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四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一百十四 雲南二 雲南府 曲靖軍民府 尋甸府 下一卷▶

雲南府

編輯

雲南府,東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東南至澂江府百八十里,南至臨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東北至尋甸州二百六十里,至京師一萬六百四十五里。

《禹貢》梁州南境,殷、周時爲徼外西南夷地,有僰鳩、僚栗、躶毒、獹咢、烏蠻諸種居此。戰國時,楚莊蹻略地至此,竊王其地,號曰滇國。漢元封二年滇王降,始置益州郡。取疆壤益廓之意,治滇池。《漢書》:「武帝求身毒道,始通滇國。是也。」蜀漢建興三年改爲建寧郡徙,治味縣。晉因之,惠帝太安二年又增置益州郡,懷帝永嘉二年改爲晉寧郡,宋、齊並因之,梁、陳間廢。隋初立昆州,尋廢。唐初仍置昆州,屬姚州總管府,貞觀四年改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南詔。廣德五年鳳伽異增築之,曰拓東城南,詔於東境置拓東節度,言將開拓東境也,爲六節度之一。六節度者,曰拓東,曰弄棟,曰永昌,曰銀生,曰劍川,曰麗水雲。六世孫券豐拓改稱鄯闡府,鄯闡猶言別都也。《滇紀》:「蒙氏名都曰苴咩,別都曰鄯闡。」志云:尋閣勸嘗改太和城爲西京,善闡曰東京。隆舜時又改西京曰中都,東京曰上都雲。大理因之。段氏時以高智昇領善闡牧,遂世有其地。元初置鄯闡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中慶路。明朝洪武十五年改雲南府。今領州四,縣九。
府控馭戎、蠻,藩屏黔、蜀,山川明秀,屹爲西南要會。《史記》:「楚威王時《後漢書》、《華陽國志》俱作「頃襄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衆王滇池。」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說者曰:滇池險,置棧道廣不過五尺雲。漢興,滇與中國絕。及元狩元年會王然於等間出西南夷,求身毒國,乃至滇。使者還,因盛言滇大國,足事親附,天子注意焉,後數平西南夷。元封二年又發巴、蜀兵擊滅滇旁東北勞浸、靡莫二國。浸,《漢書》作「深」。以其與滇同姓相結,且數侵漢使也。遂以兵臨滇,滇降。滇自是入版圖矣。歷東漢以迄六朝之際,皆郡縣其地。然大抵因其故俗,羈縻勿絕。隋、唐之間,地雖益斥,而羈縻未改,天寶以後遂成異域。歷五代以及宋季,至度宗淳祐十二年,而大理亡於蒙古,自是蒙古縱橫於宋之西南,而宋之天下如捧漏巵矣。明初以雲南闊遠,盡平中原,然後以師臨之。雲南降下,而西指大理,破竹之勢遂成。於以經理彊索,豈非西垂要地歟?

昆明縣

編輯

昆明縣,附郭。漢滇池縣地,隋爲昆州境,唐爲晉寧縣地,元初立二千戶所,後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州尋廢,又併官渡入焉。明朝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拓東城,今府城也。唐廣德中南詔所築,後改曰善闡府城,元曰中慶城。明朝洪武十五年建雲南府,改築府城,周九里有奇。設六門:南曰崇正,東曰咸和,西曰廣遠,北曰保順,西南曰洪潤,俗謂之小西門;東北曰永清,俗謂之小東門。萬曆四十八年重修。門各有樓,四隅亦各有樓。環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關,形勝頗壯。
苴蘭城,府北十餘里。相傳莊蹻所築,一名穀昌城。《漢志》益州郡有穀昌縣,後漢因之。《華陽國志》:「漢武遣將軍郭昌平滇中,因名縣爲郭昌以威夷人,孝章時始改曰穀昌。」今班《志》作「穀昌」,城則非章帝時改也。晉仍爲穀昌縣,屬建寧郡,宋、齊因之,梁、陳間爲蠻所廢。傍有玉女城。志云:元梁王所築也。
秦臧城,在府西。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因之。晉屬建寧郡,南渡後屬晉寧郡,宋、齊因之,後廢。唐復置秦臧縣,屬昆州,天寶中沒於南詔。
建伶廢縣,在府西北。漢縣,屬益州郡,蜀漢屬建寧郡,晉因之。永安二年分建寧置益州郡治此,永嘉末改爲晉寧郡。宋因之。元嘉十八年晉寧太守爨松子叛,寧州刺史徐循討平之。齊亦爲晉寧郡,梁末沒於蠻。
益寧廢縣,在府西。唐昆州治也。《唐志》昆州所領有益寧等縣,後廢。又官渡廢縣,在府東南三十里。元置縣於此,尋廢入昆明。
高嶢關城,在府城西雲津橋北,爲關津總要處。《碧嶢精舍記》:「滇海西斥舍舟登陸,俗亦曰高橋。稽之古志,橋實曰嶢,以山形似秦嶢關也。高嶢與碧雞相望,如箭括然。」
五華山,在城內。上有五華寺,俯見昆明池。
螺山,在城北。舊名盤坤山。山童然皆石,作深碧色,蟠旋如螺髻,因名。下有二洞,曰潮音,曰幽谷,深杳莫測。自滇池中望之,惟螺山與碧雞獨高。
商山,在螺山北,去城二十里。連峰疊嶂,丹崖翠壁,有鶴停鵠峙之態。冷泉在其下。或曰商山一名蛇山,即《漢書》所謂𨹁山也。《漢書•志》註:「來唯縣有從陘山,出銅。𨹁,胡工反。」似非此山矣。
玉案山,府西二十五里。一名列和蒙山。山秀麗多泉石,南去滇池十餘里,遠望出西南諸峰之上,一名棋盤山。下有菩提山泉。又府北二十五里有文殊山,一名蒙滯雄山。文殊泉出焉,流過松花堰入於西湖。
金馬山,府東二十五里。西對碧雞山,相距五十餘里,其中即滇池也。漢宣帝神爵元年,方士言益州金馬、碧雞之神可祠而至,乃遣諫議大夫王褒求之,即此。山不甚高,而綿亘西南數十里。源泉出於山巔。又上有長亭,下有金馬關。元至順二年雲南爲諸王禿堅所據,官兵擊之,戰於金馬山,獲其黨伯忽。又至正末,明玉珍將萬勝攻雲南,梁王孛羅走金馬山。勝入城,孛羅復攻之,勝敗走。明初沐英等師至雲南之板橋,進駐金馬山是也。
龍泉山,在府東北二十里。下有龍湫。
碧雞山,府西南三十里。東瞰滇池,蒼崖萬丈,緑水千尋。下有碧雞關。又碧雞西北有太華山,有太華寺,下瞰滇池,左環右繞,稱滇城絕勝。
萬德山,在滇池南十里。又南十里許曰進耳山。天外三峰,形如筆架。
海源洞,在城西二十里,中容數百人。四崖削立,石乳奇幻。下有龍湫,其水清淺,四時不竭,流入鴛鴦池,又注爲黑龍潭。潭深不可測,一名黑魚池。志云:池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又西爲白龍池。自白龍池西十里曰橫山水洞,一山橫立如牆,鑿山凹爲東西洞,引泉以灌八村之田。洞高五尺,廣二尺,自西跨東五十有八丈,得泉二十二道,宛延縈迂四千一百八十三丈,奇勝不一。《滇紀》:「橫山水洞,隆慶六年左布政陳善始成是役,溉田四萬五千六百餘畝。」
滇池,在府城南。府西南八十里爲海口,池水由此北入富民縣,匯於廣趄塘,通金沙江處也。海口財賦歲以億計,咽喉通塞,利害最大。元至元中張立道濬之,以洩滇池之泛溢。明弘治十四年撫臣陳金亦濬治之。歲一疏濬,在田賦正供,謂之「海夫」。餘詳大川昆明池。
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積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爲遊賞之勝。又九龍池,在城內,中多廢圃,亦曰萊海。其平者爲稻田,下者爲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流入順城橋,匯於盤龍江達滇池。
盤龍江,在府東五里。源出嵩盟州故邵甸縣之東、西二山,凡九十九泉,合流西注,曲折而南入於滇池。
金棱河,在府治東十里,俗名金汁。引盤龍江水,由金馬山麓流經春登里,灌溉東鄉之田,爲利甚廣。蒙、段時隄上多種黃花,名遶道金棱。元賽典赤贍思丁復修築爲堤,今廢。又府西十里有銀棱河,俗名銀汁,亦引盤龍江水,繇商山麓流過沙浪里,南繞府治。蒙、段時堤上多種白花,名縈城銀棱。明弘治中常濬二河,亦謂之東、西溝。今涸。
寶象河,在府治南。源出楊林縣之上板橋,分瀉至此,注於滇池。
松花壩,在府城東北,爲滇池上流。元賽典赤贍思丁增修二堰,灌田萬頃。又有南壩閘,在府城南。東北諸泉,舊繇銀棱河入滇池,恐其泛溢,故築此障之。元賽典亦嘗增修,今廢。
金馬關,在府東七里金馬山下。舊有關城,元築,今廢。又碧雞山之北麓爲碧雞關。
雲津橋,在府城東二里,跨銀棱河上。本名大德,明初修造,更今名。稍西爲通濟橋,跨金棱河支流。元末梁王殺平章段功於此。今水涸而橋存。又伽橋,在府西北。元至順初躍里迭木兀收復雲南,取安寧州,將抵中慶,賊拒戰於伽橋右壁中,復敗之。
板橋驛。府東三十里,又東達楊林廢縣六十里。明初沐英等征雲南,師至板橋,即此。志云:昆明縣西北五十里有清水江巡司,與富民縣接界,武定夷入犯必取道於此。又縣境有赤水堋巡司。
常樂寺,在城南,俗呼西寺;又有覺照寺,俗呼東寺;唐貞觀初建,各有塔,高十三丈。俗呼白塔覺照寺,亦名慧光寺雲。

富民縣

編輯

富民縣,府西北九十里。東至嵩明州百七十里,西北至武定府淥勸州九十里。唐初爲昆州地,天寶以後沒於蠻。烏蠻酋些門些末始築馬舉龍城,號黎灢甸。元至元中立黎灢千戶所,尋改今名。今編戶三里。

富民故縣,舊治在安寧河南梨花村旁,尋徙大河北。明嘉靖中以河流泛濫,復遷河南土主村,萬曆中復徙治大河北。舊無城垣,崇禎十三年始營城濬隍,周三里有奇,即今治也。
靈芝山,縣西南二里。舊名赤晟化山,元延祐中改今名。又縣東南三里有洞口山,下有洞,水從中出。流經縣南入安寧河。志云:縣南十餘里有三臥山:一曰顛臥山,今名滇和山;一曰嚕臥山,今名魯和山;一曰蒙課臥山,今名無怯和山。又縣北十五里有黃弄山。
螳螂川,在縣東。源自滇池,縈流安寧州境,又東北入縣界,又北歷武定府境,入金沙江。晉大寧二年蜀李驤寇寧州,刺史王遜使督護姚岳與戰,敗之於螳螂川。或以爲即此地。
安寧河,在縣西南。志云:河出安寧州,入縣界,又經羅次縣爲沙摩溪,至淥豐縣爲大溪,至易門縣爲九渡河,流入元江府界。
洟札郎水。縣東北十里,西入大溪。又縣北五十里有農納水,源出武定府界,亦西南流入於大溪。

宜良縣

編輯

宜良縣,府東南百五十里。東北至曲靖府陸涼州百三十里。陳、隋時蠻酋羅氏築城,號囉裒籠,夷謂城爲籠也。唐爲昆州地。元初立宜良匡城及大池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宜良州,領大池、赤水二縣。後改州爲縣,並二縣入焉。今因之。編戶四里。

大池廢縣,在縣東。元大池千戶所治此,後改爲縣,尋廢。又赤水廢縣,在縣西。元置縣。後爲赤水堋巡簡司。志云:赤水,今入昆明縣境。
水井山,縣西十里。本名觀音山,頂有泉,因改今名。其南有巖泉山。○客爭容山,在縣東十里。縣之鎮山也。
諸葛洞,在縣南小石嶺。諸葛武侯南征時嘗置營於此,亦名諸葛營。
大池江,在縣東八十里。一名盤江,一名大河,從曲靖陸涼州流入境,流六十里出縣界,入澂江府界謂之鐵池河。○大城江,在縣東。源自澂江府楊宗縣,流經縣界,下流入盤江。
湯池驛。在縣西北八十里。有湯池水,如百沸湯。湯池巡司亦置於此,西去府城七十里。

羅次縣

編輯

羅次縣,府西百四十里。東北至安寧州九十里。北至武定州百二十里。古壓磨呂村,烏蠻羅部農落居此。宋時大理高量成令高白連慶冶其地。元至元中置羅次州,隸中慶路,後改爲縣,屬安寧州。明𥘉因之,弘治十二年改屬府。縣無城。編戶三里。

羅部城,在縣北。舊爲蠻酋侍險處,亦曰羅部府。《元史》:「兀良合臺從忽必烈攻大理,分兵取附都善闡,轉攻烏蠻之合刺章水城,屠之。前次羅部府,其酋高昇集諸部兵拒戰,大破之於夷可浪上下,遂進至烏蠻所都押赤城。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選驍勇以砲摧其北門,緃火焚之,皆不克。乃大震鼓鉦,進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爲,如是者七日,伺其乏,夜五更潛師躍入亂斫之,遂大潰。至昆澤夫擒其王段興智。」押赤城,蓋在縣東南境雲。
扶邪城,或曰在縣境。南詔有扶邪都統。《實録》云:「扶邪縣屬羅次州,南詔所置。」羅次,一作「羅伏」。
九戍山,縣南五里,以九峰高起而。一名九湧山。又有玉龍,在縣東南五里。中有碧石泉,湧泉如玉龍,因名。○穹盪山,在縣南十五里。烏蠻謂之堀嵕峰。又有苴崱裒,譯雲子望母山也。有二:一在縣治東北四十里,一在縣南三十里。兩山相望,因名。
沙摩溪,在縣西。自富民縣流入境,即安寧河也,流入淥豐縣界謂之大溪。○星宿河,在縣西北。自武定府和曲縣流入縣境,又西南入淥豐縣界。
煉象關。在縣東百里,有廵司戍守。《滇程記》作「煉橡關」。關北二十五里曰矣者村,東十五里曰清水溝。

晉寧州

編輯

晉寧州,府東南一百里。東南至澂江府一百里,南至臨安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昆陽州九十里。

漢益州郡滇池縣地,晉屬晉寧郡,沈約《宋志》:「晉惠帝大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爲益州郡,懷帝永嘉中更立晉寧郡,治建伶縣。」建伶亦漢益州郡舊縣也,晉初屬建寧郡。今姑從《一統志》。隋開皇中置昆州,尋廢。唐武德初開南中,復置昆州,領晉寧等縣。後入於蒙氏,爲陽城堡部。段氏因之。元初置陽城堡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今州。明初因之。編戶五里。領縣二。
州拱翼會城,指臂旁郡,亦要地也。
晉寧廢縣,志云:州有內城,蒙氏所築,即陽城堡也。有外城,周七里,九門,十二衢。隋刺史梁昆所築,在今州城西北,俗呼爲古土城。明成化、弘治中皆因故址築土牆,萬曆四年始築磚城,周三里。
天女城,在州西。晉大安中李毅爲益州部南夷校尉,病卒。女秀,明達有父才,權領南中。城蓋秀所築,因名。○大甫城,在州南二十里。元至正中置縣,尋省入州。
萬松山,州東五里。山多松樹,形如盤龍,一名盤龍山。又州西三里有海寶山,相傳山下有竅,滇池之水繇此泄入澂江府之龍泉溪。又西二里曰金沙山,以沙石如金而名。○五龍山,在州南五里。上有五龍泉。一名小石屏山。又光長山,在州西南十里,北瞰滇池。
大堡河,在州西。志云:源出澂江府新興州界,經州之永興鄉分流入於滇池。
忽納寨。在州西。明初瓦爾密聞曲靖破,走入晉寧州忽納寨,赴滇池死,即此寨也。○儒寧驛,在州西北,去府城八十里,又南七十里而達澂江府之江川驛。

歸化縣

編輯

歸化縣,州東北二十里,東南至澂江府百二十里。本名安江城,有吳氏居此,因號大吳籠。後爲些莫徙蠻永偈所據。元初隸呈貢千戶所,至元中分大吳籠、安江、安淜之地置歸化縣。今編戶一里。

羅藏山,在縣東十里。山高聳,將雨則有白雲卷舒其間。
交七浦。縣東北二十里,廣二百餘畝。志云:滇池之下流也。○金鯉潭,在治南六里之白馬勒村。舊爲平原,恆苦亢旱,明隆慶六年七月田中忽水湧成深潭,有金鯉游泳其中,遂爲一方灌溉之利。

呈貢縣

編輯

呈貢縣,州北六十里。舊有呈貢城,爲烏、白、些門、些莫徒、阿茶僰五種蠻所居。元初立呈貢千戶所,至元中改爲晟貢縣。明初改今名。編戶四里。

伽宗城,在縣治西。大理段氏時土官伽宗所築,因名。
三台山,在縣治北。三山相屬如台星,因名。一名萬福山。○象兔山,在縣西南十五里,舊有蠻寨,爲恃險之處。
滇池。縣西南三十里。煙雲萬頃,支流環繞,邑中資以灌溉。又落龍河,在縣北十里,南流入於滇池。上有天生石室。

安寧州

編輯

安寧州,府西北八十里。西至楚雄府三百一十五里,北至武定軍民府二百十里。

古滇國螳螂川地,漢爲益州郡之連然縣,晉初屬建寧郡,宋、齊因之。隋初屬昆州,唐武德初改置安寧縣,仍屬昆州,天寶初陷於蠻。《滇紀》:「天寶初越嶲都督竹靈倩置府東爨,通安南,因開步頭,築安寧城。賦役煩重,羣蠻作亂,攻陷安寧,即此城也。」步頭,今臨安府治。後爲蒙氏所據,蒙氏以蘇閉阿裒治此。《滇紀》:「初,羣蠻陷安寧,唐發兵南討,命南詔皮羅閣合軍擊平之。九載,南詔益強,諸爨微弱,寇陷姚州,遂攻安寧,會鮮于仲通將兵南討,乃解圍去。及仲通敗,遂取安寧。十三年,李宓討南詔,自安南而北進取安寧及鹽井,未幾敗沒,安寧遂沒於南詔。」段氏因之。使高氏守其地。元初取其地,隸於陽城堡萬戶府,至元初立安寧千戶所,後改爲安寧州。明初因之土知州董氏世襲。編戶十里。領縣一。
州東屏會城,西聯楚雄,爲往來孔道。南詔閣羅鳳謂:「安寧雄鎮,爲諸爨要衝。」是也。
江東廢縣,在州東南。又州北有青籠城,皆昔蠻酋恃險處。《州志》:州舊有安寧守禦所。土城,洪武二十四年所築,周二里有奇。萬曆四年始建磚城於舊土城北,爲州治。周四里有奇。
呀嵕山,在州西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有煎鹽水。《漢志》:「連然有鹽官。」《華陽國志》:「連然縣有鹽泉,南中所共仰。」《滇程記》:「安寧民食馬蹄鹽,鹽產象池井。」今州治西古阿寧地有鹽課提舉司,轄鹽井四,列於司治之東西。
洛陽山,在州東十里。山頂平曠,峰巒峭立,下有泉流經東橋下,入於螳螂川,灌田三千餘畝。志云:州治西有羅青山,出泉極甘美。又城內有太極山,亦高聳,與虎丘連山而分岐。○岱晟山,在州北十五里。山高聳,今名筆架山,亦曰坎山。又蔥山,在州西北二十里,高聳冠諸山。其北復起爲鳳城山。
螳螂川,在州南。源出滇池,縈迴州治,東北流入富民縣界。川中有沙洲,形似螳螂,因名。又有安寧河,在州西,亦流入富民縣界。
湯池,州北十里。亦名碧玉泉。《滇略》云:「滇溫泉至多,而州之碧玉泉爲冠。四山壁立,中爲石坎,飛泉注焉。」
鹽井,在州治西。志云:安寧提舉司有大井、石井、河中井、大界井、新井,其新井舊無,今有,故止稱四井。
淥脿驛。州西五十五里,兼置巡司於此,亦曰淥㟽。地食釜鹽,產黑井中。又西八十里而達淥豐縣之淥豐驛。

淥豐縣

編輯

淥豐縣,州西百八十里。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百三十里。古爲淥琫甸之白村,烏僰蠻居之。其地瘴熱,遷徙不常。大理時高智昇子義勝治其地。元初隸安寧千戶所,至元中置今縣,屬安寧州。今編戶三里。

驥琮籠城,在縣東北山上,又縣南有巔裒城,皆昔蠻酋恃險處。
南平山,縣西十五里。三面陡峻,惟南稍平,因名。縣東北三十里有𨹏陵山,本名驥琮籠山,羣山之中一峰高聳,有泉,又有古營壘,即驥琮籠城也。志云:治西五里有蒙答縛山,勢如屏障。今名三次和山。
星宿河,在縣西。源出武定府,過易門縣而入元江府境。○大溪,在縣東。其源即安寧河也,自羅次縣流入縣界,又南流入易門縣境。
老鴉關,在縣東四十里,有巡司。又有獅子口,路迮臨澗壑,諺雲「獅子口,十騎九下走。」又有棟橡坡、棠梨哨,皆險阨處也。楊用修云:「十里棠梨哨,三重棟橡坡。」是矣。其間有草名金剛鎖,碧乾而蝟芒,形肖刺桐,其漿能殺人。
蘭谷關。在縣西,與楚雄府接界。兩山夾水,鳥道羊腸,自縣之楚雄者爲必由之道。又有六里菁,谿谷蒙籠,林木茂密,與蘭谷並稱深險,皆行旅所經也。○南平關,在縣西南平山。山上,有巡司。志云:司東二十五里有清水河,西三十里爲稗子溝。

昆陽州

編輯

昆陽州,府南百五十里。東至澂江府二百二十里,東南至臨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楚雄府四百六十里。

漢益州郡昆澤縣地,晉屬建寧郡,宋、齊因之。隋屬昆州,尋廢。唐初亦屬昆州,後復廢。《一統志》:「蕭梁時土人爨瓚者據此。隋時南寧夷爨翫來降,拜爲昆州刺史,治於此。」麟德初置河東等處二十四羈縻州,隸嶲州都督府,後改隸黎州,天寶中沒於南詔。五代時大理段氏有之,爲巨橋城。段氏以高氏世治其地。元立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爲昆陽州。明朝因之。編戶四里。領縣二。
州北負滇池,南臨番部,稱爲雄勝。
巨橋城,今州治,即大理段氏時所置巨橋城也。本屬善闡府,元立巨橋萬戶府於此,尋爲州治。明正德四年始築州城,周三里,沿海附山,又築堤以廣城基雲。
望水廢縣,在州西南。唐武德七年置南龍州,貞觀十一年改鈎州,治望水縣,兼領唐封一縣,尋廢。劉昫曰:「鈎州東北接昆州界。」又廢河西縣,志云:在州之河西鄉,元至元中置,尋省入州。
長松山,在州西五里,望之鬱然深秀。又州北十里有望州山,其勢昂聳,回顧州治。○珊蒙果山,在州西十里。頂秀三峰,奇分八面。
渠濫川。州東南五里,東北流入於滇池。隋開皇中史萬歲爲行軍司馬,自蜻蛉川至渠濫川,破夷落三十餘部,即此。

三泊縣

編輯

三泊縣,州西北七十里。西北至淥豐縣一百六十里。舊爲僰、僚所居,大理時築那龍城於此,隸善闡府。元初隸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今縣,以溪爲名。縣無城。今編戶二里。

河東城,在縣北十五里。唐河東州置於此,土人稱爲華納城,天寶中廢。
雲龍山,縣西北十五里。岡巒秀聳,四時蒼翠,將雨則雲凝其上。○蔥蒙臥山,在縣北十五里。山之東即河東城舊址。又滑光習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巖上有一小城,蓋蠻壘雲。
三泊溪。在縣南。志云:望洋、鳴矣、利資、三河縈抱縣治,是爲三泊,下流入於滇池。又有烏蟻河,在縣北,流合於三泊溪。

易門縣

編輯

易門縣,州西百五十里。西南至楚雄府故𥔲嘉縣二百二十里。舊爲烏蠻酋仲磨繇男所居,地名市坪村。大理時高福世守此。元立洟門千戶所,隸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今縣。編戶三里。

易門城,在縣南三十里,舊縣治此。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建易門守禦千戶所,隸雲南都司,築城戍守。萬曆三年遷縣於所城內。《元志》:「縣西有泉曰洟源,訛曰易門。」
娘當山,在縣治北。舊名戈晟智桶山,三峰聳秀。縣志:山一名智勇山,又名娘當山。○蒙低黎巖山,在舊縣治南五十里,高插雲漢。下有平谷,宜畜牧,異馬多產於此。志云:山一名馬頭山,又名黎崖。明萬曆初撫臣鄒應龍斬馬誓蠻於山上,亦名斬馬山。又淥益惡危山,在舊縣西百里。上有閟依主城,昔善闡邊戍之所。今名淥益山。
九度河。在縣西,即淥豐縣之大溪也。流入縣境爲九度河,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

編輯

嵩明州,府東北一百十里。東至曲靖府一百十里,西至武定軍民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尋甸州三百三十里。

古滇國地,漢爲益州郡地,隋爲昆州地。《一統志》:「古烏蠻車氏等據此,築沙札臥城,後爲枳氏所奪,因名枳磑。後有漢人築金城於此,曰長州,因築臺與蠻盟,故名其地曰嵩盟。」唐時入於蒙氏,大曆初閤羅鳯置長城郡。宋時大理段氏改爲嵩盟郡。元初置嵩盟萬戶府,至元中改爲長州,尋升嵩盟府,後復改爲州。明初因之,成化中改曰嵩明州。編戶九里。
州山川環結,土田饒沃,居然奧區也。而東連曲靖,西走會城,尤爲形要。
金城,在州西南。漢人所築。志云:金城南有諸葛武侯與夷歃盟臺,嵩盟之名蓋本此。明弘治十三年於州治建土城,隆慶二年易以磚,周三里有奇。○邵甸城,在州西四十里。本名束甸。蠻語束爲邵。元初立邵甸千戶所,至元中改置縣,屬嵩盟州。明朝洪武中省。
楊林城,在州東南三十里。城周四里。昔爲枳氏、斗氏、車氏、麽氏四種蠻所居。元初立羊林千戶所,至元中改爲楊林縣,屬嵩盟州。明初因之,成化中省。又有楊林舊城,在今州西南二十五里。今爲楊林驛,西去府城百里,爲往來必經之道。
集興籠城,在州南。南詔時清平官楊祐者築梅堂、阿葛籠、蒙琮籠、白籠、集興籠諸城,周迴相望,爲犄角之勢,撫定蠻民,甚有威績,此即其所築也。
羅錦山,在州東北十五里。巖石峭立,文彩若羅錦,因名。下有羅錦泉,里中之田資其灌溉。志云:州治北有蛇山,形如盤蛇,一名黃龍山。○秀高山,在州東二十里。聳出霄漢,環州衆山皆出其下。俗呼搖鈴山,相傳蜀漢時孟獲立寨於此。
彌雄山,州北三十里。蒼崖疊出,望之鬱然,土壤肥沃,果蔬繁美。今名彌秀山。彌雄水出焉,南入羅婆澤。
欶雺山,州東四十里。世傳蒙世隆徵烏蒙,得四女歸,經此,四女登山嘆望,忽山巔霧起,結爲三峰。蠻語三爲欶。注爲雺。。其山崷崒特峻,登眺則郡境悉在目中。一名峻蔥山。
東葛勒山,在故邵甸縣西北。高三十里,爲南中之名山。○烏納山,在廢楊林縣西南十里。有石若馬頭,土人以烏納名之。山周百餘里,西距呈貢,東接宜良,多水草,利閑牧。又楊林山,在廢縣治東,羣峰屏列。山麓有石如羊,本名羊林,元至元初改今名。
龍巨江,在州東。一名龍濟溪。源出尋甸州西南果馬山,流入境,至州東南入嘉利澤。○牧樣水,在州西南。源出烏納山之牧漾澗,西南入於滇池。
嘉利澤,在州東南十五里。周百餘里,水可以溉,魚可以食,即楊林澤也。或謂之楊林海子,又或謂之羅婆澤。志云:州西中和里有兩泉對流,名對龍泉,流百餘步復合流,入於嘉利澤雲。
邵甸河,在州西六十里。楊慎云:「河有泉源二,皆發尋甸府梁王山西北,一自牧羊村歷核桃村至高倉入河,一自崛澤屯入河,二水交流,至迴犁灣松花壩,甃石遏流,入於盤龍江,帶滇池,匯昆池,滮流浸腴田,殆萬餘頃。」
易龍驛。在州東南。《輿程記》:「自曲靖府之馬龍驛西行八十里至易龍驛,又七十里至楊林驛,又百里達雲南府治。」

附見

廣南衛。在府治東南。又有雲南左、右、中、前、後五衛,俱在府城內,洪武十五年所建也。
楊林堡守禦千戶所。在廢楊林縣東五里。洪武三十五年建。有所城,周二里,屬雲南都司。又安寧州宜良、易門二縣俱置守禦所於城內。

曲靖軍民府

編輯

曲靖軍民府,東至貴州普安州三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府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尋甸州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故烏撒軍民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一萬三百五里,至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禹貢》梁州南境,漢爲益州郡地。蜀漢改置建寧郡,治味縣。後又分置興古郡。治律高縣。晉時二郡俱屬寧州,宋、齊因之。梁改置安寧州,後爲爨氏所據。大寶初湘東王徵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赴荊州,屬東夏尚阻,未遑遠略,土民爨瓚遂竊據其地。《一統志》云:「後分東、西二爨,而曲靖爲西爨地。」隋開皇中亦置南寧州,又爲恭州、協州地,先是蠻酋爨翫請降,其後復叛,開皇十七年命史萬歲南討,疆理其地。隋亂復廢。唐武德四年復立南寧州總管府,志云:治味縣。後又改爲都督府。貞觀八年改爲郎州,天寶九年沒於蠻。大曆初南詔置石城郡,段氏因之。後爲磨彌部所據。元初取其地置磨彌部萬戶府,至元八年改爲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五年升宣撫司。明初洪武十五年改爲曲靖軍民府。領州四、縣二。
府東連貴竹,南通交、廣,北屆川屬,西上滇藩,爲四達之衝。而其係於雲南也,猶人之有頭目然。曲靖一破,而雲南之全壤必不支矣。漢兵臨滇國,自牂牁而來。武侯入南中,使庲降督李恢案道向建寧,恢大破羣蠻,南至盤江,東至牂牁。隋初梁睿言:「南寧州漢世牂牁之地。其處去益路止一千,朱提比境即與戎州接界。幸因平蜀士衆,即略定南寧。自瀘、戎以北,軍糧須給。過此即於蠻夷徵稅,以供兵馬。」唐初亦開東、西二爨地。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將兵討南詔,分道出戎、嶲州,進次曲靖,大敗,其地遂悉沒於蠻。蒙古將兀良合臺自鄯闡而東,平爨蠻,而後略定諸裔,引兵從交、廣而北。明初命諸將收雲南,分軍一自烏撒而南,一自普安而西,皆以曲靖爲之噤喉。曲靖既克,而雲南、大理次第舉矣。曲靖所繫,顧不重哉?

南寧縣

編輯

南寧縣,附郭。漢味縣地,唐初置南寧州於此。有石城,後沒於蠻,因置石城郡。段氏時有烏蠻莫彌部據此。元初置千戶所,屬莫彌部萬戶,至元十三年升爲南寧州,二十二年改爲縣。今因之,編戶三里。。

南寧城,在府西平川中,地名三岔,舊名共範川。志云:唐武德初南寧州治共範川。時段綸爲益州刺史,遣使俞大施至南寧州治共範川諷喻諸部納款是也。尋徙石城。咸亨三年南寧州爨歸王殺東爨首領蓋聘父子,仍治共範川,後因之。今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改築,周六里有奇,有門四。○石城,在府北二十里。志云:本漢牂柯郡地,唐貞觀初以蠻酋爨歸爲南寧州都督,居石城。石晉天福二年時,南詔爲楊干貞所篡竊,其故臣段思平借兵東方諸爨起兵石城,即此。又同樂廢縣,在府境。《唐志》郎州治味縣,兼領同樂、升麻、同起、新豐、隴堤、泉麻六縣是也。
廢味縣,或雲在府西。漢置,屬益州郡。蜀漢時爲建寧郡治,晉因之。建興二年沒於李雄,咸康四年復爲晉有。宋仍爲建寧郡,齊屬左建平郡,蕭梁末廢。《華陽國志》:「建興三年丞相亮南征,改益州郡曰建寧,治味縣,晉時遂爲寧州治。」又蜀漢置庲降督。《水經注》:「建寧郡故庲降都督屯,蜀漢建興三年分益州郡置。」胡氏曰:「《蜀志》庲降督治平夷,蓋僑治。馬忠爲督復治建寧味縣。南中去蜀遠,置督以總攝之。晉泰始中因之分立寧州也。」
廢恭州,在府東北,隋置。古朱提地也。蜀漢建興中分犍爲郡界置朱提郡,晉因之。建興二年沒於李雄,咸康五年復屬晉。宋仍爲朱提郡,齊改爲南朱提郡,蕭梁末廢。隋改置恭州,唐武德八年改爲曲州,天寶末沒於蠻,遷置於戎州西境。今見四川敘州府。○廢協州,亦在府東北,古夜郎地也。志云:晉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柯、朱提、建寧郡立夜郎郡,治漢牂柯郡之夜郎縣,宋、齊因之,梁末廢。隋改置協州,唐初因之,武德八年又析置靖州,天寶末俱徙治戎州境內。
廢越州,在府南十五里。唐武德中置悅州治此,領甘泉等六縣,後爲爨蠻所據,號普麽部。元初置千戶所,隸末迷萬戶府。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洪武末廢州,改置越州衛,今號其地爲南城村。
龍和城,在府西南。志云:唐置南寧州,其東、西爨蠻分烏、白二種,自曲、靖二州西南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距龍和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黑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爲南寧州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天寶中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廢南寧州,徙其部屬。自曲靖至龍和皆殘於兵,於是東爨復振,徙居西爨故地,與南詔爲婚姻。即今曲靖地也。
丹川城,在府境。晉咸康六年漢李壽遣兵攻丹川,拔之,建寧太守孟彥等戰死,蓋是時戍守重地也。
勝峰山,在府城西。嶙峋聳拔,高出羣峰。志云:山脈來自金馬,爲羣山長。舊名妙高山,明初潁川候、西平侯與元平章達里麻戰,勝之,因改今名。又負金山,在府南十五里。○真峰山,在府西南二十里,山巒秀麗。下有彌陀巖,山後又有普賢洞。又蓮華山,在府東南二十里,與真峰山對峙。
石堡山,在府東南二十餘里。一名分秦山。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與諸酋會盟處。下有溫泉,闊二丈許,其沸如湯,或曰即東山河之源也。又青龍山,在府東二十里。山色蒼翠,俗名朗目山。又有觀音洞,在府南二十里,寬平可容數百人。
湯池山,在府東南。明朝洪武十五年王師南征,越州未下,沐英駐兵於此,諭降其衆。又紫溪山,亦在府東南。志云:初,越州酋阿資降,既而復叛,據龍窩爲巢穴。洪武二十六年沐春討之。進至紫溪山,敗其黨,直抵龍窩,擒之是也。又有龍華山,在府北二十里。
白石江,府北八里。源自馬龍州界流經此,東南合於瀟湘江。洪武十四年沐英征雲南,故元將達里麻擁兵屯曲靖。英倍道而進,未至白石江,忽大霧四塞,衝霧前行,及江而止,霧霽,則兩軍相望矣。虜大驚,亟湧兵陳水上。英別遣一軍泝流前渡出其陳後,鳴鼓角,樹旗幟,爲疑兵山谷間。虜軍亂,我師遂濟。使猛而善泅者斫其軍,師畢濟整列,而鼓礮聲震天。英縱鐵騎擣其中堅,生擒達里麻,俘斬無算,遂入曲靖。今有白石江橋跨其上。
瀟湘江,在城南。源出馬龍州木容菁山,流經此,秋水時至,有若洞庭瀟湘之勢,因名。其下流入於東山河。○東山河,在府東南。亦謂之南盤江,即瀟湘、白石所匯流也。志云:河旁有洲可百餘頃,平坦肥沃,旱澇無虞。南流入陸涼州境。
東海子,在城東五里,廣輪五十里。夏秋之交,雨水汪洋,稱爲巨浸。又東二十餘里有黑龍潭。旁有石洞,其上怪石巉巖,林木茂密。潭水泓深,資以灌溉。又龍泉,在府西南十里。泉分兩派,灌溉甚多。
白水關,府東八十里。府境舊有白水蠻,唐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蠻反,寇麻州,即此。胡氏曰:「白水蠻與青蛉、弄棟接。」似悞。今設白水驛,有巡司戍守。《輿程記》「自烏撒達霑益而南謂之西路,自普安達平夷而西謂之東路,合於白水驛,謂之十字路」雲。
寧越堡。在府南。洪武二十四年越州酋長阿資再叛,何福討平之,因扼其險要,置寧越堡於此。既而阿資又叛,福與西平侯沐春討斬之。○松林驛,在府東北九十里,與霑益州接界。《輿程記》:「自霑益驛西南六十里至炎方驛,又六十里而至松林驛,此烏撒南出之路也。」

亦佐縣

編輯

亦佐縣,府東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貴州普安州百里,本漢牂柯郡之宛溫縣地,蜀漢以後屬興古郡。晉永和中桓溫改曰宛暖,宋、齊因之,梁末廢。唐爲盤州地,後沒於蠻,號夜苴部,訛曰亦佐。元至元間併入羅雄州,尋復置今縣。明初屬羅雄州,永樂初改今屬。縣丞龍氏世襲。今編戶二里。

宛溫廢縣,在縣東北。《滇紀》:「在縣北二百里。」今霑益州亦故宛溫地也。又亦佐舊治,在縣東十里,遺址尚存。
矣層山,在縣治西。山有清泉,居人皆汲飲之。蠻語水曰矣。又治東有旱感山,歲旱禱之即雨,亦曰旱改山。
塊繹江。縣南十五里。源發白水驛,南流達於羅平州境。又有小黃河,在縣治旁。四時色黃,因名。

霑益州

編輯

霑益州,府東北二百十三里。東南至貴州普安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四川烏撒府界九十五里。

漢牂牁郡地,蜀漢時屬興古郡,晉永嘉五年分置西平郡於此。寧州刺史王遜所置。《華陽國志》:「晉刺史尹奉所置,治盤江縣。」沈約《宋志》西平郡治西平縣。唐貞觀中爲盤州地,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蠻,後爲摩彌部所據。元初屬彌摩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置霑益州。今因之。土官安氏世襲。編戶十四里。
州險阻四塞,介滇、黔之口。北通烏撒,東控普安,轂綰之口,州實當之矣。
霑益城,今州治。元置霑益州於此。志云:州城本貴州烏撒衛後所城也。明朝洪武十六年築土城,永樂初甃以磚石。天啓二年貴州水西酋安邦彥叛,霑益土婦設科、叛目李賢等應之,陷州城,分兵四掠,官軍討平之。四年修築,城周三里有奇。
交水廢縣,州南百三十里。其先摩彌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籠,後爲大理國高護軍所奪。至元十三年立爲交水縣,屬霑益州。明永樂初廢。今爲交水村。天啓三年州陷於賊,四年收復,築交水城,爲控禦之處。又州南六十里有炎方城,又西南六十里有鬆林城,亦天啓四年築,與州城互相犄角,爲曲靖捍蔽。炎方、松林二驛設於此。
羅山廢縣,在州東南百二十里平夷鄉。本磨彌部東境,名落蒙山。元置縣,屬霑益州,永樂初廢。又石樑廢縣,在州東北五十里石樑山。本磨彌部,又名五勒部。元立爲縣,屬霑益州,明朝永樂初廢。
盤江廢縣,在州南。《華陽國志》「初爨量保盤南,刺史王遜討之不克。遜卒,刺史尹奉募外夷刺殺量而盤南平,乃割興古盤南之盤江、南如、南零三縣立西平郡。今州東有西平郡故址」雲。
同並城,在州北。漢牂牁郡屬縣也。始元元年益州之廉頭、姑繒,牂牁之談指、同並二十四邑,三萬餘人皆反,其地大約在益州東北,牂牁西南。後漢仍曰同並縣,晉咸寧五年省。隆和初復置,屬建寧郡。宋、齊因之,梁末廢。
石龍山,州東七里。西麓有石,蜿蜒如龍。志云:土官營柵,據山爲險。又炎方山在州南六十里。山下即炎方驛。○伯蒙山,在州東南二百里,高出諸山之上。
推湧山,州東南二百餘里。延袤二百餘里,峰巒堆突,如湧出然。又東山在州南二百里。山喬聳而色蒼翠,亦名曲靖東山。
盤江,在州北百二十里,或曰即可度河也。自四川烏撒府流經貴州畢節衛南入州境,又東南流經貴州安南衛境。志云:州據南、北二盤江之間,其南盤江蓋即府境之東山河,流經州西南境,而入陸涼州界。今詳見《川瀆異同》。
交河,州南百七十里。志云:南盤江與礍溪之水合流於此,故名。又十里爲交水壩,其地爲平蠻鄉,與塊步水合,交水稅課使置於此。天啓二年官兵討霑益叛賊,自交水進,爲賊所敗。又有車翁江,在州西北二十里,下流合於北盤江。
阿幢橋,州南百八十里,跨交水上,有巡司。《滇程記》:「橋有大道,達曲靖府,號三叉路。其西有鐵溝,守以盧荒夷。盧荒夷者,即儸儸之訛也。又南三十里爲太平橋,長八十尺,闊二十尺,亦交河水所經。」
壘水舖,在州南二百里。明天啓初水西安邦彥作亂,畢節、平夷及烏撒以南炎方、松林皆爲所陷,又圍普安,安南、雲南官軍赴救,賊伏兵於壘水舖,官軍盡殪,於是交水、曲靖、武定、尋甸、嵩明之間爲之騷動。○三岔口,在州南,距交水二十里,爲往來要地。
倘塘驛。在州北,爲烏撒往來要道。明天啓二年霑益土婦設科等作亂,焚劫霑益、倘塘、炎方、松林、交水及曲靖白水驛,凡六站。官軍討之,明年復收諸站,蜀道始通。

陸涼州

編輯

陸涼州,府南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羅平州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澂江府二百六十里。

漢牂牁郡平夷縣地,蜀漢及晉因之。永嘉五年始分置平夷郡於此,咸安元年改曰平蠻郡,桓溫諱父嫌名也。宋、齊因之,梁末廢。唐武德七年開置西平州,貞觀八年屬盤州,天寶末沒於蠻。南詔號爲落溫部,大理因之。元初置落溫千戶所,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置今州。今因之。編戶八里。
州山川環結,爲險固之地。
平夷城,即今治。《蜀志》:「李恢爲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駐平夷。建興三年丞相亮南征,先繇越嶲入,使恢案道向建寧是也。後馬忠爲庲降督,乃自平夷徙治建寧味縣。」裴松之曰:「庲降去蜀三千餘里,時未有寧州,置此職以總攝之。」晉爲平夷縣,屬牂牁郡。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表請分立平夷郡,建興三年郡守雷炤叛降於成。東晉咸安初曰平蠻郡,宋、齊因之,後廢。唐復置平夷縣,屬盤州,後沒於南詔。元置陸涼州,治於此。明朝萬曆三十八年始築土城,周迴二里有奇。
河納廢縣,州南八十里,地名蔡村。蒙氏時置陸郎縣於此,後併於落溫部。元初置百戶所,至元中改河納縣,屬陸涼州。明永樂初省入州。○芳華廢縣,在州西四十里。昔落溫部之地,蠻名忻歪,又名部封,以近部封山也。元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芳華縣,屬陸涼州。明朝永樂初廢入州。
廢鄨縣,在州北。漢縣,屬牂牁郡。鄨音驚。《地道記》:「下狼山,鄨水所出,縣以水名也。後漢因之。晉永嘉中改屬平夷郡,宋屬平蠻郡,齊因之,梁末廢。」○附唐廢縣,在州東南。唐爲盤州治,兼領平夷、盤水縣,後並沒於蠻。又西昌城,在州西南。當中延澤之尾,水遶城郭,南中之固城也。又有木柵羲城,在中延澤中洲上;其南又有騎思籠城;皆大理時蠻酋所築。
丘雄山,在州東七里。上有方池,水無盈縮,分釃山椒,凡十八道,謂之十八泉。○木容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峰巒林木,蒼翠可愛。又有滿戍山,在州北二十里。高出羣山,林木鬱茂。
部封山,州西四十里。山高聳,多花木,芳華縣之名本此。其相近有石門,平疇沃壤,石筍森密,周匝十餘里,大者高數仞,參差不齊,望之如井,東西行者穿其中,故名石門。又東出數百步有離石,狀類西嶽三峰雲。
中涎澤,在丘雄山下,即南盤江也。自府東南合瀟湘諸水,至是匯而爲澤,州境十八泉與南澗諸水皆注之。志云:南澗在州西北東南,注於中涎澤。
木容關,州西十里,又州北二十里有石嘴關,又天生關在州南九十里,皆自昔設險處。
蕎甸。在州西南。其地與澂江、雲南二府相接,山川回曲,道路環通,奸宄竄聚於此。明萬曆三年撫臣鄒應龍徵蕎甸等夷,平之,立營戍守。於是雲南、曲靖、澂江、臨安、廣西、廣南六郡乃安。尋復叛。四十一年攻宜良,官兵拒卻之。四十八年又四出剽掠,撫臣沈儆玠招降之,設法古甸、龍峒等營戍守其地,尋又奏設蕎甸守備治之。天啓二年改爲游擊,蓋防禦要地。

馬龍州

編輯

馬龍州,府西北七十里。西北至尋甸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雲南府嵩明州一百四十里。

漢益州郡地,蜀漢爲建寧郡地,又分置興古郡治於此。志云:興古郡治律高縣,即今州也。晉因之。宋、齊時亦爲興古郡地,宋興古郡治漏臥縣,齊治西中縣,而律高並屬於興古郡。梁末廢。唐初爲南寧州,後爲麻州地。天寶末沒於蠻,爲撒匡部,尋爲納垢部。元置州本名撒匡,蠻僰剌居之。後有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元初置納垢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爲馬龍州。今因之。編戶四里。
州東倚曲靖,西屏雲南,形援相接,實爲要地。
律高廢縣,在州東。漢益州郡屬縣也。蜀漢爲興古郡治,晉因之。宋、齊仍屬興古郡,梁末廢。今州城,本元馬龍州治也。明永樂二年建馬龍千戶所,城周二里有奇。萬曆四十一年創建州城,亦周二里餘。
通泉廢縣,在州西南四十里。《元志》云:「與嵩盟州楊林縣接壤,本盤瓠後納垢之孫易陬者居此。元初置易籠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置通泉縣,屬馬龍州。」明朝永樂初廢。
西安廢縣,在州東。晉渡江後析律高縣地置,屬興古郡,宋因之。齊爲郡治,梁末廢。○廢麻州,在州北。唐貞觀二十二年分郎州置麻州。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蠻反,寇麻州,郎州都督趙孝祖討平之,即此。又廢耶城在州東南,相近者又有尚贊城,皆昔蠻酋所築。
伯刻山,在州南六十里。其相連者曰多羅山,峰巒峻峭,怪石巉巖,爲州之望。
木容箐山,在州東南六十里。下有木容溪,流注於府之南境,爲瀟湘江。○楊磨山,在州西七十五里。一名關索嶺,上有夷關。
中和山,近志云: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其山發自宜良,宛蜒起伏,至此結爲二峰,前後突兀,左右有層巒環列,曲澗迴繞。又有仙人洞、五龍潭諸勝。上下平田可千頃,雲南前衛屯兵數百家居焉。
磨盤山,在州西北。天啓五年烏撒土酋安效良再叛,犯馬龍州,官軍敗之。又追敗之於磨盤山,賊自尋甸遁去。又羅犴候山,在州西北境。唐永徽二年白水蠻寇邊,郎州道行軍總管趙孝祖伐之,敗之於羅犴川候山,即此。
東河,在州治東。治西又有西河,東流合於東河,入尋甸界軍民府。○靈泉,在州西南三里。水色清碧,引流灌溉,居民賴之。
分水嶺關。在州西南二十里。又州東三十五里有三岔口關。○易龍堡,在州西南九十里。亦曰易龍驛。《滇程記》:「南寧縣四十里而達馬龍驛,自驛達易龍堡,經魯婆伽嶺巡司下板橋、古城堡、小關索嶺凡七十里,又七十里而達於雲南府之楊林驛。」《名勝志》:「易龍驛亦曰木密關,與尋甸府接界,爲往來走集之衝。

羅平州

編輯

羅平州,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北至貴州安順府三百七十里,南至廣西府二百十里,西至澂江府路南州一百二十里。

漢牂牁郡地,蜀漢以後爲興古郡地。唐沒於蠻,爲塔敝納夷甸,尋爲羅雄部。相傳盤瓠後裔有羅雄者居此,其孫普恐因以名部。元初屬普摩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置羅雄州,屬曲靖路。志云:州城在喜舊溪東,元至元中割夜郎苴部置。明初因之,萬曆十四年更名曰羅平,編戶三里。舊土官至是改流。仍屬曲靖府。
州聯接溪洞,密爾蠻僚,爲曲靖東南之屏障。
羅雄城,今州治。元置州於此,明朝萬曆十四年改曰羅平。明年築城,周二里有奇,引河爲濠,高深可恃。○束龍石城,在州南。萬曆十二年土酋者繼榮作亂修束龍石城,遣部兵四出攻劫師宗、維摩等州,官軍討平之。
漏臥廢縣,在州南。漢縣,屬牂牁郡,故漏臥國也。武帝開西南夷置漏臥縣,仍授其酋長。河平二年鈎町王禹與夜郎王興、漏臥侯俞舉兵相攻,漏臥蓋介夜郎、句町二邑間。後漢仍爲漏臥縣,蜀漢屬興古郡,晉因之。宋爲興古郡治,齊仍屬興古郡,梁末廢。
五臺山,在州南五里。又南十五里曰鐘山,又南十里曰樓閣山。○白蠟山,在州西南十三里;又有羅莊山,在州東南六十里;皆材木之藪也。
淥布山,在州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二百餘丈,盤旋百里,林木蔥蒨,峭石巉巖。州西北八十里又有八部山,與淥布相近。岡巒八面聳列,蠻因呼爲八部雲。
盤江。在州東南九十里。自廣西府師宗州流入界,下流入貴州永寧州境。志云:州西南二里有大渡河,又有矣則江在州東南五十里,俱流入於盤江。○喜舊溪,在州西。源出州西南龍甸村,環流州境,下流入於盤江。又有太乙湖,在州北一里。

附見

平夷衛,在霑益州南一百二十里。志云:衛本故越州地,洪武十四年王師南征越州,降下。既而其酋復叛,詔傅友德討之,道過平夷,友德以山勢峭險,密邇越州,乃遷山民於早上村,設千戶所,駐兵立柵於山上。二十三年建爲平夷衛,屬雲南都司,爲貴州西入之衝要。弘治七年改築衛城,周二里有奇。天啓二年爲霑益土婦設科及叛目李賢等焚毀,明年修復。志云:舊城在衛東厄勒舖,弘治以前衛皆治此。
巒岡山,在衛東八里。山高聳,雄視萬山。又楊威嶺,在衛西五里。又西五里曰定南嶺。明初西平侯嘗提兵駐此,今壁壘故址猶存。○清溪洞,在衛西三里。洞內石筍林立,外則溪流環繞。又有桂花洞,在衛北十里。
十里河,在衛西南二里,會清溪河入羅平州界注於盤江。
豫順關,在衛北二里,又有宣威關在衛北十五里,皆設險處也。○古城寨,舊在衛西定南嶺,明朝建文初因險築城。後以山風高烈,徙於桂花洞。
平夷驛。在衛城外。《滇程記》:「自貴州普安州亦資孔驛七十里而達平夷,自此西望,山平川豁,因以爲名。自平夷四十里而達白水驛,有茶花箐,舊多盜。」
趙州衛,在霑益州東南六十里。志云:舊越州在今府南石堡山西,元置。洪武二十一年越州酋長阿資叛,東屯普安,倚崖壁爲固,傅友德擊破之。阿資還越州,友德復敗之。沐英以阿資恃其地險,故叛,請置越州、馬龍二衛扼其衝要,分兵追捕,阿資窮蹙乃降。二十四年沐英以阿資叛服不常,請徙越州衛於陸涼。既而阿資復叛,事平遂廢越州,置越州衛於此,隸都司。
楊梅山,衛東十五里。多楊梅樹,因名。又有瀟湘山,在衛南三十里。
下橋大河。在衛西五十里。曲靖府境之水及龍潭河水合流而下,匯爲大河,南注於南盤江。
陸涼衛,在陸涼州西南二十五里。洪武三十一年建。有城,周六里。隸雲南都司。
南澗。在衛城西北之芳華鄉。志云:衛城南北俱有橋,北橋跨於南澗水上。
烏撒衛後千戶所。在霑益州治西北,隸貴州烏撒衛,志云:永樂二年建。○馬龍守禦千戶所,在馬龍州治北。明初置馬龍衛,後廢。永樂二年復置千戶所於此。又定雄千戶所,在羅平州治南。萬曆十四年平者繼榮餘黨之亂,移調曲靖中左所,爲定雄所,附州守禦是也。

尋甸州

編輯

尋甸州,東至霑益州界九十二里,南至曲靖軍民府馬龍州六十里,西至武定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四川故東川軍民府界一百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一萬五百二十里,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禹貢》梁州徼外地,漢初爲滇國地。後僰剌蠻居此,號仲劄溢原部,後又爲烏蠻名新丁者所奪,遂號新丁部,語訛爲仁地部。蒙氏時爲尋甸部,段氏爲仁德部。元初置仁德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爲仁德府。領爲美、歸厚二縣。明初改尋甸軍民府,省二縣入焉。編戶七里。成化十二年改爲尋甸府。以土酋安氏兄弟爭襲讎殺,始奏除流官雲。
州北達川蜀,南鞏會城,右鄰武定,左出霑益,山水縈迴,川原平衍,宜於耕稼,亦奧區也。自元以來,皆以土酋世襲,成化中始革。嘉靖六年厥裔安銓者作亂,襲入府城,於是南陷嵩明及楊林,又阻木密關攻馬龍州,西構武定酋鳳朝文者,直趨會城,爇西北門軍民市舍,勢頗張,逾年徵兵四集,乃克殲之。尋甸所係,可概見矣。
尋甸城,《城池記》:「元仁德府城在府舊治東五里,今城嘉靖十二年所築。先是成化二十一年以初任流官,築土城爲保障。嘉靖六年安銓作亂,遂入據之。克平後,乃築城於舊治之右,逾一澗,又置鳳梧千戶所於舊治左之河見村。府城周三里有奇。」
爲美廢縣,在州北三里,地名溢浦適侶睒。甸方百里,即仁地故部也。元至元二十四年置縣,明初廢。○歸厚廢縣,在州西百三十里,地名易浪湳籠。舊屬仁地部,元至元中置儻俸縣,旋改歸厚。明初廢。今有九層城,即縣故址也。
安樂城,志云:在故歸厚縣西南。其地有山名落隴雄,綿亘五十餘里。其東又有哇山,秀如劍峰,土人築寨其上,名安樂城,險不可即。○九灣九層城,在州西亦郎里。其旁有米花洗馬山,相傳土人曾據此爲險雲。
月狐山,州東北八里。綿亘五十餘里。山頂有雲氣即雨。一名鳳梧山,鳳梧所之名本此。○勇克山,志云:在州城西,峰巒峭拔,林壑高深,夏月恆有積雪,俗呼雪山。下有泉,流爲儻俸溪。其西里許曰隱毒山,地多嵐瘴,惟此開朗,土人每歲夏月避居其上。下有隱毒泉。
果馬山,州西六十里。下有泉,流爲果馬溪。其派別流入昆明縣注於滇池。一名龍巨江。○三棱山,在州西南六十里,與嵩明州廢邵甸縣接界。上有九十九泉,其水流入昆明縣。即盤龍江之上源。又南有巖峰山,產石蜜。志云:通滇中徑路也。其相近又有鳳凰、麒麟二山。
梁王山,州南七十里,接嵩明州界。其相近又有海岳山,旁有洗納龍寨。
龍頭山,在州東四十餘里。下有二備水,合爲一河,流入四川故東川府界。又怒勒峰在州東五十里。有一水,畜魚甚多,上列六寨,曰沙必郎,曰折璫,曰則干,曰按羊,曰怒勒,曰納龜,皆盜藪,與霑益州接界。
額吾峰,州南五十里。上有清水塘。亦有寨五,曰額吾,曰竹圭,曰束那,曰沙黑,曰額峰。有溫泉二泓,俗呼熱水塘。又有溫泉橋,長五十丈,闊二尺,跨阿交合水上。○那多峰在州北。有大石寨,接東川府界,亦盜藪也。
龍洞,在城北五里。洞有流泉,田疇賴之,流爲螳螂河。志云:府西南四里有仙人洞,深二十許里,其下又有水洞雲。又三龍泉在州西十里,周迴石如砌就。其泉穿山而出,面對一洞,可容千人,地名法果兒。
阿交合溪,州東十五里。舊名些丘溢派江。其源有二,一自嵩明州,一自馬龍州,流至此,又合流過霑益州界。或曰即交河上源也。跨溪有橋曰通靖橋,爲四達之衝,在州東二十里。
車湖,在城西三十里。一名清水海子。周廣四里,四圍皆山,有灌溉之利。又州西十里有三龍泉,居民亦引以溉田。○冷水塘,在城北四里。一名矣部烏泉,流入州東北之沙林甸。
儻俸溪。在廢歸厚縣旁。源出勇克山,流經此,有九灣,繞城而流。又磨浪水,在廢爲美縣西。其北五里曰螳螂河,源出龍洞,磨浪水流合焉,又東南流經州東南三十里入阿交溪爲三岔河。旁有排額洞,頗幽勝。

附見

木密守禦千戶所。在州東南七十里,即木密關也。洪武二十三年建,直隸雲南都司。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又有鳳梧千戶所,在州治東。嘉靖七年建。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