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通議
作者:梁啟超
1896年
本作品收錄於《飮冰室合集

  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起,流質炎炎,熱鎔冰遷,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鳥,飛魚飛鼉,袋鼠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藉曰不變,則天地人類並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貢助之法變為租庸調,租庸調變為兩稅,兩稅變為一條鞭;並乘之法變為府兵,府兵變為彍騎,彍騎變為禁軍;學校升造之法變為薦辟,薦辟變為九品中正,九品變為科目。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為也。為不變之說者,動曰「守古守古」,庸詎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萬百千變。今日所目為古法而守之者,其於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

  今夫自然之變,天之道也;或變則善,或變則敝。有人道焉,則智者之所審也。語曰:「學者上達,不學下達。」惟治亦然:委心任運,聽其流變,則日趨於敝;振刷整頓,斟酌通變,則日趨於善。吾揆之於古,一姓受命,刱法立制,數葉以後,其子孫之所奉行,必有以異於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猶僩焉以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薾然守之,因循不察,漸移漸變,百事廢馳,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興者審其敝而變之,斯為新王矣。苟其子孫達於此義,自審其敝而自變之,斯號中興矣。漢唐中興,斯固然矣。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言治舊國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順,其義至明,有可為之機,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勢,有不容少緩之故。為不變之說者,猶曰「守古守古」,坐視其因循廢弛,而漠然無所動於中。嗚呼!可不謂大惑不解者乎?《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夜不炳燭則昧,冬不御裘則寒,渡河而乘陸車者危,易證而嘗舊方者死。今專標斯義,大聲疾呼,上循土訓誦訓之遺,下依蒙諷鼓諫之義,言之無罪,聞者足興,為六十篇,分類十二,知我罪我,其無辭焉。

論不變法之害

編輯

今有巨廈,更曆千歲,瓦墁毀壞,榱棟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風雨猝集,則傾圮必矣。而室中之人猶然酣嬉鼾臥,漠然無所聞見;或則睹其危險,惟知痛哭,束手待斃,不思拯救;又其上者,補苴罅漏,彌縫蟻穴,苟安時日,以覬有功。此三人者,用心不同,漂搖一至,同歸死亡。善居室者,去其廢壞,廓清而更張之,鳩工庀材,以新厥構。圖始雖艱,及其成也,輪焉奐焉,高枕無憂也。惟國亦然,由前之說罔不亡,由後之說罔不強。

印度大地最古之國也,守舊不變,夷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國曆千年,而守舊不變為六大國執其權分其地矣。非洲廣袤,三倍歐土,內地除沙漠一帶外皆植物饒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開化,拱手以讓強敵矣。波蘭為歐西名國,政事不修,內訌日起,俄、普、奧相約擇其肉而食矣。中亞洲回部素號驍悍、善戰鬥,而守舊不變,俄人鯨吞蠶食,殆將盡之矣。越南、緬甸、高麗,服屬中土,漸染習氣,因仍弊政,苶靡不變,漢官威儀,今無存矣。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鈐轄,前皇殘暴,民氣凋喪,岌岌不可終日。自大彼得遊曆諸國學習工藝,歸而變政;後王受其方略,國勢日盛,闢地數萬里也。今夫德列國分治,無所統紀,為法所役,有若奴隸。普人發憤興學練兵,遂蹶強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專政,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創,國幾不國;自明治維新,改弦更張不三十年而奪我琉球,割我台灣也。又如西班牙、荷蘭三百年前屬地遍天下,而內治稍弛,遂即陵弱,國度夷為四等。暹羅處緬、越之間,同一綿薄,而稍自振厲則巋然尚存。《記》曰:「不知來,視諸往。」又曰:「前車覆,後車戒。」大地萬國,上下百年間,強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蓋其幾之可畏如此也!

中國立國之古等印度,土地之沃邁突厥,而因沿積弊,不能振變亦伯仲於二國之間。以故地利不辟,人滿為患。河北諸省歲雖中收,猶道堇相望;京師一冬,死者千計。一有水旱,道路不通,運賑無術,任其填委,十室九空。濱海小民,無所得食,逃至南洋美洲諸地,鬻身為奴,猶被驅迫,喪斧以歸。馴者轉於溝壑,黠者流為盜賊。教匪會匪,蔓延九州,伺隙而動。工藝不興,商務不講,土貨日見減色;而他人投我所好製造百物,暢銷內地,漏卮日甚,脂膏將枯。學校不立,學子於帖括外一物不知。其上者考據詞章,破碎相尚,語以瀛海,瞠目不信。又得官甚難,治生無術,習於無恥,瞢不知怪。兵學不講綠營防勇,老弱癖煙,兇悍騷擾,無所可用。一旦軍興,臨事募集,半屬流丐。器械窳苦,餉糈微薄。偏裨以上,流品猥雜,一字不識,無論讀圖;營例不諳,無論兵法。以此與他人學問之將紀律之師相遇,百戰百敗,無待交綏。官製不善,習非所用,用非所習。委權胥吏,百弊蝟起。一官數人,一人數官,牽製推諉,一事不舉。保獎矇混,鬻爵充塞,朝為市儈,夕登顯秩。宦途壅滯,候補窘悴,非鑽營奔競,不能療饑;俸廉微薄,供億繁浩,非貪汙惡鄙無以自給。限年繩格,雖有奇才不能特達,必俟其筋力既衰、暮氣將深始任以事。故肉食盈廷而乏才為患。法弊如此,雖敵國外患,晏然無聞。君子猶或憂之,況於以一羊處群虎之間,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者乎?

孟子曰:「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又曰:「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又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中國戶口之眾,冠於大地;幅員式廓,亦俄英之亞也。礦產充溢,積數千年未經開采;土地沃衍,百植並宜。國處溫帶,其民材智君權統一,欲有興作不患阻撓。此皆歐洲各國之所無也。夫以舊法不可恃也如彼,新政之易為功也又如此,何舍何從,不待智者可以決矣。

難者曰:今日之法,匪今伊昔。五帝三王之所遞嬗,三祖八宗之所詒謀,累代率由,曆有年所。必謂易道乃可為治,非所敢聞。釋之曰:不能創法,非聖人也;不能隨時,非聖人也。上觀百世,下觀百世,經世大法惟本朝為善變。入關之初,即下剃發之令,頂戴翎枝,端罩馬褂,古無有也,則變服色矣。用達海創國書,借蒙古字以附滿洲音,則變文字矣。用湯若望、羅雅穀作憲書,參用歐羅巴法,以改大統曆,則變曆法矣。聖祖皇帝,永免滋生人口之賦,並入地賦,自商鞅以來,計人之法,漢武以來,課丁之法,無有也,則變賦法矣。舉一切城工河防,以及內廷營造,行在治蹕,皆雇民給直,三王於農隙使民,用民三日,且無有也,則變役法矣。平民死刑,別為二等,曰情實,曰緩決,猶有情實而不予句者,仕者罪雖至死,而子孫考試入仕如故,如前代所沿,夷三族之刑,發樂籍之刑,言官受廷杖,下鎮撫司獄之刑,更無有也,則變刑法矣。至於國本之說,曆代所重,自理密親王之廢,世宗創為密緘之法,高宗至於九降綸音,編為《儲貳金鑒》,為世法戒,而瞢儒始知大計矣。巡幸之典,諫臣所爭,而聖祖、高宗,皆數幸江南,木蘭秋獮,歲歲舉行;昧者或疑之,至仁宗貶謫鬆筠,宣示講武習勞之意,而庸臣始識苦心矣。漢、魏、宋、明,由旁支入繼大統者,輒議大禮,齗齗爭訟;高宗援據《禮經》,定本生父母之稱,取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義,聖人製禮,萬世不易,觀於醇賢親王之禮,而天下翕然稱頌矣。凡此皆本朝變前代之法,善之又善者也。至於二百餘年,重熙累洽,因時變製,未易縷數。數其犖犖大者,崇德以前,以八貝勒分治所部,太宗與諸兄弟,朝會則共坐,餉用則均出,俘虜則均分;世祖入關,始嚴天澤之分,裁抑諸王驕蹇之習,遂壹寰宇,詒謀至今矣。累朝用兵,拓地數萬里,膺閫外之寄,多用滿蒙;逮文宗而兼用漢人,輔臣文慶,力讚成之,而曾左諸公,遂稱名將矣。八旗勁旅,天下無敵,既削平前三藩後三藩,乾隆中屢次西征,猶複簡調前往,朝馳羽檄,夕報捷書;逮宣宗時,而知索倫兵不可用。三十年來,殲蕩流寇,半賴召募之勇以成功,而同治遂號中興矣。內而治寇,始用堅壁清野之法,一變而為長江水師,再變而為防河圈禁矣。外而交鄰,始用閉關絕市之法,一變而通商者十數國,再變而命使者十數國矣。此又以本朝變本朝之法者也。吾聞聖者慮時而動,使聖祖世宗生於今日,吾知其變法之銳,必不在大彼得(俄皇名),威廉第一(德皇名),睦仁(日皇名),之下也。《記》曰:「法先王者法其意。」今泥祖宗之法,而戾祖宗之意,是烏得為善法祖矣乎?

中國自古一統,環列皆小蠻夷,但虞內憂,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興利之意少;懷安之念重,而慮危之念輕。秦後至今,垂二千年,時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國初因沿明製,稍加損益。稅斂極薄,征役幾絕。取士以科舉,雖不講經世,而足以揚太平。選將由行伍,雖未嚐學問,然足以威萑苻。任官論資格,雖不得異材,而足以止奔競。天潢外戚,不與政事,故無權奸僭恣之虞;督撫監司,互相牽製,故無藩鎮跋扈之患。使能閉關畫界,永絕外敵,終古為獨立之國,則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頓,未嚐不足以治天下。而無如其忽與泰西諸國相遇也。泰西諸國並立,大小以數十計,狡焉思啟,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則滅亡隨之矣。故廣設學校,獎勵學會,懼人才不足,而國無與立也。振興工藝,保護商業,懼利源為人所奪,而國以窮蹙也。將必知學,兵必識字,日夜訓練,如臨大敵。船械新製,爭相駕尚,懼兵力稍弱,一敗而不可振也。自餘庶政,罔不如是。日相比較,日相磨厲,故其人之才智常樂於相師,而其國之盛強常足以相敵,蓋舍是不能圖存也。而所謂獨立之國者,目未見大敵,侈然自尊,謂莫己若。又欺其民之馴弱而淩牿之,慮其民之才智而束縛之,積弱陵夷,日甚一日。以此遇彼,猶以敝癰當千鈞之弩,故印度突厥(突厥居歐東,五十年前未與英法諸國交涉,故亦為獨立之國)之覆轍,不絕於天壤也。

難者曰:法固因時而易,亦因地而行。今子所謂新法者,西人習而安之,故能有功,苟遷其地則弗良矣。釋之曰:泰西治國之道,富強之原,非振古如茲也,蓋自百年以來焉耳。舉官新製起於嘉慶十七年(先是歐洲舉議院及地方官惟擁厚資者能有此權,是年拿破侖變西班牙之政始令人人可以舉官),民兵之製起於嘉慶十七年,工藝會所起於道光四年,農學會起於道光二十八年,國家撥款以興學校起於道光十三年,報紙免稅之議起於道光十六年,郵政售票起於道光十七年,輕減刑律起於嘉慶二十五年,汽機之製起於乾隆三十四年,行海輪船起於嘉慶十二年,鐵路起於道光十年,電線起於道光十七年。自餘一切保國之經,利民之策,相因而至,大率皆在中朝嘉道之間。蓋自法皇拿破侖倡禍以後,歐洲忽生動力,因以更新,至其前此之舊俗,則視今日之中國無以遠過(英人李提摩太近譯《泰西新史攬要》言之最詳)。惟其幡然而變,不百年間,乃浡然而興矣。然則吾所謂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實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與改而施之東方,其情形不殊,蓋無疑矣。況蒸蒸然起於東土者,尚明有因變致強之日本乎?

難者曰:子言辯矣。然伊川被發,君子所歎,用彝變夏,究何取焉?釋之曰:孔子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彝。」春秋之例,彝狄進至中國,則中國之古之聖人未嚐以學於人為慚德也。然此不足以服吾子,請言中國。有土地焉,測之,繪之,化之,分之,審其土宜,教民樹藝,神農後稷,非西人也。度地居民,歲杪製用,夫家眾寡,六畜牛羊,纖悉書之,《周禮·王製》,非西書也。八歲入小學,十五就大學,升造爵官,皆俟學成,庠序學校,非西名也。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國疑則詢,國遷則詢,議郎博士,非西官也(漢製博士與議郎、議大夫同主論議,國有大事則承問,即今西人議院之意)。流宥五刑,疑獄眾共,輕刑之法,陪審之員,非西律也。三老嗇夫,由民自推,辟署功曹,不用他郡,鄉亭之官,非西秩也。爾無我叛,我無強賈,商約之文,非西史也。交鄰有道,不辱君命,絕域之使,非西政也。邦有六職,工與居一,國有九經,工在所勸,保護工藝,非西例也。當寧而立,當扆而立,禮無不答,旅揖士人,禮經所陳,非西製也。天子巡守,以觀民風,皇王大典,非西儀也。地有四遊,地動不止,日之所生為星,毖緯雅言,非西文也。腐水離木,均發均縣,臨鑒立景,蛻水謂氣,電緣氣生,墨翟、亢倉、關尹之徒,非西儒也。故夫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征之域外則如彼,考之前古則如此。而議者猶曰彝也彝也而棄之,必舉吾所固有之物,不自有之而甘心以讓諸人,又何取耶?

難者曰:子論誠當。然中國當敗衄之後,窮蹙之日,慮無餘力克任此舉;強敵交逼,眈眈思啟,亦未必能吾待也。釋之曰:日本敗於三國,受迫通商,反以成維新之功。法敗於普,為城下之盟,償五千兆福蘭格,割奧斯、鹿林兩省,此其痛創,過於中國今日也;然不及十年,法之盛強,轉逾疇昔。然則敗衄非國之大患,患不能自強耳。孟子曰:「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又曰:「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泰西各國磨牙吮血,伺於吾旁者固屬有人,其顧惜商務不欲發難者亦未始無之。徒以我晦盲太甚,厲階孔繁,用啟戎心,亟思染指。及今早圖,示萬國以更新之端,作十年保太平之約,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天下之為說者動曰一勞永逸,此誤人家國之言也。今夫人一日三食,苟有持說者曰一食永飽,雖愚者猶知其不能也。以飽之後曆數時而必饑,饑而必更求食也。今夫立法以治天下,則亦若是矣。法行十年,或數十年或百年而必敝。敝而必更求變,天之道也。故一食而求永飽者必死;一勞而求永逸者必亡。今之為不變之說者,實則非真有見於新法之為民害也。誇毗成風,憚於興作,但求免過,不求有功。又經世之學,素所未講,內無宗主,相從吠聲。聽其言論,則日日痛哭;讀其詞章,則字字孤憤;叩其所以圖存之道,則眙然無所為,對曰:天心而已,國運而已,無可為而已。委心袖手,以待覆亡。噫,吾不解其用心何在也!

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製。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埃及、高麗等國皆是);其三,如印度,見並於一國而代變者也(越南、緬甸等國皆是);其四,如波蘭,見分於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間,其何擇焉?《詩》曰:「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傳》曰:「嫠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霣,為將及焉。」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彼猶太之種,迫逐於歐東;非洲之奴,充斥於大地。嗚呼!夫非猶是人類也歟!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編輯

難者曰:中國之法,非不變也。中興以後,講求洋務,三十餘年,創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屢見敗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無益於人國也。釋之曰:前此之言變者,非真能變也,即吾向者所謂補苴罅漏,彌縫蟻穴,漂搖一至,同歸死亡;而於去陳用新,改弦更張之道,未始有合也。昔同治初年,德相畢士麻克語人曰:三十年後,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遊歐洲者,討論學業,講求官製,歸而行之;中人之遊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嗚呼!今雖不幸而言中矣。懲前毖後,亡羊補牢,有天下之責者,尚可以知所從也。今之言變法者,其犖犖大端必曰練兵也,開礦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將率不由學校,能知兵乎?選兵不用醫生,任意招募,半屬流丐,體之羸壯所不知,識字與否所不計,能用命乎?將俸極薄,兵餉極微,傷廢無養其終身之文,死亡無恤其家之典,能潔己效死乎?圖學不興,阨塞不知,能製勝乎?船械不能自造,仰息他人,能如誌乎?海軍不遊弋他國,將卒不習風波,一旦臨敵,能有功乎?如是則練兵如不練。礦務學堂不興,礦師乏絕,重金延聘西人,尚不可信,能盡利乎?機器不備,化分不精,能無棄材乎?道路不通,從礦地運至海口,其運費視原價或至數倍,能有利乎?如是則開礦如不開。商務學堂不立,罕明貿易之理,能保富乎?工藝不興,製造不講,土貨銷場,寥寥無幾,能爭利乎?道路梗塞,運費笨重,能廣銷乎?釐卡滿地,抑勒逗留,朘膏削脂,有如虎狼,能勸商乎?領事不報外國商務,國家不護僑寓商民,能自立乎?如是則通商如不通。其稍進者曰:欲求新政,必興學校。可謂知本矣。然師學不講,教習乏人,能育才乎?科舉不改,聰明之士皆務習帖括,以取富貴,趨舍異路,能俯就乎?官製不改,學成而無所用,投閑置散,如前者出洋學生故事,奇才異能,能自安乎?既欲省府州縣皆設學校,然立學諸務,責在有司,今之守令能奉行盡善乎?如是則興學如不興。自餘庶政,若鐵路,若輪船,若銀行,若郵政,若農務,若製造,莫不類是。蓋事事皆有相因而至之端,而萬事皆同出於一本原之地。不挈其領而握其樞,猶治絲而棼之,故百舉而無一效也。今之言變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鑠今之事,責成於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則以為黃種之人,無一可語,委心異族,有終焉之誌。夫當急則治標之時,吾固非謂西人之必不當用;雖然,則烏可以久也!中國之行新政也,用西人者,其事多成;不用西人者,其事多敗。詢其故,則曰西人明達,華人固陋;西人奉法,華人營私也。吾聞之,日本變法之始,客卿之多過於中國也。十年以後,按年裁減,至今一切省署皆日人自任其事,歐洲之人百不一存矣。今中國之言變法,亦既數十年而猶然借材異地,乃能圖成,其可恥孰甚也。夫以西人而任中國之事,其愛中國與愛其國也孰愈,夫人而知之矣。況吾所用之西人,又未必為彼中之賢者乎!

若夫肉食官吏之不足任事,斯固然矣。雖然,吾固不盡為斯人咎也。帖括陋劣,國家本以此取之,一旦而責以經國之遠猷,烏可得也?捐例猥雜,國家本以此市之,一旦而責以奉公之廉恥,烏可得也?一人之身,忽焉而責以治民,忽焉而責以理財,又忽焉而責以治兵,欲其條理明澈,措置悉宜,烏可得也?在在防弊,責任不專,一事必經數人,互相牽製,互相推諉,欲其有成,烏可得也?學校不以此教,察計不以此取,任此者弗賞,弗任者弗罰,欲其振厲黽勉圖功,烏可得也?途壅俸薄,長官層累,非奔競末由得官,非貪汙無以謀食,欲其忍饑寒,蠲身家以從事於公義,自非聖者,烏可得也?今夫人之智愚賢不肖,不甚相遠也。必謂西人皆智,而華人皆愚;西人皆賢,而華人皆不肖。雖五尺之童,猶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華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盡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立法善者,中人之性可以賢,中人之才可以智;不善者反是,塞其耳目而使之愚,縛其手足而驅之為不肖。故一旦有事,而無一人可為用也。不此之變,而鰓鰓然效西人之一二事,以雲自強。無惑乎言變法數十年,而利未一見,弊已百出,反為守舊之徒抵其隙而肆其口也。

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製。難者曰:子之論探本窮原,靡有遺矣。然茲事體大,非天下才懼弗克任,恐聞者驚怖其言以為河漢,遂並向者一二西法而亦棄之而不敢道,奈何?子毋寧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矣。釋之曰:不然。夫渡江者泛乎中流,暴風忽至,握舵擊楫,雖極疲頓,無敢雲者,以偷安一息,而死亡在其後也。庸醫疑證,用藥遊移;精於審證者,得病源之所在,知非此方不愈此疾,三年畜艾,所弗辭已。雖曰難也,將焉避之?抑豈不聞東海之濱,區區三島,外受劫盟,內逼藩鎮,崎嶇多難,瀕於滅亡,而轉圜之間,化弱為強,豈不由斯道矣乎?則又烏知乎今之必不可行也?有非常之才,則足以濟非常之變。嗚呼!是所望於大人君子者矣!

去歲李相國使歐洲,問治國之道於德故相俾士麥。俾士麥曰:「我德所以強,練兵而已。今中國之大,患在兵少而不練,船械窳而乏也。若留意於此二者,中國不足強也(見前上海香港各報所譯西文報中)。」今歲張侍郎使歐,與德國某爵員語,其言猶俾相言(見前上海某日報)。中國自數十年以來,士夫已寡論變法。即有一二,則亦惟兵之為務,以謂外人之長技,吾國之急圖,隻此而已。眾口一詞,不可勝辨。既聞此言也,則益自張大,謂西方之通人,其所論固亦如是。梁啟超曰:嗟乎!亡天下者,必此言也。吾今持《春秋》無義戰,墨翟非攻,宋鈃寢兵之義以告中國。聞者必曰:以此孱國而陳高義以治之,是速其亡也。不知使有國於此,內治修,工商盛,學校昌,才智繁,雖無兵焉,猶之強也。彼美國是也。美國兵不過二萬,其兵力於歐洲不能比最小之國,而強鄰眈眈,誰敢侮之?使有國於此,內治隳,工商窳,學校塞,才智希,雖舉其國而兵焉,猶之亡也。彼土耳其是也。土耳其以陸軍甲天下。俄土之役,五戰而土三勝焉,而卒不免於今日。若是乎國之強弱在兵,而所以強弱者不在兵,昭昭然矣。今有病者,其治之也則必滌其滯積,養其榮衛,培其元氣,使之與無病人等,然後可以及他事。此不易之理也。今授之以甲冑,予之以戈戟,而曰爾盍從事焉。吾見其舞蹈不終日,而死期已至也。彼西人之練兵也,其猶壯士之披甲冑而執戈鋋也。若今日之中國,則病夫也。不務治病,而務壯士之所行,故吾曰:亡天下者,必此言也。然則西人曷為為此言?曰:嗟乎!狡焉思啟封疆以滅社稷者,何國蔑有?吾深惑乎吾國之所謂開新黨者,何以於西人之言,輒深信謹奉,而不敢一致疑也。西人之政事可以行於中國者,若練兵也,置械也,鐵路也,輪船也,開礦也。西官之在中國者,內焉聒之於吾政府,外焉聒之於吾有司,非一日也。若變科舉也,興學校也,改官製也,興工藝開機器廠也,獎農事也,拓商務也,吾未見西人之為我一言也。是何也?練兵而將帥之才,必取於彼焉;置械而船艦槍炮之值,必歸於彼焉;通輪船鐵路,而內地之商務彼得流通焉;開礦而地中之蓄藏,彼得染指焉;且有一興作,而一切工料,一切匠作,無不仰給之於彼。彼之士民,得以養焉。以故鐵路開礦諸事,其在中國,不得謂非急務也。然自西人言之,則其為中國謀者十之一,自為謀者十之九。若乃科舉學校官製工藝農事商務等,斯乃立國之元氣,而致強之本原也。使西人而利吾之智且強也,宜其披肝瀝膽,日日言之。今夫彼之所以得操大權沾大利於中國者,以吾之弱也愚也。而烏肯舉彼之所以智所以強之道而一以畀我也?恫乎英士李提摩太之言也,曰:西官之為中國謀者,實以保護本國之權利耳。余於光緒十年回英,默念華人博習西學之期,必已不遠。因擬謁見英、法、德等國學部大臣,請示振興新學之道,以儲異日傳播中華之用。迨至某國,投刺晉謁其學部某大臣,叩問學校新規,並請給一文憑,俾得遍遊全國大書院。大臣因問余考察本國新學之意,余實對曰,欲以傳諸中華也。語未竟,大臣艴然變色曰,汝教華人盡明西學,其如我國何?其如我各與國何?文憑遂不可得。又曰:西人之見華官,每以諛詞獻媚,曰貴國學問實為各國之首,以驕其自以為是之心,而堅其藐視新學之誌,必使無以自強而後已。今夫李君,亦西人也,其必非為讕言以汙蔑西人,無可疑也。而其言若此,吾欲我政府有司之與西人酬酢者,一審此言也。李相國之過德也,德之官吏及各廠主人盛設供帳,致敬盡禮,以相款宴,非有愛於相國也,以謂吾所欲購之船艦槍炮,利將不貲,而欲脅肩捷足以奪之也。及哭龍姆席間一語,鹹始廢然。英、法諸國,大嘩笑之。然則德人之津津然以練兵置械相勸勉者,由他國示之,若見肺肝矣。且其心猶有叵測者,彼德人固歐洲新造之雄國也。又以為苟不得誌於東方,則不能與俄、英、法諸國競強弱也。中國之為俎上肉久矣,商務之權利握於英,鐵路之權利握於俄,邊防之權利握於法、日及諸國。德以後起,越國鄙遠,擇肥而噬,其道頗難,因思握吾邦之兵權,製全國之死命。故中國之練洋操聘教習也,德廷必選知兵而有才者以相畀,令其以教習而兼統領之任。今歲鄂省武備學堂之聘某德弁也,改令隻任教習,不允統領,而德廷乃至移書總署,反覆力爭,此其意欲何為也。使吾十八行省,各練一洋操,各統以德弁教之誨之,日與相習,月漸歲摩,一旦瓜分事起,吾國綠營防勇,一無所恃,而其一二可用者,惟德人號令之是聞。如是則德之所獲利益,乃不在俄、英、法、日諸國下。此又德人隱忍之陰謀,而莫之或覺者也。當中日訂通商條約之際,德國某日報雲:我國恆以製造機器等售諸中國、日本。日本仿行西法,已得製造之要領。今若任其再流之中國,恐德國之商務掃地盡矣。去歲《字林西報》載某白人來書雲:昔上海西商爭請中國務須準將機器進口,歐格訥公使回國時,則謂此事非西國之福。今按英國所養水陸各軍,專為擴充商務,保護工業起見,所費不貲。今若以我英向來製造之物,而令人皆能製造以奪我利,是自作孽也。嗚呼!西人之言學校商務也,則妒我如此;其言兵事也,則愛我如彼。雖負床之孫,亦可以察其故矣。一鐵甲之費,可以支學堂十餘年;一快船之費,可以譯西書數百卷;克虜伯一尊之費,可以設小博物院三數所;洋操一營之費,可以遣出洋學生數十人。不此之務,而惟彼之圖。吾甚惜乎以司農仰屋艱難羅掘所得之金幣,而晏然饋於敵國,以易其用無可用之物。數年之後,又成盜糧。往車已折,來軫方遒。獨至語以開民智植人才之道,則鹹以款項無出。玩日愒時,而曾不肯舍此一二以就此千萬也。吾又惑乎變通科舉工藝專利等事,不勞國家銖金寸幣之費者,而亦相率依違。坐視吾民失此生死肉骨之機會,而不肯一導之也。吾它無敢懟焉,吾不得不歸罪於彼族設計之巧,而其言惑人之深也。《詩》曰:「無信人之言,人實誑汝。」

學校總論

編輯

吾聞之,《春秋》三世之義,據亂世以力勝,昇平世智、力互相勝,大平世以智勝。草昧伊始,蹄跡交於中國,鳥獸之害未消,營窟懸巢,乃克相保,力之強也。顧人雖文弱,無羽毛之飾,爪牙之衛,而卒能檻縶兕虎,駕役駝象,智之強也。數千年來,蒙古之種,回回之裔,以虜掠為功,以屠殺為樂,屢蹂各國,幾一寰宇,力之強也。近百年間,歐羅巴之眾,高加索之族,藉製器以滅國,借通商以闢地,於是全球十九,歸其統轄,智之強也。世界之運,由亂而進於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於智。故言自強於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

智惡乎開?開於學。學惡乎立?立於教。學校之製,惟吾三代為最備。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立學之等也。八歲入小學,十五而就大學,入學之年也。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成童學射禦,二十學禮,受學之序也。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以離經辨誌為始事,以知類通達為大成,課學之程也。《大學》一篇,言大學堂之事也;《弟子職》一篇,言小學堂之事也;《內則》一篇,言女學堂之事也;《學記》一篇,言師範學堂之事也。

《管子》言「農、工、商,群萃而州處,相語以事,相示以功,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是農學、工學、商學,皆有學堂也。孔子言 「以不教戰,是謂棄民」;晉文始入而教其民,三年而後用之;越王棲於會稽,教訓十年:是兵學有學堂也。其有專務他業,不能就學者,猶以十月事訖,使父老教於校室(見《公羊傳》宣十五年注);有不帥教者,鄉官簡而以告,其視之重而督之嚴也如此。故使一國之內,無一人不受教,無一人不知學。兔罝之野人,可以備幹城;小戎之女子,可以敵王愾;販牛之鄭商,可以退敵師;斫輪之齊工,可以語治道;聽輿人之誦,可以定霸;采鄉校之議,可以聞政。舉國之人,與國為體。填城溢野,無非人才。所謂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慮慮,三代盛強,蓋以此也。

馬貴與曰:「古者戶口少而才智之民多,今戶口多而才智之民少。」余悲其言。雖然,蓋有由也:先王欲其民智,後世欲其民愚。天下既定,敵國外患既息,其所慮者,草澤之豪傑乘時而起,與議論之士援古義以非時政也。於是乎為道以鈐製之。國有大學,省有學院,郡縣有學官,考其名猶夫古人也,視其法猶夫古人也,而問其所以為教,則曰製義也,詩賦也,楷法也。不必讀書通古今而亦能之,則中材以下求讀書求通古今者希矣。非此一途不能自進,則奇才異能之士不得不輟其所學,以俯焉而從事矣。其取之也無定,其得之也甚難,則倜儻之才必有十年不第,窮愁感歎,銷磨其才氣,而無複餘力以成其學矣。如是則豪傑與議論之士必少,而於馴治天下也甚易。故秦始皇之燔詩書,明太祖之設製藝,遙遙兩心,千載同揆,皆所以愚黔首,重君權,馭一統之天下,弭內亂之道,未有善於此者也。譬之居室,慮其僮僕,竊其寶貨,束而縛之,置彼嚴室,加扃鐍焉,則可以高枕而臥,無損其秋毫矣。獨惜強寇忽至,入門無門,入閨無閨,悉索所有,席捲以行;而受縛之人,徒相對咋舌,見其主之難,而無以為救也。凡國之民,都為五等:曰士、曰農、曰工、曰商、曰兵。士者學子之稱,夫人而知也。然農有農之士,工有工之士,商有商之士,兵有兵之士。農而不士,故美國每年農產值銀三千一百兆兩,俄國值二千二百兆兩,法國值一千八百兆兩,而中國隻值三百兆兩。工而不士,故美國每自創新藝報官領照者,二萬二百十事,法國七千三百事,英國六千九百事,而中國無聞焉。商而不士,故英國商務價值二千七百四十兆兩,德國一千二百九十六兆兩,法國一千一百七十六兆兩,而中國僅二百十七兆兩。兵而不士,故去歲之役,水師軍船九十六艘如無一船;榆關防守兵,幾三百營如無一兵。今夫有四者之名,無士之實,則其害且至於此。矧於士而不士,聚千百帖括卷折考據詞章之輩,於歷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見,於萬國形勢瞢然未有所聞者,而欲與之共天下,任庶官,行新政,禦外侮,其可得乎?

今之言治國者,必曰仿效西法,力圖富強。斯固然也。雖然非其人莫能舉也。今以有約之國十有六。依西人例,每國命一使。今之周知四國,嫻於辭令,能任使才者,幾何人矣?歐、美、澳洲,日、印、緬、越、南洋諸島,其有中國人民僑寓之地,不下四百所。今之熟悉商務,明察土宜,才任領事者,幾何人矣?教案界務商務,紛紛屢起。今之達彝情,明公法,熟約章,能任總署章京、各省洋務局者,幾何人矣?泰西大國常兵皆數十萬,戰時可調至數百萬。中國之大,練兵最少亦當及五十萬,為千營,每營營哨官六員。今之習於地圖,曉暢軍事,才任偏裨者,幾何人矣?嫻練兵法,諳習營製,能總大眾,遇大敵,才任統帥者,幾何人矣?中國若整頓海軍,但求與日本相敵,亦須有兵船百四十餘艘。今之深諳海戰,能任水弁者,幾何人矣?久歷風濤,熟悉沙線,堪勝船主大副二副者,幾何人矣?陸軍每營,水師每船皆需醫師二三人。今之練習醫理,精達傷科,才任軍醫者,幾何人矣?每造鐵路,十英裏需用上等工匠二員,次等六十員。今之明於機器,習於工程學,才任工師者,幾何人矣?中國礦產封鐍千年,得旨開采,設局漸多。今之能察礦苗,化分礦質,才任卝人者,幾何人矣?各省議設商務局以保利權。今之明商理、習商情,才任商董者,幾何人矣?能製造器械,乃能致強;能製造貨物,乃能致富。今之創新法,出新製,足以方駕彼族,衣被天下者,幾何人矣?坐是之故,往往有一切新法,盡美盡善,人人皆知,而議論數十年,不能舉行者。苟漫然舉之,則僨轍立見,卒為沮抑新法者所詬詈。其稍有成效之一二事,則任用洋員者也。而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局、漢陽鐵廠之類,每年開銷之數,洋人薪水幾及其半。海關厘稅,歲入三千萬,為國餉源,而聽彼族盤踞,數十年不能取代。即此數端論之,任用洋員之明效,大略可睹矣。然猶幸而藉此以成就一二事。若決然舍旃,則將並此一二事者而亦無之。嗚呼!同是圓顱方趾,戴天履地,而必事事俯首拱手,待命他人,豈不可為長太息矣乎!

若夫四海之大,學子之眾,其一二識時之彥,有誌之士,欲矢誌獨學,求中外之故,成一家之言者,蓋有人矣。然不通西文,則非已譯之書不能讀,其難成一也。格致諸學,皆藉儀器,苟非素封,末由購置,其難成二也。增廣學識尤藉遊歷,尋常寒士安能遠遊,其難成三也。一切實學,如水師必出海操練,礦學必入山察勘,非藉官力不能獨行,其難成四也。國家既不以此取士,學成亦無所用,猶不足以贍妻子、免饑寒,故每至半途廢然而返,其難成五也。此所以通商數十年而士之無所憑藉,能卓然成異材為國家用者,殆幾絕也。此又馬貴與所謂姑選其能者,而無能之人,則聽其自為不肖而已。姑進其用者,而未用之人則聽其自為不遇而已。豚蹄滿篝之祝,旁觀猶以為笑;況複束縛之,馳驟之,銷磨而鈐製之?一旦有事,乃欲以多材望天下,安可得耶?安可得耶?

然猶曰洋務為然也。若夫內外各官,天子所以共天下也。而今日之士,他日之官也。問國之大學,省之學院,郡縣之學官,及其所至之書院,有以歷代政術為教者乎?無有也。有以本朝掌故為教者乎?無有也。有以天下郡國利病為教者乎?無有也。當其學也,未嚐為居官之地。其得官也,則當盡棄其昔者之所學,而從事於所未學。《傳》曰:「吾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以政學猶且不可,況今之既入官而仍讀書者,能有幾人也。以故一切公事受成於胥吏之手,六部書辦,督撫幕客,州縣房科,上下其手,持其短長,官無如何也。何以故?胥吏學之而官未學也,遂使全局糜爛,成一吏例利之天下,禍中腹心,疾不可為。是故西學之學校不興,其害小;中學之學校不興,其害大。西學不興,其一二淺末之新法猶能任洋員以舉之,中學不興寧能盡各部之堂司、各省之長屬而概用洋員以承其乏也?此則可為流涕者也。

不寧惟是。中國孔子之教,歷數千載,受教之人號稱四百兆,未為少也。然而婦女不讀書,去其半矣;農工商兵不知學,去其十之八九矣。自餘一二占畢咿嚘以從事於四書五經者,彼其用心則為考試之題目耳,製藝之取材耳,於經無與也,於教無與也;其有通人志士,或箋注校勘,效忠於許鄭,或束身自愛,歸命於程朱,然於古人之微言大義,所謂誦詩三百可以授政,春秋經世先王之誌者蓋寡能留意,則亦不過學其所學,於經仍無與也,於教仍無與也。故號為受教者四萬萬人,而究其實能有幾人,則非吾之所敢言也。故吾嚐謂今日之天下,幸而猶以經義取士耳。否則讀吾教之經者,殆幾絕也。此言似過,然有鐵證焉。彼《禮經》十七篇,孔子之所雅言,今試問綴學之子能誦其文、言其義者,幾何人也?何也?科舉所不用也。然則堂堂大教,乃反藉此疲敝之科舉以圖存。夫藉科舉之所存者,其與亡也相去幾何矣。而況今日之科舉,其勢必不能久。吾向者所謂變亦變,不變亦變。與其待他人之變,而一切澌滅以至於盡;則何如吾自變之,而尚可以存其一二也。《記》曰:「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傳》曰:「小雅盡廢,則四彝交侵,而中國微。」愾我儒教,爰自東京,即已不競。晉宋之間陷於老,隋唐以來淪於佛,外教一入,立見侵奪。況於彼教之徒,強聒不舍,挾以國力,奇悍無倫。今吾蓋見通商各岸之商賈,西文學堂之人士,攘臂弄舌,動曰四書六經為無用之物,而教士之著書發論亦侃侃言曰中國之衰弱由於教之未善。夫以今日帖括家之所謂經,與考據家之所謂經,雖聖人複起不能謂其非無用也,則惡能禁人之不輕薄之而遺棄之也。故準此不變,吾恐二十年以後孔子之教將絕於天壤。此則可為痛哭者也。

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於學校。西人學校之等差、之名號、之章程、之功課,彼士所著《德國學校》、《七國新學備要》、《文學興國策》等書,類能言之,無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國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國之意。其總綱三:一曰教,二曰政,三曰藝。其分目十有八:一曰學堂,二曰科舉,三曰師範,四曰專門,五曰幼學,六曰女學,七曰藏書,八曰纂書,九曰譯書,十曰文字,十一曰藏器,十二曰報館,十三曰學會,十四曰教會,十五曰遊歷,十六曰義塾,十七曰訓廢疾,十八曰訓罪人(所擬章程皆附於各篇之後)。

今之同文館、廣方言館、水師學堂、武備學堂、自強學堂、實學館之類,其不能得異才何也?言藝之事多,言政與教之事少。其所謂藝者,又不過語言文字之淺,兵學之末,不務其大,不揣其本,即盡其道,所成已無幾矣。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舉之製不改,就學乏才也;二曰師範學堂不立,教習非人也;三曰專門之業不分,致精無自也。故此中人士閣束六經,吐棄群籍,於中國舊學既一切不問,而叩以西人富強之本、製作之精,亦罕有能言之而能效之者。昔嚐戲言,古人所患者,離乎夷狄而未合乎中國;今之所患者,離乎中國而未合乎夷狄。推其成就之所至,能任象鞮之事已為上才矣,其次者乃適足為洋行買辦岡必達之用。其有一二卓然成就,達於中外之故,可備國家之任者,必其人之聰明才力能藉他端以自精進,而非此諸館諸學堂之為功也。夫國家之設學欲養人才以共天下,而其上才者僅如此,次下者乃如彼,此必非朝廷作人之初意也。今朝士言論汲汲然以儲才為急者,蓋不乏人。學校萌芽,殆自茲矣。其亦有洞澈病根之所在,而於此三端者少為留意也乎。

抑今學校之議不行,又有由也。經費甚巨,而籌措頗難,雖知其急,莫克任也。今夫農之治疇也,逾春涉夏,以糞以溉,稱貸苦辛,無或辭者,以為非如是則秋成無望也。中人之家猶且節衣縮食以教子弟,冀其成就,光大門閭。今國家而不欲自強則已,苟欲自強,則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雖百舉未遑,猶先圖之。吾聞泰西諸大國學校之費,其多者八千七百餘萬,其少者亦八百萬(小學堂費英國每年三千三百萬元,法國一千四百萬元,德國三千四百萬元,俄國五百萬元,美國八千四百萬元。中學大學共費英國每年八百六十萬元,法國三千萬元,德國二百萬元,俄國四百餘萬元,美國三百餘萬元)。日本區區三島,而每年所費亦至八九百萬。人之謀國者,豈其不思撙節之義,而甘擲黃金於虛牝乎?彼日人二十年興學之費,取償於吾之一戰而有餘矣。使吾向者舉其所謂二萬萬而百分之,取其一二以興群學,則二十年間,人才大成。去年之役,寧有是乎?嗚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及今不圖,恐他日之患。其數倍於今之所謂二萬萬者,未有已時。迨痛創複至,而始悔今之為誤,又奚及乎!今不惜糜重帑以治海軍,而不肯舍薄費以營學校,重其所輕,而輕其所重。譬之孺子,懷果與金示之,則棄金而取果。譬之野人,持寸珠與百錢示之,則遺珠而攫錢。徒知敵人勝我之具,而不知所以勝之具。曠日窮力,以從事於目前之所見,而蔽於其所未見,究其歸宿,一無所成。此其智視孺子、野人何如矣?

西人之策中國者,以西國之人數與中國之人數為比例而算其應有之學生,與其學校之費,謂小學之生宜有四千萬人,每年宜費二萬二千六百萬元,中學之生宜有一百十八萬四千餘人,每年宜費五千九百萬餘元,大學之生宜有十六萬五千餘人,每年宜費七千一百萬餘元。今不敢為大言,請如西人百分之一則亦當有小學生四十萬人,中學生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人,大學生一千八百五十餘人,每年當費三百五十六萬元。中國房屋衣食等費,視西人僅三之一,則每年不過一百餘萬元耳。猶有一義於此,中國科第之榮,奔走天下久矣。製藝楷法,未嚐有人獎勵而驅策之,而趨者若騖,利祿之路然也。今創辦之始,或經費未充,但使能改科舉歸於學校,以號召天下,學中惟定功課,不給膏火,天下豪傑之士其群集而俯焉從事者,必不乏人。如是則經費又可省三之一,歲費七十餘萬足矣。而學中所成之人材即以拔十得五計之,十年之後大學生之成就者已可得八千人。用以布列上下,更新百度,沛然有餘矣。夫以日本之小,每年此費尚至八九百萬,而謂堂堂中國欲得如日本十二分一之費,而憂其無所出邪?必不然矣。

論科舉

編輯

科舉敝政乎?科舉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譏之,譏世卿所以立科舉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讀書,不必知學,雖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則求讀書、求知學者必少。如是故上無才。齊民之裔雖複讀書,雖複知學,而格於品第,末從得官,則求讀書、求知學者亦少。如是故下無才。上下無才,國之大患也。科舉立,斯二弊革矣。故世卿為據亂世之政,科舉為昇平世之政。

古者科舉,皆出學校,學校製廢而科舉始敝矣。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州長、黨正、遂師、鄉大夫,皆其地之教師也(見於《周禮》者皆言掌其地之教令)。《王製》所記有秀士、選士、俊士、進士之號。當其為秀士也,家黨術鄉教之(《國語》齊桓公內正之法,正月之朔鄉長複事君親,問焉曰:於子之鄉有居處好學慈孝於其父母、聰慧賢仁發聞於鄉裏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奉養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是謂蔽賢,其罪五。役官及五屬大夫複事公問之如初,五屬大夫退而修教於其屬,屬退而修縣,縣退而修鄉,鄉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啟超案:屬、縣、鄉、卒、邑、家,以《周禮》、《管子》證之皆使教於其地者也);當其為選士也,司徒教之;當其為俊士也,大樂正教之。故升秀士於司徒者,鄉大夫也;升選士於學者,司徒也;升俊士於司馬而告於王者,大樂正也。居處相邇,耳目相習,為之師者當平居之時,於群士之德行道藝,孰高孰下,孰賢孰不肖,固已熟察之而飫知之。及大比之日,書其賢者與其能者蓋教之有素,非漫然決優劣於一二日之間而已。漢後,得天下者皆於馬上,庠序之事未遑;京師大學猶且議數十年不能定,郡國之間尤無聞焉。故雖有鄉舉裏選之名,而於古人良法美意,殆稍稍澌滅矣。是以天子不能教士,而惟立一榮途為之標準,以誘厲之。天下之士趨焉,班孟堅所謂祿利之路然矣。於其時也,或有碩儒巨子出乎其間,代司徒樂正之權,行學校之事,綴學小生群焉萃焉,稟而受之,至其人才盛衰,則恆視國家所立之標準,或善或不善以為差。雖然取士之與教士,既分其途則雖其所立標準,極盡善美,而於得人抑已難矣。故兩漢辟舉之法,其流弊乃至變為九品中正。蓋學校不立,有司未嚐有人才之責。一旦以考校賓興之事而受成於渺不相屬之刺史守相,其安從知之?而安從舉之?是以不考實行,專采虛望,末流所屆,乃至寒門貴族劃若鴻溝。鄉舉裏選之弊,極於時矣。隋唐以後,製科代興,慮郡國之不實,乃悉貢京師以一其權。慮牧守之徇私,乃專出侍臣以承其乏。夫郡國之疏逖,已遜於塾序,而京師又加甚焉。牧守之閡隔已異於學官,而內臣又加甚焉。舉一切耳目而寄之於虛空無薄之區,於孔子舉爾所知之義,其悖謬為何如矣。其疏逖而閡隔,既已如是,則非惟實行無可見,即虛望亦無可聞。於是其所立以為標準者,不得不在雕蟲之技,兔園之業,狗曲之學,蛙鳴之文。上以鼓下,下以應上;父詔兄勉,友習師傳。雖有道藝,非由此進不為榮;雖有豪傑,非由此道不能進。盡數十寒暑,疲精敝神以從事於此間,而得與不得尚在不可知之數。故三代之盛,天下之士無一人不能自成其才,而國家不可勝用。兩漢之間,士民之失教而自棄者,蓋有之矣。苟其才學可備世用,則無不可以自達。降及後世,豈惟不教,又從而錮蔽之;豈惟不用,又從而摧殘之。嗚呼!其所餘能幾何哉?故科舉合於學校,則人才盛;科舉離於學校,則人才衰;有科舉,無學校,則人才亡。

科舉學校,既已分矣。則其所立標準出於多途者,其才稍盛;出於一途者,其才益衰。此亦古今得失之林也。故漢代以孝廉為常科,而其餘有所謂賢良方正者,直言極諫者(多不具征),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元光五年),學文高第者,有行義者,茂才異倫者(多不具征),可充博士位者(陽朔二年),勇猛知兵法者(元延元年),能直言通政事、延於側陋、可親民者(建平元年),明兵法有大慮者(建平四年),治獄平者(元始二年),通天文、曆算、鍾律、方術、本草者(元始五年);而丞相辟掾,亦有四科(一曰德行高妙誌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習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決斷材任三輔縣令);光祿茂才,亦有四行(淳厚、質樸、謙遜、節儉);刺史移名,亦有三等(一明經、二明律、三能治劇)。其取之也,或特詔征,或特科試,或三府辟,或公車召,或公卿郡國舉,或遣持節察上,或上書待詔,或博士弟子射策,或以技藝為郎(漢書衛綰傳),或仕郡為曹掾從事。其科目與出身之多如此,故天下之士,皆能因其性之所近,而各成其學。學苟成矣,則徵辟察舉交至,未有不能自見者也。故天下人人皆有用之器,而國家不至以乏才為患。唐因隋製,設六科:一曰秀才,二曰明經,三曰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明字,六曰明算。又有史科開元禮道舉童子學究等科,其製科之名,則多至百數(見於《困學紀聞》者八十有六)。雖不免猥濫,而一時賢俊,如姚崇之下筆成章,張九齡之道侔伊呂者,往往出焉。宋初繼軌,亦有九經、五經、三史、三禮、三傳、通禮(初沿唐製,試開元禮至開寶六年。《開寶通禮》成乃改科,是歲以新書試問)、學究、明經、明法、明醫(宋史醫學初隸太常寺,元豐間始置提舉判局以教之曰方脈科、針科、瘍科,試題有六:一墨義,二脈義,三大義,四論方,五假令,六運氣)等科。夫明經有科,則士知守其教矣;行義有科,則人篤於行矣;治劇有科,則有司知盡心於民事矣;明律治獄有科,則政刑平矣;兵法有科,則多折衝之才矣;開元禮通禮有科,則士習於本朝掌故矣;學究有科,則可以為人師矣;技藝明算有科,則製器前民矣;明醫有科,則人壽矣。此諸科者,今西方之國莫不有之。若驟以語守舊之徒,則將吐而棄之曰彝也彝也,而不知皆吾中國所嚐行之者也。惜乎徒懸其名,未廣其用。其所偏重,乃專在進士一科。遂令天下學子雖有絕學高誌,不能不降心俯首,以肆力於詩賦帖括之業。而通人碩儒蹉跎不第,若韓愈劉蕡者,猶不可數計。馴至廉恥道喪,請謁若固,關節還往溫卷求知等名,習焉不以為怪。榮途之狹,人才之少,風俗之壞,蓋自千數百年以來矣。

宋熙寧間,議建學校,變貢舉,罷詩賦,問大義,此三代以下一大舉動也,惜荊公以無助而敗。後人廢其學校之閎議,而沿其經義之偏製,謬種流傳,遺毒遂日甚一日。閱數百載,曆元涉明,苶靡疲敝。迄於今世,揣摩腔調,言類俳優;點名對簿,若待囚虜;擔簦累累,狀等乞丐;搜索挾書,視同穿窬;糊名摸索,乃似賭博;歸本重書,若選鈔胥。夫國家之取士,取其才也,取其學也,取其行也。今以俳優鈔胥畜之,以囚虜乞丐穿窬賭博視之,欲士之自愛,欲國家之能受其用,何可得也?王介甫曰:古者取士也寬,其用之也嚴;今取士也嚴,其用之也寬。吾請為一說曰:古者試士之具嚴,其為途也寬;今試士之具寬,其為途也嚴。今之所以進退天下者,八股之文、八韻之詩,雖使伊呂管樂操觚為之,必無以遠過於金陳章羅,而曲士陋儒剽竊模仿亦未嚐不可能之而有餘也。故不必論其立法之善否,但使能如其法,中其程式者而後取之。就其所取之人以為比例,則舉人之可以及第,諸生之可以得解者,皆當數千人矣。而進士之額每科不過數百,舉人之額每省不過數十,則其餘數千人之見擯黜者,安知無伊呂管樂之才?而所取數百數十,安得無曲士陋儒以濫竽於其間也?昔人論科舉之弊不一,而以探籌之喻為最當。所謂非科舉之能得人才,而奇才異能之人之能得科舉,斯固然矣。然奇才異能者固能得之,闒冗汙下者亦能得之,則將何擇也?今夫挾千金以求力士,號於眾曰,有能舉千鈞者致千金,則強有力之人立見矣。號於眾曰,有能勝匹雛者致百金,則所懷之金頃刻而盡,而賁獲之才,未必能致也。今之為說者,每以科第猥濫,欲裁中額以清其途,不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法,雖進士之額裁至數十,舉人之額裁至數人,而猥濫如故也。徒使懷才之徒嶔奇抑鬱,不能自達,駸駸白首,才氣銷磨。此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也。吾蓋見夫綴學之子,當其少年氣盛,未嚐不欲博通古今,經營天下。其意若曰,吾姑降心於帖括之學,俟得一第,可以娛父母,畜妻子,然後從事於吾之所欲學而已。當其應童子試也,縣試數場,經月始畢;又逾月而試之府,府試數場,經月始畢;又逾月而試之院,三試竣事,一年去其半矣。既以半年人力,廢學以就試,一經黜落,則窮愁感歎,不能讀書,而頹然以自放者又複數月。感歎既已,而縣試又至矣,試不一試,年不一年,即幸而入學,而諸生得解之難,其情形猶是也。舉子得第之難,其情形猶是也;詞館得差之難,其情形亦猶是也。試事無窮已之日,即學子無休暇之時。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而向之所謂博通古今,經營四方者,終未嚐獲一從事也。若夫瑰瑋之士,誌氣不衰,衝決羅網,自成其誌者,千百之中豈無一二人哉?然其中材以下,汩沒此間而不能救者,何可勝道。況此一二人者,苟非為科舉所困,而移其衝決羅網之力量,以從事於他端,則其成就又當何如也?故學校之盛,中人亦進為上材。科舉之衰,有誌亦成為無用。其差數之相去,如此其遠也!

今內之有同文方言之館舍,外之有出洋學習之生徒,行之數十年,而國家不獲人才之用,蓋有由也。昔俄主大彼得躬遊列國,擇國中俊秀子弟使受業葡、法之都,歸而貴顯之,布在朝邑,俄遂以強。日本維新之始,選高才生就學歐洲,學成反國,因才委任。今之伊藤榎本之徒皆昔日之學生也。而中國所謂洋務學生者,竭其精力,廢其生業,離井去邑,逾幼涉壯,以從事於西學。幸薄有成就,謂可致身通顯,光寵族遊;及貿貿然歸,乃置散投閑,瓠落不用,往往棲遲十載,未獲一官。上不足以盡所學,下不足以救饑寒。千金屠龍,成亦無益。嗚呼!人亦何樂而為此勞勞哉!夫國家之教之將為用也,教而不用,則其教之之意何取也?生徒之學之,將效用也,學而不見用,則其學之之意何在也?此真吾之所不能解也。或謂此輩之中,求所謂奇才異能可以大用者,蓋亦寡焉,斯固然矣。不知國家所重既不在是,舉國上才之人悉已為功令所束縛,帖括所驅役,鬻身滅頂,不能自拔,孰肯棄其稽古之榮以俯焉而從事也。故當其就學之始,其與斯選者大半僅中人之才耳。而自束發以後,又未嚐一教以中國義理之學,徒溷身洋場,飽染習氣,及至學成亦且視為雜流,不與士齒,其不自愛固所宜也。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絕之徒益懲羹吹齏,羞與噲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然二十年間,其在西國學堂中考試前列,領有學成憑據者往往有人;而西人之達者亦每複嗟歎,謂震旦人才不下彼國,然則出洋學生中之未嚐無才,昭昭然矣。顧乃束之高閣,聽其自窮自達,不一過問。於是有美國學生糊口無術,投入某洋行為買辦者;有製造局匠師月俸四十金而為西國某廠以二百金聘去者。豪傑之士安得不短氣?有誌之徒安得不裹足?既無細腰高髻之倡,重以棄鼎寶瓠之失。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複頓足搓手,日日歎息曰:無人才!無人才!天下之人豈任受之?

故欲興學校,養人才,以強中國,惟變科舉為弟一義。大變則大效,小變則小效。綜而論之,有三策焉。何謂上策?遠法三代,近采泰西,合科舉於學校。自京師以訖州縣,以次立大學、小學,聚天下之才,教而後用之。入小學者比諸生,入大學者比舉人,大學學成比進士,選其尤異者出洋學習比庶吉士,其餘歸內、外、戶、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曹。庶吉士出洋三年學成而歸者,授職比編檢。學生業有定課,考有定格,在學四年而大試之。以教習為試官,不限額,不糊名。凡自明以來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積弊,一旦廓清而辭辟之,則天下之士靡然向風,八年之後人才盈廷矣。

何謂中策?若積習既久,未即遽除;取士之具,未能盡變;科舉學校,未能遂合;則莫如用漢唐之法,多設諸科,與今日帖括一科並行。昔聖祖高宗兩開博學鴻詞,網羅俊良,激厲後進,故國朝人才以康乾兩世為最盛。此即吾向者多途勝於一途之說也。今請雜取前代之製,立明經一科,以暢達教恉,闡發大義,能以今日新政證合古經者為及格;明算一科以通中外算術,引申其理,神明其法者為及格;明字一科以通中外語言文字,能互翻者為及格;明法一科以能通中外刑律,斟酌適用者為及格;使絕域一科以能通各國公法、各國條約章程,才辯開敏者為及格;通禮一科以能讀《皇朝三通》、《大清會典》、《大清通禮》諳習掌故者為及格;技藝一科以能明格致製造之理,自著新書,製新器者為及格;學究一科以能通教學童之法者為及格;明醫一科以能通全體學,識萬國藥方,知中西病名證治者為及格;兵法一科以能諳操練法程,識天下險要,通船械製法者為及格。至其取之之法,或如康乾鴻博故事,特詔舉試,或如近世算學舉人,按省附考,而要之必予以出身,示以榮途,給以翰林進士舉人之名,準以一體鄉會朝殿之實。著書可以入翰林,上策可以蒙召見。告之以用意之所重,導之以利祿之所存,則岩穴之間,鄉邑之內,與夫西學諸館,及出洋學習之學生,皆可因此以自達。其未有成就者,亦可以益厲於實學,以為天下用。則其事甚順,而其效亦甚捷。

何謂下策?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變其取士之具。童子試非取錄經古者,不得入學;而經古一場,必試以中外政治得失,時務要事,算法格致等藝學。鄉會試必三場並重,第一場試四書文、五經文試帖各一首,第二場試中外史學三首,專問曆代五洲治亂存亡之故,第三場試天、算、地、輿、聲、光、化、電、農、礦、商、兵等專門,聽人自擇一門,分題試之,各三首。殿試一依漢策賢良故事,專問當世之務,對策者不拘格式,不論楷法。考試學差試差,亦試以時務藝學各一篇,破除成格,一如殿試。如是則向之攻八股哦八韻者,必將稍稍捐其故業以從事於實學,而得才必盛於向日。

上策者,三代之製也;中策者,漢唐之法也;下策者,宋元之遺也。由上策者強,由中策者安,由下策者存。若夫守晚明之弊製,棄曆朝之鴻矩,狃百載之積習,憚千夫之目議,違作人之公理,踵愚黔之故智,則雖鐵艦闐海,誰與為戰?槍炮如林,誰與為用?數萬里地,誰與為守?數百兆人,誰與為理?《傳》曰:「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言不學之人,不可以共政事也。今其用之也在彼,而取之也在此,是猶蒸沙而欲其成飯,適燕而南其轅也。豈不傎哉!豈不傎哉!昔同治初葉,恭親王等曾請選編檢庶常,並五品以下由進士出身之京外各官及舉人恩拔副歲優貢等入同文館,學習西藝,給以廩俸,予以升途。得旨依議。其時正當日本初次遣人出洋學習之時耳。此議若行,中學與西學不至劃為兩途,而正途出身之士大夫莫不研心此間以待用。至今三十年,向之所謂編檢及五品以下官皆位卿孤矣。用以更新百度,力圖富強。西方大國,猶將畏之,而況於區區之日本乎?乃彼時倭文端方以理學名臣主持清議,一時不及平心詳究,遂以用彝變夏之說。抗疏力爭,遽尼成議。子曰,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文端之言,其誤人家國,豈有涯耶?抑天心之未厭亂也。今夫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千數百歲之痼疾,一旦欲舉而去之,吾知其難矣。然不由此道,則終無自強之一日。雖事事模仿西式,究其成就,則如邯鄲之學步,新武未習,而故跡已淪。我三十年來,學西法之成效,已可睹矣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悔前事之無及,思繼起之有功。嗚呼!其母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論學會

編輯

道莫善於群,莫不善於獨。獨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強。星地相吸而成世界,質點相切而成形體。數人群而成家,千百人群而成族,億萬人群而成國,兆京陔稊壤人群而成天下。無群焉,曰鰥寡孤獨,是謂無告之民。虎豹獅子,象駝牛馬,龐大傀碩,人檻之駕之,惟不能群也。非洲之黑人,印度之棕色人,美洲南洋澳島之紅人,所占之地居地球十六七;歐人剖之鈐之,若檻獅象而駕駝馬,亦曰惟不能群之故。

群之道,群形質為下,群心智為上。群形質者,蝗蚊蜂蟻之群,非人道之群也。群之不已,必蠹天下,而卒為群心智之人所製。蒙古、回回種人,皆以眾力橫行大地,而不免帖耳於日耳曼之裔;蝗蚊蜂蟻之群,非人道之群也。

群心智之事則賾矣。歐人知之,而行之者三:國群曰議院,商群曰公司,士群曰學會。而議院、公司,其識論業藝罔不由學;故學會者,又二者之母也。學校振之於上,學會成之於下;歐洲之人以心智雄於天下,自百年以來也。

學會起於西乎?曰:非也,中國二千年之成法也。《易》曰:「君子以朋友講習。」《論語》曰:「有朋自遠方來」;又曰:「君子以文會友」;又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居學以致其道」。孔子養徒三千,孟子從者數百,子夏西河,曾子武城,荀卿祭酒於楚、宋,史公講業於齊、魯,樓次子之著錄九千,徐遵明之會講逾萬,鵝湖、鹿洞之盛集,東林、幾、複之大觀,凡茲前模,具為左證。先聖之道,所以不絕於地,而中國種類不至夷於蠻越,曰惟學會之故。學會之亡,起於何也?曰:國朝漢學家之罪,而紀昀為之魁也。漢學家之言曰,今人但當著書,不當講學。紀昀之言曰:「漢亡於黨錮,宋亡於偽學,明亡於東林。」嗚呼!此何言耶?此十常侍所以傾李膺、范滂,蔡京、韓侘胄所以錮司馬公、朱子,魏忠賢、阮大鋮所以陷顧、高、陳、夏,而為此言也。吾不知小人無忌憚之紀昀,果何惡於李、範諸賢,而甘心為十常侍、蔡京、韓侘胄、魏忠賢、阮大鋮之奴隸也。而舉天下綴學之士,猶群焉宗之,伈低首、為奴隸之奴隸。疾黨如仇,視會為賊。是以僉壬有黨,而君子反無黨;匪類有會,而正業反無會。是率小人以食君子之肉,驅天下之人而為鰥寡孤獨,而入於象駝牛馬,而曾蜂蝗蚊蟻之不若,而後稱善人。嗚呼!豈不痛哉!豈不痛哉!

今天下之變亟矣。稍達時局者,必曰興礦利,築鐵路,整商務,練海軍。今試問驅八股八韻考據詞章之士,而屬之以諸事,能乎否乎?則曰有同文館、水師學堂諸生徒在。今且無論諸生徒之果成學與否,試問以區區之生徒供天下十八行省變法之用,足乎否乎?人才乏絕,百舉具廢。此中國所以講求新法三十年而一無所成,卒為一孔守舊之論,間執其口也。今海內之大,四萬萬人之眾,其豪傑之士、聰明材力足以通此諸學者,蓋有之矣。然此諸學者,非若考據詞章之可以閉戶獺祭而得也。如礦利則必遊曆各省,察驗礦質,博求各國開礦、分礦、煉礦之道,大購其機器儀器而試驗之,盡購其礦務之書而翻譯之,集陳萬國所有之礦產而比較之。練軍則必集萬國兵法之書而讀之,集萬國製造槍炮藥彈築修營壘船艦之法而學之。學此諸法,又非徒手而學也,必遊曆其國,觀其操演;遍覽各廠,察其製造;大陳汽機,習其用式。自餘群學,率皆類是。故無三十七萬金之天文台,三十五萬金之千里鏡,則天學必不精;不能環遊地球,即遊矣,而不能遍各國省府州縣,皆有車轍馬跡,則地學必不精。試問一人之力能任否乎?此所以雖有一二有誌之士,不能成學,不能致用,廢棄以沒世也。

彼西人之為學也,有一學即有一會。故有農學會,有礦學會,有商學會,有工學會,有法學會,有天學會,有地學會,有算學會,有化學會,有電學會,有聲學會,有光學會,有重學會,有力學會,有水學會,有熱學會,有醫學會,有動植兩學會,有教務會,乃至於照像、丹青、浴堂之瑣碎,莫不有會。其入會之人,上自後妃王公,下及一命布衣,會眾有集至數百萬人者,會資有集至數百萬金者。會中有書以便翻閱,有器以便試驗,有報以便布知新藝,有師友以便講求疑義。故學無不成,術無不精;新法日出,以前民用;人才日眾,以為國幹。用能富強甲於五洲,文治軼於三古。

今夫五印度數萬里之大,五十年間晏然歸於英國;廣州之役割香港,開口岸,舉動轟赫,天下震懾,而不知皆彼中商學會為之也。通商以來,西人領文憑,遊曆邊腹各省,測繪輿圖,考驗物礦者,無歲無之;中國之人,疑其奸細,而無術以相禁,而不知皆彼中地學會為之也。故西國國家之於諸會也,尊重保護而獎藉之;或君主親臨,以重其事;或撥帑津貼,以助其成。會日盛而學日進,蓋有由也。

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諸學分會,未能驟立,則先設總會。設會之目:一曰臚陳學會利益,專折上聞,以定眾心;二曰建立孔子廟堂,陳主會中,以著一尊;三曰貽書中外達官,令鹹捐輸,以厚物力;四曰函招海內同誌,咸令入會,以博異才;五曰照會各國學會,常通音問,以廣聲氣;六曰函告寓華西士,邀致入會,以收他山;七曰諮取官局群籍,概提全分,以備儲藏;八曰盡購已翻西書,收庋會中,以便借讀;九曰擇購西文各書,分門別類,以資翻譯;十曰廣翻地球各報,布散行省,以新耳目;十一曰精搜中外地圖,懸張會堂,以備流覽;十二曰大陳各種儀器,開博物院,以助試驗;十三曰編纂有用書籍,廣印廉售,以啟風氣;十四曰嚴定會友功課,各執專門,以勵實學;十五曰保選聰穎子弟,開立學堂,以育人才;十六曰公派學成會友,遊曆中外,以資著述。

舉國之大,而僅有一學會,其猶一蚊一虻之勞也。今以四萬萬人中,憂天下求自強之士,無地無之,則宜所至廣立分會,一省有一省之會,一府有一府之會,一州縣有一州縣之會,一鄉有一鄉之會,雖數十人之寡,數百金之微,亦無害其為會也。積小高大,擴而充之,天下無不成學之人矣。

遵此行之,一年而豪傑集,三年而諸學備,九年而風氣成。欲興農學,則農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興礦利,則礦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興工藝,則工藝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興商務,則商務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求使才,則法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整頓水陸軍,則兵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製新器,廣新法,則天、算、聲、光、化、電等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以雪仇恥,何恥不雪?以修庶政,何政不成?若徇紀昀之躗言,率畏首之舊習,違樂群之公理,甘無告之惡名,則非洲印度突厥之覆轍不絕於天壤。西方之人,豈有愛乎?一木隻柱,無所砥於橫流。佩玉鳴琚,非所救於急難。《詩》曰:「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嗚呼!凡百君子,其無風雨漂搖,乃始嘵音瘏口,而莫能相救也。

論師範

編輯

善矣哉,日人之興學也。明治八年國中普設大學校,而三年之前,為師範學校以先之。師範學校與小學校並立,小學校之教習,即師範學校之生徒也。數年以後,小學之生徒升為中學大學之生徒,小學之教習即可升為中學大學之教習。故師範學校立,而群學之基悉定。

《書》曰:「作之君,作之師。」《記》曰:「人其父生而師教之。」是以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其重之也如此,非苟焉而已。古者學校皆國家所立,教師皆朝廷所庸。故《大戴·七屬》言「學則任師」,《周官·九兩》言「以賢得民」,而《學記》一篇,乃專標誨人之術,以告天下之為人師者。然則師範學校之製,征之三代,雖書闕有間,若乃其意則可推而見矣。後世學校既廢,天子不複養士。於是教師之權散於下,岩穴巨子各以其學倡焉。及其衰也,乃至如叔孫通之講學,教以麵諛;徐遵明之授徒,利其修脯;師道之弊,極於時矣。坐是謬種流傳,每下愈況,風氣日以下,學術日以壞,人才日以亡。故夫師也者,學子之根核也。師道不立,而欲學術之能善,是猶種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獲者也。

今之府州縣學官,號稱冷宦,不複事事,固無論矣。此外握風氣之權者,為書院山長,為蒙館學究,車載鬥量,趾踵相接,其六藝未卒業、四史未上口、五洲之勿知、八星之勿辨者,殆十而八九也。然而此百數十萬之學子,方將帝之天之圭之臬之,以是為學問之極則,相率而踵襲之。今夫山木有擇,必待大匠;美錦在禦,不使學製,懼其有棄才也。中人之家,聘師誨子,周詳審慎,必擇其良,懼子弟之失學也。若夫士人者,帝王之所與共天下也。其貴也,匪直大木美錦,其重大過於中人之家之子弟萬萬也。今乃一舉而付之不通六藝,不讀四史,不知五洲,不識八星之人,使之圭之臬之刓琢之,欲於此間焉求人才,烏可得也?是故先王患人才之寡,後世患人才之多。患才寡,故立為學校,定其教法以成就之。患才多,故設為不待學不待教之帖括,以籠絡天下士。而士之教焉學焉於其間者,亦終身盤旋於胯下而不複知有天地之大。師範之不立,自數百年以來矣。

今天下之變日亟,教學之法亦日新。於是立為同文館、水師學堂等,皆略效西製,思講實學。然一切教習,多用西人。西人言語不通,每發一言,必俟翻譯展轉口述,強半失真。其不相宜一也。西人幼學,異於中土,故教法亦每不同。往往有華文一二語可明,而西人衍至數十言者;亦有西人自以為明曉,而華文猶不能解者。其不相宜二也。西人於中土學問,向無所知。其所以為教者,專在西學。故吾國之就學其間者,亦每撥棄本原,幾成左衽。其不相宜三也。所聘西人不專一國,各用所習,事雜言龐。嚐見某水師學堂之教習,其操兵所用口號,英將官教者用英語,法將官教者用法語,德將官教者用德語。徒視其一隊,非不號令嚴肅,步伐整齊也,不知溝而通之,各不相習。且臨陣之號令,隨時變化,萬有不齊者也。今惟尋常操練之數口號,習聞之而習知之,一旦前敵,或進退起伏,偶有一二事為平時所未習者,則統帥雖大聲疾呼,而士卒且罔聞知,則安往而不僨事也。其不相宜四也。西人教習,既不適於用,而所領薪俸又恆倍於華人。其不相宜五也。夫有此五端,而此諸館諸學堂,猶然用之,若有重不得已者;則豈不以中國之人,克任此職者之寡也。夫以四萬萬之大眾,方領成帷,逢掖如鯽,而才任教習者乃至乏人。天下事之可傷可恥孰過此矣?

今之識時務者,其策中國也,必曰興學校。雖然,若同文館、水陸師學堂等,固不得謂之非學校焉矣。然其成效也若彼。今使但如論者之意,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遍設學校,複古法,采西製以教多士,則其總教習當以數百,分教習當以數千。試問海內之士,其足以與斯選者,為何等人也?欲求之今日所謂耆學名宿,則彼方抱其所學,率天下士而為蠹魚為文鳥,是欲開民智而適以愚之,欲使民強而適以弱之也。若一如今日諸館諸學堂之舊例,則為之師者固不知聖教之為何物,六籍之為何言;是驅人而焚毀詩書,閣束傳記,率天下士而為一至粗極陋之西人。夫國家歲費巨萬之帑,而養無量數至粗極陋之西人,果何取也?今夫由前之說,此吾國數百年積弱之根原;由後之說,則數十年來變法之所以無效也。

故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範學堂為第一義。日本尋常師範學校之製(日本凡學校皆分二種,一高等,二尋常),其所教者有十七事:一修身,二教育,三國語(謂日本文語),四漢文,五史誌,六地理,七數學,八物理、化學(兼聲、光、熱、力等),九博物(指全體學、動植物學),十習字,十一圖畫,十二音樂,十三體操,十四西文,十五農業,十六商業,十七工藝。今請略依其製而損益之,一須通習六經大義,二須講求曆朝掌故,三須通達文字源流,四須周知列國情狀,五須分學格致專門,六須仞習諸國言語,以上諸事,皆以深知其意,能以授人為主義。至其所以為教之道,則微言妙義,略具於學記之篇,循而用之,殆庶幾矣。

是故居今日而言變法,其無遽立大學堂而已。其必自小學堂始,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小學,而輔之以師範學堂。以師範學堂之生徒,為小學之教習。而別設師範學堂之教習,使課之以教術,即以小學堂生徒之成就,驗師範學堂生徒之成就。三年之後,其可以中教習之選者,每縣必有一人。於是薈而大試之,擇其尤異者為大學堂中學堂總教習,其稍次者為分教習,或小學堂教習。則天下之士,必爭自鼓舞,而後起之秀,有所稟式,以底於成。十年之間,奇才異能,遍行省矣。不由此道,時曰無本。本之既撥,而日灌溉其枝葉以求華實,時曰下愚。

論女學

編輯

孟子曰:「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痛哉斯言乎!執一人而目之曰禽獸,未有不色然怒者。然信如子輿氏之言也,則今日之近於禽獸者,何其多也!海內之大,員其首方其足之種,蓋四萬萬。其名之為農、為工、為商、為兵,終身未嚐讀書者,殆一萬九千萬有奇;其名之為官、為士,號稱讀書而實未嚐讀書者,殆數百萬;其員其首而纖其足,不官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不兵,而自古迄今未嚐一讀書者,凡二萬萬。不寧惟是,彼之官焉、士焉、農焉、工焉、商焉而近於禽獸者,猶或以禽獸為恥也。此之不官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不兵而近於禽獸者,豈直不恥,乃群天下之人以為是固宜然耳。嗚呼!豈不痛哉!豈不痛哉!梁啟超曰:居今日之中國,而與人言婦學,聞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於是者,不知凡幾。百舉未興,而汲汲論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請備陳其義以告天下。

一義曰公理家之言,曰:凡一國之人,必當使之人人各有職業。各能自養,則國大治;其不能如是者,則以無業之民之多寡,為強弱比例差。何以故?無業之人必待養於有業之人,不養之則無業者殆,養之則有業者殆。斯義也,西人譯者謂之生利分利,即吾《大學》「生之者眾,食之者寡」之義。《管子》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此非空言也。蓋合一國之人民物產,而以決疑數術,盈虛消息之,其所得之率實如此也。中國即以男子而論,分利之人將及生利之半。自公理家視之,已不可為國矣。況女子二萬萬,全屬分利而無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養而待養於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馬奴隸畜之,於是婦人極苦,惟婦人待養而男子不能不養之也。故終歲勤動之所入,不足以贍其妻孥,於是男子亦極苦。以予所見,上而官,中而士,下而農工商兵,無論為何等人,則無時不皇然愀然。若重憂貧者,其受凍餓,轉死溝壑者,更不知凡幾也。其實以比例淺理論之,苟人人以一身所作之業,為一身衣食計,必無可以貧之理。今中國之無人不憂貧也,則以一人須養數人也。所以釀成此一人養數人之世界者,其根原非一端,而婦人無業實為最初之起點。雖然,等是人也,何以或有業或無業?蓋凡天下任取一業,則必有此業中所以然之理,及其所當行之事,非經學問不能達也。故即以男子而論,大率明達事理之人,謀業甚易;反是者謀業較難。然則學也者,業之母也。婦人之無業也,非天理宜然也。其始據亂之世,專尚力爭,彼男子之所欲有事者,固非婦人之所能也,於是以婦人為不足輕重,而不複教之。既不教矣,其無從執業,有固然也。積之既久,漸忘其本來,則以為是固當生而不事事,而嗷然待哺於人者也。是以男子貴而婦人賤,婦人逸而男子勞。逸而賤,非人情所樂也;貴而勞,亦非人情所樂也。則何如均其貴賤,亦均其勞逸之為得也。論公理則如此,考事勢則如彼。故曰國何以強?民富斯國強矣。民何以富?使人人足以自養,而不必以一人養數人,斯民富矣。夫使一國之內,而執業之人驟增一倍,則其國所出土產作物,亦必驟增一倍。凡所增之數,皆昔日棄地之貨也。取棄地之貨,而藏之民間,其事甚順,而其益甚宏。若此者,舍學末由也。

二義曰人有恆言,曰:婦人無才即是德。此躗言也。世之瞀儒執此言也,務欲令天下女子不識一字,不讀一書,然後為賢淑之正宗。此實禍天下之道也。古之號稱才女者,則批風抹月,拈花弄草,能為傷春惜別之語,成詩詞集數卷,斯為至矣。若此等事本不能目之為學。其為男子,苟無他所學,而專欲以此鳴者,則亦可指為浮浪之子,靡論婦人也。吾之所謂學者,內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計,一舉而獲數善,未見其於婦德之能為害也。如曰無才即是德雲爾,則夫鄉僻婦嫗不識一字者,不啻千百億萬。未嚐聞坐此之故,而賢淑有加,而惟聞取帚之誶,反唇之稽,視宦學家之婦人,殆益甚焉,則又何也?凡人之鄙吝也、忿爭也,必其所見極小,目光心力盡日營營於此極小之圈限中,以生此蔽也。使其人而知有萬古,有五洲,與夫生人所以相處之道,萬國所以強弱之理,則其心也方憂天下憫眾生之不暇,而必無餘力以計較於家人婦子事也。今夫婦人之所以多蔽於彼者,則以其於天地間之事物一無所聞,而竭其終身之精神以爭強弱講交涉於筐篋之間。故其醜習不學而皆能,不約而盡同也。是以海內之大,為人數萬萬,為戶數千萬,求其家庭內外相處熙睦,形跡言語,終身無間然者,萬不得一焉,而其發端罔不起於姑嫜姒娣之間。憤時者至謂婦人為盡可殺。夫婦人豈性惡耶?群塊然未經教化之軀殼若干具,而鍵之於一室,欲其能相處焉,不可得也。彼婦人之累男子也,其不能自養,而仰人之給其求也,是猶累其形骸也。若夫家庭之間,終日不安,入室則愀,靜居斯歎,此其損人靈魂,短人誌氣,有非可以當率推者。故雖有豪傑倜儻之士,苟終日引而置之床笫筐篋之側,更曆數歲,則必誌量局瑣,才氣消磨。若是乎婦人之果為鴆而不可近也?夫與其飲鴆而甘之,則盍於療鴆之術,少留意矣。

三義曰:西人分教學童之事為百課,而由母教者居七十焉。孩提之童,母親於父,其性情嗜好,惟婦人能因勢而利導之。以故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難。《顏氏家訓》曰:「教兒嬰孩,就傅以前,性質誌量,皆已略定。」少成若性,長則因之,此實言教育學一切之始基也。苟為人母者通於學本,達於教法,則孩童十歲以前,於一切學問之淺理,與夫立誌立身之道,皆可以粗有所知矣。今中國小學未興,出就外傅以後,其所以為教者,亦既猥陋滅裂,無所取材。若其髫齡嬉戲之時,習安房闥之中,不離阿保之手,耳目之間,所日與為緣者,舍床笫筐篋至猥極瑣之事,概乎無所聞見。其上焉者,歆之以得科第,保祿利,誨之以嗣產業,長子孫,斯為至矣。故其長也,心中目中,以為天下之事,更無有大於此者。萬方億室,同病相憐。冥冥之中,遂以釀成今日營私趨利,苟且無恥,固陋蠻野之天下,而莫知所自始。豈惟莫知所自始而已,且恬然不以為怪。故試取西人幼塾乳臭之子,與吾此間龐壯碩老之士大夫相挈,其誌趣學識,必有非吾此間此輩之所能望者。豈其種之特異哉?無亦少而習焉者之不得其道也。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廣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養始;蒙養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婦學始。故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

四義曰胎教之道。《大戴禮》、《論衡》詳哉言之,後世此義不講蓋久,今之西人則齗齗留意焉。西國公理家考物種人種遞嬗遞進之理,以為凡有官之物(人、禽、蟲、介、草、木為有官之物,金、石、水、土為無官之物),一體之中,有其死者焉,有其不死者焉。如一草木根荄、支幹、果實、花葉,其死者也;而常有不死者,離母而附於其子,綿綿延延,相續不斷,是曰傳種。惟人亦然。雖然兩種化合之間,有浸淫而變者,可以使其種日進於善,由猩猴而進為人也,由野番賤族而進為文明貴種也。其作始甚微,而將畢至巨也。故西人言種族之學者,以胎教為第一義。其思所以自進其種者,不一而足。而各國之以強兵為意者,亦令國中婦人一律習體操,以為必如是,然後所生之子膚革充盈,筋力強壯也。此亦女學堂中一大義也。今之前識之士,憂天下者則有三大事:曰保國,曰保種,曰保教。國烏乎?保必使其國強,而後能保也。種烏乎保?必使其種進而後能保也。進詐而為忠,進私而為公,進渙而為群,進愚而為智,進野而為文,此其道也。教男子居其半,教婦人居其半;而男子之半,其導原亦出於婦人。故婦學為保種之權輿也。今與人言此義,鮮不謂以耕救饑,掘井消渴,迂遠而無當也。而不知此蓋古先哲王與泰西通儒所講之極熟,推之至盡,而汲汲焉以為要圖者也。

西人格致家之言曰:言算學格致等虛理,婦人恆不如男子;由此等虛理而施諸實事,以成為醫學製造等專門之業,則男子恆不如婦人。然則男女之於學,各有所長,非有軒輊。論者或疑數千年來,男子之成絕學,立大功者,方策不絕;而婦人無聞焉。若是乎雖興婦學,其所成亦僅矣。抑吾又聞生學家之言公理矣,凡含生負氣之物,倒生者最愚,橫生者次愚。若夫軀體峙立,首函清陽者,其聰明必不甚相遠。所以生差別者,在智慧之開與不開耳。昔乾嘉間,漢學彬彬於江浙,而吾粵靡一人焉。鹹同以後,口馬鄭手說文者如鯽矣,非粵民愚於乾嘉而智於鹹同也。日本明治以前,民智僾塞,工藝窳劣,翻然維新,遂有今日,非日人拙於曩而巧於今也。其腦筋伏而未動,其靈髓塞而未通,從而導之,機捩一撥,萬線俱動矣。彼婦人之數千年莫或以學名也,未有以導之也。婦人苟從事於學,有過於男子者二事:一曰少酬應之繁,二曰免考試之難。其居靜,其心細,故往往有男子所不能窮之理,而婦人窮之,男子所不能創之法,而婦人創之。西史所載,若摩哈默德之母,以伯南之女侯失勒約翰之姑,其學業成就,視男子未或讓。而吾中國之女子遊學異國,成學而歸者,若吾向者所聞康愛德氏、石美玉氏,雖西域耆宿猶歆譽之。然則婦人豈生而不能學耶?夫以二萬萬戴天履地,首函清陽之人類,而必夷而棄之,謂與倒生橫生之物相等,欲不謂為不仁,不可得也。

善夫諸教之言平等也(南海先生有孔教平等義)。不平等惡乎起?起於尚力。平等惡乎起?起於尚仁。等是人也,命之曰民,則為君者從而臣妾之;命之曰女,則為男者從而奴隸之。臣妾奴隸之不已,而又必封其耳目,縛其手足,凍其腦筋,塞其學問之塗,絕其治生之路,使之不能不俯首帖耳於此強有力者之手。久而久之,安於臣妾,安於奴隸,習為固然,而不自知。於其中有人焉,稍稍自疑於為臣妾、為奴隸之不當者,反群起而嘩之。以故數千年來之男子無或以婦學為治天下所當有事;而數千年之婦人益無有奮然自張其軍以提倡其同類者也。非不才也,壓力使然也。

今語人曰,欲強國必由學校,人多信之;語人曰,欲強國必由女學,人多疑之。其受蔽之原,尚有在焉。今日之攘臂奮舌以譚強國,震驚於西人,而思效其長者,則惟是船艦之雄也,槍炮之利也,鐵路之速也,礦務之盛也。若此者皆非婦人所能有事也,故謀國者曰:教婦人非所急也。而不知西人之強在此,其所以強者不在此。農業也、工作也、醫學也、商理也、格致也、律例也、教授也,男子所共能,抑婦人所共能也,其學焉而可以成為有用之材,一也。今夫言治國而必推本於學校,豈不以人才者國之所與立哉?豈不以中國自有之才必待教而始成哉?夫必謂彼二萬萬為人才,而謂此二萬萬為非人才,此何說也?

西方全盛之國,莫美若;東方新興之國,莫日本若。男女平權之論,大倡於美,而漸行於日本。日本之女學,約分十三科:一修身,二教育(言教授及蒙養之法),三國語(謂日本文),四漢文,五曆史(兼外國史),六地理,七數學,八理科(謂格致),九家事,十習字,十一圖畫,十二音樂,十三體操。其與男學相出入者,不過數事而已。此數事者,大率與兵政相關,亦尚力之世所當有事者也。彼西人之立國,猶未能至太平世也。太平之世,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無國界,無種界,故無兵事,無兵器,無兵製。國中所宜講者,惟農、商、醫、律、格致、製造等事。國人無男無女,皆可各執一業以自養,而無或能或不能之別。故女學與男學必相合。今之美國,殆將近之矣。是故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不戰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學衰,母教失,無業眾,智民少,國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若是夫中國之宜興婦學,如此其急也。雖然今日之中國,烏足以言婦學。學也者,匪直晨夕伏案,對卷伊吾而已。師友講習,以開其智;中外遊曆,以增其才。數者相輔,然後學乃成。今中國之婦女深居閨閣,足不出戶,終身未嚐見一通人,履一都會,獨學無友,孤陋寡聞。以此從事於批風抹月,拈花弄草之學,猶未見其可,況於講求實學,以期致用;雖有異質,吾猶知其難矣。不寧惟是,彼方毀人肢體,潰人血肉,一以人為廢疾,一以人為刑僇以快其一己耳目之玩好,而安知有學?而安能使人從事於學?是故纏足一日不變,則女學一日不立。嗟夫!國家定鼎之始,下令剃發,率土底定。順治末葉,懸禁纏足,而奉行未久,積習依然。一王之力,不改群盲之心。強男之頭,不如弱女之足。遂留此謬種,孳乳流衍,曆數百年,日盛一日,內違聖明之製,外遺異族之笑。顯罹楚毒之苦,陰貽種族之傷。嗚呼!豈蒼蒼者天!故厄我四萬萬生靈,而留此孽業以為之窒歟?抑亦治天下者未或厝意於是也。

論幼學

編輯

西人每歲創新法,製新器者,以十萬計;著新書,得新理者,以萬計。而中國無一焉。西人每百人中,識字者自八十人至九十七八人,而中國不逮三十人。頂同圓也,趾同方也,官同五也,支同四也,而懸絕若此。嗚呼!殆天之降才爾殊哉!顧吾嚐聞西人之言矣,震旦之人學於彼土者,才力智慧無一事弱於彼。其居學數歲,褎然試舉首者,往往不絕。人之度量相越,蓋不遠也,而若是者何也?梁啟超曰:春秋萬法托於始,幾何萬象起於點。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吾向者觀吾鄉塾,接語其學究,蠢陋野悍,迂謬猥賤,不可向邇。退而儳焉憂,愀然思,無惑乎鄉人之終身為鄉人也。既而遊於它鄉,而它縣,而它道,而它省,觀其塾,接語其學究,其蠢陋野悍,迂謬猥賤,舉無以異於向者之所見。退而瞠然芒然皇然曰,中國四萬萬人之才、之學、之行、之識見、之誌氣,其消磨於此蠢陋野悍迂謬猥賤之人之手者,何可勝道。其幸而獲免焉者,蓋萬億中不得一二也。顧炎武曰:「有亡國,有亡天下。」梁啟超曰:強敵權奸流寇,舉無足以亡國,惟吏胥可以亡國;外教左道鄉願,舉無足以亡天下,惟學究足以亡天下。欲救天下,自學究始。

古之教學者,不可得見矣。顧其為道,散見於七十子後學所記者,若曲禮,若少儀,若保傅,若學記,若文王世子,若弟子職。何其詳也?吾未克遊西域,觀於其塾與其學究。顧嚐求之於其書,聞之於其人。其與今日之中國,何相反也。其為道也,先識字,次辨訓,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識字之始,必從眼前名物指點,不好難也;必教以天文地學淺理,如演戲法,童子所樂知也;必教以古今雜事,如說鼓詞,童子所樂聞也;必教以數國語言,童子舌本未強,易於學也;必教以算,百業所必用也,多為歌謠,易於上口也,多為俗語,易於索解也;必習音樂,使無厭苦,且和其血氣也;必習體操,強其筋骨,且使人人可為兵也。日授學不過三時,使無太勞,致畏難也。不妄施撲教,使無傷腦氣,且養其廉恥也。父母不得溺愛荒學,使無棄材也。學究必由師範學堂,使習於教術,深知其意也。故西童出就外傅,四年之間,其欲為士者,即可以入中學,仞專門以名其家;其欲為農若工若商若兵者,亦可以略識天地人物之理,中外古今之跡,其學足以為仰事俯畜之用,稍加閱曆,而即可以致富貴。故用力少而畜德多,數歲之功而畢世受其用也。

中國則不然。未嚐識字,而即授之以經。未嚐辨訓,未嚐造句,而即強之為文。開塾未及一月,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語,騰躍於口,洋溢於耳。夫記者明揭之曰《大學》之道,今乃驟以施之乳臭小兒。何為也?明德二字,漢儒據《爾雅》,宋賢襲佛典,動數千言,未能懸解。今執負床之孫而語之,彼烏知其作何狀也。夫《大學》之道,至於平天下;《中庸》之德,極於無聲臭。此豈數齡之學童所克有事也。今之教者,其姑以授之,而希冀其萬一能解也,則是大愚也。知其必不能解,而猶然授之,是驅其子弟,使以學為苦而疾其師也。學究之言曰:童子入學之始,必使誦經,俾知聖教。如梁氏言:是蔑經也,非聖也。吾姑弗與辨,吾但群天下之學究與黨於學究者而誓之,任千人中求一人能以經以教為心者有諸乎?則非吾之所敢雲也。其誦經也,試題之所自出耳,科第之所自來耳。假使以佛教取士,吾恐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之語將充斥於塾舍。假使以耶教取士,吾恐天主造物七日而成之語將闐溢於黌序,而四書六經無過問者矣。此非吾深文之言也。彼儀禮者,亦六經之一,先聖之所雅言。問今之學子,曾卒業者幾何人也?同一《禮記》,而《喪服》諸篇,誦者幾絕。豈不以應試之無取乎此哉?夫以先聖製作之精,經緯之詳,乃僅供此輩賤儒竊取甲第武斷鄉曲之用。夫誰為蔑經而誰為非聖矣。古人之為教也,由淺而深,由粗而精。今則不然,先後倒置,進退逆行。故四書六經者,大道之所在,終身由之而不能盡者也。而麥菽始辨,即以授之;及其長也,而授之以八股試帖,則文士之餘耳;又其長也,而授之以大卷白折,則鈔胥之役耳。荀卿曰:「始於為士,終於為聖人。」今則不然,始於為聖人,而終於為鈔胥。豈不恫哉!然持此以責賤儒,賤儒必不伏受。吾但如其意,為其科第計,而必授學之始,責其子弟以必不能解之學,而反於其所能解者而撥置之,其操術何其拙也,而取途何其迂也。人之生也,有大腦有小腦(即魂魄也,西人為全體學者魂譯言大腦,魄譯言小腦)。大腦主悟性者也,小腦主記性者也(佛氏言八識以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意為第六識,意根為第七識。第六識即小腦也,第七識即大腦也)。小腦一成而難變,大腦屢浚而愈深。故教童子者,導之以悟性甚易,強之以記性甚難。何以故?悟性主往(以銳入為主),其事順,其道通,通故靈。記性主回(如返照然),其事逆,其道塞,塞故鈍。是故生而二性備者上也。若不得兼,則與其強記,不如其善悟。何以故?人之所異於物者,為其有大腦也。故能悟為人道之極。凡有記也,亦求悟也。為其無所記,則無以為悟也。悟贏而記絀者,其所記恆足以佐其所悟之用(吾之所謂善悟者指此非盡棄記性也,然其所記者實多從求悟得來耳,不可誤會)。記贏而悟絀者,蓄積雖多,皆為棄材。惟其順也、通也、靈也,故專以悟性導人者,其記性亦必隨之而增;惟其逆也塞也鈍也,故專以記性強人者,其悟性亦必隨之而減。西國之教人,偏於悟性者也。故睹烹水而悟汽機,睹引芥而悟重力。侯失勒約翰(近譯《談天》一書即其所著),疇人之良也。而自道得力乃在樹葉石子之喻(見《談天》首侯失勒約翰傳)。中國之教人,偏於記性者也。故古地理、古宮室、古訓詁、古名物,纖悉考據,字字有來曆。其課學童也,不因勢以導,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讀,必求背誦而後已,所得非不堅定也。雖然,人之姿稟英異,而不善記誦者,蓋有之矣。吾以為如其善記也,則上口十次,若二十次,未有不能成誦者也。若過此以往而不能,則督之至百回,亦無益也。試變其法,或示之以卷中之事物,或告之以篇中之義理,待其懸解,助其默識,則未有不能記者也。人生五六年,腦囟初合(思從囟,心從囟,象腦初合形),腦筋初動,宜因而導之,無從而窒之。就眼前事物,隨手指點,日教數事,數年之間,於尋常天地人物之理,可以盡識其崖略矣。而其勢甚順,童子之所甚樂。今舍此不為,而必取其所不能解者,而逼之以強記,此正學記所謂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由前之說,謂之導腦;由後之說,謂之窒腦。導腦者腦日強,窒腦者腦日傷。此西人之創新法製新器者,所以車載鬥量而中國殆幾絕也。雖然,近世之專以記誦教人者,亦有故焉。彼其讀書固為科第也,誦經固為題目也,自考試扃院搜檢之例定,而塾中咿嚘占畢之聲繁,懼其一二字之遺忘而畢生之所願望者將大受其害也。此亦非吾之深文也。吾觀學子得第之後,曾無一人複以記誦為事者,故知其初意專為如是也。曰:然則彼胡不示以事物,告以義理,以助其記也?曰:彼其所誦之書之事物義理,非數齡之童子所解喻也。然則彼胡不易一書而教之?曰:凡書而非考試所有事者,可無讀也。故窒腦之禍,自考試始。

古人之言即文也,文即言也。自後世語言文字分,始有離言而以文稱者。然必言之能達,而後文之能成,有固然矣。故學綴文者,必先造句。造句者,以古言易今言也。今之為教者,未授訓詁,未授文法,闖然使代聖賢立言。朝甫聽講,夕即操觚。顧野王之記建安,李長吉之賦高軒,自非夙根,寧容躐進。又限其格式,詭其題目,連上犯下以鈐之,擒釣渡挽以鑿之。意已盡而敷衍之,非三百字以上勿進也;意未盡而桎梏之,自七百字以外勿庸也。百家之書不必讀,懼其用僻書也。當世之務不必講,懼其觸時事也。以此道教人,此所以學文數年,而下筆不能成一字者,比比然也。

《論語》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孟子曰:「教亦多術矣。」故夫師也者,以道得民,非以力服人也。今之教者,毀齒執業,鞭笞觥撻,或破頭顱,或潰血肉,饑不得食,寒不得息。國家立法,七年曰悼,罪且減等,何物小子,受此苦刑。是故中國之人,有二大厄。男女罹毒,俱在髫年。女者纏足,毀其肢體;男者撲頭,傷其腦氣。導之不以道,撫之不以術,地非理室,日聞榜楊;教匪宗風,但憑棒喝。遂使視黌舍如豚苙之苦,對師長若獄吏之尊。《學記》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夫豈特疾焉苦焉而已,古之聽訟猶禁笞楚。所以養廉遠恥,無令自棄。今於鼓篋之始,而日以囚虜之事待之。無惑乎世之妾婦其容,奴隸其膝,以應科第求富貴者,日出而不可止也。

《記》曰:「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又曰:「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此古今中外之通例也。西人讀書執業,皆有定時。當其時也,雖有重客要事,不以廢也。逾其時也,則相從而嬉,飲酒蹴踘,所弗禁也。西人比較每歲戶口生死之數,每百人中,英國死者恆逾於美國二人。醫者推極其理曰:美之操工者日三時,英之操工者日四時,其率之差實起於此。然則執業時刻之多寡,其與人身之相關,如此其重也。中國之人不講斯義,其惰者旦夕嬉逸,甘為遊民;其勤者終日勤動,罔知節製。來往宴會,曾靡定晷,酬應無度,叢脞是憂,斯固然矣。若夫學童者,腦實未充,幹肉未強,操業之時,益當減少。《論語》曰:「學而時習。」《記》曰:「蛾子時術之。」但使教之有方,每日伏案一二時,所學抑已不少。自餘暇晷,或遊苑囿以觀生物,或習體操以強筋骨,或演音樂以調神魂,何事非學?何學非用?其宏多矣。而必立監佐史以蒞之,正襟危坐以圉之;庭內湫隘,養氣不足;圈禁拘管,有如重囚;對卷茫然,更無生趣。以此而求其成學,所以師勞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也。

《記》曰:「凡入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所以一誌趣,定嚮往,崇教而善道也。今之學塾於孔子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吾粵則文昌魁星,專席奪食,而祀孔子者殆絕矣。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稱為天神;張仲孝友,或指為人鬼。魁星者,襲奎宿之號,依魁字之形,造為幻相,狀彼奇鬼,矯誣荒誕,不可窮詰。倡而尊之者,當從左道惑眾之條;沿而奉之者,亦在淫祀無福之例。乃入學之始,奉為神明。而反於垂世立教大成至聖之孔子,薪火絕續,俎豆蕭條,生卒月日,幾無知者。是故父兄之相詔,師長之相督,朋友之相勉,語以求科第,博青紫,則恬然固然不以為怪。語以學聖人救天下,則色然驚,竊然笑,以為此妄人也。孟子曰:「修其天爵以要人爵。」今又甚焉。明目張膽,以細人自居。其不如是者,且從而非笑之。流失敗壞,一至此極,非人之性惡也。彼其受學之始,其所以蓍龜之而矜式之者,固在彼而不在此。彼其不如是,則是改其初服,而倍其師也。嗟夫!以視佛氏之日念佛號,耶氏之七日禮拜者,其相去抑何遠矣。

凡此數端,其積習在千年以前,其流毒遍九州以內。或安焉而不知非,或知矣而憚於改,或思改而不得其道,或知道而難乎其人,坐是謬種流傳,日敝一日,而儒者遂以無用聞於天下。若夫其欲為農若工、若商、若兵者,其意既非為科第也,青紫也,而其勢又不能終身肆力於此間,盡經閱其所謂帖括考據詞章者,而以求大道也。七八齡間,力貧就傅,發蒙益慧,恃此數年,過此以往,與學絕矣。為之師者,當如何悉心善誘,導其捷徑,去其阻力,以求其有成。乃亦舍天命謂性無聲無臭之外,無所謂讀本也;舍破承起講對偶聲病之外,無所謂文法也。夫賤儒之學此也,雖雲無用,然能藉以竊甲第,武斷鄉曲,一生吃著不盡。彼固自以為受用莫大也。若夫為農、為工、為商、為兵者之學,此其於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更顯而易見也。而曆數百千年數萬萬人,因沿蹈其覆轍而不知變,迨至弱冠以後,始以不學無術,自怨自艾。而此數年之功,若有若無,如煙如夢,曾無秋毫能受其益。蓋莫不自咎其向者之惰於學也,而不知皆蠢陋野悍迂謬猥賤之學究禍天下也。此所以識字之人,不及西國之半,而農而士工而士商而士兵而士者,千萬中不得一二也。

然則奈何?曰:非盡取天下之學究而再教之不可,非盡取天下蒙學之書而再編之不可。大率自五歲至十歲為一種教法,自十一歲至十五歲為一種教法。苟慧非項橐,癡非周子,皆可率由此道,相與有成。一曰識字書。今之《說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加以徐氏新附字,及近人所輯逸字外編等,蓋萬餘字,比之於西文,未為繁也。雖然其字之見於群經者,才二千有奇耳。漢初儒者作《蒼頡篇》,合秦之《蒼頡》、《爰曆》、《博學》三書為之,斷六十字為一章,凡五十五章,都三千三百字。而司馬相如作《凡將》,史遊作《急就》,李長作《元尚》,皆取材於是書。然則西漢以前文字,實隻三千餘耳。《說文》據揚雄、班固所續(元始中王莽征天下通小學者說奇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作《訓纂篇》續《蒼頡》凡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班固作在昔太甲等篇以續揚雄凡一百三章六千一百八十字)而增益之,其字之真出於古與否,不必深辨。要之今日通行文字,實不過二千有奇。苟識此數,即以之參悟天人,經緯倫物,恢恢乎有餘矣。西人之文,以聲為主,故字雖多而識字易。中國之文,以形為主,故字雖少而識字難。雖然亦有道焉,以聲為主者,必先學字母而後拚音;以形為主者,必先學獨體而後合體(古人言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獨體之字,象形指事為多;合體之字,形聲會意為多。王菉友著《文字蒙求》,條理頗善。自言以教童子,一月間而有用之字盡識。顧其書於形事二端善矣。而古今文字,除獨體外,形聲居其十之八九,必得簡法以馭之,乃可便易。餘頃在澳門,有葡萄牙人來從學者,或不識字,或識矣而不能寫。餘先以《文字蒙求》象形指事兩門中之獨體字授之,繼為形聲字表,以偏旁為緯,以聲為經,專取其有用者,不過二千餘字,為表一紙,懸之堂中以授之,十餘日而盡識矣。然此乃教以字之本義,若引申假借,孳乳浸多,猶未足以馭之。西人之教學童也,先實字,次虛字,次活字。今亦宜用其意。魏默深有《蒙雅》一書,分天篇、地篇、人篇、物篇、事篇,詁天、詁地、詁人、詁物、詁事凡十門,四字韻語,各自為類,與《急就章》略同,頗便上口。惟所載字已太多,有無用者(《文字蒙求》亦同),且虛字亦非韻所能達(韻語隻能載同類之義。若不也焉哉等虛字皆假借之義,又其義各不相侔難以韻語為次)。今宜用其實字活字等篇,其虛字則先識其字,至教文法時,乃詳其用,則事甚順矣。學者自離經辨誌以後,亦既能讀一切書,能屬一切文。幼歲之事,不複記憶,今鰓鰓然以識字為言,未有不匿笑之者。然中國識字人少,實坐斯弊。且既無字書,假手俗師,當其初學書也,僅令識其字,不令知其義,及少進而再以義授之。故其始也難記,而其後也益繁。彼西人《花士卜》、《士比林卜》等書,取眼前事物至粗極淺者,既綴以說,複係以圖,其繁笨不誠可笑乎!然彼中人人識字,實賴此矣。又聞西人於三歲孩童,欲教以字,則為球二十六,分刻字母,俾作玩具。今日以AB兩球與之,明日從彼索A球,又明日而從彼索B球,二十六日而字母畢記矣。中國文授獨體字,亦可效其意也。

二曰文法書。中國以文采名於天下,而教文法之書乃無傳焉。意者古人語言與文字合,如《儀禮》、《左傳》所載辭令,皆出之口而成文者也。故曰不學詩無以言,而傳記亦屢言將命應對之事,蓋學言即學文也。後世兩事既分,而斯義不講。自魏文帝劉彥和始有《論文》之作,然率為工文者說法,非為學文者問津。故後世恆有讀書萬卷,而下筆冗遝弇俗,不足觀者。至於半途輟學之商賈等類,其居學數年,而豪間不能達一字者,更不知凡幾也。西人於識字以後,即有文法專書。若何聯數字而成句,若何綴數句而成筆,深淺先後,條理秩然。餘所見者,馬眉叔近著《中國文法》書未成也。餘昔教學童,嚐口授俚語,令彼以文言達之,其不達者削改之;初授粗切之事物,漸授淺近之議論;初授一句,漸三四句以至十句。兩月之後,乃至三十句以上;三十句以上,幾成文矣。學者甚易,而教者不勞。以視破承起講,支支節節而續成者,殆霄壤也。若其條理,則俟馬氏書成,可得而論次焉。

三曰歌訣書。漢人小學之書,如《蒼頡》、《急就》等篇,皆為韻語。推而上之,《易經》、《詩經》、《老子》以及周秦諸子,莫不皆然。蓋取便諷誦,莫善於此。近世通行之書,若《三字經》、《千字文》,事物不備,義理亦少。今宜取各種學問,就其切要者,編為韻語,或三字、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或三字七字相間成文。其已成書者,若通行之《步天歌》、《通鑒韻語》、《十七史彈詞》,近同縣陳慶笙之《直省府廳州縣韻語》,粵人某君之《曆代紀元歌》,仁和葉浩吾之《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皆有用可讀。今宜補著者,一曰《經學》,其篇有四:一孔子立教歌,二群經傳記名目篇數歌,三孔門弟子及七十子後學姓名歌,四曆代傳經歌。二曰《史學》,其篇有七:一諸史名目種別及撰人歌,二曆代國號及帝王種姓歌,三古今大事歌,四域外大事歌,五曆代官製歌,六曆代兵製歌,七中外古今名人歌(此篇複分二章:一民功,二民賊)。三曰子學,其篇有三:一周秦諸上子流派歌,二曆代學術流派歌(此篇複分四章:一漢,二六朝唐,三宋元明,四國朝),三外教流派歌。四曰天文,其篇有四:一諸星種別名號歌(自行星、恆星以訖星雲、星氣、雙星並言其理),二八星繞日及諸月歌(此二篇因葉氏書而損益之),三測候淺理歌(專言潮汐、空氣、風雲、雷雨等事,亦謂之地麵學),四古今中外曆法異同歌。五曰地理,其篇有七:一五洲萬國名目歌,二中國內地屬地名目歌,三中國險要各地歌,四地球高山大河名目歌,五曆代都邑萬國京城名目歌,六中國大都會外國大商埠名目歌,七地質淺理歌(專言地中金石各事)。六曰物理,其目有四:一原質名目歌,二動物情狀歌,三植物情狀歌,四微生物情狀歌。以上各門,略舉大概,若其詳備,以俟編時。又別為勸學歌,讚揚孔教歌,愛國歌,變法自全歌,戒鴉片歌,戒纏足歌等,令學子自幼諷誦,明其所以然。則人心自新,人才自起國未有不強者也。

四曰問答書。古人言學,皆以學問並舉。孟子曰:「有答問者,蓋學者由外入。」問者由內出,其得力蓋有間焉。顧聞之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不善問者反此。蓋問亦非易言也。古之教者,恐人之不善問也。故傳記之禮,代其問而自答之。若《春秋》之公羊穀梁傳,《易》之文言傳,《大戴》之《夏小正傳》,莫不皆然(《管子·有問篇》皆代人設問)。西人啟蒙之書,專用問答。其餘一切書每篇之末,亦多附習問。蓋人之讀書,勢不能盡所讀而悉記之,則必提其要者。然書中要義,未必人人過目即能提出,故莫如著者代摘,而讀者自記。此著書之良裁也。西人問答專書,譯成華文者,有卜舫濟之《啟悟要津》,言天文地學淺理,次第秩然,一覽可解。惜為書甚少,於他種學問,尚從闕如(中亦多彼教語)。今宜略依歌訣,書之門目,條分縷晰,由淺入深,由繁反約,一一設為問答以發明之。以歌訣為經,以問答為緯;歌訣以助其記,問答以導其悟。記悟並進,學者之能事畢矣。凡善著書者,取義靡不宏富;而既講體例,又講文法,故條理隱伏,讀者易眩。苟擷而剔之,不值思索耳。餘以為雖繁重詳博,如古文《尚書疏證》、《明堂大道錄》等書,使為問答以演之,每書不過千字,其義已可大明(凡所言問答書皆列斷不引證)。故盡天下有用之學,而編以問答,為書不出三十本,崖略即已畢具(此為粗通一切言之,若欲專門名家當讀引證之書)。學子雖有下質,十五歲以前,此編當可卒業。魁碩耆宿,蔑此淹通矣。又師範學校未立,求師為難,既有此編,則雖冬烘學究,亦可按圖索驥,依所問以課其徒。吾所謂盡天下之學究而教之,此亦其一事也。

五曰說部書。古人文字與語言合,今人文字與語言離,其利病既縷言之矣。今人出話,皆用今語,而下筆必效古言。故婦孺農,靡不以讀書為難事。而《水滸》、《三國》、《紅樓》之類,讀者反多於六經(寓華西人亦讀《三國演義》最多以其易解也)。夫小說一家,《漢誌》列於九流。古之士夫,未或輕之。宋賢語錄,滿紙恁地這個,匪直不事修飾,抑亦有微意存焉。日本創伊呂波等四十六字母,別以平假名片假名,操其土語以輔漢文。故識字讀書閱報之人日多焉。今即未能如是,但使專用今之俗語,有音有字者以著一書,則解者必多,而讀者當亦愈夥。自後世學子,務文采而棄實學,莫肯辱身降誌,弄此楮墨。而小有才之人,因而遊戲恣肆以出之,誨盜誨淫,不出二者。故天下之風氣,魚爛於此間而莫或知,非細故也。今宜專用俚語,廣著群書。上之可以借闡聖教,下之可以雜述史事;近之可以激發國恥,遠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醜態,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振厲末俗。其為補益,豈有量耶!

六曰門徑書。學者於以上五種書,既已致力,則可以覃精六籍,泛濫群書矣。顧四庫之編,已如煙海。加以古逸,加以近著,更加以西書,汗萬牛,闐億室。數十寒暑,能讀幾何?故非有以導之不可。《四庫提要》於諸學門徑略具矣,惟書頗繁重,童蒙憚焉。啟超本鄉人,瞢不知學,年十一遊坊間,得張南皮師之《軒語書目答問》,歸而讀之,始知天地間有所謂學問者。稍長,遊南海康先生之門,得《長興學記》,俯焉孜孜從事焉(南海先生複有《桂學答問》《甲午遊粵西》、《告桂人士者》,其言較長,《興學記》為切近)。歲甲午,餘授學於粵,曾為讀書分月課程,以訓門人。近複為讀西學書法,以答問者,皆演師友末說,靡有心得。童蒙之求,所弗辭耳。仁和葉瀚為讀書要略,條理秩然,蓋便初學。學童鼓篋之始,依此數書,當有塗徑。向者每欲薈萃中外古今,為群學源流一書,以教學究。恨學淺才薄,僅成數篇。海內君子,庶幾成之,嘉惠來者焉。

七曰名物書。西人有書一種,此土譯者,命之為字典。其最備者,至數十巨冊。以二十六字母編次,古今萬國名物皆具焉。故既通文法者,據此編以讀一切書,罔有窒矣。中土曆古未有是書。楊氏《方言》,意蓋近之。今宜用其意,盡取天下之事物,悉行編定,以助學者翻檢之用。如雲君天下者,三皇謂之皇,五帝謂之帝,三代謂之王,秦後迄今謂之皇帝,皆謂之君,亦謂之後,亦謂之辟,亦謂之上,蒙古謂之汗,或謂之貝勒,回部謂之沙,俄謂之沙,突厥謂之蘇魯丹,日本謂之天皇,西藏謂之讚普,歐洲諸國謂之木那克,亦謂之愛伯勞,亦謂之塞佛倫,亦謂之爾路漏,亦謂之金,亦謂之伯理璽天德雲雲。其餘一切,並同斯例。大抵官製地理兩事,最為繁博。其餘各門,殆易易耳。學者既通文法,明大義,苟得此書,則可以盡讀群書,無不能解者。其所譯定西人名稱,即可為他日國語解之用。雖非徒蒙拾之助,而學童得此,其成學更事半功倍也。

西文西語之當習,今之談洋務者,莫不言之矣。雖然,有欲學焉而為通事為買辦以謀衣食者,有欲學焉而通古今中外窮理極物強國保教者,受學之始,不可不自審也。今沿江沿海各省,其標名中西學館英文書塾以教授者,多至不可勝數。彼其用意,大抵若前之說而已;其由後之說者,則概乎未始有聞也。昧者以為是西學將興,吾謂若輩之所為,於亡中學則有餘,至西學之能興與否,則非吾之所敢言也。吾聞西國學士,非通拉丁文,不得與試。蓋拉丁文者,英、法、俄、德諸文之所從出。彼中績學之士,其著書發論,篇中每帶拉丁文法(如中國之能文者多用先秦漢魏語)。若未經從事者讀之,多不解焉。聖祖仁皇帝,每日召西人入內,授拉體諾文二小時。拉體諾即拉丁也。今之學者每於學英、法文將成之時,始習拉丁。然聞之,由英、法以上追拉丁,則學之甚難;由拉丁以下通英、法,則學之甚易。故學童受學之始,以先習拉丁為善雲。又嚐見西人習華文之書,大抵皆日用應酬,口頭常語,其究心訓詁義理者絕少。故西人之旅中土者,多能操華言,至其能讀書者希焉,能以華文綴文著書者益希焉。雖由華文之繁難,亦由彼之學者不得其書也。今之教授西文者,其蔽亦坐是。故造就通事買辦則有餘,培養人才則不足。有誌於是者,宜學彼中學人之所學,毋學此間市井洋傭之所學。先其文言,後其俚語,則庶幾矣。

《記》曰:「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六藝之目:禮、樂、射、禦、書、數。」是知古人於數計一學,與書並重,無人不學,無人不能;後世俗儒,鄙為小道,不複厝意。晚近有顓此以名家者,則又群推為絕學,皆陋之甚也。今宜令學童,自八歲以上,即授之以心算,漸及筆算之加減乘除,通分小數,比例開方等,及幾何之淺理,令演之極熟。稍長以後,以次授代微積稍深之法,事半功倍。年未弱冠,可以以疇人鳴於時矣。

嚐見西人幼學之書,分功課為一百分;而由家中教授者,居七十二分;由同學熏習者居九分;由師長傳授者,不過十九分耳。兒童幼時,母親於父,日用飲食,歌唱嬉戲,隨機指點,因勢利導,何在非學?何事非教?孟母遷室,教子俎豆,其前事矣。故美國嬰兒學塾,近年教習,皆改用婦人,以其閑靜細密,且能與兒童親也。中國婦學不講,為人母者半不識字,安能教人?始基之壞,實已坐此。今此事既未克驟改,至其就學之後,一切教法,亦宜稍變。無俾爾許人才,皆汩沒於學究之手。《記》曰:「八歲入小學。」又曰:「十年出就外傅。」今將八歲以上,十二年以下,略審中人之資,所能從事者擬為一功課表。世之愛子弟者,或有取焉(行此功課數年則能讀經史格致等書,其功課別詳他篇)。

每日八下鍾上學,師徒合誦讚揚孔教歌一遍,然後肄業。

八下鍾受歌訣書,日盡一課(每課二百字),每課以誦二十遍為率。

九下鍾受問答書,日盡一課(凡問答書皆歌訣書之註疏,問答書之第一課即解歌訣書之第一課,餘同),不必成誦。師為解其義,明日按所問而使學童答之。答竟,則授以下課。

十下鍾,剛日受算學,柔日受圖學。

凡受算學,先習筆算。一年以後,漸及代數。每日由師命二題,令學童布算。

凡受圖學,先習簡明總圖,漸及各國省縣分圖,以紙摹印寫之。日約盡一縣,印畢,由師隨舉所已習者,令學童指其所在之經緯度。

十一下鍾,受文法。師以俚語述意,令學童以文言達之。每日五句,漸加至五十句。十二下鍾散學。

一下鍾複集,習體操。略依幼學操身之法,或一月或兩月盡一課。由師指授,操畢,聽其玩耍不禁。二下鍾,受西文。依西人教學童之書,日盡一課。


 

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9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