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叢説 (四庫全書本)/全覽

讀四書叢説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八
  讀四書叢説      四書類
  提要
  等謹案讀四書叢説四巻元許謙撰謙有詩集傳名物鈔已著録案元史謙本傳謙讀四書章句集注有叢説二十巻謂學者曰學以聖人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辭約意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黃溍作謙墓誌亦稱是書敦繹義理惟務平實所載巻數與本傳相同明錢溥秘閣書目尚有四書叢説四冊至朱彞尊經義考但據一齋書目編入其名而註雲未見則久在若存若亡間矣此本凡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中庸闕其半論語則已全闕已非完書然約計所存猶有十之五六即益以所闕之帙亦不能足原目二十巻之數殆後來已有所合併歟書中發揮義理皆言簡意該或有難曉則為圖以明之務使無所疑滯而後已其於訓詁名物亦頗考證尤足補章句集註所未備於朱子一家之學可謂有所發明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讀四書叢說卷一
  元 許謙 撰
  自天運循環至篇終為第三節
  前段言程子應運而生上接孟子
  後段言補程子而全孔曽之書


  復性圖







  隂陽五行相涵圖







  隂陽五行合下齊有非是先有隂陽後生五行古人察氣之來徃便立隂陽之名又見流行者有㣲有甚又立五行之名康節推天地自開闢至於復闔十有二萬九千六百年爲一元一元之間不過隂陽來徃而已一元有十二會則子至已會六萬四千八百年為氣之來爲陽午至亥會六萬四千八百年爲氣之徃爲隂一元十二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小而嵗月日時大而元會運世只一般今於一嵗之氣上易見冬至之日陽氣生於九泉之下至春則上至地面漸舒布夏而盛秋則収歛冬而伏藏又復起於九泉矣循環無端以嵗序則自春始爾一元亦不過如此然則元會運世嵗月日時之間各有隂陽有隂陽則有五行矣
  木神爲仁火神爲禮金神爲義水神爲智土神爲信凡言徃來開闔只是說氣然心有理爲之主氣譬如舟所以乗載神譬如柂所以運舟者也此所謂神即理之妙者也大抵說隂陽五行只是說氣而理自然在其中
  太𤣥木爲性仁金爲性義火爲性禮水爲性智土爲性信五性本於五行者如此細玩其理無不脗合鄭康成乃謂水神爲智土神爲信者非是
  天之生人理氣俱到然有此氣故理有所泊是以談者多是先說氣如中庸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是也此序卻先單說理然後言氣質又著然字反接葢要見人性本善而全皆可以爲聖賢卻被氣質有偏故受而生者不等是人皆可以學又不可不學也
  氣稟不齊大約且分四等曰清濁純駁清者智而濁者愚純粹者賢而駁雜者不肖此以四者不雜兩端極處言之若清多濁少濁多清少純多駁少駁多純少或清而駁或純而濁萬有不齊故人之資質各各不同
  聰明睿智聖人之資質聰明不專在耳目葢主於心而言也聴得精審見得明了皆是心上事睿是思通乎㣲智是知識周徧睿如物格智如知至
  禮智之智性之名睿智之智質之稱
  盡其性是知之到行之極
  天命謂君師天非能諄諄然命之也天理只在人心天下朝覲訟獄謳歌皆不之堯之子而之舜禹人心既歸即知天命歸之矣故孟子曰天與之人與之
  治者法制禁令賞善罰惡凡政事施設皆是教者躬行心得能感化而可推充者也大小學之教固在其中
  極字本義是屋棟藉以爲至高至中之喻今匝角亭子之棟最可見故曰至極之義標準之名此是聖人處天位爲父子則極於慈孝爲兄弟則極於友恭至於百度萬行一言一動無非天理之正中立此標準於上然後臣民莫不仰視爭趨興起而效之矣
  舜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命䕫曰命汝典樂教胄子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教國子弟曰百姓曰鄉萬民則司徒掌鄉學之教曰胄子曰國子弟而成均又國學之名則典學主國學之教也
  三代之隆是專指夏禹商湯武王周公之盛時是言聖人一代之興必修法度改製作亦因前代之舊而增益之至周公則大備矣
  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鄭氏註曰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小學也在西郊孔氏疏曰養老必於學者教孝悌也國老謂鄉大夫致仕者庶老謂士及庶人在官者
  大學  上庠  東序  右學  東膠
  虞   夏   殷   周
  小學  下庠  西序  左學  虞庠陳祥道曰四代之學如此而周又有辟廱成均瞽宗之名記曰天子設四學周之制也葢周之學成均居中成均以成性也又曰均其過不及則曰成均其左東序其右瞽宗此大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小學也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焉卒事遂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又曰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夫天子視學則成均也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即視先賢於西學也所謂祭於瞽宗者也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於東膠所謂食三老五更於大學者也然則商之右學在周謂之西學亦謂之瞽宗夏之東序在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葢夏學上東而下西商學上右而下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而右學東序葢與成均並建於一丘之上成均頒學政右學祀樂祖東序養老更也
  陳氏周學圖
  瞽宗 商之右學周之西學亦謂之瞽宗
  成均
  東序 夏之東序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
  朱子曰諸儒皆以養國老者爲太學養庶老者爲小學葢亦因王制之言而意之耳陳氏說其位置又與鄭氏諸儒之說不同皆無所考闕之可也
  明堂位曰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王制曰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項安世松滋縣學記曰學制之可見於書者自五帝始其名曰成均說者以成性也有虞氏即學以藏粢而命之曰庠又曰米廩自其孝養之心𤼵之也夏后氏以射造士而命之曰序以檢其行也商人以樂造士而命之曰學又曰瞽宗以成其德也學之音則校校之義則教也至於商先王所以教者備矣周人修而兼用之內即近郊並建四學虞庠在其北夏序在其東商校在其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而三學環之命之曰膠又曰辟廱郊言其地璧言其象葢假借字也侯國皆立當代之學而損其制曰泮宮凡鄉皆立虞庠州皆立夏序黨皆立商校於是四代之學達於天下矣
  項氏周學圖



  右天子之學即王宮之學諸儒之言不同
  王制諸侯天子命之教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名曰頖宮長樂陳氏曰諸侯之學小學在內大學在外故王制言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其選士由內以升於外然後以達於京故也天子之學小學居外大學居內故文王世子言凡語於郊然後於成均取爵於上尊以其選士由外以升於內然後達於朝也
  右諸侯之學即國都之學



  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注曰術當爲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老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疏曰按書傳說雲七十致仕而退老歸鄉里大夫爲父師士爲少師新穀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上老父師庶老少師漢書食貨志曰春令民畢出在壄冬則畢入於邑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斑白不提挈陳祥道禮書曰坐上老庶老於此所以教之學也坐里胥鄰長於此所以教之耕也 疏又曰六鄉舉黨六遂舉序則餘閭里以上皆有學可知鄭注州長雲序州黨之學注鄉飲酒義雲庠鄉學也此雲黨有庠是鄉之所居黨爲鄉學之庠不別立序凡六鄉之內州學以下皆爲庠六遂之內縣學以下皆爲序又曰黨有庠疑夏殷禮也
  右鄉天子之制百里爲近郊有六鄉二百里爲逺郊有六遂大國三鄉三遂次國二鄉二遂小國一鄉一遂尚書傳曰百里之國二十里之郊七十里國九里之郊五十里國三里之郊 按上註疏所言則閭里以上凡鄉州黨族遂縣鄙酇皆有學但閭里之塾爲小學餘皆大學也
  大戴禮曰王子八嵗出就外舎學小藝履小節束髮而就大學白虎通亦曰八嵗入小學十五嵗入大學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又曰嵗事已畢餘子皆入學年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 按大戴禮是王子入學嵗數書傳前說是公卿大夫元士之子入學嵗數遲速不同程子只據大戴禮酌中爲定朱子從之
  灑掃應對進退是其所行故教其節六藝非㓜少能盡行故教誦其文灑者播水於地以浥塵掃者運帚於地以拂塵也 實水於盤攘袂及肘堂上播灑室中握手灑之節也如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以箕自鄉而扱之如拚席不以鬛執箕膺擖又如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罄折拚毋有徹之類是埽之節也扱音吸   拚弗運反鬛力輒反帚也擖又作揲舌也並以涉反執箕以舌自鄉也 如先生問焉終則對如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又如長者不及毋儳言毋勦說毋雷同之類應對之節也 如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如侍坐於君子請見不請退君子欠伸運笏澤劔首還屨問日蚤莫請退可也之類進退之節也
  禮謂五禮吉禮祭天神祀地祇享人鬼之禮凡十有二凶禮喪荒弔禬恤凡五賓禮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凡八軍禮師均田役封凡五嘉禮飲食婚冠賓射饗燕脤膰賀慶凡六 樂謂六樂雲門黃帝樂大咸堯樂大㲈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大武武王樂 射謂五射白矢謂矢貫侯過見鏃白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剡注羽頭高鏃低去剡剡然襄尺謂臣與君射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謂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剡矢冉反襄者讓也御謂五御鳴和鸞和在式鸞在衡升車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逐水曲謂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過君表謂若毛詩傳雲褐纒旃以爲門間容握驅而入擊則不得入是也舞交衢謂在交道而車旋應舞節逐禽左謂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之 書謂六書象形謂日月之類象形體爲之會意謂武信之類止戈爲武人言爲信會合人意也轉注謂考老之類連類一首左右相注指事謂上下之類假借謂令長之類一字兩用諧聲謂形聲一也江河之類皆以水爲形工可爲聲 數謂九數方田以御田疇界域粟布以御交質變易衰分以御貴賤廩稅少廣以御積羃方圓商功以御工程積實均輸以御逺近勞費盈朒以御隱雜互見方程以御錯揉正圓勾股以御高深廣逺衰初危反廩力錦反羃莫狄反朒女六反
  天子元子將繼世有天下衆子將封國爲諸侯以至二字包諸侯在其中諸侯元子將繼世有國衆子將爲大夫公卿大夫元士適子皆將繼世有祿位不問賢愚皆必當學若公卿大夫元子之衆子則與凡民同擇俊秀入大學焉
  漢有秀才士之美稱也北史萬人之俊曰秀凡俊秀只是人才出衆之名
  次第言小大入學之年節目言小學之節文大學之八條目
  心得不是知得是此身體道而行理融神會契合之妙者所以著在躬行之下
  日用如飲食起居皆是彛倫只是五者之常倫性分是從天理大原頭分來底職分是現處地位君臣父子長㓜朋友隨事合當做底
  陵小山也夷平也陵夷言丘陵斜陁漸漸與地夷平教化漸廢至於無類如此
  誦傳先王之法兼大小學言之傳是傳之當時與下詔後世對說
  支者木之末流者水之末餘者食之末裔者衣之末支流餘裔卻是止把水與衣二者來比謂支分之流餘末之裔也
  規模節目以三綱八條對言則三綱爲規模八條爲節目謂八條即三綱中事也獨以八條言之則平天下爲規模上七條爲節目平天下是大學之極功然須是有上七條節節做工夫行至於極然後可以平天下
  俗儒是害於內者異端是害於外者凡非聖人之道而別立異論者皆異端此是總名虛無寂滅又是其中目之大者老氏以無爲道而其用專以清浄爲宗釋氏以萬物皆空然後見其本性而以寂滅爲期聖學止是五常人倫一切都是實事全然相反戾 權變詐也謀隂計也術數小道智數也百家各自立意持論人人不同諸子小說是也衆技隂陽卜筮醫藥種樹雜藝是也一切就功名者專以功利惑世百家衆技又以新竒詭異禍福射利之說誣民所以人皆眩瞀奔趨之不暇是故沈迷汨沒不復知仁義之歸是充塞而不能行也雜出乎其間是俗儒異端之間葢老釋二教雖皆正道然其立言高逺又無塵俗勢利之趨故被他立得根基牢若可與正道角此外則必須依傍以成說故必出乎二者之間 漢藝文志權謀家兵法也數術家天文歴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也方技家醫藥之類也此序葢用彼名而所該者或廣
  如月之晦如目之盲如氣之否如川之塞晦盲言不明否塞言不行
  反覆是輾轉愈深而不可去底意沈如物沒於水而不可浮痼如病着於身而不可愈
  戰國以來固是治少亂多然五季五十三年間五易代八易姓於時天下分裂爲十餘國爭地殺人無日無之至於弒父弒君簒攘傾奪權譎變詐無所不有人倫盡喪天理消亡自古以來未有甚於此時故曰季世
  治休美而教詳明
  表而出之章而顯之
  指歸趣向趣言其始歸言其終
  私淑者私善於人孟子不得爲孔子之徒而私善於再傳之子思朱子不得爲程子之徒而私善於三傳之李氏此私淑字最切
  
  經一章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及下逆順兩言八條目共四十三字先王立學教人之法其餘皆孔子發明之言看三在字及古之字可見
  凡言道有二意天理氣化運行不息者謂之道人由義理而行亦謂之道聖人贊易多言天之道餘經中所言皆是言人所行之道也此大學之道又非二者之謂卻是言大學中教人修爲之方爾如君子深造之以道之道
  凡言德亦有二意得天理而存於心者德也行道有得於心亦德也此明明德字就得處言則是上一意及加明明之功而有得於己然後有下一章
  人之初生稟天地之氣以爲形稟天地之理以爲性理無有不善則其性亦皆善所謂德也以其虛靈而能具萬物之理而可應萬事故謂之明德氣則有清濁純駁之不同得清者爲智得濁者爲愚純者爲賢駁者爲不肖此朱子所謂氣稟所拘及其有知又爲物慾牽引於外內有私意逐物而起此朱子所謂物慾所蔽也氣稟所拘就有生之初言之物慾所蔽就有知之後言之因此二者所得之明德竟被昬昧學者當慿開𤼵磨瑩之功變化其氣質消去其物慾使此德復明此明明德之意人之生同此理與我無異既自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亦如我之用功明其德此新民之意
  天以善理賦人而人受之存於心者爲性故性字從心生是有此心即有此理也得此性存於心其體則盡具萬物之理其用則可應天下之事故謂之德然性是單說理德是就汨在氣上處說故如此光明洞徹縱橫妙用應物無窮不可雜氣言之然不可離氣言之葢此理撘在正通氣上方能如此明若撘在物之偏塞氣上如何會具衆理應萬事是故不可離氣言之也但不可道明德是氣耳此要體認
  三句故是大學之綱領分而推之則上一句爲下兩句之總綱領下一句爲上兩句之標的明德新民雖兩事對舉而新民亦是明德中事
  知止謂知至善所在定以理言靜以心言安以身言慮以處事言得謂得其所止
  定靜安屬知慮得屬行定靜在事至之先安在事至之際慮在處事之時得在應事之後靜如不惑安如不動心朱子以不惑解不動心固若一般今且藉此分開體認二節靜是明物理各見有定向後其心自然無紛擾故曰如不惑安是事來之時素有以應之如俗語不手忙腳亂故曰如不動心看孟子論北宮黝孟施舎曾子皆是就臨應事上說此安字與朱子所言畧有不同然亦不妨通意
  試審思之
  物即事也事即物也物有形而事無跡故互舉就明德新民以己對人言故曰物五者是一事之始終故曰事
  朱子語録曰對言則事是事物是物獨言則兼事在其中如仁者不過乎物所謂物亦只是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此處上明字又與篇首上明字稍不同此謂推明明明德之道於天下下明徳字句章篇首明明德三字章句使天下之人使字體貼上明字意
  不曰欲平天下先治其國而曰明明德者是要見新民是明德中事又見新民不過人各明其德而已
  凡言必先而後固是謂欲如此必先如此既如此然後如此然而致知力行並行不悖若曰必格盡天下之物然後謂之知至心知無有不明然後可以誠意則或者終身無可行之日矣聖賢之意葢以一物之格便是吾之心知於此一理爲至及應此事便當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也須一條一節逐旋理會他日湊合將來遂全其知而足應天下之事矣
  八條目前段自下說上者明明德新民工夫後段自上說下者止至善之功效
  格物致知以知言誠意以下以行言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此本字舉身而言上該誠意正心下對家國天下厚謂家薄謂國與天下家者父子兄弟夫婦所在固所當厚國與天下皆推此以接之故當薄其勢自然如此此非是教人薄於逺正是教人厚於近也君子之學只是要明得分輕重之分既明則家厚而國薄自不容已
  章句人之所得乎天原明德之所從來虛靈不昧解明字具衆理應萬事解德字虛靈正說不昧反說作一貫看下惟虛故靈虛是體靈是用惟虛靈故不昧虛靈是體不昧是用惟虛靈不昧故能具衆理虛靈不昧是體具衆理是用惟其具衆理故能應萬事具衆理是體應萬事是用又分看惟虛靈故能具衆理惟不昧故能應萬事人之所得至萬事者也是明德正訓下三轉卻是說上明字但爲氣稟至有時而昬原其所當明然其本體至未嘗息者証其所可明下言明之之方復其初言明之之效
  氣稟是內根物慾是外染氣稟濁駁有㣲甚則物慾所染有淺深明明德是要變化氣稟消除物慾氣稟已一定物慾則日增用功者但要隨時隨事止遏物慾使不行開廓氣稟使通暢是皆開𤼵吾本有之光明所能至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即是義理極處即中必至於是是不可不及不遷是不可過
  事理當然釋善字極釋至字
  修身以上至新民之事結八條目前節工夫而上至於明徳新民三綱物格知至至所止之序結八條目後節效驗上貫知止能得五句而總於止至善之綱













  止於至善




  本末圖







  傳首章
  康誥曰周武王封弟康叔於衛而告之之書克明德言文王之能明其德也曾子引之解明德克字有力明字即上明字德字包明德字
  太甲湯孫之名湯崩太甲立不明伊尹作書以告之史官題曰太甲顧諟天之明命言湯之德也亦引之釋明明德顧諟上明字明命即明德就天付予處說謂之明命就人得之而言謂之明德
  顧諟動靜皆顧一息之頃一事之毫末放過便不是顧天之明命雖是就付與我處言然此明命即是萬物之理在裏面故於應事處才有照管不到便暗損了此明命
  帝典即堯典克明峻德史官賛堯之德亦引釋明明德峻德即明德
  第一節平說明明德第二節是明明之功學者全當法此而用功第三節言明其德以至於大此明明德之極功皆自明也雖結上文自字有力明德須是自去明之方可
  傳二章
  古人沐浴用盤盛水以杓取水澆身以杅承之茍訓誠猶今人言果能真能此一節自新即明明德之意
  日日新是接續意又日新是無間斷不己意
  第二節文公以新民爲自新之民葢民心皆有此善才善心𤼵見便是自新之機因其欲新而鼓舞之作字是前新字意新民工夫只是推充感化兩事明明德於上則感而自新又因其自新之機推其有餘而引導勸掖之則民德日新矣
  第三節周雖舊邦文王明明德而及於民政教日新初受天命
  日新一節言自新接上明明德作新民是新民工夫其命維新言新民功效第四節無所不是指言明明德新民兩事用其極言兩事皆止於至善下接至善傳
  此章釋新民而章內五新字皆非新民之新盤銘以自新言康誥以民之自新言詩以天命之新言然新民之意卻於中可見
  傳三章
  王者所居地方千里謂之王畿王者所自治王畿居天下之中四方之人環視內向皆欲歸止於其地猶事中各有至善之理人當止之也
  緝熈與敬止是文王作聖功用緝熈是接續光明謂明德常明無時止息而又敬而行之則事事得其當而止於至善也緝熈體上敬止用上言爲人君以下是曾子之意言文王止於至善者如此君臣父子交是事仁敬孝慈信是五者之則即至善也此五者人倫之大故曾子提出言之天下事無大小皆有至善所以貴於窮理而力行
  五止是曾子就文王之德之實而言使學者效之亦無不敬而止於至善也如文王之視民如傷𤼵政施仁必先於矜寡孤獨無凍餒之老罪人不孥之類止於仁也崇侯譖文王欲叛紂怒囚之羑里文王嘆曰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豈有君而可叛乎及既釋之乃率殷之叛國以事紂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止於敬也禮記言文王爲世子事王季之節及言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如欲色然止於孝也君子慈其子莫大於教之使成聖賢之德文王之子武王周公爲聖人康叔封耼季載爲賢者畢公召公亦以爲文王子則止於慈可見矣文王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平虞芮之田而歸者四十餘國又如文王伐崇三旬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又如汝墳詩言魴魚頳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則止於信可見矣
  淇澳之詩美衛武公之德也此節工夫全在切磋琢磨四字上章句謂治之有緒而益致其精治之有緒謂先切琢而後可磋磨循序而進工夫不亂益致其精謂既切琢而又須磋磨求其極至工夫不輟切磋曾子以喻學是就知上說止至善講習討論窮究事物之理自淺以至深自表以至裏直究至其極處琢磨曾子是就行上說止至善謂修行者省察克治至於私慾浄盡天理流行直至是處瑟兮以下皆以效言瑟兮僴兮曾子謂恂慄是德存於中者完赫兮喧兮曾子謂威儀是德見於外者著
  賢親樂利金先生曰賢其賢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崇其德也親其親者敬其所尊愛其所親象其賢也樂其樂者風清俗美上安下順樂其遺化也利其利者分井受廛安居樂業沐其餘澤也
  邦畿一節言物各有當止之地只平說止字綿蠻一節言知止穆穆一節言止於至善淇澳一節言明明徳止至善於戲一節言新民止至善
  章句丘隅岑蔚之處是山岑銳蓊蔚之地岑銳則網羅弓矢不可到蓊蔚則鷹隼不可及可謂知其地之善而止之
  朱子註文王之詩曰緝續熈明亦不已之意言穆穆然文王之德不已其敬如此註載見俾緝熈於純嘏曰使我得繼而明之以至於純嘏也注敬之學有緝熈於光明曰續而明之以至於光明而注此則曰緝繼續也熈光明也或問曰繼續光明自無不敬而所止者莫非善也以三詩之註例之則此熈字非指光明也乃緝之熈之是繼續之光明之也其重在敬字謂緝熈其敬而自然止至善也二詩言緝熈純嘏緝熈光明而此詩則緝熈其敬也
  精是明白之至理指五事而言㣲是五事中纎悉之事及毎事之間曲折㣲隱處
  推類盡其餘推君臣父子國人之類而知其餘有夫婦兄弟之倫推仁敬之類知其餘有夫義婦順兄友弟恭之則又推凡天下之萬物衆事亦莫不有至善之所在
  嚴密是嚴厲縝密武毅是剛武強毅曾子以恂慄釋瑟僴而朱子謂恂慄者嚴敬存乎中金先生謂所守者嚴密所養者剛毅嚴密是不粗疎武毅是不頽惰以此輾轉體認則瑟僴之義可見宣著盛大字四字兩義總解赫喧二字
  講習討論是一串說省察克治是兩節既講之又重習之復討論之言之轉密省是內自警省察是密察精詳此求已有未善也克者勝去治者平之此去其不善以從善也
  饒雙峯曰詠嘆言其詞淫佚言其義淫佚者意味溢乎言詞之外也
  傳四章
  聴訟是新民之末節治國平天下豈專在聴訟乎況齊家一條聴訟更用不着古人言語不急迫雖是解經亦偶取聖人兩句來說一事以爲例爾此章當自下看上從大畏民志起聖人言爲人上而聴斷獄訟得其平我亦與衆人無異然爲治者致民有所訟方爲之剖斷亦末矣必使民皆無可訟之事乃得其本也此語有未𤼵之意故曾子引之而續以明之其意葢曰何以使民無訟葢上之人能使無情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天下事是非自有一定爲人不肯認已之非而妄與人爭故致訟及至訟庭亦以非爲是用虛妄誕謾之辭強辯力爭以惑上聴上之人爲其所誑而亂事之真是非則人無所忌憚訴訟者紛然而起無實之言既不行則無訟矣又言何以使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必大有以畏服民之心志然後可然此句猶是歇後語不曾說破何以使民志服是使讀者自思其實德明辨可服人心此謂知本一句只是結聴訟之本不是結凡新民之本詳讀可見
  聴訟是新民一端新民末也然須有其本本即明明徳也我之德既明則自能服民志而不敢盡其無實之言凡人爭訟必有一直一曲只是爲聴訟者可欺雖理屈者也敢來爭若聴訟者徳既明則人自不敢欺人既不可欺其上則不敢爲惡不敢飾非而民德亦新自然無訟可聴如虞芮爭田不敢履文王之庭是文王之德大畏民志自然無訟
  傳五章
  此謂知本饒雙峯雲知本只是物格二字之誤知字彷彿與物字相類本是從木亦是格字偏旁此說亦有意思若如此則兩句總是格物致知章語句爾不必作衍文
  大學在禮記中其次第錯亂不齊程子曾正之而未盡朱子重正之而爲經傳其餘傳與經相合皆有條理惟格物致知無傳而大學工夫始於格物若無傳則格物無用功之方朱子取程子之意爲格物致知傳致知格物是推極我之心知在窮究事物之理只是一意但在我在物不同耳所以只作一傳不分爲二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是先解致知即是格物一事見在字意明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推知與理之原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是言氣稟拘物慾蔽者不可不致格大學始教是言大學教人以格物致知爲始是大學用功起頭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此正是格物用功處但只把致格兩事統說在裏推極我之心知在窮究事物之理格物之理所以推致我之心知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是言格物本是逐一件窮究格來格去忽然貫通如知事人之理便知事鬼之理知生之理便知死之道又如曾子聞一貫之說便說出忠恕來葢事雖萬殊理只是一曉理之在此事如此便可曉理之在彼事亦如此到此須有融會貫通脫然無礙如氷消雪釋怡然渙然處格物工夫至此方極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是言格物於一事之中須推得到底透徹全無疑礙方是然後又去格一物不可於一事之中做半節工夫了便且住譬如看文字且於一章中窮究其訓詁辭語㫖意隱㣲處無不洞曉瞭然後看第二章此是一物中表裏精粗無不到事事如此詳細是衆物表裏精粗無不到天下事物至多固不可件件窮格但格得物多後不揀見甚麽物來只把這道理格將去自然貫通文公曾把破竹譬喻大意謂初破時逐節破數節之後一節節開去更無凝滯此喻最切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全體即前具衆理大用即前應萬事程先生教人格物有三事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文公取在格物致知或問中然三事又當以讀書爲先
  表裏精粗事事皆有且如子之事親其道當孝此是表如孝經一書之中有許多節目又諸書言孝節目不一此是裏粗是節目中之所當然謂其間事爲禮節也精是節目中之所以然謂事爲禮節中之至理也
  此章須兼看或問
  傳六章
  誠意只是着實爲善着實去惡自欺是誠意之反毋自欺是誠意工夫二如是誠意之實自慊是自欺之反而誠意之效慎獨是誠意地頭
  欺慊皆言自是意之誠不誠皆自爲之自欺者適害己不自慊者徒爲人曾子以毋字禁之使人凜然一知所戒又以二如字表之使人知所趨
  惡惡臭好好色人人皆實有此心非僞也二如字曉學者當實爲善去惡若惡惡臭好好色之爲也此二句作兩層看
  前慎獨以心言後慎獨兼所處言
  潤身體胖含修身意
  此章第一節誠意正義二節誠意之反三節惡誠中形外四節善誠中形外
  誠意是致知以後事故章句曰知爲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
  茍且是去惡不決徇外是爲善非爲己也
  章句於經雲意者心之所𤼵𤼵如言初動處又於慎獨雲審其幾幾亦是初動處此固言心纔動便要實然心以體統言意即是心發而應事處初動固要誠應事至於終亦要誠若只是初𤼵人未知時要誠及至事形之後卻不必誠可乎慎獨而謂之審其幾者是一動便須誠其實直至事之終首尾皆誠不然則𤼵已形見了此時於工夫卻何所屬又不可入正心之目也下文言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則是著於事爲明矣而亦曰慎獨又十目手所視指及潤身體胖皆歸之誠意則意字相關前後始終可謂分曉
  銷沮閉藏銷沮出於無心閉藏卻是用意大凡爲惡亦是有此氣充此惡念行出此小人平時可謂張主爲是他已曉得惡不可爲故見君子之專爲善者一時慚愧前張主之氣銷沮自不可留於是暫爲善以閉藏不善厭鄭氏讀爲黶注閉藏貌朱子加銷沮字是閉藏之原若不銷沮則不肯閉藏也陸氏有烏斬烏簟兩音說文歐減反釋曰中黒也正是暗晦意思今宜讀從烏斬
  用力之始言致知用力之終言誠意序不可亂謂致知然後誠意功不可闕謂致知又不可不誠意
  傳七章
  有字當重讀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者是人不可免者但不可有之於心若一事有之於心則應他事皆不合理即是心不得其正
  集義心不可有一物外面酬酢萬變都只是隨分限應去都不關自家心事纔繫於物心便爲其所動所以繫於物者有三或是事未來而自家先有這箇期待底心或事已應過去了又卻長留在胷中不能忘或正應事時意有偏重這都是爲物繫縛愚按朱子說此三箇有所可謂推明詳盡子莫執中事未來之有所也莊周縁督應事際之有所也顔子不遷怒事過後不有所也
  事未來不可有意事已徃不可留心
  忿懥四者情也中庸言喜怒哀樂禮運言喜怒哀懼愛惡欲皆是情之名聖賢隨事提出告人所以不同
  前言心不正是心雖在所應事上而情之用不當或以怒應當喜者或以樂應當哀者後言心不在是心不在所應事上謂身心全不相關所以前節便要察後節便當敬
  雙峯謂心不正以義理言心不在以知覺言
  大率忿恐好憂四字稍輕下四字尤重此章兩節說正心正心後節說修身
  四者心之用固人所不能無專是有所二字爲重事來感此心隨其輕重大小以理應之而適於中事既徃則此心便消釋如此則不是有所事來動此心被他著得重則應之亦重如忿至於懥恐至於懼好至於樂憂至於患此是有所或固滯於心而以忿懥應當喜者以好樂應當憂者亦是有所葢四者便是喜怒哀樂但喜怒哀樂是平說此稍不同忿懥怒也但忿是怒之暴懥而怒而有恚結意好樂則喜與樂也但好樂字有力而近於欲恐懼憂患皆哀之類也但恐而至懼憂而至患皆有過當意金先生謂此四者重累其辭即是情之勝而滯之深也朱子用欲動情勝字葢欲動是事來之初情勝是應事之際若此事已徃情猶留滯移以應他事而不當亦情勝也
  葢意誠以下言誠意然後能正心然或以下言既誠意又須正心
  傳八章
  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本十事以其意思相似作五句親愛畏敬哀矜是好上事敖惰賤惡是惡上事此十事亦日用常行必不可去者但不可偏一偏則非好惡之正
  金先生曰敖惰只是常情之所忽如卑㓜婢妾之類若一向偏而忽之則亦有不知其善之𡚁又曰前四事是心上失故在正心章此五事在事上失故在修身章
  誠意章正言工夫又反復言其𡚁正心修身兩章皆是反說其病𦂳要工夫即在誠意既誠則所行都是善是善一邊事但恐遇事時又有未盡善又要逐節關防
  傳九章
  孝弟慈三字是自修身上說來以求齊家之原人自能盡孝弟慈之道推之治國便是事君事長使衆之道
  保赤子是父母愛子之心如保者是言君養民亦當如父母之保赤子赤子不能言父母保之雖不中不逺況民之能言而意易曉者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雖不中民之心亦不逺矣前言孝弟慈而此獨就慈上言者葢治國是上之撫下故專就愛民處說
  仁讓必一家方能一國化貪戾只一人便能一國亂至於僨事又只在人之一言以此見爲善難爲惡易不可忽如此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一句只就桀紂上說桀紂雖惡其出令亦未嘗不善只是民不從而從其好
  藏乎身不恕是存乎身者無可推之道
  孝弟慈而爲事君事長使衆之道是善底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仁讓貪戾而國皆從是善惡兩端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繼一家仁讓一國仁讓而言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繼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而言
  宜其家人詩中本言女子能宜家曾子引此以明學者德化行於閨門之內而使女子能宜家進一層說第三引詩而言父子兄弟足法亦是我之威儀全無差忒誠心德化感格上下而父子兄弟之慈孝友恭皆可爲天下法然後民法之也
  三引詩自內以至外婦人女子最難於化而夫婦之間常人之情最易失於動不以正化能行於閨門則德盛矣故引詩言夫婦爲首而兄弟次之總一家言者又次之
  治國平天下一曰感化一曰推充已有德人感而化於善者上也推此道而充廣者次之然人不能盡化而所觀感者亦未必盡天下之事故須有禮樂政教使人有可效之法是以大學中皆具此二義此章章首至成教於國是化三所以是推保赤子是就慈所以使衆一條上說是推仁讓一節是化帥天下一節是化有諸已無諸已是推三引詩是化
  傳十章
  此章分作四節看自章首至失衆則失國爲一節自是故君子先慎乎徳至不善則失之爲一節自楚書至驕泰以失之爲一節自生財有大道至篇終爲一節四節中又分爲小段看
  第一節專反覆言絜矩分五段
  第一段老老㓜㓜恤孤是直從齊家上說來即前章孝弟慈也老老長長恤孤是上之人能盡此則足以感於下興孝弟不倍是下民觀其上而化之好善惡惡人心所同故上之人盡孝弟慈而民便興起可見人同有此明德而易化矣則上之人凡所好惡民無不同者然天下之大兆民之衆須有規矩制度使各守其分以遂其孝弟不倍之心而不拂其好惡之情然後可不然則上下無節不能均平齊一也是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品量位置以爲之限則天下無不平矣故有絜矩之道上三句是化絜矩是推
  九章言孝弟慈十章亦言孝弟慈九章是推充是正說孝弟慈者修身也所以齊其家推而治國者也十章是感化是𤼵凡說上之人孝弟慈下之人便能如此則是凡上之人所欲得者下之人皆所同欲既爲人上而境內匹夫匹婦不獲自盡則無以成治平之功然而地大民衆必有規矩法制然後可以周徧而公平故須度義以處之故曰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平天下之道在絜矩絜矩之原在識其端而推己耳所推者只是好惡兩面在上者己之好惡無不得則使人人各得其好惡至於大小高下厚薄則隨人所當得之分
  矩以器言即木匠之曲尺也以義言則方也總言則用曲尺以度方絜矩只是度義兩字
  第二段專釋絜矩之義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自守所當得之分不侵越出外上之人如此則下民化之亦循其矩而不敢侵其外也
  且如君十卿祿爲君者但於十分之外多有所取若不損百官便是損於民我所得既多他所得必少此即是不能絜矩凡事皆是如此
  第三段言上之人能如愛子之道愛其民則下民愛其上如愛父母然愛民之道不過順其好惡之心而已大約言之民所好者飽煖安樂所惡者飢寒勞苦使民常得其所好而不以所惡之事加之則愛民之道也
  此段言能絜矩之效
  第四段南山詩家父所作其首章曰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斬何用不監赫赫顯盛也師太師三公惔燔也談言也卒盡也斬絶也監視也上兩句興兼比體下六句賦體言截然高大之南山維見其石之巖巖然比赫赫然尹氏居太師之位乃下民之所瞻望者今乃暴虐無道下民憂之其心如火焚惔憂之極而不敢安處也甚而至於不敢相戲言語可謂極矣如此則國家既已終至斬絶汝何不監視之乎此家父知下民困於尹氏之虐而爲此詩也大學只引上四句則下四句意亦在其中凡引詩書皆是斷章取義此處卻當兼下文㸔方見分明言爲人上者赫然如此則當謹絜矩之道不可稍有所偏偏則爲天下僇此段言不能絜矩之害
  第五段引文王詩言殷家未失衆之時則能配上帝既失衆之後則不能配上帝矣當監視之而知天之大命不易得也命之易即喪師而不配上帝也下得衆言未喪師失衆言喪師也
  此段結上文兩段得衆得國結能絜矩之效失衆失國結不能絜矩之害
  第二節言爲人上者明德爲本而財用爲末財固是國家所必用而不可無者但當修德爲本絜矩而取於民有制中分五段
  第一段君子先慎乎德至此有用言德明而人服有土而有財
  第二段德者本也至施奪言當修德而絜矩取民財有制
  第三段財聚財散兩句財聚民散言不能絜矩取於民無制之害財散民聚言能絜矩取於民有制之利散財不是要上之人把財與人只是取其當得者而不過葢土地所生年年只有許多數目上取之多則在下少
  第四段言悖貨悖四句又以言之出入比貨出入不能絜矩取於民無制之害
  第五段引書以結之與前文王詩相應
  第三節言用人葢治天下之要專在於用善人故也中分七段
  第一段引楚書楚王孫圉聘於晉趙簡子問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爲寳也幾何曰未嘗爲寳楚之所寳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通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於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恫於楚國曾子取其意而言金玉不當寳惟當寳善人
  第二段語見檀弓葢重耳出亡在外而有父喪秦穆公使人弔之意欲使之爭國而舅犯之言如此大學引之其意若曰豈惟不寳金玉至於國家之利亦非所寳而惟寳人也
  此兩段承上內德外財之意而起下用善人之說
  第三段引秦誓專言爲政者好惡之公私此段又當分作兩截看尚亦有利哉以上是一截以下是一截毎截當段作三人
  休休中心樂易之意有一個臣其心誠一樂易而能容物者此以在上爲政者言有技以才言彥聖以德言上面斷斷休休之人見下有才有德者則能舉用而容之便可興國家而利及子孫衆民此一截言能絜矩而以公心好人下截人之有技上自然含斷斷休休之反之意謂有一個臣其心僞雜傾躁而不能容物者見有才者妬之有德者阻之使不得進既不能容引善人則惡人進以敗其國家而不能保子孫衆民此一截言不能絜矩而以私心惡人
  第四段言能絜矩而惡惡得其正所謂放流則放流上文媢嫉蔽賢之人朝廷之上惡人既去則善人方得通下又以仁人總結之言能絜矩者也第五段言絜矩而薦賢當速退不肖當逺
  第六段言不能絜矩而好惡之反
  第七段以得失結之忠信善人也驕泰惡人也忠信則能絜矩者也驕泰則不能絜矩者也此節雖主用人言然爲君者自忠信則能用忠信之人其原又在上
  章句謂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葢第一得失以人言之第二得失以事言之第三得失就心上言至上之人心不善則事皆不善而失之故曰語益切一能絜矩不能絜矩之得失二尚德尚財之得失三用善人用惡人之得失大率絜矩則得之不絜矩則失之
  第四節言生財之道前節但言內德而外財此節直言生財之方而生財當用君子不可用小人總上兩節之意中分五段
  第一段正言生財之方呂氏解極明白切當而朱子謂務本節用尤爲精密生衆爲疾務本也食寡用舒節用也
  第二段言仁者外末不仁者內末即前節內德外財之意
  第三段言內本外末之效絜矩章本多是推意此段卻是化
  第四段言上之人當絜矩不可侵下之利雖養雞豚之小利尚不可與民爭而況爲君者專事聚斂以虐民乎
  以利爲利快目前之意而爲禍深以義爲利不過儉目前之用而福自逺
  伐氷之家章句謂卿大夫以上喪祭用氷者也周禮天官凌人祭禮共氷鑑大喪共夷盤氷共音恭鑑古監反甕大口者春祭時用鑑盛氷而致祭物於其中以禦溫熱之氣防其味之變也夷屍也夷盤廣八尺長一丈二尺深三尺實氷其中而以屍床置其上所以寒人死之屍也
  此段言君子能絜矩而生財之利
  第五段又言有天下者當用善人若用惡人至於天災見於上人害生於下國勢將崩此時雖有聖賢欲來扶持亦不可爲再三戒用人之詳也天災日食星變水旱蝗疫皆是人害如民心怨叛冦賊姦宄兵戈變亂皆是
  此段言小人不能絜矩而生財之害
  此章大意治天下在乎絜矩而絜矩於用人取財處爲要然得失之幾全在忠信驕泰上發於心者忠接於物者信則事皆務實好善惡惡皆得其正而能盡絜矩之道存於心者務驕行之以侈肆必不得絜矩則逺正人而讒諂聚斂之人進矣故忠信驕泰治亂之原也











  讀四書叢說卷一
<經部,四書類,讀四書叢說>



  欽定四庫全書
  讀四書叢說卷二
  元 許謙 撰
  讀中庸叢說
  序
  中庸專言道故起首便言道學道統道學主於學兼上下言之道統主於行獨以有位者言之至孔子之生他無聖人在位則道統自在孔子凡言統者學亦在其中學字固可包統字
  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此是言堯舜以前夫子翼大易始於伏羲今之言聖人者必自伏羲始然自開闢生物以來只有首出庶物之聖人與天同道而立乎其位者但前聖所未道故不知其名此但言上古聖神葢混言之又不知大學章句序專以伏羲爲始否也
  聖人大率有兩等有自然之聖生知安行所謂性者也有學而成之聖積而至於大而化之所謂反之者也此不言聖人而言聖神是指性之自然神明不測之聖也此言上古創始有位道與天合之聖人言動皆可爲天下法則者爲道統之始下此皆是接傳其統者
  繼立二字不要重看天道流行無物不在衆人所不能知惟神聖自然與天合而言動皆可為萬世標準非是有意繼續天道特爲人而立法也
  論語堯曰咨爾舜至天祿永終王文憲以爲舜典脫典當在舜讓於德弗嗣之下此正傳心之要也
  理與氣合而生人心爲一身之主宰又理氣之會而能知覺者也人心𤼵於氣如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是也然此亦是人身之所必有但有發之正不正爾非全不善故但云危謂易流入於不善而沒其善也道心𤼵於理如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是也亦存乎氣之中爲人心之危者晦之故㣲而難見心只是一於心上加人字道字看便見不同若只順讀人心道心字卻似有二心矣謂之道則是天理之公謂之人則是我身之私雖我身之私亦非全是不善因身之所欲者𤼵而正即合乎道而爲道心之用矣如鄉黨所言飲食衣服之類皆人心之𤼵在聖人則全是道心君子於毎事皆合乎理義則亦無非道心也大抵人心可善可惡道心全善而無惡
  朱子書傳曰心者人所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𤼵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𤼵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難公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㣲惟能精以察之而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而純乎義理之正道心常爲之主而人心聴命焉則危者安㣲者著動靜雲爲自無過不及之差而信能執其中矣 大㫖皆同而傳注與作文之體自不同故此語尤簡潔易看
  人心是所欲爲之事道心是發應事之理人心聴命於道心只是事皆順理耳危者既安則便是道
  㣲只是隠㣲之意故難見今添妙字是貼襯㣲字不必重看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是察人心道心之間要察到疑似纎毫之際此言心是指動處當時告大禹故言如此若學者則用格物致知之功辨別衆理明至善審然後可精其動處也
  私字就形氣上來蓋既見此形氣而成人則此人爲一人之私故必欲得於外以濟乎已所以易流於欲下當與公字對卻用正字者謂性命之正則是得之於天者固與天地人物同言正則公意自在其中而正字於已切
  繼徃聖開來學此學字應前道學字前道學是總包上古以來相傳者此學字是夫子教後人者言繼徃聖是明夫子教人亦是述上古聖聖相傳者耳則子思所憂者豈專指夫子之教哉
  更迭交互推演紬繹
  切言深要詳言周備憂深爲道之不明也故言之深而要慮逺恐久而復失也故說之周而備
  天命即道也能率性即道心也擇善者察之精也固執者守之一也時中即中也惟君子爲能執之也
  綱維言道體之大藴奧言節目之詳及精密隱㣲之理明言綱維盡言藴奧
  孟子推明此書謂見之行事及著七篇
  上言異端下言老佛是異端至多楊朱墨翟許行之徒以及諸子百家各立門戶議論不合聖道者皆是
  爲其彌近理所以大亂真葢其說宏逺幽㣲陳說道德指明心性或有類乎吾道之言故爲所亂非如百家之淺近易見也然而道德非聖賢所言之道德心性非聖賢所指之心性固亦不難辨也倘無中庸之書則吾道反晦而不明學者莫知所從又焉得辨之乎
  裳之要衣之領皆是總會處
  章句輯畧或問三書既備然後中庸之書如支體之分骨節之解而脈絡卻相貫穿通透中庸一書分爲四大章如第一章十二章二十一章皆言其畧而餘章繼其後者皆詳言之三十三章又一章之詳者詳畧謂此鉅謂綱維細謂藴奧諸說同異以下專言或問
  中庸
  中庸大學二書與論孟二書不同論孟或聖賢自立言教人或隨問而答或記聖賢出處動靜日用皆是一條一件各見意趣學庸皆成片文字首尾備具故讀者尤難然二書規模又有不同大學是言學中庸是言道大學綱目相維經傳明整猶可尋求中庸贊道之極有就天言者有就聖人言者有就學者言者廣大精㣲開闔變化高下兼包鉅細畢舉故尤不易窮究
  中庸德行之至極夫子嘗言之故子思取以名篇
  解題
  偏則不在中而在一邊倚則斜迤而不正過是越過於中不及是未至於中不偏不倚是䜿說中字指未𤼵之體而言無過不及是橫說中字指已𤼵之用而言此皆是反說以四旁影出中字平如地之平而無杌隉危處常者一定之理無詭異又常久而不可變易惟其平正便可長久竒異險怪便不可長久平橫說常䜿說此字正解庸字總而言之惟中故可庸中而又須可庸乃中庸之道
  程子謂不偏之謂中固兼舉動靜朱子不偏不倚則專指未𤼵者譬如置物不偏者在四方之正中不畧近東西南北之一邊不倚者非傾倚於一邊而不正以心體而言不偏者渾然中正而無頗不倚者不著於喜怒哀樂之一事雖皆指未𤼵而言然自有兩意不偏指其性之本然不倚指其用之未𤼵
  常字該前後自前而言則常定而無異自後而言則常久而不易
  不偏不倚兩句是中庸之訓詁正道定理兩句是釋中庸之義
  始言一理者首章是也約而言之首三句是也又約而言之天命之謂性一句是也末合爲一理末章是也約而言之不顯惟德以下是也究其極言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二語是也
  首章
  首三句言性道教之名義總人物言之而主於人率性之謂道一句該上句而貫下句故篇中皆是說道而性教在其中葢氣化流行不息者天之道也是理也人得天道之流行者爲性當順此而行者人之道也所謂率性也亦是理也然率性惟聖人爲能之聖人之治己則盡己之性接人用物則盡人物之性以衆人當率之而不能以失其生之本故以己之安行者品節之以爲教使各知治己接人用物之道處之既各得其宜則人與物莫不各得遂其性矣則雖開說名義而未嘗不貫而爲一也自道也者至篇終皆是明人當行之道而教其進之之方也
  首三句是總說人物第三句修道固是人上意思多然聖人修處亦和物都修了物雖不可教是教人處物之道如春田不圍澤不殺胎不妖夭草木黃落斧斤入山林魚不滿尺不粥之類皆是順物之性而成就之不逆生意之意如馬絡頭牛穿鼻亦是也妖於老反夭烏老反
  性即理也在天地事物間爲理天賦於人物爲命人物得之以生爲性只是一物所爲地頭不同故其名不同
  理存於心故不可須臾離不可者有贊其不能離之之意有戒其勿離之之意
  不睹不聞己之不睹不聞也獨者人之不睹不聞也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與莫見乎隱莫顯乎㣲對說此言其定體如此戒慎恐懼與慎獨對說此言修之之方前一節是操存即致中之事後一節是省察即致和之事
  戒懼不睹不聞謂但於不接物不當思慮時常敬以存其心究其極則至於無所睹聞之際亦當戒懼工夫至此而極密非謂至於不睹不聞時用工夫尋常只恁悠悠過故章句謂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玩常字雖字亦字可見葢戒懼慎獨兩事包括定心之動靜故凡非有所主之思慮及接物時皆在戒懼界限裏如此看然後與不可須臾離一句意脈相接續
  經中於不睹上用戒慎字不聞上用恐懼字雖是分說其實合說葢不睹不聞只是無聲色無可見聞處非有兩端故章句總用敬畏字以敬字體戒慎畏字體恐懼下又總言雖不見聞亦不敢忽只是兼舉互見今且先當分戒懼與慎獨兩項界限葢慎獨是就裏面說出戒懼是就外面說入但起念頭處便是慎獨境界無所思而有所睹聞自外來者皆屬戒懼境界獨是心欲應事見聞是事來動心界限亦甚分曉不睹不聞是就極處說章句常存字雖字亦字皆是補貼起此意葢心意不動之時自有睹聞至於無所睹聞皆當敬畏然至於不睹不聞之地則敬畏之工夫尤難但用意則屬已𤼵矣愚嘗妄爲之說曰當此之時此心當無物而有主然又要看得真會得活若着箇物字主字而欲無之有之則又大不可矣以此體於心而實㑹之久當自見言愈多則愈爲病矣
  或問戒慎恐懼工夫如此與不思善惡及致虛靜篤之說何以異曰氷炭不相入也彼學專務於靜吾道動靜不違彼以靜定爲功惟恐物來動心故一切截斷然後有覺聖人之學事來即應事去則靜應事時既無不敬至無所睹聞時亦敬以存之自然虛靜惟虛靜故愈靈明而𤼵以應事無不當雖無睹聞若有當思固思之無害但所思者正爾非以靜爲功而置心如牆壁也
  諸書不曾言戒懼工夫惟中庸言之葢子思自性上說來學者欲體道以全性若無此工夫則心未𤼵時可在道之外邪
  天者理之所出心者理之所存心知即理動理動即天知故有萌於心則著見明顯莫大乎此豈必待人知之乎
  中庸慎獨兼大學兩慎獨意大學慎獨是誠意地頭故先專主於心而後乃兼於身中庸前既言戒懼工夫故慎獨兼外說章句謂隱是暗處又曰幽暗之中此兼內外言之細事非是小事是事之未著者二者皆是人所未見聞者亦即是毋自欺之意
  致中和是戒懼慎獨推行積累至乎極處則有天地位萬物育效驗
  致中是逼向裏極底致和是推向外盡頭
  位育以有位者言之固易曉若以無位者言之則一身一家皆各有天地萬物以一身言若心正氣順則自然睟面盎背動容周旋中禮是位育也以一家言以孝感而父母安以慈化而子孫順以弟友接而兄弟和以敬處而夫婦正以寛御而奴僕盡其職及一家之事莫不當理皆位育也但不如有位者所感大而全爾
  此章首言性道教之義次又言性情之則而兩節止是戒懼慎獨兩端致則極乎此二者也致中是戒懼而守其未𤼵之大本所以養天命之性致和是慎獨而精其中節之達道所以全率性之道前後只是性道兩句工夫而教在其中其用功處只有戒慎恐懼慎致六字而已
  此書以中庸名篇而第一章乃無中庸字未𤼵之中非中庸之謂也葢率性之謂道一句即中庸也此句總言人物是說自然能如此者在人則惟聖人能之是中庸也若衆人則教之使率其性期至於中庸也
  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葢人物之生雖皆出於天理而氣有通塞之不同則隨所遇有生人物之異氣通者爲人而得人之理氣塞者爲物亦得物之理雖曰有理然後有氣然生物之時其氣至而後理有所寓氣是載理之具也故章句先言氣以成形後言理亦賦焉
  天生人物是氣也而理即在其中理主乎氣氣載乎理二者未嘗可離故本文天命之性雖專言理而章句必須兼氣說若不言氣以成形一句則理著在何處安有所謂人物葢言氣則有善有惡言理則全善無惡故子思專舉理以曉人謂此理具於心者謂之性即道心也率者循此而已修者品節此而已學者學此而已自可欲之善進而至於大而全化之全此而已章句雲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是總說卻分言氣以成形理亦賦焉兩句下猶命令也一句獨接理亦賦焉說於是人物之生以下卻是專說理以釋性字葢若不兼氣來說則教字說不去既全是理則人無不善又何須教
  動靜開闢徃來屈伸只是兩端而已故古之聖人定隂陽之名然消必不能遽長暑必不能遽寒皆有其漸故又定五行之名五行之名既立則見得造化或相生以循環或相制以成物錯綜交互其用無窮矣然而隂陽生五行而五行又各具隂陽亦不可指其先後也
  原人物之生各得所賦之理爲健順五常之德葢健是陽之德順是隂之德五常是五行之德七者亦皆因氣而有此德人物雖皆有只是人全具而物得其偏如馬健而不順牛順而不健虎狼父子有仁蜂蟻君臣有義而無他德之類
  健者陽之德順者隂之德五常者五行之德然此健順不是言乾健坤順就造化上說此是就人物上言其性自具此七者
  性中只有五常而此加健順是本上文隂陽而言也五常固已具健順之理分而言之仁禮爲陽爲健義智爲隂爲順信則沖和而兼健順也錯而言之則五常各有健順義斷智明非健乎仁不忍而用主於愛禮分定而節不可踰非順乎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謂順理之自然者行之即是道率字不是工夫只是順說葢中庸首三句且只說性道教三者之名義及聖人品節爲教之後下面方說學者工夫
  品節是品量節約
  氣稟或異應上氣以成形說此其所以聖人立教也人物所當行者固人物各率性之道然唯聖人能盡己之性而盡人物之性故可品節之以己之所能者使人能之以物之所當然者使人用之
  人之所以爲人一句代天命之謂性一句葢言性則人物之所共者此段言人只就人性上說中庸是教人全性之書故也人全其性亦只是盡爲人之道而已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章句前面皆言理言性到此乃言體字葢理性無形恐難體認此則就實處言之包下心氣二字父母之於子同體而分形天地乃吾之大父母吾之身本大父母之遺體惟其一體也故吾心可感天地之心吾氣可感天地之氣而其效驗如此但致和主於行事中節而言不但在我身之氣順萬物便能育也與上心正即能感天地之心意頗不盡同此言當細體認葢萬物育不專在黙然感應須要所以處物之道施於政事者得其宜則是事雖在外乃我在內之氣得以達之須著如此一轉看
  兩箇一體字意不同
  二章
  語録君子而時中與易傳中重於正正者未必中之意同如君子而時中則是中無不正若君子有時而不中即正未必中此說極好比並體認
  小人反中庸小人而無忌憚也平時既有小人之心而臨事爲惡又無所忌憚縱意而行反字是用力字謂他故意反中庸之道行之葢此小人非但是愚者而已
  章句曰隨時以處中又曰中隨時而在此隨時字含兩意謂君子毎應事之時各隨其事以處乎中是一日之間事事皆處乎中也又同此一事今日應之如此爲中他日應之乃如彼爲中是一事各於時宜不同者處乎中也
  章句二又字是眼目
  章句上既言隨時處中矣下卻言戒謹恐懼而無時不中時中當是慎獨事而言如此事有可疑今詳朱子意葢言本文但言君子中庸未見有專指用處且安有無體之用故復如前解題而全舉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是則所謂君子中庸者體用兼全動靜一貫者也故下文先言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以德字貼襯在君子字上其下卻雲戒謹恐懼而無時不中戒懼是言平日存中之體應上德字而無時不中則𤼵處皆中庸矣君子而時中時字當用力看便見意中庸二字凡七章見餘六章皆與此不同故於此章全解次章則曰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是從用上說以三章爲例則後章從可知八章又曰行之無過不及二十七章曰不使過不及可見與此君子中庸一語不可同論
  三章
  論語言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此章上無德字下有能字此能字即所謂德也但論語言中庸之德此章言中庸之道
  四章
  道不行不明非是人不行之不明之是言道自不行於天下不明於天下謂大道窒而晦也
  知賢者之過當作兩層意看大率道者極乎中而已兩道字便是中所謂過者過乎中也稟氣清而淳者則爲聖人知之至行之及自合乎中稟偏於清者則爲知知者惟務於知既不以行爲事則所知愈至高逺而過中矣稟偏於淳者則爲賢賢者惟篤於行既不求知其至則所行必至激切而過中矣此止就正理上看若知者如老釋之空寂賢者如沮溺之道逺又如下索隱行怪之類是又非正道而過於中者須作兩意看方盡得知賢過中之義愚不肖之不及只是一般
  道不行者知之過與不及道不明者行之過與不及是固然矣然下乃結之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是又總於知葢二者皆欠真知爾若真知理義之極至則賢者固無過知者亦必篤於行不徒知之而已矣
  不足知不足行正言知賢者之心葢是他心惟通這一路更不管那一路
  五章
  前章主於知此章主於行葢知然後能行既知之又須能行故此二章𤼵明次第如此
  金先生曰第二章以來小人反中庸民鮮中庸之久賢智過中庸愚不肖不及中庸總嘆曰道其不行矣夫故自六章以後開示擇道中庸之方在知仁勇三達德
  六章
  好問是有疑而問於下如臣如民下至芻蕘無不詢之察邇言是於所問而對者及下人之言凡達於上者雖淺近必詳察其理古者民俗歌謠必採之以觀民風亦察邇言之類
  舜固聰明睿知而不自用故好問察邇擇善而用其中此所以愈成知之大聖德固是如此然或有見聞所不及必須問而知者民事幽隱因芻蕘之言而聞者則亦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善用中故必兼此兩意看
  執兩端而用中謂衆人所言於此一事雖同於善然卻有處之厚薄不同卻將已之權度在心者度而取其中或在厚或在薄必合於此事之宜者而行之
  章句廣大謂隱惡而不宣光明謂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善而不匿不言惡者掩覆涵容足見其量之廣大言善者播告𤼵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足見其心之光明
  權度精切舜本然之知也又好問察邇欲周天下之細故也此其所以爲知之大也與
  七章
  其義在於不能期月守中庸以起下章之能守意不在罟擭陷穽以不知意承上章之知以不能守中庸起下章之能守
  八章
  擇字兼知行惟知之明乃能擇既擇即見之行事所以下面即說守不再說行擇是當應事之時守是事過之後常守在復遇此事又如此應皆合中庸服膺是守也弗失又覆說守之固也
  舜知是全體之知顔仁是毎事之仁凡已擇乎中庸者固仁矣而應天下之事猶擇之未全也毎得一善則服膺弗失守之者固日新其德則漸可全也三月不違可見此意
  人之於道不過知行兩事耳知者智也行者仁也四章既言道之不行不明然所謂愚不肖者固易見不足論惟智者知之過而不務行賢者行之過而不求知所以至於中庸者鮮賢者之過如栁下惠之和伯夷之清未及孔子之時智者之過如曾晳之言高而行不掩者近之矣故六章言舜之智而謂隱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善執兩端用中是行之意重此舜不專於智而道行矣八章言顔子之仁而曰擇乎中庸是知之意重此顔子不專於行而道所以明矣
  九章
  七章能擇中庸而不能守是知其理而未行至此章能爲三者而不能中庸是能行所難而知未至者故此二章處於知仁之後而下接言勇之前葢謂知仁皆當勇也
  七八九章皆言中庸而意不同上兩擇乎中庸毎事上言中庸不可能全體上言
  義精是知之極仁熟是行之裕是就應此事之前說無一毫之私是就應此事時說件件如此則全乎中庸矣
  十章
  子思引夫子告子路當強之目以合舜知顔淵仁爲三達德之事非子路之所已能者
  子路好勇是子路生質本剛事皆勇爲至此葢亦未知勇之所當務者故以爲問
  南方之強雖君子之強然亦未是中庸是不及於強者北方是過於強者君子則爲後四者之強上君子字輕下君子字重
  君子之道中而止南方之強不及中北方之強過於中固皆未至然上言君子居之則比強者居之者爲勝之矣不及者勉強至中頗易過者矯揉至中尤難兩君子字雖不同然言君子四強哉終是接著君子說
  南陽方北隂方陽舒散而隂収斂舒散便和柔収斂便剛勁此葢大約言風氣之偏則風俗隨異其實南人豈盡柔弱亦有剛勁者北人豈盡剛勁亦有柔弱者然寛柔以教不報無道是言柔之甚而善者衽金革死而不厭是言剛之甚而過者
  章內兩而強不同前是汝之所當強者後而字是承上句虛字說君子亦不同君子居之輕如善人長者之類故君子重是全德之人
  四強哉矯上兩節言守身應事之常下兩節言出處至極之變下兩節雖尤難然上兩節常貫在其中國有道必出而仕人於未達其所守者正而堅既達之後接物廣應變多或有易其守者國無道固不可出能守之至死畧不易其志如夷齊餓死而無怨者方是強之至君子或出或處必當合於中庸者如此
  四強哉矯雖是勇而合中庸之體段而不流不倚不變正是立則防𡚁以教學者處
  有道無道只言國之治亂有道乃可仕之時無道無可出之理君子之出也固當合乎中庸然此卻只言出以後事葢君子平日自修須有能守之節上之人亦爲其有所守故用之及既仕則必堅守平昔所守者可也今乃不能守其前志不爲富貴所淫則爲事物所汨爾爲所汨者知未盡爲所淫者仁未至皆是不能勇以全夫知仁者也故以不變塞爲強若國無道不變平生所守是窮而在下當不可仕之時雖困悴窮蹙不能全其生亦必死而安於天耳推而言之雖已仕國者適逢國變而無道則必屹立不移以身徇國若此豈非至強者歟
  章句含容形容寛之量㢲順體倣柔之容皆不可以爲正訓
  資質既寛柔其心必愛人所以能誨人之不及若無道之來直受之不思報之者亦以能含容㢲順故也上兩字以質言下兩字以接人言祍金革死而不厭卻只是一意
  言以含忍之力勝人爲強善斡旋說
  中庸之道知固在前然行之及方是曰非有以自勝其人慾之私仍舊是說仁重
  十一章
  索隱是求人之所不必知行怪是行人之所不必行索隱知者之過行怪賢者之過此不能擇乎中庸者聖人不爲也或有雖不索隱行怪而能擇乎中庸然行之止於半塗而不力以求至是不能守者聖人自不能止必行至於終也是以君子常不違乎中庸則不爲隱怪可知由仁義行雖終身不見知於世亦未嘗有所悔艾不半塗而廢也豈非聖人之事乎孔子前說有兩吾字以身任之故下文謙不肯當但曰惟聖者能之其實依乎中庸即夫子之弗爲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即夫子之弗能已者雖欲避聖人之名自有不可得者
  上兩節各有吾字第三節乃言聖者能之雖聖人不肯自居然曰聖者能之正是爲學者標的
  前章言至死不變強哉矯此又言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惟聖者能之正見得君子能處困悴厄窮而裕如者爲尤難故子思連引聖言以爲戒此亦章中一意
  第一節索隱行怪皆是知之不明是不知也第二節行而不能守是未仁也第三節知仁俱至故章句謂一是不當強而強二是當強而不強三是不賴勇而裕如者
  章句知之盡仁之至不賴勇而裕如總結三節弗爲索隱行怪知也依乎中庸則知之盡也弗能半塗而廢仁也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仁之至也皆出於自然則不賴勇也
  十二章
  費者用之廣當作芳味反若符味反者則性也章句此音當改
  夫婦知能  造端夫婦
  君子之道費  君子之道
  鳶飛魚躍  察乎天地
  兩君子之道無異前後夫婦前後天地字皆不同夫婦知能只是衣食起居日用之常皆道之費造端夫婦是言夫婦暗室幽㣲之處亦道之費天地有憾是言天地之偏反形容道之全察乎天地是指天地之大正發明道之廣葢此章以君子之道費而隱一語發端夫婦聖人於人上見道之費鳶飛魚躍於物上見道之費下又再提起道字而言造端是就夫婦知能處舉其至隱㣲者明道之至近又言天地是就鳶之上魚之下推極以明道之至逺此章不言工夫只是言費造端只如爲始兩字不可作工夫看
  聖人不能知行非就一事上說是就萬事上說如孔子不如農圃及百工技藝瑣細之事聖人豈盡知盡能若君子之所當務者則聖人必知得徹行得極
  大小二字接道而言天地之大人猶有憾者爲功不能全也君子之語大小而莫能載破者爲道無不在也天地對大小猶有憾對莫能載破金先生曰物有限量則可載道無限量故莫能載物有罅隙則可破道無罅隙故莫能破
  鳶飛魚躍大概言上天下地道無不在偶借詩兩語以明之其義不專在於鳶魚也觀此則囿於兩間者飛潛動植何所徃而非道之著且蒼然在上塊焉在下者又庸非道之著乎則人於日用之間雖欲離道有不可得者其可造次顛沛之頃不用功於此哉
  此章專明道充滿天地萬物之間使學者體認欲其灼然如見皆不言工夫然既知吾身之小以極天地之大萬物之㣲無非是道則於道不可離當體之而不可少有間斷明矣
  中庸三大章前章言中庸此章言費隱後章言誠中庸者道之用於萬物無所不在其體固隱是亦費而隱也但中庸是就人事上言道之用費是就天地人物上言道之用葢先言中和見道之統攝於人心次言中庸見道之著見於事物此言費隱見道之充塞天地後言誠則見聖人與天地爲一中和以戒懼慎獨爲存養省察之功中庸則以知仁勇爲入德之門費隱則於諸章雜言其大者小者欲人隨處致察以全中庸之用皆所以求至於誠也
  章句近自逺而四字中庸包盡事物無窮此是解及其至三字是就始終兩端說
  體之㣲指理性言舉全體指道之全體言二體字不同
  家語觀周篇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耼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徃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耼學樂於萇𢎞厯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史記孔子世家亦載其事老耼爲周柱下史明習典禮故徃問之
  春秋左氏傳昭十七年郯子來朝昭子問曰少皥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皥摯之立也鳯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鳯鳥氏厯正也𤣥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鷞鳩氏司冦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雉爲五工正九扈爲九農正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聖人不能孔子不得位堯舜病博施是兩様意思孔子不得位是在天而非己所能堯舜病博施是其勢而非力所能二者皆是舉大綱說其實細事末節不出道之用自有聖人不必能者
  憾只是不足意覆載生成分言天地各有所主固不可全寒暑災祥合言天地氣數之變有不能已者
  化育流行上下昭著此雖言鳶魚而非獨言鳶魚也正謂道於天地萬物無不在爾
  活潑潑地此是程子形容子思用鳶魚兩語使人知化育流行如此活潑潑地學者須真見得天地萬物皆如此流動充滿活潑潑地畧無滯礙之意方可
  十三章
  人之爲道而逺人此爲字重猶言行道不可以爲道此爲字輕猶言謂之道
  睨邪視視所執之柯也視正視視所伐之柯也詩言伐柯者取則不逺子思謂柯有彼此之異尚猶是逺道在人身而不可離又非柯之比故教者只消就衆人自身所有之道而治之爾行道者不假外求治人者無可外加
  第三節言行道之方惟在忠恕自此行之則可至中庸之道故曰違道不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推己之恕也然非忠爲本則亦無可推者矣葢忠以心之全體言恕就毎事上言所接之事萬有不同皆自此心而推然應一事時盡己之心推之則心之全體卻又只在此故恕非忠無以本忠非恕不能行二者相須缺一不可所以經以施諸己兩句總言忠恕而章句亦曰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之事也
  施諸己不願亦勿施於人上就事不善一邊說反而言之己之所願者則必使人亦得之亦當如此推
  事父事君事兄上三以字訓用字意甚重非語助也葢求責於人者乃道之當然而已行之乃未至此故欲用以事父君兄先施之際以責人者責之於己使必合乎道之當然則事父也孝事君也忠事兄也弟施之朋友也信我之所行亦若責之於人者矣此節專言自修以下句爲重亦恕之道也
  人倫有五夫婦之倫不可自反故不舉下文著庸德庸言兩項關定謂盡人倫不過在庸德庸言之間行與謹字對德毎不足故當勉於行言毎有餘故當謹而不敢盡
  庸德庸言謂如上四事所以責己欲盡其道者亦不過常道爾但行之難故毎不足則當勉而至言之易故毎有餘不可恣其出若是則言行相顧豈非篤實之君子乎此雖接上四未能而言推而廣之於凡天下之事皆當如此也
  第一節言修己第二節言治人第三節修己治人之方第四節即是恕葢恕是推己上不願勿施是從裏面推出下以事未能卻就外面反推入然推而知其未能則於及人必欲其能是又就裏面推出也
  章句衆人望人此衆人只是天下人所同行所可至公共的道理又以等級言則與聖人相對說正是體貼改而止之意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帥師伐鄭次於桐丘鄭請救於齊齊師救鄭及留舒違糓七里糓人不知
  章下謂丘未能一者聖人所不能凡此只就本章摘出說費字非是孔子真不能於此與十二章聖人有所不能意自不同讀者不可一律看
  十四章
  輯畧呂氏曰達則兼善天下得志則澤加於民素富貴行乎富貴者也窮則獨善其身不得志則修身見於世素貧賤行乎貧賤者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素夷狄行乎夷狄者也文王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箕子內難而能正其志素患難行乎患難者也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此在上位所以不陵下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此在下位所以不援上也游氏曰上不陵下下不援上惟正己而不求於人者能之故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循理故居易以俟命居易未必不得也故窮通皆好小人反是故行險以徼幸行險未必常得也故窮通皆醜學者當篤信而已失諸正鵠亦行有不得之說也此二家說此章極明
  君子道中庸不過因其所居之位行其所當然無思出乎其位而外慕也素位而行是正說不願乎外是反說纔願乎外即是不能素位而行下面卻自作兩節分說去呂氏之說已詳葢居富貴自有富貴所當行之道不能行所當行者固不可而位有高下任有大小又當隨所宜而行若有不中其節者皆非也居貧賤亦有所當行之道安分樂天不厭不懾常守不變若有不甘爲之意皆非也凡人非富貴則貧賤此是人之大分至於夷狄患難又是上兩等人或有遇之之時亦各於其中行所當行此所以君子無所徃而不自得自得是從容無急迫滯礙而自快足之意此說素位而行也次兩句不陵不援再言不願乎外陵下援上皆願外也呂氏游氏之說已明又如晏平仲一狐裘三十年祀豚肩不掩豆難爲下也管敬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難爲上也亦陵下援上之意皆非中庸也正己不求於人結上二句無怨亦說己無怨既是正己不求於人則凡事惟恐不自盡亦奚暇見人之不足於我而怨之哉故己有所藴固有當得於外者天不畀而無不平於天人不從而不歸罪於人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此句又是戒君子當如此小人行險以儌倖反此一句說以射爲比又引夫子之言証正己不求人之意
  正鵠見論語射不主皮章
  十五章
  此章專言行道必自近始未有目前日用細㣲處不合道而於逺大之事能合道者也君子之道其理勢必當如此故於費隱之後十三章先言修己治人必恕以行之而謹其庸德庸言次十四章則言正己不求於人此章則言自近及逺是言凡行道皆當如是也引詩本是比喻說然於道中言治家則次序又如此
  夫婦人倫之首故先言夫婦之道常人處夫婦之間多褻狎不則又太嚴厲二者皆不可也是以古人貴相敬如賓者處夫婦之道和而正則善矣爲琴瑟之聲和而正故以爲比此章首言夫婦兄弟次之家人又次之自內以及外即大學三引詩之意
  人能處其家使正而和如此則其能孝而父母之心安樂可知矣
  章句人能和妻子宜兄弟則父母安樂之和妻子結詩上二句宜兄弟結中二句便言父母順則詩下二句皆言效驗也
  十六章
  十五章自費隱章造端夫婦語意來此章察乎天地意也
  齋明二字只就心上說盛服乃說身齊是用功屏其思慮之不齊者而一於所祭之鬼神明是既齊而心之體明潔不雜可交於鬼神也
  凡祭有三曰天神地祇人鬼總言之亦通謂之鬼神大率天之神皆陽類也其中亦有陽中之隂如月如五星之金水如雨師之類然終是麗於天者地之祇皆隂類也亦有隂中之陽山林與川澤對則山林陽也原與隰對則原陽也然終是麗於地者惟祭人鬼則求魂於天求魄於地是合隂陽而祭之鬼雖是隂其中卻是合隂陽來格
  如在上如在左右不是或在上或在左右是言在上又在左右也擗塞滿都是鬼神此是於祭祀時見體物不可遺處所以章句言乃其體物不可遺之驗這是就祭祀人所易知之鬼神上指出使人知夫鬼神之德如此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謂神之來格也既不可測度是有祭則鬼神必臨之矣其可厭怠而不敬乎
  㣲者隱不可見聞也顯者理之昭著也此是誠之不可掩覆者也
  第二節言鬼神之大者三節主祭祀而言鬼神之小者四節與三節同五節又總贊鬼神之德誠即鬼神之德也
  章句天地之功用天主神而言地主鬼而言此以天地間二氣徃來大體言之是橫說鬼神造化之跡造是造就萬物以神而言化是物既成氣盡時至而消化去以鬼而言是䜿說鬼神所以造化萬物者其理之妙不可見至於鬼神徃來始可見爾故曰造化之跡
  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跡功如功業是能如此者用如用事是見如此施爲者天地無非生成萬物其功用於生成處見此是合說鬼神造化乃天地隂陽之妙用亦是造化萬物也其所以然者不可見其可見者則於物之成敗生死上顯故曰跡此是開說鬼神天地之功用是隂陽相合者總言鬼神也造化之跡是兩頭說鬼神是見他如此成又見他如此敗其蹤跡皆有實是見如此者見賢遍反
  天地言其形造化言其理造化之理妙不可見惟見其成敗之跡
  二氣之良能謂二氣自然之善道能如此屈伸消息者良能二字精妙
  鬼神者隂陽之靈靈字易見靈字便包含着祭祀之鬼神
  二氣是開說前節是陽後節是隂如春夏是陽秋冬是隂如有二物相磨盪一進一退一氣是合說共是一箇氣來則全來便是陽去則全去便是隂鬼神於二者之間皆可見都只是這氣在人體驗故曰實一物而已
  視弗見聴弗聞性也體物不可遺情也使人承祭祀者功效也
  前以天地造化二氣一氣言鬼神是言鬼神之全是大底鬼神後所謂承祭祀者如天神地祇人鬼及諸小祀亦皆鬼神卻是從全體中指出祭祀者是小底鬼神使人因此識其大者
  物之終始莫非隂陽合散之所爲隂與陽合爲物之始隂與陽散爲物之終上言氣至而伸爲陽爲神氣反而歸爲隂爲鬼是就兩頭說此又言隂陽二氣合而生離而死是就中間混同處說隂陽鬼神無徃不在只要人看得活
  隂陽合散又是隂與陽之氣二者相合生物爲物之始及其久也此物中之陽氣上升隂氣下降其物即死爲物之終是就一物中說隂陽
  體物者爲物之體也幹事者爲事之質幹也此倒用之則體字幹字俱是用字
  禮記祭統曰齊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也君子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慾耳不聴樂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精明之至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此齊明之說也
  祭義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隂爲野土隂讀與䕃同其氣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於上爲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注焄謂香臭蒿謂氣蒸出貌朱子謂昭明是人死時自有一般光景焄蒿是其氣升騰悽愴是使人慘慄感傷之意因說修養人死時氣衝突知得焄蒿之意親切謂氣襲人知得悽愴之意分明此百物之精爽也何文定曰此是隂陽乍離之際有此聲臭氣此是祭義所言正意若中庸章句所引乃是借來形容祭祀來格洋洋如在之氣象此是感召復伸之氣與祭義所指自不同讀者詳之
  十七章
  自舜其大孝至子孫保之一節言舜之事實自故大德至必得其壽一節泛言理之必然自故天之生物至覆之一節言善惡之應所必至後引詩又証有德之應如此故以大德者必受命結之
  舜其大孝也與一句是綱德爲聖人下五句皆孝之目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是孝也以身言之也德爲聖人盡己性而盡人物之性是全其身豈非孝之大者爲天子父尊之至矣以天下養養之至矣宗廟饗子孫保雖就舜言之然欲子孫之安富尊榮厯世之久皆父母之願人之情也今皆得之則此五者豈非皆孝之大者
  爲人子者以有德光顯祖父爲榮舜之德則至於聖人爲天子則祭祀奉養之禮極其尊有四海則祭祀奉養之具極其備宗廟饗之卻是就舜身上說昔者舜傳禹禹既即位祀舜爲宗而又封商均於虞舜封子均於商葢禹改封於虞後有虞思是也虞亦立廟祀舜及其祖父至周武王又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則是子孫保之也舜之德至上使祖父如此榮盛綿逺是所謂大孝
  大德者必得祿位名壽乃理之常然獨孔子有德而不得祿位與壽惟得聖人之名耳此乃氣數之變金先生曰此所謂聖人所不能也然聖教無窮而萬世享之子孫保之此又大德必得之驗也
  栽培傾覆如春至草木有發生之意故天以雨露滋長之秋冬草木有黃落之意天乃以霜雪彫零之此以物言也以人言之有此德者天必以上四者與之無其德者天必棄絶之如大舜以匹夫而有天下桀紂以天子而喪其身此栽培傾覆之意
  栽培傾覆言天之於物其理如此實以喻人栽傾屬人培覆屬天栽傾是其材培覆乃篤也如此章大舜之德是栽也得四者是培之也桀紂傾也喪亡覆之也下引詩皆是因栽而培之章句氣至兩句只是培覆之訓詁不是說盡此節之意
  可嘉可樂之君子其令善之德顯顯昭著宜於人民故受天之祿而爲天下之主既受天祿矣而天又保之祐之復申重之其所以反覆眷顧之者如此又重明上文大德必得四者之一節也
  所引詩是節節說上受祿於天保祐命之自天申之是三節意只是箇感應
  十八章
  十八章十九章皆以周事繼大舜而言二十章又以孔子繼周皆是聖人所行所言見道之費而無不合於中庸者
  無憂專就國家上說如文王羑里之囚若可憂矣雖聖人無入不自得然亦是一身事父作子述卻是言國家事周家上世節節有憂患自夏君棄稷不務不窋即失其官守逃之西戎至公劉方復遷豳大王又爲狄人所侵遷岐雖肇基王跡而身遭憂患矣王季雖勤王家闢國漸廣亦但守舊國而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猶守諸侯之舊至武王方受命爲王故惟文王用得無憂二字葢文王上承己大之國己不勞力不逢變故以歸之子適當商家天命未絶之時己得從容其間至承天命着戎衣奄有四海乃是武王事文王都不費力
  贊武王之言與贊舜意同但此言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彼言德爲聖人㣲有輕重亦論韶武之意然此顯名亦聖德也
  末猶後也終也葢周自太王王季文王累世積德累功國土已大最後至武王始受天命爲天下君周公乃承之而追王先王如此說末字則與上下文都相貫穿訓末爲老恐未安葢武之齡古書不載
  追王三王武王既滅商在商郊已行之禮記大傳曰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於上帝祈於社設奠於牧室牧野之室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駿奔走追王太王亶父王季厯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又書武成金縢康誥酒誥諸篇皆可見所謂周公成文武之德只是又推太王王季之意而以天子之禮祀先公也斯禮也以下又是因此以定上下之通禮
  章句實始翦商見論語泰伯至德章
  先公祖紺以上通鑑前編曰堯封棄於邰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不窋失其官自竄戎翟之間不窋生鞠鞠生公劉始遷於豳路史謂稷生漦□漦□生叔均自后稷至公劉十餘世而漢劉敬傳亦謂后稷十餘世至公劉按世本自公劉歴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辟方高圉侯牟亞圉雲都太公祖紺祖紺號太公史記作公叔柤類諸盩十有二世而生古公亶父自稷至亶父葢二十餘世矣史記以不窋爲后稷子而又缺辟方侯牟雲都諸盩四世遂謂后稷至文王爲十五世且契稷同時受封契至湯四百餘年而十四世稷至文王千餘年而十五世其亦誤矣今按章句謂祖紺爲太王之父據疏文而言也
  輯畧曰期之喪有二正統之期爲祖父母者也有傍親之期爲世父母叔父母衆子昆弟昆弟之子是也正統之期雖天子諸侯莫敢降旁親之期天子諸侯絶大夫降
  十九章
  前章言文武周公此章又言武王周公葢武王有天下然後周公可以制禮二者皆繼志述事之大者此章皆是言禮葢主於周公而言謂制爲宗廟祭器祭服薦獻之禮而於宗廟之中又制昭穆序爵序事酬燕之禮又制爲郊社之禮然祭祀一事中推至於極則郊天禘祖乃其至大者非聖人大孝孰能如此此皆費之大
  此章雖連言武王周公其實主周公而言周公合先王累世典禮定爲周制中間損益合乎時中又可垂之萬世其制大備矣此獨指祭祀一禮而言祭中又只主於宗廟推及郊社爾此皆舉一端言之於宗廟中自有許多曲折可見道之費推至於吉禮之全其費可知又推至五禮備其費又可知也
  舜之孝行於一家故只謂之大孝周制禮達乎天下故曰達孝饒雙峯意亦如此
  修廟只是拚掃整飾常使嚴潔之意譬如今人居室整漏拂塵灑掃之類古注修埽糞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含兩義昭穆本是祫祭時太廟設主而有此名宗廟之位由此而立祖宗既以此爲序則子孫世世皆一昭一穆縁上世次序而定此言序昭穆謂廟中行禮以及燕毛皆用昭穆爲序則此序字主於人而言之意爲多昭穆又不止廟中尋常尊卑亦皆以此爲序也
  宗廟之禮一節五事禮義至爲周密序昭穆既明同姓之尊卑序爵則合同姓異姓之貴賤葢皆指助祭陪祭者而言至於序賢則分別羣臣之賢否廟中奔走執事必擇德行之優威儀之美
  趨事之純熟者謂之賢賢者既有事則不賢者亦自能勸雖然既以有事爲榮則事不及之者豈不有恥則又有序爵以安其心執事者既榮無事有爵而在列者及賤而役於廟中者皆得與旅酬至此賢不賢皆恩禮之所逮然此合同姓異姓而通言至祭禮已畢屍既出異姓之臣皆退獨燕同姓是親親之禮又厚於疎逺者見制禮之意文理密察恩義周備仁至義盡而文章燦然
  天子諸侯之祭禮已亡雖間有表見於禮中者今不可知其詳矣所存有特牲饋食禮諸侯上士之祭禮也少牢饋食禮諸侯大夫之祭禮也大抵祭必立屍必擇賓賓長一人衆賓無數衆賓者賓之黨也其位在堂下西階之西祭則子姪兄弟皆會小宗祭則兄弟皆來大宗祭則一族皆至兄弟者主人之黨也其位在堂下阼階之東有司羣執事皆北面而立迎屍既入主人初獻主婦亞獻賓三獻及屍出兄弟各相獻酬畢然後行旅酬凡主人酌酒奉賓者謂之獻賓酌以答主人者謂之酢主人酌酒先自飲再酌以奉賓者謂之酬先自飲謂引導之飲也旅衆也主人舉觶酌酒自西階酬賓主先自飲再酌以進賓受之而未飲兄弟弟子舉觶於長兄弟於阼階弟子者兄弟之後生者也長兄弟者兄弟之最尊者也弟子導飲而長兄弟亦奠而未飲賓取所奠觶於阼階酬長兄弟長兄弟西階前酬賓衆賓及衆兄弟交錯以徧以及執事者無不徧卒飲者實爵於篋此旅酬之大畧也又賓弟子及兄弟弟子各舉觶於其長亦先自飲如前儀所謂下爲上也賓取觶酬兄弟之黨長兄弟取觶酬賓之黨亦交錯以徧無次第之數謂之無算爵所以逮賤者如此
  天子祭禮亡不可考楚茨之詩曰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鐘送屍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箋雲祭祀畢歸賓客之俎同姓則留與之燕所以尊賓客親骨肉也疏屍已出而諸宰及君婦徹去俎豆歸賓客之俎其諸父兄弟留之使皆備具我當與之燕而盡其私恩也
  天子諸侯大夫皆立始祖廟大夫亦有始封者如三桓之家即慶父叔牙季友爲始祖廟亦百世不遷士則無始祖廟只是祭祖禰而已葢位卑者流澤不能逺而士又無采邑故也
  章句適士天子之上士即元士也受三命采地五十里視子男二廟祭祖禰
  官師凡有司之長葢中士下士也雖立一廟祭禰卻於禰廟並祭祖
  顧命言所陳之寳有赤刀大訓𢎞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河圖𦙍之舞衣大貝鼖鼓兊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章句曰之屬則盡包上陳者在其中龜山先生曰宗器於祭陳之示能守也於顧命陳之示能傳也書註疏赤刀寳刀赤刀削其刀必有赤處削音笑刀之小者大訓三皇五帝之書訓誥亦在焉文武之訓亦曰大訓𢎞璧大璧琬琰琬圭琰圭也夷常也或以爲東夷之美玉天球雍州所貢之玉磬也河圖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𦙍古國名舞衣舞者之衣大貝如車渠車渠車罔也謂貝之大如車之罔鼖鼓長八尺兊和古之巧人也垂舜時共工舞衣鼖鼓戈弓竹矢皆製作精巧中法度故歴代傳寳之
  天官庖人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羶






  讀四書叢說卷二
<經部,四書類,讀四書叢說>



  欽定四庫全書
  讀四書叢説卷三
  元 許謙 撰
  讀孟子叢説上
  梁惠王上
  首章
  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公子罃立其子元年則烈王六年也通鑑周顯王三十五年當罃之三十七年罃與齊威王㑹於徐州以相王考異謂為後元年大事記顯王十六年當罃之十八年魏拔趙邯鄲服十二諸侯遂稱王後齊敗魏而齊亦稱王於顯王三十五年又書曰齊宣王魏惠王與諸侯㑹於徐州以相王今接顯王三十三年當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至梁若從通鑑則孟子至梁時魏尚為侯此章稱之為王乃他日論集著書之時追書爾當從大事記為正蓋始各王於其國至會徐州之嵗則王之號通於天下矣
  仁專言則包四徳孟子與義對言則仁體而義用孟子是專主於義而言蓋無仁之本則不能行義然仁義又各有體用朱子訓詁皆兼體用説心之徳心之制是體愛之理事之宜是用然仁有專言偏言心之徳是專言之仁固全説體愛之理是偏言之仁其中又含體用愛為用其理則體也或問又推以隂陽言則義體而仁用蓋天地間物靜體而動用隂靜陽動而仁陽也義隂也故其體用如此
  王曰何以利吾國至不奪不饜固是發明王何必曰利一語而語意自分兩節王曰何以利吾國至其國危矣言王好利於上則大夫士庶效之而好利於下凡言好利者皆是欲得其分外若惟取什之一賦則非好利矣故君欲分外取於下下亦欲分外取於上如此不已必至攘奪壊亂而國隨於亡則是君始好利終於自亡其國此理勢所必至然亦告君之語也萬乘之國至不饜又言好利之弊成弒奪之禍皆下取乎上文侯斯與韓趙分晉即惠王之祖也此其明驗為君而好利禍害之烈可畏如此一言君好利必亡其國二言好利必下簒其上
  萬乘之國則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則百乘之家此以君十卿祿大夫概言之也王畿方千里固可出車萬乘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則方百里方百里不能出車千乘也千乘之國當方三百十六里有畸百乘之家則當方百里矣諸侯卿之采地未必如是之大也讀者不可以辭害意
  君子利己之心不可有利物之心不可無孟子不言利是專攻人利己之心絶利己之心然後可行利物之事然利物乃所以利己也至於不遺親後君則已亦無不利矣但不可假仁義以求利耳
  沼上章
  聖賢告人非法語之言則巽與之言故孟子與時君言皆是這機軸前章法語之言此章巽與之言也後多仿此
  此章闗鍵全在偕樂獨樂上文王與民同樂夏桀結怨奉己興亡乃其效也
  靈臺之作文王所以候日景占星象望雲物也其下有囿囿中有沼併以逰觀爾蓋非所謂七十里之囿也七十里之囿所以供四時之田講武事於其中且與民之芻蕘雉兔者共之不容不廣此在郊之外者也靈臺之囿必近城郭地不可容且無所用其大也文王繼體即位本都於岐在位四十六年而遷都於程又三年而遷都於豐於是作靈臺其時年九十有六明年即薨矣田獵之囿非作靈臺之意也七十里之囿在岐山之舊都歟故有與民同芻蕘雉兔之常制也
  麀鹿魚鳥各得其所咸遂其性可見文王之徳被萬物都在春風和氣中觀兩在字而下文魚鹿云云尤見文王仁及物而物感動處物且如是於人可知
  鶴與鶴鳴之鶴不同音音涸者禽名在鐸韻音學者潔白貌在覺韻此字當音學
  移民章
  加少加多金先生曰不見其愈少不見其愈多棄甲曳兵戰而負者
  魚鼈之類天地自生之物長㓜皆得食之雞豚狗彘人力畜之故以養老則七十者始食
  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注謂戶計一夫一婦而賦之田其一戶有數口者餘夫亦受此田也廛城邑之居孟子所云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者也萊謂休不耕者也疏謂餘夫皆有田廛是備後離居之法
  王制雲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與此不同或殷周之制異或孟子一時之言偶異大扺年髙者衣帛食肉也
  庠序之教教以人倫也於其常教之中又於孝弟二者重明之而督之尤力也
  後罪嵗應前兩凶字塗有餓殍不知發應前移粟由此而知所移乃民間之粟未足以濟河內之民而先已病河東之民矣況有餓莩不發猶是吝己之財狗彘食人食則必征斂無義而傷民之財矣中兩節教之以王政則民自足食樂義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雖有凶荒不待移粟移民而民自無飢寒近者悅而逺者來矣何患不加多哉
  下章率獸食人亦此意而極言之也
  集注兵以鼔進以金退亦大約言之如左傳陳書曰吾聞鼔而已不聞金矣是鼓進金退也按周禮大司馬辨鼓鐸鐲之用中冬教大閱帥其民而致乃陣車徒如戰之陳皆坐鼔人三鼔司馬振鐸羣吏作旗軍徒皆作鼔行鳴鐲車徒皆行三鼓摝鐸羣吏弊旗車徒皆坐又三鼔振鐸作旗車徒皆作鼓進鳴鐲車驟徒趨坐作如初鼔戒三闋車三發徒三刺乃鼔退鳴鐃且卻夫鐸大鈴也振鐸者搖鐸也摝鐸者以手掩其上而執以振之其聲鹿鹿然也是鐸兼主進退但其聲有不同耳鐲鉦也形如小鐘以為鼔節鳴之而車徒行則鐲亦主進也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故鳴鐃而軍卻退也大扺鐲則進也鐃則退也鐸兼進退也後世戰陳蓋專以金聲退鐲直角反鐃女交反畜訓義當作許六切今敇六反誤
  安承教章
  孔子惡作俑者無後亦因見後世殺人從葬故為此言史記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蓋其弟徳公立而用以徇之當周釐王四年魯莊公之十六年也其後穆公遂用徇者百七十七人三良與焉孔子據己見之禍而深惡其死始謂為不仁者事始雖小末流必大不可不謹孟子因取以戒惠王不可輕視其民
  晉國天下莫強章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答晉國天下莫強一語王如施仁政節是方百里可王之實功彼奪其民時正指齊秦楚徃而征之一節是灑死之事
  易猶淺也此金先生之説蓋耕深則土疏通而苖易發達耘淺則但去草而不傷穀根
  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此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語意正同不是等待大段閒暇瞭然後去修
  梁襄王章
  一謂統天下為一家正如秦漢之制非謂如三代之王天下而封建也此孟子見天下之勢而知其必至於此非以術數䜟緯而知之也蓋自太古立為君長則封建之法行黃帝置大監監於萬國夏㑹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亦萬國迨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時雲千八百國至孟子時相雄長者止七國爾餘小國蓋不足道也自萬國以至於七國吞併之積豈一朝一夕之故今世既合不可復分終必又並而為一舉天下而郡縣之而後已至於秦漢孟子之言即驗但秦猶嗜殺人故雖一而不能定至漢然後定也
  襄王才質下不足以語王政故孟子不告之而但曰不嗜殺人者
  齊桓晉文章
  文武之道幽厲傷之東遷之後下陵上替五霸迭興不惟道之不行學士大夫亦且不講自是惟知霸業可尚而桓文又霸之盛者宣王心悅其事而誠服之以孟子當時賢者深知其説故舉以為問其曰可得聞乎見其不易得聞惟孟子知之而又恐不易以告也
  仲尼之徒則見孔子不言霸事可知至其門人以及後之徒黨不曽有言桓文為霸之謀畫經營者此與孔子言管仲器小之意同且先截斷宣王功利之心下乃開其行王者之道
  桓文之事金先生曰謂其所以為霸之謀畫經營也若糾合一匡之事孔門固嘗言之矣
  徳何如則可王宣王知有徳則王可謂天資優而知所本矣及問寡人可以保民及何由知吾可皆能自反而善問者與梁惠王逈別
  王天下事至大易牛事至小孟子卻道只此心便可王故雖指出不忍二字而王猶不知所以
  上言臣固知王之不忍下言彼惡知之蓋宣王見牛不忍之心雖發而不自知其為仁之端故以知與惡知相對説以為常人雖為利慾所昏而本然之善終未嘗冺但時或發毎不自覺而不能充之爾故孟子以為惟君子為能知之衆人不能知也是啟王之心使凢遇善心發時便須識得既就此推充自小以及大自近以及逺即其一端推之至其極又推其類而充之至於大則仁不可勝用矣
  孟子與王問答三反欲王自知不忍見牛即是惻隠而不悟前徳何如以下雖有三善言至此竟昬罔推拓不去但重疊解説不是愛財孟子不得已自與言這是正行巧處主意在見牛未見羊一句此非獨王良心之發處之又得其當矣但自不識為善端而又不推於他事爾及王聞孟子之言而説既已得前日之心然又不知處此小事如何便合於王道只是平日無君子啓迪其學故也
  術字要看既見牛而不忍此心欲行則便不可殺此牛而釁鐘之禮又不可廢或殺牛或廢禮皆是仁心行不徹故用未見其形未聞其聲之羊以代之此正用術之圓機也此即是權行仁者當放此意而行故謂之術
  此章見齊王之良心凡兩發孟子教之推而不能推是以終於戰國之君而已見牛時一發孟子言之而心戚戚時又一發也
  此章之要全在推字姑使因愛牛之善端而推之充擴其良心以知仁民之為大於其良心既啟則當先親親而推及於仁民而又及於愛物謂仁之施愛物難而仁民易今既能其難而又得行之之術何於其易者而不能也仁民之所以易於愛物者人既與我同類其好惡不殊所施者不過以己之所好惡者及之而已況我親其親人感之亦各親其親其應之速又不盡待我之推也其終告以王道之大亦不過盡不忍之心而已
  權度度物而心為甚不是言此心以權度去度物正是欲以義理來度此心使於發處審其輕重也
  抑王興甲兵至快於心與若與權度之言不相接此蓋從齊王本意問霸處説來而使齊王度民心之所不願而推愛心以及之也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行仁政也齊欲服天下如鄒敵楚不行仁政也
  以齊之一分而敵天下之八者勢也發政施仁者徳也以徳則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不論勢矣
  集注名辟疆古人名辟疆者非一作開闢封疆説則上音闢下音疆作辟除強暴説則上必益反下巨良反
  推廣仁術則仁民易而愛物難老吾老㓜吾㓜以及人之老㓜老㓜彼此皆同以我及於親親者措之於彼固不甚異是易也上老老恤孤而民即興孝不倍則民視上之老㓜與己之老㓜皆同故即效之是又易也至於物則無知識不能達人之意故仁及於物難則此物得所不能自充廣也
  本然權度即是人心本有之天理
  梁惠王下
  莊暴章
  王語暴以好樂蓋論及所好之俗樂暴未有以對蓋莊暴亦知俗樂之不足好欲諫而未得其辭以告孟子
  孟子之答只是巽與之言
  王變色是愧前與暴論者不可聞於孟子故其下直言之
  此章只是欲與民同樂不必專於作樂也
  交鄰國章
  此章前言交鄰在能仁智朱子以懲忿總之後言好勇在行仁義朱子以養大勇言之王問交鄰孟子所答樂天畏天是交之之正王後再言好勇孟子答之以好勇須文武之徳乃可
  集注謂所引與今書文小異今書泰誓上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謂天佑助下民為之君以長之為之師以教之君師者惟其能左右上帝以寵安天下則夫有罪之當討無罪之當赦我何敢有過越其心乎寵愛也志已之志也朱子隨孟子文解故其義亦小異蓋古者以簡編寫書簡冊煩重非如今以紙模印易辦古人多是以口相傳故古書所引多有不同者
  雪宮章
  師行而糧食謂師衆從君行皆裹乾糧而徃故有飢而弗得食者又勞苦而不得休息於是相與造為讒謗而民因而作為姦慝矣此上言軍民之怨也方命虐民以下是言君也
  集注廢時失事廢字解脫字失字解亡字
  明堂章
  人皆謂我毀明堂舉衆人之言也毀諸自問果當毀之乎已乎又以己意問止而勿毀乎見得宣王之意正是欲不毀爾蓋已稱王即欲行天子之制也孟子則不禁他不毀只是教之行王政蓋行王政則是副王之名雖行天子之制可也
  文王未嘗稱王而所行卻是王政
  周禮考工記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廣四脩一世室者宗廟也脩南北之深脩二七者深十四步八丈四尺也廣益以四分脩之一則堂廣十七步半十丈五尺也五室三四步四三尺堂上為五室象五行三四步室方四三尺以益廣木室於東北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平步其廣益之以三尺謂深丈八尺廣二丈一尺也土室於中央方四步其廣益之以四尺謂深二丈四尺廣二丈八尺也大室居中四角之室皆於大室外接四角為之大室四步四角室各三步則南北三室十歩為六丈東西三室六丈外加四三尺又一丈則廣七丈九階南面三三面各二四旁兩夾牕每室四戶旁皆有兩夾牕為八牕五室二十戶四十牕白盛蜃灰也盛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盛音成門堂三之二門堂取正堂三分之二南北五丈六尺東西七尺室三之一兩室與門各居一分殷人重屋堂脩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寢脩七尋五丈六尺放夏周則其廣九尋七丈二尺五室各二尋四阿若今之四柱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凢室二筵明堂者明政教之堂也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謂當代三者其制同非謂三代制同也廟門容大扄七箇大扄牛鼎之扄長三尺七箇二丈一尺闈門容小扄三箇廟中之門曰闈小扄膷鼎之扄長二尺三箇六尺通典東西長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其堂髙九尺於一堂之上為五室每一室廣一丈八尺每室開四門門旁各有牕九階外有四門門之廣二丈一尺門四旁各築土為堂南北四十二尺東西五十四尺其堂上各為一室西北丈四尺東西牆八尺其宮室牆壁以蜃蛤灰飾之此釋周禮明堂制又引大戴禮盛徳篇雲明堂九室室有四闥八牕三十六戶七十二牖蓋以茅上圓下方其外水名辟雍堂髙三丈東西九仞南北七進九室十二堂室四戶八牖宮三百歩今按此文在明堂篇朱子明堂說雲論明堂之制者非一熹切意當有九室如井田之制東之中為青陽太廟東之南為青陽右個東之北為青陽左個南之中為明堂太廟南之東即東之南為明堂左個南之西即西之南為明堂右個西之中為總章太廟西之南即南之西為總章左個西之北即北之西為總章右個北之中為𤣥堂太廟北之東即東之北為𤣥堂右個北之西即西之北為𤣥堂左個中是為太廟太室凢四方之太廟異方所其青陽之右個乃明堂之左個明堂之右個乃總章之左個總章之右個乃𤣥堂之左個𤣥堂之右個乃青陽之左個也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十八日天子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是也

  右明堂制諸説大槩如此
  按周禮舉三代之制以互
  見葢夏世室以宗廟言則
  王宮及明堂之制同殷重
  屋以王宮言則宗廟明堂
  之制同周明堂以朝會之
  所言則宗廟王宮之制同
  也朱子之說簡當
  放桀章
  上兼問桀紂下再問弒君是專問紂蓋舉重者言之也蓋孟子亦止舉紂對
  集註王勉之言謂上下二者兼有則可為放伐之事若上雖極暴而下非仁不可下雖至仁而上不暴亦不可
  為巨室章
  兩姑舍汝所學而從我上屈人之大才以從己之小見下不貴國家而徇一己之私慾
  萬鎰為璞玉之價直萬鎰之金也
  齊人勝燕章
  書仲虺之誥曰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又曰徯予後後來其蘇孟子所引多天下信之一句其餘文中多者六字異者四字民望至民大悅七句孟子自言故集注云兩引書
  鄒與魯鬨章
  此告君之言不得不切民今而後得反之之言似失太過民固不可求反其暴於上然至於君行仁政則親上死長之心亦民所本有也
  竭力章
  太王自邠遷岐行二百五十餘里民從之如歸市史所謂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蓋非獨邠民近於岐周之民皆歸之也當時西方地近戎狄皆閒隙之地非封國之疆界故太王得優㳺遷徙若滕在中國又介大國之間無可遷之地民雖或從之亦無所徃孟子特舉太王之得民以警文公爾故下文言效死乃其正也
  平公章
  前以士後以大夫蓋言喪禮也儀禮有士喪禮篇大夫喪禮亡不可考
  三鼎五鼎言祭禮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士之祭禮也牲用豕陳鼎三豕右肩臂臑膞胳正脊橫脊長脅短脅九體膚三離肺一刌肺一為一鼎魚十有五為一鼎臘者獸之乾者也用兔為一鼎少牢饋食禮大夫之祭禮也牲用少牢陳鼎五羊右肩臂臑膞胳正脊脡脊橫脊短脅正脅代脅十一體腸三胃三舉肺一祭肺三實於一鼎膚九實於一鼎魚用鮒十有五而鼎臘用麋一純而鼎肩臂臑者肱骨也膞胳股骨也正脊脊之前也脡脊次正脊橫脊在後者膚脅革肉也離肺者㨒離之不絶中央少許刌肺者切肺也舉肺者屍食所先舉也祭肺者屍主人主婦用以祭也舉肺即離肺祭肺即刌肺也凢牲用右胖臘則合升左右胖故曰臘一純純猶全也然此則諸侯之大夫士若天子之大夫用索牛士用少牢臑奴到反純膞皆音輇胳音格刌七本反脡音挺鮒音拊㨒苦奎反胖音判公孫丑上
  公孫丑章
  公孫丑問管晏而孟子獨鄙管仲不言晏子蓋晏子之事任才能功烈皆非管仲比而管仲輔桓為五霸首尤天下之所共宗仰故孟子惟斥管仲
  曾西敬畏子路排斥管仲而言管仲功烈之卑是謂子路倘得行其志則功烈之大可知矣非獨言心術之邪正而已楊氏乃謂子路之才不及管仲恐未全得孟子之意考証言之甚詳
  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此語猶有未推重曾西意謂曾西尚且不足於管仲乃謂我願學之乎
  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此言周公制禮作樂之後雖殷之頑民莫不率化趨善之時也
  湯之孫太甲繼湯立太甲五世至中宗大戊大戊三世至河亶甲河亶甲子祖乙祖乙六世至盤庚盤庚三世至髙宗武丁武丁二世傳至祖甲皆賢君也祖甲末後六世七十餘年至紂
  雞鳴狗吠相聞言民居之稠達乎四境則舉國皆稠也
  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有兩意一說言齊地廣民衆地不必改更已自辟矣民不必更改已自聚矣讀就改字畧歇一說地不必再加廣辟民不必再加集聚五字一串讀下又連下文上說意下說意直上說得矣字出在人看
  置郵字書馬逓曰置歩逓曰郵漢西域傳因騎置以聞師古曰即今驛馬也黃霸傳郵亭師古曰書舎謂傳送文書所止處如今馹館
  倒懸謂如人遭顛倒懸掛困苦急迫也
  楊氏言子路範我馳驅而不獲非謂範馳驅真不可獲禽也如是則王道真為無用矣蓋範馳驅者王良御車之正也不獲禽者嬖奚不能射也欲使射者獲禽而行詭遇御者之詐也故王良範驅子路也嬖奚不獲時君也倘子路遇明君而信任之則雖小國攝大國而瀕於危亡亦必三年而有足民知方之效子路之不獲者不遇可與有為之君爾管仲則惟欲成目前之功故雖詭遇而不較也但楊氏此段未為知子路者不得曾西之意也
  不動心章
  孟子平日所言皆王道公孫丑習聞當時霸功之説前章雖聞孟子不許管仲猶未深解於此僅添一王字與霸兼言之耳
  因上章以齊王猶反手之言固知孟子能用齊矣然猶未深信能王天下故用一霸字在上然丑亦未能分別霸功王道之所以異言動心否乎亦是未深信孟子
  我四十不動心是孟子素有為之之具而後有用世之言也
  一毫挫於人謂所辱者至小也不受者必報之也不惟必報於賤者雖貴者亦必報之惡聲至必反之謂不惟辱來必報雖言小不善亦必報也
  量敵而進謂量度敵人之堅瑕然後進兵慮勝而㑹謂謀利己必有可勝之理然後會戰
  黝舍不動心本文在告子之下公孫丑又以孟賁比孟子故孟子亦以勇士之類言之
  北宮孟舍之勇皆是養而成至於必勝不懼乃其效而謂君子之道可以不養乎
  曾子亦是論己與人相敵縮不縮指理之直不直不惴吾徃指氣之勇不勇謂理者氣之主理直則氣壯曲則氣餒所與較之事吾理既不直雖賤夫亦不求勝之吾理既直雖千萬人我亦徃蓋理曲必屈理直必伸也
  以舍黝比子夏曾子是一意再以孟舍比曾子又是一意上以兩人比兩人之氣象此是虛比卻把二人較其短長比是實比
  公孫丑雖借孟賁之勇以贊孟子不動心之難然孟賁亦是以勇而不動心者蓋孟賁之勇力足以蓋世故所向無前自然不必動心所以孟子亦以勇力為答然則孟賁以力為主而不動心北宮黝以必勝為主而不動心孟施舎以能無懼為主而不動心曾子以理直為主而不動心孟子以知言養氣為主而不動心也
  自章首至曾子之守約是一節孟子答丑問謂我不動心丑乃舉勇士為比是全未曉孟子所以不動者及聞告子先我不動之言方知不動之道有不同始問所以致不動何道孟子言心不動固多端非惟告子與我不同也於是厯舉不動之人而歸重於曾子以理為主者丑至此已曉得主於血氣者非正然猶未知孟子告子所以異而告子所以不及孟子者何蓋告子學者之徒故孟子且告丑以告子強制其心使之不動其言之病心之失工夫之差處今將告子之言但分內外看兩句心字只是一箇心心是內言與氣皆是外君子之學當內外交相養告子外不得於言則內不深明所不得之理是內不養外也內於心有未通之理則外不用力以學是外不養內也兩端皆是心不明理上句是事做不去心不必明理下句是心雖有不明不肯去明理如此硬捺住心以至不動孟子言內是本外是末末之蔽因本之蔽也言不通達是由心不明若不明其心則言終不達矣故曰不可若心不明乎理則惟持守其心且不務其末猶得輕重之倫故曰可但孟子且就他説心與氣上分輕重而謂不求諸末則以為可其實工夫內外皆不可偏廢故又謂若遺其外亦終不能進徳所以發明志氣將卒之言然孟子破上句是順他文破只一意下句是外他文破有兩意上句告子謂窒於外不必求於內孟子謂必當求其內然後外可達告子本意只指內孟子亦專教明於內下句告子謂不明於內不必求外助孟子謂當用功於內兼用力於外告子本意專指內孟子則使內外兩致也
  告子亦未嘗不知為學之道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則固知言之不達乃用心明理曰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則固知心於理有不通當用力問學討論及臨事度義以明其心為他急欲不動其心故兩頭截斷養心正是似禪學
  孟子言志至氣次持志無暴氣止因告子言不得於心勿求於氣故言雖次於心亦當用功是隨其言救其失至孟子自言但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專言養氣而不言志所以養之之方與養之之節度一一詳備專是氣上工夫孟子之自得至於大而將進於化正在此與前辨告子之非者意不盡同然養氣在集義所以養之集之是心也但與前持志無暴氣相對説者自不同
  氣次焉次字不可緩看謂即亞於志也
  知言即是知道孟子自言故如此知道理明故能知天下之言之邪正得失
  孟子之言是知言養氣知言即知道知道屬心為內養氣屬事為外格物致知以明心遇事行義以養氣然所以知其義而集之者心也即志帥氣之説至於集義是要心無愧怍心既無愧怍則氣自生雖有內外之殊及其至也只是養此心耳
  知言則盡心知性萬理洞然何所疑惑養氣則動皆合義遇事即行何所畏怯二者既全何能動心
  此章兩言字兩氣字所指不同告子不得於言己之言也孟子之知言知人之言也告子之勿求於氣氣血之氣也孟子之浩氣仁義之氣也
  上其為氣也言氣之體下其為氣也言氣之用配義與道是氣之能事上句言氣本剛大失養則小以直養之則復剛大而能合助義道而行之沛然但氣即是義以養成既成則配義愈盛
  此氣本得於天故至大至剛剛大天之體段也聖人生知安行無非直道不假乎養衆人知不明自害其剛大故須直以養之直即義也塞天地言其效也
  塞天地只是應物皆合道義而物莫不從至於郊則格廟則享鳥獸魚鼈咸若而人倫日用不言可知
  直養無害是養之之道集義所生是養之之功上言氣配義與道下言養氣只説集義蓋道是總言萬事之體義就毎事各裁製其宜言義則道即在此如父必慈子必孝義也道在父子者也君必仁臣必忠義也道在君臣者也及事之㣲細處莫不皆然
  集義之集字不是應事時工夫應事只是義字應事件件行義積集得多方得此心全無愧怍而氣自生集義乃由事皆合義自反常直是以無所愧怍而此氣自然發生於中事皆兩字説集字自反直無愧是慊也慊則氣盛不慊則餒
  必有事是專以集義為事勿正謂不可因集義便期必氣之浩然勿忘謂未能充大則惟不懈於有事勿助長謂不可以私意作為欲充此氣用私意便失義而愈喪其所集者矣故曰集義養氣之節度
  有事勿忘是直養勿正勿助是無害
  養氣專就行事上説於應事地頭作工夫直養無害一語是養之之方直字則其得於曾子之本原下文有事勿忘即養字正及助長則害之矣惟私意妄作害義為甚故發揠苗一段八十五字專言私意害氣之失
  揠苗一節只説不可助長後言不耘苗卻言不有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言助長之害
  孟子先言知言而丑先問養氣文公謂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金先生謂當先問知言此亦是丑之學未能知所先後竊謂孟子亦自有此文法滕文公下篇孟子先言出疆必載質後言三月無君則弔周霄乃先問三月無君後及載質正與此同
  知言之説攷証言之甚詳
  孟子之學盡始物格致知之功故能明夫道義而於天下之言皆能知其是非邪正而無所疑然所以致其知者亦自夫前聖賢之言而得之故知雖是致知之效而致知未始不因言也所以朱子以盡心知性為知言之本至於養浩然之氣雖專在於集義而欲集夫義必先知義所在然後可是知言又集義之本也知言以開其先養氣以培其後此所以不動心也然孟子之自言知言卻只説知詖滛邪遁是全説今人之言蓋此章本意是説應事不動心故也
  詖滛邪遁言之病也既謂知言而專舉不善者言之者蓋明理然後於天下之言瞭然知其邪正言無四者之病則為善言矣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則其視聽言動者皆禮矣如曰思無邪曰毋不敬曰毋自欺聖賢教人大抵如此
  善為説辭與知言應善言徳行與養氣應
  善為説辭此卻又就已言上説與告子之言同孟子之知言異觀丑舉孔子之言可見
  二子善為説辭三子善言徳行善言徳行為自有其徳行也孔子既兼之而但謂不能辭命是舉其輕者而重者從可知此是古人省文處下文言孟子既聖可見上句兼包
  饒雙峯曰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君子所性不過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惟聖人全體備具而各極其至其餘則或得其一或具而㣲知子夏篤實近仁子㳺精宻近禮子張髙明近智皆是於四體中各得其一冉閔顔淵是四體都全但未曽充得廣大如聖人之溥博淵泉爾
  姑舍是猶言不足意而不敢言下文曰所願則學孔子可見
  丑以孔子比孟子孟子不敢當又以門人比孟子孟子不欲答於是以古之聖人為問丑同舉夷尹是問孟子才徳所至比聖人為何如蓋二子雖皆聖然猶各守一徳非如孔子之時中故孟子先分別夷尹不同道下乃自舉孔子而曰願學之
  吾未能有行焉應上何如二字已未及夷尹也雖兼三聖言其實答丑之問至言所願則學孔子謂雖未及夷尹然亦不願學之
  願學孔子是答知言以後之主意
  孟子言所願則學孔子又贊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蓋孟子知言養氣才徳已度越諸子惟未至聖人之化爾此是孟子自知之明故亦善言徳行者及其積久惡知不化
  孟子明言乃所願則學孔子而丑猶問三聖人班乎未為知言也後面問同問異卻問得明蓋孟子上言皆古聖人下卻言二子不如孔子然則同謂之聖人卻於何處見得既同者如此異處卻如何
  聖人之道大固不可以名言然亦非丑能盡識故孟子亦不就孔子徳行上面推舉三子形容聖人處言之爾
  類指衆人而言萃指聖人而言出類衆聖人也抜萃孔子也
  集注言任大責重亦有恐懼疑惑而動其心乎見得公孫丑之意非謂孟子加齊之卿相因爵位富貴有以滛其心也
  恐懼是氣不盛疑惑是知不明以行道言則知當在前以動心言則恐懼為重故先恐懼
  疑懼即是動心處集注卻言有所恐懼疑惑而動其心似疑懼又在動心之外者蓋心本虛靈靜一能明天下之理者此也足以應天下之事亦此也今理有所不能明而疑事有所不能應而懼然則疑懼乃動心之目心因疑懼而動而疑懼非心之所動也既若是必將窮探力索求明其理之未能明以釋其疑戰兢勉強推行其事之未能行者以免其懼皆足以亂吾虛靈靜一之體而非自然應物之道是則所謂動其心也
  蓋公孫丑本問為齊卿相若居卿相之位而有事之疑懼者寕遂已乎由是觀之則不動心須着如此說
  疑懼二字貫一章意蓋知不能明故有疑勇不能行故有懼乃動其心告子不得於言未嘗無疑不得於心未嘗無懼強制其心所以不動孟子知言固不疑養氣故無懼自然無所動其心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孟子之言亦不出此三達徳
  養氣則不恐懼知言則不疑惑道因知言而明徳因養氣而立道明雖因知然既謂道則行固在其中謂之徳立則行道有得於心而徳已成立此是行道積累而至者此第一節注皆貫串一章意
  程子曰心有主則能不動此句總言下五人北宮黝必勝孟施捨無懼曾子自反孟子知言養氣告子㝠悍強制
  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蓋黝專要勝人其事猶在人故與信聖人者同意舍只是無懼其事專在我故與求己者同意所以黝不如舍
  等是等級以高下言倫是倫類以勇士與君子言恐懼之是我去驚嚇他人
  言有所不達謂不能通暢條達所言之事
  急於本是順告子説但只持其心不動若論君子致力於內專在明理固是急於本然非如告子之急於本也
  顛躓即跌仆趨走是疾奔
  盡心知性性即天地萬物之理具於心者知性則窮究物理無不知也無不知則心之全體盡明矣朱子謂盡心知性之謂知性物格之謂也故盡心知性則於天下之言舉無所疑然所以盡心知性者皆因明聖賢之言而得然後以是而究天下之言則是非得失皆洞然矣此聖賢問學之成法孟子之知言正如此
  上雲凢天下之言下雲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此總古今之言也曰是非謂所言之事曰得失則當理與不當也所以然言其本也如下文詖滛邪遁乃作而失理者所以然則蔽陷離窮是也
  自反而縮闗上文無作為害之闗下文縮即直無所為只無害直養是一意無害是一意上是工夫下是防𡚁
  天人一也更不分別只是公字此氣得於天故能浩然而道義乃天地間至理皆是公為有私己便不合公道便卑小然孟子所言浩然之氣乃是言一身之氣爾故曰浩然之氣乃吾氣也吾身本小養而無害則塞天地私則小公故大
  謝氏教人須先體認得吾身浩然體段然後隨事致力以養之庶不是只把做話說又見得心得正無虧欠浩然便在此則人無有不可養者而養之亦不難也
  一事偶合於義是學者固欲行義或理未明而處義未精或無力量而行之不至皆未合義有一事行得恰好適合於義非是説尋常人漫然應事無心偶然相合也這偶合正對不集説
  心通乎道是孟子物格知至知言乃其效也
  學不厭者知之所以自明言學而後智則學是智之功若曰夫子惟見聖道之無窮而學不厭非智者不能言智而又學則學是智之用恐亦可通
  舉夷尹事實皆是體貼經文説非言二聖人之凢也兄弟遜國言非民不使避紂隱居言非君不事歸文王言治則進去武王言亂則退湯聘用之言治亦進使之就桀是去治而進於亂桀不能用復歸湯是去亂而進於治何事非君不問湯桀何使非民不擇夏殷
  本根指徳之盛節目指心之正
  此章當作五節看章首至曾子之守約也為第一節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至反動其心為二節敢問夫子惡乎長至必從吾言矣為三節宰我子貢至所願則學孔子為四節伯夷伊尹於孔子至章終為第五節
  尊賢使能章
  市廛而不征之廛市宅也謂市物邸舍天子諸侯之國都皆畫如井而以後一區為市聽民交易市廛而不征謂但取其邸舍之稅而不取其貨物之稅也
  廛無夫里之布之廛民居周禮所謂上地夫一廛田百畝注五畝之宅是也載師宅不毛者有里布宅即五畝之宅布泉也泉即錢也宅而不樹桑麻罰以一里二十五家之錢疏雲二十五家之稅布也謂口率出泉漢法口百二十此蓋以漢法比擬古制未必周果以口計泉數如此又曰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徵注云夫稅家稅也夫稅者百畝之稅家稅者出士役車輦給徭役
  按載師之法是宅不毛無職事兩事之罰今孟子乃曰廛無夫里之布則是居廛者使出二十五家之泉而又出百畝之稅也集注言一家力役之徵是因所引夫家之文而併釋之恐於夫里之布無所當愚注孟子謂天下之民願為之氓是境內田間之民皆使之出是兩等之賦只是於一家田稅之外多出里布爾與上文市廛之廛不相闗蓋上既曰市廛而不征是居市者已征之孟子固已為過矣而又出此兩等不太繁重乎集註上廛字既釋為市宅於下廛字乃曰市宅之民也賦其廛又令出此夫里之布二廛字合而為一愚不敢必知其果如此也
  不忍人章
  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所發不忍以全言惻隱與三者對舉是偏言然孟子惻隱上看則惻隱有專言意
  擴而充之是日用之間隨四端之發者推廣而充滿之積之久則如火然泉達其勢自有不能已者既能如此而能大充廣之方能盡四海之大兩充字是兩意上充字毎端發處充下充字就應天下事上充
  四行非土無以生四徳非信無以成土即大地也無地則金木水火何所倚信即實理也非實理則仁義知禮為虛言矣集注所謂定位以方言成名以時言專氣以溫涼寒暑之氣言無定位即下文之於四時行無不在無成名無專氣即下文於四時則寄王也
  此章七節第一節言人本皆有仁二節言先王全此仁以實人之皆有是心猶道性善而稱堯舜以實之也三節就人易曉處指出使人體認此仁四節併言義理智各有所發五節言所發皆是本然之性六節言四者人所共得不可自棄七節言因發處察識而推充之不可放過工夫全在此後一節保四海與上治天下運掌上相應
  矢人章
  集注本心全體之徳以仁之體言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兼其用言也
  子路人告以有過章
  舜固未嘗有不善之可舍亦不待取人之善為己善也但無一毫私意而徇天下之公則舍己從人之謂也事之善者人為之己亦為之即取人為善之謂也如耕稼陶漁是也舜之聖天下固皆知之人見己之所為若是而舜亦若是是我為者善矣安得不勸為善乎故曰與人為善也
  公孫丑下
  孟子將朝王章
  彼富吾仁彼爵吾義仁者循理道安貧守分故不知彼之富義者度事宜進退有制故不羨彼之爵冨只在彼爵可加我故用仁義字不同
  齊王餽金章
  禮注及趙岐皆曰鎰二十兩國語二十四兩為鎰字書曰鎰益同數登於十則滿又益倍之為鎰則二十兩者為有義按儀喪服薦朝一鎰米鄭氏注二十兩為鎰疏依算法言之甚明趙氏注為巨室章及此章皆云二十兩疏於前章引鄭注卻雲二十四兩而謂趙注為誤失之矣
  之平陸章
  語録都恐是周禮所謂都鄙之都是大邑也此説為是
  致為臣章
  私龍斷為用私意而暗為龍斷之所為龍斷是商人就市中地高處立而左右顧望衆人所聚多處而以物趨彼欲售之而罔羅其利
  孟子以魏惠王之三十五年至魏三十七年改為後元年十六年卒而子襄王立孟子有見襄王語蓋即去魏適齊當宣王之二十四年也在魏前後計十八年至宣王二十九年伐齊孟子即去齊是年宣王亦卒在齊首尾六年
  充虞路問章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凢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則不待文王而興者也王者興而有名世者是猶有待於文王者也孟子之時雖無王者興苟有尊德樂道者則孟子能興之















  讀四書叢說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讀四書叢說卷四
  元 許謙 撰
  讀孟子叢說下
  滕文公上
  問為國章
  文公問為國孟子告以教養其民有養然後可教故先言分田制祿而後及學校也自民事不可緩至雖周亦助也養之事設為庠序至小民親於下教之事下至新子之國總言之答文公者止此下答畢戰卻只是言分田蓋畢戰惟掌井田之事也
  許行章
  許行言仁政是孟子所言井地之法陳相言聖人之政是許行言神農之法蓋文公始聞孟子之言既使畢戰為之矣然後許行來及許行來文公不斥絶之而與之處故陳相謂已行其法而其言如此
  聖人治民不過教養兩事堯治天下遇災變先命舜禹平水土次命后稷教稼穡然後使契為司徒次敘必如此
  江漢以下三語謂夫子之道徳光輝如江漢濯之潔秋陽暴之乾皜皜潔白人不可加尚己又一說欲以有若擬孔子則雖江漢以濯秋陽以暴而孔子之皜皜者終不可尚己以為孟子贊美曾子則曰曾子不可之辭識明義精有如江漢之濯秋陽之暴若是皜皜乎而不可尚也
  許行謂不論屨材精粗但大小同者同賈是實説孟子謂大屨與小屨若同賈則賣者必不肯為大者此說將大小比精粗兩屨字意不同
  此章孟子曰以下三大節自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至不用於耕耳闢其假託神農之言吾聞用夏變夷至不善變矣責其倍師從許子之道以下陳相之遁詞故又闢其市賈不貳之説
  夷之章
  語録命之矣之字夷子名
  滕文公下
  周霄問章
  注籍字音義見考証前篇籍者償也下  諸侯上公袞冕侯伯鷩冕子男毳冕上可兼下  紘以組為之屈之而屬兩端於武所以固冠於首也  副者王后之首服猶王之冕禕者王后之衣猶王之袞衣二者皆王后之服而此言諸侯之夫人者禮記注謂記者容二王之後與禕音煇  禮注三盆手者三淹也兄繅毎淹大總而手振之以出絲也淹於驗反又於歛反  白黒曰黼青黒曰黻青赤曰文白赤曰章用此以為祭服謂染𢇁成此色而繡裳或畫於衣者亦如此
  彭更章
  彭更於孟子傳食諸侯為泰孟子答之以舜受堯之天下且不以為泰而子以我傳食為泰乎彭更謂非以傳食為泰但無事而食則不可耳蓋謂有職業而食則可也後孟子之意則謂雖無職業而君子為仁義有功於國者多何嫌於無事
  好辯章
  集注氣化盛衰人事得失反復相尋竊謂氣化盛人事得則天下治氣化衰人事失則天下亂是固然矣然孟子此章答好辯之問而孟子之辯專為闢楊墨而發則易亂為治全賴人事以補天道之不足反氣化之衰而至於盛也觀堯禹之治水則以人事而囘氣化武王周公誅紂伐奄孔子作春秋則以人事而救衰失所以孟子亦於衰失之時闢楊墨以囘氣化正人事也此正聖賢作用參天地贊化育之功讀此章當如此㑹集注之意
  陳仲子章
  匡章以仲子為廉孟子謂齊之巨擘者許之也雖然以下貶之也伯夷盜跖之築樹反問也此非君子之心謂仲子之廉當如是爾匡章對以織屨辟纑易之此則合君子之道然既以功易食為無害而以母兄之食與室為不義何或縱母兄之得此食物為不義而我受之母兄則為義矣況既是齊之世祿則兄之得祿未為不義也仲子既於母兄之物所從來推一層上㸔而於所易者不能推一層上㸔是不能充其廉之類矣凢此皆是反説而愛親敬兄及君臣之義皆在其中使之就其所明充其所暗則仲子之罪大匡章之惑解矣
  此章經注諸廉字當辨廉有分辨不苟取也此廉之正義豈不誠廉士哉此廉字陳仲子不中禮之廉也仲子惡能廉及注仲子未得為廉豈有無人倫而可以為廉哉此三廉字是廉之正然後可得為廉耳此廉字是仲子之廉也
  離婁上
  離婁章
  兩言規矩六律前比説用法後正言立法前謂至聰明者亦須法度以比不一句必須仁政後則謂聖人立法雖盡智慮亦須法度雖主於不忍人之政一句然上兩語亦聖人所立之法也
  不仁可與言章
  孺子之歌主於人孟子之言主於水聖人之言雖非孺子之本意然主人而言者意反淺主水而言者意反深所謂聲入心通無非至理
  道在邇章
  仁義根於人心所同有行之則甚近而易其要在乎親親敬長但人人各自親親長長則仁義流行天下其有不平者乎
  教子章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非謂為子者必有是言也孟子所以責為父者身之必出於正也
  事孰為大章
  事親守身雖對說而守身又為事親之本下文曽子只是事親之準則意謂事親固當如此然有曽子之守身則可爾
  離婁下
  子産章
  子産非不知為政者徒杠輿梁偶有闕耳孟子此言責備賢者蓋恐學者因敬子産而以其所為皆是故明斥其非以曉人也
  中養不中章
  中以徳言才以能言有徳以其能成物也有能以其能成事也今以子弟之無徳無能而棄之是物之近者事之急者皆不能成尚可謂之有徳有能乎彼此相較相去豈逺哉
  涵育寛以容之之意薰陶善以道之之意
  深造章
  此章主於行而知在其中故集注謂道則其進為之方也進為字有力當㸔蓋學者欲其循序漸進優㳺涵泳力行積久自然融㑹於心所謂自得也理既融於心則所處者自然安固而不搖既居之安則所以資藉之者愈深逺而無窮資之既深則日用之間無所徃而非道矣工夫只在深造以道四字上至於自得則自然有以下效驗以知行二者各體認之可見孟子之意主於行者為尤重也程子則專於知政在圈外
  博學章
  博學詳說以知言約則㑹其極而於行上見
  以善服人章
  以善養人謂有善於身而教化撫字使民同歸於善也
  亟稱水章
  不舎見論語川上章
  異禽獸章
  此以舜為標準而使人企慕以力行也舜亦異於禽獸幾希者耳以其能存故為舜則衆人能存之豈不亦可以至於此乎
  春秋章
  以三國之史同言而曰一也蓋謂魯之春秋其所紀載非周之典禮善惡不明不過記五霸之事與晉楚之史同爾至於孔子之春秋則假其事以明義而非盡舊史之文故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如此㸔方見得中間一節
  可以取章
  可以無三字為重不可將可以可以無作兩下㸔初見其可而詳察為不可故行之惟從其不可者耳或問謂孟子舉傷廉以例二者蓋傷廉是順辭易㸔傷惠傷勇是反辭難㸔故也須先體認惠勇之本義然後見過之者為傷集注畧見而自許是全釋可以意深察而自疑深察半語是釋可以無意自疑字乃是指去疑其可以者如此看方見得可以可以無不是兩下說下文過猶不及只是結傷惠傷勇兩語
  逢䝉章
  此章專為交友發羿不能取友而殺身孺子能擇友而免禍
  言性章
  性是人物所得以生之理本自難明求其發見之故則亦不難明也然故則以利順者為本故之發於逆者則又非性之本矣求己之故惻隱之發見性之仁羞惡之發見性之義求人之故則父慈子孝君仁臣忠求物之故則鳶飛魚躍山峙淵流皆是也是皆所謂利也如下文天與星辰之故亦只是利而已能知此性而利以行之則為智之大禹之行水不是比喻言禹順水之性為智之大以例人循性皆當以利也知者應物若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如禹之大矣智如禹大是亦大禹也下文又以高逺者証故之易見卻不是用功
  章內三智者不同上者字是問辭下兩者字是用智之人
  萬章上
  萬章問章
  恝古結反音與戛同集注苦入反誤
  娶妻章
  懟父母言人之常情也為廢大倫則雖子亦不免有讐怨父母之心舜固非懟父母者然告則必廢大倫故不告也此聖人善處變事消彌於未然此等處正好觀聖人
  書四岳舉舜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蒸蒸乂不格姦則堯妻舜時頑嚚傲徳已化而改萬章傳聞蓋亦野人之語孟子不辨惟欲發聖人處變之心
  魚入水有悠然而逝之道弟有思兄鬱陶之道故子産與舜皆信之舜之愛象自天性況象又以愛兄之道來感之乎
  堯以天下與舜章
  凡祭有祈有報風雨以時年穀順成氣不疴疹民無夭厲則是神享其祭而其應如此
  百里奚章
  鬻語六反四智二賢皆反復明奚之事然各有序第一總言去虞入秦之智第二第三詳言去虞之智第四詳言入秦之智第五以事實言其賢為下節張本第六專以上文之賢證自鬻之言之妄前後皆是仿像言之惟第五節為要然不智則不能明去就之幾不賢則不足見其智之正故反復言之讀之但見其文之妙而不知其意之精宻如此萬章下
  目不視惡色章
  去父母國之道也此一句亦孟子言孔子只有遲遲吾行一句此章聖字言夷惠伊尹處是以地言與大而化之之聖不同只是清任和到極處故謂之聖孔子則是大而化之之聖其行之時中則清任和時而出之亦無不到極處
  集大成一節以音比孔子知之至行之極條理即八音以金而聲之所以始其衆音以玉而振之所以終其衆音聲振始終皆是動用字惟其知之至故能始萬事惟其行之極故能終萬事是為聖智兩全
  次一節以射比四聖人能挽強弓射逺地此力也能中其的乃巧也必先知的之所在又知中之之法然後因力之所至而中之謂知之明然後行之從容中道三子力量雖到而知有未至故不及孔子
  萬章兩篇皆論聖賢之行大率皆以孔子折衷之上篇前五章言舜六章言大禹固無間矣七章則言伊尹故八章以夫子之出處繼其後九章論百里奚次篇之首又言三聖人而以孔子集大成斷之三章問友而上及堯舜四章言交際又繼以孔子五章為貧而仕又言孔子下二章論君餽與見諸侯而又及孔子蓋孟子所願學者孔子故論古聖人則以孔子繼之論賢者必以孔子折衷之前篇言一治一亂及舜禹湯文武周公處與末篇之末皆然論語中庸之體大率亦如此所以示君子必學孔子而後可
  告子上
  性猶杞栁章
  人受天之理以生本具仁義禮智之性人之有惡是失其本性之善非其真也告子不知乃謂人性本不善因矯揉以為仁義猶矯揉杞栁以為桮棬孟子謂人之於仁義乃其本有而所當行者豈矯揉而成乃是戕賊人之常性而為之爾揉杞栁為桮棬是戕賊之也非可以喻仁義也若此言之行人不知者將真以為戕賊人為仁義誰肯從之是仁義之禍也
  性猶湍水章
  告子謂性本無善惡但可以為善可以為惡在所引者何如爾故以水無分東西為喻孟子亦就其水以喻之謂性之必善譬猶水之必下告子所謂決之者人為之也非其自然之性也若人慾排水之性甚至可使逆行況東西乎人之為善順其本性也水之就下順其本性也
  生之謂性章
  告子以活動知覺為性孟子意謂以此為性則人與物同而何足謂之人哉故先以白之説兩轉審告子之意待其應定瞭然後以犬牛人之性同異而問之告子知其說之非其言方塞所以言犬又言牛者謂非獨人物之性異就物之中其性又各不同所以深曉告子以人之性善也
  食色性也章
  告子言仁是好愛只説得人心一邊不知孟子所言仁義是道心告子以好食愛色皆發於心故曰仁內其言已定故孟子反問之告子只答義外之説孟子就其白字長字明其白不可譬長而長人長馬不可同則所謂義內者可不言喻告子猶不悟重以內外為言不知愛之所施有宜即義在其中而長之之心豈發於外是則理之不明故也孟子因其以好食色者為性於是借嗜炙以為喻謂美味雖在炙而嗜之者乃自內出對上長楚人之長說物則指炙而言謂豈獨於人為然物亦有如此者以嗜之之心比長之之心則可見義之在內無疑矣
  富嵗子弟章
  先以嵗之豐凶致人之善暴以明人性本善有以陷溺則為惡蓋欲得食以養其生者人之常情故富嵗得順其心則為善凶年不足以養其生而逆其心則為惡次以麰麥為喻謂人之性本同當皆極於善所以不善者養之異以勉人當盡養之之道也其下又以形之所好必同以明心之所好無不同而聖人之所為即衆人之所本同而當然者衆人當法於聖人以全其善則當力好如口之恱味可也
  同然之然集注訓可與嗜聽美對而皆以同字冠之非語助也即是字之意謂理義乃人之所同以為是者
  牛山章
  浩然章論養氣而以心為主此章論養心而以氣為驗曰志者氣之帥故謂以心為主曰平旦好惡與人相近故謂以氣為驗集義固為養氣之方所以知夫義而集之者乃心也養心固戒其梏亡驗其所息而可致力者則氣也彼欲養而無暴以充吾仁義之氣此欲因氣之息以養吾仁義之心兩章之持志操心之意未嘗不同而氣則有在身在天之異然未始不相為用也
  魚我所欲章
  弗就嘑蹴之食出於倉卒之時受萬鍾在於閒暇之際倉卒之時私意未動義之所發者直閒暇之際有計較之心則私不可遏矣倉卒而義明如乍見孺子入井惻隱即生意正同閒暇而有宮室等三者之累則如納交要譽惡其聲矣夫行道乞人皆能行之則義乃人之本有明甚君子其可不知之而由之乎孟子之戒深切著明矣
  三鄉為身北山先生作一讀言鄉為辱身失義之故尚不受嘑蹴之食以救身之死今乃為身外之物施惠於人而受失義之祿乎可謂無良心矣
  此章專以生對義説第一節是主意第二三五又以欲惡分說生字意因第一節暗與義對説蓋欲生即是惡死出此必入彼二節言欲生惡死固人之常情而欲惡有甚之者乃義不義耳此是本然乃有義理之良心也三節反言失其良心而不能取義者四節兩由是金先生作兩讀蓋正指義而言五節上三句當急讀作一串此是繳第二節兩句説賢者能保此好義之良心
  上五節言生死大分下三節言辭受小節然下三節亦是蒙前第一節生義言之
  天爵章
  天爵人所皆有人均各有命分有徳則足以長民故人修其天爵則人爵自然至不可求也若有心求人爵便已務外而失其本心之爵矣
  欲貴章
  世人但知公卿大夫之爵為貴而不知在我之身皆有貴者乃天所賦之善所謂天爵也天爵人所同者故思則得之人爵各有命分雖求之無益天爵亦是天命此則義理之命人爵乃氣數之命孟子前章尚有修天爵而人爵自至之說此章則於人爵下兩不願字是不將這箇為念
  告子下
  禮與食孰重章
  敬兄禮也雖無食而將死必不可奪兄之食而違敬兄之禮婚娶禮也雖至於絶嗣必不可摟人處子而違婚娶之禮任人蓋異端之徒棄滅法禮而譏侮之者故孟子止就其所言食色二者使之自權其重輕而自思之蓋不屑之教誨也
  曹文章
  第三節為字重獨不勝為患為字輕湯文亦在人為之如有力無力皆人所自為雖舉百鈞之重亦是自去發奮為烏獲之徒此言用力為之皆可至況理義人皆有之本無虧欠不須如舉重之用力豈以力不勝為患但能為之即至不至者乃不為耳所以後節教他學堯則為堯學桀則為桀是皆為之而已
  盡心上
  盡心章
  盡心知性知天 夭壽不貳
  存心養性事天 修身俟死
  朱子釋明徳則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釋心則曰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二者無大異豈心即明徳之謂乎蓋徳者得也所得乎天是釋徳字本意而指其得之之原虛靈不昧以狀明之體具衆理應萬事皆所得之實然而虛靈不昧則心也具衆理則性也應萬事則情也是合心性情三者言之而以得乎天冠於其上其釋明徳為切至於言心而曰神明是指人身之神妙靈明充之可以參天地贊化育之本而言其所統則性情也故亦曰具衆理應萬事此釋心字亦切況徳者謂得之於心不以心而言則徳何所倚乎然彼言以順辭也此言所以有主宰之意此又㣲有輕重之不同
  萬物章
  萬物皆備於我 反身而誠 仁強恕而行 求仁
  廣土衆民章
  此章𦂳要在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一句上常人固皆有四者為氣稟昬迷故物慾蔽隔四者不能根於心惟君子則得於天者全而不曽失常與心相著故其發施有下文如此效驗窮達不能加損而憂樂也分定是分得天之全體分字正指四者
  伯夷辟紂章
  此章主意在文王之政有國者所當法不主言二老之去就
  登東山章
  第一節兩言登山謂所處地位髙則視下愈小觀海難為水謂所見大則小者不足觀㳺聖門難為言謂既聽聖人之言則餘人之言皆不足聽此句與觀海相連一般說第二節言聖人之道有本故用不窮第三節言學者當學聖人然當以漸而進不可躐等也觀海觀水流水雖三節皆言水自是三様意思比喻
  楊子取為我章
  權稱錘也物輕重不齊權與物相凖方得其平君子應事當隨事取中而應之譬之稱錙兩斤鈞石物之輕重各有當其平處今以銖兩為輕鈞石為重例以斤稱之其可乎是子莫之執中也
  栁下惠章
  栁下惠不羞汚君不卑小官袒裼祼程焉能凂我和也至於不怨不憫三黜而不改其道介也人惟知其和而不知其介故孟子表而出之所謂三公當時必有命惠為此任者不可知矣
  堯舜性之章
  性之者謂得於天者氣質清明義理純粹而終身行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假修治者也身之者謂氣稟㣲有不同而自修其身體道而行自思勉以至於不思不勉者也至於五霸假借仁義之規模亦以尊天子安同盟為名而實欲自行其威富其國久於此道亦不自知其非仁義
  予不狎章
  不狎不順有二義伊尹謂我見桀不順今又習見太甲不順乃就桀與太甲二人言之此一義也或言伊尹見太甲行事日日不合於理義不欲習慣見此不順理之事乃就太甲一人言之又一義也王文憲謂伊尹放太甲善用權者也孟子明其事而言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善語權者也倘孟子居於彼時則必行伊尹之事業
  士何事章
  尚志者髙尚其心之所之士無位未得行其道故且只髙尚其志向非仁非義一節謂有此志而待他日得位而行之者也兩惡在卻是目今居者由者則雖未得大人之位而大人之事已預全備矣當如此作兩節看
  仲子不義章
  金先生曰仲子不義當句乃先斷其為不義之人下則曰若有與之齊國必不肯受人皆信其廉殊不知此乃舎簞食豆羮之小義爾何足道哉彼有辟兄離母之大不義豈可以其小義即許其大不義而名之曰賢哉
  食而勿愛章
  恭敬者之恭敬以發於心者言恭敬而無實之恭敬以幣帛言
  君子之於物章
  愛之而弗仁之愛愛惜之義不輕用物不暴殄天物之意仁民之仁乃愛之本義親又重於仁
  程子嘗言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而此卻言仁推己及人似有不同蓋此章四仁字皆言仁之用不言仁之體程子所謂推己及人正訓此章之仁字推字亦要輕看以己所有推出行去爾盡心下
  盡信書章
  書中二典三謨之類皆聖哲之言一定而不可易者若其餘載事之辭或有過稱者孟子此言非謂書中之言皆不可盡信但謂其辭時或有害於義者爾讀書之人不以辭害義可也
  集注杵舂杵也或作鹵盾也作鹵者是然亦非楯若以為舂杵與楯苟非血深一二尺豈能漂之雖非武王殺之而商人自相殺然亦不至如是之多也蓋鹵乃鹽鹵之鹵謂地發蒸濕言血漬於地如鹵濕然此金先生之意
  我善為陳章
  孟子之時皆尚攻戰能者為賢臣而孟子乃以為大罪蓋國君苟能行仁政以愛其民使之飽煖安佚矣其他國之民受虐於君者心必歸於此人既樂歸於我我以親上之民而征虐民之君則其民豈肯與我為敵故引湯武之事以證之
  梓匠輪輿章
  此言師之教者不過舉其大綱爾至於理之精㣲事之曲折與夫不可容言之妙而當黙識者皆學者所當勉力推明潛心究察非師可以口傳也
  民為貴章
  集注八蜡不通禮曰天子大蜡八嵗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其神則先嗇一若神農者司嗇二后稷也農三田畯也田畯是古之官司督促田事有功於民者郵表畷四郵若郵亭表田畔畷井田之畔相連畷於此田畔造郵舍而田畯在其中督約百姓也貓虎五助田除蟲䑕之害者坊六坊畜水之堤水庸七水庸通水之道此皆有益於嗇事者昆蟲八螟蟲之類此則爲害者也故皆迎其神而祭之畷如劣反又知衛反
  貉稽章
  此章言文王孔子雖有聖人之徳亦不免為衆口所謗訕而所以處之者如此然人雖謗之終不能損其令名孟子意為衆口所訕但當自修其徳而已
  山徑之蹊間章
  山間之小徑倐然有人行而不斷即成大路少頃無人行則茅長而遂塞之學問之道才有間斷私慾便生而塞天札之路矣
  口之於味章
  性也之性氣質之性也有性焉之性天地之性也有命焉之命本以氣言而亦有理在其中為之品節限制命也之命本以理言而所稟之氣有清濁厚薄之不同上五者人性皆欲之而有命分不同不可必得然亦有理在其中品節其命分下五者本皆天理而卻有命分一定不得其至君子則但循天理而行以求至其極故不為命分所拘
  堯舜性之章
  性者謂所得於天者不假修為終始如一聖之至者也反之謂得於天者不無少失缺修而至之亦聖人也第二節言性之第三節言反之
  說大人章
  為君子者固當貴貴然於言語之際有畏之之心則言語不能盡況大人所為之事皆不合法度而君子之所不為何必畏之哉
  讀四書叢說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