟,銼,炒令熟。

圖經文具枳實條下。

陳藏器雲∶根皮主野雞病。末服方寸匕。《本經》采實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濃且辛。書曰∶江南為桔,江北為枳。今江南俱有枳、桔,江北有枳無桔。此自別種,非干變易也。雷公雲∶凡使,勿使枳實,緣性效不同。若使枳殼,取辛苦腥並有 油,能消一切 ,要塵久年深者為上。用時先去瓤,以麩炒過,待麩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然後單搗如粉用。千金方∶主口僻眼急風。枳茹刮取上青為末,欲至瓤上者得茹五升,微火灼,去濕氣。以酒三升,漬,微火暖令得藥味,遂性飲之。肘後方∶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刮枳樹皮一升,酒三升,漬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盡再作,良。

食醫心鏡∶治水氣皮膚癢及明目。枳殼一兩,杵末,如茶法煎呷之。經驗後方∶治風疹癢不止。以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為末。每服二錢,非時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服。梅師方∶治一切疹。以水煮枳殼為煎塗之,干即又塗之。博濟方∶治遠年日近腸風下血不止。

枳殼燒成黑灰存性,羊脛炭為末,枳殼末五錢,炭末三錢,和勻。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空心服,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當日見效。必效方∶熨痔。痔頭出,或痛不可忍。

枳殼於 灰中煨熱微熨,盡七枚立定。發即熨之。杜壬方∶瘦胎散∶昔胡陽公主難產,方士進枳殼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空心大錢匕,如茶點服。自五月後一日一服,至臨月不唯易產,仍無胎中惡病。忌登高廁。

衍義曰∶枳殼,文具枳實條下。

枳實

編輯

(枳實_圖缺)

味苦、酸,寒、微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采,陰乾。

陶隱居雲∶今處處有。采破令干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桔皮以陳者為良。枳樹莖及皮,療水脹,暴風骨節疼急。枳實,俗方多用,道家不須。唐本注云∶枳實曬乾,乃得陰便濕爛也。用當去核及中瓤乃佳。今或用枳殼乃爾。若稱枳實,須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

今八月,既濃且辛。舊雲江南為桔,江北為枳。今江南俱有枳、桔,江北有枳無桔。此自是種別,非關變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枳實,臣,味苦、辛。解傷寒結胸。入陷胸湯用,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

圖經曰∶枳實,生河內川澤,枳殼,生商州川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如桔而小,高亦五、七尺。葉如棖,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九月、十月采,陰乾。舊說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今醫家多以皮濃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殼,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狀、須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桔,不堪用。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術湯主之。枳實七枚,術三兩,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稍減之。又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枳實薤白桂湯主之。陳枳實四枚,濃朴四兩,薤白半斤,切,栝蔞一枚,桂一兩,以水五升,先煎枳實、濃朴,取二升,去滓,納余藥於湯中,煎三兩沸,分溫三服,當愈。又有桔皮枳實湯、桂生薑枳實湯,皆主胸痹心痛。葛洪治卒胸痹痛,單用枳實一物,搗末方寸匕,日三夜一。其根皮治大便下血,末服之。亦可煮汁常飲。又治卒中急風,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刮取枳木皮屑,謂之枳茹一升,酒一升,漬一宿,服五合,至盡再作良。

外台秘要∶塗風疹。取枳實以醋漬令濕,火炙令熱,適寒溫用熨上,即消。千金方∶治胸痹氣壅滿,心膈不利。枳實二兩,麩炒微黃,為末。非時以清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同。又方治積痢脫肛。枳實,石上磨令滑鑽着柄,蜜塗火炙令暖,更易熨肛,取縮即止。經驗方∶治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去瓤,綿黃 半斤,洗銼為末。米飲非時下二錢匕。若難服,以糊丸湯下三、五十丸,效。集驗方∶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枳實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飲下二十丸。濟眾方∶治傷寒後,卒胸膈閉痛。枳實一味銼,麩炒黃為末。服二錢,米飲調下,一日二服。廣利方∶治小兒久痢淋瀝,水谷不調。枳實六分搗末,以飲汁調二錢匕,二歲服一錢。《子母秘錄》方∶同。子母秘錄∶治婦人陰腫堅痛。用半斤,碎炒令熟,衍義曰∶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

濃朴

編輯

(濃朴_圖缺)

味苦,溫、大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濃腸胃。一名濃皮,一名赤朴。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折。療鼠 ,明目,益氣。

生交址、冤句。三、九、十月采皮,陰乾。(乾薑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

陶隱居雲∶今出建平、宜都。極濃、肉紫色為好,殼薄而白者不如。用之削去上甲錯皮,俗方∶多用,道家不須也。今注出梓州、龍州者最佳。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濃朴,神農、歧伯、雷公∶苦,無毒。季氏∶小溫。范子濃朴,出洪農。藥性論雲∶濃朴,臣,忌豆。食之者動氣。味苦、辛,大熱。能主療積年冷氣,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除痰飲,去結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溫胃氣,嘔吐酸水,主心腹滿,病患虛而尿白。日華子云∶健脾,主反胃,霍亂轉筋,冷熱氣,瀉膀胱、泄五臟一切氣,婦人產前、產後腹髒不安,調關節殺腹髒蟲,除驚,去煩悶,明耳目。入藥去粗皮,薑汁炙,或薑汁炒用。又名烈朴。

圖經曰∶濃朴,出交址、冤句,今京西、陝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龍州者為上。木高三、四丈,徑一、二尺。春生葉如槲葉,四季不凋。紅花而青實。

皮極鱗皴而濃,紫色多潤者佳,薄而白者不堪。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陰乾。《廣雅》謂之重皮。方∶書或作濃皮。張仲景治雜病。濃朴三物湯主腹脹,脈數。濃朴半斤,枳實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二物,取五升,納大黃四兩,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又濃朴七物湯主腹痛脹滿。濃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棗十枚,大枳實五枚,桂二兩,生薑五兩,以水一斗,煎取四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陶隱居治霍亂濃朴湯∶濃朴四兩,炙,桂心二兩,枳實五枚,生薑三兩,四物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唐·石泉公王方∶慶《廣南方》雲∶此方∶不唯霍亂可醫,至於諸病皆療。並須預排比也。此方∶與治中湯等並行,其方∶見人參條中。

雷公雲∶凡使,要用紫色味辛為好,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過。每修一斤用酥四兩,炙了細銼用。若湯飲中使用,自然薑汁八兩炙,一升為度,聖惠方∶治霍亂。制之以薑汁,火上炙,令香,為末。非時新水調下二錢匕,佳。又方∶治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用一兩塗生薑汁,炙令黃,為末。非時粥飲調下二錢匕。梅師方∶治水谷痢久不瘥。濃朴三兩,黃連三兩,銼,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斗門方∶治男子、女人久患氣脹心悶,飲食不得,因食不調,冷熱相擊,致令心腹脹滿。濃朴火上炙,令干,又蘸薑汁炙,直待焦黑為度,搗篩如面。以陳米飲調下二錢匕,日三服,良。亦治反胃止瀉,甚妙。子母秘錄∶治月水不通。濃朴三兩炙,水三升,煎取一升,為三服,空心。不過三、四劑,瘥。

衍義曰∶濃朴,今西京伊芳陽縣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濃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姜制,則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

茗、苦?

編輯

(茗、苦KT _圖缺)

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 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KT ,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

唐本注云∶《爾雅·釋木》雲∶ ,苦KT 。注∶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 ,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漢中山谷。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茗、苦KT ,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之宜熱,冷即聚痰。KT 是茗嫩葉,搗成餅,並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唐本先附)

圖經曰∶茗、苦KT ,舊不着所出州郡,今閩浙、蜀荊、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爾雅》所謂 ,苦KT 。郭璞雲∶木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茗、 ,蜀人謂之苦荼是也。今通謂之茶。茶、荼聲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茶經》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爪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 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荼,二曰 ,三曰 (音設),四曰茗,五曰 。

又曰∶茶之別者,有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風疾。又有皂莢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輸官茶,往往雜以眾葉。唯茅蘆、竹箬之類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葉,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極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茶譜》雲∶蒙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當以春分之先後,多構人力,俟雷之發聲,並手採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限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其僧如說,獲一兩餘,服未盡而病瘥。其四頂茶園,採摘不廢。唯中峰草木繁密,雲霧蔽虧,鷙獸時出,故人跡不到矣。近歲稍貴此品,製作亦精於他處。其性似不甚冷,大都飲茶少,則醒神思,過多則致疾病。故唐母景茶飲序雲∶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是也。

食療∶雲∶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當日成者良。蒸、搗經宿。用陳故者,即動風發氣。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雜之。

外台秘要∶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非中風,其病是胸膈有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

吐之即瘥。單煮茗,作飲二、三升,適冷暖,飲一、二升,須臾吐,吐畢又飲,能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待渴即瘥。食醫心鏡∶主赤白痢及熱毒痢。好茶一斤,炙搗末,濃煎一、二盞吃,瘥。如久患痢,亦宜服。又主氣壅暨腰痛轉動不得。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頓服。經驗方∶治陰囊上瘡。用蠟麵茶為末,先以甘草煎水,洗後用貼,妙。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煎湖州茶,以頭醋和,服之良。勝金方∶治蠼 尿人成瘡,初如糝粟,漸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漿 ,疼痛至甚。速用草茶並蠟茶俱可,以生油調敷上,其痛藥至立止,妙。別說雲∶謹按《唐本》注引《爾雅》雲∶葉可作羹,恐非此也。其嫩者是今之茶芽,經年者又老硬,二者安可作羹,是知恐非此。《圖經》今閩浙、蜀荊、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然則性類各異。近世蔡襄蜜學所述極備。閩中唯建州北苑數處產此,性味獨與諸方∶略不同。今亦獨名臘茶,研治作餅,日得火愈良。其他者或為芽、葉,或為末收貯,微若見火便更,不可以收,其色味皆敗。唯鼎州一種芽茶,其性味略類建州,今京師及河北、京西等處磨為末,亦冒臘茶名者是也。近人以建茶治傷暑,合醋治泄瀉,甚效。則余者皆可比用信之。其不同者多矣。今建州上供品第,備見《茶經》。

衍義曰∶茗、苦KT ,今茶也。其文有陸羽《茶經》、丁謂《北苑茶錄》、毛文錫《茶譜》、蔡宗顏《茶山節對》,其說甚詳。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又有新牙一發,便長寸余,微粗如針。唯牙長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餘故也。如雀舌、麥顆又下品,前人未盡識,誤為品題。唐人有言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斯言甚當,飲茶者宜原其始終。又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採為茶,晚採為茗。茗或曰(尺

秦皮

編輯

(秦皮_圖缺)

味苦,微寒、大寒,無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療男子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久服頭不白,輕身,皮膚光澤,肥大有子。

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廬江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皮,陰乾。(大戟為之使,惡吳茱萸。)

陶隱居雲∶俗是樊 (音規)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不脫,微青。且亦殊薄,恐不必爾。俗方∶唯以療目,道家亦有用處。唐本注云∶此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水漬便碧色,書紙看皆青色者是。俗見味苦,名為苦樹。亦用皮療眼,有效。以葉似檀,故名石檀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秦白皮,平。惡苦瓠、防葵。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治小兒身熱,作湯浴瘥。皮一升,水煎澄清,冷洗赤眼極效。日華子云∶洗肝益精明目,小兒熱驚,皮膚風痹,退熱。一名盆桂。

圖經曰∶秦皮,生廬江川谷及冤句,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幹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並無花實,根似槐根。二月、八月采皮,陰乾。其皮有白點而不粗錯,俗呼為自 木。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青色,此為真也。

外台秘要∶治赤眼及睛上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於白碗中浸,春夏一食時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仰臥點所患眼,仍先從大 中滿眼着,微痛不畏,良久,三五飯間,即側臥瀝卻熱汁。每日十度以上着,不過兩日瘥。又方∶治眼因赤瘥後翳暈。秦皮一兩,切,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澄清。用漬目中。淮南子∶ 木色青,翳而羸痛蝸脘,此皆治目之藥也。注∶ ,苦歷木。水浸皮青用洗眼,效。沈存中秦皮,治天蛇毒。似癩而非癩也。天蛇,即

秦椒

編輯

(秦椒_圖缺)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毒。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療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產後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臟。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太山川谷及秦嶺上,或琅邪。八月、九月采實。(惡栝蔞、防葵、畏雌黃。)

陶隱居雲∶今從西來。形似椒而大,色黃黑,味亦頗有椒氣。或呼為大椒。又雲∶即今(居虬切)樹。而 子是豬椒,恐謬。唐本注云∶秦椒樹,葉及莖、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實細水隴西,細者善。藥性論雲∶秦椒,君,味苦、辛。能治惡風遍身,四肢 痹,口齒浮腫搖動,主女人月閉不通,治產後惡血痢,多年痢,主生發,療腹中冷痛。孟詵雲∶秦椒,溫。

滅瘢,長毛,去血。若齒痛,醋煎含之。又損瘡中風者,以面作餛飩,灰中燒之使熱,斷使口開,封其瘡上,冷即易之。

又法∶去閉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飯壓之,重者可再服,以瘥為度。

圖經曰∶秦椒,生泰山川谷及秦嶺上或琅邪,今秦、鳳、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

初秋生花秋末結實,九月、十月采。陶隱居雲∶似椒而大,色黃黑,或呼大椒。蘇恭雲∶葉及莖、子都似蜀椒,但實細味短。《爾雅》雲∶ ,大椒。郭璞雲∶椒叢生,生實大者名為。《詩·唐風》雲∶椒聊且。陸機疏雲∶椒似茱萸,有針刺。莖葉堅而滑。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葉以為香。今成皋諸山謂之竹葉椒,其木亦如蜀椒,少毒熱,不中合藥,可着飲食中。又用蒸雞、豚最佳。東海諸島上亦有椒,枝、葉皆相似。子長而不圓,甚香,其味似橘皮。島上獐、鹿食其葉,其肉自然作椒、橘香。而今南北所生一種椒,其實大於蜀椒,與陶及郭、陸之說正相合,當以實大者為秦椒。其雲蜀、吳作茶、茗,皆煮其葉,今不復如此。蓋古人所食,與今異者多矣。故苦KT (與茶同條)雲。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是也。相傳椒可以來水銀。又雲椒氣好下,言餌之益下,不上沖也。服食藥當用蜀椒。

肘後方∶手足心風腫。椒、鹽末等分,醋和敷之,良。傷寒類要∶治膏癉,其人飲少小便多方∶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續十全方∶治蟲入耳。椒末一錢,醋半衍義曰∶秦椒,此秦地所實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葉差大,椒粒亦大而紋

山茱萸

編輯

(山茱萸_圖缺)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 ,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輕身,明目,強力長年。一名蜀棗,一名雞足,一名 (音妓)實。生漢中山谷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采實,陰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陶隱居雲∶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乾,赤色,如胡 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當以合核為有爾。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山茱萸,使,味咸、辛,大熱。治腦骨痛,止月水不定,補腎氣,興陽道,堅長陰莖,添精髓,療耳鳴,除面上瘡,主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日華子云∶暖腰膝,助水髒,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渣。陳藏器雲∶鬍子,熟赤,酢澀。小兒食之當果子。止水痢,生平林間,樹高丈余,葉陰白,冬不凋,冬花春熟,最早諸果。莖及葉煮汁飼狗,主 。又有一種大相似,冬凋春實夏熟,人呼為木半夏,無別功。根,平,無毒。根皮煎湯,洗惡瘡疥並馬 瘡。

圖經曰∶山茱萸,生漢中山谷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葉似榆,花白。子初熟未乾,赤色,似胡 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實,陰乾。吳普雲∶一名鼠矢。葉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赤。五月采實。與此小異也。舊說當合核為用。而雷 《炮炙論》雲∶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兩半,其核八棱者名雀兒蘇,別是一物,不可用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雀兒蘇,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藥用。使山茱萸,須去內核。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秤成四兩以來,緩火熬之方∶用。能壯元氣,秘精。

核能滑精。

衍義曰∶山茱萸,與吳茱萸甚不相類。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吳茱萸如川椒,初結子時,其大小亦不過椒,色正青。得名則一,治療又不同,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補養腎臟,無一不宜。《經》與《注》所說備矣。

紫薇(音威)

編輯

(紫薇(意威)_圖缺)

味酸,微寒,無毒。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

莖、葉味苦,無毒。主痿蹶,益氣。一名陵苕,一名 華。生西海川谷及山陽。

陶隱居雲∶李雲是瞿麥根,今方∶用至少。《博物志》雲∶郝晦行(音杏)華草,於太行山北,得紫薇華。必當奇異,今瞿麥華乃可愛,而處處有,不應乃在太行山。且有樹,其莖、葉恐亦非瞿麥根。《詩》雲∶有苕之華。郭雲凌霄,亦恐非也。唐本注云∶此即凌霄花也。及莖、葉俱用。按《爾雅·釋草》雲∶苕,一名陵苕。黃花 (必曜切);白華 。郭雲∶一名陵時。

又名凌霄。《本經》雲∶一名陵苕。 華即用花,不用根也。山中亦有白花者。按瞿麥花紅,無黃、白者。且紫薇、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薇,何得復用莖、葉?

體性既與瞿麥乖異,生處亦不相關。郭雲凌霄,此為真說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紫臣,一名女薇,畏鹵咸,味甘。主熱風風癇,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止產後奔血不定淋瀝,安胎。日華子云∶根,治熱風身癢,游風風疹,治瘀血帶下。花、葉功用同。又雲凌霄花,治酒渣熱毒風刺風,婦人血膈游風,崩中帶下。

圖經曰∶紫薇,陵霄花也。生西海川谷及山陽,今處處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園圃亦或種蒔。初作藤蔓生,根據大木,歲久延引至巔而有花。其花黃赤,夏中乃盛。陶隱居雲∶《詩》有苕之華。郭雲陵霄。又蘇恭引《爾雅·釋草》雲∶苕,陵苕。郭雲又名陵霄。按今《爾雅》注∶苕,一名陵時。本草雲而無陵霄之說,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又據陸機及孔穎達疏義亦云∶苕,一名陵時。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別名,郭又謂苕為陵時。本草雲∶今紫薇無陵時之名,而鼠尾草有之。乃知陶、蘇所引,是以陵時作陵霄耳。又陵霄,非是草類,益可明其誤矣。今醫家多采其花干之,入婦人血崩風毒藥,又治少女血熱風毒,四肢、皮膚生癮疹。並行經脈方∶陵霄花不以多少,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服甚效。

斗門方∶治暴耳聾。凌霄葉,爛杵自然汁,灌耳內,瘥。

衍義曰∶紫薇,今蔓延而生,謂之為草。又有木身,謂之為木。又須物而上。然干不逐冬斃,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為至當。唐·白樂天詩,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由是益知非草也。《本經》又雲∶莖、葉味苦,是與瞿麥別一種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薇、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薇,何得復用莖、葉?此說盡矣。然其花赭黃色,本條雖不言其花,又卻言莖、葉味苦,則紫薇為花,故可知矣。

胡桐淚

編輯

(胡桐淚_圖缺)

味咸、苦,大寒,無毒。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又為金銀焊藥。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形似黃礬而堅實。有夾爛木者,雲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鹼(音減)鹵地作之。其樹高碩,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又名胡桐律。律、淚聲訛也。《西域傳》雲∶胡桐似桑而曲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涼州以西有之。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之間。津下入地,與土石相染,狀如姜石,極咸苦,得水便消,若礬石、類石類也。冬采之。日華子云∶治風牙齒痛。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即中入齒藥用,兼殺火毒並面毒。

圖經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相傳其木甚高碩,皮似白楊、青桐輩。其藥初生似柳,漸大則似桑、桐輩。其津液淪入地中,與大石相着,冬月採得之,狀如黃礬、姜石,味極咸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淚聲近也。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不堪用也。

海藥∶謹按《嶺表記》雲∶出波斯國。是胡桐樹脂也,名胡桐淚。又有石淚,在石上采也。主風疳 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作律字非也。通典∶西戎樓國,多出檉柳、胡桐、白草。白草,牛馬所嗜也。胡桐亦似蟲食其樹而津下流出者,俗名為胡桐淚,可以焊金銀,俗訛呼淚為律。

物芒入目,摩點瞳子上。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搗篩和水溫之。好墨入藥,粗者不堪。(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墨,溫。

外台秘要∶治天行毒病,衄鼻是熱毒血下數升者。取好墨末之,雞子白丸如梧子。用生地黃汁下一、二十丸,如人行五里再服。千金方∶治物落眼中不出。好墨清水研,銅箸點之即出。肘後方∶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於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治亦殺人。搗墨水和服一錢匕。又方∶崩中漏下清黃赤白,使人無子。好墨末一錢匕服。

又方∶難產。墨一寸末,水服之,立產。又方∶治赤白痢。姜墨丸∶乾薑、好墨各五兩篩,以醋漿和丸桐子大。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米飲下,日夜可六、七服,如無醋漿,以醋入水解之,令其味如醋漿和之。七十病痢垂死服之愈。徐雲∶但嚼書墨一丸瘥。又方∶治墜胎胞衣不出腹中,腹中疼痛,牽引腰脊痛。用好墨細研,每服非時溫酒調下二錢匕。梅師方∶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濃研香墨,點入鼻孔中。子母秘錄∶治產後血暈,心悶氣絕。以丈夫小便濃研墨,服一升。又方∶妊娠胎死腹中,若胞衣不下,上迫心。墨三寸末,酒服。

衍義曰∶墨,松之煙也。世有以粟草灰偽為者,不可用。須松煙墨方∶可入藥。然唯遠煙為佳。今高麗國每貢墨於中國,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宜入藥∶此蓋未達不敢嘗之義。又治大小血,好墨細末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調,稀稠得所,頓服,熱多者尤相宜。又 、延界內有石油,燃之煙甚濃,其煤可為墨,黑光如漆,松煙不及。其識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藥,當

棘刺花

編輯

味苦,平,無毒。主金瘡內漏。冬至後百二十日采之。

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生道旁,四月采。一名菥 ,一名馬朐,一名刺原。又有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

陶隱居雲∶此一條又相違越,恐俚言多是,然復道其花一名菥 ,此恐別是一物,不關棗針也。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吾亦不許,門冬苗乃是好作飲,益人,正自不可當棘刺爾。

唐本注云∶棘有赤、白二種。亦猶諸棘色類非一,後條用花,斯不足怪。以江南無棘,李雲用棘針。天門冬苗一名顛棘,南人以代棘針,陶不許。今用棘刺,當用白者為佳。花即棘花,定南人昧於棗棘之別,所以同用棘條中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棘有赤白二種。《切韻》曰∶棘,小棗也。田野間多有之,叢高三、二尺,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圖經文具白棘條下。

聖惠方∶治小兒一切疳。用刺針、瓜蒂等分末,吹入鼻中,日二。

豬苓

編輯

(豬苓_圖缺)

味甘、苦,平,無毒。主 (音皆)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豬屎。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二月、八月采,陰乾。

陶隱居雲∶是楓樹苓,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乃秤之。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豬苓,神農∶甘;雷公∶苦,無毒。司馬彪注莊子云∶豕橐,一名苓。根似豬矢,治渴。藥性論雲∶豬苓,臣,微熱。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生腫脹滿,腹急痛。

圖經曰∶豬苓,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舊說是楓木苓,今則不必楓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以名之。又名地烏桃。二月、八月采,陰乾。

削去皮,肉白而實者佳。《莊子》謂之豕橐。司馬彪注云∶一名苓,根似豬矢,治渴。張仲景治傷寒諸病在髒加渴者,豬苓湯主之。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四物,取二升,內膠。每服七合,日三。嘔而思水者亦主之。又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豬苓散發其汗。病欲飲水而復吐之為水逆,冬時寒嗽如瘧狀,亦與豬苓散,此即五苓散也。豬苓、術、茯苓各三分,澤瀉五分,桂二分,細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諸湯劑無若此快,今人皆用之。又黃膽病及狐惑病,並豬苓散主之。

豬苓、茯苓、術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與水調下。今施州有一種刺豬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乾。彼土人用敷瘡毒,殊效。雲味甘,性涼,無毒。

唐本余∶去邪氣。雷公雲∶凡採得,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乾用。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

豬苓五兩,一味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劑不瘥,宜轉用之。又方∶治小兒大便不通。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屎白一錢,調服,立瘥。子母秘錄∶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楊氏產乳∶療通體遍身腫,小便不利。豬苓五兩,搗篩,煎水三合。調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義曰∶豬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白棘

編輯

(白棘_圖缺)

味辛,寒,無毒。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一名棘針,一名棘刺。生雍州川谷。

陶隱居雲∶李雲∶此是酸棗樹針。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非是真也。唐本注云∶白棘,莖白圖經曰∶白棘,棘針也。生雍州,棘刺花生道旁,今近京皆有之。棘,小棗也。叢高三、四尺,花、葉、莖、實都似棗,而有赤白二種。蘇恭雲∶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赤棘中時復有之,亦為難得耳。然有鈎、直二種∶直者宜入補藥,鈎者入癰腫藥。針,采無時。花,冬至後百二十日采。實,四月采。又棗針,療喉痹不通,藥中亦用。陳子昂《觀玉篇》雲∶在張掖郡時,有人以仙人杖為白棘,同旅皆信之,二物都不相類,不知何故疑惑若此,其說見枸杞條。

外台秘要∶治齒蟲腐。棘針二百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又方∶治尿血。棘刺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治諸惡腫,失治有膿。燒棘針作灰,水服之,經宿頭出。又方∶蟲食齒根肉黑。燒腐棘取瀝,敷之十遍,雄黃末敷之,即愈。子母秘錄∶小兒天風口噤,乳不下。白棘燒末,水服一錢匕。又方∶癰疸痔漏瘡及小兒丹,水煮棘根汁洗之。出《千金》。

衍義曰∶白棘,一名棘針,一名棘刺。按《經》如此甚明。諸家之意,強生疑惑,今掠不取,求其《經》而可矣。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土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曰白棘。取白之意,不過如此。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開花也,余無他義。今人燒枝取油,塗垢發

烏藥

編輯

(烏藥_圖缺)

味辛,溫,無毒。主中噁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其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癩,並解冷圖經曰∶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

木似茶KT ,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如山芍藥。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八月采。根以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斗門方∶治陰毒傷寒。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於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立瘥。別說雲∶謹按《本草圖經》及世稱以天台者為勝。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用者宜廣求而比試之。

衍義曰∶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沒藥

編輯

(沒藥_圖缺)

味苦,平,無毒。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生波斯國。似安息香,其塊大小不定,黑色。(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沒藥單用亦得。

味苦、辛。能主打 損,心腹血瘀,傷折 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飲之。良。日華子云∶破癥結,宿血,消腫毒。

圖經曰∶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欖,葉青而密。

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采無時。今方∶多用治婦人內傷痛楚,又治血暈及臍腹 刺者。沒藥一物,研細,溫酒調一錢,便止。又治歷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者。沒藥半兩,研,虎脛骨三兩塗酥炙黃色,先搗羅為散,與沒藥同研令細。溫酒調二錢,日三服,大佳。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生波斯國,是彼處松脂也。狀如神香,赤黑色。味苦、辛,溫,無毒。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凡服皆須研爛,以熱酒調服,近效。墮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產後血氣痛,並宜丸散中服爾。

衍義曰∶沒藥,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淤,氣壅淤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着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龍眼

編輯

(龍眼_圖缺)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陶隱居雲∶廣州別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別名,今者為益智爾。食之並利人。唐本注云∶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味甘、辛。殊不似檳榔。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別,唯子小爾。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其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檳榔,有鱗甲,大如雀卵。味甘、酸也。今注按此樹高二丈余,枝葉凌冬不凋。花白色。七月始熟。一名亞荔枝。大者形似檳榔而小,有鱗甲,其肉薄於荔枝,而甘美堪食。

《本經》雲一名益智者。蓋甘味歸脾而能益智,非今益智子爾。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龍眼,除蠱圖經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木高二丈許,似荔枝而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細白花。七月而實成,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如彈丸,核若無患而不堅,肉白有漿,甚甘美。其實極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觀漢記》雲∶南海舊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馳險阻,道路為患。孝和時,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南海,上書言狀。帝下詔太官,勿復受獻,由是而止。其為世所貴重久矣。今人亦甚珍之,曝干。寄遠,北中以為佳果,亞於荔枝。

衍義曰∶龍眼,《經》曰∶一名益智。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註》不言。《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復不曾收入。今除為果之外,別無龍眼。若謂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復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按《今注》雲∶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安息香

編輯

亦柔韌(音刃)。(唐本先附)

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長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寒不凋。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之通神,辟眾惡。日華子治邪氣魍魎,鬼胎血邪,辟蠱毒,腎氣,霍亂,風痛,治婦人血噤並產後血暈。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狀若桃膠,以秋月采之。又方∶雲∶婦人夜夢鬼交,以臭黃合為丸,燒熏丹穴,永斷。又主男子遺精,暖腎,辟惡氣。

仙人杖

編輯

小兒驚癇及夜啼,安身伴睡良。又主痔病,燒為末,服方寸匕。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桂竹多生此。

又別一種仙人杖,味甘,小溫,無毒。久服長生,堅筋骨,令人不老。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風冷。生劍南平澤。葉似苦苣,叢生。陳子昂《觀玉篇序》雲∶夏四月,次於張掖河州草木無他異者,皆仙人杖。往往叢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嘗餌之,及此行也。息意茲味,戎圖經曰∶文具枸杞條下。

松羅

編輯

為吐湯,利水道。一名女蘿。生熊耳山川谷松樹上。五月采,陰乾。

陶隱居雲∶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毛詩》雲∶蔦(音鳥)與女蘿,施於松上。蔦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同爾。今詳《經》雲∶松蘿當用松上者。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松蘿,使,味苦、辛,微熱。能治寒熱,能吐胸中客痰涎,去圖經文具桑寄生條下。

毗梨勒

編輯

(毗梨勒_圖缺)

味苦,寒,無毒。功用與庵摩勒同。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唐本注云∶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毗梨勒,使。能溫暖腸腹,兼去一切冷氣。蕃中人以此作漿甚熱。

海藥∶謹按《唐志》雲∶生南海諸國。樹不與訶梨子相似,即圓而毗也。味苦帶澀,微溫,無毒。主烏髭發,燒灰干血效。

庵(音諳)摩勒

編輯

味苦、甘,寒,無毒。主風虛熱氣。一名余甘。生嶺南交、廣、愛等州。

唐本注云∶樹葉細似合歡。花黃,子似李、柰,青黃色,核圓作六、七棱,其中仁亦入藥用。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庵摩勒,主補益,強氣力。合鐵粉用一斤,變白不老。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人食其子,先苦後甘,故曰余甘。(唐本先附)

圖經曰∶庵摩勒,余甘子也。生嶺南交、廣、愛等州,今二廣諸郡及西川蠻界山谷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條甚軟。葉青細密。朝開暮斂如夜合,而葉微小,春生冬凋。

三月有花,着條而生,如粟粒,微黃。隨即結實作莢,每條三、兩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狀,青白色,連核作五、六瓣,干即並核皆裂,其俗亦作果子啖之。初覺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

海藥∶生西國。大小如枳桔子狀。梵雲∶庵摩勒果是也。味苦、酸、甘,微寒,無毒。

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

衍義曰∶庵摩勒,余甘子也。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佛經中所謂庵摩勒果者是此,蓋西度亦有之。

鬱金香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蠱野諸毒,心氣鬼疰,鴉鶻等臭。陳氏雲∶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按《魏略》雲∶生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採花,即香也。

(今附)

十二葉為貫,捋以煮之用為鬯,為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也。以此言之,則草也,不當附於木部。

陳藏器雲∶味苦,平,無毒。主一切臭,除心腹間惡氣鬼疰。入諸香藥用之。生大秦國。

衛矛

編輯

(衛矛_圖缺)

味苦,寒,無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一名鬼箭。生霍山山谷。八月采,陰乾。

陶隱居雲∶山野處處有。其莖有三羽,狀如箭羽,俗皆呼為鬼箭。而為用甚稀,用之削取皮羽。今注醫家用鬼箭,療婦人血氣,大效。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鬼箭,使,一名衛矛,有小毒。能破陳血,能落胎,主中惡腰腹痛及百邪鬼魅。日華子云∶鬼箭羽,味甘、澀。

通月經,破癥結,止血崩帶下,殺腹髒蟲及產後血咬肚痛。

圖經曰∶衛矛,鬼箭也。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三月以後生莖,苗長四、五尺許。其干有三羽,狀如箭翎。葉亦似山茶,青色。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條莖,陰乾。

其木亦名狗骨。《崔氏方》療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集驗方》療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石茆,根頭真似鬼箭,只是上葉不同,味各別。採得後只使箭頭用,拭上赤毛,用酥緩炒過用之。每修事一兩,用酥一分,炒酥盡為度。外台秘要∶治乳無汁。

鬼箭五兩,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亦可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大效。

衍義曰∶衛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於平陸地見也,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柏皮,三

海桐皮

編輯

(海桐皮_圖缺)

味苦,平,無毒。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 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堪作繩索,入水不爛。出南海已南山谷。似梓一作桐白皮。(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溫。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目赤。煎洗。

圖經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葉如手大,作三花尖。

皮若梓白皮而堅軔,可作繩,入水不爛。不拘時月采之。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撰《續傳信方》着其法雲∶頃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醫以腎臟毒攻刺,諸藥莫療。因覽《傳信方》備有此驗。立修制一劑,便減五分。步履便輕,故錄之耳。

海桐皮二兩,牛膝、芎 、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食後,日午晚臥時時一杯,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黃白色,故以名之。味苦,溫,無毒。

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大腹

編輯

微溫,無毒。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所出與檳榔相似,莖、葉、根、干小異。生南海諸國。(今附)

圖經文具檳榔條下。

孫真人云∶檳榔皮,鴆鳥多棲此樹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紫藤

編輯

味甘,微溫,有小毒。作煎如糖下水良。花挪碎拭酒醋白腐壞。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着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愛,人亦種之。江東呼為招豆藤,皮着樹,從心重重有皮。(今附)

陳藏器 病。京都人亦種之,以飾庭池。

合歡

編輯

(合歡_圖缺)

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

陶隱居雲∶按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詩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蔥。

而不入藥用。至於合歡,俗間少識之者,當以其非療病之功。稍見輕略,遂致永謝,猶如長生之法,人罕敦尚,亦為遺棄。唐本注云∶此樹生葉似皂莢、槐等,極細。五月花發,紅白色。所在山澗中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歡,或曰合昏。秋實作莢,子極薄細爾。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合歡皮殺蟲,搗為末,和鐺下墨,生油調塗蜘蛛咬瘡。及葉並去垢,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音義雲∶樹似梧桐,枝弱葉繁,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似相解了,不相牽綴。樹之階庭,使人不忿。日華子云∶夜合皮,殺蟲,煎膏消癰腫,並續筋骨。葉可洗衣垢,又名合歡樹。

圖經曰∶合歡,夜合也。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於庭除間。木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莢、槐等,極細而繁密,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似相解了,不相牽綴。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五月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至秋而實作莢,子極薄細。采皮及葉用,不枸時月。崔豹《古今注》曰∶欲蠲人之憂,則贈以丹棘。丹棘一名忘憂。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合歡也。故嵇康種之舍前是也。韋宙《獨行方》∶胸心甲錯,是為肺癰,黃昏湯治。取夜合皮掌大一枚,水三升,煮取半分,再服。

子母秘錄∶小兒撮口病。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並洗。又方∶打 損疼痛。夜合花末酒調,服二錢匕,妙。

衍義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曰續筋骨。《經》中不言。

虎杖根

編輯

(虎杖根_圖缺)

微溫,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

陶隱居雲∶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極主暴瘕,酒漬根服之也。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虎杖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葉搗敷蛇咬。一名苦杖。莖上有赤點者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作樹,高丈余,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采根,曬乾。所在有之。爾雅雲∶ ,虎杖。注云∶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

藥性論雲∶虎杖,使。一名大蟲杖也。味甘,平,無毒。主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徹如冰,白瓷器及銀器中盛,似茶啜之。時人呼為冷凍飲料子,又且尊於茗。能破女子經候不通,搗以酒浸常服。

有孕人勿服,破血。日華子云∶治產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婦人血運,撲圖經曰∶虎杖,一名苦杖。舊不載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爾雅》雲∶ ,虎杖。郭璞雲∶似葒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二月、三月采根,曝干。河東人燒根灰貼諸惡瘡。浙中醫工取根洗去皴皮,銼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治腸痔下血,甚佳。俗間以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瓶盛置井中,令冷徹如冰,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藍並斑柚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誤。採得後細銼,卻用上虎枝葉 一夜,出,曬乾用。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晝夜,若不治之,百日內死。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余許,洗干搗作末, 米五升,炊飯內攪之,好酒五斗漬,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 魚、鹽。症當出。亦可但取其一斗干,搗酒漬飲之,從少起,日三,亦佳。此治症,乃勝諸大藥。肘後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用虎杖根銼,水煮,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傷寒類要》同集驗方∶治五淋。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

衍義曰∶虎杖根,微苦,《經》不言味。此草藥也。《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余,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藥性論》雲∶和甘草煎,嘗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論其攻治,則甚當矣。

五倍子

編輯

(五倍子_圖缺)

味苦、酸,平,無毒。療齒宣疳 ,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一名文蛤。在處有。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內多蟲。一名百蟲倉。

圖經曰∶五倍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在處有之,今以蜀中者為勝。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大者如拳,內多蟲。九月采子,曝干。生津液最佳。

陳藏器序雲∶五倍子,治腸虛泄痢,熟湯服。博濟方∶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 赤爛,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驅風散∶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同杵末。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內煎及一盞澄滓,熱淋洗。留滓二服,又根據前煎淋洗。大能明眼目,去澀癢。經驗後方∶治小兒吐不定。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同搗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瘥。丹房鏡源∶五倍子佐鉛。

衍義曰∶五倍子,今染家亦用。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伏牛花

編輯

(伏牛花_圖缺)

味苦、甘,平,無毒。療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肉疼痛。作湯,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一名隔虎刺花。花黃色,生蜀地,所在皆有。三月采。

圖經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唯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澤中。葉青細,似黃柏葉而不光。莖赤有刺。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陰乾。

天竺黃

編輯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一名竹膏。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按《臨海志》雲∶生天竺國,今諸竹內,往往得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平,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癇痰。

此是南海邊竹衍義曰∶天竹黃,自是竹內所生,如黃土着竹成片。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密蒙花

編輯

(密蒙花_圖缺)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生益州川谷。樹高丈余。葉似冬青葉而濃,背色白有細毛。二月、三月採花。

圖經曰∶密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葉似冬青葉而濃,背白色有細毛,又似桔葉。花微紫色。二月、三月採花,曝干用。此木類而在草部,不知何至於此。

雷公雲∶凡使,先揀令淨,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卻拌蜜令潤,蒸從卯至酉出,曬乾。

如此拌蒸三度,又卻曬乾用。每修事一兩,用酒八兩浸,待色變,用蜜半兩蒸為度。此元名小錦花。

衍義曰∶密蒙花,利州路甚多。葉,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蓋柔而不光潔,不深綠,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盡。

卷十三(短集之)

編輯

天竺桂

編輯

味辛,溫,無毒。主腹內諸冷,血氣脹,功用似桂。皮薄不過烈。生西胡國。(今附)

圖經文具桂條下。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補暖腰腳,破產後惡血,治血痢腸風,功力與桂心同,方家少用。

衍義曰∶天竺桂,與牡、菌桂同。但薄而已。

折傷木

編輯

味甘、咸,平,無毒。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悶,止痛。酒、水煮濃汁飲之。生資州山谷。

唐本注云∶藤生繞樹上,葉似 草葉而光濃。八月、九月采莖,曬乾。(唐本先附)

桑花

編輯

暖,無毒。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樹上白癬,如地錢花樣,刀削取,入藥微炒使。(新補 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桑根白皮條下。

椋(音良)子木

編輯

味甘、咸,平,無毒。主折傷,破惡血,養好血,安胎止痛生肉。

唐本注云∶葉似柿,兩葉相當。子細圓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堅重,煮汁赤色。《爾雅》雲∶椋,即來是也。郭注云∶椋材中車輞。八月、九月采木,曬乾。(唐本先附)

每始王木

編輯

味苦,平,無毒。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酒、水煮濃汁飲之。生資州山唐本注云∶藤生,繞樹木上生,葉似蘿摩葉。二月、八月采。(唐本先附)

四十五種陳藏器余

必栗香

編輯

味辛,溫,無毒。主鬼氣。煮服之。並燒為香,殺蟲魚。葉搗碎置上流,魚悉暴鰓。一名化木香,詹香也。葉如椿。生高山。堪為書軸,白魚不損書也。

海藥∶主鬼疰心氣,斷一切惡氣。葉落水中,魚當暴死。

櫚木

編輯

味辛,溫,無毒。主破血、血塊,冷嗽,並煮汁及熱服。出安南及南海。人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為枕令人頭痛,為熱故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安南及南海山谷。胡人用為床坐,性堅好。主產後惡露衝心,症瘕結氣,赤白漏下,並銼煎服之。

研藥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霍亂,下痢,中惡,腹內不調者。服之。出南海諸州。根如烏藥圓小。樹生也。

海藥∶葉如椒。主赤白痢,蠱毒,中惡,並銼煎服之。

黃龍眼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解金藥、銀藥毒。以水研取半合,空心少少服,經二十許日瘥。出嶺南,狀如龍眼,黃色也。

海藥∶功力勝解毒子也。

箭竿及鏃

編輯

主婦人產後腹中癢,安所臥席下勿令婦人知。

元慈勒

編輯

味甘,無毒。主心病,流血,合金瘡,去腹內惡血,血痢下血,婦人帶下,明目,翳、風淚、努肉。生波斯國。

似龍腦香。

海藥∶慈勒樹中脂也。味甘,平。消翳,破血,止痢,腹中惡血。今少有。

都咸子及皮、葉

編輯

味甘,平,無毒。主渴潤肺,去煩除痰,火干作飲服之。生南方。樹如李,徐表《南州記》雲∶都咸樹子大如指,取子及皮,作飲極香美。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廣南山谷。味甘,平,無毒。主煩躁,心悶痰膈,傷寒清涕,咳逆上氣,宜煎服。子食之香,大小如半夏。

鑿孔中木

編輯

主難產。取入鐵裹者,燒末酒服下,產也。

櫟木皮

編輯

味苦,平,無毒。根皮主惡瘡,中風犯毒露者。取煎汁洗瘡,當令膿血盡止,亦治痢。南北總有作柴,亦云櫪,音同也。

千金方∶治諸瘡因風致腫。以根皮三十斤,銼,以水三槲,濃煮,內鹽一把,漬瘡當出膿血,日日為之,瘥止。

省藤

編輯

味苦,平,無毒。主蛔蟲。煮汁服之。又主齒痛,打碎口中含之。又取和米煮粥飼狗去。生南地深山。皮赤如指,堪縛物,片片自解也。

松楊木皮

編輯

味苦,平,無毒。主水痢,不問冷熱。取皮濃煎令黑,服一升。生江南林落間大樹。葉如梨,江西人呼為涼木,松楊縣以此樹為名也。

楊廬耳

編輯

平,無毒。主老血結塊,破血止血。煮服之。楊廬木上耳也。出南山。

故甑蔽

編輯

無毒。主石淋。燒灰末,服三指撮,用水下之。又主盜汗。書雲∶止鹹味。

聖惠方∶治膀胱虛熱,下砂石,澀痛,利水道。燒灰研,食前溫酒調下一錢匕。

味苦,平,無毒。破產後血,煮服之。葉搗辟封蛇咬,亦洗瘡癬。樹如石榴,葉細,丈余。四月開花,白如雪。

生江東、林 間。

象豆

編輯

味甘,平,無毒。主五野雞病,蠱毒,飛屍,喉痹。取子中仁碎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亦和大豆藻面去 。生嶺南山林。作藤着樹,如通草藤,三年一熟,角如弓袋。子若卵。皮紫色,剖中仁用之。

一名 子,一名合子。主野雞病為上。

地主

編輯

平,無毒。主鬼氣心痛。酒煮服一合。此土中古木腐爛者也。

腐木

編輯

主蜈蚣咬。末和醋敷之。亦漬取汁敷咬處良。

石刺木根皮

編輯

味苦,平,無毒。主破血,因產血不盡結瘕者。煮汁服。此木上寄生,破血神驗,不可得。生南方∶林 間,江西人呼為靳刺。亦種為籬院,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鈎也。

楠木枝葉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霍亂。煎汁服之。木高碩,葉如桑。出南方∶山中。郭注《爾雅》雲∶楠(汝占切),大木,葉如桑也。

息王藤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產後腹痛,血露不盡。濃煮汁服之。生嶺南山谷。冬月不凋。

角落木皮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赤白痢。皮煮汁服之。生江西山谷。似茱萸獨莖也。

鴆鳥漿

編輯

味甘,溫,無毒。主風血羸老。山人浸酒,用解諸毒,故曰鴆鳥漿。生江南林木下。高一、二尺,葉陰紫色,冬不凋,有赤子如珠。

紫珠

編輯

味苦,寒,無毒。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毒腫,下 ,蛇虺蟲螫,狂犬毒。並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一名紫荊樹。似黃荊,葉小無椏,非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生江東林澤間。

牛領藤

編輯

味甘,溫,無毒。主腹內冷,腰膝疼弱,小便白數,陽道乏。煮汁浸酒服之。生嶺南高山,形褊如牛領,取之陰乾也。

枕材

編輯

味辛,小溫,無毒。主咳嗽,痰飲積聚脹滿,鬼氣注忤。煮汁服之。亦可作浴湯,浸腳氣及小兒瘡疥。生南海山谷。作KT 舡次於樟木,無藥處用之也。

鬼膊藤

編輯

味苦,溫,無毒。主癰腫,搗莖、葉敷之。藤堪浸酒,去風血。生江南林澗中。葉如梨,子如楂子,山人亦名鬼薄者也。

木戟

編輯

味辛,溫,無毒。主 癖氣在臟腑。生山中。葉如梔子也。

奴柘

編輯

味苦,小溫,無毒。主老血瘕,男子 癖閃痞。取刺和三棱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生江南山野。似柘,節有刺,冬不凋。

溫藤

編輯

味甘,溫,無毒。主風血積冷,浸酒服之。生江南山谷,不凋,着樹生也。

鬼齒

編輯

無毒。主中惡注忤,心腹痛。此腐竹根先入地者,煮服之。亦名鬼針,為其賊惡,隱其名爾。

鐵槌柄

編輯

無毒。主鬼打及強鬼排突人致惡者。和桃奴、鬼箭等,丸服之。

古櫬板

編輯

無毒。主鬼氣注忤中惡,心腹痛,背急,氣喘,惡夢悸,常為鬼神所祟撓者。水及酒和東引桃枝煎服,當得吐下。古冢中棺木也。彌古者佳。杉材最良。千歲者通神,作琴底。《爾雅》注云∶杉生江南,作棺埋之不腐。

慈母

編輯

無毒。取枝、葉炙黃香,作飯,下氣止渴,令人不睡,主小兒痰痞。生山林間。葉如櫻桃而小,樹高丈余,山人並識之。

飯籮燒作灰

編輯

無毒。主時行病後食勞。取方寸匕服。南方∶人謂筐也。又籃耳,燒作灰末敷狗咬瘡。

籃,竹器也。

白馬骨

編輯

無毒。主惡瘡。和黃連、細辛、白調、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為末,淋汁取治瘰,惡瘡,蝕息肉,白癜風,以物揩破塗之。又單取莖、葉煮汁服之,止水痢。生江東。似石榴而短小對節。

紫衣

編輯

味苦,無毒。主黃膽,暴熱目黃,沉重,下水 ,亦止熱痢。煮服之。作灰淋取汁,沐頭長髮,此古木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下水。《廣濟方》雲∶長發也。

梳篦

編輯

無毒。主虱病者。汁服。虱病是活虱入腹為病如症瘕者。又梳篦垢,主小兒惡氣,霍亂,水和飲之。

倒掛藤

編輯

味苦,無毒。主一切老血及產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煮汁服。生深山。如懸鈎有逆刺,倒掛於樹葉尖而長也。

故木砧

編輯

一名百味。無毒。主人病後食勞復。取發當時來參病患行止腳下土如錢許,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頭一枚,無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又卒心腹痛。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 几上屑,燒敷吻上饞瘡。

古廁魍木

編輯

主鬼魅,傳屍,溫疫,魍魎,神等。取木以太歲所在日時,當戶燒熏之。又熏杖瘡冷風不入,以木於瘡上熏之。廁籌主難產及霍亂,身冷轉筋,於床下燒取熱氣徹上,亦主中惡鬼氣,此物雖微,其功可錄。

桃掘

編輯

無毒。主卒心腹痛,鬼疰,破血惡氣脹滿,煮服之。三載者良。桃性去惡,掘更辟邪,桃符與桃掘同功也。

梭頭

編輯

主失音不語,吃病者,刺手心令痛,即語。男左女右。

救月杖

編輯

主月蝕瘡及月割耳。燒為灰,油和敷之。杖,即月蝕時,救月擊物木也。人亦取月桂子,碎,敷耳後月蝕耳瘡。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晦,多於衢路間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山桂猶堪為藥,況月桂乎?正應不的識其功耳。今江東處處有。不知北地何意獨無,為當非月路耶,月感之矣。餘杭靈隱寺僧雲∶種得一株,近代詩人多所論述。《漢武洞冥記》雲∶有遠飛雞,朝往夕久還,常銜桂實,歸於南土,所以北方無,南方∶月路,所以有也。

地龍藤

編輯

味苦,無毒。主風血羸老,腹內及腰腳諸冷,食不作肌膚,浸酒服之。生天目山,蟠屈如龍,故號地龍藤。繞樹木生,似龍所生,與此頗同,小有異耳,吳中亦有也。

火槽頭

編輯

主蠍螫,橫井上立愈。上立炭,主金瘡。刮取敷瘡上,止血生肉。帶之辟邪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