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紀數畧 (四庫全書本)/卷11

卷十 讀書紀數畧 卷十一 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十一目録
  地部
  山川𩔖
  五嶽
  五嶽佐理
  五嶽神名
  泰山二巖
  二華
  華山三峰
  二室
  南嶽五峰
  北嶽五別名
  五鎮
  五名山
  九鎮山
  九山三條
  負二山
  五臺山
  砥柱三門
  二崤
  二嶓冡山
  四東山
  二浮玉山
  三天柱山
  二鸚鵡山
  卯酉二山
  海門二山
  四流山
  九連山
  羅浮二山
  五侯山
  七臺山
  閩中三山
  旂鼓二山
  峨嵋三山
  驪山二嶺
  褒斜二谷
  四明山三入
  太白山五名
  覆釡山斗三形
  馬當山二險
  彭門九隴
  冬桃山三面據險
  洞庭山穴四通
  武落鍾山二穴
  月巖三形
  鶴鳴山六形
  龍角山二石
  爭界二督郵
  山四形
  四時山色
  山四有
  五丘
  九丘
  五陵
  伏羲陵二
  女媧陵三
  漢五陵

  四海
  四海神
  二溟
  四瀆
  三大水
  九川
  六川
  八流
  三河
  三川
  兩源
  四大河源
  黃河九曲
  黃河四大折
  河水五色
  河水九名
  九河
  宋四河
  五河
  濟水三伏三見
  九江
  三江
  五湖
  九州川
  九州浸
  九澤
  十藪
  諸國之水
  二泊
  五津
  三水府
  通江五大浦
  浙江三源
  新安江四源
  漢水二源
  漢江四水
  三湘
  五渚
  十二溪
  五溪水
  武陵五溪
  九溪
  十八灘
  九龍灘
  宜春三峽
  巴楚三峽
  瞿唐二名
  四川
  沬水三派
  皁江三支流
  皁江九堰
  左右二江
  監家山三瀧
  蘆溝河二派
  桑乾河七泉
  交河
  二汶水
  五汶水
  媯汭二水
  泉源二源
  闗中八水
  漆沮二流
  白鷺洲二水
  二清河
  三泖
  苕溪二源
  霅溪四水
  二箬溪
  章貢二水
  辰酉二水
  沔水二源
  禹二渠
  漢二渠
  晉三渠
  唐三渠
  三白渠
  入城三渠
  三大防
  六堰
  漢上林十池
  靈巖山頂三池
  錢塘六井
  五雲井
  多雲山三井
  修覺山二井
  三疊泉
  潓泉七穴
  靈池山八泉
  雌雄二泉
  五溫泉
  溫泉三物
  半湯
  五珠池
  三玉河
  翁加黑亞四水
  朝那湫二
  八功徳水
  五色河
  九淵
  三水相蕩
  四時潮汐
  瓊潮兩流
  水一日盈涸
  兩水相合
  水四徳
  觀水九似
  水性五易
  水三有
  川數
  五水
  禹治水二道
  漢決河七
  賈讓治河三策
  賈魯治河三策
  黃河三説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十一  福建巡撫宮夢仁撰地部
  山川𩔖
  五嶽周禮大司樂注
  兗州荊州豫州雍州幷州 纂要泰山今泰安州華山今華隂縣衡山今衡山縣恆山今定州嵩山今登封縣 又書四嶽無嵩山 爾雅霍山為南嶽即天柱山按霍山在今壽州六安縣天柱山在漢廬江郡𤄵縣
  五嶽佐理
  東嶽泰山羅浮括蒼為佐命蒙山東山為佐理 南嶽衡山霍山𤄵山為儲副天台句曲為佐理 中嶽嵩山少室武當為佐命太和陸渾為佐理 西嶽華山地肺女幾為佐命西城青城娥眉嶓冡為佐理北嶽恆山河逢抱犢為佐命𤣥隴崆峒陽洛為佐理又三佐命山則青城山天柱山廬山
  五嶽神名龍魚圖呼之令人不病
  泰山神姓圓名常龍 衡山神姓丹名靈峙 華山神姓浩名鬱狩 恆山神姓澄名渭渟 嵩山神姓壽名逸羣 一雲嵩山君角普生嵩山將軍石元泰山君元丘目睦泰山將軍唐巨華山君浩元倉華山將軍鄒尚衡山君爛洋光衡山將軍朱丹恆山君伏通萌恆山將軍莫惠
  泰山二巖
  西巖為仙人石閭 東巖為介丘
  二華薛琮注西京賦華山對河東首陽山河水過之而曲行河神巨靈手擘其上足蹋其下中分為兩以通河流今華嶽上掌形具在其腳跡在首陽山下華山頂上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
  太華 少華
  華山三峯記髙嵓四合重嶺秀起頂方七里三峯直上晴霽可睹
  南峯 西峯 東峯
  二室嵩山三十六峯二室相去十七里其下各有石室
  太室少室西髙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與太室相埓但差小耳
  南嶽五峯衡山七十二峯其最大者五而紫葢石囷芙蓉極秀
  祝融 紫蓋 石囷 芙蓉 天柱
  北嶽五別名括地誌或名太茂山
  蘭臺府 列女宮 華陽臺 紫微宮 太乙宮
  五鎮
  東鎮沂山在沂州南鎮會稽山在越州中鎮霍山在晉州西鎮吳山在隴州北鎮巫閭山在營州 周禮大司樂四鎮無吳山唐志四鎮無霍山
  五名山封禪書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國此黃帝所常遊與神會者
  華山 首山 太室 泰山 東萊
  九鎮山周禮職方氏九州之鎮山也
  會稽山揚州衡山荊州華山豫州沂山青州岱山兗州嶽山雍州醫無閭幽州霍山冀州恆山幷州 爾雅有梁山幽都山崑崙墟無衡山嶽山恆山以沂山為斥山蓋字誤也 史正義索隱皆以為九州之山岍壺口底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冡內方岐 淮南子呂氏春秋九山則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也
  九山三條禹貢正義馬融王肅皆然
  岍為北條隴州西傾為中條洮州嶓冡為南條興元 鄭康成分四列岍陰列西傾次陰列嶓冡次陽列岷山一作荊正陽列
  負二山列子北山愚公欲移太行王屋二山於渤海操蛇之神告之帝帝命夸娥氏二子負之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
  五臺山仙經名紫府內經為清涼山文殊師利所居志雲環五百餘里五峯髙出雲表頂皆積土似臺中臺髙四十里周六里西北太華池東畔雨花池前飯仙山即中臺案也東南鷲峯西側甘露池東臺髙三十八里周三里東南嶺畔明月池人傳紗帛障目或見月在水中西臺髙三十五里周二里東北下有文殊洗鉢池南臺髙三十七里周二里有聖僧巖三賢巖羅漢洞北臺髙三十八里周三里名掖斗峯頂有黑龍池七佛池
  砥柱三門河南陜州東北四十里黃河中始特一巨石禹鑿之為三唐太宗勒銘尚存南曰鬼門尤為險惡中曰神門 北曰人門
  二崤左傳晉人禦秦必於崤崤有二陵
  南陵夏後臯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
  二嶓冡山通典在天水者西漢水所出也
  一在天水上邽 一在漢中金牛山
  四東山山以太傅名
  一在臨安 二在金陵皆非所居之東山一在始寧乃其故居
  二浮玉山一統志湖州府城南玉湖中
  在歸安者為小浮玉 在孝豐者為大浮玉苕水出其陰
  三天柱山同上餘杭乃道書第五十七福地
  一在壽陽 一在龍舒 一在餘杭
  二鸚鵡山臨安府其地多出鸚鵡故名
  一在蒙自縣西 一在縣北
  卯酉二山在松陽相對各以方向為名葉法善徃來處也
  卯山 酉山
  海門二山姚寛曰四海潮皆平唯浙江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湧而為濤耳
  南曰龕 北曰赭
  四流山蘄州
  水南流西流者俱入蘄水縣界 北流者入壽州霍山縣界 東流者入安慶府太湖縣界
  九連山惠州和平縣髙峻蒙密秋冬蟲蛇蟄穴賊備乾糗入山至春夏則不能
  東連龍川 河源 南連博羅 增城 龍門 從化 西連乳源 翁源 北連贑州龍南
  羅浮二山浮山本蓬萊一峯因洪水浮海薄於羅山遂為一山
  浮山 羅山
  五侯山莆田山有五峯
  正視之五故呼五侯 側視之二故呼雙髻 自郡城視之三又呼筆架
  七臺山邵武府山上有七臺
  台星 文殊 普賢 會仙 獅子 雲臺 月臺
  閩中三山鼎峙郡城故謂福州為三山
  越王山 九仙山 閩山亦曰烏石山
  旂鼓二山世傳左鼓右旂全閩二絶
  旂山福州府城西鼓山府城東兩山相對延袤數十里 最髙為大頂峯一名屴崱疾峯正東可望琉球
  峨嵋三山名山記周匝千里石龕百一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寺有六光相居絶頂華嚴居前峯白水居其中厯八十四盤山徑如線六十餘里至峯頂即普賢示現處其屋皆板為之
  大峩兩山相對狀若峩嵋中峩又名覆蓬山小峩又名鏵刃山與中峩接
  驪山二嶺在臨潼下有溫泉
  左曰東繡嶺 右曰西繡嶺
  褒斜二谷漢中褒城縣東北長四百七十里斜谷舊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板閣二千八百九
  十二間厯代製作增損兩谷髙峻中間谷道褒水所經

  南口曰褒 北口曰斜
  四明山三入紹興餘姚縣髙一萬八千丈周二百一十里峯凡二百八十有二中曰芙蓉峯有漢𨽻刻石曰四明山心其右有方石四面玲瓏如窗牖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
  由鄞小溪入則稱東四明 由餘姚白水入則稱西四明 由奉化雪竇入則直謂之四明
  太白山五名嵊縣西
  絶髙者為太白 次為小白 面東者為西白 面西者為東白 在東陽者為北白
  覆釡山斗三形溫州永嘉縣郭璞謂郡城象斗
  華蓋 松臺 郭公 海壇四山為斗魁 積榖㢲吉 仁王三山為斗柄 黃土 靈官二山為輔弼
  馬當山二險郡縣志九江彭澤縣橫枕大江陸魯望銘天下之險
  在山曰太行 在水曰呂梁 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
  彭門九隴彭門西九山連結
  伏隴 豆隴 秋隴 龍奔隴 走馬隴 千秋隴駱駝隴 較車隴 橫檐隴
  冬桃山三面據險紀勝贑州龍南縣上多桃樹經冬始熟溪名桃川據險當闗可制三面東通和平 南通翁源 西通始興
  洞庭山穴四通廣記出南穴㴱百餘尺漁人毛公⿰墮其中至一宮下有青泥食若稉米旬餘始出事聞梁武帝問𤇍公雲此洞穴有四支蓋東海龍王第七女掌珠藏也
  一通洞庭湖西岸 一通蜀道青衣浦北岸 一通羅浮兩山間大谿 一通枯桑島東穴
  武落鍾山二穴寰宇記荊州長陽縣本廩君所出處廩君姓巴氏與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姓
  俱出因約以劍刺石壁著者立為君長雲

  其一色赤廩君出於赤穴其一色黑餘姓出於黑穴
  月巖三形在道州東西兩門如城闕當中而虛其頂
  自東望之如月上弦 自西望之如月下弦 就中望之如月望
  鶴鳴山六形郡縣志卭州大巴縣上應氐宿山有二十四洞應二十四氣洞湥不可測每遇一氣則一洞竅開餘皆不見有七十二穴應七十二侯乃馬成子張道陵昇仙之處
  東西二溪出其兩腋 大清宮建在頂啄 𤣥真坊建在項 大坪是其背 延祥觀在天柱山石柱腰巖是其兩翼 冠子山三峯中峯是其尾
  龍角山二石方域志長陽山穴內
  陰石常溼旱鞭陰石則雨陽石常燥潦鞭陽石則晴
  爭界二督郵劉義慶幽明録二郡之界數峯互出有倚石如人攘袂相對俗謂二督郵爭界於此宜都 建平
  山四形鞏氏耳目志
  海山微茫而隱見 江山嚴厲而峭卓 溪山窈窕而幽㴱 塞山童頳而堆阜 又鋭而出者為虎牙尖而背者為熊耳角而巘者為牛首冠而峭者為雞頭
  四時山色郭熙論畫
  春山淡冶如笑 夏山蒼翠如滴 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
  山四有酉陽雜爼
  上有蔥下必有銀 上有薤下必有金 上有薑下必有銅錫 上有金玉者木傍枝下垂謂之寶苖
  五丘爾雅
  三在河南 二在河北 説者多以州黎宛營為河南潛敦為河北恐未是
  九丘山海經南海之內監長之國有九丘以水絡之
  陶唐之丘 叔得之丘 孟盈之丘 昆吾之丘黒白之丘 赤望之丘 參衛之丘 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五陵爾雅
  東陵阠 南陵息慎 西陵威夷 北陵西隃即雁門山中陵朱滕 又有陵莫大於加陵梁莫大於溴梁墳莫大於河墳謂之八陵
  伏羲陵二
  一開封府陳州 一陜西成紀廢縣即伏羲所生地
  女媧陵三
  一兗州府濟寧州 一平陽府趙城縣 一河南府閿鄉縣黃河濱天寶末忽失所在乾元初復湧出
  漢五陵西都賦
  長陵髙帝安陵惠帝陽陵景帝茂陵武帝平陵昭帝 合灞陵渭陵延陵義陵康陵為長安十陵

  四海太公金匱
  東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神句芒西海西域神蓐𭣣南海交廣神祝融北海青滄神顓頊
  四海神河圖
  東海君姓馮名修青夫人姓宋名隱娥 南海君姓視名保赤夫人姓翳名逸寥 西海君姓句大名丘白夫人姓靈名素簡 北海君姓禹名悵黑一雲姓禺名強夫人姓結名連翹
  二溟荘子
  南溟 北溟
  四瀆爾雅瀆者𤼵源注海者也
  出岷山松州出崑崙山西域出桐柏山唐州出王屋山孟州
  三大水朱子語錄中國有三大水
  黃河 長江 鴨緑江
  九川即禹貢所謂通九道
  弱水 黑水 河水 漢水史作瀁江水 濟水史作沇淮水 渭水 洛水
  六川呂氏春秋
  河水 赤水 遼水 黑水 江水 淮水
  八流博物志
  渭出鳥䑕 漢出嶓冡 洛出熊耳 潁出少室汝出燕泉 泗出陪尾 淄出月台 沂出泰山
  三河
  黃河 淮河 洛河 通典羌援劍入三河闗謂黃河析支河湟中河
  三川
  河 洛 伊 一曰豫州其川滎洛與伊𤄊二水為三川 周幽王時三川震則指涇洛渭三川皆出岐唐志鄜州三川縣華池水黑水洛水
  兩源河水東流潛行地下至規期山北流分為兩源
  一出蔥嶺東流 一出于闐南山北流合蔥嶺河東注蒲昌海
  四大河源出崑崙山東北陬
  青河 白河 黑河 黃河
  黃河九曲河源星宿海涯為二澤流合三山岐為九度行二千餘里經崑崙山南而西而北而東又
  行二千餘里至於積石厯雲中九原至大寧始入中國

  道崑崙山名地首上為權勢星一曲也 東流千里至規共一作期山名地契上為距樓星二曲也 邠南千里至積石山名地肩上為別符星三曲也 又千里入隴首抵龍門名地根上為宮室星四曲也 又千里至卷重山名地咽上為捲舌星五曲也 東流貫砥柱觸淤流山名地喉上為樞星以運七政六曲也 西距卷重山千里東至雒會名地神上為紀星七曲也 東流至大伾名地肱上為輔星八曲也又東至絳水千里至大陸名地腹上為虛星九曲也
  黃河四大折
  由積石至湟中是第一折 至靈州西南轉北即涼沙甘肅四郡是第二折 北流千里至九原豐州是第三折 豐州之東為榆林境自北而徃直至潼闗皆河南矣此第四折
  河水五色乾鑿度天降嘉應河水先清
  清變白 白變赤 赤變黑 黑變黃各三日
  河水九名黃河汎水一嵗中有九名
  凌解水正月桃花水二三月麥黃水四月苽蔓水五月礬石水六月荻苗水七八月登髙水九月復槽水十月蹙凌水十一月十二月冰斷復結蹙起成層
  九河爾雅一分為八 許商得其三杜佑通典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得其一或新河載以舊名或一地互為兩説 鄭氏以為齊桓塞八流以自廣 酈道元謂九河碣石苞淪於海
  徒駭 太史 馬頰 覆鬴 胡蘇 簡 潔 鉤盤 鬲津 蔡九峯不分簡潔為二謂其一為河之通流未詳是否
  宋四河
  汴 黃 惠民 廣濟即五丈河 四渠謂惠民金水五丈汴水
  五河鳯陽府屬縣
  淮河在縣東澮河源出河南永城縣經宿州境至縣南東流入淮縣治臨之故號澮濱沱河在縣西北連澮河東流入淮漴河在縣東南源出南湖一流入淮潼河在縣東北遶沱河東流入淮因此五河故名
  濟水三伏三見禹貢注
  𤼵源王屋名曰沇自沇而下行於地中一伏及東出二源合流始名為濟一見自濟而下潛入於河再伏及截河南出溢而為滎再見自滎而下復行地中三伏及東流則繞出陶丘之北三見由是不復伏矣
  九江尚書注唐詩所謂江至潯陽九𣲖分也鼂公武雲猶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餘祁一澤而名九澤耳烏白江 蚌江 烏江 嘉靡江 𤱶江 沙源江廩江 提江 箘江 按江自荊南而合於漢沔
  間者亦有九川江清江魯洑江潛江沱江漳江沮江直江漢江唐人詩所謂孤城一柱觀落日九江秋是也 其自巴陵以合於三湘間者亦有九沅漸元辰漵酉澧澬湘九水皆瀦於洞庭中東入江此則禹貢所謂九江孔殷是也 一曰浙江杭州楊子江潤州松江蘇州吳江同上楚江江州湘江潭州荊江荊州漢江利州南江洪州
  三江周禮職方氏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其川三江疏至潯陽南合為一東行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入彭蠡復分為三道入海吳松江 錢塘江 浦陽江韋昭釋禹貢三江既入雲 吳地記松江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一名下江東南入海為東江一名上江幷松江古笠澤為三江 漢地理志有中江南江北江蘇子瞻謂岷山之江為中江豫章之江為南江嶓冡之江為北江曾氏雲中江北江皆禹所導南江乃其故道故經不之志中江從丹陽蕪湖東北至會稽陽羨縣東入海南江從會稽吳縣東南入海即松江也北江從會稽毘陵縣東北入海 一説荊州荊江蘇州松江杭州浙江為三江
  五湖同上揚州其浸五湖何氏注
  彭蠡 洞庭 巢湖 太湖 鑑湖 史正義謂游莫貢䔖胥竝在太湖東岸五灣 或説太湖射貴湖上湖洮湖滆湖 史索隱則謂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 一説湖州太湖楚州射陽岳州青草潤州丹陽洪州宮亭 案太史公曰上姑蘇望五湖張勃吳録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名若國語雲吳越戰於五湖是又直在笠澤一湖中耳
  九州川同上
  三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江漢滎洛淮泗涇汭河泲兗幽二州虖沱嘔夷
  九州浸同上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五湖 荊潁湛 豫波溠 青沂沭 兗盧維雍渭洛 幽菑時 冀汾潞 幷淶易
  九澤禹貢
  大陸冀州雷夏兗州孟諸豫州滎澤同上大野徐州彭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震澤同上雲夢荊州荷澤豫州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有七澤其一雲夢
  十藪爾雅
  魯大野鉅鹿東北大澤也晉大陸鉅鹿北廣河澤也秦陽陓扶風汧縣西宋孟諸梁國睢陽縣東北楚雲夢華容東南巴丘湖齊海隅海濵廣斥鄭圃田中牟西圃田澤燕昭餘祁太原鄢陵縣北九澤周焦䕶扶風池陽縣瓠中吳越之間有具區吳縣南太湖即震澤也 周禮職方氏九州之藪澤無大陸海隅焦䕶有弦蒲貕養凡九藪 嚴助傳八藪為圃無大陸昭餘祁
  諸國之水管子
  齊之水道躁而復故民貪麤而好勇 楚之水淖弱而清故民輕果而賊 越之水濁重而洎故民愚疾而垢 秦之水泔㝡而稽淤滯而雜故民貪戾㒺而好事 晉之水枯旱而運𡌧墆而雜故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滯而雜故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 宋之水輕勁而清故民閒易而好正
  二泊地理志天下水名泊者二今為牧馬地
  梁山 長豐
  五津水經注大江自湔堰至犍為有五津
  白華 萬里 江首 渉頭 江南 杜牧傳二津白馬津盟津
  三水府
  上水府江州馬當山中水府太平州採石山下水府潤州金山
  通江五大浦舊圖經
  趙屯 大盈 顧澮 崧子 盤龍
  浙江三源唐六典
  一出歙州 一出衢州 一出婺州厯睦杭越三州界入海
  新安江四源合流至新安為灘三百六十
  一出歙縣黟山 一出休寧率山 一出績谿彰山一出婺源浙山
  漢水二源詩地理考
  一出秦州天水縣謂西漢至巴中縣入江 一出大安軍三泉縣謂東漢至漢陽軍入江
  漢江四水由漢中流入鄖縣因地而名總之為漢水也上至襄陽七百里下至沔陽州五百里漾 沔 漢 滄浪
  三湘三水皆會於洞庭
  瀟湘 蒸湘 沅湘
  五渚水經注又戰國策秦襲郢取洞庭五渚
  湘 沅 微 澧 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
  十二溪
  巫峽溪䕫州五雲溪越州岷山溪嘉州清逺溪廣州洞伯溪台州嶓冡溪嘉州崑崙溪武陵溪鼎州薴羅溪越州滌溪利州浣溪越州沔池溪洛京
  五溪水寰宇記桂陽縣合為一江過陽山界入廣州
  滄浪水 崑湖水 橫溪水 葉腐水 相思水
  武陵五溪水經注此五溪由沅合湘注於洞庭至岳陽而後入江
  雄溪 樠溪 酉溪 潕溪一作沅辰溪 寰宇記彭水有五溪以楚子城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各為一溪長曰酉辰巫武沅
  九溪沅州
  郎溪 㵲溪 雄溪 辰溪 龍溪 敘溪 武溪桂溪 酉溪
  十八灘贑州
  白澗灘 儲潭鱉灘 天柱灘 石人灘 青州灘狗腳灘 小湖灘 大湖灘 銅盤灘 橫石灘梁灘 崑崙灘 舞索灘 小蓼灘 大蓼灘
  緜津灘 漂神灘 惶恐灘
  九龍灘江州府青流縣二十里兩崖石峽如闗隘而石龍橫截水中髙可數丈乘舟下龍如自山墜地上六龍屬本縣 下三龍屬延平府永安縣
  宜春三峽𡊮州
  牛䦨峽 昌山峽 鍾山峽
  巴楚三峽水經注蜀口隘處䕫州七百里兩岸連山非午不見日
  歸峽又曰巴峽廣澤峽巫峽峽州一曰䕫州巫山縣西陵峽即明月峽䕫州之西庾仲雍荊州記巴楚有明月峽廣徳峽東突峽今
  謂之巫峽秭歸峽歸鄉峽 王洙曰瞿塘巫山黃牛也 趙曰䕫之上游有明月峽巴峽巫峽此山三峽鶴巴峽程記三峽即明月峽巫山峽廣澤峽其瞿塘灔澦燕子屛風之𩔖皆不在三峽數
  瞿唐二名樂府解題瞿盛也唐陂池也言盛水其中可以行舟也
  夏則為瞿 冬則為唐
  四川説文川者穿也蜀江之水非一而岷瀘雒渝為四大川渝出巴山亦曰巴
  岷江一水也 瀘一水也 雒一水也 渝一水也
  沬水三𣲖宋史沬水出蜀西徼外陽山江大皁江皆為沬水秦李冰鑿離堆以分其勢害減而利溥一𣲖南流成都以合岷江 一𣲖由永康至瀘州以
  合大江 一𣲖入東川而後西川
  皁江三支流迤北都江口置大堰
  疏北流為三曰外應漑永康之導江成都之新繁而達於懷安之金堂 東北曰三石洞漑導江與彭之九隴崇寧蒙陽而達於漢之雒 東南曰馬𮪍漑導江與彭之崇寧成都之郫溫新都新繁成都華陽
  皁江九堰皆以提攝北流注之東而防其決
  李光 膺村 百丈 石門 廣濟 顔上 弱水濟 導
  左右二江南寧府城西南自合江鎮合而為一流入橫州曰鬱江即古夜郎豚水也
  左江源出廣源州 右江源出峩利州 源出岷山者分兩江經成都南
  監家山三瀧韶州樂昌縣廣圓五百里接曲江縣界崖嶺峻峭懸湍迴注崩浪震山謂之瀧中皆
  漢周府君鑿後韓愈嘗過此又名韓瀧

  一新瀧 二腰瀧 三埀
  蘆溝河二𣲖源出桑乾經太行入宛平境出葫溝河橋東南看丹口分二𣲖橋跨河金明昌初建一絡都城至通州髙麗荘合白河 一經固安至武清小直沽合衛河俱流入海
  桑乾河七泉水經源自太原汾陽北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縣雷山之陽滙為七泉合而為一
  至宛平縣境

  曰上源 曰玉泉 曰三泉 曰司馬洪濤 曰金龍池 曰小盧 曰小浦
  交河北直縣以四大水交注於縣故名
  滹 沱 髙 滱
  二汶水地理考朱氏謂在齊南魯北二國之境
  一出萊蕪原山入濟徐州之汶也 一出朱虛泰山北又東北入濰青州之汶也
  五汶水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源別而流同汶陽有田即春秋齊人歸魯以謝過者
  北汶 瀛汶 牟汶 紫汶 浯汶
  媯汭二水郡國志在蒲州堯山下為釐降二女之所異源同歸渾流西注而入於河
  南流媯 北流汭
  泉源二源水經注即百泉
  一出朝歌西北東與左水合謂馬溝水 一出朝歌西北大嶺下經駱駝谷逶迤九十曲謂美溝水
  闗中八水上林賦八川分流是也
  灞 滻 涇 渭 灃 鎬 澇一作潦闗中記作漆沮
  漆沮二流詩地理考謂皆出雍州皆東入渭
  詩之漆沮入渭上流 書之漆沮入渭下流
  白鷺洲二水史正志碑秦淮源於句容溧水兩山間自方山合流至建康於府之左分為二支即
  太白所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是也

  一支入城內 一支繞城外 共夾一洲曰白鷺
  二清河在清河縣俱泗水之末流經徐沛至縣西北三叉口分為二入於淮
  大清由治之東北 小清由治之西南
  三泖吳郡志泖在華亭境有三名
  上 中 下 縣圖以近山涇圓者曰圓泖近泖橋濶者曰大泖自泖橋而上縈繞百餘里者曰長泖北有谷水亦曰谷泖
  苕溪二源輿地誌合浮玉山水至吳興入於太湖
  一源自天目 一源自獨松嶺
  霅溪四水湖州府城南門外有四水亭霅者以衆流合集為義又謂水蕩激時霅然有聲故名苕溪 前溪 餘不溪 及北流水通謂霅溪
  二箬溪在長興取下水釀酒極醇
  上箬 下箬
  章貢二水贑州府城北合為贑水抵萬安界有十八灘中多怪石頗險
  章水 貢水
  辰酉二水圖經沅陵西北以方位而名惟辰水有蝦父老相傳馬援征蠻感其惠政蝗化為之辰水 酉水
  沔水二源水經注
  清檢出美鮒濁檢出美鱯
  禹二渠河渠書禹廝二渠以引其河
  一貝丘屬清河書北過浲水至於大陸是也一漯水在汲郡東書浮於漯是也
  漢二渠溝洫志杜佑謂秦漢間鄭渠漑田四萬頃白渠漑田四千五百頃唐以後漸減至六千𤱔鄭國 白公
  晉三渠食貨志泰始間夏侯和修
  新渠 富壽 游陂
  唐三渠髙宗時滄州刺史薛大鼎治
  長蘆 漳 衡
  三白渠元和志
  太白渠涇縣東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白渠東流入髙陵縣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東南流亦入髙陵界
  入城三渠唐以渠導水入城
  龍首渠一北流入苑一入太極宮永安渠北流入苑清明渠入太極宮
  三大防𤣥宗時作此榖洛得無水患
  上陽 積翠 月陂
  六堰唐百官志堰皆有丞
  興城 五門 六門 龍首 涇堰 滋堤
  漢上林十池
  初池 麋池 牛首池 蒯池 積草池 東陂池西陂池 當路池 大臺池 郎池 初學記十
  五池無初池大臺郎池有承靈昆靈天泉龍魚菌鶴太一舍利百子
  靈巖山頂三池在蘇州即古硯石山大旱不涸蓋吳時所鑿也
  月池 硯池 浣華池
  錢塘六井李泌引西湖水以足用白居易浚之
  相國井 西井 金牛池 方井 白龜池 小方井
  五雲井洞冥記長安東七萬里有雲山山頭有井雲從井出
  土徳王則黃雲出 火徳王則赤雲出 水徳王則黒雲出 金徳王則白雲出 木徳王則青雲出
  多雲山三井英山縣志井有三窟甚㴱
  風 雷 雨
  修覺山二井華陽記成都新津神秀禪師結廬於此唐明皇駐蹕題寺
  春夏汲東 秋冬汲西水斯甘洌反之則否
  三疊泉在南康府城西即水簾洞一名三級泉泉下注盤石三疊而後至地
  初落大盤石上裊裊如飄雲垂練 中級如碎玉摧冰 下級如玉龍翔舞
  潓泉七穴道州東郭
  五泉曰潓 𣷡 涍 汸 淔 一曰漫泉蓋欲自旌漫浪也一曰東泉出山東 漫翁雲七勝泉在五如石間皆有竇竇中湧泉異於七泉故名七勝泉
  靈池山八泉在翁源山頂相傳一龎眉叟時見池中因名翁水居人飲此多壽
  湧泉 香泉 甘泉 溫泉 震泉 龍泉 乳泉玉泉
  雌雄二泉在梁山縣多喜山
  春夏左盈右竭 秋冬左竭右盈
  五溫泉永平府灤州五泉俱有暖氣沍寒不氷
  一在州城西北即北甸河一在城西圍山下八景所云圍山聖泉者也一在唐山下即姜將軍斬蛟處一在龍灣 一在龍溪
  溫泉三物王褒溫泉銘白礬上徹丹砂下流華清駐老飛流瑩心乃知三物為根蒸為暖流耳白礬 丹砂 硫黃
  半湯江乘地記縣東南三十五里有湯泉
  半冷 半溫共同一壑張勃雲冷水夏濯可以清暑溫水冬浴可以攘寒
  五珠池實皆海而島嶼環圍故稱池雲
  曰楊梅 曰青鶯 曰平江 曰永安亷州曰樂明雷州
  三玉河西域于闐國三河皆有玉而色異每秋水涸王撈玉於河
  東白玉河 西緑玉河 又西烏玉河
  翁加黒亞四水職方外記
  一從地噴出即凝為石 一冬月常流至夏反合為氷 一投鐵便如泥再鎔則為精銅 一水色沈緑凍則成石永不復化
  朝那湫二寰宇記陜西平涼府固原州祠舊設祀朝那神也湫淵四十五里渟水不流冬夏無增減
  戰國時秦人詛楚投文於此土人謂之東西海泉眼両岸不生草木

  一在州東十五里 一在州東北三十里
  八功徳水鍾山東
  清 冷 香 柔 甘 淨 不饐 蠲痾 彌陀經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徳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五色河司馬相如大人賦注五色之河本仙經説
  紫 碧 絳 青 黃
  九淵列子
  鯢旋 止水 流水 濫水 沃水 汜水 雍水⿰氵幵 -- 汧水 肥水
  三水相蕩抱朴子天河從北極分為兩條而下又與海水合故激湧而成潮
  其一經南斗中過 其一經東斗中過 兩河隨天轉入地下過
  四時潮汐同上潮汐者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
  夏日居南宿陰消陽盛而天髙一萬五千里故夏潮大 冬日居北宿陰盛陽消而天卑一萬五千里故冬潮小 春日居東宿天髙一萬五千里故春潮漸起 秋日居西宿天卑一萬五千里故秋潮漸減
  瓊潮兩流天下之潮皆一日兩汛惟瓊海不然潮之大小隨長短星不係月之盛衰
  半月東流 半月西流
  水一日盈涸王韶之始興記
  連州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 安寧州有潮泉一日三溢三竭 貴州城外有漏汋一日百盈百涸應刻漏焉
  兩水相合番禺記
  晨潮下 晚潮上兩水相合謂之沓潮
  水四徳
  沐浴羣生流通萬物仁也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清激濁蕩去滓穢義也 柔而難犯弱而難勝勇也 導江疏河惡盈流謙智也
  觀水九似孫卿子孔子答子貢問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徧與諸生而無為似徳 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義浩浩乎不居似有道 赴萬仞之谷不懼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綽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就潔似善 𤼵源必東似志
  水性五易子華子人情猶水然乆則不能無易故君子慎其所以湛之
  方圓曲折湛於所遇而形易矣 青黃赤白湛於所受而色易矣 砰訇淙射湛於所性而響易矣 洄洑浟溶湛於所容而態易矣 醎淡芳奧湛於所染而味易矣
  水三有淮南子
  方折者有玉 圓折者有珠 清者有黃金
  川數荘子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江河之水自西極達於東溟為中國大川 百三十有五為中川桑欽水經千二百五十有二為小川酈善長注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六典注
  五水管子
  經水出於山入於海枝水別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谷水山溝一有水一無水川水出於他水流於大水及海淵水出地不流
  禹治水二道先從下起與周九州三道異
  一道冀兗青徐二道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荊豫梁雍
  漢決河七
  酸棗孝文時瓠子 館陶孝武時清河靈鳴犢元帝時館陶平原 渤海清河信郡成帝時
  賈讓治河三策
  徙冀州民當河衝者決黎陽遮害亭使北入海此上策也 多穿堤於冀地使民漑田分殺水勢此中策也 繕完故隄增卑倍薄此下策也
  賈魯治河三策歐陽元𢰅賈魯河成碑記
  釃流導之曰疏 抑暴扼之曰塞 去淤㴱之曰濬
  黃河三説呂大防言黃河持議有三説
  回河 塞河 分河為四堤二河以分減水勢




  讀書紀數略卷十一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