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讀書雜釋
◀上一卷 卷五 下一卷▶


三禮 編輯

芹菹 編輯

《說文·艸部》:「菦菜,類蒿。從艸,近聲。《周禮》有菦菹。」今作「芹」。按:唐《石經》暨諸本同作「芹」。《釋文》云:「《說文》作菦」,是許所見古文作菦。

黑羔裘 編輯

羊皮裘,古有貴有賤。《周禮》:「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鄭司農云:「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質。」又黑羔裘通乎上下,諸侯視朝及卿大夫等同用黑羔裘。《玉藻》云:「羔裘緇衣以裼之。」鄭注《論語》云:「緇衣羔裘,諸侯視朝之服是也。」是古以黑羔裘為重也。《爾雅》:「牡分。」郭注謂:「吳羊白羝。」「牝牂」,毛傳:「牂羊,牝羊也。」《說文》云:「分,牂羊也。」「牂,牡羊也。」許氏以白羊統名牂羊,故以分為牂羊也。古以牂羊之裘為惡衣,故《墨子·兼愛篇》云:「晉文公好士之惡,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是古以黑羔裘為貴,白羊裘為賤。今吏胥、牙儈、臧獲之人皆服黑羊裘,是以古朝祭之服,為賤者衣也。

編輯

《說文·玉部》:「瑁,諸侯執圭朝天子,天子執玉以冒之,似牂冠。《周禮》曰:『天子執瑁四寸。』從玉、冒,冒亦聲。目,古文省。」今作「冒」。按:鄭註:「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蓋天下。」若本瑁字,不必言名玉曰冒矣。然按《白虎通》:「瑞贄,瑁之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書·顧命》亦作瑁。知瑁、冒義同,而許、鄭所見本異耳。

攻駒 編輯

《周禮》:「攻駒。」鄭司農云:「謂騬之。」《說文·馬部》云:「騬,犗馬也。」今謂之「扇」。《五代史·郭崇韜傳》,崇韜素嫉宦官,嘗謂繼岌曰:「當盡去宦官,至於扇馬亦不可騎。」「扇」字僅見於此。偶讀王念孫《廣雅疏證》,徵引詳博,用錄之於左。《釋獸》云:「䮪、㹇、羯、䍨、豶、猗、𠟉、攻,曷也。」《疏證》云:「《說文》:『䮪,犗馬也。』『犗,䮪牛也。』《玉篇》:『犗,加敗切。』犗之言割也,割去其勢,故謂之犗。《莊子·外物篇》五十:『犗以為餌。』郭象云:『犗,犍牛也。』犍與曷同,其聲轉則為羯。《說文》:『羯,羊羖犗也。』《急就篇》云:『牂、羖、羯、羠、䍮、𫅑、羭。』注云:『羖之犗者為羯,謂㓺㓺也。』《史記·貨殖傳》:『羯、羠不均。』徐廣注云:『羯、羠皆健羊也。』按:健當為犍字之誤也。《廣韻》:『䍨,𦍩羊也。』𦍩與羖同。《眾經音義》卷五引《三倉》云:『羖,羯也。』《爾雅》說豕云:『䝐豶。』《說文》:『豶,羠豕也。』《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劉表注云:『豕去勢曰豶。』《說文》:『猗,犗犬也。』《釋言》:『𠟉,攻也。』曹憲音:止善、鋤限二反。《廣韻》:『𠟉,以槌去牛勢也。』𠟉之言𨭖也。《說文》:『𨭖,伐擊也。』《玉篇》:『之善切,割也。』今俗語謂去畜勢為扇,即𠟉聲之變轉矣。《周官·校人》:『頒馬,攻特。』鄭眾注云:『攻特,謂騬之。』曷曹憲音:居言切。字或作犍,或作㓺。《眾經音義》卷十一引《通俗文》云:『以力去陰曰㓺。』卷十四引《字書》云:『犍,割也。』《廣韻》:『㓺,以刀去牛勢也。』㓺之言虔也。《方言》:『㓺,殺也。』義與割通。今俗謂牡豬去勢者曰犍,豬聲如建。」

九藪 編輯

《說文·艸部》:「藪,大澤也。從艸,數聲。九州之蔞:楊州,具區;荊州,雲構;豫州,甫田;青州,孟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養;冀州,楊紆;并州,昭餘。祁,是也。」此引《周禮·夏官·職方氏》而省其文也。今本楊作揚,夢作瞢,甫作圃,孟作望,沇作袞,雝作雍,圃作蒲,奚作貕。按:《爾雅·釋地》云:「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又云:「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雲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穫。」較此,則有徐州、營州,無青州、并州;有大陸、海隅、焦穫,無弦蒲、貕養。楊陓,疑即楊紆,而屬雍州。《呂氏春秋》、《淮南子》所載九藪,無大野、焦穫,而以趙之鉅鹿、晉之大陸,分為二藪,均與《說文》異,知所引為《周禮》也。《說文》無兗字,《口部》:「{八口},讀若沇州之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釋名·釋州國》云:「兗州,取兗水以為名也。」《史記》作「濟河惟沇州。」鄭司農云:「弦或為洴,蒲或為圃。」知司農所見古文無作圃者。今《說文》皆李燾、徐鉉之本,或非許氏原文,從司農作「蒲」,近是。《爾雅疏》引《地理誌》云:「汧山,北蒲穀鄉、弦中穀、雍州藪。」則當如司農注釋為「弦之蒲」也。「貕養」注云:「杜子春讀貕為奚。」知古文本作「貕」,《說文》從杜氏易之也。餘當作餘,《爾雅》曰:「燕有昭餘祁。」《淮南子》作「燕之昭餘」,無祁字。金壇段玉裁《周禮漢讀考》亦云:「徐鍇本《說文》作昭餘祁。」按作「餘」是也。

石室 編輯

《說文·示部》:「祏,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為主。從示,從石,石亦聲。」此引經解本字也。今《周禮》無此句,段玉裁曰:謂周有此禮耳,非謂經有此文也。

五歲一禘三歲一祫 編輯

《說文·示部》「禘」字下,引《周禮》曰:「五歲一禘。」「祫」字下,又引《周禮》曰:「三歲一祫。」今《周禮》無此語,邵晉涵曰「疑此《禮緯》之文」是也。《詩·宮》、《禮·王製》《正義》俱引《禮緯》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宋庠《國語補音》亦引《禮緯》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孫瑴《古微書》載《禮稽命徵》文相同,無作「歲」字者。《禦覽》、《初學記》、《藝文類聚》引許氏《五經異義》曰:「三歲一祫,此周禮也。五歲一禘,疑先王之禮也。」亦作「歲」,不作「年」,則或叔重別據他書,故兩書均作歲字也。

編輯

《說文·示部》:「禡,師行所止,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從示,馬聲。《周禮》曰:『禡於所征之地。』」按今《周禮》無此文,出《禮記·王製》。《周禮》「禡」字皆作「貉」。《大司馬》:「有司表貉。」司農注云:「禡謂師祭也。」《詩·桓·序》箋:「類也,禡也。」疏云:「禡,《周禮》作貉,又或為貊字,古今之異也。」

鉶毛牛藿羊苦豕薇 編輯

《說文·艸部》:「苄,地黃也。從艸,下聲。《禮記》:『鈃毛:牛,藿;羊,苄;薇。』是。」今公食大夫《禮記》「鈃」作「鉶」,「苄」和「苦」。按《禮記》「鈃羹」,《釋文》云:「鈃,本又作鉶。」《詩·宮》傳、《采蘋》箋、《釋文》並雲「鈃又作鉶」。是鈃、鉶通也。鄭注云:「今文苦為苄。」今文者,高堂生所傳之本也。古文者,魯恭王壞孔子宅,得亡《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以篆書之也。鄭注參用古今文。從今文而不從古文者,則今文大書,古文附註;從古文而不從今文者,則古文大書,今文附註。凡鉶芼之用「苦」者三見:《士虞禮記》、《特牲饋食禮記》,並此而三,鄭皆附註云:「今文苦為苄。」又云:「苄乃地黃,非也。」賈公彥疏云:「非者,以其與薇、葵等菜為不類。」故知非也,是苦、苄義難通,當是音相近而字訛,《詩》云:「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下為韻,是音近也。

醋酢 編輯

《說文》云:「醋,客酌主人也。從酉,昔聲。」「酢,僉也。從酉,乍聲。」又云:「酸,酢也。從酉,聲。關東謂酢曰酸。」「𨠾,酢漿也。從酉,𢦒聲。」「醶,酢漿也。從酉,僉聲。」古經典有叚酢為醋者,自唐以後,始互誤,以酢為酬醋字,反以醋為酢字,時俗相承,幾於夢夢,賴古人書籍具在,可考而知也。按《玉篇》云:「醋,報也。進酒於客曰獻,客答主人曰醋。」「酢酸也。」《儀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屍以醋主人。」注云:「醋,報也。」又「有司徹屍以醋主婦」。注云:「今文醋曰酢。」《易·係辭》:「可與酬酢。」《釋文》云:「京本作醋。」是「醋」為本字,「酢」為音轉借字。故《特牲饋食禮》古文亦作酢,展轉借,故並作為酢。《禮記·少儀》:「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注云:「酢或為作」,是也。然以酢為酬酢字古人有之,至以醋為酢漿字,則唐以前實未之有,自《唐韻》妄作也。按應劭《漢官儀》:「光武封泰山,上壇見酢梨酸棗。」史遊《急就篇》:「酸鹹酢淡辨濁清。」又庚信《小園賦》:「棗酸梨酢。」《隋唐·酷吏傳》:「長安語曰:『甯飲三鬥酢,不見崔宏度。』」是周、隋間人,尚未有以醋為醬醋字者。今人承《唐韻》之訛而不之辨,不可也。

恭敬撙節 編輯

《曲禮》「恭敬撙節」之撙,注云:「撙,猶趨也。」疏云:「節法度也,言恆趨於法度也。」撙字古亦訓聚,段玉裁云:「趨,同趣。音促,疾也。非趨走之趨。」鼒謂:趨、趣、促一聲之轉,聚字亦有促、疾之意,故馳驟之驟,從馬,聚聲也。錢氏大昕曰:「撙當為尊刂,《說文》云:『尊刂,減也』」,是也。《說文》無「撙」字。

不離禽獸 編輯

按《淮南·汎論訓》云:「猩猩知往而不知來。」高誘注云:「《禮記》曰:『猩猩能言,不離走獸。』」今《禮記》作「禽獸」。按陸德明《禮記釋文》云:「禽,盧本作走。」高所引與盧植本同。

若不得謝 編輯

《曲禮》:「若不得謝。」注云:「謝,猶聽也。君必有命,勞苦辭謝之;其有德尚壯,則不聽耳。」疏云:「謝,猶聽許也。君若許其罷職,必辭謝云:『在朝日久,劬勞歲積。』是許其致仕也。」鼒謂:謝不可訓聽。註:「謝八成聽也」,當作「得謝,猶聽也」。《說文·言部》云:「<謝矢>,辭去也。」《玉篇·言部》云:「謝,辭也,去也。」《廣雅·釋詁》二:「謝,去也。」《漢書·陳餘傳》集注引晉灼云:「以辭相告曰謝。」《蒯通傳》注云:「謝,謂告辭也。」楚詞《橘頌》、《招魂》、《大招》王逸注並云:「謝,去也。」今官府有告病、告老、告假之例去官,曰謝事。則謝字訓告、訓去,俱可。勞苦辭謝之說,殊迂。

恆言不稱老 編輯

《曲禮》:「恆言不稱老。」注云:不稱老,「廣敬」。疏云:「老是尊稱,稱老是己自尊大,非孝子卑退之情。」黃勉齋云:「教人子對父母,常言須避老字。一則傷父母之心,一則孝子不忍斥言,非謂人子自身稱老也。」勉齋意欲求深,故以注、疏為不然,其實注、疏為不然,其實注、疏之說不可易也。《坊記》云:「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歎。」陳澔《集說》曰:「古人所以斑衣如戲者,欲安父母之心也。」又王伯厚《困學紀聞》釋此節,引漢胡廣年已八十,繼母在堂,言不稱老為證,與注、疏義同。

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編輯

宋儒說經,往往為理學所蒙溷,如《曲禮》:「視於無形,聽於無聲。」鄭注云:「視、聽恆若親之教使已然。」簡切有味,真西山謂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抑何迂闊可知。

入戶奉扃 編輯

《曲禮》:「入戶奉扃。」《釋文》引何注云:「扃,關也。」又云:「扃,門扇上鐶鈕。」《正義》云:「禮有鼎扃,所以關鼎。今關戶之木與關鼎相似,亦得稱扃。凡當奉扃之時,必兩手向心而奉之;今入戶,雖不奉扃木,以其手對戶若奉扃然,言恭敬也。」此與「扃,關也」義同,較「門扇鐶鈕」之義為確矣。按《呂覽·君守》、《淮南·主術》並云:「中欲不出謂之扃,外欲不入謂之閉。」《說文·戶部》云:「扃,外閉之關也。」《門部》云:「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左氏宣十二年傳》:「脫扃。」服虔注云:「扃,橫木校輪間。一曰,車前橫木也。」《文先·西京賦》:「旗不脫扃。」薛注云:「扃,關也。謂建旗車上,有關製之,令不動搖曰扃。」無雲「門扇上鐶鈕」者。

奉席如橋衡 編輯

《曲禮》:「奉席如橋衡。」注云:「所奉席,頭令左昂右低,如有首尾聲然。橋,井上桔槔,衡上低昂。」鼒謂:此康成衣於古訓。《莊子·天地》:「其名為槔。」《釋文》云:「本又作橋。」司馬注云:「桔槔也。」又《說苑·文質》云:「為機重其前,輕其後,命曰橋。」《淮南·本經》:「橋直,植立而不動。」注云:「橋,桔槔上衡也。」衡與橫通,取於平者如:上衡、中衡,取於橫者如「夏而楅衡」。經籍如此者難可枚舉。蓋衡、橫音義並同。《匡謬正俗》曰:「衡即橫也。」不勞借音是也。胡銓、應鏞、朱申之徒,妄以橋梁、權衡為訓。胡謂:「『如橋衡』,取中平而兩頭下。」應謂:「『橋橫』,於水至平,而橋之橫木尤平。奉席者正平無欹,其狀亦然。」朱申謂:「如橋,言高;如衡,言平。」不如古橋梁未有名橋者。禹「山行乘橋」,字亦作「檋」,直轅車也。殷紂「鉅橋之粟」,積粟倉也。其名梁為橋者,則自秦昭王作河橋始。蓋橋字從木,與槔字音相近,故亦轉為槔。其名粱為橋者,亦象其形而轉名之。今訓《禮經》者,將依於古訓乎,亦依秦以後之言乎?則改之者,妄也。又寶應劉台拱《經傳小記》謂鄭注「井上桔槔」,遠而不切。橋,當即《士昏禮》「笄,緇被纁裏,加於橋」之橋。其言曰:「《士昏禮》『笄,緇被纁裏,加於橋』。注云:『橋,所以屐笄,其製未聞。』據經云:『奠於席』,則橋蓋設於席上者,取譬於近也。橋以木為之,奉席欲其平正,故謂若橋之橫。」此義實優於「桔槔」之訓,但曰「其製未聞」,則無可與質耳。

萲拜 編輯

《曲禮》:「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萲拜。」註:「萲則失容節。萲,猶詐也。」疏云:「萲,挫也。戎容暨暨,著甲而屈拜,則坐損其戎威之容也。一云:萲,詐也。言著鎧而拜,形儀不足,似詐也。虛作矯萲,則失容節,是萲猶詐也。」《釋文》云:「萲,挫也。盧本作蹲。」朱子曰:「萲,猶言有所枝拄,不利屈伸也。為字讀平聲。解者謂介者之不拜,非全不拜也;特其所為拜者,直其身不俯其首,若有所枝拄而不得屈伸者然。《左傳》『三肅使者』,此萲拜,即肅拜也。」按《周禮》:「九:九曰肅。」司農注云:「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介者不拜,故曰為事之故,敢肅使者。」疏云:「『賓客入門有撎。』入門之法,推手曰揖,引手曰撎。」又引《左·成十六年》云云。是肅拜即揖拜之一證也。又按《僖三十三年公羊傳》:「子揖師而行。」何休學云:「揖其父於師中,介冑不拜,為其拜如蹲。」疏云:「出《曲禮》上篇,彼文蹲作萲字。《少儀》亦云:『介者不拜』,鄭注云:『軍中之拜,肅拜是也。』」據《公羊》注、疏所雲,是肅拜即揖之二證也。又按《儀禮》「賓客入站,撎入門」。《曲禮》云:「肅客而入。」是肅拜即揖之三證也。今雲其所為拜者,直其身不俯其首,若有所枝柱而不利屈伸者。然試思直其身不俯其首,有此拜法乎?古人為此不可成拜禮也。故曰如此則萲矣。萲字從莝,從攵。《說文》解「攵」字云:「行遲曳攵,象人兩脛有所躧也。」與「蹲」字義近。合盧植、何休說觀之,知萲乃蹲之俗字,有挫曲不成禮之義,難於形容又以為如蹲耳。《說文·新附》:「萲字,省艸作爰,從坐,從攵。」坐而「兩脛有所躧」,則直是蹲之象形字耳,安得雲「萲拜即肅拜乎?」鄭以為猶詐者,蓋軍中無拜禮,而忽下拜,跡似於詐。此詐字,與《左傳》「偽固而授之末」義相近也。然此為鄭之餘義,自以「失容節」為正解也。蓋肅拜之禮漢初猶存,《史記·條侯世家》:「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此即《周禮》注所謂「持節持戟,身倚之以拜」者,皆軍中拜也。《公羊·成二年》鞍之戰,獲齊侯,「晉郤至,投戟逡巡,再拜稽首」。軍中得拜者,將軍不介冑時,有拜法也。援據各書,「肅拜」定為今之「揖」無疑,而杜元凱《左傳》注云:「肅手至地」,大謬矣!

國中以策彗䘏勿驅塵不出軌 編輯

漢以前,經文字多以聲音改字。蓋聲音在文字之先,因聲音而文字生,因文字而訓詁生,有於文字中求其義不得者,就其聲音之轉求之,則得矣。如《韓詩》「密勿」即「黽勉」之轉音,《論語》「文莫」,劉台拱以為亦「黽勉」之轉音,是也。鼒按《曲禮》云:「國中以策彗䘏勿驅,塵不出軌。」鄭注曰:「䘏勿,搔摩也。」此亦因聲音而文字異也。蓋「䘏」為「搔」之入音,「勿」為「摩」之入音,陸德明《釋文》云:「䘏,蘇役反。勿音沒」是也。以《釋文》推之,知唐以前無有與鄭異說者,但孔穎達疏雲「䘏勿者,以策微近馬體,不欲令疾也。但仆搔摩之時,其形狀䘏勿然。」分「搔摩」與「䘏勿」為二,「䘏勿」始為不可解之詞。此自疏之誤,非注意敢。至元吳草盧讀「彗䘏」為句,「勿驅」二字為句。明姚舜牧更為之說曰:「彗,掃也。䘏,恤也。彗掃而加存恤焉。勿急策以驅前。」淺儒妄語,不直一笑。鼒謂「䘏勿」、「搔摩」一聲之轉。偶為全椒金君禺穀望欣、寶應劉君楚楨寶柟言之,禺穀、楚楨謂:「此草盧說為長。上文雲『入國不馳』,此字得驅?且驅矣,安得塵不出軌?自以勿驅為是也。」鼒按:《說文》:「驅,馬馳也。」「馳,大驅也。」馳為大驅,則驅馬馳也。當是較行加疾,較馳稍緩,而執策者已有馳之之意耳。故上文「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鄭注云:「調試之。」疏云:「驅之者分轡既竟,而試驅行之也。」又雲「車驅而騶」。此皆國中之驅與馳自異。馳字有弛義,直前不顧;驅則不然。故《載馳》之詩,上云:「載馳載驅,歸唁衛侯。」下云:「驅馬悠悠,言至於漕。」「載馳載驅」,謂將馳驅以唁衛侯,急辭也。下雲「驅馬悠悠」者,謂道路悠遠,不可即至,辭稍緩矣。故「以策彗䘏勿驅」者,謂䘏勿驅之,非遽驅之也。下雲「塵不出軌」,正以足「䘏勿驅」之義,且以明「䘏勿驅」之法。蓋古者禦為六藝之一,疾、徐、緩、急,皆有法度,所謂「鳴和鶯、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如組而如舞者,原非粗莽人役所為,且即以今驅車之法驗之,其在國中之驅,與郊外之驅,猶可察而微會之也。申明前說,他日質之禺穀、楚楨以為何如也。己亥六月二十四日。

子卯不樂 編輯

《檀弓》:「子卯不樂。」注云:「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以舉樂為吉事,所以自戒懼。」陸德明《釋文》云:「賈逵云:『桀以乙卯日死,受以甲子日亡,故以為戒。』鄭同。《漢書》翼奉說則不然。張晏云:『子刑卯,卯刑子,相刑之日,故以為忌。而雲夏、殷亡日,不推湯、武以興乎?』」孔疏引鄭司農注《春秋》,以為「五行子卯自刑」。鼒謂此以翼奉、司農說為是。按:翼奉上封事曰:「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甲子主之。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貪狼必待陰賊而後動,陰賊必待貪狼而後用,二陰並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禮經》避之,《春秋》諱焉。」孟康注曰:「水性觸地而行,觸物而潤,多所好則貪而無厭,故為貪狼也。」「木性受水氣而生,貫地而出,故為怒。以陰氣賊害土,故為陰賊也。」李奇注曰:「北方陰也,卯又陰賊,故為二陰,王者忌之,不舉樂。」按:此即八卦以陰為凶之義也。張晏曰:「夏、殷亡日,不推湯、武以興乎?」《北史》拓跋珪亦云:「紂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興乎?」是亦無足忌也。

叔譽即叔向 編輯

《檀弓》:「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正義》曰:「知叔譽是叔向者,按《韓詩外傳》云:『趙文子與叔向觀於九原』,故知叔譽是叔向也。」不引《國語》「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而引《韓詩外傳》,可謂疏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